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

2024-06-06

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精选6篇)

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 篇1

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

首先,非常感谢您百忙之中抽空参与此次的调查问卷!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是建设资源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作为郑州市的主人,我们有责任和义务为绿城的环保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特制作此问卷,您的回答将是我们分析的而重要依据,请您认真填写,再次感谢!

1.在炎热的夏天,您在家休息时一般将空调调到几度?

A26度以上B20~25度 C16~20度

2.您对生活垃圾如何处理?

A分类回收利用 B全扔进垃圾袋C随手扔掉

3.您有过植树活动吗?

A有过 B有这个想法但是没有实施过 C从来没想过

4.您平时习惯用什么交通工具?

A步行B 自行车C 私人交通工具D 公共交通工具

5.您的房间无人在时是否及时熄灯?

A熄灯 B偶尔 C不熄灯

6.您看完电视后只用遥控器关机吗?

A是,只关遥控开关 B不是,最后会关电源

7.您家是否使用节能灯泡?

A是B有部分是C不是

8.您家经常使用塑料袋吗?

A每天都有B经常使用C很少使用D一般不使用

9.您使用一次性饭盒和筷子的频率如何?

A从来不用B偶尔用C经常用

10.您所在的社区是否有宣传环境保护的专栏?

A有一些B很少C没有D没注意

11.您对于我们的活动有什么建议?请留下您宝贵的意见

河南工业大学采购与供应管理

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 篇2

一、调查概况

为了掌握在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我们以实证调查的方式进行了调查,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发放问卷的方式, 共向大学生随机发放了300份调查问卷, 回收问卷295份, 回收率达到了98.3%。

二、调研情况分析

学生对法律的作用及重要程度有一定认识但还不深刻。法律的存在首先是为了保护公民权利同时规定公民的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 当违法犯罪现象出现要予以处罚, 最终达到巩固统治阶级的目的。调查中还有2%的同学对法律的作用认识不够清楚, 其余同学都已经认识到法律存在的作用。在日常学习生活中, 法律的作用也是非常重要, 关于“法律在您的日常生活中作用如何”的回答, 同学们的见解也有不同 (详见图1) 。

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 53%的同学认为法律在生活中非常重要、28%认为比较重要、16%认为一般重要、3%同学认为法律没有作用、不重要。这个结果表明仍然有一部分同学没有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因为学生群体在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和纠纷还较少, 总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学生毕业择业时候就面临签约、劳务合同等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运用法律才能合理解决。

学生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较弱。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 半数以上的同学从未有过运用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经历。当他们与他人产生纠纷时, 解决的方法虽然不同, 但直接通过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只占9% (详见图2) 。

从图中2可以看出, 31%学生对学校领导依赖较高期望他们出面协调, 53%的宁愿双方私下和平解决。这说明学生遇到纠纷时候不懂得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权, 过于依赖学校或者其他人, 这是由于法律知识的缺失直接导致的。

大部分同学已经形成法律意识却止于行动。但不是所有同学都完全没有法律意识, 受调查同学中, 法律意识水平很强且完全懂得如何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占34%, 法律意识较强但未付之于行动的占44%, 但仍然有22%的同学还未形成法律意识。

这说明学生的法律意识亟待增强, 尤其是那部分完全没有法律意识的同学, 当他们遇到难题、纠纷的时候肯定完全摸不着头脑找不到方法维权。而当问及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的原因的时候, 同学们认为主要在于社会还不够发展的影响, 家长、老师、朋友的影响以及高等教育体制不合理, 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社会不够发展。

学生对法律知识有较强求知欲。问卷中, 75%以上的同学希望多了解一些法律知识。问卷还显示, 同学们认识法律知识的渠道以学院宣传、法制教育活动、法制教育课程和电视专题栏目为主, 还有一部分是通过阅读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报刊报纸和家庭教育来认识和了解的。了解法律知识对于大学生的生活是很有意义的, 同学们对这一点的认识有一定深度 (详见图3) 。

从图3中可以看出, 62%同学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于生活有意义, 法律能帮解决实际问题;24%的认为有意义, 但基本不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除非迫不得已;12%的认为意义不大, 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的地方太少了;2%的认为没有意义, 现在还没有步入社会, 法律离自己很远。另一个角度也说明, 还有2%的同学完全不认为了解法律知识对生活有意义, 觉得在学校这个安全的大环境里谈法律太过遥远。

