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规范论文(共9篇)
法律规范论文 篇1
1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的区别:1)德要比法律的产生早得多2)从依靠力量来看,二者也不同.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3)道德对人们行为所干涉的范围则要广泛得多,深入得多.2道德与法律的联系:)1)从道德和法律的作用来看,他们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2)从道德和法律的内容来看,二者有相互重叠的部分3)道德和法律有相互转换,相互作用的关系.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主要内容1)父慈子孝,尊老爱幼2)立志勤学,持之以恒3自强不息,勇于革新4)仁 以待人,以礼敬人5)诚实守信,见利思义6)公忠为国,反抗外族侵略7)修身为本,严于律己.4职业道德有三方面的特征:1)范围上的有限性2)内容上的稳定性和连续性3)形式上的多样性.5社会注意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正面影响1)增强了人们的自主性道德观念2)增强了人们的竞争道德观念3)增强了人们义利并重的道德观念4)增强了人们学习创新的道德观念 6市场经济对职业道德的负面影响1)容易诱发利己主义2)容易诱发拜金主义3)容易诱使人们淡漠精神价值,追求享乐主义
7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有那些1)企业环境2)企业规章制度3)企业价值观4)企业经营之倒5)企业目标6)企业作风7)企业礼俗8)企业职工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9)企业职工职业道德10)企业形象包括产品及服务的价格和质量,产品品牌信誉,职工风貌,企业内外的人际关系,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企业建筑和职工服饰风格以及企业的物质文化环境等.企业形象是企业文化的综合表现,其本质是企业信誉.8企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1)自律功能2)导向功能3)整和功能4)激励功能 9文明礼貌的具体要求1)仪表端庄①着装朴素大方②鞋袜搭配合理③饰品和化装要适当④面部,头发和手指要整洁⑤站姿端正2)语言规范①职业用语的基本要求②要用尊称敬语③不用忌语④说好”三声”⑤讲究语言艺术a和婉b让步c幽默3)举止得体①态度恭敬②表情从容③行为适度④形象庄重4)待人热情①微笑迎客②亲切友好③主动热情
10职业责任的特点1)职业责任具有明确的规范性2)职业责任与物质利益存在直接关系3)职业责任具有法律及其纪律的强制性.11一个企业怎么样才能更好地变诚实守信为企业的无形资本呢?1)在企业内部,要苦练内功,企业上下要努力形成三种共识,即客户至上,质量第一,严守承诺2)在企业外部,还要做外功,重视企业形象设计,广告策划和宣传以及新闻媒体对企业的深度报道,形成企业特色,扩大企业的知名度.12一个企业如何做到忠诚所属企业1)诚实劳动:诚实劳动十分重要.第一,它是衡量一个劳动者素质高低的基本尺度.第二,它是一个劳动者人生态度,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的外在反映.第三,它直接关涉到一个劳动者人生追求和价值的实现.从最基本的追求来讲,就是高薪和高职
位的获得,从较高层次来讲,就是奉献社会,成就事业,实现自我价值等.第四,它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的兴衰成败,从而间接影响个人利益的实现.第五,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它还会影响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影响高民族,还国家经济的发展,间接影响每个劳动者利益的实现.2)关心企业发展3)遵守合同和契约
13企业信誉和形象的树立主要依赖三个因素1)产品质量2)服务质量3)信守承诺.14勤劳节俭的意义1)勤劳a勤劳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b勤劳是人致富的铺路石2)节俭a节俭是维持人类生存的必需b节俭是持家之本c节俭是安邦定国的法宝
15职业道德是在特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从事某种职业的人们必须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劳动纪律,组织纪律,财经纪律,群众纪律,保密纪律,宣传纪律,外事纪律等基本纪律要求以及各行各业的特殊纪律要求.16职业纪律的特点1)职业纪律具有明确的规定性2)职业纪律具有一定的强制性.17团结互助四大要素中的具体要求1)平等尊重a上下级之间平等尊重b同事之间相互尊重c师徒之间相互尊重d尊重服务对象2)顾全大局 树立全局观念,不计较个人利益,自觉服从整体利益的需要3)相互学习a向师长学b向同行学c向后生学d向社会各类有经验,长处的人学习4)加强协作a正确处理
好主角与配角的关系b正确看待合作与竞争
18创新的涵义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创新活动的核心是”新”.”创新”是指企业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包括1)新产品2)新方法3)新市场4)新原料5)新组织.19职业道德修养的途径1)确立正确的人生观是职业道德修养的前提2)职业道德修养要从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着手3)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不断激励自己4)不断地同旧思想,旧意识以及社会上的不良现象作斗争.20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1)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职业道德知识2)努力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提高文化素养3)经常进行自我反思,增强自律性4)提高精神境界,努力作到”慎独”.
法律规范论文 篇2
一般来说, 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 人类社会规范主要经历了禁忌、图腾、习俗、宗教规范、道德规范、法律规范、政策规范等不同的类型。在系统梳理社会规范的变迁过程中, 我们发现, 社会规范在其变迁过程中主要呈现出两种变迁形式:替代型与融合型。更为重要的是, 这些不同形式的规范因所处历史时期的不同具有不同的内容和性质, 有些规范如图腾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而部分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有些规范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 因其自身所具有的阶级局限性而永久被人类所摒弃, 如中国封建社会道德规范里的“三纲五常”, 随着人类社会不断向着文明进步发展这一趋势, 道德规范的阶级局限性暴露无疑, 必将为追求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权利的关系所替代。应当说, 不论是在阶段社会还是现代社会, 法律规范都是人类规范系统中最重要的规范类别, 那么, 探析法律规范的变迁形式, 本身亦可以达到对整个规范体系变迁形式的研究。
1 社会规范变迁形式之一:替代型变迁
社会规范变迁的替代型, 就是指一种规范代替另外一种规范, 成为社会的主导性规范。规范变迁过程中的替代有内源性的替代和外源性的替代。
就法律规范来说, 法律规范的内源性替代实质上指由社会自身的变化所引起的法律规范的替代。内源性替代既包括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替代, 也包括日常生活层面的法律规范替代。就国家层面的法律规范替代来看, 资本主义社会的法律规范替代封建社会的法律规范, 本质上根源于统治阶级的替代。马克思说过:“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 “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 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1]同样的, “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2], 因此资产阶级必然会用资产阶级的法律规范替代封建社会的法律规范, 以此来达到保护自己的利益和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的目的。就日常生活层面的法律规范替代来看, 现代社会的契约法替代了传统社会的身份法。马克思曾说过:“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 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 看到社会地位分为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 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 在中世纪, 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 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3]即就是说人们因所处等级的不同, 就当然具有了不同的身份, 不同的身份决定了不同的地位, 因此传统社会的法律规范就是通过对人们身份的确认, 使人们在内心深处自觉地认识到自己的角色, 按照自己角色的规定生活。角色认定具有强大的社会力量, 它不用太多的外在强制力就可以使人们自觉地遵守。现代社会的契约法则是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中要求市场主体拥有充分的自由、平等、权利意识, 以此来实现商品交换的顺利进行这一要求而产生的, 契约法规定契约双方拥有充分的自由、平等、权利, 以及对违约承担一切责任的能力。因此,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契约法代替身份法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然要求, 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法律规范的外源性替代是由外来影响所引起的替代。法律规范的外源性替代实际上是指在同一社会历史时期, 一种法律规范形式替代另外一种法律规范, 这种替代主要发生以下在三种情况之中:一是征服民族的法律规范替代了被征服民族的法律规范。一般来说, 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构成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之一。民族战争中, 必然有胜有败, 战败的民族一定会向战胜民族俯首称臣, 伴随统治阶级的更改, 统治思想相应的也发生变换。但需要强调的是, 马克思说过, 文化结构的发展变化并不总是同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是同步的, 有时也会出现不同步的现象。就像19世纪的德国, 它在思想上处于当时社会历史的领先水平, 然而它的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却是相当落后的, 二者之间出现了不同步的趋势。同样的道理, 虽然日耳曼人最终灭掉了罗马帝国, 但是日耳曼民族在法律制度文化上仍然是落后于罗马法的, 因为罗马社会是商品经济社会, 日耳曼社会则是以土地为中心的农业经济社会, 因此被恩格斯誉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的形式”[4]和“商品生产者社会的第一个世界性法律”[5]罗马法肯定会被日耳曼民族所接受, 并对日耳曼法律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因为先进文化对任何民族任何人都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二是宗主国的法律规范替代了被殖民地国家的法律规范。