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2024-09-17

蒙氏教育实施特点(精选8篇)

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篇1

蒙台梭利课程的实施中,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作为指导。可以在下面的几点特点当中体现出来。

(一)让幼儿自己做,也就是所谓的“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地主动学习,自已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特梭利每次在演讲时,总会提出这么一句话:“helpmetodoitbymyself”(幼儿在呐喊:请帮助我,让我自己做)。一般父母对子女呵护的很仔细,什么都帮他们做得好好的,看起来是父母的爱心实际上却抹煞了许多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其实,孩子在学习走路时,就是尝试“独立”的开始。

让我们来听听幼儿说:

“我听到了,但随后就忘了;

我看到,也就记得了;

我做了,我就理解了。

(二)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蒙台梭利的发现敏感期对早年学习的重要性的理论已被近代研究所证实的观察。对幼儿来说,若在某种特性的敏感期学习该特性,要比他在生命中的其他时期学习该特性来得容易。蒙台梭利环境运用了这些事实,让孩子在各阶段的敏感期,自由选择活动。何时开始?

虽然入学的年龄在每个学校都不一样,通常,小孩是在两岁半到四岁之间入蒙台梭利教室,这完全依他在教室的环境中,是否感到快乐和舒适而定。他将从所有的小孩都喜欢且最简单的活动开始;而他在三、四岁所使用的教材,将帮助他发展集中力、协调力,以及他在五、六岁时,将从事的一些较难的活动中所需的工作习惯。这整个的学习计划是很有系统的,因此,若一个小孩错过了整个计划的头几年,或在他尚未完成这里所提的一些基本课程之前,就已退出这个计划,那么他就无法得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蒙台梭利教室并非托儿所,也不是提供给孩子的一个玩耍的地方。这一个独特的学习环境,是利用孩童在两岁半至六岁这段敏感年龄,能从丰富的环境中吸收讯息的特性而设计出来的。在此环境中,是让孩子已自然的方式,获得阅读和算术等基本技巧,因此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单调、乏味、辛苦或受到挫折。在蒙台梭利环境中,因为可按照个人的兴趣发展,孩子很早便产生了对学习的热爱,这是使他真正能自发性学习的关键。

(三)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在蒙台梭利的课程当中,教师称之为导师,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

在儿童操作教具,即儿童的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了解现实水平的目标,制订每个儿童通过活动可能达到的目标,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不仅仅是示范者和观察者,而应该是儿童发展的积极支持者和指导者。因为蒙台梭利认为幼儿具有有吸收力的心智,因此,教师不应当是知识的传授者,他反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教师应当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引导和帮助幼儿进行各种感知觉的训练,从而达到发展幼儿的心智的目的。同时如果缺乏教学目标,完全依赖儿童自己操作,儿童的自动发展是不可能的。

(四)完全人格的培养

完全人格的培养是蒙台梭利课程所追求的目标。教育者头脑中应该具有的关于儿童发展的理想形象——具有完全人格的儿童。

蒙台梭利的课程当中试图通过一个一个孤立的感觉训练达到儿童的完全人格的培养。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

(五)混龄教育

所谓混龄教育,就是把3—6岁不同年龄的孩子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开设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轮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混龄教育更强调尊重儿童成长步调,最大限度的遵循幼儿心理发展的规律。蒙台梭利说:”适度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蒙台梭利教学法的主要特色,就是真正地实践了以孩子生命力为活动中心的教育目标。混龄教育形式,因不同年龄段幼儿心理和生理发展明显的差异性,更加要求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全面细致的了解每个幼儿的情况,组织各项活动,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简言之,蒙氏教学方法的根本精神就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阶段的心理(生理)成长变化情形及其需要,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其心智体能的有效活动,让他们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六)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这是蒙台梭利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所谓蒙台梭利的课程就是幼儿操作教具的过程,因此教具的丰富是进行蒙台梭利课程的必要条件之一,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儿,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

蒙台梭利强调感官训练必须由儿童自己控制某些教具来进行。为此,蒙台梭利特别设计和制作了一整套进行各种感官训练的教具。例如,蒙台梭利为专门训练儿童视感知能力制作的一套教具是:一块木板上有十个大小不等的孔,每个孔相对于一个圆柱体,每个圆柱体的直径只相差一毫米。在利用这套教具进行训练时,要求儿童能正确地把混杂在一起的各个圆柱体放入相应的孔中。儿童如果把一个圆柱体放入一个比它小的孔时,则放不进;如果把它放入一个比它大的孔中,最终至少会留下一个圆柱体放不进某一个孔里。儿童通过反复运用这套教具进行练习,不断比较判断,不断纠正视感知控制的错误,其视感知能力的精确性和敏锐性就会得到训练和提高。蒙台梭利要求对儿童进行每一种感官训练,都要有与之相适合的一套教具,且要由一套循序渐进的练习组成。因此,根据每个幼儿的特征,蒙台梭利都设计了相对应的教具,可见教具的丰富性。

评述

蒙台梭利教育方案重视幼儿的内在需要,强调借助于能满足此内在需要的环境与活动,来促进幼儿的自我发展,这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是脱胎于智障儿童的训练方案,再加上时代的局限,其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一)孤立的感官训练> 蒙台梭利强调孤立地训练各种感官。她设计的每一感官教具均是针对一个特定感官的,她要求儿童在接受不同的感官刺激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特定的感官上,通过对各种感官的”困难度孤立“的训练,发展儿童的感知能力。这是一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也脱离实际的做法。世界上仅具一种特征的事物几乎是不存在的,人在认知事物时,也总是把它当作一个整体而不是部分来反映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孤立的感官训练也许适合那些有智力障碍的儿童,却不适合广大发展正常的儿童。

