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通用12篇)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 篇1
成都理工大学选修课程
课程名称:指导教师:论文名称:可持续发展与新能源汽车专 业:学 号:姓 名: 结课论文
环境学导论 张若曦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
摘 要
近年来,为应对环境污染和石油危机的双重压力而诞生的新能源汽车受到了全世界的瞩目,各国纷纷把发展新能源汽车上升为国家战略,将新能源汽车划列为头等要事。
究竟什么是新能源汽车?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优势在哪里?如何理性的思考新能源汽车?
本文首先阐述了新能源汽车的产生条件,包括社会条件、理论背景与技术条件,从而让读者对新能源汽车有一个详细的了解。与此同时,分析了我国发展新能源汽车过程中的几点不足并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分析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价值。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汽车;价值
一﹑新能源汽车产生的经济与社会条件
(一)社会背景
1.石油危机促进发展新能源
三次全球性的石油危机都严重地影响了世界经济,全球经济不同程度地出现了衰退的情况。近年来,中东﹑北非这些产油区域的国家政局动荡不安。
面对这种石油危机的困境,传统汽车能源的大量消耗已经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阻碍,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研发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寻求全面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途径。
2.环境污染促进发展绿色能源
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全球变暖和大气污染。首先,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加剧。其次,臭氧层破坏及大气污染。
(二)理论基础
1、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提出
1992 年,180 多个国家,签署了《21 世纪议程》,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官方的形态被正式提出。
2﹑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理论包括三方面: 第一,环境价值论。
第二,第二,环境承载力论。第三,第三,协调发展论。
(三)技术条件
1.新能源汽车的定义
广义上的新能源汽车,又称作代用燃料汽车,是指不使用汽油和柴油这些石油能源来作为驱动能源的汽车。
狭义概念的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则缩小了汽车驱动力的来源范围。2.新能源汽车的技术分类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来源主要可以分为混合动力﹑纯电动﹑乙醇动力﹑氢动力﹑燃料电池动力﹑燃气动力等为主的六部分。
(四)发展的现状
1、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新能源汽车准入专家委员会成立,新型洁净能源汽车被科技部列入到《国家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中。“十一五”期间的“863”计划“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重大项目咨询专家组成立。
2.国外发展现状
美国新任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奥巴马决定拨款24亿美元来补贴研发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和零部件的开发商,并协助它们开发新一代的汽车。
欧盟、欧洲工业委员会和欧洲研究社团在 2008 年 11 月制定了《2020 年氢能与燃料电池发展计划》计划投资 10 亿欧元用于燃料电池和氢能研究、技术开发等方面。
截至 2010 年,日本各企业汽车向外界展出了多款新能源量产车和概念车。三菱公司的 iMiEV 概念车采用可循环利用的太阳能作为能源,轻量化和高效能让这款车的续航里程大幅提升。
二、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价值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一种新生事物得以蓬勃发展必然有其发展的价值,新能源汽车也是一样,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价值主要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环境价值。
(一)经济价值
1、新能源汽车是全球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生态环境维度中,低碳经济理念要求最大限度地降低排放; 在经济维度中,低碳经济理念要求产业结构与制度的创新; 在社会维度中,低碳经济理念要求人们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实现生活方式与消费习惯的生态化。
2、新能源汽车是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
新能源汽车在受到世界经济热捧的同时盘活了汽车产业各个环节。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试验﹑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需要大量的专业技术人员,为社会提高了大量的就业岗位。
新能源汽车的生产需要大量的零部件,这将为许多零部件供应商提供利润,它的发展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使各个环节中的相关行业发展。
(二)社会价值
1、新能源汽车唤起生态环保意识、新能源汽车作为低碳经济与环境资源危机的产物,民众将会对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进行思考,充分体会到能源危机的逼近。
2、新能源汽车增强生态责任意识
现今,世界各个主流媒体往往都在重点关注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情况,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环保特性以及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性进行大量的报道这种正面的﹑积极的报道会不断加深公众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识,3、新能源汽车促进了环保参与意识
新能源汽车走进人们的视野后,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大家能源汽车作为参与环保的一种新的方式和途径,这使得社会中的一些环保人士在参与环保的方式上有了一个新的并且十分重要的选择。
(三)生态环境价值
首先,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其次,新能源汽车可以有效减少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减轻城市空气污染。再次,新能源汽车的尾气没有硫和氮的化合物,可以减少酸雨的形成,间接改善水体和土壤的质量。
最后,新能源汽车可以减少对汽油与柴油的消费需求,缓解石油危机的压力。
(四)存在的问题
第一,核心技术有待提高。
目前新能源汽车的主攻方向有三个,纯电动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和燃料电池汽车,虽然我国的科研部门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技术成果,也推出了很多试验车型,但是和日本及欧美的动力总成技术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第二,政府政策局限,产生了挤兑效应。
2009 年科技部联合财政部下发《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财政补贴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以及国务院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虽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进行了规划,但是更多的是针对公共运输等行业,而消费潜力巨大的私人汽车市场则受到冷落。
第三、项目多、摊子大、精品少。
第四,基础设施投入较少,推广力度不足。
三、可持续发展视野下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道路
(一)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辨证规律,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新能源
我们只有按照这种思路去发展新能源,才能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做出正确的选择;只有利用这样一种绿色的能源,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同享一片蓝天。
(二)坚持事物循序渐进的法则,谨慎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
我们必须要防止一些不法厂商投机取巧,让消费者试验其产品的耐用性。只有在技术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基本完备的条件下将新能源汽车投放到市场中,它才能真正起到节能环保的作用,也才会真正的被消费者接受。
(三)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提升本国自主创新力度
我认为不断的技术积累和经验积累一定会在适当的时候爆发,我国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也一定会在不断的自主创新中取得其应有的成果。
(四)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法律法规,着力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政府重视发展新能源汽车,并且认为这是我国汽车企业获得长足进步的一次绝佳机会,因此政府的扶植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生产意义重大。
结
论
