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效应(精选12篇)
财政政策效应 篇1
我国财政政策效应回顾
改革开放至今, 我国共4次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1978年我国第一次正式运用财政政策调节经济, 抑制过热, 保持供需基本平衡。当时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对改革引致的需求快速增长和物资供应不足深感恐慌, 于是立即施以从紧财政政策控制需求。当时的具体政策内容包括“分灶吃饭”、压缩基建规模、控制消费需求等。同时还实施了从紧的货币政策, 严格控制货币投放和信贷计划。其调整结果是虽然抑制了过热, 保持供需基本平衡, 但经济增长却从1978年的11.7%走低至1981年的5.2%。
1988年我国第二次运用财政政策是为整治严重通胀和市场混乱问题。为整治1984年以来“价格闯关”和放开价格预期所引起的严重通胀和市场混乱问题。1988年第四季度开始“治理整顿”并实施从紧的财政政策, 逐级缩减财政开支、调整支出结构、清理固定资产投资等。同时辅以从紧的货币政策, 实行存贷挂钩、规模控制。此次从紧政策的实施, 虽然使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 但经济增长又一路下滑, 从1988年的11.3%下降至1990年的3.80%。直至南巡刺激后始得逐渐复苏。
1998年第三次运用财政政策是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当时, 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挑战。为应对危机, 我国政府首次使用积极财政政策, 并配之以积极的货币政策。一是发行国债。至2004年共发行长期建设国债9100亿元。国债资金主要投向江河治理、交通通信、城市基础设施、城乡电网改造、国家直属储备粮库建设等方面。截至2004年末, 七年累计实际安排国债项目资金8643亿元, 同期银行发放国债项目配套贷款2万多亿元, 直接拉动投资约4万亿元。二是减税。1998年提高出口退税率、降低关税税率;1999年进一步加大出口退税力度, 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2000年暂停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1998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功, 不仅成功地使经济走出了市场低迷的阴影, 保持了多年平稳增长的态势;而且将亚洲金融危机的威胁变成了机遇, 集中力量建成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 办成了一些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 使中国的城市基础设施和交通路网建设赶上了欧洲的水准。
2008年第四次运用财政政策是抵御由美国次贷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本轮积极财政政策的运用, 主要是抗击由美国次贷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 其主旨是扩内需、保增长。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2008年第四季度中央财政将新增投资1000亿元。到2010年底, 中央财政投资共增加11800亿元, 重点投入领域为: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节能减排重点工程;企业技术改造和兼并重组领域;灾区恢复重建。二是推进税制改革, 实行减税政策。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完善出口退税和关税政策、降低住房交易税、免征利息所得税。总共减免税费3000多亿元。三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 增加财政补助规模。四是促进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收入。五是进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促进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 其中重点是“三农”、教育、医疗卫生、保障性安居工程。
我国积极财政政策取向
本轮积极财政政策应用的目标是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提高社会民生水平, 加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结构的力度, 通过增加财政对民生工程和“三农”的投入, 创造和拉动内需, 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如果其政策效应得到有效把握和发挥, 将对于我国破解二元经济结构,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一) 大力推进财税制度改革
一是继续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有机衔接的国家财政预算体系。将部门预算改革延伸到基层预算单位, 确保“十一五”期末全国县级以上单位都实行比较规范的部门预算。同时健全现代国库管理制度。将所有预算单位实有资金账户, 逐步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和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完善中央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 积极推进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二是完善财政体制。在保持分税制财政体制基本稳定的前提下, 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 健全中央和地方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体制。逐步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提高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同时进一步规范省以下政府间分配关系, 适当统一省以下主要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 强化省级政府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的支出责任。完善辖区内财力差异控制机制, 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全面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因地制宜确定乡镇财政管理体制, 推进乡财县管改革。三是改革完善税收制度。实施成品油税费改革, 切实取消相关收费, 加强对人员安置的财力保障, 完善对种粮农民等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机制。推进增值税改革, 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确保改革平稳实施。适当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 实行从价和从量相结合的计征方式, 改变部分应税品目的计税依据。完善消费税制度, 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资源的产品纳入征收范围。统一内外资企业和个人的房产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等制度。四是积极支持其他改革。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促进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 实施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 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动能源、资源、农产品等基础产品价格机制改革。支持污水垃圾处理和排污收费等改革。深化国有金融机构改革。促进建立健全金融市场风险保障制度。
(二) 提高社会民生水平
一是加大就业、再就业投入力度。继续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财税扶持政策, 加快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支持做好农民工及被征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好减免税费、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职业培训补贴等促进就业的财税政策。二是支持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制度建设。落实城镇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来源, 着力支持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同时, 进一步完善住房公积金政策。三是推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 支持建立公共卫生、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保障四个体系, 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较大幅度提高财政补助标准。扩大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 逐步将城镇非从业居民纳入覆盖范围, 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同步提高财政补助标准, 建立中央财政、地方财政和居民个人三方资金分担机制。将地方政策性关闭破产国有企业未参保退休人员纳入当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体系, 中央财政给予适当补助。支持健全城乡医疗救助制度, 并加强与相关制度衔接。完善政府卫生投入机制, 加大卫生投入力度,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四是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改进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配办法, 加大地方财政投入力度。做好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试点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 中央财政继续对财政确有困难的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予以适当支持。五是继续增加对教育经费的投入, 全面实施城乡免费义务教育, 切实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纳入中央和地方财政保障范围。中央将出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 明、后两年落实到位。此外, 我国还将继续在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全面落实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六是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 抑制物价上涨。为防止物价由结构性上涨向明显的通胀转变, 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调控用用, 运用财税杠杆, 大力支持粮油肉等家产品生产, 保障基本生活必需品供应, 抑制物价上涨。同时做好必需商品进口以及储备物资投放等相关财政工作, 促进市场供求平衡和物价基本稳定。此外, 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社会民生的影响, 及时落实各项财政补贴政策, 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解决库区移民的生产生活问题等工作。七是促进农民增产增收。本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不仅通过减税让利增强企业产品的出口竞争能力, 而且通过对民生工程、社会保障及“三农”的投资倾斜, 增进了社会福利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动力。继续加大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直接投入。进一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重点是农村水平、道路、安全饮水、电力、沼气等方面的建设。改善农村基础教育、公共卫生、文化设施。同时, 提高支农补贴力度。进一步完善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办法, 探索建立粮食综合补贴制度。适当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水平, 稳定农民种粮收益。此外, 加大对畜牧业健康发展的支持, 推进农业结构调整。
(三) 加大财政政策调节经济结构的力度
一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优化中央财政科技投入结构, 继续加大对公益性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 推动科研机构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支持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 推动建设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运用补助、贴息、税收、价格等扶持政策和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作用, 促进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实施财税优惠政策, 支持国家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 推动产学研有机结合, 保障重大科技专项顺利实施。积极开展创业投资试点, 完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政策, 拓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范围。二是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投入。研究出台鼓励废旧物资回收, 发展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和新能源等的相关财税政策, 完善矿产资源补偿费和排污收费政策, 加快建立比较完善的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税政策体系。在太湖流域开展排污权交易试点, 加大“三河三湖”以及松花江等重点流域治理投入, 加强中西部地区污水管网、污染减排监管体系等建设。三是加大节能减排投入, 制定鼓励使用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优惠政策, 引导企业加快以节能减排为中心的技术改造。同时, 对高效节能新产品的生产或销售实行优惠税率, 对提供节能服务的企业给以适当的税收优惠, 推动节能产业发展。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和强制政府采购政策, 支持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等建设。四是扩大政府赤字和投资规模, 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2009年, 我国的外部需求增长前景黯淡, 居民消费趋于谨慎, 企业自主投资意愿减弱, 为了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须保持合理投资规模, 充分发挥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由于财政减收因素较多, 财政收入增速将出现明显回落。政府将适当增加财政赤字规模, 适当发行一定规模的建设国债。一方面增加中央预算内的投资, 使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比2008年有较大增加。中央政府投资主要用于民生工程、以水利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公共交通、技术改造等方面, 以有利于引导社会资金投向薄弱环节;另一方面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和财政增收能力。五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进一步扩大居民消费。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 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大家电下乡补贴的品种和地域范围, 促进农村消费。财政政策密切关注价格上涨对民生的影响, 及时落实和增加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和补贴, 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最大限度地减少管制价格逐步放开的冲击。六是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力度。设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专项基金, 促进国内重大装备制造业振兴。这次积极财政政策的基本建设投入首选是增加对国家有关国计民生的重大项目投资, 如铁路、公路、机场、电力等国家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依托国家重点工程, 提高铁路、地铁车辆, 造船基础设施和重点船用配套设备, 重大电力、石化、大型施工机械等重大技术装备的系统设计、制造和成套能力。七是完善落实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 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八是优化政府投资方向与结构。2009年, 进一步优化财政收支结构, 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收支动态平衡, 优化财政投入在产业投资上的布局结构, 促进东、中、西部财政投入平衡。要严格控制新上项目, 重点支持在建项目尽快建成投产、发挥效益和一些已批准的建设规划重大项目, 特别要从严控制各级政府楼堂馆所项目重新抬头。对有利于技术升级和优化部门结构的高新技术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以及对于社会总体发展需要的公共产品和部分准公共产品中形成瓶颈制约的基础设施项目继续提供支持。确保中央政府建设投资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比例高于上年, 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和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项目建设。九要改善收入分配结构, 优化经济增长结构。完善城镇职工最低工资制度。完善企业收入分配政策, 调节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的收入差距, 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 规范垄断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同时通过税制改革、增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整顿分配秩序等措施, 加大收入再分配力度, 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和消费能力。此外, 要进一步调整出口退税率和进出口关税税率, 调整进出口产品结构, 限制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扩大资源性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口。
参考文献
[1]胡燕京, 程凌对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分析[J], 新疆财经2002.08.
[2]吴俊培, 极财政政策及效应评析[J], 当代财经2001.12.
[3]刘志炜论积极财政政策的局限性及其调整[J], 财贸研究2003.06.
[4]谢旭人, 2009年中国仍将实施积极财政政策[Z], 新华网2009.01.06.
[5]谢旭人,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J], 求是2008.23.
[6]谢旭人, 实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长效机制[N], 经济日报2008.11.05.
[7]财政部新闻办公室, 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Z], 财政网2009.01.05.