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封建的行会手工业经营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新兴市场的需求, 工场手工业代替了这种生产方式, 然而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 工场手工业也被现代大工业做代替, 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世界市场来为其提供充足的原料, 其生产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 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 而且带动了交通工具的极其便利, 一句话, 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方式为自己创造出来一个世界, 这样“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 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 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正像它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一样, 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 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使东方从属于西方”[6]。不列颠民族对印度的统治就是最好的例证, 印度成为不列颠民族的殖民地国家, 不列颠民族通过殖民贸易, 彻底摧毁了印度社会的整个结构, 并使得印度在不列颠统治下同它的一切古老传统, 同它的过去的全部历史断绝了联系, 这样不列颠用自己的法律规范完全替代了印度旧有的法律规范, 直至现代, 印度民族的法律规范都依然沿用了不列颠民族的法律规范。三是像近代中国法律的“西学东渐”。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加之西方法文化的猛烈冲击, 中国传统法律已经很难再抱残守缺, 即将走向了终结。于是清末的晚清修律实际上就是近代中国法律的“西学东渐”过程。晚清修律最突出的成果就是移植了西方的法律。移植西方法律最早侧重于英美法律, 尤其是在国际公法方面, 但至20世纪初修律时, 从体系到内容都取自大陆法系。晚清修律的主要成果有:《大清现行刑律》、《刑事民事诉讼法》、《大清新刑律草案》、《法院编制法》《大清商律草案》等。实际上, 晚清修律从本质上结束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使命, 取而代之的是西方现代法律思想文化, 中国台湾现行的大部分法律就是晚清修律成果的体现。
2 社会规范变迁形式之二:融合型变迁
规范变迁的融合型, 是指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规范相互融合在一起, 共同构成了社会的主导性规范。规范变迁的融合型, 可以从纵向和横向来考虑。
法律规范的融合包含了纵向融合和横向融合。法律规范的纵向融合实际上就是不同时代的法律规范之间的融合。孔子在《论语·为政》里说:“殷因于夏礼, 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 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也, 虽百世可知也。”这里的因就是继承的意思, 损益则是变革的意思。殷礼———夏礼———周礼, 直至后代的礼, 实际在夏礼中融合了殷礼的成分, 而周礼中也融合了夏礼的成分, 以致后代的礼中都融合前一代的礼的内容。特别是满清在征服了明朝之后, 虽然汉民族的先进文化广泛的被满清接受, 尤其是先进的法律规范文化被用于司法过程之中, 但是满清原有的法律并不是完全废除, 而是同汉民族的法律规范一道共同维系着满清王朝的政治统治, 虽然满清的法律规范只是在满清成员的内部范围内使用, 但它毕竟同汉民族法律规范共同融合在了一起, 共同维系着满清王朝的统治地位。法律规范的横向融合是不同地区、不同范围、乃至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规范的融合。不同地区、不同范围法律规范的融合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相关融合, 当今世界上英美判例法系国家, 如美国、英国等国家其法律规范的来源就有制定法、习惯法, 同时美国现在也有相当多的制定法律:《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大陆法系国家则加强了法官在判案中的重心, 并对相关的判例有一定的借鉴。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规范融合最典型的就是1980年在维也纳举行的外交会议上获得通过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 该公约考虑到在平等互利基础上发展国际贸易是促进各国间友好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 并认为采用照顾到不同的社会、经济和法律制度的国际货物销售合同统一规则, 将有助于减少国际贸易的法律障碍, 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该公约自1988年生效以来, 已经成为调整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关系的最重要的一个统一法公约。截至2002年上半年, 核准和参加该公约的共有61个国家。我国于1986年12月11日提交存核准书, 正式成为该公约的成员国。可以预计,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不断推进, 该公约在未来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从《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制定、生效, 直至更多国家和地区的核准与参加, 我们不难看出, 全球范围内的法律规范融合将成为未来法律规范发展的基本趋势。
综上所述, 法律规范的内源性替代和外源性替代, 法律规范的纵向和横向融合, 使我们更全面的看到了法律规范变迁的全貌。进而我们可以说, 正是通过法律规范替代和融合变迁的认识, 我们对其他类型规范的变迁理解起来不会太难。
摘要:从前现代社会到现代社会, 人类社会规范经历了两种变迁形式:替代性变迁和融合型变迁。社会规范替代性变迁是一种规范代替另外一种规范, 包含内源性和外源性替代;社会规范融合型变迁是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内容的规范相互融合在一起, 内涵纵向和横向融合。
关键词:社会规范,法律规范,替代型变迁,融合型变迁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2、273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98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2~273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143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4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第277页.
移民搬迁亟待法律规范 篇3
从今年起,陕西省推出10年移民搬迁计划。在《移民法》空缺的情况下,陕西作为一个先行探索者,如果能适时出台一部地方性法规,不仅能确保移民工作有條不紊地开展,对今后制定《移民法》以及其他地方进行类似的移民工作,都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那么,陕西要不要、能不能出台一个关于移民的地方性法规?带着相关话题,本刊记者日前采访了西北政法大学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主任、康达(西安)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廉高波博士。
《新西部》:陕西是全国第一个如此大规模地开展避险、扶贫移民的省份,在《移民法》缺位的情况下,陕西推出一个地方性移民法规,條件具备吗?
廉高波:我认为陕西省推出一个地方性移民法规的條件是具备的。
首先,有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的需求。移民工作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而且,陕西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把移民搬迁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推进有條件的农民进城和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考虑集中安置、城镇布局、配套设施和土地利用等问题,对移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制定一部地方性法规,规范所涉及的政府(部門)间的权力界限、政府(部门)权力与移民权利间的界限,确定移民权利,为可能出现的各种矛盾设置顺畅解决通道,确保移民工作顺利稳定进行,尽可能地少产生后遗症,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其次,有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的现实條件。陕西省委、省政府作出这样的决定,必然是在对需要移民的地区的各种具体情况有较为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移民工作进行了认真思考之后的结果。充分认识了需要移民地区的各种情况,也就使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具备了较为充实的现实基础。
第三,有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的立法基础。进行如此大的移民工程,即使不进行立法,政府也必然会根据现实情况,预先制定一系列文件对移民工作予以指导和规范。这类文件就是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的“法律规范”基础。比如经陕西省政府同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陕南地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实施办法(暂行)》,就是一个不错的“法律规范”基础。
第四,有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的足够人才储备。陕西省高校众多,人才济济,尤其是有一批熟悉陕西情况的法律、法学研究机构和研究人员。制定地方性移民法规,陕西不缺乏人才。
《新西部》:作为一种探索,如果出台这样一部地方性移民法规,应当包括什么内容?
廉高波:因为陕西是将移民工作和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推进有條件的农民进城、发展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并要统筹考虑集中安置、城镇布局、配套设施和土地利用等问题,所以该部法规应调整的内容就包括了移民工作本身和与之相衔接的相关问题。不过,相关衔接问题较多,并且较为复杂,这也就决定了该部法规不可能是面面俱到,它仍然需要其他规范文件与之配套,才能构成一个能较为圆满地实现陕西移民初衷的规范体系。
在这种情况下,我认为该部法规应重点调整的内容应当包括:
1、移民的权利义务。陕西移民工作的初衷是避险和扶贫,但移民囿于传统观念、经济條件、对移民后的生活的不确定性的不安或是恐惧等因素,可能出现抗拒心理或行为。确定移民的权利界限和义务界限,有助于减少此种现象和促进移民工作顺利稳定进行。
2、政府的权力界限。指确定在移民工作中上下级政府间的权力界限、同级政府部门间的权力界限、上级政府部门与下级政府间的权力界限,目的是保证政府体系在移民工作上的运转有序进行。
3、政府组建的项目公司的定位。对政府组建的项目公司进行准确定位,目的在于确定其在移民工作中的法律地位。
4、政府权力界限不明时的冲突解决。指对可能发生的政府权力积极>中突和消极冲突设置解决方案,目的在于避免争抢或是推诿,或是无所适从、不作为的现象出现。
5、纠纷解决机制。包括移民与政府(部门)间的纠纷解决机制、移民与项目公司问的纠纷解决机制。目的在于保障各种纠纷有切实有效的解决通道。
对于与移民工作相衔接的问题,在该部法规内作具体规范是不太合适的,比较现实可行的是由该部法规授权某一政府部门起草后经法定程序公布,同时为避免部门立法的固有弊端,还可以对该政府部门起草作出一定的硬性要求。
《新西部》:假如陕西率先出台一部地方性移民法规,其意义何在呢?
