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2024-05-19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精选10篇)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1

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关爱每一个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 只要老师充满爱,学生们一定会喜欢。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师生双方才会有愉快的情感体验。一个教师,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

在这一方面应注意从以下几点去做:

1、尽力了解学生。采取多种形式,有意识和学生接触以及侧面了解,掌握学生生活环境、学习条件、思想情况、学习情况以及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了解他们所做、所急、所需,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2、理解、尊重学生。教师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每个学生(哪怕双差生)都希望自己是老师喜欢的学生,都不希望自己是老师“讨厌的人”,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作为教师应该理解学生这一纯真的愿望,抓住这一“闪光点”。不论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绝不能挖苦、讽刺、体罚学生,应该耐心地帮助学生认识错误、克服缺点,鼓励学生勇于战胜困难,激励学生努力进取。

3、信任是师生关系和谐的源泉,它蕴涵了了解与等待。我们有理由相信学生内心是善良的,积极向上的。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老和尚遇到了一个刚从他屋里出来的贼,看着紧张得发抖的贼,老和尚说:“让你空手而归了,我这里有一件袈裟你拿去吧!”看着贼离去的背影老和尚念道“希望我能送你一轮明月”。第二天早上老和尚果然在庙门口发现了他的袈裟。我想我们的学生是不能和贼相比的,我们要做的是,在学生十次让你失望后,第十一次你仍然相信他——相信他能做好,能改变自己。

4、学生喜欢朋友式的老师,喜欢能主动与他们沟通的老师。沟通让心与心彼此相近,化对抗为合作,化封闭为开放,化回避为靠近,化冷淡为亲热。

二、精心备好每一课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在学校工作了33年的历史教师,上了一堂非常出色的观摩课,邻校的一位教师问他:“你的每一句话都具有巨大的思想威力。请问,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堂课?”那位老师回答说:“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一般地说,每堂课我都准备了一辈子。但是,直接针对这个课题的准备,则花了约15分钟„„”

“一辈子”与“15分钟”,这话看似矛盾,但它和咱们中国的“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蕴涵的道理是一样的,一语道出教师备课之真谛。我们备课的现状是: 一是迫于学校检查的压力不得不做一些面子上的工作——那就是机械地一遍一遍地抄;二是教案中不能充分体现备课教师对学生的把握,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而忽视了如果教学中出现其他状态应该怎样去应对,三是对教参的依赖性过强,无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谈不上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四是教学目标的制定过分注重认知目标,而忽视发展性目标;五是教案编写得过于模式化,造成教案千篇一律,从而失去了备课的意义

(一)、在钻研课标上下功夫

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一、二年级的教学重点。”也就是说识字是学生学习文化的开始,学生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就无法阅读和作文。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低年级识字任务重,但不能靠加重学生作业负担,死记硬背、机械抄写的做法去识字,而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利用他们好奇好动的个性,在教学中善于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把他们潜在的能力引发出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获得成功的喜悦体验。1.可利用图画或者直观教具识字

低年级语文课本图文并茂,色彩鲜艳,有丰富的识字内容。如在一年级上册《看画识字真有趣》一文中通过借助插图及汉字在古代的字型认识“日、月、水、火、马、虫、鱼”等字。同时还可以用简笔画展示出来,学生轻而易举地记住这些字。

2.编顺口溜

顺口溜简单易记,琅琅上口,经常用顺口溜,可对学生识字、记字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 “目” 一扇小窗细又长,两只眼睛明又亮。“轻”字可记为“左边车子轻轻跑,空中架起立交桥,横撇是跑道,一点轻轻靠,桥下工人睡着了。”还有“燕”草头下面有一横,口字藏在北里边,下边还有四点底,春天一到飞千里。“碧”“王老头,白老头,同坐一块大石头。“着”眼睛看着歪尾巴羊。“前”点撇一横长,月刀下面藏,等等。

3.编小故事

4.添减笔画游戏。

将加减法游戏贯穿运用到语文识字课堂中,使学生学习识字更兴奋。如木+木=();小+大=();会-人=();本-()=木;立+木=();故-攵=();()+()=动。这样变识字不再是识记硬背的枯燥过程,而是充满乐趣的智力游戏。

识字教学的方法还有很多,如:利用儿歌识字,配对字,找朋友,摘苹果,送字宝宝回家等。

(二)、在钻研教材上下功夫

备教材最重要的一环,当然是每课时的教材,我们面对的课时教材以阅读课文为主。备课前,首要的任务就是认真地读。阅读能力是语文老师的基础。

(一)读什么

读单元组“导读”、课例前的“预习”或“阅读提示”、课后的“思考•练习”和单元组小结(语文园地中“我的发现”等栏目),“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这里体现着编者意图——编者为什么要编写这篇课文,这篇课文要达到什么教学目标,特别是“思考•练习”,是教学这篇课文的任务、思路、达到的目标、重点难点等的集中体现,换句话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同学的互助中、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够完成课后“思考•练习”,这篇课文就算教完了、学完了。而这些内容又集中反映在《教师教学用书》的“前言”——《教材说明》和每篇课文的说明中。因此,教师备课,除了要读懂课文(理解深、透、有自己的见解)——与作者对话外,更要读懂编者的意图——与编者对话,因为,老师读课文,主要是为了教学、指导学生 “理解与运用语文”。当然,不管是与作者对话、还是与编者对话,都要有自己的思想,把作者与编者的意图,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外化为课堂教学行为。(敬业与乐业)

(二)如何读?

我们要像教学生读书一样,划词语、划句子、作批注,整体感悟,读出自己的感受。这是钻研教材、语文备课重要的环节。一般要朗读四五遍。对于感情型课文,如《月光曲》,朗读的遍数还要多。不读到“其意皆出吾心”“其言皆出吾口”是不罢休的。随着自己语感的增强,悟性的提高,个人情感的不断丰富,多数课文我只读一两遍,便可以进入文中。读第三四遍是为了熟练,尽量不出一点错。朗读是钻研教材最重要的一环。朗读是活的,是跃出纸外的,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备课时,我力求把课文读“活”。朗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学生听了不潸然泪下,我便认为范读失败,因为我没有把文章读活。朗读好了,钻研教材就成功了一大半——不是一半,是一大半!

