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文化交流管理(共12篇)
语文文化交流管理 篇1
一个班级的管理,需要一套详尽的班级管理规章制度。但在目前学生学习压力大、学校管理严苛的环境下,如果仅凭若干规则,唯制度至上,只会逐渐导致学生对其的反感与漠视,甚至会出现学生长期因对制度无条件服从而导致个性丧失的情况。
作为一名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班主任,我在平时的班级管理中,经过长时间的思考与实践摸索,把平时死板严苛的制度条文融进感性鲜活的班级文化,以文化为主、制度为辅,文化外显、制度内隐的方式管理班级,取得良好成效。
一、励志小语,关注集体
总有不少班主任感叹如今的学生越发的冷漠,沉溺于自己的小天地,只关注自我,不关注集体。其实,很多时候,是我们班主任事无巨细一手包办的做法,致使学生失去了关注集体的热情及为集体献策出力的能力。我在班级格言的选择中,引导学生就学习、做人、集体、交往等涵盖学校生活的所有方面进行思考,进而形成哲思格言。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内化为行为。“净心,劲行,竞明天”“团结是帆,集体是船,帆张船才能扬波起航”“听,靠的是听觉;看,靠的是视觉;学,靠的是自觉”“想要看见彩虹,又何必在乎那风雨呢?“”一座高楼,少一快砖瓦,那就是一座危房;一架飞机,少一个零件,那就是一堆废铁;一个集体,少一个你我,那就是一盘散沙”。这些语句,用语精美,饱含情感,既有理性的思索,又有感性的诠释,显示着团结、上进、勤奋、刻苦的班级制度精神。
接下来,这些格言被张贴于教室四周,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才华,而且也在班级形成了浓浓的文化氛围。学生抬头所见不是条条框框的规章制度,而是鼓舞人心、激励斗志、字字珠玑、制作精美的警句,赏心悦目之余,又无形中接受了人生奋斗、班级管理、校园生活积极健康的理念。
二、诗意班会,思想同行
班会课是灌输文化思想、丰富学生感情的主阵地。一定程度上也是班主任展露个人才华及魅力的舞台。一次受欢迎的班会课除了需要精心的准备外,还需班主任的创造性思维及能打动学生的语言。作为语文老师,我将学科特色与班会课结合起来,一改陈旧老套的说教,而是力求新颖、深刻,启人思考,有感染力,努力满足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对人生真谛的渴求。我采用一些格言、名句作为班会的题目。军训总结班会的题目是“让我们做得更好”,高中生活是“尺幅之间有天地”,集体主义建设是“三个和尚更有水喝”,班风建设是“年轻的心”,成绩不理想时的总结是“知耻近乎勇”,进步领先时的总结是“而今迈步从头跃”等等。同时,将学生自己的作文、周记、故事等作为激励的材料,以积极、进取、自信的精神与民主、平等、和谐的观念为内涵,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既拓展学生的知识,丰富其情感世界,又树立正确的求知观和人生观。
三、鲜活故事,走进心灵
与学生谈话是班主任教育工作的主要方式,它是了解学生思想最直接的途径。但就现状而言,与班主任的滔滔不绝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学生表情麻木,或沉默不语,老师难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因此,要把谈心作为与学生心灵沟通,促成学生正确意识形成的重要手段。每次谈话时,我做到与学生平起平坐,不摆架子,不动辄大道理,不时常以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压人、治人,而是引名言佳句,举名人事迹,来感染熏陶学生。屈原的死以明志,司马迁的生以践志,苏轼的旷达洒脱,李白的豪迈飘逸,文天祥九死一生历尽艰难也要归宋报国的志向,岳飞一身英气尽忠报国却惨遭陷害的叹惋,邓小平三起三落的坎坷人生路,史铁生双腿残废却启人心智的人生思考,那些人,那些事,那些包含于其中的人生智慧、真纯情感、坚毅品质、伟大精神,在与学生面对面推心置腹的交谈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在这样的谈话方式下,学生心情放松,畅所欲言,获得人生的启示,我则顺利地了解了学生更多真实的想法,并且无形中将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民主平等的思想观念传输给了学生。
四、五彩课堂,无形熏陶
课堂不仅仅是教学的场所,亦是教育的场所,特别是对班主任来说。我经常在语文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每堂课前,我给学生提供多方面的名言名句,每日一句,积少成多;并且将学生作文与周记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或打印成文,或书于黑板报中,或在语文课上用作引用的语句。同时,每逢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中国传统节日,我便引导他们关注中国传统文化中独特的内涵与美质,丰富其思想,充实其精神,培养其趣味。比如,在新春里,我发动学生进行新春对联创作,不少同学写出了精彩的语句,如“福到家门财运旺,春满大地福花香”,“雪飘九州兆丰年,香遗万里润中华”,“四海风平雨雪顺,一片稻香扑鼻来”。再如,学过《阿Q正传》后,我让他们留心观察,写篇题为《我身边的阿Q》的小小说;结果学生写出的小说相当成功,不仅促使了他们思考关注人生,而且也是对自己思想的一次历练。这些举措既调动了学生思考创作的热情,又使他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既使他们获得知识的积累,又受到思想上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他们去关注人生,关注传统,关注国家,关注一切真善美。
总之,班主任应做一个有心人,在班级里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润物细无声”:用文化内化制度;用文化思想熏陶人、感化人;用文化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挖掘学生的知识宝库,尊重他们的个性,引导他们的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一改过去唯制度至上的单调做法,变冷冰冰的压制为温馨的提醒,变乏味的说教为真诚的交流。此时,制度上的要求不仅没有废止,反而随着文化观念的熏陶深入学生心里,并对文化观念的推进起到辅助作用。
摘要: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班级管理制度明确学生权责,规范学生言行,从而促成学生健康成长。本文主要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探讨了对班级管理的一点做法。
关键词:班级,集体,课堂
语文文化交流管理 篇2
贺云甲
各位老师:
大家好,说实话,让我来做语文教学工作经验交流,我感觉很惭愧。其实,在教学工作中,大家都是我的老师,今天,借此机会把我的一点浅薄的见解和大家谈一谈。
一先说教学工作。
1对学生备好每一节课
说实在的,想把课上好首先要把课备好。我备每一课,总是把教材、教学参考、反复看从中找出本课教什么,该怎么教,对于每一课都 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只有如何找住重点、难点、也许看一下教学参考或现成的教案都有说明,但如何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就需要多费心思,这几年来我教语文课常常是深入备课,就是上一年教过的内容,还要深入的准备,认真的写好教案,只有这样上课了才能从容自如,例如我就上一年教过的课《桥的故事》文中讲了三个故事,李冰父子的故事,何公何母的故事,再就是勇士丹柯的故事,可是勇士丹柯的故事 课本上又没有说,我只好上网去查,弄清这个故事 的内容再去引导学生学习这样就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等于在挖掘教材,学生的所得就会更多一点。
2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咱学校我主观认为老师们都很有教学水平,都有责任心,也很负责任,但是有时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我认为是在管理学生上不到位,老师是兢兢业业,苦口婆心,可是学生上课心不在焉,玩东西、吃东西、看课外书、写信、睡觉、或者干脆啥也不干,就是熬时间,学习效率低下,所以你无论你学问多高,多会教书,如果学生管不好,想出点成绩,那是很难的。我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主要是运用媒体课件,音频、视频资料,过去老师讲课凭的是一支粉笔,三尺讲台,三尺不烂之舌,实际上说明老师上课就凭这工具现在,在新课改的大潮下已 不能适应新的形势 显得有点落后。这两年来我上课注重使用课件,音频和视频资料,大家都知道语文是强调朗读的,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用普通话,这一点功夫能做得好的不多,我就从电脑上下载课文朗读,特别是记叙文,诗歌,文言文效果特别好,通过自读,再听录音,声情并茂,就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还有的课文如上期学过的《吾腰千钱》《鹬蚌相争》等寓言故事网上还有动画片,我也下载下来在电视上播放,吸引了学生、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一些课文如《白鹤梁沉浮》《秦始皇兵马俑》网上就有大量的图片可供下载,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趣味,有的老师也许说那课件咋放,我就运用教室里的那台电视机,还要有一个能插U盘的DVD
课件不能直接运用DVD上插出来,我是把每个课加工的课件转成图片,JPEGR 格式 然后再复制到U盘,就可以了;当然视频
下载后是流媒体格式同样也不能在EVD上播放还要进行格式转换转换成AVI格式才能行,或者DVD,VCD格式也行,不过这些对于咱们教师来说并不是太难的事,通两年的运用,现在我运用的比较熟练,教六年级这两年我制作了好多的课件,下载有几十个教学视频,也许你会说我没用多媒体成绩也考的很好,说到这我记起来,星期天去学习。那个何所长的讲话利用图片,音频、视频资料,学生记忆要比纯讲保持的时间长得多,上次小组听课,我是准 备两节课的内容,看到时我进度讲到哪儿,我讲的是《我站在铁索桥上》当时我除了准备有朗视频,诗歌吗?还是有朗诵的好的,那是四个小节分别是桥上所见,桥上所想,今昔对比,歌唱英雄。期中第二想的是红军当年大渡河的情景,也是本节课的重点我上网找到这段视频,下载下来,学生先读红军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敌人的火网,再看那一段10分钟视频,激烈的战斗的场面,真是惊心动魂,学生再去读诗一字一句都敲击着学生的心,感染着学生情绪,最后我又放了这首诗的歌曲,听歌曲然后再背诵,这样学生一节课就听得很轻松,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 热爱中国共产党 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理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 的优良传统。课文的中心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不用过多的去讲。
二谈一下班级管理
1建立良好的班风
我先说我班的管理,六年级学生小,事情多,不大点个事就找你,一些学生还任性,在处理问题时要细心公正,老师的责任是给学生创造一个好学习氛围,卫生,纪律,安全都要管到,我就是不怕麻烦,有耐心,从小事做起,及时处理班里发生的事情,若不及时,学生认为老师不负责任,有时事态还会恶化,现在有些学生打架了不是去找
老师处理,首先给家里打电话,家长一来听说孩子受了欺负,很生气,对咱们下一步处理问题,显得比较被动,所以对于学生问题矛盾要及时发现,及时化解班里才能有一个良好的班风班纪。
2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动接近学生学生对老师往往都有一种尊重、敬畏,有的甚至是戒备心理,某种程度上,这种心理状态并不利于教育教学。教师要适当消除学生这种心理,在校园中营造一种轻松和谐的氛围。如何消除学生这些心理障碍呢?教师可在课间休息,主动与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的需要如看到几个学生的凳子坏了帮他解决,学生饭卡丢了,没钱吃饭了帮他解决,学生生病了帮他与家里联系,有人说做个老师要做到‘三勤’:一个是‘眼勤’,平时多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动态,有问题及时处理;一个是‘腿勤’,班里大部分学生住校,就要经常去学生宿舍,还要经常去家访,和家长进行沟通;最后一个是‘嘴勤’,要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学生心里不高兴了进班里就能观察到主动问一问基本上都是有事。