综上所述,可持续发展理论对于当时世界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十分重要,新能源汽车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肩负的历史使命不言而喻,它对世界经济以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新能源汽车对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具有重要价值。
总结出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四个需要重要把握的方面。
首先,正确把握人与自然的辨证规律,积极发展绿色环保的新能源。其次,坚持事物循序渐进的法则,谨慎推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化。再次,努力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加大提升本国自主创新力度。
最后,建立健全适合国情的法律法规,着力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
参考文献
[1] 曹光章,[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主义与可持续发展,2002 [2] 罗军,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哲学思考:[硕士学位论文],2004 [3] 杨柳,何洪.汽车尾气的危害及治理,2008 [4] 科苑,全球加速变暖十大事实,人与自然,2009 [5] 孙佳琦,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新能源汽车价值研究:[硕士学位论文],2011 [6] 百度百科,新能源汽,可持续发展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 篇2
新世纪以来,在国家的大力推动下,中国的空间事业得到深入发展,比如嫦娥工程、载人航天工程、北斗卫星导航工程等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成功。为适应国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发展趋势,武汉大学电子信息学院于201年开始在电波传播与天线(国防)以及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引入《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导论》课程。为培养空间物理、无线电物理学科高层次创新型人才,2015年在实施“本硕博一体化”人才培养计划中,相关课程又进入拔尖学术人才班本科阶段教学计划。
《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导论》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主要讨论日地空间环境各种要素的特征和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由此引起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简要介绍可能影响航天器性能的空间环境要素以及某些与空间环境要素相关的探测技术。这些内容涉及多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相关的知识点分散于基础课和专业课之中,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磁场与电磁波等。目前还没有专门针对此课程本科教学的教材,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合理安排相关教学内容和方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要充分理解课程的知识内容需要有很强的想象力。本课中许多概念涉及的尺度很大,比如空间尺度可以从卫星高度的几百公里延伸到日地距离的上亿公里。如果教师不善于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而只强调公式的推导、理论的解释,学生对概念就会缺乏感性认识,往往印象不深,因此对学习感到索然无味。空间环境虽然离我们地面生活环境遥远,但是相关的信息却经常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教师要善于把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这些信息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扩大学生的视野。
2结合日常生活经验调动学生的想象力
空间环境的诸多概念和我们日常生活的经验认识相去甚远,学生往往缺乏直观感受,比如距离、温度、密度等尺度都是跨数量级的变化。如果只是在PPT上罗列这些数据,很难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这时候需要教师把学生日常熟知的内容和教学内容进行某种联系,逐步推进。例如,对于距离尺度而言,普通飞机(如波音777,消失的马航MH370和被导弹击落的MH17 都属此类)巡航飞行在10 公里的高度,一般的风雨雷电等气象都在这个高度以下,被大家熟知的臭氧层则在30-40公里高度。低轨卫星运行的高度则已经跨入百公里高度门槛(比如中国神舟飞船和国际空间站都在300至400公里高度,新闻中经常出现的哈勃望远镜位于550公里高度,央视天气预报展示的云图则来自800多公里高度的风云气象卫星)。众所周知的GPS卫星迅速跨越千公里级别,飞行在2 万公里的高度,在同样高度也运行着中国北斗系统的中轨道卫星。地球同步轨道在中学物理中就有涉及,距离地面大约3万6千公里高度,而同步轨道的高度大约只是月地距离的十一分之一。这样,通过把一些熟知事物与抽象数据相联系,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当空间范围跨越到整个太阳系时,数量级也扩展到亿公里的级别(例如,日地距离1.5 亿公里,冥王星距太阳60 亿公里)。这种尺度不会出现在普通的日常生活中,也很难和熟悉的概念联系,如果课堂上只是照本宣科,那么学生接受的也只是更多抽象的零而已,听过即忘。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等比例的方法,把巨大的空间缩小到普通日常的生活尺度,使学生更容易想象各星体之间的关系。天文学上,日地距离被定义为一个天文单位(AU),那么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分别距太阳0.39、0.72、1.52、5.2、9.58、19.23、30.1、39.3个天文单位。如果等效一个天文单位为500米,那么相应的距离分别等效为195米、360米、760米、2.6公里、4.79公里、9.61 公里、15 公里、19.7 公里,这样的尺度很容易在一副市区的地图上标注出来。此时,月地距离等效为1.3米,月地系统大约为一张课桌的尺度。地球的大小则等效为一个半径2 厘米的乒乓球,相比之下,太阳相当于一个半径为2.29 米的大广告气球,而木星的半径则比地球大十一倍,大约又是太阳半径的十分之一。通过这种比较方法,学生更容易建立对超大空间相对尺度的直观感受。
利用类比的方法也可以解释某些物理过程和现象。几百公里高度的大气处于热层,温度达到1 千摄氏度,按同学的一般理解就会产生疑问:这比烤箱里的温度高多了,为什么航天员还能在舱外行走?实际上,由于高层大气过于稀薄,热容量很小,热传导也不容易发生。类似于日常生活里,人能被80摄氏度的热水烫伤,但是却可以在同样温度的热蒸汽里享受桑拿浴。
3 结合新闻时事引导教学内容
有些新闻时事直接和课程的知识点挂钩,教师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来展开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接受。以下列举几条一年来与课程相关的重要新闻时事:
“2014年11月12日,欧空局罗塞塔探测器成功释放“菲莱”(Philae)着陆器,开展人类历史上的首次彗星登陆行动。”。此条新闻引导展开彗星特点,大偏心率轨道等知识点。
“2015 年7 月16 日,NASA公布了14 日新视野号近距离飞掠冥王星后获取的冥王星及其卫星的高清图像。”,涉及矮行星,行星等概念。
“2015年7月24日,美国宇航局(NASA)向世界宣布,他们发现了一颗与地球相似指数达到0.98 的类地行星开普勒452b(Kepler-452b)。”;“2015年9月28日美国航天局宣布,在火星表面发现了有液态水活动的“强有力”证据,而液态水是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这两条新闻引导出太阳系类地行星的概念,以及为什么地球有适宜生命的环境等知识点。
“2015年8月2日,位于贵州平塘县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完成首块反射面单元的吊装工作,施工进入冲刺阶段。 FAST的反射面由4450块反射面单元组成,总面积约25 万平方米,用于反射无线电波、供馈源接收机接收,是FAST工程的主线。 FAST工程预计于2016 年9月竣工,该望远镜建成后,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和世界级射电天文研究中心。”。此条新闻涉及深空探测技术、电波传播与天线等知识。
“2015 年9 月20 日7 时01 分,我国新型运载火箭长征六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成功将20 颗微小卫星送入太空。此次发射任务圆满成功,不仅标志着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再添新成员,而且创造了中国航天一箭多星发射的新纪录。”。通过此条新闻可展开卫星轨道动力学等内容。
当然,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新闻时事还有很多。授课教师平时需要多注意多积累,并灵活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了解到,专业课知识背后不仅有理论的艰涩,也有在现实生活中的生动体现。
4 结束语
空间环境与空间探测知识体系涵盖的内容很广且距离实际生活经验较远,授课教师如果只是罗列空洞的数据和板书复杂的公式,则往往使教学缺乏效果,达不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方法必须务实灵活,帮助学生提高想象力和理解力,启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达到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摘要:随着中国航天事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迅速扩大,空间环境与探测技术相关课程被引入到是综合性高校本科教学。相关课程内容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较深,距离日常生活较远,如果教学只注重公式的推导、概念的解释,数字的罗列,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通过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实践,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想象力。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 篇3