学习法律知识过程中还存在问题。现在高校的教学方式多种多样, 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方法和渠道也相应增多。我们调查后发现, 同学们认为加强法律意识的最佳方法为参加各种丰富的宣告法制活动与讲座, 其他非常好的方式还包括通过各种传媒、设置课程来学习、学校的社团以及身边的例子交流, 这些方法都能帮助大学生加强法律意识。学校也经常举办各种法制宣传活动, 每一次都有很多同学积极参与, 对于这样的法制宣传活动也收到同学们的赞成, 受调查过程中, 有54%以上的同学表示法制宣传活动非常有意义, 也非常愿意参加。大学开设有关法律的课程同学表示赞成, 问卷中有52%同学认为有用, 35%认为只有一定作用, 11%同学认为“没有用, 只为了修学分”, 2%认为纯属多余。

问卷中44%同学感到“有些法律知识但联系实际就不会用”, 40%同学则表示法律知识不足, 还有16%的同学不能运用所学的法律知识解决现实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加以重视, 要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学习法律知识。不仅如此, 问卷中还调查了“大学开设法律基础课要如何上才能取得提高同学们法律素养的效果”这一重要问题, 学生们有49%认为要尽可能介绍能解决社会生活的法律法规, 37%认为从案例中说明相关法律理论, 9%认为按照教学大纲讲就行, 5%则认为这门课与生活无关。

三、我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一) 现在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淡薄, 当他们自身遇到法律问题时, 不是积极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 而是过于依赖学校或者其他人。

(二) 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缺乏重视, 很少主动学习法律知识, 认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 与自己关联甚微, 而是将更多的时间放在自己专业课的学习上, 他们认为只要学好专业知识才是最重要的, 因而, 对学校开设的相关法律课程, 只求考试过关。

(三) 现在网络的普遍深入使用, 一方面拓宽了大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另一方面负面的影响也使他们对法律信仰和法治观念产生了偏差。

四、如何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

(一) 当前, 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要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公共课, 为了提高授课质量, 帮助学生们学习法律知识、形成法律意识, 应该尽量多的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法律知识解决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和纠纷, 并尽可能多的使用案例讲解来授予同学们相关知识, 要摒弃教条的讲授方法。

(二) 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对法律认知的不同状况及需求, 我们可以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使法律素养培育贯穿于学习生活的全过程, 有效实现法律素养培育的持续性。

(三) 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 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 应采取一些更具体, 更行之有效的办法, 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 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法制宣传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结论

总之, 大学生法律素养是现实社会形势的需要, 对国家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需要社会, 学校, 个人共同努力, 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法律意识得到很大的提高。

摘要:法律意识是拥有理论知识和高技能的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必备素质, 法律意识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发展极为重要, 本文主要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做了调查, 并分析了原因, 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调查情况,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参考文献

[1]沈超, 柳赟, 施展.大学生法制意识状况调查分析.商业文化 (法学之窗) , 2011年6月.

[2]刘雪峰, 于钦明.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之我见.世纪桥, 2012年第3期.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的调查报告 篇3

法律是人类伟大的发明,它使人类学会了驾驭自己。因此,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法律应有至尊的地位;法律应有至贵的价值;法律应有至诚的信仰。随着近年来我国法制建设的不断加强,法律对于中国公众来说已经由远而近,由陌生到熟悉。如今,究竟法律在公众心目中的地位如何?人们对法律的认识程度如何?我做为一名法律专业的在读大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对我的家乡龙口20多名公务员、工人、农民、城镇居民、执法司法人员以及在读学生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内容如下:

1、你作为行人时你会怎么做?

2、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

3、你认为现在打官司是靠法律还是靠金钱人际关系?