(2)有效访谈学生班主任同学生谈话,是取得可靠思想信息的关键环节。当面谈话,能够听话听音、察言观色,随时把握学生的情绪变化。通过访谈,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特点,用心寻找学生的心灵窗口,用心启迪学生广开言路,打开学生的心扉,鼓励他们向老师倾诉自己的困惑、心中的疑团,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找到师生的共鸣点,增进师生的理解。特别是近几年每年暑假城里的中学能通过考试,召几次生咱这也有学习不错的流失到城里,如果学生与你有点感
情,咱也会少走点学生。
三 召开好主题 班会
主题班会就目前而言,我问学生只有几个班开,开好班会要提前准备,确定好主题有针对性的对班里一周出现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一下取得共识,比咱老师说或强制性的命令要好。也许一些老师认为没开的必要,还不如让学生多背会书,多做几道练习题,实际上农村常说磨镰不误砍柴工,良好的班风班纪,学生积极学习态度才是学好的关键。
四 最后说一下做个教师要不断提高个人素质
工具语文·文化语文·修身语文 篇3
摘要: 语文课程具有听、说、读、写的工具性功能与价值,同时具备求真、审美、向善的人文性功能与价值。中职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功能与价值的延伸和升华,同时是中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课。因此,中职语文应该是以知识性为基础的工具语文,以人文性为核心的文化语文,并在此基础上将知识、文化内化为学生自身涵养的修身语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工具性;人文性;修身性
《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中也指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职语文教学大纲,中职语文是中小学语文在更高阶段的发展,即通过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进行品德修养、审美情趣、良好个性、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工具性、人文性与修身性既是中职语文教学的三大本质属性,又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三个基本维度。
一、工具语文:活学活用
语文首先具备听、说、读、写的科学工具性。《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将语文教学精确地分为四个学段:侧重识字、写字、阅读、写话(第一阶段)、习作(第二、三阶段)、写作、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第四阶段)。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课程教学目标则强调了应用能力的培养: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由于中小学语文工具性功能并未完全实现,中职语文显然需要适当补充、提高语文的工具性功能与目标,才能适应职业学习和个人进一步发展的需要。因此,中职语文应该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更加凸现语文知识的应用性,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二、文化语文:以文化人
教育的目的在于以文化人。然而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这条原则往往被淡忘,教学的目的常被降格为知识的获得、分数的获取;教育也显得急功近利,满足于学生表象的道德“臣服”。这些情况归根结底在于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缺失了文化的终极关怀。
语文是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语文就是建立在文化背景下进行的语文教育教学以及在中职语文教学中进行丰富的文化积淀、文化熏陶。它是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使学生感受真善美,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高尚的人生情怀、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卓的心灵境界。然而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积弊已久。面对语文教学的这种现状,语文学科作为多门学科的基础学科,要做到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突破点,就是要在应试语文、工具语文的基础上实施文化语文,要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下,重新建构中职语文的教学理念;要在文化的视野中,从事语文教学。实际上,把语文教学放到文化的视野中进行,改变单一的语文教学模式,提升语文教学的文化内涵,是提高中职生语文学习兴趣,提升中职生语文素养,也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文化语文构建的并不只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础平台,更是学生人生发展的基础平台。
文化语文既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能力的活动,又是挖掘和利用语文中有价值的文化资源,对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进行文化体验、文化陶冶,以促进生命个体的精神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活动。鉴于语文教师的专业文化素养,文化语文最好以文史哲这一范畴为主,然后是适当增加专业的传统文化,如对于医药专业的学生,可以增加祖国优秀的医药文化。对于一味地超越这一范畴的文化,基本上可以断定是“泛语文”。
三、修身语文:修身养性
所谓“修身”,就是人文性在个体心理上、行为上的具体体现,就是涵养美。从感性的层次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和关怀;从理性的层面来讲,是对人类终极价值的追寻,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类的诗意生存的追求。什么是修身语文?就是要“打破书本与生活的墙垛,填平学科与学科之间的鸿沟,让语文教与学成为充满奇妙的感觉、想象、思考、领悟的过程,在丰富的文化熏陶、传承、感染和建构中进行全方位的精神塑造……”,这里的“全方位的精神塑造”就是要求学生将文化内化为自身涵养,懂得去品析人生,深层地解读文本。语文本身承载着上下五千年人类博大精深的诸多形态的文化结晶。文化语文倡导师生一起去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等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愫。修身语文就是建立在文化语文基础上对自身修养的提高,进而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类自身发展乃是人类千百年来的美好理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把人的发展概括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人的各种素质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题中之议,同时也是世界性的当代教育理念。日本的教育家在检讨20世纪的教育时提出,若忽视了“另一半的教育”,人就会变成“经济动物”。“另一半”就是人文素质。韩国在制定21世纪教育改革思路时提出:经济上学习西方,伦理道德上保持东方的文化。美国在总结20世纪的工程教育时提出了“大工程”的概念。“大工程”就是包括了人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经济、管理的大概念。
新中国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上经历过专才阶段、通才加专才阶段、通识加专才或者知识加能力、加素质阶段。我们正处在中职教育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时代,其中,文化素质是主体。中职语文应该是适应全面素质教育中的人文素质理念的修身语文。中国语文充溢着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同情他人的人性理想,也充溢着真情真性、至情至性的生命美学。因此,中职语文应力求成为修身语文的目标。
四、中职语文教学实践:工具性、文化性与修身性的有机结合
根据以上分析,工具性、文化性与修身性是中职语文教学实践的三个基本维度。需要指出的是,工具语文、文化语文和修身语文是相辅相成的有机统一。其中,语文的工具性是基础,文化性是核心,修身性是根本目标。中职语文教学只要掌握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成才规律,对语文教学理念定位准确,选用内容、方法得当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语文教学要工具性和人文性并重,以工具性为基础,以文化性为抓手,提高语文教学效果。中职语文教育既要注重教会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这个交际工具,同时通过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其次,语文教学要“以应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强读写能力训练,强化言语实践。据我了解,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已毕业学生,很多都认识到自己写的能力较差,希望加强读写,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而我们目前的中职语文教学,“写” “说”的方面可以说非常薄弱,尤其是“说”,既缺少“说”的训练,又缺少“说”的教材。所以,教学中,笔者加强了“说”的训练,如课前5分钟演讲,情景对话,增加口语测试等,以求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交际能力。
最后,要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为本。《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教育要为学生的“继续学习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这不仅确立了中职语文学科自身存在的价值,而且引发了教学内容的改变。基于此,中职语文教材必须体现“侧重读写,加强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分层有序,重在实用”的特点。因此,目前使用的中职语文教材应当被定位为:根据学生实际及专业需要,分为基础部分和选学部分。基础部分根据学生就业、升学等不同情况,选用综编教材,安排两个学期的学习,实行分层教学,学分管理;第三学期的教学则根据食品药品学校的专业特点,加入《实用应用文写作》。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求根据专业需要进行选择,突出语文为专业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如在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医药营销等专业,我们就增加了课前五分钟演讲、小组辩论赛、模拟会议主持、嘉宾介绍等训练。第四学期秘书与办公自动化、化妆品技术等专业开设文学欣赏,以提高这类专业学生的文学素养,突出语文教学为专业服务的思想,其他专业以选修的形式满足学生的个人兴趣。事实证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修养提高了,优良率也有了明显提升。
(作者单位:广东省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教育部人事司.中国传统文化与教育[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中华.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6.
