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流论文

2024-09-11

跨文化交流论文(精选8篇)

跨文化交流论文 篇1

【注意】预习和复习时,请以陈晓萍《跨文化管理》、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及随后发送的有关期刊论文为主,以下内容中,书上没有的部分,以本提纲中的补充内容作为复习参考。本提纲,仅供本班同学复习使用,请勿传送他人,更不要在网上公布,否则要追究责任。

第二章 文化与交流

第一节 文化

第二节 文化对交流的影响

第一节 文化

一、文化的定义

二、文化的构成

三、文化的特征

四、文化的功能

一、文化的定义

(一)文化一词的来源

1.文化

1)文:①纹理,花纹→②语言文字→③文物典籍,礼乐制度→④装饰,修养→⑤审美、道德教化等.2)化:变易、生成、造化。

3)文化——武功:不同于现代的学科定义。

2.culture:源于拉丁文cultura,原义指农耕、对植物的培育,15世纪后,引申为对人的品德和能力的培养。

近代日本把英文的culture翻译成“文化”,我国借用此译法。

(二)文化的定义

1.文化的第一个学术定义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中第一个给文化下了定义:

“文化或文明(culture or civilization)„„是一个复合的综合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及其他任何能力与习惯。”

2.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定义的归纳与定义

(1)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关于文化定义的归纳

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探讨》(1952)中,对文化定义的归纳:

梳理了从泰勒到1951年的80年期间的定义,共有164个关于“文化”的定义,并把它们分为4类:

1)描述性的,如“文化囊括一个社会风俗习惯的所有表征,包括个人行为的受到他所生活的社群习俗影响的反应形式,以及受到这些习俗制约的该群体社会活动的产物。”

2)规范论的,如“那超有机体世界的文化层面,由意义、价值、规范组成,包括当它们在经验的社会文化世界中通过实际的行为或其他手段被客观化(对象化)而显现的它们之间的关系,及相互作用,以及组合和非组合的形式。”

3)历史的,如社会遗传即文化。“文化作为一般词语意味着人类的全部社会遗传,作为特殊词意味着一种特殊社会遗传”。

4)结构性的,如“文化是一套从历史上获得的关于生活的分开的或含蓄的设计图样。它们会被所有社会成员或某个特殊社群所采用。”(何平.中国和西方思想中的“文化”概念[J].史学理论研究1000-2:74.http://

2.奥巴马获胜演说《yes we can》: http://(中英文对照)

注:竞选的目的、特点(激情、逻辑推理、个性等)、美国的核心理念(平等、自由、民主)、自信、希望

中国领导人话语特点:赋诗言志、引经据典

中国领导人善于赋诗言志、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以诗代言、借诗抒情、引诗论理,取诗论事,使得语言文采斐然、格调高雅,尽显文翰大国的温文儒雅之风范,展现博大精深、磅礴丰富的中华文化传统和民族智慧。

如:①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时:

我们希望世界变得更加美好,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知道,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写到:“历史的道路不是涅瓦大街上的人行道,它完全是在田野中前进的,有时穿过尘埃,有时穿过泥泞,有时横渡沼泽,有时行经丛林。”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

②【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2012年2月14日习近平出席美国副总统拜登及国务卿克林顿举行的欢迎午宴时:

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最大的发达国家,建设新型合作伙伴关系是一项具有重要和深远意义的开创性工作,既没有先例可循,也没有经验可鉴。双方只能如邓小平先生所言:“摸着石头过河”;或者如克林顿国务卿所言:“逢山开道,遇水架桥”。中国有首流行歌的歌词这样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习近平说。(元·纪君祥《赵氏孤儿》楔子)③【风物长宜放眼量】【不畏浮云遮望眼】

善于识别和把握时机。当前,中美都处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两国经济议程高度互补和契合,合作空间广阔。希望两国企业家把握机遇,把众多合作潜力全面转化为互利共赢的实际成果。“风物长宜放眼量。”(毛泽东《七律·和柳亚子先生》)企业家的眼界决定境界、作为决定地位。

希望企业家们“不畏浮云遮望眼”,不因一时一事的干扰因素而裹足不前,而应着眼长远,拿出更多、更好适合两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王安石《登飞来峰》)

④【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

2012年2月20日习近平在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上的讲话,讲话原文:

中国将继续以负责任的方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支持欧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及欧央行为应对欧洲债务问题所作的努力,继续加强同欧盟的政策沟通和协调,促进中欧经贸、投资和金融合作,参与国际社会对欧洲和欧元区的支持行动。我们相信欧洲有智慧、有能力、有办法克服困难,迎来新的发展。中国有句谚语叫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汉书•董仲舒传》)。

爱尔兰也有句谚语说得好:“纵使思忖千百度,不如亲手下地锄”。今天的中国—爱尔兰经贸投资论坛,既是两国企业家的聚会,也体现了两国工商界齐心协力、抓住机遇、共迎挑战的信心和决心。我深信,只要中爱两国政府和工商界坚定信心,攻坚克难,开拓进取,携手奋进,中爱双边经贸合作一定能乘势而上、大有作为,共同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⑤非洲诗人名句:访问刚果时:“此时此刻,我想起一位非洲诗人的诗句:“向前走,非洲,让我们听到你歌声中胜利的节奏!”

⑥拉美谚语:访问墨西哥时,“拉美有句谚语:‘朋友要老,好酒要陈。’”

“贵国总统贝尼托•华雷斯曾说过: ‘无论人与人还是国与国之间,尊重他人权利才能带来和平。’中国古代思想家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⑦讲故事,拉近两国人民感情。

习近平每次演讲都会引用两国人民交往的故事和事例。陈明明认为,外交演讲不能光谈大道理,还要做到有感召力、以情动人,民间交往故事最容易拉近两国人民的感情。

抗日战争时期,苏联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来华同中国人民并肩作战,他动情地说:“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他英勇牺牲在中国大地上。中国人民没有忘记这位英雄,一对普通的中**子已为他守陵半个多世纪。——3月,莫斯科演讲

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使坦桑尼亚观众了解到中国老百姓家庭生活的酸甜苦辣。——3月,坦桑尼亚演讲

我听说了一件感人的事情。2012年12月的一天夜里,布拉柴维尔突降特大暴雨,郊区一些房屋被淹。3位受灾的中国华侨本已脱离险境,但当他们发现邻居对险情还毫无察觉时,又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游到快被淹没的房屋边,奋力扒开屋顶,救出了12名刚果邻居,其中包括5名儿童。他们的义举得到当地居民交口称赞。——3月,刚果演讲

每年两会答记者问时,温家宝总理总是能够旁征博引、妙语连珠,诗词古赋、名言警句信手拈来。一系列精彩的回答,不仅体现出温总理的文学素养,我们更从中感受到了这位大国总理忧国忧民的情怀。如: ① 谈工作态度时,他引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② 谈两岸关系时,引用“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③ 谈中日关系时,引用“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 ④ 谈香港问题时,引用清·黄遵宪《赠梁任父同年》的诗句:“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分裂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无穷填海心!”

2.在现代,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依然是跨文化交流的障碍。(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如1.小芳听外交上课

(1)语言符号上的不同给跨文化交流带来困难;(2)非语言符号上的差异导致误解;

(3)中美文化中师生规范的差异导致不快。

如2.伊朗、沙特在外交场合不与女性握手等。

(二)文化的各个因素深深影响着人们的跨文化交流(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一个人的文化背景影响他对事物的基本假设,而对事物的基本假设也会影响我们的感知、态度、情绪的表达方式,最终影响我们的行为。

2.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任何两个个体会在完全相同的背景下长大,这里的背景不仅包括年代、地区、情境、地理环境,也包括个体的性别、家庭背景、个人在家中的排行、所受教育的学校和老师、日常所处的工作学习环境、同事或同学的特质和组成,等等。

3.每个人都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生活,各种行为(包括交流活动)无不打上特定文化的烙印。文化传递的主要方面是文化特点的传递,这些文化特点大部分是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每个人。

实际上,人类社会交往的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联。

三、跨文化交流模式

(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

(一)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 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1.同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的分界

(1)同文化交流:文化是通过象征符号编码得以表现的。交流双方的信息编码完全一致的交流称作典型的同文化交流。

(2)跨文化交流:交流双方的信息编码完全不同的交流称作典型的跨文化交流。

(3)信息编码重叠的量来确定:由于交流双方编码完全相同是不存在的,完全不同也是不存在的。那么是否是跨文化交流,一般以双方信息编码的重叠的量来确定,如,重叠量是70%即为同文化交流,低于70%就是跨文化交流。双方语言不同,一般认为属于跨文化交流。

2.跨文化交流的模式

文化因素影响到跨文化交流的全过程,特别对交流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发送者、接收者与经过编码的信息,发生很大影响。

施拉姆的跨文化交流模式: 意象: →编码: →信息: →解码: →反应: →编码: →反馈: →解码: →反应:

(二)跨文化交流的表现形式(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有多种表现形式。有许多不同的名词术语描述不同层次的不同文化背景的交流。跨文化交流通常指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与另一种文化背景的人、群体进行的交流。

1.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2.政治学角度;

3.跨文化交流的主体:三个主要层次;

4.从文化的层次论角度:表层、中层、深层的跨文化交流;

5.从文化的要素划分:认知、规范、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物质产品、语言和非言语符合系统的跨文化交流;

6.从跨文化交流状态看。

1、从文化人类学角度

从交流的主体划分,有如下交流形式:

(1)种族间的交流:种族偏见是最大障碍。如希特勒对犹太民族的疯狂虐杀。

(2)民族间的交流:多民族的国家内,如中

国56个民族间交流。

(3)同一文化中不同的亚文化间的交流:因地域、历史、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等原因,文化上也有差异。如北京打款与福建贫困山区只会讲闽南话的农民间。老一辈与新一代间。

(4)国际间的交流:

①发生在主权国家之间、政府之间,是外交和宣传领域的交流。

②它常常是跨种族、跨民族的交流。

③国际间交流要受国家的政策、目标、需要、经济等条件影响,具有高度的目的性、仪式化特点,常在正式场合进行。

④国际间交流受国际法、军事力量、条约以及对世界形势看法等很大影响。

⑤由于通信技术的飞越发展,无线电波超越国界,大众传媒日益成为国际间交流的重要手段。

2、政治学角度

从交流的活动范围及主体划分:

(1)国内跨文化交流:

跨种族间交流:

跨民族间交流:

同民族内不同亚文化间交流:

(2)国际跨文化交流:

跨种族间交流:

跨民族间交流:

同民族间交流:

3.从交流主体的层次上

可分三个主要层次:

(1)跨文化人际交流:(2)跨文化组织交流:

(3)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交流:

国际关系也是一种人际关系和文化关系。人际关系重视人性化的国际交往,文化关系强调综合性的全球文明治理。国际间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都不是由“国家”完成的,而是由具体的“人”(个体或被组织了的个体)完成的。国际关系是人际关系以国家、民族、种族、地区、团体„„为单位进行的交往,它们也是人们的信仰(或观念)、行为方式和不同组织制度之间的交往。

实际生活中跨文化交流发生在多种情况,如左图(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个人交流、组织交流、国际交流的关系,如下图(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4.从文化层次论角度看: 从交流的文化内容上分:

(1)表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2)中层文化的跨文化交流;(3)深层的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5.从文化的要素划分:

从文化要素分类法划分,可以有:(1)认知体系的跨文化交流;(2)规范体系的跨文化交流;

(3)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的跨文化交流;(4)物质产品的跨文化交流;

