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通用5篇)
《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 篇1
《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促进社会和谐,制定的《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具有不少贵州特色的亮点,不仅参与立法者津津乐道,也获得了有关部门人士支持拥护,受益者更是点赞,下面是详细内容。
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11月24日贵州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助老的美德,促进社会和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所称老年人是指60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老年人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龄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老龄事业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建立健全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养老事业,保障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老龄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发展和改革、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卫生计生、司法行政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社区)应当明确人员负责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经费和条件。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依法设立的老年人组织应当及时了解老年人生活、健康等状况,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活动。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老年人状况统计、老年人优待维权、养老服务业发展、养老信息化等领域开展大数据应用,支持老龄科学研究,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老年人公共服务水平。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和敬老、养老、助老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全社会树立尊重、关心、帮助老年人的风尚。
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老、助老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应当开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报道,为老年人服务。
鼓励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帮助和服务。
第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龄事业和敬老、养老、助老成绩显著的组织、家庭或者个人,对参与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第九条 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展经常性的敬老、养老、助老活动。
老年节期间,有关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开展形式多样的敬老、养老、助老活动。
第十条 老年人应当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依法行使权利。
第二章 家庭保障和社会保障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应当尊重、关心和照料老年人。
赡养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对老年人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料和精神上慰藉;
(二)不得强行将老年夫妻分开赡养;
(三)给患病的老年人及时治疗和护理,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医疗费用;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赡养人因外出务工等原因不能亲自履行赡养义务的,应当委托亲属等其他有能力的人代为照顾并妥善安排老年人生活。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老年人离婚或者再婚等为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老年人可以要求赡养人作出书面赡养保证或者赡养人之间就履行赡养义务签订协议。
赡养人的配偶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应当支持、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第十二条 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对于子女已经死亡或者子女无力赡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赡养的义务。
第十三条 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及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问候老年人。
赡养人应当经常探望入住养老机构的老年人;较长时间未探望的,养老机构可以向赡养人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赡养人所在单位提出建议,督促其前往探望。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的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
第十四条 老年人依法订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或者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
有负担能力的子女要求老年人抚养、照料孙子女、外孙子女的,老年人可以拒绝。
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可以拒绝。
第十五条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符合条件的贫困老年人给予最低生活保障。对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后生活仍有困难的,增发特殊困难补助金。
对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且无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或者其法定赡养、扶养义务人无赡养、扶养能力的特困老年人,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给予供养或者救助。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人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范围,在老年人医疗保险待遇方面给予倾斜,并为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结算提供便利。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和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所需个人缴费部分,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七条 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老年人和符合条件的低收入家庭中的老年人,以及特困供养的老年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医疗救助。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逐步建立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障制度,通过发放护理补贴或者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经济困难、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提供必要的护理保障。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适时调整津贴标准。
第三章 社会服务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布局,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发展健康养老产业。
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发展老龄事业。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用于社会福利事业的彩票公益金和省级福利彩票公益金,50%以上的资金应当用于支持发展养老服务业,并随老年人口的增加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应当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分区域和级别规划设置养老服务设施。
新建居住区应当按照规划要求和建设标准,同步建成相应的养老服务设施;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区无养老服务设施或者现有设施达不到规划和建设指标要求的,应当通过购置、置换、租赁等方式建设养老服务设施。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鼓励、引导、支持企业开发、生产、经营适应老年人需要的文化、体育、生活等产品和服务。
第二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在公益性岗位控制规模内,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开发养老服务辅助性岗位,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和高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业就业、创业。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通过购买服务、委托运营、以奖代补等方式,鼓励和引导医疗机构、专业服务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服务。