结果:从调查的情况看,近60%的人认为我国现行法律体系较为完备,执法情况总的较好,法律权威正在逐步形成,“法治国家”的目标能够实现。40%的人对法律的现状表露出不满、担忧、无奈、失望。

二:人们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一)在一些地方法律得不到全面实施。

(二)(轻视法律、漠视法治的现象仍然存在。

(三)(公民对法律赋予的权利欠缺理解,不善于依法维权。

(四)执法不严的问题还比较突出。

(五)法律的普及不够深入,宣传教育不够广泛,效果不很理想,尤其是边远地区、农村、企业、基层单位、学校等还存在“死角”、“空白”。

(六)在立法(包括法规、规章)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部门利益倾向突出,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在地方立法中群众参与还不够。

三:现针对调查问卷提到的三个问题如下

第一:“当你做为行人时你会怎么做”。

目的:希望人们能遵守交通规则。存在问题:有人闯红灯,竟然有人跟着一起闯红灯!还有人在汽车飞驰时,竟然疯跑过去,吓得汽车连踩油门,一旁的人吓得魂都没了。当然总体上人们还是能遵守交通法规的。大部分人能遵守交通规则,警察要加强对行人的管理和教育,可以在路旁发放交通常规,提醒行人不要闯红灯,做好市民的思想工作,让更多人知道生命的重要性,学会保护生命。

第二:“你的朋友或亲人向你借钱(数额较大)时你是否会要求对方写欠条”。目的:考察公民在经济理财方面的法律意识。存在问题:对于欠条的真确使用还存在误区,也有人认为熟人之间使用欠条是对对方的一种侮辱更有甚者怀疑欠条的法律作用。虽然问题很多,但是大多数人对欠条的理解和使用还是正确的。但是在这里我认为还是有必要解释一下在法律中有关欠条的相关规定。在我国法律中规定有效,借条可以做为合法的证据使用。我国<<民法通则>>

第七章 诉讼时效 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

利受侵害时起计算。但是,从权利受侵害之日起超过20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有特殊情况的,人民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希望大家在遇到此类问题是能够真确的书写使用已维护自己的正当利益。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有关的宣传力度。

第三:“你认为现在打官司是靠法律还是靠金钱人际关系”。

目的:全面考察我国公民对我国法律制度的理解。存在问题:不少人认为打官司难,诉讼难,民告官难,打官司成本高,执法不严,没有关系打不了官司,还有人认为打官司是有钱人的事与平头百姓无关。我们可以看见的是虽然我国的法制建设不断完善,公民的法律意识不断加深,但是摆在我们法律工作者学习者面前的问题仍然很艰巨。法律应有“至高”的权威。在调查中,几乎所有的调查对象都期望法律的权威高于一切。大家说,一个国家机器为了正常运转,必须有一种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法”而不能是“人”。人们从内心要求法律在国家社会生活中处于最高地位,一切社会组织及个人都要服从法律,任何人都不能有超越法律之上的特权。当法律规范同其他社会规范如道德规范、政治决策不一致时,都要优先适用法律规范。相对个人而言,必须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公民,其个人主张都应服从法律。相对组织而言,特别是政党更应该模范守法、带头执法,维护法律的权威。当然,要实现法律的权威,首先必须提高立法质量,同时,要把立法与执法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因为执法不严的后果往往比没有法律更糟。

为了改变现实生活存在的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端正普法指导思想,深化普法教育工作。普法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能够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需要法律工作者端正普法指导思想,实事求是,踏实认真地把人民群众所需要的法律知识带到城市,带到基层,带到广阔的农村去,为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开好头,为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其次,积极培养公民的参与意识,弘扬正义精神。法律实施的各个环节中需要公民以主体意识参与其中,积极投身于法治实践,从而形成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全面而有效的监督。

最后,培养和塑造公民自觉、自愿的守法精神。我们要实现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就必须把现代法治的精神——公平、民主、正义、效率等内化为公民的法律意识,是法律秩序得以建立和维持,使法律成为社会生活中人们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

新的世纪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充满各种机遇和挑战、希望和困难并存的时代。新的时代带来了新的机遇,新的挑战,也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我们应该认识到普法工作是提高公民法律意识的重要途径,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进程的关键。它不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全社会以及我们每个人的共同责任。为此,我们应当一步一个脚印地学好法学专业知识,勇于探索法律理论和实践,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先锋模范,把自己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伟大进程中去,做一个普法工作的实践者、传播者,照亮我国法治建设的星空!通过这次调查,使我更加明白了作为一名法律的学习者应该做些什么。更使我明白了作为未来的法律工作者我们肩上的责任有多重。从调查中可以看出,人们对法律问题表现出了极大的关注。大家普遍认为,在我国,法律应该是人民的意志、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有机统一和充分体现,它应具有极大的权威和尊严,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篇4