(5)语言和非言语符合系统的跨文化交流。

四、跨文化交流的特点(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5、文化变异性增强

6、跨文化交流方式在不断创新发展。

7、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1.双方文化共享性差

文化间的相似性和共同性总是主要的,但文化间的差异性和冲突却是更引人注目、引发讨论和耐人寻味。在同文化的交流中,信息的发送者与接收者在编码和解码时用的是同一种编码本;而在跨文化交流中,他们用的却是不同的编码本。文化共享性差。编码本不同表现在多方面。以语言符号为例:

(1)编码的发音和形状不同:“太阳”-“sun”.(2)编码次序不同: Good morning,(3)词汇量不同: 汉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50多个,英文仅10余个.英文大约只有10余个: bake(烤)、broil(用猛火烤), barbecue(烧), steam(蒸), stew(用文火慢慢煨炖), boil(用白水煮熟,汤通常弃之不要), simmer(用文火短时间的煨炖), deep fry,pan fry(介于炸与煎之间), stir fry(炒)汉语中形容烹调方法的字有50多个:

烤、烧、蒸、煨、炖、煮、炸、煎、炒、烩、熏、煲、烘、焙、熬、涮、熘、汆„„(涂红的词英文中没有)

(4)甲乙编码本中共有词汇的文化涵义相同与不同掺杂在一起。猫、牛、羊、猪、狗、马、驴、鹰、猫头鹰、蛇等家畜和动物,在不同文化中都有不同内涵。

① “他像一只猫似的”。英语人-脾气不好爱骂人的女人;中国人-温顺的女人。

②“他像狐狸”(中英都表示他狡猾)

③在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猫头鹰常栖息在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身边,所以它是思想和理智的象征。而在中国,自古汉族认为猫头鹰长相凶狠、叫声凄厉、夜间活动,古时称它为“恶声鸟”,被视为“不祥之鸟”。民间便有了“夜猫子进宅,无事不来”、“不怕夜猫子叫,就怕夜猫子笑”等俗语。

在日本,猫头鹰也象征着美德和吉利。猫头鹰一词发音,与日语中多个吉利词相似,如“福来郎”,还有长寿、智囊之意。

猫头鹰能在夜里凭敏锐目光分辨事物,哈萨克族将其视为勇敢、坚定的象征。

④老鼠,在中国是四害之一,“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在印度,老鼠沾了一幅湿婆神像的光,在这幅神像中只有老鼠和牛,因而在印度老鼠很自在、牛也被当成神牛。

卡尔尼•玛塔庙位于印度比卡尔30公里外的Dehnoke地区。在这里老鼠被称为kabbas 是圣物,有超过2万只老鼠在此接受信徒们的朝拜。

相传在14世纪时,有一位叫卡尔尼•玛塔Karni Mata 的印度教女祭司,而她就是女神多迦(Durga)的化身。有一天,一个来自她家族的孩子死了。那个孩子的母亲抱着死去的儿子来求卡尔尼•玛塔,希望能将儿子复活。卡尔尼•玛塔立刻去了冥界,找死神亚玛罗阇(YAMARAJA)理论,但死神拒绝了她的要求,因为那孩子的灵魂已经转世了。卡尔尼•玛塔一怒之下发誓所有她家族的成员死后都会立刻转世成老鼠,直到能够重新转世,并且出生在她的家族,继续当她家族的成员为止。⑤ 印度牛。

牛被印度教教徒(总人口的90%)视为“圣兽”“圣牛”,印度教徒认为,牛既是繁殖后代的象征,又是人类维持生存的基本保证。今天,印度人对牛仍然是敬之如神。印度教不准宰杀、吃牛肉,印度有养牛业,但只能提供牛奶(允许喝牛奶)、黄油及牛粪作燃料。印度僧侣每年举行一次敬牛仪式叫“波高”。他们还和商人举办“圣牛养老院”,收养不能觅食的老牛。印度因其版图形如牛首,且举国敬牛如神,而被称为“牛颅之国”。印度国徽上有四种动物就是:雄狮、大象、骏马和公牛。

⑥狼

汉族对狼赋予的是贬义:狼子野心、狼心狗肺、色狼、引狼入室等。哈萨克:赋予狼褒义:团结、合作、自立、耐力、执著、拼搏、忠诚。⑦荷花

中国:中国十大名花之一。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赞道:“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印度:国花,是圣洁的代表,更是佛教神圣圣洁的象征。日本:祭奠、不吉之物。⑧颜色,如黄色

中国:黄色书刊,色情淫秽书刊;

美国:黄色报刊(yellow press),无所顾忌制造耸人听闻消息的报刊; blue movie色情电影。

⑨ 龙

中国文化: 褒义,生龙活虎、龙腾虎跃、帝王的象征、真龙天子等。

基督教文化:《圣经》龙即恶魔,是邪恶和恐怖的象征。所以“亚洲四

小龙”翻译成英语为“Four smal tigers of Asia”。

杜勒(1471-1528)在《插图启示录》中有一插图,描绘圣迈可和天使与龙激战获胜,把龙和恶魔打倒在地。这些龙具有中古龙的通常形象(蛇尾、麟身、翼、爪、头上长角)。图片是慕尼黑圣迈可战胜妖魔的雕像。⑩数字

伊斯兰教与7:在阿拉伯国家,由于《古兰经》第一章有7节经文,因而7特别受宠爱。沙特阿拉伯王国麦加大清真的尖塔是7个。北京中国:伊斯兰教经学院正门的台阶是7级、礼堂前的拱门是7个,礼拜殿的南北窗户各位7扇。

中国人与9/8/6/4:故宫太和殿的台阶尾数多为9,与“久”谐音,以图江山社稷长久。

8:发;6:六六顺 ;都是吉利数字

4:死,不吉利数字。13:西方是不吉利数字。

【中国皇帝与九】

在中国古代,九为阳数的极数,即单数最大的数,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与帝王有关的事物也多与九有关。①帝王之位称“九五”;②帝王称“九五之尊’”。与九有关的还有:③青铜器有“九鼎”,④皇帝周围要设“九卿”。⑤朝廷命宫设“九品中正”,⑥京师置九门。⑦紫禁城的房屋9990间半。

⑧天安门城楼面阔9间,深9间。⑨中国紫禁城及皇家园林、行宫的大门,装饰甲“九路钉”,每扇门的门钉纵横各9个,共81个钉。⑩清代宫廷年节大宴,包括水果、蜜饯、点心,一共99个品种。⑾清代皇帝的寿筵及春节大宴食品、娱乐节目以及臣僚们庆祝“圣寿”的贡品等,也以9计,含有敬祝万寿无疆的意思。久而久之,九这个数字,被皇帝独占了,而一般人民,包括达官贵族,凡起居饮食器物等都不能以九计了。

⑾ 仙鹤

在中国:仙鹤洁白高贵,仙鹤的寓意美好,象征自由和平,能够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和向往。鹤在法国象征着不忠诚、淫荡、愚蠢,有妓女的意思。但也有法国人认为梦见鹤将预示着有好事发生。

北京时间2011年5月12日凌晨,第64届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法国正式开幕。范冰冰的一袭“仙鹤装”,再度成为全场亮点。网友称之为“鹤舞九天”,九只仙鹤组成礼服。范冰冰着“仙鹤装”一出场,就引来各方热议,有网友在“沪江法语”网上写道:“在法语中,‘仙鹤’是lagrue,法国人视这种鸟为恶鸟,更是愚蠢和淫荡的象征。”范冰冰方面,出面解释道:在中国,仙鹤洁白高贵,仙鹤的寓意美好,象征自由和平,能够传递出对世界和平的期待和向往。所以,仙鹤装,可以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2、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在跨文化交流中,各种文化的差异在程度上是不同的,产生误解的可能性的大小也是不同的.共性越多,交流中所遇到的严重挫折或文化曲解就越少;差异越大,误解的可能性更大。

(1)以文化中某具体方面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不同。如:菊花从植物学角度对菊花描述,各文化都一样。但其文化内涵在不同文化中却大不相同。

(2)以整个文化而言,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不同。如:

3、无意识的先入为主(详见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

人们在成丁后,基本上形成了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认知方式、行为模式、交际习惯、思维方式,构成了人们潜意识的本民族中心论,即常无意识地用自己文化的种种标准去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行为。缺乏对对方文化背景了解的人,常对异文化带有偏见,引发矛盾、冲突。如: 1)美国孩子爱问:是公狗还是母狗?

2)大汉族主义(称少数民族为“狄”、“蛮”等)、欧洲中心论、白人至上观念都是“唯我独尊”的世界意识。

正因为如此(双方文化共享性差、各种文化差异程度不同、无意识的先入为主),增加了跨文化交流误解、冲突的机会。

4、误解、矛盾与冲突增多

(1)群体层次上, 在国与国之间,文化冲突会导致政治冲突。

如:1)印度裔英国知名作家拉什迪的《魔鬼诗篇》(又《撒旦诗篇》)。该书1988年问世以后,被英国授予骑士身份,引起伊斯兰国家普遍愤怒,因许多穆斯林指责该书亵渎神灵。1989年,伊朗原宗教及政治领袖霍梅尼当时在国家电台发表讲话称:“《撒旦诗篇》的作者反对伊斯兰、反对先知、反对古兰经,现宣布将其判处死刑”,并号召教徒对其采取暗杀行动,迫使拉什迪潜藏多年。尽管拉什迪一直未受到任何身体侵犯,但该书的各国翻译者与出版者中已有多人遇害身亡。从欧美、印度到日本,死亡人数已超过60,伤者数以百计。日本的译者筑波大学教授五十岚一被乱刀砍死在宿舍。悬赏追杀作者的奖金曾高达520万美元。

该事件导致英国和伊朗两国外交关系紧张。

伊朗外交部发言人侯赛尼在本周的新闻简报会上表示称:“很显然,向这样的一位背叛者和令人讨厌的人物授予荣誉,必将使得英国政府官员处于直接与伊斯兰社会对抗的局面。这种侮辱伊斯兰神圣价值观的行为并不是一个偶然,这是一起有预谋、有组织的行为,其背后受到了某些西方国家的指导和支持。”

直到1998年,伊朗默罕默德·卡塔米(Khatami)政府才许诺表示伊朗不再追杀萨尔曼·拉什迪。

起初却并没有激烈举动。他们平静地同作者、出版商、国会议员、检察总长以及首相讲理。他们并没有要求禁止该书发行,只要求作者和出版商在书中添一面插页,声明该书故事纯属虚构,所涉及的伊斯兰历史并非准确。与此同时,英国穆斯林也举行了一些示威活动。但所有这些努力均未能引起足够的注意。伦敦一位律师建议穆斯林事先通知各大媒体,以引起各方的注意。于是他们这么做了,又于走上街头焚书。受到焚书强刺激的英国人开始骂他们是“野蛮人”、“狂热分子”,将他们同纳粹相提并论。霍梅尼发表追杀令后,英国宣布与伊朗断交。西方国家纷纷谴责伊朗。由此变成全球性事件。许多国家采取禁书措施。

没有西方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在核心价值观和经济、政治上的结构性差异,没有这两个文明间由来已久的龃龉和冲突,区区一部小说是绝不可能引起如此轩然大波的。

如2)国际上关于人权问题的争论,既包含政治的原因,也包含不同文化的价值观的冲突。

从文化角度看,由于中西方对人的理解、对权利概念的理解不同,因而在人权观上存在着明显差异。

西方文化:比较强调自然人即人的自然属性、个人性、利己性以及个人与他人的分离性;

而中国文化:则比较强调社会人即人的社会性、道德性以及个人对他人的依存性。

美国自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指责中国的人权状况。美国发表以指责中国为主的国别人权报告。中国自2001年以发表美国的人权纪录作为回应。

