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2024-10-02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共12篇)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1

红色旅游是一项特殊的旅游专区,是一项涉及到革命、政治文化的严肃工程。红色旅游导游讲解素质的好坏直接决定着红色文化的传承。因此,培养一批高素质与修养、讲解规范性高、讲解艺术性强的讲解导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措施。红色文化体现的是革命精神、人民群众的爱国精神、民族精神等,这些优良传统文化需要被传承。发展红色旅游是传承红色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前言

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行业也迅速发展,为国家GDP的增长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江西、浙江、武汉、延安、南京、上海等地相继提出了“红色旅游”,在国家与各省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中央、国家旅游局等相关部门都拟定了相关的文件和规划方案,列举规划具体的革命根据地为红色旅游景点,这种举动更加推进了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做了铺垫。

二、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关系

(一)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

发展红色旅游,首先大力宣传红色文化,让更多的人重新去了解、认识红色文化的内容与内涵。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的密切关系体现在:在红色旅游业中挖掘更多的红色文化资源,整合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更有目的、更有效地发展红色旅游业,在传承红色文化的过程中,也可以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更能起到保护红色文化的作用。

(二)探讨如何发展红色旅游,达到传承红色文化的效果

任何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其销售模式,即营销方案,当然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也如此。红色旅游是个很模糊的概念,无法激起人们参与的兴趣。首先要通过某种方式阐述红色旅游的内容、目的、以及能体会到的感受。只有通过红色旅游业的发展,人们亲自投身到红色文化的学习与体验中,理所当然,红色文化会被更多的人更加深刻的记住,从而达到被传承的效果。

三、红色文化需要被传承的市场意义

(一)传承的价值

当前这个经济体制下,物质成为人们积极追求的东西,红色文化是特殊的文化,通过对这种文化的认识可以激发人们内心正能力,这些积极的正能力促使中国革命的成功,它证明了中国的诞生于发展。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的文化,包含了更多的爱国精神与革命精神,其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当代价值,历史价值主要体现在历史中的革命胜利理论、党政指导社会发展等等,而当代价值主要为能够加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提高国家软实力、提升文化自信等等,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资源。

(二)传承的效益

红色文化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种精神文化,作为教育资源,红色文化是觉有指导思想建设的意义,其具有旅游消费低、周期活动、组织性强等特点,综合了不同的旅游资源。通过红色文化的继承,如建立革命旅游纪念地等景点,能够吸引更多的消费人群,带动该地区的旅游业及经济发展。另外也可以带动与旅游业相关的其它产业的发展,例如;餐饮业、交通事业、通讯行业、种植业等各种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有着极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传承的营销

红色旅游是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承载着传承红色文化的使命,要充分发挥其作用,要利用电视、互联网、等方式进行宣传。营销是有很多理念也方法的,为了促进红色文化产业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必须采用资源整合的营销方案[2]。不能靠单纯的产品销售为目标,要通过销售手段,把产品与管理理念、审美方式、旅游形象结合起来,让旅游者有一种以自己为中心的旅游目标,让旅游者主动的传播红色旅游的好处,进而获得有效的传播感染力。

四、探讨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

基地建设的内容包含革命文物的保护、红色产品的开发、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等多种,在此处就红色文化的传播方式进行探讨。传统的媒体对传播红色文化起不了多大的作用,要想更好的传承红色文化,必须要改革,要采用新型的传播媒体和新的高科技力量对红色文化进行大力度的宣传[3]。如何借用这些改革后的方式,是红色文化传承者着重要考虑的问题。传播的方式、手段与传播者的素质直接决定了红色文化传承的效果。例如大型的舞蹈剧、中国现代京剧等具有意义的红色文化作品值得提倡,激发观看者思想上的共鸣。高校采用实践课的方式丰富红色文化的传播途径,高校免费开发教育资源,另外最重要的教育红色文化传承的手段就是改革,任何行业都存在改革,红色文化急需采用新的传播方式被传承下去。采用直观的表演形式把红色文化演艺出来,使学生参与其中,感受红色文化的魅力与感染力,这样的演艺作品会被一代一代的人传承。

五、结论

本文分析了红色旅游与红色文化传承的关系、红色文化传承的意义,总结了部分红色文化传承的途径,不难发现红色旅游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旅游的发展是新兴的研究课题,红色旅游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落后地区经济的发展,要快速持久的发展红色旅游,必须对红色文化资源的统筹与整合做出相应的政策。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2

——第一组入驻长丰村的调研报告

红色文化是在革命战争年代,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红安是一个。。。而长丰村更是国家主席李先念的故乡,这里走出的开国将军就有??个。

一、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研对象情况

长丰村是原国家主席李先念和原国务院副总理、上将陈锡联的家乡。位于高桥镇区西南四公里,与黄陂木兰山接壤,四面环山,九冲一河。全村11个村民小组,14个行政自然村,共228户,905人,党员35名。村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宜居环境不断改善和提高,先后被评选为湖北省“旅游名村”、“生态文明村”、“宜居村庄”、“文明卫生村”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平安村”等荣誉称号。

主要的红色景点、红色故事、红色歌曲情况

2、调研准备情况

考虑到我们来到的是革命老区,而且是“全国 示范村”,全体组员认为立足本村特点、发挥高教优势、传承红色文化、推动脱贫致富具有重要意义。本组成员坚持“中心突出、科学部署”,对本次调研重点、方案、方式进行了充分论证和准备,并收集了相关资料,设计完成了调研问卷;坚持“深入实际,点面结合”,组员按照分工深入该村的“两组一园”(一组、六组及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通过入村走访、入户访谈、问卷调研等方式开展了调研活动;坚持“系统梳理,有的放矢”,结合调研、走访、问询等情况以及文献查找、分析情况,小组就长丰村红色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加强和改进长丰村的红色文化传承、开发、创新工作提出了对策参考与意见建议。

3、调研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的长丰村一共有11个村民小组,我们选定了“两组一园”作为了调查对象,即:李先念故居所在的八组、陈锡联故居所在的一组以及“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所在园区。本次调研共抽样走访了36位当地群众,发放问卷36份,回收有效调查问卷34份,占??%。在调研整体情况中,从年龄看:30岁以下?人,占??%;30-50岁??人,占比例??;50岁以上??人,占??比例。从性别比例看:男性??人,占??%;女性??人,占??%。从文化程度看:小学及以下文化??人,占??%,小学及以上文化??人,占??%。从政治身份看:党员??人,占??%,群众??人,占??%。

本次样本兼顾了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不同政治身份及性别区别,特别是坚持每户一人,所有调查对象占到全村住户数的1?%;党员更是占到了所有党员的7%,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红色文化传承与开发的良好趋势

近年来,长丰村以“打主席牌,走招商路”为目标,以建设“旅游名村”为着力点,按“旅游名村”总体发展规划,先后投入各项资金650万余元,开展了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建设,红色产业发展态势喜人,群众对红色文化传承与开发的认识、拥护、期望不断提高。

1、红色旅游景点得到开发和宣传。近年来,以李先念故居纪念园、李先念故居图书馆、陈锡联将军故居、秦??将军故居、红马寨、红军洞、共和城等红色文化旧址等为重点,完善了各红色旅游景点的服务设施建设,加大了红色旅游资源的宣传推介力度,着力打造长丰红色旅游品牌。近年来,每年村里的接待游客约30多万人次,在充分发挥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村民普遍认为,2015以来,在本村参观考察红色文化的人数有增长,其中:认为大幅度增长的??人,占??%,略有增长的??人,占??%。而来的群体主要集中在“各级领导干部、单位组织的学员”,近年来,旅行团和个人来旅游参观人员也明显增多。

2、红色人物故事和歌曲得到挖掘。当地编著的《红安将军志》、《李先念的故事》等等书籍,《红安魂》等故事,为长丰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史料依据,是 人们了解长丰革命史的教科书,也是弘扬革命老区精神,开展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小小黄安》、《八月桂花香》等歌曲被人们广为传唱。在调研中,会唱3首左右红色歌曲的村民约??人,占??.%。会讲陈锡联参军、李先念避难红军洞的故事等人占??人。。。特别是,有很多村民都提到《铁血红安》的播放后,参观人数明显增多,这不仅仅是革命老区本身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也是文化宣传带来的变化。

3、红色资源开发得到赞赏和拥护。在调研的村民中,对于开发本地红色文化资源的态度赞成的??人,占到??%,不赞成的??人,占到??%。赞成的民众全部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带动经济发展,同时有部分村民还认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可以教育民族、值得传承和创新,也是对历史的尊重和保护”。随着路网建设,特别是红色旅游公路专线的开通,李先念故居纪念园、陈锡联故居景区游客接待量不断增加,全村从事旅游服务人员达100余人,主要从事保洁、厨师、卖小商品等工作,年营业收入在1-2万元左右。家里有红色文化相关产业的有??户,占??%。大多数家庭希望政府能够组织有序开发,争取能够有更多经济来源和工作岗位。

三、红色文化传承与开发的主要问题

随着,国家对红色文化保护意识的提高,政府及民众对红色文化、红色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越来越重视,但是在进一步推进红色文化传承与开发上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

1、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在调研过程中,有约一半以上的村民认为,目前本村红色资源的开发和保护力度均不够,一共有??人,占??%,还有??人,占??%,认为只重视开发,保护力度不够,还有??人,占??%,认为注重保护,但存在资源浪费等。长丰村走出的将军多,但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分散,交通不便,资源损坏严重,一些革命旧址也都分散在广大农村,多为年代较久远的祠堂、民居,多数房屋建筑已无人居住和使用,损坏较为严重,部分革命旧址、旧居濒临消失,有的已经仅剩遗迹。由于缺乏资金保障,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还不完善,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得不到及时有效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比如:陈锡联故居就 处于无人看管的现状,严重影响墙体,房屋漏雨,墙体坍塌,没有人维修。还有村后扁担山上还有抗日时期留下的战壕也无人问津,更难谈保护和开发。一些乡(镇)的领导、部门的领导,还有不少干部群众,对红色文化遗址保护认识不足,没有深刻认识到红色文化遗址的财富性和保护的重要性,脆弱的红色文化建筑和遗迹可以说是风雨飘摇,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力度不够,红色文化资源蕴藏的潜能还没有发挥出来。

2、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不够。长丰村红色文化资源较为分散,对外宣传相对滞后,没有打造出代表自己形象和独具吸引力的品牌。长丰村是最早创建党组织和开展革命活动的根据地之

一、共有480多人参加革命、284人为革命流血牺牲,在册烈士150人。但是这些历史,并不是所有长丰村民都了然于心,在参加问卷调查的34人中,只有??人全部知道,有??人知道1-2个,还有??一个都不知道,全部不知道的占到了?%%。同时,长丰村2015年被国务院、省扶贫办确定为国家、省级两级旅游扶贫试点村,34人中只有??人知道,大部分村民不知道。在从长丰村走出去的将军情况,少数村民也一无所知,长丰村一共走出了??个将军,知道有将军的也大部分限于李先念和陈锡联,对其他人则鲜有人知。这说明,对红色文化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还没有将红色人物、事迹、故事深入人心,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旅游市场中标志不鲜明,特色不明显,印象不深刻。随着历史的推移,很多资源损坏严重,有的濒临消失,难以引起人们的注意。

3、对红色资源开发的整体规划不够。

在调研过程中,调研对象普遍反映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整体规划,未能够形成有效的开发保护生态战略机制,影响了长丰红色文化资源在红色旅游市场的知名度。主要表现在:一是规划情况,群众不知晓。“政府对本村红色文化开发与保护规划”的知晓率极低,仅仅有?人表示知道,有??人,占??%的人都表示对规划不知道,甚至认为就没有规划。二是宣传单

一、规划不科学。由于红色资源分散,红色文化指示标牌不清,一路感受不到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也看不到多少红色文化的标志,红色文化遗址主体、标志牌不显眼。三是系统性不够,整体规划机制不健全。在推进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时,没有发挥地域优势,把长丰村及红安各地的红色资源,系统、有效的整合,整体规划、整体开发,没有形成红色文化旅游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存在引不来人、留不住客、推不出产品的困境。

四、红色文化传承与开发的建议和对策

1、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增强保护开发意识。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实践的历史见证,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精华在不同时代的锤炼与提升,是民族精神的创造性传承与弘扬,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保护是开发、利用的前提。只有保护好,才能为开发、利用提供基础;只有保护好,才能利用它来对人们进行信仰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长丰的经济发展。一是加大红色文化的挖掘。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通过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深度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及内涵,深度挖掘革命人物、革命故事、革命歌曲、革命图片等红色文化,并形成成果,编撰成书籍、影视、曲库等,激发群众、村民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进一步挖掘出长丰的红色文化遗址、遗迹,搞清家底。划定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区域,增加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碑、牌标志。二是畅通红色文化的宣传渠道。利用在每年的清明节、“七一”、“八一”、“十一”等重要传统节日、纪念日前后,组织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通过瞻仰革命旧址、旧居,祭扫烈士墓、烈士纪念塔,入党(团)宣誓,邀请老红军讲革命英雄故事,访问革命烈属等形式,让广大干部群众和学生了解革命先烈的精神,缅怀他们的丰功伟绩,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通过报刊、电视、广播、网络、广场电视墙等媒体,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的宣传力度,让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意识走进千家万户,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从而提升全社会的保护观念。通过宣传,让大家清楚地认识到,不搞好红色文化遗址保护,就愧对浴血奋战的革命先烈、革命前辈,增强人们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及法制观念。建议在公路两旁,利用石墙、护坡、闲置水渠、废弃桥梁、结合山形地势、运用壁画、剪纸、雕刻、索膜等艺术手法,打造“红色文化记忆”景观带;征集散落民间的红色实物,丰富展馆陈列的内容。