[5]王明强. 中医药院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小议[J]. 亚太传统医药. 2008,(8).
[6]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7]祝禧.“文化语文”与“教育回归”[N].光明日报, 2009-02-11.
语文文化交流管理 篇4
作为语文老师, 在教学活动中传承传统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绵延不绝的传统文化也绝不能在我们这一代手里断裂。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也是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需要。那么,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呢?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 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有具体活动方案的一系列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去领略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感悟传统道德风尚。
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 我分别引导学生开展了如下活动来弘扬传统文化, 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开展“戏曲知识擂台赛”综合性学习活动
戏曲文化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 它有着传统文化独有的文化魅力。开展此次活动前两周, 我就安排部署, 让学生查找资料, 了解戏曲剧种、派别, 戏剧的表演行当, 著名的戏曲人物及戏剧片段等相关知识。在活动中, 同学们开展戏曲知识竞赛, 展示他们亲手制作的脸谱, 学唱戏曲著名唱段, 整个活动沉浸在戏曲文化氛围中, 以说唱脸谱将活动推向高潮, 通过此次活动, 同学们对戏曲文化知识有了基本了解, 感受到了中国戏曲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热爱祖国, 热爱祖国文化的思想情操。
二、参加“少年儿童书信文化征文活动”
借助我省书信文化征文活动的契机, 鼓励每一位学生进行书信写作, 以此来增强青少年儿童与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情感沟通, 并养成规范书信写作的良好行为习惯。对每一位学生的书信习作悉心指导并写出评语, 并选出优秀篇章报送年级备课组长处, 参加校内评选。然后将优秀作品推荐上报。通过此次活动, 学生们感受到了书信作为一种交通工具, 虽然没有手机、电子邮件等快捷方便, 但他能将自己真实的情感流泻于笔端, 说真话诉真情, 能增强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沟通。许多学生在这次活动中述说了真话, 流露了渴望与期待, 表现了真实的自我, 所以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姚江奇同学获得了陕西省级二等奖。衡艺馨同学获得了汉中市级三等奖。吴来奇、赵子涵同学获得了城固县级一等奖。
三、以手抄报形式开展了“古诗苑漫步”综合性学习活动
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我让学生以个人或集体为单位, 自办了手抄报, 手抄报形式新颖, 内容丰富。有“古诗阅读与鉴赏”“诗词千古名句”“诗文趣味问答”“诗词配画、谱曲”等。学生开展活动兴趣高涨, 活动效果显著, 有不少学生的手抄报已在学校报栏予以展览。这样的活动丰富了学生学习生活, 加深了学生对中国古诗文化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培养了搜集归纳整理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四、利用传统节日, 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这些年, 国家对传统节日规定了公休假, 体现了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所以, 在教学过程中, 利用传统节日, 传承民族传统精神, 培养爱国情怀, 不仅有助于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国民族的传统文化, 而且对于中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1. 多渠道了解异彩纷呈的节日文化。
主要通过上网查找资料、询问他人的途径, 了解各个传统节日的来源典故。另外结合课文诗词等作品, 了解传统文化。如学习《雷电颂》一课, 在了解主人公屈原的生平经历时, 渗透了“端午节”的来历, 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及意义, 激发学生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爱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进取精神。关于中秋节, 有大词人苏东坡那首脍炙人口的“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通过学生们探究学习, 背诵, 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 也了解中秋节寄寓着一种团圆、美好生活的意义, 学会了在节日前夕向亲朋好友送去问候、送上祝福来表达感情。
2. 多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
在春节来临之际, 我告诉学生用自己的慧眼和热情感受新春气息。同学们利用寒假搜集春联、拟写春联、大扫除、贴窗花、贴对联、吃饺子、吃元宵, 亲自感受了节日的气氛, 感受了传统节日的内在魅力, 进一步知悉了传统节日蕴含的深刻寓意, 在清明节时了解清明节的习俗, 与家人共同祭拜死去的亲人, 表示对他们的怀念之情。
家乡的民风民俗、生活习惯、饮食文化等都体现着一种传统文化, 它是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也是我们将要探究的内容。
文化初二语文作文 篇5
“想要有伟大的精神创造,就得先有高尚的精神价值。”然而中国人的实用品格太过于重了。国人在认识一件新事物的时候,总会问这有什么用,或能吃,或能家用,或能卖钱,一旦得无用的答案,他们就会放弃它。而那些有成为名家天赋的人,他们也许从小就会与众不同,但这在大人眼里,就如同包装盒上一个不平的突起,他们总会一锤子把它打平,却不知连带碎掉的,还有里面精美的瓷器。
在此,我不妨奉劝大家,我们应该做一下所谓的“无用功”了。早在19世纪,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这时的电与其相关知识都婉如初生的婴儿,丝毫没有显示出半点威力,而法拉第在当时也受到不少耻笑。而看如今,地球有哪一天可以离开电?只要地球停电一分钟,造成的经济损失恐怕不会比汶川大地震低多少。然而,这在两百多年前谁又会想到这么不可思异的事呢?
因此,我们的目光不妨放长远一点,去看看物质之上的精神世界。百年中国的主题是富强,这在当时被外国列强打压的时代是正确的,然而到今天却不大适用。人们的精神文明就如同民族的灵魂,有着庞大的物质身躯而灵魂却如此渺小,着难道不可笑吗?为了物质的富足却放弃灵魂,这又何异于野兽?因此,我们在思考时,大可放下“百事利为先”的观点。先去看看那事物本身之上的文化与精神。
孟子也有言“上下交征利,则国危已”只有放下“利”,放下文化功用体系,用真诚的态度去追求精神文明,才能在精神上、真正意义上的振兴中华。
语文的文化意蕴 篇6
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不仅仅是一种表情达意的工具,更是一种价值和意义的体系。卡西尔说:“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亦即利用符号去创造文化的动物。”
人正是通过符号创造了文化,符号使自然界成为属于人的世界、文化的世界,使自然人成为文化人,从而把人与动物真正区别开来。人通过制造符号反映世界、解释世界、把握世界,并在符号世界里看到一个不同于感觉经验世界的现实世界。
人、文化、符号是三位一体的东西,这一发现为我们重新审视与理解语文教育打开了一扇窗户。在文化的视野里,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不仅仅是掌握语言文字这个符号和工具,更要致力于唤醒和激励人们破解词语文字的密码,重新发现意义的世界,重新发现人类自身。这是语文较之于其他学科而优先具有的一种荣光。
任何语言都是由语音、语词、语句、语义、语境等要素组成的,任何语言都反映了特定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因而从本质上说,语言的发展和传播过程反映的是文化生成、文化传播和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的变革过程。从教育上看,语文学习的过程就是文化的理解过程,文化的传播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思维方式以及价值观念的发展过程。语文教学如果游离于文化学习之外,仅仅停留在教给学生语言符号知识,那只能导致语文学习的浅表化和庸俗化。
任何语言都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逻辑形式和意义不仅隐含在符号表征之中,而且集中体现了语言知识特有的文化元素。如果将语言的符号知识与符号知识所隐喻的文化元素割裂开来进行教学,语文教学便失去了文化立场。语言不是外在于人的工具,语言也不是纯逻辑的客体,海德格尔认为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在语言的寓所里居住着人,人永远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人只有归属语言才能认识和把握世界。
教育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给教育以意义。教育作用于人的过程,实质是人获得文化的过程,教育并非仅仅是知识的累积,更是灵魂的升华。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都不单单是文化知识的掌握,在阅读中你可以穿越时空,跨越国界,与人类的文化大师进行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拥抱,这是生命主体的对话,是自我个性的张扬,是灵魂“诗意的栖居”。
一个民族的语言,不仅是一种社会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正因为如此,人也便成为一种“文化的存在”,人与文化都存在于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中。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传承民族文化的过程,从中你可以接触到深沉博大的民族文化理性,体验到跌宕开合的民族文化情感,感应到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
语文低效教学文化探源 篇7
一、传统的笼统宽泛的思维方 式, 导致有效教学“元概念”的界定大 而无当