(二)对创造力的忽视

首先,蒙台梭利虽然强调在操作教具时给儿童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选择教具和选择操作时间上的自由,儿童在操作教具的方法,规则上则没有自由。因为蒙台梭利教具的操作步骤和方法是固定的,儿童不能改变。她要求的只是让儿童按照某种固定的步骤和方式不断地进行重复练习,这十分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发展。

其次,在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缺乏最能发展儿童创造力的自由的艺术教育。在蒙式教室中,虽然孩子也使用艺术教具,但已被指定在既定的目标上创作,只强调技巧及实体复制的做法,这也反映出蒙式教育对创造力的忽视。

(三)过于强调读,写,算

关于这一点,我们通过蒙式的课程组织结构可以清楚地看到,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四)缺乏增进社会互动与发展语言的机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针对以上所存在的局限,一些新一代的蒙式教育思想的追随者对原有的方案进行了改进和发展。主要表现为:

1、扩展了课程内容。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中的原有的五大领域扩展为十大领域,分别为:日常生活训练,感觉教育,语言教育,数学教育,文化教育,体能(大肌肉活动),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角色扮演),社会教育(包括社会交往技能的练习)。

2、强调课程的实质,而非形式。现代的一些蒙台梭利教育方案的使用者强调把握蒙式课程的实质,即回应学习者,支持他们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要过于拘泥于形式。

3、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与经验。针对蒙式方案脱离生活的做法,一些课程设计者将蒙台梭利教育方案与单元主题方案有机结合起来,称为”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在”蒙台梭利幼儿单元活动"课程中,单元主题活动的主题往往是来自于幼儿实际的生活,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蒙式方案在这方面的饿不足。在作息安排上,基本上沿用了蒙式教室的作息安排,只不过对其原有的时间段的活动安排进行了一些改动,如蒙式上午团体时间成了单元主题活动的时间,下午仍保留原有的活动,如讲故事等,当然故事也可以结合当时进行的主题加以选择,或进行一些唱歌律动活动。另外,在工作时间幼儿可以选择蒙式教具,也可以选择与单元主题有关的工作,这主要看其内在兴趣与敏感度而定。

蒙式方案中强调个人特色,强调每个孩子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教具,材料,自己进行操作,自我发展,因而缺乏与同伴协商和合作的机会。这对于儿童的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的发展显然是不利的。

总之,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是建立在对儿童内在的发展潜能和能够通过自发,自动的活动来进行自我教育的信念之上的,因而主张给儿童以充分的自由,反对成人的强制性干预。但多年的实践并未能真正实现蒙台梭利的教育理想。关键问题可能在于:蒙台梭利一方面主张儿童的自由教育和自由发展,另一方面却为儿童创设了一个过于刻板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材料,以至于限制了儿童潜能的实现。这固然是蒙台梭利自身的矛盾,但部分后来者机械地搬用蒙台梭利的形式,而未能真正领会其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而且将蒙台梭利教育由原先的面向贫苦家庭的儿童变为面向社会上层的高收费教育,恐怕也是创始者本人始料未及的。

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篇2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论从当今社会的发展和人才需求的角度来看, 还是从未来社会学的角度来看, 创新教育既是人才培养的基础, 又是人才使用的需要, 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为适应社会的发展要求, 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需要不断的改革, 我们提倡的创新教育, 不仅是教育的设备、手段、工具更新, 更重要的是教育观念的更新。数学是基础教育的主要内容,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发展创造力是时代数学赋予我们高中数学教师的光荣使命。

创新过程并非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个性在创新活动中具有重要作用, 个性特点的差异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创新成就的不同, 而创新个性的发挥既有主观因素, 又与内在的心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是主导, 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 多与学生沟通, 营造和谐、宽松、乐学、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学习氛围, 优化他们的创新心理。

实践证明, 不能提出问题就不可能善于思考, 就不可能用批判的眼光去观察世界, 就不会有创造性行为。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 要发展学生的个性, 培养其创新能力, 就得重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或程度上“犯错误”, 通过其自身的努力改正错误。教师要学会正确地分析对待学生的“奇谈怪论和异常举止”才能支持他们的创新行为, 为其今后的创新奠定基础。

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及习惯

通过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积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从数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 或者对某些数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并在其中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精神, 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 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 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很多数学老师包括正在大学就读的学生, 往往觉得数学在生活中根本没有什么用, 只有理科专业的才真正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更何况还在读中学的学生呢?作为高中数学教师, 我们首先要有应用数学的意识及习惯, 然后才能指导学生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为此, 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就如何提出课堂问题, 提出什么问题,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进行了激烈的讨论。为了使问题提得更有价值, 我们经常在网上搜索, 与兄弟学校交流, 到重点中学参观学习。在《函数的应用》教学中, 我们布置了课外作业:银行的定期存款存期一年的年利率是多少?存期二年的年利率是多少?存款的利息税是多少?等, 我们把三角函数、平面向量等知识与物理知识结合起来, 增强与物理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地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习惯,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这是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三、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我们一直把数学思想的渗透和数学方法的指导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 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则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 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新课程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思想和方法, 在教学时, 我们充分挖掘由数学基础知识所反映出来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 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我们根据《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知识点, 分别设置了若干个基础题和综合题, 并把这些综合题渗透到数学思想中。