对包工头法律规范设想 篇4
法学Q114111090081舒渲
摘要:本文分析了包工头的产生的原因以及社会基础,从包工头与农民工以及施工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入手,确定包公的法律地位,以及其所签之合同的性质,基于对农村工作者的权益保护以及包工头的存在的法律空白的考虑,从对包工头的“准入门槛”方面入手,一方面保护农村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一方面确定包工头合法中介单位的地位,希望从体制方面解决农村工作者权益受侵的问题。关键词:包工头;劳务合同;劳动合同;农民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总会出现一些前面法律没有涉及的存在,他们确确实实存在,却缺少相关的法律定位。包工头就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新兴的概念,法律既不可盲目接受,也不应该全盘否决,应该运用法理并联系客观实际,对之做出准确解释。
一、包工头的产生
包工头是我国改革开放中城乡二元发展所导致的必然产物。改革开放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转移就业形成了一直新兴的劳动大军,他们是农民也做着工人的工作,他们与城镇职工的区别在于他们拥有农村的户籍、流动性强、维权意识弱、易遭到社会歧视、权利被侵犯的现象严重等,所有的这些孕育了“包工头”这个类似中介的“农村劳动力管理者”。根据2004年统计数据,建筑业吸纳的农民工已占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1/3,全国建筑业从业人员中农民工人数高达3200多万,农民工占建筑企业从业人数的82%以上,每年还在以1.6%的速度增长。由于农村劳动力的上述特点,农民工和建筑单位之间直接签订劳动合同变的十分困难,而相对不稳定的劳动者导致劳动者素质参差不齐,及易发生安全事故。农村劳动者与建筑单位即时签订了劳动合同,也会因为农村劳动者与建筑单位之间往往是一锤子买卖而造成拖欠农民工的现象。,据统计,2002年全国民工被拖欠的工资为400亿元,2003年为1000亿元。被拖欠工资的民工比例高达72.2,%,有的企业拖欠民工工资竞达10年。而包工头一般是农民工作者的带领者,在农民工人中有一定的权威性,能够提供给农民工劳务需求信息,同时也与建筑单位签订了劳务承包合同,农民工索要工资只需看准包工头,甚至不用和建筑单位人事。表面上看“包工头”是时代的产物,是农民工工资的福音,但是由于相关法律的缺失,包工头的法律地位是否应该被承认仍然有待商榷。
二、包工头的概述
实际情况是一部分“包工头”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组织有成建制的劳务队伍、有的有自己的业务技术班子和管理人员,对提高建筑承包企业的管理效力,加强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具有互补作用。一般情况下,从事建筑劳务的“包工头”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总包工头即“老板”,他直接与一个或数个劳务分包企业或者建筑公司建立了相对紧密的联系,一旦企业需要农民工,向他们提出用功计划,他们便向下一层的包工队发布信息和指令,调用队伍提供给劳务分包企业。下一层的劳务队“包工头”直接与一个个的专业班组之间建立有固定的联系,根据工程项目的需要,安排调用不同工种的劳务作业班组。他们一般在施工劳务作业现场,组织管理劳务队伍进行施工是农民工劳务队的管理者。最下一层是专业工种班组长。他们一个个都是以从事相同的工种的农民工聚集起来,如钢筋工、木工等。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民工谋取了工作的权利,但是包工头作为”非法”的中介对农民工工资进行二次分配,收取劳务管理费等各种费用,对农民工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三、包工头的法律定位
想要给包工头一个准确的法律定位应该从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是包工头与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其次包工头和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最后还要考虑包工头在整个体系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发包人与包工头的劳务承包合同
从劳动法的角度看,发包人与包工头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因此他们之间是劳务关系。此处以农民工最常参与的建设工作中的建设合同为例。建设工程合同,是指建设工程的发包方为完成工程建设任务,与承包方签订的关于承包方按照发包方的要求完成工作,交付建设工程,并由发包方支付价款的合同。建设合同的主体有限制,发包方一般是经过批准建设工程的法人,承包方只能是具有从事勘察、设计、建筑、安装资格的民事主体。即只有第一类的“包工头”才有签订工程建设的主体资格,第二层、第三层的包工头是不具备签订此合同的主体资格的,与农民工接触最深的是第三层的包工头,此时农民工并没有纳入到承包人的主体之中,在需要用工的时候,第三层的包工头会雇佣农民工完成承包合同,此时农民工与发包方出现了一个断层,即农民工只与第三层的包工头有雇佣关系。
(二)包工头与农民工的雇佣合同
包工头是自然人,不具备签订劳动合同的主体资格,包工头与农民工之间存在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因此也不是劳务关系,唯一可以说的通的是雇佣关系。雇佣关系与劳动关系的处理机制是完全不同的,雇佣关系中发生的纠纷应当按照民事争议处理,而劳动争议的解决则应该按照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按照现行的劳动法律规范,发生劳动争议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如果不服仲裁才能向法院起诉。而雇佣关系中发生纠纷,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不需要经过仲裁程序。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二条第一款规定: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告知其按《工伤保险条例[2]》的规定处理。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2005年5月25日 劳社部发[2005]1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近一个时期,一些地方反映部分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签订劳动合同,发生劳动争议时因双方劳动关系难以确定,致使劳动者合法权益难以维护,对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带来不利影响。为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现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1.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
(1)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2)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3)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2.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参照下列凭证:
(1)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2)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
(3)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4)考勤记录;
(5)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其中,(一)、(三)、(四)项的有关凭证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3.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符合第一条规定的情形的,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补签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协商不一致的,任何一方均可提出终止劳动关系,但对符合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条件的劳动者,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应当订立。用人单位提出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按照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
4.建筑施工、矿山企业等用人单位将工程(业务)或经营权发包给不具备用工主体资
格的组织或自然人,对该组织或自然人招用的劳动者,由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发包方承担用工主体责任。
5.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是否存在劳动关系引发争议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很明显,和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关系更有利于保障农村工作者的切身利益,在社会保障、劳动者基本权利、法律救济方式等方面都更加有利,但是不能因此而破坏法律理论的体系。
四、对“包工头”的法律定位矫正
包工头虽然在现实生活中解决了不少问题,但是在法律体系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在城市化进程中包工头出现了,他是城乡二元化的产物,是引导农村工作者进入城镇的人,随着时代的发展,消除贫富差距成了必然趋势,在城乡一体化的时刻,包工头终将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如果将三个层次的包工头当做一个统一的整体,法律意义上的法人,那么农民工和包工头之间的劳动法律关系就顺理成章。即将包工头发展成为一个类似“农民工工会”的东西,农民工在这里登记、注册、培训、找工作、拿工资,第一层次的包工头为领导层与施工单位签订劳务合同,第二层次的包工头是中层领导,管理第三层次的包工头,第三层次的包工头即现在狭义的包工头,与农民工一起工作,建立互信关系,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 樊启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M].出版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何林.公路施工劳务合同与农民工维权探讨[J].[3] 郝晓明.建筑业农民工_包工头_法律地位初探[J].
[4] 黎建飞.拖欠民工工资中的法律问题[J].中国人民大学,2004-3-15.
法律规范论文 篇5
【中文摘要】中国原本是一个单法域国家,不存在区际法律冲突,自然也不存在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但是,随着中国先后于1997年和1999年恢复对香港、澳门行使主权,中国将成为包括台湾地区在内的“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法系、四个法域”的国家。根据中国现行的两个《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的有关规定,特别行政区“不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和政策,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50年不变。”特别行政区原有的法律制度50年基本不变,这不仅使得中国区际法律冲突由此产生,而且使得反垄断法区际冲突作为我国区际法律冲突的一种特定情形也由此产生。中国这种包括反垄断法在内的区际法律冲突,与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区际法律冲突相比都要复杂得多。因为中国的区际法律冲突既有相同社会制度的区际法律冲突,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区际法律冲突是如此,又有不同社会制度的区际法律冲突,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之间的法律冲突即如此。反垄断法区际冲突严重制约着我国不同法域间在反垄断行为方面的协作与互助,也不利于我国两岸三地经济的协同、稳定、健康和快速发展,因此,研究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助问题,探寻中国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解决原则、路径和具体方法,不仅对中国两岸三地经济的协调、...【英文摘要】China originally is a country of one
