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2024-10-25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通用6篇)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篇1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00925147 王佳颖

这次的调查问卷旨在调查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从我在调查过程中的感受和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我发现,大部分人对于自己的纳税行为、纳税金额不够清楚,对于中国的税制更是一知半解,虽然税收于我们生活的密切程度与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我们对于税收的了解实在匮乏。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和我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我们应该加强公民对于税制的了解,应该加强公民的纳税人意识,这不仅仅是我国税收制度下很大的漏洞,也是我们税制改良、进步的巨大空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到这两点,应该成为政府的责任,成为社会的责任,当然也是我们的责任。

一. 加强公民对税制的了解

问卷中在为当前税制提出意见的一栏中,大家反复提到个人所得税起征点的问题,这虽然从一个层面反映了当前人们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问题的热切关注和激烈讨论,更能折射出这样的事实:一提到税,大家想到得最直接的也便是个人所得税,不是很了解究竟有哪些税种,以及自己交过什么税,认为与自己关系最为密切的也只是个人所得税。而事实上,增值税是中国最大的税种,它的收入占中国全部税收的60%以上。每年个人所得税税额远小于增值税税额。然而,对这

样重要的税种大家却是毫无概念,还有很多人误将增值税与消费税混为一谈,有的人认为增值税压根与自己无关。

除此之外,人们对中国政府一年的税收收入,对自己每年上缴的税收总额都是没有认知的。随口问问身边的人对于税制的了解,会发现作为纳税主体的我们对于我国税制以及自己的纳税行为的了解少之又少。我们对于新闻上偷税漏税的事例,对于大街上卖假发票的行为也都是见怪不怪,不做深究。

这些事实都向我们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国公民对税制的了解十分欠缺。

理论上讲,税收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要,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定标准和程序,向社会成员强制、无偿地征收而取得的一种财政收入。税收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然而我们对于税收却是无从知晓。政府取得税收是为了向我们提供公共服务,为了加强社会的公平,但是作为纳税主体,作为公共服务的接受者,我们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交了多少钱,钱又是怎么花的。这听起来实在不合理。

于情理上讲,我们上缴税收,理应知道因为什么,交了多少,于国家建设上讲,只有我们知道自己交了多少钱,钱花的合理不合理,才能对税制有客观公正的评价,也才能针对税制的不合理之处提出意见,不断改进。

所以,应该大力加强税制的宣传,建立更多让人们了解税制的渠道。比如,可以更多的在电视、网络上宣传、普及基本的知识,课本

中增加常识性的内容让更多专业的同学了解,系统的学习,在社区普及相关的常识,建立相应的部门。

二.加强我国公民的纳税人意识的意义和建议

纳税人意识是纳税意识的提升。所谓纳税意识,通常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税收的认识与评价程度以及正确履行纳税义务的自觉程度。强调的是义务的意识,而纳税人意识不仅仅指要积极的交税,不偷税漏税,也是要懂得维护权力,意识到自己才是主人公,是缴税者,它强调的事权力意识。

实际上,纳税是权力与义务并存的行为,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对于纳税总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国家规定要交税,我们不得不交,而交税的目的和结果都不清不楚,我们知道缴税的义务但是不清楚我们拥有因为缴税而获得的权力。所以,我们大部分人仅有纳税的意识而缺少纳税人的意识。

纳税人意识的缺失在与国外的对比中可以更为明显的体现。以前会常常听到美国人说“拿着纳税人的钱”如何如何,如果我没有学习过有关税收的东西,恐怕到现在还不明白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感觉似乎中国没有这句话中所指的“税”,没有这样的制度。在西方发达国家,纳税人明白自己纳税是为了让政府向公众免费提供环境保护、体育场所、初等教育和道路交通等多项公共福利服务。纳税人感到自己所缴纳的税款养活了上至总统下至普通警察这样的国家公务员,因

此,他们能理直气壮地以纳税人身分质询指责政府,要求政府为纳税人提供各种服务,节约有效地使用纳税人的钱。

反观我们,又有几个清楚交税的真正意义和目的呢?因为不知道这样的意义,所以我们也就不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力,也就更没有纳税人的意识。

在缴税方面,我们不应该是被动的缴纳,而应该是和政府平起平坐;不是被动的把钱“给”出去,而是意识到是在为自己、为社会花钱。作为纳税人,我们有权力去监督政府如何花钱,有权力对自己获得的公共服务做出评价乃至改变。从这个意义上讲,唤醒公民的纳税人意识,可以更好的监督政府对于税收的支配,对促进政府的廉洁、高效也有重要的意义。

在方法上,可以考虑成立维护纳税人权益的自治组织等措施,减少纳税人的诉讼成本,这样可以提高公民的纳税人意识,也可以用实际行动维护公民在税收中享有的权力。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考虑学习国外税制,让纳税变得更为主动。在美国和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政府根据纳税人纳税的多少而享受相应的待遇,如退休金就是以纳税人所缴税款的一定比例发放,这就意味着纳税人年轻时缴税越多,退休后得到的养老金越多,甚至还可以根据纳税的多少,享受免费乘坐火车、参观博物馆等等。

这样的制度,不仅仅可以加强人们的纳税人意识,还使得纳税成为权力与义务对等的行为。人们在履行义务的同时享有同比例的权力,因为纳税而带来的好处变得清晰,这也同时激励着大家诚信缴税,从制度上减少了偷税漏税的行为。

有类似制度的建立,也就为加强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税收是联系政府与公民的纽带。加强纳税人意识,也就加强了公民的权力意识,这样一来人们更为主动的缴税,维权,政府也有更多的资金来提供公共服务,得到公民的认可,同时作为纳税主体的公民也对公共服务、税收税制提出意见和建议,监督政府工作的有效运行,政府也可以工作的更有效率,树立更好的形象,最终使得两者的关系更为和谐。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篇2

关键词:公民纳税意识,政府,社会监督,信联网,义务教育阶段

一、对纳税意识的理解

就意识这个词的概念而言, 仅仅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或客观事物在人头脑中的反映。它本身并无感情色彩。但我们通常一提到纳税意识, 第一印象就会是一个“弱”字, 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所以在一般的文章里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纳税意识的概念, 但实际上却是薄弱了依法、诚信纳税的意识。这虽然没有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理解, 但是却把纳税意识的概念缩小了。文章着手从政府、社会和公民三个方面研究了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纳税意识, 并以此提出了参考的解决措施。

