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2024-06-03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通用8篇)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1

更加积极运用财政政策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

【红旗文摘--经济】

根据201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未来一段时间将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增强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积极的财政政策在稳增长、调结构和惠民生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一、货币政策在未来的施展空间有限

当前中国劳动力成本处于上升趋势,原油、基本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上涨,天然气、水、电等公用产品的长期低价管制将实现市场化定价,土地和环境的硬性约束日益强化,决定了资源消耗型的增长模式难以为继。

2008年,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增长,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总量快速增加。到2011年12月,广义货币(M2)余额已高达82万亿元,M2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达到188%,远高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通常为20%—80%)。多年来,利率偏低和基础货币超发导致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为了抑制通货膨胀,央行2010年开始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从15.5%提升至21.5%的历史高位。由于存款准备金工具自身的缺陷,信贷持续紧缩引发民间借贷利率高企,30%至50%的年借贷利率成为普遍现象,受影响最大的是中小微型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更加凸显。成本上升、借贷利率高企、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叠加使得利润微薄的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生存状况甚至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还要艰难,引发不少企业资金链条断裂、老板“跑路”等问题。

目前,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我国通货膨胀水平的中枢将系统性上升,今后通过货币和信贷刺激经济增长的基础不复存在。因此,在未来相当长时间里,货币政策总体上应该保持稳健,以保持货币信贷总量合理增长。同时,要根据经济运行情况,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优化信贷结构,对中小微型企业采取微调的定向宽松政策,有效防范和及时化解潜在金融风险。

二、扩内需、促消费——能力建设是关键

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上升,欧美国家经济将增长乏力,中国外围出口市场需求将出现下滑。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将更多地依靠扩大内需。当前经济结构存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过于依赖投资需求。改革开放以来,剔除价格因素后我国投资需求每年的增长率都在13.5%左右,这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动力中消费需求的贡献比重普遍占六成以上,而我国与此相反。投资与消费关系的失调,严重阻碍了我国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扩大,内需不足一直制约着国民经济走向新的平衡。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能力建设非常重要。目前我们的困境是:一方面很多高端的内需我们缺乏提供能力、缺乏竞争力,中国的很多内需市场被外国产品垄断,比如高端设备、高端消费品,近期风靡全球的iphone就是典型代表,中国的内需被许多外国产品占领;另一方面许多中国富人跑到国外去刺激他国内需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国产商品和服务缺乏竞争力。

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城镇化既可增加投资,又能拉动消费,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十二五”时期,如果城镇化持续以每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速度快速推进,我国城镇化率将突破50%。如果能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每年能使5%的农民工约1000万人实现市民化转变,使之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教育、医疗、住房等基本公共服务,估计将使中国在2011—2015年期间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上升约0.9—1.2个百分点,将释放出巨大的产业发展机遇和新兴服务需求。

扩大内需的最大产业支撑是服务业。服务业中的绝大部分属于实体经济,是最大的就业容纳器和创新驱动器。要在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同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应调整和完善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支持体系,放宽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进一步完善创新组织形式和服务措施,提升服务业比重和水平,促进服务业与工业融合发展,增强服务业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从根本上来说,要靠提高中低居民收入和改善收入分配结构,让老百姓有钱消费。实证测算表明,财政基本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比重每增加1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将增加0.2个百分点。其中,增加社保和医疗支出的效果较为显著。当前,可积极完善农民工市民化政策,有序解决有条件农民工进城落户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确保进城的农民工在就业、住房、养老、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镇居民逐步实现同等待遇,建立起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的长效机制。

三、调结构、惠民生——财政政策大有可为

当前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中国经济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必须通过转型、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以及大规模增加有效供给才能得到根本解决,而这些恰恰是财政政策最能发挥其作用的领域。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增强经济内生发展基础和改善民生能力

一是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方面,财政支出要加大对“三农”、保障性住房、社会事业等领域的投入,着力支持欠发达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综合利用行业技术改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基础设施、企业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经济增长由政策刺激向自主增长有序转变。要充分利用财政贴息、财政补偿等手段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社会事业等领域,加强薄弱环节,优化投资结构,并把增投资与扩消费更好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巩固我国经济的内生和自主增长基础。

二是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规范专项转移支付,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大力提高政府在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支出的比重,大力提高农村和弱势群体支出在基本公共服务中的比重。加快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建立起地方政府大宗、稳定的主体税源支柱,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增强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均等化财力,着力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三是加大国有资本经营收益上缴力度,促进垄断行业和部门改革,统一纳入预算管理。当前,央企税后利润上缴比例最高才15%,明显偏低,提高5—10个百分点有利于缩小行业垄断造成的贫富差距和增强中央财政提供民生支出的财力。因此,应提高央企利润上缴财政部的比例,扩大征收范围,加快向金融、部属国有企业推进利润收缴,真正实现“资产全民所有、收益为民所用”的原则。

2、加快税制改革,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一是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在积极推进增值税扩围改革的同时,注重从制度上解决货物与劳务税收政策不统一问题,逐步消除交通运输、建筑安装、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原来存在的营业税重复征收问题;“营改增”全面推开后,增值税收入所占份额将一下子升至50%以上,要进一步降低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营业税税负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服务业发展。

二是要加快推进资源税、碳税改革,建立起一个包括排放权交易、清洁发展、碳税、技术标准和管制在内的多元化减排体系,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制度。尽快把资源税的覆盖范围扩大到煤炭、基本金属和非金属矿产品,实现从价征收,适当提高5%至10%的资源税税率,形成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机制。

三是加快推进房产税的征收,优化收入分配格局。要加强房产税普及教育、增强共识,减少国民对房产税的误解和抵触。房产税的征收实行从量从价综合征收,健全财产申报制度、财产登记制度、财产保护制度以及合理的财产评估、财产交易制度等,将短期调控和中长期配套改革结合起来把握,作为收入调节的重要手段。

四是在税收优惠方面,要更多地为中小微企业、民间创业者提供良好税收环境。目前我国对小微型企业的税费优惠是阶段性的、碰到困难而出台的临时政策,缺乏长期的税收规划。要建立起进一步减少创新性企业、文化企业、“三农”及环保产业、现代服务业等中小企业税负的制度性安排,并长期依法执行。例如,应加快落实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税额核定扣除办法,减轻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负担,促进食品价格稳定;加快完善企业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及促进环境保护的所得税优惠办法,等等。

