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

2024-10-02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通用8篇)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 篇1

永泰县2011年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情况汇报

2011年,永泰县认真按照中共福建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关于开展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闽财办„2009‟22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通知》(闽财办„2011‟17号)文件精神,通过总结2009、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经验、征求意见等各种方式,了解农村基层村干部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需求,并对培训工作进行了适当改进和调整。2011年永泰县21个乡镇代理机构会计、254个行政村的村会计、村干部、其他人员共513人参加培训,完成年初计划的100.9%,取得较好的效果。

我们主要做法是:

一、领导重视,明确职责

为扎实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成立了由财政局长任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培训工作日常事务。

二、精心准备,科学规划 根据永泰实际情况,经局长办公会议研究,2011年计划完成财政支农政策培训508人,并精心拟定培训内容,重点选择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内容,力求广泛、全面、实用、有效的原则制定培训计划。认真组织师资:培训师资全部由县财政局相关科室负责人、具体业务经办人组成,今年聘请福州市才干校高级会计师来授课,我们成立了会务组、后勤组、教学组,从确定培训地点、批次、食宿到组织报名等都进行了详细安排,制定并下发了《培训须知》,让参训人员早准备,保障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

三、创新方式,注重质量

(一)创新培训方式,注重交流互动

县财政局把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安排,定期召开局长办公会议,进一步明确职责,落实分工,并明确完成时间,切实纳入财政工作日程。通过深入樟城、盘谷、清凉等乡镇调研等形式,广泛征求基层干部群众对培训的意见、建议,授课教师着重从解决农村人员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重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运用多媒体演示,结合典型案例进行讲解,并开展交流提问、现场答疑。培训结束后组织学员分组讨论,听取学员的意见、建议、体会。

2011年创新培训方式。2011年7月17日至18日在天宇温泉酒店集中培训基础上,分别在乡(镇)(清凉、同安、嵩口、长庆、洑口)集中举办培训班,并结合“田间学校”、“永泰县农村实用带头人”培训班上增加财政支农政策内容并接受咨询、解答。2011年重点对粮食直补、家电下乡补贴、一事一议、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型农村合作养老保险、土地流转等有关支农政策多方面内容展开。

(二)创新管理方式,注重培训质量

学员管理实行乡镇党委负责制,由各乡镇负责组织本乡镇学员按时参训,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实行课前签到、对号 入座,严格考勤纪律,每天对学员出勤情况进行通报。

(三)创新考核方式,注重边训边改。

每期培训结束后,召开部份学员座谈会,听取学员意见,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进措施,对学员学习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通过提问等方式进行考核。

四、统筹规划,有序部署实施

(一)制订培训实施方案。为了保证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在反复调研和召开相关座谈会研究的基础上,认真制订了《永泰县2011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施方案》,为培训工作打下基础。

(二)科学做好培训计划。县财政局与各乡镇上下联动,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组织了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相关情况的摸底调查工作,并本着适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根据培训对象的分布情况,采取集中面授和师资下乡分片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计划,确保培训质量。

四、齐抓共管,效果显著。

县财政局从领导到科室,人人关注培训,人人参与培训。乡镇领导亲自带队,全程陪同,既是培训班的组织者,又是接受培训的学员。授课教师精心准备、认真上课,使学员普遍觉得参加这样的培训值得、有用。后勤服务到位,食宿等工作让学员满意,确保了学员到学率。整个培训工作十分有序,效果显著。

六、落实经费,提供保障

在县级财政资金困难的情况下,除省厅安排5万元外,县财政想方设法安排培训经费3万元,并将培训经费列入新预算,为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七、档案资料完整

培训中各方面资料收集归档案(相片、签到簿、信息等)十分完整,具有较大参考价值。

八、下一步工作思路

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是财政部门一项崭新的工作,也是今后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把知识培训与政策宣传紧密结合起来,以解决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直接面向农村、面向农民、面向基层;宣传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推进村务公开民主理财和干部廉洁自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和谐社会。

1、制定培训规划,建立长效机制。

财政培训工作已经在农村开辟了新的领域,这意味着整个财政工作将走向农村、贴近农业、服务农民,而培训工作先行一步,因此,首先要树立长远思想,不是今年培训明年就不搞了,要制定长远规划,切实服务好“三农”。

2、明确工作职责,县乡齐抓共管。

继续实行县乡两级财政“一盘棋”战略,即在明确分工的前提下加强合作,乡镇财政所负责组织,县财政局负责培训。年终把这项工作纳入乡镇财政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内容进行考核。对工作开展好的乡镇给予表彰奖励。

3、扩大培训对象,注重社会效益。

培训离不开宣传,接受的对象越多越好,使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的每一个角落,为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基础。

4、完善培训档案,实行规范管理。在培训结束后我们将培训人员基础资料进行归档整理,不仅建立了培训人员电子档案,还在培训结束后组织了情况反馈,针对培训过程中反映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解决。

5、加大宣传力度。2012年通过发放宣传手册、有线电视、广播、短信等方法进一步加强培训宣传力度,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

九、建议:

1、加强信息沟通,建议省厅定期发布全省各地、县培训情况

2、加强县级师资力量培训,建议省厅定期组织各县师资培训。

3、进一步加大困难县培训经费补助,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一是搭建工作平台。成立由局一把手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在瑞安会计函授站设立办公室。邀请市农业部门全程参与,联合制定实施方案,并依托各乡镇农经人员开展广泛宣传。此外,争取乡镇支持,以乡镇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培训文件,逐步建立“统一领导、分级负责、权责明确、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强化工作保障。通过座谈会、实地考察等方式了解农村财会人员需求,分层次分类型制定针对性较强的教材;高标准严要求选配师资,强化培训,确保教学质量;安排专项资金70万元,通过承担培训费用或购买服务等方式对培训工作所需经费提供全额保障。

三是创新工作方式。将村集体经济负责人纳入参训范围,提高村干部财务管理能力。为15个乡镇制定便于操作的培训时间表,合理兼顾其他工作。运用多媒体演示、典型案例、交流提问、现场答疑等方式,从补贴对象、补贴标准、补贴程序等方面详细解读支农惠农政策,确保参训人员“吃得下”、“消化好”。四是建立工作制度。建立联络员制度,由镇街确定一名联络员,负责辖区内参训人员的日常管理工作;为培训学员建“学籍”,全面记录学员学习情况;建立训后回访制度,组织已参训人员进行座谈,征求意见和建议,组织相关涉农科室走访参训人员,并现场指导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2012年3月26日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 篇2

1. 传统的培训模式

由于该项培训工作直接面向“三农”、面向农村最基层, 参培人员众多, 因此, 各地大多采用“县级财政部门主导”的模式, 即由省级财政部门统一管理, 年初安排培训计划, 年末组织考评;市州财政部门负责安排和组织;县级财政部门负责具体实施。培训师资大多是由县级财政部门和农业部门的工作人员担任。这种模式充分吸收了基层财政部门人员熟悉农村业务的特点和优势, 并且在保证培训规模和培训面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因此被广泛采用。但是, 由于农村财务人员文化底子相对薄弱,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普遍较差, 要使这部分人员在业务素质方面真正有所提高, 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要求, 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研究并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系统、完整地参与该项培训工作。