【英国广播公司网站2014年2月28日报道】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今天发表《2013年美国的人权纪录》,反击美国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批评。①美国国务院昨天发表的国别人权报告批评中国政府打击并胁迫维权组织与个人,限制民众的集会、宗教及言论自由。②中国国新办的美国人权纪录指责美国对其他国家的人权状况“横加指责,妄作评论”,但对自身的人权状况却“百般遮掩,讳莫如深”。③这份报告批评说,美国的人权问题“依然严重,在诸多领域甚至持续恶化”。报告列举了暴力犯罪增加,枪击案不断发生,对国内外民众长期进行电话监控等。报告还称美国“失业率居高不下,无家可归者数字上升。”④作为对美国国务院年度人权报告的回击,中国国新办自2000年开始就美国的人权纪录发表报告,批评美国的人权纪录。北京一直强调,人权问题是中国自己的事情,外国不应当对中国的内政“指手画脚”。

【法新社北京2月28日电】中国今天发布了一份有关美国人权纪录的报告,对该国在海外实施的无人机袭击、得到国家支持的间谍行为以及严重的枪支犯罪活动进行谴责。此前,华盛顿对中国的人权纪录进行了批评。

北京说,美国“对自身的人权状况百般遮掩,讳莫如深”,比如由政府运作的“严重侵犯人权”的“棱镜计划”。在这份报告发布前,美国国务院昨天发布了年度国别人权报告。

中国历来会对美国的报告发表回应声明。北京不针对美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发布人权报告。由中国国务院发布的这份报告专门批评了美国在巴基斯坦等国发动的无人机袭击。报告称这种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

报告还说,美国的枪支暴力活动猖獗,童工在该国农业领域大量存在。

美国哈佛大学的亨廷顿认为,世界政局正进入一个新阶段:冲突的根源不是意识形态方面,也不是经济方面,而是文化方面的。全球政治冲突将在不同文明国家和 集团之间发生。不同文明的冲突将左右全球政治。(《纽约时报》1993.6.6)

(2)在个人层次上,交往者的心理上往往会产生“文化休克”现象。

文化休克:指的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参加者由于失去了自己熟悉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对方的符号不熟悉而产生的深度焦虑症。(或精神疲劳,对东道主的反感,被东道主反感,对自己价值观遭到亵渎、价值观和身分角色的混乱引起的不舒服,对应付环境无能的感觉。)

如:1970年代,一些英国公司派到非洲和中东的职员有60%因文化休克而未完成工作任务,使公司蒙受很大损失。1960年代,美国向许多发展中国家派遣了青年人组成的和平队,许多成员因处于手足无措的“文化休克”状态而不得不提前回国。严重的“文化休克”会引起精神失常甚至自杀。一些西方国家的心理诊所就接收“文化休克”患者。

5.文化变异性增强

同源文化交流与跨文化交流在情况报道功能和娱乐功能上是相似的,但在文化传递功能上有差异.前者多表现为文化的“遗传性”功能,后者多表现为文化的“变异性”功能。如:

(1)个人层次上:跨文化交流是一种异文化的熏染,对本文化成员的文化变迁发生作用:留美学生会带有美国文化色彩;学日语的会

(2)群体文化的某方面: 跨文化交流促使某群体文化的某个方面发生变异:① 1980年代后出现中西合璧的词语“卡拉oK”等;②也会发生巨变: 1840年前闭关自守,文化交流微乎其微;1840年后国门被打开,1911封建帝制被推翻;1919出现新文化运动,十月革命传来马克思主义等.1840-1949中国文化发展变化很大.(3)国际交流上:科技发达、经济力量雄厚的超级大国向世界输出他们的文化。而第三世界国家,及弱小民族则在美国文化熏染下,成为附庸,发生向美国文化的变异等。美国成为文化帝国主义。

6.文化交流的方式不断创新发展

(1)自发的→组织和国家的鼓励引导控制:文化部、文化馆、剧院、博物馆、图书馆、各类基金(美国富布莱特国际交流项目、美国福特基金会、日本韩国国际交流财团)、友好协会、语言文化学习培训中心、使馆设文化参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

(2)大众传播技术(电影、电视、摄影、录音、广播、因特网等)的发展使大众成为世界文化的主人(过去都是王公贵族)。

(3)举办文化活动:展览、音乐节、电影节、电视节、文化年等;(4)文化协定的发展:双边、区域、世界范围的协议。(5)人员交流:引进外国教师、互换教师和学生、旅游.7.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也在发生变化

如:二战时期以宣传为主的单向交流,因人们被迫去迎合本国战争意识形态的迫切需要,弘扬民族主义精神。二战以后“合作”成为主题,注重双向交流:一方面,促进民族文化的对外影响,树立国家的良好形象,赢得他国对自己文化的好感,另方面,增进对他国文化的了解和理解,学习和吸收他国优秀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

五、跨文化交流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文化的普同性(普世性、普适性)和民族性问题。

(1)文化普同性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1)人类社会的共同需求、利益要求,人类生理和心理特征的统一性。

2)保持群体的不断再生产的必要性;遇到灾难时保持社会团结和互助的必要性;保证社会经验代代相传的共同需求等。

3)对冥世生活的宗教信仰——面对死亡必然性的心理妥协;对近亲婚姻的禁止——防止生理灭绝;相遇、离别时的礼貌用语;道德禁忌和限制等——避免不必要的人际冲突和社团摩擦等;造成了许多普同的人类价值观。

人的五大需求(图略)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五大需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

(2)文化的民族性主要有四大特征: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价值观)。

文化的普同性和民族性应该是不发生矛盾的,因为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分为两种类型:不可重复的独特性和世界性、全人类性。如有人分析:西方人特有一种“罪感”文化,日本人“耻感”文化,中国人“畏感”文化。这种分析是必要的,但并不说明三国人就无法沟通和相互理解。只要没有特殊偏见,就会发现罪感、耻感、畏感,都是人类的一种普遍情感和心理特征,它们彼此是有差异,但它们也都反映了一些共同人性。(潘一禾:94)

2.文化相对主义原则。不同民族的文化都是其为适应自然环境,为实现特定生存目标而形成的社会有机体。它们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它们都有同等的生存权利,都应该得到理解。而不应该对其抱有偏见和歧视。差异只有在不被完全理解时,才会被认为是离奇的,仿佛“背道而驰”。

3.尊重文化多样性原则。1)文化差异是文化多样性的体现,而文化多样性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象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的共同遗产。2)确认在相互信任和理解氛围下,尊重文化多样性、宽容、对话及合作是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最佳保障之一。3)发现差异,解释差异,是国际文化研究的起点,而寻求文化的理解、共识与普同性是国际文化研究的终点与目的。文化有差异,所以文化间难免会有误解、矛盾、冲突,所以文化间更需要沟通与理解,寻找冲突点,以便解决问题;文化也有共性,所以不同文化间才能够“求大同存小异”,“和而不同”。“求大同”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世界和平,建立和维护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存小异,和而不同,则是为了尊重和保护个性和特殊性,尊重和保护人类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4.主体间性。为了既在根本问题上“大同小异”,又保证个体生存的“和而不同”,哈贝马斯(《现代哲学的话语方式》)提出“主体间性”概念。所谓“间性”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被运用到“国家主体间性”的研究。人们应该意识到现在的世界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文化格局,所以,必须提倡运用“间性视域”“跨界”思维(跨国、跨文化、跨民族、跨学科、跨语言、跨性别、年龄之界)来研究问题,通过“互为主观”的平等对话,进行现代世界全球性的物质和精神交往。

5.人权是文化多样性的保障。“文化是相对的,道德是绝对的。”(亨廷顿)“捍卫文化多样性是伦理方面的迫切需要,与尊重人的尊严是密不可分的,它要求人们必须尊重人权和基本自由,特别是尊重少数人群体和土著人民的各种权利.任何人不得以文化多样性为由,损害受国际法保护的人权或限制其范围. ”(《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

6.文化的延续与变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需要文化传承和保护;文化的变迁需要合理吸收和调控,以趋利避害。

7.文化依附和文化自立:超级大国利用文化作为控制发展中国家的手段。弱小国家民族文化生存面临挑战。发展民族文化,摆脱文化帝国主义的控制是跨文化交流学课题。

8.坚持呼吁文化的反思意识。现存文化都有自己的弱点和盲区,都会出现行为模式不同的非理性狂热(思维特征)。因此 文化间相互理解需要各自有反思意识。反思可以将文化的差异感和相互不满从情绪性的宣泄引向理性的思考和认真的相互审视。意识到不同的文化间的某些差异,如果得不到应有的解释,得不到细致的区分和定性,在或者得到了不应有的离间和挑拨,就会引发流血的政治冲突。文化的自我反思,可以帮助和促进文化间的谅解和合作。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掌握跨文化交流知识并非解决跨文化交流中矛盾冲突的灵丹妙药。但可减少对对方的误解,了解冲突的真正所在,有效对对方施加影响。了解受众的文化,增加交流和传播的针对性,做的有的放矢。(关世杰:62)

跨文化交流论文 篇2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主要是指某一人群活动圈内形成的一套约定俗成的意义体系。由于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发展过程以及其他因素的不同, 各个民族都有其特性, 其文化也各有特色。在不可抗逆的文化方式影响下, 人们形成了价值取向、思维模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方面有鲜明特征的不同文化身份。比如, 中国人的顺从自然、注重过去、追求宁静、隐含个性的价值取向, 与西方人的天人相分、着重未来、个性张扬、追求创新的价值取向形成了很大的反差。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文化在语言交际上表现为:汉语注重人际关系, 以情为出发点, 英语注重客观事实, 以事实为出发点;汉语不受形式逻辑的限制, 可以进行丰富联想的直观表述, 而英语是一种理性语言, 有很强的逻辑层次。如不了解中西方思维文化的差异, 对语义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语法意义的层面上。

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任何一个民族文化的发展, 一靠自身创新更新的能力, 二靠外来文化的不断补充。这二者有着内在的有机联系, 相辅相成, 缺一不可。没有各种不同文化的互相交流、融合、创新, 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就无从谈起。美国作家爱默生在《美国学者》这篇文章里说道:“从遥远的古代流传下来一个寓言:从一开始神就将人塑造成各种不同的人, 这样人就能更有益于自身, 就像手被分成五个手指头以更好地互相协作一样。这个寓言揭示了一个永恒的真理:只有一个完整的人——世上各个具体的人只是部分展现人的特征, 你必须在整个社会中才能发现这个完整的人。”由此, 我们可以作进一步引申, 即不同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在反映人性的完整丰富性方面也是具有互动互补性的。

跨文化交流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实现信息传递, 获取信息, 促进物质文明的发展;二是吸纳对方文化、价值观念中的积极成分, 促进社会文化的进步。

二、文化态度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作用

在跨文化交际中, 仅有对异文化的感知是不够的, 还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英国语言学家Littlewood认为:“当我们采用一种新的语言模式时,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就放弃了原先的文化身份。”同时我们应该知道一个民族的存在, 也是以民族文化记忆为标志的。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现代生活同质化趋势的日益明显, 人们传统文化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那种因不能共享同一文化环境而产生的文化冲突, 在逐步被文化移情所缓解。但是坚持本民族文化身份和优秀的文化传统既是每一个“世界公民”的心理需求, 也是多元文化的客观必然。21世纪人类的经济文化交流进入全球化的时代, 语言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关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进行交际时表现得更为明显。跨文化交流不仅需要人们具备语言应用能力, 还需要人们具备文化理解能力。在与异文化的碰撞中, 我们应该既为本国文化而骄傲, 又要欣赏、尊重、学习、宽容其他不同文化;既不能放弃对异文化的感知, 也不能完全丧失母语文化身份。总之, 理想的跨文化交际是一种对话式的交际, 是任何一方都不被忽视而双方又有互相尊重、互相肯定的动态交流方式。