3、创新财政投入方式,提高先进技术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转换效率

目前,尽管我国财政科技总投入仅次于美、日,但成效有待提高。我国科研经费仅40%用于产业项目,新技术的产品转化率较低,新产品、新技术的产业化过程困难,科技和专利的转化率只有10%—15%,远低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70%—80%的水平。因此,要优化投入结构,突出对这三大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提高投资效率。

一是“前移”财政投入,越接近产业化的成果越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应加强政府采购立法,落实政府支持性采购政策,加优先支持本国产品;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专项补助资金、低利息资金和政府风险投资对产业化项目成长期、创业期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同一个科研项目,越接近产业化,给予的资金总量和比例应越高,重点帮助企业完成产业化最艰难的路程。

二是加大对企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支持力度。通过财政信用担保、财政贴息、固定资产折旧、企业创新基金、创业资助、税收减免、周转金贷款等方式加大企业科研支持,提高中小企业在科研经费分配中的比重。设立财政科技引导基金,对参与促进科技产业化的社会资金给予配套,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对参与科技产业化的创业风险投资基金给予上述财政支持。

三是完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建立问责机制。要加强经费管理的监督,大力加强对科研单位的审计。加大市场化和透明度运作,建立完善专家匿名评估体系,减少垄断,对科研资金的获得按照“谁的项目市场最认可、专家同行最认可,而不是行政权力最认可”的方式运作。改革一次性的、平均普惠式的投入模式,在科研、初试、中试、产业化初期、中期和后期各阶段,每推进一个阶段,增加一部分投入。建立信用档案,越是以往产业化效率高的企业和机构,给予的财政支持越大。对于弄虚作假的企业和机构,建立黑名单并且公示,建立完善惩罚机制,把有限的资金配置到脚踏实地从事科研及其产业化的专家和企业。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2

一、中小型企业融资现状

近几年银行管理部门逐步加大政策引导力度, 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政策环境。相继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善对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对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指导意见》等文件, 并积极完善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 引导各金融机构在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信贷资产质量的前提下, 努力增加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一部分优质中小型企业逐步得到了银行的青睐, 但从整体来说, 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结构决定了有近90%的中小型企业仍存在资金缺口, 无法从银行获得融资, 存在着较多障碍因素。

二、中小型企业融资存在的主要障碍

1. 中小企业由于受资金、技术以及经营管理水平等因素的限制, 不同程度地存在经营管理不善、效益欠佳等问题, 多数中小企业因处于创业成长期, 资产少, 达不到向银行抵押的条件, 加上经营上的封闭性和不确定性, 难以寻找担保企业, 造成了担保难。

2. 大多数中小型企业因银行贷款门槛高无法取得贷款。多数商业银行规定中小企业取得贷款的必要条件是有效资产用于抵押, 对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使用的标准也与大企业大致相同, 如不分规模大小, 都要求提供连续三年经审计的财务报表和其他中小企业无法全面提供的相关资料等, 这些规定正好击中了中小企业的软肋。另外信贷审批权限上收, 也影响了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贷款投放。

3. 当前中小企业信用评级存在制度性缺陷, 银行内部信用评级存在诸多问题, 标准不统一, 造成各家银行的评级结果存在较大差异;评级方法偏于定量化, 对企业风险提示不足;指标和权重的确定缺乏客观依据, 不适合中小企业的发展特点。而外部评级也缺乏相应的公信力, 不少中介机构迫于生存压力而将评估行为效益化, 导致各家银行对中介机构的评估结论不信任。

三、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难的途径

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下, 银行的流动性相对充足, 人民银行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适合不同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特点的信贷政策, 但其对中小型企业风险控制的基本政策没有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说,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并没得到根本性的改变。因此, 在目前经济危机的条件下, 中小企业加强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在资金方面的紧密合作, 无疑是一条生存之路。

1. 资金合作的可能性。

随着国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政策的实施, 金融机构相应推出了许多金融产品。例如, 保理业务、物流金融、仓单质押、厂商银、国内信用证等。这些新业务主要是针对上下游用户开展合作而量身定做的, 这为上下游客户的资金合作提供了基本条件。同时, 进入发展期的各企业已逐步认识到企业间在融资领域合作是增强自身资金实力, 降低融资成本, 加快资金运转节奏, 防范资金风险的重要途径。目前经济形势不断恶化, 很少企业能在危机中独善其身, 中小企业走向联合成为了必然选择。

2. 资金合作的可操作性。

企业之间进行资金合作的前提条件是各方都有收益, 并且能对自身所得的收益和承担的风险进行控制;存在业务关系的上下游客户之间容易在各方利益之间找到平衡, 更因为有了金融机构的介入, 使得各方利益都得到了保障。进入发展期的中小企业都已积累了一定数量的客户资源, 对自己的优质客户从开始合作的战战兢兢发展到了相互了解、互信合作的战略伙伴。为了更好的应对市场风险、金融风险, 上下游客户之间有了加深合作、共同发展的意愿;同时金融机构为了拓展新业务, 降低信贷风险, 对企业间的信贷合作愿意提供支持。银行业在自身的发展中, 已逐步认识到传统的抵押信贷业务, 存在着保证方式单一, 操作复杂, 具体执行困难等因素。

3. 企业间资金合作的方式。

在这个金融新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 企业间资金合作已不限于相互提供担保进行流动资金借款或签发银行承兑汇票等比较传统的融资手段。单纯的相互保证在合作过程中总是因企业自身的利益而产生矛盾, 为企业间的长期双赢合作蒙上阴影。而上下游客户间的贸易融资有了银行的参与, 更容易在各方利益中找到平衡, 是企业间资金合作的先进方式。现阶段比较流行的融资方式有保理业务, 厂商银业务, 下面以这两种方式为例, 做一下简单介绍。 (1) 保理业务。近年来随着贸易竞争的日益激烈, 买方市场逐渐形成。对购货商不利的结算方式逐年下降, 赊销日益盛行。由于保理业务能够很好地解决赊销中销货商面临的资金占压和购货商信用风险的问题, 因而日渐流行。保理是卖方将其现在或将来的基于其与买方 (债务人) 订立的货物销售服务合同所产生的应收账款转让给保理商 (一般是提供保理服务的银行) , 由保理商为其提供贸易融资或者应收账款催收及其他服务。在卖方叙做保理业务后, 保理商会根据卖方的要求, 定期/不定期向其提供关于应收账款的回收情况、逾期账款情况、信用额度变化情况、对账单等各种财务和统计报表, 协助卖方进行销售管理。保理商一般有专业人员和专职律师进行账款追收。保理商会根据应收账款逾期的时间采取信函通知、打电话、上门催款直至采取法律手段。 (2) 厂商银三方协议。厂商银三方协议一般是中小银行针对小企业融资能力不足, 达不到一般贷款条件而设计出来的一种低门槛“捆绑”式融资业务。各银行具体操作方式略有不同, 但基本原理一致。一般操作方式为:“厂商银”三方签订协议后, 经销商向银行缴纳一定比例的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 银行签发银行承兑汇票向生产商支付货款;银行根据经销商分批分次存入的保证金数额, 向生产商签发等额《提货通知单》, 生产商凭银行签发的《提货通知单》向经销商发货;生产商对承兑缺口负连带责任, 并在协议中约定归还银行承兑差额部分。就生产商来说及时得到了生产资金, 更好的统筹安排生产, 一般也会给予经销商优惠政策来鼓励经销商签定“厂商银”协议的积极性。对经销商来说, 一方面利用银行资金签定了有利自身的合同, 另一方面享受到了厂家的优惠政策, 从而使产品在市场上更有竞争力。对银行来说, 增加了存款量, 风险方面由生产商和销售商共同承担。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3

