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中词语解释

2024-09-29

语文阅读中词语解释(精选5篇)

语文阅读中词语解释 篇1

阅读教学 中 词语 的 色彩意义

史楠楠

(渤海大学 中文系 辽宁 锦州 121001)

[中文摘要]:词 的 色彩意义 属于 非理性意义的 范畴,它 反映着 人们 对 世界 认识 的 价值观念、立场态度 和 语言使用上 的 一些看法 等。词 的 色彩意义 在 具体的 教学过程中 也起着 极其 重要的 作用。在 明确 词 的 色彩意义 的 使用范畴 与 内涵 的 同时,辩明 “色彩”,从 实践层面上 谈 词语 的 色彩意义 在 阅读教学中 的 作用 以及 运用。

[关键字]:词语色彩意义 阅读教学

词 的 词汇意义 有 理性意义、语法意义、色彩意义 三部分 构成。在 进行 词语教学 乃至 阅读、写作 教学 中,教师 往往 都是 对 词 的 理性意义、语法意义 进行 重点的 分析 和 讲解。而 对于 词 的 色彩意义 只是 做 表层 的 分析,没有 深入的 进行 研究。其实,词 的 色彩意义 在 词 的 词汇意义 中 有着 重要 的 作用,要 在 学习中 达到 对 词语系统 有层次 的 了解,必须 要 仔细 研究 词 的 色彩意义。

一、色彩意义 的 使用范畴 与 内涵

词 的 色彩意义 属于 非理性意义 的 范畴,它 反映着 人们 对 世界认识 的 价值观念、立场态度和 语言使用上 的 一些 看法 等。①词 的 色彩意义 主要 是 指 词义 中 的 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化色彩 和 形象色彩。

有些词 在 指 称 客观事物 或 现象时 表明 了 人们 对 该事物 或 现象 的 爱憎、褒贬 等 感情,这 就是 词义 中 的 感情色彩,这 在 阅读中 是 最为常见的 褒义词、贬义词 和 中性词。

有些 词语 由于 经常 在 特定 的 阅读 语体 中 使用,便 带上 了 某种 语体 所 特有 的 色彩,这 就是 语体色彩。具有 书面语色彩 的 词语 有的 多 应用 于 政论文、应用文、科技文章、文艺作品等。而 口语 语体色彩 总的 说来 通俗自然,生活气息浓,如“打听、光棍儿”等。

文化色彩 指的是 由 词 的 理据 所引起的 对 词或词义 形成的 文化背景的联想。明显 含有 文化意义的 词 可以 分成 三类。⑴有 典故、有 出处,富有 丰富的 历史文化内涵。例如:“染指、问鼎”等,这些 词 除了 理性意义 之外,还 负载着 历史文化信息,能 使人 联想到 与 词义相关的典故、诗文或民俗。⑵专有名词的命名,反映出 命名的 社会文化背景。包括 人名、饭店 商店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反映了 命名的 社会文化背影、思想倾向等,表现出 不同的 情趣格调。⑶音译词 反映了 中外文化 交流的 历史背景,带来了 异域情调。例如“莎士比亚、吉普”等,涉及到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等 广阔 社会生活的 音译词 反映了 中西方文化交流的 时代背景,具有 深刻的 历史内涵。

形象色彩 也叫 描摹色彩,具有 形象色彩的词 常用于 文艺作品中,以 描绘 人或物的 形象、情状 或特征,因而 这类词 往往 有 形象性、可感性、比喻性 的 特点。形象色彩 可以 分为 形态色彩、声音色彩、感情色彩 和 动态色彩 几类。常常 能 起到 对事物 视觉形象 或 听觉形象 的 联想作用。②

二、“色彩” 一词 的 界定

不知道 大家 会不会 有 这样 的 疑问,如果 不交代 色彩意义 的 含义,在 不理解 到底 什么 是词 的 色彩意义时,往往 提及 “色彩” 一词,大多数人 都 会 联想到 有关于 色彩类 的 词语,比如说 :黄,蓝、绿 等等。其实 想到 带有 颜色的词 是 很顺理成章 的 事,往往 看问题 要有 联系 有系统。在 色彩意义 中 有 感情色彩 这一 类型,其中 包含 褒义词、贬义词 以及 中性词。用 不同 表示颜色 的 词,也 可能 体现出 词语 的 感情色彩。