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可以设置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收住的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基本医疗保险的.规定结算。
第二十六条 满足特困供养对象集中供养需求的农村敬老院,可以收取适当费用向农村留守老年人开放,对经济困难的失能、半失能农村留守老年人提供低收费或者免费照料服务。
满足前款规定的人群需求后,仍可收住老年人的农村敬老院,可以收取适当费用向农村其他老年人开放。
第二十七条 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应当优先保障孤老优抚对象和经济困难的孤寡、高龄、失能、半失能等老年人的服务需求。鼓励、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运营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变更或者终止的,应当妥善安置收住的老年人。
第二十八条 养老机构应当按照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和服务协议为收住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服务。
养老机构可以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
养老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以任何方式侵害老年人的权益。
第四章 社会优待
第二十九条 提供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的政府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为老年人办理相关事项提供咨询引导、操作指导、优先办理等服务。鼓励为有特殊困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特别服务或者上门服务。
享受特困供养、最低生活保障以及重点优抚对象的老年人死亡,由当地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承担其基本丧葬费用。
第三十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服务。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当为65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提供免费体格检查。对辖区内90周岁以上常住老年人,开展上门健康巡诊。
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辖区内高龄、重病、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提供上门巡诊、家庭病床、社区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
鼓励医疗机构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减免诊疗费。
第三十一条 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企业应当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车站、码头、机场等客运站点应当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设立老年人等候专区,对无人陪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给予照顾。
70周岁以上老年人免费乘坐城市公共汽车,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对65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乘坐城市公共汽车实行减免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执行老年人优惠乘车规定的城市公共汽车客运经营者予以补偿。
第三十二条 老年人凭有效证件免费优先进入政府投资的旅游景区、公园、动物园、植物园、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体育场馆等场所,80周岁以上老年人可以有1名陪护人员免费进入。鼓励非政府投资的相关场所对老年人实行免费。
鼓励旅游景区内实行收费的游览场所、交通工具等对老年人免费或者优惠。
第三十三条 供水、供电、供暖、燃气、通信、邮政、金融等服务行业应当在其服务场所设置老年人优先窗口,并提供优先、优惠服务。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展老年人长期护理保险、人身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和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等相关业务。
第三十四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处理,不得推诿、拖延。
对因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提起诉讼,缴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老年人,人民法院应当按照规定准予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
法律援助机构应当按照规定,对申请法律援助的无固定生活来源的老年人免除经济困难审查。鼓励有条件的法律援助机构开辟快速通道,为老年人提供便利。
鼓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和其他法律服务机构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免费或者优惠服务。
第五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三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
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依法从事关心下一代、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提供咨询服务、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协助调解民间纠纷等社会活动。
第三十六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征求老年人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培育和扶持基层老年人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等老年人组织,促进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第三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大投入,发展老年教育事业,将老年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和终身教育体系,均衡配置各类老年教育资源,优化老年教学课程设置,对经济困难的老年学员减免学费,为老年人接受终身教育创造条件。
鼓励高等院校、职业学校等教师到各类老年学校义务开展教学活动。
第三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与辖区老年人口规模相适应的老年文体活动场所。
文化、体育等相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鼓励老年人参与适宜的群众性文化、体育、娱乐活动。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九条 对不履行保障老年人权益职责的部门或者组织,由其上级主管部门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致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依法给予处分。
第四十条 对老年人负有赡养、扶养义务而拒绝赡养、扶养,侮辱、虐待、遗弃老年人,干涉老年人婚姻自由,尚不构成犯罪的,由行为人所在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相关组织给予批评教育;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依法给予处罚。
第四十一条 养老机构有下列行为之一的,有关部门或者单位应当中止扶持、优惠措施;情节严重的,追回已经发放的补助、补贴和减免的费用,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一)未与老年人或者其代理人签订服务协议,或者协议严重损害老年人合法权益的;
(二)利用养老机构的场地、建筑物、设施,开展与养老服务无关活动的;
(三)未按照国家、行业、地方强制性标准开展服务的;
(四)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以及其他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
(五)擅自停止或者终止服务的;
(六)向民政部门隐瞒有关情况、提供虚假材料或者拒绝提供反映其活动情况真实材料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二条 本条例自1月1日起施行。1990年5月12日贵州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贵州省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 篇2
关键词:社会保障,社会性别,老年,女性,农村
一、问题的提出
根据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 贵州省常住人口为34746468人, 男性人口为17951451人, 占51.66%;女性人口为16795017人, 占48.34%。全省常住人口中, 65岁及以上人口为2977216人, 占8.57%。同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 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6个百分点。可见, 贵州的老龄化趋势比较明显。①众所周知, 贵州是西部欠发达、欠开发的省区,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一直徘徊于全国的末尾, 贵州的贫困人口一直比较多, 根据贵州省2009年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 贵州省2008年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586.38万人, 农村贫困发生率为17.4%, 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的贫困问题更是个严重的问题。