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财政援助

为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资金匮乏的难题,发达国家的政府根据使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及社会某些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的既定目标,制定了各种扶持政策与资金援助计划,且列入政府的年度财政支出预算中,鲜明地体现出政府的意图。其为中小企业提供的资金援助主要包括财政补贴、贴息贷款与优惠贷款三种形式。

1.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政府对中小企业符合政府要求的做法给予财政上的援助。从发达国家的情况看,目前财政补贴的应用环节主要是鼓励中小企业吸纳就业人口,促进中小企业科技进步和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出口等方面。

(1)就业补贴。对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中小企业给予就业补贴,促使其吸收更多的失业者,以缓解就业压力。各国的实践证明,这是一项比较好的促进就业的措施。从就业补贴的方式来看,主要有两种。一是补贴给接收就业人员的企业,以用于安排就业的各种费用 (如上岗培训、学徒津贴等 )。法国政府为满足地方扩大就业的需要,曾规定中小企业每年扩大招工一名,可从政府得到 4000欧元的津贴;每增聘一名科技人员,发给 1.6万欧元的资助。二是补贴给自创企业的失业者,为其提供一笔启动资金。如英国政府为帮助失业者自谋职业,制定了企业补贴计划,规定对自主开业的失业者,每周补贴 40英镑。德国政府给予中小企业投资补贴,对失业人员创办企业,给予两万马克的资助。德国政府不仅鼓励失业者独立开业,而且也鼓励从业者、正在接受培训者以及闲散人员独立开业。对创业者给予的资助,不只限于某一特定行业,所有的行业包括服务业和娱乐业,都能得到国家的资助。凡投资额在 120万欧元以下的企业,拥有所需投资额 12%以上的自有资金即可获得补助资金,最高额可占总投资的三分之一。

(2)研究与开发补贴。中小企业资金有限,能用于研究与开发的资金则更少,而技术进步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鼓励中小企业使用新技术和加快技术改造,是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发达国家政府对中小企业研究与开发资助的主要形式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通过制定各种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对符合计划所提出条件的中小企业给予专项补贴,专项基金和技术创新与开发计划一般由政府的中小企业主管部门管理和实施。如美国根据 1982年通过的《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法》,1983年美国中小企业管理局实施了“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计划”,截至 1995年底,参加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的有 11个政府机构,共向该计划提供拨款 55亿美元。法国政府在 1983年制定了 ANVAR计划,规定这项计划 80%的预算是用来支持小型企业的研究与创新活动,并且小型企业的研究与开发的支出 50%由政府提供。法国还专门设立了为中小企业推广新技术提供资助费用的国家科研推广局,对由研究人员创办的企业提供偿还期为 15~ 50年的 20至 30万欧元的无息贷款。

2.贴息贷款。贴息贷款是一种政府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补贴。其能够以较少的财政资金带动大量的社会资金参与对中小企业的援助。贴息贷款的具体做法:一是对中小企业的自由贷款给予高出市场平均利率部分的利息补贴,以使中小企业能够按市场平均利率获得贷款,提高中小企业在自由信贷市场中的借贷能力;二是对中小企业的长期低息贷款提供贴息,以帮助中小企业获得最难取得的长期信贷资金,德、法等发达国家是采用贴息贷款方式较多的国家。同时,这一方式也较为适合在资金相对缺乏的发展中国家采用。

3.政府优惠贷款。它主要是指政府用财政资金通过私人金融中介机构,或建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向中小企业直接提供少量的优惠贷款援助。政府优惠贷款主要是解决中小企业获得长期贷款困难的问题。一些效益较好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担保等形式,或付出较高的利息来获得短期流动资金。但中小企业的长期贷款风险太大,一般商业银行是根本不予考虑的。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是靠政府提供的直接低息贷款,这类长期低息贷款利率一般比市场利率低 2~ 3个百分点。其具体做法是,政府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长期低息贷款专项基金,或建立专门的政府金融机构,由他们按一定的标准选择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

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大多数发达国家都在统一税收制度的基础上,对中小企业融资实行税收减免及其他优惠政策,为中小企业自筹资金提供便利条件。通过各种税收优惠可使中小企业的税收减少一半以上,使其税负总水平由占增加值的 30%降至 15%左右。总的来看,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是集中在对所有中小企业实施的普惠政策方面。

1.降低税率。降低营业税、周转税和增值税等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利润税等直接税的税率,是较为常见的优惠政策。许多发达国家对中小企业均实行比正常税率低 5~ 15个百分点左右的优惠税率。如英国中小企业的公司所得税税率为 20%,比大企业低 10个百分点。

日本政府在上世纪 80年代规定,资本金在 l亿日元以上的普通法人,其法人税的税率为 37.5%;而对资本金在 1亿日元以下的年度所得,分两部分征税,即总所得在 800万日元以下全部按 28%的税率征税,超过800万日元的部分按 7.5%的税率征税,法人税税率低于资本金在 1亿日元以上的普通法人的 25%.

