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2024-10-13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共8篇)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篇1

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限制因素与优势分析

河北省是我国大豆主产省之一,大豆在河北省种植面积是居小麦、玉米之后的第三大作物。过去十年间大豆种植面积620万亩-947万亩(平均780万亩、总产89.29万吨),居全国第2-6位。尽管如此,大豆产量仅能满足总需求量的1/4;省内加工企业每年还要花费大量外汇进口国外大豆。目前全省每年需要压榨油用大豆230万吨,加工企业加工蛋白用大豆40万吨,再加上畜牧业发展对蛋白饲料的需求和直接食用需求量更大。因此发展河北大豆产业化不仅对提高农民收入有利,对推动加工业和畜牧业发展,振兴经济具有重要影响。

一、大豆产业发展的问题与限制因素产业化程度差、规模化程度低,市场竞争力弱。大豆种植分散,不成规模,混种、混收导致商品质量差、品质指标不稳定,加工企业不愿零散收购而转向进口大豆,形成了农民卖豆难而生产徘徊、企业加工原料短缺而外购的局面。

2种子经营利润低而不稳,良种繁育不能满足需求。大豆市场波动大、价格不稳,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时高时低,导致大豆种子市场不稳定,良种繁育很难满足市场需求。

3种植管理水平差,产量水平低,单产水平低而不稳。

4大豆深加工研究和新产品开发严重滞后,大豆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拉动力。

二、河北省大豆产业发展优势生态优势。河北地处华北平原,光热资源充足,具备发展高油、高蛋白优质大豆产业化生产的生态条件。2 品种优势。近年育成的高蛋白大豆冀豆12号、冀豆15号,高油大豆冀黄13号、冀nf58、邯豆4号、沧豆5号,无腥大豆“五星1号”等,奠定了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品种优势。生产比较优势。河北大豆生产以麦后夏播为主,生产成本低,DRCC低于0.8。4 地域优势。紧靠京津两大城市,并毗邻天津、秦皇岛、黄骅三大港口。在满足京津冀广大居民蛋白食品和豆油供应、抵御进口、扩大出口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优势。

三、大豆产业发展对策措施:优化品种结构、实行区域化种植。加大科技投入,实施大豆良种示范工程。增加直接投入,提高生产水平,降低间接生产成本,保护大豆生产。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延长大豆产业链。政府引导,形成大豆产业化生产经营体系。重视大豆科研,加强技术储备,保证大豆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关键词:河北 大豆产业限制因素发展优势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篇2

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单产水平是当地自然资源以及各种物质投入水平和科技进步等因素的综合体现;而一种作物的生产规模, 即种植面积, 则是劳动与物质可投入能力、市场需求、种植制度、政策支持以及自然资源禀赋等因素的综合体现。以作物单产和种植规模作为区域农作物比较优势测定指标的关键因子, 建立三个比较优势测定指标, 即效率优势指数、规模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

1. 效率优势指数EAI (Efficient Advantage Indices)

效率优势指数主要是从资源内涵生产力的角度来反映作物的比较优势, 计算公式为:EAIij= (APij/APi) / (APj/AP)

式中:EAI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效率优势指数;APij为i区j种作物单产;APi为i区全部农作物平均单产;APj为全国j中作物平均单产;A P为全国全部作物平均单产;

EAIij>1, 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i区j作物生产具有效率优势;相反则表明i区j作物生产效率处于劣势。EAIij值越大, 生产效率优势越明显。但效率优势指数不能客观地反映一个地区一种作物的真正比较优势, 而且也不能反映市场的需求和传统的种植制度概况。

2. 规模优势指数SAI (Scale Advantage Indices)

一般来说, 一定时间内只要有相当的规模, 就意味着有市场需求, 而有市场需求就意味着有经济效益, 因此, 规模优势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农作物生产的比较优势状况。计算公式为:SAIij= (GSij/GSi) / (GSj/GS)

式中:SAIij为规模优势指数;GSij为i区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产;GSi为i区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Sj为全国j种农作物的播种面积;G S为全国所有农作物的播种面积;

SAIij>1, 表明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i区j作物具有规模优势;相反则表明i区j作物生产处于劣势。

3. 综合优势指数AAI (Aggregated Advantage Indices)

综合优势指数是效率优势指数与规模优势指数的综合结果, 能够更为全面地反映一个地区某种作物生产的优势度。这种综合比较优势取上述两种比较优势的几何平均值来反映区域综合比较优势。综合优势指数的计算公式如下:AAIij= (EAIij×SAIij) 1/2

AAIij>1, 表明与全国水平相比, i区j作物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相反则表明i区j作物生产无优势可言。AAIij值越大, 优势越明显。

二、各地区农产品比较优势的实证分析

1. 数据来源和分析依据

数据源于1994年~2007年《河北农村统计年鉴》。考虑到粮食产品单产经常受到气候条件、自然灾害的影响, 研究中使用了各地区单产和播种面积的1 4年的平均数据分别代表地区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

2. 结果分析与地区结构调整

本文对粮食作物 (稻谷、小麦、玉米、高粱、谷子、大豆) 和经济作物 (棉花、花生、油菜籽、芝麻等) 主要农产品进行研究, 根据各地区农作物综合优势指数来判断各地区结构调整方向。

石家庄地区烤烟、小麦和蔬菜AAI指数排序在前三位。其中烤烟的综合优势指数为1.14, 小麦和蔬菜的综合优势指数都为1.04, 比较优势不太明显, 可以考虑扩大生产。玉米的综合优势指数为0.9 9, 不具备比较优势;对于其他作物, 如黄红麻、稻谷、葵花籽、高粱等综合优势指数比较低, 与其他作物相比不具备比较优势, 其中黄红麻处于明显比较劣势地位, 建议大幅压缩生产。

唐山地区黄红麻、稻谷、蔬菜、高粱、花生的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排在前五位, 其中黄红麻和稻谷的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2.4和2.13, 比较优势较强, 建议大幅扩大生产, 而蔬菜、高粱和花生的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1.12、1.11和1.04, 比较优势不太明显, 可考虑扩大生产;棉花、芝麻、葵花籽、甜菜和烤烟的综合优势指数都在0.6以下, 这些农作物处于劣势地位, 其中甜菜和烤烟生产劣势明显, 建议大幅压缩生产。