对我国老龄化社会, 已经有许多学者从多方面 (如人口学、老年经济学、社会保障学等) 进行了研究, 探讨我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及其特点, 医疗、社区服务等相关的政策、建议, 发展老龄消费产业的构想, 等等。也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老年人口的贫困及其社会保障问题。但是, 许多研究立足宏观层面, 将老龄人口同质化, 存在着相当的“社会性别盲区”, ②涉及老年人口贫困问题的研究也大多将老年人口贫困问题归因为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与社会阶层差别。理论上的社会性别盲区也就使得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他们一般持有如下预设———作为老年人口贫困问题, 只要随着经济的发展, 自然会得到缓解和改善, 农村老年妇女也自然就相应得到改善。许多研究者与政策制订者都未能从社会性别的角度深入考察老龄人口内部存在的性别不平等产生的诸多问题, 没有能进一步深入分析老龄人口中男性老年人与女性老年人存在的差异乃至冲突。本文的宗旨即在探讨并分析社会性别视角下的贵州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并试图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我们现在讨论老龄化社会, 在很大程度上是在讨论“女性老龄人口社会”。这是因为男性老年人口的死亡率高于同期女性老年人口, 使得老龄人口中女性人口占大多数, 而且随着年龄层的增高, 女性老年人口所占比例就越大, 呈现“老龄人口女性化”的趋势。老年人是整个社会人群中的弱势群体, 而农村老年妇女则更是“弱势中的弱势群体”。在现实社会生活中, 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 女性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经济生活贫困化、社会境遇底层化的不利景象。根据笔者的考察发现, 在贵州农村, 相对于男性老年人口, 女性老年人口更是呈现出经济生活贫困化、社会境遇底层化的不利景象。一般而言, 就收入差距而言, 老年人口中收入水平的性别差异显著, 女性老年人口的收入水平均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口。笔者在多个民族地区贫困县的调查发现, 所调查村的农村男性老年人口的平均年总收入有950元, 而女性老年人口仅为570元, 只是男性老年人口的60%。2008年国家调整划分标准, 认定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以下的人口通称为贫困人口。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到, 贵州农村男性老年人口年平均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 而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更远远低于此标准。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经济收入很低, 这又和女性老年人口生活贫困化的现状紧密相关。具体到农村女性老年人口, 更是由于收入有限 (过去只是操持农活与家务, 没有退休金收入, 而现在年老又不能外出打工挣钱, 仅靠子女亲友的少许接济, 加上一些临时性的政府救济) , 造成女性老年人口生活上诸多困难, 生活贫困化状况十分突出。调查还发现:所调查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消费水平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口, 特别是农村中的女性老年人口, 每月平均生活费仅为20、30多元, 也低于男性老年人口的月平均生活费, 这样低的消费水平基本上只是维持最简单的生存。
在健康与医疗保障状况方面, 尽管贵州农村女性老年人口的寿命普遍比男性长, 但是由于自身生产、生活条件的影响, 可利用的卫生资源缺乏, 也导致健康状况普遍不良。农村老年妇女的自评健康状况“较差”与“很差”的为75%, 均高于相应地区的男性老人。但是, 由于可利用的医疗卫生资源不足, 贵州农村女性老年人口享受到的医疗服务很少, 性别差异和城乡差异十分显著。女性老年人口的医药费用支出明显低于男性老年人:所调查村的农村女性老年人口个人支出的医药费年平均为78元。
此外, 女性老年人口寡居的比例高于老年男性, 因此, 独居农村老年妇女的比例也远远高于老年男性。80岁以上农村老年妇女独居的比例更高, 城市高龄女性老年人口独居达到19.2%, 农村也达到15.45%。农村老年妇女较城镇女性更可能独居。失去配偶、高龄的农村老年妇女的生活通常非常艰难, 尤其是在农村。〔1〕
美国的研究者在很早也注意到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贫穷的女性化” (feminizationofpoverty) 现象, 在女性老年人口中, 这种趋势尤为明显。〔2〕需要注意的是, 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社会保障较为健全、女权运动发展也较为深入的工业化国家中, 也存在类似的问题, 而作为具有深厚传统文化积淀的发展中国家的中国, 其问题则更为严重。正如李银河所说:尽管妇女的生存状况有着极大的差别———有地域的差别、贫富的差别、文化风俗的差别、阶级的差别、种族的差别、民族的差别等等———她们却有着一个共同点:相对于男性, 她们 (在参政、就业、教育、健康、家庭、安全及观念等方面) 处于较低的地位。〔3〕
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分析
所谓“社会性别”, 是相对于“生理性别”或“生物性别”、“自然性别”而提出的概念。生理性别是男人女人生理上的差异, 身体构造的不同;而社会性别是指由社会形成的男性或女性的群体特征、角色、活动及责任, 是社会对两性及两性关系的期待、要求和评价。〔4〕历史学家斯科特认为:社会性别是组成以性别差异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一个成分, 是区分权利关系的基本方式。斯科特强调了两点:第一, 社会性别是社会关系的表现, 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第二, 社会性别是权力关系的一种存在方式。〔5〕如今, “社会性别”已经成为社会科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分析范畴和重要分析工具。所谓“社会性别分析”主要指“社会性别角色分析”和“社会性别关系分析”, 即比较某一即定的社会、社区或人群中, 被人们所认识到的女性或男性的行为, 认识她/他们之间存在的不同需求;分析资源、责任和权力分配方面存在的性别不平等, 运用社会性别概念来分析人与人之间、人与资源和各种活动之间的关系, 分析各项法律、政策、观念和行为, 以提高现有制度和机制促进社会性别平等的能力。
本文通过从社会性别视角考察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 认为, 老年人口是否拥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是老年人口生活状况好坏的重要决定因素。大体而言, 老年人口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的途径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自我转移, 即个人在成年后通过就业获得工资收入, 通过储蓄、交付保险金或者投资等方式将资金转移到退出就业后的老年时期使用;第二类是家庭转移, 对于没有就业的老年人口而言, 由有赡养能力的丈夫、成年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员支付其生活费用;第三类是社会转移, 即国家通过税收、财政、社会保障等相应的制度安排给予老年人口必要的支持。本文认为, 老年人口内部存在性别不平等, 使得女性老年人口在获得经济来源和收入支持的三大类途径中都明显处于劣势。
1.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自我转移相对较低
中国传统的社会性别文化笼罩下的家庭, 是由一个在外工作、挣钱养家的男人/丈夫/父亲, 和一个在家操持家务、没有现金收入的女人/妻子/母亲, 以及他们的子女组成的社会和生活单位, 这就是所谓的“男主外, 女主内”的社会性别分工模式。〔6〕在这种社会性别分工模式下, 女性从成人开始直到终老, 在劳动参与状况和劳动参与类型上存在着严重的性别不平等。一般而言, 在过去的人生经历中, 女性老年人口可以划分为持续就业型, 从未就业型, 以及处于中间状态的非持续就业型三大类。持续就业型的女性老年人口 (主要是在城市) 通过前半生的工作获得晚年的经济保障, 免于陷人贫困的可能性相对较高。但是, 此类型女性数量相对较少, 而且在工作中也往往因职场存在对女性从业者在雇用、升迁、培训等方面种种不公平的机会、待遇而影响到退休金的数额。而在农村, 由于作为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性质, 则几乎没有工业社会从业者的工资报酬, 即使有少量的剩余农产品能进入市场进行交换, 其资金回报也是微不足道的。因此, 能划入持续就业类型的农村女性数量几乎没有, 基本属于从未就业型人口。此外, 城市里也有大量妇女, 也从未参与过就业。她们大多以家庭妇女的身份从事种种没有现金报酬的家务劳动、抚育事务, 基本上不能形成经济资源自我转移, 陷入贫困的可能性也就非常高。还有些女性老年人口在自己的人生过程中曾经有某个时段参与到就业中来, 属于非持续就业型人口。
1949年以后, 特别是1958年以后, 中国曾出现过大量女性进入到就业中来的现象, 奠定了中国女性有较高经济参与度的大格局, 但那也不是政府首先出于对男女平等的考虑, 而是劳动的非市场配置即计划配置机制和全民大办工业的产物, 是工业化急进的副产品, 也是在城乡分割的二元机制下实行工业化的产物。职业性别分层和女性职业结构的低层化依然存在。在社会劳动分工体系中, 女性参加劳动的起点就是辅助性的、边缘化的, 女性劳动力是作为“蓄水池”而存在, 一旦经济紧缩, 大跃进的工业化受挫, 女性就“回家”了。〔7〕此外, 由於女性经常被赋予慈爱的母亲、贤惠的妻子、孝顺的女儿这样的角色, 常常为了“家庭的需要”而承担家庭内部的看护职责, 影响她们进入劳动力市场、或得到全职工作的机会。她们常常中断工作, 或只能参与临时性工作, 而此类工作又通常待遇偏低, 职业技能和社会资本的积累薄弱, 从而使得女性不能获得与男性同样长期稳定的收入, 也不能享有象男性那样保持长期稳定工作后得到的退休福利。这就造成女性经济积累的困乏, 影响了女性老年人口在经济资源上的自我转移, 造成晚年陷入贫困的可能性较男性更高。
2.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家庭转移依附性的弱势
以往对老年人口贫困问题进行的相关研究一般将家庭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 也将其视为经济分配的基本单位———这其中隐藏着这样一个假设:家庭内部所有成员共享并平均分配家庭获得的资源。这种假设没有将农村老年妇女个人的贫困状况进行单独的考察, 也没有考察遮盖在家庭面纱下的权力关系, 缺失了社会性别的解释维度, 也就不能更深入地理解女性老年人口的生活, 解决她们面临的问题。