美国在 1981年通过的《经济复兴税法》中,对以往的税法作了较大的修订,其中涉及中小企业的个人所得税下调了 25%。税法中特别规定,对雇员在 25人以下的企业,公司所得税按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缴纳。

2.税收减免与返还。税收减免是针对税额而言的,包括全额减免、定额减免和定比减免,主要是针对中小企业的创建时期和其产品与服务的出口环节,以促使中小企业实现技术进步。

日本为了充实企业的内部留存,采取减轻法人税率和对一部分所得不课税的制度。日本政府为科技型中小企业制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1967年制定的《增加试验研究费税额扣除制度》,规定当试验研究开发经费的增加部分如超过以往的最高水平时,则对增加部分免征 20%的税金。对于从事计算机制造的厂商,可享受四种专门的减税待遇。这些减税包括:增加 25%的科研税务贷款;扣除 50%的软件提供方面的收入,作为用于软件开发费用的免税储备金;扣除相当培训软件工程师开支的金额和相当于售价的 2.5%用作意外损失储备金。1985年日本制定的《促进基础技术开发税制》,对购置基础技术开发的资产免征 7%的税金。

3.提高固定资产折旧率。此举对中小企业有两方面的好处。一是加速技术设备的更新换代;二是降低当期的应税额,从而减少税款。日本自上世纪 70年代推行加速折旧方式以来,对新兴产业的设备使用年限缩短至 4-5年,对于新开业企业所购人或租借的机器设备 (须经认定 )和现有企业为提高技术能力而购入或租借的机器设备,在第一个年度内或是作 30%的特别折旧,或是免交 7%的税金。

借鉴发达国家经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1.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准备金的初始资金的来源可从三个方面筹措:首先是政府财政拨款;第二是出售国有中小企业的收入;第三是从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提取一定的比例。发展准备金由政府掌握,重点用于支持地方产业升级换代,支持中小企业与高科技事业的发展。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专项用于重大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孵化期和产业化启动的投入,如提供与高风险投资相配套的长期优惠贷款,部分资金可用于风险损失补贴、贷款贴息和奖励。同时,在会计科目中设置坏账准备金,用于备抵一些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形成的呆账与坏账。在中小企业发展准备金制度建立之前,先由财政拨款承担,对特定中小企业实行优惠融资政策。

2.对“特定事项”中小企业实施资金扶持政策。如对于下岗职工创办的或安排下岗职工就业的中小企业,可将下岗职工一年的生活救济费一次性拨付给企业使用;对于贫困地区的中小企业,应从扶贫资金中拨出一定的款项支持其发展;对于因经济不景气及与之关联的企业破产而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应提供紧急的资金援助等;对于平时经营状况良好,受突发自然灾害影响损失惨重的中小企业,政府应提供资金上的无息贷款。

3.运用政府采购制度扶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我国已颁布了《政府采购法》,并明确规定了政府采购制度应当有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尚未有具体的政策规定。笔者认为,应在《政府采购法》实施细则中,规定在相应的条件下,允许将大额采购合同和采购任务分成若干部分实行招标,使中小企业能够有更多参与投标竞争的机会,以获得合同定单。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资金不够雄厚,在投标竞争中无法与大企业抗衡,因而,采取分割招标的方式,可使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小而专的特色,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投标与中标机会,从而达到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目标。

4.调整企业所得税税率,拓宽所得税税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同是年盈利 12万元人民币的企业,在我国适用33%的税率,而在英国却适用 20%的税率,差别比较大。同时,当今以美国为首的 20多个发达国家都实施了所得税的中长期减税计划。如考虑我国所得税税前扣除范围比国际上通行的扣除范围小这一因素,我国的实际税负可能更高一些。

因此,笔者建议,为配合《中小企业促进法》的出台,增强我国中小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应选择适当时机合并、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尽快实施法人所得税制,与国际惯例接轨。借鉴发达国家税制改革的经验,实行“低税率、宽税基、少减免、严征管”的税收政策。税率可考虑设计为三档,分别为25%、20%和15%。后两档税率适用于年盈利 20万元和 6万元以下的企业。同时,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对凡属法人范围的统一征收法人所得税,囊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以及各类代表处、代办处等机构,所得税税基要进一步拓宽,以弥补因降低税率而形成的减收缺口。

在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税率的同时,还可以对中小企业实施以下优惠政策。其一,对中小企业一定数额内的利润转投资实行税收抵免,投资的净资产损失可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并允许在规定年限内向前或向后结转;对中小企业用于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培训投资,全额在所得税前扣除。其二,鉴于我国当前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现实情况,可以对吸纳国有企业失业职工的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所得税减免政策,应将原先针对城镇失业人员的城镇劳动服务企业的优惠扩大为向所有中小企业的优惠,并规定对安置失业人员超过一定比例的中小企业,可享受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费用的优惠。

5.规范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鉴于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实际税负率远高于一般纳税人,在增值税转型之后,这种差距将会进一步加大。因此,近期可考虑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提高小规模纳税人的税基标准,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对工业、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分别按 5%和 3%的征收率课征增值税。同时,为促进中小企业加快科研创新,引进先进技术,应考虑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加速折旧的制度,并对中小企业用于折旧的资金免征增值税,从政策上扶持和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4

充分运用金财工程积极推动财政改革2007-02-02 21:55:1

2充分运用金财工程全面推进集中支付转轨

按中央和省财政厅的部署,眉山市财政局于年正式启动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在集中核算和集中支付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现实选择

我市眉山建区设市几年来,市级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问题,“农业财政”、“吃饭财政”的财政特征十分明显。现行的财政管理模式与建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尤其是在财政支出管理上,还存在资金分散,政府财政应急能力弱,资金使用效益偏低、单位会计人员素质低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认真加以解决,不仅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的发展要求,阻碍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而且可能成为滋生腐败的源头。

现实呼唤改革,改革才是出路。按照财政部《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深化财政改革的要求,我市结合自身实际,年初,市本级进行了国库管理制度的改革,成立了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到××年底,市本级、五县一区成立了支付中心,主要职能是会计集中核算。此外,有四个县的乡镇财政也实现了集中核算。

二、成功转轨

××年,市本级和区县全面启用省财政厅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综合业务系统主要以市县财政局内部业务科室和支付中心为载体,以省财政的金财工程业务系统为模板,通过“规范”和“并

轨”,达到“统一模式、统一支付软件、统一核算”三个统一,市、县、乡操作平台全部统一到省上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下。

(一)制度建设

根据省财政厅的工作部署,在总结我市支付中心试点的基础上,我局会同市人行制定了《眉山市市级财政国库制度改革资金支付管理暂行办法》和《眉山市市级单位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资金银行支付清算办法》两个指导性的文件。建立了适应国库集中支付的财政资金拨付制度。规定了集中支付的范围、审批权限和拨付程序,实现了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监督三分离,增加了资金拨付的透明度,减少了资金划拨的中间环节。

