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财政支农研究(共9篇)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1
在推进“四化两型”、建设“四个湖南”、实现“五个发展”的战略背景下, 湖南省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省,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财政手段是政府发挥作用的重要方式之一, 因此财政支农投入会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产生积极且不可替代的影响, 并在促进农业永续发展过程中担负重要使命。
一、现行湖南财政支农投入及其环保效应分析
1. 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现状分析
从绝对数额上看, 2007年至2012年6年间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从125.92亿元增加到447.74亿元, 增加了321.82亿元, 年平均增长53.64亿元, 与此同时, 湖南省农业GDP也呈现绝对增长的趋势, 从1626.48亿元增加到3004.21亿元, 如图一所示。在湖南农业不断发展的同时, 农村生产、生活污染, 生态环境破坏的趋势进一步扩大, 这种情况下更需要政府充分发挥调节和引导作用, 加大对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随着近年来财政支农投入总量的不断增加, 财政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支出也随之增加, 这些财政投入主要用于物种资源保护、耕地地力保护、草原草场保护、渔业及水域保护、农业环境监测等方面, 对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数据来源:2008-2013年湖南统计年鉴
从相对数额上看, 同其他主要财政支出项目相比, 做为一个农业大省, 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如图二所示。虽然财政支农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从2007年的9.28%增加到2012年的10.87%, 但近几年该比重呈现明显下降, 特别是2010年较2009年下降了4.86%, 这无疑会使财政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相对比重降低。另外, 从图二中也明显可以看出, 湖南省在教育、科研方面的投入迅速增加, 2012年较2007年增加了606.76亿元, 年平均增长101.13亿元, 这对提高农业人口素质、加快农业技术改革、转变农业生产方式, 进而加强湖南农业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永续发展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
数据来源:2008-2013年湖南统计年鉴
2. 湖南财政支农投入的环保效应
从湖南近些年来财政支农投入的实施情况来看,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积极效应正日趋明显。首先, 农业自然资源得到保护, 强化土地资源保护, 耕地总数增加;积极开展退耕还林, 提高林地保土、蓄水能力;全面保护农业野生动植物, 确保生物多样性。其次, 农村生产环境有所改善, 开展清洁生产技术培训, 包括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农药肥料综合管理等综合技术措施;新建农业生产有机废弃物发酵处理池、新建农业投入品固体废弃物收集池;安装频振式杀虫灯, 推广秸杆机收还田, 综合处理和利用禽畜粪便, 有效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同时, 农村生活环境不断净化, 分户或联户设置垃圾收集设施;以村为单位, 统一建设乡村物业综合管理站, 分类清运、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作物秸秆;以户为基础, 配套建设单户或联户生活污水净化池或沼气池, 消除农村污染源。
但与此同时, 湖南农业生态环境中一些仍然存在的、较为严峻的问题也不可忽视。比如, 据湖南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湖南人均耕地为0.06公顷, 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59.2%, 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相当部分耕地质量不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 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有部分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不宜耕种, 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 已影响正常耕种。另外,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多使用化肥、薄膜、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现象也较突出。据2013年湖南统计年鉴数据测算, 2007-2012年间湖南省化肥的使用量增加了9.63%, 同期农药的使用量也增加了12.74%, 农药、化肥的不当使用, 使土壤、水、大气等资源受到污染, 造成耕地、水体质量大幅下降, 酸雨迅速增加, 薄膜的使用量在短短6年间增加了16.91%, 地膜残留物严重破坏了土地的理化性能和土质, 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
二、制约湖南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应发挥的因素分析
近年来, 尽管湖南省各级政府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高度重视, 投入也逐年增加, 取得了巨大的成效, 但也应该看到所实行的财政支农政策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支农投入的比重低
尽管2007年到2012年间, 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绝对数量增加了4倍多, 但其总额占湖南省财政支出总额不足11%, 相对于一般公共服务、教科文卫、社会保障与就业等支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由于财政支农投入除了用于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方面外, 还需向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产发展、社会事业发展、防灾减灾等方面倾斜, 因此造成财政对农业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不足, 制约着全省自然资源的保护、环境质量的改善。
2. 农业补贴结构及方式不合理
从各国农业补贴的范围来看, 财政对农业的补贴通常是多种类、多环节的, 不仅涉及水土保持、禽畜保护、退耕还林等有利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的方面, 同时还包括农药、农机、农膜、化肥等有利于农业经济发展的传统农业补贴项目, 但另一方面这些项目又可能带来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诸多问题。而从湖南省目前的实施情况来看, 农业生产资料价差补贴主要支出是化肥价差补贴, 虽然数量上有下降趋势, 但幅度不大。另外, 2004年以来我国大规模实施了直接补贴政策, 改变了传统的通过流通渠道间接补贴方式, 转为直接惠及农民。但从实施效果来看, 由于存在补贴价格、补贴对象难定等困难, 使得直补政策执行难度加大、效率大打折扣。
3. 资金投入渠道单一
农业生态环境投入的资金应该具有多元化的来源, 但从目前湖南的实际来看, 几乎全部由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 地方财政特别是基层财政县乡 (镇) 对此投入“有心无力”。究其原因, 一方面, 县乡 (镇) 两级财政是我国五级财政级次中最为困难的两级, 根本无力承担本地区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相应支出;另一方面, 驱动其他社会资金向农业投入的机制没有形成, 事后的优惠措施根本无法调动乡镇企业等主体环境污染治理的积极性。
4. 资金分散使用、缺乏监督
湖南省在财政支农资金不足的前提下, 专项用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偏低。同时, 资金的管理部门较多, 比如, 涉及到乡村清洁工程的多种专项资金, 至少包括农业、卫生、交通、水利等部门在众多项目上分散使用;除此之外还存在缺乏监督的情况, 资金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挪用、错用等以假乱真、以虚充实的现象。
三、加强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用发挥的对策
1. 加大财政支农的投入力度
根据湖南农业发展的现状, 当务之急应不断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需要加大, 增加财政支农的投入, 进而保证对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资金投入。不论中央还是各级地方财政, 每年应安排相应的专项资金, 用于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工作;与此同时省级财政还要继续增加投入力度, 主要支持规模化禽畜养殖场的污染治理, 推广新型垃圾处理模式, 面源污染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和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等。
2. 优化财政支农的投资结构
财政资金是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资金的基础, 但并不意味着财政就要“大包大揽”, 只能“有所不为而有所为”。在财政支农资金有限, 财政对农业资源保护和污染治理方面投入既定的前提下, 就应该将有限的资金分配到最需要的地方, 发挥最大效应。凡外部效应大的项目, 财政就应对其投资;而属于微观主体能够直接受益的项目, 就应引导社会资金流入, 财政无需对其投资。因此, 按照这样的原则, 湖南当前财政支农特别是支持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应集中突破三个方面, 即大力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育与科技投入、重点扶持贫困地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
3. 转变农业补贴方式
目前湖南省大部分农业扶持资金集中在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价格等直接补贴领域, 当务之急应该调整财政直补的重心。首先, 加大农业生态环境补贴, 避免以往一味追求农业产量而大量投入农药、化肥、农机、农膜的现象, 以期引导农民主动进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渔还湖等;其次,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改变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的现状,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最后, 积极推广农业先进技术, 如因地制宜地开展绿色种植和养殖技术的免费培训等, 实现农业高效、环保的双效目标。
4. 创新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的投融资机制
湖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中明确指出:“创新环境金融产品, 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投资的优惠政策, 引导银行、企业和社会投资;及时公布环境保护投资治理工程、环保技术需求等, 完善有关政策, 引导社会资本增加对环境保护领域的投入。”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的工程。财政资金毕竟是有限的, 只能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 关键是迫切需要加快农业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的投入体制创新, 拓宽投融资渠道, 运用诸如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事前激励的政策措施, 引导多种社会资本向农业环保领域流动。
5.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益
创建“以政府为主导, 以规划为引导, 以统筹为核心, 以创新为动力”的资金整合模式, 统筹协调, 集中投入, 提高资金使用整体效益;同时, 鼓励政府采购, 对符合绿色消费标准或取得绿色产品标志的农产品鼓励政府进行绿色采购, 既可以节省政府支出, 又能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 促使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转变。
摘要:财政支农投入是建立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促进生态友好型农业发展、加大生态保护建设力度的基本前提。本文通过对湖南省财政支农投入及其环保效应的调查, 分析了制约湖南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应发挥的因素, 探索了加强财政支农投入环保效用发挥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农投入,农业生态环境,经济手段
参考文献
[1]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8-2013[Z].中国统计出版社.