(三)走进文本

1、把自己当成作者走进文本。

阅读是读者和文本间的对话活动。把自己当成作者,要以接近作者的情感面对文本。时间、空间、阅历、气质都是横跨作者与读者间的鸿沟。读者要设法通过,先走近作者再走近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童话故事用极其悲凉凄惨的笔调勾画出“小女孩”这个“可怜”的形象。她在寒冷的大年夜出去卖火柴,又冷又饿,在美妙的幻想中冻死街头。了解安徒生的生平,细琢文本,安徒生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写小女孩很想念奶奶,实际上他也想念自己的妈妈。他妈妈小时候要过饭,有一次要饭时,实在走不动了,竟昏倒在路上。他还想念在童年时唯一疼他的奶奶。他爸爸去世后,妈妈改嫁了,他只好和奶奶相依为命,每到傍晚,他坐在墙角里,蜷着腿缩成一团,盼望着讨饭的奶奶快些回来。慈祥的奶奶一回家,便把他搂在怀里,给他带来温暖,为他解除饥饿。14岁时,他离家闯荡之后终身未婚,连奶奶和母亲去世时他也不在身边。亲情长时间缺失,一辈子漂泊远离家庭,对家庭的温暖只能靠幻想和怀念来慰藉。而安徒生笔下的小女孩同样出身贫寒、饥寒交迫、孤独无助,可又充满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与安徒生早年的生活经历有共同点,也许就是安徒生创作的一个动机吧。再研读《卖火柴的小女孩》,安徒生那种对苦难的隐忍,对梦想的渴望真让人叫绝。正是在这特定的历史时代,特定的文化背景下,才使小女孩的美好生活在上帝那儿找到了寄托,这也正是作者找不到摆托不幸的道路,只能用宗教的理想来实现他悲天悯人的愿望。所以文中的小女孩就是文化浸润下的作者的自发体现者。

2、以学生的身份走进文本。

文本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学生,是他们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凭借。学生的阅读心理与成人有着很大的差异。他们重直觉把握,重感情体验。有效的教学建筑在他们的理解之上,这就要求老师要有一双学生的慧眼。我记得,当袁老师带领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以后,老师话锋一转,问道:“这篇课文很长,我们要一部分一部分地来学习,你们最喜欢哪部分?”老师随即抽了几名学生回答,他们都说喜欢第二部分。当时,我觉得袁老师的这一环节设计很好,她一定是以学生的身份走进了小女孩的世界里,虽然现实残酷,但她心中“至少还有梦”。因为追求幸福和向往美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小女孩渴望,这些孩子们何尝不是如此?于是他们心中就有了一种探究的欲望:小女孩心中的幸福究竟是什么?她能得到吗? 在这个时候来个“顺水推舟”,自然过渡到文章主体部分的学习,既尊重了学生自主选择权,又很好地利用了课堂上动态生成的资源。真可谓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3、以教师的身份走进文本。

一节高效的语文课,可以看到教师多种角色的融合。以作者的视角易于领悟文本的原始意义,以学生的视角易于了解学习对象的心理状态,但这还不够,还要斟酌,作品隐含的意义是否适于向学生揭示,教师,应该领着学生求解到什么程度?文本进教材,除原有意义的价值,编者又赋予它何种担负?这就是教师的视角。我觉得,有效的教学实施,应该建立在对文本的三种解读视角的融合之上。教师对教材文本的解读要讲究准确与深入,更需要考虑如何以其为凭借促成学生的语言发展,文化熏陶。

四、在了解学生上下功夫

课标指出,“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备课中,必须遵循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研究学生的心理、个性、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知识能力水平、生活阅历、文化背景、已有的经验等。明确学生应该学什么,能学会了什么,该解决什么,能解决什么,该培养什么,能培养什么,该形成什么能力,能形成什么能力。做到心中有学生,目中有学生,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设计出精彩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充分发挥教材中的【导语】和【思考•练习】,将问题序列展开,让学生找到提示学习和探究的线索,激发学生求解问题的好奇心,由一点引领学生更多的发现,引导学生获得不同的成功。因此,教师在备课中,要设计学生主动参与,深层次参与的环节,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

三、努力上好每一课 什么样的课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优质课?我认为应该是扎实、高效的课。“扎实”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说教师要有扎实的教学功底,教学语言简练生动、幽默风趣、富有文采,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设计精巧,能高屋建瓴驾驭学生的思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教学效果高效;二是说一节课下来学生学得扎实。真正的优质语文课应上得精实、让学生学得扎实,上出极浓的语文味。

(1)说好第一句话.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由此可见,课堂教学要讲究导入的艺术。一个精彩的导入,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让课文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入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入形式导入新课。(2)提好一个问题“提问”或者“问题”是组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般的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课堂教学知识的迁移和延伸主要都是靠提问来进行支撑的。高质量的提问是教师研究教材与设计教学时思想的结晶,它们具有角度优美,形式多样,内涵深度,激发力强的特点,在教学上能够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牵动作用。短短40分钟的时间,有些老师就设计了6、7个环节,这样课堂上就是就只能为赶环节而匆匆忙碌,每一个环节都是刚刚开始就立马结束,还没等学生进入就进入下一个环节。有位老师在执教《皇帝的新装》引导学生赏析“这是一位怎样的皇帝”时,刚有两名学生发言,只解读出一位酷爱新装成癖的皇帝,就打住了,进行下一个环节。每一个都不够深入,下课铃都响了,老师还在为没赶完的环节着急,拖堂5分钟,总认为我得按我的设计完成才行,课堂太满,学生太累。

老师完全不用这样,一节课就只有40分钟,要选取最能展示这节课精华的东西设计2-3个环节,围绕一个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深入探究就行了。像安徒生童话、字词常识这些孩子们可能已经知道的、或在预习中就能解决的,课堂上可以大胆舍去,不用设计,省出时间深入对文本的学习.(背影)

(3)用好一块黑板板书是一门高度浓缩的“提练”艺术,是“提纯的金,琢成的玉”。它用概括的文字、简明的图表、简单的构图、凝练而直观的形式把教学内容浓缩起来,节省了教学时间。语文课的板书设计要从课文的教学目的出发,选取恰当的切入角度,对全文作鸟瞰式的综合,应力求结构上简明扼要,语言上精心锤炼,形式上新颖有趣,有审美价值,能寓教于乐,寓智于美,既有“三秋树”的简练,又有“二月花”的新颖。教学机智

还有课堂上当老师遇到学生不举手回答问题时时,我们该怎么办?是一再的启发,还是顺势点一名同学,或借机组织一次合作学习,都是要灵活处理的。若只单纯的问还有没有、还有谁要展示、还有谁要说这样弄得学生紧张,显得老师更束手无策。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2

关键词:教师,爱,为人师表,亲和力

在多少个教学岁月中, 有多少人把老师和同学的关系, 比作是猫和老鼠的天敌关系。世人看到的是严厉的老师和委屈的学生。他们只看到表面现象, 却没有去看看老师的处境和责任。敢问哪一个老师不想和学生关系相处的更好, 就犹如朋友一般。平时的大道理我们都懂, 现在需要的是, 平心静气的坐下来想一想, 为什么老师和学生间的距离那么远, 虽然人与人只有一个课桌的距离, 而心的距离却遥不可及。是我们的态度出了问题, 还是就像大家所说的, 老师和学生就是天生的“敌人”。笔者认为, 改善师生关系, 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真诚的爱每一个学生