2、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增强保护开发力度。

加大对红色文化传承开发与保护,经费支持是基本保障,并需多渠道加大对红色文化开发、保护的经费投入,才能够确保保护开发力度的提升。一是加大政府投入和预算。加大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的投入,要把红色文化遗址保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积极争取国家、省、市对长丰国家级贫困旅游试点村给予文化保护经费的倾斜,积极争取上级经费。推行乡、村文物协管员体制,建立村民讲解员、保护员等人员经费预算,给予故居、旧址附近参与红色文化保护民众一定的工作和劳务经费,给乡、村、组、户一定的补偿经费,明确看护责任,让红色文化遗址有人宣传、有人参观、有人保护;做到不垮、不倒、不烂。二是积极争取红色旅游开发资金。要克服“等、靠、要”的心理,多形式、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充分发挥市场功能,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红色文化产品和红色文化品牌。积极利用招商引资,开展绿色资源与红色资源结合的旅游开发,吸引外地资金投入,努力提高红色文化旅游资源经济的再生能力。发挥高教优势,依托“湖北艺术画湖北”等文化项目,建立高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把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红色文化传承结合,既能够为文化传承提供一定的经济支撑,也能够为大学生进行专业实践与社会实践提供基地和条件。

3、加强整体系统规划,打造红色旅游品牌。

红色文化与中国梦研究 篇3

【关键词】红色文化 中国梦 内涵 联系 对策

一、红色文化与中国梦的内涵

(一)红色文化的含义。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类型,一般说来,红色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产生、发展和逐渐形成起来的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根据它的主要内容和所呈现的精神形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一是红色文化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的指导思想决定了红色文化的性质及其发展方向,奠定了红色文化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核心。二是红色文化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代代相传是由于红色文化自始至终贯穿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自始至终发挥着把广大人民群众团结起来一起奋斗的精神纽带的作用。三是红色文化集中地凝结出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革命英雄主义为核心的革命精神,集中地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的内在品质、精神风貌、价值取向及人生追求。四是红色文化沉淀出了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和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革命道德。它为党和人民群众提供了行为得失判断标准、价值取向准则和行为规范,为社会建设提供了宝贵的道德资源。

(二)中国梦的含义。在经济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家、社会、个人都需要有一定的理想信念做支撑,进而为成功地解决好每个中国人出彩、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等问题服务,中国梦由此应运而生。中国梦的概念由外交学院院长吴建民首次提出,而被正式提上日程,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则源于习总书记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的讲话到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系列讲话精神。因为在这些讲话中,习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梦,全面深刻地阐述了关于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思想。学术界也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其中公茂虹的解读比较全面。他从三个层面对中国梦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和解读。首先,他认为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梦,它高度融合了特定的、完整的思想意识形态和目标导向,是中华民族当前为之而万众一心努力奋斗的共同理想信念。其二,他认为中国梦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大国崛起,而是以中华民族兼济天下的博大情怀和与世界其他民族包容共生的民族文化心理为基础,阐述的是中华民族要对人类有较大贡献的雄心壮志。第三,他认为,中国梦不是他国梦的翻版,而是扎根于中华民族灵魂,立足于中华民族从传统走向现代化的价值追求,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有着独特的中国内涵。由上不难看出,中国梦是关于中华民族理想、和谐世界构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等方面准确而科学的概括。它不仅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是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客观需要。它凝结着历代中国,尤其是近代以来中国许多仁人志士的理想、当代中国的追求和未来中国的走向,是连接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民族复兴之梦。

二、红色文化与中国梦的内在联系

(一)中国梦与红色文化的内涵构成密切相关。作为一种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又超越了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的新质的文化形态,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产物,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个时期政治、经济的特点和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开辟了我国新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是近代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寻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意愿的集中概括和总结。同时,它一方面也是革命战争年代中国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共同创造、积淀的重要文化遗产;另一方面又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进一步延续、丰富和发展,是中国人民当前集体智慧和关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意愿的高度凝结。而中国梦则是在继承以上这些传统与精华的基础上,集中地概括了当前我国各族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中国梦的实现而努力奋斗的实践本质。可见,红色文化与中国梦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

(二)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与中国梦的实践主体具有统一性。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的过程中形成的,这说明红色文化创造主体是广大的人民群众。同时,它也是为维护和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的。而中国梦不仅是民族的梦、国家的梦,也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己的梦。它不是也不可能是“单向度”的梦。从个体看,它是中华儿女的富民梦;从集体看,它是强国梦;从民族看,它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的复兴梦。只有民族好、国家好,大家才会好。因此从根本上说,不管是红色文化的创造主体还是中国梦的实践主体,都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三)红色文化是推进中国梦实现的重要精神动力。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是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作为文化的一种具体表现形态,红色文化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和场景,充溢着浓郁的“红色”氛围,是构成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基础。这种氛围对“中国梦”的实现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是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而通过弘扬红色文化,有利于把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不断引向深入;有利于突出中国梦的思想内涵增强认知认同;有利于把握实践要求推动实际工作和积聚团结奋进的正能量,激励人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同心共筑中国梦。

三、发展红色文化推进中国梦实现的有效对策

(一)推进红色文化的生活化,为增强中国梦的凝聚力和感召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人的精神、观念等文化现象都是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活动、他们的生产、他们的交往、他们的社会政治组织的有意识的表现。因此,要将中国梦渗入当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必须着眼于人们的现实生活。基于红色文化和中国梦具有内在的天然联系,而且要完整地理解和把握中国梦就必须深入地了解它的历史渊源和传承关系。红色文化最核心的内容就在于追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为当前的中国梦提出和实现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基础和现实平台。所以,要宣传中国梦实现中国梦都离不开红色文化的宣传、普及和它的生活化。渗入社会现实生活并生活化的红色文化必将进一步增强中国梦的历史感、说服力、凝集力和感召力。

(二)推进红色文化的信息化,为深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提供新的渠道和载体。据统计,当前我国网民规模达4.85 亿人,手机网民达到3.18 亿人,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3.01 亿,网络文学用户规模达1.95亿。从以上数字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大程度上,社会生活基本网络化了。因此,在当前要通过发展红色文化深入宣传教育中国梦思想必须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一方面,通过创建诸如“红土魂”“中国红色旅游网”等红色网站挖掘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另一方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诸如制作网络游戏、网络视频、网络音乐、网络文学和博客等的红色文化创作。

(三)推进红色文化的世界化,为中国梦转化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软实力提供重要的资源支撑。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上,胡锦涛指出“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共同维护文化多样性。”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是当前我国最富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先进文化。因此,要向世界做好中国梦的推介工作, 内在地包涵着对红色文化的世界宣传,推动红色文化的世界化,让它走进世界人民的生活,变成他们生活中的时尚元素,从而增强中国梦的世界影响力,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2]李海波.论红色文化传播的价值和策略[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4

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 是陕甘边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的陕甘根据地, 是土地革命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根据地, 之后成为党中央和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对庆阳红色文化的关注较早。1990年2月, 中央庆阳地委在作出的《关于继承和发扬老区精神的决定》, 把老区精神的内容概括为五句话, 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开拓创建的变革意识, 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面向群众的优良传统, 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1], 但并没有明确地提出庆阳红色文化。而庆阳红色文化的提法, 是随着国内红色旅游热而出现的。尤其是2004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该《纲要》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作出明确规定;并指出, 发展红色旅游。

随后, 人们广泛展开了“红色文化”的研究。有人曾统计:在中国期刊网 (清华) 分别输入以上5个关键词, 然后选择全文查找, 得出的结果是:红色旅游资源自2003年以来在314篇文章中出现过;其次是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共有60篇文章提到了这个概念;再次, 有27篇文章在文中提到革命历史文化资源;最后是红色文物和红色文化遗产, 分别有16篇文章和9篇文章在文中提及[2]。

庆阳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 有着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遗产、红色旅游资源、革命遗迹遗址、革命文物以及革命文献。所以, 当地政府也打出了“红色旅游”的牌子。2009年6月, 庆阳市华池县在兰州召开的“红色南梁, 魅力华池”为主题的全市红色旅游景区暨精品旅游路线推介会;而2010年5月, 庆阳市提出“依托红黑绿黄四大资源, 加快建设经济强市”, 这里的“红”, 即打好老区牌, 大力弘扬老区精神, 开发红色旅游资源[3]。2011年6月, 庆阳市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红色运动会。2012年8月, 甘肃省历史学会、庆阳市历史学会等多家单位的合作, 召开“学术研讨会”, 其会议的主题是:“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文化资源高层论坛”, 明确地提出了“甘肃红色文化”的名称。

二、研究现状

随着全国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和红色文化研究的展开, 庆阳作为甘肃红色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人们十分关注和重视本土红色文化的宣传、保护和研究工作。

1. 关于革命精神的研究。

老区精神是庆阳地区提出最早最传统的革命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内涵与外延都发生了变化。人们在老区精神的基础上, 再次重新审视了庆阳的革命精神, 其精神内涵也加入了新元素, 如“南梁精神”[4]、“延安精神”、“苏区精神”[5]、“长征精神”和“抗战精神”[6]。事实上, 庆阳革命文化与“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因为, 庆阳地区作为陕甘苏区的核心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战的出发点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历了中共所领导的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大时期。

2. 关于红色文化概念的研究。

人们在研究庆阳革命精神的同时, 就必须讨论庆阳红色文化的概念问题。其表述为:“庆阳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庆阳老区人民群众,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进程中形成的先进文化, 具有老区精神的基本属性;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 这种文化体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文化形态和长征落脚点的文化形态, 兼具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的基本属性;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这种文化又成为陕甘宁边区文化和抗战文化形态, 具有延安精神和抗战精神的基本属性。他是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创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艰苦斗争中孕育和形成的, 后来又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亲自培育和发扬光大的文化形态, 是体现庆阳地域特点和时代精神的文化形态。”[7]

3. 关于红色文化资源的研究。

人们在讨论庆阳红色文化概念的过程中, 就涉及到红色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和体现形态。这就要进一步阐明红色资源的问题。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 庆阳老区作为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 有着极为丰富的红色资源。主要从革命 (庆阳老区) 精神, 革命歌舞、文艺, 革命标语、口号, 革命伟人、英雄, 革命诗词, 革命 (红色) 歌谣, 革命文物, 革命遗址、遗迹等八个方面说明了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8]。有人从整体上论述了甘肃红色文化的类型、内涵及特点, 认为有5类红色文化, 即以中共甘肃特别支部为核心的早期中共党组织, 以南梁政权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资源;以哈达铺、会宁会师和西路军为代表的红军长征红色资源;以八路军办事处为代表的甘肃抗战红色文化资源;以甘南民变为中心的解放战争时期的红色资源。其内涵又增加了“西路军精神”[9]。有人论述了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传承的问题, 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主要八个方面: (1) 以“两点一存”为核心内容的革命历史资源。 (2) 庆阳老区精神。 (3) 革命歌曲、文艺。 (4) 革命口号、标语。 (5) 革命伟人、英雄。 (6) 革命诗词。 (7) 红色歌谣。 (8) 红色遗址遗迹。其价值, 有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德育价值、历史价值和经济价值[10]。还有人从把握精神内涵为角度, 科学地推进红色资源开发[11]。

三、思考

综上所述, 对于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 一是人们对“革命文化”学术研究的深入和转变;二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尤其是地方经济社会的内在需求;三是政府的重视和倡导。红色文化研究从官方开始进入学者的视野, 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并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对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 虽已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 也发表了一些成果, 但从论文的数量而言, 最多不过10篇。其成果仍很薄弱。尤其是对庆阳红色文化的概念、内涵的研究还需进一步探讨, 关于庆阳红色文化类型的划分, 是否客观、科学和合理, 更需要我们从学理上去深入研究和理清。

第一,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历史观的指导, 客观、真实、科学地开展对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红色文化”研究备受人们关注和重视, 主要还是出于政治与社会经济的需要, 政府倡导“红色文化”, 宣传政治意识形态, 是可以理解的, 也是可以接受的。但问题是, 我们怎么去客观、真实、科学地研究、发掘和利用这种文化, 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裴宜理先生所言:“我不要给中国革命什么评价, 这个评价应该按照后代怎么利用这个资本来判断———你们利用得好, 中国革命就变成很好的一个事, 但利用不好, 也可能非常可怕。因为, 所有革命都有好的一面, 也有坏的一面, 有暴力的一面, 也有理想的一面。”[12]这当然是从历史和学理上的探讨。但在具体研究中, 我们必须坚持马克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客观、真实、科学地研究地方红色文化, 尤其是时下流行的“文化塔台, 经济唱戏”, 把“红色文化”研究纳入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 使“红色文化”研究经济化、庸俗化。当然, “红色文化遗产”丰富的地方, 政府可以把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 如果利用得好, 有益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的确是件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情。但文化塔了台, 经济能否唱戏, 最关键的问题是唱的是什么样的戏。