(二)业务培训

为使全市的国库集中支付中心顺利转轨,××年月初,市财政局召开全市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动员会,市人行及代理银行,各区县财政局长、预算股长、支付中心主任及其业务骨干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全市的改革方案进行了统一部署。会后由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专题培训。培训结束前,要求各区县现场进行初始化设置,并实现每个区县一一过关,由省财政厅信息中心进行了现场验收。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省厅信息中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在各区县进行了启动时的现场业务指导,有效地保障了全市支付中心的顺利转轨。

组织了乡镇财政的专项培训。对全市个乡镇财政所的财政所长和会计人员进行了为期个月的集中封闭式培训,培训内容涉及公文写作、会计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金财工程应用系统等全方位的培训,为金财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知识保障。

(三)核算嫁接

××年底前,我市使用的软件维护和升级难。为此,我们请省财政厅信息中心为我市开发一套新的核算软件,直

接构架到全省市州级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中。这样有效地利用了同一数据库的优势,实现了支付核算系统的无缝连接,使支付系统和核算系统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四)市、县、乡镇齐动

××年月份,全省国库集中支付软件和业务培训会议要求全省各市州和个区县(我市有彭山县和青神县)在××年底以前全部按省上的模式规范使用国库集中支付系统。××年月,我市市本级和四个县财政正式按省上的部署启用集中支付系统。为全面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工作,在××年的财政工作会上,要求各区县××年月日前,各乡镇在××年月日前全面启用金财综合业务系统,达到业务规范,软件统一,市县齐动的目标。目前,全市六个区县及其乡镇都统一到“金财综合业务系统”操作平台。

(五)配套参与

我市国库支付改革得以初见成效,与各相关部门的配套参与密不可分。人

民银行的带领下,各代理银行积极主动。市电信部门为改革提供的优质的网络服务。财政内部各科室齐抓共管,献计献策,从××年起,各业务科室全面启用新的指标系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预算外资金也和国库资金一样,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直接支付和清算。下目前我市正在探索如何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人民银行金库实现财政资金的直接支付。

(六)网络构架

眉山市作为省财政厅“金财工程”试点项目的乡镇财政四级网络,区县财政部门到预算单位和金融部门的横向网络已经全面铺开,全市余单位组成的财政专网初步形成。全市各乡镇和预算单位统一采用适时在线的模式(兆带宽),接入市电信的金财工程专网。在省财政厅的信息中心的大力协助下,我市将在××年初组建区域数据中心,小型机服务器已经安装调试成功。

(七)帐户管理

按照建立国库单一帐户体系的基本要求,市财政局国库科在人民银行设立预算资金帐户、在商业银行统一开设非税收入专户,国库支付中心在工、农、中、建等家商业银行统一设立单位基本存款总户和财政零余额户,完善了市级国库单一帐户体系。全面撤销单位银行帐户,××年再次清理整顿了市级行政事业单位及其下属机构管理的社团、服务部门、党费、团费、工会等余个帐户,清理资金达万元。

(八)集中采购

我市大多数乡镇没有计算机硬件设备,无法满足业务开展的需要,全市个乡镇财政和市县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个预算单位硬件配置、更换和软件培训,由市财政统一进行政府采购,大大降低改革成本,实现了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改革成效

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改变了原来财政资金分散的局面,缓解了市

级财政资金压力,增加了对区县财政的资金调度;保证了全市工资发放、重点支出的需要,提高了政府的经济应急能力;有效地规范了各部门的支出行为,使单位不敢做假、无法做假、没人做假;加强了财政监督,变事后监督、间接监督为全程监督和直接监督,前移了财政监督阵地,从源头上堵住了财政资金的管理漏洞,为党风廉政建设筑起了反腐墙。

四、实践体会

(一)领导是关键

财政支付制度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推行这一改革,关键是思想统一,认识一致。我市在改革中,首先是领导魄力大。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对改革高度重视,毅然作出了率先在全省实施这一改革的决策,并前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组成的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为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领导保障。其次是财政部门意识强。充分认识到这项改革“在革别人的命的同时,也革了财

政自己的命”,这就要求财政部门全体干部职工必须正确对待,积极参与,锐意改革。其三是各部门共识快。通过开会动员、媒体宣传,各部门都充分认识到了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自觉以大局为重,主动参与改革。

(二)配合是基础

国库制度改革是一项涉及全局的系统工程,必须政府主导、财政主抓、部门配合、分工协作,才能少走弯路,使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市在改革中,部门间配合十分默契,形成了改革的合力。人民银行严把单位开户审批关,各商业银行积极做好纳入集中支付单位帐户的注销及资金划转,有效地支持了单一帐户体系的建立;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更是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工作为己任,全力支持改革,用“不改革就违纪”的严明党纪、政纪为财政改革保驾护航;组织部门以“不换思想就换人”的要求,为改革提供组织保证;市电信局提供优质网络服务。

(三)创新是核心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是一项前所未有的改革实践。在尚未有成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我市积极探索机构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方式的创新。在改革中,针对自身实际,创造性地把集中支付和集中核算有机整合,建立了市国库集中支付中心。同时,把制度创新、建章立制作为首要任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出台了一整套改革措施和配套办法,并在改革实践中不断改进完善,确保了集中收付改革的推进和支付中心的有效运行与监督控制。

(四)技术是支撑

任何改革都是有成本的,改革的效益越高、成本越低,阻力就越小,就越容易成功。建立发达的信息网络系统是国库制度改革高效率、高速度、低成本的有力支撑。我市在改革中,利用“数字城市”、“金财工程”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果,采用整合后的“金财综合业务系统”,对每笔财政资金的运行进行有效的控制

和监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大量节约了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改革的成本。

(五)服务是保证

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既是机制的创新,又是工作方式创新。不能运行的改革是失败的改革,不能高效运行的改革也是不成功的改革。国库集中支付改革要求,支付中心必须迅速转变工作方式,快速适应工作程序,用高效的运行、优质的服务来确保改革的成功。为此,市上首先为支付中心配备了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熟练、责任心强的工作人员;二是不断加强工作人员的政治和业务技能培训,练好优质服务的内功;三是支付中心建立了服务承诺制、首问负责制、信息反馈制、报帐提示制等各项制度,确保了服务的规范化、制度化、透明化、优质化;四是针对支付中心人员年轻、女同志多的特点,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使服务质量得到全面提升。在获得国家级“巾帼文明示范岗”的基础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5