自然界 是 五颜六色的,如 蓝色 的 大海,绿色 的 田野,红色 的 血液,这 既是 客观存在,又是 人类共有 的 感觉。汉语 中 的 颜色词 就 相当多,而且 不同 的 感情色彩,具有 丰富的 意义。在 阅读教学 中,我们 要 多注意 分析 这样的 词语。

汉语 自古以来 就 有 丰富多彩的 颜色词。比如说,用来 指称 红色的 词语 就有 不少,如 表示 红色意思 的“赤、朱、红”等。这些 词语 大多 是 与 具体词语 联系在 一起 的,如 “赤” 原指 火光的 颜色。现在 人们 常常 用 “赤诚 ”一词 来 形容 人 对 某种人或事的 忠心忠诚。这就是 用 明显 带 有 颜色的 词 来 体现 词语 的 感情色彩,“赤诚” 是 表示 褒义 的 词。

汉语 的 色彩词“白”。“白”有 贬义 的 一面,即 它 与 表示 低贱、凶丧、反动、愚蠢 等 的 意义联系 在 一起。从 汉代 到 唐代,普通百姓 穿 白色衣服,所以 古代的 “白衣” 指 贱民;“白丁”指 没有 功名的 人,像 刘禹锡 《陋室铭》 所说 的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白屋” 指 穷人 用茅草 盖成 的 房子 等等。但 随着 现代人 思维 和 思想 的 进步,用 “白领丽人” 来 形容 知识 女性,更 能 体现 女性 柔美 和 干练 的 一面。

这样 的 例子 还有 很多,都是 通过 色彩词 来 体现 词 本身 的 感情色彩 的。所以说,正确 的理解 色彩词 中 体现的 不同的 感情色彩 是有 必要的。的确,我们 不能 说 把 词语 的 色彩意义 和 色彩词 混淆,但是 必须 承认 色彩词 给了 我们 许多 感情色彩 方面 的 提示,可以说,色彩词 在 体现 词语 的 色彩意义 这 方面 表现出了 极大 的 作用,给 我们 展示出 它 丰富多彩 的 面貌。

三、实践层面 上 色彩意义 在 阅读教学 中 的 体现 和 作用

第一,丰富 词义 内容,增加 信息 含量。前面 曾经 提及,词义 的 整体内容 是 由 词汇意义、语法意义 和 色彩意义 三部分 组成的,将 词汇意义 与 语法意义 作为 定量,色彩意义 作为 变量 来 看待,一个 词 每 多出 一种 色彩意义,其 整体内容 就 丰富 一分,信息含量 就 增加 一分,词 的 容量 就 加大 一分。因而 无论 是 与 一般的 无特定 色彩词 即 中性色彩词 相比较,还是 与 单一色彩词 相对照,多彩词 的 词义内容、信息含量 毫无疑问 在 词汇系统 中 都是 最丰富的,无与伦比的。如 “梦呓”、“呓语”比 同义的 “梦话” 多了 一层 藻丽的 文艺语体色彩,词义 的 整体内容 也就 随之丰富 一分。“红彤彤”、“黄灿灿”比 单音节的“红”、“黄”,既 增加了 描摹性的 形象色彩,又 具有了 淡淡的 喜爱的 感情色彩,两相比较,在 语义内容 方面,谁 单调贫乏,谁 丰富细腻,自然 径渭分明。

第二,加重 感性特征,强化 修辞色彩。色彩意义 是 客观对象 的各 种非本质属性,即 各种 感性特征 的 反映,因而 它 表现为 一种 感性意义,具体 体现为 某种倾向、韵味、格调、气息,具有 附着性、空灵性、体味性 特征,与 词汇意义 的 理性特征 迥然不同。假如 在 同一个词 的 形式中 聚集了 两种 或 多种类似 的 感性化意义,那么 自然 会 构成 最具有 感性特征、生动性特征、韵味独特 的 群体。我们 比较 下面 两组词:A组:“摇曳”、“雨帘”、“葱绿”、“雀跃”;B组:“摇”、“雨”、“绿”、“高兴”。A组 与 B组 互相 对应 的 词,词汇意义 比较 接近,但 它们 所给予 主体 的 感觉 却 大为不同。A组 词 显得 形象、生动,引人联想,韵味十足,就是 因为 它们 具有 鲜明浓厚 的 形象色彩 和 长期 应用于 文艺语体 而 形成的 文艺语体色彩;B组词 充分体现出 理性意义 的平淡无奇,因为 该组词 属于 无 特殊倾向 的 中性色彩词。③

