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

2024-05-26

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共8篇)

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 篇1

XXXX学校

20XX教师“互联网+教育”应用能力校本培训计划

为推进新时代教育信息化发展,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促进校内信息化教学改革,提高我校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推进我校教育信息化体系建设,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特制定本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教师〔2019〕1

号)文件精神,高质量完成《XX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互联网+教育”应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提升我校全体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化条件下教育教学变革,提升我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二)基本原则。

坚持立德树人。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融入“互联网+教育”的各环节,贯穿学校各领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育人为本。面向新时代和信息社会人才培养需求,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为核心,以信息化为引领,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融合创新。推进新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融合促创新,以全方位创新推进教育信息化常态化应用,推进从信息技术应用向能力素质提升扩展。

坚持开放共享。将互联网作为教育教学要素共享的平台,开放技术规范,优化资源配置,提升大平台服务水平,构建公平均衡、开放包容的教育环境。

坚持协同推进。统筹整体规划和实施步骤,充分调动学校、职能部门、年级组、教研组等各方面积极性,提升教育信息化支持服务能力。

坚持积极稳妥。坚守教育的初心,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为本、兴利避害。注重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相融合,坚决防止重建设轻融合、重技术轻应用、重智育轻德育,坚决杜绝片面利用信息化强化应试教育、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和经济负担等现象。

二、领导小组

长:(校长)

副组长:(副校长)

(副校长)

(副校长)

(支部副书记)

(工会主席)

成 员:校委会成员、年级组长

三、培训目标

加深教师对“互联网+”时代的理解,提高教师开展信息化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水平。

四、培训形式

主要采用学校骨干教师讲座、交流讨论、实践操作等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1.骨干教师讲座:安排学校骨干教师解读相关政策,介绍相关经验,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整体提升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认识。

2.交流讨论:结合具体工作及心得体会,与同行交流、对比,在对比中碰撞,在交流中提升,在反思中前行。

3.实践操作:安排学校骨干教师进行实践示范操作,进一步促进知识内化,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与水平。

五、培训对象

学校全体教师。

六、培训项目

结合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实际水平,根据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方案进行安排,如:《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的意见》(教师〔2019〕1

号)、《XX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互联网+教育”应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XX教育云平台(云校家)应用技能等。

七、培训要求

1.参训人员按时参加培训,迟到或旷会者按有关规定处理。

2.外出学习调研的教师应按时参加相关会议,并记录详细过程,回校后向相关负责人汇报。

3.外出参训的教师向本学科或本年级组人员传达会议内容,学习、领会会议精神,并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4.参训人员每次培训后应及时写出心得体会,交教科室存档。

5.教科室每年对参训人员进行考核,并记入年终量化考评。

XXXX学校

20XX年X月

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 篇2

一、校本培训的重要性及迫切性

(一) 市场需求是校本培训的引力

随着我国工业从传统工业化向新型工业化转型, 迫切需要由过去主要靠增加物质资源的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转变, 新型工业化需要大批各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和高素质的劳动者。我国的职业教育在新工业化时期日渐呈现出落后于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的明显态势, 突出表现在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 不能适应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教育与经济相脱节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市场是航标, 人才培养的核心是教育, 教育质量的关键是教师。所以市场需求成为校本培训的引力。

(二) 职教发展是校本培训的动力

2002年和2005年, 国务院先后两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 明确了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自2003年以来, 中央财政已经累计投入53亿元, 重点支持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县级职教中心和示范性职业学校。2007年秋学期建立健全了职业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体系, 中央和地方财政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的经费达到90多亿元。2005、2006年, 中等职业学校连续两年分别扩招100万, 2007年招生人数达到801万。2007年,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全面实施职业教育攻坚战的决定》, 在南宁召开的全区职业教育攻坚工作动员暨“两基”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 自治区领导动员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强化措施, 打一场职业教育攻坚战, 以职业教育充分发展推动我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 对广大职业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职教发展成为了校本培训的动力。

(三) 学校生存是校本培训的压力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生存靠规模、靠生源, 而生源看就业。就业既靠市场开拓, 更是有赖于质量竞争。具有一支理论扎实、实践操作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由于历史原因, 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不适应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的矛盾十分突出。一是教师队伍的结构性矛盾较大。一方面教职工总人数不少, 但职工和文化课教师占近30%, 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另一方面是教师的年龄结构不合理, 30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70%。二是教师的专业结构不够合理, 部分学科教师紧缺。三是教师的知识结构严重老化。部分教师知识陈旧, 教学方法老化, 接受新知识、新理念速度慢。四是骨干教师较少, 学科中坚力量严重不足。仅靠现有的师资难以实现“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四) 自身发展是校本培训的潜力

职业教育倡导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因而, 对于职业学校的教师来说, 除了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外, 还应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教学要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 教师们已感觉到“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的需要, 采用老方法讲授旧知识或一门课讲授终身的教师, 很快就被淘汰。“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 自己先有一桶水”。教师们深切地认识到, 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也是自身发展、自身生存的需要。在新形势下, 必须与时俱进, 坚持不断地学习, 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而不致于落伍。因此教师们强烈的自我提高意识成为了校本培训的巨大潜力。

二、校本培训的措施及方法

为达到培训预期效果, 必须具备一系列保障措施及科学、切合实际的培训方式及培训内容。

(一) 计划、制度、管理、评价、保障化

统一思想, 将校本培训列入学校重要议事日程。校长挂帅, 业务副校长主管, 教导科具体组织实施, 以教学专业部为单位开展培训, 考核由考评小组统一实施。制定培训计划, 落实管理机构, 完善规章制度, 严格培训实施, 注重效果检测。即计划、内容、时间、地点、检查落实“五”到位。

(二) 培训方式灵活多样化

校本培训可采用多种方式, 其中有:校际之间的观摩与交流互访;反思性教学, 学校或各教学专业部组织教师互相听课、评课、开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定期开展板书、说课、多媒体课件制作、教案、计算机操作、专业技能、即兴演讲、写作等比赛活动;聘请高校专家、企业技术员来校讲课。教师参与课题研究。优秀教师与新教师结成师徒;以强带弱, 以名带众, 以老带新。组织专业课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等等方式。

(三) 培训内容具体、实用化

教学是教师最本职的工作, 校本培训的根本着力点就是提高受培训教师的师德素养和教育教学业务能力。中等职业学校校本培训的内容要根据中等职业学校的特点及学校自身的实际状况设计, 要注重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重点进行以更新和提高专业技能为主的培训。其内容主要集中于教师胜任教学甚至是教学改革的各种能力, 包括有关教育理论的学习, 知识与技能的拓展, 教学实践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专业研究能力的培养, 教材的研究等等。具体分为五大模块。 (1) 现代教学理论, 教育思想、职业道德修养; (2) 现代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名家教学风格; (3) 教师教育教学基本技能和能力; (4) 现代教育技术; (5) 学科最新的基本理论及教改信息。

三、校本培训贵在“坚持”

为不影响正常的教学, 校本培训通常只能利用课业时间或假期进行, 由于它的分散性, 为达到好的效果, 必须长期的开展, 两次几天的培训是达不到什么效果的, 持之以恒方可显示校本培训的威力。南宁机电工程学校从2000年起, 坚持利用每周星期三下午及每学期假期前两周的时间开展校本培训, 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 提高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自觉性。“双师型”教师人数逐年提高, 通过培训拓宽了该校教师的专业知识, 提高了动手能力, 部分文化课教师成功转型, 缓解了“能力型”教师不足的矛盾, “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8%。推进了教育科学研究的进程, 教师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多年的校本培训, 为该校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打下了坚实基础, 为教师的成长提供了保障, 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教学质量逐年攀升。

综上所述, 有针对性的、切合实际的、制度化的、坚持的校本培训, 能有效地解决目前中职学校师资专业性不强、实操能力弱的问题, 是全面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 也为适应市场需求, 实现教育教学改革, 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振强.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J].现代技能开发, 2003, (8)

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 篇3

关键词:农村初级中学 校本培训 教育测量

G620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第一要素,教师发展就是学校发展,教师特色就是学校特色,没有好的教师队伍就办不好一所学校。当前农村初级中学由于教育资源缺乏,与城区先进学校的交流不多等原因,教师队伍专业发展受到很大限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视野不够开阔、理论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2)学校教师队伍中缺少领军人物,专业榜样的缺失;(3)以经验型教师居多,专业发展找不到突破方向。很多农村地区的初级中学都在开展各式各样的校本培训来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但是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资源,没有有效的教育测量监控,只凭借经验很难对培训的成效作出科学的评价。下面以笔者所在学校的“明师工程”为例谈谈教育科研在校本培训中的应用。

一、教育测量的背景和意义

李海林先生认为一位优秀教师的成长至少需要两次成长过程:一位教师要走向成功,仅有第一次成长是不够的,起决定性作用的是第二次成长,当前教师成长遇到的瓶颈,不是第一次专业成长,而是第二次专业成长。第一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主要是同伴的示范;第二次成长所依靠的外部支持则主要是专家名师的指导【1】。根据李海林先生的“教师二次成长论”,我校与华南师范大学钱扬义教授团队合作,于2015年开展了为期一年的狮峰中学“明师工程”,通过 “双导师”培养方式建立协同机制,与学员形成合作共同体。

狮峰中学“明师工程”采取“双导师”模式即“导师Tutor+教练Mentor(T+M)模式”。其中,专家(理论导师)以华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论研究专家为主体(高考阅卷和中考研究)。名师(实践导师)以广州市各重点中学骨干教师与教研员为主体。专家组分工明确,专家(理论导师)重在对学员在备课观、上课观、评价观与素养观等教育理念、教学研究、课题研究等方面,结合评课与讲座提供指导;名师(实践导师)为“教练式”指导,重在对学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的提升和优化等方面提供指导,学员还可以通过观看自己的上课录像反思成长。怎样科学地评价该工程的效果,进一步了解该校本培训模式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也为了学员本身更好的了解自身的专业发展水平,需要有一个科学的教育测量来验证。

二、测量工具及相关指标解读

《教师专业发展量表》唐圣权老师编著,该量表是依据2012年12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幼儿园、小学、中学三个教师标准为依据建立的一套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量化规则,是一个具有较高信度的测量工具。本校以《教师专业发展量表》为工具,在项目开展前于2015年1月做了前测,在项目结束后的2016年6月做了后测。具体操作是采用唐圣权老师编著的《教师专业发展量表》一书中附录的《教师专业发展调查问卷》对自愿参加专家进课堂的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学科共12位学员进行了问卷测量,根据唐圣权老师《教师专业发展量表》所附的数据模板计算出12位学员的综合性专业发展指数D,第I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发展指数D1,第II维度(专业知识)专业发展指数D2,,第III维度(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指数D3,同时对照《中学教师专业发展常模(广东·2012)》查出其P值(D值对应人数累计百分比),并依据伯利纳的观点划分学员的专业发展阶段。美国学者伯利纳以综合性发展指数(D)为依据将教师专业发展分为五个时期:入门前期(D≤50),入门期(50420)。其中入門前期、入门期、胜任期属于教师专业发展逐步达到国家标准的过程,适用目标参照评价,成熟期和卓越期属于教师专业发展完成达到国家标准之后继续向前发展的过程,适用常模参照评价【2】。