在当代中国, 传统的“男主外, 女主内”社会性别分工模式正在逐渐发生变化, 中国社会也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 但是不可否认, 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制社会的影响还将长期延续下去。劳动的社会性别分工是等级化的, 即男性总是占据和统治着优势领域, 他们的劳动角色定位在公领域, 从事有偿劳动, 并被赋予相对优势的地位和较高的报酬。与此相对应的是, 尽管大量的妇女也参加社会有酬劳动, 有的还成为家庭的重要经济来源, 但是妇女的位置依然被定位于家庭, 她们的劳动角色定位在家庭内部 (私领域) 的家务劳动, 而且家务劳动是无酬报的、不体现劳动价值的, 即使妇女参加有酬劳动也被认为是次要的、不得已、被迫的, 而且在参加社会劳动所得薪资也较男性偏低。这种传统社会性别分工、权利和义务模式所代表的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也自然地渗透到家庭的权力结构中, 型塑了家庭内部的权力形态, 决定了家庭权力关系和女性地位, 在家庭内部再产生了男性凌驾于女性之上行使权威的社会关系。身为“家长和赡养者”的男性掌控了家庭的资源, 自然比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的女性要拥有大得多的家庭权力, 家庭自然成为了男性使用和支配女性劳动力的场所。女性在家从事无酬家务劳动, 缺乏社会及经济权力, 只能别无选择地依附于男性, 被社会性别分工模式形塑为“终身依赖者”。因而, 女性老年人口的晚年生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丈夫以及成年子女的经济资源家庭转移, 而这又是存在相当的风险性:其一, 农村老年妇女丧偶所致家庭解组带来的风险。一般男性老年人口的平均寿命较女性老年人口低,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200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男女性别比为95∶100, 预计2050年将下降到82.2∶100, 而80岁以上年龄组老年人口的性别比仅为54∶100左右。这意味着高龄农村老年妇女是高龄老人的主体, 农村老年妇女人口数量超过老年男性人口很多。此外, 男大女小的传统婚姻模式, 加上前述女性寿命长于男性的生理原因, 使得进入老年期后女性的丧偶率远远高于男性, 而又由于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 中国农村老年妇女丧偶后再婚的比例远远低于男性。因此, 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的农村老年妇女在男性配偶去世后丧失经济资源家庭转移的可能性极高, 而且如果农村老年妇女在没有参与社会有偿劳动形成经济资源自我转移而且社会转移不完善的状况下, 将极大威胁其自身的生活。存在的第二个风险性在于, 农村老年妇女的成年子女供养不充分。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环境使得年轻人自身积累薄弱, 难以有余力对农村老年妇女进行经济资源家庭转移。在城市, 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 使得老年妇女可以依靠的子女较以前减少, 因为收入与高额的消费 (如住房制度改革以及对第三代子女的抚育的消费支出) 形成的巨大落差让许多年轻人自顾不暇。在农村, 由于土地资源与传统农业劳动不能容纳过多的年轻劳动力, 成年子女进入城市打工, 远离长辈;此外, 传统中国三代同堂为代表的扩大家庭、联合家庭模式日逐式微, 核心家庭增加。以上种种因素使得农村老年妇女对家庭内部子女经济上的依靠程度出现弱化趋势。
3. 女性老年人口经济资源社会转移的不平衡性
社会保障制度等社会政策的合理制定与实施可以有效地配置资源, 以保障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人群能充分、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 维持社会组织与社会关系的稳定与和谐。经济资源在代际进行社会转移是保障老年人口晚年生活的一项重要的社会保障制度, 通过它进行资源再分配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社会平等。但是, 应该注意到, 目前此类社会政策还存在诸多社会性别盲区, 在经济资源社会转移方面存在不平衡的分配格局, 女性老年人口相对于男性而言还有诸多不平等之处, 影响女性晚年的经济与生活。社会保障制度对处于弱势地位的男性、女性的社会经济状况还存在着同质性的简单化假设, 认为女性与男性弱势群体都有同样的需求, 而未能深入探讨其中存在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下的进一步的不平等。
具体而言, 在城镇地区,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政府、社会、个人共同承担老年生活保障的城镇老年人口保障体系。国务院于1997年颁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我国城镇企事业单位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制度。但是应该说, 目前这种建构在职业身份特征上的老年人口退休养老金制度实际上将男性中心的父权制社会下没有能外出就业、被迫待在家中从事无酬家务劳动的妇女排除在了经济保障范围之外。就算是有相当部分的妇女加入到就业中来, 能够享有退休养老金制度带来的好处, 但是相对于男性, 在职业生涯中由于性别歧视与年龄歧视而不能长时间连续就业或在正式部门、高阶职位就业, 她们退休较早, 计薪时间较短, 计入个人账户的工资额较低, 可获得的养老金也就远远低于男性。此外, 作为另一项社会资源再分配重要政策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只能单纯从量的角度就若干经济指标上进行考核, 还欠缺专门针对“弱势中的弱势”。从质的方面进行性别视角的考察, 以及针对农村老年妇女的额外的政策性倾斜, 旨在保障普及和完善城市弱势人群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质与量上的提升也还任重道远。而另一方面, 女性由于自身受到社会性别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压迫, 早年就业形成的自我经济资源转移薄弱, 加上作为“附属者和被赡养者”在丧偶或子女无力赡养后家庭资源内部转移不足, 使得女性相对于男性在老年生活中有更高的社会资源转移需求。与此同时, 由于特殊生理条件以及相对男性较长的老年生命周期乃至早期其他社会经济条件影响, 女性对社会医疗保障制度的需求也较男性有更长久、更多的需求。但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 国家的国力还不足, 社会政策考量也还欠缺细致入微, 社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形成了相当大的缺口。在农村地区, 由于我国初级阶段城乡二元结构的长期延续性、政策普及的不平衡性等诸多原因, 还没有将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村老年妇女普遍纳入到一个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中来, 农村老年妇女的情况较城镇地区更为严重。此外, 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也只是在东部少数地方展开,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的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医疗问题基本上只能依靠自身以及家庭解决, 长期稳定的经济资源社会转移机制还远远没有建立起来。社会性别的弱势与经济社会地位的弱势交织在一起, 农村老年妇女老年生活状况较男性更为严重。
四、对策与建议
以上通过引入社会性别的视角对农村老年妇女经济与生活状况进行了初步的考察, 我们可以发现农村老年妇女在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严重不利处境以及其背后所暗含的传统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影响。因此, 对全社会进行平等的社会性别教育, 培养女性的人力资本, 强化对女性有利的工作环境, 构建性别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 是创建和谐平等社会的一项重要战略措施。
1. 大力发展经济资源的社会转移力度
面对许多农村老年妇女由于没有在正式部门持续性就业的经历, 自我经济资源转移和家庭转移都很薄弱的现状, 建议中央政府在当前国家财政收入攀升、国库充盈的的情况下, 适当采取专项扶助政策措施扩大城乡农村老年妇女人口尤其是中西部农村老年妇女的扶助力度, 在保证退休养老金、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按时足额发放之外加发农村老年妇女专项补贴, 经济发展较高的地区地方财政也应该适当予以专项扶助, 同时, 鼓励社会团体介入到扶助项目中来, 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 以解决当前农村老年妇女的实际生活困难。从中长期的发展视野来看, 针对中国当下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改变原有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的社会保障政策, 将社会性别指标纳入到社会保障体系指标中来。在城镇地区逐步完善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制度, 继续对城市社会救济制度进行深化改革, 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最终建立一套性别平等的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对在农村地区从事农业劳动的女性, 首先要积极维护她们的合法权益, 保证她们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 政府将社会转移的受益面逐步地从城市拓展到乡村, 建立适合国情地情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进而为缩小乃至消灭城乡差别、男女性别不平等打下坚实基础。从长远的角度考虑, 人类社会终会向社会性别平等作为基本价值观的方向发展, 将所有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地位提高到和男性同等的水平上来。具体到农村老年妇女的养老生活, 就是通过社会保障制度的合理设计和施行来保证经济资源的社会转移, 由此实现农村老年妇女在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方面与男性的平等地位。
2. 着力培育女性的人力资本, 优化女性就业环境
要确保女性平等参与经济发展、平等获得经济资源和有效服务, 首先要增强妇女的自我发展能力, 这就要求政府和社会要高度重视女性的知识教育问题, 制定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提升女性在人力资本上的积蓄和能力, 进而改善妇女就业结构。要大力引导女性劳动力进入到第三产业中来, 成为这些行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改进原有忽视了社会性别关系的就业政策, 优化女性就业环境。就业是女性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经济资源, 也是获得自主性、自我增权的重要途径。国家要制定和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 保障女性获得与男性平等的就业机会、保障女性在工作中享有与男性平等的薪资待遇和发展机会, 在人员招聘、培训、职务职称晋升以及考核中贯彻男女平等原则, 使女性能通过职业的平等发展从而改善妇女的社会经济地位。
3. 通过知识获得解放, 从全民教育入手, 改变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