第二, 开拓研究视野和方法, 理清一些概念含糊不清的表述。据CNKI统计, 对庆阳红色文化的研究, 论文不足10篇, 且不谈质量, 研究十分薄弱, 其研究视野较狭窄, 研究理论和方法较陈旧。在研究中, 出现了许多概念、名称以及表述, 我们并没有具体的分析、定义, 而是直接运用。譬如, 红色文化资源、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化遗产、革命历史文化遗产、革命遗址、革命遗迹以及革命文物等等概念的表述与内涵, 我们并未认真地去分析、研究, 也没有较严谨地去应用, 而是模糊表述, 直接运用。因此, 随着国内红色文化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更新和发展, 我们需要关注全国红色文化研究的概况和进展, 理清我们研究中这些模糊不清的名称、概念及内涵的表述, 使我们的研究“百尺竿头, 更进一步”。

第三, 突破研究人员地域化, 加强圈内交流与合作。庆阳红色文化研究, 其研究的主力军是本土学者, 说得具体点, 主要集中在政府的党史部门和陇东学院, 当然, 这种局面也是合情合理的, 研究当地文化不仅是当地政府和学者热爱家乡, 服务和贡献桑梓的真挚情感的体现, 而且肯定是当地政府和学者义不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但在一定程度上, 我们也要“睁眼看全国”, 突破其研究人员的地域化, 加强与其他红色文化遗产丰富地区的学习、交流。

摘要:甘肃省庆阳市境内存有大量的红色文化遗产。随着红色旅游蓬勃发展, 人们十分重视对其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革命传统的宣传、保护和研究工作, 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和缺失。进一步提升研究理念, 开拓研究视野和方法, 加强合作开发是庆阳红色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红色文化,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甘肃庆阳

参考文献

[1]刘治立.论南梁精神[J].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2, (2) .

[2]刘建平, 韩燕平.红色文化遗产相关概念辨析[J].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4) .

[3]庆阳市深入开发“红黑绿黄”优势资源[EB/OL].新华网, http//:ldxylsx.net, 2011-04-09.

[4]石仲泉.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J].中共党史研究, 2006, (1) .

[5]曲涛.庆阳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及研究进展[C].甘肃省历史学会, 庆阳市历史学会, 等.南梁精神与甘肃红色资源高层论坛论文集, 2012:1-4.

[6]曲涛.庆阳红色文化的内涵分析及研究进展[Z].2012:5.

[7]白学锋, 罗凯.论庆阳老区的红色资源[J].法制与经济, 2009, (9) .

[8]尚季芳.试析甘肃红色文化的类型、内涵及特点[Z].2012:8-11.

[9]赵远兴.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及传承[Z].2012:19-26.

[10]张桂山.准确把握精神内涵科学推进红色资源开发[J].庆阳党史研究, 2010, (1) .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5

[字号:大 中 小] 2010-07-09

临沂素称沂蒙,生态优美,风光秀丽。境内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红色旅游资源丰富,被誉为华东“小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沂蒙老区是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山东解放区的首府和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生活过,留有大量的革命遗迹。“沂蒙母亲”、“沂蒙红嫂”、“沂蒙六姐妹”的故事代代流传。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9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革命前辈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共产主义理想,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党的情怀,不畏强敌、钢铁意志、不怕牺牲的革命气节,藐视困难、艰苦奋斗、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构成了临沂红色文化最本质的要素,这是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我们沂蒙人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形成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但是目前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尚处在初步开发与利用阶段。开发利用好沂蒙红色文化资源,把现有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既是弘扬民族精神、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策应中央发展红色旅游促进老区人民脱贫致富政策的需要,更是发展临沂区域经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一、临沂市红色文化资源目前现状

临沂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红色旅游资源多样,分布广泛,内涵丰富,被旅游专家誉为“两战圣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中国现代史上,沂蒙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太行山、大别山齐名,是全国五大著名的革命老区。

建党初期,党的创始人、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就在临沂播下过革命的种子。1927年春,沂蒙山区第一个党支部——中共沂水支部建立。30年代初,中共地方党组织领导发动了沂水、苍山、龙须崮等几次较大的武装暴动,进行了革命武装斗争的尝试。

1938年,党中央根据抗日战争爆发后全国革命斗争的新形势,先后派遣徐向前、罗荣桓率八路军115师深入山东,开辟了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从此时到全国解放的12年间,沂蒙山区作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中共中央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和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的所在地,成为华东地区革命斗争的指挥枢纽和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被誉为“华东延安”。在这片英雄的土地上,留下了刘少奇、徐向前、罗荣桓、陈毅、粟裕、肖华、谷牧等老一辈革命家和领导人战斗、工作的大量革命遗迹。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包括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以八路军115师、新四军、华东野战军转战路线为主线的革命历史遗迹。包括党政军机关旧址、战场遗址、伟人足迹和红色纪念建筑。主要有:

1、以夏蔚镇王庄为中心的沂水红色文化区域。这里地处沂蒙山腹地,徐向前、罗荣桓、陈毅三位老帅都曾在这里战斗过,是三四十年代山东军民抗战的指挥中心和山东省建党建军开创时期的革命圣地,在革命斗争史上被称为“王庄时代”。有八路军山东纵队指挥部、野战医院旧址,中共苏鲁豫皖边区省委遗址,山东分局、分局党校旧址,《大众日报》创刊地、印刷厂旧址,孟良崮战役陈毅指挥所旧址,山东第一个党支部——沂水支部诞生地,王庄烈士陵园等。

2、以马牧池乡为中心的沂南红色文化区域。这里有八路军第一纵队、山东纵队、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山东战工会、山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抗大一分校旧址,青驼镇山东战工会纪念馆,徐向前旧居,鲁中革命烈士陵园等。

3、以大店镇为中心的莒南红色文化区域。这里有八路军115师师部旧址、山东省政府旧址,中共山东分局、山东省军区驻地,刘少奇、罗荣桓等办公地,山东新华书店诞生地,山东省第一个团支部诞生地,中华抗日第一村——渊子崖,甲子山战斗遗址,鲁东南革命烈士陵园等。

4、以河东区九曲镇新四军军部旧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为主体的临沂市内红色文化区域。1945年10月28日,新四军军部在军长陈毅的率领下北移山东,设在临沂市九曲镇前河湾,是新四军历史上最后一个军部所在地(之后新四军与山东八路军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现遗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共15间。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建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1949年4月,占地15万平方米,有大型纪念建筑物18处,是全国最大的综合型烈士陵园之一。

5、蒙山红色旅游区。位于沂蒙山腹地,是我党较早的革命根据地,主要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等,陈毅、徐向前、罗荣桓、粟裕、肖华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工作和战斗过。蒙山旅游区山水风光秀丽,现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6、孟良崮战役遗址。位于蒙阴县和沂南县境内,包括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纪念馆、战场遗址和孟良崮革命烈士陵园。

7、以大青山战斗遗址为主体的费县红色旅游区。包括大青山战斗遗址、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馆和革命烈士陵园等。

(二)以沂蒙精神为主线的红色文化遗产。沂蒙革命老区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是一笔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体现在革命战争年代涌现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纪念地(馆、园)以及红色歌曲、红色文学、红色影视等文艺作品及其题材等诸多方面。英雄人物纪念地有:以明德英、祖秀莲、李桂芳为代表的“沂蒙红嫂”纪念地,以王换于为代表的“沂蒙母亲”纪念地,以“沂蒙六姐妹”(张玉梅、伊廷珍、杨桂英、伊淑英、姬贞兰、公方莲)、“英雄七姐妹”为代表的拥军支前、爱党爱军典型的纪念地;红色经典歌曲的诞生地有:费县白石屋村《沂蒙山小调》诞生地、沂南东高庄《跟着共产党走》歌曲诞生地;此外,还有《南征北战》、《红日》、《红嫂》、《英雄孟良崮》、《车轮滚滚》、《沂蒙山的故事》等一批红色经典文学、影视作品的取材地、拍摄地。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涌现的一批红色典型。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沂蒙人民继续发扬沂蒙精神,艰苦奋斗,创造了新的奇迹,先后有厉家寨、王家坊前、高家柳沟三个单位受到过毛泽东主席的批示表扬,其中以1957年10月7日作出的“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批示最为著名。

二、临沂市开发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成绩及做法

近年来,借助国家和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有利时机,确立了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红色旅游名市”的发展目标,着力打造沂蒙红色之旅亮点、形成沂蒙红色旅游热点,红绿结合、整体推进,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05年3月,国家发改委、中宣部、国家旅游局等13部委联合发文,将临沂、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三十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2007年5月,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山东省把沂蒙山革命根据地作为全省红色旅游发展的核心,把八路军115师在山东的转战路线作为山东红色旅游的一条主线,沂蒙红色文化旅游线被列入7条精品线路之一。2009年,全市红色旅游接待国内游客1086万人次,同比增长24.62%,接待入境游客3.7万人次,同比增长49.1 %,实现红色旅游综合收65.83亿元,同比增长32.9%。主要做法:

(一)高起点编制规划。近几年,先后编制完成了《沂蒙山区红色旅游项目建议书》、《沂蒙山红色旅游区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沂市红色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等红色专项系列规划,确立了临沂红色旅游“一个中心、八个组团”的发展格局。目前正集中力量对沂蒙红色旅游园区进行整合提升,以充分发挥沂蒙山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潜力,带动餐饮业、宾馆业、交通业、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红色旅游产业要素的发展。同时,该市还策划编制了沂蒙红色风情游、齐鲁红色文化经典游、鲁南苏北红色之旅等多条以红色旅游为主轴的复合型旅游线路和专项线路,吸引了大批游客。下一步将结合全市红色旅游规划,充分发挥市区对全市红色旅游的带动和辐射作用,打造临沂“137”(一心三线七区)红色旅游发展空间格局。以临沂市区为中心,以战争线、支前线、政权线三条线为轴,组织开发产品,联合区内、区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打造华东小延安旅游区、红色首府旅游区、滨海传奇旅游区、英雄孟良崮旅游区、战地歌声旅游区、英雄新四军旅游区、红嫂家乡旅游区等七大经典旅游区,争取所有景区达到国家A级旅游区和国家、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标准,使更多的景区进入国家第二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

(二)高标准建设重点旅游项目。根据2007年《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将开发红色旅游项目24个,规划总投资8.9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3.7亿元。一是整合包装“大孟良崮”。以孟良崮特有的红色文化、历史文化传说和自然生态为基础,实行跨县统一开发模式,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地观光、特色文化参与、生态旅游度假三大特色品牌,推出并优化具有地域特色的红色旅游地观光和山林生态休闲旅游产品。截止目前,已累计投入7000万元对孟良崮纪念馆以及陈列布展进行了改造建设。二是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以“沂蒙”和“红嫂”为品牌,将建成融影视拍摄、红色旅游、休闲观光、文学创作、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影视拍摄旅游项目,总投资1.1亿元,目前已累计完成投资1360万元。三是建设华东革命历史主题公园。在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旅游配套,以3A级景区标准进行设施建设,提高综合服务功能,实现由纪念地向旅游地提升。目前,已投入700余万元新建了沂蒙精神展馆。四是修复山东省政府诞生地暨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纪念地。以红色文化和庄氏文化为核心,重点发展红色文化观光、特色民俗休闲、庄氏文化体验和生态古镇度假四大系列产品。2005年以来,由省、市、县、镇四级政府共同出资1.24亿元对旧址进行了全面修复。

(三)大手笔进行宣传推介。积极探索新的营销手段,采取联合营销、人文营销、产品组合营销等方式,精心策划主题宣传活动,充分展示沂蒙红色风情。一是通过建设沂蒙红色文化雕塑园,举办中国临沂“蒙山沂水”红色旅游推介展示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孟良崮战役胜利和山东省政府诞生60周年、沂蒙精神晋京展、中国(临沂)红色旅游发展论坛、全国红色旅游导游讲解骨干(师资)人员培训班、全国红色旅游市场拓展及融合发展研讨会等,不断提升沂蒙红色之旅的影响力。二是走出去推介,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旅游资源推介会、洽谈会等形式全方位开展宣传促销,叫响沂蒙红色旅游品牌。为进一步加大红色旅游客源市场开拓力度,激活地接旅游市场,该市今年又出台了《旅游奖励办法》,并组织赴省内、京津冀、苏豫皖、长三角四大目标客源地的42个城市进行了大规模宣传推介,在北京、济南等城市召开了《蒙山沂水》大型水上风情歌舞专场旅游推介会,进一步扩大了临沂红色旅游的影响力。三是通过请进来宣传,组织各级各类媒体来临沂考察、采风、踏线,扩大临沂红色旅游在全国的影响。四是创新沂蒙红色文化。该市加快实施文化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相继推出了《沂蒙颂歌》、《谁不说俺家乡好》、室内版歌舞《蒙山沂水》、大型水上实景红色风情歌舞《蒙山沂水》,形成了“白天看景点,晚上看表演”的良好格局;联合策划摄制了《沂蒙》、《沂蒙六姐妹》、《一个农民的1978-2008》、《娘》等影片、电视剧,使沂蒙精神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和弘扬,沂蒙红色文化得到了最好的传承和创新。

