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共8篇)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篇1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 作者:武城团县委 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3570 时间:2007-4-24 录入:zgxcfx ]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升级上档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我县农村经济有了长足进步,面对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如何探索一条农村共青团工作的新路子,进一步夯实农村团建的基础。6—7月,武城团县委专门抽调精干人员,集中对全县乡镇、农村团建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在挖掘了成功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不少问题,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报告:
一、基本情况
(一)概况
全县共有5镇3乡,391个行政村,37.2万人,其中14—28岁农村青年5.5万人,农村团员849人,团青比例为15.5%;发展团员1118人,全县农村基层每年推优约262人。截止目前,全县乡镇团干部16人,其中专职团干部13人,乡镇团委书记中,大学毕业的有2人占16.7%,大专毕业的有5人,占41.7%,其他的则为中专学历。全县行政村中应建团支部391个,目前实建村团支部310个,其中一、二、三类村支部的比例为20%、40%、40%,村团支部书记中18.2的为高中学历,其它都为初中学历,年龄在28周岁以下的占29.2%,28—35周岁的占46%。
(二)我县基层团组织建设现状
1、关于村级团组织的设置情况。从面上看,村级团组织建团率达到80%,基本能与行政区划、党组织设置一一对应,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团的工作网络在农村的覆盖面。但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起到积极作用的这种设置方式,在农村市场经济运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和挑战。目前,职业结构的调整,使劳动力资源尤其是农村青壮力根据市场要求大规模、跨区域流动,并明显地向非农方向倾斜;社区结构的调整,使自然村落向城镇化方向转变促进了乡村社区结构的转型;产权结构的调整,使农村产权日益清晰化,多元的所有制结构和不同经济主体出现,产权结构由单一的集体所有制结构向以集体所有制为主导,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方向发展;交流结构的调整,使产供销、农工贸一体化这种以市场为导向的的经营方式突破了所有制界限、行业区域的界限、行业隶属关系的界限,打破了城乡分离的二元结构体系。由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所引发的这些变革无疑要求我们对团组织的设置方式进行相应调整,这也是由团组织自身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如果继续游离于经济建设中心之外、滞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发挥不出团组织教育青年、引导青年、服务青年的优势,团组织对广大团员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就会丧失殆尽。目前我县仍有40%以上的村支部团员数在10人以下,规模偏小、团组织形同虚设,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团组织的自身形象;个别支部出现“整瘫轮回”恶性循环的现象,等等,正是因为没有适时进行调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战斗力。
2、关于团干部配备的实际情况。一是普遍重视乡镇团干部配备工作。截至今年上半年,我县五镇三乡均按照“一轻二强三高”(即年纪纪轻、致富能力强、组织能力强、文化素质高、工作热情高、在青年中威信高)的标准配齐了专职团委书记,其中武城镇、甲马营乡还配置了专职副书记,来配合团委书记的工作,更有利于乡镇团委工作的开展。二是村级支部结构不尽合理。从调查结果来看,村乡两级团干部在年龄层次上处于“倒挂”状态,村级团支部书记平均年龄明显高于乡镇团委书记平均年龄,主要原因是村级团员青年大量外流,导致村级团支部书记选拔的范围缩小,主要从复员军人、回乡学生中选拔;行政村合并后村委会编制减少,兼任团支书的村委会副主任、会计、治保、计生主任年龄偏大,个别村的团支书年龄达到42、43岁;村团支书兼职过多,目前全部为兼职,其中兼2职的占58.7%,兼3职的占19.4%,有的还是其他职务兼团干部,这必然影响工作效果。
二、我县夯实农村基层团建工作的主要作法:
(一)抓住党建有利时机,坚持党建带团建,全面加强对团建工作的领导。为了争取党委和政府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领导和支持,团县委及时把握党委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有利时机主动向同级党委领导汇报农村团组织建设情况,使党委在基层党建工作安排上,将农村团组织建设列为主要内容之一。县委在对基层党建工作进行的百分考该验收中,对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规定了明确的验收标准。尤其是在全县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会议后,乡镇团委进行了传达布置团县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意见》,成立了团建工作领导小组,真正把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摆在了全团工作的重要位置。
(二)抓住组织建设这个突出环节,针对性地解决存在的问题。一是针对近几年部分农村团组织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松散瘫痪面扩大的现实,重点对三类团支部班子进行了调整使瘫痪和半瘫痪团支部得到了加强。几年来全县共整顿松散团支部26个,新选团支部书记41名二是积极解决基层团干部的报酬,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针对农村基层团干部工作量大,待遇低的现实,各乡镇团委积极向同级党委、政府领导反映,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经过各级团委的积极努力,目前全县广大基层团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得到了明显改善。三是突出了团员发展工作进一步壮大团员队伍,团青比例进一步提高。各乡镇团委在团建工作中,一方面结合组织建设对广大青年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增强了广大青年的政治素质和入团积极性;另一方面,通过开展科技培训、文化体育等活动,服务青年,吸引青年,增强团组织对广大青年的吸引力。团建期间全县共发展农村团员1852名。四是切实抓好团的活动阵地建设,为抓好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提供良好条件。在团建工作中各乡镇基层团支部普遍建立了团员活动室、青年之家、业余团校等学习、活动场所,各项规章制度齐全,为广大团员青年们学习团的知识,开展团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场所。老城镇充分运用业余团校等不同方式方法,举办培训班,集中培训干部,培训人数达40人以上。
(三)大力实施青年奔小康行动,焕发基层团组织活力。团县委始终坚持把实施青年致富工程做为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总抓手,通过实施青年奔小康行动服务于青年,促进和带动农村基层团组织的全面活跃。首先是抓好示范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各乡镇都确定了自己的示范村和示范户并分别制定了达标标准,其中选拔了武城镇、老城镇、李家户乡3个科技示范乡镇,尚庄村等10个科技示范村,30个科技示范户作为科技示范基地培养对象。其次是大力培养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培训农村基层团的骨干,在全县建立了县、乡、村三级科技星火培训基地,并积极联系农业技术人员采取集中办班、现场观察、巡回授课等形式,培训农村青年34余人,为推动全县经济发展,调动基层团干部积极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剖析
1、社会地位低,乡镇党委政府对团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一是一些乡镇党委还没有真正从培养接班人的战略高度,重视支持团的工作,团的工作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干起来不要,忙起来挤掉,“拆了机器用零件”,团委书记专职不专用的现象普遍存在。全县8位乡镇团委书记中基本上都是中心工作为主和业务工作兼之,作用发挥不到位。二是乡镇团干部的政治、经济待遇难以落实。绝大部分农村团支部书记从事团工作可以说是带义务性质的,无相应的报酬和补贴(他们的报酬往往是兼职部分的工资收入),不计入工作量进行核算乡镇团委书记的转岗在一些乡镇得不到有效落实,部分团干部兼职过多、挂职时间长、在岗不在编,不能享受到同级公务员待遇。
2、农村团的工作社会化和小城镇团建拓展有待进一步探索
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使农民由传统的自然村落聚居向中心城镇社区转移逐渐成为趋势。团组织对农村社区团的工作、尤其是小城镇团建工作和青年工作尚未完全作好准备,缺乏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探索,对打破条块分割、整合社会资源的运作方式尚不熟悉。
3、乡镇团委在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长成才方面发挥作用小,对青年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
部分乡镇团委,虽然在致富信息、科技培训、资金扶持等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力度不够,无法全方位满足农村青年增收增效、成长成才的需要。仍有大量农村青年不能及时掌握市场信息,一些中学生回乡后,因致富学技术无门路又过起了祖辈“脸朝黄土背朝天”的日子,造成了农村青年人才的大量浪费。有的青年虽然掌握了致富信息,经过培训也掌握了致富技术,但苦于没有资金,而乡镇团委没有这方面的能力为他们提供服务,仍存在“捧着金碗要饭吃”的现象。乡镇团委自身领办的科技推广项目少且规模不大,对青年的影响小。由于乡镇团委对农村青年服务不到位导致了团组织在青年中的影响小,青年对团组织的概念淡化,团组织对青年缺乏应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针对以上问题的几点思考
(一)努力优化团的外部工作环境,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党委、政府要从培养共产主义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把共青团工作当作百年大计,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要上级出台一个加强团的工作意见,下级应付一阵子,看似当时非常重视团干部和团的工作事后仍然是团的工作靠边站。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各界才能大力支持,才能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为共青团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以整体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强化乡镇团委职能。
乡镇团委是乡镇区域内基层团组织的领导核心,担负着指导农村共青团工作的直接责任,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加强乡镇团委建设,关键是抓好班子。首先要配好团委书记。乡镇团委书记的配备,原则上应是党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有一定的工作经历并熟悉农村经济工作或基层党务工作。要根据实际、确定1-2名专职或兼职团干部,把年纪轻、素质高、懂经济、事业心强的优秀青年人才选拔到团委一把手位置上来。同时要妥善协调解决好乡镇团委书记的编制和待遇等问题;其次要抓好班子整体建设。根据乡镇大小和经济结构的不同类型,从行政村、乡镇企业社区或机关分别挑选2—3名优秀团干部兼任团委副书记。团委委员的分布要照顾到各个方面,使团委班子成员在知识、能力等方面形成互补,达到结构合理、整体优化;第三是要着力提高乡镇团委班子整体素质。在建立和完善乡镇团委书记上岗培训制度的同时多渠道、多途径地强化对团干部职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抓好对那些素质能力不适应要求或新上岗的团委书记、副书记的培训,增强他们带领农村青年奔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
(三)以增强活力为目标,不断优化行政村团组织的设置。
村级团组织建设就其实质而言,仍然是团组织如何通过合理调整、科学设置来带动青年、凝聚青年的问题,是如何增强自我调节能力和适应创新能力的问题。要根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围绕所有制结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加大行政村团组织的调整、改组力度,发展和创新基层团组织设置模式。在农业经济占主体的乡镇,要立足于适应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青年的组织化程度,加快产业建团步伐,依托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和各种营销组织、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以及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团组织;像滕庄、鲁权屯等以工业经济为主体的乡镇,要着眼于推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工作的开放化、社会化程度,探索中心村、农村现代化试点村团组织的设置和建设,打破原来单纯按行政村或居住区域建立团组织的格局,配合和协助企业团组织共同抓好亦工亦农团员青年的日常管理,增强行政村团工作与乡镇团委和企业、社区团工作的内在衔接要继续按照“一轻二强三高”和生产力标准的原则配备各级团干部,要从青年科教兴农带头人“种养”大户和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中选拔有一技之长的“实力型”人物来担任。这部分人是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同时已形成一定群体,具有相当群众基础。乡村工业发达地区的团支部书记,应从乡村企业优秀中层干部中选拔优秀团员、优秀年轻党员,担任村或乡镇企业的团支部书记。
(四)进一步创新团的服务方式,努力构筑新形势下团组织联系青年的新型纽带