[2]湖南省人均耕地仅0.9亩, 耕地保护形势严峻.错误!超链接引用无效。, 2014-3-6.
[3]范东君.财政支农投入增加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影响[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 2011 (1) .
[4]肖顺勇.“乡村清洁工程”的主要内容[J].湖南农业, 2007 (5) .
[5]湖南省“十二五”环境保护规划.http://www.hunan.gov.cn, 2013-1-21.
[6]于海.基于生态约束谈政府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环保责任[J].经济前沿, 2006 (8) .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2
农政策考试题
本卷共分为2大题60小题,作答时间为180分钟,总分120分,80分及格。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干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60分。)
1、由定距尺度计量形成的统计数据是()。A.定量数据 B.分类数据 C.顺序数据 D.定性数据
2、某小学六年级8个班的学生人数由少到多依次为34人、34人、35人、35人、35人、36人、37人、37人,其中位数为__人。A.34 B.35 C.36 D.37
3、某生产企业位于某省会城市,2004年5月转让一座旧办公楼,取得转让收入 500000元,并收到转账支票一张。已知该办公楼的原价为2000000元,已提折旧 1600000元,转让过程中发生清理费用和印花税10000元,款项以银行存款支付。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转让过程中发生的清理费用应计入()。A.固定资产清理账户的借方 B.营业外支出账户的借方 C.其他业务支出账户的借方 D.主营业务成本账户的借方
4、《包装单元商品尺寸》规定了商品流通过程中包装单元商品的尺寸标准,下列不属于此际准的有()。A.1200mm×1000mm B.1200mm×800mm C.1200mm×1100mm D.1100mm×1100mm
5、市场预测的全部活动是建立在__的基础上的。A.系统性原 B.连续性原理 C.可知性原理 D.因果性原理
6、__的实质是企业要言行一致。A.客观性原则 B.差异性原则 C.系统性原则
D.全员认同性原则
7、著名的“四端九项”税收原则是__提出的。A.英国的威廉·配第 B.英国的亚当·斯密 C.法国的西蒙·西斯蒙第 D.德国的阿道夫·瓦格纳
8、戈德史密斯提出了衡量一国金融发展水平的相关指标——金融相关比率,即某一时点上现存____ A:社会信用总额与国民收入额之比 B:实物资产总额与对外净资产之比 C: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
D:国民生产总值中货币交易总值所占的比例
9、某钢材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在销售钢材的同时收取包装物租金1万元,该项租金__。
A.应纳营业税500元 B.应纳增值税1700元 C.应纳增值税1452.99元 D.不发生纳税义务
10、限制竞争行为的表现形式包括(、)。A:横向限制协议 B:虚假宣传行为 C:仿冒行为 D:商业贿赂
11、假设某企业2008实现收入总额860万元,与之相应的扣除项目金额共计838万元,另外还收到应返还的上流转税额3万元。经税务机关核定2007的亏损额为20万元。该企业2008应缴纳的企业所得税为__。A.3600元 B.12500元 C.13500元 D.16500元
12、随着经济的发展,__逐渐成为一些企业衡量直复营销活动的效果。A.认知率 B.可知率 C.购买率 D.反应率
13、甲机构卖出证券的价格与回购证券的价格存在着一定的差额,这种差额实际上就是____ A:证券的收益 B:手续费 C:企业利润 D:借款利息
14、目前划分货币供应量层次的一般依据是__。A.货币的名义购买力 B.货币的实际购买力
C.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的各类存款量 D.货币资产的流动性
15、下列不属于企业兼并类型的是__。A.横向兼并 B.垂直兼并 C.混合兼并 D.多向兼并
16、从分税制预算体制改革前的分级包干之中保留下来的转移支付形式是__。A.专项补助 B.体制补助 C.税收返还 D.公式化补助
17、下列哪一项不属于企业的无形要素__。A.企业的经营理念 B.企业规划 C.企业知名度 D.企业内外环境
18、已知某种商品的价格需求弹性系数是0.5,当价格为每台32元时,其销售量为1000台,如果这种商品价格下降1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其销售量是__台。A.950 B.1050 C.1000 D.1100
19、下列关于国际市场特征的说法错误的是__。A.国际市场交换广度、深度不断扩大 B.国际市场的竞争具有局限性 C.存在多个区城市场
D.国际市场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20、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利润比例是__。A.按行业确定 B.按企业确定 C.按地区确定 D.按性质确定
21、配送资源计划(DRPⅡ)的运行步骤是__。
A.运行前的编码与信息整理→建立库存文件→系统运行
B.建立需求文件→建立库存文件→系统运行→建立供应商文件 C.建立需求文件→系统运行→建立库存文件→产生订货送货计划
D.运行前的编码与信息整理→建立需求文件→建立库存文件→建立供应商文件→系统运行
22、实现物流过程“质”的升华的是__活动。A.运输 B.储存 C.装卸搬运 D.流通加工
23、企业发行__要支付筹资费用和定期支付股利。A.债券 B.优先股 C.普通股 D.长期债券
24、下列不属于享受税收优惠免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项目是__。A.新建商场占用的土地 B.街道广场占用的土地 C.名胜古迹占用的土地 D.灌溉设施占用的土地
25、某机械厂生产某种型号的零部件需要经过三道工序完成,在产品成本的计算采用“约当产量法”。该厂:2011年3月将原材料在生产过程中一次性投产10000件,完工产品6000件,企业月末账面在产品成本为2000元/件,其他相关资料参见表1和表2(计算保留整数)。表1 在产品盘存表工序工时定额(小时)在产品盘存件数(件)***00320700合计602500表2 生产费用资料表成本项目月初在产品成本(元)本月发生费用(元)原材料200000900000工资3000050000其他50003000合计235000953000该企业第三道工序的完工率为__。A.83% B.25% C.67% D.75%
26、沃尔公司作为零售业中的一个巨头,其成功是建立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优势资源并将信息技术战略与零售业整合的基础之上。早在1974年,公司就开始在其分销中心和各家商店运用计算机进行库存控制。1983年,沃尔的整个连锁商店系统都用上条形码扫描系统。1984年,沃尔开发了一套市场营销管理软件系统。90年代沃尔提出了新的零售业配送理论:利用其先进的卫星通讯网络、高效的配送中心和迅速的运输系统,集中管理配送中心向各商店提供货源。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沃尔能够以最低的成本、最优质的服务、最快速的管理反应进行全球运作。其独特的配送体系,大大降低了成本,加速了存货周转,形成了沃尔的核心竞争力。沃尔公司能够在本行业的竞争中取胜,是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潜在的进入者的威胁、购买商讨价还价的能力、替代产品的威胁、行业内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程度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综合的结果。沃尔公司采用的竞争战略属于__。A.成本领先战略 B.差异化战略 C.专一经营战略 D.多角化战略
27、分税制的内容中不包括__。A.分税 B.分级 C.分权 D.分管
28、”最高的服务水平和最低的物流成本”只是理想化的物流管理目标。当管理中的这两个目标不能同时实现时,可以用()的概念来进行综合分析。A.二律背反 B.效率系统 C.基础模数 D.价值系数
29、信息和数据的关系是__。A.信息记载了数据 B.信息就是数据的基础 C.数据决定了信息 D.数据是信息的载体
30、企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关键是__。A.技术体系 B.信息系统 C.价值现 D.人力资源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题的备选项中,有 2 个或 2 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 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在现代企业中,董事会是股东大会决议的__。A.权力机构 B.决策机构 C.执行机构 D.监督机构
2、如果某种商品需求基本上处于平均形态或供需基本平衡状态,各个周期变化不大,则该商品需求呈__。A.趋势形态 B.稳定形态 C.季节形态 D.随机形态
3、下列不属于企业经营战略决策的是__。A.经营业务决策 B.经营目标决策 C.经营方针决策 D.经营方式决策
4、绿色营销以__为指导。A.绿色观念 B.绿色生产 C.绿色消费
5、进行商圈分析主要考虑的因素有__。A.人口特点 B.经济基础特点 C.竞争状况
D.市场饱和程度 E.居民收入
6、代理商分为销售代理、采购代理和运送代理等是根据__划分的。A.代理商承担的职责不同 B.代理商是受委托人委托还是受代理人委托 C.代理商是否有权处理法律行为 D.代理商权限大小
7、通货膨胀是货币的一种非均衡状态,当观察到____现象时,就可以认为出现了通货膨胀。
A:某种商品价格上涨 B:有效需求小于有效供给 C: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
D:太少的货币追逐太多的商品
8、商流的功能有__。A.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 B.决策功能
C.沟通联系功能 D.生产先导的功能 E.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
9、按是否容易辨识和评估来划分,下列不属于商品流通企业有形资源的有__。A.人力资源 B.组织资源 C.声誉资源 D.财务资源
10、行业生命周期可分成__。A.萌芽期 B.形成期 C.成长期 D.成熟期 E.衰退期
11、社会公平的准则有__。A.保证生存权准则 B.保证发展权准则
C.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准则 D.收入绝对平均准则 E.共同富裕准则
12、我国从2000年开始预算编制的重大改革是__。A.编制复式预算 B.编制部门预算 C.编制零基预算 D.编制综合预算
13、商品流通使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得以衔接,也使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连续性得以保证。这体现了商品流通的__功能。A.实现 B.配置 C.调节 D.中介
14、某公司拥有长期投资资金500万元,其中,债券投资资金200万元,资金成本为5%;股票投资300万元,资金成本为12%。则该公司加权平均资金成本为()。A.8.9% B.9.2% C.9.8% D.17%
15、对公园、铁路这种“公共劳务”适用的收费政策应该是__。A.高价政策 B.低价政策 C.平价政策 D.免费政策
16、按供应商的规模和经营品种对供应商进行细分,生产规模大、经营品种少的供应商称为__。A.专家级供应商
B.低量而无规模的供应商 C.行业领袖 D.量小品种多
17、某企业2009年拥有房屋三栋,原值为1000万元,其中两栋为厂房,另外一栋该企业作为托儿所使用,原值为300万元。该企业2009年应纳的房产税为__万元。(该省规定允许按原值一次扣除20%)A.6.72 B.12.4 C.12 D.15.6
18、下列__国家的预算采用历年制。A.英国 B.中国 C.日本 D.法国 E.印度