(四)打造区域旅游联盟。积极发展与省内其他城市的联合,组合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强势红色旅游产品,由临沂市发起,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等市参与组成五市旅游联盟,实现了区域合作、线路对接、客源互送、优势互补,形成了山东无障碍旅游“新三角”;积极发展与全国其他红色旅游区的联合,陆续完成了江苏省连云港、徐州、淮阴等淮海协作区红色旅游重点城市的联合,建立了互访和联谊机制,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区精品红色旅游线路,拓展了临沂红色旅游发展的空间和前景。下一步将继续加强本地旅游资源、本地与周边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和本地与远距离红色旅游资源之间的联合与呼应,巩固和发展“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高红色旅游的品味,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五)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红色旅游的持续发展,改善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富余劳动力的就业,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拉动农民致富效果明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助推器。蒙阴、沂水、平邑、莒南等县依托其较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大力开发旅游纪念品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积极发展“农家乐”等,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农家乐致富靠旅游,旅游旺,农家忙,农家才乐。孟良崮旅游区、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沂蒙山小调诞生地、九间棚、沂蒙山根据地等红色旅游景区周边大大小小近百家农家乐、旅游购物点、采摘园都在红色旅游中收入颇丰,“红嫂”、“沂蒙六姐妹”、“拥军鞋”、“拥军煎饼”等一批特色红色旅游产品得到畅销,特别是蒙阴河头泉村、百泉峪村、百花峪村,沂南县竹泉村、费县大田庄村、平邑九间棚等农家乐旅游示范村在黄金周期间游客如织,热闹非凡,利润比平时增加了三四成,与去年同期相比,收入有较大提高。依靠拥军鞋发展起来的沂水“布鞋城”有企业近300家,年产布鞋1.8亿双,实现产值7亿多元、利税6000余万。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十万人走上致富路,促进了新农村建设。

三、沂蒙红色文化资源SWOT分析

SWOT分析方法是对沂蒙文化资源开发通过确定经济活动自身所具备的竞争优势(strength)和劣势(weakness)、所处环境的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从而将经济活动的资源、外部环境等有机结合,为制定具有竞争力的战略提供清晰而全面的思路。

(一)沂蒙红色文化发展优势

1、区位优势:临沂市位于山东省东南部,现辖3区9县,山区、丘陵、平原各占三分之一,人口和面积各占全省的九分之一,是山东省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地区。临沂市位于亚欧大陆桥东端,距岚山、日照、连云港三大港口均在100公里左右,距青岛港200公里,海运便捷;京沪、日东高速公路,兖石、胶新铁路分别在境内呈十字交叉,4条国道和18条省道纵横交错,覆盖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2万公里,位居全省前列;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开通了多条国内航线,立体交通大格局已经形成。交通大环境的大力改善,为进一步发展红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2、生态优势:临沂风光秀美,气候宜人,雨量充沛,自然景点较多。蒙山是山东第二高峰,绵延数百里,有“天然氧吧”和“养生长寿山”之称。纵贯南北的沂河和横穿东西的祊河在中心城区交汇,世界最长橡胶拦河坝及其它拦河闸坝,将使临沂城区出现34平方公里的水面,形成15平方公里的滨河绿化带,加上30万亩环城森林绿化带、100公里的滨河大道,将使临沂成为名副其实的生态水城。

3、政策优势:沂蒙是革命老区,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享有十分有利的国家财政、经济、政策等方面的扶持,特别要抓住全国红色旅游工程启动的大好机遇,大力弘扬伟大的沂蒙精神,不断加快红色旅游开发步伐,积极主动争取财政和政策支持。

4、资源优势: 临沂市不但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而且拥有一批高品位的自然风光(如蒙山、莒南县的天佛山、沂水的地下画廊和地下大峡谷、费县的石林等)及历史文化(如智圣诸葛亮、书圣王羲之、算圣刘洪的故里)资源,更拥有滨河百里水城、江北商贸新都等现代文化资源,是各种文化资源富集并配置良好的地区,不但有利于搞好红色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的整合,也有条件建设山东省旅游经济大市。可以说,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临沂红色旅游业的发展前景无比广阔。

5、红色优势:第一,沂蒙山革命根据地持续时间长,而且是全国著名的从未变色的红色根据地,红色遗址留存于全市。第二,沂蒙山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整个华东革命根据地的指挥中心,领导机关多,发生的著名事件多,红色旅游资源密集度高。第三,沂蒙山区是人民群众支援革命战争的典型表现区域,是闻名全国的“沂蒙精神”的承载地。

(二)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劣势

1、精品与形象缺乏 红色旅游品牌的开发深度不够,影响不大;景点形式单调、呆板,景点辅助性资源开发不够;尚未开发出吸引力较大的红色旅游产品,缺乏旅游精品,游客数量较少。

2、设施与环境较差 现有基础设施与景区旅游需求不相适应,旅游设施不足,景区缺乏维护,陈列展示形式落后;景区绿化和景观化水平低,没有形成适合旅游的大环境。

3、空间与规模较小 除个别县的红色资源数量多而集中外,其他红色资源分散且规模较小。资源缺乏保护,周边环境差;各景点分属于不同县区,不同单位,缺乏统一开发、统一管理。

(三)沂蒙红色文化发展机遇

1、政府大力提倡 国家大力支持发展红色旅游和农村生态建设。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了2008年和今后一段时期《关于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2004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同时还成立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国家旅游局确定的“红色旅游年”,将全国红色旅游推向了另一个高峰,之后其影响会一直持续。沂蒙红色资源可以与自然资源联动开发,为加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2、活动强力支撑 2005年是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200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2007年是秋收起义爆发80周年和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也正在深入开展,很多红色旅游景点已经成为党员教育活动的课堂。这些都是红色旅游在今后几年保持持续吸引力的重要支撑,红色旅游是今后几年旅游行业的发展的重点产品。

3、投资全力拉动 为保障红色文化发展,中央计划安排一定计划资金,对红色旅游、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文物保护及修缮、产品规划与宣传等方面予以支持。此外,2005年3月11日,国家旅游局与国家开发银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协议》,将运用开发性金融融资支持“红色旅游”、“乡村观光旅游”的区域整体开发。临沂已完全消除了旅游投资歧视,积极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业。

4、概念倾力打造 沂蒙是中国“红色旅游”的故乡。在国内,沂蒙是最早建立的红色旅游区之一,2002年临沂就开始打“红色旅游”牌,叫响了红色旅游口号;最先举办“蒙山沂水”红色文化节目,开展特色宣传促销活动,展示沂蒙红色旅游美好形象。红色,正成为沂蒙旅游的主色调;红色旅游,正在被打造成临沂最具吸引力的旅游热点产品。

(四)沂蒙红色文化发展威胁

1、地处“灯下黑”片区 中办、国办印发的《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所提培育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涉及安徽、江苏、山东三省的只有一处,即“以皖南、苏北、鲁西南为主的‘鲁苏皖红色旅游区’,主题形象是‘东进序曲,决战淮海’”。沂蒙山区地处鲁中南而不是鲁西南,恰恰被摒于这个重点红色旅游区之外。

2、存在“宣传难”误区 沂蒙是著名的革命老区,长期以来,临沂自身宣传往往侧重商贸经济,而对于其辉煌历史的宣传过于简单,至于临沂丰富的红色文化与美丽自然风光更是宣传不足。同时,临沂因革命老区、山区信息观念落后产生“宣传难”的障碍。其实,今天的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在沂蒙这块红色沃土产生的“沂蒙精神”应该成为团结奋斗、投身改革、自力更生、发奋创业的动力。

3、红色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灵活。部分红色旅游景区在管理体制上,还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主管部门缺乏发展动力和压力;在景区开发建设上,大多数以政府投入为主,投资主体单一,投资规模较小,与蓬勃发展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的多元化投入相比,尚未形成良性市场运作机制,开发建设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同时资源整合的力度不够。我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相关县区也都开发建设了一些旅游景区点,开发过程中由于缺乏整合串联,各县区发展很不平衡,景区建设规模小,比较散乱,没有发挥应有的品牌效应。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结合上,产品组合类型还不够丰富,综合吸引力还不够强。

四、开发和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建议

(一)开发原则:项目开发应遵循五大原则:政府主导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红绿相映原则、红古相衬原则、动静相协原则、游憩相伴原则。

(二)建设目标:以打造 “中国红色旅游强市”为目标,以红色旅游资源为主导,绿色、古色旅游资源为辅助,促成红色爱国教育、绿色田园观光、古色文化体验、蓝色湖库休闲的完美结合,建成全国一流、世界有名的集红色文化教育、自然风貌观光、湖库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多功能旅游区。

(三)功能定位:红色文化观光,沂蒙风情体验;

(四)主题形象:齐鲁之行,红色胜境

灵秀山水,亲情沂蒙

(五)建设重点:由于临沂红色旅游区区内交通总体状况良好,基础设施完善,仅少量景区(点)可进入性不强,少量现存的革命遗址、遗迹破败堪忧,今后的建设重点应围绕“小交通”建设、遗址遗迹的保护和修缮、陈列展示的更新完善即旅游配套设施建设等五个方面来进行。重点建设工程主要有:

1、蒙山红色旅游区。地处沂蒙山区腹地,总面积32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建设12.6平方公里,包括115师东进支队司令部遗址、山东省委驻蒙山办公遗址、综合配套服务设施三部分建设项目。该景区因山水风光秀丽、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设施齐全,已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省级风景名胜区。

2、孟良崮战役遗址旅游区。现为山东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正在建设山下纪念馆区、山上战役遗址区、孟良崮国家森林公园等项目。

3、大青山红色旅游区。已建成大青山突围战役纪念碑(亭),《沂蒙山小调》诞生地纪念碑(亭),辛锐烈士牺牲地纪念碑(亭)等红色旅游景点。近期将建设大青山突围战纪念馆、纪念广场和标志物以及相应的游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等配套工程。

4、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旅游区。位于临沂市内,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建国前动工兴建,1950年主体建筑基本落成,现有纪念建筑物18座,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5、新四军军部遗址旅游区。位于临沂市河东区,现幸存有陈毅住所、张云逸住所及军部办公室15间。2005年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已开辟为红色旅游点。

6、八路军115师司令部遗址暨山东省政府成立纪念地旅游区。位于莒南县大店镇,占地32000平方米,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修复改造。主要内容包括建筑面积8800平方米的115师司令部大院和山东省政府大院,以及罗荣桓纪念馆、黎玉纪念馆、沂蒙红色文化博物馆、“红色民俗参与街”等。

7、中共山东分局、《大众日报》创刊地旅游区。位于沂水县夏蔚镇,正在重点开发夏蔚景片、王庄景片、云头峪景片和双山景片,现已部分完工,展示内容尚待充实。规划在夏蔚镇驻地建设以游客集散和旅游接待为主要功能的中心服务区,正在进行建设。

(六)工作措施:

1、继续推动红色旅游深入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做好调研工作,积极争取我市八路军115师司令部旧址暨省政府成立纪念地及新四军军部旧址系列景点列入第二批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行列,进入国家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2、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发挥沂蒙红色旅游的整体优势。主要是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开发建设总体规划》,搞好区域联合。在省内要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泰安、济宁、枣庄、日照的联合;在省外要积极发展与连云港、徐州、淮阴等地的联合,共同研究开发“老滨海地区访红游”、“南征北战旧地游”、“淮海战役前后方游”等跨省市的红色旅游线路。要努力实现由红色旅游观光型产品向以生态观光、休闲度假等为主流的红色体验产品的转变,形成精品线路,用红色感召市场,用绿色、古色拓展市场,使红色旅游和其它旅游产品互为补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3、加快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打造沂蒙红色旅游精品。重点做好沂蒙山红色旅游园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发改委将其项目列入国家、省级重点建设项目。打造沂蒙红色乡村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造势,营造红色旅游氛围。一是在临沂旅游政务网开设沂蒙红色旅游专栏,建设网上红色旅游宣传推广平台。二是结合重大宣传促销活动,对红色旅游实行捆绑式营销。三是结合重要纪念日、黄金周及其他重要节假日,组织好红色旅游系列主题活动。要以宣传展示这里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八路军115师师部、中共山东分局、新四军军部、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山东省人民政府等党政军机关所在地为主线,突出沂蒙老区在革命战争年代的历史地位,宣传体现伟大沂蒙精神的各种英雄人物及其事迹。与这条主线相联系的旧址修复工作要尽快抓好,史迹陈列及展示工作要高标准搞好,帮助周边乡村致富奔小康的辐射工程要精心做好。