一要传经送宝、解难释惑。“想致富、缺技术”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和青年致富的“瓶颈”问题因此,必须从强化科技服务入手,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通过建立示范服务基地、大搞实用技术培训、创办青年科技协会、领办科技推广项目、健全青年服务体系等手段切实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必须以新知识普及、新技能推广为主要内容,扎实深入地开展青年志愿者“三下乡”活动;必须充分发挥青年科技星火带头人和各类青年科技协会的作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现场传授实用技术,努力为青年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二要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积极采取厂村结对、校村结对、先富带后富等有效形式,有针对地选择一批县直先进团支部与农村后进团支部结成对子,并签订“帮扶转化责任状”,制订转化方案,确定扶持项目限定转化时间,充分发挥县直先进团支部的优势,从工作方法、信息沟通、技术服务、活动经费等方面对后进村团支部给予扶持,以达到以强带弱、共同发展、相互提高的目的。三要示范带动典型引路。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的统一布局,积极创办各类投资少、见效快、前景好且对当地产业具有较强拉动作用的科技示范服务基地,努力形成创建一个青年科技示范基地、推广一个科技项目、带起一方产业、活跃一方经济的工作格局。要着重抓好青年星火带头人的培养,通过带头人的示范和引导,形成一人带几人,几人带一村,一村带一片的辐射带动机制。要充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真正做到“带着青年干,干给青年看”,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带领青年走上致富之路!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篇2
一、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新情况
麻阳县位于湖南省西部、怀化市西北部,地处雪峰山和武陵山脉之间,辖6镇17乡、307个村、14个社区,是全国5个单一苗族自治县、革命老县和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2006年,该县启动农村综合改革试点;2008年,该县开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试点。与改革试点前比,麻阳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
(一)时代背景新,新农村建设主题突出
2006年来,新农村建设已成为我国的新主题和时代特征。
1、政治环境新。
2006年,全国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确立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目标,2004-2009年,连续6个中央一号文件都锁定“三农”问题,推出和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新政策。新农村建设春风吹绿了麻阳山山水水。
2、经济环境新。
2006年后,国家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新阶段。农村经济实力稳步增长,农村迎来百年难遇的发展机遇。从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来看:国内生产总值:2006年为210871亿元,2008年达到300670亿元;农村固定资产投资:2006年为16629.5亿元,2008年达到24124亿元。从该县情况看:县内生产总值:2004年为11.4亿元,2008年达到23.46亿元;全县固定资产投资:2004年为2.4亿元,2008年达到9.7亿元。
3、社会环境新。
2006年以来,中央一系列惠农新政实施,有效缓解了干群矛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基层组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国家层面上:继取消农业税、实施农业直补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一系列惠农政策后,2009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中国农民60岁以后都将享受到国家普惠式养老金。“普惠式养老金”政策出台将引发一场新的观念和思想变革。从该县情况看:2006年前,干部主要职责是向农民“要粮、要钱、要命”;如今,已变成是给农民“送钱、送技术、送信息”,干群关系进入新的友好期。
(二)体制环境新,管理制度逐步完善
1、民主自治水平提高,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该县开展改革试点来,一是基层自治能力增强,“三公开”、“四民主”机制健全。各村基本上能做到村务、财务、政务三公开,认真落实村民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和监督的各项制度,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参与、管理和监督权。二是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目前,大部分村都实施了村干部轮流坐班、便民服务代理和村干部集中办公日制度。同时,把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工作实效作为民主评议党员干部和考核评优的重要内容。
2、激励机制逐步系统,干部待遇改善。
一是政治待遇提高。推荐优秀村干部参加乡镇公务员公开招考,在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选举中,适当增加村干部代表名额,多给村干部话语权。二是物质奖励过硬。每年县财政要拿出4万元,作为村干部工作奖励金,奖金发放按考核结果定,克服了“干好干差一个样”的弊端。三是工资标准提高。从2009年起,保障村干部每人每月不少于300元的误工补贴,对经济困难、工资不能按时到位的村,乡党委、政府及时给予扶助,从财政中拨付适当资金,保证村干部工资及时到位。
3、村干素质稳步提高,服务能力逐步增强。
一是注重从农村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工中选拔村干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目前,该县村支书、村长的平均年龄为43岁。其中,有一技之长的致富能手占80%,“一村一大”在读学员101人,大学生村官8人。二是重视基层干部的学习培训,农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道德和专业素质逐步提高,依法治村意识显著增强。与干部和党员代表座谈时了解到,在支部的组织下,他们大部分能按时学习。通过学习,农村干部的工作作风明显改善,素质得到提高。近几年农村“愣、横、硬”的干部少了,在调处纠纷时讲政策、讲法律的多了,较好地维护了农村稳定。
4、保障制度初步建立,缓解村干后顾之忧。
一是村干部“三保险”制度初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共同努力,通过“县财政拨一点,乡镇、村集体支一点,个人出一点”的办法,为村主要干部进行人身、财产、养老金“三保险”。二是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和离职补偿制度初步建立。对符合“四项条件”的离任村支书和村主任,乡党委按每人每月基础工资+工龄工资模式进行生活补助,每年由县财政统一发放到位。对生活困难的离任村干部,乡党委采取相应措施,帮助解决生活困难问题,对符合农村低保条件的离任村干部,及时列为低保对象。
(三)经济基础新,基本运转有保证
1、农村经济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
一是该县乡镇管理新机制更加精简高效,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新机制更具活力。截至2008年底,该县规模集约土地12万多亩,组建农业生产型公司24家,建立优质水果、无公害蔬菜、优质油茶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26个、示范点8个,实现农产品销售收入1千多万元。二是土地流转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将更多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带到了农村,进入了农村基层组织范围。
2、财务纳入预算,基本运转有保障。
2009年,县财政预算按村4万元、社区6万元的标准执行,两项运转资金共1316万元。全县实行“村财乡管村使用”管理办法。乡镇负责对村级资金使用情况监督,村级财务收支一律在当地张榜公示,村级资金实行包干使用,各乡镇不得平调,村财政补助结余资金,接转次年仍归村使用。
二、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及原因
(一)基层组织财力削弱
基层组织财力削弱,严重影响组织功能发挥。主要原因是税费改革后,乡村两级财力大幅度削弱。自2009年,县财政虽然通过转移支付,每村安排了4万元,但也只能维持村组干部工资、五保供养、办公经费等公共行政性支出,村级办公经费紧缺,财力十分薄弱。从该县情况看:一是村级组织无财源,“无钱办事”问题突出。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失去了“三项提留”这个唯一的财源,集体经济几乎消失。该县307个村级组织,目前只有5个村有点小规模的集体经济,每年有万元左右的租金或果园收入,其他村名义上还属集体的林场、园艺场,已经长期租赁给个体经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该县在实施“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中,集体资产分得太干净,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呈现空白状态。二是经济基础薄、负债面大。该县85%的村负债,少的几千元,多的达几十万元。近几年,有的村大搞超越村集体财力的修路、搭桥等公益活动,有的是为应付名目繁多的达标升级检查或解决村干部误工补贴,纷纷向银行或社会高息借贷,使村集体背上沉重债务包袱。近年来,该县虽然实施了“村财乡管”的改革,但各乡镇迫于“普九”等各项达标活动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经费压力,不得已从村级经费中“抽血”,使很多村变成了“账上有数、实际无钱”。因没有村级集体积累,村干部很难在村级公益事业上有所作为,不能兑现当选承诺;举债建设,又会被债务逼得苦不堪言。迫于各种压力,个别村擅自作主,变卖为数不多的集体财产、集体山林和荒山荒坡,给村级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例如,三角坳、蛮溪等村举债修路,至今还留下10多万元债务;新场村上届班子,贷款发放误工费。在村现有的财力下,既要保“吃饭”,又要还债务,还要办实事,往往造成确保“硬件”运转、压缩软件支出,基层组织受经费制约相当严重。
(二)基层组织运转困难
少数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基层组织运转十分困难。究其原因:一是村干部报酬低,工作积极性不高。据调查,2008年该县村支部书记、村长的年误工费平均为4000元,联络员、计生专干在2500元-3000元,远不及外出务工人员的收入。二是组织工作难度加大。改革试点开始后,农村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人地矛盾、劳资纠纷增多,基层组织的利益协调、矛盾化解难度增大。一方面,除农村留守队伍外,为农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土地流转,使乡村增加了大量的投资者和各色管理服务人员,管理对象更为复杂。另一方面,在信息、交通上日益开放的环境中,意识形态多元化,市场经济和各种负面影响不断加深,部分人“三观”畸形,道德沦丧,逆反心理大、对抗心理强,政治教化难度大。三是部分村组织威信低、凝聚力下降。基层组织以前在发展生产方面有失误,村民对村干部失去信任。前几年,乡镇组织号召大家养长白兔、种西瓜和柑橘,因种种原因,使农民增产不增收,农民血本无归。组织权威受影响,基层组织的凝聚力下降。
(三)村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村干部素质低,难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一是部分人政治素质低,工作不讲原则。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政策水平方面,一些村干部政策观念和法制意识淡薄,工作随意性大。在决策执行中出现层层打“折扣”现象,结果是群众“有一半听不懂”、“听懂的有一半不会做”、“会做的有一半没效果”。例如,板栗树乡某村干部,在计生检查和调处林权纠纷工作中,一边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一边通知计生对象外逃和鼓动闹事村民上访,在群众中造成极坏影响。二是业务素质低,工作无作为。有的村干部领导能力偏低,带领群众发展经济上无作为,乡村几十年面貌依旧。当前农村的新形势和任务,需要的是“复合型”新干部。而我们的村干部,有的“双带”能力不强,既无市场经济头脑,又无一技之长,家庭经济无特色,甚至走在群众后面。在的村出现民富村贫、群众富少数党员干部贫、物质富精神贫的现象。如岩大门、千拱坪等村,几十年变化不大。三是综合素质低,科学文化知识缺乏。部分村干部对现代科技、市场规律了解不多,难以适应农村新形势、新任务,工作无法打开局面。该县307个村,全部建有农村远程教育终端站,但因干部素质低,虽进行了专门培训,但大部分村、大部分功能没有人会使用。他们仍习惯于专家手把手教,不会利用终端解决问题。四是队伍老化,人才缺乏。当前,该县村支书、村长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了1/3,年龄在70岁以上的有3人。大部分年轻、有能力的人都走出本地寻求更大的发展,老、小、丑、懒、穷等人员都留在了农村,农村人口出现空心化、老龄化倾向,基层组织建设后继乏人,党员老龄化,组织弱化现象令人担忧。在拖冲乡千拱坪调研时发现。该自然村13户村民,只有3户留有老人看家。
(四)管理落后效率低
当前,该县基层管理的观念和方式比较落后,工作效率低。一是管理观念落后。大部分村干部仍然守着计划经济时的管理观念。习惯搞行政命令和经验式管理,习惯传统的“种、管、收”、“催、征、罚”的工作方法,没有把工作重心转变到依法行政上来,定位到以法律手段、经济手段治理村组事务上来;没有定位到研究市场农业、规模经营和产供销配套服务上来;没有定位到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上来。二是管理方式落后。该县自然村之间交通、通信条件差,村民居住分散,不少村的日常管理还停留在“交通基本靠走,安全基本靠狗,通讯基本靠吼”的落后状态。当前,农村基层工作内容的变化,客观上要求干部由以领导为主向以服务为主转变,由行政命令向说服教育转变,由一般号召向示范引导转变。在村一级这种变化更直接、更明显,基本上是“群众动嘴,干部跑腿”。但某些村干部没有适应这种转变,工作方法简单、粗暴,工作方法因循守旧,工作效率极低。
(五)工作作风漂浮、腐败现象时有发生
