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莫忘文化传承

2024-08-16

语文教学莫忘文化传承(共3篇)

语文教学莫忘文化传承 篇1

语文是我们的母语, 母语继承传统文化是它的天职。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 语文学科理所当然地应当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我们语文教师要研究如何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 努力让学生沉浸进去。在教学实践中, 我尝试着在培养学生语文读写能力时渗透传统文化。

一.在研习文字中唤醒传统文化意识

语文教学, 首先是语言文字的教学。陈建民先生在其所著的《中国语言和中国社会》一书中说到:“文化的创造离不开语言, 语言的变化和发展往往离不开文化的变化和发展, 要想了解文化, 撇开语言是不可思议的。”作为文化载体的汉语言文字, 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文字之一。中国悠久的文明史, 就是以汉字记录汉语流传下来的。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 属于表意文字。它的起源、演变和发展, 有着丰富的知识和有趣的故事。我们教学生认识一个字, 不但要让他们会读这个字, 会写这个字, 更要让他们了解这个字丰富的文化内涵, 从而能够喜欢汉字, 喜欢中国传统文化。

以“李”字为例。李是个会意字, 用木和子组成, 既指这种树木, 也指这种树木的果实, 现在通称为李子。由李字产生的成语很多, 桃李满天下、投桃报李、李代桃僵、瓜田李下等。这些成语的起源多跟一些诗文故事有关。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 武则天执政期间, 大臣狄仁杰向武则天推荐张柬之、姚崇等数十名人才, 后来都成为名臣。有人说狄仁杰“天下桃李悉在公门矣”, 这就是成语桃李满天下的渊源。而成语投桃报李则出自我们熟悉的《诗经大雅》“投我以桃, 报之以李”。李姓又是百家姓中的大姓, 在中国历史上, 李氏名人不胜枚举。从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汉代的飞将军李广、晋朝以《陈情表》传名于世的李密, 到唐代大诗人李白、李商隐, 一代明君唐太宗, 明代医学家李时珍,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等, 都是李姓中的杰出代表。

高中语文学科要求学生能够正确识记现代常用汉字字形。如果让学生一味地死记硬背, 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事倍功半, 引起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厌烦情绪。“人类文明的春天, 从文字的诞生开始。”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能抓住汉字本身的点, 由汉字的意延伸到跟这个汉字有关的汉语知识、汉语故事, 不但增强了趣味性, 加深了对这个汉字的印象, 同时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识记汉字的方法———联想。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必然会积淀一定量的传统文化底蕴, 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在品读文本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中的文学作品阅读题, 无论是选材还是命题, 无不体现了高考命题者对文学作品的丰富意蕴、作品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及其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关注, 对学生个性化阅读体验和有创意解读的尊重。200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阅卷组组长吴秀明教授说得好, “把语文还给语文”“我们的语文教学不能停留在死记硬背上, 还要深入作品, 引导学生去读作品, 提高审美能力, 增加文化历史知识。我们的语文老师要用优美的语言, 丰富的知识, 去营造一个语文的世界, 一个属于语文本来面目的、美丽的、赏心悦目的世界”。

1.回归教材, 引导学生挖掘其文化意蕴

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大量作品本身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表现在民俗文化、审美文化、伦理道德文化等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教学中, 找到文本内容与传统文化的联结点, 阅读及文化建构就比较容易进行了。

如第三册古诗文单元的《雨霖铃》中“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句, 抓住“杨柳”“晓风”“残月”三个意象, 引领学生探索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经历和心灵世界。从《诗经》“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到李白《忆秦娥》“年年柳色, 灞桥伤别”、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邑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不难发现, 因为柳与留谐音的特点, 我们的古人早就有折柳赠别和折柳寄情的习惯, 而杨柳从此也被赋予了惜别怀远的含义。“晓风”和“残月”也是古诗词常见的意象, 每一个意象都是一部历史一个故事或一段经历。柳永巧妙地借这三个意象渲染了离愁别恨。