监督检查工作汇报

大数据工作第三巡查督导组

2016年7月25日

2016年5月至7月,大数据工作第三巡查督导组在市纪委的领导和支持下,精心组织,全力以赴,督导**、**、**、**等四地党委运用大数据开展好惠民政策落实情况监督检查工作。督导期间,第三督导组抢占时机,统筹兼顾,在第一时间督导四地党委责任上肩,主动作为,成立专班,对市纪委转发的6977条问题线索开展入户调查、收集证据资料,共查实问题线索2227条。第三督导组对查否的4750条线索,按照30%的比例开展入户抽查,共抽查线索1451条,纠正乡镇查否线索59条。对查实的问题线索,上转市纪委9条,督促镇纪委立案15件,收缴违纪资金219063.2元。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督主体责任,突出一个“实”字

巡查督导工作的着力点在于压紧压实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充分调动乡镇党委的工作积极性。5月初,全市动员会后,第三巡查督导组立即与**、**、**、**党委主要负责人电话联系,强调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争取党委的理解和重视。在巡查组的督导下,4地迅速启动工作,开展

了一系列规定动作:召开党委会、成立工作专班、制定工作方案、召开动员大会,发动机关干部全员上阵,认真开展核查工作。7月17日,市纪委召开推进会后,第三巡查督导组调整工作节奏,每天全程陪同乡镇党委做好入户核查工作,**、**、**党委书记亲自部署核查工作、讲解核查要求,**镇党委书记***多次亲自入户调查涉及村干部线索问题,强力推动了责任的层层压实和无阻传导。

二、督调查核实,突出一个“真”字

第三巡查督导组要求各乡镇对下发线索逐一入户调查,不遗漏、不回避,真查真核。一是认真走访群众,不走过场;二是按线索反映问题收集真实资料,不弄虚作假;三是根据资料规范填写入户调查表,按要求审核签字背书,确保了调查结果真实有效,共督导乡镇入户调查线索6977条,查实2227条,查否4750条。其中**镇调查线索2709条(农村低保1025条、城市低保116条、农村五保34条、医疗救助156条、危房改造60条、农业补贴1318条),查实1117条,查否1592条;**镇调查线索1962条(农村低保523条、城市低保197条、农村五保89条、医疗救助192条、危房改造34条、农业补贴595条),查实523条,查否1439条;**镇调查线索2159条(农村低保1187条、城市低保206条、农村五保53条、医疗救助199条、危房改造49条、农业补贴465条),查实562条,查否1597条;**镇调查线索147

条(农村低保60条、城市低保17条、农村五保10条、医疗救助8条、危房改造16条、农业补贴35条)查实25条,查否122条。督导组对专班入户资料的填写和证据资料的收集,全程进行同步指导,确保各类表格填写规范,证据资料收集齐全。既强调真实性,又强调时效性,督促各地在一周以内完成核查工作,为后期入户抽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督入户抽查,突出一个“细”字

针对乡镇查否问题线索,第三巡查督导组逐项逐条、逐人逐表对比审核,查阅证据资料,认真讨论研判,对把握不准的问题及时向市财政局、民政局和住建委的同志咨询,研究透彻后再入户抽查,抽查时做到“六见”:即见领补贴人、见户籍身份资料、见一卡通或一本通、见致贫资料、见领补贴人家庭环境、见左邻右舍。在抽查时,突出低保和住房补贴等群众关注的领域,针对领导干部和财政供养人员等重点对象,重点抽查涉及领导干部、财政供养人员、村干部问题线索,共入户抽查线索1451条,占乡镇查否线索总数4750条的31%,纠正乡镇查否线索59条,其中**镇13条、**镇24条、**镇20条、**镇2条。为抢抓时间,督导组全体工作人员顶高温冒酷暑,早出晚归,周末无休;由于**镇、**镇地处偏远,督导组有两个周末吃住在当地,与当地干部一起入户抽查,赶在暴雨灾害前完成了抽查任务,确保了后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资料的整理和建档工作。

四、督问题整改,突出一个“严”字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6

建立健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好范文,全国公务员公同的天地农村社会保障是我国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和转移、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对建立

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要求日益迫切。农村社会保障是作为一项社会公共产品为农民提供,其提供者只能是政府,这就必然要求财政作为政府提供农村社会保障的后盾,所以说,建立农村社会保障财政制度,如何运用各种财政政策去左右社会保障资金的缴与用的规模和结构,给农村社会保障以稳定的财政支持则是重中之重的问题。

我市位于佳木斯地区东部,版图面积8,277平方公里,辖11个镇266个行政村和建三江分局及其所属三个国营农场,总人口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万人(含户在人不在)占全市总人口的54。2003年全市人均收入3,512元,其中农村居民年均收入2,564元。自2004年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来,现已实行了农村五保户供养、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等四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践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针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成因我们深入乡、村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更好的运用和完善财政政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议和对策。

一、当前我市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情况

随着全部免征农业税试点改革的不断深入,研究和解决新形势下广大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帮”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当前乃至今后工作的重点。根据试点工作的中心内容,我市在原农民五保户财政供养的基础上,启动了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为主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制定了《富锦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施方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试行方案》、《富锦市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实施方案》等,对我市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农村五保对象供养情况

1、集中供养。

2005年,我市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是以镇为单位集中供养,10个镇共有11所敬老院,集中供养老人291人。市局按照每年每人1,500元的标准将供养资金于年末通过市镇结算拨付到各镇,各镇将资金拨付到镇级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心,在民政账上单独记账,单独核算。

2006年,我市改变过去农村五保户以镇为单位集中供养的办法,采取分步实施全市集中供养的办法。(1)市集中敬老院。于2005年12月28日,在市民政局院内成立了市集中敬老院。建筑面积2,900平方米,电厂大网集中供暖;现有房间74间,可容纳170多人,截止目前已合并8所乡镇敬老院(上街基、长安、兴隆、宏胜、头林、砚山、向阳川2所),共入住老人164名,月末锦山镇敬老院28人也将入住。(2)乡镇敬老院。2006年保留了二龙山镇和大榆树镇两所相对条件较好的乡镇敬老院,现供养老人98人。其中:二龙山镇敬老院67人(男62人,女5人);大榆树镇敬老院31人(男性)。

2006年集中供养五保户供养资金的列支渠道不变,仍在乡镇列支,市集中敬老院供养只作为各镇寄养老人的委托单位,日常老人所需生活费用由市财政局按照每年每人1,500元的标准分季度直接拨到市集中敬老院;年末,市财政局将供养资金通过市镇结算的形式结算到各镇,同时作为代扣项目扣回。