一是作风漂浮。有些村干部工作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如县委、县政府要求夜访农家,收集群众意见,为群众排忧解难。有的干部闭门造车,把杜撰数据和情况报上去,根本没有深入下去。林权改革要求把政策送到每家每户,将测绘资料公示,有的至今束之高阁。二是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据群众反映,个别村干部利用手中权力,在项目引进、财产处理、低保医保等工作中谋取个人或小团体私利。败坏了党和政府形象。主要原因是基层公共权力运作的内容不断增多,对运作过程缺乏有效的监督。
三、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建议
(一)结合发展抓党建,联系致富抓管理
一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麻阳县漫水村注重把组织建设结合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过程中。该村生产发展,村民富裕。他们每年对文明村民进行表彰,给村民分红。2008年,该村人均纯收入达到3916元,比该镇平均水平高出千多元。楠木桥村多次组织村民听省农大专家举办种植技术讲座,使柑桔、马铃薯等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同时,他们还组织劳务输出,年创收近百万元。这些村基层组织建设生气勃勃,村民十分拥护。二要完善党领导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职能明确、权责一致、运转协调的基层管理体制。特别是要注重选好配强书记和村长。如漫水村田书记,不仅组织建设成绩显著,还向上争取资金980多万元,完成防洪大堤、希望小学等30多项工程,新农村建设成就斐然。三要开展党建主题活动,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要以提高党支部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为目标,使支部身边有党员,党员身边有群众,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切实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为党组织输入新血液,解决党员老龄化和青黄不接的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群众基础和执政基础、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二)瞄准实践需要,狠抓队伍建设
一要选好干部。当前,农村基层干部的选拔政策是深得民心的,但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从优秀村干部中考录乡镇公务员方面,还必须加大力度。全县1200多名村干部中,只有8名大学生村官,每年只有2个公招名额,远远不能满足基层组织发展的需要。二要育好干部。加强对农村干部的培训,重点是转变观念,改进工作的方式、方法,提高依法办事和发展经济的能力。要用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坚持分级培训原则,务必落实好干部培训规划。三要用好干部。一方面,在大学生村官使用上,上级组织要加大引导支持力度,构建系统支持平台,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另一方面,要树立典型。通过及时发现、及时总结、及时推广基层干部中涌现的优秀党员、优秀村干部,从正面引导广大党员强化宗旨意识。
(三)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干部执行力
一要完善考核体系。考核评价体系要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要求。把粮食生产、农民增收、耕地保护、环境治理、和谐稳定作为考核村领导班子绩效的重要内容。二要明确要求。制定下发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意见,消除错误观念。搭建各级各部门共建平台。使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为全县关注热点,突出新农村建设的工作重点。三要强化基层组织工作责任。乡村两级的书记要切实担负起党建工作第一责任人职责,把党建工作时刻拿在手上,列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在统筹兼顾基础上,保障党建工作经费,真正做到有钱办事、有人办事、有章理事。四要完善农村社区管理机制。农村社区化建设步伐要进一步加快。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关键要健全维护农民权益机制,拓宽农村社情民意表达渠道,做好农村信访工作,加强基层调解,及时排查化解矛盾纠纷。
(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财源建设
一要完善机制保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和党费补助力度,完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村干部报酬和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目前,应着重扩大村干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退休生活补助标准。村支书、村主任连任10年30元、15年60元的月生活补助加基础工资的退休补贴标准太低。二要重点探索集体财源建设路径。解决好“三农”问题,最根本的途径是加快农村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鼓励、带领群众致富的同时,基层党组织必须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南街村、华西村的例子证明:只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了,农村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中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三是要瞄准市场抓调整。基层组织必须看住市场抓调整,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力争把品种调优、规模调大、层次调高、机构调活,走农业产业化、集约化发展的路子,走现代农业的发展路子。四要结合实际建特色。积极引进先进技术、引进农业专家型人才,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因地制宜,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地方特色,走科技兴农道路。
(五)清偿债权债务,减轻基层负担
一要强化减债措施。严格管理减少非生产性开支,坚决制止新的债务增加,稳妥做好划转分摊工作等,力争消除困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沉重包袱。二要专项清理村级债务。在弄清情况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关政策,该清偿的清偿,该剥离的剥离,该核销的核销。村办企业造成的债务,不能让农民偿还;借村委名义贷款个人使用的,由个人偿还;至于哪些与农民生产有直接关系、农民从中受益项目留下的债务,如农业综合开发等,还应该由农民承担。对此,要制定具体政策,抓好债务清欠工作,使村“两委”班子能够“轻装上阵”。
(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一要坚持教育、监督、改革、纠风、惩治相结合,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以树立理想信念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教育,弘扬求真务实、公道正派、艰苦奋斗的作风。二要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行为核心,全面推进政务、村务和党务公开活动。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围绕党的农村政策落实情况加强监督检查,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
摘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必须针对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发展抓党建、联系致富抓管理,瞄准实践需要、狠抓农村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积极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提高基层干部的执行力,理清发展思路、加强基层财源建设,清偿债权债务、减轻基层组织负担,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不断改进工作作风。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篇3
关键词:基层图书馆 总分馆体系 管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25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938(2010)04-062-0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Main and Branch Grass-roots Library System
Cao HaixiaLi Zhen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1)
Abstract:This paper expounds the implic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basis of the main and branch grass-roots library's system, and then discusses the main library's coordination mechanism, multiple and flexible working mechanism and grass-roots readers' orientation mechanism of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of the main and branch grass-roots library. At last it puts forward several suggestion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Key words:grass-roots library;main and branch library system;management mechanism
CLC number:G258.21 Document code:A Article ID:1003-6938(2010)04-062-004
长期以来,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方面,我国多注重省市以上级别的图书馆建设,而对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建设却关注不够,因而一直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覆盖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但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构建一个惠及全民、普遍均等的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开始被作为国家战略提上了日程。《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指出“县图书馆要逐步实行分馆制,丰富藏书量,形成统一采购、统一编目的图书配送体系,充分发挥县图书馆对乡镇、村图书室的辐射作用,促进县、乡图书文献共享”。[1]自此,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的重点开始向县以下的基层图书馆转移,以县图书馆为中心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建设也受到了人们的关注。
1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与运行
1.1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含义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是指以县图书馆为中心馆(总馆)、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室)为服务站点的三级图书馆布局模式和管理体制,它是实现我国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覆盖的有效形式。需要指出的是,在总分馆体系中的基层图书馆分馆,不仅应包括社区乡镇的图书馆,还应涵盖农家书屋、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基层站点等具有公共图书馆性质的基层图书馆服务网点。这种由“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图书馆构成的服务体系,能够较好地实现图书馆资源的优化配置,方便地满足基层读者对图书馆服务的需求。
我国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管理模式与运行机制目前尚处于探索阶段,虽然在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类似总分馆制的图书馆体系,如北京市深入到乡镇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系统、天津市的“延伸服务”、上海市深入到街道社区的图书馆一卡通、广东省无处不在的流动图书馆、深圳市和东莞市的图书馆之城、佛山市的联合图书馆、杭州市的连接每个街道的“一证通”工程、嘉兴和苏州的图书馆总分馆制等。[2]但就全国整体来看,以县图书馆为中心的总分馆体系建设还不够深入和广泛。因此,大力宣传和推广以县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室)为服务站点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应该是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县以下基层图书馆发展的基本方向。
1.2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依据
从现有法律法规上看,我国《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提出了我国公共图书馆网点布局规划原则:服务人口20万以下设置1所小型图书馆;服务人口20~50万设置一所中型图书馆,同时每20万人设置一所小型图书馆。这些规定可以看成是以人口数量为依据来设置图书馆的标准,它比较适用于人口密度较大的城镇。同时,《公共图书馆用地指标》还对我国不同规模公共图书馆的最大服务半径(读者到达图书馆的最远直线距离)做出了规定:大型馆≤9公里,中型馆≤6.5公里,小型馆≤2.5公里。[3]这类规定对于在地域辽阔、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设置图书馆则更有指导意义。可以说,它为在我国构建以县图书馆为中心、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村(社区)图书馆为服务站点的图书馆布局模式提供了基本的法规依据。