2. 创新的培训模式

前已述及, 按照传统的培训模式, 单靠基层师资的力量是不能满足我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需求的。为了较好地完成我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我们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开展该项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那就是利用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培训模式。具体做法如下:

(1) 组建专业师资库。自2012年起, 我们依托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 组建了由全省16所高职院校参加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专业师资库, 直接参与我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师资库老师全部来自各院校会计和会计相关专业, 每位老师都是由本校推荐的具有较丰富的会计专业课教学和实践经验。 (2) 开展师资培训。由于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政策性和专业性都很强, 同时, 由于农村业务和农村财务人员的特殊性, 要求老师在开展培训工作时对培训对象必须具有针对性, 培训内容必须具有实用性, 因此, 对师资库老师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自2012年以来, 我们通过召开大会宣讲、总结和研讨等方式, 对师资库老师在职业素养、政策把握、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准备等方面都做了统一要求, 不仅使老师们提高了对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认识, 也让老师们对培训对象有了深入了解。 (3) 开展基层调研。高职院校专业老师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是对农村业务的生疏, 二是对培训对象的认识不够, 这是制约培训工作质量的“瓶颈”, 因此, 我们一方面要求老师们利用各种机会, 深入基层乡镇、村社自主开展调研活动;另一方面, 集中统一组织老师们分期分批到各个不同经济区域开展调研活动。 (4) 统一课件制作。课件是开展培训工作的重要载体, 是搞好培训工作的关键。初期开展培训工作时, 每个老师接到培训任务后, 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以及之前积累的培训经验, 按照课程大纲要求, 自行准备培训课件, 每个老师的理解和认识不同, 会形成各种不同的培训课件, 导致同一门课程会有不同的教学内容, 有的甚至差异较大, 这不利于统一培训标准和培训内容。后来, 我们组织先期介入有一定培训经验的骨干教师担任组长, 博采众长, 集思广益, 对各地培训中广泛使用的课程课件进行了充分讨论, 并对各门课程内容达成了共识。 (5) 进行经常性交流。由于师资库老师分布在省内各个不同学校, 加之老师们又有自己本校的教学任务, 不太可能经常在一起面对面的讨论交流, 因此, 我们充分运用已经建立的Q群平台, 对老师们在日常培训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随时进行交流。

二、取得的主要成绩

1. 完成了省级师资库建设

目前, 已经在原有110名高校专业师资库的基础上, 进一步组建了有40人参加的核心师资库, 面向全省开展培训工作, 成为全国唯一的高素质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专业师资队伍。

2. 基本完成了主要课程课件建设

本着“边培训边总结, 边修改边完善”的原则, 经过实践摸索、集中论证, 目前, 已经形成《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基础工作规范》、《村集体经济组织课件操作实务》、《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村集体经济组织“三资”管理》和《“一事一议”项目管理与核算》等五门主要课程课件的建设, 为顺利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圆满完成培训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 直接参与全省培训工作

作为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力量的有力补充, 2013年度, 通过专业师资库开展的培训涉及全省35个县 (区、市) , 4000余名村会计、村报账员等农村财务人员和村干部接受了培训, 并收到良好信息反馈和较好培训效果。

三、存在的问题

1. 参与范围小, 参与人员少

在整个2013年度培训工作中, 直接参与的学校只有5所, 直接参加培训的老师只有13人, 培训工作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老师身上, 这与我们看起来较为庞大的培训师资库规模很不相称, 这种情况不仅使我们在培训师资安排上勉为其难, 捉襟见肘,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培训规模的增加和培训任务的完成。

四川财经职业教育联盟是一个相对松散的组织, 对基于这个平台建立起来的师资库的管理是极有难度的一项工作, 我们虽然很早就建立起了用于开展培训工作日常联系和交流的QQ群, 但是, 老师们要么很晚才申请加入, 要么加入以后从来没有关注过群里的信息, 致使这个最方便、最快捷的信息传输平台形同虚设, 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莫大的遗憾。

2. 培训地区较少

四川共有省辖市州21个, 培训了9个;59个 (下转第116页) 扩权县培训了11个;省里最新纳入规划的100万以上的人口大县2个中培训了4个, 还有多数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没有覆盖。

3. 培训时间和培训内容不太统一

鉴于各地的实际情况, 培训时间长短不一, 导致同一课程培训内容存在较大差异, 有的地方由于时间太短, 只能蜻蜓点水, 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4. 培训老师准备不够充分

由于培训对象的特殊性, 此项培训工作对绝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是相对陌生的, 培训前缺乏对农村和农村业务的深入了解和实地调研, 使得在开展培训工作时难以对症下药, 甚至无法列举出涉农业务的实际案例, 导致培训平铺直叙, 或者只有理论讲述, 影响了培训效果。

5. 参培人员涵盖范围太大

各地在安排培训时, 为了节省时间和经费, 大多将村会计、出纳、报账员和村干部 (村支书、村主任、村民理财小组成员) 安排在一起进行培训, 有的地区还将基层财政所、农经站人员也纳入培训, 参加培训人员层次众多, 致使培训内容难以把握。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工作思路和要求:

1. 扩大参与培训工作的范围

高等院校都有社会服务的内容, 而支持三农、服务三农是高等职业院校应尽的责任和光荣义务, 希望各个学校继续以实际行动大力支持全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从参与学校层面, 力争每个学校都参与其中, 从参与人员层面, 争取每个老师都真真切切参与到这项利国利民的培训工作中来。

2. 增加接受培训的规模

今年, 争取将培训的范围进一步覆盖到全省各个地区, 完成大部分扩权县和人口在100万以上的全部20个大县的培训。

3. 随时关注联系平台, 主动接受培训任务

希望师资库老师每天登录QQ平台, 随时查看培训动态, 及时关注培训信息, 并主动接受培训任务, 同时, 积极开展互动交流与讨论, 集思广益, 取长补短, 共同搞好培训工作。

4. 重视自主学习与自主调研

与其他任何培训不同,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对象很多时候是一些文化程度参差不齐、专业水平高低各异、年龄结构大小不等的农村基层财务人员或村干部, 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有相当的特殊性, 为了克服这些困难, 解决这些问题, 培训老师不仅要通过各种渠道认真学习, 提升自己的政策水平与专业水平;另一方面, 还必须特别注重调研, 通过异地电话征询、面对面交谈、网上交流等形式, 实地了解农村的各种业务、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着力提高培训工作的针对性。

5. 研究培训方法, 注重因材施教

在接受培训任务后, 应尽快与培训地负责人取得联系, 及时与对方进行沟通, 了解具体的培训需求, 收集参训人员的有关信息, 如:文化程度、年龄结构、专业出身、工龄长短、之前有没有接受过类似培训等方面信息, 从而有针对性的设计培训内容, 掌握好需要突出的重点与需要突破的难点, 科学务实地制作培训课件。在具体的培训过程中, 要特别注重语言表达, 尽量做到结合农村工作的真实案例, 将那些原本专业色彩较浓的专业术语“返璞归真”, 用通俗易懂的一些口语来讲述, 这样既拉近了与培训对象之间的距离, 又能收到较好的培训效果。