三、测量数据及分析

(四)各维度发展指数D分析

1、综合发展指数D。12位学员的综合发展指数D均值由前测92.58到后测98.92,增加了6.33分。短短一年的时间,在专家团队的引领下,学员专业素养提升明显。进入成熟期的老师由原来的二人增加为4人,综合性专业发展指数的均值(98.92)已经非常接近成熟期的下限(100),有三个老师得分在97-99的区间,已经非常接近成熟期了。

2、第I维度(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发展指数D1。均值由前测91.08到后测97.83增加了6.75分进步明显。

3、第II维度(专业知识)专业发展指数D2,。均值由前测89.67到后测100.42增加了10.75分,是进步最大维度,可见大学教授的介入对学员的影响是巨大的。

4、第III维度(专业能力)专业发展指数D3。均值由前测95.67 到后测98.58 增加了2.92分,虽是几个维度中进步最少,但专业能力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积淀过程,在短短的1年多得时间取的这样的进步也是非常大的。

综上所术,从教师专业发展发展指数及各维度的指数看,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明显。专业理念、专业知识、教学行为等都得到较大提升和改善,在汇报课上,各位学员的课堂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得到专家、名师的一致好评。

根据教师能力三维度理论,教师能力由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教学监控能力三个维度构成【3】。本培训项目创新地由一名理论导师,一名实践导师组成双导师制的专家团队。理论导师主要从教学理论解释教师的教学行为,实践导师主要从课堂实践的角度指导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教学实践以钱扬义教授的“1+8”套餐为抓手,专家引领的始终从教师能力的三个维度出发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专家反馈和学员的反思,实验前后实验教师在以下方面提升明显:

1、理念提升明显。体现在教师教学观念提升明显,学生主体地位凸显。项目开始初期课堂上教师以灌输、告知学生的形式上课情况居多,学生被动接受,课堂沉闷,学生参与度少。现在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

2、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升明显。体现在:对课程要求及教学目标的把握明显加强。由初期时,学员教学目标意识不强,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有写,但基本上是形式上的,不具体,不可检测。经过专家的多次指导,学员的教学目标意识有所加强教师紧紧抓住课程标准要求,准确地设置了教学目标,目标的设置能指向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厘清教学过程中几个教学内容关系,对教学内容从模糊理解到逐渐区分之间联系和相互整合。

3、教师的教学行为转变明显。体现在教学活动设计有效性增强、课堂的组织方式合理、课堂的驾驭能力增强。项目开始前,学生的学习活动形式拘谨,内容单薄,没有达到设计的初衷。经专家、名师指导后,教师的专业能力也得到较大提升,教学步骤清楚有效,教学环节清晰,循序渐进,训练有实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狮峰中学“明师工程”是一种农村初级中学专家引领型的校本培训模式,从整体看培训效果较好,极大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学员教师专业综合发展指数及其各维度指数的变化给予了有力的验证。

结束语

农村初级中学的校本培训质量直接关乎到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虽然当前很多学校都意识到这个问题,也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校本培训,但是,只凭借经验是很难对培训的成效作出科学的评价。这时候,教育科研的介入校本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农村初级中学无法向科研机构一样开展大型而严谨的研究,但可以采取一些信度较高的《教师专业发展量表》及其常模进行有效的监测。相信教育科研走进农村学校是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这对农村学校的校本培训及教师专业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今日教育 2015年 1月 李海林 教师二次成长论 卓越型教师的成长规律与成长方式(48-50页)

【2】教师专业发展量表 2013.3 唐圣权著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3】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研究 2011.2 朱旭东主编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远程教育校本培训工作计划 篇4

一.指导思想:

为了让教师更好的地学习现代信息教育技术,掌握现代教学方式,提高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能力素质,以使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及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播出下传的优秀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发挥我校现代信息技术设备及远教资源的使用效益,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我校将在以往教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校本培训的基础上,继续组织开展教师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技能培训。

二.内容要求

1.培训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2)Windows的基本操作;

(3)Word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4)Excel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5)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与教学应用;

(6)Frontpage的基本操作与应用。

(7)Internet基础知识及及应用;

(8)远教设备的使用及远教资源在教学中的运用。

(9)三种模式与各学科教学的整合。

2.培训要求

(1)学校统一集中组织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校本培训学三次。

(2)全体教师必须按时自觉参加相应小组的统一集中培训学习活动,不得缺习、迟到和早退;如无故缺习、迟到或早退,按学校教学常规相应违纪处理。

(3)培训由教导处与远教培训领导小组协调确定,凡统一集中培训时间内由教导室严格考勤。

(4)全体教师要自觉认真学习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进一步学会Windows、Word、Excel的常用操作与应用;重点学会Internet应用操作、IE、PowerPoint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所必须的系列实际应用程序的应用操作培训;初步学会浏览、获取多媒体教学素材及其加工处理、制作教学课件;使用接收下载的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及上传的本校教师制作的优秀教学课件的操作技能,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

三.措施办法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学校成立现代远程教育教师校本培训领导小组,负责校本培训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校长平俊彦任组长,负责校本教师培训全面组织协调工作和相关考核、奖惩制度的制定;教导主任徐教才全面负责培训工作,总务主任赵明真负责协调配合组织校本教师培训工作的实施,配合教导处组织开展校本教师培训工作。

2.校本培训应坚持针对性、效用性、时代性与协调性的原则。

校本培训应坚持针对性,应针对本校教育发展的实际,针对本校师资结构特征,按老、中、青不同层次的教师进行不同层次和要求的分类分层培训指导;其次,校本培训应坚持效用性原则,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手段,充分利用我校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设备及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播出下传的优秀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进行多媒体教学,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与质量为切入口和宗旨,以提高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与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增强教师浏览、获取多媒体教学素材及其加工处理、制作教学课件能力,适应教育发展为主线,加大校本教师培训力度;再次,校本培训应坚持时代性原则,校本培训应与时代同步,并具有超前意识,以服务于教改的需要;第四,注意到针对性和突破性,我校教师以年轻教师为主,大多数教师家里都有电脑,而且都连入互联网,所以考虑先培训青年教师再以点带面。

3.校本教师培训应实行多样化的方式。培训中采取教师自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和熟悉信息技术与计算机的教师统一集中培训、自由练习和个别指导,分组学习,交流等方式,促使大家学习更多的电脑操作知识,以方便日后教学所需。并组织教师组织收看远教资源中的《信息技术》栏目音、视频教程及空中课堂相关节目、教师间的相互交流等多种方式。

4.校本教师培训应坚持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人员,如期定时举行。

集中培训、学习时间、内容由教导处协调确定;培训对象将全校教师按年龄划分为老年组(30岁以上)青年组(30岁以下)分组,以小组为单位轮流进行分层培训,分类指导;指导教师由教导处安排;集中培训学习和组织收看远教资源中的《信息技术》栏目音、视频教程及空中课堂相关节目均在多媒体教室。

四.培训安排

1、时间:第周五下午业务学习时间,逢单周语文组、逢双周数学组;

2、培训教师:徐双斌

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教案 篇5

1.文件的打开。

2.学会颜料桶的使用。

3.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

教学重点:

学生对图画的涂色及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 复。

教学难点:

学生对图形进行填色时,容易忘记图形是否封闭。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建议: 文件的打开:“上节课,我们把画好的画保存下来,我们怎样把它打开呢?”教师可演示打开上次保存文件 的方法。打开保存的文件后,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 我们能不能给图画涂上漂亮的颜色”很自然转到颜色的 填充这一环节。

教学颜料桶时可采用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体会在进 行填色时,封闭图形与未封闭图形有什么不同。在讲清楚封闭图形的涂色后,可以让学生打开课文 例图,自己尝试对色块的更改(换衣服)。

如果要将图画中的某一特定颜色A改成另一特定

颜色B,即颜色A->B,可以使用彩色橡皮,具体方法如 下:

1、将前景色设为颜色A;

2、将背景色设为颜色B;

3、选择橡皮;

4、按住鼠标右键,在需要修改的地方拖 动鼠标。(彩色橡皮的使用有一定难度,教材中没有介 绍,但这个功能比较常用,可根据情况作为补充知识介 绍。)

工具箱、颜料盒的隐藏与恢复在平常学生使用画

图软件时经常要碰到工具箱或颜料盒没有出现的情况,所出学生从心理上就比较想了解工具箱与颜料盒的隐 藏与恢复,在这里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暗箱,让学生碰到 问题,自己去尝试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再从总体上给全 体学生一个明确的方法。本课时讲这一内容为学生以后 操作标准菜单的工具栏服务。

教学参考:

如果学生把工具箱或颜料盒拖到桌面外时,可采用 更改屏幕的分辨率来找到工具箱、颜料盒。应该让学生把涂好颜色的图画保存下来。教学目标:

学会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重点:

曲线工具的使用。

教学难点:

曲线在画的过程中对控制点的掌握。

教学建议:

曲线工具作为一个工具单独拿出来用一个课时来

讲,可见其使用的难处,所以在讲解曲线时一定要把它 的几个过程清楚的呈现出来。教师演示好曲线的画法后 让学生尝试着画曲线。教师注意巡视,对发现的问题进 行指正。

学生在使用曲线工具时,很容易在画板上单击,把 曲线的起点与终点确立在同一个地方,而他们还以会才 确定了曲线的起点,然后他们把鼠标移向终点处,这时,是会出现一条直线,而实际上也经确定好曲线的第一个 控制点。当他们对曲线进行确定二个控制点时,会出现 在确定第一个控制点时,实际上是第二个控制点,确立 第二个控制点时而实际上又在画第二条曲线。本课为解 决这个问题在课文中加入了“小水珠”的试一试。在学生完全掌握曲线工具的使用后,教师可出示一 些例图让学生仿画。

教学内容:第10课 认识新的“笔”和“纸”(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写字板的窗口组成和功能。

2.学会打开和关闭写字板。

教学重点:认识写字板各个部分

教学难点:知道写字板各部分的功能

具:电脑 挂图

具:电脑

型:新授

授课日期:

教学过程:

一、复习

上学期我认识了计算机,学习了怎样打开和关闭Windows窗口的方法,并且用画图软件画了很多好看的图画,现在你还记得怎样打开和关闭画图窗口吗?

