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征文

2024-10-18

红色文化征文(共12篇)

红色文化征文 篇1

红色之旅

-------记革命老区“兆吉沟”一行

暑假我和爸妈一同来到了革命老区我们县浩山乡“兆吉沟”—— 这里是九江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彭泽县委党校培训基地、彭泽县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共彭泽县党风廉政建设教育基地、彭泽县浩山兆吉红色教育基地培训学校。那里有红军踏过的足迹,有革命历史的遗迹,还有迷人的景色,清晰的空气,让人流连忘返!

随着我们的车行驶在蜿蜒崎岖的路上,我们离革命老区“兆吉沟”越来越近了。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翠绿的竹林,风吹过竹叶,发出沙沙的响声。在翠绿竹叶的衬托下,首先我看到了一个老式建筑---中共赣皖七县中心县委旧址。原来它是红军学习与开会的场所。它里面陈列这一幅幅当时的照片,一件件当时留下的文物,和一个个惊心动魄的革命故事。我看过之后渐渐了解到了革命的重要性,那些革命英雄们不惜用自己的生命换来新中国的成立。

然后导游带领我们参观当年红军战斗过的地方----栓马树、把口岭、月山口、千年廊桥……

站在红军战士曾经工作学习的地方,我感触很大。在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下,我让爸妈给我拍了照片,我要把这些照片珍藏起来。记得从前我经常来其他的纪念馆玩,对那里并没有太多的去认识。而通过这次的活动,使我深深感受到了红色文化的光彩夺目。一个个烈士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现在的辛福生活。我们应当好好珍惜。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拿起枪杆保卫国家,实在太遥远,但我们能做到的是努力读书,做一个有用的人,为国家效力,做国家的栋梁之才。

红光学校

韩瑾

红色文化征文 篇2

一、忆往昔,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育人的社会价值

当历史的车轮进入21世纪, “红色文化”与红歌会、红色经典剧、红色之旅等语句同样响亮, 再度掀起了“红色文化热”的浪潮, 这种含有革命年代独特内涵的红色文化以崭新的面貌、丰富的形式展现在人们面前, 引起当代青年学生对那久远红色年代的向往。笔者认为, 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源于红色文化具有深厚的社会价值作为背景。

红色文化教育是一个庞大的系统, 从文化形态学理论分析, 红色文化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面:一是物质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的表现是物质的, 是可以用感官去感受和认知的, 比如我们保护的革命遗址, 保存的革命遗物, 建设的革命纪念馆、纪念碑、纪念塔等实物。二是制度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的载体是文字的, 是以命令、决议等方式下达的, 比如我们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的政令, 开展红色旅游的号召, 开展国家公祭日、纪念日的活动安排。三是精神文化层面。文化在这个层面突出的是人的信仰、精神世界, 是核心层, 比如在革命战争年代凝聚出来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 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弘扬的大庆精神、雷锋精神、特区精神、抗洪抗震精神、奥运精神等, 这些精神是不同时期赋予文化的时代特征, 呈现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状态, 是红色文化传承和弘扬的精髓所在。

红色文化教育的主旨在于以红色作为时代精神内涵的象征, 而落脚点则在于教育, 呼唤广大青年学生忧国忧民、超越自我、奉献社会的崇高精神, 实现红色文化教育的社会价值,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健康发展。具体分析, 红色文化到底存在哪些价值呢?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具体划分:一是政治价值。体现在培养广大青年学生政治意识、政治行为为主要目的, 创造和谐健康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形态。二是经济价值。体现在引领广大青年学生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自强不息的精神作为动力, 奔向进步、奋斗的航标。三是理念价值。体现在养成广大青年学生人文价值取向和以人为本的理念, 塑造主人翁意识和勇于担当的气魄。四是文化价值。体现在挖掘和利用红色文化的独特功能, 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世界影响力的红色文化产业品牌, 倡导主流文化,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五是生态价值。主要体现在红色文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潜力, 事物是发展的, 不同的时期要体现不同的文化内涵, 这样才能保持红色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和存在的理由。

二、展未来,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育人的渠道作用

目前, 受国际、国内大环境影响, 面对独生子女大学生逐年增多的现实, 大学生价值观念不断更新, 呈现出多元化的复杂态势, 部分大学生政治信念、政治立场、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人生价值观趋于淡漠。为此, 加强革命传统教育, 重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和无为的宣传, 需要挖掘各种渠道, 充分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大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中的优势。

1.开通“爱国主义基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感染学生。中宣部于1997年和2001年公布了两批200个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作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中, 要积极主动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联系, 共同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教育内容的展示, 创新教育手段, 挖掘教育内涵和主题思想, 拓展教育功能, 建立起基地建设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谐长久的合作关系, 实现共嬴。

2.构建“校园理论高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熏陶学生。高校在建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高地时, 要把“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历史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真谛, 作为校园理论高地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提炼和凝聚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 弘扬红色文化, 创造红色理论宣传阵地, 通过打造红色文化品牌效应, 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论坛、征文、演讲、话剧等活动, 让大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熏陶, 提升文化育人功能。

3.打造“两课课堂阵地”教育渠道, 用红色文化来激励学生。“两课”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 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毋庸质疑的重要作用。“两课”也是高等教育中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 传统的“两课”教育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需求, 面对新时代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 他们的追求是多元化的。

三、重实践, 充分构建红色文化育人的载体效能

红色文化教育服务于公民道德体系建设, 鼓励大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抱负、坚定信念,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育人成才的环境, 让大学生时刻不忘革命先辈们为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抛头颅、洒热血、甘吃苦、讲奉献的崇高精神。为此, 要装扮校园红色景观, 引领校园文化风尚, 寻找传播途径, 打造红色文化家园。

1.依托党建、团建,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组织建设平台。党建、团建工作是我党思想路线建设的重要平台, 加强党建、团建工作对我党抢占广大青年学生思想阵地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时代下, 如何开展党建、团建工作, 吸引广大青年学生围绕在组织周围, 需要挖掘党建、团建工作的内涵和形式, 红色文化教育是加强党建、团建工作的一条有效途径, 符合时代潮流和广大青年学生的特点, 是对传统教育的一种有益的补充和拓展, 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组织建设中的平台作用。