关于公民法律意识调查报告

法律意识是法律规范、法律关系、法律行为以及立法、执法、司法等活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是社会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是人们关于法的知识、情感、评价与行为倾向的有机综合体。其中法律情感是社会主体对于法的稳定的情绪体验,如对于法的尊重、亲近、关切还是蔑视、厌恶、冷漠等。在知识、情感、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守法还是违法等就是社会主体的法律行为倾向。法律意识有先进与落后之分,现代与传统之别。现代法律意识是符合社会客观规律和时代需求的法律意识,是先进的法律意识。

一、调查目的:

现在,我国已进入了法制社会的时代,公民的日常生活不仅涉及到经济,还涉及到文化和伦理道德等多方面,而所有的这些都必须用法律来调整。通过对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现状的社会调查,了解现今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状况(尽管每个地区各有差异,但也可大致了解),意识也希望通过了解,能加强和增进公民的法律意识,使其树立正确的法律的观念,对我们的法律有正确的态度,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二、调查程序:

此次调查主要用的是问卷调查调查方法。发放问卷,当场收回。

三、调查问卷结果及分析:

1.您对我国法律了解多少?

A非常多——7——15.56%

B很多——15——33.33%

C一般——17——37.78%

D少——6——13.33%

2.您认为我国法律执行状况如何?

A非常好——19——42.22%

B很好——16——35.56%

C一般——9——20%

D差——1——2.22%

3.您觉得影响我国法律有效执行主要原因是?

A 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15——33.33%

B 执法机关执法不严——9——20%

C 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17——37.78%

D 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4——8.89%

4.您认为我国法律完善程度如何?

A比较完善——24——53.33%

B基本完善——17——37.78%

C不完善——3——6.67%

D很不完善——1——2.22%

5.您觉得法律能维护您的切身利益吗?

A 能,我对法律非常有信心——25——55.56%

B 不能,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6——13.33%

C 现在还不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法律会逐渐完善——10——22.22%

D 说不好——4——8.89%

7.您认为法律与道德哪个重要?

A法律——23——51.11%

B道德——22——48.89%

8.您在日常生活中,会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吗?

A 严格遵守——25——55.56%

B 大部分遵守——14——31.11%

C 有时会——2——4.44%

D 对法律规定不了解——4——8.89%

9.当您在路上遇到一个小偷正往路人口袋里偷东西,您会

A明哲保身——10——22.22%

B及时告诉受害者——17——37.78%

C报警救援——20——44.44%

D不知道——0——0%

10.对于一个跟你关系特别好的朋友,向您借钱,答应两个月后还,您会要求他写借条给您吗?

A 关系那么好,不用写——17——37.78%

B 应当写——17——37.78%

C 写不写都无所谓——11——24.44%

D 说不清——0——0%

11.如果发现干部违反规定多收费,您通常

A忍忍算了——11——24.44%

B向上级部门反映——25——55.56%

C不交——8——17.78%

D到法院去告——1——2.22%

12.您认为打官司的行为

A值得鼓励——16——35.56%

B斤斤计较——4——8.89%

C正常——25——55.56%

13.您认为打赢官司主要靠

A金钱——9——20%

B律师——5——11.11%

C与法官关系——1——2.22%

D法律——30——66.67%

14.你最想了解哪部法律

A宪法——21——46.67%

B刑法——8——17.78%

C民法——7——15.56%

D劳动法——9——20%

15.你认为对你最有帮助的法律是

A宪法——20——44.44%

B刑法——5——11.11%

C民法——11——24.44%

D劳动法——9——20%

分析如下:

第一题从整体上评估被调查者的法律意识程度,以便迅速掌直接把握被调查者实际情况。从第一题的回答情况来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仅有13.3%的人认为自己了解的法律知识少,相反,有33.33%的人认为对我国法律了解比较多。