虽然从1995年北京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以来, “社会性别主流化” (gendermain-streaming) 在中国已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 但不可否认, 这些关注还只是局限在知识阶层或社会上层, 而且学界对与中国社会经济现实相联系的理论探索也还处于发展过程中。广大的普通民众对关于男女平等的新的性别模式理解不足, 传统的社会性别意识形态还处于强势, 内化在女性心里, 隐藏在家庭内部。因此, 我们需要从基层入手, 运用政府以及社会团体的力量, 在学校、家庭、社区以及全社会重建性别平等的社会文化观念。培育女性个体的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 塑造男性的社会性别平等意识, 将之贯彻到社会、企业以及家庭中去。学界也要努力加强理论建设, 不仅要在已经初见成效的性别理论研究方面进行深化, 也要广泛地融合更多的学科领域研究成果, 将社会性别视角融会到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法学、人口学、史学、新闻与传播学以及哲学的研究中去。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状况还不均衡, 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也还将长期持续下去, 不同民族间文化的差异也不容忽视, 对不同地区、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的农村老年妇女问题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此外, 学界也要多做社会平等理论的普及教育工作, 通过多方面的工作推进社会性别平等主流化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 国家统计局人口和社会统计司.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2.
[2]徐勤, 魏彦彦.从社会性别视角看老年贫困[J].市场与人口分析, 2005, (S1) .
[3]贾云竹.中国农村老年妇女人口的发展趋势及生存状况[A].谭琳.1995~2005年:中国性别平等与妇女发展报告[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6.
[4]李银河.女性权力的崛起[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5]卜卫, 杜洁, 冯媛, 李慧英, 王佐芳, 张李玺.社会性别与发展培训手册[R].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 1999.
[6]琼·斯科特.性别:历史分析中的一个有效的范畴[A].李银河.妇女:最漫长的革命——当代西方女性主义理论精选[C].北京:三联书店, 2000.
[7]鲍晓兰.西方女性主义研究评价[C].北京:三联书店, 1995.
《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全文 篇3
天津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于3月1日起正式施行,成为全国首部省级体现地方特色、系统全面的妇女权益保障条例,下面是详细内容。
天津市妇女权益保障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推动妇女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和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市依法保障妇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人身、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权益。
第三条 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全社会应当树立男女平等意识,尊重妇女,关心妇女,使妇女平等享有发展权利、发展机会和发展成果,创造保障妇女权益和促进妇女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制定和落实保障妇女权益的各项制度和措施,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的歧视,保障妇女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和依法享有的特殊权益。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领导本行政区域内的妇女权益保障工作,贯彻落实有关妇女权益的法律、法规,制定涉及保障妇女权益的政策和措施,决定妇女权益保障工作中的重大事项。
发展改革、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民政、农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计生、体育、公安、司法等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保障和维护妇女权益。
第六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妇女发展纲要,制定本行政区域的妇女发展规划,并将其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妇女事业发展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各有关部门应当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妇女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及监测、评估工作。
第七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科学监测、评估妇女发展状况的性别统计制度,为相关决策提供客观、全面、准确的依据。
第八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促有关部门做好妇女权益的保障工作,宣传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组织制定和实施妇女发展规划,推动有关部门为维护妇女权益和发展妇女事业提供必要的保障。
第九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章程》的规定,代表和维护妇女权益,促进妇女发展,协助同级人民政府做好妇女权益保障工作。
第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妇女联合会开展维护妇女权益工作。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支持本单位妇女组织开展维护妇女权益工作,提供经费、场地等必要条件。
第十一条 在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过程中涉及妇女权益的,应当听取妇女联合会的意见;必要时可以组织妇女代表、专家和相关部门,进行性别平等方面的评估。评估结果作为制定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和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参考。
第十二条 鼓励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或者个人,通过捐资助学、教育培训、扶贫救助等方式,开展保障妇女权益的各种公益活动。
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应当开展男女平等、保障妇女权益的公益宣传。
第十三条 妇女应当提高自身素质,做到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积极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实现自我发展和进步。
第二章 政治权利
第十四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参加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重视对妇女的培养、选拔和任用,逐步提高妇女在领导和管理岗位中的比例。
第十五条 本市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时,应当逐步提高妇女代表比例,正式代表候选人中妇女的比例一般不低于候选人总数的百分之三十。
市和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及乡镇人民代表大会主席团组成人员中,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妇女。
第十六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领导人员中应当有女性成员;担任正职的女领导干部,应当有适当的比例。
妇女比较集中单位的领导人员中,女性成员的比例应当适当提高。
第十七条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成员中,应当有女性成员;居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女性代表所占比例不低于会议代表总数的三分之一。
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在讨论决定涉及妇女权益事项时,应当征求本村妇女组织的意见。
第十八条 职工代表大会中女职工代表的比例应当与本单位职工中女职工的比例相适应。
第十九条 各级妇女联合会可以向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推荐女干部。有关部门和单位应当重视其推荐意见,有计划地培养、任用女干部。
第二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在评选表彰各类先进时,应当重视符合条件的优秀女性。
市人民政府表彰劳动模范,应当有一定比例的妇女;女职工较多的行业,妇女所占比例应当相应提高。
对获得三八红旗手称号的妇女,其所在单位可以给予奖励。
第三章 经济权益
第二十一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依法保障妇女平等享有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农村集体经济权益等方面的权利。
第二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完善保障妇女平等就业的政策措施,促进妇女就业,鼓励和扶持妇女创业。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关注残疾妇女、生活困难的单亲母亲等群体的实际需求。政府设立的公益性岗位,在同等条件下,应当优先安置就业困难的妇女。
鼓励用人单位为妇女平等就业提供岗位,创造条件。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为妇女就业提供咨询、指导和培训;对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为妇女就业举办的咨询、指导和培训等活动,应当给予扶持。
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在招用聘用人员时,应当向妇女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待遇,除国家规定的不适合妇女的工种或者岗位外,不得提高对妇女的招用聘用标准或者设置排斥妇女平等就业的条件,不得以性别或者变相以性别为由拒绝、限制招用聘用妇女。
第二十五条 用人单位在与女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聘用合同中,应当有女职工劳动保护事项,不得有限制女职工结婚、生育等内容。
鼓励用人单位与女职工签订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鼓励有条件的区域或者行业,签订区域性或者行业性女职工权益保护专项集体合同。
用人单位在研究涉及女职工的劳动保护、福利待遇等事项时,应当征求本单位女职工委员会或者女职工代表的意见。