目前全球化浪潮高涨, 由此引发了人们对文化是否会“一体化”的担忧。语言是交际的工具, 而英语无疑已成为世界的共同语言。2000年末, 英国政府宣布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人数已经超过以英语作为母语的人数;而美式英语则相当于网络世界的普通话。到2000年止, 全球互联网有60%以上的内容来自美国。有学者担心, 随着美国文化产品大量涌入世界各国, 可能会使一些国家民族原有的文化受到压抑, 失去“活性”, 最后重新成为文化霸权的牺牲品。人们应该清楚,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素质的标志, 是其精神和灵魂所凝聚的神圣寄托。要保持民族独立, 首先就应保持民族文化的独立。因此, 在跨文化交流中应坚持如下原则:一要树立文化平等观、语言平等观。二要克服文化的自我中心论。不克服文化的自我中心论, 就无法实现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三、如何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当今世界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普遍, 可是在跨文化交流方面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 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不平衡。西方文化在交流中逐渐取得优势, 而东方文化则有失去自我特色而被同化的危险。实际上, 跨文化交际是一个双向交流过程, 交流双方都了解对方的文化特征并彼此尊重对方的文化习惯, 是跨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必备条件。

目前, 在跨文化交际领域确实存在着文化迁就主义的倾向, 即苛刻要求我们的外语学习者宽容外国人。如, 为论证“文化差异”所举的例子都发生在中国。人们总是责难中国学生因为不懂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而讲话不得体, 这是不公平的。跨文化交际不仅是交际双方语言的交流, 更是社会文化的交流, 双方应该相互体谅以促进交流。中国学生确实应该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流的敏感性, 但是外籍教师也应适应中国的文化。我国在英语学习方面存在着严重问题, 学习者所接触的材料中对英语语言文化介绍、研究的比例较大, 而对本国文化从外语学习的角度进行研究的比例很小, 结果很多外语学习者不懂得如何用外语表达中华民族的文化, 不懂得如何表达那些汉语所特有的对联、成语、典故、歇后语等等。我们通过外语了解西方文化, 同时也期望西方通过该语言了解和吸收中国文化。如果我们无法准确地用英语表达我们的传统文化, 那么世界何以了解中国呢?因此我们应加强跨文化平等交流意识, 研究如何用外语谈论中国, 让世界了解中国。

学习西方语言并不意味着要盲目地屈从于西方文化, 而是要在了解的基础上吸收其营养。而且, 我们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时还必须要求西方人逐渐熟悉中国文化, 了解中国的风俗习惯。中国与英语国家只有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 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解决中国与西方文化交际不平等的问题, 首先在意识上要遵循跨文化交际的伦理指导原则——平等交流意识, 树立文化平等观与语言平等观。放弃民族特点与文化身份去学习外语, 是绝对不可取的。在跨文化交际中, 应从目前对西方文化的迁就与从属转变为东西文化相互传播、相互借鉴, 这样才有助于不同文化人群之间的交往达到更高境界。其次, 在思想上应相互理解。要达到平等的跨文化交际, 相互理解显得尤为重要。东西方文化不同, 语言也不同, 文化差异显而易见地体现在各自的语言表达之中。在跨文化交际中, 应该承认差异并允许差异共存。要使交际顺利进行, 就应以对方的价值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行为, 容忍、尊重并理解别人和自己的不同, 不能拿自己的语用规约做标准来衡量和评判对方的语言运用。要提高跨文化平等交际的功效, 就应使交际双方能充分发出属于自己文化的声音, 最大限度地相互接近和理解, 以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沟通。

要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一方面要摆脱狭隘的民族主义观念, 同时又要放弃以东方普遍性替代西方普遍性的整体置换术。东方与西方在全球化中将形成汇合、交融和互渗的关系。

强势文化社团对弱势文化社团实施控制的问题, 以及弱势文化社团对自己文化身份加以捍卫的必要性自然成为不可或缺的话题。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强势文化社团和弱势文化社团之间的不平等, 就对弱势文化社团向外来文化开放学习持保留态度。如果强势文化社团因走向封闭而激化文化冲突, 对它自身来说这是步入衰落的警示, 对于弱势文化社团而言, 必须勇于回应挑战, 而不能视其为自我封闭的理由。人类学家波阿斯 (Franz Boaz) 曾对欧亚文化在全球的主导地位作过这样的评论:“文化的进步取决于某一社会是否有机会向相邻社会的经验进行学习, 人类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一个社会的种种发现向其他社会传播, 其间的接触愈广泛, 学习的机会愈大。总的来看, 文化最简单的部落封闭的时间最长, 因而未能从相邻社会的文化成就中获益。”

结束语

在跨文化交流中, 人们会遇到不同的文化。面对不同的文化, 我们应采取“求同存异”的态度。两种文化都面对着许多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在发展高科技和与高科技直接相关的教育方面, 求同占据主导地位。大家都在考虑充分利用科技和教育来促进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存异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方面。这是因为一种文化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在于它的个性, 而不是它的共性, 在于它的特殊而不在于它的一般。因此, 求同和存异这两个方面不可或缺。既要注意到同中有异, 也应注意到异中有同, 对这个方面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在中西交流中, 我们不要有自大情绪, 也不要有自卑情绪, 而应正视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尊重西方文化, 学其长, 避其短。只有持这种态度, 才能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中吸取对自己有益的东西。

摘要:文化交流的目的是人类互相学习、共同享受各民族创造的精神财富, 所以文化建设中无论从世界角度还是从民族角度来看, 保护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吸收外来先进文化都同等重要。各国家民族之间只有本着彼此尊重的原则, 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对话、交流, 才能跨越因文化差异造成的障碍,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双向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多元文化,文化交流,全球化,同质化趋势,平等交流

参考文献

[1]张哲.强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识, 改革外语教学和教材内容[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2001, (1) .

[2]许力生.跨文化的交际能力问题探讨[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0, (7) .

[3]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7.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5]张德明.多元文化杂交时代的民族记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 2001, (3) :11-16.

跨文化交流尝试 篇3

近期,女作家徐小斌的长篇小说《羽蛇》英文版,由世界著名四大出版公司之一的西蒙·舒斯特正式推出。

为消失的历史细节留下见证

西蒙·舒斯特公司旗下出版品牌Atria Books将徐小斌的两部小说《羽蛇》和《敦煌遗梦》一并列入“Atria国际出版计划”,该计划旨在面向全球推出优秀小说。其中,《羽蛇》是这一计划确定的第一部当代中国作家的作品。

《羽蛇》讲述了一个家族5代女人曲折跌宕的命运故事。从晚清的宫廷、太平天国的秘帷、圣地延安、“四五”的广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的商战天地,5代性格迥异的女人在时空的沧海桑田中,在血脉的因袭中,自我复制、变异和追求。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女性生活的独特精神内涵。小说采用了多种叙述手法,情节奇诡神秘,语言如诗如画,想象天马行空,是当代中国女性文学的又一力作。

《羽蛇》自1998年首次在国内出版后,至今已先后印刷过7版。200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羽蛇》列入中国当代名家代表作。西蒙·舒斯特公司作为世界顶级出版机构,出高价同时签下一位作家的两部作品尚属首次。据悉,本次《羽蛇》的英文版自2005年起由加拿大著名翻译家霍华执笔翻译,经过数年的琢磨推敲翻译完成。并于2009年1月由Atria Books推出预读版,其精装版已于近日在全球同步上市。

与此同时,《羽蛇》还并签了意大利、挪威、西班牙、葡萄牙、巴西等小语种。另外,徐小斌的《敦煌遗梦》被译为英、法文,《蓝毗尼城》、《银盾》被译为日文,《蜂后》、《亚姐》被译为英文与希腊文,《双鱼星座》被译为德文,已经在海外发行。

在《羽蛇》以高价被西蒙·舒斯特买断全球英文版权的同时,徐小斌也被邀请赴美国纽约作家之家交流访问,作家之家由德国传奇出版家罗沃特父子创建,罗沃特(Rowohlt)出版集团是德国百年品牌,最大的大众图书出版商之一。现今已经有世界上50个国家的近百位作家来到纽约的作家之家进行跨文化的交流对话,徐小斌是第一个被邀请参与此活动的中国作家,实现了她多年来力争使自己的作品走向世界的夙愿。

Atria Books副总裁Judith Curr对这部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羽蛇》通过5代中国女性的人生经历,写出了中国百年的历史变迁,并且高度技巧化地为那些消失的历史细节留下了见证和声音。

国际交流与专题讲座

徐小斌在文学创作之余,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她于1996年在美进行过为期3个月的访问讲学活动,分别在美国杨百瀚大学、科罗拉多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圣玛丽学院等举办了题为“中国女性写作的呼喊与细语”、“逃离意识与我的创作”的文学讲座。讲座受到研究中国文学的海外学人的欢迎。据了解, 在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美国国家图书馆、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等均有徐小斌的藏书。1999年在台湾举办的两岸文学研讨会上、2002年在加拿大举办的渥太华国际作家会议上,均有她的论文发表,并获得与会者的广泛好评。2007年,她再度接到美国文学研究学会(ALTA)副主席Rainer Schulte先生的邀请,作为唯一的中国作家赴美参加由50个国家的作家、翻译家参与的国际文学研讨会,主讲《羽蛇与中国女性文学》专题讲座。2008年,在香港参加国际作家工作坊为期一个月的活动,主讲《羽蛇与海神》专题讲座,反响强烈。

创作风格独树一帜

徐小斌自1981年开始创作,迄今为止发表作品400万字。包括长、中、短篇小说及散文、电影剧本。她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创作生活,平日写中短篇,至于长篇,基本上4年写一部。2009年,计划要推出一部长篇小说。

徐小斌的中篇小说《双鱼星座》荣获了全国首届鲁迅文学奖;另外一部中篇《对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调查》受到美国心理分析大师诺曼·霍兰德的关注,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心理分析小说。该小说经她本人改编为电影剧本《弧光》后,获第十六届莫斯科电影节奖。长篇小说《敦煌遗梦》获得第八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年度十佳长篇奖,短篇《请收下这束鲜花》获得《十月》杂志首届文学奖,中篇《异邦异族》获得《钟山》杂志优秀中篇小说奖;散文《海幻》获得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创作奖;担任编剧的电视单本剧《风铃小语》获得第十四届飞天奖、CCTV杯一等奖;由于对中国女性写作的贡献,于1998年获得全国首届女性文学创作奖。

徐小斌的长篇小说《德龄公主》由她本人改编为同名30集长篇电视连续剧,于2006年在央视黄金时段及其他省市电视台播出后,受到观众广泛好评。

徐小斌的创作风格可谓独树一帜,她给自己制定的目标是每部作品一定要颠覆前一部,她不主张作家有一贯的语言风格。徐小斌总是根据题材,来确定不同的语言风格。看过《德龄公主》和《羽蛇》的读者,就会轻易发现这两部作品的风格就截然不同。徐小斌认为,艺术家如果不断地重复自己,也许收入很高,但就会变成匠人。而她的作品,维持不变的只有两点:第一是女性,第二是她喜欢打磨文字。她的每部小说,用于修改作品的时间并不多,反而是前期揣摩角色的时间更长。她一定要等到主角、配角,故事的主线、副线,在自己的脑海中都活了,这才动笔。一旦下笔,便字斟句酌。比如《羽蛇》,她曾经说过,10年后再看,几乎一个字都不想改。

关于她的创作风格,她笑言自己是农民习惯,早睡早起。每天7点半起床,9点一定要开始写作。她的每个上午都是最宝贵的时间,经常一写就不想吃午饭了。另外,她喜欢游泳、打羽毛球,也喜欢唱歌,尤其是民歌。现在爱听古典音乐,像巴赫,尤其是西贝留士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德彪西的《月光》等。