第二题从法律的执行程度出发,调查公民对现形法律的满意程度。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满意的,有20%、2.22%的人认为一般和差,说明我国法律执行状况还应该继续改革深化,努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第三题延续第二题对执行状况的考察,深入研究当前我国法律执行不足的具体原因。从调查结果看来,认为“一些领导干部不守法”的人最多,占37.78%;其次是“法律本身没有足够的权威”,占33.33%;“执法机关执法不严”,占20%;“多数人对法律尊重不够”,占8.89%。就整体而言,说明我国封建法律意识残余还大量存在,“官比法大”、“情比法大”的思想依然存在,还有好多人对法律关心较少,缺少主人翁意识。

第四题调查我国公民对法律完善程度的认识,以评估其法律意识。调查中显示超过一半的人都认为我国法律比较完善,近四成认为基本完善,只有少数人认为不完善和很不完善。这同时也反应出我国立法工作做的比较令人满意。

第五题将法律与公民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从切身利益出发,调查公民对法律信心度的认识。结果显示,大部分受调查者对法律充满了信心。当然也有13.33%的受调查者认为法律不能不能维护自己的切身利益,法律越来越成为有钱人和有权人的代表和工具,这说明了我国法律在现阶段确实还是存在一定问题的,还有很多值得有关部门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六题调查公民法律意识的来源。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学校和家庭所占比重最大,都占到28.89%。来自社会和其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分别占22.22%和20%。说明家庭和学校是我国公民获得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社会及其他方式也占一定的比例。这要求我国应继续加大在家庭学校的宣传力度,同时,拓宽现有方式,积极寻求新方式向公民普及法律知识。

第七题研究道德和法律的重要性。其结果显示认为法律重要的占51.11%认为道德重要的占48.89%。可见结果不容乐观。法律的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道德在我国公民的心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传统的法律意识在我国公民心中还根深蒂固。

第八题从公民生活出发调查公民在实际生活中面对法律时的反应。在日常生活中,严格遵守法律的占55.56%,大部分遵守占31.11%有时会占4.44%,对法律规定不了解占8.89%。虽然严格遵守的占大部分,但不遵守的和不了解的也大有人在。

第九题主要调查当公民面对紧急情况时做出的反应。此项结果不容乐观,明哲保身者占了22.22%,说明我国公民“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传统小农思想仍有一席之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麻木思想愈演愈烈。

第十题主要调查公民的契约意识程度。当朋友向自己借钱时认为应当写的不足四成,大多数人都有不用写和无所谓的思想。就此问题而言,我国公民契约意识不强,相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还相距甚远,这对我国日益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利。

第十一题主要调查当发现领导干部违法时,我国公民的反应情况。此项调查结果也不容乐观。只有一半的人能向上级领导举报,利用法律渠道去法院起诉的仅占2.22%,而有24.44%的受调查者采取“忍忍算了”的消极心理。我国公民对的法律意识比较消极。

第十二题直接从诉讼出发,通过调查公民对诉讼的态度以间接判断公民的法律意识。结果显示有过半的人认为打官司正常,35.56%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官司值得鼓励,然而有8.89%的受调查者认为打官司是斤斤计较,虽然比重不算大,但同样能反映出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亟待提高。

第十三题继续深入研究十二题中关于法律诉讼的问题,调查公民心中打官司胜利的重要条件。其中66.67%的受调查者认为法律是打赢官司的重要条件,其次便是认为金钱是打赢官司的重要条件,占20%的比重,认为律师和与法官关系是打赢官司重要条件的分别占11.11%和2.22%。这也体现出了现在社会上还大量存在着不和谐的因素,我国还并没有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依法行政。

第十四题调查公民最想了解的法律。结果显示想了解宪法的受调查者占

46.67%,居于首位,其次是劳动法占20%,刑法占17.78%,民法15.56%。说明我国公民对宪法了解的兴趣较弄,但同时也呈现出需求多元化的特点。

第十五题延续第十四题的研究,调查公民心中认为最有帮助的法律。结果依然是宪法居首位,占44.44%,体现了宪法是我国根本大法的地位,其次是民法占24.44%,劳动法占20%,刑法占11.11%。我国应继续加大法律宣传力度,面对普通公民,投其所好,多样化宣传。