色彩意义 以 自身特殊 的 内容构成 即 倾向、韵味、格调、气息等,成为 语义内容 中 最富有 修辞 特质的 一种 意义内容,不同 的 色彩 有着 不同 的 修辞特点,每一种 色彩类型 都有着 自己 独特的 修辞天赋。其中,有的 可以 展示 主体 喜怒哀乐的 主观情感;有的 可以 创造 生动、形象、活泼 的艺术境界;有的 可以 参与 构筑 言语作品 的 不同 语体风格;有的 可以 体现 独特的 时代氛围;有的可以 显示 浓郁的 外来情调;有的 可以 表现 鲜明的 民族特色;也 有的 可以 营造 浓厚的 地方气息,等等。语言系统 中 的 词 只要 拥有 一种 色彩意义,也就 拥有了 一种修 辞色彩,也就 具备 了 上述 修辞功能 中 的 一种 能力。多彩词 一身 兼有 多种 色彩意义,也就 蕴含了 多种 修辞色彩,多种 修辞色彩 叠加在 一起,大大 强化了 词 的 修辞功能,提高了 词的 修辞价值。

在 阅读的形式上 看,词语 的 色彩意义 体现了 丰富的 语义 信息含量,以其 多姿多彩的 修辞特色,同时 展示 多种 表达效果,其 集中 突出的 修辞能力 表现为 可 使言语 表达 既 简洁凝练,又 丰腆细腻。如 用“逝世”、“诞辰”等 词,用于 伟人、领袖、受尊敬 之人,在 表达 敬重 感情色彩 的 同时 体现 庄重的 风格色彩,这 本身 就是 一种 丰腆;同时,在 表达 该类意义时,无 需 连续 运用 感情色彩词 和 风格色彩词,因而 它 又体现了 一种 简洁凝练。

四、运用 色彩意义 在 阅读教学 中 正确 理解 词语

首先 在 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 悟意。

这是 最 重要的 理解 方法。因为 汉字 常常是 一词 表 多义,单凭 查字典 还不能 准确 判断 其寓意,只有 在 一定的 语言环境中,词义 才 确定。“语境”是 一 大的 语言背景。离开了 具体的 语言 环境,是 谈不上 对 一个 词语 的准确理解的。在 教《翠鸟》课时,④出现了 这样 一个词语:“锐利”。教师 没有 让 学生 去 背 现成的 解释,而是 要 他们 自己 去 读出 现在 这个 词 前边 的 句子,学生 经过 自己 的 阅读、揣摩、思考,纷纷 举手发言:“‘锐利’ 前面的 句子 是‘小鱼 悄悄地 把 头 露出 水面,吹了 个 小泡泡,’这 说明 鱼 很 小,动作 很 轻(悄悄)很小(小泡泡),却 还是 被 翠鸟发现了,从 反面 证明 它的 眼睛 非常 厉害,连 细小的 目标 也 躲不过。”“ 前边的 句子 已经 写出了 小鱼 非常 机灵,却 还是 难以逃脱 翠鸟 的 目光,说明 它 的 目光 十分 尖锐。”“锐利 从 语体色彩 上 属于 文艺语体,具有形 象性、生动性、具体性,文中 用 这一词 恰倒好处的 点明了 翠鸟 的机敏。”显然,把“ 锐利”放在 具体的 语言环境中 去 感悟,不仅 培养了 学生的 理解能力 和 思维能力,还 强化了 他们 的 语感,收到了 “事半功倍” 的 效果。