加强文化交流 建设文化强国 篇4

一、选择题

1.2013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主题为“人人都是文化遗产的主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是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精神财富 ③是维系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和重要桥梁 ④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2013年6月22日中国红河哈尼梯田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文化景观。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所体现的森林、水系、梯田和村寨“四素同构”系统彰显了人与环境互动的一种重要模式。这说明()

A.中华文明优于其他文明

B.中华传统美德薪火相传

C.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D.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我国新疆天山和云南哈尼梯田“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丝绸之路”申遗项目正式启动。这说明()

①我国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②我国优秀文化逐渐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③保护文化遗产需要全世界的共同努力 ④文化不分国界,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2013年9月1日,第三届中国―亚欧博览会“中外文化展示周”活动在新疆博物馆开幕,展示周以“艺术编织丝路美景”为主题,以“民族和睦、艺术繁荣、文化开放”为展示重点,汇集多种舞台艺术表演及展览。举办“中外文化展示周”活动()

①有利于促进中亚欧文化交流和合作 ②有利于促进中亚欧人民的相互了解 ③有利于增进中亚欧人民传统友谊 ④有利于提高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④

5.2013年10月24日,第六届“汉语桥”世界中学生中文比赛在云南省昆明市开幕,来自60多个国家的350多名海外中学生及领队教师参赛。以“学会中国话,朋友遍天下”为主题,将进行汉语语言能力及中国文化知识笔试、口语和中华才艺比赛、民俗文化体验、创意插花等四场比赛。举办“汉语桥”,有助于()

①宣传、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③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④有利于我们全面吸收一切外来文化成果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6.全球首家孔子学院成立于2004年,截至2013年年底,全球已建立440所孔子学院和646个孔子课堂,分布在120个国家(地区),成为汉语教学推广与中国文化传播的全球品牌。这有利于()

①向世界展示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力 ②加强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 ③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④让孔子思想成为世界主流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7.2013年,中外文化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内容与形式更加丰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梦,中国文化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独特魅力,彰显中国文化软实力。这意味着()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基本国策 ②中华民族文化比其他国家文化更优越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④中华文化不断走向世界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8.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的帷幕已经拉开。截至目前,中俄双方在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框架内举办的活动达382项,其中中方235项,俄方147项。2013年俄罗斯“中国旅游年”活动()

①有利于增进中俄两国人民的交流与合作

②有利于巩固中俄两国人民传统友谊,凝聚共识,迎接共同挑战 ③有利于促进两国在旅游行业的合作 ④有利于扩大中国在俄罗斯的军事影响力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9.北京时间2013年8月24日8点,亚青会闭幕式活力party“我们的青春”在南京奥体中心体育馆上演。参赛运动员成为展示环节的参与者,和全场观众互动,一起嗨起来。用年轻人的活力,让所有有人的地方都变成舞台。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亚青会展示了开放中国的热情和活力

B.亚青会传播了奥运精神

C.亚青会体现了亚洲青年的精神风貌

D.亚青会成功举办体现了中国是世界舞台的中心

10.2013年8月初,中宣部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要求制止豪华铺张、提倡节俭办晚会,中央电视台2013年9月至12月减少播出17项晚会类节目;自2014年起减少播出56项晚会类节目。此项规定的出台有利于()

①弘扬先进文化,反对奢靡文化 ②宣传科学文化,反对迷信文化 ③传承民族文化,反对外来文化 ④践行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A.①④B.②③

C.②④D.③④

11.2013年8月,推进全民阅读被国务院法制办列入2013年立法工作计划。设立国家级的全民阅读条例()

A.可以规范和保障各类阅读活动

B.属于小题大做

C.为终身教育、素质提升提供了物质保护

D.限制公民自由和权利

12.2013网络流行十大热词出炉。如图:

网络热词的走红说明()

A.网络对现实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

B.网络文化正日益取代传统文化

C.网络热词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1)列举体现中国特色的制度。

(2)请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献计献策。

(3)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需要我们中学生做些什么?

参考答案

1.D 2.D 3.C 4.D 5.A 6.A 7.D

8.A 9.D 10.A 11.A 12.A 13.B 14.B

15.D 16.B 17.A 18.C 19.D

20.(1)有利于宣传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海内外中华儿女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认同。中华儿女特别是青少年要以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文化为己任,自觉践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传统,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

(2)示例:《劝学》《少年中国说》《愚公移山》

21.(1)思想道德建设;是先进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和重要内容。

(2)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3)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2.(1)提示:方向问题是根本问题。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我们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2)提示:言之有理即可。如:①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②我国是人民当家做主的国家;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①社会主义社会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社会文明相辅相成、协调发展的社会。只有四者协调发展,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②精神文明为物质文明的发展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也是搞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④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4)①树立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②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培养自己的文化创新能力。③自觉学习和吸收一切优秀的文化成果,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价值。④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善于辨别各种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并自觉地加以抵制。

23.(1)①汉字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②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③以汉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④传承中华文化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等等。

(2)①国家有关部门对语言文字政策执行力缺失;②学校、教师对学生规范书写缺乏正确引导;③网络及社会媒体汉字读写不规范的消极影响;④课程设置不合理,造成对汉语基础地位的冲击;⑤中学生对汉字书写重视程度不够等。

(3)①语言文字部门完善相关制度,加强对汉字使用的规范与监管;②加强母语教育,弘扬民族文化;③加强社会监督,发挥媒体的示范、导向作用;④立足学校教育,提高教师素质,规范教学行为;⑤增强学生的汉字规范意识,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等。

24.(1)示例:一国两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等等。

(2)①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②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③创造更多优秀的文化作品,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④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⑤加快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步伐。

中外文化交流 篇5

《中外文化交流专题》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人文学院研究生用)

业:

汉语国际教育

级: 2013级

学 号: 4*** 学生姓名: 赵阿娟

2013年12月

析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

摘 要

网络流行语“躺着也中枪”出自周星驰电影《逃学威龙》中的一句台词,之后这一说法经网络和媒体的竞相使用而更加流行。本文从“躺着也中枪”的来源、发展和语用这三个方面对这一网络流行语进行了分析。至于这一流行语能否继续流行下去,这还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

关键词:躺着也中枪;来源;语用

引言

21世纪是一个网络的时代,随着网络的发展,中国的网民也与日俱增。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与2013年年初发布了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称,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已经达到5.64亿,中国网民人均每周上网长达20.5小时。了解了这一数字,我们就不难得出,网络流行语在我们生活中越发显得重要了。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在致2010届毕业生的演讲中,以短短的两千多字把学生在校四年来发生的国内大事、校园大事与当年的网络流行语结合起来,给大家做了十分精彩的毕业致辞。“打酱油”、“蜗居”、“被就业”、“俯卧撑”、“喝开水”、“选修课王子”、“校歌男”等一系列词语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面对网络词语的流行,有的人认为这完全毁坏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甚至有损中国人的形象。但又有一种观点认为,网络流行词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给平时的交际交流带来乐趣。

主流语文期刊《咬文嚼字》在基于词语的流行度和语言本体方面的考虑后公布了2012“十大流行语”:

1、正能量

2、元芳,你怎么看?

3、舌尖上

4、躺着也中枪

5、高富帅

6、中国式、7、压力山大

8、赞

9、最美

10、接地气

11、中国梦

12、x+style13、你幸福吗?

14、绳命是入刺的井彩

15、hold住。“躺着也中枪”排名第五,这充分说明了该用语已经在社会上广泛使用。

一、来源

“躺着也中枪”这一流行语于2012年在网上流传开来,但关于它的出处,很多人都有不同的意见。

第一种说法是,源于周星驰的电影《逃学威龙》中的台词。这种说法的认可

度最高,有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最可靠的出处。《逃学威龙》中当时双方在激烈的打斗,其中有一人装死,然后一个小兵中招,手不小心一歪向地上发了一枪,这一枪正中装死的那个人,于是他就说了句:“我靠!躺着都中枪!”

第二种说法是,它是出自于刘恺威主演的电视剧《千山暮雪》。这一说法虽然没有得到普遍认可,但也可以算是“躺着也中枪”的出处之一了。据《千山暮雪》的编剧郭宝贤说,这句台词是抄袭而来的。他说,早在2010年,“躺着也中枪”就在台湾的PTT流行语中排名第一。由此得知,“躺着也中枪”可能源自于台湾用语。

第三种说法是,它是源自以网游为故事背景的《啦啦啦德玛西亚》。这是根据英雄对战网游《英雄联盟》为背景的,在第一季中,德玛西亚三人组的德邦总管赵信和德玛西亚皇子嘉文四世与皮城女警凯瑟琳三人对上卡特琳娜、凯南和斯巴达的队伍。战斗的最后,只剩下凯瑟琳和卡特琳娜,卡特琳娜把凯瑟琳的最后一个夹子踢到赵信手上,赵信弹到空中,拦下凯瑟琳的子弹,卡特琳娜顺势收掉凯瑟琳,取得胜利。赵信在中枪后喊了一句:“躺着也要中枪啊!”

第四种说法是,源于周星驰的另一部电影《回魂夜》。这部电影是周星驰和莫文蔚主演的,具体剧情是,甲乙二人在打斗,丙是局外人,但丙是躺在甲旁边的,甲失手打中了无辜的丙。由这一幕得出“躺着也中枪”的说法。

最后一种说法是,出于周星驰的《国产凌凌漆》。这是一部警匪片,在第53分钟的时候出现了“躺着也中枪”的情节,一个穿着防弹衣的人被打中胸部,由于受到冲击而倒下,在他倒下去之后,不幸又中了一枪。

前三种说法都是有确切的台词,而后两种说法都是只出现了“躺着也中枪”的剧情。不过关于出处我们现在没有有力的证据,况且这四种说法都各有其根据,而且这几种说法的时间先后也都很难去查证,因此现在我们只好得出这很多种出处的结论。但终归一点,“躺着也中枪”的出处与影视节目有关。

二、发展过程及语义

由前面所提到的出处我们不难看出,“躺着也中枪”表面意义是说,躺着够低了吧,居然还能被子弹打中,这表达了当事人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嘲心情,也可以理解为伤及无辜。之外还可以理解为第三者已经刻意低调不想让自己成为别人的话题,但还是被说闲话了,即无缘无故受到牵连。随着“躺着也中枪”的流行

度和使用度越来越高,它的形式随之变化,从刚开始的“躺着也中枪”五个字到“躺着中枪”四个字再到“躺枪”两个字,之后又衍生出“躺中”、“中枪”、“中箭”等形式。

(1)原本一条感慨“韩寒有无代笔”的微博,结果矛头却直指海岩。有网友感叹,海岩是躺着也中枪。(《北京晨报》2012-01-27)

(2)媒体又爆问题果冻“喜之郎”躺着中枪(中国时刻网2012-06-01)第一个例子中本来事件双方是韩寒和发此条微博的人,海岩是第三者。原本感慨韩寒有无代笔,却话题忽而转到海岩的身上,这是与海岩没有任何关系的事情,最后无辜受到牵连。第二个例子中也是如此,“喜之郎”是无辜的,也就是“躺着也中枪”了。

(3)说起来北大和清华也是挺委屈的,经常莫名其妙地躺着中枪。21名状元读港大,有人又把枪口指向了北大、清华。似乎只要有一丝迹象隐喻北大、清华的失落,都能激起若干兴奋。(《广州日报》2012-07-09)