四、总结:

总的来说,法律,现代文明社会必不可少的工具,可我国是一个传统法律意识极浓的国家,在传统的法律意识里,法律的地位并不高,作用十分有限,权利意识非常淡薄。主要表现在:

(1)传统的习惯根深蒂固,传统观念与现代意识交织

(2)积极态度与消极态度并存

(3)法律权利意识弱于法律应用意识

针对以上的现象,我觉得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以此来提高广大公民法律意识:

1、营造一个大家都积极参与的学法守法的舆论氛围

2、应让有关部门编写出通俗易懂的普法宣传教材

3、建立一支专业的普法队伍

4、有关部门在普法教育上还应适当投入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问卷 篇5

2你所在年级是A大一B大二C大三D大四及以上 3你认为自己的法律意识强吗?A 强B一般C弱 4你的法律知识从何而来? A媒体B学校C生活D其他 5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 A 非常重要B一般C不重要 6你能区分违法与犯罪吗?A能B不能

7知道我国法制宣传日吗?A知道B不知道

8正当防卫过度会负刑事责任吗?A会B不会

9若自身利益受损一般采取什么措施?

A向亲友求助B寻求法律援助C武力解决D什么也不做 10因医护人员无意所致医疗事故,医护人员最高判刑几年?A二年B三年C五年D十年

11你在普法学习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懂法但不会运用B不能充分理解法律知识C缺少普法教育D其他

12你希望通过什么方式进行法制宣传和教育?(可多选)A学校课程或讲座B电视节目C网络D宣传活动E其他

关于公民环保意识的调查问卷 篇6

关键词:科技人员,知识产权,高校,广东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高校作为知识积累和创新的核心机构,通过与产业界、科技界的互动,全方位地参与到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机构,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发动机和国际竞争力的源泉(金明浩,2007)。与此同时,在知识经济和数字经济的背景下,知识产权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无形资产,围绕着知识产权的竞争将是新世纪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实力的塑造,越来越表现为对知识产权的拥有和使用能力。高校作为知识创新与传播的重点基地,成为了国家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的重要场所。

在中国,20世纪80年代末才开始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才出现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员,整个社会的知识产权意识普遍不高,大部分高校法制建设薄弱,高校依法治校、依法管理、依法行政的理念还有待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也不够(王战军,2003)。致使高校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对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程度不够,高校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能力也就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近年来,侵犯高校知识产权的现象日益严重,但是由于科研人员不了解知识产权,加之高校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侵权查处和利益保障机制,教职工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比较漠视,更不会主动收集证据,纠正侵权行为(李国平等,2004)。总之,我国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的良好环境,从领导到科技工作者,普遍不了解知识产权的内涵和重要性,对知识产权方面的法律知识知之甚少,知识产权意识淡薄。

进入市场经济时代后,虽然高校教师开始注意到知识产权问题,但很大程度上是出于申报职称、评奖等学术评价的需要,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意识淡薄(陈安国,2003)。广东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地方,广东高校也承担着为开放输送人才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使命。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进行科技创造,需要科学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激励制度,这些都需要高校知识产权科研和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管理意识做保障。那么,高校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如何?有何特点?存在哪些不足?本文将以广东8所本科普通高校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进行剖析,尝试回答以上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

为了较准确、深入了解与掌握广东高校科技人员知识产权保护状况,选取广东8所普通高校120多名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知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本研究数据获取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问卷调查于2011年12月在广东华南理工、汕头大学、广东工业大学等8所本科普通高校中进行,在正式大样本发放之前首先以小样本(5份)在汕头大学进行调查,结合专家意见进行“表述方式”修改,使大样本调研的被访者能简单明了、顺利地回答问卷提问。发放的问卷总数为125份,回收的问卷总数为112份,回收率89.60%。经过分析其中有6份不合格问卷,最终保留106份样本进行数据分析,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84.80%。

(二)思路与方法

参考金明浩(2007)年在中国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中对科技人员意识的测量条目,本研究将通过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掌握、保护与运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简单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得出广东高校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情况及特点。最后,结合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三、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现状及特点分析