摘要:农村财务人员文化底子相对薄弱, 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普遍较差, 要使这部分人员在业务素质方面真正有所提高, 以适应现代农村发展的要求, 必须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研究并解决许多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有专业的师资队伍系统、完整地参与该项培训工作。四川省是一个农业大省, 农村范围广, 农业人口多, 有大约4500个乡镇、48000个左右行政村, 涉及培训人员150000左右, 培训规模可谓前所未有。为了较好地完成我省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我们在传统培训模式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探索出一条开展该项培训工作的新路子, 那就是利用高校专业师资队伍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 形成了全国独有的培训模式。

探索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新机制 篇3

(一)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永泰县委组织部、县财政局通力合作,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作为财政一项重要工作。成立培训领导小组,县财政局局长任组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财政局副局长任副组长,下设办公室,为培训工作提供组织保障。制定三年培训规划、年度培训工作方案、培训计划,为做好培训工作奠定良好基础。落实培训经费,为培训工作提供财力保障。同时,严格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制度,有效保证了培训工作按时保质保量的完成。

(二)创新培训方法,推进财政支农政策培训。一是创新补充教材建设,保证培训工作的实用性和实效性。针对财政支农政策涉及面广、时效性强等特点,永泰县将加强补充教材建设作为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和经常性工作抓紧、抓好、抓实。结合本县实际,组织编写了《财政支农政策一点通》和《永泰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宣传报》,录制了《财政支农政策大讲堂》。

二是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吸引力。积极与有关单位合作,在县委组织部、农业局、农机管理站培训班上增设“财政支农政策”课程,由县财政局相关人员讲课,取得了良好的培训效果。在县委组织部举办2013年新当选的村支部书记、村主任培训班上增加财政支农政策内容。

三是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针对受训对象居住分散、集中难度大的情况,采用了分片、分乡镇培训的方式,既方便农民群众,又节约培训经费。

四是创新管理方式,注重培训成效。培训学员实行乡镇党委负责制,由各乡镇组织委员负责组织本乡镇学员按时参训,并做好日常管理工作。培训实行课前签到、对号入座,严格考勤纪律,每天对学员出勤情况进行通报,确保学员到学率。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合格者发给培训合格证。

五是定期回访与调研,征求意见。认真听取培训学员提出的意见、建议,并填写《回访登记表》。

(三)创新培训宣传方式。积极利用广播、新闻、显示屏、报纸等形式宣传财政支农政策,在县有线电视台开办“财政支农政策大讲堂”,编写《财政支农政策一点通》、《永泰县财政支农政策宣传报》,宣传财政支农政策。开展送政策、下基层、进农户”宣传活动,开设“田间课堂”,进行财政支农政策咨询解答,受到农民欢迎。通过县气象局设在各乡镇的LED显示屏,滚动播放财政支农政策内容。

(四)注重培训质量、提高培训效果。编写《永泰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须知》,制定《培训班课堂考勤制度》等各项管理制度。通过发放《教学质量评估问卷》,要求每一期培训班学员对授课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估。

(五)加大财政投入,坚持免费培训。坚持多层次、多期的全覆盖培训,把全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办好、抓实。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统一,影响培训效果。有的村镇干部把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当作软任务,存在重工作轻学习、重眼前轻长远的倾向。加上支农政策培训没有纳入乡镇、村政绩考核,少数干部以工作忙、任务重为由,对培训工作不积极、不主动。

二是培训对象参差不齐,培训难度较大。全县各行政村干部文化程度不同,年龄普遍偏高,大多数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对财政支农政策知之甚少,难以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政策理论和操作程序。

三是组织培训时间短,成效低。财政涉农政策面广、政策内容多,培训对象难以在短时间内将政策理解、熟悉和掌握。

四是工作积极性不高,工作难开展。由于农村工作人员工资低,又没有补贴,工作不积极、不主动,需要上面推动才开展,影响了示范点培训工作。

三、建议与对策

(一)创新宣传方法,提高认识。要积极利用当地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介进行宣传。要借鉴“送政策、下基层”,“送政策、进农户”等成功经验,更多、更广泛地开展下乡宣讲活动,及时把财政支农惠农的各项政策和信息送到群众手中。

(二)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培训过程中,必须根据农村干部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等实际情况,结合农村基层在贯彻、落实财政支农政策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针对性强的培训,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同时,从熟悉政策、提高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为出发点,达到培训“一点”影响“一片”的目的。在教学中,积极探索“互动教学”,形成老师授课和学员的“堂上互动”、“堂下探讨”的良性培训,提高培训效果。

(三)建立联席机制,共同开展培训。县委组织部、农业局、农机管理站等各部门要建立联动机制,不论哪个单位开展培训,都要提前通知,共同开展培训。

(四)建立健全培训管理制度,规范教学质量评估。培训要实行课前签到、对号入座,严格考勤纪律。要通过发放《教学评估问卷》,由学员对教师各个方面进行评估,优化培训教学资源,创建和谐、规范、进取的培训教学环境,促进培训教学健康、持续、深入开展。

此外,要创新培训模式,拓宽培训渠道;开展教师培训,提高教学水平。

(作者单位:福建省永泰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闻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 篇4

一、若羌县基本情况

若羌县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部,总面积20.23万平方公里,是全国行政面积最大的县。县城距首府乌鲁木齐市1000余公里,距州府库尔勒市440公里。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年平均降水量31.2毫米,年平均蒸发量2902毫米,每年大风、浮尘、沙尘暴、扬沙日平均达102.5天,是新疆艰苦边远的六类地区之一。全县辖两个管委会、三镇、五乡、一团场,17个村委会,42个村民小组。除铁干里克乡、吾塔木乡在县城周边外,距县城最近的乡80余公里,最远的乡500公里。全县总人口5.73万人,常住人口3.2万人,其中各乡村农业人口1.3万人。由维、汉、回、东乡等19个民族组成,少数民族占41.73%,汉族占58.27%。

二、组织机构情况

若羌县县委、县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切实加强培训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了若羌县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指导和协调工作,并下设办公室在若羌县乡镇财政管理局,负责处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日常事务。若羌县乡镇财政管理局成立于2007年9月,属财政局二级局,机构性质为参照公务员管理的全额事业单位,副科级建制,设立有乡财业务股、涉农补贴股和综合股等三个职能科室,编制16名,实有人员9名。

若羌县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自2009年以来三年间共开办三期,参加培训人员包括:乡镇分管农口领导、乡镇财政干部、乡农经站干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组长、村委会理财小组成员、农口站所负责人、农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牧民代表等,累计培训270人次。

三、培训管理情况

(一)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深入基层了解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农牧民知晓情况和乡村财务管理工作情况,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一是农村财会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对村级财务会计核算业务不熟练,在会计科目设置、账务处理等方面未按村级财务制度要求设置科目和处理会计核算业务,对财政支农政策掌握不全面;二是农村财务管理不规范。村两委班子成员和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级财务制度和财政支农政策不熟悉,未举办过专门培训,部分集体收入不入账,在日常开支时支出违规现象多,随意性比较大;三是村集体资产管理弱化。村级资产流失、安全完整性差、尤其是固定资产和农业资产建账不全;四是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不健全。农村财务缺乏监督约束机制、村务公开不规范、不透明、群众反映意见大;五是原始单据和票据不规范。