其次 借助 形象,联系 生活实际 意会。

有的 词语,字典的 解释 比较 抽象,联系 上下文 还是 不 容易 理解。如果 教师 能 借助 直观的教具、实物,配合 表情 和 动作,引导 学生 联系 生活实际,用 自己的言语 做出 回答,反而 更 容易帮助 学生 准确 理解 词语的真 正内涵。如 《一定 要 争气》 中 写 童第周 在 做 一项 实验时,“还要 耐心 和细 心。”“耐心”是 指 坚持不懈、始终如一,强调 他 经得住 时间 的 检验;“细心” 指 态度认真、一丝不苟,强调 他 经得住 困难的 考验。但 光凭 这种 单一 的 讲解,学生 并未 能 真正 区分 二者 的 差别。再让 他们 联系 上下文,从 “做了 一遍 又 一遍”看出其 “耐心” 可嘉,从 “把 青蛙卵 的 外膜 剥掉”看出其“细心” 可贵。因为,— 蛙卵 之 小,外膜 之 薄,剥离 之 难,若 缺乏 细心 和 耐心,手术 是 无法 成功的。在 从 色彩上 分析,两者 都 属于褒义词,但 修饰 和 限制的 词 是不同的,从 这一角度 如何 去 理解?在 教师的 指引下,学生 通过 自己的 反复 推敲 和 琢磨,深刻 体会到 这 两个 词 运用的 准确性,一旦 生活中 再 出现 相似 情境,在 词汇 “宝库” 中 进行 正确 选用 就 不难了。

其实,理解 词语 的 方法 还有 许多,这里 所说的 只是 几种 最 基本,最 常用 的 方法,只要 教师们 能 针对 不同 词语,因 词 而 灵活施教,指导 学生 学会 理解 的 方法,就 能让 学生 逐步 做到 自行 理解,独立 运用,迈开 成功的 第一步。在 阅读教学 中,教师 要 彻底 弄清 词义,在 理性意义,语法意义 和 色彩意义 以其他 的 角度 全面 完整的 分析词语,只有 这样,才能 搞好 阅读教学,才能 真正 提高 学生 综合能力。

[注释]:①②夏中华:《语言学 教程》辽海 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第154页 第156页

③杨振兰:《论 一词 多彩》1997年第5期

④《教育 导刊》:《阅读教学 中 理解 词语的 方法》1999年第一期

[参考书目]:①夏中华:《语言学 教程》辽海 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②符淮青:《现代汉语 词汇》北京大学 出版社 1985年3月版

③曹炜:《现代汉语 词汇 研究》北京大学 出版社 2004年7月第2版

④曾祥芹:《文章学 与 语文教育》上海教育 出版社 2002年6月第4版

⑤李如龙 苏新春:《词汇学 理论 与 实践》商务 出版社 2001年12月第1版

语文阅读中词语解释 篇2

关键词:自然阅读过程,词汇附带习得,认知机制

词汇附带习得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 这个二语习得的概念中的“附带习得”是相对“刻意学习”界定的, 指的是学习者在完成其他任务或学习过程中伴随性的附带习得生词。学术界中已经有很多研究者通过实证研究探索各种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 如学习任务、话题熟悉度、词汇修改等。这种对自变量如学习任务、话题熟悉度、词汇修改等进行干预和控制进而得出如何在阅读中提高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 实现了词汇附带习得在实践中的可操作化。张宪、亓鲁霞 (2009) 指出这种做法更接近课堂阅读。但是, 在真实日常的二语阅读情况中 (非课堂环境) , 读者阅读文章时经常以整体理解文章为目的, 并且文章中包含一定数量的生词。这就是自然阅读。然而, 国内外对于自然阅读中的词汇附带习得研究却寥寥无几。例如, 国外仅有几项较为接近自然阅读的研究, 探索词汇附带习得现象, 国内研究也刚刚起步 (张宪, 亓鲁霞2009;王改燕2008, 2009) 。

本文旨在对我国学术界在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状况进行总结, 试图在总结成绩中开阔视野。本文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自然阅读的概念、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认知机制、影响因素以及自然阅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

1 自然阅读

王改燕 (2009) 根据Rott提出的二语/外语学生习得词汇的两种阅读条件:“加强条件 (enhanced condition) 和自然条件 (natural condition) 对自然阅读进行了阐述, 她认为自然阅读是相对于强化阅读的一种自然状态下的阅读, 没有附加词汇练习或活动, 适合中高级水平的二语学习者。