二、如何提高纳税意识, 增强纳税人诚信纳税的积极性、主动性

(一) 政府方面

政府承担了国家政治, 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担, 履行了国家政治, 经济, 文化发展的职能。在我国, 政府既是税收资金的征收者, 又是税收资金的使用者。因此, 加强政府支出的透明度及提高税收的使用效率, 使整个社会形成对政府使用资金效率的监督, 让纳税人了解税收的具体用途, 培养正确的纳税意识, 是政府加强税收管理的必要措施。以下分别从税务机关和司法机关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1、税务机关。个人所得税是由国家地税局统一征收的税种, 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国家财政收入, 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是任何国家的税务机关在执行征税的责任时, 都有做的不如人意的地方, 我国也不例外。所以文章希望税务机关将来能向以下方面发展:

(1) 税务机关应该加强对“依法纳税, 纳税光荣”的宣传, 努力引导纳税人形成诚信纳税机制。就目前来看, 我国税收的宣传力度还不够, 所以我国应该在各个方面加强对税收的宣传力度, 让我国公民真正明白“依法纳税, 纳税光荣”的含义。另外, 税务机关工作人员应该改进宣传措施, 对税务机关的宣传机构进行必要的改进, 增加计算机网络的使用, 提高信息收集和整理的效率。

(2) 税务机关应该建立更加合理的内部考核制度, 对内部执法人员定期进行职业水平的测试, 同时还要不断组织内部工作人员参与最新税法知识的学习。税务机关工作人员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与时俱进, 努力完善自身业务水平, 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 税务机关要增强征管能力, 加大对偷税逃税行为的查处力度。首先, 应该从税源监控上进行改进, 坚持账内与账外监控相结合、票管税与计算机管理相结合以及专业监控与社会监控相结合。其次, 应加大社会监督力度, 建立相应的民间监督机构, 以达到外部监控的目的。只有真正做到让税收的来源和用途更加透明, 使广大纳税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 我国的税收才会“取之于民, 用之于民”。

2、司法机关。随着社会的发展, 个人所得税制度在不断完善的同时, 其弊端也日益暴露。由于个人所得税制度的种种缺陷, 导致其在征收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一些钻法律空子的人, 利用各种方式躲避税收。为了维护法律的严肃性, 保证税收收入, 司法机关应加强对违背法律对象的监控, 并不断完善惩罚措施。

(1) 根据税法的规定, 对违反税法的行为进行相应的处罚, 如罚款, 补交未缴税款等。对于情节严重的, 如抗税等行为, 则应追究相应的刑事责任。

(2) 可以设置信誉制度。对于违反税法的行为, 根据实际情况扣除相应信誉值, 此信誉值直接和个人相关活动挂钩, 如:对个人办理住房贷款, 申请办理信用卡等都有影响。这样做能监督个人纳税行为, 从而促使个人提高纳税自觉性。

(3) 违反税法者参加义务劳动, 做一些对社会和公众有益的事情。

(二) 社会方面

1、培养公民纳税意识, 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股浓厚的依法纳税氛围。因此, 国家需要加大对依法纳税意识的宣传, 树立依法纳税的楷模, 同时要强调税收责任感。在现今社会, 每一个公民都应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就纳税人而言, 社会责任感的一个重要方面, 就是要有正确的税收责任感。纳税人一方面自己要严格履行纳税义务, 依法纳税;另一方面应和偷税漏税行为做坚决斗争。只有营造出一种“纳税光荣, 人人有责”的社会氛围, 才能通过社会中部分先进分子的率先表态, 影响和带动周围的人, 全面提高公民纳税意识, 使公民养成良好的纳税习惯。

2、科技进步、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 人们的思维方式、意识形态、观念不断更新、转变, 纳税观念逐步形成。但人们对税收的了解度及重视程度与经济发展速度很不协调, 所以我们必须借助外力迫使人们自觉纳税。面向社会各界, 面向全体公民, 大力加强税收知识宣传, 广泛开展诚信纳税教育活动, 进一步增强全民税收法制观念, 为依法纳税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有了依法纳税的良好的社会氛围, 个税的征管才可以更加顺利的进行。因此, 站在社会的角度思考, 由社会第三方监督机构建立一个监督全体公民纳税情况的“信联网”是很有必要的, 此网络在全国各地通用, 它将每个公民的身份证号码作为唯一纳税标码。只要在此网络中输入公民身份证号码, 便可以看到公民从成为纳税人时起的所有纳税情况, 当然也包括其偷税漏税骗税的情况。这样, 借助外力的监督, 能促使公民因为自身的利益而不去偷税漏税骗税, 因为其一旦做出上述违法行为那么便会在“信联网”上留下污迹。同时, 社会也应该营造“依法纳税光荣, 偷税、漏税可耻”的氛围, 强调用人单位重视公民在“信联网”上诚信纳税的记录, 因为只有一个诚信守法有责任心的公民才能成为一个单位将来发展的栋梁。

(三) 公民方面

1、要全面提高我国公民纳税意识, 除了政府、社会等需要努力外, 我国公民更应该有所行动。具体的讲, 就是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让少年儿童去接受有关纳税的课程。只有将“纳税光荣, 偷税.漏税可耻”的观点深入到每个少年儿童的内心, 才能从小培养他们以后要自觉纳税的意识。文章建议在小学阶段, 所引入的纳税课程更多要以图片为主, 辅以大量的纳税先进个人的实例和这些纳税先进个人的纳税行为为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什么的说明。鲜活生动的图片和人物形象能增加孩子们的感性认识, 为孩子们以后更好地接受依法纳税意识打好基础。在中学阶段, 所引入的纳税课程就应该更多的强调纳税是一种责任和义务, 是每个公民的应尽的义务, 要让每一个中学生明白纳税与国家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 从而促使他们能自然而然地产生纳税光荣的意识。在大学阶段, 纳税意识就得转变为纳税行为了, 我们认为学校应该向大学生们灌输这样的观念:只要大学生们寒暑假社会实践能领到的工资高于个税起征点, 大学生们就应该主动自觉地去申报纳税。大学生们是潜在的纳税人群, 在大学期间接受的纳税课程和实践能提高他们的纳税意识, 使他们更好的去履行自己的纳税义务。