2.依托学生社团,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自我成长平台。大学生社团是继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之外的又一重要的学生组织, 社团可以把有共同目标、共同爱好、共同志趣的青年学生凝聚到一起, 自发地开展喜闻乐见、增强社团凝聚力和生命力的活动, 促进社团的良性发展。

3.依托新兴媒体,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网络信息平台。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脑、手机已经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得到普及, 随着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平台的开发, 让青年学生的生活依赖网络的程度加深。高校要加强网络建设, 为青年学生开展网上公祭、红色文化论坛、红歌会等网络教育活动提供设备和技术支撑。

4.依托红色旅游, 搭建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服务平台。红色旅游是高校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 充分挖掘、保护和利用革命历史文化遗产,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 将革命历史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旅游资源有效地整合起来, 寓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于文化娱乐、观光游览之中。通过红色之旅, 让高校学生了解革命历史知识, 挖掘革命精神内涵, 陶冶青年学生情操, 提高青年学生文化修养, 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特色和时代精神, 把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愫转化成爱国主义的行为动力,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旅游资源服务中的平台作用。

5.依托先辈模范, 搭建红色文化教育直面交流平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是值得学习和敬重的, 敬重的是人品修养, 学习的是精神传承。高校要充分挖掘老红军、老战士, 专家宣讲团、标兵模范宣讲团等资源的潜力, 让他们走进校园, 深入学生群体, 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志愿服务等面对面的交流活动, 重现革命战争年代的烟火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感人场面, 让青年学生接受血与火的洗礼, 激发青年学生“忆光荣传统, 当红色传人”的热情, 发挥红色文化教育在直面交流中的平台作用。

毛主席曾经说过, 对待中外文化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洋为中用, 古为今用。对待红色文化我们同样要坚持这样的传承精神, 一方面要充分地认识到红色文化蕴藏的社会价值, 另一方面也要不断地挖掘、弘扬红色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 还要赋予红色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新的时代精神, 让“红色之火”继续燎原神州大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瞿敬平.红色文化对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探析[J].黑龙江史志, 2013, (17) .

[2]霍曙光, 董明章, 赵南南.河北省高校红色文化进校园现状研究[J].文学教育 (下) , 2014, (08) .

[3]肖灵.红色文化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J].江苏高教, 2013, (01) .

[4]金子艺, 陈春燕.加强培养90后大学生“红色文化”认知的几点建议[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 (12) .

[5]方元务.弘扬红色文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02) .

[6]王洪叶, 王爱华.高校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增强学生认同的向度[J].教育探索, 2014, (07) .

红色文化征文 篇3

一等奖10名

《那面鲜红的旗帜》

(赵波,信阳市新县职业高中高一种4班。指导教师:易文静)

《亘古不变的情》

(毋云彩,焦作四中高二6班。指导教师:韩艳梅)

《血与火的历史激励我前行》

(张雅心,濮阳油田第二高级中学高一11班。指导教师:李娟)

《坚强的中国女性》

(崔紫薇,济源市思礼镇初级中学七1班。指导教师:卢丰)

《不朽的丰碑》

(王法权,濮阳市南乐县实验中学七4班。指导教师:王玉飞)

《游延安,感民族之魂》

(李佳鑫,三门峡市实验中学七9班。指导教师:杨敏霞)

《唱支山歌给党听》

(韩雨薇,平顶山市新程街小学五4班。指导教师:王轲萌)

《历史的选择》

(石佳,信阳市潢川县实验小学五4班。指导教师:程楠)

《参观彭雪枫纪念馆有感》

(裴若茜,南阳市第十七小学六1班。指导教师:魏向辉)

《读红色书籍,树远大理想》

(葛颂,濮阳市南乐县第二实验小学五4班。指导教师:仇彩霞)

二等奖20名

《梦萦昨日那片红色》

(马延飞,济源市第一中学高一。指导教师:周建新)

《崛起,中华!》

(王丹丹,焦作四中高二6班。指导教师:韩艳梅)

《铭记历史,珍惜生活》

(于来凤,三门峡市卢氏职专2010农经2班。指导教师:尚志强)

《那是怎样血染的红》

(扶晓勇,信阳市新县职业高中高一种(6)班。指导教师:杨青云)

《独特的青春旋律》

(陈新,濮阳市台前县高二3班。指导教师:王红丹)

《红旗永飘扬》

(卢新艳,济源市思礼镇初级中学八1班。指导教师:苗利红)

《颂扬先烈精神,珍惜幸福生活》

(韩紫玥,焦作八中八1班。指导教师:张小榴)

《历史的记忆》

(李萌萌,平顶山市卫东区光华学校八2班。指导教师:王刚岭)

《唱支山歌给党听》

(任康雨,信阳市潢川县付店镇中学七4班。指导教师:邹学军)

《游许世友将军故居有感》

(胡文秋,信阳市新县第三初级中学九14班。指导教师:曹波)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李梦瑶,濮阳油田第十七中学初三1班。指导教师:张小艳)

《党啊,我亲爱的母亲》

(杨佩文,安阳林州市合涧镇辛安学校四2班。指导教师:王素平)

《〈一个苹果〉观后感》

(沈鑫奇,平顶山市新华区建设街小学。指导教师:谷娟娟)

《党是阳光,我是花儿》

(段燕妮,济源市梨林大许学校六年级。指导教师:张伟锋)

《看〈小兵张嘎〉有感》

(李靖怡,平顶山汝州市望嵩小学。指导教师:梁媛媛)

《听爷爷讲过去的故事》

(孙冉,焦作八中五1班。指导教师:孙振香)

《党的光辉照我心》

(周怡然,信阳市潢川县实验小学四2班。指导教师:张玉)

《纪念碑前的遐想》

(李砚耕,南阳市第十七小学五1班。指导教师:李亚玲)

《党是我心中一颗最亮的星》

(王静,周口市淮阳县二小。指导教师:王双华)

《〈闪闪的红星〉观后感》

(张雯钰,濮阳油田第四小学三6班。指导教师:周慧美)