19、下列__不属于效率原则。A.收入划分效率 B.支出划分效率
C.财政转移支付效率 D.财政转移收入效率
20、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____ A:一年或一年以内的时期
B: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固定不变的 C: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可以变动的
D:在这一时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20、在经济学中,短期是指____ A:一年或一年以内的时期
B: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固定不变的 C:在这一时期内所有投入要素均是可以变动的
D:在这一时期内,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
21、下列不属于享受税收优惠免纳城镇土地使用税的项目是__。A.新建商场占用的土地 B.街道广场占用的土地 C.名胜古迹占用的土地 D.灌溉设施占用的土地
22、__是指用于改善人民生活,使社会秩序更为良好,经济更为发展的支出。A.购买性支出 B.预防性支出 C.创造性支出 D.可控制性支出
23、商品流通企业战略分析包括()和内部能力分析。A.内部经济分析 B.内部人员分析
C.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D.内部管理分析
24、在我国境内工作的外籍专家,其每月的工资收入额允许减除__元的费用,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A.2000 B.5000 C.10000 D.4800
25、某商品2004的销售目标为3000万元,行业标准周转率为15次/年,则该企业的商品平均库存额是__万元。A.240 B.200 C.260 D.150
26、A国居民王先生在B国取得所得10万元,已知A国实行收入来源地管辖权,A国税率为20%;B国实行居民管辖权,B国税率为10%。A、B两国没有税收抵免的税收协定,则王先生这笔所得应纳税款为__。A.0 B.1万元 C.2万元 D.3万元
27、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进项税额包括__。
A.非试点地区企业购进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B.用于非应税项目的购进货物所属的增值税税额 C.用于集体福利的购进货物所属的增值税税额
D.委托加工产品收回后增值税专用发票注明的增值税税额 E.非正常损失的购进货物所属的增值税税额
28、如果企业账面应保留的材料成本大于账面材料成本,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__。
A.企业多结转了发料成本 B.企业少结转了发料成本 C.企业虚增了材料的购进成本 D.企业少计了产品的销售成本
29、一国政府在对本国居民的境内境外所得汇总征税时,允许在其应纳税额中扣除境外的已纳税款,只就其差额缴税,这种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称为__。A.免税法 B.扣除法 C.扣税法 D.抵免法
30、根据收入定义,企业的收入主要有__。A.对外销售商品取得收入 B.提供劳务取得收入 C.营业外收入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3
一、目前财政支农效率不高的表现
(一)政府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不尽合理,实际功能弱化。1.“支农”与“养人”的矛盾突出,“吃饭财政”特征明显。我国政府农业财政支出中,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气部门的事业费占主体地位,而真正用于建设方面的“支农”支出比重不高。2.农业、农民的直接收益份额偏少,背离了支农政策原意。首先,当前预算内财政支农支出中的“农林水气事业费”支出占了1/3,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各级农业行政事业单位事业经费开支,名义上属于支农支出,但实际上大部分流向了城市;其次,一些列入财政支农支出项目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全社会性的水利建设如江海堤防、南水北调、防洪防汛等比重较大,而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比重较小;再次,相当一部分支农资金是通过扶持农业科技推广、产业化、乡镇企业、农产品流通等来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大量资金流向了科研院所、工业企业和农业管理部门等,农民直接受益的份额很少。
(二)财政在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两方面分配不尽合理。两者在促进农村发展中的作用不同主要表现在:
1.就农民增收而言,促进科技发展可以提高农业产量,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而农村救济只是缓解农民生活困难的应急措施。
2.从两种资金的受益范围来说,只要农业科技进步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所有的农民都可以受益;而救济只是针对农村贫困和失去劳动能力的居民的一种补贴,受益范围很有限。
3.从作用的结果看,科技的进步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可以促进整个农业产业的发展;而救济仅仅是解决短期某个问题。因此,在促进农村发展过程中,科技的作用远远大于农村救济的作用。但在近几年中,财政用于农村救济费是科技三项费用的六倍,足见支农资金在分配上的不合理性。纵向比较近几年国家关于“三农”的“一号文件”,其侧重点都在减轻农民负担,给种粮农民发放三项补贴,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的医疗和社保等方面。在政策的导向下,财政将大量的支农资金用于转移支付和农村救济等方面,而只有很少一部分用于农业科技发展和农民增收方面,因此也产生了支农资金在使用结构上的诸多缺陷。由此,造成工、农产业发展失衡、城乡的差距不断拉大也就不可避免了。
(三)财政对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程度不高。
1.市场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根据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形态,农业的购销体制不畅是农业不能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常常听到农民兄弟抱怨种了东西卖不出去或卖得过于低廉,根子在于没有遵循市场规律。产供销形成一条龙是当前农业在市场经济中大有作为的一着好棋,党和政府在创设“产-供-销”链条的活动中应该起到关键作用。
2.农业产业化的另一个问题是中国农业目前基本上属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没有形成规模经济。现在我国工业发展的中期工业化体系已经基本建成,但农业的发展还实行传统的经营模式,没有实现产业化。政府应在解放剩余劳动力的同时,通过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抛弃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走向世界,迎接挑战。
国家财力有限,支农资金的使用应当有其侧重点,这样才能使有限的资金达到最大的使用效率,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会造成众多的社会负效应。适度的补贴和救济可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为新农村的建设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打好基础,但是大部分的支农资金应该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方面。
二、高财政支农效率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措施包括:1、精简管理机构,减少冗员,压缩事业费支出的刚性比重,变“吃饭财政”为“办事财政”。2、大幅度增加农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资金投入比重。加大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
(二)加强农村基本生产设施建设,保证粮食稳产高产。农村的基本生产设施是农业发展的基础。目前,农村的基本生产设施薄弱,尤其是农村道路和水利工程的建设极度落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困境,严重制约着农业产量的提高和农民增收的有效条件。因此,政府应将其作为财政支农首要解决的问题,加大资金的投入力度。
(三)改善农业生产格局,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目前农业生产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生产格局上依然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的管理模式,传统的生产格局和模式使农民增收尤其困难。财政对规模经营的鼓励、科技经费支出还远远不及用于农村救济方面的支出,所占比例甚少。政策的指导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政府应支持以“三高农业”和“绿色环保农业”为主的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支持农村市场体系建设,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第三产业等。只有提高农业生产和加工的技术含量,实现产业化经营才是解决农业问题的长久之计。财政应该从此方面着手建立促进农业生产的长效机制。
(四)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民职业培训的资金支出。义务教育是改变农村面貌,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途径,而农民的职业技能直接影响到他们对农业科技的接受和应用程度。农民职业培训远远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普通教育水平,造成两教育的“一腿长、一腿短”。增加两教育经费的支出,能够为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和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4
一、文献回顾
在国外, Afnoso和Fernandes (2005) 使用DEA方法计算葡萄牙各地区公共支出的相对效率值, 结果表明大部分地方政府财政效率提升空间较大。[1]David和Annette (2010) 采用DEA方法对114个国家1980-2004年的公共支出效率进行了测试和影响因素分析, 从整体上研究地方政府的公共支出效率, 得出了相似结论。[2]
在国内, 钟德仁、刘朝臣 (2011) 根据1995-2006年的数据, 通过计量分析得出财政支农资金对于农民纯收入的影响, 提出解决“三农”问题需要增加支农资金总额。[3]黄黎平 (2013) 基于1998-2011年的相应指标, 分析指出增加资金额度能够更好的推动农业发展。[4]余凌 (2012) 通过湖北省1996年-2010年的数据分析得出了财政支农资金对湖北省农业总产值的影响并不显著的结论。[5]
国内的研究在财政支农资金等因素对地区农业发展的影响上出现了一定的矛盾, 可能原因是各省份的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和结构不同。因此, 根据各省的数据来研究其财政支农对农业产出的影响具有现实意义。