(一)知识产权文化缺乏、法制观念薄弱

72%的人认为自己对知识产权方面的内容一般了解,只有15%的人觉得对这方面相当了解,而13%的人认为对知识产权不是很了解,只存在听说过的概念,只有58%的科研人员表示自己在科研项目立项前或在科研活动过程中,使用过专利文献。对于知识产权表现形式,被调查的科研人员只接触和听说过发明专利、商标,而对其他形式如保密信息、外观设计等则完全不了解,只有53%的人表示对知识产权相关法规有了解,其中仅有32%的人认为有兴趣去了解。

(二)不同学科、不同工龄的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掌握存在较大差别

研究发现,回答“在研究中发现一项重大发明创造后,首选是”的问题时,人文社会科学的科技人员选择“发表文章”,而理工类等自然科学的科技人员则选择“申报专利和申报鉴定”。在课题设计时是否查阅专利文献时,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人基本都表示“经常查”,而人文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都表示“偶尔查”或“不查”。另外,我们采用是否大于平均工龄(即工作年限)5.8年来区分对知识产权的掌握,在对专利的“三性”选择正确的人中,大于或等于6年工龄的占82%选对,而小于6年工龄的占18%。

(三)广东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完善,但运用能力薄弱

本调查的8所高校都建立了知识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并对授权专利的职务发明创造给予奖励,但是真正运用和执行这些规章制度的能力却有限。在被问及对所在学校专利申请存在问题看法时,35%的人认为学校专利基金支持力度不够,30%的人认为激励政策还为落实到位,20%的人认为申请专利后,有人仿造和侵权。作为高校的科技人员大多数同时也是教学人员,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是否会和教学和科研相冲突呢?”42%的人认为会,而且冲突很大。

(四)广东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不够

所有被调查者均认为应当积极开展知识产权研究和教学工作,学校应该提供机会让自己进行知识产权方面知识的学习。在本调查的8所高校中,只有3所高校每年有开展至少一次的全校知识产权知识学习,4所高校每年有开展过至少3次的全校性知识产权相关讲座。被调查的人员中,只有19%的科技人员有参加过该校知识产权的学习。

四、广东高校知识产权发展的思路及对策

(一)加强培训教育、培养和引进知识产权人才

加强宣传、引导和教育,尤其要重视对科研人员和管理者的知识产权知识文化的培训,进一步增强高校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观念和意识。不仅要加强学校层面的培训活动,还要拓宽上至全市,下至高校内部的院系科技人员培训,以及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交流活动,使得知识产权意识分布在高校内外部组织之中。同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特别是增加财政资金上的投入力度,完善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教育市场上教训机构提供的知识产权培训服务。

(二)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教育体系

广东高校在知识产权创造和制度管理上已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相对来说比较完善。但是实施效果欠佳,这主要是激励机制上做得不够。通过增加科研人员研究经费、研发条件、精神奖励以及成果奖励等进行多方位奖励机制尝试。同时,加大对发明专利、国外专利申请资助力度以及战略性思想成果等奖励。鼓励科技人员与企事业单位联系,开展产学研,鼓励其采取多种分配奖励形式,逐步形成激励发明创造的新型分配和激励制度。

(三)建立多样性的广东高校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不同学科的知识产权创造是不同的,不同工龄的科技人员对知识产权的认识也是不同的。所以,对广东高校不同学科和不同科技人员的知识产权服务和管理也不能一刀切,需要建立一个多样性、灵活度高的服务体系。首先,创建广东高校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知识产权法律、交易、信息、人才等服务体系。建立知识产权安全预警机制和维权援助制度,通过重点高校和典型高校的知识产权检测情况,确定广东高校可能出现的知识产权纠纷和争端,提前发布信息,使相关主体做好充分准备。其次,开展高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的服务平台建立,使得高校与社会各群体能及时了解合作的商机。同时,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知识产权代理、信息服务、资产评估和许可转让业务等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制度和完善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的管理规定。

参考文献

[1]金明浩.高校科技创新中的知识产权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

[2]王战军.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与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李国平,陈森发,于广青.论我国高校专利的保护与管理[J].科研管理,2004(6):13-15.

上一篇: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下一篇:技术总监年终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