孟子曰:“爱人者, 人恒爱之, 敬人者, 人恒敬之”。只要我们真心实意的爱每一名学生, 师生之间就会有和谐的情感交流, 学生就愿意亲近我们, 喜欢我们。爱学生, 既不可以偏爱, 也不可以溺爱, 更不能迁就, 要严之有道, 慈之有度, 严慈相济。

真诚的爱每一个学生, 后进的学生得到爱的滋润, 智慧就能够逐渐得到开发;浮躁的学生得到爱的陶冶, 举止就可以变的文雅;自卑的学生得到爱的鼓励, 信心就能够得到逐渐的恢复;优秀的学生得到爱的鞭策, 学习就会更上一层楼。这也很好地诠释了当代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这要求我们的老师,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首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常听说, 做老师要有威严。但是笔者认为威严, 不代表冷酷, 威严不代表独断专行。威严不是让学生惧怕, 而是要让学生又怕又敬。这才能使师生关系更加的融洽。所以我们所要达到的威严, 更多的是人格魅力的展现。威严的存在不仅不阻碍爱的传播, 反而是在人格魅力的影响下, 使得师生之间的交流变的更加流畅和轻松。

二、教师要有超强的“亲和力”

“亲和力”是基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打造“亲和力”的基本要素包括:

1. 微笑。

微笑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体态语, 具有极强的暗示性和感召作用。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希望所有的老师带着微笑上课。北宫门小学学生说:“老师, 我想对您说:上课不要老板着脸, 带点笑容吧。”十一学校的学生把老师比做太阳, 把学生比做月亮。“当太阳明亮而温暖时, 月亮就变得柔和可人;如果太阳冰冷阴沉, 月亮就显得暗淡无光, 学生的美丽, 缘于教师的光芒!”

2. 赞美。

赞美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要适度, 要善于捕捉最动人的一幕。因为只有真实的赞美, 才能最打动学生的心灵。赞美要导向清晰, 恰如其分;赞美要具体、要事出有因;赞美要把握时机;赞美要面向全体;赞美应因生而异。赞美学生的形式应灵活多样。作为老师, 让我们真诚地去赞美学生吧!因为人人都有归属与爱的需要, 人人都希望被认可与肯定。一句赞美的言辞, 即使有时是言过其实, 但在学生心中却可以产生不可抹杀的肯定感。这样可以激发他们的信心和继续下去的渴望。青少年学生正处在成长时期,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荣誉感, 更需要老师的理解和赞美。

3. 谦和。

在现实生活中, 教师也需要得到学生的一些帮助, 或者会做错什么事。比如借用了学生的文具, 学生打扫了办公室, 或者讲错了一道题, 错误地批评了学生, 等等, 教师都应该表示感谢或真诚的向学生道歉。也许一声“谢谢”、一句“对不起, 我错了。”对学生友善谦和, 学生自然会对你尊敬, 会更加喜欢你, 接近你。

三、教师必须要有渊博的知识

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 才能满足一个个好奇的, 爱钻研的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提出的问题得到圆满解答, 就会引发他们下一次更深层的思考和提问。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书育人”, 用已知的知识去为未来培养人才。在知识逐渐信息化的今天, 作为一个职业高中的教师, 我们必须具备所教学科的专业文化和专业技能, 同时还应具备教育学、心理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边缘科学等知识。现在是信息时代, 学生从网络上随时可以得到大量信息。如果老师不能在更广阔的领域里与学生交流、沟通, 学生怎么会喜欢你?《庄子》上说:“水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意思是说:水不够深, 那就没有能够担负大船的力量;风不够大, 那就没有能够承载翅膀的力量。只有教师拥有深厚的学术功底, 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遂独到的教育教学思想, 具备渊博的知识, 才能教授于学生, 教学生求真求学求做真人, 真正做到“学高为师”。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

四、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是培养德才兼备人才的重要前提。教师要学生做到的, 首先自己要做到。教师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对学生都起着耳濡目染, 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教师劳动最有影响力的手段就是“言传身教”。记得前一段时间高三技能训练的时候, 我要求所有的学生不可以请假, 全力以赴准备技能考试。就在考试前的最后一周, 我需要请假7天, 否则就失去一个重要的机会, 这个机会对于我, 也许今生就一次, 怎么办?征求学生的意见,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老师, 你去吧!我们自己好好练习!”听到学生这句话, 我很感动, 同时更加坚定了我的决心:“不, 我不去, 我要和你们一起‘战斗到底’”。舍弃了机会, 我却赢得了学生的尊敬和爱戴,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责任心。

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3

关键词:小学教育;英语教学;兴趣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158-01

农村小学生对英语这门语言不够重视,在他们心中,英语跟其他除了语文数学以为的“科目”是一样的,都是“副科”。英语是门外语,在这样一个缺少语言环境中,在每周只有两三节英语课的情况下,提高学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教师的作用尤为重要。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尤其近一年来的专题研究,有感于下,愿与同行商榷。

案例一:爱,其实很简单

xxx是一个不爱说话、上课从不举手发言、不惹人注意的孩子,教了他一年的英语,我对他几乎没什么印象。一次上英语课,因为是第四节课,下课就吃午饭了,他在那一会看看地,一会翻翻书包,好像在找什么东西,我走进他,问他怎么了,他说吃午饭的钱丢了……说着时下课铃响了,我忙着翻自己的兜,恰巧兜里有两元零钱,还有一袋奶,我先把奶拿给他,随后将两元零钱给他并嘱咐他买一个面包吃,他不好意思地接受了。后来的英语课堂上,我发现他开始举手发言了,在批改他的作业时,使我吃惊的事情发生了,他在每次作业的“家长评语”一栏写着“英语老师真好。”姑且不管他这样写正确与否,但从简单的字里行间,我能体会出,他心里还是惦记着钱,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还我的钱吧……看到这里,再想想他最近的变化,我眼睛湿润了,随后我给他写了一封信,(xxx好,最近你进步多了,那两元钱你已经用行动还给老师了,老师真的为你高兴,希望你更加努力……你写的“英语老师真好”我看到了,谢谢你对老师的赞扬……让我们做好朋友,今后你生活和学习中有什么困难可以告诉老师的,对吗?……)夹在作业本里,发作业时我有意识地最后发给他,是让他看到我的信。随后的日子里,他一直努力地学习,而且也变得活泼起来,礼貌多了。