Territorial Legal Unit.There is no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laws, also does not exist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antitrust law.But, China including Taiwan will become a country of one country two systems three law four jurisdictions, since that China’s resumption of sovereignty over Hong Kong and Macau in 1997 and 1999.According to the relevant regulations of the basic laws of Hong Kong and Macao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s,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don’t implem...【关键词】法律冲突 区际法律冲突 反垄断法 协调
【英文关键词】The Conflict of Laws interregional conflict of laws Anti-monopoly law
【索购全文】联系Q1:138113721Q2:139938848同时提供论文写作一对一辅导和论文发表服务.保过包发
【目录】论中国反垄断法的区际冲突与协调4-612-18
Abstract6-7
引言10-1
2中文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
1.法律
3.(一)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源起12-1
5冲突的含义12-132.反垄断法律冲突的产生13-1
4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产生14-15的理论与现实意义15-18现18-24
(二)研究反垄断法区际冲突
二、中国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主要表
1.(一)反垄断立法方面的区际冲突18-
212.台湾地区合并立法模式
大陆地区分别立法模式1919-20
3.香港、澳门地区分散立法模式20-21(二)反
垄断法司法方面的区际冲突21-22(三)反垄断执法方面的区
际冲突22-24规定22-23机构2323-2424-3424-27
1.大陆和台湾地区对反垄断执法有明确的法律2.香港地区仅在个别行业中单独设立反垄断执法3.澳门地区未明确规定反垄断设立执法机构
三、美国和欧共体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立法与实践(一)美国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立法与实践1.美国区际法律冲突的解决24-2
53.美国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解决
2.美国反
垄断法概况2525-2727-
31(二)欧共体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立法与实践1.欧共体与成员国之间的关系27-29
2.欧共
体竞争法的产生29-30突与协调30-31经验启示31-34域的垄断行为31-32决竞争的冲突32-34途径34-4234-3635
3.欧共体竞争法与成员国竞争法的冲
(三)美国、欧共体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1.美国——利用宪法性法律制度规制不同法
2.欧共体运用高度统一的一体化进程解
四、中国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原则和
(一)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应当遵循的原则1.“一国两制”原则34-3
52.实事求是原则4.尊重公共秩(二)解决反垄断
3.公平对待、平等互利原则35-36
序和保障各法域正常的民商事交往原则36法区际冲突的基本途径36-42际冲突的主要方式36-37想37-3942-43
1.现阶段解决中国反垄断法区2.未来解决反垄断法区际冲突的设
结语
3.个别问题特殊解决39-42参考文献43-46
法律文书格式规范 篇6
1、《行政处罚决定书》的文书字体:局名称用字,一般应当用2号加粗宋体字,居行中;文书名称用字,一般用初号加粗宋体字,居行中;案号和正文一般应当用小3号仿宋体字,案号居行中,正文两端对齐,首行缩进2字符。页边距:左2.8、右2.7、上2.7、下2.7;行距:固定值、28磅(+2)
2、其它文书字体:文书名称(标题)一般用2号加粗宋体字,字间空一格,居行中;案号和正文一般用小3号仿宋体字,案号居行右;页边距、行距同上。
3、其他表格式的文书,尽量参照上面规定。
4、单份文书2页以上的,一般插入页码,放底端居中。
二、标点符号用法
1、被处罚人称谓与被处罚人姓名或者名称联在一起,成为一个分句,中间不用标点符号,也不用空格,句后用逗号。示例:被处罚人张三。
2、被处罚人基本情况的表述,同一层意思的,各项之间用逗号隔开,数层意思的,各层之间用句号隔开,并可视内容多少另起行续写。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应当写全称。
示例:被处罚人张三,男,1960年2月12日出生,汉族,高中文化,(身份证号码),无职业,家住湖南省XX市XX区XX18栋103室(当事人个人信息)。1990年12月15日因犯盗
窃罪被XX市XX区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二年,1992年7月2日刑满释放。
3、引用法律、司法解释名称,应当用书名号标示,并将制定的机关名称与法律、司法解释的名称一同放入书名号内。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书名号里边
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三、数字的用法
1、下列情况,应当使用汉字数字:
(1) 引用的法律条、款、项;
(2) 裁判结果的序号;
2、下列情况,应当使用阿拉伯数字:
(1) 案号,如善行执字?2?第52号;
(2) 地址、门牌号码,如芙蓉中路121号303室
(3) 公历年代,年、月、日和时间,如5月12日、下午3时50分;
(4) 统计表中的数值,(包括正负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比、比例)和量值,如37岁、50元、500克、3千米、 10个月、68、—127、93%、1/5、4:2;
3、使用阿拉伯数字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 每两个阿拉伯数字占一个汉字的位置;
(2) 用阿拉伯数字书写的多位数不能断开移行,如:100000不能一行末写100,又在下一行开头写000;
(4) 年份不能简写,如:“”不能简写成“”;
(5) 5位以上的数字,尾数零多的,可以改写为以万、亿元作单位的数(千克、千米、千瓦、兆赫等法定计量单位中的词头不在此列)。如345000000元可以改写为3.45亿元。
四、计量单位的用法
1、长度计量单位名称采用“毫米”、“厘米”、“米”、“海里”、“千米(公里)”,不使用“丈”、“尺”、“寸”。
2、质量计量单位名称采用“毫克”、“克”、“千克”、“吨”,不使用“斤”、“两”。
3、时间计量单位名称采用“秒”、“分”、“时”、“日”、“周”、“月”、“年”,不使用“点”、“刻”。
4、体(容)积计量单位名称采用“升”、“毫升”。
5、计量单位书写单位名称,不书写单位符号。
6、除上述规定外,其他有关计量单位的使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的规定执行。
五、印制的标准
印刷:用国际标准A4打印纸,使用印制的文书除外。单份文书2页以上的(各类笔录除外),双面印制。
法律规范论文 篇7
归根结底, 非税收入征收过程中的不规范现象和非税收入没有统一、严谨、有力的法律法规作保障有着深刻的联系。因此, 为解决非税收入的不规范问题, 应当加强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研究, 尽快明晰与政府非税收入相关的法律问题, 并将其运用于指导政府非税收入立法工作, 促进政府非税收入规范化, 提高财政部门依法理财水平的过程中去。这些工作同时对提升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等方面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非税收入的内涵
根据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中的定义, 非税收入表述如下: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法以外, 由各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家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 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政府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 非税收入有这些特征:利用国家公共权力征收、用于公共支出、属于财政资金范畴。从这方面来说, 政府非税收入和税收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但是非税收入和税收收入又有显著不同。具体表现在:首先, 非税收入具有有偿性。它是和政府部门所提供的服务直接对应的。而税收是无偿的, 缴纳者不可能要求政府为其缴纳的税金提供直接服务。其次, 非税收入具有自主性。从政府的角度来说, 政府可以在不同的时期, 针对不同的事项提出征收要求。征收比率也随着事项的不同而有差异。从缴纳主题的角度说, 是否缴纳也有一定自主性。例如, 没有汽车的公民, 就不需缴纳与汽车相关的费用。在强制性方面, 非税收入和税收有显著不同。再次, 非税收入与税收相比具有非普遍性。税收的缴纳者包括全体公民。但非税收入的征收与使用都针对特定群体, 而非像税收一样用于全体国民。这是由于政府非税收入总是和某项社会管理职能相对应, 针对特定的管理对象征收。政府非税收入对象有一定的范围, 虽然相对稳定, 但不具普遍性, 没有被纳入管理范围的社会主体就没有缴纳义务。最后, 政府非税收入有专用性。我国的非税收入多用于特定方向。例如, 例如, 土地出让金大多用于土地开发方面。但是, 我国的非税收入发展方向是规范化、法制化, 因此, 专用性这一特征仅适用于当前阶段。
二、非税收入在我国财政体系的地位
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尚不成熟, 政府对经济活动进行监管和服务就不可或缺。由于此类政府活动比较频繁, 所以非税收入的比例在财政资金中所占比例较高也就成为了我国的特有国情。可以预见, 在一定时期内非税收入仍将在我国财政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
非税收入构成了我国财政资金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税收入的本质是对政府服务成本和公共资源占用成本的消化, 最初并未形成财政资金的来源, 但随着政府服务事项的增多, 非税收入作为财政补贴的作用便凸显出来。尽管设立政府非税收入的初衷并不是为国家筹集财政资金, 但政府非税收入的现实增长说明了政府非税收入构成政府财政收入重要来源这一现实。非税收入增加的意义在于它能够保证政府收入的充足。为了有效解决政府提供服务、调节经济所需的资金, 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促进社会进步, 向受益者收取补偿政府所提供服务的合理成本也是必要的。因为非税收入的使用是针对特定群体, 如果使用一般税收补偿针对特定群体的服务成本, 那么对于没有享受到此类服务的社会主体就会产生不公平。针对特定服务制订非税收入的征收标准, 实现受益公平, 这是非税收入在征收上的特点。
