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2024-11-06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精选8篇)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1

一年来,务实的教学研究,科学的教学管理,保证了教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攀升。回顾课改之路,我们深刻体会到,着力实施校本教研是大规模培训在职教师,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最好办法,同时也是促使新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我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以学生为本”,把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放在最核心、最重要的位置,树立“民主、健康、快乐、坚持”的教育理念,改变那种“教师为分数而教,学生为考试而学”的做法,做到面向全体,实施素质教育,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管理及活动中健康成长,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为学生美好人生奠基。

一、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快乐成长的精神家园

课堂是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在课堂上除了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能力得以提高,品格得以形成,人格得以健全。

(一)关注学生发展,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校构建的“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就六个字:“关注学生发展”。这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更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 “关注知识”还是“关注发展”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分水岭”,是新课程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更是素质教育能否在课堂教学中深入推进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最重要的是以知识为载体,通过自主探究,使他们学会自学,学会学习;通过小组交流讨论,使学生学会表达,学会交往;通过互帮互助互学,使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团结;通过展示汇报,使他们学会实践,学会创新;通过竞争,使他们形成团队意识;通过知识的获得,使他们获得成功,树立自信;通过小组合作,使学生的人格更加健全。

(二)致力于“学习方式变革”,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全面健康地成长。

学习方式的变革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 课堂改革的显著特征。我们清楚,传统课堂中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限制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影响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推进的一大障碍。“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对传统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了大胆的变革,改变了原有的单

一、被动、陈旧的学习方式,建立了能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1、分组

“分组”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标志性特征,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具有竞争意识。平均分组让组与组之间的竞争更加公平,这激发了学生参与各项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责任明确具体。一般每组都有两个组长,组内人人都是科代表,科代表激发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互帮互助互学,互批互改,提高了学习质量和学习能力。

(3)团结向上奋进。每个组都有自己的组名,有自己的目标,有自己的口号或誓言,每个组都是有自己文化和精神追求的向上团体。

这样分组,组内互帮互助都在动,组间互相竞争,互不相让也在动,进而通过小组合作,构建和谐而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2、自探

“自探”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核心要素。自探就是以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是真正将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了实处。

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提出的口号是: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为学生营造了自主学习的氛围,提供了合作探究的舞台,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教师的任务就是明确目标,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引导学生,鼓励学生,赏识学生,在关键地方画龙点睛。

3、展示

“展示”是“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的最大亮点。课堂中充分利用学生喜欢展示这一“天性”,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展示空间和时间。课前活动由学生组织、主持,内容由学生自己选择;课中让学生自学,让学生交流、讨论,让学生上黑板展示、汇报,鼓励学生质疑、解答。这样学生在说、讲、写、做、看、听、思、疑这些“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重要,体验到成功的乐趣,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4、竞争

“竞争”是学生的天性,没有竞争就没有活力。为此,“小组合作、和谐高效”课堂就充分利用学生好胜这一心理,让竞争贯穿整个课堂。有了竞争,原本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一种游戏活动,课堂在竞争中变得无限精彩。课前活动有竞争,自主探究有竞争,展示汇报有竞争,强化训练有竞争。竞争无处不在,竞争贯穿课堂始终,竞争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竞争激活了学生展示的天性,竞争点燃了学生互帮互助的热情。

二、让管理成为学生习惯养成、个性健全的人生课堂

管理就是使学生养成习惯,形成品质。而习惯的养成必须从一件件具体的小事入手,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的细节中规范其行为,提高其认识。从小事入手,贴近学生生活,抓细抓实。

从学生做人、学习、健体三方面应养成的习惯和形成的品质入手,以“规范、诚信、勤学、善问”为学风,坚持以德育教育为首,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我们把做人细化成:文明、爱心、感恩、诚信、责任、信念;把学习细化成:课堂、自习、复习、方法、态度;把健体细化成:两操、卫生、安全、同学关系、人格心态。在此基础上,我们把每一条细化成具体可操作、可量化、有考核的a、b、c三等,即:a等5分,b等3分,c等1分。

理想的德育就是为学生寻找身边的榜样,通过身边的人和事,让学生更向上、更健康、更有追求。

三、让活动成为学生感动自己、锻炼人格的青春舞台

活动是最大的教育资源,作为学校就应该多搞一些让学生终生难忘的活动,在学生的心灵中播撒一些美好的种子,让这些美好的东西伴随学生的一生,成为推动学生不断前行的精神动力。为此,我们创新活动形式,让每一个活动都成为一种教育资源,成为学生人生一大财富。

通过开学典礼致辞,体育比赛,团员义务劳动,为贫困小学捐书,感恩——我们在行动,交通安全宣传等活动,让学生收获成功,收获自信,收获团队精神,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和追求,成为学校最好的一种教育资源。

新课改要求树立学生自主发展的活动观。在学习中学会合作,在合作中学会生存。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能够为自己行为负责的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选择有用的信息,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营造师生共同学习、探索和研究问题的环境氛围。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们努力创设合作式学习的情境,为学生合作意识的养成与交往能力的发展搭建舞台。课堂上,让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共同切磋;生活中,让学生互相帮助、共同分享。使学生在充满合作机会的个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理解他人、欣赏他人,更好地使自己得到他人的理解与尊重。

首先,为摸索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广大教师深入探讨教法,研究学法,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不断探索个性化、特色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途径。通过重建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建立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次,加强教学理论研究,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全体教师认真做笔记,写感受,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第三,加强公开课教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学校开展了校级公开课暨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全体教师集中参与,既有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观摩课,又有新教师的公开课。教师们互动交流,畅所欲言,研讨氛围浓厚。每一次课后的评课交流,老教师都积极细心地给予指导。教师们认为,以校为本的课堂教学展示与研讨活动既给开课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又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一个轻松的、能充分发表自己见解的平台,实现了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这些活动,使我校教师的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我校荣获2013 年区初中学业考试学困生转化先进集体,吴校长在山西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作示范课,获得荣誉;王红梅老师撰写的《利用课程资源,优化课堂教学》论文获全国一等奖;初二(一)班四名同学在区第十九届“我型我秀”初中语文课本剧表演活动中获团体三等奖;初三(一)班黄妍妍同学在刘欣星老师的辅导下获得区政史学科“我的梦,中国梦” 演讲比赛个人三等奖。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展、进步是我们的追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拥有自信和成功是我们的责任,让每一个学生的美好人生从晋阳街中学开始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在区教育局的正确领导下,我校继续加强教学教研管理和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教研工作有序开展,取得良好的效果。本学期,我校坚持以实施课改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同伴互助的作用,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在要求重视个人学习和反思的同时,特别强调教师集体教研的作用。学校为了加强教师之间的教学交流、经验分享,本学期组织了公开教学等一系列教研活动。这些活动在教师的共同努力之下,开展得丰富多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实施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优质化。

一、日常工作——实在有效

1、把课堂作为教研主阵地,让教师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尽情的展示。本学期要求每一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到备课要“深”,上课要“实”,作业要“精”,教学要“活”,手段要“新”,活动要“勤”,路的标准。在学期末检查时发现,大多数教师能够按照学期初计划去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尽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但也有部分教师的工作不尽人意,纪律松散,搞形式走过场。

2、开展公开课教学活动,充实了校本教研内容。根据期初校本教研工作计划要求,学校各教研组在教导处的组织下,开展了多次教学研讨活动,并积极参加了区组织的片区教研活动,通过观摩其它教师的课堂展示,我校教师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对下一步教学有了明确的方向。

3、要重视教学反思,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身教学工作的检查与评定,是教师整理教学效果与反馈信息,适时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教学中的成败与不足的重要过程。常写教学反思,对教师提高自身水平,推进课堂教学改进计划,优化课堂教学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日常教学中我们非常重视这一环节,要求每位教师认真做好教学反思的记载,期末上交一篇教学反思存档。可是真正重视并且积极认真反思的教师为数不多。在此方面日后要加强。

4、加强校本研修,努力提高教师业务理论水平。根据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容量,以及业务现状,我校今后应该充分利用培训资源特别是网络信息,加强校本研修,多渠道进行教师校本培训,拓宽教师的知识面,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学校每学期把教师校本研修情况纳入年终考核依据,这样对提高教师的业务理论水平一定有促进作用。

二、“请进来、走出去”也是我们学习教科研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的一个重要手段,不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得到发挥,在理论和实践上,教师又一次受到洗礼,我校五月份组织教师赴灵石二中进行了为期两天的学习,教师们对新型的课堂教学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回来后每个人都根据自己的所思所想写了学习感悟,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