财政政策效应 篇2
文章来源:中顾网作者:佚名点击数:1658 评论:0条更新时间:2009-7-21 17:09:06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
推荐阅读:并购
企业并购、并购整合的概述
企业并购是企业进行资本运作和经营的一种主要形式,通过并购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是资本经营的重要功能之一,也是实现企业资本的低成本、高效率扩张,形成强大的规模效应的重要途径,这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特点。并购是兼并和收购的简称。所谓兼并是指两家或更多的独立企业或公司合并组成一家企业,通常由一家占优势的公司吸收另一家或更多的公司。所谓收购是指一家企业在证券市场上用现金、债券或股票购买另一家企业的股票或资产,以获得对该企业的全部资产或某项资产的所有权,或获得对该企业的控制权。企业并购就是企业兼并或购买的统称,它是企业实现自身扩张和增长的一种方式,一般以企业产权作为交易对象,并以取得被并购企业的控制权作为目的,以现金、有价证券或者其他形式购买被并购企业的全部或者部分产权或者资产作为实现方式。
追求利润的动机、竞争压力的动机是西方企业并购的原始动力。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并购的原始动力又是以各种不同的具体形态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企业并不仅仅由于某一种原因进行并购,实际的并购过程是一个多因素的综合平衡过程。西方学者认为,主要有五个方面的因素影响西方企业并购活动:经营协同效应;财务协同效应;企业发展动机;市场份额效应;企业发展的战略动机。
财政政策效应 篇3
关键词:IS-LM模型; 财政政策; 挤出效应; 乘数效应
中图分类号:F81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9)04-0093-03
当前,中央政府为应对日益加深的金融危机对国内实体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及时将财政政策从“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从“从紧”转为“适度宽松”,同时推出了总值达4万亿人民币的拉动内需政府投资计划,这其中还不包括各地方政府适时推出的地方投资计划。
按照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实施这样大规模的积极财政政策必将刺激社会的私人投资、私人消费,增加有效需求,使经济在短期内回到高速增长的快车道;而按照货币主义的观点,政府支出与私人投资、私人消费之间存在着竞争性、对抗性的关系,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引起市场利率的上升,挤出部分私人投资和消费,从而不能起到预期应有的效果。那么,这次大规模的政府财政投资扩张能否带来预期的效果,社会需求能否恢复到危机前的高涨状态,国民经济能否保证8%以上的增长速度?短期看,所有这些问题的答案都与财政政策效果紧密关联,而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与货币政策配合优化的程度及其挤出效应的大小。有鉴于此,本文尝试分析我国现阶段积极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可能性,并结合现阶段特殊的经济形势和具体国情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
1.挤出效应的作用机理
我们抛开两个学派的理论之争,从大家熟知的宏观经济学IS-LM模型出发,推导财政政策产生挤出效应的基本过程,以理解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的作用机制。为了分析的简便,不妨设想一个线性的IS-LM模型。
在简单的IS-LM模型中,IS曲线由一个消费函数、一个投资函数以及一个收入支出等式组成。在三部门经济中,当商品市场均衡,即收入等于计划支出时,如果政府同时征收定量税与比例税时,则IS可写成:
y=11-β+βt(a+e+g-βT0+βTR)-d1-β+βtr
令 T0=0,TR=0,有y=11-β+βt(a+e+g)-d1-β+βtr(1)
现在转向货币市场,LM曲线由货币的真实需求和货币供给均衡推导得到。真实的货币余额需求随着真实收入水平提高与利率的降低而增加,即L=LT(Y)+Ls(r)=kY-hr。根据货币市场均衡条件,即货币供给等于真实货币余额需求,推导得到LM曲线:
r=khY-mh(2)
将方程(2)代入(1)式,得:
y=h(a+e)h(1-β+βt)+dk+hgh(1-β+βt)+dk
+dmh(1-β+βt)+dk(3)
上式实际上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的国民收入表达式。
对方程(1)的G求一阶导数,得财政政策乘数为:
dYdG=11-β(1-t)(4)
(4)式是不考虑财政政策对货币市场的影响时,财政支出扩张政策带来的效应,显然这是高估了财政政策的效果,因为它没有考虑财政政策实施后货币市场的变化会反作用于国民收入;对方程(3)求G的一阶导数得,财政政策乘数:
dYdG=hh(1-β+βt)+dk(5)
这是考虑了货币市场反应后的财政支出政策效果,(4)、(5)两式的差即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政府支出的增加导致货币市场的货币需求量增加,利率因而提高,高利率对私人投资产生了抑制作用,从而使国民收入增长幅度减少。挤出效应的幅度大小取决于(5)式中四个参数值的大小,其中最主要取决于h,k,即货币真实余额需求对收入和利率的敏感程度。
显然,给定β,t,d,k时,h值越大,即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越敏感,kh越小,LM曲线越平坦,财政政策的效果就越大,反之亦然;另外,k越大,kh越大,LM曲线越陡,财政政策乘数越小,政策效果越小,反之亦然。正常情况下,LM曲线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正斜率曲线,扩张性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必然有一部分被挤出效应所抵消,这是一种常态的情况也是分析的关键。
2.当前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可能性
经济学界对于我国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有不同的看法。大部分学者倾向认为,在我国由于经济运行体制和环境与西方经济学分析的作用机制存在较大差别,因此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必要的,效果也是比较好的。而中国利率尚未市场化和政府支出的公共性是支持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不明显的主要依据。尤其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显著,更为其提供了坚实的现实依据。
但是,考虑到2008年爆发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和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不可相提并论,加之政府投资效益的低下(存在盲目投资、重复投资、权力寻租等问题),中国民间投资的困境,利率市场化倾向,汇率制度的逐渐放开等因素,我国为应对全球性经济危机已经开始实施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不仅确实存在传统IS-LM模型分析的直接挤出效应,更可能由于我国独有的金融体制、财政体制、国民消费倾向、产业政策和国有企业制度等特殊性,存在间接挤占民间投资机会的“泛挤出效应”可能性,表现在:
2.1 利率市场化趋向将引起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日益明显
虽然我国利率尚未完全市场化,基准利率主要由中央银行制定和管制,但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有银行完成股份制改革、各股份制银行纷纷发展壮大、外资银行进入人民币市场业务、国家对于民间融资借贷的放松管制和合理引导,利率市场化进程在不断推进。到目前为止,在同业拆借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国债招标发行方法中利率的确定已经市场化。这样随着股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等有价证券发行量的不断增加,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发行的国债规模及利率水平肯定会影响到同业拆借市场和其他有价证券市场的利率水平,影响到私人的投资成本,影响民间投资规模。同时,相对于1997年之后的企业融资状况,目前企业的融资手段往往更加分散,不局限于传统的银行贷款,尤其是各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大拓宽至银行贷款之外,如金融租赁、典当融资、票据贴现融资等,尤其是近几年兴起的私募基金,这些融资手段具有更加敏感的投资回报率的变动性,一旦政府扩大财政支出,经济形势出现扭转趋势,各证券市场产品的投资回报率就会水涨船高,当然企业融资方式的利率将以更大的幅度增加(通常除银行贷款之外的其他融资手段,由于出借人承担了更大的风险,索要的回报率也会更加高),企业的投资能力将进一步受到限制,尤其是对于目前处于困境中的中小企业。
2.2 经济危机背景下,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滑落,边际消费倾向有滑落趋势,进一步阻碍了财政政策发挥乘数效应
边际消费倾向越小,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就越小。政府支出的扩大,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很难充分达到拉动消费者增加消费的预期。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提供的数据,从2007年9月至2008年10月,消费者预期指数、满意指数、信心指数都呈下降趋势,见表1。
表1 2007.9-2008.10消费者预期指数、满意指数、信心指数
日期消费者预期指数消费者满意指数消费者信心指数
2007.0999.6 92.9 96.9 2007.1099.2 92.4 96.5
2007.1198.7 92.0 96.0 2007.1299.5 93.1 96.9
2008.0198.6 91.2 95.6 2008.0296.8 90.5 94.3
2008.0397.1 90.7 94.5 2008.0496.6 90.1 94.0
2008.0597.0 90.2 94.3 2008.0696.5 90.6 94.1
2008.0796.9 90.8 94.5 2008.0896.0 90.2 93.7
2008.0995.6 90.0 93.4 2008.1094.2 89.8 92.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显然,在这样的消费者信心不足的大环境下,政府大规模的财政支出在短期迅速刺激私人消费,拉动国民收入提高方面的收效可能不会很明显。同时,市场经济改革推进到目前的阶段,医疗体制改革、养老体制改革迟迟没有突破性的进展,子女的教育经费又在逐年增加,这些现实都意味着人们对未来消费的预期上升,决策的结果是减少现期的消费,边际消费倾向由此下降,直接影响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
2.3 政府投资对民间资本在投资机会方面的挤出
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使商业银行的风险意识增强,尤其在现阶段的经济危机期,银行更加关注资金的安全性,此时,面对积极的财政政策,出于安全的考虑,银行更愿意以政府债券的形式而非贷款的形式持有其资产,由此企业(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将由于银行的惜贷而更加缺乏投资资金。其次在现阶段中央出台的4万亿投资计划决策时间较短,尤其对于地方政府来说,投资项目有限或者说是准备不足,这很可能造成地方政府抢项目的状况,挤出了一部分外资、私人资本准备投资的项目。
2.4 政府投资的低效率
政府投资先天低效,大量的政府支出涉及的主体不仅有中央政府,还包括省、地市、县级政府和国有商业银行,造成财政支出权责不统一,投资项目审查不力,仓促上马建设,甚至边建边审。同时财政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非程序化操作还会引发不可避免的寻租行为以及责任主体缺位。另外目前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周期较长,投资回报率也较低,对于复苏国民经济作用时间较长。
2.5 企业供给方面的制约,使财政政策的结果有可能是价格上涨而不是产出的增加
由于我国的企业还大多处于发展的阶段,企业和企业家潜力和活力不足,很多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在政府推行扩张性财政政策带来的投资需求上升,使整个社会的总需求超过总供给,面对超额的需求,厂商试图扩大产量来满足需求,但最终由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不足,最后只能以价格上升而告终,一直等到超额需求消失价格上涨才会停止。
3.应对挤出效应的措施建议
在目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挤出效应还是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泛挤出效应”,都可能降低积极财政政策的乘数效应。如不考虑货币市场,只考虑开放的产品市场,则财政支出乘数为KG=dYdG=11-β+y。从2000—2006年的宏观数据看,我国的财政支出乘数一直在下滑,见表2。
表2 我国宏观经济乘数理论数值
年份β 值γ 值乘数值20000.52 0.19 1.49 20010.33 0.18 1.17
20020.30 0.20 1.10 20030.27 0.25 1.02 20040.29 0.29 1.00
20050.26 0.29 0.97 20060.27 0.29 0.99
资料来源:根据2007年《中国统计年鉴》宏观经济数据整理计算得出。
上表中,GDP数值为支出法计算的数值;边际进口倾向受国家政策和汇率变化等因素影响而变化非常剧烈,故在计算乘数值时γ值取平均进口倾向。具体计算方法为:边际消费倾向=当年居民消费总额的增量/同期GDP 的增量;边际进口倾向=当年进口的增量/同期GDP的增量;平均进口倾向=当年进口总额/同期GDP的总额。
毫无疑问,这次金融危机可能会使得这种下滑趋势更加严峻。因为边际消费倾向β的降低会使乘数效应减小,而全球金融危机只可能使得我国的边际进口倾向增大,其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财政支出的乘数效应大幅度降低,从而使得财政政策的效果受到“挤出效应”和“乘数效应减小”的双重减弱,如何化解这种潜在的冲击应该是各项财政政策努力的方向。
第一,重视财政货币政策的相机抉择。要通过积极的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应量从而降低名义利率应对挤出,尤其在当前通货膨胀使实际利率下降的趋势下,更要适时地推出宽松的货币政策,控制利率上涨。央行应及时根据货币市场供求情况调整利率,从长期看,尊重利率的内生性,继续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
第二,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对商业银行的政策引导使其加大对中小民营企业的贷款,同时放宽对民营企业投资的限制,逐步开放对民营资本投资领域的限制,减少企业间的制度性歧视。同时,增加对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政策性支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在面对政府支出增加带来的需求增加时能够及时增加产出。配合适当的减税政策,减轻企业的税收负担,充分调动企业的投资积极性。
第三,明确划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投资范围。要进一步划分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和企业的投资范围。中央政府要逐步从那些已经基本能够通过市场配置资源的投资领域退出,集中资金用于必须由中央政府承担的投资任务。即使在基础设施领域,也要尽量引进市场机制,吸引各类社会投资者参与。同时加强对政府投资资金的管理,加强资金使用的审计,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注重财政投资的量化分析,实现财政资金的精细化,化解财政风险,达到政策的预期目标。
第四,尽快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完善养老体制,减轻消费者的后顾之忧,增加其当期消费的欲望,使国内市场的需求尽快被发掘出来。同时继续配合教育体制、住房体制等关系民生的经济体制改革。
综上所述,要使4万亿扩大内需的计划在当前经济危机的背景下发挥最大的作用,关键之处在于货币政策的配合,使利率能够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使企业和私人的投资成本逐步降低,同时,也采取改善民生、促进国内消费的措施,使扩张性的财政政策能够通过消费、投资两大经济拉动器,推进国民经济尽快走出经济低迷。
参考文献:
[1]刘溶沧,马栓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1,(2).