秦皇岛地区高粱和稻谷具有较强比较优势, 花生比较优势较弱;相比之下甜菜、葵花籽、棉花、黄红麻、烤烟和油菜籽不具有比较优势, 其中黄红麻、烤烟和油菜籽明显处于比较劣势地位, 应该大幅压缩生产;

邯郸棉花、谷子、油菜籽和小麦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可考虑扩大生产;高粱、葵花籽、烤烟和甜菜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甜菜的综合优势指数仅有0.0 5, 建议大幅压缩生产。

谷子、棉花、芝麻和油菜籽在邢台具有比较优势, 可大幅扩大生产, 其中谷子和棉花比较优势明显, 芝麻和油菜比较优势较弱;黄红麻和稻谷在邢台生产处于劣势地位, 可大幅压缩生产。

保定地区玉米、花生和小麦处于相对比较优势地位, 可扩大生产;葵花籽、黄红麻处于向劣势地位, 其中黄红麻处于强劣势地位, 建议大幅压缩生产。

张家口地区甜菜、烤烟、葵花籽、油菜籽和谷子处于相对比较优势, 其中甜菜、烤烟和葵花籽比较优势明显, 综合优势指数分别为4.31、3.61和3.17, 建议大幅扩大生产, 而油菜籽和谷子比较优势较弱, 可考虑扩大生产;花生和芝麻处于相对比较劣势, 其中芝麻综合优势指数仅为0.0 5, 应该大幅压缩生产。

稻谷、高粱、谷子和玉米在承德处于相对比较优势地位, 其中稻谷、高粱和谷子比较优势明显, 建议大幅扩大生产;烤烟、花生在承德不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可考虑压缩生产。

沧州地区高粱、大豆、芝麻、棉花、葵花籽和小麦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可考虑扩大生产, 其中高粱和大豆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稻谷和甜菜不具有比较优势, 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建议大幅压缩生产。

廊坊的葵花籽和芝麻具有相对比较优势, 可大幅扩大生产;谷子、稻谷、油菜籽和烤烟处于相对劣势地位, 其中稻谷、油菜籽和烤烟处于明显劣势地位, 应大幅压缩生产。

衡水地区棉花、芝麻、小麦和谷子处于相对比较优势, 应考虑扩大生产;葵花籽和烤烟处于相对比较劣势, 其中烤烟综合优势指数为0.0 1, 建议大幅压缩生产。

根据以上分析, 给出相应的结构调整方案 (如表) 。

注:农作物的综合优势指数在1.5以上应该大幅扩大生产;1.5-1.1适当扩大生产;1.1-0.9表示处于中间状态, 结构调整方向无法确定;0.9-0.1适当压缩生产;0.1-0大幅压缩生产。在表1, 2中“++”表示大幅扩大生产;“+”表示适当扩大生产;“--”表示大幅压缩生产;“-”表示适当压缩生产;“*”表示处于中间状态;“n.a”表示无数据。

三、结论

在认识到主要农产品的区域优势差异的基础上, 河北省在粮食生产宏观调控上应给予各种作物的综合优势区一定的政策支持和投资倾斜。各地区需在优势作物上加大投入力度, 扬长避短, 以更好地利用当地资源, 发挥粮食生产的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潜力。

本文仅从单产和播种面积角度分析了1993年~2006年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能力区域优势现状, 为调整和完善河北省主要农作物生产的地区发展战略提供一个理论导向。由于数据有限未对各地农作物进行成本收益比较, 同时还欠缺对各地的农业自然资源和要素禀赋的潜力分析。这一方法只能用于一国不同区域之间或者一国同区域同类作物不同品种之间比较优势的比较, 而无法进行国际之间的比较, 能够对国内不同区域比较优势的差异做出大概的判断, 而无法衡量国内生产与国外生产相比比较优势的状况。在生产能力上具有综合比较优势的地区如何去利用和发挥优势, 各地还需结合当地实际农业生产效益和资源存量进行具体结构调整。

摘要:河北省是全国粮油集中产区之一, 由于地区条件的气候差异, 农作物种类较多但差异较大。为了实现农作物总体水平的增长, 着力点应放在主要作物和重点地区上。本文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测定了河北省各地区1993-2006年主要农产品的综合优势, 并进行相对优势比较, 对生产结构提出建议性的调整方案。可以看到, 河北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存在较大的差异, 各地区应按照比较优势原理进行结构调整, 以发挥农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

关键词:河北省,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比较优势,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张绞芳:山西主要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 2005, 33 (2) :3-7

[2]徐志刚:比较优势与中国农业生产结构调整[D].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1:84-93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篇3

[关键词] 曹妃甸深水港 区位特征 区域优势

一、曹妃甸港区的区位和地质特征

1.面对大海有深槽

曹妃甸是河北省滦南县南部渤海湾中的一座小岛,在滦南县城西南63KM处,濒临渤海湾深水主航道。唐山市地处渤海西部,沿海自西向东分布着丰南、唐海、滦南、乐亭四县。海岸线西起丰南县涧河口,向东沿黑沿子、南堡、西河、大清河口、北港(捞鱼尖)、湖林口、浪窝口至滦河口,长约170KM。地理座标北纬,东径,至北纬,东径。

渤海系凹入辽东半岛与山东半岛之间的内海。渤海周围有三个主要的海湾,即北部的辽东湾,西面的渤海湾和南面的莱州湾。渤海湾是向西凹入的孤形浅水海湾。北起河北乐亭县大清河口,南至山东省东营市黄河入海口,海域面积约1.2万Km2。

唐山市南部沿海及其附近海域基底全部处于大陆架上,其构造与沿岸地区基本一致。由一系列雁行排列的凹陷和凸起组成,上面覆盖有3000m以上的新生代沉积层。由于目前仍处于下沉堆积过程中,海底表区为现代沉积物所覆盖,故水下地形平缓单调,平均坡度小于0.25%,由岸向海倾斜,等深线与海岸线平行,水深一般小于-20m。

曹妃甸一带分布有数列水下沙脊,呈西南东北走向,高出海底11m~18m,其间有较深的沟槽,绕岛海水由北向南平缓加深,极南端水深在-30m以上,是天津新港通往秦皇岛港和大连的渤海海峡主航道。该航道自秦代就已有之,到唐代发展为“转东吴粳稻以给幽燕”的必经之途。《读方舆纪要》载:“天津卫在焉,为畿辅咽喉之地。元人海运之大都(今北京)者,皆聚于此”,“海自天津而东北”,“又为永平府滦州南境(今滦南县)”,“又东经山海关而接辽东界,”《滦州志·海防》又载:“元代海运大兴时,曹妃甸因居海道要冲之地,南望大洋,片刻可达,百余石粮船,往来无碍。”是历代海运的必经航道。