(二)加强领导,创新推进。根据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精神,结合我县在开展基层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积极向分管县领导汇报开展财政支农政策培训意义、要求和目前乡村农村财务管理及财政支农政策宣传方面存在的问题,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工作,成立了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县政府向相关农口部门和乡镇下发培训通知,认真组织督促落实,召开开班培训典礼,分管县领导到场做动员讲话,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报导,以确保培训工作质量,各乡镇党委、政府积极协调配合,安排专职负责人组织乡村相关人员参加培训学习,确保了培训范围和培训人次。

(三)投入经费,确保运转。县政府将财政支农培训工作列入科技之冬农牧民培训项目中来,保障必要的培训工作经费,同时对前来参加培训的农牧民村干部和代表发放误工补贴,全勤每天补助50元。

(四)制定方案,统筹规划。为确保农村财会人员对财政支农政策的理解实施,提高农村财务管理水平和工作质量,制定了《若羌县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实施方案》,从2009年起,我县计划用3年时间,以逐年递增的培训方式,实施农村财会人员、乡镇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财政支农政策及农村财务的宣传培训工作,2009年培训面达50%;2010年培训面达85%;2011年培训面达100%。

(五)联系实际,扩大培训范围。从2010年起,我县在第一期培训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培训情况回访,许多民族同志对专业性政策用语听不明白,为此,在不断总结培训工作经验基础上,进一步创新培训工作思路,扩大授课人员范围,将农村合作社人员和部分村民代表纳入培训范围内,将原来民汉统一培训分为维、汉两个班,用维语和汉语分开授课,根据我县实际,调整授课内容,将授课语言更通俗化,便于理解掌握,提高培训质量。

四、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开展情况

若羌县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自2009年以来三年间共开办三期,参加培训人员包括:乡镇分管农口领导、乡镇财政干部、乡农经站干部、村委会两委班子成员、村民小组组长、村委会理财小组成员、农口站所负责人、农村合作社负责人和农牧民代表等,累计培训270人次。

2009年10月,若羌县乡财局、农经部门聘请巴州函授站、巴音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老师在县林业局会议大厅组织举办为期3天的“若羌县2009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培训学员69人。

2010年1月,若羌县乡镇财政管理局邀请巴州函授站、巴音职业技术学院的培训老师在县林业局会议大厅举办为期3天的“若羌县2010年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县人民政府副县长邓东升出席并作重要讲话,培训学员70余人

2011年1月,若羌县乡镇财政管理局再次邀请巴州函授站、巴音技术学院的培训老师在县党校3楼举办了“若羌县2011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并吸取以往经验,邀请了维汉两名老师举办了民语、汉语两个培训班。全县各乡镇财政干部、村委两委班子成员、村委会理财小组成员、各农村合作社成员及县农经局、乡财局职员总计120余人参加了培训。

若羌县财政局对前往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的农民村干部给予了每人每天50元的误工补助,按考勤情况于培训结束现场发放。

五、培训的实效性 农村财会人员支农政策培训工作对提高若羌县农村财务管理和村级财务人员综合素质起到了绝对的积极作用。县委县人民政府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以县委办公室名义下发红头、县级领导亲自参加开班典礼等等一些措施,充分体现了县委县人民政府对农村财会人员财政支农政策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培训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

全体学员都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学习劲头十足,课堂上秩序井然,努力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增强能力,为进一步贯彻落实财政支农惠农政策,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夯实了基础,将有力地促进我区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问题:

(一)首先、由于参加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班学员部分是农民村干部,考虑到务农问题,特将培训开展时间定于农闲时期,这就大大限制了财政支农政策培训的开展时间及次数。

(二)组织开展的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时短,现今财政涉农政策面很广,政策内容多,不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将政策学懂掌握。

(三)参加培训学员多是农村基层农民干部,培训课堂纪律不好维持,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习质量。

建议:结合乡镇财政资金监管要求,针对农村财会人员,增加乡镇财政资金如何监管的培训内容。

谢谢大家!

财政支农政策调研报告 篇5

随着上级支农惠农政策加强,财政支农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对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资金渠道多、管理乱、使用分散、效率不高等问题也比较突出。为了贯彻落实好各项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积极谋划“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财政支农政策,更好地服务于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根据上级要求和工作需要,对我县财政支农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就如何整合支农资金提出了一些思路。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当前政府支农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相对应的建议

(一)存在问题各级政府投资规模的不断加大,为我县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在资金使用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

1、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与实际需求差距较大。近年来,各级财政对“三农”投入逐年增加,但由于我县农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道路、环境整治、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严重不足,导致投入总量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特别是我县人多地广,财政困难,短期内很难大幅增加对农村建设的投入。比如我县农田灌溉工程,点多面广,特别是大中型灌区,建设时间较早,老化失修严重,加上原先田间配套工程做的较少,一遇旱情,即受旱灾。

近几年来投入一直不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的要求。

2、配套资金往往难以到位。目前支农项目建设大都采取各级财政共同投入的模式,而我县经济实力不强,配套资金显得捉襟见肘。如我县2008年安排各类配套资金11403万元,占当年预算财力的13.9%,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31.4%。

乡村财政更为困难,部分乡村财力薄弱,历史负债一大堆,成为影响政策效应发挥的一个重要因素。

3.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分散、绩效有待提高。来自不同渠道的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有一定的重复交叉,如农民培训项目,就有劳动、科技、农业、扶贫等多个部门管理;农田水利建设项目在农业开发和水利两个部门存在重复;水土保持项目在水利、林业两个部门均有安排;扶贫开发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以工代赈及公路建设项目有相同的建设内容。项目的交叉重复现象,造成不同渠道的投资相互不配套,给资金和项目管理带来困难,资金使用效率不高。使有限的资金分散化,稀释了支农惠农政策效应。农业项目点多面广,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小。一些部门在安排支农投资时撒“胡椒面”,甚至出现“人情项目”,人为造成项目数量多,资金使用分散。如作为各级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沼气建设项目,每座补助400元,与国债沼气项目1320元补助标准相比,差距较大,导致农民建池积极性不高,依赖国债项目思想严重。加之每年上级政府下达硬性指标任务,造成市县沼气项目实施困难,工作难度增大。

4、项目计划批复与资金指标不同步,资金到位中间环节多,影响项目实施。在资金拨付上,不同来源的资金拨付渠道不一。财政的钱要逐级拨付,资金到位相对缓慢,影响了项目的实施进度;行业部门的钱按条条拨付,有些资金在部门内部运转,造成资金沉淀现象,使资金不能及时到位;有时还会出现项目计划资金与实际到位资金不符现象等等,直接影响项目的实施进度,常常出现跨实施,造成资金滞留。

5、对农补贴标准低,补贴方式有待改善。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持续增长,农业生产成本增长较快,而目前对农民的各种补贴仍沿用以前的标准。比如实行的小麦、玉米每亩补贴10元,水稻每亩补贴15元的标准,在走访中,群