从历史传统上看,我国的县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两千多年的人文与情感积淀,使基层民众习惯于把县城当作最亲近的文化中心,[4]县图书馆的建设与服务也因此更容易受到当地居民的关注。而我国现行的公共图书馆体系,一般是按省—市—区(县)图书馆三级进行构建的,而此类体系中的前两级图书馆,因受其所处位置和所承担任务的局限,直接面对县以下基层社区、乡村民众开展的服务并不多,或者说它们很难深入到县以下基层社区、乡村的民众当中。所以,我们这里将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的县图书馆定位为“总馆”,既尊重了区域性文化和民风民俗,符合历史文化传统,也有利于县馆通过各乡镇(街道)图书馆分馆和各村(社区)图书馆(室)服务站点,将图书馆服务辐射到所有地区,使各级图书馆都能更好地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为基层群众开展服务。
从图书馆资源的合理分布上看,考虑到人口密度和地理空间位置两个重要因素,也应尽可能使基层民众能够就近利用图书馆的资源和享受图书馆的服务,以提高公共图书馆的全覆盖能力。这样的布局模式,一方面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设置图书馆(例如两个非常毗邻的社区/村没有必要重复设置图书馆),以减少人力、财力、物力的浪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避免服务盲点(如距离县城的遥远地带),使处于县城边缘地区的人们也能享受到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见图1)。
1.3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
在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中,政府应当承担建设主体的责任,在资金、人员、资源等方面予以支持。但是在实际运行中,总分馆体系建设又不能只依赖县一级政府来解决所有的问题。建设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我们提倡以县为主导,充分发挥乡(街道)、村(社区)的作用。具体运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来源由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共同负担。只有在县政府统一主导并给予集中的资金支持下,乡镇(街道)、村(社区)再投入分散的资金,基层图书馆的资金来源方能可靠稳定。这是因为,一方面,越是处于基层,越没有财力建设和运行图书馆;另一方面,基层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全覆盖所需的经费如果超出了本县财政的承受能力,就不可能持续投入。因此,需要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多级共同分摊资金。在此基础之上,还要尽量吸收社会资金的资助等;(2)文献资源由乡镇(街道)分馆和村(社区)服务站点根据读者需求由县中心馆统一采购、统一调配。由于基层图书馆为城乡居民服务,主要任务是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所以,基层群众所需的文献资源类型与品种比较容易把握。由县中心馆统一采购、统一调配,有利于提高文献资源建设质量,节约基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成本;(3)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服务站点工作人员在业务上由县中心馆统一指导培训,但编制仍归原馆,这样有利于基层图书馆的自管自治,也有利于发挥各基层图书馆服务的自主性。
nlc202309011108
在县中心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服务站点三级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模式中,分馆隶属于总馆,服务站点隶属于分馆,使得经费、文献资源、人事等都基本上有了统一的管理和分配,是一种由政府起主导作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基层图书馆建设模式,也是具有较强生命力的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模式。
2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运行机制
2.1 中心馆的协调机制
要保持县中心馆—乡镇(街道)分馆—村(社区)分馆的良性运作,必须要有一个相对权威的机构来加以协调,以确保其得到健康、规范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县中心馆在这里就不应仅仅只是一个“资源总馆”,同时还应承担起对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图书馆的协调职能,以保障基层图书馆的良性运作和持续发展。在德国,图书馆界有一个“咨询委员会”,它是专业化的规划、执行、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指导德国县乡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很有成效。我们可以借鉴这种“咨询委员会”的经验,由县中心馆结合本县具体县情,对基层图书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加以本地化研究,对基层图书馆的发展进行科学指导。县中心馆要协助当地政府妥善处理好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图书馆运行中出现的人员、资金、文献资源等问题,特别是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基层图书馆的定期信息反馈和评估机制,使基层图书馆存在的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2.2 多元灵活的办馆机制
多元办馆机制是指在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图书馆建设中坚持政府为建设主体的同时,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基层图书馆事业的建设。[5]例如我国闽浙沿海地区积极吸收侨胞募捐的社会资金来兴办基层图书馆;处在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区和高新产业园区的社区积极吸收企业的资金来支持社区图书馆的发展;地处青海、甘肃、贵州等边远地区的乡镇积极申请青树教育基金、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中国移动基金等基金的支持来建设基层图书馆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样,基层图书馆建设的主体依靠政府,同时将多元化的社会力量作为辅助,基层图书馆就可以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基层图书馆在资源上,可以将普适资源与本地特色资源有机整合,将数字图书馆资源与文化共享工程资源有机整合,从而提高服务的针对性;在服务渠道上,可以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工程广泛协作,从而能够以多种方式提供服务。通过发挥图书馆整合信息资源与服务的特长,基层图书馆也可以相应获得更好的发展环境。
2.3 基层读者的导向机制
图书馆的服务对象是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有权接受图书馆的服务。而基层图书馆所强调的就是要面向基层群众,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服务活动吸引群众利用图书馆。为此,基层图书馆必须从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要深入基层了解读者需求,千方百计满足基层群众的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6]一般来说,基层图书馆不承担文献保存、学术研究等职能,而基本阅读服务、社区信息服务、文化消遣和社会教育功能则较为重要。基层图书馆要适时根据读者的需求,调整自己的主要任务和职能。例如乡、村基层图书馆,可以结合农时邀请农技人员开展科技知识讲座,帮助农民科学种植、增产增收。只有这种体现了灵活运作、尊重读者个性发展、满足读者特殊需求特点的基层图书馆,才有可能受到基层群众的欢迎,也才能够拥有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 对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
3.1 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应该由县级政府主导
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涉及到对现有基层图书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进行改革,而在这之前,还必须对各基层图书馆加入总分馆体系的相关事宜通过谈判进行协调。通常在这个协调过程中需要付出的谈判成本往往较高。一些地区的经验已经表明,如果是由县中心馆主动去寻找合作的分馆,需要付出高昂的谈判成本;而当数量庞大的街道/乡镇(社区/村)图书馆主动找上门时,又不可避免会出现另一种谈判成本。可见,无论是县中心馆还是各基层图书馆,在资源、人才都比较缺乏的情况下,普遍难以承担这些成本。但如果由县级政府来进行主导,即由县级政府来推动总分馆体系的建设并承担相应的责任,谈判中双方的利益博弈和矛盾就比较容易化解,谈判的成本自然也可以大大降低。[7]
另一方面,图书馆是一个公益性的文化机构,其平等服务、惠及全民的服务理念决定了它的基本服务必须是免费的。而这种免费服务的特性决定了公共图书馆必须要有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而乡镇(街道)、村(社区)级财政很难向同级图书馆提供这种支持,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也有很多乡镇(街道)、村(社区)在支持基层图书馆建设方面感到力不从心。[8]为此,需要将整个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主体定位给县级政府,由县级政府来统一承担乡镇(街道)、村(社区)等无力承担之建设基层图书馆的责任。尽管我们现在也能够看到一些不是靠政府主导,而是通过自主合作、契约方式建立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但这种模式中的基层图书馆大多是建立在乡镇(街道)、村(社区)有充足的财力基础之上的,万一这个基础出现了变化,那么总分馆合作体系势必就会瓦解。因此这种合作或契约式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还是有局限性的,其能否持续发展也是存在变数的。因此,建设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必须由县级政府主导。如果没有县级政府主导,县以下基层图书馆的发展将难以持续。
3.2 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要优先建设县馆
在以往建设的许多基层图书馆中,各级政府往往只顾一次性投入,不注重后期的持续维护,使得基层图书馆无法维持基本的资源建设和服务,最后只能成为昙花一现的产物。而建设以县图书馆为中心馆,以乡镇(街道)图书馆为分馆、以村(社区)图书馆为服务站点的总分馆体系,其根本目的就是要解决基层图书馆后续投入不足的问题,达到经济合理配置图书馆资源、方便读者就近利用图书馆的目的,从而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最大效益。
在县图书馆作为总馆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中,总馆的地位尤其重要。要使总分馆体系运行得顺畅、高效,其分馆的布局、资源、技术、服务等都需要由总馆进行规划、协调,这就对总馆在资源、技术、人才、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分馆越多,对总馆的要求越高,因而总馆承受的压力也越大。在这样的情况下,要建设好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必须优先总馆的建设和发展。事实上,也只有县中心馆的实力增强了,其分馆的建设和发展才有可能得到顺利的推进。
3.3 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建设应循序渐进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各个分馆的设置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协调和配置资源。由于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限于人财物力条件,基层分馆的设置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遍地开花,所以必须根据总体规划,分期分批,一步步铺开。[9] 同时,在分馆的建设中,要重视基层读者的需求和利益,真正贯彻以民为本的思想,优先在图书馆需求最强烈的地方设置分馆,然后再逐步扩展到县域内的每一个社区、乡村。
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体系还应扩大其包容性,要逐步将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甚至企业或私人创办的具有公共性质的图书馆都纳入分馆的范围。虽然这些图书馆建设主体不一,体制也存在一定差别,但我们可以个别问题个别解决,通过对一个或几个这类图书馆的协调,以点带面,逐步将各种为基层民众服务的各类型图书馆都纳入到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来。
4 结语
基层图书馆的总分馆建设模式作为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之一,将随着我国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而不断完善,最终成为覆盖全社会的图书馆服务体系的基础设施。
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的县中心馆,在由国家级、省级、地市级、县级和众多基层图书馆组成的全国图书馆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因此,建立以县图书馆为总馆、乡镇(社区)图书馆为分馆、村(街道)图书馆为服务站点的基层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基层图书馆发展模式,是改善城乡基层群众享受图书馆服务的创新工程。这样的建设模式目前虽然还处于探索阶段,在实际运作中也许还会出现一些偏差或不足,但从长远的效果来看,这种建设模式很可能会是一种保证基层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参考文献:
[1][2]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EB/OL].[2010-04-2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9/13/content_5086965.htm.