二、云南农业经济和财政支农状况及数据来源
(一) 研究区域概况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地区, 工商业发展水平较低, 对农业经济较为依赖。自改革开放以来, 云南农业产值增长较快, 财政支农的力度也相应增大。本文选取2003-2012年的数据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云南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产出的影响。
2007年至2012年, 云南省支农支出从127.6亿元增长至518.6亿元, 实现了4倍增长 (不核算价格因素) , 同期农业总产值从1 331.7亿元增长到2 680.22亿元 (不考虑价格因素) , 这期间每年的农业总产值虽然增长幅度不一, 都处于增长状态, 同期财政支农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同时, 云南支农财政支出占云南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也在增加。2007年, 云南财政支农支出占中财政支出的11.24%, 2008年该比例变为12.08%。直至2010年, 财政支农支出占总财政支出的比重高达14.32%。
(二) 数据来源
本文中所涉及的各市数据主要来源于2003-2012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和2003-2012年云南省各市统计年鉴。其中Y表示当年价格的农业生产总值, L表示当年农村就业人数, E表示当年农村用电量, M表示当年农业生产中间消耗量, S表示当年有效灌溉面积, A表示当年农业生产总值指数, F表示各地区当年财政支农支出。
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一) 模型建立
从理论上分析影响农业产出的各种因素, 一般认为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可以有效加大对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供给, 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增长。据此推断, 不同地区的财政支农资金定将对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差异。综合前人的研究, 我们认为资金投入、劳动力投入与土地面积是农业产出的重要影响因素, 以柯布道格拉斯函数为基础, 设定研究模型如下:
式中, Y为农业产出, 用农业GDP表示;A为农业综合生产力水平, 用农业生产指数表示 (以2003年为基年) ;F为财政农业支出;L为劳动力投入, 用农业就业人数表示;E为农村机械水平, 用农村用电量表示;M为中间消耗量;S为土地面积, 用农作物有效灌溉面积表示。a, b, c, d, e分别表示各要素投入产出的弹性系数。
对研究模型两边同时取对数, 得到线性模型:
(二) PANELDATA模型构建
现代计量经济学证明, 在关于区域层面的研究中, 面板数据有较大的优势, 能够大大增加样本个数, 提高数据对问题的解释力度、保证研究的可靠性。
PANELDATA模型的一般形式为:
式中, 。k表示自变量个数, 误差项εit服从均值为0, 方差为σ2it的正态分布。根据模型中参数的不同类型, 面板数据模型可分为四种类型:第1类所有参数都是常数;第2类截距随对象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而各变量的系数是常数;第3类截距项是常数, 而各变量的系数随对象或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第4类截距项和系数都是变化的。因此, 选取合适的模型是必要的。可通过F检验来确定模型形式, 方法如下:
假设1:原假设H10:αi=αj, βi=βj;备择假设H11:αi≠αj, 或βi≠β
假设2:原假设H20:αi≠αj, βi=β备择假设H11:αi≠αj, βi≠β或αi=αj, βi≠β
假设3:原假设H30:αi=αj, βi≠βj备择假设H11:αi≠αj且βi≠β
如果假设1被接受, 则选用模型1。如果假设1被拒绝, 则检验假设2。如果假设2成立, 则采用模型2。如果假设2也被拒绝, 则检验假设3。若假设3成立, 则采用模型3, 反之则采用模型4。
可采用协方差检验判断样本数据符合哪种模型形式, 该检验通过3个F检验进行, F统计量分别为:
进行F检验时, 须按照模型1、模型2、模型3和模型4分别对样本进行拟合, 四种模型形式得到的残差平方和为S1、S2、S3和S4, 再通过上述公式计算F1、F2和F3, 则可确定模型的形式。上式中, N为截面数, 本研究中n=9, T为时期数, 本研究中t=10, k为自变量个数 (不含截距项) , 本研究中k=5。经Eviews7.2计算, S1=5.71, S2=0.67, S3=0.17, S4=0.17。据此可计算出F值。
F检验的结果显示, F1=24.68, F2=0.08。在α为5%的条件下, 假设H10被拒绝, H20被接受, 所以本研究采用模型2, 认为云南省各市州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系数不存在显著差异。确定了模型形式之后, 还要确定参数是固定效应还是随机效应, 还要通过霍斯曼检验实现。检验结果显示, 在1%显著水平下, 拒绝了随机效应模型的原假设, 所以应该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三) 实证结果分析
在进行回归分析之前, 先运用Eviews7.2, 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因为各个变量均不存在明显的时间序列趋势, 因此, 在进行单位根的检验时选用含截距不含时间趋势的检验方式。检验结果表明云南省各市 (州) 的农业生产总值、农村就业人数、农村用电量、农业生产中间消耗量、有效灌溉面积、财政支农支出均不存在单位根。
根据云南省2003-2012年相关数据的模型估计结果及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在模型中, 我们可以发现整个方程的R2为0.9814, 因此, 方程的拟合效果很好。而从模型的结果中可以看到, 农村劳动力人数与农业中间消耗量系数在5%的水平上不显著, 说明农村劳动力人数和农业中间消耗量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不显著;并且从系数分析可以看到农村用电量和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种植增长的贡献较为显著, 而与农村有效灌溉面积相关性较弱, 且呈负相关。从处理结果中我们还可以发现各市的截距都是不同的。
通过对2003-2012年《云南省统计年鉴》可分析农村劳动力人数对云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增长贡献不显著的原因:云南省各市 (州) 每年农村就业人数的变化较小, 而与之相反的是农业生产总值各市 (州) 却呈现增长的趋势, 因此, 农村就业人数对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贡献效果不显著。
从结果还可发现, 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 农业生产总值增长0.3014%, 这比国内学者对其他省份的研究结论要低一些。这与云南省特殊的条件息息相关。云南省属于西部地区, 社会发达程度较低, 因此, 资本投入的效率也较低。但是考虑到农业经济的弱质性, 财政支农支出投入不但不会产生“挤出效应”, 而且可以产生较大的乘数效应, 促进农业的成倍增长。
最后, 农村用电量对云南省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大, 从用电量侧面证明了机械化程度对云南省农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
四、结论与建议
在以往的研究中专门针对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研究文献较少, 而本文就是从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总量的角度分析了过去的10年中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 从F检验的结果来看, 说明云南省各市 (州) 的财政支农支出与各市 (州) 的农业生产总值最适合的模型是变截距固定效应模型, 说明云南各市 (州) 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是相同的。第二, 财政支农支出对云南省各市 (州) 的农业生产总值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其中, 财政支农支出提高1%, 农业生产总值增加0.3014%。第三, 农村用电量的提升对农业生产总值具有较强的积极作用。
根据以上分析, 本文提出以下建议:首先, 由于财政支农支出对云南省的农业增长具有正效应, 因此, 应该逐步提高财政支农支出。云南省作为我国反季蔬菜基地, 但是其农业生产水平较低, 生产方式落后, 因此, 加强云南省的财政支农支出规模尤为重要。其次, 在提高财政支农支出基础上, 也必须加强对财政支农支出流向和使用的监管, 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弹性仅为0.3014, 但是全国均值大于0.4, 表明云南省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较低, 应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并健全支农资金的监管考核制度。最后, 应加快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调整, 从调研结果中发现用电量的增长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具有最强的促进作用, 证明农业现代化能够最高效地提高农业总产值, 因此, 支农支出必须不断调整结构, 提高农业科技三项支出比例。
摘要:本文选择云南作为调研地点, 利用道格拉斯函数框架对2003-2012年云南省9市 (州) 农业生产总值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 发现财政支农支出能够促进云南省的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 并算出财政支农支出每增长1%农业生产总值增长0.3014%, 用电量的增长对于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有较强正相关性。因此, 为了云南省各市 (州) 农业生产总值的增长应该进一步扩大财政支农支出的规模, 调整财政支农支出的结构, 并保证财政支农支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关键词:财政支农支出,农业生产总值,面板数据
参考文献
[1]Afonso A, Fernandes S.Assessing and explaining the relative efficiency of local goverment[J].Journal of Socio Economics, 2008 (37) .
[2]Hauner D, Kyobe A.Determinants of Government Efficiency[J].World Development, 2010 (4) .
[3]钟德仁, 刘朝臣.财政支农资金对“三农”问题的影响分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3) .