1.做一做。

2.说说窗口中各部分的名称。

3.画图中的“笔”和“纸”是什么?

二、新课

导入:我们已经知道了画图用的“纸”和“笔”,现在认我们认识另外一种写字用的“笔”和“纸”,好不好?

1.认识写字用的笔。

学生看书,结合插图认识写字用的输入设备。

2.认识一种写字“纸”(认识写字板)

有了“笔”,还要有“纸”,请大家说说你平时写字时都用过哪些纸?(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计算机的“纸”也有不同的种类,“写字板”软件就可以给我们提供这种“纸”。

(1)打开“写字板”

请同学们按照前面所学过的启动应用软件的一般方法,试着打开“写字板”窗口,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2)认识“写字板”

学生分别打开两个窗口,然后边看书,边进行比较,通过讨论找出它们的相同、不同之处。

(相同点:标题栏、菜单栏、状态栏、说明文字、白纸。)

(不同点:工具箱和常用工具栏、格式栏、标尺、插入点光标。)

动手做:试着在键盘上按字母键,看看写字板上会出现什么。(注意,要使学生认识到,电脑的对错是由我们操作的对错决定的,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树立主人意识。)

3.关闭“写字板”

操作与思考:学生自己动手做

关闭“写字板”有几种方法?

(参照以前学过的方法,填写出正确的操作步骤,然后试着用两种方法关闭“写字板”)

方法1:单击菜单栏上的(),选择()菜单中的()选项。

方法2:单击标题栏内的()按钮,直接退出“写字板”。

分析:方法1,学生用的较少,完成时可能有困难,部分学生应该能够完成。在完成后可指导学生进行此项操作。

提醒:在关机之前一定要先关闭“写字板”,以免数据丢失。要养成好习惯。

三、小结

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写字用的“笔”和“纸”,你对今天的内容掌握的怎么样呢?要记住,关机前打开的程序要先关闭。

板书:

第10课 认识新的“笔”和“纸”

鼠标

键盘

写字用的“笔” 电子笔

扫描仪

语音输入

写字用的“纸”-“写字板”

标题栏 菜单栏 常用工具栏 标尺 写字区

作业:认真看书,记住写字板窗口部分名称。状态栏 插入点光标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 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的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已经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了解一点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等基本常识,应该从实践和理论这两个角度来讲。[参考资料]

一、计算机的发展历史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二、我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 虽然我国计算机事业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1956年我国开始规划电子计算机研制工作;1957年由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研究所和北京有线电厂着手进行;1958年8月1日成功地研制出了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即DJS-1型计算机。这台计算机共计用了4200个电子管、4000个晶体二极管,运算速度为1万次每秒。此后,在我国计算机科学工作者的努力下,计算机事业发展迅速,1964年运算速度为5万次每秒的晶体管计算机正式投入运行;1973年以集成电路为主要元器件的150型和665型计算机相继研制成功;1983年2月,运算速度为1亿次每秒的银河-I巨型计算机由中国国防科学大学在长沙研制成功;1992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亿次每秒的银河-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1997年11月,运算速度为100亿次每秒的银河-III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计算机技术已经快入了国际先进行列。[参考教案] [课

题] 第1课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什么是信息。

(2)了解哪些是信息处理的工具。[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哪些是信息、信息处理工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现在,请同学们一起观察老师,说说老师有什么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同学们看着老师就能获得这么多的关于老师的信息,其实老师就是由许多许多的信息组成的。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你我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个什么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第1课

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

二、新授

1.身边的信息

每天我们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可以获得大量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把这些对我们有用的消息我们就把它叫做信息。(板书: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如经济信息、科技信息、交通信息、市场信息、招生信息、股市信息,等等。最直接的我们用眼睛看我们桌子上的书,可以看到书本的颜色的信息,厚度的信息。用手摸摸可以获得书本质地的信息,用鼻子闻闻可以获得书本味道的信息,如果有显微镜还可以看到书本纸张中的微观世界。(请学生列举信息的例子)。

一个人的表情,可以传递内心的喜怒哀乐;电话可以传递我们的声音,表达各种感情;交通灯的灯光传递着是否通行的信息;信件、报纸、广播、电视随时随地都传递着各种信息。(列举信息传递的例子)师:我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每天都在获取和传递信息。2.信息与人类

信息就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生活已经离不开信息。信息已经是一种对人类有用的资源,人类充分获取和利用信息改变生活。举例:人们依据对食物营养成分的信息和人体对人体需要营养信息的分析确定饮食结构;根据对气象云图的分析来预测未来的天气情况;根据对学校同学爱好信息的收集整理确定学校应该开设什么样的兴趣小组;根据对班上同学的期中考试试卷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确定因该在什么类型题目上应该重点复习„„(学生举例)可见信息对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学会获取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已经成为现代人必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只有这样才能适应今天这样的生活。3.信息处理

人类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获取信息,最直接的就是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用舌头尝;另外我们还可以借助各种工具获取更多的信息例如用望远镜我们可以看得更远,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微观世界„„

我们的身边与大量的信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对我们有用的,因此我们要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那么处理信息又是如何的呢,首先是获取信息再处理信息最后输出信息。(板书:输入信息

处理信息

输出信息)依照信息处理的过程有同学能告诉大家,人工处理信息(不借助其他设备)是怎样进行的呢?(讨论)人们用眼睛、耳朵、鼻子、手等感觉器官就能直接获取外界的各种信息,经过大脑的分析、归纳、综合、比较、判断等处理后,能产生更有价值的信息,并且采用说话、写字、动作、表情等方式输出信息。

其实,在很多时候人们不是,不仅仅依靠自己的感觉器官来处理信息,而是利用各种设备帮助我们进行信息的处理。就如人们用算盘来计算„„。在计算机被发明以后,人们将处理信息的大量繁杂的工作交给计算机来完成,用计算机帮助我们收集、存储、加工、传递各种信息,既快又好,所以,人们也将计算机叫做信息处理机。计算机是如何进行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的呢,计算机是利用各种输入设备将信息输入(键盘、鼠标、扫描仪等等)再经过信息处理软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在从各种输出设备把处理的结果输出出来(显示器、打印机等等)例如气象工作者借助于计算机处理卫星发回的大量数据,绘制出气象云图,可以及时地运报出近期的天气趋势;再如我们用计算机计算1+1=?,首先将题目信息从键盘输入,计算机计算处理出结果,再在屏幕上输出结果1+1=2。

从计算机诞生那天到现在,计算机已经成为信息处理的重要工具。计算机的诞生仅仅50多年但它的发展却是史无先例的:

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自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以来,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电子计算机以异常迅猛的速度发展。电子计算机从诞生到现在大致上经历了四代:

第一代是电子管计算机,开始于1946年,结构上以中央处理机为中心,使用机器语言,存储量小,主要用于数值计算。

第二代是晶体管计算机,开始于1958年,结构上以存储器为中心,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等方面。

第三代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64年,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机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以处理图像、文字等资料。

第四代是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开始于1971年,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因为有了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可以集成在一块或几块芯片上,从而出现了微型计算机。

三、练习

讨论回答:信息和计算机有什么联系?举几个信息的例子 口述: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举几个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例子。

四、小结

现代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获取和处理变得更加快捷,人们可以方便地获取来自全球的各种信息,也可以将信息快速地传递到世界各地。我们的处理信息的能力直接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学习,因此学好信息学这门学科般的更加的重要。[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3)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课时安排] 建议1课时。[教学重点与难点](1)计算机是由特定功能的各种设备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在讲授计算机硬件时建议采用直观教学法,教师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让学生体验到计算机是由中央处理器(CPU)、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等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2)通过观看录像片(介绍计算机基本组成)让学生体验感受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教师还可以在计算机教室中实际地拆装计算机,让学生感受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如果学校条件许可还可以分成若干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切断电源的条件下),由学生拆装计算机,亲身体验,了解计算机的各组成部分。

值得提请老师注意的是,学生分小组拆装计算机后,必须经计算机教师检查合格,各接插件均符合要求后才可以通电开机。

在说明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时,可以分两个方面来说。一个是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箱、键盘和显示器组成;二是从逻辑组成来看,即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在教学过程中要讲述清楚。

(4)讲授计算机软件时,我们可以结合通过计算机处理相关工作的实例,直观地进行教学。(5)通过教学让学生知道,如果计算机仅有硬件,没有软件是没有办法进行工作的;计算机再怎么聪明,没有人编写系统软件或应用软件,它也没有办法进行处理。[参考资料]

一、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

现代的计算机面对用户的不再是简单的、由电子线路组成的机器,而是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的计算机系统。1.硬件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主要有主机箱、键盘和显示器;从逻辑功能上看,可以分为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个部分,一般地又把运算器和控制器合称为中央处理器。判断一台计算机的性能主要看两个指标,第一是CPU的型号与主频,第二是总线类型。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主板的类型和品种很多,从类型上来说,它们都是以CPU来分类的,CPU芯片在主板上是可以插拔的。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1)CPU CPU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的英文缩写,它是计算机的运算控制中心,是计算机中集成度最高、最贵重的一块芯片。它是由几千~几千万个晶体管组成的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芯片。计算机所有数据的加工处理都是在CPU中完成的。CPU还负责发出控制信号,使计算机的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2)存储器 ①内部存储器 内部存储器简称为内存,计算机要执行的程序、要处理的信息和数据,都必须先存入内存,才能由CPU取出进行处理。

内存一般可以分为随机读写存储器(RAM)和只读存储器(ROM)两种。

ROM中存储的数据只能读出,而用一般的方法不能写入。它的最大优点是它保存的数据在断电后不会丢失,因此用来保存计算机经常使用且固定不变的程序和数据。ROM中保存的最重要的程序是基本输入输出系统BIOS,这是一个对输入输出设备进行管理的程序。RAM中存储的数据可以随时取出来(称为读出),也可以随时存入新数据(称为写入)或对原来的数据进行修改。RAM的缺点是断电以后所存储的所有数据都将丢失。充当内存的集成电路芯片是做在一小条印刷电路板上的,称为内存条。内存条可以很方便地插在主板上,其容量有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在选择内存条时,要考虑容量稍大一些的,但不要插满槽口,为今后的升级及内存的扩充留有余地。②外部存储器

内存的容量有限,且价格较贵,关机以后内存中所存储的数据就消失了,因此计算机还必须有外部存储器(简称外存)来存储数据。外存的特点是存储容量大、价格较低,所存储的数据在计算机关机后也不会丢失。外存有软盘、硬盘、光盘等。(3)输入/输出设备