另一方面, 非税收入的征收也是实现政府调控职能的重要手段。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 经济行为主要靠市场机制来完成。政府调控则是经济手段的重要补充。例如, 对于具有负外部性的社会主体征收一定费用, 可以使其承担真实的成本, 抑制其负外部性。又如, 在公共产品稀缺的领域, 征收一定费用可以限制对这种公共产品的滥用, 提高使用效率。这一点在地方政府中显得尤为突出。我国国情复杂, 地域差异十分明显。在实行分税制的现实下, 中央财政获得了税收的大部分。没有税收和金融调控手段地方政府财政压力较大。各种市场失灵的调控要依靠地方政府去运作, 非税收入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调控手段。
三、对非税收入进行法律规制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从必要性的方面来说, 对非税收入进行法律规制, 可以解决非税收入的弊端, 同时避免非税收入的征收对私权的侵害。我国非税收入征收的弊端表现在很多方面。例如, 非税收入的规模不断膨胀;非税收入的审批和征收随意性较大;在使用过程中没有纳入预算管理体系;没有很好的实现调控功能, 等等。从保护私权的方面看, 私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力维护的权利。只有保障了私权, 市场经济的公平性有序性才能得到保证。由于征收非税收入市政府的行政行为, 在非税收入征收的过程中如果对私权有所侵害, 那么私权主体应当通过行政诉讼程序解决。这样, 相关法律对于保障私权不受政府非税收入行为侵害具有关键作用。
建立非税收入征收的相关法律体系也具有可行性。虽然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来规范非税收入, 但是非税收入毕竟属于财政范畴, 应当被财政法所规范。实际上, 对非税收入的立法在地方立法实践中已有先例。如湖南省人大常委会于2004年制定了《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2007年制定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条例》, 内蒙古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于2008年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对各种政府非税收入关系规制进行了规制。在性质上非税收入关系与税收关系非常相似, 政府非税收入关系作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关系具备法律规制的客观条件。同时, 非税收入将在长期发挥作用, 它的相对稳定性也给制订相关法律提供了相关基础。可见非税收入相关法律的制定是可行的。
四、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的框架
非税收入法律的制订应当在符合这些原则的:依法行政原则、非税民主原则、非税法定原则、非税平等原则。这是保证非税收入法律成为有别于税收法律同时为非税收入的有序征收提供保障的前提。由于非税收入的地方性、部门性, 在具体立法形式上可以采取制定法律、行政法规、制定部门规章、地方立法等形式。
政府非税收入法律的内容应当包括政府非税收入审批事项、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事项等项目。前者是规范非税收入开征的法律, 后者则对非税收入的使用进行规范。
摘要:政府非税收入是我国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是政府提供特定服务和准公共物品的资金来源。政府非税收入在改善社会基础设施、提高人民生活水准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因为如此, 对其进行法律规范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政府非税收入的内涵、地位以及制订相关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进行了阐述, 并提出了制订政府非税收入法律的相关构想。
关键词:政府非税收入,法律规制,法律框架
参考文献
[1]田淑英.《国外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比较与借鉴》[J].《经济研究参考》, 2004, 91
[2]赵永冰.《我国非税收入体制的现状及改革设想》[J].《税务与经济》, 2008, 4
[3]贾康, 刘军民.《非税收入规范化管理研究》仁J].《税务研究》, 2005, 4
[4]苑广睿.《政府非税收入的理论分析与政策取向》「J].《财政研究》, 2007, 4
[5]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
浅析手机广告的法律规范问题 篇8
关键词:手机 广告 法律 规范
2009年1月7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正式发放3G牌照。等待多年后,中国终于步入3G(第三代移动通信)时代。3G时代的到来使得手机从单纯的通信联络工具进一步成为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重要工具,其蕴含巨大的广告商机让很多人摩拳擦掌。BBDO的首席执行官安德鲁·罗伯逊就曾宣称:“手机将取代电视成为第一广告媒体。”手机广告作为网络广告的一种特殊类型,定将拥有更为广泛的受众。如何用法律的形式规范手机广告行为就显得迫在眉睫。
一、手机广告的概念和特点
手机广告是广告主依托通信服务商或手机广告发布商,以手机为传媒所发布的广告。手机广告与其他形式的网络广告业务进行捆绑发布,可以达到降低广告整体发布成本和提升发布效果的目的。这是在新科技和新技术发展中出现一种新型网络广告的形式,其特点如下:
1.广告的精确营销性
精确营销,是在充分了解顾客信息的基础上,针对顾客偏好,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一的营销形式,其前提是掌握精确的营销信息,精确的目标受众资讯以及有效的市场手段。手机广告可以先行实施庞大而精准的数据库搜集,然后进一步进行挖掘,实施精准营销。每个手机号都对应了一个用户,这个用户的性别、地域、年龄、各种消费和浏览习惯等关键特征,都可以被搜集到数据库中并与通过其他途径搜集的信息配合在一起保持实时更新。这样确保广告投放对象的针对性,使精确营销成为可能。
2.广告的即时互动性
手机广告可以即时发送。手机用户在收到广告后,可以通过相关链接直接运用手机浏览广告所提供产品的具体情况或是通过电话直接和商家或广告商取得联系,省去了许多中间过程,广告效果反馈速度较快。
3.广告的随身携带性
传统的媒体广告如电视,消费者接收的地点和时间有严格的限制,只在一时一地。而手机本身已经成为了我国民众不可缺少的生活必需品,许多人无时无刻不携带在身边,那么手机广告只要不被机主删除,就可以长期保存在手机中,并被广告受众随身携带,强化大众对广告的接受度,并不受时空限制。
4.广告投入的廉价性
普通的报纸广告和电视广告动则数万,有的甚至投入达千万元。而手机广告则相应价格低廉,如果以最便宜的普通文字短信广告为例,可能几千块钱就可以达到传统媒体广告数十万投入的相同受众面。
二、手机广告目前存在的主要法律问题
1.手机广告主体资格不明确,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界限模糊。根据我国的《广告法》规定,主管部门主要通过对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管理达到广告监管的目的。自199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颁布实施以来,法律对传统广告的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发布者的从业资格、经营范围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并实行一定的监管措施,保证广告市场的健康发展。然而,在手机广告中这种管理模式难以执行,三者的界限日益模糊。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在于手机广告存在于一个虚拟空间中,制作、经营、发布广告变得极为简单,于是集三者职权于一身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一些平时受特别限制的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药品等广告更是在手机上大行其道,极少有真正接受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审查的。简而言之,只要有短信的发送权,就可以完全按自己的意愿制作、发布任何广告,既不需要审领营业执照,也不需要接受审查、监管。手机使得广告市场原有的资格限制失效。
2.手机广告中存在大量虚假、欺诈甚至违法的内容。勿庸置疑,手机广告经营活动同样要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的有关规定。《广告法》第3条、第4条规定:“广告应当真实、合法……”、“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欺骗和误导消费者。”然而,由于手机信息的虚拟化特点,对于手机广告的泛滥,缺乏有效的审查、监管,虚假广告和内容违法的广告日益增多,整个手机广告目前处于缺乏有效控制状态,利用手机广告进行不实宣传甚至诈骗时有发生,如“本公司大量房产低价抛售……”、“XX分公司长期代办各种文凭、票据等,见货付款……”、“本公司急销假钞、迷魂药……”等等。这极易误导甚至欺骗消费者,使消费者的切身利益受到严重的损害。这势必导致手机广告的可信度低,这也是目前手机广告业深入发展的一个首要障碍。这种现象的出现,最重要的原因是由法律与制度设计上的缺陷所导致的。传统广告的管理制度中,从事广告业务有一个市场准入条件,即必须通过从事广告业的资格认证,获得营业执照,否则无权经营广告业务。但在手机广告中,甚至个人都可以通过短信群发平台发送广告,这就使得准入制度形同虚设。
三、手机广告的法律规范
1.加快修订和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为核心的相关法律制度
1994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是我国对经济、商业等领域广告行为规范的核心法规,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在适用范围上、内容上、管理方式上的不足已日益体现,亟待对《广告法》进行修订。在修订的《广告法》中,应增加对广告活动主体基本权利的表述、对社会公共性广告的界定、对手机广告的界定等,以网络广告为切入点,明确手机广告发布的基本原则和主体、手机广告审核部门、审查方式和内容以及手机广告违法后的责任追究,明确通信运营商在手机广告监管中的责任。
系统整理其他相关的有关广告管理的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如《广告管理条例》、《广告管理条例施行细则》、《广告审查标准》、《户外广告登记管理规定》、《印刷品广告管理办法》、《酒类广告管理办法》等等,相应规范手机广告的内容。
2.强化手机短信广告的法律监控
手机短信广告已成为了手机广告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传播速度极快,监管显得尤为重要。国家应当设立专门部门监管手机短信广告,并出台相应法规,对手机广告商进行准入审核制度。严格执行手机卡实名制,目前移动等已在实施,但对原本已经发放的未实名登记的手机号码应通知用户进行补登,以避免个人发布手机短信广告而查无所出的情形。以明确的法律条文规范公安部门目前所设的网络警察对手机短信的监管职责和权利,使得公安部门能会同通信主管部门监控手机广告,追究违法广告,特别是触犯刑律的手机广告发布者的法律责任。
3.强化虚假、欺诈以及违法手机广告的查处力度
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积极鼓励群众监督手机广告,对于发现的虚假、欺诈以及违法的手机广告,信息管理、公安、工商、文化、消协等部门应建立机制、整合力量,加大查处的力度。建立专门的手机不良信息(含违法手机广告)举报中心,协调各部门,处理相关的举报:工商部门对于涉嫌不正当竞争、违反市场管理规章的短信进行查处;文化部门对淫秽色情手机广告进行追溯;信息管理部门对非法通信运营商进行排查;公安部门对于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处罚法》的手机广告发布人进行处罚,对于构成犯罪的,立案侦查,依法追究责任人的刑事责任。
综上所述,3G时代已使得手机成为万众瞩目的“第五媒体”。手机广告带来巨大商机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法律课题。只有对手机广告进行系统的法律规范,完善监管机制,才能确保我国手机广告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 那秋明、陈意,《关于手机商业短信息广告发展的法律思考》[J],《北方经贸》,2006,(06)
[2] 李宝元,《广告学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法律规范论文 篇9
一、民间金融乱象概述
(一)民间借贷**