[4]黄黎平.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研究[J].农业经济, 2013 (6) .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5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通过公共财政支出支农、惠农是世界各国的主要宏观调控手段。因此, 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对我国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近年来, 国内许多学者对财政支农问题给予了广泛的关注, 并分别就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 但很少有对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本文力图通过建立3个变量的VEC模型,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其具体结果, 并对其进行分析, 从而理清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为增加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入及财政支农支出的效率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选用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反映农民收入水平, 用S表示;选用第一产业产值反映农业产值状况, 用G表示;选用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反映财政支农支出水平, 用Z表示。各变量的数据均选用1978-2009年的年度数据。其中, 从2007年起, 国家财政用于农业的支出统计口径与往年不同, 2007-2009年这一指标的数据来自国研网数据中心, 其余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为了克服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 本文对各变量取自然对数, 分别表示为Ln S、Ln G、Ln Z。
二、VEC模型分析
1980年Sims提出向量自回归模型 (VAR) 。这种模型采用多方程联立的形式, 它不以经济理论为基础, 在模型的每一个方程中, 内生变量对模型的全部内生变量的滞后值进行回归, 从而估计全部内生变量的动态关系。向量误差修正模型 (VEC) 是在VAR模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改进了时间序列模型只考虑用平稳变量建立模型, 却忽视了原非平稳变量信息的弱点, 以及经典计量模型忽视虚假回归的问题, 把长期关系和短期动态特征结合在一个模型中。协整概念指明具有协整关系的高阶单整变量的线性组合可以降低单整阶数, 当且仅当若干个非平稳变量具有协整关系时, 由这些变量建立的回归模型才有意义。可见, 在建立VAR模型之前应首先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 而在检验协整关系之前, 又必须检验变量的非平稳性 (或称单整性) 及其单整阶数。
(一) 变量的非平稳性检验
因为α=0.05, T=32条件下含有时间趋势项的单位根检验回归式的ADF临界值为-3.57, 而变量Ln S、Ln G和Ln Z单位根检验的ADF值分别为-2.68、-1.69和-3.43, 均大于-3.57, 所以3个变量都是非平稳序列。这时应进一步检验3个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Ln S、△Ln G和△Ln Z的非平稳性。因为原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式中已经包含时间趋势项, 所以其一阶差分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式中不必再包含时间趋势项, 其ADF临界值 (α=0.05, T=32) 为-2.62, 而它们的单位根检验的ADF值分别为-2.79、-3.14和-3.04, 均小于临界值, 所以它们都是平稳序列。即, Ln S、Ln G和Ln Z都是一阶单整序列。
(二) 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之前应首先确定VAR模型的滞后期数k, 因为, 若滞后期k太小, 则误差项的自相关有时很严重, 并导致参数的非一致性估计;而k值过大又会导致自由度减小, 直接影响模型参数估计量的有效性。通常, 根据VAR模型的AIC和SC等统计量的最小值原则来判断滞后期。本文所建立的滞后0-4期的VAR模型的各统计量值见表1, 除极大似然统计量外, 其他统计量都是滞后2期的值 (表中带有*) 最小, 因此, 建立滞后2期的VAR模型足以消除随机误差项中存在的自相关。
下面利用Johansen方法对LnS、LnG、LnZ之间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 其检验结果见表2。
在表2中, 因为LR=42.55636>35.19275, 所以在5%水平上拒绝没有协整方程的零假设, 认为3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方程;接下来应继续检验二者之间是否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因为LR=20.45179>20.26184, 所以在5%水平上拒绝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的零假设, 认为3个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两个协整方程;同理, 应继续检验三者之间是否存在两个协整关系, 因为LR=6.383539<9.164546, 所以在5%水平上接受至多存在两个协整方程的零假设, 最终得出结论, 3个变量之间存在两个协整方程, 标准化的协整方程如下:
(三) VEC模型结果的分析
由协整检验可知, Ln S与Ln Z、Ln G与Ln Z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 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平均增加0.37%, 第一产业产值平均增加0.33%。因此, 可以建立3个变量的VEC模型, 其矩阵形式如下:
从VEC模型中可以看出, 在Ln S的误差修正方程中, 从短期来看, △Ln G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都为负, 分别为-0.0338和-0.2345, 说明短期内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 即农业产值增长越快, 农民收入增长越慢, 这是因为农业的利润率低造成的;△Ln Z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也都为负, 分别为-0.0414和-0.0631, 说明短期内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对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也具有抑制作用。这与二者的长期关系正好相反, 这可能是由于目前我国政府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还没有显现出来。
在Ln G的误差修正方程中, 从短期来看, △Ln S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7645和-0.0147, 说明上一年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当年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促进作用很大, 而前两年的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则具有抑制作用, 但不明显;△Ln Z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0875和-0.0404, 二者之和为0.0471, 说明短期内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对农业产值的增长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 但不明显, 而二者的长期关系则相对较明显, 政府支农支出每提高1%, 农业产值将提高0.33%。
在Ln Z的误差修正方程中, 从短期来看, △Ln S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3268和0.5049, 二者之和为0.1781, 说明短期内农民收入增长率的提高对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促进作用较大;△Ln G的滞后1期和2期的系数分别为0.5385和0.0046, 说明上一年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对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影响很大, 而前两年农业产值增长率的提高对政府支农支出增长率的提高作用则明显减小很多, 只有0.0046。这主要是因为政府当年的支农支出主要受上一年的税收收入影响较大而与前两年的税收收入关系很小。
三、结论、含义及不足
(一) 长期来看, 政府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和农业产值有很强的促进作用, 但短期来看, 这种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说明加大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是政府的必然选择, 这一点已被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所证实。目前中国政府财政支农支出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其原因可能在于财政支农投入力度不足和支农支出结构不够合理。因此, 一是要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二是要调整支农支出结构, 提高支农支出的资金效率。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应该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 在促进农业生产方面应该加大对采用优良种子等绿色农业生产方式的补贴。
(二) 农业产值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较小。
说明单纯通过增加农业产值促进农民增收作用很有限, 必须拓宽农民收入来源, 增加非农就业途径, 比如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农产业,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等多种收入来源。
(三) 农民收入对农业产值的促进作用很大。
这说明, 农民是农业生产的投资主体, 农民收入提高, 可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 从而促进农业产值提高, 所以必须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提高农民的投资能力。
(四) 不可否认, 该模型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 从模型结果来看, 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都对财政支农支出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只是前者较小, 后者较大, 而实际上这种促进作用可能并不是直接的。因为财政支农支出主要受宏观经济形势、政府收入及国家财政政策的影响较大, 而当经济总量增长较快时, 农业产值、农民收入和税收等经济变量一般都会有较快的增长。因此, 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关键还是要促进经济总量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其次, 由于3个变量都会受多种因素影响, 简单的方程远远不能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模型还有待完善。