输入设备就是把数据送入计算机的设备,它接受用户的程序和数据,并转换成二进制代码送入计算机的内存中存储起来,供计算机运行时使用。输出设备就是把经过计算机处理的数据,以人们能够识别的形式输出的设备。输入/输出设备就如同人有了眼睛可以看、耳朵可以听、嘴巴可以讲、手可以写字一样,输入/输出设备是计算机与外界沟通的桥梁。

输入设备有键盘、鼠标器、扫描仪、手写笔等。键盘主要用来输入各种文字、数据和命令。鼠标器主要用于绘图以及快速地移动光标进行选择或输入。扫描仪用来将图形或图像资料输入到计算机中。

输出设备有显示器、打印机、绘图仪、音箱等。显示器,能显示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或图像;打印机能把计算机输出的文字、图形、图像等打印到纸上,打印机的种类很多,有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热敏打印机、激光打印机等;音箱能输出经过计算机处理的声音信息。2.软件

计算机所做的一切都是靠运行软件来完成的。20世纪50年代以前人们普遍认为软件就是程序,其实这并不完整。70年代有人提出:软件由程序和开发、利用、维护它的一切文档组成。1983年美国IEEE组织给软件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软件是计算机程序、方法、规则相关的文档以及在计算机上运行所必需的数据。

计算机软件大体上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一种综合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工作环境和开发工具的大型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两类。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一台计算机必须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DOS、Windows、Unix、Linux等都是计算机上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

程序设计语言是用来编制软件的专门语言。我们使用的各种软件都是用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设计语言的种类很多,有BASIC、PASCAL、C、FoxBASE、Visual BASIC、Visual FoxPro等。(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用户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编制的软件。如图书馆资料检索软件、人事管理软件、工资管理软件、辅助教学软件等。还有为各种不同用途编制的专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防病毒软件等。

二、微处理器的发展历史

你知道神奇的计算机芯片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吗?Intel公司的创始人摩尔曾有过这样一段精彩的解释:我们需要为芯片寻找一种基质,因此我们考察了地球的基质,它主要是沙粒,所以我们使用了沙粒(硅可由海沙滤取而得)。我们需要为芯片上的线路和开头寻找一种金属导体,我们考察了地球上的所有金属,发现铝是最丰富的,所以我们使用了铝。下面让我们循着Intel公司的发展历程,去探寻中央处理器的发展史。

1971年,Intel公司首先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4位微处理器芯片Intel 4004,它集成了2300个晶体管,同年,第一台使用了4004芯片的微型计算机诞生了。1972年,Intel公司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芯片8008,之后的几年中,8位微型计算机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并打开了一定的市场。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苹果公司的Apple II。1978年,Intel公司推出了16位微处理器芯片8086,主频为5~8MHz。随后又有80186、80188、80286等16位芯片出现。这一阶段在微型计算机市场大获成功的是IBM公司的IBM PC。1985年,Intel公司推出32位微处理器80386,指令中增加了页式存储管理,加强了图形处理的能力。同一年,Microsoft(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 操作系统,这是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一次革命性的进步。1989年Intel公司研制成功80486芯片。微型计算机市场日趋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1993年Intel公司公布了新一代的处理器80586,并给它起了个商品名Pentium(奔腾),简称P5,集成度为310万个器件/片,时钟频率为60~133MHz,1995年2月,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Pro芯片,简称P6,集成度为550万个器件/片,时钟频率为133MHz,1997年1月Intel公司推出了第一片带MMX技术的多功能奔腾处理器。MMX是Multi-Media Extensions(多媒体扩展)的缩写,是为加快多媒体操作运算而在CPU内部新增了57条指令。这57条指令是特别为音频信号、视频信号以及影像处理而设计的,从而使得本来由声卡、解压卡、显示卡等支持的部分工作,又可以回到高速的CPU中完成。1997年下半年起,各CPU制造商竞相将MMX技术纳入32位及64位微处理器中。1998年的PentiumII是带有MMX技术的P6级的微处理器,内含750万个晶体管,主频普遍在200MHz以上。1999年2月,Intel公司又推出了PentiumIII,其核心速度在 450MHz以上。PentiumIII是在PentiumII的基础上新增加了70条能够增强音频、视频和3D图形效果的SSE(Streaming SIMI Extensions,数据流单指令多数据扩展)指令集。2000年,Intel公司推出了Pentium IV微处理器,主频达到1GMHz以上。

纵观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微处理器性能的不断提高是计算机应用得以迅速发展的真正动力,它比历史上任何发明都进展得更为迅速。[参考教案] [课

题] 第2课

计算机的组成 [教学目的与要求](1)了解计算机组成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

(2)知道什么是计算机软件,了解计算机软件的作用。(3)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计算机是由特定功能的各种设备组合在一起的一个整体。(2)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计算机这个词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再陌生了,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每个环节中去了。那么你们知道哪些有关计算机的名词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作出相应的小结)。同学们,你们所说的这些名词有的是计算机的硬件,有的是计算机的软件,还有一些则是计算机的应用,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计算机的组成,计算机是由硬件和软件两个部分组成的。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相信大家都会成为一个计算机小行家。

二、新授(以台式微机为例)1.硬件

计算机硬件从外观上看,计算机由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器等部分组成。(结合实物讲解)硬件就是我们实实在在能够看到的计算机部分。

学生看书,结合图片自学各部分名称及作用。教师补充,区分输入、输出设备。

(1)主机

主机是计算机的心脏和大脑,在里面有很多的部件,分别实现各种连接和处理功能。它能存储输入和处理的信息,进行运算,控制其他设备的工作。

打开计算机主机箱,里面有一块印刷电路板,这就是计算机的主机板(简称主板),一般地,计算机的重要控件都做在计算机的主板上。主板上还许多部件,如ROM、RAM、总线槽、插座、电池等。机箱内还有硬盘、软驱、光驱、电源和小喇叭等。其中核心部分是微处理器和内存储器。微处理器是计算机中集成程度最高的芯片,平时我们所说的“486”、“586”都是指微处理器的档次和型号。Inter公司是生产微处理器的最著名的厂商,1993年生产出了80586,取名Pentium(奔腾),1995年推出了Pentium Pro芯片,接着,又推出了Pentium Ⅲ处理器,现在又有了Pentium Ⅳ处理器。内存是暂时存放数据用的,通常有8MB、16MB、32MB、64MB、128MB、256MB等各种规格。(2)输入设备

键盘主要用来输入文字和命令,是一种输入设备。其实输入设备还有很多,我们常用的还有鼠标器、话筒、扫描仪、手写笔等。(3)输出设备

显示器可以把计算机处理的数据给我们看,它是一种输出设备。输出设备还有打印机、音箱等。打印机通常有针打、喷打、激打之分。

一个计算机系统,通常由输入设备、主机、输出设备三部分组成。主机是计算机的核心,输入/输出设备中除了显示器、键盘必不可少外,其他的可根据需要配备,当然,多一样设备,多一种功能。以上都是能够看到的部分,我们把它们叫做硬件。2.软件

计算机光有硬件还不行,它等于是一具尸体,没有生命力,要是想让计算机完成我们想做的工作,使它“活”起来,必须给它安装一些无形的东西,这些就是软件。比如,要用计算机画画,我们必须给计算机安装画画软件。在课堂上演示安装Windows的画图程序。

计算机其实由软件和硬件构成,硬件是可以看到的,是物质基础,软件则是它的思想灵魂。计算机软件大体上可以分为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1)系统软件

系统软件是一种综合管理计算机硬件和软件资源,为用户提供工作环境和开发工具的大型软件。系统软件主要有操作系统和程序设计语言两类。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的大管家,它负责管理和控制计算机各个部件协调一致地工作,是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系统软件。一台计算机必须安装了操作系统才能正常工作。DOS、Windows、Unix、Linux等都是计算机上使用的操作系统软件。现在我们最常用的是美国微软公司的Windows系列操作系统。我国也有了自己的操作的系统—红旗Linux,现在正在推广运用当中。

(2)应用软件

应用软件是计算机用户为了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而编制的软件。有了应用软件,才能在计算机上画图、写文章,制作多媒体报告、玩游戏等,如WPS、Word、PowerPoint等都是应用软件。

三、计算机信息处理过程

计算机的硬件组成有点像人的大脑、眼睛、耳朵及笔、纸等,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也类似于人脑处理信息的过程。

比如我们要把书上的一段文字在Word中用拼音输入法输入到计算机中,我们首先应该用眼睛看这段文字,眼睛把看到的字传给大脑,大脑要对这个字进行处理,看看认识不认识这个字,如果认识,大脑就可以产生这个字的拼音编码(不认识可以利用字典查出这个字的读音),然后大脑指挥手利用键盘输入这个字。这样继续下去一段文字就会输入进去了。人在这一连串的动作中眼睛相当于输入设备;大脑相当于主机进行各种处理工作;手就相当于输出设备,把大脑的处理表现出来(利用键盘输入字)。计算机的工作过程也像人一样,在输入字的这个过程中,首先通过输入设备键盘把这个字的编码信息输入主机,由主机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再把加工处理后的信息通过输出设备输出(在屏幕出打印这个字)。

由此可见,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可以用“输入、处理、输出”6个字来概括。

四、小结

今天你知道了哪些计算机知识?

五、练习(1)填空

①内存储器一般可以分为

两类。

②奔腾Ⅰ、奔腾Ⅱ、奔腾Ⅲ、奔腾Ⅳ是指计算机的型号。③常见的外存储器有

、和

等几种。(2)你能说出计算机硬件由哪些设备组成吗?