众普遍反映过低。我县小麦良种补贴实行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即将补贴以良种的形式发放给群众。虽然这种补贴方式确实起到了加速品种更新换代的作用,但供种的过程中,时间紧,品种少,可供群众选择的余地小,群众意见大。另外,种子售价折扣补贴容易形成单一品种种植面积过大的情况,考虑到近年来气候异常,可能因气候等非种子质量原因造成减产,从而引发群众上访等不稳定因素,影响农村稳定。在调查中发现群众普遍认可直补到户的补贴方式。

6、工程项目后期管护不到位现象严重。随着“三农”投入的增加,项目不断增多,项目单位后期管护的责任越来越大,由于没有足够的维护经费,加之部分项目单位存在重建设、轻后期管理意识,导致工程项目管护缺位,毁损不能及时修复,直接影响项目的后期使用效益。比如沼气服务网点建设与沼气池数量不匹配,对沼气池及灶具的维护不到位,影响群众使用。

(二)、实施财政支农惠农政策的几点建议1.加大财政支农惠农投入。一是认真贯彻落实“三个高于”的财政投入政策,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的同时,用足用好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占用税金、土地出让金等各类资金。二是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事权,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做到“重心下移、财力下倾”,逐步加大对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投入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三是进一步做强做大县域经济,克服对上级级财政的过度依赖,逐步解决配套资金难以到位的问题。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壮大乡镇经济实力,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拉动农村的建设和发展,使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2.加大财政支农直补力度。要突出补贴重点,以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根据财力状况,逐步扩大直接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完善补贴的“激励-约束”导向机制,降低运作成本,提高补贴效率。要切实加大“一折通”推进力度,积极探索改进惠农补贴资金发放方式方法,逐步将发放到户的惠农补贴资金归并管理,分帐核算,建立以财政统一管理资金、部门分口把关的工作机制,实现惠农补贴资金“一卡通”直接到户。

3.调整优化财政支农结构。财政支农投入要以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保障基本公共品供给为重点,在市场主体竞争秩序公正性上发挥更大作用,积极营造更加公平有效的和谐环境。

(1)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一是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相关扶持政策。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产品深加工的科技攻关扶持力度,提升我县农产品深加工档次,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长农业产业链条。二是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通过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建立发展基金,以及对发展规范、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以奖代补。对具有组织章程、管理民主、财务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投入的项目资金可以折股量化到社员,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带动农民增收、推动农业产业化上发挥更大的作用。三是积极扶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整合农田水利建设、农业品种引进、技术推广、品牌建设、质量建设等专项资金,鼓励发展设施农业。对发展设施农业并能带动其他农户增收的,采取差级扶持办法,分档进行“以奖代补”。四是积极扶持农产品市场和基地建设。通过加大扶持力度,做大做强张良姜、鲁山柞蚕等一批鲁山特色农产品,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健全农产品营销市场与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营销网络,打造一批影响力大的农业品牌。

(2)开展环境治理,加快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一是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

大财政扶持力度,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环卫保洁新体系为目标,加快建设大型垃圾处臵场、垃圾中转站、垃圾池和公厕,各级财政分担镇村在清运车辆配备和保洁员工资发放所需的运转经费,切实做到建管并重,促进长效管理。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安排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经费支出,稳步推进河道疏浚和村庄河塘清淤,加快沼气、秸杆气化等农村清洁能源发展步伐。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建立农村生态补偿机制,确定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标准,大力实施增绿复绿生态工程,增加“绿色园区”管护投入。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建立促进伊河流域水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根据出入境水质状况确定横向补偿标准,实现乡镇供水全覆盖,确保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100%达标。加大污水处理场和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工业园区和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努力实现达标排放。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以高水平的规划为引领,突出农村道路交通、教育、医疗等重点,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对接。积极扶持农村干线公路和村组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加强农田水利设施、中低产田改造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提升工程的投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县级现代化医院、乡级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服务站建设,改善农民就医条件。

(3)推进城乡一体化,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一是改善农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资金,稳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二是继续提高农村低保标准。按照农村低保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水平以及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的要求,建立农村低保标准稳定增长机制。三是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逐步解决农村义务教育负债问题。

4.完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以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健全农村基本保障为主的支农惠农政策体系,为加快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推力。

下一步,还要进一步围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重在三个方面取得新突破。一是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抓紧研究制订县级保险品种目录,及早落实财政预算,确保农业保险基本涵盖到主要种植品种和多经项目,基本涵盖发生频率高且易造成较大损失的灾害风险,基本涵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和农产品加工的各类主体。二是是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土地差价的确定和分配,提高被征地农民的补偿标准,按规定及时拨付和发放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补贴,同时,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再就业的扶持力度,通过培训补助和给予自主创业人员贴息贷款扶持,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

5.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绩效。一是深化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强化绩效预算和绩效评价,健全各部门分工协作机制,完善县级报账制、项目法人制的管理方式,通过资金整合,总结扩大试点经验,使财政资金能够集中用于支持农村重点产业发展,减少支农资金在使用方向、实施范围、建设内容、项目安排等方面重复交叉,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二是调整财政投入管理办法。按照“谁投入、谁决策”的原则,进一步简政放权,健全支农投入的科学决策机制;完善项目质量管理制度,切实解决好农业项目投资中的产权虚臵、政府投资负责主体的问题;健全项目监督制约机制,做到项目立项审批实施与监督相分离,加强审计和监督检查,将财政支农资金的跟踪监管、效益评价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臵,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6、完善工程项目后期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投资长期发挥效益。一是明确工

程项目后期管护主体,做到管护责任明确,避免推诿扯皮;二是建立经费保障机制,财政、村组集体组织、受益人要按照科学的比例合理分摊后期管护费用;三是要建立管护责任追究制度,对于管护不力,造成重大损失的,要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责任等等,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

二、十二五时期,特别是2011年重大财政支农政策的建议按照“统筹规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加强配合、规范管理、运转高效”的思路,加强各类支农投资统筹协调、相互衔接、集中安排,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建立支农投资稳定增长机制,提高政府支农投资宏观调控能力和效益。

1、建立统一领导机制,解决统筹协调难的问题建立由县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支农投资领导小组会商协调机制,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能是:制定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提出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统筹协调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汇总编制政府支农投资指南,指导各部门支农投资安排。

2、统一规划,突出重点,解决项目交叉重复的问题。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必须规划先行。各部门根据全县实际-10-和本部门管辖范围,制定水利、农业、林业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十二五”发展建设规划,提出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重点、总体布局和重点建设项目。县整合支农投资领导小组根据各部门制定的行业规划,编制全县“十二五”发展规划和发展规划,规划要统筹全县,相互衔接,重点突出,避免重复,对一些重大项目要编制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在规划指导下,今后所有渠道的投资和项目,都要严格按照规划进行统筹安排,力争建一个成一个,通过三到五年的建设,使全县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有明显的改善。

3、整合资金,集中使用,解决支农资金分散的问题。

支农工作线长面广,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形成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基本上是各自为阵,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有些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普遍。有些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单位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今后在支农项目建设过程中,要探索财政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举全县之力,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合力、-11-资金合力。比如沼气建设要提高补助标准,压缩建池数量,科学确定建设规模,提高建设标准;同时进一步加大沼气服务网点项目批复建设力度,提高网点建设数量和标准,适应建设发展的需要。农田水利建设项目要加大大中型水库灌区节水灌溉配套力度,提高粮食主产区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