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偏于整体把握对象世界, 往往通过直觉体察和内省冥证以求通悟事理, 具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可行性。当然, 它也有缺陷, 即过于笼统和宽泛, 轻视精确和解析, 容易走向空虚玄秘和大而无当, 妨害认识的精确和深入。这种思维特质, 必然通过文化基因的传习, 在现代文化人的思想之中潜移默化。这种重整体把握、轻概念界定的思维习惯, 也影响着今天的语文教学。
近年来, “有效教学”成为基础教育改革推向纵深的一个重要抓手。然而很多人对这个概念仍含糊不清, 或者是各自解读。讨论“有效教学”时, 很有必要先对“有效教学”这个概念进行准确的界定。
“有效教学”的“效”, 根本的含义当有两个, 一是“效果”, 二是“效率”。有些人理解为“效果”, 有些人理解为“效率”。他们各执一词, 是源于对元概念的迥异解读;也有人此处按“效果”理解, 彼处又按“效率”理解, 最终无法自圆其说。不将“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弄清, 仍将“效果”和“效率”混淆使用, 业界的争论将无休无止。
将“有效教学”的概念引入语文教学, 必须在顾及语文学科特点的前提下明确界定其概念内涵。笔者以为, 语文“有效教学”涉及到隐效与显效、长效与短效等诸多对关系。语文教学的“有效”, 应该是效率、效果的综合体现, 最主要还是应该指向“效果”, 兼顾关注“效率”。语文教学效果, 有显性的, 也有隐性的, 不能由于显性效果不明显而轻易认为是“无效教学” (或“低效教学”) , 因为还有隐性的效果有待察证。对于语文教学来说, 隐性的和长期的效果更值得关注。语言能力的培养, 是需要很多条件的, 其中极为重要的就是时间的保证。效果的检验, 除了看眼前, 亦应着眼于长期, 不能由于当下“效果”差就枉定是“无效教学”或“低效教学”。在急功近利的心态下, 我们往往过于追求高效率和当下效果, 不免“误判”甚至“错杀”了一些有效教学。从弄清“有效教学”的元概念入手, 抓好语文有效教学, 当有助于消除语文教学中一味追求“高效率”和“好效果”的时弊。
二、传统的综合糅融的文化体 例, 导致课堂教学“泛语文”现象比较 严重
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 在历史的演进中, 几乎没有独立和纯粹的哲学、文学、经学与史学学科, 文史哲充分交融于一体, 成为以章句或文本为表现形式的文化综合体。例如, 《诗经》本为文学, 又被称为经学; 《左传》本为史学, 却也添列于文学和经学之中。由此, 我国古代语文教育, 历来就是融识字教育、书法教育与文、史、哲、经、艺教育于一体的综合教育, 教育内容高度综合, 教学目标非常宽泛。
在分科教学相对成熟的今天, 一部分语文教师仍旧习惯于把语文教学目标定得过于宽泛。工具和人文, 知识和能力, 过程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文学和文化兼顾……表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 往往方方面面均要兼顾。语文教学承担了过多的不应该由语文承担或者不应该主要由语文承担的任务。
教学目标是教师期望学生达成的语文学习任务, 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证;但目标要求过多, 就给达标带来了困难。其实, 目标设计简洁一点, 学生反而更容易学得扎实、有效。语文教师应抓住重点, 无需时时处处面面俱到。在教学中, 针对一篇课文或是一节课, 要清楚哪些知识只需大概了解, 哪些知识需要重点了解并能够运用, 要重点训练听说读写中哪一项能力, 能力训练达什么层级, 等等。学会取舍极其重要。
以“人文性”为例, 新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着力强调语文教学要为“人的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 这是大有必要的。但是, 我们不少人在理解上有偏颇, 认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就是指课文所表现的人文内容。其实,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是指语文课程的人文本质。许多教师弄混了两者, 认为落实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目标, 就是学生对文本的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走向了“泛语文”“泛人文”。真正的语文学科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一旦受到“泛语文”“泛人文”内容的挤压, 就会被边缘化。
再以“拓展与延伸”为例, 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它涵盖的知识较任何一科都广泛, 它为教师提供了多方面的、跨学科延展的可能性。有效的拓展与延伸, 有助于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有助于学生磨砺意志、陶冶情操、丰富阅历、开发思维、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但大可不必每节语文课都一定要花时间来拓展。语文课堂并非“综艺大观”, 哲学、历史 (甚至地理) 、文化问题的拓展与延伸, 应当适可而止, 绝对不能喧宾夺主。
三、传统的师道尊严的道德背 景, 导致学生“主体性”地位严重缺失
中国人有着根深蒂固的长幼尊卑意识, 表现在教育上, 古代谓之“师道尊严”, 把教师与学生放在一“尊”一“从”的地位。今天, “师道尊严”已衍变为“尊师爱生”, 然而“尊师爱生”仍留有“师道尊严”的痕迹, 师生地位仍然不平等。因而, 常有无视学生人格, 对学生不同意见进行讽刺、挖苦的现象发生。表现在课堂上, 教师常常令学生在事先设定的框框里活动和思考, 教师主导异化为教师主宰, 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许多教师上课很“善讲”, 尤其是语文教师, 一上讲台就口若悬河、滔滔不绝, 自始至终都是课堂的主角, 牢牢主宰了整个课堂, 很少注意到变换教学方式, 调动学生参与。在课堂上, 往往就是:善于朗读的, 教师就一味地读;善于书法的, 教师就热衷于板书;擅长信息技术的, 就尽情地展示课件;甚至, 善于唱的, 还在课堂上亮起了金嗓子。唯恐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风采、特长, 唯独忘却了真正的主角——学生。这样的课堂, 学生参与度不高或参与不深入, 不容易抓住全体学生, 只有少数学生能一直跟着教师思路走, 教学效果就比较差。没有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量和质的参与, 正是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无效、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 把课堂还给学生。激励、引导所有学生参与目标设计、学法选择, 自主地合作探究、质疑解难, 积极地参与教学评价等教学过程, 从而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灌输”“植入”知识的状况, 而把学习知识、建构体系、培养能力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从而使教师变主宰为主导, 有效改变学生“被学习”的状态。
从语文课堂教学具体的操作手法上讲, 要突出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一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主体性, 所有目标设计都围绕学生的发展;二是师生伦理定位要体现主体性, 师生间平等对话, 教与学双方共生共长;三是课堂活动要体现主体性, 要着眼学情设计活动, 让学生积极参与活动, 亲历学习活动;四是学生发展要体现主体性, 课堂应该是学生活动、发展的时空存在, 而非教师“表演”的舞台。
四、传统的“实用理性”的价值追 求, 导致教师对“表演控”癖好趋之若 骛
“朝为田舍郎, 暮登天子堂”是古代知识分子的主流追求。人生所指, 不惟学术目的, 亦为得到贵人的肯定与恩宠。一旦得不到恩宠, 难免落寞失意。著名学者李泽厚先生将这一文化概括为“实用理性”, 就是缺乏对超验价值的追求, 只关注现实的、此岸的价值。今天, 仍然有不少教师, 不惟把职业当作理想;也有更多的人将其当作谋生获利的手段, 追求名利, 看重“教而优则仕”。于是, 公开课变成“作假、作秀、作态”的“表演课”。特别是频繁出现的“一课成名”现象, 诱使许多语文教师明知作假而违心作假, 以追求“成名效应”。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上, 有些语文教师在备课时, 更多琢磨的不是学生, 而是听课者、评委的思想理念、心理需求, 以“教为悦己者教”的心态, 把语文课堂变成了“秀台”。久而久之, 低专业含量、形式主义、功利主义的无效、低效教学, 成为语文教学的“流感”。
“表演”现象之一:课堂上组织“无效”“低效”的讨论、探究。讨论、探究应该是围绕某个问题有效展开的, 如果这个问题根本无需讨论、探究 (比如纯粹的知识性问题) , 或者根本无法讨论、探究 (难度过高、时间不允许) , 那么这个讨论、探究就是“伪讨论”“伪探究”。围绕必须要研究讨论并加以解决的矛盾、疑难, 才能形成有效的讨论、探究。纯粹知识性的问题, 通过学生查资料、教师直接讲授等等, 都能解决, 并不需要讨论、探究。问题难度过高, 或者课堂时间不足, 学生又会无法展开讨论、探究。这样的讨论、探究, 最终会流于形式, 毫无效果, 成为典型的无效教学。
“表演”现象之二:多媒体喧宾夺主。多媒体引入课堂, 可以增加课堂容量, 链接教学资源, 创设教学情境, 增加语文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但是, 使用不当, 则可能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新陷阱。现在, 语文教学中出现一种“多媒体化”的倾向, 给语文教学带来明显的影响。比如, 把多媒体当作黑板用, 用多媒体来控制语文教学过程, 教学中一旦出现非预设的教学情况, 要么就弃用课件, 要么就掐断生成, 按照预设程序继续上课。再有, 就是用多媒体对文本进行过度演绎, 导致多媒体反客为主, 取代文本, 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
“表演”课中“表演”形式多种多样, 如学孔乙己打酒, 表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由《邹忌讽齐王纳谏》而拓展研讨中国古代的妻妾制度, 由《兰亭集序》而探究书法艺术等等。凡此种种, 不一而足。
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 已入髓入心, 其中精华有之, 糟粕有之。愿我们借语文“有效教学”的议题, 来探究低效、无效语文教学的文化根源。在反思中, 直面流弊, 让语文教学走上一条有效之路。
摘要:语文低效教学, 误导了人们对语文教育本质和主要使命的认知, 影响了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追求的走向, 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随着语文课程改革、教学改革的深人, 语文低效甚至无效教学并未真正销声匿迹。本文试图从传统文化源头上去探寻语文低效教学无效教学的原因, 分析阻碍语文教学改革走向纵深的文化共性。
关键词:语文教学,低效,文化探源
参考文献
[1]姚玮.关于语文[M].中国文联出版社.2010.