自2011下半年,浙江温州、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神木等地卷起了一场罕见的“金融风暴”,各地不断曝出老板“跑路”、企业倒闭、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的事件。一批重大非法集资案陆续被查出,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在2012年1月18日对轰动一时的吴英集资诈骗案进行了二审宣判,维持对吴英的死刑判决,引发海内外舆论广泛关注。分析“跑路”私营业主或资金链断裂公司负责人的身份,他们一般有自己的实业,但他们借贷的钱不是投向了服务实体经济的实业,而是几乎都参与了民间借贷,有的办起担保公司放高利贷,有的是借高利贷盲目去投资房地产等搞多元扩张。
民间借贷最早出现在南方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民间资本越来越大,目前这种形式已经从江浙沿海发达地区蔓延到内陆中西部富裕地区。由于缺少统一的监管机构,对民间金融无法进行科学的统计,但是估计仅浙江一个省的民间流动资金大约在一万亿到两万亿之间,民资汹涌,行至浙江的许多小县城,可以看到满街俱是打着当铺、一分利寄卖店、投资资询公司旗号的民间借贷中介。
建设银行和波士顿咨询公司去年末联合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底,中国个人拥有的可投资资产总额预计将达62万亿元,中国可投资资产在600万元以上的高净值家庭共拥有的可投资资产规模预计达到27万亿元。2008年至2010年三年间,中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额和高净值家庭总数分别保持了32%和42%的年均复合增长率。
当前,我国民间融资的资金主要包括来源于生产生活盈余、投资回流、华侨汇回等方面的民营企业和普通家庭的闲置资金,这些资金通过民间借贷、企业内部集资、票据贴现融资、有价证券融资等方式,融通给有资金周转需要的民营中小企业和追逐高利润的金融中介,最终投入实业生产或进入融资中介进行项目投资。
民间借贷一般平均年利率达到25%,甚至更高,而企业的资本年利润率往往也只有5%—6%。对薄利企业来讲,在如此高的利息重压之下,一旦出现经营不善,信用链就会断裂,相继就会危及众多参与借贷的企业和个人,这就是参与借贷的私营业主为什么会屡屡出现跑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银行资金借道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的资金不一定都是来自民间,其中还夹杂着银行体系和获得市场融资的企业的身影。当民间借贷的高利率与银行基准利率之间形成巨大利差时,由于信贷需求旺盛,银行、企业和高利贷公司间的利益链条也就“顺理成章”,造成银行资金“寻租”现象频现。商业银行“漏入”民间市场的资金多通过以下四条途径:借道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借入资本;假“壳企业”名义贷款以及委托贷款。
现在由于信贷需求旺盛,许多企业纷纷转行从事高利贷业务,而放贷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来自银行给大型企业(一般为国企)的贷款。大型企业凭借财政信用担保获得低息信贷资金后,并没有投入到主营业务之中,而是高利转借到了民企手中赚取巨额利息、利差,实际成为高利贷市场从银行融资的平台。一些国有担保公司、财务公司也利用国有银行的资金,偷偷地放高利贷。按现行利率,既使按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上浮10%从银行获取贷款,企业的资金成本仅有7.2%左右,如若投入月息2-5%的民间借贷市场,其每年的套利空间就达到20-50%不等,这一收益率已高过相当多企业的主业经营利润率。以从银行贷出来一个亿为例,5000万用于企业发展,再将5000万元拆借出去,以年利率40%算(目前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般在月息3%左右),就有2000万元的利息。付给银行利息600万元,企业可以净赚1400万元。
银行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的另一主要环节是对担保公司等中介的监管不到位。担保公司由于有一定的融资杠杆,往往在银行存入一定的保证金,就能获得几倍于保证金的信贷额度。靠担保手续费是很难赚钱的,主要还是要靠放贷。这些担保公司往往和银行的相关人员有着紧密的关系,以便能够顺利获得资金,有的甚至与银行谈好了分成协议。而担保公司放贷也已经是行业内皆知的秘密。
同时,按照寻租经济学相关理论,权利分配总是和租金产生联系在一起。在转轨经济体制,国有商业银行面对国有企业对资本使用权利争夺,就类似政府某些部门许可证发放。资金需求竞争导致信贷配给。为了能得到信贷资本的使用权,资本需求方竟相出价。在约束机制不健全时,在租金诱惑足够大时,在预期不可能东窗事发,把资金配置给租金出价高的企业,对有权行使资金配置权者(简称为代理人)都是一种理性选择。因为银行经营者同贷款人签订的信贷契约是不透明的,而且信 2 贷契约即不标准化又不是市场化的,一对一的交易方式给予资金配置权行使者为外人不易觉察的寻租权利。在资产交易不透明的情况下,银行经营业绩的衡量将非常困难,且容易受短期行为的影响,经理层能够在短期内通过对风险较高的借款人发放高利贷来增加信息收入。当借贷关系中渗透了租金交易,借款人就有违约激励。由于租金存在,企业使用贷款数量和企业生产需要支付利息使用资金的成本是两个不同的量,前者小于后者,从而提高企业借贷成本,当企业生产预期利润率一定,企业支付利息和租金,加大还款难度,增加企业逃债的概率。一旦租金支付者中断支付,借贷关系终止,贷款就转化为呆账、坏账。借贷交易关系的结果是资金配置行使权个人获得任期内的租金收入而国有商业银行则因为租金交易违约形成大量不良贷款。
在这种畸形的利差和利益分配之下,有资格获得银行贷款的企业或个人已经成为高利贷市场从银行融资的平台,流动资金贷款再次进入融资链条,不断给高利贷市场补充血液。数据显示,2011年至少有70家公司发布了近130份通过银行委托贷款的公告,总金额近170亿元。不少上市公司凭借融资优势,致力于高息转贷业务,或许能获得偶发性高收益,但若实体产业“空心化”,问题将积重难返。
(三)影子银行助推民间借贷
影子银行的概念最早于2007年,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执行董事麦卡利(Paul McCulley)提出。国际上对影子银行目前尚无统一的定义,一般认为影子银行是一个体系,是指行使商业银行功能却不受类似商业银行那样严格监管的借贷平台,比如委托贷款、信托、小额信贷乃至典当行。“影子银行”正野蛮生长,民间对它有很大需求及培育它发展的土壤,其“看不见”的部分,对现有规则和监管发出了强力挑战。
一个是官方的受控利率,另一个是更准确反映信贷的利率价格。随着民间利率不断上升,银行存款流失暗流涌动,让多金融机构倍感压力。根据央行数据,2011年以来,银行系统人民币存款增速一直低于贷款增速,存少贷多,令银行资金吃紧。2011年前三季度,人民币存款余额增加8.11万亿元,同比少增2.09万亿元,大大高于同期贷款少增量。这使银行业平均存贷比达到2005年股改以来最高水平,近70%。
国内影子银行的发展,特别是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宏观政策以及监管措施合力下的产物。为摆脱信贷规模的约束以及负利率的桎梏,各家银行通过 3 人民币理财产品、承兑汇票、委托贷款等表外业务实现存款替代,绕过监管限制,求得事实上的信贷增发。
委托贷款允许企业存款人通过银行,以位于存贷款利率之间的协议利率向融资人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以低于基准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贴现。理财产品,通常在保本的基础上为存款人提供较高收益率。这些产品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实际利率放开,尽管官方利率仍占据金融交易的主导。创新产品在低收益的定期存款和高收益、高风险并存的股市之外,为存款人创造出新的选择机会。
根据央行的初步统计,2002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1614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8.7%。2010年新增人民币贷款以外融资6.33万亿元,为同期新增人民币贷款的79.7%。人民币贷款以外社会融资总量获得快速增长。中金公司在2011年发布的 《中国民间借贷分析》研究报告中估算,至2011 年中期,中国民间借贷余额达3.8万亿元,同比增长38%,占中国影子银行体系总规模约33%,相当于银行总贷款的7%。以此推算,中国影子银行规模约在11.5万亿元左右。而央行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三季度,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2.91万亿元。两相比照,则影子银行约占银行信贷规模的20%。
影子银行资金由于其负债不是存款,不受针对存款货币机构的严格监管,由于其受监管较少,杠杆率较高。它具有和商业银行类似的融资贷款中介功能,却游离于货币当局的传统货币政策监管之外。
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带来了利率市场化的自发动力,但同时规避了正规的金融监管,扰乱了金融数据的统计,而由此导致的信用扩张则极易给金融危机埋下祸根。民间信贷破产伤害的是市场自己的钱,而“影子银行”一旦金融风险泛滥,则要波及纳税人的公共利益。也在加剧利率双轨所导致的资金价格扭曲及配置上的结构矛盾,也会在民间金融、银行表外业务、非正规的资产证券化、私募投资等监管灰色地带产生体系风险。
二、民间金融模式
民间资本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由于其符合了利率市场化,其利率走势实质上是资金供求力量的结果。民间金融分为公民之间、公民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借贷。主要运行有信用社、合作基金、合会、民间借贷、私人钱庄、民间集资、小额信贷等模式,4 民间金融活动总体上看是无组织的金融活动。按利率高低划分,民间金融有三种形式:友情借贷(白色借贷)、灰色借贷(中等利率水平借贷)和黑色借贷(高利贷)。其中黑色借贷风险较大。形式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口头约定型。这种情况大都是在亲戚朋友、同乡、同事、邻居等熟人之间进行,他们完全依靠个人间的感情及信用行事,无任何手续,一般数额较小;而且双方关系密切;二是简单履约型,这种借贷形式较为常见,大都仅凭一张借条或一个中间人即可成交-一般数额不太小或双方关系不十分密切;借款期限或长或短,借款利率或高或低,凭双方关系的深浅而定;三是高利贷型。个别富裕农户将资金以高于银行利率借给急需资金的农户或企业,从而获取高额回报。民间借贷的资金筹集是多方面的。
民间个人借贷活动遵循自愿互助、诚实信用原则,应该遵守国家法律、行政法规的有关规定。正常的民间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规定,民间借贷的利率可以适当高于银行的利率,但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超出此限度的,即是我们所说的高利贷,超出部分的利息,国家不予保护。
一般来说,民间金融是凭一种信任机制运作,一方面,民间借贷体系核心是熟人体系下的信任关系,风险大但较银行更高效率、更灵活。借贷双方熟悉且相信,流动性比较差。一旦出现问题,就会有非正规的制裁机制发生作用,即所谓的社会排斥。为此,借款者往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还款以维持信用。另一方面,民间借贷的规模和范围相对较小。民间金融的安全性依赖于地域的相对封闭,如果业务范围特别广阔,容易导致信息不对称,产生各种金融危险。
三、民间金融存在的原因
(一)民间金融存在的必然性
民间金融滋生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是经济制度和金融制度不均衡发展的必然产物。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整个国家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正规金融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发展对金融服务多元化的需要,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民间金融及合作基金会为代表的非正规金融迅速崛起,对弊端丛生的传统金融体系产生了重大的冲击。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一方面,行政管制经济依然存在;另一方面,纯属市场的力量又不断成长,由此产生的资金供求的 5 尖锐矛盾必然为民间金融留下巨大的生存空间。现阶段中国民间金融发展、壮大的主要诱因是高收益导向的供给和巨大的融资需求,有供求必然会形成市场。我国的民间金融因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而显示出其“中国特色”,它更多的是由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经济体内各组成部分市场化步骤不一以及意识形态上的滞后等因素造成的。长期以来,民间金融在我国基本上被列为地下金融,一味地进行整治,而很少对其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进行客观分析,也没有对它的生存机理和运行机制进行理性研究。但民间金融就是“整”而不倒,往往是整治的风头上收缩一下,风头一过又“死灰复燃”,甚至更旺。这说明民间金融有其存在的客观性。