海南大学“地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安排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讲授,3个学分,共6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第7-21周),实践教学12学时(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校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授课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先进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和受众情况分析
“地球科学导论”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天文、地理、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充分适应了当今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3]但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较为艰深的假说、学说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本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军训刚一结束就开始授课。一方面,作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相关地理、气象学基础,接受相关理论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年轻人,对于高新技术、社会热点有着本能的兴趣,而对于过多的概念、理论,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实验技能,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原则
根据“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和受众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以下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并注意在逻辑结构和知识基础上的前后衔接,严格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二是实践性原则,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等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科学导论”并非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启迪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进性原则,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故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简易的地球科学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从基础的实验技能入手,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实习设计
实习教学环节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4]根据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处于从高中-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期,面对丰富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的现状,结合“地球科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实习定位为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的初次系统的认识性实习,即“综合环境实习”,其意义在于使大一新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有一次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除增加对本课程的理解,激发专业热情外,还可为后续的专业课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5]
1. “热带典型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实践”——美万生态村考察
目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球科学导论(生态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内容是由教师及当地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并与参观海南典型文明生态村相结合。本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农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理解“山顶种树,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模式的环境生态学原理;对常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海南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
2. “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野外实习考察
实习路线是由海南大学苗圃-果园-植物园-热带牧草种植资源圃-国家热带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步行,沿途可仔细观察农田、森林、草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实地讲解溪流、集水区、湖泊等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实验课程设计
考虑到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进度和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学科前沿且操作简便的先进地球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以“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为例。其二是注重对经典环境生态仪器的运用,以及基本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技能的培养,這部分以“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为例。
1. “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现代设备的使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资料片播放,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使用精度、局限条件以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操作示范和野外实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分别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楼、课室、宿舍、食堂、植物园、云月湖,测定其地理坐标,描绘运动轨迹,并分别选择林内、空地、大楼前进行GPS测定,比较其地理坐标以及信号强弱。在本实验中除在理论层面GPS的一般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北极星系统的研制和进展及其背景,让学生在社会、经济、国防层面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加深理解。
2. “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 ——经典仪器的应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实验室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样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主要仪器包括烘箱、铝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学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优缺点,分别测定不同生态系统(农田、草坪、橡胶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别,说明其原因。同时,根据测定的情况,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讲评过程中,教师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就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或毕业实习等单一实践环节,而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地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环境实习和实验课,各环节之间目的明确,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具体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希望能对相关学科、相近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顺兴,陈智熠,陈涣林,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 环境保护, 2005(4):35-39.