2.背靠大陆有浅滩

曹妃甸本是荒无人烟的沙岛,亦称“沙垒田岛”意为用流沙堆积起来的岛屿,是由古滦河常年冲积而逐渐形成的沙坝堆积体。它位于滦南和唐海两县南部深海,与陆地最近的南堡镇林距离今18.47Km,中间隔着波涛汹涌的舄湖区。曹妃甸总面积为16Km,形状如同一颗漂浮在蔚蓝色波涛上的花生果,。该岛由北向南平缓倾斜,背靠辽阔的舄湖区。

“面对大海有深槽,背靠大陆有浅滩”是曹妃甸区别于中国沿海其他港址的两点最显著的地理和地质特征,也为开发建设曹妃甸提供了天然优势。

二、曹妃甸港口的区域优势

1.直接腹地优势

曹妃甸港区的直接腹地是唐山市。唐山是中國近代工业的发祥地,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唐山市总面积13472Km2,人口710万,是环渤海经济圈中重要的中心城市。近年来,唐山经济实现了持续、协调发展,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之一。2004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1626.33亿元,人均2296元;年度财政收入160.18亿元,税收156.3亿元。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占全国总量的1.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人均居河北省第一位。唐山交通便利,市区周围建起了92Km长的环城高速公路;分别与京沈、津唐、唐港高速公路相接,形成了O+X型高速公路网。唐山海上运输也很方便。1992年正式向国际通航的京唐港区,为国务院批准的国家一类口岸,已跻身全国港203强行列。

唐山市最大的特点是工业发达,钢铁、基础能源、水泥、机械、化工等五大产业基地为经济支柱。其中大型企业有: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唐山三友集团有限公司、唐山陶瓷股份有限公司、河北省冀东水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北京大唐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陡河发电厂、河北大唐唐山发电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唐山惠达陶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冀东地区又是继鞍(山)本(溪)、攀(枝花)之后的中国第三大铁矿富集区,主脉滦县司家营铁矿山是目前中国惟一尚未正式开发利用的铁矿山。

2.间接腹地

(1)曹妃甸港区进口铁矿石的间接腹地是北京、河北北部和内蒙,可以直接为首钢、唐钢、承钢、宣钢和包钢等大中型钢铁企业提供资源。北京、河北北部和内蒙是全国钢铁企业最多的省市区,全国10大钢铁企业,这一地区有首钢、包钢和唐钢3家。全国共有1500多家钢铁企业,而这一地区就有150多家。全国年产钢超过50万吨的钢铁企业共有46家,而这一地区就有11家。1997年,首钢、唐钢、承钢、宝钢和包钢的进口铁矿石量就已经达到1100万吨。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因素的增长,进口铁矿石的数量更是不断扩大。曹妃甸港区进口铁矿石码头设计能力为3000万吨,从目前供应需求和市场货源来看,还有余量,可以做到4000万吨。码头的设计作业天数为315天,10月份由于天气因素造成一些影响,不能作业时间只有20天~30天,比设计作业天数要长,比上海的大小洋山港的作业天数要长将近70天。

(2)曹妃甸港区进口原油和液化天然气的间接腹地是天津、北京、石家庄和沧州。华北地区有大批石化企业,代表性的有北京燕山石化、天津石化、石家庄石化、沧州炼油厂等。1996年,上述4家石化企业综合生产能力为2000万吨,而国内原油可供量只有1200万吨。随着世界性能源危机不断出现,进口原油量同样会不断增加。2004年12月12日,河北省政府与中石化正式签署合作发展协议,中石化将在曹妃甸建设两个30两万吨级进口原油码头及配套设施。中石化还将尽快启动石家庄炼化股份公司扩能、沧州分公司质量升级工程。核准立项,会使石家庄炼化股份公司的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年产800万吨,沧州炼油厂达到年产350万吨。液化天然气的进口主要是供应北京,以取代传统的煤气,改变城市的燃料结构,降低污染和运输成本,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曹妃甸港区设计建设两座10万吨级液化天然气码头及接收站和管线配套设施,年接卸能力1000万吨,一期工程600万吨。

(3)曹妃甸港区北煤南运码头,间接腹地是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沿线各工业城市和江苏、福建、浙江、广东等南方省份国家重点企业。曹妃甸设计建设16座5吨~10万吨级大型输煤码头集群,将位于内蒙古西南部的鄂尔多斯煤田的煤炭从这里转运南方。渤海湾是鄂尔多斯煤田最近的出海口,然而主要港口却难以承担新的扩能任务。因为天津新港以集装箱运输为主,而秦皇岛港、京唐港和黄骅港分别承担着大同、开滦和神华的北煤南运任务。曹妃甸港区的兴筑等于给大秦线创造了新的出海口。新建的迁(安)—曹(妃甸)国铁一级双线电气化铁路,将与大秦、京秦、京山等国铁干线相连接,成为北煤南运新的纽带。

三、曹妃甸港口的交通优势

1.国际航线优势

曹妃甸港区距韩国仁川港400海里,距日本长崎港680海里,距日本神户港935海里,距矿石出口国澳大利亚3674海里,距巴西12185海里,距秘鲁9526海里,距南非8242海里,距印度8242海里。由于曹妃甸港区紧贴渤海湾主航道,可以使远洋巨轮从太平洋沿水位最深的渤海海峡进入曹妃甸港区,无需进出港池和导航船牵引就可以直接靠离,实现最近距离装卸。

2.陆域交通优势

曹妃甸港区距唐山市80Km,距北京220Km,距天津120Km,距秦皇岛170Km。有(北)京—山(海关)—(北)京—秦(皇岛)、大(同)—秦(皇岛)三条国铁干线横贯东西,唐(山)—遵(化)、卑(家店)—水(厂 )、汉( 沽 )—滦(南)、滦(县)—(京唐)港等4条国铁支线南北相连。(北)京—沈(阳)、唐(山)—(天)津、唐(山)—(京唐)港高速公路联成网络,为港口陆域运输提供了可靠保证。依托曹妃甸港区的自然条件,辅以既有的港口、铁路、高速公路等网络,可构成投资节省、运输便捷、成本较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四、曹妃甸港是三北地区通向欧亚大陆桥的最佳桥头堡