再如第五册《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一文, 绘画、书法、戏剧、印章以及建筑这些艺术表现形式无不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上这一课时如果忽略对文中传统文化的挖掘, 宗白华的这篇妙趣横生的文艺评论就会变成让人打瞌睡的长篇大论。

上海市特级教师步根海老师说得好:“广义地说每一篇文章都涉及到传统文化, 即使是翻译的外国文学, 也都用汉语言来表达, 用我们的母语来表达的, 实际上这里已经渗透了传统文化;其实, 不仅古文古诗词, 近代的、现当代的, 都是一脉相承的。”只要我们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挖掘探究, 就能让学生通过品味语言、鉴赏内容感受作品的思想感情, 从而达到与文本情感上的共鸣, 使文本蕴含的文化意识自然渗透到学生的文化体系中, 完成学生的文化构建。

2.拓展阅读, 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拓展阅读是指在对课文获得了一定的理解、把握文本的能力的基础上, 就文本涉及的作品或相关的知识等进行更广泛、更全面的阅读。如学习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可让学生去读《水浒传》, 学了李清照的《声声慢》、柳永的《雨霖铃》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可让学生读当代作家梁衡写的系列历史散文《乱世中的美神》《读柳永》《把栏杆拍遍》等。通过拓展阅读, 可以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 知识更丰富, 从而把语文课中孤立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 纳入到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 更深刻地体味传统文化的魅力。

拓展阅读的作品以教师推荐为主, 也可以师生互荐或学生之间互荐。推荐的作品可以是本学科的, 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教师推荐作品时, 尽可能把最能体现传统文化精神, 并且和教材紧密相联的作品介绍给学生, 从而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 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 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目前, 由于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媒体的多样化等原因, 导致不少学生阅读兴趣淡化。针对这一现状, 我尝试着把《百家讲坛》《唐之韵》《子午书简》等电视节目引进课堂, 让有声阅读感染学生, 设置悬念, 引发学生思考, 产生阅读原著的渴望。其次, 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以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等方式平等地交流读书体验, 让每个学生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这些交流看上去是浅层次的, 但有时也会灵光乍现, 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更主要的是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进一步感悟到了传统文化的神韵, 体验到了收获的快乐。

三.在表达实践中加强传统文化熏陶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征是听说是前提, 读写是基础。阅读和写作就像是一对孪生姐妹, 互相联系, 互相促进。就学生而言, 学会准确地用文字传情达意, 相互交流思想、传播信息, 这是学生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工作中必备的能力。“写作实际上就是用文化的眼光、文化的胸怀去解读人生、思考社会、畅想未来。”我在作文教学中, 有意识地抓住一些和传统文化有关的契机, 引发学生思考。

如:韩国江陵端午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似乎给中韩端午节之争画上了句号。就中国端午是否继续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和这背后的传统文化的保护让学生抒写感想。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关于端午节的各项资料, 如屈原投江、伍子胥尸体投河、孝女曹娥救父投江以及端午吃粽子、赛龙舟、插艾草、挂香囊的讲究等。

又如指导学生写说明文时, 以家乡的一些传统事物为写作对象, 像“西瓜灯”“醉鲤珠和糟鲤板”“糟蛋”等, 师生可以一同搜集写作材料。

再如上完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后, 布置学生挑选家乡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景点写篇“故乡的秋”。

这类命题贴近生活, 贴近现实, 所以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真实感受、真实认识, 从而远离了为文造情这一桎梏。在写作过程中, 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辉煌多姿和源远流长, 以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热爱家乡和文化寻根的兴趣。

马克思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进步。”21世纪的我国进一步加大了融入国际潮流的步伐。我们自然要尊重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 但更应尊重本国文化, 爱护民族语言文字。既要从传统文化中寻找合理成分, 又要从别人的经验里吸取有效营养。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势必决定语文课成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主阵地。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 需要每一个学生的努力, 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 只有这样, 才能让语文教学托起一个大写的“中国人”!