[2]李顺兴,邓南圣.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92-96.
[3]翼国盛. 简评《地球科学导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01(6):46.
[4]马俊杰,曹明明,王伯铎. 综合性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体系建设[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2):87-89.
[5]曾正中,张明泉,赵转军. 环境科学“水文与水资源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J]. 高等理科教育, 2003(50):71-74.
[责任编辑:钟岚]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 篇4
一、至善考研寄语
1、成功,除了勤奋努力、正确方法、良好心态,还需要坚持和毅力。
2、不忘最初梦想,不弃任何努力,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
二、适用专业与科目
1、适用专业:
建筑与环境学院:环境科学、资源环境、环境工程(专业学位)
分析测试中心:环境科学
2、适用科目:
838环境学导论
三、内容简介与价值
(1)考前必知:学校简介、学院概况、专业介绍、师资力量、就业情况、历年报录统计、学费与奖学金、住宿情况、其他常见问题。
(2)考试分析:考题难度分析、考试题型解析、考点章节分布、最新试题分析、考试展望等;复习之初即可对专业课有深度把握和宏观了解。
(3)复习提示:揭示各章节复习要点、总结各章节常见考查题型、提示各章节复习重难点与方法。
(4)知识框架图:构建章节主要考点框架、梳理全章主体内容与结构,可达到高屋建瓴和提纲挈领的作用。
(5)核心考点解析:去繁取精、高度浓缩初试参考书目各章节核心考点要点并进行详细展开解析、以星级多寡标注知识点重次要程度便于高效复习。强化冲刺阶段可直接脱离教材而仅使用核心考点解析进行理解和背记,复习效率和效果将比直接复习教材高达5-10倍。该内容相当于笔记,但比笔记更权威、更系统、更全面、重难点也更分明。
(6)历年真题与答案解析:反复研究近年真题,能洞悉考试出题难度和题型;了解常考章节与重次要章节,能有效指明复习方向,并且往年真题也常常反复再考。该内容包含2007-2013考研真题与答案解析,每一个题目不但包括详细答案解析,而且对考查重点进行了分析说明。
(7)备考方略:详细阐述考研各科目高分复习策略、推荐最有价值备考教辅和辅导班、汇总考生常用必备考研网站。文章来源:至善川大考研网
环境科学导论论文水资源 篇5
系别:动力工程系
专业: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
班级:
姓名:
学号:
我国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控制对策
摘要:
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以及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进程的加快,随之而来的水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并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要环境问题。面对水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提出了解决水环境问题的对策: 减少耗水量、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产业结构调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开发新水源、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在分析水污染的现状和危害的基础上,就控制水污染进行了探讨思考。
关键词:水环境水资源水污染开发利用。
0 引言
水是生命的源泉,它滋润了万物、哺育了生命。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表面就有70%是被水覆盖着,而其中97%为海水,与我们平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淡水只占3%,而淡水中又有78%为冰川淡水,目前还很难利用。因此,人类所能利用的淡水资源是有限的,并且受到污染的威胁。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淡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我们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我国水资源现状和水污染现状
我国水资源总量多,人均占有量少,地区分布不均,目前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四位。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值的1/4,约为日本的1/2,美国1/4,俄罗斯的1/12。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2.7万亿立方米,地下水0.83万亿立方米,由于地表水与地下水相互转换、互为补给,扣除两者重复计算量0.73万亿立方米,与河川径流不重复的地下水资源量约为0.1万亿立方米。按照国际公认的标准,人均水资源低于3000立方米为轻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2000立方米为中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1000立方米为重度缺水;人均水资源低于500立方米为极度缺水。我国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立方米。北方许多大中城市因缺水造成工厂停产或限产,损失的年产值达1200亿元,南方一些城市也陆续出现水荒。
面对“滴水贵如油”的水资源,而人类对它的浪费和污染却是令人痛心的:据统计,全世界污水排放量已达到4000亿立方米,使5.5万亿立方米水体受到污染,占全世界径流总量的14%以上。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长江、黄河、淮河、海河、辽河、松花江、沱江等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有机污染物。近年来,我国有关部门在水源保护方面作了许多工作,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全国水源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域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饮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在我国水的浪费现象还极其严重,我国农业灌溉大多采用漫灌的形式,农业用水仅有效利用30-40%。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因此,合理开发水资源,节约用水量和防治水污染,应当成为我国水环境保护工作长期的工作方针。造成我国水资源破坏和水污染的原因