语文文化交流管理 篇8
一、将苏州文化的内容融贯在语文教学中
作者在十个主题的教学中有两个主题以苏州本土文化为主要内容。
1.在“文学与艺术的关系”这一主题中,作者的观点是艺术是人们表达思想情感的方式,因为采用的工具或手段不同,便有了不同艺术种类的划分。如绘画、音乐、雕塑、舞蹈和文学。文学是用语言和文字作为表达工具的。而不同的艺术种类之间是相通的。为了说明这一点。作者以苏州园林和昆曲在古城的水乳交融为例说明不同艺术种类之间的相通的。苏州的园林之城,有“假山假水城中园,真山真水园中城”之称,城内散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园林,历史最久的是代表宋代风格的沧浪亭,代表元、明、清三代风格,被誉为“江南名园精华”的拙政园、代表元代风格的狮子林和代表清代风格的留园也颇负盛名。昆曲是综合的戏曲舞台艺术,元代末年由苏州附近昆山千灯镇的自称“风月散人”的顾坚创制,明朝正德、嘉靖年间清曲唱家魏良辅继承古来“以文化乐”的传统,改良昆山腔,采用中州韵系,依字声行腔,“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昆腔具细腻婉转的特色,故又有“水磨调”之称。
作者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园林与昆曲的相通:首先,二者都兴盛于明清之际,发仞于具有广采博取兼容特性的太湖文化(吴文化)。昆曲鼎盛时期也是园林艺术成熟并登峰造极的时期,更是江南文化艺术和商业经济空前繁荣的时期。昆曲与园林水乳交融,相依相存,成为园林文化的延续和衍化。其次,昆曲演唱的地点就是园林。昆曲艺术与园林艺术的完美结合,能使人获得美好的艺术享受和思想净化的双重审美效果。“过去士大夫造园必须先建造花厅,而花厅又以临水为多,或者再添水阁。花厅、水阁都是兼作顾曲之所,如苏州怡园藕香榭、网师园的濯缨水阁等,水殿风来,余音绕梁……”拙政园的“三十六鸳鸯馆”的顶棚采用卷棚顶方便聚拢声音,也是为了方便主人听昆曲而设计的。而虎丘山上的“千人坐”,明清时期,每年八月十五,苏州人便会聚集于此集体演唱昆曲。再次,二者都是极有文化内涵的、极为雅致的艺术形式。昆曲将文学、音乐、歌舞、美术、雕塑、武术乃至杂耍技艺融汇兼容于同一载体;园林则是苏州传统工艺美术的集大成者,包括了建筑、花木盆景、楹联匾额、书画、家具、织造刺绣、文房四宝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正如白先勇先生所说:二者使用同一套艺术符号。园林的曲径通幽和昆曲百转千回的水磨调如出一辙。它们共同具有幽雅、细腻、抒情、婉约的艺术风格。而这也是中国艺术较之西方的突出特点。作者通过以上的讲解,让学生通过园林和昆曲的例子生动的了解了不同种类艺术间的相通并激发了学生对于昆曲的好奇和探求园林美景的兴趣。
2.在主题十“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中作者以苏州传统手工艺群为例讲解了传统手艺的价值、分类、历史、今日面临的困境、如何传承与创新。在《大学语文》的课堂中讲工艺美术,乍看令人感到奇怪。但经过课后作者和本校工艺史教师交流发现她并没有涉及这一部分,而这个主题的材料和心得,是作者通过2006年和本院手工艺学院师生相处三个月得到的。作者将它安排在课堂讲授的十个主题的最后,作为语文课程的结尾,有以文学和艺术的关系起首,最后将文学归于艺术大家庭的用意。而工艺美术是苏州本土文化又一可圈可点之处。生活在苏州,就是生活在工艺品的海洋中。苏州民间手工艺在全国手工艺产品中占有半壁江山。苏州传统工艺技艺精湛,品类齐全,约有22大类,79个品种。主要代表有刺绣、缂丝、桃花坞木刻年画、红木家具、木雕、石雕、竹雕、玉雕、砖雕、宋锦、制扇、蛋画、通草堆花、捏像、文房四宝、装裱、彩灯、民俗挂件、耍货等。其中缂丝、宋锦、制扇、玉雕、装裱均有上千年的历史。而园林,这一古代士大夫的居住场所,是苏州传统工艺的集大成者。时至今日,红木家具制作、刺绣、民俗挂件和文房四宝制作仍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受到我国人民和外国友人的喜爱。但如通草堆花等工艺,逐渐不再流行,可是他们曾经拥有的精巧与美丽却永远留在了历史中,启迪着后代艺人的创作。作者以苏绣、制扇、书画装裱、桃花坞木刻年画的兴衰为例,具体讲解了传统工艺美术曾经的辉煌和目前的困境。其中以桃花坞木刻年画为重点,因为苏州市政府将其放在我院保护开发。接着作者阐释了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中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关系:传承与创新相互依存;如果只注重传承而不创新,艺术就无法满足生活的需要;如果只注重创新而不传承,艺术就会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艺术在我们手中变成了断点。所以既要传承也要创新。再拓展一些讲,传承与创新实际是互相融合,互相补充的,就像拧麻花一样,也许比喻成DNA的双螺旋分子结构更恰当。但在传统工艺美术领域传承比创新更为重要。作者向学生提出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工艺美术设计者要具备的素质:德艺双馨、手巧心灵。
3.作业布置。作者将绘制图文并茂的以“我眼中的吴文化”为副标题的画报作为大学语文课程的作业。学生作业题目各异:昆曲的前世今生、美丽的苏绣、最爱是园林、舌尖上的苏州、园林中的花窗、吴地的塔……作业的图片或手绘或拍摄,生动美丽,反映了学生心中的吴地风貌。
二、语文教学传递了苏州的文化精神以期塑造学生的人生和专业态度
历史与现实中的苏州文化精神既是语文课讲述的内容也是作者试图向学生传递的人生态度。作者在北京求学期间曾在《四库全书》中读到这样的语句:苏州民风淳朴、人物颖异。十余年的苏州生活经历让我对此间的文化精神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苏州文化精神从先秦时期的“尚武”发展为西汉时期朱买臣读书台在常熟的建立,后来又到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伴随着北方汉族政权南迁带来的文化迁移出现的“轻武”“弃武”以至“崇文”,再发展至宋代的“重教”,书院林立和明清之际的多人在科举中中第夺魁。2013年5月,苏州市委第56次常委会将早前提倡的“崇文、融和、创新、致远”的城市精神变为“崇文睿智,开放包容,争先创优,和谐致远”。作者将苏州文化精神运用到个人修养和艺术专业修养方面,对学生提出了这样的期望:个人修身做到淳朴宽容、文武兼备、刚柔相济、崇文重教;而艺术专业修养方面做到德艺双馨、精益求精。至于艺术风格是追求苏式的精细雅致、清雅灵秀还是广式的浓墨重彩,则不论。
三、结语
其实每个人都有身之所在,都有故乡,而每一处地方都有它的历史、可爱和不凡。作者并不赞成以一地之优压倒它处。语文课,其实就是用古今中外的故事讲语言、文化、艺术和人性。那么,在一个地方就用一个地方的风物和优点来讲这些,这就是地方特色和语文教学的关系。
摘要:本文以苏州特色文化和艺术设计类《大学语文》教学为例,从苏州文化是语文教学的内容、语文教学传递了苏州的文化精神以期塑造学生的人生和专业态度两方面论述了地方特色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关键词:苏州特色文化,教学,艺术设计,内容,精神
参考文献
[1]张亚萍.苏州崇文精神的传承与发展[J].江南论坛,2015.