三等奖50名

【济 源】 张 湾 崔亚丽 梅雨诗 宋巧芳 李俊杰 茹欣欣

王朋波 周小伟 聂新凤 陈丹妮 姚晚芳

【焦 作】 连珊珊 孟泽宇 张 珍 张雨晨 史俊萱 杜 鹃

张子慧 沈唯一 王文英 韩 笑 刘欣玥

【平顶山】 王斌鹏 陈丽娜 万慧敏 刘宛宾 闫卓远 杨雨衡

陶思雨 向梓瑜 刘禧贝佳 李浩然 王子皓

庄 严 黑琳琳

【信 阳】 李雨华 罗清然 王 茜 马宇轩 代 阳 李依芸

【濮 阳】 武昕琪 成泽恒 马艺宸 王冬烨 牛佳文

【周 口】 时弋斐 张欣茹

【安 阳】 秦云慧

【南 阳】 张嘉倪

优秀奖100名

【平顶山】 于浩森 邵一哲 李富羽 张博文 郭师成 兰 天

陈田佳 刘星宇 买浩浩 牛文会 王嘉旭 苏煜暄

杜佳澐 张皓淼 李稚帆 李 奥 孙 悦 任梦笑

李文静 卢奕汝 李心怡

【信 阳】 李君临 李 娜 董惠文 刘 萍 刘 畅 冯静薇

张咪咪 魏文玉 祝基程 徐颖颖 马 杰 张 羽

张珮璇 江亚枫 方 欣 韩桂中 肖 颖 吴威威

苏 梵 谢丹丹

【济 源】 杨泽尧 李玲蔚 王 鹏 李鸿淼 张嘉琳 周新达

郭 佳 卢凯凯 卢朦凡 王 欢 李君萍 黄乾坤

任洪磊 任雨珠 崔艳晓 崔明辉 郭超凡 薛 洁

王 煜

【焦 作】 常 虹 刘瑞瑞 梁晨丽 千瑞瑞 张 琰 韩娇月

许泽华 张 昱 王雪琴 买琳婷 靳云帆 许 佳

侯淑敏 陈妍妍 买一帆 张 雪

【濮 阳】 贾 茹 谷思晗 屈卓凡 闫冬儿 刘瑞奥 刘欣雨

胡钰涵 齐思颖 谭永慧 宋晓琳 汪慧静 林运浩

张佳悦 王永鑫

【周 口】 谢文清 王任飞 卢治亮 陆映月 李博峰

【南 阳】 裴晏晨 牛沛雯 杨蕙菁

【安 阳】 杨雨菲 李 好

优秀组织奖7名

信阳市妇联 濮阳市妇联 济源市妇联 焦作市妇联

小学生红色文化征文 篇4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每次听到这首豪迈激昂的《长律长征》时,我眼前都会浮现出红军战士那英勇无畏的身影、竖毅执着的脚步、顽强拼搏的精神。七十年前,先辈用他们的热血和生命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之歌。他们,征服了千难万险,他们,创造了人间神话。

今天,作为新世纪的主人,在庆祝长征胜利70周年的喜悦之中,我们又该用怎样的行动来弘扬长征精神,继续新的长征?也许有的同学会说,现在不用爬雪山、过草地,也没有机枪的威胁,匪徒的追赶,我们没有必要走长征、学长征。

是的,现在我们生活是多么幸福呀!吃的、用的、玩的,应有尽有,有家长的关心,老师的教导,社会的关爱,艰苦的环境似乎已离我们悠然远去我们,缺乏的不正是红军战士那种面对困难英勇无畏、顽强拼搏的精神吗?长征途中,红军正是凭着这种精神,征服千难万险,战胜了强大敌,取得了最终的伟大胜利,为中国革命闯出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红色文化进校园优秀征文 篇5

随着耳畔的国歌,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正迎着朝阳缓缓升起,我望着那面鲜红的五星红旗心中无比自豪:

这就是我的祖国,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

说起现在的新中国,就不得不谈起共产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说得很对。共产党成立于197月,在召开全国第二次代表大会时,党的任务是打到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明主共和国。党为此目标努力奋斗,最后真的成功了。他们推翻了帝国主义,建立了现在的新中国。

当然,不是随便定定目标就可以实现的。新中建立的背后是有多少流血甚至牺牲。这些老一辈的革命战士是用鲜血与生命换来了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不能辜负了这些老英雄对我们的期盼。

毛主席有一首诗叫做《长征》,其中有一句是这样的: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那大雪山,沼泽地真的就像一个小泥丸吗?答案并非那样。四川西部的大雪山,高入云霄,终年积雪,山上空气稀薄,呼吸都很困难,但英勇的红军战士们踏着积雪,迎着狂风顽强的翻过了一座又一座雪山,过了大雪山,又是一望无际的草地,草地上有很多死水潭,看上去是草地,一踏上去人就陷下去了,粮食又短缺,只能吃些野菜来填填肚子。不过,功夫不负有心人。1936年10月,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了。

历经风雨和重重困难之后,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东方沉睡的雄狮被唤醒,它将谱写辉煌历史的新篇章。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正在前进着,一步步的脚印无不见证着新中国的成长经历。

一九六几年我国第一课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1970年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今年的天宫一号也圆满完成任务。

红色文化征文 篇6

五年级1班

XXX

指导老师:XXX

XXX小学“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记忆”红色旅游征文

今天下午,我们来到上虞市博物馆,参观红色展览。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红船上成立。很快,许多上虞人士投入到党的怀抱,涌现出了叶天底、王一飞、何云、陈树谷、章辅、周达明等一大批革命烈士。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新中国的诞生。五星红旗之所以鲜艳,是无数烈士用鲜血染成的。

走进展厅,首先是各位上虞烈士的简介,有二三十岁的,也有五六十岁的。接着是上虞走向解放的经过。还有著名书法家的题词。啊,快看,那是什么?哦,原来是记载着诸多革命故事的连环画,听爸爸说,这些都是他小时候看过的故事《白毛女》、《两个小八路》……我真想看一看这些故事。