5、加快红色旅游商品研发工作。做好红色旅游商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工作。近期我们将借助《沂蒙》、《沂蒙六姐妹》热播之际,重点做好《沂蒙》、《沂蒙六姐妹》、《英雄孟良崮》等沂蒙影视和《沂蒙山小调》、《沂蒙颂》、《跟着共产党走》、《谁不说俺家乡好》、《愿亲人早日养好伤》等革命歌曲的宣传工作,传播沂蒙精神,进一步扩大沂蒙红色旅游影响。

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篇6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坚持结合继承优良传统和改进创新,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方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

一、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指我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所形成的伟大革命精神及其载体,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红色文化资源包括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的内容,如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以及反映这些精神的遗迹、文章、纪念馆等。在新的历史时期,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既继承了优良传统,又顺应时代要求,不断开辟新途径和多样、有效的形式,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作用。

(一)正确导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经济建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形成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这些资源天然地具有导向性的教育功能。中国共产党历经几代人形成的崇高革命文化和精神,蕴含的无数感人的事迹,有着强大的感染力。对于思想活跃、价值观与世界观处于形成期的大学生来说,基于红色文化资源导向的思想政治教育,易于被他们接受,并有助于引导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培育高尚情操,坚定爱国情感。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红色文化资源中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具有恒久的号召力,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努力探索的创新精神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衍生出新的内涵,同样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无数的素材和内容。

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的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进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客观需求,也是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客观要求。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新内涵,推进红色文化建设,不断加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将红色文化引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仍是最主要的渠道。当前理论课程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脱节,时效性的缺乏导致生动性不足,从而影响了学生的热情及教学效果。将红色文化引入理论教育,须注意避免这一问题。可基于历史资料,通过理论阐述、影像播放、专题讲座等形式,以更生动、直观的形式进行思想引导。此外,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思想状态出发,挖掘现实需要与红色文化的共通点,理论结合实际,寓教于乐,以青年学生更易接受的方式,循序渐进,增进红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吸引力。

(二)将红色文化引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应将红色文化引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塑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让红色文化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不断创新红色文化的教育形式,如专题展览、专题报告会、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红色书画作品比赛等等,努力将红色资源所承载的先进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中来。要在校园内营造浓厚而符合时代要求的红色文化氛围,让红色文化精神在不知不觉中悄然融入青年学生的头脑,塑造积极健康、内容丰富的校园文化体系的红色基调,将历史与现实有机地统一,将革命的激情与奋发学习的动力有机地统一。

(三)利用网络开创红色文化的传播新形式

随着IT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以令人惊讶的速度渗透到了学生们的校园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网络在学生成长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需与时俱进,正视新的传播媒介与机制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进行红色文化的载体创新。要把握好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积极关注学生关注度高的网络站点,利用这些平台进行红色文化的传播。此外,也可自行开发红色文化网站,把握校园网络传播的主动权,将红色文化红色精神更深地融入网络构筑的虚拟世界里。

(四)将红色文化引入学生的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

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才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高校每年都要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以及青年志愿者服务等活动,这也是一个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传播红色精神的良好平台。可选派学生到红色基地实践考察、组织学生到相关地区参观学习,以身临其境的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心灵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在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中,不仅是接收者和学习者,还成为优秀文化的信仰者和传播者。

【参考文献】

[1]程东旺,黄伟良. “红色文化”的价值形态与德育功能探析[J].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6(2).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7

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类型

沂蒙革命老区与井冈山、延安并称为我国三大革命老区,是全国著名的革命根据地。 山东省临沂市是沂蒙革命老区的核心地区,其辉煌的革命历史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按照国家旅游资源分类方法(200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包括3大主类、9大亚类、10种基本类型,有200余个点。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类型见表1。

临沂正是凭借着这些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名列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中,属“东进序曲,决战淮海”这一主题。

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评价

2.1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内在价值评价

2.1.1定性评价

作为全国3大革命老区之一,临沂下辖1类老区4个县(区),2类老区8个县(区),而且还是全国少有的从未变过色的革命老区,可以说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极其深厚,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2.1.1.1资源丰富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精品多,品位高。 现有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4处,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3处,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6处。

2.1.1.2知名度高

红色文化资源整体知名度高,影响力大。 著名的孟良崮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省政府———山东省政府在这里成立;英雄的沂蒙6姐妹及几十万沂蒙人民参军支前 ; 高家柳沟 、王家坊前、厉家寨3个全国先进典型受到毛主席的亲笔批示。

2.1.1.3内涵丰富但缺乏吸引力

红色文化资源内涵丰富,但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来看,临沂对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还有一定差距,其社会效益、经济效益远远没有发挥出来。

红色文化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组合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忽视其他旅游资源的优势,没有把红色文化与临沂悠久的人文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光组合起来,造成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缺乏吸引力。

2.1.2定量评价

2.1.2.1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

根据 《旅游资源 分类 、 调查与评 价 》( GB/ T18972- 2003) 的评价系统 , 临沂拥有优秀级以上红色文化资源共5级资源单体2个,四4级资源单体13个。

临沂主要单体红色文化资源等级评价(优秀以上)结果见表2。

2.1.2.2整体红色文化资源综合价值评价

按照《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关于资源等级划分标准,临沂整体红色文化资源达到国家Ⅰ级资源标准。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综合内在价值评价见表3。

2.2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价值评价

根据《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标准,评价结果综合分值为82分,旅游区开发利用质量等级为Ⅱ级。

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可开发利用条件(含潜力条件)综合评价见表4。

2.2.1区位条件评价

从交通区位来讲,临沂是区位优势明显的枢纽城市。 境内兖石、胶新铁路形成十字交叉,京沪、日东、青兰3条高速公路纵横交错,高速公路、公路通车里程均居全省前列;市区距岚山、日照、连云港3大港口均在100千米左右, 距青岛港200千米;临沂飞机场为国家二级机场, 立体交通格局已经形成。 从经济区位上讲,地处鲁东南大门,南与江苏省接壤,是山东省对外形象的窗口。 东临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日照和连云港, 西连鲁南西部能源基地,南临苏北经济发展区。 按照港口与腹地经济联系的距离衰减规律, 临沂市属于港口的强辐射区。 就红色旅游区域而言,临沂可以说是红色旅游的中转站,其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使其红色旅游既可自成体系, 又可以与周边地区连线,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这些条件都为临沂红色旅游做大做强奠定了坚实基础。

2.2.2社会环境评价

2005年 ,临沂 、孟良崮战役遗址和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分别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和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2007年,临沂又被列为全国8个红色旅游重点城市之一 。 2006年的山东省“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将临沂列为全省3大文化区之一,成为红色文化核心区,在“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规划中, 从临沂被列入红色文化聚集区,成为全省3大文化产业园区之一。 同时,山东省还将以临沂为中心的沂蒙山革命根据地确立为山东红色旅游的核心。 临沂自身发展来看,2007年临沂出台了《临沂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和《临沂市红色旅游总体规划》, 这是全国第一部地级市的红色旅游专项规划。

2.2.3与同质旅游区对比分析评价

横向比较来看,井冈山有“革命摇篮,绿色家园”之称,是国家首批5A级风景旅游区;延安是 “圣地”,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临沂则是“两战圣地”、“华东延安”,拥有国家园林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国家环保模范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 可以说,临沂的红色文化资源种类齐全,融齐鲁文化、汉晋文化、红色文化、自然生态文化于一体,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

3临沂红色文化资源开发策略

3.1加强旅游区域协作

目前临沂旅游市场仍以近程旅游市场为主,目标客源市场集中在省内和周边3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且呈现县域市场热、市区市场偏冷;高端团队数量少,以经济型团队居多;一日游团队数量多,二日游以上团队占比不高这3个特点。 外省客源的省内主要景区固定连线没有形成。 来山东旅游的省外游客主要是泰山、曲阜和海滨,临沂作为西来、南去的必经之地,没有借势形成连线优势。 在下一步开发中,临沂应按照区域联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客源互动、互利互惠的原则,立足临沂,继续本着巩固省内市场、培育京津冀市场、重点开拓长三角市场和苏豫皖市场的原则,重点开拓500千米客源圈范围内的旅游直通车市场,加大临沂市“二日游”以上旅游产品的市场份额。

3.2重视旅游资源整合

红色旅游要科学规划,重视资源整合,把不同规模、不同种类、不同地域的资源连接起来,以红为主轴,以“绿”为补充,借助红色旅游知名度拉动绿色旅游市场量。 比如省内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熟知度太高,市场吸引力有限,而省外客源对沂蒙战争文化的吸引力远远大于省内客源,那么借助绿色旅游的产品优势以及红色文化的市场知名度强力开拓省外集团消费市场,将会带来红绿互补的最佳效果。 同时红色产品的宣传很容易借助政府的市场推动力,争取国内主流媒体的跟踪报道。 可以将沂蒙红色文化作为全国实施革命教育的基地,吸引党政单位、事业团队、学生教育、各大企业集团来临沂进行红色革命教育, 并将绿色旅游融入红色线路,从而使红绿达到最佳市场互补。 这样就最大程度的实现区内区外资源的优化组合, 建立融红色文化、绿色生态、历史文化、民俗风情旅游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旅游区,形成整体效应,增加旅游资源的吸引力, 最终实现旅游资源的优势互补。

3.3进一步弘扬沂蒙精神

沂蒙精神是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西柏坡精神一脉相承的伟大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临沂市最具优势的软实力。 把“沂蒙精神”这张红色王牌做得更强硬,更为人熟知,更有吸引力是临沂下一步发展必不可缺的一着妙棋。

3.4进一步开发红色文化产业

红色文化是临沂最大的文化资源优势,临沂探索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做强红色文化。 从目前发展趋势看,临沂红色文化产业发展应从两个方面进行。

3.4.1制作文化精品

制作文化精品,传播沂蒙精神,丰富群众生活, 提升城市品牌。 先是2005年“沂蒙精神”晋京展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股“沂蒙热”,继而2009年3部文艺精品重磅出击,把“沂蒙精神”在全国范围的影响推向了新高度,电影《沂蒙六姐妹》获华表奖和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奖;大型电视剧《沂蒙》获央视 “首播优秀剧奖”和“最高收视率 ”奖;国内首部水上红色大典、山东首部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获国家舞蹈艺术最高奖“荷花奖”特别奖。

3.4.2以红色旅游带动产业发展

发展红色旅游业,带动煎饼、花生、绿茶、布鞋等当地土特产品进入产业化发展, 致富当地百姓。 依托红色旅游, 临沂市现有500多个专业村、100多万人制作各种“红色商品”,这些当年革命的见证经过精心包装都成了响当当的产品品牌。 如“沂蒙小调”系列食品、“六姐妹”系列食品、“拥军布鞋”、 “沂蒙老区酒”等。 目前,临沂“红色品牌”的产品已达数百个,涉及上百个门类,带动起数10万人走上致富道路。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8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积淀下来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类型, 它蕴含着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和高尚品质, 承载着我们民族的红色历史、革命精神、光荣的传统和思想的境界。它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在民族存亡之际用生命铸造和凝结的宝贵精神财富。革命先辈的英雄事迹鼓舞人, 革命先辈的的高尚品格熏陶人, 革命先辈的崇高理想激励人, 革命先辈的坚定信念教育人, 让生活在当代优越物质条件下的小学生拥有高尚的品格, 崇高的理想, 坚定的信念, 让小学生拥有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奉献精神。红色文化对于小学生的精神成长, 对于小学生的素质培养及全面发展, 都有着独特的价值。

1 红色文化为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资源保障

小学语文教育是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 担负着小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意识等素质培养的重大任务, 小学语文教材也就成了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资源。而小学语文教材中拥有大量的红色文化资源, 为小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提供了重要的资源保障。

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二年级上册的第三组课文《欢庆》、《北京》、《我们成功了》、《看雪》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内容, 《欢庆》的国庆场面的热烈, 《我们成功了》的我国国际竞争实力的强大, 《看雪》的祖国统一的盼望让小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我们伟大的祖国, 为祖国的强大而自豪、为祖国的统一而努力。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课文《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香港, 璀璨的明珠》则从祖国的大好山河的角度让小学生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 进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四年级上册的第五组课文《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从“我国的世界遗产”的角度、从激发学生探索我国世界遗产的兴趣的角度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五年级上册的第七组课文《圆明园的毁灭》、《狼牙山五壮士》、《难忘的一课》、《最后一分钟》从祖国的屈辱历史的角度揭示了中华儿女奋力抗争的为祖国而奉献一切的精神。五年级上册的第七组课文《七律·长征》、《开国大典》、《青山处处埋忠骨》、《毛主席在花山》给小学生带来了一位伟大的人物———毛主席, 让小学生从各个角度走近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 走近伟大祖国的缔造者。六年级上册的第二组课文《詹天佑》、《怀念祖国》、《彩色的翅膀》、《中华少年》展示了“祖国在我心中”的情感内容, 詹天佑为维护祖国的尊严而勇敢创造;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定决心;海岛战士的不畏艰险扎根海岛等内容都是小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资源。