张宪、亓鲁霞 (2009) 指出所谓自然阅读, 是相对课堂阅读而言, 读者以提取意义和信息为主, 一般不做具体的阅读练习 (如多项选择题) , 只有理解受阻时才专门注意词语。自然阅读往往忽略生词, 根据上下文有意无意地猜测词义, “投入量”相对较少。

综上所述, 自然阅读的特点主要包括:阅读的目的主要是意义和信息的提取;对于生词的处理方法是忽略生词, 但是会根据上下文有意无意地猜测词义, 只有理解受阻时注意词语;不做任何具体的练习 (词汇练习、阅读理解选择题等) 。

2 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认知机制

通过阅读习得词汇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Pulido 2007) , Rieder (2002) 与Pulido (2007) 在文章中都描述了词汇附带习得的认知过程。他们都认为读者同时运用语言知识和其他知识提取文章信息, 当遇到生词时, 读者头脑中的信息链条就会出现断裂, 因此需要采取策略, 推测生词词义, 对缺失的信息加以弥补, 以使信息链得以延伸。但是, 在自然阅读中, 如果阅读者二语阅读能力有限或者这些生词被认为与语境和阅读任务没有足够的相关性时, 读者对这些词的处理只会停留在表面 (Pulido 2007) 。如何理解“表面处理”?王改燕 (2009) 指出当遇到生词时, 只有当某个生词使上下文内容无法衔接时, 它才会引起读者的注意。但读者的注意力通常用于推测词义, 不大会关注词形。词义推测不等于词汇习得, 因为一个生词的习得既包括词义的习得也包括词形的习得。所以, Rieder (2002) 用“聚焦”和“充实”两个概念来阐述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发生的条件, 聚焦度是指读者会用多大努力推测生词词义, 这由该词在文中的显著性 (内容或词形) 、读者个人对该词的兴趣及特定的阅读目的等决定。充实度是指读者的阅读策略、语言及背景知识决定他能在多大程度上确定该词词义 (王改燕2008, 2009) 。

随后, 在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发生的条件—“聚焦”和“充实”的理论基础上, 学者们对影响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进行了一些实证研究。

3 影响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

根据学者们的研究发现, 影响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主要包括:二语综合水平、词汇知识水平和词频。

王改燕 (2009) 研究结果表明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能力与二语综合水平和二语词汇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富者更富”的马修效应。那也就是说, 已有的词汇知识和二语综合水平与自然阅读过程中的词汇知识附带习得成正比关系, 即已有的词汇量越大, 二语综合水平越高, 一次阅读过程中附带习得的词汇知识就越多。

张宪、亓鲁霞 (2009) 的研究指出目标词复现率 (词频) 影响词汇附带习得。该研究分别从词频对拼写和词义 (词汇附带习得的两方面) 的影响进行研究并发现词频对拼写知识的习得有一定影响, 主要体现在4-5次频段以上, 20次以上时习得率反而较低 (作者指出, 由于研究缺陷, 这个发现仅作参考) 。而词义的习得与词频有明显联系, 总体趋势是词频越高, 词义习得越好。受试在词义方面进步幅度最大的是词频高于20次的生词。

相比在强化阅读条件下所研究的影响词汇附带习得的因素, 自然阅读在该领域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此外, 以上两项研究均发现令人意外的结果是与以往研究相比, 无论拼写还是词义, 词汇习得的保持量都很好。

4 自然阅读在词汇附带习得中的作用

研究者普遍认为在自然阅读中的确可以附带习得词汇, 但是习得的数量却是少量的并且属于部分习得 (Hulstijn, Hollander, greidanus 1996;张宪, 亓鲁霞2009;王改燕, 2009) 。那么在自然阅读中这少量的、部分习得的词汇究竟对于我们的词汇学习, 甚至语言学习有什么作用和意义呢?