接着,我们看到了各种剪纸。有毛主席头像,有周总理头像,还有朱元帅头像……。那些剪纸十分精细,连毛主席下巴上的小痣都剪了出来。瞧,那儿有一把大刀!走近一看,原来是革命时期留下来的。旁边还有炮弹,茶壶等。后面还有红色火花、红色像章等展览。

延安红色旅游文化 篇7

为了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的影响力,近两年,延安市加紧了对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洛川黄土地质公园、延川黄河乾坤湾蛇曲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和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申报。按照延安市旅游发展规划,2015年前,延安市还将培育“延安革命圣地中心区”、“南泥湾红色旅游区”、“子长江红色旅游区”、“红都志丹旅游区”、“吴起红色旅游区”、“洛川黄龙红色旅游区”等六个重点旅游景区。重点打造宝塔山、延河水、杨家岭、南泥湾、清凉山等25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

近年来,延安红色旅游宣传成效显著,确立了“民族圣地,红色延安”的主题形象,主打红色旅游牌,唱好“两圣两黄一绿”戏,使红色革命旧址和古代文物遗址、自然生态景观、黄土风情文化等等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得到有效整合,实现了红色旅游和绿色产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先后成功举办了“中国百姓生活游”、“中国红色旅游”山西省启动仪式、陕西省春节文艺晚会“延安过大年”大型电视节目录制、“红色圣地、魅力延安”《同一首歌》和欢乐中国行《走进延安》大型演唱会、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系列活动等10多个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大型活动,联合国内20多个省市旅游局在延安举办了旅游合作交流洽谈活动,邀请全国“百强”旅行社、首都50家旅行社负责人免费来延安踩线考察。

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延安的景区到底都有哪些吧。

一、黄帝陵

黄帝陵是中华民族的祖先轩辕黄帝的陵园。因位于延安黄陵县城北约0.5公里的桥山之上,故又称桥陵。是国务院公布保护的第1号古墓葬。汉司马迁<<史记〉〉称:“黄帝崩,葬桥山。”桥山黄帝陵相传创自汉代,唐太宗大历中期在城北桥山西麓,宋太祖开宝五年,下令移建于今址。元至正,明天启、崇祯,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及后期叠有重修,均有碑记载或录于县志中。因黄帝为我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祖,一直到今均逐年谒陵纪念。

桥山因山形像桥,故以得名。山上古柏参天,山环水抱,景色宜人,曾有桥山黄陵八景之称:桥山夜月、沮水秋风、南谷黄花、北岩净雪、龙湾晓雾、凤岭春烟、汉武仙台、轩辕古庙。桥山,面积333公顷。6万株古柏参天遍野,长青不凋。黄帝陵就在桥山之巅。山顶有一块“下马石”,上书“文武官员至此下马”。在“下马石”左前方,有十数米高的大土丘,碑称“汉武仙台”,传汉武帝北征匈奴,归来时祭祀黄陵所筑。由此北行二三十米,就是黄帝陵。陵高3.6米,周长48米,四周砌有1米多高的花墙。陵前大石碑上刻有“桥山龙驭”4个大字,相传黄帝即由此乘龙升天。再前有祭亭,红柱绿瓦,四角飞檐,亭中石碑刻“黄帝陵”3字,系1958年郭沫若所书

二、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革命纪念馆心花墙有为纪念毛泽东党中央进驻延安60周年敬塑的毛泽东铜像,毛泽东铜像高5米,底座高3.15米,总高为8.15米,底座上镌刻着江泽民题写的“毛泽东在延安”六个金色大字。东西两侧花坛植有松、柏、牡丹、月季、龙爪槐等花木。花坛前新扩建了7000多平方米的广场和草坪,广场上有由柏树组成的八个大字“延安精神、永放光芒”为广大观众提供了良好的游览和休息场所。

三、枣庄革命旧址

红色偶像剧中普世的红色文化 篇8

在观众的印象中,传统红色剧缺乏剧情的铺垫和转承,缺乏生活及感情的描写,全剧只为歌颂或赞扬某种精神、某个人物、某段事迹。这种将某一面无限放大的表现手法,除了不符合影视剧这种艺术表现形式外,也给人一种哗众取宠的感觉,致使红色剧一直无法与商业市场形成一种良性的合作关系。时至今日,红色剧已将要跨入以文艺片为主的“小众”阵营。

然而,这种以年轻演员出演,以爱情和生活为主线的红色剧,即红色偶像剧的出现,使“疲软”的红色剧出现了新的生机。当传统的红色剧披上偶像的“外套”后,原先那些大家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革命英雄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另类”,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感情、生活,以此拉近他们同普通观众之间的距离,同时也让我们更能体会和接受他们的事迹和故事。本刊就此问题特地采访了著名影视策划人、影视评论家李洋,针对红色偶像剧的来龙去脉为我们“授业解惑”。

电视指南专访:李洋

李洋:文艺学硕士,就职于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影视艺术局,任职于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特约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协会电视剧制片委员会副会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电视剧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评论委员会副主任。

电视指南:正值建党90周年,影视作品中的红色剧特别多,但对于红色剧的概念好像一直没有一个标准来界定它。

李洋:红色剧好像还真没有一个严格的界定,感觉上红色总是跟经典挂在一起。我理解的红色剧,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的故事、和平建设,这两块都包括,跟党的事业、党的历史、党的事件、党的领袖人物,都是挂在一起的。

电视指南:《我的青春在延安》,《风华正茂》这些红色剧最近开始流行起来,这与它加入的偶像剧元素有关吗?

李洋:不管怎么说,《我的青春在延安》是写了一代青年投奔到延安,寻求革命的真理,它的革命色彩很浓。其实红色题材剧可以有很多种表述方法,一个就是用经典的方法,所谓经典的方法是将曾经非常流行的一部经典小说或经典电影,改编成电视剧,我们所说的红色经典大概是这个意思,也同样是在那个革命年代的事件,革命年代的人物,加以现代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表达,来讲述过去的故事。比如说《延安爱情》、《我的青春在延安》还是有一些当下偶像剧的理念,但是讲的仍然是过去的故事,70年代的爱情,革命年代的青春,革命年代的精气神。

电视指南:那红色偶像剧又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找来年轻的俊男美女,把他们放置在红色题材的情境下,就是红色偶像剧了吗?