2、分散供养。

我市农村分散供养五保户供养资金的管理是自2004年开始以镇为单位建立五保供养基金,单独建账,单独核算。市局按照每一行政村6,000元/年的标准核定到各镇,各镇按照市局拨付的金额将资金全额拨付到核算中心,在五保供养基金账户按每人每年1,200元的标准支付给五保老人,结余资金可用于支付五保对象的医药费、丧葬费及困难补助等。对于散养五保户的管理,市局实行档案化实时动态管理,供养对象增减变化需按规定程序报经市民政、财政部门确认、批准后方可支付供养资金。

2005年我市五保供养基金总额1,626,000元,支付948名老人供养资金1,137,000元(有3名老人不是全年支付),医药费4,028元,困难补助277,440元,其他用于补充集中供养五保经费不足等135,400元,截止2006年7月末尚有结余资金270,916元。

(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开展情况

财政政策如何运用 篇7

关键词:经济危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被认为是自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 虽然我国经过30年改革开放积累了一定的经济实力, 但这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降温效应非常明显,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全面回落:工业增加值增速由2008年6月份的16%迅速下降到2008年12月份的5.7%, 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由6月份的8.8%迅速下降到12月份的-1.1%, 当月出口额同比增速由6月份的17.2%下降到12月份的-2.8%, 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也由2008年第二季度未的10.4%下降到第四季度未的9%。面对经济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 国务院迅速作出调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由2008年初的“防通胀、防过热”转为“保增长, 促内需”, 财政货币政策也由年初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微调为七月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灵活审慎的货币政策”, 再到十一月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由此可见, 宏观决策层对此次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影响程度认识明确, 措施出台迅速及时, 意义重大。

一、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理论综述

1、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认为, 社会的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总需求的水平, 存在失业或者难以实现充分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 (有效需求指一国有货币支付能力的总需求或总购买力) , 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在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和“流动性偏好规律”这三个基本“心理规律”的影响。凯恩斯从有效需求不足和市场机制无法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论断, 提出以需求管理为主, 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当一国经济处于非均衡状态, 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时, 只有采取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 才能使之趋向于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 财政政策的效用不明显, 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 货币政策的效用不明显, 要通过扩大政府支出、减税、增发国债等来应对通货紧缩, 拉动经济复苏。同时, 凯恩斯理论认为,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作用机制和效用不相同:财政政策作为政府的收支政策, 主要作用于产品市场, 进行结构调整, 而货币政策的调节功能主要作用于货币市场, 适合总量调节;财政政策调整有法定的程序和规范的审批手续, 时滞性长, 货币政策相比则更为灵活和富有时效性。因此, 在具体运用以上两种政策时, 要根据宏观经济的不同目标适当选择, 合理搭配, 以便起到理想的宏观调控效果。

2、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综合运用的模式

(1)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发展不景气, 出现萧条, 同时又存在通货膨胀的情况下, 通过扩张性财政政策如减税、扩大公共投资应对经济萧条;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 缓解通货膨胀的压力。

(2)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当经济过热, 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 采取“双紧”政策, 如增加税收、减少政府开支、减少货币供应量等方式压缩社会总需求, 减少国民收入, 减缓物价上涨, 抑制通货膨胀。

(3) 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 财政赤字较多而民间投资不够旺盛时, 可以采用这种模式。紧缩性财政政策有利于改善财政收支状况, 压缩财政赤字;扩张性货币政策促使银根松驰, 刺激投资并促进经济增长。

(4) 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当经济严重衰退、社会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 采取“双松”政策, 在财政减收增支的同时, 抑制利率上升, 扩大信贷, 刺激企业投资, 从而扩大社会总需求, 增加国民收入, 缓和衰退, 刺激经济复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 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 (稳健) 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 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

二、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1、积极财政政策的具体举措

(1) 在财政收入方面, 实施结构性减税, 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2008年实施的税费减免措施主要包括实施企业所得税新税法、提高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扣除费用标准、降低住房交易环节税收负担、多次调高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取消和降低部分产品出口关税、下调证券交易印花税税率并改为单边征收等。在此基础上, 2009年又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取消和停征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新的举措, 这些政策全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以上。

(2) 在财政支出方面, 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并增加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以此带动和引导投资与消费需求。从2008年第四季度到2010年底, 中央拟增加政府公共投资1.18万亿元, 加上带动的地方和社会投资, 总规模约4万亿元。此外, 通过进一步增加对农民的补贴、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补贴和生活补助标准、对困难群体直接发放一次性生活补贴等途径,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

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

我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具体措施有五点。一是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 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二是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增长, 加大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 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 合理扩大信贷规模。三是加强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配合积极的财政政策, 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灾后重建、助学、就业等的信贷支持, 加大对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过剩产能向外转移、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信贷支持, 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出口信贷的规模, 探索在出口信贷中提供人民币中长期融资。四是进一步发挥债券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 扩宽企业融资渠道。加快发展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银行间债券市场, 为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平台。五是进一步改进中央银行金融服务。

三、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1、积极财政政策的效应分析

此次积极财政政策的重点是“保增长, 促内需”, 为此运用各种财政手段, 配合金融手段和其他手段来改善经济结构, 扩大国内需求, 促进经济增长。在运用过程中积极财政政策可以达到收入效应和扩张效应。从收入效应来看, 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收入政策如减税、取消或停征行政性收费等举措, 既增加居民收入, 直接拉动居民消费, 又减轻企业负担, 如增值税转型改革, 不仅减轻企业负担, 还刺激企业固定资产更新换代, 长时间起到拉动内需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积极的财政支出政策, 主要是转移性支出, 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如大幅度增加对农民的农资综合直补、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 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 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提高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还有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家电下乡政策, 将财政资金直接补贴给消费者, 有效衔接和动态追踪生产、流通、消费环节, 直接拉动我国农村的消费, 扩大内需。从扩张效应来看, 增加政府投资不仅能直接、迅速地拉动经济增长, 而且具有促进全社会投资的扩张效应, 能带动企业和民间投资。

2、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实质上就是适度放松银根, 降低融资成本, 为企业提供相对宽松的融资环境, 以此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进一步活跃。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具有扩张效应和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效应。从扩张效应来看, 一方面是直接的资金供应扩张, 自2008年9月份以来, 连续多次下调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保持货币信贷扩张趋势。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制, 合理扩大信贷规模,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预测, 2009年全年信贷增长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另一方面, 通过进一步拓宽企业的融资渠道, 提高企业融资的机会和便利。包括加快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发展, 拓宽企业融资渠道。促进股票市场平衡健康发展, 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 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供展示平台。从经济结构结构调整效应来看, 通过窗口指导和政策引导, 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 引导资金投向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三农、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国家重点扶持行业, 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3、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综合效应分析