(3)想一想:如果你要在计算机中玩下象棋的游戏,该怎么办? 第一单元

当个小编辑

单元教学目标:

文字处理的基本操作,文章的编辑、排版和保存。

单元教学重点:

Word工具的使用,文字编辑,文章排版。

单元教学难点:

Word的文档窗口,文字块操作和图片处理。

单元说明:

介绍Office:Office2000(Word2000 Excel2000 Powerpoint2000 outlook2000 Access2000)是微软公司的办公系列软件。我们平时所用的Windows也是微软的产品。Word是功能十分强大的文字处理软件,包括文章的编辑、排版和打印。可以非常方便地实现图文混排。可以通过欣赏Word的作品来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课

认识Word2000

教学目标与任务:

1、掌握Word的启动和退出

2、认识Word的主窗口和文档窗口

3、了解窗口的基本组成部分与作用

4、学会创建桌面快捷方式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文档窗口和视图的调整

难点:多文档窗口,视图中工具栏的整齐排列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安装Office 2000 或Word 2000软件

教材分析与说明:

1、word的启动与界面与写字板的比较:Word的基本界面与文字录入、编辑,与写字板一致。注意多文档窗口的演示以及关闭文档与退出word。

2、视图菜单的使用。

3、Word中的字体格式设置:Word中的字体格式设置要比写字板非富得多,这里可以给学生稍作介绍;

4.适当演示动态效果文字:这是Word的一个十分出色的地方,也是学生很感兴趣的,因此可以提高学生学习Word的积极性。

5.这里应留一定的时间,学生试一试,让学生自己去尝试摸索一下,看看他可以发现Word有哪些功能。第二课

在Word中写作文

教学目标与任务:

1、掌握文档的新建、保存和打开等操作

2、掌握文字输入与修改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档的新建、保存和打开等操作

难点:新建文档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准备一篇优美的word文章

教材分析与说明:

1、文字输入与修改和写字板相同,重点在文档操作。

2、教师指导学生认识文档操作工具和菜单。并演示操作方法和效果

第三课

文字块编辑

教学目标与任务:

1、进一步认识文字块,掌握文字块的选定操作

2、掌握文字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等编辑操作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字块的剪切、复制和粘贴等编辑操作

难点:文字块的选定和剪贴板的理解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一篇可以修改的Word文章(我们的学校)

教材分析与说明:

在写字板中已学习了文字块,这里进一步认识。目的是加深我们操作的对象和单位。剪贴板是常用的系统工具,也是块操作的依据,教师要说明清楚。

1、定义块(选取):定义块时,先将插入点移到块首位置,再按住鼠标左键不放拖拽,在块尾处松开。也可以将插入点移到块首后,按住Shift键,再有鼠标单击块尾处。或者按住Shift键,移动光标键。

2.块的取消:只要在文档区的任何一处单击鼠标左键,就可取消块。

3.块的操作:包括删除、移动、复制。常用到的工具按钮有“剪切”、“复制”、“粘贴”按钮。

4.块删除:即删除选中的所有文字,定义好块后,按“剪切”按钮,或按Del键或BackSpace键。

5.块的移动:定义好块后,将鼠标移到块上后单击左键,再拖拽,这时观察插入点的位置,将插入点移到目标处就可以松开鼠标。移动操作,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也可以在定义好块后,按“剪切”按扭,再将插入点移到目标处,按“粘贴”按扭。第二种方法学生可能不理解为什么,可以向学生讲清剪贴板的概念,剪切和按DEL删除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将内容放进剪贴板,可以在需要时从剪贴板中取出,粘贴就是将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出来。

6.块的复制:定义好块后,按“复制”按扭,再将插入点移到要复制的地方,按“粘贴”按钮。这里复制按钮起的作用仅仅是将块中的内容复制到剪贴板中,并不能直接复制到目标处(目标处在哪电脑还不知道)。粘贴按钮是将剪贴板里的内容复制出来。

7.本部分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大屏幕演示。

第四课

美化我们的文章

教学目标与任务:

1、认识段落格式,掌握格式排版方法

2、掌握文字修饰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页边距、缩进、行距的调整

难点:文字修饰的修改性设置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一篇可修改的word文章

教材分析与说明:

1、注意标尺和段落标志的显示设置。

2、设置时,注意工具和对话框的使用。

3、文字修饰要直观演示。

第五课

配上一幅画

教学目标与任务:

1、掌握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方法

2、掌握文档中图片格式的设置方法

3、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档中插入来自文件的图片

难点:图片格式的设置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一篇可修改的word文章和一个图片文件

教材分析与说明:

1、图片插入时:注意插入位置和图片文件所在位置。

2、图片的版式设置,如设置为“浮于文字上方”方式,便于拖动和安排文字。

3.Word启动后,其工具栏情况可能会有所不同。有的工具栏没有显示,可以通过“视图”菜单中的“工具栏”,在弹出的菜单中选择。

.当图片的叠放次序定义为“置于文字下方”后,图片就不容易被选择,这时可单击绘图工具栏上的选择工具,就可选择图片。

5.右键快捷菜单:教材有意渗透右键的作用,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观察,右键菜单有几种不同的情形。在图形上单击右键,在文档区单击右键,在工具栏和菜单栏上单击所弹出的右键菜单各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6.图片工具栏:利用图片工具栏,我们可以对图片进行一些修改和设置。这里可以学生自己摸索得个按钮的功能。可以告诉学生,如果对哪个按钮表示的意思不清楚,可以将鼠标指向这个工具。

第二单元

网上去冲浪

单元教学目标:

学会用浏览器收集材料,学会使用电子邮件。

单元教学重点:

IE浏览器的使用。信息检索,收发电子邮件。

单元教学难点:

信息检索、收发邮件。

单元说明:

1、关于计算机网络的说明:这个概念是比较抽象的,比较难以理解,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学生只要知道把许多电脑连在一起,能进行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就形成了网络。

2、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下网络的类型和特点:网络在应用上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为局域网络(Local Area Network,简称LAN),另一种为广域网络(Wide Area Network,简称WAN)。网络具有以下特点:

(1)设备共享网络中的外部设备可以共享,比如所有的用户都可以使用网络中的一台打印机,这样可以节省设备。

(2)资源共享网络最大的特色是资源共享,在网络中只要有一个程序或数据文件,所有的用户都能使用它。

(3)信息交换与传递在网络上可以很方便的将信息发送给其他用户,同时也能收到来自其他用户的信息。

3、为了让学生理解通过网络查找信息、获取信息。可以首先使用“网上邻居”来实现。当网络上的每个用户设置好电脑的共享以后,就可以通过网上邻居来访问其他用户的电脑了。查看其他电脑上的信息,找到需要的信息,教师演示将其选中,单击“复制”,最后将其粘贴到自己电脑上的相应文件夹里。

4、用大量的实例说明,让学生体验网络所带来的极大便利。

第一课

走进Internet

教学目标与任务:

1、认识Internet

2、了解拨号上网方式,学会拨号上网

3、认识万维网WWW,了解Internet上的信息资源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拨号上网与万维网WWW

难点:拨号上网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调制解调器、网卡、电话线路和电话号,能上网的机房,因特网图片

教材分析与说明:

1、因特网的应用和组成,是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比较难以理解,对学生要求不宜过高。只要在原来局域网的基础上扩充到全世界范围就行了,并且用图片演示说明。

2、拨号部分重点在拨号上网,而不是建立连接。其它部分作为了解。

3、机房一般通过局域网上网。

第二课

认识浏览器

教学目标与任务:

1、学会IE浏览器的启动和退出

2、认识IE浏览器窗口的组成部分

3、认识网址和页面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认识IE浏览器窗口

难点:网址和页面上的链接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能上网的机房

教材分析与说明:

1、IE启动与关闭:注意图标,与其他窗口打开关闭相同。

2、IE窗口:地址栏和常用的工具。

3、网址的组成与作用。

4、页面上的超链接:演示说明,从一个网站链接到另一网站。

第三课

网上浏览和搜索

教学目标与任务:

1、掌握浏览器常用的前进、后退命令

2、认识历史记录和收藏夹

3、学会浏览和搜索网站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浏览和搜索网站

难点:搜索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下载网页(至少三层)教材分析与说明:

1、命令:前进与后退,使用场合,演示说明如果已经到了最后(或最前)浏览的网页,就〖前进〗按钮(或〖后退〗按钮)就无效了。

2、历史记录与收藏夹:加快浏览速度。

3、浏览网站:输入网址、页面链接两种途径。

4、搜索:输入相关内容,注意提供搜索引擎的网站。

5.通过一些内容更新比较及时的网站,让学生了解网站是有专人维护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

6.鼠标右键在浏览网页时会经常用到,要多引导、鼓励学生使用右键。

第四课

申请电子有邮箱

教学目标与任务:

1、认识电子邮件和电子邮箱

2、学会申请电子邮箱

3、学会登录与查看信箱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申请电子邮箱

难点:网上登录注册,出错处理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提供免费信箱的网站

教材分析与说明:

1、邮件和邮箱的理解不难,但地址格式不同。不要涉及具体操作机制。

2、申请电子邮箱:要一步一步演示说明。申请免费邮箱时常常会碰到名字已被使用的情况,在取名时可让学生在名字后加一些数字,可以避免名字重叠的情况。

3、申请成功后,提醒学生记住信箱名和口令,以便登录。

4、登录信箱时,重点在查看收件箱和发件箱。

第五课

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目标与任务:

1、认识Outlook Express软件

2、学会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

难点:添加账号,错误处理

课时安排与准备:

1课时。能上网的机房,多个信箱地址和相应口令,已添加账号的Outlook Express

教材分析与说明:

1、Outlook Express窗口的认识:教师要演示一个带账号的说明。

2、指导设置账号。

3、指导编写邮件。

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教案 3 篇6

远程教育校本培训教案(2006—2007学 上)

雷家店中心小学

2006.9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因 特 网

培训内容:

1、简介:因特网(Internet)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总汇。有一种粗略的说法,认为INTERNET是由于许多小的网络(子网)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子网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主机)。Internet以相互交流信息资源为目的,基于一些共同的协议,并通过许多路由器和公共互联网而成,他是一个信息资源和资源共享的集合。计算机网络只是传播信息的载体,而INTERNET的优越性和实用性则在于本身。

2、今天,Internet已连接60,000多个网络,正式连接86个国家,电子信箱能通达150多个国家,有480多万台主机通过它连接在一起,用户有2500多万,每天的信息流量达到万亿比特(terrabyte)以上,每月的电子信件突破10亿封。同时,Internet的应用业渗透到了各个领域,从学术研究到股票交易、从学校教育到娱乐游戏、从联机信息检索到在线居家购物等,都有长足的进步。据统计,目前在Internet的域名分布中,.com--即商业所占比例最大,为41%;.edu--(科教)已退居二线,占有30%分额。去年在 Internet的成长中,商企界的成长占了其中的75%。但是在亚洲一些国家里,当局者却试图封锁本国的网络与国际网连接,其封锁网络技术超过发达国家。这无疑是开历史的倒车。

4、未来——从目前的情况来看,Internet市场仍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其应用将涵盖从办公室共享信息到市场营销、服务等广泛领域。另外,Internet带来的电子贸易正改变着现今商业活动的传统模式,其提供的方便而广泛的互连必将对未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带来影响。然而Internet也有其固有的缺点,如网络无整体规划和设计,网络拓补结构不清晰以及容错及可靠性能的缺乏,而这些对于商业领域的不少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安全性问题是困扰Internet用户发展的另一主要因素。虽然现在已有不少的方案和协议来确保Internet网上的联机商业交易的可靠进行,但真正适用并将主宰市场的技术和产品目前尚不明确。另外,Internet是一个无中心的网络。所有这些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Internet的发展,只有解决了这些

问题,Internet才能更好的发展。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计算机软件知识

培训内容:

一、什么是软件?