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篇3

【关键词】幼儿园 蒙氏 混龄教育 指南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46-01

引言

混龄教育的概念:把三至六周岁的学龄前孩子组织在一个创设好的区域一起学习、共同生活及游戏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类似于生活实际,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学会理解和关心别人,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针对当下独生子女家庭较多的现状,幼儿之间缺乏一起活动及感情交流的机会混龄教学模式可以为幼儿创造情感交流的机会,在激发幼儿的学习主动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等方面大有裨益。蒙台梭利教育是意大利女教育家玛丽娅·蒙台梭利博士所创建的。它以其独特的教育方法和富有成效的教育魅力风靡世界,并受到普遍的欢迎,影响了整个20世纪。人类进入21世纪,蒙台梭利教育依旧存在于世界东西方100多个国家中,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蒙台梭利的许多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已经为我们所实践并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一、我国幼儿园实施蒙氏混龄教育的困境

(一)没能充分认识到混龄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作用

蒙台梭利非常反对将儿童按年龄分组。她认为,社会生活的魅力在于一个人可以遇到不同类型的人。按年龄分组是一种人为的隔离,它打破了社会的契约,剥夺了生活对儿童的滋养,会阻碍儿童社会意识的发展。在心理上,儿童需要成人或年长的儿童协助他们进入社会,需要与有权威的人一起学习、成长。儿童生活的世界越宽广,接触到的异质物和刺激越多,他们获得交流、学习的机会就越多,社会性得到发展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传统的理念认为,混龄班恰似个大家庭,不同年龄的儿童如同兄弟姐妹。在兄弟姐妹似的组织中,一个儿童的角色是固定不变的,即是兄姐的永远是兄姐,是弟妹的永远是弟妹。如果是兄姐,就一直是处于照顾他人的领导者地位;而是弟妹的则始终处于被照顾、被关爱的弱者地位。但在蒙台梭利教育的混龄班中,一个儿童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从最初的被他人照顾,发展到照顾他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到成为“强者”。角色的动态变化,促使其要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在变化中孩子的交往能力得到飞跃性提高。同龄促进、异龄促进、角色换位等,为儿童的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促进了儿童的社会化进程,使每个儿童身心同步发展。因此,混龄编班对于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发挥出了独特的作用。

(二)没能充分认识到混龄对儿童人格形成及认知发展的特殊作用

孩子间的心智比成人更接近,他们之间存在着一种精神上自然发生的“渗透作用”。小的孩子能从大孩子的工作中获得灵感和榜样,学会与人相处;活动中知道等待、轮流、不打扰他人,学会许多成人无法用“语言”传授给他们的东西。大的孩子在教导小孩子的过程中,会自发的要求自己为小的孩子作出更积极的、正面的行为示范,并能分析、综合、重组、总结自己的知识,增强自身能力,实现自身价值;大孩子在生活上也会照顾弟弟妹妹,这样他们的组织和领导才能也会得到发挥和培养。在这样的环境中,每个人都可以从不同年龄的孩子身上,寻得自己过去以及未来的成长轨迹。因此,在孩子的人格形成及认知发展的过程中,混龄的环境所提供的良性社会互动要素更为多元与丰富。他们像一家人一样,感受到了同伴间的亲情、友情,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

二、指南背景下幼儿园蒙氏混龄教育实施的有效策略

(一)深入研究蒙氏教育的精髓,本土化实践研究

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受到青睐,有其可取之处,但是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不能采用拿来主义,必须立足实际,理性借鉴,根据我国的教育现状设计符合本土的模式。首先,在实践教育中,注重教学案例的整理归档工作,把教学实践中碰到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整理和存档,以利于本校教师间的教学交流,为教师提供可贵的经验。其次,实施混龄教育班级的教师要善于积累教学中的经验吸取实践中的教训,以为其他教师提供参考的素材。再次,在网络资源丰富的今天,我们通过微博建立自己园所的资源交流库,使园内有意向参与混龄教育的教师随时随地查阅参考。

(二)加强蒙氏教育思想的宣传,转变家长观念

我园开始尝试成立了蒙氏混龄班,在最初开班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担心小孩子会受到欺负,大孩子在带小孩子的过程中会误了自己的学习所以我们通过各种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同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在教学实践中对混龄教育这一模式的体会和收获,使他们熟悉混龄教育的目标和组织形式,使家长在观念上和我们达成共识,增强家长的信心和参与热情通过三年多的推行,家长都理解了,并从中看到了自己孩子得到的益处。

(三)创设一个实施混龄教育的和谐环境

为配合混龄教育,我们在幼儿园环境设计方面做了不少工作我们将原来整齐划一的办公格局用各个教具隔断成各种特色活动范围,幼儿会按自己的喜好和特点选择各自的活动范围。对于教学用具的设置,要考虑各个龄段幼儿的喜好对于大龄幼儿,有能力的,要给予角色领导的表现机会;能力弱的可以和小龄幼儿一同学习,又能得到角色领导的帮助,充分发挥混龄教育的作用,让幼儿在此能够感受到成长的快乐针对小龄儿童,能力发展较快的儿童可跨龄学习,和大龄幼儿一起学习;能力较弱的小龄幼儿在混龄班中,会受到大龄幼儿的格外关注,认知及社会经验可以从和大龄幼儿的交往中模仿所以,不论对哪个年龄段的儿童,混龄班的弹性化环境兼顾了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

结束语

综上所述,混龄教育对于幼儿成长有着重大意义。由于混龄教育属于“舶来品”,受文化背景、时代背景以及地域背景的影响,混龄教育不能完全符合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需要我们不断总结国内外经验,推进混龄教育的本土化工作。因此,幼儿教育的同仁们必须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教育不能太过商业化,否则其后果不堪设想。

参考文献:

[1]霍力岩. 蒙台梭利教育法与幼儿教育改革——借鉴蒙氏教育法的两个基本思路[J]. 比较教育研究,1999,05:55-58.