三北地区特别是华北和西北是中国北方相对边远闭塞的地区,丰富的矿源等待开发,西部经济急待振兴。当然,中国东部沿海的各主要港口都可经成为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但从新疆的阿拉山口和内蒙的二连浩特到中国东部沿海地区,距离最近的桥头堡是天津新港,但该港水深条件不及曹妃甸港,而秦皇岛港和大连港又距离偏远,所以具备渤海湾水位最深的曹妃甸港区无疑将成为欧亚大陆桥的最佳桥头堡。曹妃甸港区的开发建设,对于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渤海经济圈的发展将起到“一线贯通,两侧带动”的双重作用;对于加快全国产业布局调整和商品流通的步伐,进一步促进华北和西北地区经济开放,使之实现由内陆经济向海洋经济迈进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篇4

08工商管理1班No.3陈焕花

【摘要】波特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超越了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国家竞争优势的认识,本文通过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转化为地区的竞争优势理论展开讨论,通过对东莞竞争优势的分析,得出东莞快速发展的原因,以及对东莞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贸易理论 东莞 经济 竞争优势

一、国际竞争优势理论

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是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在20世纪80~90年代初,相继出版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三部著作。这三部著作一脉相承,分别从微观、中观和宏观角度论述了“竞争力”的问题。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波特着眼于全球范围,站在国家的立场上,从长远的角度出发,论述如何将一个国家拥有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提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并指出,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未必具有竞争优势,从而对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提出了挑战。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取决于6个宏观因素:生产要素状况(factor conditions),需求状况(demand conditions),相关产业和支撑产业(related and supporting industries),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与竞争状态(firm strategy,structure,and rivalry),机遇(chance)和政府(government)。其中前4个为基本因素,后2个为辅助因素,它们共同决定一国是否能创造一个有利于产生竞争优势的环境。波特以这基本因素为基础,建立“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见图1-1。

图1-1 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任何国家的产业国际竞争的过程都会经历具有不同特征的发展阶段。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特别重视各国生产力的动态变化,强调通过主观努力来获取竞争优势地位的重要作用。波特将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划分为4个依次递增的阶段:

1、要素推动阶段。在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所拥有的优势,这一阶段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主要来自于通过大量使用本国廉价的资源所造成的低成本。

2、投资驱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资本要素,持续的大量投资可以大量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高技术水平、增强产品的竞争力。这一阶段,企业仍然在相对标准化的、价格敏感的市场中竞争,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就业大量增加,劳动力和其他要素的成本大幅度提高,一些价格敏感的产业开始失去竞争优势。

3、创新推动阶段。这一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因此企业应特别重视投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依靠科技成果产业化,有效增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从而较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

4、财富推动阶段。在这一阶段,产业的创新、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都会出现明显下降现象,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推动,企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企业注重的是保持已获得的竞争地位而不是进一步增强竞争力,投资和创新的热情消退,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通过对政府施加影响来达到保护企业的目的。

二、东莞经济贸易发展的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

东莞北接广州、南临深圳。借改革开放、广东先行一步之“天时”,凭毗邻港澳之“地利”,东莞诞生了首家对外来料加工企业,创新出“三来一补”的发展模式。正是这种模式创新,让“两头在外、大进大出”外向型发展模式一度成为我国沿海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东莞因此也率先抓住了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30年来,东莞从一个的农业县发展成为一个新兴工业城市,一举跃升为颇具影响力的国际闻名的制造业加工基地,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为我国改革开放史书写了精彩的一章,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东莞奇迹”。

(1)、从国际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东莞的竞争优势如下:

东莞地处珠江三角洲东部,原是一个传统农业县。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后,广东成为改革开放的先行地

区,而东莞成为广东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从此,东莞搭上发展的高速列车,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当年,在港商可能的一众落脚点里,东莞的条件看起来并无多少突出的地方:东莞虽然也有大量的海外东莞籍乡亲,但比起潮汕、江门的五邑显然相形见绌;东莞本地并无多少工业基础,这一点也比不上顺德、南海,但是,30年后的今天,东莞却成了珠三角经济增长最快的城市,几年前红极一时的顺德模式却陷入了危机。到今天,一提到珠三角的制造业,东莞的IT制造业就成了当然的代表。那么,东莞凭什么?

东莞的成功是天时、地利、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天时是改革开放和香港的产业转移,地利是濒临香港、深圳,是来往广州、深圳的必经之地,人和则是东莞抓住了机遇,大干快上。

显然,在这三个因素中,地利的因素更为根本。改革开放和香港产业转移对广东其他地方也同样具备,而这些地方当然也准备“大干快上”。深圳知名民间区域经济观察者金心异就认为,东莞的成功,除了表明了体制优势的不可替代外,又一次证明了地缘优势的一本万利。生存于三座国际性大都市的夹缝中,是东莞城市发展的巨大压力,却是东莞经济成长的难得条件,是其他同类竞争主体无法企及的独特优势。这就不难理解,在广东省内,同样面向香港、接续深圳,在九龙、罗湖到东莞市区、惠州市区直线距离几乎相等的情况下,仅因与广州距离的相对疏远,惠州与东莞虽比邻而居,甚至还曾一度是东莞直接的行政上级的所在地,却永远谱写不出东莞那样的辉煌。

而广、深都誓言要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所以自1990年代初以来,两地的低附加值“三来一补”产业也开始转移,加上此时台湾的电子和IT产业开始转移大陆,东莞政府大力支持外来企业的政策,这些都成了东莞经济后来超越其他竞争对手而一枝独秀的重要推手。

东莞的竞争优势可以利用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钻石模型”进行简单总结,如下图2-1。

(2)、东莞经济贸易竞争优势的发展阶段:

①、要素推动阶段。1980—1994年,东莞抓住撤县改市、邓小平南方谈话以及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等历史机遇,以“三来一补”为切入点,发展外向型经济,大规模建设基础设施, 全面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形成具有东莞特色的以发展加工贸易为特点的工业基础,产业结构完成了从以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转变。