语文教学莫忘文化传承 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知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知道中华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了解我国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政策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提高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感悟能力;懂得分辨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与世界多种文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个人成长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念;增强文化创造活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难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瑰宝灿若星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互动教学法

四、课时安排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师】央视为什么要推出这个节目? 【生】

【师】越来越多的人使用键盘书写,用惯了电脑的人手写汉字的能力会下降。针对汉字手写危机,央视科教频道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在美国有英语的全国拼字比赛《NationalSpellingBee》,从1925年延续至今,一代代孩子参加,成为全民关注的带有民族性质、国家精神的活动。汉字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那么美,传承又那么重要,我们也应该有这样的活动。书写的文明传递,民族的未雨绸缪。除了汉字以外,中华文化还有哪些体现呢?

【师】人类历史上出现过几大文化,如埃及文化、婆罗门文化、巴比伦文化、玛雅文化,当然还有中华文化。除了中华文化以外,其他的文化还存在吗?

【生】不存在了

【师】为什么中华文化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 【生】

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绵延不绝的重要原因在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

【师】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源泉,是决定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基本条件。

一、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的复兴来引领和提升

【师】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提到中华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生】 播放视频《申奥宣传片》

【师】你这个宣传片中你看出了哪些? 【生】

二、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构成:

(1)中国哲学:博大精深,彰显东方智慧

吃一堑,长一智;车到山前必有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师】这些古语里都蕴含着丰富的哲理,给我们以启迪。见课件。(2)中国传统伦理:以和谐为本,充满着人伦情理及家国情怀 举例:负荆请罪、苏武牧羊见课件

(3)传统文学典籍:浩如烟海,唐诗和宋词是其中两朵绚丽的奇葩 【师】你能背出几首唐诗或宋词吗? 【生】

【师】除了唐诗宋词外,中国的传统文学典籍还有哪些? 【生】四大名著、诗经、论语等

(4)中国科技发明:享誉全球,民间工艺巧夺天工 【师】你知道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是哪四个吗? 【生】

【师】这四大发明不仅影响了中国,还影响了全世界。中国的民间艺术也是缤彩纷呈,说说看你所知道的中国民间艺术。

【生】

【生】六味地黄丸、云南白药等(7)中华艺术形式多姿多彩

【师】中华书法展现汉字形体美韵;国画尽显山水墨趣;中国古建筑技艺精湛(列举福建土楼);传统戏曲堪称国粹;各民族的歌舞艺术异彩纷呈。

【师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连线题:传统文化——影响见课件 材料:《孙子兵法》一书被翻成英、俄、德、日等20多种语言文字,全世界有数千种刊印本。美国的西点军校和哈佛商学院高级管理人才培训必读教材,被誉为中华千古奇书。

【师】中华文化以深邃的内涵、恢弘的气度以及蓬勃的生机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而且在世界文明中占有独特的位置,对亚洲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振奋人心的少年中国说》

【师】为什么要在中小学生中倡导经典诵读? 【生】

【师】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材料: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死守落后、陈腐的观念,阻碍了洋务运动的进程,扼杀了维新变法运动,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

【师】文化落后,也要挨打。所以,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不仅要传承传统文化,还要不断创新,与时俱进。

【新课教学】

一、民族文化在不断创新中发扬光大,获得新的生命力

1、文化创新的基本点:

要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既能使文化传统得以传承,又能体现时代性

【师】你认为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哪些是我们要传承的,哪些又是我们要抛弃的? 【生】 【生】

【师】传统文化元素:猛兽“泰哥”老虎,挥舞着道德的大棒维护着青青草原的安宁;巨兽“包包大人”大象,依据着“草原法典”维护着草原的正义与公平;主角狼与羊之间也不是水火不容,蕉太狼与暖羊羊是患难之交,小灰狼在羊村里一样受到羊儿们的呵护。符合“和而不同,贵和尚中”的思想。在《喜羊羊与灰太狼》中始终贯穿着家族的观念。羊村里的羊儿就是一个大家族,面临着险恶的生存挑战,但总能借助祖先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经验及自身才智化险为夷。

创新性:以养和狼两大族群间妙趣横生的争斗为主线,剧情轻松诙谐,情节爆笑,对白幽默,巧妙地融入了社会中的新鲜名词。

播放视频《央视新闻联播点名批评动画《喜羊羊》《熊出没》暴力粗俗》 【师】这也告诉我们,在创新的同时也要注意思想性,要积极向上。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播放视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意义深刻》

【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是社会主制度的精神之魂。

1、地位: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文化创新的一个重要内容,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国家层面: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公民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播放视频《“最美”人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师】世界文明是丰富多样的,多种文明的成果共同造就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成就。所以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三、创新中华文化需要加强与世界多种文明的交流 【师】每个国家都有其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你知道以下图片是代表着哪些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吗?