[2]张帆.央行的行为、利率的作用与中国的IS-LM模型[J]. 管理世界,1999,(4).
[3]刘金山.我国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研究综述[J]. 经济纵横,2003,(2).
[4]王宇.试论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2,(3).
[5]王宏.扩张性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与民间投资[J].兰州学刊,2003,(3).
[6]周雄飞.积极财政政策执行效果及隐患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2003,(4).
[7]刘国光.对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及收入差距问题的探讨[J].经济纵横,2004,(1).
[8]魏志魁.我国宏观经济乘数效应的实证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2).
[9]高长春,蒋德嵩.中国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2002,(2).
[作者简介]张辑(1963—),男,副教授。研究方向:贸易及企业管理。
一个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动态模型 篇4
根据现有的挤出效应理论可知, 有多个因素可以影响挤出效应的大小, 但是当多个因素同时发挥作用时, 现有的挤出效应理论无法比较各个因素对挤出效应的影响程度。现有的挤出效应理论只是对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而未定量分析, 因此, 现实政策意义不强。所以, 政府也无法具体衡量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也就无法制定出有效的提高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的政策措施。
二、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对挤出效应的界定
1、一般性定义。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是指政府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即政府支出的增加会形成对私人消费或投资的挤出, 从而使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大打折扣。
2、本文使用的定义。
财政政策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 (民间) 投资降低的效果。文中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专指政府购买性支出增加。同时为了论述方便, 本文把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简称为挤出效应, 即用挤出效应代表财政政策挤出效应。
3、挤出效应的衡量:
挤出效应的大小是以国民收入减少的程度来衡量, 即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私人投资减少进而使国民收入减少程度越大, 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反之越小。
(二) 挤出效应与财政政策效果
1、财政政策是指政府变动税收和支
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财政政策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减税和扩大政府支出以便增加经济社会总需求进而增加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增税和减少政府支出以便减少经济社会总需求, 从而减少就业和国民收入, 抑制经济过热的政策。
2、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的衡量。
(1) 在多数情况, 当面临经济萧条或衰退时, 相对于减税而言, 政府更喜欢用增加支出的手段来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 (2)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其是指政府增加支出导致经济社会总需求增加, 进而使就业和国民收入增加的程度或幅度, 所以通常是以就业率提高的程度和国民收入 (GDP) 增加的程度来衡量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大小, 其中, 更主要是以国民收入 (GDP) 增加的程度来衡量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
3、挤出效应与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的关系。
(1) 两者是反向变动的关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如果挤出效应越大,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就越小, 反之, 如果挤出效应越小, 即在政府支出增加时, 所导致的对私人消费和投资的挤出越小时, 政府支出增加所导致的国民收入的增加程度就越大。 (2) 两者关系的IS-LM图形说明如图1所示。政府实行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 它可以是增加政府支出, 也可以减少税收, 现假定是增加一笔支出△g, 则会使IS右移到IS'右移的距离是EE", EE"为政府支出乘数和政府支出增加额的乘积, 即EE"=kg·△g, 即一笔政府支出能带来若干倍国民收入 (GDP) 的增加, 在图1上则指收入应从y0增加到y3, 但实际上收入不可能增加到y3, y0y3=kg·△g。因为要到达该程度, 则必须假定利率r0不上升, 可是利率必然会上升, 原因是IS向右上移动时会导致国民收入增加, 从而使经济社会对货币交易需求增加, 但是货币供给未变动 (即LM内线未移动) , 因而人们用于投机需求的货币必须减少, 就是会导致利率上升, 从而抑制私人投资, 即所谓的挤出效应。由于存在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问题, 因此新均衡点只能处于E', 收入不可能y0从增加到y3, 而只能增加到y1。
总之, 如果没有挤出效应、扩张性财政政策, 使收入增加y0y3。由于存在挤出效应实际的收入增加是y0y1, 挤出效应导致的收入减少是y1y3。显然, 在y0y3不变的情况下, y1y3越大, y0y1则越小, 即挤出效应越大,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越小, y1y3越小, 则y0y1越大。
三、构建挤出效应动态模型
(一) 模型假设
1、经济社会是一个三部门经济社会, 只有消费者、厂商和政府。
2、实行比例税, 比率税率为T。
3、货币需求函数为L=ky-hr。
4、货币供给为m, 并保持不变。
5、投资需求函数为i=e-dr。i是投资, e是自发投资, r是利率, d是参数。
6、全文理论框架是凯恩斯经济理论。
(二) 影响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
1、支出乘数的大小, 如果乘数越大,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产生增加越多, 但是利率提高使投资减少所引起的国民收入减少也越多, 即挤出效应越大。
2、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h表示) , 即货币需求函数中的h大小, 也就是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的大小。如果该系数越小, 说明货币须求稍有变动就会引起利率大幅度变动。因此, 当政府支出增加引起货币需求增加所导致的利率上升就越多, 因而对投资的“挤出”也就越多。相反, 如果h越大, 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3、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d表示) 。即投资的利率系数的大小。投资的利率系数越大, 则一定量利率水平的变动对投资水平的影响就越大, 因而挤出效应也就越大, 反之其越小。
4、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用k表示) 。即货币需求函数 (L=ky-hr) 中k的大小, k越大, 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一定量产出水平增加所导致的对货币的需求 (交易需求) 的增加也越大, 因而使利率上升越多, 挤出效应越大。
(三) 挤出效应大小的数学表示
(四) 根据凯恩斯经济理论推导挤出效应数学公式
由于挤出效应数学表示为:
所以可以通过 (1) 式, 进一步推导出挤出挤应的详细数学公式。根据投资需求函数i=e-dr, 若其他条件不变只有利率r变动, 则利率为r0和r1时的投资分别为:
把 (2) 式代入 (1) 式有:
根据货币需求公式L=ky-hr当货币市场实现均衡时, 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即
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 即货币政策不变的情况, y和r都可以自由变化,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当政府购买支出增加导至收入从y0增加为y1时, 则利率从r0降为r1, 而货币供给不变, 且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 (M0=L0) , 于是:
(6) 式减去 (5) 式有:
从而:
(△r>0, △y'表示政府支出增加导致的收入增加量)
又根据政府购买支出乘数有:
把 (8) 或代入 (7) 式得到:
再把 (9) 式代入 (3) 式有:
(由于 (9) 式中的△r>0, 而 (3) 式中的△r<0, 所以等式右边加个负号)
故设定:
所以 (10) 式进一步变形为:
显然 (11) 式即为我们求出的挤出效应数学公式。
同时设定:为挤出效应乘数, 挤出效应乘数决定挤出效应的大小;挤出效应乘数值越大, 则挤出效应越大, 反之, 则挤出效应就越小。
(五) 进一步构建挤出效应动态模型
根据上文的推导以及挤出效应数学公式可知, 决定挤出效应大小的因素是挤出效应乘数:
现在对挤出效应乘数动态化, 使之成为时间t的变量, 即各个参数不再是固定变量而是可以随时间变化的动态变量。
对上式两边取自然对数有:lnJ (t) =lnd (t) +lnk (t) +2lnkp (t) -lnh (t) 。 (14)
对 (14) 式两边同时求关于时间t的微分得:, 从而有:
显然, (15) 式即为挤出效应动态模型。该模型说明了各个影响因素对挤出效应乘数的影响, 进而对挤出效应大小的影响程度。并且可知, 货币需求的利率数h与挤出效应乘数变动方向相反, 其他三个因素与挤出效应乘数呈同方向变动, 当所有影响因素同时增加1%时, 支出乘数kp对挤出效应影响最大达到2%。
四、结论和政策建义
(一) 结论
1、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定义的数学表示为:△y=ki·△r (△r<0△y<0) 。
2、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数学公式为:
其中 (T是比率税率, β是边际消费倾向, kp是支出乘数kp=ki=kg。
3、财政政策挤出效应乘数为J=
它决定了挤出效应的大小, 与挤出效应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 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J越大, 挤出效应就越大,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越不显著;J越小, 挤出效应也就越小, 政府支出的增加对私人投资的挤出越小, 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越显著。
4、挤出效应动态模型为:
。该动态模型d (t) k (t) kp (t) h (t) 放松假设使各个参数可以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从数量上指出各个影响因素对挤出效应乘数以及挤出效应的大小的影响方向和影响程度。
5、所有影响因素中, 支出乘数kp (t) 对挤出效应乘数以及挤出效应的大小的影响程度最大, 并且与之呈同方向变动的关系、只有h (t) 与之呈反向变动关系。
(二) 政策建议
1、有效地解决了现有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理论只有定性分析没有定量分析的缺陷, 完善了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理论。
2、通过财政政策挤出效应动态模型, 可以较准确算出每个影响因素的变动对挤出效大小的影响程度。
3、当所有影响因素同时、同方向、同等程度发挥作用时, 可以根据模型算出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变动方向以及程度。