②、投资驱动阶段。1994—2000年,东莞在巩固港资的同时,把招商引资的着眼点逐步转移到台湾、日韩、欧美等国家和地区上,重点引进一批国际大企业,以IT产业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个国际加工制造业基地,奠定了东莞在世界经济分工中加工制造的地位。

③、创新推动阶段。2000年之后,东莞审时度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建设现代制造业名城的目标,大力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环境、创新发展能力,全面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扶持民营企业,营造新的增长动力和发展优势。城市面貌也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城市功能进一步加强,现代制造业名城已经初现雏形。

④、财富推动阶段。2006年以来,东莞再次对自身的发展作出重新审视,提出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的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努力把东莞打造成现代制造业名城、创新创业热土、宜居生态城市、和谐幸福家园。

三、东莞经济贸易发展的建议

(一)加速推进引资模式创新,开创利用外资的新局面。

1、加快对外形象推广。以提高东莞的国际知名度和认可度为目标,突出展示东莞营商优势,同时充分反映东莞现代制造业名城的城市形象、产业定位、发展理念和文化内涵,在重点招商区域和产业领域加大宣传力度,使东莞的国际化形象更加鲜明,更具吸引力和竞争力。

2、加速推进招商选资。有方向、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投资,优先引进高投资强度、高科技附加值、高税收贡献的项目,优先引进关联度高的龙头型项目、带动能力强的基地型项目、产业链和供应链较长的综合性项目,优先引进掌握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不选投资总额低于100万美元的项目,坚决不选高污染、易燃易爆、危险性、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

3、积极开展专业招商。组织行业专业人才或聘请国内外业界有影响力的人物对相应的产业领域和地域进行招商。借鉴我市驻日联络事务所的做法和经验,在有关国家和区域根据发展需要采取多种形式设立招商机构,或委托国际专业招商机构开展中介招商,建立良好的合作推广关系和有效的合作推广网络。

(二)加速推进产业升级,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水平。

1、全面推进产业调整。鼓励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及上市公司前来投资;鼓励加工贸易企业更多地引进研发机构,加工制造更多地进入ODM,提升加工贸易向更深层次发展;鼓励外商投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产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建成第三方物流服务基地和供应链管理中心,做大做强第三方物流;同时,加快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

2、扶持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充分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抓好纺织、服装、化工、建材、轻工、机械等重点产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整机制造、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大力发展机电一体化、生物制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有选择地发展重化工业,努力在发展电气机械制造、特殊车种制造、汽车零配件、精密装备制造和精细化工等方面实现突破。

(三)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1、以园区为龙头和依托,大力推动加工贸易集聚发展。

2、实现加工贸易管理模式改革的新突破。

3、努力创造适宜加工贸易企业发展的综合市场环境。

4、继续加大推动内销工作力度,努力扩大外资企业内销业务。

(四)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促进内外源型经济协调发展。

积极实施“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策略,鼓励优势产品先“走出去”。发挥电子、轻纺、服装等行业的优势,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东莞,实现市场拓展和企业跨区域扩张,培育一批“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外向型民营企业,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国内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境外加工贸易,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境外资源开展加工装配、投资办厂,催生和培育一批知名企业,提高我市外经贸发展水平。

(五)积极协助企业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完善机构设置,充实机构力量,培养专业化的队伍,以适应国际市场和外源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大对企业的宣传指导力度,鼓励和协助企业积极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同时为企业应对各种国际贸易摩擦创造有利条件。

(六)优化行政服务,促进外源经济全面、协调、健康发展。

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为突破口,以提供全程服务为手段,优化企业服务。在审批、建设、生产经营等环节为企业提供方便快捷、高效全面的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投资前和投资后遇到的各种问题,把政府职能部门办事效率提到最高,把企业办事成本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东莞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

【2】张晓甦,《国际贸易》,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08。

【3】经济日报,东莞经济社会双转型:探索发展新路,2011-04。

河北区域经济优势分析 篇5

摘要:经济发展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前提,是改善民生的重要保障。本文以河北省为例,分析了河北经济发展的现状、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以及采取的发展措施,就部分地区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对环境的保护、资源的节约等社会问题进行了剖析,就如何抢抓环渤海经济圈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实现本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河北省;经济发展;分析

一、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以及对外经济贸易的深入开展,近年来我国GDP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0%左右。过去由于对GDP的片面追求而忽视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造成了过度的资源掠夺、严重的环境污染,我们当代人的所得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后代人的生存资本为代价换来的。为了子孙后代的长远利益,我们就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统筹考虑环境、资源、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优势

1.区位优势。河北省位于渤海湾的中心地带,有唐山港、秦皇岛港、黄骅港等国内国际港口,物流顺畅。河北又环绕首都北京、毗邻天津,随着国家提出的环渤海经济圈的大开发,京津冀一起化的进程正在加快,河北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2.资源优势。(1)自然资源。河北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铁矿等矿产资源,这些资源在国内乃至世界都具有优势。另外,天然气、水资源也很丰富,这就为河北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后的先天优势。

(2)人力资源。据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常驻人口中,15-64岁人口为53841435人,占总人口的74.93%,这表明劳动年龄人口尚处于红利期;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5242511人,占总人口的9.74%,人口素质相对较高。由于近邻京津,京津的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对河北的经济发展带动作用显著。

三、河北省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对策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河北省的钢铁、装备制造、石化等传统产业,虽然已有些进步,但总的来说技术含量还不高,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还不足,这就造成了部分产品生产成本高、出售价格低的被动局面。鉴于此,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把科技要素融入到新产品当中,提高产品的品质增强企业的发展能力。注重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型产业,创建支柱性基础产业,建立颇具规模的工业聚集区,实现聚集区的示范带动效应。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第三产业是绿色产业,要把第三产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在因地制宜发展旅游业,如西柏坡的红色旅游大开发的同时,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信息会展等第三产业,推动第三产业扩规模、上水平。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工作,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的同时,做好技能培训、劳务合同管理等后续管理服务工作。

3.积极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承接京津转移产业。目前我国区域经济联合与协作已形成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全方位多领域的开放格局,在促进产业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培育市场体系、完善市场机制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实现河北省的经济振兴,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要融入京津冀这一大区域,并以此为依托实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随着京津两地的产业饱和以及两地产业调整的需要,部分产业要从两地转移出来寻找新的.落户点,河北紧紧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自身的地理优势,积极为转移产业落户河北开创政策环境、培育人文条件,先后有首都钢铁等一大批企业迁入河北,为河北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