参考文献

[1]《新时期如何提高国民纳税意识》茂名日报, 邓锡源2004

[2]《论我国个人所得税的完善》中国证券期货, 王芳2011 (05)

[3].《谈公民的纳税意识》法学杂志, 王丽环2 0 0 5

[4]《财经分析:浅谈如何提高国民纳税意识》南方日报, 李锋2001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篇3

<<史学月刊>>2007年 第08期

作者: 刘保刚, 郑永福,是否有权利意识,是现代公民与传统臣民的重要区别之一。关于中国近代公民权利意识问题,学界有所论述。台湾学者王尔敏在《中国近代之人权觉醒》一文中,就主要讨论了晚清时期人权的觉醒。大陆法学界的学者也有所讨论,夏勇在《中国民权哲学》一书中,从法学、政治学角度,对中国近代权利问题有所分析。大陆史学界的一些论著,对该问题也或多或少论及。本文则在前人基础上,对其演变和特点进行阶段划分和系统考察。

一 权利意识觉醒时期(甲午战前~1899年)

中国近代权利意识觉醒主要得益于西学的输入。严复在《主客平议》一文中说:“夫自由、平等、民主、人权、立宪、革命诸义,为吾国六经历史之不言固也。然即以其不言,见古人论治之所短。”[1](p373)事实上,民权、人权概念的提出,都是受西学启发的结果。据学者考证:民权一词最早见于郭嵩焘光绪四年四月(1875年5月)的日记:“西洋政教以民为重,故一切取顺民意,即诸君主之国,大政一出之议绅,民权常重于君。”[2](p9)此说还不敢确定。康有为仿照几何原理编著的《实理公法》(1887年)一书中称:“公法于父母不得责子女以孝,子女不得责父母以慈,人有自主之权焉。”[3](p333)这应该是较早提到人权概念的,同样也受到西学的启发。虽然在甲午战前,民权、人权都被提到过,但作为一种主张被公开宣扬,并形成一种思潮,是在甲午战后。严复首先提出天赋人权的观念。严复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说:“西人之言曰:唯天生民,各具赋畀,得自由者,乃为全受,故人人各得自由,国国各得自由,第务令毋相侵损而已。侵人自由者,斯为逆天理,赋人道……故侵人自由,虽国君不能。”[4](p73)

从甲午战前至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关于权利的论述,有三个显著特点:其一,基于人的价值实现谈论人权。比如谭嗣同说:“大抵全体,竟与一副精巧之机器。各司其职,缺一不可,与天地之大机器相似。独是天必造此一种全体之精巧机器,果何为也哉?原是要使人顶天立地,做出一番事业来,所谓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也。诸君!当知此堂堂七尺之躯,不是与人当奴仆,当牛马的。诸君诸君!我辈不好自为之,则去当奴仆牛马之日不远矣。”[1](p386)其二,基于人格平等谈论人权。皮嘉祐说:“夫平等之说,导源于墨子,阐义于佛氏,立法于泰西。墨子兼爱尚同也,佛法之平等也,泰西之人人有自主权利,爱汝邻如已,而倡为君民一体也,名不同而旨则一也。”[1](p387)其三,基于人道主义谈论人权。比如黄遵宪在阐述妇女缠足的危害时,其中一条就是阐述妇女缠足有违人道。黄遵宪说:“夫讥不亲迎,《春秋》平等之微言;妻之言齐,《礼经》应有之义例。而乃曲附抑阴扶阳之说,只为冶容好色之求。以充服役,则视之如犬马;以供玩好,则饰之如花鸟。既不学以愚其心,更残刑以斲其性,遂使遇强暴则膝行而前,嗟实命则抱足而泣。锁闭在室,呼吁无门;战战在心,拳拳缩足。人权丧失,何义之有?”[5](p530)

在这一时期,人们对权利的论述还仅限于抽象观念。既没有指出权利的具体内容,也没有区分所谓积极权利与消极权利,更没有理论展开。

二 参与意识觉醒时期(1899~1915年)

戊戌政变的发生,阻挡不住思想解放的潮流。特别是随着新的知识分子群的出现,中国人对权利内涵的认识显然更加深入。这一时期,国人对权利的认识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基于人格的觉醒认识人权。人格觉醒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人之为人的人格觉醒。何启、胡礼垣说:“夫自主之谓,何谓哉?盖以人之一身而言也。人之一身而不能自主,此说也,虽极至下愚之辈,绝无学问之人,亦断断乎不谓其然。”[6](p412)二是公民人格的自觉。公民当然是与奴隶、臣民相对而言。戊戌变法前,国人基本上没有提到过公民的概念。戊戌变法后,公民意识觉醒。公民的内涵当然很多,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权利意识。邹容在阐述国民人格与奴隶人格的差别时说:“奴隶者,与国民相对峙而不齿于人类之贱称也。国民者,有自治之才力,有独立之性质,有参政公权、有自由之幸福。无论所执何业,而皆得为完全无欠缺之人。曰奴隶矣,则既无自治之力,亦无独立之心。举凡饮食男女,衣服起居,无不待命于主人,而天赋之人权,应享之幸福,亦遂无不奉之主人之手。”[7](p357)

2.争取权利的意识。权利不仅是价值上所应必有,而且要努力去争取。梁启超说:“权利思想之强弱,实为其人品格之所关。”[8](p129)权利的保障,在于人们的争取。“权利何自生?曰生于强……人人欲伸张己之权力而无所厌,天性然也。是故权利之为物,必有甲焉先放弃之,然后有乙焉能侵入之。人人务自强以自保吾权,此实固其群、善其群之不二法门也。”[8](p128)要想争取权利,必须放弃圣君贤相的观念。“夫出吾仁以仁人者,虽非侵入自由,而待仁于人者,则是放弃自由也。仁焉者多,则待仁于人者亦必多,其弊可以使人格曰趋于卑下。若是乎仁政者,非政体之至焉者也。吾中国人惟日望仁政于其君上也,故遇仁焉者,则为之婴儿,遇不仁焉者,则为之鱼肉。古今仁君少而暴君多,故吾民自数千年来祖宗之遗传,即以受人鱼肉为天经地义,则权利二字之识想,断绝于吾人脑质中固已久矣。”[8](p132)