4、显然在各个因素动方向和程度相同的情况下, 支出乘数kp (t) 的变化对财政政策挤出效应的影响最大, 而决定支出乘数大小的是边际消费倾向β和税率T, 当其他因素不变时, 降低税率会提高提出挤出效应, 边际消费倾向也会提高挤出效应, 所以, 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 低税率国家以及边际消费倾向高的国家,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效果的挤出效应更大。
5、根据模型建设政府应实行如下政策, 以提高扩张性财政政策效果, 即避免施行低税率政策并大幅增加政府购买支出, 并提高经济社会的储蓄水平。
6、健全货币金融市场, 完善其体制, 提高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
7、加强经济社会信用建设, 提高社会诚信度, 发展电子货币及无纸化交易, 降低货币需求对产出变动的敏感程度。
8、提高企业赢利能力和水平, 鼓励企业自我积累, 大力发展各种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 促进金融创新、积极发展资本市场、开辟创业板, 从而降低投资需求对利率提高的敏感程度。
参考文献
[1]、 (意) 尼古拉.阿克塞拉.经济政策原理[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影响货币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 篇5
1.货币政策时滞
货币政策时滞是指货币政策从研究、制定到实施后发打实际效果的全部时问过程
(1)货币政策时滞的构成①内部时滞,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这段时问,它又分为两个阶段:a.从形势
变化需要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它认识到这种需要的时距,称为认识时滞;b.从货币当局认识到
需要采取行动到实际采取行动这段时问,称为行动时滞。内部时滞的长短取决于货币当局对
经济形势发展的预见能力、判定对策的效率和行动的决心等。
②外部时滞,又称影响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开始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为止的这段过程。外部时滞主要取决于客观的经济与金融条件。外部时滞又可分为操作时滞和市
场时滞两个阶段:a.操作时滞是指从调整政策工具到对中间目标发生作用的时距:b.市场时滞
是指从中问目标发生反应到其对最终目标产生作用所需要的时间。
(2)时滞对货币政策效果的影响
一般说来,时滞短,则政策见效快,也便于中央银行及时调整货币政策的方向和力度。但相对来说,时滞长短对政策效果的影响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时滞是否稳定可预测。
如果时滞不稳定,难以预测,那么,即使货币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出台的时机也合适,但货
币政策可能会在错误的时点上生效,结果可能适得其反。
2.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如果不稳定,难以预测,则货币政策的效果不仅可能被削弱,而且货币
政策可能会成为影响经济稳定的根源。这是因为,社会总需求从流虽上看,表现为一定时期
内的货币支出总量,它等于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流通速度的乘积。如果货币流通速度是一个难
于预测的波动不定的量,那么,即使中央银行能完全按照预定的目标调节货币供应量,也难
以使总需求和GDP达到预期的水平,这时,货币政策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抵消作用
当一项政策措施出台时,各种微观经济主体立即会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预测政
策的后果,从而很快作出对策,而且很少有时滞。而对微观主体广泛采取的具有抵消性作用的对策,货币当局的政策可能归于无效。不过,实际情况是,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
施对策即使很快,其效应的发挥也有个过程,因此,货币政策仍会部分有效。
4.其他经济政治因索的影响
(1)宏观经济条件的变化。一项既定的货币政策出台后,要保持定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不能朝令夕改。在这段时问内,如果经济出现某此始料不及的情况,而货币政策又难以作出
相应调整时,就可能出现货币政策效果下降甚至失效的情况
(2)既得利益者的政治压力。货币政策的实施,可能会影响到一些阶层、集团、部门或
巴西农业政策支持效应分析 篇6
关键词 农业支持政策;PSE;巴西
中图分类号:F377.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8--02
1 巴西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
巴西是拉美和加勒比海地区的中高收入国家,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境内多尚未开发利用的平原和草场。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保证了常年湿润和丰富的降雨,亚马孙河也为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1]。农业在巴西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比较重要的地位。2013年,巴西GDP约2.25万亿美元,总人口数超过2亿。2013年,巴西农业增加值占GDP的6%,经济增长2.3%,农产品出口总额999.68亿美元,同比增长4.3%,占巴西出口总额的 41.28%[2]。其中糖、咖啡的出口额世界第一,牛肉、玉米的出口额世界第四。
2 巴西农业政策的改革与发展
巴西早期确立了“以农立国”的发展战略,政府实行农业支持政策的总体目标,是保障农民收入水平的稳步提高和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了顺应贸易自由化进程的趋势,巴西的农业支持政策的发展出现了分化,以1994年乌拉圭回合农业协议的达成为标志,可以被划分为两个阶段[3]。
第一阶段,由直接补贴转向价格支持,保障农民的收入水平。20世纪70年代,用于农业补贴的资金支出较多,巴西政府的财政压力巨大。因此,1985年以后,政府逐渐由农业直接补贴向对农产品实行以价格支持为主的农业支持政策转变的过渡,形成以价格支持为主导,政府直接购买和营销贷款为主要手段的农业政策框架。
第二阶段,调整农业政策,使用新的政策工具。20世纪末,巴西政府提出产品售空计划和期权合约补贴两个新政策,意图减轻巴西政府直接购买所带来的财政压力。此举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保持巴西农业的综合竞争力,并不断提高农业在国际上的竞争优势;二是保护农民收入,维护社會稳定。主要是为了防止收入差距的扩大,确保农民的收入不低于城市居民,以及防止农村人口迅速向大城市流动所引起的一系列城市问题。
3 巴西农业支持政策补贴水平分析
3.1 补贴水平分析
OECD把与农业支持政策相关的支持总量分成3类:生产者支持估计PSE、消费者支持估计CSE和一般服务支持估计GSSE[4]。PSE测定的是所有影响农业生产者收益的综合支持水平,本文采用PSE方法及更新的数据库资料,对巴西农业支持政策的综合效应进行分析和比较。从结果来看,巴西农业支持水平有以下特点。
3.1.1 农业支持总量上升较快,但总水平仍然较低
巴西的农业支持总水平比较低,根据表1中TSE数据显示,巴西农业部门来自于消费者和税收的补贴支持总额从1996年的-35.13亿美元的增长到2012年的109.32亿美元,2002-2004年,巴西的%TSE平均为0.6%,远低于同期中国3.6%的占比,也远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1.2%。2002-2012年,巴西的%TSE在0.4%~0.7%波动,这说明巴西对农业的支持成本较低。在分析的区间内,巴西的%TSE逐年增长,上升的程度也比较快。这表明政府对农业生产支持的总成本占GDP的比重越来越大,农业支持负担逐年加重。
3.1.2 从支持总量的构成来看,巴西对生产者的支持所占的比重最大
从农业支持的构成来看,巴西对生产者的支持在总支持中所占的份额最大,基本是GSSE的3倍[5]。生产者支持估计值占总支持估计值的比例上升,这表明巴西政府采取的一系列价格和收入支持政策以及投入品支持政策起到了明显作用,进一步稳定了对生产者的支持,与OECD成员国的政策特征是一致的。
3.1.3 对生产者的支持大大提高,对农业一般服务支持显著下降
PSE从1996年的-63.54亿美元增长到2012年的90亿美元,农业补贴率%PSE也从1996年的-11.2%上升至2012年的4.6%,期间上下波动,农业总收入中源自农业支持政策的比重扩大,农业支持政策的影响显著。一般服务支持GSSE则从1996年的28.37亿美元减少至2012年的18.38亿美元,%GSSE波动下降,农业支持政策对生产者的个体行为决策的影响程度较小,市场扭曲作用相对较弱。
表1 巴西农业政策的生产者支持估计 亿美元
年份199620022004200820102012
PSE-63.5421.20 27.16 53.55 71.98 90.01
%PSE-11.24.7 4.2 3.7 4.5 4.6
GSSE28.37 7.40 15.37 19.17 21.81 18.38
%GSSE-80.725.8 36.0 26.1 21.8 16.8
CSE71.84 -2.18 -6.37 -10.55 -35.04 -36.68
%CSE13.3-0.6 -1.3 -1.0 -3.1 -2.7
TSE-35.13 28.68 42.67 73.49 99.86 109.32
%TSE-0.40.6 0.6 0.4 0.5 0.5
数据来源:OECD:PSE/CSE Database(2013)。
3.2 巴西产品支持结构特征
特定农产品支持率%PSCT,是指某一特定农产品获得的生产者补贴PSCT与生产该产品总收入的比率,表2中,%PSCT从1996年的平均-15.2上升至2009年的5.3,随后下降,2010-2012年平均为3.2。获得支持的农产品种主要有大米、牛奶。巴西是南美最大的奶制品进口国,进口型产品政府给予的补贴较多。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上半年,巴西小麦出口同比增长290%,[6]这表示巴西由小麦进口国向出口国转变。表2中2011-2012年,政府对小麦的支持比重逐渐下降。
此外,对进口竞争型产品的补贴明显高于出口竞争型产品。诸如大豆、肉类、蔗糖等出口竞争型产品,较少的补贴可以鼓励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而对于缺乏竞争优势的产品,政府则给予较高的补贴。2010-2012年,大米的支持率为14.9%,牛奶15%,而大豆仅为1%,蔗糖0.8%。
表2 巴西特定农产品补贴率 %PSCT
年份199620022009201020112012
平均-15.22.35.33.53.52.6
小麦11.56.24.85.26.24.4
玉米9.64.62.21.92.31.2
大米10.113.625.913.815.715.3
大豆7.32.21.00.91.50.8
蔗糖-170.01.00.50.61.40.4
牛奶17.11.336.415.912.017.2
牛肉1.70.90.50.51.00.7
数据来源:OECD:PSE/CSE Database(2013)。
4 巴西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的启示
为保证工农协调发展,巴西从20世纪70年代逐步由工养农向工业反哺农业过渡。80年代中期,对农业直接补贴,开始向实行以价格支持为主的农业支持政策转变。意在保护农民的收入水平,缓解政府财政的压力。自此,巴西形成了以价格支持为主导的农业政策框架。2005年以后,农业支持总体水平的上升速度放慢,但农业的发展速度并没有降低。同为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国,巴西的农业支持政策对我国农业政策的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4.1 继续走增加对农业生产支持的道路
我国农业总体形势,对内滞后于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对外低于OECD国家的平均水平。尤其加入WTO以后,我国农业的小规模经营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处于劣势。在这一点上,巴西就比较重视对小型农户的支持和帮助,不仅保护了中小农户的权益,也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这一举措值得去借鉴。
4.2 结合本国实际以及产品类型特征,制定有偏重的农业支持政策
我国地区性差异很大,中西部的粮棉油产区相对东部处于比较劣势的地位。从表2可以看出,巴西对进口竞争型产品的补贴明显高于出口竞争型产品。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补贴较少,鼓励其在国际市场中竞争;而对于需要进口的产品,政府对生产者进行高補贴,使农业支持政策达到提升农业总体竞争力的目的。这一点对与我国农业政策的优化,有显著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娄昭,徐忠,张磊.巴西农业发展特点及经验借鉴[J].世界农业,2011(5):80.
[2]李飞,孙东升.巴西的农业支持政策及对中国的借鉴[J].中国农机化,2007(5):20-21.
[3]朱满德,程国强.中国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补贴效应与结构特征[J].管理世界,2011(7):53-54.
[4]宗义湘,闫琰,李先德.巴西农业支持水平及支持政策分析——基于OECD最新农业政策分析框架[J].财贸研究,2011(4):53-54.