李洋:红色偶像剧,我觉得它只是一个炒作和包装的概念。红色经典实际上也是一种包装理念,像《永不消逝的电波》、《江姐》,严格意义上说都属于翻拍,“翻拍剧”听起来总是有一种投机的色彩,借鸡下蛋,没有多少原创的东西。但哪怕是翻拍的,每一个创作者也想为之找到一个新的概念,或者说换一顶帽子戴上。红色偶像剧这顶帽子很时尚,虽然实际内容还是一样的,但它贴上了红色偶像剧的标签,然后可能再在这样的理念下去找帅哥美女,配置相应的阵容和面孔。

电视指南:其实最早的红色剧里也有俊男美女出演,也是高大全式的人物,那时候的作品为什么就能深深影响一代人的青春呢?

李洋:这可能是影视剧的普遍规律吧。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是个电影的时代,那时候没有电视剧,随处可以看到很多人收藏的十大电影明星的照片,而那个年代明星的寿命都很长,他们可以在穿越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以后,依然在观众心中有着不可撼动的明星地位。像当时的王心刚,父辈那时候的人迷他的原因就是觉得他帅,其实这跟今天是一样的,只是今天的明星没有那么幸运,速产的多,来得快去得也快,淘汰得也快,这跟我们今天的生活以及媒介方式流转比较快有关系。那时候的生活相对比较单一,娱乐的方式也比较单一,可能也是时代特点所决定的。其实刨开这个外衣的话,都是人对艺术的想象,通过艺术来寄托自己对美好的想象,只是方法不同,内容都差不多,所以说甭管你穿的是什么外衣,红色偶像剧也好,红色经典也好,它所涉及的内容和它所获取的享受,大同小异。

电视指南:国外一部《阿甘正传》,如今时隔20多年,依然能打动人心,相比起来中国当下的一些红色剧显得花拳绣腿贫血得很,是我们不再需要信仰了吗?还是制片人缺乏耐心?

李洋:也不能排除说当下的作品中有急功近利的东西,因为有献礼这样一个诉求。献礼嘛,肯定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作品播出来,才能达到一个献礼的效果,这样从时间准备、精力准备,包括剧作艺术上的准备,资金准备等等,受到种种条件的限定,一个艺术家的表达不是免费的,都有成本的发生,每个人可能拥有的条件不一样,当然这跟他个人的追求也有关系,他可能在各方面物理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投入了很大的心力,他也把它作为一个非常认真的艺术创作,而不是一个简单的献礼行动,这两个活动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而它的结果也会有很大区别。可能很多东西是急就章,可能没有用太多的心思,所以出来的东西也不会有很强的生命力,这个不排除。

电视指南:前面说到红色偶像剧,你认为红色偶像剧是拍给谁看的呢?

李洋:肯定是要给年轻人看的。红色偶像剧除了说有一个包装的概念之外,良苦用心是想让红色的历史、革命的历史,要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80、90后的观众,中小学生记住,喜欢看是一方面,因为现在他们可能对于那段历史,不像他们的父母辈、爷爷奶奶辈那么清楚,因为他们是在游戏机、网络这么一个时代里长大的,相比之下他们对于那段历史可能也不会有那么浓厚的兴趣,红色偶像剧就把这样一群观众吸引到电视机前,让他们来了解、认识一下中国革命的历史,那个年代是这么回事,通过他们所认可的所喜欢的演员来表演。他们可能刚开始是奔着演员来的,奔着那些年轻的面孔来的,不是主动的,是非常被动地来接受历史知识的学习和熏陶,最后逐渐被他们所感动。这种熏陶式的教育,有非常强的设置定位。像湖南台的《我的青春在延安》,它的目标观众就

是年轻观众,所以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和方式,找了一群非常年轻的面孔,甚至把热播频道的主持人也拉入到演员的阵容,来跟年轻观众互动。这个是主要目的。

电视指南:一部红色偶像刷应该具备哪些元素才能被称之为红色偶像剧呢?

李洋:其实红色偶像剧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红色,一个是偶像。红色,就是有关中国革命的历史、人物、事件,还有中国革命的精神,这个是红色范畴的。偶像就是偶像的面孔,青春的,深得广大受众关心、喜欢的,有很强的公众亲和力。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红色偶像剧所要具备的元素。一个就是红色的基调,基调里面包含着故事的来源,精神的气质,基本的旋律,肯定不是完全商业的东西,它有一定的限定性、规定性,有一定的规范。所谓红色偶像剧,偶像一定得是年轻人,如果是找很资深的斯琴高娃来演女一号,你就是再红色的,也肯定不叫偶像剧,也一定要是青春的、靓丽的,一定是健康的、向上的。这些阳光的、健康的明星面孔和革命的历史基调相结合,两者缺一不可。

电视指南:那一部好的,能打动人心的红色偶像剧应该是怎么样的?

李洋:打动人心的还是要靠故事,故事为王,甭管是红色偶像剧还是非红色偶像剧,还是别的剧,只要你是个剧,首先得要有一个很结实的很诱人的故事,这个是最重要的,其他都是外在的。最重要的是故事,其次才是演员的表现。好的故事,需要好的面孔,对面孔的依赖,仅次于故事。反过来,有很好的面孔,但故事很差,也会一败涂地。这两个东西非常重要。

电视指南:假如说要抛开偶像化的浅层,红色剧的普世价值又在哪里呢?