3.对权利认识进一步具体化。戊戌维新时期,国人对权利的认识是抽象的、整体的,更多的是一种意识。具体而言,也就是没对权利作出进一步的具体区分。这一时期,国人对权利的认识具体化。邹容在《革命军》中指出:“各人不可夺之权利,皆由天授。生命自由及一切利益之事,皆属天赋之权利。不得侵人自由,如言论、思想、出版等事。”[7](p362)这一时期,国人对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也作出了区分。梁启超在《开明专制论》一文中,说“人人自由,而以不侵人之自由为界”者,为消极自由。“人人有自发达其体力之义务,同时有不使他人妨害吾发达之权利”,为积极自由。[9](p1076)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女权意识的兴起。戊戌维新时期,对妇女权利的认识是从人道主义角度出发,主要关注缠足等不良习俗对妇女身体的戕害。这一时期,对女权的认识上升到要求男女平等和女子参政权的层面。秋瑾在《勉女权歌》中写道:“吾辈爱自由,勉励自由一杯酒。男女平权天赋就,岂甘居牛后……愿奴隶根除,智识学问历练就。责任上肩头,国民女杰期无负。”[10](p341)

4.特别强调国民对国事的参与权,尤其是国民对国家的义务。虽然这一时期思想界人人谈论权利,但他们强调的权利更多的是参政公权,而不是个人私权。正如严复所说:“特观吾国今处之形,则小己自由,尚非所急,而所以祛异族之侵横,求有立于天地之间,斯真刻不容缓之事。故所急者乃国群自由,非小己自由也。”[11](p267)思想界所希望的是,通过对国民参政公权的强调,国民由爱一己之权利,去争取国家之权利。严复说:“求国群之自由,非合通国之群策群力不可。欲合群策群力,又非人人爱国,人人于国家皆有一部分之义务不能。欲人人皆有一部分之义务,因以生其爱国之心,非诱之使与闻国事,教之使洞达外情,又不可得也。”[11](p267)这也就是说,参政公权是为了让国民关心国事,了解世界大势,从而培养其爱国之心,为国尽义务。正是基于这一目的,参政公权而非个人权利成为当时思想界关心的首要问题。邹容说:“一国之政治机关,一国之人共司之,苟不能司政治机关,参与行政权者,不得谓之国,不得谓之国民,此世界之公理,万国所同然也。”[12](p100)权利是义务,争权利首先是为国争权利。梁启超说:“权利思想者,非徒我对于我应尽之义务而已,实亦一私人对于一公群应当尽之义务也。”[8](p132)所以说,此时思想界所强调的“权利意识”、“权利思想”,其实是一种义务思想、责任思想。呼唤的是国民挽救危亡的责任心。

三 伦理人权时期(1915~1925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这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到新文化运动,人们自然想起科学与民主。其实,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创刊号上首先提到的是科学与人权。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一文中对青年提出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自主的而非奴隶的”。[13] 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陈独秀明确提出个人人权:“西洋民族,自古迄今,彻头彻尾,个人主义之民族也……举一切伦理、道德、政治、法律、社会之所向往,国家之所祈求,拥护个人之自由权利与幸福而已。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14] 将这一时期称作伦理人权时期,就在于思想界主要从伦理角度论述人权。

1.国家伦理与个人人权。国家与个人孰轻孰重?国家与个人谁是目的?在新文化运动以前,这个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即国家是目的。民国建立后,有所谓的民权派与国权派之争,其实是反袁与拥袁之争。双方在对国家权力的认识上并没大的原则差别。当然,随着袁世凯一步步以加强国权为名,走向专制独裁,也有人强调了国民个人权利。章士钊是其代表。章士钊指出,如果不爱护人的权利,人道主义将不复存在。“人民自由权利之尊,宗教民族利益之异,皆置之于不甚爱惜之伦,以为无足轻重之事……治道至此,一如机

盘,轮轴一旋,举凡人道主义所赖以存,民之秉彝所赖守,博爱行谊之风,衡平司直之道,悉为磨洗以去,不可复求。”[15](p172)章士钊还认为,国家、社会公益是一时,个人权利是长久。“为权说者之通病,在昧于一时久远之分。有时抹一小己一阶级之权利,诚不失为社会暂时之益。然若为社会计及久长,求其福祉,则此种权利,将万无蹂躏理。”[15](p17)无疑,章士钊关于权利的论述,在中国权利思想发展史上有其重要的位置。但在当时,这种看法尚属空谷幽音。真正将个人权利置于国家权利之上,作为一种思潮被人们普遍接受,还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高一涵在《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论》一文中说:“今吾国之主张国家主义者,多宗数千年前之古义而以损己利国为主。以为苟利于国,虽损其权利以至于零而不惜。推厥旨归,盖以国家为人生之蕲响,人生为国家之凭借。易词言之,即人为国家而生,人生之归宿也,即在国家是也。人生离外国家,绝无毫黍之价值。国家行为茫然无限制之标准,小己对于国家绝无并立之资格,而国家万能主义实为此种思想所酿成。”[16] 要想改变国家万能主义观念,必须首先改变国家伦理观念。高一涵认为,把国家当作人生道德,幸福的归宿,必然造成国权过大,“必损人民之自由以为国家之刍狗”[16]。正确的国家观念应该是国家非人生之归宿,而是保护权利的机构。“国家职务在立于亿兆之间,以裁判其相侵相害之事实,调和其相需相待之机宜。奖励其自由,所以发其自治之动因;保护其人格,所以期其独立之结果;人民求其归宿,必取径于权利之一途。国家惟立于人民之后,持其权力,鼓舞而振起之,以杜其害,以启其机,足矣。”[16]