比较“国有化”金融,民间金融在信息成本、监督管理、经营机制上面有着自身优势。具体体现在:民间金融作为一种自发的制度供给,往往成为金融创新的源泉。例如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金融创新,如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S、可转让支付命令NOW账户、票据发行便利NIFs等等,无疑不是最初的民间金融交易活动,为逃避金融管制和满足客户对于风险和收益的需求,逐步规范,最终成为成熟的金融创新产品,为各大主流金融机构所接受。在经营上方式上,民间金融机构具有规模较小、产权清晰、职责明确、经营方式灵活、手续简便的特点,并以其融资速度快,利率具有弹性,渠道广等优势较好地满足了中小企业及农村地区融资的需求。在信息和监督方面,民间金融由于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一方面有利于其利用地缘和人缘的优势,较好了解其地域范围内企业和个体财务、经营状况等信息状况;另一方面,借款者与贷款者之间往往具有持续的社会关系,便于对于贷款者进行有效监督。
由于我国金融体系存在缺陷,已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金融“空洞”。虽然目前民间金融只能以 “灰色”或“黑色”的形式存在,表现却异常活跃;虽屡遭政府取缔或禁止,却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民间金融的存在,也充分说明正式金融机构满足不了民间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贷款)需求,而民间金融正好弥补了这种不足。民间金融的发展,是遵循市场需求、由下而上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结果,无疑是对金融改革方式的有益探索。民间金融的蓬勃发展,缓解了金融资源供需上的矛盾,缩小了城乡之间、国有民营企业之间在金融资源占有上的差距,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可以这么说,民间金融逐渐成为了融资困境中的一种必然性选择。
(二)企业缺乏正规的融资渠道
用历史的眼光看,我们身处一个市场经济仍有待发育完善的特定历史时期,一个民间金融功罪交集的时代,一个经济快速发展推动的对资本的渴求和现行资金供给体制之间的冲突已经尖锐化和公开化的时期。改革开放已经三十多年了,但金融业总体上来说还是个相对垄断性、高度管制的行业,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全开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无法从正规的渠道满足融资的需求。
企业融资主要分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种,间接融资主要是指依靠银行贷款融资,直接融资则是指通过证券市场等资本市场进行的融资。具体就我国融资环境而言:在间接融资方面,我国国有银行由于在业务上有大量的政策性要求以及出于保证贷款收回和降低不良贷款的要求,因此倾斜于将大量款项贷与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而广大中小企业以及农村地区由于个人及企业的经济能力较差,偿债能力较低,违约风险大,又难以为贷款提供相应抵押或担保,从而不易从国有银行中得到相应的支助;直接融资方面,我国现有资本市场企业上市采用“核准制”,对上市企业要求较高,要经过繁琐的审批程序,上市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大多数中小企业上市比较困难,难以从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
特别是在2011年,在通胀预期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国家采取紧缩的宏观调控政策。这一轮货币调控政策中,中国人民银行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又不断压低利率,存款的实际负利率导致价值扭曲,资源配置出现问题。中小企业本来贷款就比较困难,由于银根紧缩,贷款更是难上加难。
据了解,现在的银行正常贷款,除利息以外加各项费用,一般融资成本是年息20%-40%。典当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融资成本月息3%左右。据温州市人行在2011年7月公布的《温州民间借贷市场报告》,温州民间资本超过6000亿元,每年增速14%。温州间借贷市场目前处于阶段性活跃时期,估计市场规模约1100亿元,占银行贷款的20%。民间借贷利率也处于阶段性高位,年综合利率水平为24.4%。温州市大约89%的家庭个人和59%的企业都参与了民间借贷。
浙江省2011年底对2835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在“贵企业从银行贷款曾经遭遇”选项中,15%被拒绝贷款或者贷款额度被压缩,13%被要求拉存款,民企从银行获得贷款的难度比较大。
在“从银行获得贷款需要接受何种条件”选项中,16%表示需要购买保险等理财产品,25%表示有较大幅度利率上浮,12%表示需要支付顾问费、咨询费等费用,26% 7 表示所抵押的资产需要接受指定单位的评估并承担评估费等费用,仅有不到14%的企业表示不需要接受附加条件。这些额外支付的费用造成企业融资成本上升。
企业对资本的渴求和现有资金供给体制的矛盾已经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主要矛盾之一。融资难、融资贵,但是拿不到资金不等于不发展、不做生意、不投资。民间金融的产生,正好弥补了现有融资环境的不足。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在急需用钱的时候求助于民间借贷。那么民间对非正规金融机构的依赖度有多大?同样对这2835家民营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9%的企业表示“经常从民间高息借款应对资金周转”,47%的企业称“偶尔为之”。半数以上的企业涉足过高利贷。可以说没有民间金融就没有民营企业今天的贡献。
(三)现行金融管理体制的弊端
探究金融乱象丛生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国家在金融领域的高度垄断。我国目前对正规金融行业实行“一行三会”、“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专业监管体制。但对于民间融资行为,目前相关法律对民间融资的管理主体都没有明确规定,更没有针对民间融资而设立的系统而完善的监管体系。问题的根源都是由于改革的不彻底:金融改革的不彻底,导致金融抑制,金融资源配置扭曲,地下金融滋生的同时,也在累计风险。在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有的企业无法按原有的轨迹继续生存,只能将资金抽走从事热钱炒作。所以经常造成一些资产价格间歇性的、非正常地上涨。
去年5月国务院颁布的《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明确禁止准入的行业和领域,诸如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等多个领域,推动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和转型升级。然而,目前大环境是,民间资本依然四处受到堵截。特别在金融领域,民企要获得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的准入牌照几乎不可能。所以即使有资金,也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转化为银行储蓄,并贷放出去。本来,国家之所以在金融准入方面管制十分严厉,主要是考虑到银行过度民营化导致金融风险放大,形成较大的社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但现在由于国家在金融领域管制过严,在紧缩背景下高利贷盛行,反而造成了更大经济问题与社会问题。民间融资本质上属于私人交易行为,一旦涉及不特定公众,就具有相当的社会性、公共性和连锁效应,容易引发欺诈和各种犯罪,甚至影响经济秩序和社会稳定,从而增加整个金融体系的风险。
此轮宏观调控,拉大了直接融资市场与间接融资市场利率价差,引发新一轮金 8 融脱媒,强硬的行政性手段无法抵挡另一种政策意图以及套利冲动的侵蚀,反而会带来更加严重的资源配置问题。如果利率是“非市场化”的,那么,在现行的以“信贷增量”为目标的调控机制,将被通过“抢占信贷资金就赚钱”的思路所统治,这是因为,以数量而非以价格为调控目标,在价格低于“应然价格”的情形下,谁抢占了信贷额度,事实上就在赚取超额利润。
随着CPI涨幅见顶回落,政府宏观调控可能也会有所放宽,这对中小企业贷款难会起到缓解作用。因此,从今后发展方向上看,应着力发展中小型金融机构,这不仅是解决融资问题,更重要的,这也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需要。
四、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民间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造成宏观效率损失
宏观效率的损失主要表现为货币政策效率损失和产业政策效率损失。
民间金融游离于正规金融体系之外,信贷规模和难以被监督与调控。借贷双方可能为存在业务往来的同业或上下游企业,借贷资金往来较为隐蔽,且资金分散度广,流动性强;民间金融主体由于担心实报借贷融资情况会影响信用社贷款指标而存在谎报动机,使得真实借贷情况难以通过要求融资主体申报的方式获得。鉴于此,民间金融造成的体系外的信贷量是难以估计的,难以纳入货币政策的制定和作为调控依据,货币政策的效率降低,对经济的调控效果减弱。
在产业政策效率方面,民间金融充分发挥了资本的本质,即逐利性,在利率足够有吸引力的情况下,资本很可能流入国家控制的过热发展行业和着力抑制的非环保、高能耗、低效率行业,使得国家制定的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政策和行业鼓励和抑制政策的效力大打折扣。
(二)造成微观效率损失
虽然民间金融是基于地缘、血缘等基础,投资者对融资者的资信状况、资金用途较为了解,但是由于不存在竞争机制,民间金融只是进行了小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利率的确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从一个地域整体来看,资金并不能通过利率这一价格机制进行最有效的配置,这造成了微观效率的损失。
(三)形成风险积聚
民间金融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小企业在目前环境下存在融资难的问题,然 9 而从资金流向上看,直接流入实业的民间资金的数量却呈现下降的趋势。据有关公告显示,温州民营中小企业高度依赖民间借贷市场融资,融资需求充分,但在温州民间借贷资金总量中用于一般生产经营即直接流入实业的仅占35%,相对于2004年逾90%的比例大为下降;且除流入实业和进行投资以外,还有部分资金在非正规金融主体之间流转或者无法检测,存在一定程度的资本空转问题。这说明民间金融的高利率部分是由于真实的资金需求推进的,但借贷炒作拉高的可能性也不容忽视,资金的炒作和空转使得民间借贷体系的风险不断积聚。
(四)产生信用危机
民间金资的资金最终需求方多为民营中小企业,经营风险大,且借贷的原因可能是企业在经营或财务方面受到了某种冲击,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小企业可能“救火心切”,对借贷的资金成本和产出效益缺乏理性的衡量;作为资金的供给方的非正规金融机构、民营企业和个人缺乏分析贷款风险的相关专业技能和资格,常仅受高利率趋使而进行借贷,借贷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一旦企业的收益难以弥补民间融资的高息负债,由于一般不存在抵押物和类似机制,企业容易陷入危机,而造成的连锁反应往往是整条信用链条的断裂。
五、民间金融的法律规范
当前信贷市场存在三层利率乱象,一是民间借贷,合情不合法;二是银行理财产品,半合法,不合规;三是银行存贷款利率,合规合法,但既不合情也不合理。解决民间融资乱象的根本措施在于改革我国的金融体制。经济不同发展阶段,都需要有不同的金融结构与之相适应。管理和规范民间融资行为,如大禹治水,应当“疏导”为上,“堵”为下。缩小银行贷款与民间借贷的利率差和银行表内外产品的收益,从而抑制民间借贷向虚拟经济渗透。与此同时,要建立资金流向的监控,随时掌握资金的流向,以便于实行调控。更为重要的是,让民间借贷浮出水面,尽可能使其阳光化,给它松绑,不能无视民间借贷的存在。