[2]刘文,魏玉枝. 混龄教育中幼儿心理理论与创造性人格的关系[J]. 学前教育研究,2010,08:33-38.

蒙氏教育理念 篇4

一、有准备的环境

蒙台梭利特别重视环境创设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她把环境喻为人的头部,主宰着人的一切行为。为孩子准备一个充满爱和趣味、能吸引孩子主动探索的环境,同时,环境要适应儿童现有水平、能力和兴趣。

二、自发性的学习

蒙台梭利说:“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儿童生来具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及热爱。”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钢琴、学英语、识汉字——惟恐错失任何学习机会。事实上,孩子需要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和幸福感,这来自其自发的求知欲。明白这一点,父母就不会压制孩子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因此,在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不是将经过选择的事塞给孩子,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让他们独立成长。

三、“工作”的自然法则

蒙台梭利认为,活动在儿童心理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她将儿童使用蒙氏教具的活动称之为“工作”,这是一种自发地选择、操作教具并在其中获得身心发展的活动。蒙台梭利认为儿童的工作遵循着5种自然法则: 第一,秩序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有一种对秩序的爱好与追求; 第二,独立法则,即排斥成人给予过多的帮助;

第三,自由法则,即要求自由地选择工作材料、自由地确定工作时间; 第四,专心法则,即儿童在工作中非常投入,专心致志;

第五,重复练习法则,即儿童对于能够满足其内心需要的工作,都能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进行,直至完成工作周 期。

四、吸收性的心智

成人可借助旧经验来学习。孩子既无经验也无成熟的智力,他学习的方式就像照相机感光底片一样,将外界印象全部摄入,然后成为自己的东西。对孩子来说,运用全身的感官去研究环境而获得信息,是一种自然且愉快的活动。孩子以吸收方式来学习的能力大约会持续到7岁。

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学习阅读、写字、计算,和他学习走路、说话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方式,成人应容许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及预备好的时刻学习。

五、发展的敏感期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会有某一时间,只对环境中的某一特定事情,涌出强烈兴趣和不断模仿、学习的举动。这使“儿童能从复杂的环境中选择对自己生长适宜和必不可少的东西……”错过发展的敏感期,孩子的学习成长将事倍功半。利用敏感期对幼儿进行教育、引导和帮助,避免延误时机带来的损失。

蒙台梭利五大领域教育内容: 日常生活教育:基本动作训练、照顾自己、照顾环境、照顾他人。通过动作的基本训练及日常礼仪训练,让孩子学会照顾自己、照顾环境。培养幼儿独立性、自主性、专注力、手眼协调能力、自信心。

感官教育:视觉训练、听觉训练、味觉训练、嗅觉练、触觉训练。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分类能力、培养注意力。数学教育:数前准备、0~10的认识、十进位系统

(一)、连续数、十进位系统

(二)、分数的导入、平方立方的导入。培养幼儿初步的数量概念、逻辑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判断能力。语言教育:听觉、口语、视觉、语音、文字与阅读练习。培养幼儿认读、书写及听说能力。

人文自然教育:自然、地理、历史、科学、音乐、美术。通过让幼儿学习民族文化,培养幼儿爱科学的情感和民族自豪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

蒙特梭利教学原则

蒙特梭利教育以孩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的深入了解,尊重其人格尊严和成长过程。从促进儿童身心发育角度去设计教学,为孩子一生奠定智慧与品格的良好基础,培养自主、持续的学习工作习惯。

蒙特梭利教育原则

以儿童为主——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问中心,让他们可以独立“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充分的教具提供 —— 孩子是靠感官来学习的,我们提供给他的良好刺激愈多就愈能激发他的内在潜能。

不“教”的教育 —— 反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而主张籍由良好的学习环境,亮丽

丰富的教具,让儿童主动去接触、研究、形成智慧。

把握敏感期的学习—— 0-6岁的儿童,在不同的成长阶段,会出现对不同事物的偏好的各种“敏感期”。

教师居于协助启导的地位 —— 教师必须放弃传统自以为是的教育方式,而是从旁适时地给予

儿童协助与引导,让儿童成为教育的主体,使他们动脑筋、有智慧。

父母才是真正的关键 —— 孩子的教育,并不只限于学校一隅,整个社会环境的影响,更是无 所不在。在亲子课堂中,家长不仅可以学到先进的教育理念与教学 方法,还可以和宝宝一起上课,增进亲子感情。

蒙台梭利以直观观察的方法,通过对儿童的观察分析,提出了新的教育理论,强调儿童的内在潜力,主张让儿童在自由与关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它的潜能。概括起来说蒙特梭利教学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

1.环境适应理论。2.独立成长理论。3.生命自然发展理论。4.吸收性心智理论。5.工作人性理论。6.奖惩无用论。蒙特梭利教学的基本精神

蒙台梭利主要是依照人类成长的自然法则,用科学的方法了解孩子各个阶段的生理、心理成长变化的情景及其需要,从而给予适当的帮助,以启发或诱导儿童心智与体能的活动,让儿童发展成未来最有用,最有效率和最幸福的人。

蒙特梭利教具

益智教具。有利于开发智力的教具称为益智教育,对儿童的教育,需要有教材,有自然界的教材,也需要社会生活中的教材,书本教材。蒙台梭利利用她的教具作为教材,她把生活中的教材,实际上教具化了,蒙氏认为,既然训练儿童五官的教具对有身心缺陷儿童的教育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那么对正常儿童肯定有效的,经过不断反复设计,研究了训练正常儿童的这样一套教具。教具具有的特点是:

(1)具有孤立的特性。教具选用颜色比较朴实、干净的色调为主,如粉红塔、棕色梯。她认为这样的教具有利于对孩子采用单色调,表现出孤立的特性。能显现出她主要的教育目的。如温觉板,让孩子体验温度。

(2)容易搬动。由于教具最重要的目的是适合儿童的需要,每种教具在重量和尺寸的大小都考虑儿童能力的范围,考虑儿童能否搬动。如粉红塔最大的一块,孩子也能搬得动。

(3)教具美丽。每种教具都有它的特色,能吸引儿童,这个吸引儿童的因素或者说在颜色上,或是在重量上,或在她的特性,或在她的声音方面都能吸引儿童,这些教具孩子们非常喜欢。

(4)每一种教具的单独使用或联合使用,都有其步骤和顺序才能完成,这些教具孩子在工作时有其顺序和步骤,如果没有按照她设计的步骤走的话,就会出现错误,出现错误就有一个自我控制的方法,所以在设计上或使用方法上,都由简单到复杂,培养孩子了解步骤,重视秩序,养成内在的纪律,她有规律的。

(5)在设计上具有控制和纠正错误的特性。可使儿童自行发现错误,自行改正错误。比如插座圆柱体,再如粉红塔,每一块相差1cm。

(6)具有数学的属性。由步骤和秩序当中培养孩子逻辑习性和推理能力。每一种教具都有它等差的数学关系。如长棒,每一长棒之间都相差10公分,有等量的、等差的关系,有数学属性。

(7)间接的预备性。每种教具都具有直接与间接的教育目的,帮助孩子准备,适应未来的生活,如在教具的形体变化上,象几何图形在操作上让孩子掌握,而且拿着几何图形还可以变化。用纸画各种形状,为将来学习做准备。有间接的预备性。

蒙台梭利教育法是以科学的方法为根本的教育,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及潜能开发的优秀教育模式,主要特点如下: 1、以儿童为中心

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教学观点,视儿童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2、“不教的教育”

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教学,主张由日常生活训练着手 ,配合良好的学习环境、丰富的教育,让儿童自发的主动学习,自己建构完善的人格。3、把握儿童的敏感期

0-6 岁的幼儿在特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顺着敏感期学习该特性即可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4、教师扮演导师的角色

一般称蒙氏教师为启导员,他必须对孩子的心灵世界有深刻的认识 与了解,对于孩子发展状况了如指掌;才能提供孩子适时、适性地协助与指导。5、完全人格的培养 蒙氏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协助孩子正常化。透过环境的设计、教具的操作,,使孩子一步步建构完善的人格。6、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

蒙氏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儿童发展的进程,对不同特点的儿童进行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式的教育。7、混龄教育

让不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可使较小的孩子有不同年龄层的模仿对象,而较大的孩子则可以从帮助年幼的儿童中增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8、丰富的教材与教具

蒙台梭利教具非常丰富,但这些教具并非是教师用来教学的工具,而是孩子工作的材料。孩子透过这些工作,从自我重复操作练习中,建构完善的人格。9、屏除单一奖惩制度

蒙氏教学尊重儿童,培养孩子正在萌芽的尊严感。10、爆发式的教学成果

蒙氏教育合作力 篇5

纵观人类发展史,其实是一部人类合作史。人类从个体能力来说,许多方面还不如其它动物,但却成为了地球的主宰,被称之为“万物之灵”。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人类的合作力,不仅仅是体力上的合作,更重要的是智力上的合作。我曾举过一个例子,如果人类不合作,永远生产不了一颗粮食、一件衣服。现代一切物质文明、精神文明都是人类合作的产物。目前,一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发达,其都具有民族团结、合作力强的特点。合作力同样需要从小培养,蒙氏教育的混龄教育就非常有利于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提高合作力。

跃跃是星光班的一位小朋友。刚满4岁的他,个子和同龄的孩子相比高出一头。他活泼可爱,受到大家的喜爱。现在的他是老师的小帮手、小朋友们的开心果。然而,一年前刚进入蒙氏班的跃跃,却是一位看到小朋友和他一起做事情都会生气、甚至大哭大闹的孩子。记得一次自由选择工作时,大组的小朋友看到跃跃在操作中遇到了困难,就上前询问是否需要帮助,换来的却是跃跃的大声排斥:“我自己会的,不用你来帮我,你走吧!你走吧!你走吧!我不愿意和你一起合作!”边说边将小朋友往一边推。

发现跃跃不善于合作的现象后,老师和跃跃的家长进行沟通。沟通后,老师得知跃跃是家里的独生子,所有大人都围着他转。爸爸妈妈工作比较忙,陪跃跃的重任主要由老人承担。老人因为年迈,身体不便,很少和跃跃一起做游戏,也很少带跃跃出去和小朋友们玩。久而久之,跃跃变得不愿意和小朋友一起合作。

为了有效地培养跃跃的合作力,老师和跃跃的爸爸妈妈一起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在幼儿园,老师多引导跃跃和小朋友在一起进行团队合作游戏,让跃跃感受融入团队、一起合作的带来的快乐。在家中,爸爸妈妈要多抽出时间陪伴跃跃,带着跃跃和小区的孩子一起做游戏,并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