[5]蒋和平,宋莉莉.巴西现代农业建设模式及其借鉴和启示[J].科技与经济,2007(4).
[6]李先德,宗义湘.中国农业支持水平衡量与评价[J].农业经济问题,2005(S1).
财政政策效应 篇7
与一般财政政策的作用机理相同的是, 能源财政政策对能源产业的影响也是从能源供应和能源消费两方面着手:促进能源供应的增加和抑制能源消费。根据已有的经济理论, 能源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税收对能源需求量的影响。
目前能源的市场价格仅仅反映了其经济价值, 而忽略了其环境价值, 因而能源的市场价格偏低。而单位和个人为了获取自身利润或效用最大化, 往往过度消费, 从而造成能源利用效率低下、浪费严重。按照需求理论, 能源税收通过作用于价格以使具有外部性的环境价值内部化, 从而使能源消费的个人边际成本等于或接近于社会边际成本, 促使公众合理使用和配置能源。
2. 税收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税收对能源消费量的影响, 主要表现为对商品征收间接税 (即我国所称的“流转税”) 。间接税通过直接影响商品的价格, 从而影响商品的需求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 税收与能源消费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民教授对七个经济发达国家的人均耗能和耗油情况进行研究后发现, 这七个国家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耗能、耗油模式: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为高耗能、高耗油模式, 英、法、德、意、日为低耗能、低耗油模式。这主要是因为美、加两国采取的是低税率、低售价政策, 而英、法、德、意、日五国采取的是高税率、高售价政策。
3. 税收优惠对节能投资的影响。
为了鼓励企业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而采取的税收优惠政策, 主要有加速折旧、投资抵免等。根据乔根森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可知, 政府对投资者和生产者的投资鼓励政策主要是作用于资本使用成本。资本使用成本越高, 企业想持有的资本量越少, 投资者投资的欲望就越弱。为了鼓励企业对节能项目进行投资, 或是鼓励企业使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的设备, 政府一般通过财政政策来降低资本使用成本。
4. 税收差别可以改善能源结构。
税收差别是税收政策中较为常用的手段, 税收差别的应用对经济主体的生产和消费结构会有所影响。消费者行为理论和生产者行为理论认为,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下, 经济主体 (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 将会在自己所拥有的资源条件下, 根据市场价格配置资源, 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根据这一理论可知, 税收差别会影响消费者 (生产者) 选择商品 (产品) 的行为, 改变能源品与能源品之间及能源品与其他商品 (产品) 之间的相对价格。经济主体会在政府给予的税收差别待遇下, 重新配置资源, 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由此, 能源结构就发生了变化。
二、实证分析
1. 模型、数据与研究方法。
VAR模型是一种近年来广泛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非结构化模型。同时它也被用于分析随机扰动向量对系统变量的动态影响, 建模时不必提出需要验证的假设。为了确保分析的可靠性, 我们采用传统的Granger检验法进行因果检验。
利用VAR模型分析我国能源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 可分为三步: (1) 定性分析和变量选择; (2) 检验变量的协整关系和因果关系; (3) 采用VAR模型中的动态模拟技术———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技术来分析能源财政政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能源财政收入和能源财政支出是能源财政政策的主要调控手段。能源财政支出是政府根据能源经济发展需要对财政资金进行的具体安排, 它通过乘数效应对能源消费产生很强的扩张作用, 因此本文以能源财政支出的大小代表能源财政政策的调控力度。我国能源财政支出主要有政府对能源的直接投资、财政补贴、政府购买、财政担保和国债投入。由于受能源结构、能源金融市场等方面的影响, 目前只有政府对能源的直接投资发挥明显作用, 因此选用政府对能源的直接投资 (用INV表示) 作为能源财政政策的代表变量。能源消费总量 (用EC表示) 是反映我国能源消费情况的重要总量指标, 因此可作为能源消费的代表变量。
选择1993年为起始年, 2006年为终止年。其中, 1995~2004年的能源财政政策数据来源于《中国能源财政政策研究》, 1993~1994年、2005~2006年的能源财政政策数据是笔者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计算得来。能源消费数据来自《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2007) 》。
2. 实证检验。
(1) 平稳性检验。平稳性检验主要是检验时间序列的有关性质是否会随着时间变化。如果这些性质保持不变就说明该时间序列通过了平稳性检验。由于INV和EC这两个时间序列均有上升的趋势, 因此对包含截距项和趋势项的线性方程进行检验。变量的滞后项由Akaike检验原则来确定。
注:△表示一阶差分;检验分类一栏中, 括号外面的数字表示检验差分阶数, 括号中的数字是按照D.W、AIC和SC原则进行选择后的滞后期数;显著性临界值一栏括号中的值表示显著性水平。
从检验结果 (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 时间序列INV经过一阶差分后, 在5%和10%的显著性水平上不存在单位根, 时间序列EC则一次性通过检验。这说明时间序列INV和EC均不存在单位根, 所以两者之间有可能存在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
(2) 协整检验。目前两种最常用的协整检验方法是Engle和Granger (EG) 的两步法以及Johansen和Juselius (JJ) 的极大似然法 (LR) 。本文使用极大似然法进行协整检验。表2是对INV与EC关系进行LR检验的结果。
上述两种情况中, 似然比均大于在5%显著性水平下的临界值。按照LR检验的基本原则, 可以否定两种情况中5%显著性水平下的原假设。这说明变量通过了协整检验, 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 因果关系检验。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 能够分别反映INV与EC之间的短、长期关系。
(1)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本文采用基于VAR模型的Granger检验法对诸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进行检验。由于模型的检验结果敏感地依赖于滞后期的选择, Granger检验法大多是按以下法则选取滞后期:以AIC和SC为原则, 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 根据内曼·皮尔逊提出的似然比统计量来确定滞后期。为了全面反映INV与EC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文反映了滞后4期内的检验结果, 如表3所示。
从表3中可以看出, INV与EC表现出较强的因果关系, 但INV对EC的影响强于EC对INV的影响。就时效和强度来说, INV对EC影响的时效较长、强度较大, 而EC对INV影响的时效较短、强度相对较小。
(2) 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的建立。下面通过建立能源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来检验INV与EC之间的长期因果关系。按照统计学的基本原理, 我们可以将国内能源消费的误差修正模型表示为下列方程:
其中, ecm是误差修正项, 反映INV与EC偏离它们长期均衡关系的程度。
可见, 两者之间存在着极为明显的长期因果关系。在数量上, 本期INV每增加1%, 会使本期EC约降低7.34%。按照此思路进行分析, 可得出相应结论。误差修正项的符号与INV系数符号相反, 符合反向修正机制。
(4) 动态模拟分析。通过对INV和EC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检验, 发现INV和EC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但无法衡量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程度。下面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预测误差分解技术对两者的作用机制和影响程度进行动态模拟分析, 以期对两者的关系有深入认识。
(1) 脉冲响应函数的建立。脉冲响应函数是衡量当时间序列受到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时, 内生变量当前取值和未来取值变化情况的函数, 反映了INV与EC的动态关系。
图1表明EC对受到INV一个标准差信息扰动的响应;图2表明INV对受到EC一个标准差信息扰动的响应。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两者的动态关系。
从图1中可以看出, 在经历五个周期的同方向变动后, INV的增加会促使EC先减少后增加;从图2中可以看出, 在经历9个周期的无序变动后, 两者表现出反向变动关系。这说明INV和EC的未来波动对彼此均会产生冲击, 两者之间存在动态的相互制约关系。其中INV产生的冲击比EC产生的冲击更为强烈、效果更明显、持续时间更长。
(2) 预测误差分解技术的运用。以上分析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动态关系, 下面通过预测误差分解技术将这种动态关系进行分解, 以了解两者之间因果关系的强度。表4和表5分别是10个预测期内INV和EC的预测误差分解模型;图3和图5分别是10个预测期内INV和EC的预测误差分解坐标图, 横坐标表示波动周期, 纵坐标表示INV或EC的贡献率。
从表4和图3中可以看出, 在1到10期的预测期间内, INV的变化主要由自身原因解释。具体来说:第1期INV的预测误差完全由自己来解释;第2期INV的预测误差中仍然有97.64%的比例由自己解释, EC对INV的预测误差贡献率就由第1期的0增加到2.36%;到第3期, EC对INV预测误差的贡献率降为2.15%, INV自身的贡献率则上升到97.85%;之后EC对INV预测误差的贡献率不断波动, INV自身的贡献率随之升降;到第9期, EC对INV预测误差的贡献率达到最大, 上升为43.32%, 而INV的贡献率则下降到56.68%。到第10期, EC的贡献率只有41.63%, INV自身的贡献率还维持在58.37%。从图4中可以看出, 从长期来看, EC对INV预测误差的贡献率维持在41%左右。
从表5中和图5中可以看出, 在1到7期的预测期内, EC的变化开始主要由自身原因解释, 到后来则主要由INV来解释。具体来说:第1期EC的预测误差完全由自己来解释;第2期EC的预测误差中仍然有99.53%的比例由自己来解释, INV对EC的预测误差贡献率就由第1期的0增加到0.47%。之后INV对EC预测误差的贡献率不断上升, 而EC自身的贡献率则不断下降。
从图6中可以看出, INV对EC的影响会不断变大, 到第20期INV对EC预测误差的贡献率达到了60%, 此后一直维持在60%的水平。
3. 结论。
能源财政政策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费总量, 且持续时间比较长;能源财政政策不仅外生于能源消费活动, 保持着较强的独立性, 而且存在时滞性, 显示出明显的中期化现象。
三、政策建议
1. 由国家掌握能源的所有权, 开放能源产业市场。
我国能源的所有权和分配权属于国家, 国有能源企业代表国家行使资源勘探、开发和销售权。为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 这些能源企业大多实行了上下游一体化的战略。这虽然有利于增强企业的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但降低了能源的市场化程度, 抑制了财政政策作用的发挥。所以, 要抑制能源财政政策中期化现象的发生, 就必须保证在国家掌握能源所有权的基础上, 逐渐开放能源产业市场。
2. 制定一套完整的能源财政政策体系。
政策内容与政策目标之间的不一致性, 直接影响着能源财政政策调控效应的发挥。这主要是由能源财政政策的滞后性和内容上的不合理导致的。职能部门往往是在能源市场中某种现象出现很长一段时间后才开始制定相关政策, 这就导致了能源财政政策的滞后性, 使政策制定目的与其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产生偏差。到目前为止, 我国尚未形成健全的能源财政政策体系, 政府缺乏利用公共财税手段促进国家能源战略实施的观念。为消除能源财政政策的外生性, 增强能源财政政策的调控效应, 国家必须制定一套完整的能源财政政策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明棋.欧盟能源政策特点及对中国能源政策和西部开发的借鉴意义.世界经济研究, 2006;11
[2].包全永, 苏明, 傅志华.健全和改进我国能源财税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经济研究参考, 2006;14
[3].邵诗利.利用财政政策实施能源战略的政策建议.经济研究参考, 2007;14
[4].孙磊.中国财税政策动态效应的实证分析:1998~2004.财贸研究, 2006;1
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分析 篇8
一、对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效应的计量分析
拉动投资需求是我国财政政策的主要调控目标, 国家预算之内的固定资产投资对总体投资需求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货币的发行量是货币政策中用于宏观调控的方式。 “菲利普斯曲线”理论对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表述, 我们可以通过对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货币发行量与就业之间关系的探究, 来分析财政货币政策的就业效应。 本文根据生产函数的形式建立了一个函数模型:
其中H为就业量,K为国家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M2为影响就业的其他因素,a、b表示就业弹性系数。 对该公式两边求导得到:
建立回归方程后通过相关软件对以上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得到该模型的回归结果:
运用T检验和F检验,表明该方程和变量具有较好的显著性。通过对以上模型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固定资产投资每增长1%,就业量就会相应地增长0.00892%,货币供应量每增加1%,就业量就会相应地增长0.059601%。 货币作为社会经济中各种生产要素和商品的交易媒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分配和组合方式, 因此货币政策能够显著促进社会经济中各种潜在产出能力的增长。 从量化的角度进行分析表明,宏观财政调控政策能够显著推动就业。 特别是近几年货币政策在我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宏观调控政策下的就业效应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货币政策在推动经济增长、拉动内需方面的效果还不是很理想。 同时,由于现阶段银行信贷配给机制的自身抑制,以及银行在风险控制中出现的资金短路等情况, 导致大量资金在银行体系内部滞留,不能有效拉动市场投资和消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就业。 因此,政府应该进一步完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搭配,并且对两者进行有效协调,发挥各自的优势以改善我国的就业问题。
二、运用财政货币政策促进就业的建议
(一)改善短期市场供给和需求的策略
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 在现有的市场体制下优化国债的期限结构, 并且增加国债的发行规模,增强对国债项目的资金配置管理,通过发行国债的方式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结合在一起。 通过利率调节和信贷进行国债融资来调节货币的供应量, 达到财政和货币政策相互促进的目的以促进就业。优化财政支出方式。我国的财政资金应该在投资公益项目的基础上,增加对基础性项目的投资金额,特别是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产品的投资, 同时适当增加间接投资例如财政补贴等。
(二)形成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以促进就业
以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来调整产业结构。 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搭配的方式加大对第三方产业的支持力度,解决中小企业“借贷难”的问题, 在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的基础上帮助第三方产业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并有效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 稳定货币升值预期和推进货币政策双轨机制。 维持银行信贷市场中较高的利率,并且抑制投资总额的较快增长;维持货币市场较低的利率,以改善货币升值的压力,即在我国货币政策和利率政策中实行双轨机制。 深化双规制度以保障在长期内调整货币的资金流动方向和流量,促进就业人数增长。 通过税收手段和汇率制度相结合的方式稳定货币值, 促进商品的进出口并带动相关贸易的发展,以此吸引更多的劳动力。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加大对各级培训机构职业培训经费的投入力度, 鼓励职业教育和培训并且优化教育培训机构,有效提高职业培训质量,保障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银行的信贷机制也应该进一步向民办学校倾斜,解决这些学校教育经费融资难的问题。
三、结束语
我国现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没有达到有效协调, 具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政府应该改善短期内的市场供给和需求,并形成财政货币政策组合,以此产生长效机制来缓解就业压力。
摘要: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控制失业率、促进就业。目前我国劳动力过剩、结构性失业矛盾等问题日益突出,财政和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政策的支柱之一,是决定政府宏观调控效果的重要因素。虽然近年来我国频繁使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且探索了完善两者组合的运用方式,但这两项政策还没有得到有效协调。本文对我国的财政货币政策就业效应进行了分析,以此探讨缓解就业压力的方法。
关键词: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就业效应
参考文献
[1]刘星,刘伟.财政社会保障支出的就业效应——基于1978~2008年的经验数据[N].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07)
[2]朱翠萍,蒋智华.政府财政支出的就业效应与政策建议[N].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0(03)
财政支农效应实证分析 篇9
财政性农业投资主要包括四部分: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农业救济费,而四者之中,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占据了绝大部分份额。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从上图1可以看出,国家财政中用于农业的支出在逐年的增加,特别是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其增长的数量与速度更是大大超过了其他三项。我们再来看看随着财政中支农支出的变化,第一产业产值的变化情况,如图2。
根据以上资料可以看出,随着代表财政支出中用于支农支出增长率曲线的上升或下降,第一产业的产值增长率曲线也在发生相似的变化。虽然影响第一产业产值的因素很多,但作为财政性农业投资中份额较大的一部分,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注:根据《中国统计年鉴》相关数据整理得出
一、模型设计
本模型将研究近些年来我国财政中用于农业的支出项目与农业产出之间的定量关系。
1. 确定模型所包含的变量
模型被解释变量是我国农业的历年总产值;解释变量是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支农支出。
2. 确定模型
通过将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作散点图观察,第一产业总产值Y与解释变量支农支出X(经对数调整后)呈线性关系,因此,我们建立如下理论模型:
模型中βi (i=1)的经济意义是解释变量的影响系数,所以0<βi<1,μ是随机误差项,描述变量以外的因素对解释变量的影响,β0为常数虚变量,包括政府的政策、气候变化等难以量化的因素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
为了简化模型,我们令lnXi=Mi,则原模型变为:
二、样本数据的收集
本模型使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具体的原始数据及对数变换处理数据见表1:
(单位:亿元)
三、参数估计
用EVIEWS3.1对变换后的数据进行OLS回归分析,得出回归方程:
四、模型检验及修复
1. 经济意义的检验
从回归方程可以看出,解释变量的系数为正值,即随着国家财政中用于支农的支出越多,第一产业的产值也越大,符合现实中的经济情况。
2. 统计检验
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959380,这说明模型的拟合优度比较好,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的值为20.64289,很显然,变量的显著性比较强,F=426.1288>F0.05 (1, 17)=4.45,方程的显著性也比较强,这说明模型的整体效果比较好。
3. 计量经济学检验
由于模型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且只包含一个解释变量,所以,无需进行异方差和多重共线性检验。我们用杜宾—沃森检验法对模型进行序列相关性检验。
在显著性水平为0.01的情况下,通过查表我们得出:dl=0.93, du=1.13,可以看出,DW=0.506761
根据估计结果,经过系数调整之后最终模型的形式如下:
DW=1.187056>du=1.16,模型已经消除了序列相关性。并且相关的t统计量与F统计量的值也非常显著,调整后的可决系数R2=0.859759>0.8,方程的显著性水平也比较好。
五、模型预测及分析
查得2005年的数据,农业总产值为39 450.89亿元,而利用方程模拟得出的结果是农业总产值为36 833.833亿元,模型预测的相对误差比为0.066337,预测误差在容许范围之内,故认为估计模型是可以应用的。
从图2中可以看出,与第一产业产值的增长速度相比,财政性农业投资的增长显得特别缓慢。而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得出,财政性农业投资特别是直接的支农支出对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这就要求政府进一步加大财政性农业投资,特别是支农支出的投资力度,充分发挥它对农业发展的拉动作用。
摘要:财政性农业投资是我国农业投入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作为财政性农业投资中的重要部分, 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更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使用EVIEWS3.1软件, 运用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着重对财政支出中的支农支出与农业产值进行回归分析, 不仅可以得出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具有重要的影响, 而且还计算出了根据支农支出来预测农业产值的回归方程, 对有关部门的经济预测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财政支农,回归分析,预测
参考文献
[1]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2.
[3]张晓桐.计量经济学软件EVIEWS使用指南[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财政政策效应 篇10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税收制度的核心问题就是税收负担, 即税负, 这是研究税收问题的必经之路。要研究积极财政政策下税收的社会效应问题, 就要对宏观税负水平做出科学的考察, 对于不同经济阶段的税负水平进行评价, 同时结合政府在经济中的宏观调控权力和能力, 选择合适的税负水平。
通常而言宏观税负是指一个国家的总体税负水平, 反应了在一定时期内国家的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状况, 其数值的高低直接表明了国民经济总量的分配集中程度, 同时也体现着政府社会经济调节能力大小、反应财政功能的强弱。
增加财政支出为主要内容的宏观调控政策, 即积极财政政策, 以带动民间投资、促进社会消费和扩大出口潜力。它不是一种政策类型, 而是一种政策措施选择。财政政策大体可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三种类型, 而我国当前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 只是在适度从紧财政政策大方向下, 根据变化了的新情况、新问题而采取的一种应对性财政政策举措, 并非是一种政策类型。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降低, 因此为了实现中国经济的“软着陆”后出现的需求不足、投资和经济增长乏力的现象, 就需要增强我国的财政政策调节能力, 发挥其对于经济的促进和拉动作用;再者是对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社会稳定而言, 积极财政政策是发挥拉动内需, 调节收入分配差异性的关键政策;最后是积极的财政政策是一种政策措施的选择,
二、宏观税负在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社会效应分析
按照税负衡量方式 (税收总量占同期GDP的比重) 来看,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的宏观税负的增加速度较快, 宏观税负的增长对我国的国民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GDP的增加速度, 宏观税负的增长意味着税收的增长, 这对经济运行中的投资、消费、就业等的影响, 下面分析宏观税负在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社会效应:
1、影响民间投资的增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民间投资增长迅速, 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根据统计显示民间投资的发展培育出了更多的税源, 由于是随着产品质量、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 民间投资担负的吸纳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明显。但是宏观税负的增长抑制了民间投资的发展, 削弱了其发展动力, 尤其是宏观税负的大幅攀升加剧了税费政策对民间投资的不平等性, 例如税费政策方面的双重征税、低国民待遇、税收优惠打折扣等, 都造成了投资收益率的下降, 影响了民间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2、对消费需求造成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的目的是拉动消费需求, 但是宏观税负的增长造成了消费需求不旺, 民间的储蓄量不断增大, 居民的储蓄倾向不断增加, 消费的信心不足, 从而限制了消费需求的增长, 引起消费品价格的不断回落, 根据调查显示, 宏观税负的大幅增长造成了消费价格指数的不断变动, 消费品的价格处于下降的趋势, 从而制约了经济的增长。我国经济需求不旺的具体原因主要有:首先农村的收入增长缺乏稳定的基础, 抑制了农村市场的扩大, 同时农村的负担较重, 造成了购买力的下降, 对于整个经济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再者宏观税负的增长造成了城市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居民的财富呈现两级分化的现象。总之在积极财政政策下, 财政的支出不断扩大, 但是税收方面并没有调整宏观税负水平, 造成了收入的分配不均, 从而影响了消费需求。