2.政治伦理与人权。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是君师主义。严复曾说:“西国之王者,其事专于作君而已;而中国帝王,作君而外,兼以作师……使后而仁,其视民也,犹儿子耳;使后而暴,其遇民也,犹奴虏矣。为儿子奴虏矣,而其于国也,无尺寸之治柄,无丝毫应有必不可夺之权利,则同。”[11](p191)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对于这种传统的君师主义也作了深刻批判。高一涵在《非“君师主义”》一文中,对君师主义的危害作了详细剖析。其危害有三:(1)专制政治的基础。“扩张国家的权力,使干涉人民精神上的自由;凡信仰、感情、思想等事,莫不受国权之拘束;则道德的范围,道德的解释,皆由统治者自定,于是专制的弊端见矣。”[17](2)贤人政治的基础。“柏拉图以道德为国家的绝对目的,所以柏拉图又尊尚贤人政治。因凡在道德法律混合的国家,其国家的元首,不是教主,即是家长,不然则是„首出庶物‟„天亶聪明‟的伟人……所以被治者之沦灵启智,皆须得治者为之引导。此即贤人政治所以成立之基础,以元首不自信为贤人,则必不敢“揭櫫道德,以为群伦之表率也”。[17](3)政教混合政治的基础。“中古以后,道德属宗教的范围,法律属国家的范围,本有界线。惟元首并法律道德而皆干涉之,则是„奉天承运‟„替天行道‟的教主与„元后作民父母‟的皇帝合而为一矣。”[17] 总之,君师主义是极权政治、神权政治的思想沃土,不消除君师主义的思想,人权社会就建不起来。

3.社会伦理与人权。人与人当如何相处?传统伦理的要求是克己无欲,牺牲一己以利他人。新文化运动时期,人们高唱为我主义,个人主义。李亦民在《人生唯一之目的》一文中说:“撒格逊民族以个人主义著闻于世也。富于独立自尊之心,用能发展民族精神,以臻今日之强盛。我国惩忿窒欲之说,入人最深。凡事涉利己者,皆视为卑卑不足道,必须断绝欲求;济人利物,乃能为世崇仰。不知自我欲求,所以资其生也。设无欲求,则一切活动立时灭绝,岂复有生存之必要。顾欲以人力禁制之,于是日言合群公益者,尽变为涂饰耳目之名词。”[18] 济人利物,只能建立在先有自我的基础上。“如谓人曰汝须爱人,须利人,须爱物,顺利物,为达爱人利人,爱物利物之目的,虽牺牲本身,亦为当然之事,则必决定一前提曰„人也者,为人与物而生者也‟,然后乃有立脚之根据。否则其结论为不可通。盖叩其何以爱与利不在本身而在人物,不能得切当之解答也。人类既无为人为物之天职,则所当为者舍我而外,更有谁哉……为我两字既为天经地义,无可为讳……人性之自然,天赋之权利,吾人所当自为主张者也。”[18]

4.家族伦理与人权。关于传统家族伦理对人权的危害,辛亥革命时期就有人批判过。到了新文化运动时期,这一批判更为猛烈深入。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总结了宗法制度的四大危害:“一曰损坏个人独立自尊之人格;一曰窒碍个人意思之自由;一曰剥夺个人法律上平等之权利(如尊长幼卑同罪异罚之类);一曰养成依赖性,戕贼个人生产力。”[14] 应该说,其他批判家族伦理的文章,虽言词激烈,但基本上没超出陈独秀的论证范围。

四 法治人权时期(1929~1936年)

1929年5月胡适在《新月》发表《人权与约法》一文,标志着人权论战的开始。1932年12月,中国国民党四届二中全会决定拟定宪法。围绕着制宪问题,人权问题又被提起。这一时期围绕着人权论战与制宪问题,国人的权利观念有哪些变化发展,这正是笔者要讨论的问题。

1.厘清人权概念。自从严复在中国介绍西方天赋人权的概念后,一个时期内,人们从没有对天赋人权的内涵作出详细的解释。进入民国后,有人对天赋人权,特别是“天赋”二字提出质疑。严复在《民约评议》一文中,就认为天赋人权不合事实。“天然之自由平等,诚无此物”,“自由平等者,法律之所据以为施,而非云民质之本如此也。”[11](p337)章渊若在《民国日报》发表《论人权》一文,认为不应该用“人权”,而应改为“民权”。章渊若认为“人之本义,既带天地之性,则人权之上,即不带天赋二字,亦有天赋之精神也”。而天赋人权是过时的理念。他认为把“人民身体、言论种种之自由”,作为“构成人格之要素,为做人之自然权”,“国家目的,只在保障人权”是不对的。[19] 还认为:“国权之所以应限制,国家之所以不得任意侵犯人民之自由,乃因人民之自由,为发展人民智德体优性之所必需;而人民之所以必须发展其智德体优性者,则因社会联立关系之需要,为完成其分工合作的社会使命也。故现代人民之自由,不仅有其消极的限制,复应有其积极的限制。”[19] 这也就是说身体、言论自由等权利不具价值目的,只有工具意义,为了人的积极发展,国家可以进行积极干涉。

对于这些质疑,人权派作出了回答。首先,他们认为人权是人生必需,而非抽象名词。罗隆基说:“人权是做人的那些必须的条件。人权是衣、食、住的权利,是身体安全的保障,是个人„成我至善之我‟,享受个人生命上的幸福,进而达到人群完成人群可能的至善,达到最大多数享受最大幸福目的的必须条件。”[20] 这也就是说,人权并不像一些人所认为的是“抽象的名词,是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的口头语”,而是切切实实的维持生命、表现自我所必需的条件。其次,他们认为事实与价值不能混为一谈。人权派也并不认为,在历史上某个时期,人类有过完美自然的社会,那里一切人权都是具备了。但是,人权派坚持“人权先国家法律而存在,意谓先承认了这些人类生活上必须的条件,而后才谈得上国家,谈得上法律”[19]。关于人与国家的关系,人权派认为:“国家……是人的工具;人不是国家的工具。”[19]