用人单位在安排使用福利费时,应当考虑女职工生理卫生需求。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不得安排女职工从事国家规定的禁忌劳动作业和在经期、孕期、哺乳期禁忌从事的劳动作业。
第二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保障女职工在结婚、怀孕、生育、哺乳期间的权益,除法定事由外,不得直接或者变相对女职工实施下列行为:
(一)取消、降低、扣发工资和福利待遇;
(二)限制、剥夺正常的晋级、晋职、评定专业技术职称、在职学习等方面的权益;
(三)休假期满后不安排回原岗位工作,但女职工同意调换的除外;
(四)转为待聘、待岗人员,或者解除劳动合同、聘用合同,但女职工提出的除外。
第二十八条 女职工生育假(产假)期满后,因抚育婴儿确有困难的,经本人申请,用人单位同意,可以休不超过六个月的哺乳假。哺乳假期间的工资,双方有约定的,按照约定计发;无约定的,按照本人基本工资的百分之八十计发。女职工休哺乳假,不影响本人的晋级、工资调整和工龄连续计算。
第二十九条 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和村民委员会在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或者讨论决定土地承包、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土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分配等事项时,应当保障本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妇女享有与男子同等的.权利,不得歧视未婚、结婚、离婚、丧偶的妇女。
第四章 文化教育权益
第三十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保障妇女接受教育和开展文化体育活动的权利,并提供必要条件。
第三十一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保证适龄女性未成年人完成义务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当创造条件,保障符合入学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女性和残疾女性接受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
第三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根据城乡妇女的需要,开展适合妇女的职业教育和实用技能培训。鼓励和支持妇女组织、社会团体举办适合妇女特点的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妇女的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
第三十三条 基层公共卫生服务组织应当开展妇女生理、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
学校、幼儿园应当加强学生、幼儿的生理、心理卫生和自我保护教育,引导其正确认识性别现象,树立性别平等意识。
第三十四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重视和加强家庭教育工作,提供家庭教育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家庭教育服务,发挥妇女在弘扬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第三十五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妇女的特点,组织开展有益于妇女身心健康的文化体育活动,为妇女参加文化体育活动提供必要条件。
第五章 人身权利
第三十六条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应当依法保障妇女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等人身权利不受侵犯,创造维护妇女人身权利的良好社会环境。
第三十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妇女健康监测和疾病预防制度,定期组织对妇女进行免费的妇科健康体检,并根据实际情况,将妇女常见病、多发病列为重点体检项目。
用人单位每年在为职工安排健康检查时,应当为女职工安排妇科健康检查,并承担检查所需费用。
第三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提供公共服务时,应当保障妇女的特殊需要。
新建、改建、扩建机场、车站、港口、商场、医院和文化体育等大型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规定配建保护女性隐私、满足妇女需要的母婴室,增加女厕厕位数量。
女职工较多的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有关规定,建立女职工卫生室,健全女职工卫生保健制度;根据需要,建立孕妇休息室、哺乳室。
第三十九条 禁止以语言、文字、图像、电子信息、肢体行为等形式,损害、贬低或者变相损害、贬低妇女形象。
第四十条 禁止对妇女实施性骚扰。受到性骚扰的妇女有权向用人单位、公安机关投诉。受理投诉的单位和部门应当作出处理。
第六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四十一条 家庭成员之间应当相互尊重,建立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文明健康的家庭关系。
第四十二条 妇女依法对夫妻共同财产享有与其配偶平等的处分权。
第四十三条 夫妻离婚时,女方因患重大疾病等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男方应当给予适当的经济帮助;女方因经济困难无房居住的,可以要求男方提供临时住房或者给予适当的租金补偿。
第四十四条 家庭成员应当维护妇女的人身权利,禁止对共同生活的妇女实施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组织,应当积极开展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的法治宣传教育,共同做好反家庭暴力工作。
第四十五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应当单独或者依托救助机构设立临时庇护场所,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十日以内的救助。有条件的临时庇护场所,应当提供心理辅导。
鼓励有资质的社会组织,为遭受家庭暴力侵害的妇女提供临时庇护场所和救助。
第四十六条 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防止其遭受性侵害,维护女性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七条 妇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受侵害妇女可以要求有关部门依法处理;可以向各级妇女联合会投诉;也可以依法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八条 市和区人民政府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对严重侵害妇女权益的事件,可以向有关部门发出调查处理意见书。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及时查处,并反馈处理结果。
第四十九条 市和区妇女联合会接到侵犯妇女合法权益的投诉,根据情况可以转送有关部门处理,有关部门应当依法进行查处,并在六十日内将查处结果予以反馈。
第五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规定的,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依法责令改正,并依法作出处理。
第五十一条 乡镇人民政府对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以及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中有侵害妇女合法权益内容的,应当责令改正。
第五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侵害妇女的合法权益,其他法律、法规规定处罚的,从其规定;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 则
于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全文 篇4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益性上网场所建设,中小学校、依法设立的公益性上网场所等向未成年人免费开放上网设施。
第十四条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应当提高网络素养,教育、引导、监督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及时发现、制止和矫正未成年人不当网络行为,维护未成年人合法网络权益。
第十五条 中小学校应当将安全和合理使用网络纳入课程,对未成年学生进行网络安全和网络文明教育。
国家鼓励中小学校通过开设校外课堂等方式指导未成年学生的监护人,帮助未成年学生养成良好上网习惯、提高网络素养。
第十六条 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在醒目位置标注警示标识,注明收集信息的来源、内容和用途,并征得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同意。
通过网络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应当制定专门的收集、使用规则,加强对未成年人网上个人信息的保护。
第十七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信息搜索服务的,不得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的规定,显示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搜索结果。
第十八条 未成年人或其监护人要求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删除、屏蔽网络空间中与其有关的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的,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予以删除、屏蔽。
第四章 预防和干预
第十九条 家庭、学校应当教育、引导未成年人正确使用网络,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对于有沉迷网络倾向的未成年学生,学校应当指导其监护人开展家庭教育,配合家庭、社区及其他机构进行教育和引导。
第二十条 教育、卫生计生等部门依据各自职责,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教育,对未成年人网络成瘾实施干预和矫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为中小学校配备专门教师或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增强对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早期识别和干预能力,并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预防和干预未成年人沉迷网络的教育或服务。