造成水污染的原因有很多,如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的排放,固体垃圾的肆意排放等,但最终归结为两大类: 一类是自然污染:因地质的溶解作用,降水对大气的淋洗、对地面的冲刷,挟带各种污染物流入水体而形成;另一类是人为污染是比较严重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按污染源分,可分为工业废水污染、城市污水污染、农业回流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等方面。
2.1 工业废水污染 水在工业上主要是用于洗涤产品、冷却设备、产生蒸气、输送废物和作为生产原料以有稀释等方面,几乎没有一种工业能够离开水。而且工业的用水量非常大,要占人类整个用水量的80%左右,据统计,生产一吨钢需水量30多吨:一吨石油化工产品、一吨纸或一千度电需水200至500多吨、而制造一吨人造纤维则需水1000吨以上。这么大量的工业用水,相应也有大量的废水产生,工业废水排放量约占总废水量的三分之二左右。
2.2 城市污水污染 随着工业的发展又带来了城市化,大量人口和工业高度集中于一些很小的地区,人们日常生活所产生的生活污水,据统计每人每天约有数百升左右,污浊负荷量为几十克BOD。这些污水除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动植物脂肪、尿素和氨、肥皂及合成洗涤剂等物质外,还含有细菌、病毒等使人致病的微生物。这种污水会消耗接受水体的溶解氧,也会产生泡沫妨碍空气中的氧气溶于水中,使水发臭变质。
2.3 农业回流水污染 农业上最大用水是灌溉,其中60-90%蒸发损失,其余10-40%渗入地下或从地表流走。由于耕种、喷洒农药、施肥等工作,使这种灌溉回流水中含有较高尝试的矿物质、富养肥料的有毒农药,也会使水体污染。这些物质化学稳定性极高,在自然界需要十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全分解为无害物质,成为环境是长期存在的污染物质,又易溶解于脂肪,能在动物和人体脂肪组织中积累起来千万危害,同时它难溶于水,借助水的流动而迁移到其它地方,使得许多没有使用过农药的地区,也受到了农药的危害。
2.4 固体废物污染及其它污染 农业废物、工业废物和城市垃圾的数量和种类都非常多,如果转入水中,也会污染水质,这类污染情况相当复杂。有机物质经水中微生物分解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各种有毒物质使水体具有毒性,从工厂排出的废气,如二氧化硫,一旦随雨水转入水中,就变成亚硫酸,它又同水中的氧作用,从而产生具有更大危险性的物质。垃圾场的垃圾雨淋和雪化后可能溶于水,或发生化学作用产生有毒物质,最后漏出场外,流入地势低的城市,或渗入地下,污染地下水。针对原因采取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造成的水污染严峻形势,我国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水环境保护、保障饮水安全。
3.1 减少耗水量:当前我国的水资源的利用,一方面感到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浪费又很严重。同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许多单位产品耗水量要高得多。耗水量大,不仅造成了水资源的浪费,而且是造成水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通过企业的技术改造,推行清洁生产,降低单位产品用水量,一水多用,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等,都是在实践中被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
3.2 建立城市污水处理系统:为了控制水污染的发展,工业企业还必须积极治理水污染,尤其是有毒污染物的拜谢必须单独处理或预处理。随着工业布局、城市布局的调整和城市下水道管网的建设与完善,可逐步实现城市污水的集中处
理,使城市污水处理与工业永治理结合起来。
3.3 产业结构调整: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是有限的,合理的工业布局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自然能力,变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起到发展经济,控制污染的作用。关、停、并、转那些耗水量大、污染重、治污代价高的企业。也要对耗水大的农业结构进行调整,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要走节水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包括农村生活源、农业面源、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的污染。要解决面源污染比工业污染和大中城市生活污水难度更大,需要通过综合防治和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工程等措施进行控制。
3.5 开发新水源:我国的工农业和生活用水的节约潜力不小,需要抓好节水工作,减少浪费,达到降低单位国民生产总值的用水量。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缓解山东华北地区严重缺水有重要作用。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净化海水等可缓解日益紧张的用水压力,但修建水库、开采地下水时要充分考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3.6 加强水资源的规划管理:水资源规划是区域规划、城市规划、工农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应与其他规划同时进行。
合理开发还必须根据水的供需状况,将地表水、地下水和污水资源统一开发利用,切实做到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结论
世界上的淡水供给是有限的,农业、工业和城市供水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导致了有限的淡水资源的分配竞争。为了避免水危机,许多国家必须保护水资源,对供水和需水进行管理,减少污染和降低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环境的影响。治理水污染环境的课题已经被列入世界环保组织的工作日程。在我国水源污染已经是普遍存在,有机物正在悄悄地污染着我们的周围环境以至对我们的生存环境构成了严重威胁,这方面现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孙希君,水污染及污水处理[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8.[2]周鹏程,污水综合治理浅谈[J],中州建设,2004,10.