弘扬乡土文化,鲜活语文课堂 篇9
我的家乡武平是闽粤赣边的一个美丽、文明、和谐的地方, 素有闽西“金三角”之称, 系客家聚居地, 有世界独特的“百家姓镇”姓氏文化, 有由客家人的保护神定光古佛和何仙姑构成的“仙佛文化”, 还有“上刀山、下火海、捞油锅”等神奇绝技原武平县副县长王永昌先生在《梁野吟》第二集序言中对武平人崇文的历史如是说:“这个三省边陲的客家小县民风纯朴物象原生, 历史上虽然未必人文荟萃, 却也晴耕雨读、诗书传家。武北深山老林处的湘店乡, 有‘戊戌六君子’之一、光绪进士刘光第的祖祠, 该乡也是共和国空军之父、开国上将刘亚楼的诞生地。武平县还是原文化部副部长、著名文艺理论家、文坛宿将林默涵先生的故乡。”2万安乡五里村有战国至西汉时期的文化遗存———古“南海国”王城遗址, 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梁野仙山”。
以上列举的种种乡土文化都是现实生活中很好的学习材料, 而身边的故事是特别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 如果我们好好利用, 则可以成为教学的好帮手。语文一旦与生活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3
《走进新课程》一书对此有段精彩的叙述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 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 用自己的耳朵听, 用自己的嘴说话, 用自己的手操作, 即用自己的身体亲自经历, 用自己的心灵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 而且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基于此这次课改特别强调学生“参与”, 强调“活动”, 强调“操作”, 强调“实践”, 强调“考察 ”, 强调“调查 ”, 强调“探究 ”, 强调“经历”。这里一连用了八个“强调”, 值得我们深思和玩味。
我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结合综合性学习, 关注民风民俗 。
如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教师应注意利用当地民风民俗 , 引导学生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 使语文教学更加鲜活、更加有趣。”我结合家乡武平的民俗活动, 如万安乡上圳村剥皮老爹的生日纪念活动, 武北四乡镇崇文尚武尊师重教习俗等开展一些语文综合性学习。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六日, 万安乡上镇村为何家家户户宰鸡杀鸭, 纪念“剥皮老爹”? 我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调查了解, 得知“剥皮老爹”在该地当官时, 清正廉洁, 关心民生, 所以他去世几百年后, 人民群众仍一直缅怀他、纪念他。这样, 学生不但了解了该村正月二十六日节日的来历, 以及“剥皮老爹的生平事迹, 而且知道当官要当清官, 要关心民生, 这样才能受到人民群众拥戴的道理。
其他的综合性学习, 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学习中《语文教师用书》要求 :“学习本单元 , 要有意识地扩大学生的学习课堂, 尽可能引导他们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了解相关知识, 培养相关能力。对于文化艺术的学习和理解, 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开阔视野, 接触各种各样的文艺形式, 丰富文化素养, 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滋养自己。”我问学生, 全县城乡无论什么地方, 只要有人做寿、结婚或乔迁, 为什么这家人就要在家门口贴大红对联? 而一到春节, 又为什么家家户户都贴大红春联? 对联作为中国独有的一种文学形式, 它的写法有什么要求? 带着这些问题, 我引导学生关注、了解、思考、欣赏, 有意识地延伸学生的学习课堂, 了解相关知识, 培养能力。通过这些活动, 学生不但知道了遇到喜事或逢春节, 人们张贴大红对联是为了增加喜庆气氛, 而且知道了对联的写作要求, 纠正了一些把上联贴在下联处, 把下联贴在上联处的错误张贴方法, 有的学生还学习了《联律通则》, 写出了内容与形式都不错的对联, 其中林金莲学生写的对联还被中国楹联学会主办的《对联》杂志选登。
2.利用课前五分 钟活动 、 班级黑板报 、 手抄报等 , 关注追踪家乡的热点新闻。
如在去年武平“争创省级文明县城”的活动中, 我要求学生献计献策, 学生就如何身体力行做专题演讲和办黑板报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如有的学生提出, 在“清洁工”评比竞赛活动, 看谁负责的街道扫得干净, 好的给予奖励, 差的给予处罚。
3.利用周末和其他假日 , 发掘身边使用语文的实例 。
“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无论是读书看报 , 与人聊天 , 还是听相声、看电视、逛商场, 常规的或新奇的, 别扭的或富有艺术性的, 只要留心观察, 随时注意语言现象, 总会碰到与学习和运用语文有关的问题”。我引导学生:听人讲话, 想想他的普通话讲得准不准? 讲话是不是简明、得体? 如果换成你说这些话, 你如何说? 看一则通知或者广告, 想想格式对不对? 有没有错别字或者病句? 如果自己写又该如何写? 让学生搜集家庭、校园和社会生活中最新鲜、最活泼的语言情况, 了解社会上语言文字使用中的不规范现象, 纠正一些商家广告中的错别字, 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 发现语文世界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提出自己对社会生活中语文运用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 :“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上述做法虽取得一定效果, 但由于水平所限, 不知当否, 还请行家里手赐教指正。
注释
1陈旭远张捷主编.新课程总结与反思.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6, 6.第五章基础教育的教学变革) 第90页.
2王永昌.梁野吟.第二集序言.武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武平县平川诗社, 2006, 5.
以文化语文,铸造思维张力 篇10
案例:
生: 九色鹿能够在波涛汹涌的河水中成功救出调达,说明它是一只不同寻常的神鹿,为什么在面对国王的军队时,却不能依靠神力逃脱呢?
师:你问得很好。这个问题问得很有价值,谁来说说自己的思考?
生:因为国王的军队人数众多,当它醒来时,已经“处在国王军队的刀枪箭斧之中了”,想逃脱都不可能了。
生:不对!国王的军队都是凡人, 九色鹿作为神仙只要想走,完全是可以逃掉的。
师:是啊!那我们不妨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如果九色鹿真的凭借神力逃脱了国王的追捕,后面的事情可能会怎样发展呢?
生:国王没有成功,会加大奖赏力度,继续追捕九色鹿。
师:那现在九色鹿并没有逃走,而是借机对国王进行了教育,对调达进行了训斥,结果怎样呢?
生:经过九色鹿的教育,国王意识到不能听取王妃和调达的谗言,而要学会自己思考,要做一个智慧而又充满正义感的国王。
生:见利忘义、恩将仇报的调达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得到了他应有的下场。
师:这个故事源自佛教故事,根据后面的故事情节,调达在经历这次事情后,已经悔过自新,重新做人,并在自己的修炼下成为了五百罗汉当中的一员,也算是修成正果了。从这里来看, 你对九色鹿没有借助神力逃脱,而故意留下来教育国王、调达的行为有怎样的评价呢?
生:我觉得九色鹿就是故意留下来的,正好借助这个机会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大家,让每个人都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进行反思。这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生:是的,其实九色鹿又一次救了调达。第一次是挽救了他的生命,而这一次挽救的是他的精神灵魂。
师:让我们重新回到刚才的问题, 现在你该知道为什么九色鹿会做出这样的选择了吧?