三、提高教师素质的又一个重要途径是课题研究。没有课题,就无所谓教育科研,更谈不上“科研兴校”。在学好理论的同时,我们积极支持、鼓励和组织广大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勇于开拓,不断创新,超越自我。我们要求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因为教育活动虽有规律,但这些规律在不同条件下的运用会有很大不同;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育经验的借鉴也得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研究加以改造消化,使之成为自己的经验,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只有参与教育科研,才能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能力。我们以课题为抓手,将骨干教师团结在一起,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提高,这样可以聚合一批人,带动一批人,培养一批人,推出一批人。

我们学校在校本教研工作中取得的一点成绩,积累了一点经验,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会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进方法,不断创新模式,进一步规范教研管理,着力抓好校本教研,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重点抓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围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增强教研的时效性、实效性,使我们的教研工作形成自己的特色,走出适合我乡实际的校本教研之路。辅导要“细”,以此作为我校强化教学中心意识,走素质内涵发展道

原本认为自己坚持的“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就是办学理念,但经过北京之行后,我更加明确地认识到这应是办学目标,而不是理念,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想要追求怎样的办学理念呢?历经一年的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需要勇敢解放思想,尊重师生差异,鼓励自主寻求发展,激发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充满激情与活力,拥有阳光心态,转变观念,主观积极,在学习和生活中学会合作、学会欣赏自己欣赏他人,学会包容理解、给学生充分地自由、释放自己的能量,多样绽放自己的才能,这就是我们所要的活力。

围绕理念,我们指导行动,思考如何培养教师,让教师都能把潜力发挥出来?思考如何让学生爱学习,让学生会学习、高效学习?我们真正明白了教育的本身就是创造,一年来我校全体师生积极投入到“活力教育”的建设实践中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特色实施总体情况介绍

先思考?学校特色建设需求出发点

1、对不同兴趣、不同爱好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育,使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发挥。

2、激发学生兴趣,多元课程的需求。

3、许多教师承担着过重的压力。以往的教学思想已经渐渐退出了如今的舞台,新的机遇和挑战又无法适应,大家开始怀疑自己的工作能力、积极性和激情。

我们通过建设活力校园就是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解放,兴趣得以激发,让师生能主动、积极地找到适合自己成长和成功的路。通过特色建设,达到环境优雅,管理优化的目标;凸显学校思想上进,自主探究,主动发展的精神风貌;培养学生自主管理、自我发展、敢于质疑、乐于实践、探究合作的能力。

后确定: 重新理解和界定特色的含义

活力应该是一种观念,尊重个性差异,注重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念;是一种行动,共同成长和自主发展的有责任的行动;是一种方式,解放思想、激发热情、释放潜能的方式。活力教育要追求一种思想境界,是以人的需求、发展要求为基点,尊重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促进师生全面发展和自主发展的教育。它是一种思维方式,要求我们在分析、思考、解决问题时,既要关注工作的标准,也要关注人的标准,要树立起人的自主意识和责任意识。就是冲破一切束缚能充分发挥潜能和能力的体制、机制;把人塑造成权利的主体,责任的主体;要以人的主动参与、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前提,依靠人的主观积极为根本的教育。它是一种关注生命的教育、个体发展的教育,是每一个生命情感体验的一个过程,因此学校办学理念为:让每一个人都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精彩。

再明确:建设“活力教育”的目的:

1、让师生在主观积极、懂得合作、欣赏的过程中做好“六个解放”,感受自由释放自己能量的快乐和成长的幸福。

2、不仅使学生掌握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更使受教育者获得人格的完善,拥有阳光、乐观、积极地生活态度,使得每一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成长。

3、为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的总目标奠基。

而后梳理成:“活力教育”主要的四个体系:队伍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活力教育”的四个具体要求:解放思想-尊重差异-自我发展-绽放人生。让四个体系的工作围绕四个要求具体呈现我们的活力教育的校园文化建设。期望通过三年在北师大专家的指导中推动我校特色项目的更深入地发展,真正实现“学生成才、教师成长、学校发展”的办学目标。在“活力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创建中,落实“队伍建设-环境建设-课程建设-课堂建设”办学体系,达到“校园文化活校,科研课改兴校,多彩活动优校,教育质量强校”的共同愿景!

二、回顾一学年工作实施成效和经验

在刘校长的指导下我们对学校办学理念、三风一训,办学思路等都进行了多次的研究和探讨,确定了为学生的成才而思考,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在学校各项工作中认真思考从学生需求出发,开展课程内容及教学管理活动。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健全为基点,促进全面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自强、自主意识,多位学生的成功找办法。为教师的提升而搭建,为教师的成功铺路。重视教师的培训学习和综合能力培养,鼓励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反思,发挥每个教师的所长,承担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特长课程等,在管理中实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健全教师考评机制,努力为教师的成长创造良好的自我认识、自主发展的空间。通过各种课程的开展使学生成才的同时,教师也获得相应的发展,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为学校的发展而创新,为学校的品牌建设”。质量是学校生存的主题,改革是学校发展的动力。学校管理不能墨守成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特色活动项目为活力,以制度、评价激励为导向,把学校管理不断深化。

(一)努力实践在四种途径中:

1、努力在团队建设中优化制度管理。作为培养人、教育人、造就人的学校,其管理的首要任务是经营人类最宝贵的财富——希望,点亮孩子的希望,点亮教师的希望,点亮学校的希望,让希望之火燎原于师生心中,燎原于整个校园,因此学校的发展活力必须靠管理的有序、优化来实现。在管理方式上将制度管理、团队管理、科学管理三种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在管理方法和策略上不仅要制度完善,而且要聚人心提斗志,不仅要约束,更要激活自觉性。

追求日常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德育精细化、工作特色化、成果实效化”的重点,即围绕一个中心,抓好三个重点。逐步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学校工作目标。

努力做到规范管理,建章立制,目标任务入手,建立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工作氛围,强化精细化目标管理模式,注重激励和引导,在工作实践中逐步完善各项管理制度。随着基础性、常规性管理的实施,结合绩效、特色工作等管理的角度逐步形成学校管理的多元化、目标化、精细化、规范化、实效化、人性化格局。从而激活教师工作讲规范、重细节、求质量、重特色的活力工作氛围。最终建立起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充满活力的学校管理制度文化,让其以一而贯执之。

2、认真做好具体工作中的细化设计。环境的育人功能是隐性教育和宣传,为了达到让每一面墙都说话,每个角落都育人,我校这几年分步实施校园环境建设,按学期每年逐步完善班级制度、国学经典的宣传、定学校基调,陆续进行文化走廊的设计,乡村少年宫基地校功能室建设,薄弱校改造活动室,目前正在进行塑胶操场的改造。校园文化建设能赋予学校文化活力,围绕学校核心理念,从整体到局部的布置,都要体现学校本土特色,突出校园环境的功能性:让它成为学生、教师个人成长、自我价值展示的平台,努力做到精细化,主题鲜明、寓意深刻,将功能性、艺术性、文化性质、校本特点有机融合。真正成为师生展示个性的阵地,让大家从每一面墙上找到成功的幸福感,激活人性内在素养。

“思想引导行为,行为决定成败。”在行政上的行为习惯教育文化,倡导领导以身作则,智慧领导,团结协作,敢于攻坚。通过作风建设、岗位培训、举办讲座、民主测评、晒工作实绩等措施加强干部自身修养,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锻炼勇于接受群众监督自觉性。在教师的行为习惯教育文化上,学校通过师德演讲、校本研训、专题理论讲坛、教师基本功达标赛、培优工程、选先树优等措施,培养教师的敬业精神,营造“乐于奉献、积极进取、自主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师德风尚。在学生的行为习惯教育文化建设上,按照学生年龄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目标,提倡多元的教育方法坚决摒弃说教式;主要有德育处主抓,分成常规教育、主题教育两个阵地。常规教育是指狠抓学生一日常规的落实,由少先队组织负责纪律、卫生、学习状态等的平时检查和监督,并实施天天点评,周周评比,月月总结的方式,对每天发现的问题利用校园广播进行点评和疏导、教育引导,突出“学校无小事,事事皆教育”的思想,打造秩序井然,交往文明,播撒正能量的良好风气。