3、对就业形势造成影响
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宏观税负的增长造成了经济增长的缓慢, 从而给就业形势带来了挑战, 最显著的影响是造成了城镇下岗和失业的人口增加, 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增多。造成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有:积极财政政策的片面性, 宏观需求政策没有注意到民间投资对于投资的拉动作用, 反而造成了宏观税负的加重, 阻碍了经济的增长;宏观税负的增加造成了社会保障税立法的滞后, 税制建设的滞后造成了社会保障资金没有规范的筹集渠道, 从而影响了就业和经济增长。
4、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首先, 宏观税负变动极大地影响企业收益, 降低税负之所以具有扩张效应, 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市场经济中税收都是价格的组成部分。据统计, 1998年我国国有及非国有工业企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仅为7.12%。总资产贡献率是利润、税金、利息三者之和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若扣除总资产贡献率中的税金和利息因素, 利润在其中的比重则是很小的。在价格一定时, 税额直接影响企业的净利润。因此, 企业作为市场中的“理性人”, 必然以税后利润最大化作为其目标。其次, 其经济行为则取决于对投资回报率和盈利率的预期。降低税负可以提高企业对利润率的预期, 从而增强其投资的积极性, 最终推动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的不足加剧了总供需的不平衡, 迫使厂商进一步削减产出, 降低资源利用率, 由于利润平均化的作用, 厂商的利润也会随之下降, 整个社会的平均资产收益率下降, 进一步抑制投资的增长。这样, 整个经济运行就会处于一种恶性循环之中。投资需求的不足必然导致就业的不充分, 而就业水平的下降又反过来影响居民的现期收入, 并且由于其心理因素的影响, 会降低其收入预期, 使其边际消费倾向下降, 降低消费需求。
三、积极财政政策下的税费政策选择
1、对宏观税负的税费改革
近些年来我国的税收增长较快, 税收占据GDP的比例不断增加, 但是也因此造成了政府收入的膨胀, 对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副作用, 因此改革税费制度势在必行。税费改革的重点应当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减少不规范的财政收入, 增强中央财政对于税费的调控能力;减少乱收费的现象, 调整分配秩序, 在税费征收上综合考虑单位和个人利益、福利的差距, 维持分配的公平性;提高资金管理的力度, 提高其使用效率, 发挥资金的规模效益, 同时加强监督, 避免资金浪费、贪污、挪用等违法现象的发生;协调区域的发展不平衡性, 避免出现经济主题负担的不公平, 构建全国统一的投资和消费市场平衡;强化行政事业收费管理;实行费改税, 一方面要从规范制度入手, 尽可能地提高税收的经济效率, 理清国家与纳税人的关系以及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 另一方面, 要尽可能提高税收征管效率, 降低征管成本。
2、增强税收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协同
首先健全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的税收政策, 优化增值税, 同时要扩大税收范围, 把更多的资产纳入到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内;调整企业的所得税, 改革税收优惠政策, 刺激国内民间投资的发展;再者要优化刺激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 调整个人所得税, 同时调整消费税, 对各类的高档娱乐消费增加税目, 降低基本生活消费的税率, 增设新的税种, 调节收入的再分配, 优化整体的的收入结构, 提高全社会的消费需求。第三, 将一部分收费改为税收。对于税收性收费, 改做税收的形式征收。税收性收费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和固定性, 具有税收的实质, 只是以收费的形式存在。而这些收费大部分为预算外资金, 存在项目重复、收取依据软化、多头管理、缺乏监督、使用效益差等缺陷, 亟待还其税收的本来面目, 纳入预算化管理。目前税收性收费数量巨大, 内容繁杂, 成为治理收费项目的“重中之重”。
总之, 宏观税负在积极的财政政策中发挥着重要的影响, 宏观税负是一个国家经济状况的体现, 如果宏观税负大幅增长, 就会造成经济的迟缓、失业的增加、收入分配差异拉大等社会问题, 因此要通过税收政策来调整宏观税负, 保证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安体富.我国宏观税负水平多维视角解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3) .
我国现行汇率制度的政策效应分析 篇11
关键词:汇率 货币政策 浮动汇率
一、固定汇率制度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当一国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当局不得不为维持固定汇率而立即购入外汇的赢余,从而导致货币供给增加,这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产生加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财政扩张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力。固定汇率制会对财政政策有一个加强效应,其强弱跟资本流动性的强弱有关:当资本有限流动时,会有一部分的加强效应,并且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这一加强效应会逐步趋强,当资本完全流动时,固定汇率制会对财政加强效应达到最大;当一国存在国际收支逆差时,该国货币当局不得不为维持固定汇率而抛售外汇,从而又导致货币供给减少,对扩张的货币政策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完全消除了货币扩张及其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就是说,无论资本的流动性如何,长期来看,扩张的货币政策对于提高国民收入是完全无效的。
二、浮动汇率制下财政、货币政策的经济效应
浮动汇率制会对财政政策有一个挤出效应,其强弱随资本流动性的强弱。当资本有限流动时,会有一部分的挤出效应,并且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这一挤出效应会逐步趋强;当资本完全流动,浮动汇率机制会对财政扩张产生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存在国际收支顺差时,该国货币会自动升值,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产生一个挤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财政扩张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力;存在国际收支逆差,此时该国货币会自动贬值,会对扩张的财政政策产生一个加强效应,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货币扩张对实际收入的影响力。
总而言之,长期来看,在固定汇率下,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力最大,但其影响力会随着资本流动性的趋弱而相应减弱。在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终将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终是无效的。固定汇率制对于货币政策总是有着一个完全的挤出效应,而在浮动汇率制下,财政政策在资本完全不流动情况下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力最大,但其影响力会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而相应减弱;在资本完全流动情况下,财政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最终将会完全失效。货币政策对国民收入的影响则总是有效的(无论资本流动性如何),浮动汇率制对货币政策总有着一个加强效应,并且其加强力度还会随着资本流动性的增强而上升,在资本完全流动时,这一加强效应达到最大。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对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因此,改革我国现行的汇率制度,增强汇率制度的灵活性,以提高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三、改革现有汇率制度的基本取向及措施
(一)我国汇率制度改革的长期目标应该是建立浮动汇率制
第一,中国已经加入WTO,从长期来看,贸易体制改革和资本自由流动是大势所趋。第二,在资本自由流动的情况下,只能在固定汇率制度和货币政策独立性两者之间进行选择。从我国国情和国家利益考虑,我国不可能为保持汇率稳定而放弃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最有可能调整的只能是汇率制度。第三,当前大多数国家都采取浮动汇率制。
(二)汇率目标区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中期目标和近期的现实选择,从我国现实的金融市场等条件看,我国目前尚不具备实行完全浮动汇率制的条件
近期只能在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制之间进行调和、折中,建立一种既有稳定性又有灵活性的汇率制度,可供选择的汇率制度也只能是介于固定与浮动两者之间的“混合”体制。“混合”体制除了“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以外,还有一种“目标区汇率制”。比较而言,汇率目标区具有固定汇率制和浮动汇率制两种制度的优点,更适合改革与开放中的中国汇率制度。这是由以下几点决定的。
第一,明确、公开的汇率目标区优于有管理的浮动。在明确的游戏规则下,中央银行与市场参与者共同把汇率运动的轨迹置于区间内,传递给市场参与者一个稳定的预期,而稳定的预期保持了信心,使市场参与者行为方式与中央银行的目标趋于一致,共同将汇率限定在目标区内。在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下,由于缺乏有关波动区间明确的、公开的信息,市场参与者只能根据获得的信息做出预期。由于信息不对称(中央银行比市场参与者掌握更多的信息),其预期不确定性;预期的不确定将导致市场参与者反应过度,进一步导致汇率波动过度。
第二,汇率目标区的建立可增强我国汇率政策的灵活性、有效性。原因之一是中央银行控制汇率的运动有更大的自主性。在汇率目标,一国中央银行进行干预,使汇率朝着有利于本国经济发展的方向移动,而且,还可以在必要的时候改变中心汇率与波动区间,避免汇率高估所引发的外部投机冲击。其二是央行能够最大限度地利用公众的预期心理来增强政策干预的有效性。在目标区内,央行的干预是不定期和不定向的,因而公众难以对央行的行为做出“完全理性”的预期,也就无法预先准确采取“逆向而动的对策”。因此,多数投资者会赶在央行干预前,顺应预计的干预方向进行市场交易,使现实汇率在央行干预之前就产生央行所希望的走势,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减轻央行干预的压力。
第三,汇率目标区的建立可增强我国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灵活性。原因之一是实行汇率目标区制度后,汇率自由浮动的余地相对增大了,央行有了相应干预的自主权,在它认为无干预必要时就不采取类似购入外汇、抛出本币一类的行为,这样就不会为维持一个“内在固定”的汇率水平而被动的增加货币投放。即使进行强力干预时,由于汇率政策的有效性,货币总量也不会发生太大的波动。其二是目标区汇率灵活性和稳定性兼顾的特点使汇率政策能够有效地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外部平衡。
第四。汇率目标区制度与中国金融进一步改革与开放的渐进式路径相吻合。我国经济改革与开放是渐进的,金融的改革与开放也必然是渐进的。在渐进式的改革与开放中,汇率制度的设计也应该是渐进式的,即以现存的汇率水平为中心汇率,确定一定的波动区间,然后再逐步放开,最终过渡到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汇率制度。
(三)我国实施人民币汇率目标区制的具体措施
第一,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改变目前人民币盯住美元的单一汇率参照,将人民币汇率与一篮子货币挂钩,以一篮子货币来确定人民币中心汇率。在确定中心汇率时,根据我国经贸关系的实际情况,应盯住美元、欧元及日元与我国国际收支关系密切相关的一系列货币,如港元,由这个货币篮子产生一个加权中心汇率。
第二,确定汇率波动范围。围绕中心汇率,设定一个汇率的带状浮动区,即目标区。在目标区中,可以允许本币币值围绕中心汇率小幅波动。当汇率在允许的波动范围内时,货币当局不予干预;当汇率预期将超过目标区上下限时,货币当局通过在市场上买入或卖出本币进行对冲性干预。另外,中心汇率本身也是可以调整的,货币当局可根据本国国际储备状况或价格的近期变化定期地对中心汇率进行小额调整。