小学语文教材的这些内容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形式展示了我国的红色文化, 教师以红色文化为基础进而对小学生进行人文素质的培养, 红色文化为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主要的资源保障。

2 红色文化为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精神财富

在那段虽已远离但永远都不会消逝的历史中, 那些为了民族和人民的利益而付出了青春、热血甚至生命的伟大的人们, 把自己留在了历史的硝烟中, 更把自己的名字永远地镌刻在了人们的心上。他们的牺牲、他们的付出和他们的精神都是我们民族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在当下这个物质飞速发展的时代, 物质满足的同时更需要精神财富的辅助, 高尚的情操和人格可以权衡我们的物质欲望, 可以让我们成长为一个健全的人。狼牙山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 诱敌上山, 英勇杀敌, 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最后英勇跳崖, 为了民族的未来视死如归的精神;“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以及大无畏的精神与豪迈的气概。

“这是美丽的祖国, 是我生长的地方,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明媚的阳光。”这首歌歌唱的是我们伟大的祖国。祖国是我们心中最温暖而神圣的词汇, 是我们赖以生存和成长的摇篮, 祖国是我们的伟大母亲。“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丰富而坚实的精神财富。祖国物产丰富、风景优美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得到了充足的表现, 《美丽的小兴安岭》则描绘了一幅山河壮美的祖国图画、让学生在了解并领略祖国美丽风光的的同时, 加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从《圆明园的毁灭》中学生更加深切地了解了中国的历史, 更真切地为民族的强大而自豪, 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看雪》中的美丽而热切的盼望则激发了学生对祖国统一的未来憧憬, “台湾是祖国的宝岛”, 成为学生心中永远不变的爱国信念。“我是中国人, 我爱中国”是《最后一课》中的老师和学生们发自肺腑的话, 更深深地烙印在了每一个学习这篇课文的小学生的心里。

通过对各种红色文化的具体作品的学习,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接受正确的思想观点, 培养高尚的人格, 健全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推动他们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红色文化为小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提高了丰富的精神财富。

3 红色文化为小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提供了价值标准

在现代社会中, 小学生的人格培养是一个重大的课题, 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根本, 是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道德和人的行为的统一体。如何将外在的文化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 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奋斗的目标, 在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的过程中, 人格培养的标准也即其价值标准, 是我们自身素质外化行为和语言的标准, 真、善、美缺一不可。

红色文化中的所包含的革命精神、崇高理想、坚定信念、爱国热情等均成为了我们在现代社会中生活成长的不可或缺的价值标准, 小学生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会深深地被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和情感所打动, 会在现实生活中进步一步去体会其真实性和必要性。从而让他们在文化的熏陶和现实的体会中逐步丰富和深化其价值认识, 领悟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 在这一过程中有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养成。

论红色文化在新时期的弘扬与传播 篇9

一、弘扬红色文化的时代紧迫性

红色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红色文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前提、实质内容、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 是新时期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的强大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传承红色文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重大而深远, 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更加深入人心, 激励全国人民不断开拓与创新, 具有时代紧迫性, 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1、多元文化冲突下红色文化面临挑战

文化人类学认为, 文化不是人们先天固有的, 而是通过后天习得的。“人们通过接触大量的有象征意义的符号, 逐渐建立起符号和价值之间的对等关系, 才能在心中形成一个意识和观念的体系, 并用它去进行社会价值的再生产, 即是文化。”红色文化就像一条长河在近几十年的发展演变中, 既有基本的积淀, 又有不断的变易。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文化交融现象出现, 不同价值观、社会思维和行业取向也随之产生, 形成了不少亚文化。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拒斥主流社会价值观和规范群体, 能够激发替代主流文化的观念, 包括在任何文化模式上不同于社会其他部分人群分支。美国社会学家T罗扎克曾提出“反文化”的社会学术语, 指的是西方青年所奉行的与主流文化相对抗的价值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反文化会对社会产生负作用。

比如大众文化在赢得中国青年一代认可的同时, 也使一些西方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念, 如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实用主义、新权威主义等附加在大众文化里扰乱着青年人的价值判断。它使一部分青年学生以游戏人生的态度宣泄感情, 调侃传统价值、漠视信仰、抵制主流文化, 导致了他们人性结构中的享乐欲望与价值理性的分裂和对认, 从而使其陷入了消费主义和拜金主义的泥潭。“在深层意义上, 这是大众文化对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价值的解构, 造成了青年学生的道德失范, 使他们形成了非理性的信仰。”作为高校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大众文化的发展, 发挥信仰教育的渗透、批判、引导和整合功能, 帮助青年学生提高价值鉴别的能力, 树立科学的信仰。

红色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天然构成, 具有特殊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而在多元价值观的竞争背景下中, 在不断强调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今天, 我们要运用文化批判、引领、整合的功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传承红色文化, 充分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2、红色文化是道德教育的理念信仰

德育信仰是一种理想、信念和信仰的道德教育, 它能够促使学生领悟道德的终极价值, 实现从“知”到“信”、从他律向自律的提升与转化。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而红色文化是革命前辈在长征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留下的大量丰富的精神财富和光荣的革命传统, 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红色文化蕴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 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 引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塑造高尚的道德情操。

就德育内容而言, 红色文化资源是不可或缺的。要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 实现德育工作目标, 使青年一代爱党爱国、思想活跃、充满热情、渴望成才、团结协作、品德高尚, 政治上积极上进, 学习上勤奋刻苦, 情趣上健康向上, 生活上丰富多彩, 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德育载体, 德育载体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断变更。文化是德育内容的有效载体, 借助本国的文化育人, 实现德育的现代化。情感是人们行为启动和保持的内在强大动力, 是关系人格和个性养成的关键因素。红色文化能够使人们的情感得到陶冶, 心灵得到升华, 精神得到激励。运用红色文化进行道德教育, 使他们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 指引他们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影视产品, 创作编辑出版更多更好的红色文化图书和电子出版物, 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旅游, 构建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独具地方特点的红色文化德育体系。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情谊、革命意志和英雄气概陶冶人们的情感, 形成一种健康情感与红色文化的耦合状态, 使人们在广袤的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中孕育健康情感,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红色文化产业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与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现在的华人世界中, 一些实业家的祖辈或父辈曾参加过轰轰烈烈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有的甚至曾指挥过千军万马, 高级将领回想当年事, 确是情牵几代人。虽然生活在全国各地, 有的甚至散居海外, 但发自内心的对红色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愫使革命者的后代对红色故土魂牵梦萦。许多经济尚不发达的革命老区已经以此为纽带, 招商引资、招才引智, 以红色文化搭台, 经济贸易唱戏, 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文化和旅游相互融合、相互渗透, 以文化促进旅游发展, 以旅游促进文化传播成为新的发展趋势。红色文化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革命老区保留下来的革命遗址和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 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发展相应的红色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革命老区大多位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山区, 风景优美、生态宜人。把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结合起来, 寓思想道德教育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之中, 两者相映生辉、相得益彰, 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 提高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 又有利于把红色文化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 推动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

二、弘扬红色文化的主要传播途径

“每一个时代的文化都具有特定媒介所承载的内涵。……失去了媒介的承载, 文化就失去了其得以延续和散布的载体。……文化的传承不仅依靠媒介散布延续, 同时也要依靠岁月沉淀, 社会成员不断互动所累积的精神产品。”在物质生活日益富裕的今天, 主要应通过以下几种传播途径来弘扬和传承红色文化。

1、传唱红色歌谣

在语言的各种形态中, 口语是最生动形象、最简洁传神、最活泼明快的。在口头语言的面面相传中, 人们可以获得相互之间的交往反应, 在既定的交往时空中没有隐私可言, 彼此有着巨大的生命空间和行为预期。不仅如此, 口头语言还因为其不断地容纳和更新的功能, 使其始终跟随社会生活的发展步伐在丰富其容量。可以说, “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信息有多丰富, 口语表达的形式就会有多丰富, 这种与时俱进的特点, 成为了以口头语言为载体的歌谣所独具的长处。”社会发展到今天, 物质生活日益富裕, 人们更渴望精神文化产品的享受, 红歌恰好满足了广大观众向上、向善、向美的精神需求。红色经典革命歌曲承载着光辉的历史, 朔造着民族精神, 激励着一代代人为民族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英勇奋斗, 许多歌曲都被公认为是不朽的经典, 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红色歌谣, 不仅具有个性解放的能力, 使民众个体能够通过感觉和情感等感性的审美冲动, 而成为红色文化艺术传播的主体, 并以审美的方式展现和提升人的本质力量。通过唱红歌、听红歌, 追忆过去那些艰苦又充满激情的岁月, 给人鼓舞、催人奋进。唱红歌引导大众关注、了解和传播红色文化, 推广革命精神、弘扬主旋律, 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凝聚了全民族的团结力量, 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中国红歌会”给我们带来了成功的启示, 看红歌、谈红歌、唱红歌, 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把红色做成特色, 以主流引领多元”是红歌会的突出特点, 健康、积极、向上是红歌会的显著基调, 始终坚持弘扬主流价值观, 坚持媒体应有的文化自觉。许多观众评论红歌会所表达的对革命英雄的崇拜, 对红色历史的缅怀, 对幸福生话的赞美, 代表了一种主流价值观。红歌会丰厚的底蕴、怀旧的色彩使许多中年人参与进来, 成为忠实观众。很多观众都反映, 全家人一起观看红歌会, 既增进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沟通, 又促进了家庭与社会的和谐。红歌会像一个巨大的心灵磁场, 使各阶层的人汇聚在红歌舞台, 一起激动, 一起欢呼, 起到了给人鼓舞、催人奋进的作用。

2、加强红色影视经典的社会学传播

个体社会化已成为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许多学科共同关心的课题。从社会学的观点看, “个体社会化是指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 在与社会的交互作用过程中, 通过学习与内化社会文化而胜任社会所期待、承担的角色, 并相应地发展自己个性的过程。”要充分发挥红色经典的社会教育作用, 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文艺的社会传播与对文艺的社会控制。红色经典向社会传播, 当前主要是靠影视剧展播。红色影视艺术作为影视艺术的一种, 对促进国民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红色影视剧的直观性、形象性以及强大的视听觉效果, 我们可以强烈地、震撼地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了自己的崇高理想和政治信仰, 为了实现祖国的独立, 民族的解放而抛头颅.洒热血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妻离子散的舍小家顾大家的自我牺牲和奉献精神。

在红色影视艺术教育中, 实现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 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一部部红色影视剧在诠释革命历史事件和彰显革命英雄人物的感人事迹的同时, 也向人们传递着理想信仰。《狼牙山五壮士》的五壮士、《长征》中的毛泽东, 《可爱的中国》的方志敏、《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孔繁森》中的孔繁森、《激情燃烧的岁月》中的石光荣等革命英雄人物, 他们为了共产主义理想, 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这种精神震撼了人们的心灵, 冲击着他们的思想, 影响着他们的理想信仰。红色影视艺术在本质上是爱国主义文化, 蕴涵着激昂的精神力量, 它包括了许许多多老一辈革命家为了取得祖国的独立和人民解放以及中华民族的富强而浴血奋斗、视死如归的经典爱国事例, 涌现出的许许多多可歌可泣、感天动地、流芳千古的壮烈场面和爱国英雄人物。如电影《步入辉煌》中的抗日英雄杨靖宇、电影《赵一曼》中的赵一曼等。这种爱国主义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民族意识、民族品格和民族气质之中, 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3、红色旅游

红色旅游产品是一种文化旅游产品, 文化性是产品生命力的精髓, 红色旅游资源具有厚重的历史内涵与人文价值。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是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决定旅游产品的品位、等级及其生命力的首要因素, 红色旅游资源蕴涵着灿烂的红色文化。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传承红色文化, 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 加强公民思想政治教育, 提高思想觉悟与境界。一方面, 国内旅游者慕“革命圣地”之名而来, 通过参观游览革命历史遗迹、遗物, 聆听导游讲述英雄事迹、革命故事, 既净化了灵魂, 又颐养了身心。这种熏陶必然激发游客对革命历史的思考, 从中获取一种精神力量。另一方面, 红色文化是中国特有的、不可复制的文化。当红色旅游推向国际时, 中国的红色精神也随之传到了海外。外国人对创造了奇迹的中国革命历史充满浓厚的兴趣, 想通过红色旅游了解中国发生的故事, 以慰其猎奇之心、饱其向往之福、探其不解的谜。此举不仅有利于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革命传统, 而且有利于宣传社会主义中国, 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我们的文化, 使他们对有着如此璀璨文化的国家充满羡慕之情, 仰慕之心。因此,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游客来到革命老区瞻仰、寻访, 抛却的是疑问, 心怀的是景仰, 衍生的是学习, 无疑有利于传承与光大中华民族的优良革命传统。