李洋:普世价值,是一个很深的话题,其实应该是大众化的,也是共产党的一个普世价值,为了人民,用孙中山先生的话说“天下为公”。在我看来,普世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我所认定的好剧,在普世价值上一定会有它的追求,应该是理想,这种理想是一种追求,就是舍身取义,舍小我,取大我。红色本身,它是有些限定,它有一个题材的时间变迁,显然辛亥革命不能叫红色,再往前民国、清朝,这些都不能叫红色,它一定是跟主人公所从事的共产主义革命相关。这么多年的历史,无非就两个关键词:革命和建设。像《钢铁年代》,解放后的这些大的事件,像《奠基者》,这些就都跟我们革命和建设这两块息息相关,这个在我理解是红色题材的范围,普世价值好像还不太好扣它,但肯定有。我觉得起码有这么几个主义吧:英雄主义,我觉得这是普世价值的一个追求;理想主义,对共产主义理想的追求;爱国主义,这也是一个普世价值,红色题材的一个主义。我觉得至少在我所抓的这么多军旅题材的作品里,基本上都属于红色题材,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理想主义,这是永恒的主旋律,还有一个集体主义。这些东西应该都属于红色题材的普世价值。不知道理解得准不准确,这是我个人理解的。

电视指南:像红色剧、红色偶像剧这些。假如离开了建党90周年,建国60周年这样一个诉求概念的话,它的出路又在哪里呢?

李洋:红色剧也好,红色偶像剧也好,有点像红色季,要有它好的生长气候和它好的亮相期,一旦这个季节过了再亮相的话可能你的机会就会少很多。因为作为一个投资者和制作者,他绝不会不考虑这样的季节的,比如每年都有几个这样固定的季节,像每年七一党的生日,红色题材肯定有一个机会,八一作为军事题材的红色剧肯定有一次机会,每年的十一不管大年小年还是普通年份,你总要给共和国献一个蛋糕,再加上抗战,“九一八”前后,有一个抗战剧的亮相机会,一年算下来,红色季大概一年有四五次的机会。如果跟电视台之间能形成一个对应的,比如说预购、跟踪,或者是定制的一种契约关系,还是可以做的,但如果没有的话,一年365天,我要奔那四五天去的话是不是很危险的事呢?打个比方说,你本来是给五月份做的一个蛋糕,五月份没有卖掉,到六月份谁会要呢?这个比喻不一定很准确,但的确是。在建党90年,或是建国60年,国家会要求全国各个制作单位,国营的、民营的请你们一定要考虑到献礼,而后把你献礼的计划报上来,然后加以统筹安排、鼓励和支持,国家会要求各个电视台,比如像今年建党90年,就要在5、6、7这三个月的红色月里,所有的卫星电视台黄金时间都要播红色剧,这就是国家行为、国家规划。这个戏就比较幸运,反之你在红三月当中做了一部作品或由于各种原因你没赶上,这就比较麻烦了,“过了那村就没那店了”,所以它既是一个神圣的献礼行为,同时也是一个很严峻的产业行为。

电视指南:就红色偶像剧的影响和渗透,谈谈你的看法。

寻找红色足迹征文 篇9

臧锐乾 示范区实验小学 六年级

指导教师:高敏 电话:*** 今天停电了,没电脑玩,我在一边叫着“好无聊啊!”这话让我老爷爷听到了,他年纪很大很大了,听见这话就开始给我讲:“你们现在的小孩,就是不懂曾经生活的艰苦,想曾经1937年南京大屠杀的时候,那时我还小,那时候啊!我们中国人在别人眼中简直是一只小蚂蚁。”

他顿了顿,接着说:“日本人把我们中国人带到黄河边,在大车上把人们掀下去,在黄河边直接把人杀死,日本人把我们中国人当靶子射,还有的人被注射病毒,被病毒折磨,真是生不如死,在那时死去的中国人真是数不胜数。”

我老爷爷眼角有一颗大大的泪珠,他抹去,又说:“还好在1949年毛泽东主席带领我们中国人成立了新中国,邓小习近平总书记也带领我们富起来,但不幸的是我们亲爱的毛泽东主席和邓小习近平总书记逝世了,在我们那个时候,有好几年都学习雷锋,家家户户都不用关门,每天都有好人帮助别人,邻居之间从不吵架,每天都互帮互助,那时候才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而现在我们身边几乎都没有‘雷锋’每天睡觉关不关门就不说了,有时老人晕倒在路上,都没人扶,只担心被赖上,——哎,好人少了,少了„„”。

红色主题征文 篇10

重返革命老区,重温红色记忆。当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活动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不禁感叹,那时年轻的战士现在已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们走过的路,都是岁月留下的故事。

一年中,转战14个省,一年中,历经曲折,一段值得每个国人铭记的历史——长征。长征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从长江南北各根据地向陕北革命根据地进行的战略大转移。第一次接触到长征这个概念应该是在中学的语文课本上,读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被那磅礴的气势所震慑到!第二次是在历史课本上,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为了保存实力于是开始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那时还小,对于这个知识,只是把它当成一个知识点来记。当我在高中再次接触它的时候,它对于我心灵的冲击和前两次完全不一样,当时讲这节课的时候,老师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叫作《草地》,第一次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感动到哭。感动我的不止是红军战士们之间的革命友情,还有党的爱与温暖!带着一批伤员的部队在天气恶劣的情况下去艰难的穿越草地,最后大部队走出了困境,而连长留在了草地里,连长让他们交给党的重要文件其实就是这批战士们!为连长,为党博爱的胸怀所落泪!同时也佩服战士们不屈不挠,不放弃的精神!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红军长征经历了层层的困难,听革命前辈们讲述,他们啃树皮草根来充饥,在皑皑的雪山,茫茫的草地上,尽管复杂恶劣的环境吞噬了他们的精力,甚至是生命,他们却依然顽强的前进,支撑在他们心中的是一种信念,相信党一定会胜利!他们每走一步,离前面的光芒就更近了一步。他们所经历的,似乎我们真的无法感同身受。每当听到在那两万五千里的路上发生的故事,心都会莫名揪心的疼一下,那场血的洗礼在他们的生命里不管多久都会熠熠生辉。长征的最后胜利既保留了我党的实力,也表明了中国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看过许多长征路上的故事,涌现了好多让我敬佩的人物。有一个叫做谢益先的战士,瞒着战友,将四斤干粮分给了饿慌的母子三人。在被饿死前还在询问母子怎么样了,得知安好后,才微笑着离开人世。这种精神也照耀了当代,当代雷锋“郭明义”用他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整个公司的精神都得到了升华。入党以来,他在每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突出的业绩。从1996年开始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都提前2个小时上班,15年中,累计献工15000多小时,相当于多干了五年的工作量。工友们称他是“郭菩萨”、“活雷锋”,他20年献血6万毫升,是自身血量的10倍多。1994年以来,他为希望工程、身边工友和灾区群众捐款12万元,先后资助了180多名特困生,而自己的家中却几乎一贫如洗。一家3口人至今还住在鞍山市千山区齐大山镇,一个80年代中期所建的、不到40平方米的单室里。社会学家艾君认为,爱心”就是郭明义思想情操的写照;“奉献”就是郭明义行为上折射出的一种精神。