[3]李国新等.公共图书馆规划与建设标准解析[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09.
[4]王乐群.浅论基于总分馆制的县-乡镇(村)图书馆服务网络构建[J].图书馆论坛,2007,(5):147-149.
[5]黄涛,杨玉麟.2002-2007年我国基层图书馆研究综述[J].图书馆论坛,2008,(12):253-256.
[6]刘兹恒.论社区图书馆的功能、模式及管理机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2,(5):32-35.
[7][8]邱冠华.苏州城区总分馆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5-18.
[9]谭舒.基于社区图书馆的总分馆制模式探析[J].图书馆学刊,2009,(9):9-11.
作者简介: 曹海霞,女,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9级博士研究生;李振,男,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2009级硕士研究生。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篇4
报告
县扶贫办:朱黔中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指示,根据中共德江县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全县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建设发展型党组织工作方案〉的通知》(德党办发[2012]20号)文件精神和县委组织部的安排部署,本人对本办基层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办于3月16日召开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动员大会,并通过召开党支部召开座谈会、对党员进行个别谈话、走访基层、听取支部委员意见等方式,对办党支部现状及工作开展情况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的情况进行了回顾。同时将《调查表》发放给每位党员及非党员手中,征求他们对支部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支部对调查的情况进行了收集、梳理。通过调查摸底,党支部在贯彻组织生活制度方面能结合实际工作开展较为丰富的专题组织生活会,活动吸引力强、效果明显;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党员队伍作风和廉政建设等方面能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在组织党员干部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等方面表现出较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起到政治保障作用。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我办将配齐配强党支部班子,明确党支部委员工作职责,细化分工,落实责任,确保了及时有效完成上级党委交办的工作任务。同时,为加强对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的组织领导,党支部成立了以支部书记为组长,支部委员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局机关办公室,负责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日常工作。3月16日,我办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明确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确保了基层党组织建设年活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二)健全制度,严明纪律。一是严格落实党内组织生活制度,尤其是“三会一课”,支部书记按上级党组织要求定期讲党课,坚持召开支部会,及支部委员会,坚持开好支部民主生活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增进党组织的团结。二是建立健全配套制度,对已建立的首问责任制、服务承诺等配套制度再做梳理,同时新增岗位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文明办公制等制度,形成了制度建设的长效管理机制,促进机关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三是严格落实党支部学习制度,每年结合重点工作制定年度学习计划,利用每周职工学习会、支部组织生活等会议,组织机关干部职工认真学习作风建设有关文件精神,学习党风廉政建设知识和反腐警示资
料,学习业务和法律法规等。并组织机关科级以上党员干部每人撰写了一份关于廉政建设学习心得体会进行交流学习。四是继续开展了“学雷锋〃见行动”主题实践活动,建立学习雷锋活动常态机制。通过系统全面的学习,干部职工责任心明显增强,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办事效率明显提高。
(三)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支部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一是成立了党风廉政建设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安排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二是加强党员干部党风廉政教育,组织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等,进一步增强了党员干部党性观念和廉政意识。三是我办围绕部门职能、重点岗位、关键环节和重点人员开展廉政风险防控管理工作,教育干部职工增强廉政从政、依法行政意识。
(五)加强宣传和社会监督。一是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召开行风建设监督员座谈会,收集各级行风监督员对我办作风、服务质量意见和建议。二是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做好承诺公开和履诺工作,机关和全体干部职工围绕作风建设、业务工作、创先争优等内容作出承诺,公开承诺事项和履诺时限,自觉兑现承诺。三是加强宣传引导工作,利用作风建设宣传栏、互联网信息平台等上报党组织建设相关简报信息,形成了有利于作风建设工作开展的良好氛围。
三、存在问题和建议
我支部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扎实,成效明显,但也存在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支部组织活动不够丰富,建议结合工作,深入基层开展组织活动。
2、支部党建方式方法创新不够,建议多加强与其他单位党建工作的交流学习,借鉴工作措施和方法。
3、支部班子成员结构老化,应尽快换届调整。
四、对策和措施
(一)健全组织,为全面加强我办基层组织建设打好基础。要真正做到基层党组织健全完善、坚强有力,覆盖到基层所有党组织和全体党员。花大力气抓好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的清理整顿工作,属于支部班子或负责人缺乏战斗力和组织领导能力的,要及时调整。
(二)以活动为载体,全面抓好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将结合“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员理想信念、宗旨意识、作风建设、学习能力等方面的素质,增强广大党员的发展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带头富、带领富”的本领,把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展现在扶贫脱贫攻坚战场上。
(三)选派本办干部到乡镇驻村,积极协助村党支两委班子,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四)认真抓好党建经费财务工作,有效保障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顺利开展。通过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开,不断提高透明度,让全办干部职工了解各项资金的使用情况,支持基层组织工作,促使基层组织工作,推动扶贫开发工作的开展,为我县早日实现“减贫摘帽”目标而努力奋斗。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篇5
总结报告
2012年9月25日
中央确定2012年为基层组织建设年,这是深化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机遇。丰县认真落实中央及省市有关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强组织、增活力,创先争优迎十八大”这一主题,按照“抓落实、全覆盖、求实效、受欢迎”的工作要求,认真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基层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各项工作均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各项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保障,盯准大局谋开局
为了确保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不跑偏,落实方案不走样,各项举措得实效,县委组织部认真研究,精心谋划,盯准大局谋开局,为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
(一)强化领导。及时成立了县委党的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主要领导任组长,各分管领导牵头负责,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选派精干力量担任办公室成员。各镇分别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为组长,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各村支部书记及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全县上下迅速形成了竖向到底、横向到边、架构清晰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领导体系,为活动顺利开展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二)制定方案。根据县委要求,年初,县委组织部即分别召开了村、社区、非公企业、机关、教育卫生系统基层组织建设座谈会,并走访重点非公企业,征求意见和建议,在摸清
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在创先争优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实施意见》,《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年活动的工作思路,明确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总的目标任务,制定了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工作任务分解表,明确各项工作的牵头单位、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三)精心部署。县委组织部及时召开了组织工作会、基层组织建设年培训会,及时贯彻传达中央和省、市、县委有关精神,要求全县各镇各部门党组织把基层组织建设年作为今年牵头抓总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动工作落实。要求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切实担负起基层党建的政治责任,重点抓工作部署、抓责任分解、抓工作指导、抓督查考评,切实解决党建工作面临的问题和困难,全力抓好建设年活动的开展。
二、按部就班,打好基础利长远
“根基不牢,地动山摇”,开展好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打好基础是关键。为此,丰县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委关于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各项具体部署,不折不扣、按部就班的完成好各项基础工作。
(一)调查摸底,分类定级。3月中旬,接市委组织部通知后,制定下发《丰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调研工作方案》,从党支部入手,对全县1553个基层党组织进行了调查摸底,按照“领导班子好、党员队伍好、工作机制好、工作业绩好、群众反映好”的“五好”标准,对所属基层党组织进行分类定级。组成了由县委组织部牵头,民政、党校、农业等单位参加的县级专门调研工作组。同时,由14个镇党委书记负责,抽调各部门业务人员组成乡镇调研组。全县采取问卷调查、个