(一)法律规范的方向
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表明,国家将为鼓励民间投资提供更多的政策与立法支持,规范与引导民间融资阳光化、合法化,以促进和推动其健康发展的政策意图十分明确。今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指出,要做好新时期的金融工作,必须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牢牢把握 10 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从多方面采取措施,确保资金投向实体经济,有效解决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坚决抑制社会资本脱实向虚、以钱炒钱,防止虚拟经济过度自我循环和膨胀,防止出现产业空心化现象。在规范民间金融方面,继续完善民间资金运用的正规体系,充分发挥正规金融的融资供给作用,推动金融工具创新,为不同客户群量身定做金融产品,完善信贷机制、确保贷款期限与企业生产经营周期相匹配。
(二)法律规范的意见和建议
1、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
民间借贷蔓延,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是,这一轮货币政策调控中,一方面不断提高存款准备金率,一方面又压低利率,存款负利率导致价值扭曲,资源配置出现问题。因此,当前应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要让民间金融有效地服务中国的实体经济,当务之急是深化金融改革,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只有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才能把资金配置到最需要、效益最好、最有发展前景的企业上来,而只有通过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这样的目标。当前存在的房地产泡沫、地方融资平台问题、民间借贷问题,实际上都和利率没有市场化有很大的关系。
我国已于1996年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向市场利率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接着又放开了国债的市场利率,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货币市场与国债市场的利率形成机制,也为政府进行利率调整确定了一个基准利率。这都为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接下来,我国应首先着手调整利率结构,将法定利率由200多种减少到30种左右,并根据经济运行状况更为频繁地调节利率,同时完善货币和资本市场,丰富市场上的交易品种,逐步扩大企业融资中市场利率的比重。当国有银行商业化进展顺利,银行体系的竞争水平提高和监管机制得到完善时,就可以考虑逐步扩大商业银行决定贷款利率的自由权,放开贷款利率。而如果银行经营状况良好,国有企业改革也取得进展时,就可以逐步放开存款利率。通过这样有步骤、渐进地层层推进的改革,最终实现利率的完全市场化。
尽管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大的方向,但对金融业的冲击较大。利率市场化现在还有一些障碍,比如银行业公司治理不彻底。如果现在利率市场化条件还不完全成熟,那么可以先采取一些措施,把银行的利差水平先降下来,逐步推进。国内银行贷款的基准利率是6个点,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3个点,存贷差是3个点,发达国家是1 11 个点,台湾也是1个点。缩小存贷利差也是改革必然要采取的方向。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先把银行的利差水平降低下来。第一,非对称加息,存款利率上升,贷款利率则不动,现在银行利差约有3个多点,可以减到1个点左右。第二,增加银行存款准备金率,降低贷款利率。
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是一个国家金融市场化过程中的关键一步,这一过程充满荆棘和风险。由于利率市场化,银行系统将面临着更加严重的不确定性。为了争抢市场,银行将不断上调利率水平,这意味着银行将承担更多的风险。利率市场化也将使金融借款合同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并影响宏观经济稳定。利率自由化也会带来大量违约的出现。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两个结果,即过度投资或者投资不足。利率市场化改革将给商业银行带来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国有银行依然承担着过多的社会责任,行政约束明显。中国资源配置绝大部分依靠金融体系,主要就在于资源配比情况,具体来说是央行对流动性的调控。在资金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银行拥有更大的定价空间,这反倒促使其息差进一步扩大。因此,监管部门对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措施,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2、推行存款保险制度,建立金融机构优胜劣汰机制。
存款保险制度是由符合条件的各类存款性金融机构集中起来建立的保险机构或一种保险机制,各存款机构作为投保人按一定存款比例向其缴纳保险费,建立存款保险准备金,当成员机构发生经营危机或面临破产倒闭时,存款保险机构向其提供财务救助或直接向存款人支付部分或全部存款,从而保护存款人利益,维护银行信用,稳定金融秩序。
金融市场化的另一方面在于风险承担的市场化,即银行机构破产、退出的成本由市场而不是由政府来承担。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和利率管制需要首先形成一个金融安全网,狭义的金融安全网最初是指存款保险。广义金融安全网应该有三大支柱,第一是审慎监管者,第二是最后贷款人,第三是投资者保护机制。当前要通过兴办各类存款保险公司,用市场机制来化解金融风险。我们除了用行政手段,通过监管来化解风险,还要通过市场机制,走保险的路子。存款保险制度的推进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我国金融业存在一个不好的倾向,不仅大的金融机构不能退出,一些小的金融 12 机构出了问题也不能退出。金融机构只有生没有死是最大的系统性风险。没有存款保险制度,我国金融机构就无法退出,退出去之后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此一定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引入该制度有一个重要意义就是,为允许经营状况恶化的银行金融机构破产做准备,当危机发生时,投资者的利益能受到保护。如果没有存款保险制度,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准入门槛降低以后会出现问题,所以我们通过存款保险制度来保护金融投资者的利益,这对银行业的稳健经营也很重要。
3、破除金融市场的垄断,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
我国在工业、农业领域基本上形成了国有、民营、外资经济都非常活跃的局面,但在金融领域仍然是垄断性经营,民间资金的进入还不是很顺畅。民营经济进入金融领域,兴办各类股份制、区域型的小型金融机构,包括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和资金互助社等等,将是未来几年中国金融领域改革最有特色的事情。
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方面,很重要一点是放宽市场准入,允许更多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允许民间资金设立各类股份制的中小型金融机构。破除金融市场的垄断性,建立多元化的资金供给体系,这就可以使民间借贷浮出水面。通过竞争,信贷资本供给足够大,资金市场就会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利率就会降下来,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也会得到较大程度解决。一些地方的高利贷现象就会自然消失,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生存状况由此可以大为改善。
扶持中小企业需要建立专门的政策性银行。在日本有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公户,我国也应该至少有一两家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性银行。政府要分清市场和政府的责任,政府工作的重点应该是办好政策性银行,一部分国有资本可以从商业银行中退出来,集中力量办政策性银行。
国际上的小企业融资也不都是靠银行的,小企业融资来源很多,高科技企业很多是靠创始人的自有资金、风险投资以及民间借贷。只有当小企业有了一定的现金流,才会有银行信贷进入。支持小企业发展,并不能靠现行的银行体系,而是要大力发展社区金融机构。
银行准入有很高门槛,短期内不见得能改变,不过地方政府至少可以在非银行金融机构方面做些文章。比如放宽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PE(股权私募)、融资性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的准入条件。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可以与金融机构合力为中小企业融资推出更多金融创新:比如金融仓储公司、中小企业贷款保证保险、13 商标质押贷款等,都是不错的尝试。
4、加强对民间金融的服务,为民间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金融发展的法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金融的合法权益,培育和维护平等竞争的金融环境。在制订涉及民间金融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时,要听取有关商会和民营机构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反映民营机构的合理要求。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间金融管理的行政审批事项,简化环节、缩短时限,规范涉企收费,进一步推动管理内容、标准和程序的公开化、规范化,提高行政服务效率。
建立健全民间金融服务体系。充分发挥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的作用,积极培育和发展为民间金融机构提供法律、政策、咨询、财务、金融、技术、管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的中介组织。
出台民间融资管理的综合措施。例如出台民间融资管理办法、确立民间融资管理机构、服务机构、登记备案制度、信息监测统计体系、市场预警机制、规范民间融资组织和广告等。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体系,指导民营金融机构建立规范的资金、财务、投资管理制度,依法经营。
统计部门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统计工作,准确反映民间金融的进展和分布情况。金融主管部门、行业管理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切实做好民间金融的监测和分析工作,及时把握民间金融动态,合理引导民间投资。要加强金融信息平台建设,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国家产业政策、发展建设规划、市场准入标准、国内外行业动态等信息,引导民间投资者正确判断形势,减少盲目资金投资。
要建立一个分业监管的强有力的协调机制,理顺金融领域中央与地方关系,把地方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包括非银行的金融机构的监管职责赋予给地方政府。
【法律规范论文】推荐阅读:
法律规范07-12
公安法律规范05-12
法律规范建设06-10
环境法律规范09-06
民间借贷的法律规范05-12
劳动争议法律规范08-03
论典当融资的法律规范07-02
法律法规规范标淮11-12
第二册法律规范经济行为09-12
规范性法律文件是什么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