经过一段时间家园共育的共同努力,现在的跃跃成为了班级里小朋友争相合作的对象、老师的得力小助手。到了午睡时间,小朋友们都在进行睡前准备。因为穿得较厚,在脱衣服时,小朋友都感觉很吃力。这时,站在一旁的跃跃说:“小朋友们可以互相帮助、互相合作脱衣服啊!这样就可以很容易地把衣服脱下来,而且,还可以帮助小朋友。”顿时,星光班里充满了“请你帮我一下,好吗?”“谢谢你!不客气。”“我们两个一起合作脱衣服,好吗?”的话语。

跃跃妈妈也和我们分享跃跃在家的表现:“上周末,跃跃的表妹来家里做客。跃跃就自觉地担当哥哥的角色,带妹妹到房间里合作拼积木。亲戚们都觉得现在的跃跃就是不一样!”“每天早上起床后,跃跃总是要求我和他一起合作叠被子。”看到跃跃妈妈分享时幸福,作为老师的我们也感到由衷的欣慰。家园共育才能托起明天的太阳。

合作力与人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关。合作力要靠后天环境熏陶及教育培养,尤其是在幼儿时期。跨世纪幼儿园采用的蒙氏混龄教育模式,为孩子们提供了不同年龄段孩子互相学习、互相帮助的平台,有效促进孩子的合作力发展。

蒙氏日常教育教案 篇6

日常教育:《磨米》 教育目标

1,学会手推磨。

2,对农作物有粗浅的认识。

教学准备:字卡,石磨一盘,碗一个,勺子一个,刷子一把,报纸一张。教学过程:

1.今天我们做的工作是:《磨米》

2.教师示范工作:先用勺舀一勺米加入磨得圆孔内,在用右手竖握住推磨手柄,顺时针慢慢地均匀推动。当所放的米磨完以后,可以再加米,继续磨,全部米磨完以后用碗装起来,用刷子扫干净磨里的米粉。

3.幼儿自由工作。

张小燕 2012年11月1日

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篇7

一、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的特点

课程实施是一项错综复杂、矛盾交织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的侧重点不同, 会形成不同的认识。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在特定的社会环境支持、特定的人员参与、特定的思想感染下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 一) 多元性与自主性相互依存。多元性与自主性相互依存是针对课程实施的主体而言的。多元性是指学校、教师、学生等主体全都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并各司其职, 自主性则是指这些主体利用自身权力主动寻求自己的价值所在, 且将价值放至最大化。

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是逐层往下推进的。国家只提供规范化的课程框架, 并赋予地方和学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学校方面可以自主决定课程如何开设以及按怎样的顺序开设等问题, 还可以通过确定专业学程的时间量, 通过对应用性学程的选择, 通过与其他教育机构及社区的合作来树立自己的形象, (1) 突出办学的特色。教师拥有对课程、教材、教法等进行选择的权利。学生的自主性也有了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程和学段来完成学习任务, 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学习风格的学习方式, 甚至可以自学。

( 二) 本土性与创新性相互融合。这一特点在课程实施制度上得到充分体现。芬兰从自身文化特点和教育实际出发, 转变发展模式, 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 特别珍视本国的教育传统, 注重本土性, 认为芬兰的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应该相信本国人民、尊重本国人民、依靠本国人民, 并力图满足本国人民对教育的愿景。

本土性给予芬兰的课程实施制度以内在的生命力和强劲的发展动力, 创新性则使芬兰整个课程实施制度更加灵活、科学, 永葆生机。在芬兰普通高中, 形成了个性化的选课制—无固定班级授课制—发展性评价制, 再辅之以多样性的指导制的课程实施制度。以罗素高中为例, 学年伊始, 芬兰普通高中学生首先要制定个人课程学习计划, 其方式是 “个性化的选课制”。教学组织形式则采用 “无固定班级授课制”, 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则采用发展性评价的方式。在整个课程实施过程中, 学校还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指导, 如咨询顾问制度、辅导员制度、学生自我管理制度等。

( 三) 稳定性与渐进性相互调适。在课程实施政策上, 呈现出稳定性与渐进性相互调适的特点。稳定性是基于课程实施政策的长期目标和战略原则而言的, 并结合社会发展需要, 有针对性地修订教育发展计划, 从而实现教育政策的长远性和现实性的有机结合。 (2) 尽管芬兰存在党派之争, 但对教育的认识却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芬兰历届政府高度重视教育, 优先发展教育, 重点投资教育, 并致力于建立公平的教育系统。

芬兰的课程实施政策并不是稳中不变的。在基本价值观念的引领下, 为进一步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 芬兰在基础教育的课程实施方面进行持续的小碎步的局部改造, 并形成了现有的课程实施模式, 体现出渐进性的特点。在1987 年之前, 芬兰普通高中采取的是班级授课制的教学组织形式。在现实矛盾的转换下, 芬兰于1987 年开始在全国多所高中进行了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的教学试验。1994 年芬兰政府颁布 《普通高中课程大纲》, 对试行多年的无固定班级授课制给予充分的肯定, 随后决定在全国大力推广。

二、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加强课程实施的主体意识。在芬兰的基础教育中, 课程实施的主体—教师和学生有较多的选择权, 他们积极使用自身的课程权利, 热情地参与到课程实施当中, 使芬兰基础教育课程实施如鱼得水。而在我国, 多数中小学教师仍是课程知识的接受者, 其作用主要是传递既定课程, 而不是主动进行课程设计, 灵活、自由地实施课程。 (3) 部分学生因为学习一些枯燥无聊而自身又不感兴趣的课程时常产生厌学情绪。这都是课程实施缺乏主体意识的表现。故应强调课程实施的主体价值, 让教师成为教的主人、学生成为学的主人, 使课程实施充满生机与活力。