4、规范资金划拨形式,解决中间环节过多的问题。

中间环节过多是影响资金高效运行,造成一部分资金流失的关键问题。一是创新资金运行机制,设立专户直接拨付。

今后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由县财政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上级有关部门下拨到县有关部门的资金,采取由财政统一拨付的办法,下拨到项目单位;防止各部门索、拿、卡、要支农资金,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二是要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要特事特办、单列急办,必要时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三是项目计划与资金

批复计划同步下达,以便及早进行招标采购等系列工作,也便于抢抓建设时间,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四是逐步减少现金拨付,增加专项转移支付,把部分小项目审批权下放到县级政府部门,加快资金拨付和项目建设。

三、在财政支农工作中加强两基”的建议

1、创新监督管理机制,解决支农资金利用效率低的问-12-题。创新监督管理机制,严格审批报账手续。根据现行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严格履行项目管理职能,在项目管理上做到“四制”,即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把好“四关”,即把好项目设计规划关、工程施工关、资金使用关、工程验收关。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骗取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

2、创新支农投资体制,解决农业投资过分依赖政府支农资金的问题。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要完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政府支农投资方式。发挥政府支农投资的引导作用,根据项目性质,采取投资补助、资本金注入、财政贴息等方式,按照“谁投资、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吸引社会投资,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等各种经济成份从事农业建设,调动各方面发展农业的积极性。要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逐步完善支农措施,创新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县财政部门要站在党的基层政权建设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要把乡镇干部和乡村财务人员培训工作作为财政的工作重点之一,明确培训重点,提高培训水平,特别要对乡村干部和新调整人员及“民主监督委员会”成员进行适时培训,进一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的规范化程度和收支工作的透明度,提高广大村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还人民群众一个明白,还乡村干部一个清白。要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宣传,切实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真正从改革中受益。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努力推进商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4、创新财政支农工作机制,不断提高农业财政工作水平。实践证明,只有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工作机制,财政支农工作才有生命力。各级财政部门要不断加大工作创新力度,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要加大财政贴息的力度,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央财政将出台一些政策、要求,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促进解决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有效地引导社会信贷资金向农业领域投入。

二是探索开展农业信贷担保试点。由财政、银行、龙头企业和相关部门共同组建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对企业向银行贷款进行担保,有效地放大了政府对龙头企业的支持规模,产生了财政投入引导的乘数效应。三是继续探索小农水“民办公助”和“以奖代补”的投入激励机制。各地的实践证明,这-14-种机制可以有效地调动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以奖代补”将成为今后财政支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主要方式。四是创新财政支持农业科技服务机制。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以钱养事”和“花钱购买农业服务”的经验,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五是要创新财政扶贫资金管理机制。在做好支持整村推进、扶贫贷款贴息

改革试点、扶贫贷款奖补资金试点等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四到县”的管理机制、扶贫资金与其他支农资金的有机整合机制、以结果为导向的扶贫资金分配机制、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进退的动态管理机制以及扶贫资金项目管理监督的强化机制等。

5、促进农业体制机制放活,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活力。近几年,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在出台减免农业税、牧业税、屠宰税、农业特产税,进行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对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生产资料综合补贴等重大支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今后,应在促进农业农村体制机制“放活”上多下功夫,为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体制保障。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推进农口事业单位改革,包括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水管单位改革等。同时,积极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小农水设施产-15-权制度改革,并研究建立建设与管护并重的长效机制。

6、进一步规范支农资金监管机制,不断提高政府支持效率。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 篇6

(九财农〔〕51号)精神,现就财政支农政策水利工作问题作如下探讨。

一、当前财政支农水利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财政支持增长慢:我国农业属于弱质性产业,比较利益低,“三农”各个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虽然国家对农业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但从总量上看,财政农业投入仍然偏低。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在不断增长,水利投入也是逐年加大,但县级财政紧张困难。收入增长趋缓,支出压力增大,保工资、保稳定、保安全成为地方财政的“第一任务”,客观上影响了财政支农的规模和力度,县级财政水利投入严重不足,不能随财政增长而增长。

第二、支农结构不合理:一是流通环节多于生产环节。水利项目申报程序多、审批慢、效率低,中间环节流失较多,农民应该得到的利益没有完全得到,用于项目申报和管理费的支出比重过大。二是间接投入多于直接投入。例如,政府通过拨款支持农口事业单位(所谓七站八所)为农业提供科技示范、病虫害防治来为农民服务,通过修路引水、培训指导等方式来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而不是对农民或农场主收入进行补贴。三是财政支农资金在使用对象上范围狭窄。长期以来,政府的财政农业支出用于人员供养及行政开支部分大体维持在70%左右,而用于农业建设和科技投入的支出比重低;在水利建设性资金中,用于大中型带有社会性的水利建设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

第三、财政体制待完善:主要表现为支农资金管理体系不完善:水利投入高度依赖上级政府,县级财政连“吃饭”都不能保证,很难再向经济效益相对较低的水利追加投入;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条块分割、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以小型水利设施建设为例:县水利、农业开发、国土、农业、扶贫办等几家单位形成各自的资金渠道和管理方式,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另外,财政支农支出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一是预算治理弱化,有的法定预算经常因某些人为因素而未经法定程序进行调整、变更;有的预算项目资金被随意进行再分配、再调整,导致资金不能及时、足额到位,影响了财政资金导向作用的发挥,也不能很好地实现政府的发展规划。二是水利支农资金到位率低,在现行体制下普遍存在着中间环节多、资金在途时间长的问题。三是水利管理资金由于县级财政薄弱,水利工程项目前期所需经费财政资金无力调度,造成部门负担过重,各种名目繁多的非生产性支出挤占生产性资金,不能专款完全专用。

二、对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几点建议

第一,要切实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增强农业(包括水利)发展后劲。其一,要将新增财力向农业倾斜;其二,要将国债等重点资金分配向农业倾斜;其三,要尽快出台农业投资法,将各级政府支农行为纳入法律规范。

第二,明确财政支农的方向和重点。一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国家财政除了重点支持大江大河治理、重要水库加固除险,还要继续围绕节水灌溉、农村安全饮水、农业生态环境、国土整治、农村水电等工程建设与改造等。二是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丰沛和水资源贫乏的农村地区农业,进行合理的引导,争取龙头企业的支持,促进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调整。

第三,发挥财政支农政策的导向功能。通过发挥财政支农的导向功能,建立农业(水利)投入的激励机制,吸引和带动全社会的农业(水利)投入。其一,要调整和优化水利资金支出结构,强化水利基础性投入,为社会投资主体增加水利投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其二,国家要在税收、补贴、贴息等方面对水利投资给予优惠和奖励,以吸引社会资金投向水利。其三,要改变财政投入方式,减少政府直接办项目,加大对农民和社会办农村水利的补助;还要通过税收优惠等政策措施鼓励对水利再投资。

第四,对各种经济形式实行平等的支持政策。当前农村水利经济中形成了国有企业、事业、集体经济组织、个体经济、股份制公司、承包经营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局面,这给水利发展增添了活力,给农民收入增加了来源。财政支农工作要适应新的情况,及时调整支持政策,只要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无论是国有经济、集体经济,还是个体经济、私人经济,都要支持。