(4)美玉米或大幅减产,汽油供应“躺着中枪”(搜狐2012-09-27)第三、四个例子中,都是出现了“躺着中枪”的新说法,这实际上是为了追求表达上的简练,这同时也符合汉语灵活简洁实用的原则。不过这两种用法虽可以互换,但还是有区别的。“躺着中枪”比“躺着也中枪”少了一个“也”字,这能够看出来前者主观情感的表达程度较之后者要轻。也就是说,“躺着也中枪”比“躺着中枪”更显得无辜。

(5)网曝北京S教授骚扰女下属,北大教授无辜“躺枪”(《新快报》2012-07-10)

(6)躺枪啊,躺枪(《武汉晚报》2012-11-24)

(7)白岩松澄清网络假语录:行走坐卧都中枪(光明网2013-01-10)例(5)、(6)中出现的“躺枪”是“躺着也中枪”和“躺着中枪”的缩略语,指本无联系的双方发生关联。例(5)中原本是S教授的事情却不知为何牵扯到北大教授,还真的是无故“躺枪”。例(6)是一个在造型上很是夸张的越南青春偶像组合,被网友称为“洗剪吹”三人组,之后网友们便在中国歌手中选出了“洗剪吹染”四大天王:罗志祥、张杰、魏晨、武艺。这四位歌手无疑也是“躺枪”了。随着这一流行语的传播,它的形式也开始有了各种变化:“躺中”、“中枪”、“中箭”等。例(7)中的“中枪”更是体现了白岩松针对网络假语录的无奈与无辜。

三、语用

(一)用于戏谑的调侃和反调侃

例(1)中,原本是有关韩寒有无代笔的微博,矛头最后却转向了海岩。这件事情发生后,网友们便以此进行调侃,说海岩“躺着也中枪”。例(3)、(5)、(6)也都是这种用法,大多数都是网友在面对着发生的某件事情时,用于戏谑之称的说一句,或者是媒体为了吸引眼球,用一些流行元素。还有最近的关于汪峰上不了头条的消息一出,网友又纷纷戏谑汪峰“躺着也中枪”。

反调侃主要是指当事人甲在讲关于乙的某件事情时,本来与事件无关的丙也被无意的“吐槽”了,丙为了对这件事做出回应来表明自己的无辜,并且来加以反驳一些观点,这时丙就会用“躺着也中枪”的说法。

(二)因受到牵连而想要澄清和表达宣泄之情

当发生一件事情时,当事人是甲,但乙是与事情完全无关的社会上的大人物,乙被牵扯进来,进而导致他的名誉声望有所影响。乙很无奈、无辜和受伤,这时他会用“躺着也中枪”来表达此时的感情。例(2)中“喜之郎”就是这样,媒体查出了问题果冻,但“喜之郎”并没有问题,却因此受到影响,对此,也只有说句“躺着也中枪”。白岩松的例子也是如此,白岩松对于网络上出现的关于自己的假语录,很是愤慨,只有这句“躺着也中枪”才能表达出他的宣泄之情了。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流行语也越来越受大家欢迎,虽然对此仍有不同的观点,但社会前进的脚步是不会因此而停止的,所以在2012年主流语文期刊《咬文嚼字》评出了十大网络流行语,这十大网络流行语都是网民在上网时最经常使用的语言。其中流行语“躺着也中枪”的起源不管是《逃学威龙》还是《千山暮雪》亦或者是《啦啦啦德玛西亚》和《回魂夜》,它是在不断发展着淡的,从“躺

着也中枪”到“躺着中枪”,再到“躺枪”、“中枪”、“中箭”等。除了形式的发展,它的语义也有所扩大,不仅是戏谑调侃之意,还有因受到无辜的牵连而感到无奈,想要澄清并且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绪这种深层的含义。这些语义及用法都是在“躺着也中枪”这一网络流行语刚开始出现时所不具有的。至于这一流行语能否继续流行下去,只有等待时间的检验。

参考文献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篇6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

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 学 技 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

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 学、体 育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 字

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 了日本文字。

(5)思 想

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 作 物 品 种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 产 技 术

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 学 技 术

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明朝时,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4)艺 术

唐朝时朝鲜的高丽乐、中亚的舞蹈及印度的绘画、音乐、舞蹈、建筑艺术传入中国。

(5)宗 教

佛教于西汉未年传入中国。唐朝僧人玄奘西游印度,带回佛经600多部,译出1300多卷,成为研究古印度史的珍贵史料。

伊斯兰教在唐朝时由阿拉伯人传入中国,在各地 建起了一大批清真寺。

景教—基督教在唐朝时从西亚传入中国。明朝后期,更多的传教士来华。

祆教、摩尼教在隋唐时由西亚传入中国。

4、认识:

纵观历史上的对外文化交流,可以看出:国家统一、经济发达、国力强盛是对外文化交流的前提;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积极进行对外文化交流始终是历史的主流;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也是世界文明进步的趋势。

闭关政策和文化专制政策会作茧自缚,不利于发展中华民族同世界人民的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人民了解世界,走向世界;不利于学习世界各族人民优秀的思想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借以取长补短。

21世纪,人类面临一些共同的问题,如人口、污染、现代病、民族极端势力、国际恐怖势力、跨国贩毒走私等。解决这些问题要靠全球的合作和综合治理。因此加强中外的合作、交流更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四、中外经济往来

1、西汉:

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绸、冶铸、水利技术远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其他地区。

2、东汉:

我国的铸铜和制漆工艺传到朝鲜。

朝鲜的名马特产运到中国。

中国的铸铜和制铁技术传到日本。

3、唐朝:

朝鲜的牛、马、麻、人参等输入唐朝,唐朝的丝绸、茶叶、瓷器、药材、书藉等输入朝鲜。

中亚、波斯商人把胡椒、波斯枣、药品、香料、珠宝等输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等不断运往波斯、西方。

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传到大食、非洲和欧洲。

4、宋元:

中国对外贸易东达朝鲜、日本、西到非洲一些国家。

5、明朝:

郑和下西洋,中国的丝绸和瓷器受到各国欢迎,郑和从西洋购得珠宝、香料和药材等土特产。

四、中国古代的反侵略战争

1、葡萄牙殖民者占据澳门:

从16世纪开始,一些欧洲殖民者相继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侵略活动。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国广东澳门的居住权。1557年以后,他们在澳门私自扩展土地,建筑炮台,设立官署,开始了对澳门的长期占据。

2、戚继光抗倭:

明朝中期,倭寇猖獗。民族英雄戚继光率领戚家军,于1561年在浙江台州一带九战九捷,迅速扫平了浙江的倭寇。之后又率军进入福建、广东,与俞大猷配合,肃清了东南沿海的倭寇。

3、郑成功收复台湾:

1624年,荷兰殖民者开始侵略台湾。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驱逐了荷兰侵略者,收复了台湾。

4、雅克萨之战:

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俄军伤亡惨重,被迫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中俄双方正式签订了第一个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条约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五、对闭关政策

(历代政府的对外政策)

六、外国国名和地名的古今对照

1、汉朝所说的“安息”,是指西亚的古国,领有今伊朗高原和两河流域。

2、汉朝所说的“大秦”,是指罗马帝国。

3、唐朝称印度为天竺。

4、唐朝称伊朗为波斯。

5、唐朝称阿拉伯为大食。

6、明朝时,称今天文莱以西的南洋各地及印度洋沿岸一带为西洋。

7、中国古代提到的南洋,是指东南亚地区。

练习:

1、概括明代以前中外关系主要特点,明清时期对外政策呈现什么趋势?为什么会呈现这种趋势?后果如何?

2、据《西洋番国志》载:“永乐之初,敕中外重臣循西海诸国,诏示恩威。”又据《永乐实录》载:明成祖多次下令,“沿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所司以遵洪武事例禁治。”这两则材料各叙述一种什么历史现象?各有何影响,并分析这两种历史现象之间关系?

3、历史上对西部的开发始于张骞通西域。有人认为,张骞通西域的意义不亚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你是否同意这种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之。

4、简要概括明代以前中外关系的特点。到明清时期中外关系又呈现出什么趋势?暴露出什么新问题?

专题四:监察制度

古代监察制度起源于西周,形成于秦朝,确立于西汉。监察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组成部分

1、历史演变

(1)秦朝

秦朝设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

(2)汉朝

•内容(西汉、东汉刺史制度的变化特点)

汉武帝时,在各州均设置刺史,“位卑权重”,“以小驭大”。(即刺史官阶低于郡守,但其巡察时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权力很大。);无固定的治所。

东汉初期,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增加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刺史变为州一级的的地方长官,地位高于郡守。

东汉末年,刺史改为州牧,掌握一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后来逐步形成割据势力,后患无穷。

•认识:

监察制度是必要的,但刺史逐渐演变为地方长官,权力不断膨胀,就失去了监察官的作用。(封建监察制度本身是官僚机构的组成部分,不可能超然于官僚主义的恶习。)

(3)宋朝

宋朝在地方上设立通判,和知州相互牵制;

(4)明朝

明朝设立提刑按察使司,管地方监察、司法;设立厂卫特务机构,监视、侦查官民的不法行为

思考:从监察制度对秦汉宋和明朝社会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谈谈你的认识。

在秦汉宋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时期,监察制度发挥了应有的功能,主要起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而封建社会渐趋衰落的明朝,特务统治表明封建制度的日益腐朽,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上述史实说明封建制度的灭亡是不可逆转的。练习

下列对两汉监察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汉武帝以“附益之法”限制诸侯王非法活动

B.封建监察机构不可能超然于官僚主义的恶习

C.汉武帝“以小驭大”,在全国十三州设立刺史

D.东汉末年发展为地方割据势力

专题五:军事制度(包括兵民合一的制度)

一、府兵制(西魏——唐中期)

1、起源:

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

特点:军民异籍、兵农分离;胡汉分治。

2、隋文帝的改革:

(1)措施

(2)特点(实质):

(3)影响

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成为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3、唐太宗的调整、健全:

(1)措施

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驻守在关中,利于中央集权;

兵将分离,将率不易拥兵自重;

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但出征时自备武器、粮食,军费负担加在农民身上。

(2)利弊

4、崩溃:唐玄宗开元年间

(1)原因:

根本原因:随着均田制的破坏,府兵制失去赖以推行的经济基础;

因战事频繁,兵役繁重,兵士逃亡者多;

府兵社会地位下降,贵族、官僚用府兵为私家役使,社会上以充当府兵为耻。

二、募兵制(唐中期以后)

1、目的:

增强军事力量。

2、区别:

(1)府兵按规定由农户出丁,而募兵是自由应募;

(2)府兵已有田亩,募兵是应募后授田;

(3)府兵自备资粮,募兵由官府发给;

(4)府兵制下兵将分离,募兵则是职业兵,兵将隶属关系比较固定。

3、影响(利弊):

(1)减轻农民兵役负担,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2)增强了军事力量;

(3)是产生军阀割据的根源。

思考: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的军事制度经历了从府兵制到募兵制的变化,试分析二者之间的区别及其变化的原因。

三、更戍法、保甲法、将兵法(北宋)

四、猛安谋克制(金)

五、八旗制度(清)

练习

下列制度具有兵农合一成分的是:(1)府兵制(2)均田制(3)猛安谋克制

A.(1)(2)(3)B.(1)(3)(4)C.(2)(3)(4)D.(1)(2)(3)(4)

思考:唐太宗完善了府兵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主要体现为

(1)府兵服役期间,免征税庸调

(2)兵将分离

(3)增加军府数量,三分之一数量在关中(4)由州县管理军户

A.(1)(2)B.(2)(3)C.(1)(4)D(2)(4)