俗话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以前,我没有真正体会这句话的意思。说这个学生差、那个学生不好,却没有从自身的教学中去检讨。学得不好的学生不一定是差生,他只是还不想学或还没学进去。如果没有真正地去关爱学生,而是听之任之,那老师眼中的差生就真的要成差生了。这件事让我深深体会到:爱学生,特别是差生,无须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也不用教给他多么有效的学习方法。爱,其实可以很简单,一件极小的事,一句关怀的话,就足以拨动他们的心弦,去开启他们的智慧之门,让他们心甘情愿地去喜欢这个老师,喜欢这门学科,并为之付出努力……

案例二:多给学生一些信任和鼓励

“老师,英语好学吗?你怎么会说那么快呢?”这是我在教四年级时一位学生问的。我分析:这可能是由于他对英语学习没有信心还想学好的心理吧。于是,我回答说:“当然了,只要你努力,老师相信你,一定会学好英语的。”在这以后的几天里,我经常关注着他。课下我了解到他的歌唱得非常好听,很有音乐天赋。我抓住这点,有一天,我单独和他谈了一会儿,告诉他,英语歌曲也很好听,老师很喜欢听……就是因为这次谈话,由喜欢唱歌、唱英语歌到喜欢学英语,他在一点一点进步着,而且他还带动等多的学生学唱英语歌曲,学吟英语小诗,学说英语句子,表演英语对话等。

通过这个学生,我认为: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是多么重要。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在活泼、好动的阶段,应该多给他们一些机会和勇气,信任与鼓励,这样,他们就会在知识的海洋里尽情翱翔,他们就会把想说的、想做的都表现出来。

案例三:我和我的“小尾巴”

“喂,你吃啥呢?”一天午休时,伴随着声音,他扒在了我的办公桌旁边。“你看看吧,没什么好吃的啊,要不哪天你请我吃麻辣烫吧。”我边吃着泡好的方便面边说道。“我才不请你呢,我没有钱。”他故意做了一个鬼脸。然后说,“嗨,‘你叫什么名字(英文表达法)我会说了”。“那好啊,你说说,我听着”。“王强要内母,哈哈……”。“xxx真聪明。”……我的午饭通常都会在这样的谈话中进行和结束。自从我教这个年级,我的身边经常尾随着这个小“尾巴”。有的老师讳莫如深地笑着,他也许是许多老师眼中的“万人烦”,但在我这,他却与其他孩子是一样的,他的天真无邪更讨我的喜欢。有时课堂上没有提问到他,下课时他会跟在我身后埋怨我“今天你咋不招呼我呢,我都举手了!”几乎是责问的语气;有时课下游戏时看见我,他还会告诉我一些他认为可笑的笑话或他知道的一些事。事实上,同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不是一句空话,需要我们做教师的,要身体力行才可以,给每个学生机会,尤其在差生身上付出,你会收获更多!

案例四:你学会倾听了吗?

作为老师,我们一直在想如何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殊不知,学生也会给我们留下一些思考。某天在一班上复习课,我给出单元基本知识点,让学生自由对话,学生们很快参与进来,但角落里有一名学生却无事可做,恰似一副遵守课堂纪律的模样。

“你在想什么?为什么不对话呢?”

“我不想说。”不想说,难道他对英语课没有兴趣吗?还是有其他的原因?于是,我问他:

“你喜欢英语吗?”

“喜欢。”

“那你为什么不想说呢?英语学习就是要多说多练的啊!”

“我也知道,可是就是不想说。”我漠然了......怎么会有喜欢英语课的学生不爱说英语呢?我知道,师生间的交往与沟通一旦陷入困境,教育教学也就出现了危机。

这件事给我很大启示,在这以后,我更加注意观察课堂,倾听学生的声音了,那些所谓的“淘气包”们和我渐渐成了好朋友,他们不愿意和班主任说的话愿意和我说了,有难处、有困惑时也愿意寻求我的意见和帮助了,愿意学英语,努力学英语的多了。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4

我读的书是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感触最深的有这样几点,跟大家一起分享。

一、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说:“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二、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太像上课,很可能“万马齐喑”;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以情教书,理在其中。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是生活在理念中的,生活在理念中是要窒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三、童心不泯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因为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

四、“激励”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用放大镜找激励后进生的理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

五、把课上得有意思

1、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

2、朗读好了有意思

3、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意思

4、轻松的课堂有意思

5、有了收获才有意思。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把课上好,也会把课上好。一个学期总要给学生留下几节难忘的课。

这就是我感触较深的几点。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5

——读《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有感

这次有幸可以读到教育部在“跨世纪园丁工程”中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永正老先生的这本书,这本名为《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的书,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在“人生流横—写在前面的话”中,于老师就提到,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为了给自己从教五十多年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总结。

刚拿到这本书时,粗略翻看,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书中多的不是像其他书一样的教育理论,而更多的则是于老师的教育实录,包括课堂实录,也包括课后,亦或是私下于老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这样的文章编排,绝对比那些枯燥的理论更能够吸引读者,也更像是给我们这些刚刚步入教育岗位的新老师在处理师生关系上一剂良药,从实际案例上教给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学生。读完整本书,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于老师不像学生们的老师,更像是朋友,这让我想起在刚和班级孩子见面的时候,做自我介绍时,我也说过这样话:“我希望不仅可以成为你们的老师,更希望成为你们的朋友。”然而,一个学期过去了,我这个“大朋友”好像还没有真正成为“小朋友”们朋友。问题在哪里?看完这本书我似乎明白了:

1、温厚、包容、调和待生

于老师在第一章就用自己和甘草的三大特性一一做了比照。首先,像甘草一样温厚。一个学生曾在作文中这样形容于老师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语文课上画画、在课后闹矛盾,于老师不是像其他老师一样拉出来批评,而是一笑化之,用最温和的语言化解学生的尴尬,既没有严厉的批评,也没有让学生颜面尽失。孔子有五大美德:“温、良、恭、俭”。温文尔雅、和蔼可亲是五大美德之首。可以说,“温”是所有学生对所有老师的第一期盼。其次,甘草的第二个特性是“包容”。于老师用了这样一句名言:“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对待学生,要包容,出于理解的那种包容,一种推己及人的理解。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那么那些“火”可能自然而然就熄灭了。再想想我,我是一个脾气不太好的老师,可能是因为个别学生的不听话,现在再想一想弥勒佛能“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楚庄王、曾国藩也可以容,对学生又有什么可以不包容的呢?最后,甘草的第三个特性是“调和”。“中庸之道”是儒家观察世界、处世行事的基本思维方式。西方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也说过类似的话,过度和不足奶是恶行的特征,而适中则是美德的特征。两位哲学家的见解惊人的相似。中庸之道不仅是一种哲学思想,更是至高的道德境界。