长征是一段历史,而我们之所以纪念这段历史,说明它是有意义的,它对于我们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影响的。我想我们需要借鉴的应该就是红军长征途中表现出来的精神吧!我们今天的胜利,就是由连一天福都没有享到的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甚至有许多烈士连姓名和籍贯都没有留下来。这惊天地、泣鬼神的革命篇章,是用多少信念与精神书写的啊!作为当代青年的我们,是否曾为这些精神所动容,而后改变了什么?当我们贪图享乐,无所事事的时候,想过那些营造我们今天幸福生活的先辈们么?想过我们自己能为祖国做出什么贡献么?想过能为子孙后代留下什么宝贵的东西么?每一次历史的纪念并不是走个形式,需要我们用心去回顾历史,用心去反思自己。

红色文化的个体基因 篇11

本期杂志出版时,正值建党九十周年的重大节日。社会各界在用各种方式回顾这近一个世纪的宏大历史画卷,而这个画卷的鲜明底色就是——红色。值得一提的是:红色文化在社会上的“复兴”,并不是从今年庆祝建党九十周年才开始,而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文化特征。从红色影视剧、红歌甚至“红色管理”——向解放军学管理、向党史学管理等等,红色文化的走向和趋势,对社会各方面的意义都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红色文化“复兴”势所必然

据说2007年冯小刚选择《集结号》作为主题时,很多人并不看好,也不理解:这样“主旋律”的电影,在贺岁片里能有票房吗?

而事实就是证明:看惯了或风花雪月或砍砍杀杀或阴谋诡计的观众,此时就是想看看有理想、有信仰、有献身精神、有壮美色彩的硬派电影。而之前也并非没有先兆——2006年《亮剑》传奇般的成功,已经预示着观众口味开始转向有“精气神”的作品了。

所谓风水轮流转,社会上许多人信仰的缺失,就意味着对信仰需求的急切。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就在这里——我们的社会不能老处于信仰缺失的状态。而社会上穷人生活压力的加大,更使得“为穷人打天下”的文化获得回归。

就此点而言,红色文化的“复兴”确有其道理,这是一种心灵需求的循环,更是一种现实需求的呼唤。

时代需要“新红色文明”

但是,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红色文化?是很有讲究的。因为我们要避免那种被极左年代沾染变形的红色文化,还要注意红色文化在新的社会时期的不断完善。

以红色文化中的核心元素——集体主义为例。极左年代的红色文化,强调的只是个人应该为集体牺牲。而马克思讲了:“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就是说:不存在只承担义务不享受权利的事情,也不存在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义务的事情。一旦失衡,必不持久,哪怕是集体与个人之间。战争或者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年代(战争边缘状态),只强调个体应为集体牺牲可以理解,但和平年代、非特殊年代,则只能在权利义务的平衡中寻求持久之道。这就需要红色文化与时俱进。

这一点对崇尚“红色管理”的企业家尤为重要!——一旦只是学到些被极左年代污染的红色文化,企业内部权利义务的关系则非常容易失衡。

笔者曾在本栏目中探讨过“新集体主义”话题,其中提到:新集体主义“是以充分尊重个人价值为基础的”。而现在笔者认为把新集体主义表述成一个“循环”则更为准确——在新集体主义框架里,既有个体为集体做出牺牲,也有集体为个体做出牺牲。新集体主义中权利义务的稳定就在这种循环中,而不是像极左文化那样只强调一方的牺牲。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战争是在求生存和胜利,而和平年代则是求持久与和谐。

最近看群体心理学经典之作《乌合之众》一书,里面提到一种规律性现象很有意思:一帮聪明人合起来的结果并不是更聪明,而是——还不如一个平常人的智商!或者说:一群人在一起,往往“情商”(情绪)很高,智商很低。所以巴菲特不喜欢去人多的地方买股票,说那是让聪明人变傻的地方,反而愿意自己一人冷静而独立地研究、判断。

而打破这种群体心理悖论的关键,则要明确其中每个个体的身份,给每个个体的权利以充分的尊重、肯定和保护。

这实在是值得正学习“红色管理”的企业家所深思的。

利用红色资源 构筑校园文化 篇12

1. 红色校园文化的定义。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以及管理、生活等活动中,由学校主动倡导,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并认同的具有本校特色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加快,高校校园文化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经受着各种挑战。金钱至上、能力才是硬道理、一切以就业为中心等,这些与大学精神背道而驰的思想让大学生迷茫、困惑,甚至误入歧途。所以,利用本土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校园文化是重新塑造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精神境界的突破口与有效途径。所谓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红色资源为内容,以红色精神为主题,通过各种教育教学、社会实践活动打造校园红色文化体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为学校改革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2. 红色校园文化的结构。红色校园文化由红色精神、红色实践、红色环境和红色习俗等五个要素构成。红色精神,是将红色资源中蕴含的价值观念、精神风貌与大学精神相结合,在各种实践活动中通过学校的倡导而自觉形成的,为全体学生所认同并遵循的理想信念、道德风尚以及价值追求的一种团体精神。例如,黑龙江垦区在六十多年的开发建设中,不但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即“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北大荒精神。在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必要将北大荒精神引入校园文化,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艰苦奋斗,求真知、探真理,并自觉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运相结合,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红色实践,既是红色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构建红色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之一。它以红色资源为源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把红色精神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开来,潜移默化地引导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将红色精神内化为价值观念,外化为行为举止,在校园生活中传承红色精神。红色环境,是红色校园文化的成果之一,也是传播红色校园文化的载体,是指校园中能够体现红色精神的一切物质要素,是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红色文化的依据,包括红色校园景观、宣传标语、红色网站、红色文化专栏、红色书籍等。红色习俗,既可以是物质性活动的习俗,也可以是思维活动的习俗。它是指大学生将红色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并在各种实践活动以及思维活动中自觉地发扬红色精神,传承红色文化。当学生的行为与活动成为习俗,那么,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便真正实现,这也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不过,习俗化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其他几个组成部分的配合,在长期的红色实践活动中,在红色环境的熏陶下,逐渐用红色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真正将红色文化外化于行,至此红色校园文化才真正建成。