别访谈、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就农村基层党组织现状、村(居)干部报酬问题、党员的发展教育管理工作、流动党员管理、试行乡(镇)党代表常任制等内容进行专题调研。期间,共实地走访党员群众1200多人次,发放调研问卷8000多份,召开各类座谈会52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00余条。通过调研,共梳理出323个先进基层党组织,1060个一般基层党组织,170个后进基层党组织。通过分类定级,全县各基层党组织找准了自身定位,找出了差距不足。
(二)健全组织,扩大覆盖。结合基层党组“调查摸底,分类定级”工作,进一步摸清了工、农业园区、专合组织、产业协会、两新组织、外出务工人员聚集地的基本情况,并科学制定计划,合理设置目标,要求各镇各部门党组织采取多种方式,对符合建立党组织条件的要全部组建,力求党组织覆盖率达100%。重点抓好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工作,对应建未建党组织的,采取单独组建、区域联建、行业统建等办法,集中组建;对一些基层党组织隶属关系不顺的,按照有利于党组织开展活动和发挥作用的要求,及时进行调整完善。截至目前,新组建党支部72个,撤销党支部38个。建立了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努力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新格局。
(三)整改提高,晋位升级。按照“抓两头、带中间”的思路,转化一批后进党组织,提升一批一般党组织,巩固扩大一批先进党组织。注重发挥先进党组织的典型示范,突出抓好后进薄弱村的帮扶转化。以分类定级中评为较差等次的党组织为重点,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对后进基层党组织建立了整改台帐,集中精力,跟踪督查。突出抓好后进薄弱村的帮扶转化,组成
了14个专门工作组,分别进驻14个镇,包挂40个后进薄弱村,限期整改到位。目前,全县40个后进薄弱村全部进入转化攻坚阶段,242个一般村党支部通过整改学习普遍得到提升。
三、狠抓关键,集中精力破瓶颈
党的建设,关键在人。制约基层基础工作的瓶颈也多为人的因素,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丰县立足实际,通过开展“四个抓”,狠抓基层基础工作关键,集中精力破瓶颈,强基固本促发展。
(一)抓班子。着力选好配强基层党组织班子,特别是配强基层党组织书记,不断改善基层党组织班子结构。近年来,全县逐步充实调整了586个党支部书记,其中,在360个村党支部书记中,“双强”型村党支部书记达80%以上。目前,全县有62个村和7个社区实行“一肩挑”,253名村两委委员交叉任职;45岁以下的支部书记有198名,占55%,与上届相比提高10.3%;高中(中专)以上学历的支部书记有162名,占45%,与上届相比提高12.6%。同时,抓好村书记学历提升教育工作,先后有100多名村书记通过学习提升拿到了大专学历。
(二)抓队伍。一是坚持标准,拓宽选人视野,广开选才之路。积极从大学生村官、种养殖大户、退伍军人、党员骨干、本地致富大户、民营企业主、经纪人以及外出创业能人、外地能人、到农村创业的下岗职工中选拔一批党性强、能力高、作风硬的人充实到村党支部中。目前,全县共选拔各类人员充实村党支部共计824人,全县360个行政村党支部书记全部采取“公推直选”的方式,好中选优。二是突出重点,配好“双强”村党组织书记。注重从致富带头人、乡镇干部、回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企业骨干、外出务工经商人员等“双带”能力强的党
员中,选拔和充实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三是出台《对村级经济实行分类考核的意见》。对任期目标完成较好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推荐参加市、县评先评优活动,符合条件的,享受事业人员待遇。下一步,我们将根据跟踪考核情况进一步落实对村书记奖惩激励机制。四是认真抓好党员发展。截至目前,全县申请入党人数为2536人,比去年同期增加230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1780人;发展党员256人,其中35岁以下的有152人。
(三)抓阵地。一方面,强力推进“建村部、强支部”计划。今年计划中的76个村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开工建设,上半年完成任务量的65%。五年来,累计投入资金4600余万元,新建改扩建村综合服务中心331个,基本实现全覆盖。组织开展村综合服务中心“提星升级”活动,新建县镇村三级网络视频培训直播系统试点11个。另一方面,下大力抓好党员活动阵地的作用发挥。紧紧扣住“三个结合”:一是把党员活动阵地与党员活动紧密联系,实现“静”与“动”的结合。二是以党员活动阵地为平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实现“建”与“用”的结合。三是以党员活动阵地为载体,参与文明创建活动,实现“点”与“面”的结合。各基层党组织扩大了党员活动阵地功能,利用党员活动阵地组织群众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为党员的教育、管理、活动提供条件,基本实现了“党员有活动场所,场所有党员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共开展各类党员活动1250余次,利用党员活动阵地开展各类型的党员教育活动670余场,参与党员15730余名,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40余项。
(四)抓培训。一是建立“双站”培养教育农村(社区)
党员干部群众新机制。一方面激活远程教育站点,大力开展“创建先进教学服务平台、创建示范终端站点、争当优秀站点管理员、争当学用标兵”的“双创双争”活动。另一方面科技培训站点形式灵活多样,组织各类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班,开展“点菜式”科技培训;深入示范基地和田间地头,适时开展生产技术服务等。截至目前,全县举办各类科技培训1121次,20613名农村党员中,有4500多名党员掌握了科技致富本领,500余名党员成为致富带头人,并培养了120名党员致富能手成为村干。二是抓好科级干部培训。7月份对全县副科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轮训,开展了领导干部“进军营下矿井”活动,全县1000余名副科以上干部分4批进军营参加军训,分3批下矿井体验生活,作为“转作风”的一个重要手段,让各级领导干部通过学习、借鉴军人和煤矿工人的优秀精神和品质,加强党性修养。通过活动,全县干部进一步转变了干部作风,提升了凝聚力和战斗力。三是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基层党组织书记培训。全县各镇分别组织了村书记科学发展素质能力提升培训,共培训村书记200余人次;9月份,组织参加了徐州市村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培训了20名村书记;9月15日-17日,举办了为期3天的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示范培训班,培训非公企业党组织书记160名。县直机关党支部书记培训班,培训机关党支部书记152名。同时,积极指导各党委对下属党务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全县累计举办培训班(会)52次,培训党务工作人员635人次。10月份,县委组织部还将举办全县“五星”村党组织书记培训班。
四、创新举措,围绕重点出特色
(一)创新活动载体,深挖基层组织建设年内涵。一是广泛开展“丰县崛起当先锋,七杯竞赛争优秀”活动。以开展向
渠立强学习活动为抓手,持续引导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创先进,争优秀。在县“两报一台两网”等媒体开设专题、专栏;编发设立各类先锋示范岗、红旗窗口、党员责任区等1349个;在全社会营造了人人争先进、项项争一流的浓厚氛围。在各窗口单位广泛开展微笑服务、挂牌上岗、岗位竞赛、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评选出群众满意窗口单位和个人“双十佳”;“我是党员”优秀主题实践活动立项案例32个。深入开展“支部联动、党群连心”活动。机关党组织与农村党组织结成64对帮扶对子,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1537件。二是大力实施“四个起来”行动。围绕加强执政标识、阵地场所、班子和队伍、双带能力等四项建设,实现“红旗飘起来、喇叭响起来、支部强起来、创业火起来”“四个起来”。全县360个村党组织场所统一旗杆,升起国旗,亮出标识。开展“我是党员”、党员户挂牌、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活动,让党员亮身份、明职责,做到“日常工作看得出、关键时刻站得出、危急关头豁得出”。在全市率先开通“创业直通车”工程,通过建立“5+1”工作机制,引领党组织和党员创业就业,农村党组织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深入开展“五联系五提升”活动。开展了“帮助理清一个好的发展思路、兴办一件实事好事、召开一次民情民意访谈会、组织一次党课获政策宣讲、形成一篇有思考有对策的调研报告、记好一本民情日记”的“六个一”活动。截至9月,共与95家企业,22个县级以上优秀人才,95个困难户,73名流动党员分别结对建立联系点,全县派出挂帮干部200余名,县级领导联镇14个、部门帮村360个,科级干部联组1689个,干部联户1000余户,帮助制定村级发展规划226个,帮助化解矛盾1250余个,帮助办理实事3200余件,帮助解决实际
困难156件。四是深入开展 “争当五星村支书、建设和谐新农村”活动。建立健全党组织书记选拔任用、教育培训、监督约束、考核激励机制,激发了村党组织书记发展富民的内在动力。今年18名村党组织书记被市委评为“五星”村支书,全县“五星”村支书比例提高到17.2%。开展农村党组织分类定级、晋位升级活动,39个后进村按序时进度转化,占全县后进村总数的97%。
(二)抓住有利机遇,推进机关、非公企业、社区党建工作再上新台阶。机关党建方面。在县直机关全面推行“公推直选”,选优配强机关党组织领导班子.截止8月底,25个届满应换届机关党组织全部顺利完成换届。全面推进“零障碍”服务全程协办制,开展“双提双创”活动(提高办事效能、创建服务品牌,提升机关形象、创优发展环境),扎实推进为民服务创先争优,引导机关党员提素质,树形象,优服务,创品牌。非公企业党建方面。成立了全县非公企业党工委,徐州丰成盐化工等10家非公企业党组织纳入了县镇双重管理。建立非公企业党建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推进非公企业“党群一体化建设”。加强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工作。组织实施了非公企业党员员工和党务工作者专场招聘会。积极联系县内32家大中型企业,共向大学生党员、下岗失业党员、农村无职党员以及其他各类有求职意愿的人员提供了500多个就业岗位。社区党建方面。积极开展“五好”社区争创活动和社区党建“百日提升”行动计划,古丰社区被评为徐州市“五好”社区。组织开展“党建引领和谐社区建设”活动,进一步完善社区“网格化”管理组织体系,建立社区志愿者帮扶队伍,创新社区建设管理
模式,加强思想引领和活动凝聚,使社区党组织的触角延伸到每一个家庭,覆盖到每一个角落。
(三)创新制度设计,将开展基层组织年活动与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相结合。不断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监督制度,坚持以制度促规范、以制度促完善。一是推行“阳光工作法”。全县360个村都设立了党务、村务公开栏,大力推行党务、村务公开。坚持经常性工作定期公开,阶段性工作逐段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完善公开监督制度,强化群众监督,确保各项政务、村务和党务公开彻底落实。二是建立“民情咨询员”、“民情监督员”制度。按照“十户一代表”的组织方式,在全县360个行政村建立“民情咨询员”、“民情监督员”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基层民主管理新方法。通过建立民情咨询员和民情监督员制度,在全县形成了从镇到村到户再到群众代表的一级联一级、上下联动、无缝隙的联络制度。目前,全县有民情咨询员10520名,其中,民情监督员986人,推行民情咨询员和民情监督员制度以来,全县组织召开民情民意访谈会720场,“农民议员”提出问题3651条,已经解决2721条,930条正在落实中,为群众提供种养殖致富信息85条,带动29个村成为特色产业专业村,农村群众上访批次比去年同期下降31%。
五、强化宣传,营造氛围聚人心
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县委组织部、县委宣传部迅速扑捉新闻线索,对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进展情况跟踪报道,为活动的深入开展鼓劲造势。通过编发简报、利用电视、报刊、户外广告牌、宣传橱窗、电子显示屏等媒体,加强对建设年活动的宣传。县级媒体“两报两台一网”推出“跨越崛起、创先争优”专栏,全方位、深层次、不间断地宣传在创先争优
活动中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有关最新动态,推出新闻报道、工作通讯40多篇。丰县党建网开设专栏,及时上载领导讲话、会议报道、工作文件和活动简报等30多篇。同时,还采取发资料、写标语等方式,增强宣传效果,提高社会的参与度和关注度,营造氛围凝聚人心。目前,全县共发放基层组织年活动宣传资料5000余份,书写固定性标语400多条,每个村至少有一条建设年活动宣传标语。