于老师他就是甘愿做甘草,做一个动脑子的人,做好人,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带着思考教书,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轨迹,少走弯路,才能不算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2、关注、赞赏、尊重学生 “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这是黄金萍老师在我教育教学中告诉我的,也是我初出茅庐在薛小听到的最有价值的一句话。于老师在书中介绍到,老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他的影响很大,每个学生的内心深处都渴望老师喜欢他。如果老师能做到喜欢每一个学生,教育无疑会进入别样的境界。但是于老师认为,如果要做到这一点,还是很难的。书中提到美国教育学家托德·威特克尔的一段话:“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虽然这句话第一次读到的时候,我觉得会不会有点做作,但后来仔细一想,如果你能够做出喜欢他的样子了,那你的内心至少也不会讨厌他吧。

对于如何能够做到尊重、赞赏每一个学生,于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建议:讲课时,眼观六路,用亲切的目光看着每一个学生;学生回答问题时,以专注、期待、鼓励的目光看着发言的学生;学生的红领巾歪到一边去了,帮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加入到学生跳绳的行列„„而光有这些还不够,还缺了最重要的,那就是微笑。微笑是老师的名片,脸上有笑,学生就会有亲切感,而无惧怕感。

3、不能太像老师 于老师在书中提到,老师在孩子面前不能太像老师。于老师要求自己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不将手倒背起来。他认为倒背着手站在学生面前,仿佛树立起了自己的权威,拉远的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课上表演课本剧,他会和学生一起,扮演剧本中的一个角色,还会“反串”扮演,让学生真切感受,就像他在书中说的:“是师非师,是课非课。”; 课后游戏,他也要求自己站到学生中间,同孩子们一起玩耍;大扫除任务,他也主动去班长那里领任务,和学生们一起打扫卫生,俨然是一个孩子

于老师认为教师只有拥有一颗童心,才能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知道孩子真正需要什么。学生的眼睛是摄像机,耳朵是录音机,教师的一言一行将会定格在学生的人格磁带上,并且自动终生播放。每个学生都是心理学家,他们会对教师的所作所为做出评判。只有教师做好了,学生认同教师了、信服教师了,才会仿效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4、身教重于言教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强调了教师以身示范在教育中的作用。大量的教育实践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只有当教师(包括家长)的言行一致时,教育的效果最大。

于永正老师在教育过程中,处处以身示范,充分发挥着榜样的影响力。他无论何时何地,在面对学生的时候,总是将自己装扮的整整齐齐,在穿戴上一点也不随意;他无论是在黑板上板书还是给学生批改作业,字迹都工整认真,不敢有丝毫的潦草;他要求学生写作文,自己一定也跟着写下水作文,再“下水”中体悟写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给学生及时的指导和帮助;他犯了错误一定会当着学生的面承认,不掩饰不支吾;他和孩子一起活动,相关的工作一视同仁,大家一起来做,行动上不敢落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指挥者;他备课认真仔细,一个字的书写,一段话的朗读,都反复推敲;他每天认真阅读报刊杂志,以便了解最新的社会动态,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当师生融为一体时,教育真的是一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读后感 篇6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本书是于永正老师对自己五十年教育生涯的回顾,是语文教学的实践总结,更是对人生的感悟,细细读来,就如同一位长者与我交流对话,让我感同身受,茅塞顿开。我记住了于老师的“名片”:正面写着微笑,三个关键词――尊重、理解、宽容;反面写着负责,三个关键词――严格、顶真、耐心。于老师用毕生的心血和精力践行着这样一张名片。

首先,要有如“甘草”般的心性和品格。教师的品格对于孩子的学习和成长至关重要。在书中,于老师借同事朱友明老师的话语,将自己比作“甘草”,用甘草温和、包容、调和三个特性来诠释自己的品格,也道出了所有学生对老师的期盼,可谓是神来之笔。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首先要温和亲切。温和的微笑、亲切的态度,是缩短师生间距离最好的法宝。一年级新生刚入学的时候,我和孩子们第一次见面,对待一个个目光里充满好奇和懵懂的打量着这个新环境的小豆包们,我都尽最大的努力用特有的温馨笑容和亲切语言,帮助这些刚刚来到新环境的小朋友们,让他们能够缓解对陌生环境的紧张情绪,放松下来,逐渐融入到新的学习生活环境中来,慢慢打开心扉认识新的老师和同学们,对已经到来的小学生涯报以憧憬和期盼。

于是我也成了大多数孩子和家长们眼中温柔的王老师。当然,对于一些犯了小错误的孩子来说,也要学会顺势利导,化干戈为玉帛。在教育心理学上,低龄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自身行为的控制力有限,老师要做的不是训斥,而是帮助爱动爱说话的孩子认识并调整自己的行为,面对犯错误的孩子,于老师总能用宽仁的微笑和态度让他们学会自省并改正。“多么令我感动的笑,多么令我难忘的笑!”“于老师的笑是最温和,也是最有效的批评。”学生在作文中这样抒怀,他们在感动中自省,在自省中自然自在地成长。温良敦厚――这如甘草般柔性的力量就这样润泽、滋养着学生的内在精神。在书中于老师也为此做了总结:做甘草,就是做个好人;是好人才能成为好老师,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做好人,就是做个温和的人,做个宽容的、善解人意、善待学生的人。做甘草,就是做个动脑子的人,有智慧的人。有智慧,才能把工作做好。这也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有了方向和导引。

如何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7

一要真心的爱学生

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一直是我的追求。我一直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 善待每一个学生;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就要放下架子, 把学生放在心上, 就要以平等、博爱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学生;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 教师的爱如同阳光一样能够温暖人, 严而有爱、爱而从严, 只要老师充满爱, 学生们一定会喜欢。一个教师, 只有当他受到学生喜爱时, 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最大价值。所以, 每当我进入教室前, 我总是先调整好自己的各种不良的情绪, 用一种积极、阳光的心态, 对待每一位学生。如果我带着个人的情绪, 看这也不顺心, 看那也心烦, 那么我们能上好课吗?从而也会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你的课。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 只有当你拥有了一颗对教育事业忠贞不渝的爱心, 你才可能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把你对事业的爱化作一丝丝情, 融入到与学生相处的每时每刻, 渗入到你的教育教学全过程之中。学生思想品德的好坏, 学习成绩的优劣, 体质健康状况怎样, 生活是否有困难等这些都是老师应该给予关注的内容。这种关心爱护不可能只是大庭广众之下的慷慨陈词, 不能只表现在口头上表面上, 它需要求真务实, 需要持之以恒;倘若只是昙花一现, 那又怎谈得上是真正的关心爱护呢?