【生】 见课件

【师】重视与世界不同文明之间交流对话,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对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中国文化也走向世界,让世界进一步了解中国。

【师】我们中华民族拥有如此灿烂的文化,可是有很多中国人,特别是很多中国青年却热衷于外来文化呢?

【生】

【师总】对于传统文化应该注重传承和发展,开拓创新,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作为中国的中学生,要做中华文化的守护者、传播者,做文化交流的小使者。

《第三课时》

【导入新课】

出示系列图片:喜羊羊的衍生产品

【师】由动画片开始,衍生了一系列产品,相关的文化产业得到了发展。【新课教学】

【师】什么是文化产业? 以文化创意为核心,通过技术的介入和产业化的方式制造、经营不同形态的文化产品的行业。

如书籍、报纸的出版、制作、发行等行业。

如广播电视服务、电影服务、文艺表演服务等行业。

如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图书馆服务、文化社会团体活动等行业。如印刷设备、文具等生产经营行业。

如广播电视设备、电影设备等生产经营行业。

与文化、娱乐相关的其他活动,如工艺美术、设计等行业。【师】文化产业被公认为“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朝阳产业”或“黄金产业”。因此,各国都在争相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

介绍《哈利波特》、日本动漫、《江南style》的材料

【师】从它们文化产业的事例可以发现,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有促进作用,可以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而且可以传播一个国家的文化理念。

播放视频《文化强国建设是发展需求》

【师】我国为什么要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

发展文化产业,建设文化强国,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任务之一。

【师】从这个材料中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差距,要建设文化强国还需努力。

播放视频《中央财政48亿元资金支持文化产业发展》 【师】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播放视频《文化部长:中国建设文化强国急需创新能力》

【师】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设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战略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要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语文教学莫忘文化传承 篇3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各个地区又有自身的文化传统和舞蹈形式。从历史角度看,中国汉族各地区的发展水平极不平衡,从而造成了各地区民间文化观念和舞蹈形式的不同。山东地区的民间舞蹈,集山东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囊括汉族山东地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文化特征的舞蹈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体性,以及山东民间文化相融而呈现的共性特征。山东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以其海阳秧歌、胶州秧歌、鼓子秧歌最为著名和典型。艺术的本质特征归根到底就在于它的审美性。综观山东的民间三大秧歌,我们就会清楚地看到:它不仅真实反映了人们的现实生活,表现了人们对生命的强烈渴望和追求,而且通过纯朴古老的艺术手段,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山东的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有着罕见的生命力。随着时代的变迁它在不断发展和变化,正是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得民间舞经受住了考验,生生不息。没有一门艺术可以像民问舞那样,能够最直接、最生动、最富感染力,也是最直观地表现该民族该地区人民的性格、气概、气质、生活方式、本质精神、物质文化、生存状态乃至宗教信仰等等一切。所以,民间舞在中国的美学史上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已成为中国文化构成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研究山东民间舞蹈教学与文化的传承,对永葆这一文化载体的生生不息灿烂美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舞蹈教学是传承山东民间舞蹈文化的直接方式舞蹈教学通常选择口传身授的教学方式,它通过教师的指导与动作的统一,是传授给学生的一种最直接的方式。因此,舞蹈教学也是山东民间舞蹈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之一。在山东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掌握民间舞蹈的形态是非常重要的,但更重要和最困难的是认识和理解这些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比如山东鼓子秧歌中特有的儒学精神。)在教学巾不断尝试从民间舞蹈文化切入,找到其深邃的文化内涵,这是支撑山东民间舞蹈发展的最主要的源泉。因此,给学生一个立体的舞蹈知识结构,使民间舞蹈教学与传承不仅停留在肢体语言表达的层面上,而且要从文化的深层次上进行文化背景的拓展,来增加学生的舞蹈文化底蕴,来更深层次的认识以山东三大秧歌为代表的民间舞蹈的内涵,让使学生整体掌握山东民间舞蹈的精华,让学生不仅知道动作怎样做,还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体现一种什么寓意。让学生将技术性与知识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山东民间舞蹈形态在舞蹈文化的支撑下更有内涵,更富表现力。也就是通常我们要求的动作富有了灵性。我们现在的舞蹈教学内容应注重强调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