红色旅游还是一项重大的教育工程。充分挖掘红色旅游对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使红色旅游不仅成为旅游者放松心情、陶冶性格的一种精神享受, 而且成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红色旅游也是一项重大的文化工程。红色旅游, 实质上就是实施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伟大工程, 它突出彰显了具有震撼力的伟大民族精神, 凝聚了一个震动世界的伟大的党、伟大的民族所进行的革命事业的伟大历程。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 是民族发展的根基, 也是民族相互区别的重要特质。红色旅游还是一种良好的美感教育, 是一种集自然美、艺术美和生活美为一体的审美实践活动。人们热爱美好的事物, 追求美好的生活, 渴望从那个物质极度贫乏, 但精神却十分富足的年代里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快乐的真谛, 获得心灵的满足和精神的超越。祖国壮丽山河是美, 热土承载的红色精神也是美。通过红色旅游, 使人们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同时, 不知不觉丰富他们的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 受到美德教育, 得到美的享受。

总之, 大力弘扬“红色文化”就是讴歌革命英雄、弘扬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文化工程。弘扬红色文化可以增进人们的爱国情怀, 可以培育人们的坚强信念, 可以铸就人们的创新精神。在多元文化背景下, 我们要运用文化批判、引领、整合的功能,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大众文化的生产、传播、消费和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通过红色歌谣、红色影视剧展播、红色旅游等多种传播范式来传承红色文化, 充分发扬“红色文化”的德育功能, 为培育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摘要:“红色文化”是中国的特色文化, 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构成部分, 它蕴涵着丰厚的革命、历史文化内涵。时代的发展使得大力弘扬红色文化更具紧迫性, 因为这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再审视, 更是挖掘“红色文化”价值的内在要求。当前我们应通过传唱红色歌谣、红色影视剧展播和红色旅游等各种传播范式来弘扬红色文化, 充分发扬其德育功能, 为培育高素质社会主义人才及建构和谐社会提供精神支持。

关键词:弘扬,红色文化,传播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川.川陕苏区红色文化的歌谣建构与传播[J].文艺争鸣, 2010 (10) .

[2]谈谷铮.当代西方青年文化价值趋向[J].青年研究, 1986 (4) .

[3]李志军, 邓鹏.从文化冲突对青年学生信仰的影响看信仰教育[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2010 (9) .

[4]吴瑛.文化对外传播:理论与战略[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9.

[5]周志强.大众文化理论与批判[M].北京:高教出版社, 2009.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1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 作为一种成熟的、富有生机的文化传统, 在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就已经形成。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演变, 它逐渐形成一种独立的、颇具特色的文化形态, 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动力接连不断、哲学慧根日益萌发的精神源泉。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 每一社会都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 它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中涉及许多基本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 这种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和改革的成功, 都必须首先以其民族精神来支撑。民族精神本是一种宏观的民族文化, 文化心态在时代背景下的任何波动, 都必然导致时代精神的律动。

传统文化的外延显然要比儒家文化宽泛得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价值取向的总体表征, 而儒家文化则仅仅是民族思想文化形态中的一种而已。传统文化除儒家文化外, 还有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 如道家文化, 法家文化, 墨家文化, 名家文化, 佛教文化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

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由民族传统文化凝结成的。尽管传统文化有多方面的结构、层面, 但都是由它的精神本性决定的,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古国, 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以其伟大的创造力、顽强的生命力、强大的凝聚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是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上, 最值得我们珍视的, 是这五千年历史演变中形成的爱国主义精神, 这是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 也是文化遗产中的无价之宝。爱国主义精神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过程。在我国, 应该说从殷商奴隶制国家政权建立后, 爱国主义思想就逐渐形成, 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 逐步完善起来。应该指出, 历史上的爱国主义是打上时代烙印和阶级烙印的。陕西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不仅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 而且数量多, 分布广, 影响大。

陕西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出发, 由中国共产党人、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的, 极具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先进文化。红色文化作为党的意识形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新民主主义时期的先进文化, 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

三、遗存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

陕西红色旅游资源丰富, 西安、延安重点项目开发已成规模。近10年来, 陕西围绕革命旧址、纪念馆、民族圣地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等优势资源, 加大旅游产业开发, 形成了以延安革命旧址、西安事变旧址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特别是2004年国家正式启动红色旅游后, 以红色旅游为主体的旅游业逐步得到了长足发展。2005年陕西省红色旅游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态势, 接待人数达1520万人次, 收入62亿元, 同比增长20.6%和24%, 高于全省旅游业增长速度。比如西安, 作为我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从3000多年前的西周算起, 先后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特别是周、秦、汉、唐, 都是统一的大国, 创造了辉煌的古代文化。陕北则形成了以秦汉文化为主体, 融合了北方草原文化等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文化个性。陕南文化是一种由移民构成的文化。再比如延安作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过13年, 留下了一大批宝贵的革命文物、革命纪念地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延安精神。延安在中国革命史和全国革命纪念地中的特殊地位, 积淀了发展红色旅游的优质旅游资源基础。

四、继承优秀文化传统,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化是一个整体, 它是有规则的, 因而能绵延不断, 代代相传, 但文化又是充满差异, 不断变异的, 因而又是千姿百态, 代代有变的。世界上有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中国是其中最特殊的一个。我国历史文物之众, 文化典籍之多, 优秀传统之厚, 和其他文明古国比较起来, 是首屈一指的。其他文明古国, 由于种种原因, 文化传统曾遭到中断的厄运, 唯独我国古老的文明不仅没有因民族征战而覆灭, 反而因与异族文化的互相融合得到发展更新。因此, 我国的传统文化, 是名符其实的“代代相传”, 形成文化积淀, 它有强大的惰性, 左右着传统文化的定势发展。又由于异族文化的互相融合, 易于接收外来文化, 促成了文化的更新, 使传统文化“代代有变”, 不至于趋于僵化。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是批判继承, 综合创新, 因为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 我们不能也不可能抛弃我们的根。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历程中所创造的宝贵财富,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中国传统文化所凝聚成的民族精神已经成为激励和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财富, 对一个民族来说, 历史发展的精神动力首推民族精神。它可以激发民族成员的归属意识、进取意识和奋斗意识, 凝聚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从而形成推动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精神的民族。千百年来, 饱尝艰辛而不屈, 千锤百炼而愈加坚强, 靠的就是这种威力无比的民族精神, 靠的就是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越是困难的时刻, 越是要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越是要大力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

但是,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经常地发生着变化, 对待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上仍然有不同的观点。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的社会总体上是发展了, 但也存在着比较大的问题, 其中之一对传统的放弃和否定。一些人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漠不关心, 有关知识极为贫乏。应该说, 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不是一个简单的认识文化的问题, 或者是学术争论问题。事实上它是对待民族, 对待社会主义、对待改革开放的大问题。否定传统、放弃传统, 就意味着否认我们的民族, 放弃社会主义制度, 否定改革开放。

结束语:

陕西曾经是革命的大本营, 在革命战争时期所形成的红色文化资源得天独厚, 它和陕西辉煌的历史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文化和一定实力的现代文化一起构成了今天的陕西文化。陕西红色文化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也是发展红色文化产业、推动陕西经济发展的黄要资源。陕西现在是红色文化资源最丰富的省份之一, 不仅涵盖了中国革命的各个时期, 而且数量多, 分布广, 影响大。继承革命传统, 发扬延安精神, 对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建设文化强国, 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摘要:任何民族的进步, 离不开传统文化的维系。任何时代的发展, 必须以民族精神为支撑。本文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涵义入手, 运用马列主义对传统文化应批判继承的观点, 以陕西典型的红色文化为例分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然联系。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道家和法家为构架, 尤其以儒家文化为主导的多元文化的复和体。中华民族又是一个民族精神博大丰富的民族。这主要体现在求实, 崇尚气节、富于革命传统, 自强不息、刻苦耐劳, 宽容、和平, 豁达乐观的民族精神上。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红色文化

参考文献

[1]《工人日报》2001年2月26日

[2]国家教委社科司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403

[3]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755~756

[4]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辽宁人民出版社, 1993, 668

[5]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编.中共陕西历史简明辞典[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0.

[6]万生更, 陕西红色文化软实力研究[M].西安:三秦出版社, 2010.

[7]万生更, 陕西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探析[J].西安:理论导刊, 2010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长征精神;高校;大学生;育人

80年前,中国红军面对艰苦卓绝的环境,历时一年多,转战14个省,行程二万五千里,实现了战略大转移,完成了一次载入人类历史史册的伟大长征。长征的伟大胜利成为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为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长征中中国共产党人发扬的前仆后继、不怕牺牲、意志坚定、革命理想高于天的斗争精神,也沉淀为红色文化,成了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丰碑。

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高校育人的重要思想武器。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河南工业大学结合自身实际,提出“践行长征精神、构筑红色校园”建设的整体思路,坚持“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一个品牌,坚持两条主线,实现相结合,即以培养传承长征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打造 “重走长征路”社会实践项目品牌,坚持“一实一虚”两条主线,把重走长征路与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主题教育、两课教育“四结合”,把长征精神辐射到全校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终实现实践育人的目标。

一、“践行长征精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做法

1.提高认识,形成全员参与的校园文化氛围

河南工业大学把“践行长征精神、构筑红色校园”的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纳入育人的中心工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安排校园文化建设实施计划,统筹规划校园文化建设推进措施,统筹调配校园文化建设资源,通过建立全方位育人体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等,确保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机制到位,逐步形成了党委领导、团委落实、各部门联动的全员化重视、全员化参与、全员化推进的工作格局,达成了全校师生的共识。

2.制度保障,确保红色校园文化的全面建设

重走长征路为校外实践活动,河南工业大学出台了《重走长征路团队管理办法》和《重走长征路安全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确保了制度到位;通过社会实践纳入职业发展教育课程建设,成为每个学生课程学习的必修环节,实现红色校园文化的全员参与;通过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部门联合开展届次化、品牌化、系列化的红色校园文化活动,实现载体到位;通过划拨专款支持校园文化建设,实现经费到位;通过实施校园文化品牌、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先进团队及个人等各类评选,实现激励措施到位,有力地促进了以践行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校园文化氛围的形成,促进了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升。

3.传承创新,打造“重走长征路”的项目品牌

河南工业大学还借助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统一规划,科学安排,在传承品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确定主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各学院和团学组织师生重走长征路,秉承“数年不断线、覆盖各学院”的品牌活动指导思想,着力打造了“重走长征路”品牌,形成全校师生“践行长征精神”的重要校园文化活动平台。

二、“践行长征精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经验

1.把学习长征精神与志愿服务相结合

河南工业大学长期把长征精神融入志愿服务的指导和具体实践中,通过西部计划育人工程、温暖冬天希望工程、雷锋月等多项活动,展示了学校志愿者坚持不懈、乐于吃苦、重于求实、善于团结的长征精神。

2.始终把学习长征精神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河南工业大学利用社会实践的平台,组织校院两级成立“重走长征路” 队伍,通过 “追寻红色足迹”“访问铁血老兵”“走访红军战士”等多种活动形式学习了解长征精神。组织学生深入红色根据地,亲自走长征之路,沿途通过支教、文艺表演、科普宣传等形式为当地百姓服务。

3.把学习长征精神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

河南工业大学专门成立长征精神宣讲团,编印了党建期刊《旭日》,还以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庆日等为契机,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活动,如“七一”入党宣誓仪式、“十一” 升国旗仪式等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活动,使长征精神在其中得到充分体现。学校还通过征文、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传承爱国主义精神,把校园建成学习长征精神的重要阵地,使长征精神在一代代学子中薪火相传。

4.把学习长征精神与“两课”教育相结合

河南工业大学把长征精神与“两课”教育相结合,把长征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党课中,组织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训班,并结合时事,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课程教育中了解长征精神的内涵。

三、“践行长征精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效

河南工业大学充分挖掘长征精神的内涵,把长征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的精髓,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点和特色,并引领校园文化取得累累硕果。

1. 挖掘载体,党建工作谱新篇

学生党员利用iebook软件创办党刊《旭日》,起到了运用多媒体技术在广大党员、共青团员中展示、宣传党的基本理论和党员先进模范事迹的作用。此外,手机党报、电子党校、出国留学学生网上党支部、党性答辩等一系列党建载体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党建工作不断前进。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高等学校先进党委”“河南省五好基层党组织”“河南省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河南省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

2. 百花齐放,校园文化现光彩

在长征精神感召下,学校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形成了“工大讲坛”“大学生论坛”“梦想起航迎新晚会”“女生风采大赛”“校园歌手大赛”“飞得更高毕业晚会”等品牌活动;荣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作品竞赛优胜杯,连年被评为全国“挑战杯”系列竞赛校级优秀组织奖,连续多年获得河南省高校最好成绩;社会实践方面,形成了“重走长征路 传承报国志”“金种子支教”“关注食品安全”等优秀实践活动。2001年以来,学校7次获“全国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12年获“河南省社会实践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3.桃李满园,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在长征精神感召下,学校涌现了一大批优秀学生集体和先进个人,“十大自强标兵”“十大学习标兵”“十大年度人物”事迹感人,优秀校友层出不穷,各类捷报频频传来, 2000年、2009年学校两次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国青年创业教育先进单位”,2012年被评为“全国就业典型经验高校五十强”。