3、课程改革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建构智慧课堂、校本课堂、兴趣课堂和课题研究让学校的软实力发展成为硬质量。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主要阵地,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可是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受到形式主义的影响,如;示范课,亮相课,研讨课过多地注重了观赏性、模式性,已经远离了教学的实效性、智慧性,忽略了课堂上孩子的需求。因此我们的学校一年来引导教师教学重实效,课堂重智慧,关系重主体。同时不断探索适合各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如:语文加强必读和选读书目的阅读与积累,强化学生知识的广泛涉猎;数学注重思维训练式的教学;科学和综合实践课可以结合实现年级段的跨越式教学模式;英语转变为听、说、讲为主的训练模式;其它学科也在不断提炼整合资源以跨越式形态来实施教学。

开发校本课程,丰富课程文化,我校本学期让硬笔书法进课堂、经典进课堂、健身进课堂、思维活课堂。硬笔书法进课堂,从师生写字开始,每天落实10分钟的写字训练,开展师生写字基本功达标,整合教材资源,形成硬笔书法专用教材(1-2年级铅笔字、3-5年级钢笔字)。经典进课堂,学校要求从国学经典、当代文学经典中选取素材,形成适合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教材,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让孩子的人文素养得以深化。健身进课堂,学校引进健美操、空竹、武术分年级利用体育课时间抽出其中1节开展全员性的强身健体活动,让孩子们的身体得到有计划的训练,要成才,先强身。

校本课程是培养学生个性特长,办有特色学校的重要途径。(1)开设选择性课程,现在主要开设美术、书法;电子琴、吉他、小提琴、架子鼓;武术;空竹、健美操、篮球;经典诵读、思维训练、英语口语交际;剪纸、折纸、棋类、合唱、舞蹈、播音主持、电脑等活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2)结合地方课程,突出自我技能学习防护教育,如:安全教育、法制教育、礼仪教育、国学教育等分解到各个年级段实施落实。

课题文化带动学校内涵。围绕活力课堂、智慧课堂的理念,目前我们已进行分学科实施阶段。我们借助“专家引领,学校建构,教师内化,创建特色”的课题研究思路,再次提升课题容量、难度。要求教师将自己的思考、研究、成果采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4、提升教师科研课改专业发展活力。学校是教研的主阵地,教师是课改实施过程中的主体,是为了让学校的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地挖掘,使教师的教学研究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要依托自己的职业,成就自己的发展,是自己的人生价值得以升华,并用自己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样就能实现师生共同发展,也是课改的根本目标。目前我校正在努力引导教师回归课堂教学:开展常规自主实践课。鼓励教师大胆用新理念去上课,勇于打破常规;再通过分层、分目标式地示范研讨课引导教师敢于实践,走出新路,积极构建心的课堂教学模式;但由于“形式课”“表演课”让教研活动无处可研究只能说一些敷衍的评价,让研究起不到真实的指导作用。教师的教研更多地在于践行新理念在自己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在于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水平。为此教研活动时我们提倡教师开展教学行动研究、反思研究,研究在具体教学中的作为,研究教学实践中的成效。它是更多具体问题的研究,我们鼓励每位教师一个学期至少要有2-3个教学案例供学科组研究,引导教师对自己的、他人的教学实践中的成功与不足、精彩与失败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记录和自我反思,在反思中改进自己的课堂。

(二)努力创建四个文化

1、在管理队伍结构上我校已经形成学校管理的团队负责制;班级管理的班主任家委会;学生管理的红领巾督导站。在具体实施中以团队管理搭建平台,给每个人成长机会与挑战,精神上聚人心提斗志,多研讨、多倾听、多欣赏、多鼓励,工作上多角度完善制度、评价以激励为主、绩效以实绩为主,有针对性地落实措施,解决问题,提高效率。

与理念相适应的制度重构和常规管理,追求日常工作以教学为中心,突出“德育精细化、工作特色化、成果实效化”三个重点,逐步形成以质量求生存,以品牌求发展的工作要求。

2、在环境建设方面我校楼道特色文化、班级特色文化(一班一品)仍需要重新界定,帮助老师进行梳理、定位。

3、在课程设置方面,国家课程开齐开足,积极开发、重视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经典诵读、硬笔书法、体育健身)个性课程(社团活动为主),力争多样化满足师生需求。

4、在课堂科研建设上,我校积极按学科分为语数英三类先改革,先探索实践新理念,在学科教师中分为老中青三个阶段初步制定不同培养目标,以青年教师为主,按周计划分类实施,本学期经过3-6月几个轮番磨课、听评课、许多教师大胆实践,数学2人、英语1人、语文6人(有4人在学校大胆的提议下采用课外阅读资料、脱离传统课堂、自我挖掘教材展开教学),已脱颖而出,能将学生自主探究、有效调动课堂活跃、思考积极性和转变学生主体的各种指标完成的各有千秋,老师的反响也很大,许多教师感到了新课堂的活力和轻松。

(三)认真反思存在的问题

新的改革、新的机遇、新的挑战,必然经历新的讨论、新的实践,新的尝试,在创建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等待我们去思考和调整。例如:

1、有的职能部门还不能明确自己的职责,勇于担当、总有人推卸责任,导致工作的实施不到位,甚至出现拖延、压制的现象。

2、学校决策不能真正达到分管负责人组织相关人员研究常常出现个人情感掺杂,拿不出拟定的草案凭自己的想像办事决策。

3、有的部门只管安排任务、不落实、不解决矛盾,习惯于推卸责任,考评机制模糊。

4、在实施过程中,对执行中出现的漏洞,不能作出正确的认识和及时的调整。

团队精神:合作与欣赏,责任与成就

5、在学校管理的每个环节上,在特色上认识不足,方向不明,动力不够。

6、地方课程缺乏宣传意识和课堂实效,多以活动代替课程;校本课程仍需认真学习具体步骤,几乎属于空白,虽尝试但教材、教师配置、具体结合实施都需要指导;社团活动目前大量聘请外援教师支撑,本校教师只负责简单的活动,大家认识度不高,工作感到是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当今教育课程设置的需求,因而教师畏难情绪较多,觉得是额外的工作与教学无关。学校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转变办学观念。

7、社会实践课程难以开展,考虑安全、经费、人员、课程内涵等因素较复杂,没有很好的社会资源网,不容易开展(由于我校家长资源大多是外来务工人员较低收入人群)。这块需求完全依靠学校、依靠校长自己来解决导致空间有限,手续难办。

8、课堂特色建设最为迟缓,老教师不愿改革,情绪较大,常常抱怨;所聘用的临时代教水平参差不齐,没经过专业培训(学校给予机会较少)工作时限收到很大限制(学校不会下大力气培养);其余的专任教师学科分布不均衡(学校只能在有限的几个教师中“筷子里面拔旗杆”)。年轻教师有思想、有动力,因此学校重点选出几位教师“不行也要行”来实践新课改,功夫不负有心人,短短的一学期老师们自己通过实践后,颇感欣慰。但我校需要更优秀的人才、更专业的导师来帮助,才能更好地发展。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2

一、创新理念, 构建基于学情的教学内容

在特定学习目标的导引下, 学生从自身认知能力出发, 针对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 在活动中体验课程内容, 在思维碰撞中进一步收获与解读问题的视角与方法, 达到在实现教学目标过程中, 积累知识, 培养能力的目的。 因此, 相对于“师讲生听”的内容性灌输, “生学师导”的生本性课堂, 更能够加强学生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 更能够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之间增强对于历史知识的内心体认。

例如在学习希腊民主的有关内容时, 可以进行如下具体教学设计:

问题1:民主政治最早产生于古希腊的原因是什么, 古希腊民主政治诞生有哪些条件?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我们从古希腊的地理环境中找找蛛丝马迹。 请看古希腊地形图 (见教材) , 并结合课文回答下列问题:①古希腊的地理位置具有什么特征?这些特征对希腊文明产生了哪些影响?②古希腊的地形地貌具有什么特征? 这些特征对古希腊文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③结合地理知识分析古希腊属于什么气候类型? 这种气候类型对希腊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这样让学生始终联系本课学习的主题———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为学习指明方向。 为了更清楚直观全面地认识古希腊地理环境, 演示古希腊地形图, 并分别从它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征进行分析。 问题的层层设置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更有针对性。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希腊地图, 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及据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古希腊独特地理位置的关注, 使学生体验到地理环境对民主政治的影响。

二、师生互动, 创设学生体验的参与情境

推进、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是培养学生主动性的重要途径。 学生处于校园的象牙塔中, 知识的积累基本都来自于书本, 长期缺乏对知识的运用, 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和热情。 因此, 为了帮助学生多认知世界, 了解广阔的世间百态, 丰富人生经验, 历史课应该积极创设参与情境, 通过接触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提高学生的能力,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目的。