例如:山东的“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这两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舞蹈,共同体现了齐鲁文化的特征,齐鲁文化在舞蹈中的差异,可以通过“胶州秧歌”和“鼓子秧歌”来标示。“鼓子秧歌”是流传于鲁北平原的汉族民俗舞蹈,其表演风格,东西部各有特色。东部以惠民县为代表,节奏舒缓,动作伸展,气势浑厚,风格柔韧。西部以商河县为代表,节奏顿促,线条粗犷,棱角鲜明,风格刚健。其共性特征是:神、韧、稳、倾、粗犷雄浑、气势豪迈。“胶州秧歌”是流传于鲁东半岛近胶州湾一带的汉族民俗舞蹈。在传统表演中,女角的表演占有主导地位。

如:翠花扮演的是中年妇女,动作开朗大方,扇女扮演的是少妇形象,动作温柔淑静,小鳗儿扮演的则是幼年女孩,动作活泼俏丽。不同角色在动作上的共性特点是拧、碾、神、韧,基本体态特点呈现出“三道弯”的形态特征。综观“鼓子秧歌”、“胶州秧歌”在传统民间舞表演中所具有的那种或憨直、洒脱、刚劲,或坚忍、大方、泼辣、舒展的动态、动势、动感特征,充分体现出山东人民吃苦耐劳、质朴善良、胸襟开阔、宽容大度、务实自强的性格和舞蹈风貌。因此,我们在“鼓子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晃鼓子、劈鼓子、摆伞、走伞、杨家庙、不倒松、四面八方等特色动作,重点训练此种动态、动势及走势特征。在“胶州秧歌”教材内容上选择:正丁字拧步,倒丁字碾步,小鳗儿步扭、抱推扇等特色动作进行集中训练,训练过程中,在要求学生动作到位的同时,更加强调韵律美以及对该民间舞蹈内在审美心理特征的把握。我们在民间舞课堂教学中,通过非语言文字与语言文字的结合讲授,不但能够提高学生对身体训练的能动性,同时也大大加深了学生对该民族民间文化的理解。这样的民间舞蹈教学,才能达到民间舞蹈发展与文化传承的“双赢”。

二、山东“学院民间舞蹈”对传统民间舞蹈的传承在对传统山东民间舞蹈进行加工、走进学院舞蹈课堂或舞台创作时,必须高度重视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的挖掘、保护、传承与提高,高度重视能够充分体现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基本要素。在强调保护、传承与发展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舞蹈文化的同时,也有一个创新与发展的问题。真正传承山东传统民间舞蹈文化,既有保留山东传统文化的精神意义,又有在充分尊重本地区意愿的前提下发展创新的必要,即在保存、传承优秀传统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中创作出既继承优秀传统叉具时代精神的舞蹈精品。

三、山东地区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民间舞是民族的,也是传统的,对待民间舞的传统问题,往往有这样一种观点。好像只有山东地区民间所传承的“齐鲁原生态”的舞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地区的民间舞,否则便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认为只有人民大众自己参与或者达到自娱效果的舞蹈,才是民间舞。例如山东地区民间的老艺人。持这种观点的人便强调“原汁原味”。从美学理论上讲,也片面强调坚守传统,“民间舞走得太远了”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冈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山东地区民间舞的创作实践,也使山东的演艺性或者教学性民间舞停滞不前。什么是传统?传统不是截止于某一时期,而是不断发展不断丰富的。

上一篇:乡镇产业集群下一篇:义务教育师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