“软件(software)”一词,用于描述计算机中的非硬件成分,出现于50年代,1960年前后才广为流传,国内由中科院软件所最早定名。目前软件指计算机系统中的程序及其文档。

二、20世纪软件发展的回顾与启示

归纳软件在20世纪的发展,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结论:(1)详细设计与编程实现基本成熟;(2)需求分析与质量保障难度较大;(3)高级自动化技术目前实行困难;(4)软件工程管理的作用日益突出。

软件工程发展史上各个阶段的里程碑是:(1)70年代:程序设计方法学、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抽象数据类型、软件工具;(2)80年代:软件开发方法学、软件工程环境(CASE)、面向对象技术;(3)90年代:软件复用和软件构件技术、软件过程、需求工程。如何达成软件工程的目标--提高开发质量和生产率?过去的认识:技术的发展是达到上述目标的主要(唯一)途径。如:80年代后期,CASE工具、环境被认为是最好的解决方案--通过自动化工具的支持可以很容易地提高质量和效率;90年代,GUI生成技术和OO技术也被寄予厚望。其原因在于,技术可以给出立即可见的解决方案,并很快得到收益。但

结果却经常不尽人意。

过程改善+技术提高=完善的解决方案!

三、21世纪初的软件过程技术

90年代后,随着软件规模日益增大和应用领域的日益广泛,工业化软件生产日益成为朝阳产业而在新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占领重要一隅。工业化的软件过程技术和质量保障技术,已经成为发展软件产业的重要支柱。软件过程随着软件组织的特点不同和商业目标不同,经常处于动态的调整和定义与重定义状态。所以过程技术必须支持过程的动态定义和过程流的动态重组。软件过程流本质上由工作流组成。过程改善的关键:可以明确标识当前状态,并明确改进的方向。

软件过程的质量改进通常包括如下步骤:(1)了解开发过程的现状;(2)期望的开发过程的目标;(3)按优先级确定所需的改进工作;(4)形成完成改进工作的计划;(5)分配执行计划的资源;(6)

执行和完成计划。以上循环。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多媒体的基本概念

培训内容:

“多媒体”取自Multimedia,Multi意为“多”,Media即“介质,媒质,媒介”或“媒体”。Multimedia一词于1983年被作为专门术语而正式使用。Media的含义是信息的载体,信息的存在形式或表现形式,也就是人们为表达思想或感情所使用的手段、方式或工具,像语言、文字、图像、图形、动画和视频等都属其是。事实上,媒体一词意指存储信息的实体,如报纸、书刊、磁带、磁盘、录音带、录像带等。而Multimedia其本意是各种信息形式,各种表达方式。“多媒体”意含可以存储、处理和传递各种信息的实体,被衍生理解为能够处理和提供声、图、文多媒介信息的计算机技术和计算机系统。多媒体是一种在90年代崛起的全新的计算机技术,它可以在计算机上对文本、图形、动画、光存储、图像、声音等媒介进行综合处理,并能使处理结果实现图、文、声、像并茂,达到生动活泼的新境界。多媒体技术的特点,决定了可以有一个非常直观的、鼠标驱动的、基于图形外加下拉式的用户窗口,而且当在计算机的交互性能中加进具有照片质量的图像、动画、优质声音

时,能使计算机的性能更强、更易使用。多媒体具有多样化、交互性和集成性三个关键特性。多样化指的是信息媒体的多样化,如早期的计算机处理的信息主要是文本,比较单一,多媒体技术使计算机处理的信息呈现出多样化,不仅有文本,还有图形、图像和声音;交互性是指提供人们多种交互控制能力,如电视虽然也是以图、文、声、像作媒体,但电视观赏的全过程人均是被动的;集成性是不同媒体信息、不同视听设备及软、硬件的有机结合。

20世纪90年代是多媒体迅猛发展的年代,几十年来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以及声音、视频技术的成熟,已经有众多的多媒体产品陆续进入市场,并形成了新的行业,其应用已经深入到计算机应用的各个领域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计算机网络及安全基础知识

培训内容:

当今世界,计算机网络、计算机互连网已成为老幼皆知的名词。那么什么是计算机网络?什么是计算机互连网?它们有那些基本类型?本文将通俗地回答这些问题。

简单地说计算机网络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网络设备连接起来组成的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可以进行数据通讯、数据共享及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工作。

计算机网络按其分布的地理范围分为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局域网一般把地理范围小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例如某一实验室内、一栋建筑物内或一个校园内等。而广域网则分布的地理范围较大,如大的企业网络将位于不同城市的计算机连在一起成为一个广域网。

计算机网络按其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在空间上的排列形式分为星型、总线型和环型三种。

总线型网络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结构,它采用一条称为公共总线的传输介质,将各计算机直接与总线连接,信息沿总线介质逐个节点广播传送,其结构(见图1)。

星型网络由其计算机及其网络设备的排列象天上的星星而得名。星型网络由中心节点和其它从节点组成(见图2),中心节点可直接与从节点通信,而从节点间必须通过中心节点才能通信。在星型网络中中心节点通常由一种称为集线器的设备充当,因此网络上的计算机之间是通过集线器来相互通信的(见图3)。

顾名思义,环型网络将计算机连成一个环。在环型网络中,每台计算机按位置不同有一个顺序编号(见图4)。在环型网络中信号按计算机编号顺序以“接力”方式传输。如图4中,若计算机A欲将数据传输给计算机D时,必须先传送给计算机B,计算机B收到信号后发现不是给自己的,于是再传给计算机C,这

样直到传送到计算机D。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三种类型的网络经常被综合应用,并形成互连网。互连网是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计算机网络连接而成的更大的计算机网络。现在渗透到全球所有角落的Internet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及计算机互连网,我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

作、共同娱乐。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师培训指导纲要

培训内容:

紧密追踪信息技术的发展,将最新的技术介绍给培训对象,同时将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和发展趋势进行报道。利用电教馆自身网络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提供最新信息技术的培训,并及时将信息技术的新产品和新发展进行介绍。以实用技术作为培训的主要内容,使接受培训的人员能够学以致用,以满足信息

技术课教学、学科教学等各种需求。

(一)模式二教学目标: 了解现代远程教育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掌握通过视听设备辅助教学的知识和技能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了解和掌握因特网的基本知识,并能够在教学中应用 掌握卫星IP广播等设备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掌握卫星教学资源的接收、组织、管理,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 了解有关的法律知识,树立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产权的观念。

(二)教学内容

培训分为4个部分,每个部分包括若干个具体模块,不同模式的参训人员和不同层面的指导教师将选取

不同的内容和模块,主要内容如下:

1、现代教育技术简介

2、计算机基础知识

3、资源管理和利用

4、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

(三)课时安排

教学内容分为四个部分,总学时数40学时。其中教学38学时,考核2学时

1、现代教育技术简介:2学时

2、计算机基础知识:6学时

3、卫星数据(IP)广播接收系统原理和应用:16学时

4、资源管理和利用:14学时

鉴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点,该培训计划完全是一个开放式的,具有极强的扩展性,培训课程可以随时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时不断地进行更新和补充,不受任何限制。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什么是现代远程教育

培训内容:

远程教育经过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三个历史阶段。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因特网(Internet)的迅猛发展,使远程教育的手段有了质的飞跃,成为高新技术条件下的远程教育。现代远程教育是以现代远程教育手段为主,容面授、函授和自学等教学形式,多种媒体优化、有机组合的教育方式。现代远程教育可以有效地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可以为各类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力支持,可以为各种社会成员学习提供方便的广泛的教育服务。

现代远程教育手段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和学生能够跨越空间进行实时或非实时的交互。这也是现代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方式最显著的区别,也是它的优势所在。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以下优点: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学习可以在不同地点同时进行,师生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学生能够根据自已的需要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和地点,自由选择学习内容,自行安排学习计划,随时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并能及时地得到答解;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有利于个体化学习。它以学生自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创造性;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可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教师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对课程的理解程度,解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现代远程教育给教与学的概念赋予了新的内涵,将给教育带来深刻的变革,推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当然,现代远程教育手段并不是一种万能的教育方式,它不可能完全取代面授,也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教育层次和课程。它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并能够初步使用计算机。在目前技术手段的支持下,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比较适合于知识的传授,对职业技能培训有很大的难度,现代远程教育手段更适宜于开展继续教育课程。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络进行远程教育现已受到了许多国家和人们的关注,我国正在加紧建设和发展。

远程教育中的网络学校(教育)其实就是建立虚拟学校,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环境;它是一种新型的、开放式的没有围墙的学校。它与传统广播电视教育的不同之处在于,人们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的环境下,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完成“随时、随地的交互式”教学活动,使人们接受方便、高效的教育,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在工业经济时代,教育的模式是学生走进教室,而在信息经济时代,教育的模式是教室通向学生。随着现代远程教育发展,未来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结构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发展远程教育,可以为更多的人提供各级各类的受教育的机会。发展现代远程教育,能够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是我国经济、社会、文化

发展的现实要求。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背景与重要意义

培训内容:

一、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背景

2003年9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教育工作会议,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经国务院同意,按照“总体规划、先行试点、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2003-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实施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示范项目和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点工作,两个项目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不少方面创造了经验,培养了典型,形成了各级党政重视,全社会关注和支持的加快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良好氛围。近日,国务院已经批准三部委全面实施农村中小

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总体方案。

二、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教育工作。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变巨大的人口负担为巨大的人力资源,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工程。是推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和基础教育现代化的需要。将对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使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优质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应用,为教育的普及和个性化、多样化、终身化发展创造了条件。进入新世纪,我国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02年底,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已经达到了584万余台、建成校园网2.6万多个。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明显差距,国内城乡之间、东西部之间发展也很不平衡。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是促进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解决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不足、教育教学质量不高等问题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我国农村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主要目的和任务

培训内容:

2000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确定了中小学信息化的目标和任务。争取尽早在全国90%以上的中小学普遍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实施“校校通”工程,为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奠定基础。2005年前,争取在东部地区县以上和中西部地区中等以上城市的中小学都能上网;西部地区及中部边远贫困地区的县和县以下的中学及乡镇中心小学与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联通。2010年前,争取使全国90%以上独立建制的中小学都能上网。不具备条件的少数中小学也可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资源。《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在2003年继续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使农村初中基本具备计算机教室,农村小学基本具备卫星教学收视点;使农村小学教学点具备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和成套教学光盘。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大力推进信息化的进程,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提高农村地区教育质量,逐步缩小

教育的地区差别。

培训时间:200 年 月 日

培训地点:

培训辅导:

培训主题:农村中小学实施远程教育的模式与组织实施

培训内容:

由于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发展的不平衡,地区差异大,在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必须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模式,逐步推进。在中西部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目前有三种模式:

1、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对象为农村小学教学点;应用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播放光盘为辅,帮助教师备课,开展面向农民的教育活动;主要优势是设备操作简单,教学方式易掌握,一次性投入少;设备:1套电视机、DVD机和资源光盘。)