例如在学习“大跃进”的有关内容时, 教师可以分享一个“大跃进”时期的历史人物的日记材料。 并以此材料为线索进行这个问题的讲述。

1958年9月2日星期天阴

最近的事情真是多, 村里先是出现了一些生产漫画, 上面的肥猪比我家房子还高大, 让人情绪高涨。 接着大家就把十几亩地的水稻密密麻麻地堆到一亩田里, 还向上报告说亩产达到三千多斤, 报纸上还报道有的地方小麦亩产过万斤。 没过多久, 村里又把我家里煮饭的铁锅、吃饭的铁盆、吃饭的铁勺都收上去炼钢了, 为了社会主义建设, 把这些交上去我也是愿意的, 希望多为祖国炼钢铁, 可是我的生活怎么办啊? 呵呵……

通过以上内容,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认识到“三大改造”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等现象, 这时人们的思想情绪更狂热起来, 最终导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 在这样的情境体验中, 学生不仅丰富了人生经验, 锻炼了运用能力的能力, 懂得了更多的历史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更促进了学生以更主动积极的心态参与历史学习。

三、尊重学生, 优化学生体验的良好氛围

高中生的认知特点有相同之处, 好奇心、兴趣感、探索欲比较强, 只有教师在教学中坚持以生为本, 切实尊重学生, 学生才会体验到学习历史的乐趣, 才能激发潜在的能量。 因此, 历史教学要从学生个人体验出发, 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的需要出发改善历史课堂教学, 不仅使学生学到更多历史知识, 而且在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上做足功课, 将活动转变为学习, 将学习转为教学, 将教学转变为思辨, 将兴趣带入整个学习活动中, 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知,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在学习鸦片战争的有关内容时, 可以播放相关视频资料, 让学生亲自感受当时中国积贫积弱的真实影像。 围绕主题让学生发表各自感受, 比如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如果你是当时的老百姓, 面临丧权辱国的条约会有什么感觉? 这样的事件能否在当今的中国发生, 原因是什么? 面对以前问题, 学生见仁见智, 会有不同思考, 甚至会发表极端性的观点。 教师不应一味压制, 而应通过相应的点拨引导, 让不同观点的学生都能体验到“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 达到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的历史素质增强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创新评价, 激发学生体验的内在活力

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与文化基础有限, 难免在学习中出现偏差, 这些偏差正是他们情绪、观念、性情、价值观的真实体现。 如果教师能给予正确有效的评价, 则所产生的矛盾、抵触、争论将有益于高效课堂构建, 在交流、讨论和竞争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效果也将更为持久。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的评价点不在作出是非判断给出结论, 而是评估整个过程和学生表现, 使其更加准确和合理地认识学习内容和自身, 从而促进其内在成长进步;并不在于给出标准答案, 而是注重过程, 关注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 同时在实施中, 以注重学情, 强化引导与激励, 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强化主体的知识体验、能力培养与情感生成。

总之, 推进高中历史基于新课程的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将“教学”转化为“学教”是提高历史课教学质量, 形成学生个体化、多元化情感与思维认知, 培养独立与健康人格的重要突破口, 教师应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实践与创新。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对于高中历史教学的要求不断嬗变。体验教学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感知历史生成与结构特点, 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的关注。本文针对历史体验的现实要求, 从着眼目标, 构建基于学情的内容;师生互动, 创设学生体验的参与情境;尊重学生, 优化学生体验的良好氛围;创新评价, 激发学生体验的内在活力等方面入手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高中历史课,体验教学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中国历史教育反思[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6.

[2]饶汉昌.高中历史新教材体系问题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2:9.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3

关键词: 农村中学 化学实验室 存在问题 工作体会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农村中学实验教学一直是化学教学的短板,在全社会关注农村、重视教育,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中,农村中学基础设施,实验条件发生了很大改变,在课程改革条件下,做好农村中学实验室工作,发挥农村中学实验室的作用是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一、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仪器药品补充中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中学,随着“两基”目标的实现,实验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实验器材基本上都是由国家及上级统一调配、配发,目前的器材、药品基本上都是课程改革以前所配,在课程改革中,由于教材内容的变化,实验内容变化,原有的一些器材、药品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造成实验器材短缺或器材不够完备,一些实验无法进行。农村中学因所处地域、位置的关系,当地几乎没有化工用品经销部,加上实验药品用量也不大,很少有化工经销商光顾,化学实验药品采购、补充困难,一些常用药品得不到及时补充。

2.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教师工作存在的问题。

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工作量大,在农村基层中学,大部分化学教师既是化学教师,又是化学实验教师、实验室管理员,导致教师对实验室工作时间投入不足,影响实验工作的开展。部分教师由于自身水平所限,不能对实验进行改进,实验室工作流于形式,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指导不足,学生实验不得要领,依葫芦画瓢,影响实验效果。还有部分教师对实验教学的认识不高,实验课上怕麻烦,在黑板上“画”实验、课堂上“讲”实验、题目中“解”实验,直接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3.农村中学实验室工作存在的问题。

在各级各类检查观摩过程,实验室通常是重点,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大多水电等基础设施不配套,每进行一次实验,实验前准备和实验后的仪器整理、卫生打扫都要花很多的时间。农村中学化学的实验室工作量通常又不计算在内,所以实验室重管轻用现象比较严重,通过减少使用保持实验室的干净与整齐,通过做一些表册应付检查的现象时有出现。

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在做科学的探究实践中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于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我们必须坚持实验为特点的学科特征,充分重视实验,注重实验室工作,在开展实验室工作的过程中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学质量。

二、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工作的几点体会

1.充分发挥教师主体性,提高教师的实验教学水平与能力。

要做好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工作,必须重视农村中学化学实验室教师队伍建设,学校管理中,不要把实验室工作当做可有可无的工作,要给实验室工作以更多的关注和支持,积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实验室工作知识学习和培训,提高教师实验工作能力。农村中学化学教师和实验室工作者,要充分重视实验,努力提高实验教学能力,能熟练操作、有效组织实验教学,同时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开展师生自制教具,利用实验代用品开展实验等活动,提高实验教学实效。我们在酸碱盐的教学过程中,师生自制土壤、肥料标本,不仅使学生体验到探求知识的乐趣,激发学生化学学习、探究的兴趣,更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身边,做到化学学习与农村生活实际的结合。

2.充分重视实验室建设,积极寻找实验仪器药品的补充渠道。

规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形成正常的仪器药品采购补充机制,实验室工作中,学期末对于仪器药品的使用和消耗进行汇总小结,制订药品仪器的采购补充计划,及时补充实验用品。

3.努力提高仪器利用率,充分发挥实验室工作效益。

除了开齐开足演示实验、分组实验,组织学生化学兴趣小组开展活动外,积极开展仪器进教室,实验室开放工作,努力提高仪器使用率。仪器进教室、实验室开放活动的启示来自于一次化学兴趣小组活动。在一次化学课外小组活动结束后,验收各小组的仪器时,我注意到有一个小组的试管少了几个,而这个小组几个学生还是学习化学很认真的几位同学,我进行了调查,原来他们几个是拿试管回去做干馏实验,这事引起了我的思考,可不可以把一些仪器直接提供给学生呢?于是我开始了仪器进教室和实验室工作的尝试。

在开展仪器进教室活动中把一些常用的、操作要求不高的仪器放在教室,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进行一些难度不高的实验。通过仪器进教室活动,学生进一步走近了科学,不仅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探求科学的兴趣,使学生的做中学有了空间和时间,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有了很大提高。农村学生因接触仪器少,他们拿一把铁锹不会有困难,可一个药勺拿到手上手却抖个不停,在开展仪器进教室后,这种状况有了根本性改变。对一些操作要求较高的仪器和实验,课余时间实验室对学生开放,实验室开放中,结合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教师指导、学生互助下自主实验,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实验能力得到发展,在每年的初中毕业综合素质测试中,学生的实验操作都得到测试人员的好评。

北厍中学课程改革总结 篇4

求真务实 开拓创新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六年来,我校领导和广大教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极大的热情,积极投身这一教学改革的洪流中,立足本校,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勇于探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

经过多年来的课改实验,我们感到:老师们的教育理念在发生变化,教育教学评价在发生变化,教师“教”的行为在变化,学生“学”的方式也在变化。下面谈谈我校在课改实验中的几点做法:

一、加强学习力度,以培训促教师课改意识的提高

1、强化理论培训,让教师感知新课程

2002年暑假以来,学校组织全体教师参加培训,使教师深入地了解、把握新课程。①、确立一个思想,即“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做准备”的思想

学生的发展,我们主要强调应该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应该是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重智力轻其他;应该是个性发展而不是同一模式,应该是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限于当前的发展,教师的每节施教必须从这点做起,这是我们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

②、落实两个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当一个人他要把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他才有动力,有激情,而当他想到的事情准备付诸行动时,那就激活他创新,所以在课改中我们创设情境让学生们去想,鼓励学生动脑、动手去做。

③、进行三个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2)、学生地位的转变;

(3)、教学手段的转变;

④、采取四种方法

(1)、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教会学生学习、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3)、营造创新教育氛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4)、面向全体,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得。

2、开展教师分组参与的形式进行案例培训,解读《纲要》和《标准》

2002年至2008年,学校组织教师参加了各级各类培训,学校也安排进行了学科培训,主要是在深入学习课程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科基本要求,进行各学科课程标准解读,了解各学科编写的整体思路与主要原则、基本框架、内容体系与特色和对教师的相关要求,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探索与课程标准相适应的学科教学方法。

3、系统学习课改理论和实践经验

六年来,学校在购置了大量有关新课程的书籍外,还集体购买了许多有关新课程的书籍,还给全体老师印发了大量的学习材料。采取集体学习、分组学习、个人自学的形式了解新课程标准的产生背景,基本理念。组织所有实验教师集中培训学习,看光盘、看录像,观摩课例。老师们在培训中学习,在培训中提高,边培训、边实践、边提高。

4、充分利用教育网络,扩大教育资源

充分利用名校名师资源网、人教网、园丁网、中国基础教育网等扩大教育资料,提高教师对课程标准的理解,淡化对教材的依赖,激活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

二、立足学校实际,以教研促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

我校是一所农村初级中学,师资力量薄弱,尽管连续引进了一些专职教师,但还是呈现中坚力量不足的现象。师资水平参差不齐,严重制约着教研教改工作的开展。为此,我们结合教研教改、新教材培训、课堂达标、骨干教师培养等,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养、培训,逐渐使他们成长为教育教学工作的行家能手。

1、扎实抓好新教材教学研讨活动。支持教师参加新课程的学习培训,要求参加人员回来在教研组交流学习心得,将学习资料打印,向其他教师发放。与此同时,要上一节示范课,并指导其他教师上好教改课。

要求学校中、青年教师把握课标,熟悉教材,用活教材,在教学中能体现新理念,突出新教法,通过理论学习,课堂实践,交流研讨,优化组合,不断提高驾驭新教材的能力。积极参与片教研活动,积极参加各类培训及优秀论文、优质课的评选。本学期我校组织了三次片活动:①我校历史组与镇湖中学历史教研组的校际交流活动,由我校的惠娟老师开课。②我校数学组与通安中学数学组织了一次以同题开课的研讨活动,由我校的计剑芬老师和通安中学的翟红兰老师开课。③我校理化组与相城区望亭中学的研讨活动,由我校的李通老师和张峰老师开课。同时12月3日学校又组织了一次大型的区级教学交流展示活动,学校开设了所有学科的优质课,邀请全区及兄弟友好学校的老师来校指导研讨,并确定每年12月份的第一周为学校开放教学日活动。

2、规范教学过程,抓好教学管理。几年来,我们规范课堂教学过程,要求教师做到课堂教学达标。积极按教研室要求开展备课改革,使教师能正确认识、处理好备课与写教案的关系,处理好教学预案与课堂生成性教案的关系,提倡备学案,切实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写好教学反思。学校加大管理力度,加大检查性听课的力度,加大对课堂教学过程的监控,教案与作业检查由学校统一组织人员按计划进行。学校每学期认真组织两次以上“六认真”检查,并打分备案记入教师年终奖的考核中。

3、抓好课改工作,提高教师业务能力。首先,我们要求人人要上教研课,参加教改的教师要上展示汇报课,教研组长、骨干教师要上示范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各条线合力抓好校级课堂教学评优课活动、选拔与推荐优秀教师参加校际结队、培训中心组织的各类比赛,进一步培养骨干教师。其次,充分利用每周的教师业务学习时间,组织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聘请有关专家来校上课指导,把提高教师上课和评课水平落到实处,带动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最后,要求教师及时积累材料,总结得失,写出具有较高质量的教学一得或教学论文,每学期不得少于2篇。

4、开展校本教研活动,为课程改革提供动力。课程改革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新的理念下教师不仅是教学者更是研究者。教学研究重在行动研究,从这个方面来说学校是最好的教研场所,任科教师条件得天独厚,而如何把教师由过去的纯教学者转变为研究者,必须做到“三个坚持”,实现“三个转移”,找准新的定位。“三个坚持”即:坚持教学研究从实际出发,从教师成长和课程改革需要出发,不搞形式主义的花架子;坚持以教师为主体,充分调动广大教师参与研究的积极性,创设群众性教研氛围;坚持以对教育教学产生的实际效益作为衡量教研成果的根本标准。“三个转移”即:重心下移,中层人员要深入课堂,深入课程改革第一线;中心转移,学校把工作重点真正转移到课程改革实验和教师培训上来;目标前移,教研要瞄准改革最前沿和最新发展动向,传播最新理论成果,具有适当的前瞻性。找准定位,就是要把研究的立足点放在教师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解决上;着眼点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切入点放在教法的改进和学法的指导上。

搞好校本教研,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景之中,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既要“脑勤”,也要“手勤”,同时平时还要善于进行资料的搜集整理。

三、实现角色转变,以师生互动促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开始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中的首席”悄然转变;开始由传授者向促进者悄然转变;

开始由管理者向引导者悄然转变。这种悄然的转变还体现在: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由画地为牢向资源共享过渡;由囿于教材向开发课程资源过渡。教学方法开始呈现出多样化趋势,教师们不再拒绝一个问题的多种解法,也不再拒绝超乎常规的奇思妙想,多样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期待。

1、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前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教师应把学生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充满活力的、有情感的自由个体,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课堂上我尽量让孩子有安全感与喜悦感。“你太棒了!” “表现得不错!”“你进步很快。”这些赞扬的语句都给孩子心中注入融融的春意。善待孩子,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育人氛围,才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发展。

2、关注教学中的人文精神

新课程教学强调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用新理念,用爱去拥抱学生,用教育教学的魅力黏住孩子的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不要让孩子从一开始就扮演“失败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表有个性的见解。为此我们不能低估了学生的学习潜力和创新精神,而以人文精神关注学生,师生的距离拉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更高了。

课堂上,老师与学生一起努力,教与学的活动在师生的互动合作中变得生动有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凝聚了集体的智慧,提高了学习的效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也是一种人文关怀,它构筑起了民主的课堂氛围。课堂上,老师用微笑安抚学生回答问题时的紧张情绪,用竖起的拇指赞扬学生的点滴进步。课堂上老师可以提问学生,学生当然也可以考一考自己的老师,老师蹲下来和孩子说话,师生共同研究探索,共同读书学习。

四、探索评价机制,以多维评价促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学校一切工作,无论是学校的管理工作、教育教学工作还是后勤工作,都是围绕着培养学生这一中心任务展开的。学校工作的质量最终应当反映在受教育者的身上。学校办学水平评价,教师综合考评以及课堂教学评价,无不把学生评价作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学生评价在学校各种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校在新课改实施不久,就确定以校长为首、以教导处为主的领导小组,确定实验学科与实验成员。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决定语文、数学先行,其他学科跟进的方式参与实验。一开始,先学习新课程的理念和先进的学业评价理论,采取外出学习与校本培训相结的方式,让各科老师充分走进新课程,了解新课程,熟悉新课程,对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学业成绩评价的研究方

向有了一定的认识。随后采取“自下而上”、“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方式,即学校不提出统一方案,而是由各学科组根据学科特点制订各科的过程性评价方案、终结性考试方案等。然后在比较成熟的数学组开展评价活动,结合校本研究活动,相互探讨研究,逐步改进,不断完善。之后,英语等其他学科的评价研究也全面展开。在几年的实验过程中,坚持以课改的精神深化研究,一方面,对各科过程性评价方案进行整合,在保留各学科特点的基础上,对拥有共性的学科过程性评价量表规范统合;另一方面,大胆对终结性考试评价方案进行改革。主要体现在对等级评价方式的重大改革,改变过去简单地把100分制直接转换为等级制的做法,力图更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业。