生:如果九色鹿就这样一走了之, 我们看到的只是九色鹿的神奇和能力, 而看不到他的智慧与善良了。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对九色鹿为什么不逃走的问题进行争论,起初只是一个浅层思维的短兵相接,并没有真正深入到文本的内核之中。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了自身主导的角色, 引领学生进行了思维能力的突围。而其最主要的策略和方式就是教师通过资料的补充丰富了整篇文本的整体视野,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飞扬。
一、该出手时就出手:设置问题场域,把握时机,提升资料链接的需求性
在学生竭力思考之下仍旧不能洞察问题的根源所在时,教师并不是一味地要求学生继续漫无目的地进行考量, 而是通过“如果九色鹿真的凭借神力逃脱了国王的追捕,后面的事情可能会怎样发展呢”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关注力重新转移开来。在当下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理念的呼吁声中,很多教师都迷失了自我的方向,不敢出手,也不知该如何出手,这样势必将学生的思维始终圈附在认知错误的歧途上。 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则是该出手就出手, 通过对学生思维方向的扭转,学生的思维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良好发展。 教师正是在转化问题思维视角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九色鹿拒绝使用神力的角度, 感受到其为人的正直、品性的善良,将学生的人格浸润也从原始的小智慧逐渐向大智慧提升。
二、需着力处尽着力:针对认知盲点,选准对象,提升资料链接的启发性
当学生在思考教师提出的“那现在九色鹿并没有逃走,而是借机对国王进行了教育,对调达进行了训斥,结果怎样呢”这个问题时,学生的发言始终围绕着国王、调达等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开展。如此单向浅薄的认知就难以真正触摸神话故事独有的认知魅力,如果不进行调整就会形成原地踏步的尴尬。
鉴于此,教师及时为学生补充了 《九色鹿》这篇课文的原始资料,让学生了解其是莫高窟壁画上的佛教故事, 并将下面情节的发展进行了必要的补充。而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就可以引领学生走出文本的圈附,从而以更高的文化视域,点燃学生的认知火花。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就完成了从小善向大善的转化。
语文文化交流管理 篇11
多元文化视角下,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但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的选文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不断完善。
关键词
多元文化 高中语文 教科书 外国文化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2年国际教育大会的第78号建议书《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中明确提出了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多元文化教育包括了为全体学习者所设计的计划、课程或活动,而这些计划、课程或活动,在教育环境中能促进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及增强理解可以确认的不同团体的文化。这种教育能够促进整合和学业成功,增进国际理解,……其目的应是从理解自己人民的文化发展到鉴赏邻国人民的文化,并最终鉴赏世界性文化[1]。
在全球化与多元文化大潮流的影响下,各国、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变得频繁,原本相对封闭的各国文化也不断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因此,无论国家还是个人都无法完全置身于“世界”之外,远离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那么,面对其他各国、各民族文化对我国本土文化的“侵袭”,我们应如何对待外国文化,应如何处理好本土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的关系,这对于正确构建我国学生乃至人民的多元文化价值观是至关重要的。
教科书作为进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要对学生进行多元文化教育,教科书中就无可避免地要贯穿着多元文化教育理念,这对于培养学生正确地对待别国文化的态度有着重要意义。
一、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渗透着外国文化教育的思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是教科书编排设计的主要依据,其处处都明确提到要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课程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本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进行审美教育”,“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2]。课程设计思路也体现着外国文化教育的追求,这一套教科书包括5册必修课和16门选修课在内的教材。必修课教科书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每册必修课的“阅读鉴赏”部分都编选了外国作家的优秀作品。每册必修课的“名著导读”都介绍两部名著,每册都有一部对国外作家名著的导读。“名著导读”的编排理念在于“激发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养成阅读经典和优秀作品的习惯”[3]。选修课分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都有更为具体的要求,“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散文作品,初步把握中外诗歌、散文各自的艺术特性,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培养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戏剧作品(包括影视剧本)的兴趣,从优秀的小说、戏剧作品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形成良好的文化心态,学会尊重、理解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文化,理解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恰当的评价;初步把握中外小说、戏剧各自的艺术特性;尝试对感兴趣的古今中外小说、戏剧进行比较研究或专题研究”,“养成阅读新闻的习惯,关心国内外大事及社会生活;阅读古今中外的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其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选读古今中外文化论著,拓宽文化视野和思维空间,培养科学精神,提高文化修养。以发展的眼光和开放的心态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能通过多种途径,开展文化专题研讨;关注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对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思考,参考有关论著,学习对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和中外文化现象作出分析和解释,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考、交流能力和认识水平”[2]。在课程目标上指出:“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2]。
由此可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课程理念、课程设计、课程目标等都体现着在多元文化视域下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从而引导着教科书对于外国文化译作篇目的合理编排。
二、教科书的选文贯穿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
1.教科书中外国文化译作的数量、国别
教科书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有5册,课文共有79篇,外国文化译作共有14篇,占总篇目的17.72%。必修课中外国文化译作涉及到的国别有美国、法国、英国、俄国、德国和日本六个国家,其中美国的作品就占有7篇,法国和英国各占2篇,俄国、德国和日本则各占1篇。另外,必修教科书每册最后还设有“名著导读”,每册2篇,总共10篇,外国名著就有5篇,占了总数的50%。
选修课分为5个系列,15门选修教材。这5个系列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研读。这15门选修教材中涉及到外国文学、文化的有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中外戏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新闻阅读与实践、中外传记作品选读、演讲与辩论,共有7门,占选修教材一半的数量,份额较大。这些教材中纯外国文化译作的是《外国诗歌散文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其他5门都是中外交杂,各占一定的比例。这些选修课的作家作品覆盖的范围较大,以《外国小说欣赏》为例,分为8个单元,一共16篇文章,有美国、英国、法国、俄国、苏联、巴西、印度、日本、德国、意大利、瑞典、哥伦比亚、阿根廷和奥地利。这8个单元都展示了这14个国家优秀的作品,对于开阔学生的视野有很好的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不管是必修教科书还是选修教科书,外国文化译作占据相当大的比例。这足以说明我国高中语文教科书对于进行外国文化教育的重视。
2.教科书中外国文化译作的选材类型、体裁、年代
从入选教科书的外国文化译作来看,必修教科书和选修教材都编排有外国的优秀作品,传递着外国文化价值观,带给学生不同文化的熏陶。
首先,从选材类型来看,类型多样化,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浪漫的现实主义作品,还有浪漫主义的作品;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有启蒙主义时期的作品,同时还有现代主义的作品。
其次,从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来看,5册必修教科书中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有演讲辞、小说、戏剧(话剧)、随笔、杂文、科普文章、自然科学小论文。选修系列的除了必修教科书所选外国文化译作的体裁外,还涉及有诗歌、散文、影视、传记、辩论等体裁,这些多样的体裁丰富了生生的学习内容。
再次,选编的外国文化译作的写作年代,必修课中的从文艺复兴时期到当代,选修课从古希腊到现当代都有,跨度之大、涉及年代范围之广,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教科书通过选编这些外国文化译作,传达了异域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展示了别国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文化观,为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其存在的合理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平台。这对于学生构建健康的人格,养成包容和理解的态度,正确地看待别国文化,从而取其精华,完善自己,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教材中还有一些介绍外国作家自然科学的文章,如必修5第4单元第12课美国作家刘易斯·托马斯的《作为生物的社会》和第13课英国作家史蒂芬·霍金对于《宇宙的未来》的介绍,还有必修3第13课美国作家卡尔·萨根的《宇宙的边疆》等,这些文章对人类生存的大自然进行介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有利于学生形成保护自然、热爱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同时也能了解到“新阶段的‘国际化,必须从人类的角度出发,积极为人类的和平和繁荣、解决地球上各种各样的问题作出贡献,参与能保全宇宙‘地球号生态系统和使自然、人、机器共同生存的人类文化的创造”[4]。
同时,还有介绍外国有关爱的艺术的译作,如必修4第3单元第9课美国作家弗罗姆的《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这篇文章是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弗罗姆《爱的艺术》中节选出来的,通过《爱的艺术》,引导学生对“爱”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从而对“爱”进入哲学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学会如何理性地对待爱。
三、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综上所述,人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必修和选修)的编排设计和选文无不涵盖了外国文化译作的痕迹,处处体现着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充分贯彻了外国文化教育的精神,多角度全方位地落实外国文化教育。
但是,教科书自身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多元文化视角的要求是要欣赏全世界的文化而不只是部分文化,然而我们的教科书在选文方面存在着以欧美主流文化为中心,忽视了其他大洲的优秀文化,以及欧美地区的非主流文化的状况。由前面分析可知,第一,入选教科书的外国翻译篇目存在“一边倒”的现象,特别是必修教科书,欧美的作家作品占主流地位,亚非的作家作品居于次要地位,在此基础上,尤以美国的作家作品最多,占了入选篇目的50%。选修教科书的《影视名作欣赏》更为明显,入选的9篇影视剧本,除了4篇是中国的,剩下的5篇全是美国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作家作品毫无踪影。第二,必修教科书中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共有14篇,精读课文只有6篇,略读课文占了8篇,外国文化译作的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各自所占的比列不够协调。第三,入选的作家作品也存在性别差异,必修教科书的作家全是男性,选修教科书的也几乎都是男性。男性作家作品成为了外国翻译作品的首选篇目。第四,缺乏外国方言、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由此看出,这套教科书的选文编排设计还无法摆脱西方国家主流男性作家作品的影响,西方的非主流作家作品以及亚非等其他地区的作家作品严重缺席,片面化比较明显。
在多元文化视角下,我们要进行认真的反思,边研究、边调整、边实践,不断完善教科书的编排体例。首先,是方针政策的制定。国家要给予高度的重视,相关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考虑多元文化的实际,渗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于多元文化教育的精神,制定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理念的方针政策,让教科书的编排设计有政策上的依靠和指引。其次,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从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再到实施建议都要充分渗透对外国文化教育的理念。再次,教科书对于外国文化译作的选择要真正贯彻多元文化教育的理念,不仅要关注西方发达国家主流文化,也要关注其非主流文化,还要关注西方国家以外的各种文化,如方言、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等内容;入选的外国文化译作也要注重精读和略读的合理安排,比例要协调,不要“一边倒”;对于入选的作家及内容也要注重性别平等,优秀的女性作家作品也应考虑选入教科书,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男女平等的观念,有利于学生形成广阔的胸襟。入选教科书的外国文化译作要防止片面化、单一化,要充分“发挥教科书在人格培养方面的桥梁作用,引导青少年认识人种与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理解和平、人权、平等、正义和生命等价值,成为真正合格的‘世界公民”[5]。
高中语文教科书作为传播外国文化译作的重要途径,要合理地编排课文,既要注重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要具备全球视野,让学生从外国优秀文化中汲取有益的知识和能力,正确与别国文化接轨,培养学生多元的文化思维方式。
参考文献
[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国际教育大会60年建议书[M].赵忠建,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360百科.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EB/OL].http://baike.so.com/doc/3774875.html.