2、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对象:农村小学;应用方式:收看空中课堂节目,进行同步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师备课、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等;主要优势:获取多种媒体资源,快速更新,大量存储覆盖面广,成本低,提供最基本的数字化环境;设备:接收天线、数字卫星接收机、接收卡、接收软件、计算机、电视机等。)

3、计算机教室(配备对象:农村初中;应用方式: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开展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利用网络环境备课,开展教研活动和教师培训,为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提供培训服务,为农民获取和发布信息提供服务;主要优势:提供网络环境,资源丰富,交互性强,提供师生学习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条件,提供个别化学习、合作学习的条件;设备:含PC或NC、投影机等。)

在乡镇初中计算机教室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作用,利用计算机教室学生可以学习信息技术,可以上网学习浏览,接收卫星数据广播,共享优质教育资源。还可以利用计算机教室对教师进行培训。

通过三种模式还可为当地农民,提供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等知识,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可为

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服务。

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 篇7

传统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弊端

传统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模式, 由于其方式、时间、内容等方面的局限, 存在着严重的主体价值缺失。

1. 无视学员的学习需求

在传统的培训过程中, 整齐划一的课程内容、大规模的集体教学形式、单调沉闷的接受方式以及完全依靠制度约束的缺乏人情味的管理, 决定了基层教师只有被动接受培训的份儿, 没有主动选择、参与、实践、体验、创新的权。培训要达到什么目的、确定哪些培训内容、采取什么形式, 都很少甚至没有关注教师的心声和需求。

2.忽视了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

传统的课堂教学集中授课方式, 学员在整个培训过程中扮演的都是学生的角色, 处于一种消极被动的地位。这种整体推进、整齐划一、团体操作的培训模式, 不符合成人学习的心理特点, 没有考虑受训教师本人的主体性, 创造性不能有效发挥, 潜能难以拓展。

3.忽视了学员的学习特点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 继续教育中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讲解轻体验的倾向比较普遍。继续教育教学的过程传统、单一, 基本没有学员与教师、学员与学员之间的信息沟通与经验交流, 没有具体的教育教学情境, 没有反刍思考, 有的只是培训者的“满堂灌”和教师的“静听”与笔记, 教师自身经验不被重视, 他们中蕴藏的宝贵的信息资源得不到利用, 很容易失去参与继续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相当多的教师参加继续教育纯粹是为了拿学分、领证书、评职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 而不是出于学习新知识和提高自身素质, 从而导致教师的继续教育出现形式主义、不求实效以及重学历教育而轻非学历教育的倾向。

要改变这种主体价值缺失的现状, 必须建立开放、合作、互助的校本培训环境或平台。

Moodle在校本培训上的优势

1. 体现了建构主义的教育理念

Moodle是建立在社会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之上的, 支持多样化的教与学的方式, 可以在上面构建一个学习共同体, 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活动。它还包括了目前在教育中应用比较广泛的社会软件 (Blog、WIKI、BBS……) 功能, 给继续教育培训带来了很大的互动功能。它注重多样化的评价和实施, 并且注重教学过程中的及时反馈, 这也是我们的传统继续教育培训所欠缺的。

2. 以用户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管理

使用Moodle进行自我设计, 构建继续教育培训平台, 能够自由按需组合, 有很多的功能、插件可自由选择, 非常具有个性化。它是面向服务的架构, 适应范围非常广泛, 这些都取决于它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思想和理念。

3. 多模块, 多活动, 组合方便灵活

Moolde是一个教育、学习软件的集成, 拥有众多模块与活动。这些模块与活动适合构建开放、互动的学习环境或平台。如“任务模块”中, 学习者作业上传有邮戳表明日期, 迟交作业有迟交的次数显示, 这无形中起到了督促作用。同时, 对于每一个特定的任务, 都有一个评价, 包括其等级和评论。对作业的反馈直接附加到学习者的作业中。再如“测验模块”, 这是基于一个问题数据库, 以便于重复应用于不同的测验中的模块。同一测验, 可以在网站的任何课程中提供进入方式, 实现了跨课程、跨学科、跨时间的测验共享。这里的测验有一个限定的时间窗口, 超出这个时间的就不能进行测验了。而且测验题型非常丰富, 除常见的选择题 (包括单选和多选) 、填空题, 还有简答题、判断题、匹配题等。Moolde还拥有功能强大的“互动评价”模块, 可以全面、及时、灵活、深入、持续地对学习动机、情感和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价, 将不可量化的内容进行了量化, 这是一种过程的、多元的评价。

4. 免费, 开源

Moolde的门槛非常低, 它是免费的、开放源代码的, 并且支持中文的网络平台。

以Moodle为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有效手段。2007年5月, 我们组织申报了《以Moodle为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实践与研究》, 力求通过Moodle平台, 开展互动、合作的校本培训模式, 提高校本培训的有效性。

以Moodle平台进行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实践

基于Moodle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是一项系统工程, 它以学校自身为主体, 从教师实际出发, 致力于开放式的研训管理, 组织教师协同参与, 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我们从技术支持、制度保障、全员参与等方面入手, 实现了Moodle为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1.技术平台的构建

(1) 平台搭建

我们充分利用Moodle.org及Chian Moolde.org上的资源, 结合学校实际情况, 利用原有学校服务器, 搭建了基于IIS加Mysql、PHP的Moodle1.82+中文平台, 即“丰小魔灯”。通过网址http://moodle.hnfsxx.com, 教师无论在学校还是家中以及其他任何能上Internet的地方都能通过网络访问。

(2) 课程开设

平台搭建后, 由校长室牵头, 教导处负责, 根据学校实际, 开始构建相应的校本培训课程, 并对课程进行分类。现有的课程类别是“校本研训”、“个人成长”、“丰小支部”、“网络课程”、“网络教研”等栏目或专题。现在的每个栏目或专题中, 均已开设了相应的课程, 有“暑期师德培训”、“假期学习”、“丰小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丰小教师学习魔灯课程”、“丰小支部作风建设年专题”等。其中, “暑期师德培训”、“假期学习”、“丰小教师个人成长规划”的选课率达100%, 参与率均在90%以上。互动评价“暑期学习体会”已经全部完成, 充分调动了教师的学习积极性。

(3) 培训跟进

Moodle是一个崭新的平台, 是在网络环境下得以实施的, 教师熟悉Moodle平台的操作是开展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重要保证。因此, 我们召集全校教师, 由学校信息技术教师负责进行专题培训, 在Moodle平台开设了“丰小教师学习Moodle课程”。让教师以“学生”的身份了解如何参与网络培训学习、提交作业、发表评论;以“教师”的身份登录平台, 创建课程, 添加资源, 开设活动, 组织教学。通过有针对性的全员培训, 较好地促进了教师对Moodle的认识, 强化了使用的意识, 全面提高了教师运用Moodle平台资源与活动的能力, 使以Moodle为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得以顺利进行。

2.培训制度的建立

制定Moodle继续教育校本培训制度是一项重要的保障措施。制度的建立, 不仅可以使相关要求覆盖到每一个人、每一门课, 还可以“下限”的方式保障培训的有效性和研究的完整性。

(1) 组织管理: (1) 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相关科室主任为成员的校本培训领导小组, 负责总体领导、协调工作; (2) 学校科研处作为校本培训的组织机构, 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组织、管理工作; (3) 学校其他科室配合校本培训; (4) 对校本培训的档案专门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存档。

(2) 培训考勤: (1) 由系统自动完成对参与培训教师的签到工作, 实施不到提醒制; (2) 培训时间累积, 由系统利用活动报告记录参与培训时间, 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3) 评价考核: (1) 由Moodle平台自动在指定时间内, 完成数据报表, 呈交校长办公室登记, 做好教师校本培训出勤记录, 作为认定学时依据; (2) 在培训结束指定日期内, 教师上交相关学习心得、成果集以及其他作业, 认定培训学时; (3) 校本培训考核合格者按市区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认定学时。完成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任务者, 在证书上给予登记认可。

(4) 培训奖励: (1) 培训过程与结果同年终评先、评优挂钩; (2) 年终召开教师培训工作会议, 进行工作总结, 交流经验, 并对校本培训工作完成优秀的个人进行表彰, 每年评选“魔灯”先进教师与学生予以奖励。对不按时完成或没有按时完成校本培训任务的人员, 进行再培训, 或自学未完成的部分。

3.培训的全员参与

基于Moodle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不仅是一项制度, 更应该成为学校提升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促进教育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 必须从行政手段上保证每个教师的参与, 强调“全员性”和“过程性”。

(1) 全员参与

校本培训课程是每一个教师继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 在校本培训过程中必须全员参与, 让学校全体教师都加入其中。我们为每个教师建立了相应的实名账户, 通过过程性评价机制, 督促教师参与培训、主动学习、学会共享。通过制度保障和氛围推动, 让Moodle校本培训成为教师的工作和生活习惯。

(2) 注重过程

校本培训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学分、一张证书或一项成绩, 更着力关注学习的过程。我们发现, Moodle作为一个学习平台, 它记载着学员学习的点点滴滴, 通过“活动报告”功能, 使学员每天在探索学习的时候, 都能看到自己的每一点进步, 所完成的每一个作业, 甚至每下载一幅图片、一段文字, 都有详细的记载, 无形中成为了教师继续学习的源泉和动力。

基于Moodle平台的校本培训的初步成效与反思

实践表明, 基于Moodle平台的继续教育校本培训, 培训内容和形式实现了最大的开放。每个教师都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 增强了继续教育校本培训的有效性。同时, 我们也清楚地看到, Moolde平台已经成为教师思想观点交汇的平台, 促使教师养成善于交流的习惯, 进一步转变了其教育观念。通过培训操作, 在提高教师业务水平的同时, 也进一步引导教师把已掌握的现代教育技术有意识地应用到教学之中, 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远程教育应用校本培训计划 篇8

关键词:教师教育机构;校本培训;研训一体;教师专业发展

一、教师教育机构的地位从“学校权威型”向“共同协作型”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了促进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高,国家建立了中小学教研制度、中小学教师培训制度,从上到下建立了教研机构、教师培训机构(统称教师教育机构)并形成了相应的专业队伍。作为教师教育机构,它的职责是为区域内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规划指导、专业引领、资源开发、协调整合、调查评估、业务统领等。多年来,在不同的时期教师教育机构肩负着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学历达标和非学历达标的继续教育的重任,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同时也确立了教师教育机构不可动摇的“学校权威型”地位——它是中小学教师们接受继续教育的唯一场所。