Schmitt (2000) 认为词汇习得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而自然阅读则为我们接触词汇提供了源源不断和最广泛的来源。正如学者们所指出的自然阅读的主要功能是提供词汇接触机会, 促进部分习得, 为词汇的逐渐完全习得奠定了基础 (张宪, 亓鲁霞2009) , 因为随后如果读者有意无意地提高自己对某个词汇的“词形聚焦度”和“词义充实度”, 该词就有可能完全习得;此外, 自然阅读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 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 例如, 大量的自然阅读可以提高读者对某个话题背景知识的了解, 这就培养了我们对某个话题相关词汇的“词义充实度”, 进而会促进词汇附带习得发生的机率。

5 结束语

针对国内学者的研究, 笔者发现Rieder的“聚焦”和“充实”理论恰当地解释了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发生原理。在此基础上, 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二语综合水平、词汇知识水平和词频影响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 同时, 也证明了自然阅读中可以附带习得数量较少的词汇。但是, 根据Schmit (2000) 的词汇习得渐进理论来看, 这些为数不多、部分的词汇习得对我们完全习得词汇, 甚至是外语学习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尽管该领域的研究在我国才处于初始阶段, 但是却为我们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证实了大量的自然阅读可以提高词汇习得和语言学习, 并且为我们日后在该领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笔者认为未来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等待研究者们进一步探求, 第一, 在影响因素方面, 还有待研究学习者情感方面、词汇学习策略以及阅读理解能力等对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影响;第二, 在研究方法方面, 目前有关词汇附带习得的研究大部分都采用量性研究, 而将量性研究和质性研究相结合会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研究数据;第三, 关注词汇附带习得时的阅读过程会有助于研究者分析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的认知心理机制。以上乃是笔者根据国内关于自然阅读中词汇附带习得所得到的一点浅见, 尚祈行家赐教。

参考文献

[1]Hulstijn J H, Merel H, Tine G.Incidental Vocabulary Learning by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Students:The Influence of Marginal Glosses, Dictionary use, and Reoccurrence of Unknown Words[J].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 1996 (80) :327-339.

[2]Pulido D.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xt omprehension and Second Language Incidental Vocabulary Acquisition:A Matter of Topic Familiarity?[J].Language Learning, 2007 (57) :155-199.

[3]盖淑华.英语专业学生词汇附带习得实证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3 (4) :282-286.

[4]王改燕.第二语言自然阅读过程中词汇附带习得研究[J].外语教学, 2008 (6) :56-60.

[5]王改燕.二语自然阅读词汇附带习得研究[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 (5) :48-53.

语文阅读中词语解释 篇3

针对目前还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一些较为老化的解字释词的教学方法,我摸索出一些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方法,提出来和大家共同探讨。

一、表象、直观解释字词法

对于六种造字法,我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说,不必去阐明其深刻的造字原理,只能在形象化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理解,如,在教“撼”这个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明白提手旁的字大多跟手有关。“撼”是摇动,用什么来摇,当然是手。再如,“川”是河流,那么“川流不息”,即像河水一样不停止,形容人马、车辆等往来不止。再比如,“三点水”跟水相关,“足字旁”和脚有联系。诸如此类可以让学生先从字形上来理解字词的表意,再进一步理解其深刻的含义。也许这样比单纯让老师来反复讲解字词的含义要生动一些。表示事物名称,有学生不熟悉的词语,可以用实物、标本、幻灯片等,使学生观察事物的形象,得到清晰地认识。

二、反义释词法

汉字从形式到内容有丰富的内涵,真让人有望洋兴叹的感觉,所以不可能给每一个字词来一个准确的定义,特别是对小学生而言更不可能生搬硬套地解释词语,对于有些词语的意思好像是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可以启发学生说出其相反的意思。如果学生能说出其反义词来,证明他对该词语已理解,无须再给这些词语准确的定义。

三、运用造句法来解释词义

同样的道理,有些词语词义比较抽象,特别是一些成语,我过去常用的方法是让学生去背一些词语的意思,认为这样就是让学生掌握了。其实,并不是这样的,遇到词义相近的词语学生就容易混淆。最好的解释方法是让学生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如果学生能恰如其分地运用这个词语来说一句话,说明已理解了这个词语。这样就不必让学生去背词语准确的定义了。

四、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法

汉语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有的词有两三种意思,有的词甚至有七八种意思。教学词义是为了理解课文,这就要知道学生切实理解词语在课文中究竟是什么意思,而且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摩出来。例如,在《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中有“追悼”这个词,课文还具体描写了人们致敬、失声痛哭、送挽联、送花圈等。学生把这些词句联系起来,想象鲁迅先生去世后万国殡仪馆礼堂里的场面,就能很容易地理解“追悼”的意思了。还有些比较抽象的词语,更要放在语言环境中,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细细体会。这样做,比让学生死记硬背词语注释的效果要好得多。