跨文化交流论文 篇7

细心的观众会发现, 自从举办了澳洲和美国两个海外专场之后, 外国嘉宾以及海外华人竞相亮相, 频频登场。有专家说, 《非诚勿扰》打开了全球恋爱版图, 由一个国内的电视节目走向了国际, 产生了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非诚勿扰》何以能在国内同类节目中独占鳌头, 并产生广泛的国际影响力?究其原因, 是节目的不断创新。但是在推陈出新的背后, 折射出的是该节目已经大大超越了最初相亲的宗旨, 致力于打造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一、打开全球恋爱版图

外国嘉宾纷纷登场。作为国内的一档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 节目组在嘉宾的选择上并未局限于中国本土嘉宾, 而是把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 充当“国际媒人”。从第一位外籍嘉宾美国帅哥鲁志焰, 到英国的环保哥王豆腐, 日本美女矢元小梦、佐藤爱, 韩国姑娘尹颂尔、李贤淑、金真, 俄罗斯姑娘尤莉娅, 乌克兰美女杜兰妍, 不同国度不同地区的外籍嘉宾为《非诚勿扰》带来异国风情。据统计,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嘉宾已经遍布亚洲、欧洲、美洲、非洲、大洋洲五大洲。截至2011年10月底, 该节目共出现过111位外籍嘉宾, 其中男嘉宾56位, 女嘉宾55位, 成功牵手20对, 男嘉宾牵手概率高达36%。[1]

举办海外专场。众所周知, 《非诚勿扰》是一档借鉴国外相亲节目模型的电视节目, 为了体现自身的特色, 塑造栏目个性品牌, 提升国际影响力, 满足广大“剩男剩女”的需求, 节目组花费巨资, 把“战场”延伸到了海外。自从2011年7月播出的“澳大利亚专场”以及10月播出“美国专场”两场海外专场后, 引发了海外相亲的热潮。而越来越多的华人和外籍嘉宾也期待通过《非诚勿扰》的平台展现自己, 找到理想的另一半。《非诚勿扰》制片人王刚之前接受采访时表示, 这样的制作模式在国内相亲类节目中也是从未有过的。《非诚勿扰》和美国中文电视台、澳华中文网等海外媒体进行专场的前期招募, 华人界也给予巨大关注, 报名总人数近万人, 境外媒体报道转载超过百篇, 节目播出后更是好评如潮, 中国人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精神得以彰显, 节目升格成跨文化交流的平台。[2]

从外国嘉宾的纷纷登场到海外专场的举办, 《非诚勿扰》的“动作“越来越大, 这一切得益于节目组超前的国际化视野和理念。《非诚勿扰》这个小小的电视栏目, 在打开全球恋爱版图, 给世界各地的“剩男剩女”们提供婚恋交友大舞台的同时, 更是搭建了一个异国择偶观、婚恋观的交流平台。

二、打造跨文化交流平台

人类已进入全球化时代, 跨文化交流成为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随着媒介的全球化, 大众传媒尤其是电视、网络更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媒介化社会正使我们生活在人际关系急增的状态, 使人与人之间的时间与空间距离缩小甚至趋于消失, 我们与他者的交流越来越频繁, 而且无论是在对象的选择还是在交往的性质上, 都要比以往自由得多, 形成了无限延伸的‘桥’。”[3]也就是说, 媒介作为桥, 正日益显示出其在跨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同时, 媒介也在扮演着“沟”的角色, 从而使跨文化交流也常常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冲突和障碍。缘何《非诚勿扰》这样一档局限于本土收视的地方卫视婚恋节目能够克服障碍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呢?笔者认为, 主要原因在于:《非诚勿扰》淡化了文化差异性, 突出的是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

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为终极诉求。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中国人外国人概莫能外。古今中外的“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 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与所爱之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4], 这是中西爱情诗所拥有的共同主题。

尽管中西爱情观因为社会历史、民族文化等原因而有着明显的差异, 但这并不妨碍人类对爱情的同样渴望和赞美。因为爱情和健康、环保等一样是人类的共同命题, 体现的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非诚勿扰》这档婚恋交友节目即是以人类的共同命题——爱情作为终极诉求, 所以才能得以实现关于爱情、婚姻的跨文化交流。

在这个舞台上, 绝大部分嘉宾来自中国本土, 即使都是中国人, 他们的婚恋观也因为各种原因而呈现出诸如多样生活方式的多元化局面。有的继承了“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 恋爱是以结婚为目的, 择偶注重家庭背景、个人修养等传统的婚恋观, 有的则展现了宁缺毋滥, 恋爱和结婚可以说是分割的, 择偶更注重对方的外在形象、经济基础、是否有感觉等现代婚恋观。同一个地域内不同民族成员之间的交流互动本身就是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畴之一。

而有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文化背景的国际嘉宾本着追求美好爱情的目的也纷纷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 这不仅使《非诚勿扰》的舞台显得更加亮丽多彩, 也更加说明《非诚勿扰》已经远远超出了纯粹的婚恋交友的宗旨, 有意无意间搭建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

那么, 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嘉宾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就婚恋问题展开面对面的讨论交流, 是否会因为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出现交流的障碍与阻隔呢?也就是说, 我们所说的跨文化交流在这里能否成为现实呢?

我们不妨对已经出现在《非诚勿扰》舞台上的国际嘉宾的身份特点做些分析, 这些国际嘉宾都有着共同的特征, 他们或者是旅居或定居在中国的外国人, 或者是外籍华人, 他们对中外文化都有一定程度的适应和了解, 会说汉语, 熟悉中国式的生活。那么, 这样一些国际嘉宾有着起码的双重文化身份、双重文化背景和双重语言会话能力, 这种双重的身份特征就为他们围绕爱情这个共同的命题展开跨文化交流提供了多种有力保障。在《非诚勿扰》这个特定的时空环境里, 不同婚恋文化主体跨越了各自的文化差异可能造成的交流障碍, 不同的婚恋观念突破了空间对文化的限制, 克服了“文化距离”可能造成的“陌生感”, 完成对他者文化的语境化理解, 最终实现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在这里, 各国的青年男女对爱情的渴求以及对爱情的不同认识同时得到了有力的展现。中国传统的稳定和谐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开放自由的家庭婚恋观之间产生了碰撞, 中国80后、90后全新的家庭婚恋观和西方同龄人的家庭婚恋观之间形成了交流。

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社会为何会出现大量的“剩男剩女”?这不仅是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社会现象, 其本身也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许多学者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 究其原因, 或主观或客观、或社会或个人、或主动想“剩”或“被剩”下, 等等。但是, 对于“剩一族”的精神痛苦、心理生理烦恼、社会压力等实在关怀较少。

首先是精神上的痛苦。剩男剩女们之所以“勇敢”地登上《非诚勿扰》的舞台, 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他们也有着强烈的婚姻期待, 他们其中更多的人渴望拥有属于自己的幸福婚姻, 渴望有个生活的、精神的伴侣, 当然不排除想借机“秀”一回的投机者。其实, 大龄未婚青年更容易情绪化, 虽然表面上坚强甚至是很乐观, 看到成双成对的情侣也可以装作与己无关无所谓, 但是他们更害怕一个人时的孤独寂寞、没有安全感所带来的精神恐惧和痛苦。人, 是最害怕孤独寂寞的, 这也是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

其次是心理生理的烦恼。有调查显示, 适龄而未婚的人更容易出现心理疾患, 比如妒忌、抑郁、焦虑、狭隘、偏见等等。而随着年龄的增长, 大好青春年华悄然逝去, 以及因为没有固定的性伴侣而造成的性压抑或者性开放而导致的滥交等等, 都会给“剩男剩女”们造成一种巨大的生理压力和危机。尤其是“剩女”们, 从传统的观念来看, 作为女性, 只有成为母亲, 才算是真正完成了生命赋予的生理使命。在《非诚勿扰》的舞台上, 我们看到或听到了许多嘉宾希望不要错过最佳生育年龄而尽早结婚生子的强烈愿望。

再次是社会压力。虽然有不少人支持“剩男剩女”是社会进步表现的观点, 但是到了结婚年龄而游离在“围城”之外, 总是免不了社会舆论的非议。这方面的表现在中国尤甚, 在国外绝大多数国家也不提倡。同时, 随着“已婚同龄群体成员的增多, 稳定的家庭三角形成以后, 自然而然地对‘剩女’群体产生挤压, 使她们逐渐边缘化, 需要另外寻找新的交往群体, 以缓解这种人际压力”[5]。

身边的“剩男剩女”无处不在, 也许我们爱莫能助, 也许是视而不见, 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该沉浸在个人的幸福生活里而忽视了他们内心的焦虑和痛苦。从这个角度来说, 《非诚勿扰》给这类群体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表现出了国际化的人道主义精神。

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叙事学里讲到叙事构成的“第一方面是叙述内容, 指构成一段叙述话语主题的故事内容, 即被讲述的故事, 包括事件、人物、场景等等。这是传统的叙事理论最关心的对象”[6]。在《非诚勿扰》这个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化叙事空间里, 主要是以人物 (嘉宾、专家及主持人) 作为叙事的焦点, 以人物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又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物在婚恋观念上的冲突、交流与融合。叙述的方式主要包括现场对话、独白、才艺展示、VCR播放以及各种无声的语言符号。专家、主持人的引导、评点等参与活动的展开, 也在某种程度上进一步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同时也积极地展示了他们与嘉宾或相似或不同的婚恋观。

不同的价值观、婚恋观, 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 在节目中相交织、相碰撞、相融合, 形成文化互动, 消解了对他者文化的刻板印象, 从而打破了每一种文化的片面性、局限性和对抗性, 引发了国内外观众的思考。每一个人物的故事背后折射的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生活方式, 男女嘉宾的互动交流集中展示了中外婚姻和恋爱观念的异同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大趋势。

《非诚勿扰》这个充满异议的“纯粹”相亲节目, 自从选择“剩男剩女”这个话题, 确立爱情婚姻的主题之后, 实际上就已经超越了相亲的主题唯一性, 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具体说来, 就是通过一个电视传媒平台, 通过一档电视节目, 把五大洲的嘉宾汇聚于此, 为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化中人提供了在更大范围内寻找文化相似性并建立文化共识的可能性, 让人与人之间真实的思想情感、爱情观、婚姻观、价值观、生活方式等得到最大限度的呈现和交流, 让每个嘉宾的需要得到不同程度的满足。这样一个跨文化交流平台的打造, 从小处来说, 是对外展示了中国的风土人情、悠久历史文化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从大处来看, 更是积极展示了中国形象,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摘要:《非诚勿扰》节目已经远远超越相亲的主题唯一性, 生发出更多积极的更高层面的跨文化交流的深义。通过淡化文化差异性, 突出人类共同命题——爱情, 并以人性关怀为基本切入点, 以人物、故事情节为文化叙事焦点, 使跨文化交流在这一空间变成现实。

关键词:《非诚勿扰》,跨文化交流,文化差异,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江苏网络电视台.《非诚勿扰》.国际化打开全球恋爱版图[EB/OL].http://www.jstv.com/n/ws/info/news/201112/t20111201_680053.shtml.201112-1.

[2]搜狐娱乐.《非诚勿扰》.嘉宾专场国际化, 中国电视走出去[EB/OL].http://yule.sohu.com/20111117/n325926102.shtml.2011-11-17.

[3]单波.跨文化传播的问题与可能性[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20.

[4]苏晖.论中西爱情诗之差异及其文化渊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1) .

[5]龙晓添.从社会性别视角看“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 2009 (10) .