尽管教师教育机构在中小学教师教育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干训、师训、教研和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以及改善办学条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和进步,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离国家对教师专业水平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如工学矛盾突出;不能收到实效;系统内外的教师教育资源还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和利用;培训者队伍研、训分立、各行其是,无法形成合力,影响了培训效果。特别是在教师非学历培训工作中,过分地强调理论学习,虽然搞了很多教师培训活动,但大多数教师却感觉收获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在职的非学历培训内容脱离了教师专业成长的实际、脱离了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实践证明,教师的非学历培训不仅要学理论,而且要通过实践把理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还要运用理论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在“理论-实践-反思-实践”的过程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理解,从实践的经验中感悟真谛,才能真正有所收获。由于校本培训是一种能够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基本培训单位,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为主要目标,把培训与教育教学、科研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的继续教育形式,而且培训内容切合教师专业的需要和学校实际,真正能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且有学习形式灵活多样、便于管理、工学矛盾不大、经费开支节俭等优点,因此,越来越受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教师、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广大教师的欢迎。无疑,“校本培训”这一新的教师教育模式的出现,必然给教师教育机构提出了新的挑战。首先,对教育机构的地位而言,它的地位要由“学校权威型”向“共同协作型”转变,教师教育机构要成为深入基层学校和了解教师教学的“草根化”研训机构。无论是研究工作还是培训工作都要立足基层学校,时刻关注、了解、掌握教学一线动态,时刻应对和解决教学一线发生的问题。其次,对教师教育机构的培训模式而言,必须构建为区域教育提供全面支持的现代教育服务体系以打破传统研、训分立格局,构筑“研训一体、校际联动”教师教育新模式;必须做到“重心下移,学做结合、研训一体、保证质量”的培训需求。第三,教师教育机构地位的转变也使得它的职能也有了更深刻的内涵——教师教育机构是为区域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服务的重要组织。它是教育行政部门实施教師专业发展规划、落实教师教育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教师专业发展区域资源整合、校际联动组织、专业均衡发展的统领者;是教师专业发展专业的指导者;是开展研究与培训相结合“研训一体”活动的行动者。同时它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培训者,它是同教育行政部门和基层学校紧密相联的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它是区域教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业务上统领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具有教育行政部门赋予的行政职能,是着眼于地区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而设立,同时自身随着教师教育要求变化而不断改革发展。[1](P.145)

二、培训教师的角色由“指挥者”向“参与者”转变。

走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需求服务之路,这既是教师教育机构的工作出发点和归宿点,更是赖以生存的社会基础。[2](P.18)校本培训强调了培训的起点和归宿将是学校教育和教师教学自身存在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那么,问题的提出和问题解决的行为主体,不是别人,而是学校和教师自己。而教师教育机构工作重心的下移,促使了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也必须转变角色,找准位置,明确职责,从领导者、讲授者、管理者和检查者转变为参与者、合作者、研究者和引领者。因为对于校本培训的实际问题,感受最深的是一线教师。教师培训机构中的培训教师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原教研员,他们过去曾长期从事高中、初中或小学工作,这些人即便原来熟悉中小学教材和教法,但多年来不在基层上课,也脱离了中小学教育教学和教师实际,不了解中小学教师们的知识和业务需要;另一部分是从师训部门转过来的教师,他们原来长期从事大学的教学工作,更不了解中学课程和教学实际。从工作方式上看,他们很少到中小学听课、评课,参与学科教学对话交流,因此在做“培训教学”和校本培训指导工作时,总显得“底气不足”。总之,二者都存在欠缺之处。所以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只有亲身参与校本培训的实践,参与问题的研究,才会从教师那里受到启发,受到生动的教育;对于校本培训中的实际问题,才能有切肤之感并有可能同教师共同解决。承担培训任务的教师应该在校本培训中以一种积极互动的方式与教师合作,结合调研、听课、评课、参加培训活动,与教师展开对话,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所疑、所感,共同探讨,共同解决学校教育教学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教师一定要从指挥者的身份向参与者、合作者转变。在合作中提倡共同实践,共同反思,平等对话,互相交流,以求共同成长。同时,也要注重在实际教学中,总结、改进和完善教学理论,把教师的经验总结,通过反思与探索,提炼成有规律的东西,这样才能促进校本培训向纵深方向健康持续发展。。

三、教师教育机构在实施校本培训中应发挥的作用

教师教育机构的存在意义就在于是为区域内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提供规划指导、专业引领、资源开发、协调整合、调查评估、业务统领等。所以,它在各地区实施校本培训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它的“引领、示范、指导、培训、服务”作用。

1.发挥校本培训制度化建设的引领作用

要加强对校本研训规律的研究。“校本培训”基于“校本”,但却是一项区域性系统工程。需要教师教育机构对区域内学校进行“校本培训”工作的技术性培训;需要对建立“校本培训”制度进行规范和引领;需要发现典型推广经验;需要构建区域内校际联动研训网络;需要整合资源搭建网络服务平台;需要加强校长培训,落实“校长第

一责任人”;需要培训骨干教师,生成“校本培训”学习共同体中“校本性专业引领者”;需要指导、检查学校“校本培训”档案等。可见,教师教育机构不仅是纯业务部门,它在教育行政部门指导和支持下肩负区域内教师专业发展统领责任。没有教师教育机构的统领,教育行政部门的培训目标和任务不能有效的分解和落实;没有教师教育机构的统领,教师的专业发展就不能规范高效。一个地区教师教育机构对教师专业发展的统领水平直接影响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质量。

2.发挥校本培训新课程实施的示范作用

要加强对实施新课程的理性研究。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教育机构应该以新课程为指针,力求克服只强调学科本位的弊端,教学研究不能只局限于仅仅是统一教学进度、教学要求、组织教学观摩和复习考试等,要加强学科之间的沟通和整合,从基层学校及教师的需求出发,紧紧围绕新课程实施中的一些共性问题,以学校发展为本,开展系列的专题研究,推动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研究,更好地指导基层学校教师参与课程教材改革,更好地做好与课堂教学改革及教师专业化发展相适应的培训工作。由于校本研训是一种扎根于基层学校的活动,其在国外掀起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在我国九十年代才刚开始实施,还有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亟待解决,如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操作实施、反思评价等诸多方法及策略层面上的一些问题有待研究。[3](P.33)而对这些问题的研究除了基层学校必须要开展外,教师教育机构更是责无旁贷。教师教育机构只有在对这些热点问题开展研究并取得一些先期经验或成果基础上,才能有的放矢的对基层学校进行引领。研究是引领和示范的前提。

3.发挥校本培训的指导、培训作用

在校本培训中,教师教育机构应该以“研训一体”为主要工作形式进行培训。“研训一体”就是将教育教学研究工作和培训工作结合进行,教研活动即为培训活动,培训工作成为行动研究。是教师教育从“课程为中心”转向“问题为中心”教育理念实践的具体工作模式。教师教育机构工作人员称为“研训人员”,他们既是教研活动组织者、问题研究者又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者;他们既是教师行动研究指导者又是行动研究的参与者;他们研究问题的历程是解决问题的历程也是基于问题培训教师的过程;他们所解决的问题既是研究的成果、解决问题的答案、教育教学的“实践性知识”,也是教师培训、专业发展的课程。即:“教研问题化,问题课题化,课题课程化”。培训的内容首先是通识性培训。根据实效性、系统性和发展性的原则,那些符合国家改革要求,有利于教师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养提升的通识性内容应当被列入各学校教师校本培训的基本内容。现阶段的教师专业发展主题应该是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新教学方法为培训主题,以师德教育和新理念培训、教育教学理论和新课程通识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教学技能培训、新技术专项培训为主要内容。二是学科性培训。研训人员要充分利用在每月的研训活动中,提倡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深入教学现场或通过教师提出的案例、问题、现象,根据教师教育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要求(培训目标要求),确定研究的问题——在对问题的疏理、分析、设计的基础上形成“研究专题”——以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識为基础,同现场教师一起研究、实践、反思、体悟、讲解来解决问题——完成“研训专题”研究,形成研究报告。个别性、小区域问题,立足研训活动的场地完成对教师以“研训专题”为课程的现场培训。共性问题,以“研训专题”为课程,采取“集体观摩”、“案例研究”、情境重现等形式集中讲解,或用“现代化手段使成果推广”。[1](P.143)

4.发挥校本培训中名师工作室和骨干教师队伍的作用

区域性教师专业发展工作是一项群体性专业研究、专业引领、相互促进、在工作中生成与发展的教师教育活动。仅依靠教师教育机构的研训人员不能满足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中专业引领的需要,大量优秀教师、“名师”、骨干教师的实践经验和智慧是教师教育机构研训工作的外延与补充。教师教育机构要组织区域内“名师”和高水平教师成立专业工作团队(即名师工作室)。“名师工作室”即是兼职研训人员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增加研训能力的工作平台,也是区域内“名师”孵化器。“名师工作室”是在专业研训人员领导组织下的群众组织,以学科为单位,有工作制度和章程,定期举行研究活动,研究内容侧重于一线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校本研修”活动需要研训的问题。研究的成果或者成为“研训专题”对全体学科教师适用,或者成为骨干教师培训的课程。“名师工作室”工作地点多设在学科发展,研究条件、地缘条件较好的基层学校,也可以设在教师教育机构。

5.发挥校本培训中的服务作用

教师教育机构在校本培训中的服务是指为基层学校的教师传递最先进的教育理念、传递最新的教育信息、推广校本培训经验。为基层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咨询服务,如对学校发展的定位和方向问题,教师如何进行教学改革,怎样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等提供咨询服务。还要为学校改革提供信息服务。教师教育机构在接受新理念、新的信息在时间和工作经验等方面决定了他们与基层教师的差异所在。教师教育机构要发挥本校教师的专业优势,将各种新信息及时地向基层学校教师传递,提供或推荐优秀理论读物和典型的成功的个案。为基层学校的教师设计和实施教学、为教师的快速成长搭建一个良好平台,在整合理论和实践运用两方面,站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上,为专家和教师之间,为省市之间、市县之间、县乡(镇)之间、校校之间搭建桥梁,在广大一线教师之间建立一个交流、分享的服务平台,充分体现出教师教育机构的服务价值。

6.发挥校本培训的沟通和互联作用

教师教育机构不仅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而且是上下联系的纽带。起纵横沟通与多向互联的作用。在校校之间、上下之间、专家与老师之间、博客之间建立起超级连接,开展好反思性研究、联动性研究、并进性研究。从而使校本培训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靳雁涛,孙宏安. 教育学院研究[M]. 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

[2]肖成全.校本研修的需求期待与机构培训的职能嬗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6).

[3]王秀美.对校本在职进修的认识与思考[J].师资培训研究,2001,(1).

上一篇:九味槐花散的功效与作用 药用价值 用法用量下一篇:人走天心画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