六、存在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我县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村干部管理工作不够细化。目前村干部规范化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工作科学化水有待进一步加强,还需要在重点领域深入研究、探索创新。非公企业党建领域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非公企业党组织作用发挥不理想,有的仍然存在组织挂空、活动真空现象,削弱了党在非公领域的政治影响力。村级后备干部队伍难以稳定,发展党员减少。我县农村外出人口流动量大,村级干部队伍中有大部分外出经商、务工,在外流动党员不能参与正常组织活动,村级工作的效率难以保障。大部分青年农民常年在外打工,流动性较大,无暇顾及政治进步,党员后备来源趋于减少,很大程度影响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入总结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推动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中探索出的各项好做法常态化,认真分析存在问题,集中精力抓好问题整改,确保建设年活动取得实效、成为群众满意工程。
一是进一步深入落实整改任务。按照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求,进一步抓好整改工作,落实好各项整改措施,特别是重点
研究解决“四项排查”工作中发现的基层基础薄弱环节以及涉及到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二是继续创新村干部队伍管理。建立村党组织书记档案管理办法;细化对村党组织书记选拔、培训、管理、考核、激励等各项制度。探索建立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专项事业编制制度、享受副科级工资待遇、“提职不离岗”等激励措施,不断激发村干部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
三是多措并举强化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力度。在全县非公企业中深入开展“学先进、创品牌、立标杆”活动,持续推行非公企业党组织“双有双选双管”机制,加快推进非公企业“党群一体化”建设,继续发挥党建工作联席会议作用,进一步探索非公企业党建有效路径,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在探索中完善、在创新中突破。
县妇联基层组织建设情况 篇6
调研报告
为充分了解农村妇女基层组织建设情况,发挥妇联组织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有,切实贯彻落实“党建带妇建”工作,我会在近期走访了六乡二镇,采取座谈,实地调查等形式,对基层妇女组织进行调研,调研内容主要包括村(牧)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妇女参选参政情况,村(牧)委会换届工作中妇代会整建工作情况等六面,通过调研了解我县基层妇联组织队伍建设作用发挥存在问题等现状。
一、妇联组织现状
1、我县35个牧委会均建立了妇代会,组建率为100%,其中进两委的27名,占77.1%;35个村妇代会主任报酬均得到落实,村妇代会主任报酬额数相当于村委副职的1;报酬来源于地方财政预算,村委女性正职尚未配备。
2、组织网洛基本健全,目前全县辖设6乡2镇,其中6年乡(镇)备有妇联主席,专职人员5名,兼职人员1名,乡(镇)妇联作用发挥良好,工作认真,办事公道,在群众中有较高的威信。在带领农村妇女参与新农村建设,促进妇女儿童事业全面发挥中起到了重要作有,他们主动为妇女群众排忧解难,尤其在婚姻纠纷家庭暴力等方面,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及时处理问题,妥善解决矛盾,赢得了妇女群众信赖
和拥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我县申报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为大武乡江前村妇代会。
4、在发展党员工作中,我县始终把质量放在首位。主要坚持了三个原则。一是坚持质量第一,防止突出发展,一方面注意从实际情况出发,科学制订发展党员工作计划,另一方面不下达硬性指标,也不允许突击,成批发展,尤其强调既不允许用任何方式把不符合党员条件的人拉入党内,也不把符合条件的人拒于党外,坚持做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真正做到从思想上入党。二是坚持全面衡量,克服片面观点。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来全面衡量发展对象,不降低标准,也不另立标准。对致富能人中的入党积极分子,同样注重考察入党动机和政治觉悟,思想品质,看他能不能帮助群众致富。三是坚持党性原则,严格入党手续。今年我县共有发展党员56名,发展女党员14名,其中6名本科,18名大专,2名中专,30名初中及以下,入党积极分子101名,其中牧民54名,妇女21名
5、我县妇联干部信息名册及县(处)级女干部信息库已补充完善。
二、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由于村级班子受职数限制,村妇代会主任的精力和时间主要投入计划生育工作,妇女工作精力投入有限,妇
女工作不经常,活动开展不主动,不积极。
2、在妇女中长期下乡开展科技、文化、卫生的学习培训和互联活动的空间服务小,使妇女接受新文化、知识的途径少。妥加强宣传教育工作,但缺乏宣传材料,尤其是没有藏文宣传材料。
3、活动开展欠丰富,形式单一。村妇代会开展的活动主要围绕计划生育工作,或是仅仅在“三八”节期间组织妇女开展联谊活动,没有很好的围绕妇女儿童工作开展~些有特色,有意义的活动,缺乏开展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村妇代会主会素质有待提高,新时期村妇代会上任首有序开展。
三、对策和建议
l、坚持“党建带妇建”原则,把妇联组织建设纳入党的基层组织配套体系建设之中。妇女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主动争取各级党委把妇联组织建设摆上日程,纳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统一规划,同步研究、同步部署、同步实施,特别是加强对村妇代会主任设岗定位,给予积极的政策支持。同时,进一步推进女性进“两委”工作,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妇女干部竞争环境。
2、通过各级服务联络,在基层妇女中广泛开展文化活动,大力营造文化天地,开阔妇女视野,使妇女在文化、生活、健康等各行各业中能够真正得到体现和关注。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 篇7
关键词:调查,公民道德,基层社区
道德作为人们之间行为的基本准则产生于人们的各种社会交往之中。社区作为一种地域性社会是社会道德形成与实践的重要平台,也是连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与纽带,社区道德建设的状况直接决定着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水平。为此,我们对当前基层社区道德环境的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我国基层社区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构建公民道德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本次调查开展于2013年7月份至10月份,采取了问卷调查和走访调查两种形式。一方面通过随机问卷调查的方式主要了解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建设状况的直观感受。包括五个内容,一是社区工作,了解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认可度;二是公共活动,了解社区公共活动条件;三是邻里关系;四是社区认知,即社区文化的整合力;五是道德感受。另一方面,通过对于社区工作人员的直接走访,了解社区的道德建设的基本环境、具体内容以及面临的主要困难。调查在江苏境内开展,选取了徐州、连云港、南京、南通、无锡五个城市作为调查地点,每个城市选取四到五个相对成熟的社区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058,有效回收率88%,对社区工作人员的走访调查选取了其中10个社区进行。通过对于调查数据的整理分析,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道德建设的情况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社区硬件条件有待提高,公共活动需要进一步强化
社区硬件条件是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强化社区文化的基础,只有16.1%和9.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的公共活动场地和设施比较充足,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居民交往的可能性。在公共活动的组织和参与方面来看,高达72.9%居民认为本社区对于公共活动不够重视,有91.5%的居民认为公共活动数量不够丰富,同时,其中65.7%的居民在公共活动中都没有真正参与过。这与高达83.8%的居民认为应该强化公共活动以及高达91.1%的居民有参与公共活动意愿的情况形成强烈的反差。
二、居民对社区工作不熟悉,认可率低
现代基层社区已经完全不同于传统社区单位主导的状况,社区管理者需要承担起社区发展和服务的主要责任,这对于培养社区文化,构建和谐社区,酝酿公共道德氛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调查显示只有21.9%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社区居民生活比较关心,只有1 2.6%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在积极主动的工作,只有8.2%的受访居民认为社区工作对于自己的生活有很多的帮助。调查显示只有7.5%的受访居民熟悉社区工作人员,7.3%的受访居民很了解社区工作的内容,8.9%的受访居民经常与社区居委会交往。这些数据说明绝大多数居民并不熟悉本应该与居民生活紧密联系的社区工作,当前的社区工作也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得到居民的认可,社区工作在道德建设中组织、引导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居民重视邻里关系,但交往较少
社区居民的邻里互动是社区成为公民道德培养平台的基础,有必要积极促进社区邻里关系以优化道德培养环境。但是调查显示现代社区邻里交相对较少。调查显示虽然高达71.5%的受访居民认为邻里关系很重要,且有81.4%的受访居民认为正常的邻里之间应该互相认识或者互相熟悉。但是高达52.1%的受访居民认为本小区居民之间基本不熟悉或很不熟悉,高达53.4%的受访居民基本不认识或完全不认识本单元的邻居,能和其他邻居经常交往的只占到受访居民的14.1%。调查显示72.7%的受访居民有意愿和邻居加强交往,23.2%的受访居民愿意保持现状,只有4.1%的受访居民不愿意进一步加强与邻居的交往。这说明当前社区邻里关系的现状不仅不利于促进公共道德的培养,也并不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社区邻里互动,构建和谐社区。
四、社区文化需要提升内涵,社区凝聚力差
社区文化是体现本社区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表现,优良的社区文化对于良好公民道德的培养是极大的促进作用。调查显示,社区工作集中于常规管理上,多数社区没有形成良好的社区文化,居民缺乏归属感、信任感,不利于道德情感的培养。调查显示,只有24.5%的受访居民认为经常得到邻里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得到社区或志愿者的帮助,只有10.2%的受访居民认为自己经常帮助其他邻居。在关于遇到困难需要寻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8.5%的受访居民会首先想到的是社区,只有16.3%的人首先想到邻居,高达52.1%的人首先会向亲戚、朋友求助。在遇到困难请求帮助的情况下只有14.7%受访居民认为社区或邻居一定会提供帮助,高达35.4%的人认为社区不会向自己提供帮助。说明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社区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居民的主人翁意识还很淡薄。
五、居民道德感受平淡,公共意识需要加强
针对社区居民对于社区道德状况直观感受的调查显示,多数受访居民对当前社区道德状况缺乏较明确的感受或认识,68.3%的受访居民认为小区居民道德素质一般,另外14%的受访居民表示基本没有感觉。对于近两年社区居民整体道德素质的发展趋势,56.1%的受访居民也没有明显的感觉。这种情况一方面说明了当前社区的道德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对于培养公民道德的平台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另一方面也间接印证了本次调查关于邻里之间交往互动较少,多数居民还缺乏主人翁责任感的分析。多数人在看待公共道德的时候还主要把它看做是由个人修养决定的问题。
根据以上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发现,社区道德建设总体上比较被动,处于初级阶段。公民道德建设的方式大多还是传统的说教式,形式化的东西较多,实际效果不太理想。道德建设缺乏足够的人力物力。总的看来,当前基层社区公民道德建设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社区文化基本没有形成,居民缺乏主人翁精神和归属感,这使得基层社区不能很好地发挥公民道德建设平台的道德养成的作用。我们认为今后社区道德建设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和推进。