第三,实施汇率目标区制的配套改革。首先,取消强制性的结售汇要求,实行意愿结售汇制,改进中国人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2002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规定,所有中资企业均可获得上限为去年外汇收入20%的留汇权,新企业则可获得5万美元的留汇额度。这一举措不仅能减轻央行经常性以市商身份入市干预的压力,而且有利于削减涉外企业因强制结售汇制度增加的额外经营成本;同时,扩大了企业用汇自主性和灵活性,给它们以控制管理外汇风险的压力,从而分散汇率风险,有利于其逐渐适应将来更大弹性的人民币汇率。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企业的留汇额度仍可进一步放宽,直至变强制性结汇制为自愿结汇,使整个外汇供求有效地出清价格,灵活地引导和调节需求。其次,转变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上的角色,扩大外汇银行持有外汇余额的比例。放松对外汇指定银行的外汇净头寸管制,中央银行只需依法实施监管和在必要的情况下进行适度干预,以免汇率过度浮动。这样可以改变当外汇市场供大于求时中央银行是惟一买者,求大于供时央行又是唯一卖者,央行若不入市买卖,外汇交易就无法顺畅运行的局面。再次,加快人民币利率市场化改革,为人民币远期交易、期货交易及我国企业回避汇率风险奠定良好基础,使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趋于完善。我国的利率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应制定未来5年内利率市场化的战略步骤,采取先贷款后存款、先浮动后放开、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外币后本币等措施。
第四,完善资本项目管理,积极推进人民币自由兑换进程。一要甄别资本项目交易,避免与经常项目交易发生混同,防止逃避管制。二要对资本项目交易所涉及的货币兑换、支付和转移加以管理,尤其要区分经常性交易和资本性交易。根据国际经验,建立外汇管理部门、外汇经营者和海关之间的信息交换系统,是有效区分经常性交易和资本性交易的手段。
第五,培育健全的外汇市场。其一是适当增加市场交易主体,让更多的企业和金融机构直接参与外汇买卖,以避免大机构集中性的交易对市场价格水平的操纵,防止汇率的大起大落;其二是增加外汇交易工具,充分发展远期交易、调期交易、回购交易、外币期货期权等交易手段;其三是逐步扩大外汇交易中心的交易会员数量;其四是建立有形外汇市场和无形外汇市场相结合的、近期与远期相协调的外汇市场体系。
“家电下乡”的政策效应分析 篇12
关键词:“家电下乡”,经济效应,农村市场
1 家电下乡的背景分析
2009年2月19日, 温家宝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加大‘家电下乡’政策实施力度”。事实上, 早在2007年12月, 山东、河南、四川、青岛等四个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电视机、冰箱 (含冰柜) 、手机这三种商品进行家电下乡的试点工作, 凡购买这三类商品指定品牌, 就能受到该商品销售价格13%的资金补贴, 并逐步将家电下乡推广至14个省份、直辖市、自治区。从2009年2月1日, “家电下乡”政策开始向全国推广, 产品也从过去的4个增到8个。通过一系列的试点工作和全国推广发现, 家电下乡能够有效扩大内需, 拉动经济增长, 并且表现出力度不断加大的趋势。
2 家电下乡所面临的挑战
毫无疑问, “家电下乡”能够带来许多好处, 不但使广大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提高了, 更使内需得到了刺激, 同时又给家电制造企业开拓了一个市场平台。不过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同样面临着极大的挑战:首先, 虽然可以使农村人口的需要得到满足, 但家电下乡政策施行一段时间后, 发现厂商所供给的商品并不是农民迫切需要的, 甚至有很多劣质产品也混迹其中, 导致家电下乡产品成了厂家消化库存的主要销售渠道, 对于此种现象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并增强监督的力度;其次, 要杜绝家电下乡政策的补贴资金被用作它途。家电下乡是一项针对广大农民的惠民政策, 要坚决杜绝挪用、截留财政补贴的现象, 这项财政补贴政策能不能真正有效的落实, 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第三, 家电下乡政策实施一段时间之后, 农村消费市场的反应并没有出现预期的火爆现象, 但这并不是因为消费的信心与消费的动力不够, 主要是因为农民的经济实力有限, 导致消费能力不足。因此, 在提出和实施家电下乡政策的同时还要协助农民进行“创收”, 提高农民的收入能力、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在当前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影响下, 农民工寻找工作机会的空间更小了, 收入必然有所下降, 在金融危机中, 怎样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 不断增加农民的收入, 就成了决定村市场是否活跃的关键点, 这也就决定了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效果。因此, 各个部门必须重视农民就业渠道的拓宽, 增加农民收入, 这个难题是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 需要政府的重视, 并且实行一系列的方法, 协助农民进行就业与创业, 努力增加农民的收入。据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可知, “家电下乡”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或规划, 如在广东, 农民收入相对殷实, 但家电下乡政策的落实情况仍然不容乐观。13%的财政补贴并没有完全体现出应有的关注度, 还没有化作实际购买力。
3“家电下乡”的拉动内需效应
从消费主体看, 我国农村人口达到了8亿多, 是我国最大的消费群体。据商务部的相关资料统计:“2008年上半年, 我国农村人口的消费能力有所增强, 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共有16224亿元, 同比增长了20个百分点, 增幅比去年同期提升了5.7%。另外, 农村地区的社会消费零售额的增长速度虽然还低于城市2.1%, 但是比去年增加了0.5%。从农村人口的购买力潜力来说, 个体消费能力有限, 但是总体消费能力巨大。在2008年, 每个农村人口的平均购买力只有2948元, 但是农村地区的购买总额却达到了25500亿元。同时,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 计划添置耐用消费品的农民家庭达到了六分之一, 表示在最近一段时间可能会购买耐用消费品的农民有18.4%”。按照上述数据推算, 将会有4000万户农民打算添置耐用消费品。与城市市场相比, 我国农民购买更多的是出于功能需要的原因, 他们并不是很重视商品的附加值与精神享受, 而是重视商品的实用价值, 也不会过分追求品牌效应。这种消费特点决定了农民的消费倾向存在以下几种表现:第一, 物美价廉:在肯定商品功能的基础上, 选择价格最低的商品, 并且只要求保证产品的基本功能, 对某些“花哨”的功能要求不多。在商品基础功能相同或相近的时候, 基本上都会选择低价产品。第二, 强调实用性:首先, 商品的主要功能必须符合农民的切实要求, 要与农村的消费环境相适应, 而不要求产品的形式。第三, 简单方便:这是与低廉的价格相对应的, 只需要商品实现其主要功能, 而不需要过多的奢侈功能。因此, 实施“家电下乡”政策, 推出的各种产品必须适应农村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 才能成功拉动广大的农村市场。
4“家电下乡”的负面效应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都是以盈利为目的的, 并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财政补贴是政府调节市场的一种方式,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经济的有效运行, 影响了成本、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就致使一个企业的经营成果不能明确的反映该企业的主观努力, 会对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产生影响, 同时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也会被打消, 最终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家电下乡的招标政策期限短, 招标要求高, 许多品牌不著名家电企业就会被排除, 但是, 这些在农村市场经营多年的非著名品牌, 对农村市场非常熟悉, 而农民对这些品牌的关注度也很高, 因而, 家电下乡政策出台之后, 农民开始转移注意力, 这些中小品牌企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所以家电下乡政策的实施, 需要公正、公平、公开的竞争环境, 让一切符合标准的企业参与到家电下乡中来, 可以增加农民的自主选择权, 并对营造公平竞争的环境十分有利。因此, 当前的家电下乡政策不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环境, 不利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现代经济学理论认为, 适当的财政补贴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财政补贴过度就会对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不良的影响, 当财政补贴力度超过国家能够承受的范围时, 还会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一方面, 财政补贴消弱了国家的财力, 财政赤字加大, 降低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另一方面, 财政补贴存在很强的刚性, 并且由于政策滞后等问题的存在, 财政补贴可能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相关报道显示, 在全面的家电下乡产品目录中, 较大的限制了产品的价格, 比如, 彩电的价格被限制在1500元以下, 冰箱的价格则在2000元以下, 手机价格是在1000元以下。而现在我们以全国有2.5亿户农民, 每户农民最多可以购买两台同类补贴产品为基础来进行计算, 政府需要补贴的资金达到3000亿美元左右。据河南省的有关数据看, 在2008年11月20日以前, 河南省总共销售了140万台家电下乡产品, 总共销售17.8亿元, 补贴资金达到了1.09亿元。财政支出如此巨大, 会严重的影响到别的支出事项, 极有可能影响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杠杆的功能, 还会消弱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 同时, 还会对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与经济发展速度等产生影响。另外, 根据经济学相关原理可知, 价格在经济活动里有着巨大的作用, 作为经济杠杆, 通过价格机制和市场化才能实现一个合理的价格。政府的财政补贴一定使相应的价格体系产生改变, 掩盖了商品的事实价值。价格与价值不符, 就会致使价格杠杆调节经济、引导竞争、调节资源配置的功能丧失, 这也有悖于市场经济的运行。巨大的财政补贴为农民带来的好处是非常大的, 但是这同时也会使经济发生扭曲致使市场混乱。一方面, 可能出现先买后卖, 赚取财政补贴的现象;另一方面, 可能出现假离婚, 以赚取更多补贴的现象。同时, 政府需要设立专门的部门, 增加了政府负担。
5 建议
家电下乡政策是我国政府为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 出台的一系列刺激市场的政策之一。其能够有效地刺激庞大的农村市场, 增加内需。但是, 弊端也非常多, 其长久动力不足, 难以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持续的刺激内需。我们认为, 为了实现长期的刺激内需的要求, 当前, 我国政府还需要加强下面几个领域的财政支出:首先, 需要构建全面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将农民涵盖到社会保障体系内, 尤其是需要建设农民失业保障救济体系。全面的经济危机对我国的影响是异常广泛的, 在2008年和2009年初, 我国有大量失业农民工。也就是说, 政府协助农民工进行再就业是现阶段的关键任务, 但是现阶段, 农民工就业难题的解决政策还不完善, 与现实的需求还有一定差距, 这些政策对于解决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效用并不大。基本社会保障的缺乏是我国农民工就业难的根源, 这一问题必须得到有效解决。其次, 符合现代社会需求的国民教育体系建设也是非常必要的。当前, 我国农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 并且进入小康社会的前两步已经逐步实现, 但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仍然非常遥远。我国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仍然较低, 难以达到农业现代化的需要,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因此, 让具有较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安心的留在农村, 是帮助农村经济改革与促进社会发展的切实需求, 是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任务。再次, 要鼓励和帮助农民进行创业, 制定出行之有效的激励政策。对于一些可以吸收大量劳动力的民营企业或产业, 相关部门应该为其建立绿色通道, 降低门槛, 必要时还可以给予适当的财政支持。第四, 政府还可以在交通、电力、生态或者社会公共事业等项目为先直接进行投资。同时, 必须严格限制政府直接投资新的或者扩建已有的经营项目。若政府投资的企业或产业与政府有着特殊的关系, 可能降低财政拉动的应有效果, 更会制造出新的问题。更进一步来讲, 我国政府对此次经济危机的应对和调整, 需要持续扩大内需以增强经济增长动能, 同时要重视提高农村人口与弱势群体的收入水平。所以, 破除各种各样涉农领域的垄断, 使合作社可以低成本的进入到产生规模收益的涉农领域, 通过合作社进入农业生产之外的其他规模收益的涉农领域, 便可以从内部弥补农业生产的负效益, 这就成了政府的重要工作。也就是说, 政府直接把“家电下乡”政策的优惠下放到农民合作社或其他社会组织, 才能说明政府扶持农村各类真正的合作组织和协会的力度增强了。
参考文献
[1]林颖.家电下乡与城乡兼顾, 福建质量技术监督[J].2009, (4) .
[2]史丽佳.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重新审视[J].商业时代, 2009, (2) .
[3]梁燕君.对“家电下乡”的几点建议[J].北京观察, 2009, (12) .
[4]梁琪.“家电下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9, (12) .
[5]王虎莲.谈“家电下乡”活动的建议[J].甘肃金融, 2009,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