几年的努力,换来了比较可喜的成果。目前,我校已全面实施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同学们都以极大的热情参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浓烈,这一实验也受到了社会、家长和教育主管部门的关注,市教研室已将我们的做法面向全市推广,新推出的低年级语、数评价的素质报告书就是以我们学校的多维评价表为雏形的。

毋庸讳言,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不少问题和困难。例如,学生学业成绩评价方式的转变与教学时间的冲突、过程性评价量表如何才能更科学管理、学生自评和互评的客观程度、师生对新评价方案的支持度能否持久、过程性评价项目如何设计才更科学更合理。面对这些困惑,这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探讨。

五、新课程改革实验引发的几点体会与今后努力方向

1、实施新课程改革,学校领导一定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要有勇于探索的气魄,要善于抓住机遇。任何一次改革都会带来教育布局的重新整合。新课改带来的振动将是巨大的,我们只要抓住这一机遇,大胆改革创新,领先一步,将会比别人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2、实施新课程改革,一定要建立一支骨干队伍。学校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培养一批改革积极分子;在学校评优评先活动中给予一定的地位等等。

3、实施新课程学业评价改革,有专家的指导也是实施顺利进展的重要因素。专家及时的指导,必要的引领,使我们少走了弯路,并增强了我们深入改革的信心。

4、实施新课程改革,要充分相信学校的学生。实验证明,学生的诚信度比成年人要高得多,我们不要总是把自己摆在教育者的位置上,而要平等地对待、相信学生。

总之,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唯有如此,才能使我们跟上时代潮流。今后,我们将继续立足本校,扎实奋进,开拓创新,为新课程改革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学新课程实验工作总结 篇5

高中新课程实验,对于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都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工作,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都是开拓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教育科研,都是崭新和具有前瞻意义的课题。因此,紧紧把握新课程实验,认真做好实验反思和总结,认真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保证新课程实验顺利进行具有突出意义。我们欣喜地看到,我校教师在这场历史性的变革中接受考验,经历着观念更新、知识充电、教学反思的过程,为实现新课程培养目标进行着艰辛的努力。为了进一步推进高中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将从更新理念、培训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成效、对课标与教材的反思、教学实施与资源开发、进一步推进课改的意见等方面回顾与总结过去四年多来的工作。

一、更新教师的教学理念

高中新课程的实施是基于民族教育传统和民族文化本源的变革,必须具有民族性、文化性。鉴于上述的认识,我们在实施的过程中提出了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素质教育的理念为基础,以教育创新为目标,努力实现三个基本融合:吸取传统教育的精华与现代教育思想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教学方法,与现代教育技术教学相融合,吸取传统教学的优秀的培养方法,与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相融合。确立这一原则的目的是在传统课程与新课程之间建立一个桥梁,让教师在探索和实验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创建模式,避免因为仓促上马形成混乱或空白区间,造成教学的错位。同时我们在新课程的管理上提出以课程标准为主要指导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以发展学生基本能力为主要目标,切实从课堂教学入手,探讨实施新课程的基本方法。

二、组织教师参加培训

1.参加国家、省、市、县级的培训

在四年多来的新课程实施实验中,我们始终坚持新课程的基本理念,重视教师的上岗培训,组织当年准高

一、高二任课老师参加省、市、县教研室组织的新课程培训,学习有关理论,更新教学理念,树立切合新课程教学的理念,投入到新课程的改革和实际的教学中去。

按照教育部关于新课程实验全员培训,不培训不上岗的规定,2006年底至2010年,我校教师利用寒暑期积极参加了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类培训。

2.组织的培训与研讨

我校除了组织高中教师参加省和市的新课程培训外,各学科还在省、市、县教研活动中积极参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学习和研究。针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在过去四年多里,分别在不同的阶段开展不同的专题教研,以教研公开课或研讨课为依托,校内名师和省、市、县级骨干教师引领,分别开展了实验活动课、教学观摩课和复习研讨课的专题教研,增进学校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期望通过课例和交流,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某些教学问题能达成共识。

三、实施新课程的成效

1.合理设置课程

根据福建省教研室对必修模块和部分选修模块开设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校的教学实际,我们统筹安排了高中三年的学习内容(其中,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要求的必修学分,满足学生发展差异的选修学分),明确提出要防止盲目加快进度,提早结束课程,拉长高考复习时间的倾向。

2.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模式

在新课程实施的伊始,我们严格按照课程计划设定的“必修”、“选修”两大课程的结构模式,严格遵循课程的计划节数来编排课程计划,同时根据课程计划的要求,开设了选修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等,形成与国家课程计划相一致的课程结构体系,为开展新课程的实验奠定了良好的制度保障。

我校地理、语文学科在高中新课程的实验过程中,教师们认真学习高中新课标精神,研究制定教学实施计划,不断进行课改实验。现在,均有代表性的模块教学,既形成较成熟、有特点的教学方法,又有较显著的教学成果。

但由于受外部的环境影响(主要是各学科高考方案公布后)和学校的师资和生源所限,高中高考科目的九个学科的必修课都能按课标的要求开出,而选修课基本上是按高考必考的内容开设,高考不考的选修课内容基本上没有开设。

3.研究和尝试学分认定和新的学习评价模式

根据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学校教学管理意见莆田市对模块的学分认定提出的要求,我校积极探索纸笔测试与非纸笔测试结合、量化评价与质性评价结合、自评与他评结合的评价模式和学分认定方式。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各学科必修、选修模块、研究性学习学分认定方案。向学生明确如何选课、各科模块如何评价、评价项目是什么、如何获取学分。并与专业机构合作,共同研制本校学生学业评价和学分认定网络版操作和管理系统。

从目前学校对模块学业水平评价来看,由于新课程将选择课程的权力交给了学生,将课程实施安排的权力交给了学校,将模块学业水平评价的权力交给了学校和教师,这就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对象和主体多元、方式多样的学业成绩评价体系。这个评价体系既要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又要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既重视采用定量的评价方法,也重视采用定性的评价方法;全面地评价学生多方面的智能。这样的评价体系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完成的,有待于在新课程进一步实施的过程中不断修正与完善。

4.重视教学质量监测

作为学业质量管理的一项措施,为及时总结新课程实验中教学的经验,发现存在问题,以便对教学进行有效的调控,学校校级领导亲自实行全面的质量监控。

5.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

新的课程改革重新定位课程的概念,课程再不只是教材上的固定内容,一切与学生的学习经验有关的内容都可以看作是课程的资源。我校各学科努力开发课程资源,取得较显著的成果。如: 我校语文组、地理组等开发的校本课程。

6.以校本教研推进科组建设

在新课程实施中,教师是开展校本教研的主体角色,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也只有在积极开展校本教研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得以实现,以校为本的教研组建设是新一轮课程改革走向成功的重要保证。我校倡导“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专业研究人员的专业引领”的校本教研模式,科组以典型课例为线索,以专题研讨为核心,以教师的原有经验为研究基础,以教学实践中的突出问题为切入点,激发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的热情,以参研教师的自我领悟、自我构建为目的,使教师在主动参与中,在各种观念的交锋中,提高认识,达成共识。

四、新课程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普遍来说,教师们最担忧学生能否通过新课程模式的学习,顺利通过三年后的高考;此外在实际教学中所形成的两个极端:太开放与太保守都给新课程的教学带来沉重的教学压力。具体的说,我校新课程实施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多数教师思想和愿望上都能紧靠新课改的精神,但在教学中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重视非常不足,在课堂教学中仍只重视基础知识与能力,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体验、感悟的特点,压抑学生的个性,包办学生的学习,甚至从“教”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学”等问题。

2.在教材理解与运用方面,新教材具有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内在逻辑严密等特点,普遍表现为难度大,容量大。对于这些新教材,普遍的反映是老师难教,难处理,学生难阅读、难理解,加上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更加剧了教学的难度。另外,在实际教学中,较多教师在处理教材时习惯用旧教材的处理方法,不断扩展、延拓、加深,造成了课时的严重不足。

3.新课标注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提出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出发点是好的。但在具体操作中,自主导致了茫然,合作变成了“合座”,探究缺乏有效性和科学性。许多学科的教学活动,台上热热闹闹,台下应者寥寥,学生有活动没体验。怎样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变成真正促进学生整体素养提升的有效手段,值得探讨。