[3]彭海清,李平,刘霞,管道分质供水系统的组成及工程设计[J].中国给水排水,2002,5.[4]窦玉珍,马燕.,环境法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5年[5]韩德培,环境保护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年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 篇6
一课程的性质任务
本课程是化学、化工和环境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等学校开展“三绿”教育是新世纪教育的重要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所以开设本门课程使高等学校学生认识环境污染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保护生态环境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高校学生提高环境意识,并作为一颗绿色的种子,播撒在祖国大地,成为环境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总体教学基本要求
1、对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较系统的了解,对环境问题、环境意识、生态平衡与生态环境保护有较深入的理解。
2、人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走和自然相和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其中起根本作用的也是最迫切的是全人类的觉醒和一致行动。从而进一步认识在高等学校开设这门课的作用和意义。
3、把握好生态环境基本知识:大气生态环境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与健康、清洁生产、环境质量评价、环境法与环境执法、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管理八大制度、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与国家经济环境安全等的相关内容,灵活多样,因材施教,组织好教学。
三本课程在国内外同类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1、国内外名牌大学都很重视环境教育,分别开设《生态环境保护》、《环境学导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人类发展与生存环境》等。
2、历年“4·22”世界地球日,就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马里兰州大学等上百所大学联合发起,以保护地球生态环境而掀起全美声势浩大的活动,最后得到全世界的响应,并将每年的“4·22”定为世界地球日,可见环境教育课的重大意义。
3、加拿大、荷兰等发达国家的高等院校,环境教育都开展得很好,这些国家的政府和高校与中国教育部或国家环保总局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召开多次国际环境教育会议。其中荷兰Van Hall In Stitute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与中国许多高校建立国际环境教育合作基金,帮助中国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推动中国环境保护事业。
4、中国清华大学通过多年开设环境教育课,开展“三绿教育”活动,倡议“创建绿色大学示范工程”,在全国得到响应。
从以上事例看出在高校开设《生态环境保护》这类课程在推动环境保护事业上所起的作用。
四课程建设规划
1、总体目标
按精品课的标准和评估体系要求,三年内争取达到省级精品课水平。
2、教学条件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网络教学
(1)将现有CAI课件作进一步改造之后实现与网络链接
(2)创造条件建立学习网站,加快“ISI”工程建设
(3)充分利用环境工程污水处理实验室、环境微生物实验室、环境监测实验室现有教学和科研仪器设备,为承接省重点科技项目获取更高层次的成果,进一步培养学生能力。
(4)CAI课件或“ISI”工程学习网站网上交流上档次、上水平,在高校开展环境教育方面独树一帜。
3、课程特色建设方向
(1)教学与科普相结合的创意、专业与媒体相结合的形式、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 内容是本门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主课题。
(2)将“三绿教育”贯穿本门课程教学过程中,即用绿色教育思想培育人,用绿色科技陶冶人,用绿色校园感化人。
(3)把环境科学知识的普及、环境意识的提高,作为本门课程教学教育的归宿
4、预期成果
(1)制作“ISI”工程学习网站一部
(2)完成CAI课件改造制作一部
(3)课程组撰写教学研究、教学改革论文5~8篇
(4)课程组撰写有质量的科技论文5~10篇
(5)完成科技鉴定或专利2~3项
(6)现用教材再版,再次列入教育部全国环境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
5、全面制定把本门课建设成精品课的实施计划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 篇7
这个学期我们上了为期八周的导论课,来进一步了解自己专业的未来发现方向,让我们对于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和了解。
我还记得第一堂课的时候考试问我们,有多少同学的第一志愿报的是本专业,我淡定的举手,其实说实话,我报这个专业完全是因为自主招生的专业限制,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也仅限于知道它是设计空调和暖气,我甚至不知道大三还要分方向,不知道燃气也是自己专业的涉猎内容。因此,在导论课开课之前,我也很想了解自己专业具体要学习的专业内容以及未来的发现方向。
我对专业有一个模糊的了解是在大一上学期的一次讲座,那次讲座的参加同学是我们大一新生和即将分方向的大三学姐,在那次讲座里,了解到我们专业其实是隶属于土木工程下的二级学科,主要方向是室内环境的设计,同时还有小部分学习燃气方向,总的来说,我们学校两个专业方向的优势都很强,但是近几年房地产行业的总体下滑趋势也对专业有一定的影响。