2.法治与人权。这一时期,关于人权讨论的显著特点是非常重视法治与人权的关系。人们对法治的认识,除了强调人人守法,特别是当权者更应守法外,更注重的是法律应具的精神:(1)拥护人权的人认为,法律精神应该是保障人权。罗隆基说:“争人权的人,主张法治,逻辑上是对的,法律的根本作用在保障人权。”[20] 如果离开保障人权而谈法律,那就是法律之治而非法治。罗隆基说:“国家有了形式上白纸黑字的法律条文,这不算法治。是一个国家,姑无论他野蛮退化,他的执政者横暴专制到什么地步,他总有几条法律。”[21](2)人权先于法律而存在。丘汉平在《宪法上关于人民之权利规定之商榷》一文中说:“说人民的权利是宪法所给予的,没有宪法就没有人权,要有人权就要有宪法,这是很不通的,很矛盾的,因为人之生存权利是先宪法而存在。”[22] 人们之所以强调人权先于法律存在,有两个考量:一是强调人权的至上价值。因为如果认为人权依赖法律为根据,那么法律既可予之,亦可取之。二是针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而言。在中国,把人权规定于法律之中,始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但无论是《临时约法》或以后制定的约法、宪法,在关于人民权利的规定中,都有一句话:“依法律得停止或限制。”正是这条规定,给统治者以玩弄法律的凭据。所有权利都成了“左手与之,右手取之”。人权拥护者希望的是,一些人的基本权利,法律是不能干涉的。即使有特殊情况,也应该是只能限制,不能停止或取消。

五 权利理论的深入探讨期(1945~1949年)

1937~1945年抗日战争中,关于权利的讨论趋于沉寂。抗战胜利后,思想界的讨论重新活跃并达到高潮。这一时期,人们对一些基本公民权利之间的关系,以及实现权利的社会基础,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1.强调普通人的权益意识,是建立法治社会的基础。以前思想界探讨权利意识,更注重的是国家权利,或言论、思想自由等。这当然没有什么不正确,但毕竟与普通人,特别是下层民众的关系,不是十分密切。这一时期,思想界更强调普通百姓争取权益的重要。李浩培说:“笔者以为我国的不真正实行法治,一部分的原因在于人民自身。权利需要主张,方能确立,需要维护,方能保持。一个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可能被他人违法侵害。于此被违法侵害的情形,如权利人能依法保护其权利,以各种合法的手段与违法者相周旋,并寻求适当的救济,则其权利仍有保持的希望,而法律效力亦赖以保持。故权利人的努力卫护其依法享有的权利,实有拥护法治的效果。相反的,如权利人不卫护权利,不与违法侵害者相周旋,则权利人的行为,等于权利的抛弃。如权利人每次被违法侵害权利时,每次予以容忍,则在侵害者与一般人的心理中,将逐渐视违法的侵害为正当,而权利人依法享有的权利将归于乌有,法律亦将等于具文。故不卫护依法享有的权利,不与违法侵害者相周旋,实毁弃法治。不幸,我国的一般人民,大都有权利而不卫护。”[23] 这也就是说争取权利,争取法治,不但要从大处着眼,更要从小处着手。

2.自由与民主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而言,自由是指对个人权利的保护,民主更注重对政治的参与权利。无论自由或民主,都是思想界极力提倡的。但二者关系如何?谁是基础?以往思想界基本上是二者并重,从某种程度而言,或许更重民主,认为民主是自由的保证。这一时期,思想界更重视自由,认为自由是民主的基础。邹文海说:“民主政治产生于自由主义之后,这是不能否认的事实……闭塞的社会,迷信的传统,专制的威权,完全是不能生长民主种子的石田……人民从无知无识的奴隶,变成有选举权的公民,还是要经过无数的奋斗和努力的。但是没有自由主义作动力,一切的运动都会归于失败。”[24]

3.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的关系。抗战后,中国面临着向何处去的问题。也就是以苏联为榜样,还是以英美为榜样。其争论的背后,包含了政治权利与经济权利哪个重要。或言之,也就是个人自由与社会公道哪个更重要。当时人们的普遍观点是:“英美人民有充分的权,而利则不足;苏联人民有充分的利,而权则不足。”[25] 最理想的当然是二者兼顾。杨人楩说:“民主政治演变到今日,显然要包括经济民主的意义,否则便是倒退或固着,必为自由主义者所摈弃。不过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一张票与一碗饭是同样重要的,我们必须努力达到兼而有之的地步。”[26] 那么二者不能统一时怎么办呢?有人说:“中国人需要丰衣足食是天经地义,而自由则更可贵。”[25] 然而,总体而言,中国的自由主义者对此看法是,虽要二者兼顾,也有主次之分:个人自由第一,社会公道第二。张君劢说:“所谓个人自由,就是说一国之中,有千万人民,各人的才能、思想、职业、境遇各不相同,政府无法以一种统治的大法使其平均发展,因为各人有各人的能力,唯由听其自由发挥所长,倘使政府干涉,才能是无法发挥的,所以民主政治的第一个条件在发展个人自由。社会上各种人民,既各有各的职业,境遇,好比工程师、工匠、农夫无法使其一律,但其生活程度,教育机会、求业机会、参政权力,应差不多求其平等,否则,要使教育普及、工会组织普遍化是不可能的,压迫无产阶级,不令其得到自上发展的机会,人生乐趣的享受也是不可能的,所以社会公道为民主政治的第二个条件。”[27](p366)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 篇4

一、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是初二《思想政治》下册,第二课《公民在经济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中的第四框题。公民要依法纳税,是宪法规定的公民的基本义务。教材主要介绍了税收的概念及特征,阐明了税收的重要性,指出纳税是光荣的,偷税、欠税、骗税的行为是可耻的、是违法行为。同时还阐述了纳税人与政府之间的权利义务是平等的。这点是修订后新增的。

(二)、教学理念

依据《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要求,在《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教学设计中,要贯彻的指导思想是,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景中,通过发现问题、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

(三)、教学策略

1、确定主题,分组调查。

学生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分成若干小组,合作调查老师布置的以“税收”为主题的小报告。内容有:

(1)收集近两年来我国和福州市财政收入情况;(2)整理、分析税收在我国建设或福州市政建设中的作用;(3)收集学校、社区周边企业、个体户及个人的纳税情况;(4)收集就近时期,积极纳税或偷税漏税人的事迹或案件;(5)对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措施;(6)设计一些便于公民监督政府如何使用税款的形式与方法。

2、收集素材,接受培训。

学生运用社会调查、访谈、剪报、上网查讯等方法,收集、整理、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尽量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提出个性化的观点和结论。教师在预见学生可能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相关培养。

3、形成成果,交流完善。

学生在依据研究方案进行实践的同时,要不断完善和修改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随时关注、适时指导,并积极提供条件,组织交流。

4、设计页面,制作课件。

师生均采用POWER POINT 制作演示文稿,教师侧重在教学难点、课堂流程、主菜单的设计制作;学生主要是各小组自己发言时,小组页面的设计制作。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养成探索问题实质和事物本质的良好习惯。

2、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体潜能和求知欲望,培养收集和利用信息、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增强依法纳税的意识,培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三、教学流程:

(一)、教学过程 :

基本环节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明确主题 由“税徽”这一特定的标志物,引出税收问题。学生了解“税徽”,并举例自己身边人的纳税情况,明确本课主题——税收问题。

参与实践探索新知 税收的含义、税收的特征

1、展示农行存折的利息,让学生了解利息所得税,引出税收的含义。

2、引导学生把利息所得税与电话费作比较,归纳出税收的特征。

1、根据《个人所得税收》第三条第5点规定的,利息所得税的税率为20%,算出所缴纳的所得税,明确税收的含义。

2、观看电脑画面,通过对比,积极思考、归纳出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特征。汇报成果经验共享 税收的用途,提高公民纳税意识的建议与措施,监督政府正确使用税款的形式与方法。

1、介绍我国近几年税收收入的逐年增加,引出税收对一个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作用。

2、对比“毛阿敏税案”与“刘晓庆税案”。一个在税务部门内部行政处罚,另一被依法逮捕,说明国家加大依法打击偷、漏税的力度,提出如何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

3、设问:如果公民积极纳税但政府乱花税款,那么公民除了纳税的义务外,有没有监督政府如何正确使用税款的权利呢?

1、观看电脑画面,领悟、加深对“税收”问题的理解。

2、由三名学生主持人分别主持人各小组代表对三个数字内容的汇报,及调出各小组自己设计的小组页面,并在演示文稿中写上自己通过上网、访谈、剪报等方法调查的结果。

交流体验公享感悟 增强纳税意识自觉履行纳税义务 概括学生汇报成果,并进行归纳总结,肯定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建议的多样性、方法的可行性,要求学生现场交流学习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学生经过思考、感受从课前的收集材料过程及课堂中的交流与学习,可以从不同角度畅谈自己对《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这节课的体会及收获。

联系实际推荐作业课后延续:2003年4月是我国第十二个税收宣传月,今年宣传主题是:“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小康社会。” 归纳学生的体验及感悟,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争做积极宣传税法的好公民。

1、制定一个方案,帮助税务部门进行更有效的税法宣传。

2、向你周围的人做一件宣传税法的事。

(二)、案例描述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将课堂单一的传授知识功能,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方向发展。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的过程。学生通过课前准备“税收调查”小报告,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发挥创新思维,在调查过程中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在课堂上,留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展示研究成果体验收获的喜悦,在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学生就会自觉养成平等、团结的团队精神,自觉探究的钻研精神。事实证明,学生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的,他们自己的亲身体验更有说服力。

像这样上课,其实是每单元课后的实践活动的要求。第一次上课学生可能会花较多时间准备,但第二次做,学生有经验就轻松多了。同时,可以把学生每次的论文报告当作单元成绩,侧重对学生“行”的考评。当然,教师平时也要花更多的时间去了解相关的知识,满足教学的需要。

五、精彩点评:

本课体现了新课改的教学理念,以及新课标所涉及的课程观、教师观、评价观。学生能主动参与学习,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以主体的地位自主上网、访谈、社会调查、收集资料,设计页面来展示学习成果,体验探究的喜悦。在教学内容的重组上,更多地重视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的联系,以拓展学科的育人价值。

教法新颖,能应用多媒体手段(课件制作精彩)教学设计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能恰如其分地把“税收”枯燥的政治概念讲活,找到课堂与社会结合点,具有实效性与实用性。

对中国公民纳税人意识的思考 篇5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纳税人的含义,我国的主要税种及其纳税人。理解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主动纳税和偷税的事例,说明公民树立纳税 意识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比较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

第三框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识记纳税人的含义,我国的主要税种及其纳税人。理解依法纳税是每个公民的义务。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一些主动纳税和偷税的事例,说明公民树立纳税 意识的必要性。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辨别比较能力和分析实际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使学生树立纳税人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应尽义务

纳税人的含义

三、教学方法

以讲授为主,学生阅读为辅的方法,并进行归纳、分析和比较

四、教学过程

通过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税收,了解了税收的含义,还知道了我国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所以纳税也就成为每个公民的应尽义务。

可是哪些人要交税,哪些不要交税,应该交哪些税,又该怎么样来交税呢? 提问:“姚明他去美国打球了,那他要给国家交税吗?”

学生讨论。有的说要交,有的说不用交。

要知道他是否要交税,我们先来认识这样一个概念:纳税人

纳税人: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我们要了解两点:

一、纳税人不仅是指个人即自然人,而且包括单位

二、直接:即税法规定的税款的承担者,还有个概念就是负税人,是指税款的实际承担者或负担税款的经济主体

税法一般只规定纳税人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一个经济单位和个人不是想成为纳税人就可以成为纳税人,当然也不是不想纳税就可以不做纳税人,能否成为纳税人,取决于两个因素:

第一,税法规定

第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

如何理解呢?

下面我们就通过具体税种的学习来理解它。

二、我国的税种

1、增值税

(1)含义:增殖税就是将纳税人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增殖额作为征税对象的一个税种

那么什么是增值额呢?