4.近几年,由于教师的流动,补充了一批没有高中教学经验的新毕业教师,这些教师虽然了经过了短暂的培训,接受了一些新课程的理念,但他们既不了解原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又不了解新高中教材的知识体系,在教学时,缺乏将整个高中教学体系作为教学的视角。而部分高中教师虽然有高中教学的教学经历,但对高中新教材的内容和体系同样显得陌生,加上刚开始高考科目和内容尚未明朗,对于如何处理新教材也束手无策。一些教师在处理教材时没有考虑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不同学段课程标准的要求,对新教材的使用存在一定的偏差。“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没有转化为教师的教学行为。有经验的高中教师匮乏,也严重影响了某些选修课的开设。

5.学生学习的评价仍然存在随意性和单一化的倾向。新课标规定评价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但有些教师还是单凭一张试卷定成绩;有些教师虽然也考虑了学生学习的过程性因素,但又因缺乏一定的标准和相关材料的积累,使过程性评价流于表面化和随意化,缺少信度。过程性评价往往重视了学生的显性交流,却忽视了学生的隐性交流,如何关注学生在课堂的真实表现,的确是新课改中值得关注、总结和探索的事情。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

1.积极参与进行新一轮的高中教师培训。通过培训,使全校教师对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教育教学目标及新课程改革的意义加深理解,在宏观理解高中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和目标的基础上,揭示新课程改革中突显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2.加强高中新课程教学案例的研究。对如何按照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教案的设计,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等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对课堂教学个案的分析、研讨,使全校教师掌握理想的教学方向引导策略和实效性强的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方法,探讨针对性强的教学实效策略,为教师提供教学新思路。

3.探讨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必选模块及选修模块的知识衔接问题。必修课、选修课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重点介绍如何理解必修、选修教材及其关系,特别是对教学实施中各个环节的把握,在微观层面上对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提出应对方案,解决新课程体系中的难点问题。同时研究高中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备考的策略。

4.对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存在问题的根本原因,对所存在的主要问题研讨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对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提出指导性意见。就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的一些教学模式和方法进行剖析,对改革实施中的成就与不足进行反思,结合我校各学科教学实际情况,提出下一步的工作努力方向。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6

教育教学质量是教育事业的生命线,是发展教育的永恒主题。为了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随着《吉安县关于加强学校教学管理的指导意见》的学习与实施,结合吉县教字【2013】35号《关于对高效课堂改革实验校进行评估的通知》,几个月来,我校强力推进高效课堂教学改革,明确主攻方向,制定改革措施,优化教学手段,稳步扎实地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总结如下:

1、七、八年级高效课堂试点启动,建立实验领导小组,制定学校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学校把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工作作为学校发展的头等大事常抓不懈。学校一是每月开展高效课堂工作专题会。二是做到逢会必讲、逢考必研。都必须认真分析高效课堂教学中的得失。

2、根据高效课堂课改实验实施方案,认真组织实施。指导小组按要求听课,并及时与老师反馈。以便及时深入地了解和研究高效课堂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3、加强“高效课堂”的探索。教导处开展以“小专题研究”为主要内容的教学科研活动,引导教师广泛开展应用型课题的教研活动,制定《凤凰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评价表》,《凤凰中学优秀课改教师评价细则》、《凤凰中学小组合作实施及评价办法》和《凤凰中学课改奖惩制度》。

4、扎实开展教学活动,用活动推动高效课堂。

扎实开展好校内高效课堂展示课、教学讲座等教学活动,学校领导要深入其中组织教师做好听课、评课和导课,注重活动的质量,充分体现活动的效果。通过活动让教师全员互动,主动参与,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教学能力和质量的提高。现18位实验教师已经完成第一轮展示课,并且对应评价教师当堂打分和提出意见。

5、细化高效课堂实验工作,专门列出了实验教师应当及时完成的工作。建立奖处激励机制,公平、客观地运用考评结果,充分调动实验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高效课堂工作的全面开展。

6、强化校本培训,为高效课堂增强后劲。

结合实际,制定科学的、操作性强的教师培训和校本培训方案,全面提高实验教师的整体素质。周一晚自习一为教研组集中校本培训时间,要求进行集体备课与高效课堂研讨。每月一次的高效课堂改革工作专题研讨会按计划进行,其中有中心发言,要形成文字稿。

7、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学生的成长依赖的是每一堂课的积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重中之重。严格遵行各教研组定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考评。

8、加大高效课堂改革实验投入,各班备齐“班班能”,同时各班备齐了实物投影仪。学校还购制了一批导学案和有关课改资源。

并形成了《凤凰中学高效课堂材料汇编》。

9、各班以四人组成学习合作小组,学校从大的方面制定了合作方案。围绕学校总体方案,各班进行了细化。对于优秀合作小组,学校利用校园广播室、校报和凤凰中学网站进行宣传和通报表扬。对学生合作小组评价成员进行一次培训。

10、各教研组围绕“二十四”字课堂教学模式,制定本教研组特色教学模式,然后进行集体备课,重在集体讨论,最后形成共案。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7

作为辅导员, 如何在我院学分制改革中做好角色的适应与改变, 找对学院对学生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 有针对性地做好学生的服务与管理工作, 有重点地培养学生立德树人、创新创业、守住大学生底线等特色模块, 是值得学院全体学工队伍深刻探讨的, 本文着重从辅导员角色定位、传统学生管理工作对学分制改革转型带来的冲突、工作创新、优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思考与探讨。

一、我院实行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下辅导员应如何进行角色定位

根据教育部下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要求规定:1.辅导员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传达者、组织者及协调者;2.辅导员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以国家主流大政方针为教育切入点;3.辅导员要及时与任课教师取得联系, 通过组织开展学风建设, 培养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 增强学习动力;4.辅导员必须抓好班级党团、学生骨干及班级文化建设力度;5.由于学分制带来的班级组织涣散, 这要求辅导员必须更细心周到地进行班级日常事务管理;6.辅导员要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能够对较常见的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时发现并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7.当前社会网络信息时代飞速发展, 要求辅导员能够熟知网络沟通语言的特点, 并运用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中来;8.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 尤其是高校学生的特点要求辅导员要有应对危机事件的能力;9.辅导员要针对问题学生及时进行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让他们能够认清社会的就业形式, 进行职业规划, 端正学习态度, 为走向社会做好准备。

二、我院实行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对辅导员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冲突与创新

(一) 学分制下辅导员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冲突

1.实行学分制后, 使得传统意义上的班级概念弱化, 学生活动空间由相对单一化转向多元化, 学生不能明确学习重点, 盲目跟从, 忽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 导致学习找不到方向, 由此产生的学业问题会更加突出, 给班级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2.学分制下学生只要修满学院规定的学分即可达到毕业要求, 部分学生为了早日修够学分, 在选择时选择要求比较低、易给得分的老师或者选择学分较高的学科, 偏离学分制的出发点, 达不到学分制实施的预期效果, 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学分制的实施, 使行政班级约束力弱化, 带来的课堂纪律与考勤会出现脱节, 随着学业进程的推进, 部分学生心情焦虑、脾气急躁易冲动、产生自卑心理、出现社交恐惧症等, 导致个别学生会出现心理障碍, 出现道德滑坡及行为失范, 加大了辅导员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

4.过去统一的以专业班级的教学计划为依据, 与以学生的学习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指标的学生评价体系出现了冲突, 以往的学生综合测评评价体系会导致学生的奖惩措施出现问题, 失去应有的奖励、激励、惩罚作用。

5.我院辅导员平均所带的学生较多, 日常事务繁杂, 加之学分制实施下学生上课地点分散等原因, 辅导员掌握学生思想、学习、心理等各方面的把控能力下降, 信息收集困难, 给学生管理带来挑战。

6.学分制的实施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自主参与到个体自我发展中来, 但学分制是以毕业取得的最低学分来作为评判学生能否毕业的准绳, 学生对班级乃至学院、系部的活动凭个人喜好参加, 学生过分强调自我意识, 对班集体荣誉不关心, 团队意识淡化, 集体意识下降, 缺乏社会主义奉献精神和当代大学生应承担的社会担当和历史给予的使命。

7.学分制实施下, 很多学生出于功利的目的热衷参加学院各级团委、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 却不愿意参与班级组织的各项活动, 忽视班集体这个最基层的集体组织在育人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二) 我院实施学分制下辅导员进行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建立健全和修改完善学分制实施下相应的各项学生管理制度, 有效推进学分制实施的制度化保障, 辅导员才能在学分制实施下更好地发挥其效应, 凸显我院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格局。