五、联系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理解词语

课文中的词语有的是学生经常接触到的,只要联系生活实际,意思就很容易理解。课文中还有大量学生陌生的词语,特别是一些抽象的词语,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但是,如果能恰当地把这些难懂的词语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也能够通过自己的思考理解它们的意思。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还可以引导学生用熟悉的、浅显易懂的口语去解释书面语言,用普通话去解释方言。这些都有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总之,教无定法,我所说的这些只是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浅显的见解,不足之处在所难免,在此提出来和各位同仁共勉。

英语写作中词语的选择 篇4

在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的“序言”中,编者对词语选用的重要性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Using the right word at the right time is rather like wearing appropriate clothing for the occasion:

it is a courtesy to others,and a favor to yourself-a matter of presenting yourself well in the eyes of the world.“

显然,说话或写文章时用词适当比穿着适当难度大得多,因而也具有更大的重要性。在我国,古人写文章时常为一个词语的选用具思苦想,因而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说法。

成语“一字值千金”也说明了选择词语的极端重要性。有时“一字之差”造成令人遗憾的败笔,或招致成千上万的经济损失。这些反面的教训也告诉我们必须重视词语选用的问题。

2.词语选择的可能性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了一个或大或小的词库,只要我们肯去发掘,往往可以得到更好的表达方式。这是我们做好词语选用的主观条件。

从客观条件广看,我们有各种类型的词典和参考书,只要我们平时多翻译、多阅读,写作时勤查考,就会在词语选用上不断进步。当然,一部好词典也不会毫无缺点,更难以面面俱到,因此在这里我们应牢牢记住著名英国作家、评论家和辞书编纂家Johson的话:

Dictionaries are like watches: the worst is better than none, and the best cannot be expected to go quite true.3.词语选择的三项标准

关于择语标准,人们说法不一,但准确、鲜明、生动三项原则是公认的。当然,某词语用得是否符合要求,不可孤立地从词语本身的含义上着眼,还要看其具体使用场合,包括同其他词语搭配等。

1)择语的准确性

准确性,就是要根据使用场合选用确切的语言形式,正如有句英语俗语所言:

Do not write so that your words may be undetstood, but write so that your words must be understood.著名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说:“用词准确与用词几乎准确,这两者之间的差异就如闪电与萤火虫之间的差异。”(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ight word and the almost-right word is as great as that between lighting and the lighting bug.)

为了择语准确,必须熟悉词语的多义性。例如depression对心理学家、经济学家或地质学家来说,含义各不相同:

He is in a state of deep depression as a result of his setback latest experiment.The depression first hit almost all the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Transportation was at a standstill caused by the depressions in the highw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in that area.反之,也常常有几个词语可以表示类似的含义,如心理学上的“depression”也能用melancholia,the blues,the dismal in the dumps,low等词语表示。

要做到准确选择,有必要注意词语的两种意义:“基本意义”(denotation)和”引申意义"(connotation)。前者指该词语的本身,或客观的固有含义,后者指该词语在一定搭配或上下句中出现的其他意义,往往比较含蓄,带有词语使用者的主观态度或感情色彩。如inexpensive和cheap都表示便宜的基本意思,如顾客问营业员:“May I have some thing cheaper?”意思是希望要价钱便宜一点的,当然并不是说质量可以不好,但cheap在其他句式或使用场合可引出“低劣”、“平庸”、“吝啬”、“卑鄙”等多种意思,这类意思正是修辞上的“敏感地带”。

选用词语的准确性还表现在区分表示大体/抽象含义的词语和表示具体/特定含义的词语上,需要根据不同的使用场合做出正确的选择。抽象含义词语和具体含义词语不是两个对立的家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如

labor一词通常带抽象含义,但并非一成不变。试比较:

A)Honest labor creates wealth for the society.B)In the GM contract dispute, labor seeks a five-cent per hour wage increase.上述A句中labor一词为抽象含义,泛指各种社会劳动,B句中labor为具体含义,特指WAW,即美国汽车、飞机、农业机械工人联合会。