( 二) 建立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制度。芬兰在多年的教育实践探索中, 形成了一套独具芬兰特色的课程实施制度, 芬兰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功在于此。当前, 教育政策制定者和领导者针对我国普通高中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模式、教育产出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上海、浙江作为试验点已于2014 年秋季开始实行, 此次改革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同时还特别强调教学组织形式和招生评价体系的变革及对学生学业指导的加强等。我国普通高中的这一系列改革措施与芬兰的课程实施制度有异曲同工之妙。芬兰的诸多措施可以被运用其中。

( 三) 构建良好的教育文化环境。芬兰崇尚教育, 无论哪个党派上台执政, 都注重对教育的投入, 注重教育政策实施的系统性和长效性。在学校教育中, 本着公平与平等的原则, 不给学生排名、不办重点学校, 鼓励学校之间、教师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 并形成了高度信任的教育文化氛围, 使芬兰的课程实施理念能够上传下达, 并落到实处。尽管我国在教育文化建设方面作了诸多努力, 但在现实面前仍略显苍白, 如社会和家长不信任学校和教师、教师不信任学生等, 使得我国新课程实施困难重重。加强教育文化环境的建设, 应当成为我国今后在教育领域的重点努力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何倩.芬兰高中教育成功的因素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 2008 (8) .

[2]汪霞.课程理论与课程改革[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7.

蒙氏教育实施特点 篇8

终身教育具有整合性。它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各项内容,从一个人出生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生命终结时为止的不间断的发展;包括了教育各发展阶段各个关头之间的有机联系。

近30年的教育成就表明,终身教育的观念已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而且各国已逐渐开始通过立法的形式将终身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各国在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的过程中,大都结合本国的教育传统和现状、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所能提供的条件形成各有特色的一些发展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也总结了许多的经验教训。[1]下面就分别以美国、英国、日本、印度的终身教育的发展为例,阐述和分析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实施情况,从而对发展我国的终身教育体制有所启示。

美、日、印、巴成人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涉及的层面很多,在现有的物质条件下,使之得到充分实施的可能性极小。因此,在客观物质条件尚不具备的条件下,将终身教育思想的真正付诸实践,只能依靠现有的成人教育或社会教育。日本、美国等许多发达国家都将包括成人教育在内的社会教育的发展作为实施终身教育思想的突破口。

一、美国

作为成人教育学理论的奠基者,诺尔斯的成人教育思想,在美国的成人教育发展史上颇有影响。

1.立法情况及立法内容

1962年《经济权益法案》: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是扫盲,使人们获得在初等教育中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1964年,“成人基本教育计划”成为法律条文。1966年《成人教育法案》(后经七次修改):成立一个全国成人基本教育咨询委员会。1984年修正案“使所有成年人都学到为社会服务所需的基本读写技能”、“使成年人有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还详细规定了成人教育的经费、教师培训及总统、国会和各州的成人教育权限等。

2.特点

美国成人教育发展较早,其基础牢固,美国政府在大量投资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也十分重视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的开展有很好的法律做保证,进展较快,成绩突出。[2]

二、日本

日本的成人教育既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一种有力手段,在国家创新系统中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1.立法情况及立法内容

1958年《职业教育法》(后经5次修改)确保劳动者接受多种职业训练,以提高和开发劳动者的职业技能;1969年《新职业训练法》(后经2次修改) 确立培养既有实际技能又有科学头脑的技工终身教育体系;1985年《职业能力开发促进法》改变职业“训练”为“能力”概念。

2.特点

战后,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对成人教育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使其迅速形成了完整的成人教育体系,在立法等方面促进了制度化的进程,明显特点是国家重视、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学校教育也为成人教育奠定了高起点。[3]

三、印度

印度政府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经费投入不足。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成人教育自身具有局限性,初等教育质量不高。

1.立法情况及立法内容

1976年以前,印度宪法规定,教育主要是各邦政府的职责,中央的作用仅仅是督促性的。1976年的第42修正案中,对其宪法作了较大的修改,把教育事务划归《并行条目》,使中央和各邦政府在制定教育政策时享有同等的权利,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指出整个国家必须决心扫除文盲,特别要扫除15~35岁年龄组中的文盲。

2.特点

初期:注重成人教育在扫除成人文盲,培养公民责任感等方面的作用;确立时期:培养学习者的功能性技能,了解国家的法律、法规,并使之意识到贫穷和文盲是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广泛发展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教育改革,将改革的重点放在了教育为工业化培训人力资本准备上。[4]

四、巴西

20世纪80年代以来,巴西正规教育和成人教育计划陷入困境,尤其是成人扫盲计划举步维艰。

1.立法情况及立法内容

1967年《巴西关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实用读写能力训练及终身教育法》指出了开展各种扫盲运动的规定;1971年,又颁布了第5692号法令,再次对成人教育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

2.特点

在巴西,主要由私人经办的“全国工业培训服务部”、“全国商业培训服务部”及联邦政府经办的“劳动力强化培训计划”对成年人提供职业培训。

美、日、印、巴终身教育的发展

“终身教育没有统一的蓝图,由于各国的历史、地理、科技发展及社会政治和经济制度不同,各国的教育实践各有不同。”下面就分别以美国、日本、印度和巴西为案例,来阐述和分析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和实施情况。

一、美国

美国终身教育具有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和重点性、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系统性、教育目标的实用性、教学手段的逐步现代化的特点。

1.立法情况

1976年《终身学习法案》对终身教育提出了一个极为宽泛的含义,标志着终身教育实践的进一步深化。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具体提出了教育的“四大目标”和“十大原则”。