4.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成效显著。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统筹城乡发展是河北省率先推出的改善人民居住条件、解决经济发展受制于土地瓶颈约束的创新举措。在三年大变样工作中,实施了156项重大城建项目,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当于前7年的总和,新增城市道路2500公里、绿地面积1.2万公顷,保障房建设大幅提升,统筹城乡发展释放出来的土地得以合理利用。

(1)房地产行业健康发展。“力争每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使全省城镇面貌明显改观”的城镇化思路推动着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是一个链条长、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的重要产业。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既是经营城镇的需要,也是保障群众住有所居的需要。河北省提出的“三年大变样”对城市建设和房地产业发展来说都是难得的机遇,期间有大量的土地上市,对房地产开发企业极具吸引力。土地的放量供应既调整了住房供应结构又改善了住房供求关系。

实施“三年大变样”使得商品房、保障性住房供应充裕,有力地维护了房价的稳定,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住房困难,推动了当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2)投融资模式科学创新。随着河北省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战略的推进,资金供求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河北省在开展的“三年大变样”中投入资金1400亿元,20约投入3000亿元,距8000亿元的计划尚有很大的差距,如此大规模的投资在河北的发展史上是史无前例的。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国内信贷市场紧缩的宏观背景下要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就要创新思维抢抓机遇,努力打造城镇建设融资新平台,就要综合运用主体融资、土地经营、规划引导、政策撬动、资本市场、项目招商等有效途径,建立政府与市场的联动机制,多渠道解决资金供求矛盾问题。

结束语

解决河北经济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就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发展,着力解决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就要坚持“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三位一体综合发展模式,使之相互促进协调推进;就要站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高度,在城乡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建设等方面综合施治,提升“三化”水平;就要着力发展特色经济、民营经济、配套经济、园区经济和劳务经济,发挥自身优势,突出河北特色,这样才能够将河北的经济做优、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牛丹.吉林省民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与建议[J].会计之友(中旬刊),(5):96-97.

[2]王丽琴.增强民营企业自身发展动力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半月),2008(4):76-77.

发挥邮政优势服务县域经济 篇6

邮政是服务业,是依附在国民经济发展基础之上的产业,国民经济发达,邮政发展得就快,反之就慢。邮政独立运营以来,**邮政局积极服务县域经济,很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赢得了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同时也很好地发展了我局各项业务。发挥邮政部门优势,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应着力打造”

四个平台”。

着力打造服务“三农”平台。邮政服务“三农”是实践“人民邮政为人民”宗旨的要求。一是要加强便民服务网点建设,要在每个村设便民服务点,在乡镇设便民服务站,在县里设便民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各类代办业务,将邮局作为政府便民服务的窗口;二是要扩大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的覆盖面,巩固和扩大市场占有率,同时根据市场需求,拓宽农村邮政储蓄服务范围;三是要推广部分地区种子邮购、农资配送经验,条件成熟后尽快开办这些业务;四是要发挥邮政信息传递功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可靠的劳务、农资、科技信息,为他们发家致富服务。邮政部门不仅要为解决“三农”问题贡献力量,而且还要在服务“三农”中发展壮大。

着力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邮政金融业务,是邮政部门的支柱业务,必须抓好。打造金融服务平台要从几下几点入手:一是要进一步改善服务环境,增加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力打造精品网点。二是要利用县内金融机构较少,便于联系沟通的有利条件,共同订立公平竞争的条款,为金融业务发展创造一个和谐共赢的金融环境。三是要发挥中间业务的代理功能,在所有的网点开办各类代收、代发、代缴、代办业务,提升邮政综合服务能力。四是要在现有金融业务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现有的技术力量和营销力量逐渐开发服务新功能,吸引更多新客户。利用现有的客户资源发展新业务,必要时搞联合经营,进行优势互补,以增强邮政的竞争能力和整体实力,以更大程度地满足客户需求,为全县人民提供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增加金融业务收入。

着力打造现代物流平台。邮政拥有其它物流企业不具备的完善的物流网络和品牌,邮政部门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优势,介入地方的生产、制造和流通加工企业的物流供应链,提供仓储、包装、运输、货款结算等现代物流服务,帮助地方企业挖掘市场潜力,扩大全国市场份额。要在工商部门已经核准的经营范围内,重点发展以农资产品、生活日用品为主的连锁配送服务,实行产品售后服务流程化管理,并积极尝试将农产品送出去,实现农村与城市间商品物资的双向流动。要积极参与“千村百乡”农家店建设,为农家店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

着力打造信息资讯平台。要加大邮政信息资讯产品开发,利用邮资封片、dm广告、集邮礼品册等形式,将地域文化特色、地域经济特色、地域风俗特色开发成一本本、一张张设计精美、内容丰富的邮政信息资讯产品,打造“地方名片”,为提高地方知名度、招商引资提供个性宣传和推介服务。同时,还要加强名址库的建设,在现有名址库的基础上,坚持走建设个性化名址库的路子,建立比如医生库、高收入人群库、白领女性库、公务员库、法人库等等,为商函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河北省县域经济分布格局分析 篇7

一、研究现状述评

现有关于河北省县域经济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县域经济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但关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布局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黄本春、李国柱等 (2006) , 马海龙 (2009) 都采用传统的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河北省136个县和县级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空间差异进行了分析, 马海龙还给出了河北省县域经济的空间拓展轴线以及发展县域经济的若干建议。耿斌等 (2011) 的研究结论为, 河北省1998~2009年县域经济差距不断增加, 且地市间差距是县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所在, 地市内差距则相对增速较慢。崔长彬等 (2012) 使用17年实际农民人均纯收入数据研究河北省136个县域经济发展的σ-趋同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考虑县域间地理相关性特别是经济相关性后, σ值发生了显著变化。1993~2009年,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收敛性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3~1999年和2000~2005年, 县域经济呈趋同;第二阶段为2006~2009年, 县域经济呈趋异, 因此应分区域发展河北省的县域经济。关于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布局及其演化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进行。