2)择语的鲜明度

准确性是鲜明度的前提,也是提高鲜明度的基础。然而,鲜明与简练相关。英国文豪莎士比亚的名言“Brevity is the soul of wit”相当于汉语的“言贵简洁”。我们说话、写文章都要以“言简意赅”四字为目标,为此,应从两个方面加以注意:

A.在可以运用较简短的常见词语表达意思时不要用复杂而少的词语,如:do something for(不用perform,accomplish),用end/finish a letter(不用terminate,conclude)。

B.多余的或转弯抹角的词语都不利于明白地表达思想,因而下列短语中加括号的部分都应省去:

mutual aid(to each other)(mutual)aid to each other,(an entirely)complete confidence,repeat the question(again),return(back)from abroad,etc.

3)择语的生动感

浅谈二年级教学中词语理解的方法 篇5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点,对词语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感受、理解课文内容,也有利于积累书面语言。《课标》在第一学段教学目标中明确提出,“借助图画阅读”、“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其实,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远不止以上提及的几种。在实际教学中通常有以下方法:

多感官参与理解:写话、习作常常是亲身经历、亲自体验方能写出真情实感,理解词语也不例外。对于一些较为抽象的词语,通常可以引导学生多感官参与。如,《称赞》一文中的“粗糙”,可以找一块表面不平滑的木板,让学生仔细看一看,动手摸一摸,再想一想用这样的板子做成的凳子看上去感觉怎样,“粗糙”一词就在学生的脑中形象化了。而这个词语的理解,又有助于学生体会刺猬对小獾充满真诚的鼓励,从而感悟“称赞为伙伴带来自信”的课文主旨,一举多得。

借助画图理解: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一些离他们生活经验较远的词语,一般可借助画图来理解。如,《坐井观天》中的“井沿”,《葡萄沟》中的“梯田”等,均可在教学时几笔勾勒出具体的形象帮助理解。

比较辨析理解:教学中常常遇到字形、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一般可借助字形辨析来理解词语。如“漂流”“飘荡”两个词语,教师可手拿两张词卡,提示学生仔细观察两个“piāo”字的字形,想一想哪张词卡应该贴在空中的风筝旁,哪一张又该贴在水中的纸船旁?借助部首比较,可轻松地突破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这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如“吞吞吐吐”的理解,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否有过这样说话的经历。学生提到自己做了错事时,面对老师的追问会吞吞吐吐;还提到在不情愿做什么事时,也会这样说。

分解字义理解:有些词语的意思就是单字字意的组合,可采用分解字义的办法来理解。如“自信”就是相信自己,“勤俭”就是勤劳节俭,“疲劳”就是疲乏劳累“,川流不息”就是河水流动不停等。

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也是理解词语最常用的方法。低年级课文篇幅不长,一般来说,词语或联系上文,或联系下文即可理解;有一些较难理解的词语,也需要学生联前想后。如“恍然大悟”一词,就需要联系前文领悟。

结合做动作理解: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能力强。在学习课文时,让学生充分“动”起来,模仿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表演一遍,可以加深对重点词句的准确把握。如,《小壁虎借尾巴》一文中表达各种动物尾巴活动的动作:摇、甩、摆,可以让学生用身体语言活灵活现地表演。再如“簇拥”的理解,可请几个孩子上台紧紧地围着老师,来感受文中画面。

换词理解:有些词通过找意义相近的词语很容易理解。如“兴奋”“称赞”“骄傲”等,均可用换词的方法来理解。

创设情境体验理解:有些词语在随文学习的过程中,可创设情境,在体验中具化词语。如,《从现在开始》中的“议论纷纷”,就可创设体验情境:小动物们,猫头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白天休息,晚上做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快互相说出来吧!(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老师及时点拨:小动物们,你们刚才就是在“议论纷纷”。

借助经验理解: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有些词语很难说出它的意思,却可以找到与它相匹配的事物。如,“鲜艳”一词,很难用“明亮而艳丽”的解释帮助学生理解,但却可以引导学生借助他的生活经验:你在生活中见过哪些鲜艳的事物?可能是盛开的鲜花,可能是颜色艳丽的衣服,可能是迎风的彩旗等等。当抽象的词语与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起联系时,它就变得形象、生动、可感了。

上一篇:学校上周卫生检查升旗集会发言稿下一篇:招聘个人学习和工作情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