2.实践情况

美国历届政府十分重视终身教育的开展, 一方面通过立法来干预和保证终身教育的开展,另一方面在经济上给予支持和保障。此外,社会各界也广泛参与,教育资源的丰富以及教育形式和内容也灵活多样。

二、日本

把终身教育理解为终生学习,其核心是社会教育,缺少公共的职业再教育体制。壮年男子以及青少年往往被排斥在社会教育的大门之外, 学习内容也比较单一化。

1.立法情况

1990 年, 《终身学习振兴法案》,同年《关于整备振兴终身学习措施的推进体制的法律》即《终身学习振兴法》,对以文部省为中心的各行政机关当前应该而且可以迅速实现和各项政策、措施等做了明确规定。

2.实践情况

通过终身教育政策的实施,谋求建立以“向终身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教育体系。官民并举大力推进终身学习事业,建立起了比较完备的终身教育行政体制和推进机制,创建和完善了各种学习机构和设施,为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学习需求提供了各种机会。

三、印度

主要致力于成人教育的发展。成人教育,尤其是成人扫盲运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1.立法情况

1986年《国家教育政策》指出终身教育是教育过程的理想目标。

2.实践情况

未得到全面实施,对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终身教育思想的全面实施仍是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四、巴西

加强职业培训也成为成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只能与其教育的实际相联系。

1.立法情况

1967年《巴西关于青少年和成年人实用读写能力训练及终身教育法》主要涉及青年人及成年人的读写能力的训练和建立扫盲基金会的有关事项,实际上没有终身教育的具体内容。

2.实践情况

尽管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深化了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对于巴西这样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全面、有效地实施终身教育思想,这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启示

终身教育应该是由各类教育有机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全社会的教育网络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类教育必须互相衔接、互为依托,不能互相分割、互为排斥,否则,不仅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也造成社会效益的极大损失。此外,终身教育意味着教育要不间断地投资,而投资是要付出昂贵代价的。为保证终身教育的成功有效,终身教育必须是在做好充分准备和认真研究教育需求、制定教育规划的情况下进行[5]。

一、大力发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的实践和理论孕育了终身教育思想,成人教育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成人教育具有在职、投入少、产出多、针对性强、灵活性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成人教育在我国当前以及今后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无可替代的地位。纵观世界形势,不难看出:一切经济发达国家,教育必发达,而教育的发达无不与成教的相应发展有关。谁重视教育、重视成教,谁就会在立足于国际大舞台。

1.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研究新形势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点。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主导地位的逐渐确立,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必将带来社会层次、产业结构和职业岗位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将给成人高等教育带来新的挑战。因此,只有把握理解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才能正确地认识当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2.转变教育观念和办学思想,是知识经济条件下成人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

成人高校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健全办学机制,转变教学观念和办学思想。在办学模式上,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大而全”的观念,树立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的观念;在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上,要突破课程结构单一、教学内容陈旧的模式,树立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强技能的教学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要朝着以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在服务社会方面,抛弃被动服务思想,树立主动服务思想。

3.转变成人教育的教学方式,是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变封闭式的教育为开放式的教育,变传统的集体教育为个人制教育。

4.外国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成教可以立法,成教必须立法。

我国成人教育法的制定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那些反对成教立法、用其他法规代替成教立法,等待观望的态度极不利于我国成人教育事业发展。要抓住时机,把握机遇,尽快制定成人教育法。

二、树立牢固终身学习思想,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在我国,长期以来对教育的工具性追求和人们对教育所持的功利心态及片面的评价制度和残酷的升学竞争,使得基础教育不能真正保证它的基础性,学生的基本素养得不到应有的开发、养成,致使学生缺乏终身学习的思想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思想的形成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必须在基础教育阶段完成。这是一项艰巨而又宏大的工程,同时又是迫在眉睫的一项工程[6]。

三、建立严格的终身教育管理制度,提升终身教育的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终身教育机构设立的管理制度建设,对设立终身教育机构必须具备的物质条件、人员条件、资金条件等方面进行具体的量化规定;二是加强终身教育运行中的管理制度建设,使其严格按照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活动;三是加强终身教育教学效果的监督考评与管理制度建设。撤销一些办学条件差,教学效果差的教育机构,以保证办学质量,优化教育资源组合,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四、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充分整合和优化社会教育资源

我国终身教育资源不够丰富,施教机构单一,主要是各种各类的高等院校,而且多为有偿服务,高额的学费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继续教育的机会,学习内容多为学术性的,实用性不够,服务对象也有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对特殊群体,如残障群体、学习困难群体和老年群体的教育需求重视不够,与美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享受终身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因此,我们必须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发挥、利用各种社会教育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多形式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服务。既要注重正规教育,也要注重非正规、非正式教育;既要注重学历教育,也要注重非学历教育;既要注重学术性教育,也要注重非学术性、实用性教育;既要注重知识、技能教育,也要注重闲暇教育。总之,各种教育机构、社会组织都应该积极参与到推进终身教育的活动中来,利用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提供有特色的教育服务。■

参考文献

[1]袁振国.中国教育政策评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1-315

[2]洪玉.美国成人教育的五大特点[J].成人高教学刊,2004(2):50-51

[3]日本教育年鉴刊行委员会.日本教育年鉴.2003.188.

[4]瞿葆奎.印度、埃及、巴西教育改革[A]//教育学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04

[5]杨明光.美国成人教育办学特点及经验借鉴[J].中国成人教育,2004(1):92-93

[6]吴雪萍,等.美国终身学习的发展动力及策略[J].比较教育研究.2002(4):49-50

上一篇:会动的小纸人教案下一篇:小学教研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