二要有扎实的基本功

作为教师必须要有一定的业务能力, 要有扎实的基本功。比如说音乐课, 你的琴弹得好, 但歌唱不好, 学生能学好吗?相反, 歌唱得好, 琴弹不好, 甚至节奏都不稳, 试想会是什么结果。假如教数学的老师把加减乘除混合弄不清楚, 又怎能教好学生?英语老师把File音都发不清楚, 学生能教好吗?学生能喜欢你的课吗?只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和强盛的业务能力, 我想, 一定能为让你的学生喜欢你的课而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具备良好的个性品质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耐心温和、平易近人, 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永远是一张笑脸, 试想有哪位同学不喜欢这样的教师。如果教师板着一张脸走进课堂, 学生一定会小心翼翼地学习, 生怕教师的责罚落在自己的身上, 这样的课堂, 又怎会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性呢?别吝啬自己的笑容, 把它送给学生, 学生也会送给你一个美丽的问候。另外, 学生时刻都在关注你的一言一行, 就像你时刻关注学生一样, 所以作为教师要懂得谨言而慎行。一个好的教师要具有健康的个性品质, 乐观、开朗、自信, 能善待学生的过错, 宽容学生的无知, 理解学生的心情, 在教学过程中, 能积极发现问题, 并不畏艰难, 努力解决问题。

四要学会倾听

作为一名教师, 一定要有耐心倾听的品质。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你会发现他很可爱。尤其是在课堂上, 不要轻易打断孩子们的发言, 无论这个孩子的表达有多么糟糕, 都要耐心地听下去, 并用期待的目光给予肯定。老师的倾听和期待对孩子的说话和发言是一种莫大的鼓舞, 老师万万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学生, 万万不能因为孩子说得太慢, 就有想帮孩子说完的想法, 每个孩子都有各自的想法, 应鼓励每个孩子张扬自己不同的个性。无论上课还是下课的时候, 我都会耐心地听完孩子们的发言, 不打断他们的话语, 孩子们仿佛也跟我更近了, 他们也更喜欢我了。教师应该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 不要只顾着其他孩子有没有听, 当你认真去听一个孩子发言的时候, 你会发现其他的孩子会听得更认真。

五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 多给予表扬、激励

作为教师要学会善于观察, 特别是对比较差或比较调皮的学生, 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 只要有, 哪怕是一丁点, 都要及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学生的上进心特强, 只要你对他好, 他就喜欢你, 你的课就能上好, 因为他乐意听你的课, 且也喜欢你的课。作为教师, 总希望学生在各个方面能够全面发展, 把一切做好。但人无完人, 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不足之处, 当看到学生身上的缺点时, 其实并不是学生做错了什么, 而是没有发现他身上的优点。

一个学生的好与坏, 并不能单纯用成绩去衡量, 特别是在当今社会, 对人才的要求是多方面的, 只有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才能算是优秀的学生, 这就给予了教师在管理学生上很大的空间, 一个好老师, 要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 培养学生, 使其各尽所长, 走出自己独特的成长道路。

六要学会幽默

作为教师, 在和学生的接触中, 特别是在课堂里, 教师要学会幽默, 不少学生说特别喜欢听我讲话, 因为我总是喜欢给他们讲很多事:有时讲我的亲身经历, 有时讲幽默故事, 有时讲幽默笑话, 时不时还开开学生的玩笑, 教给他们做人的道理, 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 慢慢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质。

如何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小学老师 篇8

关键词:知识;课堂艺术;爱心

常言道“亲其师而信其道”,要做一个好老师,首先要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这样的话,学生就会愿意上你的课,看到他们你也会心情愉悦,达到教学相长共同进步的境界,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让学生喜欢你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体会。

首先,一定要讲究课堂艺术。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更是展现老师风采的阵地。要想获得学生的好感,就要运用生动、鲜明、具体的形象来达到教学目的,通过比喻、类比,可使学生要领立得,茅塞顿开,透彻理解。要运用理性,以理服人。很多时候,教学艺术则是以情感人,教学过程既是教学信息交流的过程,也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热情、乐观、和善、满面春风的教态,与冷漠、忧郁、严厉、满面愁云的教态所产生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在教學过程中要善于表现出情感性教态,创设情感性教学情境,挖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性因素,把学生置于一种情感激发、陶冶的气氛中,使之为之所感,为之所动。这是教学艺术的一种体现,是教学成功的保证。

其次,教师要有一颗爱心。要像春风化雨般无声,让老师的爱成为孩子心目中的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最为催人奋进的有效情愫。师爱是每个学生都应充分享受的权力,我们不仅要爱那些聪明懂事成绩好的孩子,更要关注那些离异家庭子女、留守儿童、问题儿童,不要让你的爱有遗忘的“角落”。像4班的奇奇同学,学习成绩一直不好,但我发现她作业完成好,上课听课状态也不错,但就是出错多。我估计是智力因素在作怪,于是上课提问时拣一些简单的问题提问她,答对了让全班鼓掌;改错时把她叫到办公室,从考查目标上提示她,慢慢地她掌握了做题技巧,出错少了,脸上有了笑容,和我说话的次数也多了,我从心底为她的进步高兴。有爱心并不是对学生不批评,主要看看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能不能让学生诚心地接受,去改正。小学生有这有那的问题是正常的,教师在学生出现问题时应该先弄清事实的真相,寻找问题的根源,做到胸有成竹,避免教师凭借自身的想象、经验或片面的看法去看待学生。其次,在批评学生时要注意时间、场地,尽可能地维护学生的隐私,不要伤到他们的自尊心,才能让学生对你会有信任感。再者,教师的批评的语言尽量避免刻薄、尖酸,冷嘲热讽,使学生感到厌烦而产生叛逆心理。在批评时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变化,做到恰到好处。例如2班的凡凡同学,在上课时因为桌子和前面的同学闹了起来,自己气得脸通红,把前面的同学也挤哭了。我估计是前面的同学先惹了他,于是走过去把桌子摆正,说了句“你们都是懂事的孩子,我相信你们都会以上课为重,不影响课堂教学”,结果两个人当场就都没事了,下了课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再进行调解,他们都感谢我给他们留了面子。

再次,老师一定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有严谨的教学态度。因为英语学习是非常琐碎的,一个个小知识罗列着构成了整个体系。如果老师态度不严谨,或者讲课有漏洞,学生做起题来肯定会出错。英语老师要吸引学生,还要有一口流利的口语,语意语调准确,书写美观漂亮。曾经有一个外校老师在我班讲公开课,下课后一个男生对我说“老师,她肯定留过学,她口语非常好”。我暗自吃惊,这个男生才是小学三年级呀,感觉到这一点,说明我的口不大好,我暗暗努力天天跟着录音练口语。前些日子,这个男生对我说“老师,我现在越来越喜欢你了,我感觉你的口语跟那个老师差不多”。听着他的话,我心里想吃了蜜那样甜,获得学生的尊重也就获得了学生的爱。

最后,我想说作为一个现代城市教师,在庄重之外还要讲仪表美。仪表美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而且给人以人格上的尊重,不仅是一个形象的问题,也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它体现对别人的尊重。如果老师注意了仪表美,衣着典雅,美观大方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美的启迪。同时学生对老师产生羡慕,敬重的情感,愿意接近老师,产生向老师学习的动机。这样便为教学创造了良的条件。反之,如果老师的衣容不整、蓬头垢面,学生见了会产生不愉快感,甚至产生厌恶的情绪,在这种情绪下上课,教师的教导,学生不会心悦诚服接受的,教学效果一般是不会好的。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9

——读书心得

三年级:×××

2017.11.30

最近读了一本书《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书里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被学生瞧不起、甚至被奚落的老师太可怜。这样,连自己都对不起。从跨入徐州师范学校大门的那一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的、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指间,在教坛上我已度过了50个春秋。欣慰的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甚至还有崇拜我的。怎样才能成为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是什么?