参考文献
[1]张晓峒.计量经济分析[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0.
[2]张晓峒.Eviews使用指南与案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
[3]杜江.计量经济学及其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0.
[4]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5]陈灿煌.财政支农支出总量及结构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关系基于1980-2005年中国数据的实证分析[J].技术经济, 200 (12) .
[6]王汉章, 李上炸等.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GDP长期影响的实证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09 (5) .
[7]刘涵.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10) .
[8]杨林娟, 戴亨钊.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 2008 (3) .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6
1 主要文献综述
从目前国内外文献资料来看,学者们鲜有直接研究内外资投入对农业科技进步影响这一议题的,更多的是研究FDI流入对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的影响,且在FDI流入对于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到底有什么方面的影响也并未取得一致意见。比如,国外Imbriani等[3]、Djankov等[4]、Kathuria[5]、Hu等[6]、Cheung等[7]人的研究成果表明FDI的流入在某种程度上是有利于提升东道国(地区)技术水平的,国内学者江小涓等[8]、徐涛[9]、张宇等[10]也得出过相似的研究结论,国外Kokko等[11]、Girma等[12]、Aitken等[13]、Henny等[14]则得出与之相反的结论,国内李平等[15]、张中元等[16]也认为FDI的流入并不能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提升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水平。此外,国外Sjholm[17]、Kavita[18]、Andreas等[19]、Tuomo等[20]、Dieter[21]等认为,FDI流入与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是不能简单地用线性关系来解释,两者间关系到底如何,取决于东道国(地区)内资企业的发展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国内学者们的研究亦相类似,比如:黄静波等[22]、王滨[23]认为FDI流入能否促进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需要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方福前等[24]、黄凌云等[25]认为FDI流入能否促进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需要分别考虑到东道国(地区)人力资本水平和金融发展水平;李利等[26]、罗良文等[27]则认为FDI流入能否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需要充分考虑区域差异。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拟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拓展:(1)在研究视角上,为突破以往学者过多地将研究视角局限于外资(FDI)的情况,本文拟具体探究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并有效区分这种影响的差异;同时,就目前学者们并未达成一致意见的FDI是否能够促进东道国(地区)技术进步的问题,以农业科技进步为例,进一步探讨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2)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不再采用以往学者或以面板数据回归进行分析,或以时间序列数据开展研究,或采用门槛回归模型分析的方法,为更为精确地测度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并区分这种影响的差异,采用基于面板数据的分位数回归分析方法进行研究,分位数回归方法可以有效观察分布中不同分位点上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不同边际效应。
2 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影响的理论分析
要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首先需要从理论上弄清楚财政农业支出、农业FDI是如何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从建国初到改革开放以前,尽管前苏联等国家对我国有一定的技术援助,但这些技术援助更多的是表现在工业领域,农业科技进步主要依靠的是政府的财政支农支出;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继续加大财政农业支出的同时,随着国家吸收和使用FDI数量的增多,越来越多的FDI也开始投向农业领域。也就是说,考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不仅仅需要考虑财政支农支出的影响,还需要考虑农业FDI的影响。总体上来看,两者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现实中,我国财政支农支出主要用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用于国家扶持的项目支出,如农业企事业单位的基本建设费用支出、事业费用支出和科研3项经费支出等;二是用于支援农村生产发展的资金支出,如用于小型农田水利和水土保持补助费用支出、支援农村生产组织资金支出、农村农技推广和植保补助费支出、农村草场和畜禽保护补助费支出、农村造林和林木保护补助费支出以及农村水产养殖补助费支出等。通过对财政支农支出的分析不难看出,直接投入到农业科学研究中的费用会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因为任何科学研究都必须要有雄厚的资金实力作为基础,作为特殊的行业,农业科学研究资金投入尤为重要。发达国家或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历史也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同时,投入到农村生产发展中的资金也会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促进作用。与其他行业科学进步不一样,农业科学技术要真正成熟并产生效益,不仅仅受农业科学技术自身的制约,还会受到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甚至在某些时候,外在因素的影响会直接决定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会直接决定农业科技能否进步。比如,农业科学技术实际使用者的素质就直接决定着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再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如果不被正确使用的话,有可能会带来完全相反的结果。这就要求在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之前,必须强化对农业科学技术使用者的培训,确保农业科学技术使用者熟练掌握农业科学技术。在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农业科技推广费用一般会得到保障,农业科学技术使用者能够得到有效培训,农业科技进步会落到实处。比如,某些良种的推广对农业生产条件有一定的要求,只有符合相应的要求,良种推广才能够顺利实现;反之,良种推广必然会面临失败。以小麦良种为例,建国以来,我国先后推出了多个小麦良种,但不同小麦良种对农业生产的条件要求不一样,有些品种是抗旱的,有些品种则不是抗旱的,对于那些不耐旱的小麦良种来说,如果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在小麦生长过程中不能够及时灌溉的话,小麦必定会减产直至绝收,再先进的良种也难以推广。如果政府财政支农资金充裕的话,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能够得到及时翻修,小麦灌溉有保障则小麦良种推广不成问题;反之,小麦良种受在外条件的影响则无法推广。也就是说,充足的财政支农支出不仅可以直接保证各项农业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还可以为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夯实基础,财政支农支出对于农业科学进步具有很强的制约作用。
第二,从我国的发展历程来看,农业FDI对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吸收和使用FDI的速度突飞猛进,2014年正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大外商直接投资(FDI)目的国;与此同时,我国FDI的流向也日趋多元化,特别是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FDI不再仅仅局限于东部沿海地区和工业领域,开始逐步流向中西部地区和农业领域,农业领域吸收和使用FDI的数量由无到有、逐步增多。农业FDI在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成效显著,农业FDI的大量流入也显著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一方面,农业FDI直接流入到农业科学研究部门,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资金具有逐利性和避险性的显著特征,在国家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业FDI的收益性和安全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保障,农业FDI开始逐步流向国家大力支持的农业科学研究领域,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农业科学研究资金短缺的现实问题,也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完全依赖农业FDI和国内的农业科研力量难以在短期内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为此,要让农业FDI见成效,国外企业在强化对我国农业FDI投入的同时,往往也会将相应的农业科学技术带入我国,这些技术的外溢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速我国农业科技的进步。以良种培育为例,良种培育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大量的投入有时候甚至还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单纯依靠国内的农业科研力量,部分良种培育面临多方面的困难,甚至是部分良种培育工作无法有效开展。在政府优惠政策的引导下,农业FDI开始进入国内良种培育领域。与国内的传统良种培育技术相比,国外大型企业拥有更为完善的良种培育体系,在其资金和技术的带领下,国内某些品种良种培育成效显著。另一方面,农业FDI的流入加剧了国内农业领域的竞争,有利于国内农业科技进步。作为特殊的行业,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明显,地域性强,投资回报慢,风险大,相当部分企事业单位不愿意涉足农业领域,尤其是农业科学研究领域,以至于农业科研领域竞争活力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迟缓。尽管如此,这并不代表农业科学研究不重要,相反,对于典型的发展中农业大国我国来说,农业科学研究意义重大,农业科技进步直接事关未来国际竞争力。随着农业FDI的流入,国外农业领域巨头开始进入我国,如果国内的农业科研企事业单位不能够积极应对的话,则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这在一定程度上逼促国内农业科研企事业单位高度重视农业科研工作,促进国内农业科技进步。