2.我院学分制实施, 需要积极改革学生事务工作新的管理模式, 学院应建立面向全体学生提供服务的学生事务中心, 进行有效资源整合, 按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范畴分类, 由与学生事务相关的就业服务、生涯规划、心理咨询、奖勤助贷补、学籍查询等部门组成一体化、一站式服务窗口, 提供专业化、直接化对接服务, 既保证了工作的效率, 同时提升了工作质量, 扭转了学生原有的“有问题就找辅导员”的观念, 为学生工作团队减压, 促使其更好地专注于辅导员职业化标准所要求的工作范畴, 真正职业化。

3.我院实施学分制后, 辅导员应采取更加人性化的管理模式, 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化差异、成长环境、家庭等综合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让学生改变自我观念, 形成学生“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的新路径, 加大感情投入, 以教育引导为主, 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公民意识、主人翁主动参与意识等。

4.辅导员应该运用各种方法与班级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诸如通过运动与对话、班会、宿舍交流、班级活动、团体辅导、纪念日等多跟学生接触, 以达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目的, 具体分析学生的行为习惯, 采取因人而异的教育方法, 感化学生, 达到教育学生、引导学生的目的。

5.学分制的实施。我们应该把学生宿舍作为学生管理教育与服务的主要阵地, 推进各项工作进社区, 把传统的班级管理与学生社区结合起来: (1) 建立健全社区各项具体规章制度, 让辅导员服务与管理有章可依, 依章办事, 把学生在社区的具体表现纳入综合测评体系, 并作为评优、评奖的重要方面。 (2) 建立更切合学生社区服务管理实际的组织部门, 依托系部、班级、班委、学生干部、宿舍长等成立大学生社区管理委员会, 从上到下, 扩大覆盖面, 辐射及渗透力, 学院应多在社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 建立各类型的咨询服务机构, 充分调动全院学生的积极性主动参与, 共同管理好宿舍卫生、纪律、维修、社区活动等。 (3) 把学生社区作为违纪和安全宣教的阵地, 保护好学生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禁止在社区内打架斗殴, 防止黄赌毒进入、男女互串寝室、夜不归宿、损坏宿舍生活公共设施等情况发生。 (4) 把社区卫生作为美丽校园的窗口, 通过奖惩, 调动全员积极性, 保持公寓内外卫生, 创造优美整洁的社区环境。 (5) 在社区设立信息发布板, 并引导学生要养成及时关注的良好习惯, 以达到信息传达全面化。 (6) 把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所, 精心策划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 活跃社区整体氛围, 通过文化这只无形的手来推动育人功能的实现。

6.学分制实施下, 学生团、学、班干部作为连接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 更是学院、系、班级各项工作和活动的发动者与组织者, 现有的工作方法已很难适应学分制实施下的新形势, 这就要求学生团、学、班干部在开展日常工作中要有创新精神, 通过各种形式新颖的活动, 将学校、系、班级学生凝聚起来。

7.社团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 发挥自己的特长, 提高学生个体自身的团队合作意识、创新创业意识、社交和竞争意识, 学校应在现有社团基础上增加对专业性、学术性社团、公益性社团的支持, 充分挖掘“社团”育人潜力, 响应党中央“四进四信”中的进“社团”号召, 将学生社团搭建成为利于学生学习、成长、交流的平台, 在社团活动中把学生的专业、就业、思想政治、成长成才与自身兴趣爱好相结合, 并落实到日常工作中, 相信会达到很好的效果。

8.学分制实施过程中, 因为班级成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 学生管理受到了时间、空间的限制, 辅导员应该进一步提高网络的使用率, 在网上与学生沟通交流, 通过网络还可以更加真实地了解、掌控学生的思想动态, 学工部门可以通过网络打造信息发布平台, 提高办事效率, 更快更全面地传达给全体同学, 也可通过网络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业与就业等平台。

9.校园文化培育要紧贴国家、学校实际情况, 围绕学生人才培养目的开展, 在形式内容上要贴近学生需求, 创新活动内容、形式, 引导学生参与到校园文化创建中来, 打造环境优美、宜居、数字化的校园新文化, 合理布局校园规划, 让学生能够切身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 升华学生思想品行。

我院学分制实施办法的出台与当前我院人才培养模式紧密相关, 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应该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跟上时代步伐, 有条不紊地探索我院学分制实施中的学生管理创新工作, 为实现我院“创办优秀职业院校, 培养优秀职业人才的目标”而努力。

摘要:作为民办高职院校, 三亚理工职业学院追本溯源, 立足学分制, 制定了适应我院实际情况的学分制管理体系, 以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关键词:民办高职院校,学分制,学生事务管理

参考文献

中学课程改革的工作总结 篇8

【关 键 词】 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创新

随着当前农村基础教育改革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中学班主任的工作也面临着诸多压力和挑战。在素质教育的背景要求下,班主任的工作已经由单纯的班级活动的管理者转变为全方位的协调者。可以说,一个班级的凝聚力、向心力、优良的班风、浓厚的学习氛围的形成都与班主任的工作不可分割。现阶段,农村中学由于种种原因,尚没有达到理想状态,距离城镇学校也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农村中学班主任的工作还需在正确认识现实状况的基础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创新。

一、当前农村班主任工作中的问题与困境

当前农村中学的教学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农村中学学生及家长的教育观念出现了新的问题。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发展为农村人口的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加之在农村经济发展带来的农民经济收入的平衡性被打破,一些学生及家长开始片面的以眼前经济利益衡量接受教育的成本。同时,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也使一些家长对“知识改变命运”说法产生怀疑,进而重提“知识无用论”。

其次,任课教师的思想变动也增添了班主任协调教学管理的压力。现阶段,虽然国家对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年积弱和忽视,当前农村中学的各项设施以及教师的工资、福利等与城镇同级别单位教师的水平依然存在差距。特别是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薪资福利水平远低于同期发达地区水平,因此,农村教师人心思变难以避免。

第三,“监护无力”现象的普遍存在给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制造了更大的困难。随着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增多,“留守少年”全体不断扩大,而对于正处叛逆期的初中阶段学生,缺少父母的监护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不良性格产生的风险,也使得班主任的工作强度和范围无限制地扩大。

二、新形势下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突破困境的策略探究

(一)爱岗敬业,摆正心态,发挥班主任的师表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名班主任,首先应当以一颗爱学生、爱教育的心来面对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思想,及时帮助学生排解压力、解决困难。其次,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班主任教师,应当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科学规划自身的发展、构建个人独特的经验体系。

(二)加强联系,搭建学校与学生、家长间的沟通桥梁

交流和理解是教育进行的前提和必要准备。作为班主任教师,面对日益复杂的学生及家长的教育心理,必须及时地了解和关注。具体来讲,对于学生及家长间的沟通,应坚持疏导为主,引导为重。教育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之间的密切配合。尤其是学生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和精神世界的开拓者,其教育观念会在很大程度上导向学生的学习态度。因此,对于对受教育存在片面观点的学生家长,班主任应当及时进行沟通和联系,定期召开家长会,向家长宣传“知识改变命运”等先进思想,使学生家长看到教育的作用,理解教育的意义,给家长以配合学校工作的信心。

(三)集体合作,协调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团队

班主任作为班级教学的领导者,对于所管班级内的其他学科任课教师也应积极搞好协调工作。在协调工作中,班主任应当把握“两个坚持”的原则。

一是坚持“集体合作”的原则,组建一个教学管理研究团队,使每一位任课教师认识到自己在团队中的重要作用。价值感能够稳定一个人的心情,在“人心思变”的情况下,任课教师的价值感更是留住人才的重要因素。

二是坚持“适当加压”的原则,班主任作为本班教师团队的核心,应在协调各科教师、达成教学默契和教育合力方面发挥作用。“适当加压”是指班主任在对待任课教师的教研活动中,应当适当地给予压力。

小结

总而言之,农村教育工作在新形势下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必须放平心态,提高认识,不断地协调学生、家长、任课教师之间的关系,以达到最好的教学、管理状态,真正发挥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教师在教学管理中的最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王丽,卢新华. 浅谈新时期农村中学的班主任工作[J]. 中国校外教育,2011(13).

[2] 杨昌琼. 浅谈如何做好新时期农村中学班主任工作[J]. 才智,2011(20).

[3] 吴建国. 浅谈农村中学班主任的基本要求与工作方法[J]. 才智,2010(5).

上一篇:美丽的南北湖初中作文500字下一篇:《贵州省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