一、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我的一位同事说:“于永正,在学校里是甘草,在家里也是甘草。”几乎每付中药里都有甘草。它既有药用价值,又能“调和百药”、“解百药毒”。

1、“性温”“温”在孔子的“温良恭俭让”五大美德中居一。“温”中有“善”,“温”是“善”的外现;“温”和“善”是好人的首要标志。

2、包容

酸甜苦辣,它都能与之为伍,与之匹配。做人也是如此,只有理解、宽容、冷静、善于后退,才能具有包容性。几十年来,我没有和任何同事红过脸,没和任何领导产生隔阂,凡是我教过的学生,没有不喜欢我的。以欣赏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看到的就只是优点,会觉得到处春光明媚;以挑剔的眼光看周围,看别人就什么优点也看不到了,会感到世界一片混沌,感到“洪洞县内无好人”。

3、调和一副中药中有了甘草,会使各味药的药性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会减少各味药的毒性,减少副作用,使药力不至于过猛。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它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个“度”,“不及”不行,“过”也不行,过犹不及。

二、让每个学生都感到我喜欢他。

每个学生都渴望老师喜欢他。美国托德·威特克尔:“不强求你喜欢每个学生,但要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如果你的行为并不说明你喜欢他们,那你无论多么喜欢他们都没有用。但是,如果你的行为表现出你喜欢他们,那么,无论你是否真的喜欢也无关紧要了。”

“做出喜欢他的样子”,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微笑一句话一件小事一件小礼品„„

总之,一定是“行为”;“行为”的背后,是师爱;师爱的核心是理解。没有理解,就谈不上真正的爱。理解是爱的别名。泰戈尔是这样说的:“爱是理解的别名。”

三、是老师,又不是老师;是上课,又不像上课 齐白石作画:在似与非似之间。这也是我的为师之道。太像老师,师生间必有距离;

太像上课,很可能“万马齐喑”;太像那么回事,就不是那么回事了。讲课、和学生谈话不倒背手,做值日——把自己当作班级的一员,为学生做点事,课间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少些包办,多些自主;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理性,多些情趣。以情教书,理在其中。人是生活在现实中的,不是生活在理念中的,生活在理念中是要窒息的。一切从实际出发。

四、童心不泯

教了48年的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张光鉴:“要蹲下来看学生。老师要和学生相似,而不能要求学生和老师相似。于永正和学生相似了,所以他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记自己曾是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老师。”

因为有一颗童心——对学生就多了一份理解,就会知道,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

作业就少了,活动就多了„„岁月的刀能在我的脸上刻上深深的、密密的皱纹,却刻不到我的心上。

五、身正

教育的第一个名字叫“影响”。

“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汉·班固)

所以,我要努力写好自己这本无字书。

我——穿戴不敢随便、字迹不敢潦草、说话不敢随意、态度不敢生硬、错误不敢不认、行动不敢落后、备课不敢马虎、书报不敢不读。

六、“激励”

“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德·第斯多惠。激励要动情、激励要及时、激励要当众、激励要重复。用放大镜找激励后进生的理由: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兴趣是在激励中产生的,是在不断取得进步中巩固的。

七、把课上得有意思

1、教出恍然大悟来有意思

2、朗读好了,有意思

3、贴近儿童的生活方式有意思

4、轻松的课堂有意思

5、有了收获才有意思。把课上得有意思,我赢得学生喜欢的重要筹码。一个优秀的老师,应当把课上好,也会把课上好。一个学期总要给学生留下几节难忘的课。

八、成就自己的是“明天的风景”

“明天的风景”就是指人要有追求、有理想,要规划好自己的人生。

九、努力成为文化人

与书为友、与戏为友、与笔为友、与鸿儒为友。文化是知识、修养、人格、情感、气质等的总和。决定教育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

既然命运为我们选择了教师,就让我们把教育作为事业吧!成功就在脚下——只要带着思考教书。大目标是由一个个小目标组成的,从上好一节课做起,从写反思做起。

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 篇10

《我的为师之道》是于老师的“封笔之作”,是从教半个世纪的一次全方位的总结。一章一章用心地阅读,我深深地感受到书中字字皆有情,章章皆有意。

如何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于老师不仅在儿童的心理特征、心理需求、认知规律、思维特点、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思考,还对什么是语文、什么是小学语文、学语文的规律是什么、怎么教小学语文不间断地进行思索与实践,并把自己的心得形诸于文字。在实践中,他认识到老师素养的重要性,从而坚持学习,努力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一)用童心润童心,童心未泯 1.做“性温”、“味甘”的甘草

朱友明老师形象地把于老师比作“性温”、“味甘”的甘草。于老师如甘草般善解人意。面对学生的错误,于老师总是用微笑和幽默代替批评。教学《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发现一个学生在课上画金鱼,命其为课文插图;宁宁的脸上被房栋甩了墨水,笑称“锦上添花”以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于老师如甘草般宽容大度。文革期间,用平静的心态处理学生的责骂,他带的班级始终纪律井然,学习氛围浓厚;有学生迟到,于老师从不批评,几块饼干给予关怀备至,换来学生内心的感动。

于老师如甘草般善于调和。甘草是伟大的中庸之道的守望者。于老师之所以赢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他“深谙中庸之道”,懂得做事要把握好“度”。说得形象一点儿,就是“打了一巴掌,别忘了及时揉一揉”。说得深刻一点儿,就是“真诚恻怛”,“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在于老师眼中,中庸不是“知识”,不是“道理”,而是素养。

2.从没忘记自己曾是孩子

于老师认为,只有差别,没有差生,要尊重差异。

他在书中给出了九条策略:不倒背手;主动和学生打招呼;课间尽可能和学生一起玩;和学生一起演课本剧;尽量到学生家里走走;经常讲故事和笑话;和学生一起做值日;做错了,公开认错;定期征求学生的意见和建议。