四、“践行长征精神”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展望

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是培养高素质人才、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开创新的历史伟业的需要,是新一代大学生提升素质的需要。大学生要进一步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构建红色校园文化,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首先,要学习长征精神。不仅要系统地学习了解长征历史,而且要深入研究长征历史和精神,只有下功夫、钻进去,才能深刻理解长征精神。

其次,要感受长征精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真正理解长征精神,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实地重走长征路,加深对长征历史、长征精神的理解和感悟,这样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长征精神。

再次,要践行长征精神。学习长征精神是为了践行长征精神。践行长征精神就要求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以长征精神为动力,以更好的精神状态、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

长征胜利是中国共产党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近代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转折。长征精神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使我们党能够在九十多年来仍然青春常在,不断取得胜利。长征精神留下的宝贵财富让后人受益无穷,大力弘扬长征精神对于激励各族人民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是党和国家未来的骨干人才,用长征精神影响更多的大学生,使更多的大学生坚定“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红色文化与语文教学 篇12

当前, 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 为了提高国民素质, 培育国家未来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很多国家都将全民阅读推广作为基本的国策, 西方发达国家进行了多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 例如德国政府通过“全国朗读日”“朗读志愿者”“阅读起跑线”等活动, 提高了国民对阅读的兴趣, 培养了大批有文化、懂技术的人才队伍;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组织用于全民阅读推广工作, 推出了诸如“夏季阅读挑战”等读书方式, 提高了国民素质。可见, 全民阅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主潮流。1997年, 我国正式提出了“倡导全民读书、建设知识工程”的口号, 将每年的12月定为全民阅读月, 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 直至今日, 全民阅读的活动依然方兴未艾, 对提升国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巨大帮助。

红色阅读是我国全民阅读的重要组成部分, 红色资源是我国珍贵的、反映革命文化的精神资源, 也是我们老一辈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建设家园的历史见证。反映红色文化的红色文献是对人民群众进行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鲜活教材, 起着其他文献所无法替代的作用。近年来,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 西方各种腐朽的、反动的、落后的思潮开始在互联网涌现, 对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产生了蛊惑和煽动作用, 部分群众的政治立场出现动摇, 对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前途丧失信心。这时, 加大红色阅读的推广, 对弘扬正气、传播先进思想、净化社会风气有着重要作用。图书馆具有收藏人类文化知识、传播人类文明、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的作用, 图书馆不仅是文化的传承者, 更是文化理念和精神的传播者。目前, 国内很多公共图书馆都加大了对红色阅读的宣传和推广力度, 例如作为中国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越秀区图书馆开展了“红色阅读快车进社区”活动, 在全区掀起了红色经典阅读高潮[1]。然而, 更多的公共图书馆由于受到图书资源、技术手段和人才资源的制约, 无法高质量地进行红色阅读推广活动。同时, 作为图书馆组织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图书馆, 有着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图书文献资源和人才资源[2]。可是, 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主要局限在校内师生, 甚少参与全民阅读活动, 造成大量红色文献的浪费。事实上, 教育部曾在文件中规定, 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在满足本校师生阅读的基础上, 要尽量向社会和公众开放, 充分发挥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由此可见, 为了提高城市社区红色阅读的成效, 必须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的职能和作用, 进一步拓展高校图书馆的社会服务职能。

二、高校图书馆推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的措施

(一) 整理红色文献资源, 丰富文化建设载体

与公共图书馆相比, 高校图书馆有着较为丰富的红色文献资源, 这也为其进行城市社区红色文献推广提供了基础。近年来,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资源建设从传统的纸质资源向数字化资源过渡, 大部分高校的文献资源采购比重向数字资源倾斜。而且随着新媒介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提高, 电子阅读成为社会大众阅读的主要方式, 对电子文献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可以预见, 未来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图书馆发展的重中之重。高校图书馆在数字文献资源建设上要远远领先于公共图书馆[3]。然而, 调查中我们也发现, 由于历史的原因, 高校图书馆中的红色文献资料并不完整, 大量的红色资源散落于民间, 缺乏应有的保护措施, 有的被损坏无法阅读, 有的直接丢失了、难寻踪迹, 搜集整理起来十分困难;有的高校图书馆对红色资源的挖掘整理力度不够, 红色资源建设处于较低的档次, 缺乏应有的感染力和渲染力, 不能发挥其素质教育的作用;有的高校图书馆红色文献资源过于陈旧, 缺乏对红色资源数据库的整理和建设, 不能发挥红色教育平台的作用, 更遑论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此, 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对红色资源的重视程度。一方面, 通过订购、征集等各种途径, 将各种有价值的红色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 尤其是一些能够反映革命年代政治、军事、文化的历史文献, 可在图书馆内设置红色阅读专架, 将红色资源分门别类、完整系统地呈现出来。另一方面, 积极利用信息和网络技术, 对图书馆的红色资源进行数字化整合。这里注意的是, 红色资源不仅具有时代性, 同时也有地域性的特征, 人民群众往往对反映本地区红色革命历史的文献更为感兴趣, 为此高校图书馆在红色文献开发时, 要注重从数据库、论坛等途径搜集与本地区相关的红色文献, 并利用网络技术制作出集文字、图片、视频于一体的红色文献特色数据库, 为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推广打下基础, 从而推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

(二) 推广社区红色阅读服务, 弘扬红色文化

一直以来,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基础和保障, 其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的师生, 对于如何服务社会和公众比较陌生。欧美等发达国家的高校图书馆大多对公众开放, 公众能够享受到完善的图书借阅和信息服务。目前, 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也加强了与社会的联系, 成立了诸如“社会合作服务处”等部门, 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公众进行深层次的交流和资源共享, 特别是参与社区文化活动的指导实践。首先, 高校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推广活动中, 除了发挥知识桥梁和纽带作用之外, 还要积极宣扬红色文化的魅力, 让更多的城市居民感受到红色文化的魅力所在, 自觉地加入到红色阅读队伍中来, 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4]。比如高校图书馆可定期面向社会举办一些红色文化学术交流活动, 由图书馆或者聘请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教授为社区居民进行讲座, 讲述红色年代的峥嵘岁月、烽火连天、金戈铁马, 讲述中华民族艰难坎坷的强国之路, 让人民群众深深地为今天祖国的发展感到自豪, 坚定党的英明领导, 坚信中国梦一定会成功。高校图书馆还可以利用世界读书日和全民阅读月等特殊时段, 举办红色文化专题展, 为读者推荐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书籍。有条件的高校图书馆可以邀请一些流行红色书籍的作者到场, 进行现场的签售活动。还可以举办红色经典书籍知识竞答活动。通过激烈的比赛, 并利用社交网络, 例如豆瓣、人人、QQ、MSN等, 创建红色经典书籍讨论小组, 吸引更多居民去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其次, 发挥指导作用, 激发红色阅读兴趣。调查发现, 很多红色图书由于年代久远、内容深奥等问题, 影响了社区居民的阅读积极性[5]。尤其是在快餐阅读盛行的当下, 现代人生活和工作节奏不断加快, 身心比较疲惫, 真正愿意静下心来细细阅读咂摸的并不多。作为红色阅读的倡导者和引导者, 高校图书馆员自身要热爱红色文化, 熟读红色经典, 在阅读中形成自己的心得和体会, 并能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为社区居民进行阅读指导, 引导更多的居民走进红色经典的世界, 爱上红色经典。固然, 城市社区居民人多且杂, 每个人的学历不同、兴趣不同、性格不同、年龄不同、理解能力也相差迥异, 这就需要图书馆工作人员提供分层次的阅读指导, 能够根据不同居民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红色阅读推广服务, 例如对儿童而言, 可以为其推荐《黄继光》《小兵张嘎》《王小二》等儿童读物;对老年人可以为其推荐《中国人民解放军征战纪实》《伟大的长征》等系列丛书等。此外, 为了弥补人力上的不足, 高校也可以征集一些表现优异、素质过硬、成绩较好的志愿者组建服务团队, 为社区居民提供红色阅读的指导服务。

(三) 建立多样化的社区红色阅读方式, 渗透红色文化

首先, 纸质文献资源的借阅服务一直以来是图书馆的基础业务, 高校图书馆在保证本校教职员工、学生文献需求的前提下, 应该对社会开放。可为城市社区居民办理读书证件, 在周末等时间段内向社会开放, 允许社区居民进入高校图书馆进行红色图书阅读[6]。并为社区居民提供红色图书借阅服务, 每次凭证借阅3~5本红色图书。当然, 这会增加高校图书馆的人员、设备等成本支出, 图书馆可以进行适当的有偿收费, 收费标准在社区居民可接受的限度内, 同时也可以满足高校图书馆额外的费用支出。其次, 高校图书馆在向社区进行红色阅读推广的实践中, 可以借助现有的远程接入技术或者办理相关的校外图书证, 让社区图书馆和居民共享相关的红色电子资源及数据库, 并通过有计划、分阶段的共建实施方案, 对社区相关的馆员进行基本的网络技能、咨询服务的培训。当然, 实现这样的愿景需要高校和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知识资源的共享共建机制, 而且这种合作也应该是长期持续的, 而不是一年一度应景式的文化秀。各级高校及政府不仅要将图书馆为社区文化服务作为一种长效考核机制纳入高校图书馆的日常运营, 同时也要将社区服务纳入高校图书馆的社会评价体系[7]。再者, 积极推广手机阅读服务。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普及, 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城市居民大多拥有一到两部智能手机, 他们已经习惯在互联网上浏览信息, 电子图书成为越来越多读者的阅读选择。且与纸质图书相比, 电子图书阅读器不仅安装简单方便, 而且内容丰富、容量大, 可以装载海量的图书馆资源。携带起来也十分方便, 读者可以在工作之余、茶余饭后随时随地的进行阅读, 大大提高了阅读效率。因此, 高校图书馆要充分发挥电子阅读的优势, 将红色经典书籍数字化, 普及以手机为代表的阅读终端新模式, 并创建相关网站或者与其他大型网站合作, 提供红色经典书籍下载服务, 使得社区居民能够方便地使用手机阅读红色书籍, 使红色经典书籍紧跟时代脉搏, 为读者阅读带来便捷与新鲜。

三、发挥高校图书馆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的配套措施

(一) 加强馆员培训, 提高馆员文化素质

如果说图书馆是红色文化建设的载体, 馆员则是红色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馆员的职业道德、业务水平、知识结构和组织能力, 直接影响着红色文化建设的水平和层次。目前, 各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人才比较匮乏, 图书馆对红色文化也缺乏较深层次的认识, 对红色文化保护和研究的意识比较薄弱, 红色文化建设的效果不是特别显著[8]。因此, 各高校图书馆应有针对性地对馆员进行培训, 聘请这方面的专家学者讲授红色文化的相关知识, 提高馆员对红色文化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培养他们搜集、整理和挖掘红色资源的能力, 充分发挥他们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二) 参与红色文化研究, 提供个性化服务

图书馆应积极参与红色文化研究, 把所学的红色文化知识应用到红色文化研究, 一方面鼓励员工积极研究红色文化知识, 探索红色文化精髓, 开辟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主动加强与学校相关部门、地方政府及其他文化机构的合作, 发挥自身的人才和科研优势, 积极参与红色文化项目研究, 承当起红色文化研究相关的课题, 在红色文化研究上有所作为, 多出成果;另一方面, 图书馆员还应发挥其作为专业服务人员的作用, 利用所掌握的红色文化相关信息, 有针对性地向研究红色文化的有关人员, 如学校老师、政府工作人员等提供红色文化研究资料, 开展个性化服务, 主动为他们进行红色文化信息推送服务。

总之, 如何引导人民群众阅读红色经典类书籍, 普及红色经典阅读已经成为我党在思想教育领域的重大课题。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信息资源的集散地, 是开展全民阅读活动的主力军, 高校图书馆在城市社区红色阅读化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为此, 高校图书馆要加强服务社会的意识, 积极利用自身在资源、人才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加强对城市社区红色阅读的推广, 让更多的城市居民树立起红色阅读意识, 使红色阅读取得实质性成效, 最终将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成果。

参考文献

[1]陆海英.“红色经典”文学误读现象解析[J].安徽文学, 2008 (11) .

[2]寇世珍, 王思根.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现状与构想[J].价值工程, 2011 (24) .

[3]唐晓阳, 林英.提高数字出版物使用率, 迈向数字阅读新时代[J].图书馆论坛, 2004 (2) .

[4]刘虹.红色资源: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资源[J].教育评论, 2008 (3) .

[5]杨祖逵.高校图书馆社区阅读推广服务之理性思考[J].图书馆建设, 2014 (12) .

[6]李淑青.高校图书馆社区延伸服务的难题探析[J].科技信息, 2010 (33) .

[7]李亚卓.高校图书馆社区服务有效实现的若干思考[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 .

上一篇:人与自然的和谐论文下一篇:母乳喂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