为期八周的课程里我们共上了六次课,期中五次讲的暖通空调方向,最后一次课是燃气方向。其实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第一次课,老师首先想我们介绍了专业的整体概况以及未来四年里我们要学习的内容,包括工程热力学、传热学等专业基础课,而真正的专业课在大三开始。姚杨老师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暖通方向和燃气方向的很多优秀教师,让我们深切的体会到了身在哈工大里是多么荣幸。随后的几次课里老师们分别讲了供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热泵空调技术、室内环境控制以及燃气技术。让我们对专业方向和专业历史有了更加详尽透彻的了解。
老师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我们专业的历史。建环专业在哈工大也拥有多年教学历史,当时的建环专业为暖通专业。1952年我国高校设立了第一批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除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外,还有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东北工学院。供热供煤气及通风专业、民用建筑专业、给水排水专业为土木系三大支柱专业,上世纪50年代初诞生在哈工大土木建筑系。据迄今可查资料,这3个专业在我国高校同类专业中是建立最早的。暖通专业创办初期,由于没有经验,一切都先从苏联照搬过来,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环节安排、教学大纲基本上是参照苏联模式制定的,教材也是把苏联的翻译过来使用,来不及翻译的则由哈工大影印原版书作为内部资料供各校教师参考自编讲义。原来供暖通风是一门课则分成了供暖、工业通风和空调工程三门课;大多数学校把“供煤气”这个分支也削去了,所以我们专业的名称也变成了“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后来随着城市煤气的发展,在部分学校里又另外单独设立了“燃气工程”专业。这些就是哈工大建环的前身。
我犹记得一次课上老师对开设导论课的解释是为了让同学们更加了解专业课的同时留住专业人才。老师说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会选择在大一结束的时候转专业,从而使本专业的人才大量流失。说实话,我不是没有过这样的念头,但是在后来了解到建环这门专业与土建行业不是完全的一致,它的就业前景也不是非常糟糕,同时,就业之后的去向——设计院也很让人心动。虽然我是一个学工科的女孩,但还是希望以后的工作可以安安稳稳,即使可能会很累,但是一定要稳定。
我们专业作为土建行业的二级学科,进行屋内环境的设计的同时,还有对于有特殊需要的环境的设计,老师想我们举了面粉厂和医院的重症看护病房的例子,告诉我们不要仅仅将目光局限于暖通空调。其实我们专业的就业方向还是很广的。
其实前几次课的暖通老师的铺垫让我对燃气方向的老师充满兴趣,最后来上课的是一个看起来很温柔的女老师。其实在燃气课之前就有通过学姐来了解这个方向。同时也对以后选择这个方向充满了兴趣。其实乍一听这个名字感觉应该很可能是能源学院的专业,偏偏他又在建环里面,因为燃气方向的同学毕业以后很可能去国企,同样一个很安稳的工作,再加上由于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导致毕业进入设计院的难度大大增加,我认为选择燃气方向也不是为一种考虑。另外,现在国家推行的十三五计划中的煤气改燃气等计划,逐渐完善的燃气维护体质都导致这个行业急需大量的人才,但是由于对于专业认知的浅薄让整个人才市场呈现出一种供不应求的状态。因此,对于选择燃气方向也有很大的倾向。
我想,无论将来我到底从事了哪一个行业,这门导论课都对我起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也不会忘记老师们细心又耐心的为我们讲解我们对专业的盲区和误区。而这门课更教会我们的,是解决未来环境问题的责任!无论是将要学习的基础内容,还是未来要解决的绿色环境问题,都需要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及专业技术能力,是可以在设计研究院、工程建设公司、设备制造企业、运营公司等单位从事采暖、通风、空调、净化、冷热源、供热、燃气等方面的规划设计、研发制造、施工安装、运行管理及系统保障等技术或管理岗位工作的复合型工程技术应用人才。都需要我们这些一代的工科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的吃苦耐劳精神,时刻谨记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训,不断培养自己发掘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从小事做起从基础抓起。认真刻苦学习,为未来发展打下扎实基础。
学号:
同上一节课 篇8
小班数学活动《大发现》
授课教师:梁平珍
活动目标:通过观察实物认识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活动准备:
1、正方形的书、圆形的铃鼓、三角铁
2、圆形、正方形、三角形图卡各一张。
3、各种图形积木玩具
4、挂图一张。活动过程:
一、教师出示实物并提问:
1、小朋友,这是什么呀?(铃鼓)它长得什么样子?(圆圆的)
2、这是什么呀?(三角铁)它长得什么样子?(有三个尖尖的角)
3、这是什么?(书)它长得什么样子?(方方的)、二、出示图卡: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图形宝宝,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些图形宝宝长得什么样子。
出示圆形并提问:“它长得什么样子?”“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圆形。”幼儿一起认识圆形。依次认识正方形、三角形。
三、幼儿动手操作,帮图形找家。
幼儿根据老师的要求拿出相应的积木并放在相应的图形里。
四、出示挂图并提问:
1、小朋友看一看图上都有什么?
2、电视机是什么形状?
3、钟表是什么形状?
4、灯罩是什么形状?
5、教师和幼儿一起完成连线。
五、活动延伸
一节课作文 篇9
“叮铃铃!”下课了,同学们一下课就围在课程表旁边,看下节课是什么,“是艺术课!”“太好了!”人群里传出一两个人的说话声。下节课是付课,心情当然好了。
“同学们,上课!”这节艺术课老师带我们去多媒体教室上,英语老师叫上几个没有写完作业的同学去办公室了。“我不想上艺术课,我们在这里写作业吧。”我听见几个同学在小声议论。
到了四楼,虽然英语老师叫走了几个人,可是教室人却少的可怜,我坐在我的座位上,实在太无语了,我这排除了我以外,那三个都没来。
过了一会儿,老师来了,问:“人怎么这么少?”爱打报告的李昊昊说:“老师,很多人都在教室写作业,不想来。”老师大发雷霆,让两个同学把在楼上写作业的同学全部都叫了下来,而且罚做100个下蹲。
“你们不想上就别上了,下节课告诉你们语文老师,说我吧上了!到时候考试抽到你们班就算我倒霉了!”老师火冒三丈。我们班静极了,没人敢说话。
下课了,老师走了,可我的心却很难平静,真不平凡的一节课呀!引起我的反思,学校为什么要安排我们艺术课体育课呀?不就是让我们德智体全面发展吗?我们为什么不上那?