文化人的文化交流 篇8

20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在写叶灵凤小传,去找于伶伯伯,我一说叶灵凤的名字,他即脱口而出,“噢,就是那个中期创造社出版部的小伙计。”一句话,把叶灵凤的特点指出来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正在研究关露的生平和作品,跑到于伶伯伯家,果然他与关露很熟,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事。他说,上世纪三十年代,周扬当“左联”党组书记,关露是周扬的交通员,联络“左联”各小组,还在话剧《赛金花》中演小角色。

我已记不清到于伶伯伯家去过多少次,有时我一个人去,有时陪父亲一起去,两人一坐下来,就天南海北地聊起来,说的都是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事情,可是我不知道他们是何时相识的。一直到最近我才问了父亲,原来他是——

接任于伶夫人柏李的工作

柏李阿姨原名叫周尔贤,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有名的话剧演员,于伶伯伯曾说过一件有趣的往事。

20世纪三十年代,于伶伯伯带着一个演出队,到外地演出,他们经过四川一个小镇时,不巧汽车抛锚,大伙只得下车。女演员柏李、张瑞芳等都穿得花枝招展,引人注目,车上有许多服装、布景、道具的箱子。当地土匪看见了,以为他们是富商,商量着要把他们宰了。

此话正好被一个和尚听见,因这个和尚半路上搭了演出队的汽车,非常感激,所以一听到土匪的话,立即奔过来告诉他们,“大事不好,他们要宰了你们,快想想办法。”大家一听都吓坏了,汽车一时三刻修不好,天已晚,只好在这儿过夜,那可怎么办呢?

不知是谁出的主意,晚上把这帮人的头头都请过来吃饭。于伶伯伯把柏李等女演员都锁在楼上屋里。席上,大家介绍于伶是报社主编,他连喝三大碗白酒,面不改色,心不跳,把那帮人都镇住了,立即改变态度,夸奖他,海量,海量!第二天,于伶带演出队安全上路。

20世纪四十年代中期,柏李阿姨调到宋庆龄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五十年代改名为中国福利会)任第三儿童福利站站长。趁柏李阿姨在当站长的时候,让我们来看看父亲此时在干什么?

父亲是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战争胜利前后,父亲较长时间担任中共地下党学委的宣传调研工作,办过各种学生刊物。任《文坛月报》编辑,刊登解放区、大后方和上海中共地下党作家的作品,有明显的进步色彩。1946年春又主持党领导的上海文艺青年联谊会,邀请郭沫若、茅盾、叶圣陶、赵丹演讲,举办几次规模较大的文艺晚会,投身于争取和平、民主和反对内战的斗争洪流,为此被反动派列入黑名单。

1947年4月,上级领导唐守愚(后任中共中央文委书记)紧急通知父亲,他已被国民党反动派列入黑名单,嘱其速离沪隐蔽。父亲第二天离沪,先后到嘉定、宁波、镇海乡下避居。11月中旬,去香港、广州谋职。

1948年春天,广州洋行停业,父亲回香港亲友处闲居。夏,应沪江大学中文系主任朱维之老师之邀,自港穗返沪,任沪江大学中文系助教,回上海后与王楚良接上组织关系。因仍存在黑名单问题,停止参加校内和社会活动。朱维之先生精心掩护父亲,隐蔽在沪江大学,免遭敌手。

1948年冬天,柏李阿姨随于伶伯伯撤离上海去香港,组织上调父亲到中国福利基金会儿童福利站第三站,由父亲去接替她,任站长。

聂耳的歌声

父亲平时最拿手的是宁波民间小曲《马灯调》。1964年春节,父亲带领上海戏曲学校昆剧小班的学生去慰问驻洋山岛解放军,写了一首诗,用“马灯调”配上去,你听:“洋山岛上红旗飘,慰问亲人解放军……哎个伦敦哟——”还常唱一首根据德国儿歌自己填词的歌曲:“三只老虎,三只老虎,一只没有耳朵,两只没有尾巴,真奇怪,真奇怪。”父亲1938年入党后,就在青年会中学搞救亡歌曲,他是歌咏班的班长,请音乐家马铁飞教唱救亡歌曲,特别是聂耳写的歌,如《义勇军进行曲》《扬子江暴风雨》《毕业歌》《大路歌》……这些歌使之激动、振奋、向上。

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和父亲到于伶伯伯家去,坐在月牙形书房中,发现一本用耳朵欣赏的大书——《聂耳全集》。十六开硬纸套里装着重磅道林纸的三册皇皇的精装本,收入聂耳的全部创作、书信、日记、曲谱等,并附有图片和年谱。

另有一册别开生面,由国家乐队和著名音乐家演奏、演唱聂耳作品的两盘立体声盒式录音带,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保留了半个世纪前,聂耳自己演唱《扬子江暴风雨》和陈波儿、袁牧之演唱《毕业歌》、金焰等演唱《大路歌》、王人美演唱《铁蹄下的歌女》等的录音。

我们一边翻看着这本书,一边听于伶伯伯追忆与聂耳的友情。

于伶和田汉的交往越多,友谊也越深。有一天,于伶有事到聂耳家去,聂耳沮丧地告诉他,“田老大不理我了。”“田老大”指田汉。

于伶说:“我不相信田老大会不理你。”他心想,今年年初,在联华电影公司的布景后,为聂耳举行简单而又庄严的入党仪式,田汉是聂耳的入党介绍人,在会上宣读了北平分盟党小组对聂耳的鉴定意见,怎么过了一些时间,田汉会不理聂耳?

田汉那时住在凤阳路,家中装有电话,但只有少数人知道,于伶是其中一个。于伶出去打公用电话,不一会儿电话接通,那边传来田汉的声音,当他听完于伶的询问后,用生硬的口气说:“那你带他来啰!”

于伶带着聂耳刚踏进门,就见田汉迎面站着。聂耳看见田汉停住了脚步,两人相对而立。于伶则跑到田老太太身边,看着这两位艺术家。只见他们四目相视,那目光里有责怪、歉意、理解和疼爱,突然他俩同时张开双臂,紧紧地拥抱。用于伶的话来说:“喔唷,没有抱得比这更紧的。”

后来,于伶才知道田汉和聂耳之间发生的隔阂。当时聂耳在联华电影公司搞音乐,党组织希望他在那儿做些宣传工作,但聂耳没有完成任务,因为有人到电影厂老板那儿去告密,说聂耳左倾,于是老板就限制他的活动,使聂耳没法开展工作,起先田汉不了解其中的缘由,就有些责怪聂耳,不理他。

在田汉接到于伶的电话时,已了解情况,一切误会在田汉和聂耳的拥抱中消失了。

同于伶伯伯告别后,父亲赶紧托人购买《聂耳全集》。音乐书店的同志知道父亲在寻觅这套价格昂贵的书,无不感到惊讶,他们知道《聂耳全集》是作为国宾礼物赠外国友人的,父亲是专攻现代文学研究的,怎么一下子又热心于音乐方面的书籍了呢?其中的奥秘,父亲没有告诉他们,但他们还是为父亲买到了这套书,使父亲能如愿以偿。不时,他在家中播放聂耳音响带,聆听聂耳的歌曲,或以此接待远方的老战友。

为了《中国新文学大系》

1979年父亲出任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在1982年出版社成立30周年时,父亲考虑到上海文艺出版社具有适当的编辑力量,比较丰富的中国现代文学书刊资料,以及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作家的亲密联系等有利条件,设想影印第一个十年的《中国新文学大系》(以下简称《大系》)续编《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

于是,父亲向出版社的同仁们谈了这个设想,大家都同意以文艺出版社自身力量和资料为主,适当组织社外力量筹划第二个十年《大系》这项中国现代文学重大工程的实施计划。

首要的工作,是约请前辈作家、文学理论家为续编第二个十年《大系》撰写序言。父亲在考虑戏剧卷的序言人就选定于伶伯伯。为什么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nlc202309010604

于伶伯伯生于1907年,1931年在北平参加左翼作家联盟北平分盟,任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北平分盟和苞莉芭剧团负责人,1933年起在上海任左翼“剧联”总同盟组织部长、左翼文化总同盟组织秘书。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共上海市委文委委员、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秘书长、上海戏剧电影救亡协会组织部长兼秘书长。皖南事变后去香港,负责香港进步影剧运动。抗日战争胜利后回上海,担任上海剧艺社负责人。1949年10月后,历任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上海市文化局局长、上海市文联副主席等。从上世纪三十年代起,创作了四十多个话剧和电影剧本,有《夜光杯》《长夜行》《花溅泪》等。

为了使这篇文章写得更丰满些,经过千辛万苦,居然给我找到几封于伶伯伯的书信,还有一封是父亲写给于伶伯伯的信,而且都是关于《中国新文学大系(1927-1937)》的内容。

1985年2月2日,父亲给于伶伯伯的信中,说到戏剧卷的序之事,“这一时候,我身体也不好,没有来拜访您,请谅。戏剧卷已付清样。序文弄了二稿,我自己看了一些材料,讨论后,现由另一同志起草,想改得好些,然后亲自来您处听取意见,请您修改审定。”

“现由另一同志起草”,即对现代文学有研究的友人倪墨炎。

当时于伶伯伯一直住在医院里,父亲打电话到医院,老也打不通,由我打电话给于伶伯伯的儿子于力一,请他转告,说:“序文草稿在改写中,请勿念。”

信中,父亲还将其他卷的序言情况告知,“现托我社总编办公室武杰华同志送上刊有夏衍为电影集作序的《电影选刊》1984年第6期,巴金为小说集作序的《小说界》1984年第2期,聂绀弩为杂文集作序的《书林》1985年第1期。芦焚(师陀)为报告文学集写的序文也已交来,现托我社同志抄送一阅。”

过了一周,即1985年2月9日于伶伯伯来信,说他打过好几次电话给父亲,可惜也没打通,只得写信。他说,洪深为第一个十年的戏剧卷写的序,写得“那么博大精深!”“现在出书不易,如此讲究更不易,那我们还有何理由不把戏剧卷搞得尽可能更好些?!”

接着于伶伯伯又建议把创作于1937年的《保卫芦沟桥》收进去,“因为(19)37年起爱国、抗日、救亡剧兴,左翼剧联苦斗于前‘国防戏剧’呼号于后,‘七七’一声,全国剧作者大联合大协作,党的多少年的努力心血结成此果!如火如荼的联合演出,继之是我负责组织的抗日救亡13个演剧队分赴全国,平津学生演剧队配合,开始了承先启后的戏剧大繁荣大普及!《保卫芦沟桥》应是苦干之果,以后高潮之首自也!”

可惜当时已出清样,按《大系》时期惯例,它应列入抗日战争时期的《大系》。

1983年10月16日,于伶伯伯在病床上再次给父亲写信,提了5条看法,都非常好,如第4条,他说:“新老剧作家:王文显、余上沅、阿英、阳翰笙、陈白尘、宋之的、章泯等在‘七七’之前都有长剧。几位东北作家在《光明》上亦有剧本。”

“当然,剧本质量问题是首要的。作家面、风格题材、社会影响大小、作家名气等等,都得在查阅、审读,比较研究研究,大家研究之后,取舍、增补、割爱,才便于进行。”

第5条说到中央苏区的瑞金,有高尔基戏剧学校,有工农剧团。瞿秋白、李伯昭、钱壮飞、赵品三、无名氏等等,都有剧本,希望找一找,挑选一下。

后来父亲根据于伶的建议,组织大家研究后,分头工作。父亲带领我、张安庆等作为他的助手,到上海图书馆、徐家汇藏书楼,深入查抄剧本,费力核对原初刊物,避免出错。最后出版了比较完整的戏剧卷。

记得1997年6月7日于伶伯伯去世前不久,我和父亲到华东医院去看望他,只见他和往常一样,戴着一副墨镜,躺在床上,我们刚刚说了几句话,他就说:“你们回去吧,唉,田老大走了,夏衍同志走了,我大概也要走了,再见!”这是我们听到于伶伯伯的最后一句话。

上一篇:新学期乱想作文下一篇:残忍的一幕五年级作文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