引导学生联系以前学过的经济学知识:一个商品的价格可用C+V+M来表示,C即劳动过程中消费掉的生产资料的价值,V即劳动力价格,M即剩余价值,所谓增殖额就是企业的劳动者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新创造的价值。

(2)纳税人范围:增值税的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

(3)作用 :可以避免对一个经营额重复征税,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

这一作用可在增值税的计税方法上表现出来,增值税的计算方法是:本企业商品销售额乘税率,减去上一环节已纳税金(要求学生阅读P26——27的小字部分,理解增值税的计算方法)

展示幻灯纸:

850元 1500元

增值税 增值税

(由服装厂承担)(由商店承担)

850×17%=144.5 1500×17% -144.5 = 110.5从图示我们可以看出,服装厂缴纳由布料加工成服装的增值额的税款,商店缴纳由服装变成商品的增值额应负担的税款,不重复缴纳.这是其一;其次,缴纳增值税必须出示增值税发票,比如说,如果服装厂购买原材料未得到增值税发票,说明上一环节没有交纳增值税,商店就无权扣除144.5元,所以,用这种方法计算,可以防止进货商品的偷漏税。

提问:如果商店把服装买给了消费者,谁是最终的纳税人?

学生讨论(略)

正确答案为 :消费者

2、营业税增值增值 纺织厂(布料)—— 服装厂(服装)—— 商店(商品)

(1)含义:以经营活动的经营额为征税对象的税种

强调:是对营业和服务的总收入征税,经营者不论盈亏,只要营业就需要交税。

(2)纳税人范围:在我国境内从事商业,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金融保险,邮电通讯,公用事业,出版业及其他服务业的单位和个人。

(3)特点:税源广(只要经营就必须纳税;涉及商业等9个行业,因此营业税可以保证税收的稳定。主要是针对不实行增值税的劳务对象和第三产业征税。

(4)作用:有利于增加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消费税

含义 ::消费税是对特定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征收的一种税。

纳税人:是在我国境内生产,委托加工和进出口应税消费品的单位和个人。

征税范围:包括烟,酒等11种商品

作用:征收消费税可以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保证国家财政收入,以及避免因过度消费而损害人们健康,危害社会秩序和破坏生态环境的作用。

提问:为什么具有合理地调节消费行为,抑制超前消费,间接引导投资流向的作用,体现了什么原理?

学生讨论(略)

教师总结:体现了价值规律的作用

利用P28面的图表“消费税税率”,让学生对税率有一定的了解,根据图表,指出消费税分从价定率和从量定率。从价定率指销售额乘以税率。如一包香烟为10元,那么消费税=10×45%=4.5元。从量定额是征收标准销售×销量。如啤酒按吨算,汽油,柴油按升算。

4、企业所得税

要求学生找出其含义,纳税人。重点强调企业所得税的征收对象是纯收益额,而不是经营额。另外,企业所得税对调节纳税人的收入有特殊作用,其实质是国家参与企业利润得分配

5、个人所得税

含义,纳税人范围

请学生阅读P28——29面得内容,回答以下问题

姚明是否要纳税,你的法律依据是什么?

请学生回答。(应该,因为个人所得税纳税人之一是在我国境内居住满一年,从我国境内外取得所得的个人)

假设有一外国工程师在我国指导某工程修建四个月,其收入该不该交纳个人所得?

(应该,个人所得税包括不在我国境内居住或居住不满一年而从我国境内取得所得得个人)

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假如某人月收入6800元,他每月该缴纳多少个人所得税呢?

学生讨论:

6800-800=6000

500×5%=2

51500×10%=150

3000×15%=450

1000×20%=200

然后把这些累加起来就是答案 :825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个人所得税的特点是什么?

多收入者多缴,少收入者少缴

个人所得税有什么作用?

在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方面有重要作用

6、关税

含义:对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得货物,物品征收得一种税,它得纳税人是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和出口货物得发货人。进出口货物而没有纳税叫走税。

总结:以上我们介绍了6种主要税种,在我国,税收共有20多种,这些税种和具体规定,共同构成了国家得纳税制度。

3、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针对社会上那些偷漏税的行为我们该怎么做呢?

讨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纳税人的意识

纳税人意识:包括义务和权利两方面

(1)为什么要履行纳税的义务?

总的来讲是公民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主人翁地位的体现

(一)社会主义国家性质来看,税收是同国家富强、生活幸

福联系起来的。

(二)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享受服务就必须履行自己的义务,也是由我国的税收性质决定的(2)维护纳税人的权益

一、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

二、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

议一议

讨论:不一定每个人都直接是纳税人(纳税人的条件),但人人都要具有纳税人的意识一旦成为纳税人就要自觉履行义务,行使权利。

我也是纳税小公民征文 篇6

夕阳将下,远处的山峦披上晚霞的彩衣,天边那牛乳般洁白的云朵,也变得火焰一般鲜红。我们一家 围坐在阳台上,被这迷人的暮色陶醉了。

突然,爸爸问妈妈:“我们店这个月的税交了没有?”(妈妈在龙津路开了一家童装店。)妈妈笑着说:“交了,每月的十号交,我可是很准时的哦!”我好奇地问:“为什么每月都要交税?”

“皇粮国税,古已有之。”爷爷捋着胡须不紧不慢地说。原来,我国从四千多年前的夏朝开始,就已经有了税收。

妈妈抚摸着我的头,语重心长地说:“孩子,税收的意义可大了:国家的强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税收息息相关。国防的强大需要税收,道路的.建设需要税收,环境的美化需要税收……宽敞的马路、漂亮的公园、美丽的学校、滩坑水电站的建设等等,这些都有纳税人的功劳呢!”“纳税人真光荣啊!”我脱口而出。“那么,是不是人人都要纳税呢?”我心中又有了疑问。

爸爸告诉我:“在生活中有许多税。中了彩票:个人所得税;房子租出去和购买房子:房产税;开店:营业税;开车:个人所得税;从国外寄来东西:关税。另外,还有企业所得税,消费税,增值税,农业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等等。

我问爸爸我交什么税,爸爸想了想说:”你的压岁钱存在银行里,你交了利息税。“”我也是纳税小公民!“我高兴地叫了起来,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

上一篇:六一儿童节大队长讲话稿下一篇:刑满释放工作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