第五,健全财政支农投入的治理监督机制。强化水利基础,需要增加资金投入,同时还要管好用好资金,二者同等重要。为此,要不断完善治理制度,引进科学的分配方式,制定符合实际的支出标准,实行公开透明的治理机制。尤其要在水利项目治理改革方面下功夫,要完善推广招标投标、项目预算、集中支付、政府采购、账制、公告制、专家或中介机构评估等科学治理措施,从而切实有效地提高农业投资效益,发挥财政支农政策作用。

三、水利工作的“两基”问题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些年国家投入不断加大,中央和省级财政支农资金能按

完善财政支农政策的思考与建议 篇7

一、高台县财政支农资金分配使用基本情况

历年来县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分配都以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为依据,在保障人员费和机构正常运转的前提下,对支农资金的安排适当予以倾斜,特别是对涉及民生保障、教育卫生、支柱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支出都优先予以保障。支农资金每年均保持25%的增长幅度,均高于县本级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增长幅度,“三农”支出占县本级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也都有所提高,增长速度有逐年加快的趋势。

2011-2013年,全县共安排“三农”专项资金18228万元,其中:2011年4664万元,2012年6178万元,2013年7386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76%、32.46和19.55%,分别占本年度县本级财政支出的15.04%、15.49%和16.35%。按支农资金的类别划分,其中:安排支持农业生产发展的资金17类共计4429万元,占总支出的24.3%;安排对农民直接补贴的资金7类共计2935万元,占总支出的16.1%;安排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资金2类共计4130万元,占总支出的22.66%;安排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资金23类共计6734万元,总支出的36.94%。

二、财政支农政策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当前,落实财政支农政策,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促进城乡统筹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党中央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截至目前,中央已连续十一年聚焦“三农”,出台了十一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基本形成了我国农村发展改革的政策框架。为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但从实际来看,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和政策效应的发挥。

(一)部分支农政策不能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虽然农村基础设施仍然薄弱,需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但金融机构出于自身长期运营考虑,造成对支农信贷门槛高,仅依靠农业自身发展的积累,农业经济很难形成良性循环。农村“一事一议”操作难、标准低,议而不决,难以达成共识,兴办农村公益事业困难重重。财政补贴资金项目分散、名目繁多、资金量小,涉及部门多,发放工作量大,行政成本高。涉农资金整合力度不大,资金使用分散,整体效益不高。

(二)支农资金管理相对滞后

目前,直接补贴一般只与农村经济政策挂钩,而忽略从农业发展的长远规划考虑。支农重点不够突出,平均分配资金,分散使用,影响了财政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发挥。部分支农工程项目“重建设、轻管护”,缺乏长效机制。支农资金虽然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但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多头监管,责权划分不明确,部门配合不协调,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

(三)支农资金运行效率不高

支农支出实行分块管理,相互之间不协调、重复投入,力量分散,有限的资金不能形成合力。同时,支农支出结构不合理,支农事业费比重较大,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的资金绝对数比较小,无法起到很好的投资拉动作用。

(四)对支农资金管理不完善

在“吃饭型财政”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的现状下,部分支农任务与配套能力不相适应。由于地方财力的限制,政府支农配套资金常常难以足额到位,项目资金不足,项目计划难以全面完成,项目建设效益差;有些项目实施单位受到利益驱动,利用已建项目套取上级资金,有的部门对专项资金管理不严,没有真正做到专款专用、按期使用,对资金的操作和运行带有很大的随意性。

(五)对支农资金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

制度上的不健全,管理上的不规范,必然导致资金在使用上的损失浪费。而财政支农资金项目工程实施中也存在“勤跑项目、重要钱、轻管理”的现象。另外,受维护地方利益驱动,即便监督部门发现问题,也不能从严治理,助长了不正之风。

(六)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

近几年,财政用于“三农”的投入数量不断增加,但财政支农支出占财政总收入或总支出的比重一直在一个比较低的水平徘徊。县级政府受财力所限,虽然表现为县级政府对农业资金投入绝对量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但是支农投入总体来看与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需要还存在很大差距。

三、意见建议

(一)转变观念

各级党委、政府要真正把解决“三农”问题摆上重要位置,各有关职能部门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来安排项目和资金,防止出现“口头农业”和“口号农业”,切实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原则,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上切实体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创新财政支农的体制机制,加快公共财政向“三农”倾斜、公共设施向“三农”延伸、公共服务向“三农”覆盖,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下财政支农工作的方向和重点,找准突破口,加大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扩大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拓展财政支农的领域,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政策保障。

(二)完善农业投入增长的长效机制

统筹城乡发展,财政投入是关键,建立增长的长效机制是保证。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调整财政支出,保证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以政府投入为引导,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鼓励工商资本等社会力量投资农业,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入机制。

(三)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

完善补贴发放方式,推进“惠民直达工程”。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财政保费补贴力度,扩大试点产品范围,扩大保险覆盖面。创新财政资金管理,加强选项、立项、资金核拨、督促实施、跟踪反馈等环节管理。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新型财政支农机制。加强财政支农项目库建设,规范财政支农项目申报、审核和审批管理工作,防止和克服项目申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四)建立绩效考核制度

按照正确政绩观要求,建立政府农业投入考核体系,将农业投入相关指标纳入政府目标考核,督促政府切实落实增加农业投入政策。建立政府农业投入增长的监督机制,制定保障农业投入刚性增长的考核办法。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任用的重要依据,作为兑现资金奖惩的主要依据。大力推行财政支农项目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科学、规范的政府公共支出绩效考评制度体系,健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监督约束机制,强化部门支出责任,规范财政支农项目管理,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安全、合理、有效使用,提高财政支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水平。

(五)大力开展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打破行业界限和部门分割,优化各类财政支农资金,逐步规范政府支农资金投向,合理有效配置公共财政资源,提高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继续扩大整合规模和范围,积极创新整合方式,认真研究探索有利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体制性、机制性和制度性措施,逐步建立起省、市、县三级上下联动,财政与有关部门、项目单位协调配合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模式。

(六)健全财政支农的法律保障体系

财政支农政策培训课件 篇8

(一)坚持公共财政的政策取向,突出支持重点。当前,国家支持“三农”的力度不断加大,我们认为中央财政、省级财政在支持重点项目工程的同时,应该突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一是突出水利基础设施。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基础设施不完善,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则是一句空话。当前,中央、省、市、县四级财政对大江大河、地方的大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已经基本进入尾声,当务之急是对水库到堰塘、堰塘至农田的支渠、毛渠道进行清淤、夯实渠基,进行渠道硬化,防止和减少水的渗漏现象。二是突出农田治理。按照现代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农田进行土地平整,实行旱改水,对耕地进行深翻,提高耕地质量;完善农田周围的路、桥、林等附属设施建设,为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农业打下基础。三是突出农村人居环境的改善。围绕新农村建设标准,大力支持农村的通路(水泥路)、通水(自来水)、通广播电视、通邮和改厕、改圈、改厨、建沼气池的“四通三改一建”工程,不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四是突出农产品质量的提高。支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工作。做到合格一个、达标一个,发证一个,奖励兑现一个,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五是要支持加快养殖业的发展,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国外实践表明,人在满足于温饱需求后,有一个谷物类食品向动物性食品乃至于向更加有利于健康、安全和享受等高层次需求的食品转化过程。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这一需求的变化过程。“十二五”时期,就是要大力支持畜禽和水产养殖业的发展,把消费市场的潜力和空间,作为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个突破口。