[3] 施平.中国语文教材经纬[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10).
[4]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日本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 王涧.中国大陆中学语文教科书中的国际理解教育[J].课程·教材·教法,2012(3).
中考语文备考经验交流 篇12
一、科学的学校管理是备考的根本保证
学校自创办以来, 一直秉承着“学生成才、老师成长、学校成功、社会满意”的办学理念。在管理中始终把学生成才放在第一位, 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把严格要求与人文关怀相结合, 使广大师生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人人都能以校为家, 发挥主人翁的作用, 为班级争光, 为学校添彩。人人都能上下一心、团结协作、众志成城地为中考服务。
在教育教学上, 我们始终把“务实高效、卓越创新”作为核心的价值观。课堂上, 我们讲究务实高效, 教研上我们追求卓越创新。我们课堂内外的学生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学校内外老师的教研课组织得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我们海桂人正以这种昂扬的斗志, 奋发向上的精神开创着新的事业。
二、精细的备考举措为中考扬帆起航
语文科的中考备考就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多, 范围广, 千头万绪、错综复杂。为此, 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有特色的举措来备考:
1. 周密计划、早作安排。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中考备考更是如此。我们早在初二的时候就已经做好了备考的宏观规划。即充分利用各种时间, 争取在今年2月底前完成新课的学习。从3月份至6月份, 我们科学地安排3轮的复习。因为我们计划得早, 安排得早, 所以今年的备考就显得从容而充分。每一次的中考备考研讨会后, 当我们有必要对教学训练进行整改时, 在时间上我们就有了保证。实践证明效果也非常好。
2. 团结协作、取长补短。
多年以来, 一直倍感自豪的是我们备课组的团结协作精神。全组的老师相处得犹如一家人一样, 无论大事小事, 都能齐心协力、共同解决。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教育中遇到的状况, 都成为我们课余交流探究的话题。这种交流已经突破了科组活动时间的界限, 而且是随时随地的, 常态化的、全天候的。所以我们语文组的办公室里时常是笑声朗朗的, 这种笑声是思想智慧撞击出来的火花, 是分享教育教学成果的全羊大宴。在交流的过程中, 我们可以取长补短, 互相促进, 达到共赢的效果。
3. 把握动向、及时调整每一次的中考备考。
明确备考的方向, 主要包括:考试的目标和要求, 范围和内容, 命题的原则, 考试的方式和考点的分布, 试卷的结构等方面的内容。然后依纲扣本、精讲巧练, 严格落实各个考点。我们注意与时俱进, 积极参加省级、市级的各种备考研讨会, 及时了解把握好中考的新动向。尽快组织我们的老师进行学习研讨, 查找问题、探究方法;然后付诸整改操作, 调整落实。对中考中所涉及的新的考点, 进行强化训练。绝对不可疏忽懈怠, 造成因小失大。
4. 质量分析、双管齐下。
一直以来, 我们都非常重视学生月考情况的分析, 这是对我们教学情况最基本的反馈, 对促进我们的教学很有帮助。因此, 每次月考后的科组会议, 我们都以评卷的题号为序, 让每一位评卷的老师对学生答题的情况作分析。包括:好的表现, 存在的问题, 整改的建议等等。这样可以确保我们能及时地发现和解决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做到扬长避短、不留后患。同时, 我们还设计了一张学生月考成绩分析表, 让学生分项填写, 科任老师作分析。使科任老师能及时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这两种分析, 我们是双管齐下, 效果更佳。
5. 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海南省语文中考特别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 分值较高, 所以夯实基础就成为我们备考的重要一环。客观地说, 我们所取得的成绩, 不只是靠中考备考这几个月的努力就可以成功的, 更重要的是, 我们三年以来脚踏实地、持之以恒, 严抓苦练、日积月累。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平时我们能严格落实新课程标准中所规定的目标和要求。就为我们的语文中考备考减轻了压力, 减小了难度。效果会很好。其中的古诗与文言文考点的落实又成为重中之重。我们的策略是:分散消化、不丢一分。其他的考点也要认真训练, 不留死角。有如:成语的使用、病句的修改、仿写的训练、各种文体文章的阅读及写作的基本功等, 都要求我们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进行指导落实。这样的稳扎稳打, 为中考备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6. 研讨中考、常抓不懈。
在夯实基础的前提下, 我们还特别注重指导学生优化答题的技巧, 提高答题的能力。尤其是现代文阅读的技巧和写作的能力。为此, 每年的备考, 我们都组织开展了多次的相关的中考研讨课。让全科组的老师都参与其中, 共同探究、共同提高, 并能及时地用以指导我们学生的阅读和写作。使我们学生的答题做到更准确、更快速、更科学、更完美。而且我们的研讨课曾多次在我市的中考备考会上进行展示交流, 深得大家的好评。
7. 作文指导、升格突破。
作文是中考的半壁江山, 作文的成败直接关系着中考成绩的高低。所以, 我们非常重视作文的指导与训练。特别是备考中的升格突破训练。我们主要分成三步来进行:
第一步, 我们要指导学生明确一篇合格的中考作文的基本要求是怎样的?主要有以下几点:切题、结构完整、字数达标、书写工整等。然后对照自己的习作, 寻找需要改进的问题。接着进行整改训练, 在训练中逐一的解决自己的问题,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而且必要时, 还可以反复训练。
第二步, 我们要指导学生学会作文的基本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审题, 即审定题干的要求, 所做的文章必须符合题干的要求。题干要求有的限制时间, 有的限制地点、有的限制人物、情感等等。一般来说, 学生审题的难度不大, 但粗心大意的不少, 还得提醒学生仔细认真为要;立意, 即确定写作的目的。要表现什么?或证明什么?大体的要求是要正确、积极向上;选材, 即选取能表现主题的素材。可以是自己的亲身经历, 阅读积累的材料或是生活中捕捉到的信息;构思, 即列提纲, 设计文章的总体框架, 安排段落层次等等, 并辅以相应的练习加以巩固提高。
第三步, 在备考中, 我们要在前面两步的基础上进行升格突破。每一个方面都要进行细致的指导, 让学生找到自己最近的发展区域来突破。力求一课一训练, 一课一突破。经过几次的训练后, 学生的作文会有很大的长进。
另外, 在作文讲评上, 我们可以采用自评、互评和表彰的方式进行, 这样既有活力又有动力, 效果不错。
三、真抓实干的作风是备考成功的关键
中考备考贵在落实。如果不落实, 即使有再多再好的方法措施也是枉然。所以就有了那句至理名言:“喊破嗓子, 不如甩开膀子”。一直以来, 我们的老师都是尽职尽责、尽心尽力地做好各项工作。所以, 在备考中, 我们的各项工作都能落实得很好。可以说, 我们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 都是我们真抓实干、狠抓落实的结果。可见, 真抓实干的作风非常重要, 是我们备考成功的关键。
徜徉于海桂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校道上, 放眼龙腾虎跃、欢呼呐喊的运动场, 备考中的动人情景仿佛又出现在眼前。这一切总是那么的令人心花怒放、慷慨激昂。我们海桂人正用奋斗去撷取丰硕的果实, 以拼搏去铸就人生的辉煌。谨以此与大家共勉。
摘要:在2014年的中考中, 海桂学校, 语文科有596名同学达到A等级, 名列全省第一。回顾备考经验:科学的学校管理是根本保证, 精细的备考举措是重点, 真抓实干的作风是关键。
【语文文化交流管理】推荐阅读:
高中语文教材文化05-19
小学语文精神文化09-01
语文与文化论10-13
多元文化下初中语文06-02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训练11-12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06-13
民族文化教学中学语文06-14
语文教学文化反思问题06-15
语文教学人文化06-22
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