国务院卫生计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推动出台网络成瘾的本土化预测和诊断测评系统,制定诊断、治疗规范。
第二十一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
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学校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发现未成年人遭受前款网络欺凌侵害的,应当及时采取措施予以救助,必要时向公安机关或其他有关部门举报,接到举报的单位应及时受理。
第二十二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提供网络游戏服务的(以下称“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用户,并妥善保存用户注册信息。
国家鼓励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开发网络游戏产品年龄认证和识别系统软件。
第二十三条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完善预防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对可能诱发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游戏规则进行技术改造。
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技术措施,禁止未成年人接触不适宜其接触的游戏或游戏功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的时间和单日累计使用游戏的时间,禁止未成年人在每日的0:00至8:00期间使用网络游戏服务。
第二十四条 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通过显著方式公示举报途径和举报方法,配备与服务规模相适应的专职人员,及时受理处置公众对本单位网络信息服务活动中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举报。
任何组织和个人发现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违反本条例规定行为的,可以向网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举报。网信、文化、新闻出版广电等部门应当建立便捷的举报渠道,依法受理处置举报案件。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篇5
【发布日期】1998-08-18 【生效日期】1999-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
(1998年8月18日上海市第十一届人民
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第一条 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发展老年事业,弘扬中华民族敬老、养老的美德,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和其他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活动。
本条例所称老年人是指六十周岁以上的公民。
第三条 第三条 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健全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第四条 第四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人格尊严和人身自由权、婚姻自由权、财产权、受赡养扶助权、房屋租赁和使用权、受教育权、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权、参与社会发展权、享受社会发展成果权以及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禁止歧视、侮辱、虐待或者遗弃老年人。
老年人应当尊重社会公德,遵纪守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
第五条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老年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逐步增加对老年事业的投入,并鼓励社会各方面投入,使老年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第六条 第六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领导和协调有关部门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民政部门负责本条例实施的具体组织工作,并对有关部门的老年权益保障工作进行检查、督促。
乡(镇)人民政府和街道办事处应当有人分管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
第七条 第七条 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各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医疗保险、公安、司法行政、人事、财政、工商行政管理、房屋土地、卫生、教育、文化、体育等部门和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以及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老年有权益保障工作。
各级老龄委员会、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以及老干部管理部门应当协助、支持各级人民政府贯彻实施条例。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反映老年人的要求,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为老年人服务。
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单位应当加强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的宣传教育工作,弘扬敬老、养的传统美德,谴责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
青少年组织、学校和幼儿园应当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敬老、养的道德教育和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制教育。
鼓励发展老年慈善事业,提倡义务为老年人服务。
第八条 第八条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为本市敬老日。
第二章 家庭赡养与扶养
第九条 第九条 老年人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养子女、形成抚养关系的继子女以及父母死亡的有负担能力的孙子女、外孙子女有赡养老年人的义务。
老年人与配偶有相互扶养的义务。
由兄、姊扶养的弟、妹成年后,有负担能力的,对年老无赡养人的兄、姊有抚养的义务。
赡养人不得以放弃继承权、老年人离婚或者再婚以及其他理由,拒绝履行赡养义务。
赡养人的配偶应当协助赡养人履行赡养义务。
第十条 第十条 赡养人应当在经济上供养老年人,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老年人的基本生活水平应当与其家庭成员的平均基本生活水平相当。
对无经济收入或者收入低微的单独居住的老年人,赡养人应当按月给付赡养费。
赡养人之间可以就履行赡养义各签订协议,并征得老年人同意。老年人也可以要求赡养人作出书面赡养保证。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赡养人所在组织监督协议、赡养保证的履行。
第十一条 第十一条 赡养人应当在生活上照料老年人,对患病或者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应当承担护理的责任。
赡养人有义务耕种老年人承包的田地,照管老年人的林木和牲畜等,收益归老年人所有。
赡养人亲自履行本条第一款、第二款义务有困难的,可以请人代为履行,并支付所需费用。
赡养人及其家庭成员不得要求老年人承担力不能及的劳动。
第十二条 第十二条 赡养人及其家庭成员应当给老年人以精神上的慰藉,营造和睦友爱的家庭氛围。
第十三条 第十三条 老年人的婚姻自由受法律保护。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老年人离婚、再婚及婚后的生活。
赡养人不得因老年人离婚、再婚而索取、隐匿、扣押老年人的合法财产或者有关证件,不得限制老年人的合法居住权利。
第十四条 第十四条 老年人对自己合法的收入和其他财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利权,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
有独立生活能力的成年子女要求老年人经济资助的,老年人有权拒绝。成年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以无业或者其他理由,强行索取、克扣老年人的财物。
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有接受赠予的权利。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吞、抢夺、转移、隐匿或者破坏应当由老年人继承的遗产。
老年人依法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或者与他人签订遗赠扶养协议,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干涉。
第十五条 第十五条 赡养人应当妥善安排老年人的住房,不得强迫老年人迁居条件低劣的房。
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子女或者其他亲属不得侵占,不得擅自改变产权关系或者租赁关系。房屋土地管理部门或者公安部门的承办人员在办理老年人自有的或者承租的住房转移、过户、交换和户口迁入等手续时,应当当面征得老年同意,并查验老年人签名的书面材料。
老年人与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共同出资购买、建造的住房,老年人依法享有相应的房屋所有权和居住权。子女或者其他亲属出资购买老年人原来承租或者居住子女的住房,应当签订书面协议,保证老年人继续居住的权利。
子女或者其他亲属经老年人同意,借老年人房屋使用的,到约定期限应当及时归还,不得无故拖延。
居住在老年人自有住房中的子女或者其他亲属获得单位分配住房或者自购住房的,如老年人不同意其继续居住,应当及时迁出。
子女所在单位分配住房或者动迁、改建住房含老年人份额的,老年人享有与子女同等的权利。
老年人自有的住房,赡养人有维修的义务。
第三章 社会保障
第十六条 第十六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养老金和其他待遇应当得到保障。有关组织必须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拖欠,不得挪用。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人应当依法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按时足额缴纳养保险费。
单位可以为职工办理补充养老保险,提倡个人购买商业性养老保险。