于老师以尊重为理念,不以长者自居,不居高临下,放下架子,蹲下来看学生,与学生平等对话,平等相处。他的课堂民主平等、情趣盎然,学生在朗读感悟、语言积累、读写迁移中养成习惯,在实践中逐步提升言语交际能力。教学《翠鸟》,于老师摇身变为世界绿色和平组织成员,通过采访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将翠鸟的生活习性、飞行特点外化为学生的言语表达。教学古诗《草》,和学生一起互动,一人分饰妈妈、哥哥、奶奶三个角色,寓教于嬉,寓庄于谐,教学极具戏剧化。教学《爱如茉莉》,和学生进行近乎表演式的分角色朗读,帮助学生走进母女二人的内心,理解母亲“一愣”、“微红了脸”的内涵以及“嗔怪”的意思,体悟女儿想问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

于永正老师说:教了50多年书,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虽年过古稀,仍童心未泯,始终保留孩子般的“好奇心”,对于新鲜事物总要去细细探寻。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痴而忘返,当得知长得有点像芭蕉的“大树”就是语文课本里说的“旅行家树”时,竟高兴地扑上去,打量着,抚摸着,并合影留念。他说:“以后再讲《旅行家树》这一课时,便多了一份资源,多了一份情感。” 于老师从没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孩子,那份源自内心的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会转化信念和意志,让教学充满智慧,充满情意。

(二)用真情换真情,情真意切

于老师说,教育有一种最重要或者说最根本的力量——情。这种情可化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体谅。教学《祖父的园子》,有学生质疑:“我在园子里瞎闹,把菜种踢飞,把谷穗当作狗尾草割掉,祖父为什么不批评我呢?”于老师课后反思:“我能像‘祖父’那样宽容吗?”

1.让每一个学生感到喜欢他

于老师强调不强求喜欢每一个学生,要努力做出喜欢的样子。样子和行为是关键。上课时亲切的目光;学生发言时期待、鼓励的眼神;学生红领巾歪了,为他扶正;课外活动时,和学生一起跳绳;课间,找调皮学生掰手腕„„

于老师的行为更多的体现在表扬上,从来不吝啬。摸摸学生的小脑袋;拍拍学生的小肩膀;竖起大拇指。他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现和其他信息,发现丛翔不吃早餐,给他准备饼干;听说小军爸爸住院,星期日免做作业。魏亚军同学转学后不到两个月又回来了„„这些方法、行为的背后都是“情”字在支撑。

2.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 于老师说:“我从不认为我只是教语文的,我是教师,要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方方面面。”他总是想儿童之所想,做儿童之所做,尊重每个儿童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求,将培养儿童语文能力与精神成长融为一体。

他总是不遗余力地为学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钓鱼、钓虾;认识苹果;峄山探幽;游皇藏峪;急行军,围歼云龙山“空降之敌”;走进军营;参观飞机、坦克;划船;参观王杰烈士纪念馆;拔草、捉虫;到农村朋友家作客;野炊„„

他总是千方百计把“玩”的文章做足,让“玩”的功能发挥到最大——垂钓活动,慰问五保老人和军属;军营一日,身着迷彩服挎着冲锋枪照相;认识苹果,举办展览,写说明,当讲解员,写通讯报道;学生毕业时,邀请同桌合影留念„„

这些活动的细节会给学生留下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情!

(三)用影响和激励,促进儿童成长 1.“无言之教”影响深远 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身教的力量和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必须有三大看家本领——写字、朗读、表达(口头和书面),具备这三大本领,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首先,当老师的(尤其是语文老师),能写一手好字。

练字是备课的重要内容,每课要求学生写的字,必先照着字帖练;要板书的词语,也要练,力求让板书的字成为学生的“字帖”。要琢磨每个字的间架结构,看准每笔的起笔、落笔,不练好每个字,不会善罢甘休。如:左,横短撇起笔高一些;右,横长,撇起笔稍低一些。班,中间的竖撇起笔高。奉,春字头的撇捺宁长勿短。凤,“又”要写得狭长,里面的空隙基本填满。

于老师特别推崇张颂的《朗读学》一书。他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十分重视朗读。备课必先备朗读,上课必定朗读。朗读既是学语言,又是用语言。把课文朗读好了,什么语言呀,理解呀,情感呀,语感呀,表达呀„„都有了。朗读的关键是一个“情”字——因情用气,以情带声,声情并茂。于老师具有“见文生情”的功力——至今还记得于老师在电话里一遍一遍教我朗读的情景。那是准备执教人教版《生命

生命》时,反复练习朗读“静听心跳”一段,自认为读得还不错,就打电话给于老师,我在电话里读给他听。于老师听了一遍,说读得不好。怎么读好?他说,这段文字是作者杏林子的内心独白,要虚读才好。接着,就在电话里,我读一句,于老师纠正一句,不厌其烦一句句地教我读。上课时,在舒缓的乐曲声中,我的范读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可以说,朗读不仅有利于理解课文,具有强烈的感染力,融“内化”与“表达”于一体,更是需要教师用整个生命在那里做示范。

于老师是叶圣陶先生倡导的“写下水文”的忠实践行者。他认为,“写下水文”是最好的作文备课。要求学生写的作文,他都要先“下水”。“下水”,便知“水”的深浅,便取得了指导学生的发言权。

“下水”的目的何在——示范、激励。2.激励是教育的伟大法宝 于老师说:“我一生追求的目标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以所有教过我的老师为镜,按照我喜欢、崇拜的老师塑造自己。”

他在书中深情地回忆自己的成长故事:三年级写的作文被张老师全篇画上波浪线;四年级写的大字有两个得了双圈;期末考试,考得不错,张老师给他画的奖励;初中写的作文得到李晓旭老师青睐,评价:此文有老舍风格,可试投《中国青年报》;师范时,写了一篇《读<任瑞卿先生二三事>有感》,赵维仁老师将此文读给全班同学听,还拿到另一班读„„

在教育里,这种激励实在是太重要了。于老师提出激励学生的“五大原则”:第一,针对性原则。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激励学生日渐长进。朱飞飞写人物对话经常不点引号,于是,让他每天抄写一句课文中人物对话。改掉毛病后,给他戴了一顶“进步飞快”的“高帽子”。还风趣地说:“朱飞飞作文中的引号再也不飞了!”第二,实指性原则。表扬要有事实,恰如其分。比如:你的字真棒!有点柳体的味道。我欣赏你朗读的语气,就像说话那样自然!你居然会正确地使用分号,说明你头脑很清晰!第三,鼓动性原则。张斌学习进步了,写话没出现一个错别字,全班同学为他唱一首歌。还有引领性原则、及时及重复性原则。

上一篇:南浦,南浦陶宗仪,南浦的意思,南浦赏析下一篇:单位考核优秀人员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