二、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价值

1. 红色资源提高校园文化的政治性。红色资源,主要是指从中国共产党形成开始一直到社会主义建设期间,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与敌斗争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所形成的,能够促进人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切崇高的精神以及物质载体的总和。以黑龙江红色资源为依托建设校园文化,不但能增强大学生对红色资源的了解,传承红色精神,而且红色资源中的精神内涵能为校园文化建设指明发展方向,提高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将红色资源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必定能增强校园文化的政治性,引导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

2. 红色资源丰富校园文化的内容。内涵丰富的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大量的素材,能丰富校园精神文化。当前高校精神文化倡导的主要是以各高校办学目标为主的大学精神。为了能在众多高校中脱颖而出,高校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更注重专业的特色、人才的特色、发展的特色,而忽视了大学精神中一些基本要素,比如,理想信念、集体主义精神、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黑龙江红色资源作为优质资源,承载了爱国精神、民族精神,体现出对理念信仰的执着追求,对真理正义的不懈坚持,以及艰苦奋斗、勇于冒险的敢闯、敢拼、敢干的创造精神。这恰好弥补了当前高校校园精神文化的不足,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完善的文化环境。

3. 红色资源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红色资源形式多样,除精神资源外还有丰富的物质资源,如遗物、遗迹、遗址等革命历史遗存以及纪念碑、纪念堂、纪念馆,丰富的文艺作品等。形式多样的红色资源可以拓宽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式。既让红色资源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大放光彩,增强红色资源的时代性与实践性,也通过红色资源为校园文化增添色彩,丰富校园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深化红色精神文化,从而增强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红色校园文化建设

1.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体。第一,高校领导及各部门。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学校领导的认可、倡导,离不开学校各部门的支持与配合。学校领导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倡导者与培育者,他们确定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大方向,红色精神也通常是在他们的指导下提炼而成的。作为培育者,学校领导不但是红色校园文化总设计师,而且还要身体力行,以自己的言行为榜样,以自己的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来感染师生。学校各部门是“后勤部队”,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支持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因此,学校领导与各部门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之一。第二,教师。教师不但是教育的主体,也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之一。红色精神的提炼与传播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向学生进行渗透; 红色实践的开展需要教师的指导,甚至亲自参与; 红色环境的打造需要教师的“参政议政”,必要时还需要教师亲自实践; 红色习俗的养成既需要教师自觉践行成为楷模,更需要在教师的影响与工作下,帮助学生及时校正观念,纠正行为偏差,最终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形成整体化一的红色作风。第三,学生。红色校园文化是高校在日常实践过程中逐渐积累的。学生是校园生活以及教育教学的主体,因此,他们也是建设红色校园文化最重要的主体。如果说学校领导从宏观上把握脉搏,教师从微观上进行指导,那么,学生则是微观的实际操作者。只有当红色精神内化于学生的心理,扎根于学生的思想,通过学生的言行表现出来,并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红色习俗,红色校园文化才算是建立起来。学生既是红色校园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红色校园文化的传播者,是红色校园文化的载体。所以,学生才是红色校园文化建设最主要、最基本的力量,也是学校发展最重要的资本。

2. 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第一,与时俱进。当今大学生出生于新时代,成长于新世纪,接受的是多元的文化教育,前卫、独立、叛逆、自我成为他们的形容词。源起于革命战争年代的红色资源与“90后”的学生之间似乎有了一道鸿沟,红色精神、红色事迹、红色故事对他们没有太多的吸引力。因此,建设红色校园文化必须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但红色精神要与时俱进,与当今时代精神相融合,以起到引导作用,为大学生所接受、认同,而且红色实践也要与时俱进。红色事迹、红色文艺等要以新颖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红色文化活动的开展、主题的选择也要突破常规,抓住大学生的心理,引起思想上的共鸣。第二,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是把学生作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出发点,把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为红色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提倡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激励学生、开发学生,发挥学生的无限创造力。坚持以学生为本,首先,要充分地重视学生,把红色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核心转移到做学生的工作。一些高校搞校园文化过多地注重硬件设施、强调物质环境以及规章制度。实际上,虽然大学生的思想不够成熟,知识结构不完善,但他们有热情、有想象力、创造力,会思考、有想法。因此,必须重视学生的作用,做好学生的工作,只有当他们对红色精神认同了,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红色实践,红色环境这个外因也才能发挥作用,最终成为红色习俗。其次,要正确地看待学生。学生不仅是高校管理的对象,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他们更是学校的主人,当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与自我学习时,素质教育的目标才会真正达成。再次,立足本土资源。不同民族、地区之间存在地理上的差距与生活习俗、语言习惯上的差异,这种差距与差异使得本土资源更具有教育优势。一方面,本土红色资源是人民群众在自己的生存、延续和发展中,通过伟大的实践而逐渐形成的,以本土资源构建校园文化,能增强高校校园文化的亲和力,提高校园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 另一方面,本地的烈士陵园、革命纪念馆等革命遗迹突破了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实现了空间上的扩展,无论在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更加直观、更具有说服力。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引入本土红色资源,历史不但能激发本地学生对本土红色资源的求知欲,还能唤起他们传承红色文化的责任,而外地学生则通过本土资源既拓展了认知,增强对“第二故乡”的认同感,又能让本土红色资源得到传播。总之,本土资源在构建校园文化当中更具有亲和力、说服力。

上一篇:上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休假管理办法下一篇:我又学到知识三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