3 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影响的实证分析
上述理论分析已经表明,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会对农业科技进步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到底如何,理论分析无法给出明确答案;并且,我国不同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尤为明显,这种影响在不同地区之间是否会存在差异,理论分析也无法给出准确答复。为此,本文拟进一步实证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
3.1 模型设定与变量定义
农业科技进步是一个不断创造新理论和发明新技术,推广应用新成果,把新的农业科学技术资源变为物质财富,从而提高经济效益的增殖过程[28]。很显然,农业科技进步不仅包括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还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技术的改进;不仅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的进步,还包括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29]。基于此,若将农业科技进步看作是农业专业知识的生产活动,借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则有:
(1)式中,K和L分别表示农业专业知识生产过程中资本和人力的投入,β和(1-β)分别代表农业专业知识生产过程中资本和人力的产出弹性,Y看作农业科研活动的产出。对(1)式进行对数变换,则有:
(2)式中,将Log(K/L)看作是影响农业科研活动的资金投入量(K)和科技人员投入量(L),Log(A)看作是影响农业科研活动的其他因素投入。上文分析已经表明,农业科技进步离不开国内外资金的支持,国内的资金主要指的是财政支农支出,国外的资金主要指的是农业FDI。在此,将国内农业科研活动资金投入(也就是财政支农支出)记为czzn,国外的农业科研活动资金投入(农业FDI)记为nfdi;将农业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投入量记为nyry;同时,为了简化研究,在沿袭学者们研究基础上,将影响农业科研活动的其他因素投入Log(A)分解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和农业人力资本水平,且分别记为jncjr、ncgd和ncrl;最后,记农业科技进步水平为nydj。基于此,可以将本文研究的模型设定如下:
(3)式为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面板数据模型,通过(3)式可以实证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但是无法分析各个因素对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分布规律的影响。Koenker等[30]提出的分位数回归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对面板数据模型而言,其回归参数估计的一般线性条件分位数方程可以表示为:
(4)式中,表示τj在给定xit的情况下与分位点τ(0<τ<1)对应的条件分位数,i表示不同的样本个数,t表示不同的样本观测时点,β表示自变量的系数变量,αi表示不同样本不可观测的随机效应向量。当τ在(0,1)上变动时,求解加权绝对残差最小化问题就可以得到分位数回归在不同分位点上的参数估计量[31,32]。其中,参数β可用下式求解:
在上述模型中,农业科技进步水平(nykj)需要进行专门的测算。对于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本文借鉴朱希刚[33]的做法,使用Solow余值法测度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表示农业科技进步水平。先将Solow余值法农业总量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表示为:
其中,Yt是农业总产值,Kt、Lt和Mt分别为与Yt相应的投入要素即物质费用、劳动力及耕地面积,A为常数项,t为时间变量;α、β、γ分别是物质费用、劳动力、耕地面积的投入产出弹性,δ是科技进步率。如果对(6)两边取对数,则有:
一般以年份数据计算时,通常取dt=1,并将d Yt换成△Yt,d Kt换成△Kt,d Lt换成△Lt,d Mt换成△Mt,则(7)可以变为:
(8)式可以进一步简化为:
其中分别表示的是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物质消耗增长率、劳动力增长率和耕地面积增长率。基于上述分析,若记i地区t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nykjit,则有:
除测算农业科技进步水平(nykj)外,其他变量也需要进行定义。具体来说,即是:
(1)财政支农支出(czzn)和农业FDI(nfdi)。在czzn测度方面,本文拟借鉴毛其淋[34]的做法,用人均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表示。尽管财政支农支出方面统计口径发生了变化,但统计口径变化前后,财政支农支出的数据基本上保持一致,因此,可以用各地区财政支农支出与各地区农村人口数的比值表示各地区人均地方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在nfdi测度方面,用农业外商直接投资表示。考虑到农业FDI起作用的不是外商直接投资的合同值,而是实际直接投资额,故本文选择农业外商的实际直接投资额[35]。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充分考虑到美元通胀影响的情况,本文在美元的消费者价格指数基础上,对农业FDI最终以2000年的美元价格为不变价格进行处理。
(2)农业科研活动的科研人员投入量(nyry)。从现有统计资料来看,农业科研机构人员包括职工总数和离退休人员总数,本文拟以农业科研机构职工总数来表示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
(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在衡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指标选择方面,目前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从单一指标来进行测度,本文拟采用李树等[36]提出的具体测度方法,同时从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3个维度综合测度农村金融发展水平,也就是,j取1、2和3分别表示农村金融发展的结构、规模和效率。在实证过程中,将农村金融发展结构指标定义为:ncjr1=(农业类股票筹资额+农业类保费收入)/金融总资产;将农村金融发展规模指标定义为:ncjr2=农村贷款/农村生产总值;将农村金融发展效率指标定义为:ncjr3=农村存款/农村贷款。
(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ncgd)。对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水平,本文用各地区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来表示。
(5)农业人力资本水平(ncrl)。由于现有文献资料并没有直接提供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的完整统计数据,因此,本文在借鉴朱承亮等[37]的研究基础上,将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定义为:
其中,prim、mid、hig、uni分别表示小学、初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居民占本地区6岁及以上年龄人口的比重,以0年、6年、9年、12年和16年分别表示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以上教育程度的居民平均受教育年限。
3.2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研究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无法避开一个非常重要的变量,级农业FDI,而这一变量的数据残全不全,因此,基于实际数据的可得性,本文最终确定的样本区间为2000—2013年,研究样本为我国农业FDI数据资料较为齐全的13个省级行政区(极少数数据不全的采用插值法补齐),分别为北京、内蒙古、上海、江苏、山东、辽宁、黑龙江、广东、广西、贵州、云南、重庆和新疆。以上指标的所有原始数据来源于《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资讯行官方网站。由于本文数据时间跨度较大,为避免不同年份的数据不具有可比性的问题,所有涉及到价格度量的原始指标均采用GDP平减指数进行处理,全部剔除物价因素的影响。
3.3 实证检验及结果分析
本文分别用OLS回归方法和分位数回归方法实证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结果如表1所示。表1中,无论是OLS回归,还是不同分位点条件下的分位数回归,实证过程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变量取的均是农村金融结构,第1列为未纳入控制变量的OLS回归结果,第2列为纳入了控制变量的OLS回归结果,第3、第4、第5、第6和第7列分别为不同分位点下分位数回归结果。表2和表3中的实证结果与表1相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实证过程中表2和表3中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变量分别取的是农村金融规模和效率。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2)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标准差,OLS回归的标准差经过了White异方差修正,分位数回归的标准差经过Bootstrap方法修正得到;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取的是农村金融发展结构,即ncjr1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2)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标准差,OLS回归的标准差经过了White异方差修正,分位数回归的标准差经过Bootstrap方法修正得到;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取的是农村金融发展规模,即ncjr2