二、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状况

2014年河北省下辖138个县 (含县级市) , 因部分县域数据缺失或县域变迁, 考虑到数据的获得性和完整性, 本文研究的县域样本为135个, 其中包括县级市23个, 县112个。本文所研究的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指一定时期内各区域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差异。因此, 本文选取各县域人均GDP作为衡量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代表指标。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河北经济年鉴》。1997~2013年河北省135个县人均GDP水平统计特征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 河北省135县人均GDP水平呈逐步上升态势, 2013年县域人均GDP为1997年的5.6倍。其中, 2003年以后上升速度明显加快, 说明近十年来全省县域经济有很大的发展。但同期河北省县域经济差距也在逐步拉大, 1997年以来, 河北省县域人均GDP的差距一直处于逐步扩大、波动上升状态, 尤其是2004年以后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拉开, 2010年以后县域经济差距扩大的速度虽略有下降, 但仍没有改变县域经济发展差距迅速扩大的基本现实。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在200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变异系数达到0.68, 1997年最富的县人均GDP为最穷县的8倍, 到2013年这个差距已达到15.3倍, 可见近十几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之大, 县域间贫富差距形势之严峻。 (表1)

三、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布格局

(一) 快速聚类法 (K-means算法) 。由于本研究包含135个样本, 样本数量较大, 故采用快速聚类法进行分析。利用SPSS软件进行快速聚类, 所用软件为spss18.0。 (表2)

表2表示河北省135个县分为五类时, 从1997年到2013年的聚类中心。依据每个样本值与聚类中心的距离, 可以将河北省135个县分为五类, 其中第一类是聚类中心由1997年人均GDP8, 291.50元发展到2013年121, 055.76元, 即初始发展水平在省内较低, 但增长速度迅猛的县;第二类县域的人均GDP多数年份比另外四组都要高, 一直是全省经济繁荣发展的县市, 人均GDP一直处于全省前列;第三类是经济初始水平相对较低, 但处于稳健发展态势的县市;第四类是发展速度处于省内较高水准, 经济一直稳定成长的县, 此类县域人均GDP由1997年的5, 339.69元提高到2013年的75, 917.87元;第五类是初始发展水平在省内较低, 发展速度缓慢的县市, 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滞后区。

(二) 显著性检验

1、变量的显著性检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有16个变量对分类贡献极为显著, 只有2004年的数据对分类不显著。说明我们用于分类的变量对分类有作用, 可以使用, 因此用各县人均GDP作为分类变量是显著的。

2、类 (组) 数选择合理性检验。本文采用Means检验方法来检验分组的合理性。Means过程利用SPSS软件计算各种基本描述统计量的过程, 基本功能是分组计算。本文分别对135个县分为四类、五类、六类进行Means检验, 从检验结果看, 将河北省135个县分别分为四类、五类、六类之后的显著性检验中, GDP2004均不显著, 但是分成第五类的结果更优, 组间均方差远远大于组内均方差, 说明组间差异远远大于随机误差引起的组内差异, 因此将135个县分为五类是比较有效的。

(三) 县域经济发展分布格局。根据最终聚类结果, 经汇总,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分布格局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 河北省高达50%以上的县经济发展滞后, 以保定、张家口、邢台和邯郸所辖县为主, 尤其是张家口和保定两市绝大多数县处于经济发展滞后区域,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有约八分之一的县处于经济稳健发展区, 其中以唐山和石家庄两市所辖县为主, 说明这两个地级市的发展势头还是不错的;处于经济稳定成长区的县约有三分之一, 其中以沧州、邯郸和石家庄所辖县为主;处于经济高速增长区的只有迁西县和迁安市。从总体上来说,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较为滞后, 县域间经济实力差距较大, 县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 这与前面时变特征分析的结果是相一致的。 (表3)

(四) 基本结论。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呈现以下特征:

1、从总体上来说, 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县域间经济发展协调性较差。1997年最富的县人均GDP为最穷县的8倍, 到2013年这个差距已达到15倍之多, 可见近十几年来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差距之大, 贫富差距形势之严峻。

2、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整体较为滞后。省内高达50%以上的县处于经济发展滞后区域, 以保定、张家口、邢台和邯郸所辖县为主, 尤其是张家口和保定两市绝大多数县处于经济发展滞后区域。而处于经济繁荣发展区域的仅有6个县, 整体发展情况不容乐观, 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两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优势分析 篇8

关键词:区域旅游;南广高铁;合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6.06.014

1研究背景

区域旅游合作是指区域范围内不同地区间的旅游经济主体,依据一定的协议章程,将资源在地区之间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旅游经济活动。十多年来,随着全球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区域之间在经济旅游等方面合作的不断加强,区域旅游合作逐渐成为旅游研究领域的热点,在我国,京津唐,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旅游合作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交通,交通的便捷程度极大的影响了旅游目的地旅游业的发展,而铁路运输作为主要的四种交通运输方式之一,一直以来在人们的出行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据统计,我国铁路每年完成的旅客周转量占全社会旅客周转量的1/3以上,可见铁路运输在我国交通运输中的地位。在这种大环境大背景下,南广高铁的修建,不仅适应发展趋势,为两广旅游合作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也无疑使旅游资源丰富的两广地在交通方面提高一个层次。南广高铁跨桂、粤两省区,始自广西南宁市,经贵港、梧州,广东省云浮、肇庆、佛山至广州,线路全长577.1公里,其中广西境内349.8公里,广东境内227.3公里,全线共设车站23座。为双线电气化国家Ⅰ级铁路,涉及时速250公里,满足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运输的要求。南广高铁的修建,不仅能够连接两广区域内旅游交通线路,完善旅游交通网。同时对于交通相对落后的广西地区来说,它的建设开通能够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现状,增强两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在交通方面的优势。加之2004年开始的两广十市区域旅游合作会议等政策以及南广高铁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等资源优势的支持,势必可以更好地促进沿线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产业的调整,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现状,开发新型的旅游模式以便更好的吸引游客,促进两广地区更好的实现区域旅游项目的合作,提高其在珠三角地区区域旅游合作中的地位。

2区域旅游合作优势分析

2.1交通优势

两广(广东、广西)之分始于宋朝,自古以来,两广山水相连、人文相通,随着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加快推进两广经济一体化成为大势所趋。此前,在此外在公路与水路方面,有西江水路、粤桂高速等水路与陆路方面紧密相联,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打造共同的旅游目的地。然而,在铁路方面,此前广西只有一条低标准的黎湛铁路到广东。