难忘啊,第一节课! 篇10
我们活到现在,每一个第一次都是难忘的。在小学一年级的第一节课至今我铭记在心。
记得那天,妈妈陪我进了学校。发现里面好多家长陪着同学,有的甚至在哇哇大哭。早自习的上课铃响了。家长们都走了,我们哪儿知道已经上课了,把朗读着课本的朗诵声搅成一团乱麻。老师也来了,很多同学都去追爸爸妈妈,因为校门关了所以他们坐在那儿哇哇大哭。他们见到老师来了,哭的更厉害了,只好撒了个谎。说他们爸爸妈妈在教室里。他们连忙起来,一边跑一边叫着爸爸妈妈的跑回教室。在途中一个小女孩还捡了个“大元宝”,坐在地上哭了起来。老师急忙过去,扶起那个女孩。他们跑到教室里,失望的看着教师里的同学们。又坐在地上哭了起来。在教室里的我们并没有像他们一样失落。我们在教室里玩粉笔,我们把洁净的黑板画成了一团糟。
我们去安慰地上在哭的同学们。怂恿他们和我们一样画画。
时间不知不觉的过去了。下课铃响了。这第一节课我依旧铭记在心。这第一节课,我一生都忘不了。
如何上好一节课 篇11
----寒假培训心得体会
初三组
张慧芳
2010年1月30日----2月3日,学校组织我们全体教师进行了为期五天的培训。在此期间聆听了张校长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及赵县长的《我对教育的理解》,耳濡目染了全国著名教师的《如何备好一堂课》、《如何上好一堂课》、《如何评价一堂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示范课,使我感触颇深,对课堂教学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作为一位教师,最大的愿望莫过于能上好每一堂课,能受到学生的爱戴,欢迎。那么,如何上好一堂课呢?
首先从思想教育入手,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心态;带着抵学情绪的学生在老师的强压下被动地学习,老师再怎么会教,效果也是不尽人意的。要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并且利用实例向他们讲述学习的重要性。这样学生通过思想认识的转变,学习的欲望被激发起来,学习就成为一种自觉、积极、主动的认知过程,教师的教学也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要认真备课
1、在内容上,要依据教材,突出重点
上好一堂课,最关键的还是在于内容本身,内容的好坏是一堂课成功的前提。老师的授课技巧再好,如果内容不准确,重点不突出,那么这样的课上的再精彩也是失败的。
授课的内容并不是教材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对教材中重点的准确理解和把握。因此,授课中教要按照大纲的要求,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阐述、分析和解释。增加相关知识信息量,拓展授课对象的知识面,以帮助他们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2、在结构上,要逻辑严密,层次清楚
在结构上,最重要的就是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一般来说,我们说明一个问题,一般的方法:一是纵向推进,步步深入。这是最常用的方法,这主要是按知识的逻辑关系展开的。二是横向扩展,反复论证。内容上的横向展开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把内容含义讲全;其次举例说明;再次举一反三。按照这样一个逻辑关系和层次结构就可以把一个问题说的很清楚,让授课对象理解和掌握
3、在表述上,要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在语言的表述上,要注重通俗性。要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我们教学的目的,就是让授课对象接受知识,掌握知识,如果他们连你的基本表述都听不懂,哪就更谈不上理解了。讲稿在语言表述上要尽量口语化,具有亲和力和吸引力;在问题的过渡上,要自然衔接,顺理成章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再次,也是最重要的是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认真上好课。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能针对学习内容,学生的经历、兴趣、知识水平、理解力等,设计出富有弹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活动,营造宽松的课堂学习环境,创设自主学习、积极互动参与、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师生一起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
最后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布置好课后作业;上好每一节课后,我们都应该要有所反思,总结这节课教法中的可圈可点这处,有什么亮点值得今后继续沿用,又有什么缺憾,应该进行怎样的改进,还要想想学生在哪方面有所欠缺,在随后几节课中该做怎样的弥补等等。同时作业要精辟,尽可能避免题海战术。
怎样评价一节课 篇12
一、我认为要设计一节好课,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过去,重视学的现在,更要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了解学生在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要认真研究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环节、活动等),教学
目标的设计设置要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练习题组和题目,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 “各取所需”,既保证低层次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体会到成功的愉快,又使高层次的学生学有创见,有用武之地。教学环节设计要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身心需要。作为一个群体的学习活动过程,关注点应该放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
二、要评价一节好课,我们要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要看教师重点讨论、重点讲解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符合学生的需要,有助于帮助学生解决难点?还要看学生与教师提问、讨论、作业等活动表现出的精神状态与价值追求,等等。同时要关注教学过程的组织程序与活动节奏,从整体上看是否有合理的顺序与秩序,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活动节奏是否符合健康与安全的原则,能不能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与活泼于一体?对活动程度与活动节奏的观察要围绕有效学习的需要来考查,要关注活动方式、方法的合理性与教育资源利用的适宜程度,要依据学生认知与情意发展的要求来评价活动程序和活动节奏的科学性、合理性。观察教学过程主要是关注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与对教学任务的全面认识及其
落实情况。教学任务与教学目标及其所体现的现代教育理念,不能只停留在宣言层面上,而必须体现在教学活动过程之中,必须转化成为师生具体的活动方式、活动特点与活动氛围,这样才会真正对学生发展起促进作用。
三、一堂好课我们还要看教学活动的氛圃.它是否充盈在师生交往与活动中间,体现在课堂的物质存在与精神存在中,完全可以被师生之间感知的客观存在,是一种可以左右课堂教学活动效能的关键因素。我们主张的积极的教学环境应该是和谐、活跃、民主、平等的,是让每个参与者身处其中都感到安全、亲切、有归属感的。
【环境学导论节课论文】推荐阅读:
能源与环境科学导论07-1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导论报告10-28
环境现状环境危害论文09-15
环境学概论小论文06-13
河道环境论文10-13
环境诊断论文10-20
环境变异论文10-21
环境分析论文05-11
环境伦理论文05-13
社交环境论文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