1. 完善自治,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基石
现代社区居民独立性变强,相互之间不再具有同事或亲属关系,社区由传统的“单位宿舍”和“自然村落”转变为单纯的聚居地,邻里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社区结构的调整,社区治理模式也在逐步的转变,由过去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变为平等协商的自治管理。传统社区是传统道德的实践平台,现代社区也必将成为现代公民道德的培育基地。但是,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治理模式虽有所转变但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初级阶段,传统的治理思维还很浓厚,传统的治理手段还有很多保留,居民自治还没有充分展开,居民的依附心理还很重,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自主精神还没有完全养成。具体表现在调查数据上就是居民对于社区工作的陌生,这种缺乏主人翁精神的状态很难培养现代社会的公民道德意识。所以,进一步营造自主管理的氛围,创造条件使居民参与到社区管理中来,真正发挥社区居民的积极主动性,不仅关系到社区本身和谐氛围的构建,更直接关系到社区居民公民意识的培养,为逐步适应现代社会养成现代社会公民道德打下基础。现代社区需要居民自主管理,也只有充分发挥基层民主,才能从根本上搞好社区建设。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居民具有很强的参与愿望,这就要求社区工作者能够广开渠道,对社区居民参与管理的热情进行充分的挖掘、组织、利用,从根本上构建社区和谐的基础,从根本上构建公民道德的基石。
2. 转变思路,从实践着手培养公民道德情感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精神文明建设的着眼点一定要放在紧贴群众路线,为群众所欢迎的事情上来,这样才能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对于基层社区来讲,进行公民道德建设不同于国家层面的宏观布局,必须改变以宣传教育、树立典型等传统手法为主推动道德建设的模式,转变思路结合基层社区特点围绕个人生活、家庭需要,从实践着手以切实的行动建立居民与社区以及居民之间的充分互动,构建积极参与、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社区文化,形成居民的社区认知和社区归属感,培育居民的公民道德情感和公共道德意识。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社区在这一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社区养老活动、社区未成年人之家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在推动居民参与管理上,还是关注居民生活上,社区工作都还有许多需要改善和强化的地方。只有在实践中切实地让居民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他人的温暖,才能真正让每一个人都投身于自我道德教育,基层社区才能真正成为公民道德实践的有效载体。
3. 强化制度,从政策层面支持社区道德建设
在现代社会,基层社区作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有一定自我管理的机制,但是其发展和运行又必然受到社会大环境方方面面的制约。根据调查的情况来看,当前基层社区的公民道德建设实践还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限制性因素。其一,必须完善相关法律体系进一步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由于现代社区的居民结构,传统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展开,社区居民自治几乎成为基层社区管理的唯一出路。但是由于我国法律体系的不健全,一些社区没能成立有效的自治组织,更多的社区虽然成立了自治组织但在实际开展工作当中却难以完全满足社区自治的需要。进一步厘清业主自治组织和居民、物业公司、居民委员会等主体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是完善基层民主相关法律制度的核心问题。其二,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实现社区公民道德建设与相关制度的贯通。有很多问题仅仅靠社区、家庭无法解决,如孩子入学问题、老人赡养问题,这些都需要政府在设计制度的时候将社区纳入到统一的体系中进行考虑的。还有如社区文化建设等问题也是需要政府部门在多方面提供支持的。
总的来讲,通过本项目的调查,我们认为当前基层社区的发展还处在现代社区建设的起步阶段,当前基层社区的道德环境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还不能很好的发挥公民道德实践平台的作用。今后,必须充分发挥基层民主,为基层社区自治构建良好的环境,将基层社区建设成为我们每个人温馨、美好的家园,全面提升基层社区培养社会主义公民道德的能力。
常委下县布局基层整风 篇8
此次考察兰考,是近两个月来习近平第二次走访这个基层贫困县。在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中,习近平将兰考作为自己的联系点。今年3月中旬,他曾亲赴兰考调研指导。有分析称,总书记此番针对基层政治生态的系列举措,旨在加强官民互信,为全国深化改革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再访兰考
据新华社报道,当天上午,习近平一下飞机,就在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省长谢伏瞻陪同下,前往兰考县。一路上,他听取了有关兰考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情况的汇报。抵达兰考县后,他来到焦裕禄干部学院,参加并指导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
会议一直开到下午1时20分许。在听取汇报后,习近平指出,无论是正在开展第二批活动的单位还是已经告一段落的第一批活动的单位,都要在改进作风上讲认真,做到善始善终、善作善成。不能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影响活动健康发展。要采取有效措施,举一反三,防止和避免活动走形变味、做成夹生饭。
去年6月,中央宣布将开展为期一年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的重点是反对在官员中盛行已久的“四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并首先从省部级领导机关和干部做起。
今年1月,经过7个多月的省部级官员整风,第一批教育实践活动基本告一段落。之后,启动了第二批实践活动,将重点转向市县领导机关、领导干部和基层单位。为给第二批整风作出示范,7名常委每人选择了一个县作为联系点。
在5月9日的会上,习近平强调,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说明,“四风”问题虽然有多种表现形式及其复杂成因,但只要有严格的尺度来衡量、有坚定的决心来纠正,就能看得清楚、认识明白、解决到位。如果不讲认真,就容易马虎敷衍,即使问题摆在眼前也看不到、识不透,就容易虚晃一枪,即使花了很大精力也可能搞形式、走过场。
他指出,“要坚持清正严明,形成正气弘扬的大气候,让那些看起来无影无踪的潜规则在党内以及社会上失去土壤、失去通道、失去市场。”
中央党校教授沈宝祥表示,对于潜规则的宣战,一直是习近平整饬党内作风的重中之重。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早于2011年11月16日,习近平就在中共中央党校秋季学期第二批学员入学开学典礼上提及此事,痛斥“揣摩上面或领导的意图”“不敢讲真话,报喜不报忧”等弊病。
兰考情结
上一次考察兰考时,习近平曾阐释他选择兰考作为第二批教育实践活动联系点的原因,就是“因为兰考是焦裕禄同志生活工作的地方、焦裕禄精神发祥地,希望通过学习焦裕禄精神,为推进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正能量”。
事实上,那并不是习近平第一次来兰考。2009年4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便专程赴兰考瞻仰焦裕禄墓,并提到“焦裕禄精神对我影响很大”“了了自己多年的心愿”。
习近平曾在多个公开场合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精神之“钙”,精神上缺了钙,就会得“软骨病”,就会政治变质、道德沦落、生活腐化。有分析认为,在他的认知里,中共干部的“四风”问题归根到底是理想信念出现动摇。
之所以将兰考作为联系点,重提焦裕禄精神,沈宝祥认为,习近平就是希望干部以此作为一面镜子,从里到外、从上到下反复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摆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质能力、作风形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有舆论认为,以焦裕禄为标杆,集体“照镜子”不仅必要而且急迫,此番重振执政新风的系列举措,旨在加强官民互信,为全国深化改革凝聚共识,形成合力。
中央党校报刊社社长兼总编谢春涛说,兰考地处河南东部地区,虽然是一个相对不发达的地区,但曾在这里工作的焦裕禄已被国人所熟知。
在谢春涛看来,作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选择兰考这一颇具典型意义的联系点,并重提焦裕禄精神,所影响的绝不止一个县,而是全党乃至全国。
据官方媒体报道,兰考的教育实践活动与习近平第一批省级联系点河北一样,也做到了“红红脸、出出汗”的效果。报道称,在民主生活会上,兰考县11名常委共自查出问题161个,平均每人有15个,县长周辰良在自我批评时甚至愧疚流泪。
从效果上看,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官员享乐之风和奢靡之风。例如,一些靠公款支撑的高档产品如茅台酒去年销量和价格都大幅下滑,许多高档酒店和私人会所的顾客也明显减少。
但也有学者指出,产生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土壤并未改变,奢靡之风反弹的可能性依然很高。新华社引述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研究员薛庆超的话说,“从实践看,作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和反复性,抓一抓有好转,松一松就反弹,甚至是变本加厉地反弹。”
着眼基层
同省部级相比,市县级整风涉及的单位和人员数量更大,领域更宽,与民众关系也更直接,民众对市县级和基层官员的官僚与腐败感受也更深。分析认为,因此整风难度或大过省部级。
习近平在兰考指出,县一级承上启下,要素完整,功能齐备,在我们党执政兴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居于重要地位。县一级领导同志要珍惜岗位,秉公用权,安身、安心、安业,多为老百姓造福。
沈宝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记者,这也显示出中共对基层政权的重视。本刊记者梳理发现,7名政治局常委选择的联系点均位于基层,且以老少边穷地区居多。
比如,兰考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李克强的联系点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也是贫困旗;张德江的联系点福建省上杭县是著名的革命老区;而俞正声的联系点云南省武定县是少数民族聚居区,目前少数民族有彝族、傈僳族、苗族、傣族、回族等,超过比例一半以上;王岐山的联系点山东省蒙阴县则是孟良崮战役所在县,是沂蒙山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尽管常委们的联系点地跨南北、横贯东西,但仍有规律可循。仔细观察发现,7位常委对各自联系点的选择多与其本人的经历和当下的职务存在密切关联。
习近平第一轮实践活动时的联系点是河北省。众所周知,该省正定县是习近平基层历练起步的第一站,对此地的熟悉自然有利于调研的开展。而第二次联系点习近平选择兰考县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焦裕禄。
身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张德江在江苏、福建两地视察时,除对群众路线作出表态外,将焦点放在了县人大工作上。同样,主持政协工作的俞正声将视察地点选在了少数民族众多的云南省,对省、市、县级政协进行调研和指导。两人选择的联系点都与各自主管工作十分对口。
和第一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7常委的联系省相比,此次的7个联系县,选取范围和第一批完全不重合。归纳起来,两批教育实践活动,7常委的调研、考察范围已经覆盖了14个省区,最大程度地做到了“全覆盖”。
【县基层团组织建设调研报告】推荐阅读:
县基层政权建设情况的问题和建议调研报告11-29
县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动员部署会议讲话11-08
基层纪委组织自查报告06-18
基层党组织调研报告10-22
县基层职工干部11-01
3基层党组织建设调研报告05-15
长田乡基层组织建设调研报告06-05
远安:基层工会组织建设情况调研报告07-20
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调研报告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