第十七条 第十七条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费由农村经济组织、集体事业单位及劳动者共同缴纳。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机构应当按时足额支付养老金,不得拖欠,不得挪用。
农村经济组织、集体事业单位应当为未能享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的老年人建立养老补助金制度。
第十八条 第十八条 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职工工资增长的情况增加养老金。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必须妥善管理养老基金,并接受监督和检查。
第十九条 第十九条 老年人依法享有的医疗待遇必须得到保障。
本市建立城镇企业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费。
有关部门制定医疗保险办法,应当对老年人给予照顾。单位应当优先为老年人支付规定由本单位承担的医疗费,不得无故拖欠。
本市建立农村大病风险基金,倡导并支持老年人参加大病风险基金。
区(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巩固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
第二十条 第二十条 老年人患病,本人和赡养人确实无力支付医疗费用的,有关部门和组织可以给予适当帮助。
第二十一条 第二十一条 地段医院和乡(镇)卫生院以及村卫生站对患有疾病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应当出诊到户。
地段医院和乡(镇)卫生院应当优先为老年人设立家庭病床。
各类医疗机构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可以到社区设点,方便老年人就医。有关单位和社区应当对医务人员为老年人义诊提供方便,开展义诊活动应当遵守市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
第二十二条 第二十二条 市和区、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老年医学的研究和人才的培养,提高老年病的预防、冶疗、科研水平。
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普及老年保健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保健意识。
第二十三条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生活水平低于本市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老年人实行社会救助。
城市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民政部门给予救济。
农村的老年人,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人和扶养人的,或者其赡养人和扶养人确无赡养能力或者扶养能力的,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保吃、保穿、保住、保医、保葬的五保供养工作。
对民政部门给予最低生活保障救助后生活仍有困难的老年人,有关部门和组织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
第二十四条 第二十四条 因动迁等原因调整老年人住房的,房屋动迁部门应当考虑老年人的合理要求,要给予照顾。
第二十五条 第二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相应的老年福利院、敬老院、托老所、老年公寓、老年医疗康复机构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老年福利设施的具体规划,并组织实施。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鼓励、扶持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兴办养老机构、老年医疗康复机构和老年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设施。
兴办老年福利设施应当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老年福利设施未经原审批部门批准不得移作他用。
第二十六条 第二十六条 政府应当将老年教育列入教育发展规划,鼓励社会办好各类老年学校。
第二十七条 第二十七条 社区应当把为老年人服务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内容,设立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文化、体育、护理和康复等服务项目。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建立老年人活动场所。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对居(村)民加强为老年人服务的教育。老龄委员会、退休职工管理委员会等组织应当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社会志愿者为老年人服务。
第二十八条 第二十八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支持发展为老年人服务的产业,引导企业开发、生产、经营老年生活用品,设立老年人需要的服务项目,方便老年人生活。
第二十九条 第二十九条 对七十周岁以上具有本市户籍的老年人,有关部门应当发给优待证。老年人凭证享受优待证中所规定的待遇。
第三十条 第三十条 本市建立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询,代理有关法律事务,开展非诉讼调解等服务。
老年人需要获得律师帮助,但无力支付律师费用的,可以向司法行政部门提出法律援助申请,司法行政部门应当依照规定为老年人提供法律援助。
老年人因其合法权益受侵害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缓交、减交或者免交。
第四章 参与社会发展
第三十一条 第三十一条 各级国家机关和社会应当重视、珍惜老年人的知识、技能和革命、建设经验,尊重他们的优良品德,发挥老年人的专长和作用。
本市建立老年人专业人才库,为有专业知识技能的老年人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第三十二条 第三十二条 各级国家机关应当为老年人参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条件。根据社会需要和可能,鼓励老年人在自愿和量力的情况下,从事下列活动:
(一)对青少年和儿童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教育;
(二)传授文化和科技知识;
(三)提供咨询服务;
(四)依法参与科技开发和应用;
(五)依法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
(六)兴办社会公益事业;
(七)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协助调解民间纠纷;
(八)参加其他社会活动。
第三十三条 第三十三条 聘用老年人从事生产活动的,不得安排从事有毒、有害、重体力、高空、井下、水下、高温、低温以及其他不宜老年人从事的工作。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四条 第三十四条 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其代理人有权要求有关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人民法院和有关部门,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申诉、控告和检举,应当依法及时受理,不得推诿、拖延。
投诉的老年人行动不便的,有关部门应当上门调查处理。
第三十五条 第三十五条 不履行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职责的部门或者组织,其上级主管部门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国家工作人员违法失职,致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由其所在组织或者上级机关责令改正,或者给予行政处分。
老年人的子女及其家庭成员违反本条例规定的,由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责令其改正。
第三十六条 第三十六条 老年人与家庭成员因赡养、扶养或者住房、财产发生纠纷,可以向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或者家庭成员所在单位要求调解,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调解前款纠纷时,对有过错的家庭成员,应当给予批评教育,责令改正。
人民法院对老年人追索赡养费或者扶养费的申请,可以依法裁定先予执行;对拒不执行有关赡养费、扶养费判决或者裁定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强制执行。
第三十七条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第二款规定,未经老年人同意,改变老年人的房屋产权关系、房屋租赁关系或者更改户主、迁入户口的,老年人投诉后,房屋土地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应当及时依法处理。
违反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七条第二款、第十九条第三款规定,拖欠、挪用养老金或者不按时足额缴纳养老保险费以及无故拖欠由本单位承担的医疗费的,由上级主管部门予以通报批评,并追究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或者依照本市有关规定处理。
老年人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时,可以请求公安机关予以保护。公安机关接到请求后应当立即采取措施。公安机关不采取措施的,受侵害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八条 第三十八条 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造成财产或者其他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三十九条 第三十九条 侵害老年人合法权益,应当给予治安处罚的,依照 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1999年1月1日起施行。1988年7月21日上海市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上海市老年人保护条例》同时废止。
【《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推荐阅读:
贵州省牲畜屠宰条例11-07
贵州省河道管理条例11-22
贵州省计划生育管理条例(54号)10-23
贵州省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08-16
贵州开发区管理条例06-30
贵州沿革与贵州文化11-15
贵州省印江县10-31
贵州省矿区开发11-20
贵州省经济增长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