2007年11月,“新建南宁至广州铁路项目建议书”正式上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2月20日获得批复;2008年10月,南广铁路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获批,同年12月初步设计获批。一年内,项目完成立项、批复可研、初步设计,运转高效。2009年年初,南广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14年底正式通车,是一条以客运为主,货运为辅的国际干线,总投资约295.57亿元,南广高铁的建立使得南宁至广州的时间由原来的14个小时缩减为3个小时。南广高铁的始发站,南宁,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首府,北接桂林,南接北海,东临贵港、玉林,西靠百色、崇左,是广西旅游中心枢纽。

南广高铁的建立,使得云南、广西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交通线路网更加完善便捷,使南宁成为云南与广东之间的旅客中转站,这对与旅游资源都丰富的三省来说,将大大提高这三省游客之间的往来互通。除此之外,南宁作为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举办地,南广广铁的修建不仅可以带动北部湾经济的发展,同时也是的两广能够得到更多的受益机会。因此南广高铁的建设,将两广地区从水路,公路,铁路等方面形成了一个强大的交通网络,大大丰富了两广地区的交通线路。

2.2资源优势

南广高铁的起点在广西南宁市,途径广西的贵港、梧州进入广东境内,经过广东的云浮、肇庆、佛山至终点站广州。沿线既有广西的山水自然风光也有广东的人文历史资源,旅游资源种类多样,差异明显,这为两广进行区域旅游合作成提供了良好的旅游资源基础。两广旅游资源在相同或相似的自然环境条件和同一的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都共生在相同的地理空间范围内,但也各有特色。因而使得两广地区区域旅游合作成为可能。

2.2.1南宁市

南宁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常绿,被称为“绿都”,是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既有青秀山,大明山等自然景观资源,也有扬美古镇、三月三歌圩文化节等人文旅游资源。其中青秀山作为南宁的5A级风景区,被称为“雨林大观”,景区内既有全国最大的苏铁园,也有充满异国风情的泰国园。而在人文旅游资源方面,扬美古镇内的明清建筑是目前南宁保留得较为完整的建筑之一,目前景区内保存着清末民初的骑楼108间,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南宁北接桂林,交通便利。桂林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南广高铁的修建势必会促进桂林旅游业的发展。

2.2.2梧州市

梧州市位于广东与广西两省的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近年来随着梧州市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视与加强,梧州的旅游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城市绿化,旅游资源等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提升,获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得到了较大的提高。2006年,梧州市接待旅游总人数达365.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9.20亿元。旅游经济的蓬勃发展有力地带动了旅宿、餐饮、娱乐、商贸等相关行业的发展。

2.2.3肇庆市

肇庆市作为广东首批2文化历史名称,旅游资源丰富多样,既有以“星湖”景区为代表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以包公祠、包公遗迹、白沙龙母庙等为代表的人文旅游资源。且随着肇庆市对旅游资源的合理分配与规划,目前肇庆市的旅游线路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线路网,便于游客的出行。

2.2.4广州市

广州作为我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有着众多的历史文物古迹。截至2011年,已公布的国家、省、市三级文物保护单位共322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53处。

首先,广州奇偶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在广州的历史上,发生过多次的历史事件,如黄花岗起义,广州起义等,因而其历史文化遗迹数量较多,如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中山纪念碑等等。其次,作为全国闻名的美食城,广州的美食资源同样是吸引游客的魅力之一。再次,广州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其在经济发展方面一直居于全国领先地位,吸引着大批投资商,会展次数、规模在全国名列前茅,商业资源极为丰富,也是广州吸引外来游客的主要资源之一。

除了沿线丰富的旅游资源之外,广州毗邻香港、澳门,南广高铁的修建,可以吸引大量港澳台以及海外游客进入广西地区,使得两广地区旅游合作得到进一步发展。

2.3政策支持

泛珠三角地区旅游合作以“大珠三角”为核心,想做奇偶为省份辐射,这一概念的正式提出是在2003年。在大珠三角这个环形为核心向周边省区扩展,2003年“大珠三角”这一概念正式出炉。而广西作为广东的毗邻省份,在这一合作框架的推动之下,收益良多。2004年两广签订了两广旅游合作有关的协议,形成了“两广六市无障碍旅游区”,这不仅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两广旅游合作的障碍,同时也为两广旅游合作提供了新契机,这一旅游合作城市目前已经由原来的6个扩张到现在的20个。如今,随着南广高铁的开通,这一旅游合作形式势必会为两广旅游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此外,广西作为国家重大战略的交汇地,旅游业的发展享受多重优惠政策。“十二五”时期,广西的旅游收入超过要超过全省GDP的13%以上,为此,广西出台了多项政策来发展旅游业,如发展生态旅游,休闲旅游等,这些政策的实施,对于发展两广旅游合作来说,无疑是利好的消息。

3两广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对策

3.1构建旅游合作体系

区域旅游合作的首要即是建立合理的合作体系。良好的沟通渠道,合理的协调机制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首要条件。这中无障碍体系的建立,不仅能为两广区域旅游合作提供良好的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平台,同时也能够提供专业的意见策略。例如长三角地区就成立了长三角旅游城市合作组织,并开通了长三角旅游网,这些专门针对地区的旅游合作组织,为区域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2整合旅游资源。打造特色区域旅游

广西的山水风光和广东的人文风光构成了一个较为合理的旅游资源互补圈,而南广高铁的开通更是将这种资源的获益效益提升了一个层次。可以根据两广的资源特点找准正确的定位,为两广区域旅游合作树立鲜明特色的形象。因此要根据这一区域的具体旅游资源条件,打造剧透岭南特色的旅游城市圈,为两广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树立独树一帜的形象。

3.3开发特色旅游线路

虽然南广高铁沿线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必须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之上,与周围的旅游线路合理连接,构成交通便利的旅游圈,根据实际情况及客源市场的构成,合理设计线路,满足市场需求,可以根据两广的地理区位优势打造两广地区与东南亚之间的特色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海内外游客。

3.4创新合作模式

从旅游业本身的综合性出发,区域旅游一体化依赖于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因此,可以构建珠三角区域旅游一体化各利益相关者参与的竞合模式,政府之间要建立紧密的联系,加强旅游合作的投入,充分发挥两广之间的地理及文化优势,建立合理的合作模式,还可设立综合性的跨行业和区域的协调组织参与。

4结束语

上一篇:村换届选举会议记录下一篇:三国志人物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