(二)加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力度。实践证明,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可以集中财力办大事,可以有效地规避资源的浪费。在整合财政支农资金中,一是要制定中、长期整合支农资金规划。规划可以是10年一个周期,规划的内容有农业项目建设具体范围、项目名称、资金投入额度等。县(市)区有关农口部门在制定一个时期的发展规划和本年度的规划时,都不得脱离总规划笼子,采取项目向总规划申报、资金往总笼子投。二是项目资金实行备案制。对中央、省、市安排的农业专项资金、转移支付资金,由县(市)区结合当地的总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后,编制可行性报告,逐级上报相关部门进行备案。上级相关部门根据下级上报的规划,通过因素法、公式法分解给县(市)区的项目资金,切块下达给县(市)区。次年,省(市)农口部门组织专班,对切块下达的资金进行检查和项目验收,看执行是否与编制的可行性报告一致,是否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项目取得合格或优良的,继续给予项目支持;否则,给予项目资金“控制”。三是建立涉农资金机构。整合涉农资金是一项长远的工作,县(市)区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支持这项惠及民生的工作,要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组建机构。涉农资金机构可设在财政局、也可以设在当地政府,具体负责农口部门涉农项目上报的审核、涉农资金拨付的审核、项目实施的检查、督办、验收等。

(三)改进惠农补贴方法、方式。对种粮农户种植粮食生产实行直接补贴是一项利国利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一件大好事,也是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机制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为了改进过去惠农补贴发放的项目多,手续复杂、测算繁琐等诸多不便。我们建议:一是整合补贴资源。首先是把过去的粮食直补、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资金进行整合,全部改为“种粮补贴”;其次,种粮补贴由过去多个处、科(室)负责审核、发放,交给财政部门的农业处(科)负责,这样便于政策统一、节约行政成本。二是改进当前粮食生产补贴核实及发放方式。对种粮补贴以二轮延包面积为基础,以不少于上年实际种植各类补贴为原则,或以近五年平均发放标准加以适当增长为基数计算发放。比如,上年发放各项补贴是每亩平均数是180元,那么改革后的“种粮补贴”就按每亩180元发放,实行一次性兑现到位。三是预算“种粮补贴”成本。说到底,发放“种粮补贴”需要人去登记、核实、公示、信息录入,而这些都需要耗用物化劳动和活化劳动,需要给予补偿。补偿的成本以发放种粮补贴的数额、户数为依据。

(四)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农业是个弱质产业,农民是一个收入弱势群体。要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构筑“三农”安全网。一是健全立法。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法律保证。主要是抓好两项工作:首先抓好单项法规的建设,如农民养老社会保险法、农民医疗社会保险法、农村工伤社会保险法、农村扶贫与灾害救济社会保险法等等。其次,抓好地方性的法规建设。政府除了建立一套立法体系外,应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社会保障工作的监督。二是加强政府投入。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政府财政大力支持,尤其是一些基本性保障项目,如社会救助、养老、医疗等项目。各级财政支持农村社会保障事业,一方面体现政府对农村居民保障的责任;另一方面要体现政策的公平、透明、公正。同时,还应积极引导社会各方力量投入农村社会保障,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继续推进农村特困人口救助制度。扩大农村“五保”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员集中供养比例,实施孤儿救助等。四是巩固支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成果。积极支持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并扩大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力争在2012年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全省、全国;同时要提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发放标准,不断提高参保人员的生活待遇。五是建立完善农业保险和农民财产保险机制。逐步探索一条以政府投入为辅,个人投入为主的农业保险、农民财产保险机制,同时,还要探讨小麦、玉米、大豆、畜牧家禽等保险路子,为农业、农民装上“减震器”和“安全网”。

(五)完善支农资金监管机制。随着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的稳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总额越来越大,涉及的面越来越广,这就为我们强化财政支农资金监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支农资金管理办法要统一、规范。针对目前农口部门、财政部门制定的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不衔接、不统一,执行起来相互矛盾的状况,要对支农资金专项管理办法进行清理、规范。对过时的、阻碍“三农”发展的要废止,不完善的要修订;对农口部门参照财政部门制定的农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而起草的实施细则,要报财政部门备案,以确保农业专项资金上下、左右统一、协调、不抵触。二是积极探索项目资金拨款方式。按照“项目确定、拨款支付、检查审计”“三分离”和国库集中支付的原则,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三农”资金的直接集中支付。今后中央、省、市(包括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的支持“三农”项目资金,由农口部门、财政部门确定申报后,其资金由省、市、县国库集中收付中心直接拨付到项目或个人。三是要常规性地开展对支农资金、惠农补贴资金的检查。由纪检、监察、检察院等部门牵头,组织审计、财政监督部门对辖区的支农资金、惠农补贴资金逐项、逐块进行检查、监督。对检查发现的问题,依纪依规,该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法律责任,该追究行政责任的要追究行政责任,该罚款的要罚款,使其起到威慑作用。

(六)建立“三农”投入政策有效引导机制。对“三农”的投入仅仅依靠财政是不够的,必须建立完善对“三农”的投入政策引导机制。一是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业。通过对现有财政支持农业资金使用方式和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鼓励农民和企业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进行融资扩张和发展,改变财政包揽过宽的局面。二是完善农村金融机构职能。首先,要把农业政策性金融制度创新放在重中之重。目前我国农业政策性的机构仅有农业发展银行,其县级机构职能单一,主要为粮棉油收购服务,很难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开展制度创新,完善支农职能。其次,增加商业性的农村金融市场主体,要形成以农村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商业性金融机构。再次,加快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完善农村金融合作制度,打造好以农户服务为主的合作金融机构。同时,还要改进邮政储蓄资金管理体制,引导邮政金融向农村工商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民协会倾斜,实现银(银行)企(农民合作组织等)互动、银企双赢。三是按照统一、公平的原则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针对目前中央、省两级财政资金集中过多,市、县(市)区、乡(镇)三级财政资金短缺的现状,建议中央和省通过调整财政分配管理体制的方式,逐步把财力下移,使中央、省、市、县、乡五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有机地统一起来。

(七)关心基层财政干部工作和生活。基层财政干部工作十分艰辛,加班加点、爬山涉水是家常便饭,如果没有恒心、耐心、热心和诚心是很难做好基层财政工作的。为此,各级领导要切实关心基层财政干部的生活,在工作经费上要优先给予保障,保证正常工作的开展,切实提高他(她)们工资、津贴标准;要关心基层财政干部、职工家庭生活,在政策许可的前提下,解决好基层财政干部家庭一些实际困难,努力为他(她)们创造宽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使他(她)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要组织基层财政干部职工参加各种学习、培训和到外地考察。通过多种方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基层财政干部队伍的综合业务素质,以适应新时期财政工作的需求。

(作者单位:湖北省南漳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袁中良

上一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下一篇:新校区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