从经济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的效应已逐步显现。宏观经济急速下滑的趋势已得到抑制, 总体来看, 经济运行呈现出筑底回升的态势,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已显现出积极效应。从社会发展来看, 民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性支出, 社会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得以提高, 通过政府公共投资性支出, 社会就业形势得以好转, 社会稳定性并未因金融危机的冲击而产生大的变化, 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较好地发挥了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总之, 在金融危机到来之时, 我国及时采取的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真正发挥了“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积极效应。

四、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综合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双松”政策搭配要注意防止挤出效应的发生

政府作为投资主体, 以大规模的财政货币资金投资于基础建设, 必然排挤其他经济主体进入竞争性的基础建设项目, 抑制了投资需求的有效增长。2009年以来, 地价高涨, 国企频当地王就是一个例证。美联物业根据北京土地储备中心公布的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09年12月17日, 北京合计拍卖涉及住宅类地块为69块, 其中有30块地为有国企背景的企业获得, 占市场总比例43%。特别是2009年下半年, 国企高价拿地频繁, 明显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 在下半年北京成交的30块住宅地块中更有18块由国企拍得, 占到了市场的60%。地王的频繁出现与楼市过火存在必然的联系, 而国企地王过多的情况, 与今年4万亿的投资不无关系。还有大规模的信贷资金与财政资金的配套, 客观上减少了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 (特别是中小民营企业) 的信贷资金的供应量。银行大量配套的贷款资金主要用于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银行贷款向大城市、大客户集中, 小城市、城镇、中小民营企业的资金匮乏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

2、“双松”政策搭配要注意天量信贷资金的动态流向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研究员预测, 2009年全年信贷增长规模将达到10万亿元, 确保金融体系流动性充足。但与银行放开信贷闸门“结伴而行”的是, A股市场牛气冲天, 截至2009年9月30日, 沪指上涨幅度最高超过90%;还有在北京、上海等全国不少大中城市, 房地产商们纷纷斥巨资“跑马圈地”, 地价、房价走出低谷, 向上攀升。中国社科院金融专家彭兴韵指出:“这说明, 新增信贷资金有相当一部分未能进入实体经济, 而悄悄进入了股市、房地产等虚拟经济领域, 推动了这些领域的‘虚热’。”因此, 相关部门要严查信贷资金的动态流向, 确保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以保增长、促内需、调结构, 而不是助推虚拟经济的火热。

3、“双松”政策搭配要警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在本轮财政货币政策运作之前, 我国国内刚刚经历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 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全年上涨4.8%, 2008年前三个季度CPI同比上涨7.0%, 经济过热、投资过热、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外部环境发生巨变、国际经济金融环境出现重大问题的背景下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搭配, 要警防通货膨胀的再次发生。当经济复苏, 走出萧条的阴影时, 就要考虑“双松”政策的逐步调整, 如果担心经济企稳回升的基础不牢固, 可以对“双松”政策进行微调, 积极的财政政策继续实行, 以确保扩内需、调结构。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则要微调, 如果担心利率上调加重企业负担和人民币升值压力, 则可以通过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整来回收流动性, 以预防通货膨胀的发生。

参考文献

[1]赵红梅、李景霞: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2]郭庆旺:积极财政政策及其与货币政策配合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

[3]潘正彦:如何协调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J].财会研究, 2009 (1) .

[4]马洪范:国际金融危机下的中国财政政策选择[J].中国金融, 2008 (24) .

[5]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5.

浅谈会计政策的运用 篇8

关键词:会计政策 运用

0 引言

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期间所遵循的具体原则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具体原则是指企业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和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原则所设定的适合于本企业的会计制度中所采用的会计原则;具体会计处理方法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中对于诸多可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中所选择的合适于本单位的会计处理方法。

1 企业选择会计政策的必要性

根据规定,企业可以根据有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这样就给企业在会计政策运用上带来了很大的选择空间。凡有经济活动的地方都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例如:企业为了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推动企业技术进行,折旧方法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法,这样不仅可以增强企业的后劲,而且会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在物价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企业为了更真实的反映存货价值及损益状况,对于存货计价可以采用后进先出法;企业为了准确了解应收账款的净额,可对企业的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等。因此,为了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企业应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会计政策。

2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带来的弊端

允许企业运用不同的会计政策能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但同时在会计政策运用过程中也会带来相应的负面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是会计资料无法满足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互相可比。要求各企业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应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这样才能使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建立在相互可比的基础上,从而使各企业之间提供的会计核算资料和数据都能相互可比。而实际情况是,企业可能处于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经济业务可能发生于不同地点,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能够满足经济决策的需要,便于比较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结果,只要是同样的经济业务,各企业就应当采用同样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但因会计政策的多样性,同样的经济业务又有诸多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以来,势必导致各企业之间有关会计信息资料的可比性降低。

2.2 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企业无法遵循一致性原则的要求 一致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如果企业不是因为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的要求,或不是为了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则不允许变更会计政策。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财务报告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趋势,要求企业应在一个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会计政策,不能随意变更会计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才能对前后期间的会计信息进行比较、分析和利用,才能制约和防止会计主体不断通过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的变更,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企业的会计报表。

2.3 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会导致会计报表资料出现差异,造成无法真实的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 企业最终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是通过一套综合资料——会计报表体现出来的。会计报表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企业的不同情况,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可以反映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表可以反映企业一定时期的现金流量变动情况。通过企业的会计报表可以为投资人、债权人、潜在的投资者以及相关的部门提供不同的会计信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而企业对相同的会计核算资料又有诸多的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这样企业就会因选择不同的会计政策而使得企业的会计报表资料出现不同的结果。比如,某企业对坏账损失的核算既可以采用直接转销法,也可以采用备抵法。按照有关会计制度规定,在直接转销法下,企业发生的坏账损失可以直接列入当期的管理费用,抵减当期的利润;而在备抵法下,我国目前是按年末应收账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坏账准备,同时列入当期的管理费用。这样以来就会出现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列入当期利润表中的管理费用出现差异,同时也会影响其他会计报表中的相关项目因为会计处理方法不同而出现不用的结果。

因此,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下,对相同的会计核算资料就会因采用的会计处理方法不用而出现不同的计算结果,最终造成会计报表资料出现差异,造成无法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及现金流量情况,导致其也提供的会计信息无法满足投资人、债权人、潜在投资人及有关政府机构的需要。

上一篇:确山县司法局组织收听收看全市平安建设电视电话会议下一篇:假如我是摇钱树作文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