注:1)***、**、*分别表示在1%、5%和10%显著性水平;2)括号中的数值表示标准差,OLS回归的标准差经过了White异方差修正,分位数回归的标准差经过Bootstrap方法修正得到;3)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变量取的是农村金融发展效率,即ncjr3
3.3.1 OLS回归结果及分析
从表1、表2和表3的回归结果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财政支农支出变量的系数为正,且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说明财政支农支出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从投入过程来看,农业科技进步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不仅需要直接投入具体的农业科研活动,还需要注重对影响农业科技进步各相关因素的投入;充分考虑到农业科学研究所需要的资金量大、投入回报时间较长,单纯依靠私人投入是不现实的,政府财政支农支出已经成为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保障。从投入成效来看,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国家在财政支农方面的投入资金越来越多,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显著增多直接导致了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稳步提升。据研究显示,1981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30.45%[2];而到了2013年,这一指标则为55.20%。也就是说,随着国家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多,农业科技进步的成效是非常显著的。
(2)农业FDI变量的系数为正,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充分说明农业FDI可以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际吸收和使用FDI的数量显著增长,农业领域所吸收和使用FDI的数量也较为可观。农业FDI的流入,一方面直接满足了国内农业科学研究资金的不足,为国内农业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伴随农业FDI的流入,国外先进的农业技术也开始进入我国,农业FDI的溢出效应逐步开始发挥作用;并且,农业FDI的流入也有效激发了国内农业科学研究的活力。这一切都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水平的稳步提升。从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历史来看,先进育种经验的引进、科学配方化肥的使用、大型农业耕作机械的研发等都离不开农业FDI,农业FDI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甚至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说,农业FDI是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3)从控制变量的角度来看,除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变量显著负相关外,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构、规模和效率)和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变量均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而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构、规模和效率)和农业人力资本水平等指标的改善均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不利于农业科技进步,可能是由于农村固定资产需要的资金量大,且不直接作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挤占”宝贵的农业科研资金投入,阻碍农业科技进步。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变量不同的是,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构、规模和效率)和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变量等可以直接作用于农业科学研究,可以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直接的人力和财力支持,有利于农业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3.3.2 分位数回归结果及分析
从表1、表2和表3的分位数回归结果来看,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不同的分位点下,财政支农支出与农业科技进步关系是存在差异的。在第10、第25、第50、第75和第90个分位点下,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呈现出由不显著到显著的态势;在第10个分位点,无论农村金融发展水平取结构、规模还是效率变量,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显著的;随着分位点的不断变化,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逐步显著。也就是说,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只有在财政支农支出的分位点在第25个分位点以上时才显著,低于第25个分位点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业科技进步影响不显著。从平均意义上来说,高分位点处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要快于低分位点处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这说明财政支农支出的变化对农业科技进步快的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农业科技进步低的地区。
(2)分位点不同,农业FDI与农业科技进步的关系是存在差别的,农业FDI与农业科技进步之间的关系呈现出由不显著到显著的态势。在第10个分位点时,农业FDI与农业科技进步不相关;在第25个分位点时,农业FDI的系数在10%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到第75个分位点以后,农业FDI的系数在1%显著性水平下显著正相关。也就是说,第25个分位点是分界线。分位数回归结果表明,笼统地说农业FDI可以稳步提升农业科技进步水平是不对的,农业FDI对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是不同的。从平均意义上来说,高分位点处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要快于低分位点处各地区的农业科技进步。也就是说,吸收和使用农业FDI数量的多寡对农业科技进步快的地区的影响要高于农业科技进步低的地区。
(3)从控制变量角度来看,不同分位点下不同控制变量与农业科技进步关系也存在差别,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量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不受分位点变化的影响,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构、规模和效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则受不同分位点的影响。这说明对于不同的地区来说,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量对农业科技进步要么是没有影响,要么即使是有影响但这种影响并不明显,影响很小。这进一步实证了本文理论分析部分的结论,即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最主要因素是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FDI;同时,这也说明了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构、规模和效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影响的弹性较大。
4 研究结论及对策建议
在剖析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理论机理的基础上,本文以我国13个省级行政区2000—2013年数据为例,实证了财政支农支出、农业FDI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支农支出和农业FDI是影响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要素,且在不同省级行政区,前两者对后者的影响是会存在差异的;同时还发现,农业科研活动科研人员投入量、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投入量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不受分位点变化的影响,而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结构、规模和效率)、农业人力资本水平对农业科技进步的影响则受不同分位点的影响。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7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农业经济
1 前言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 是一切产业发展的源头和母体, 也是当前保增长、保民生的基础。支农资金的投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物质基础, 是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化农业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要实现科学跨越的战略目标, 必须牢固树立农业是基本国情的观念,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从更高层次上夯实农业基础, 打牢农业根基, 有效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2 明确分工负责, 落实管理责任
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拨付和项目管理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 明确各乡镇政府党政“一把手”对本乡镇财政支农项目的可研论证、申报和资金安全运行、使用绩效等负第一责任;项目主管部门负责人对财政支农项目的确立、资金安排、项目监管等负第一责任;财政部门负责人对专项资金拨付和财务管理负第一责任。严格实行财政支农项目和资金管理责任追究制度, 财政局和项目主管部门明确职能分工, 加强相互监督, 审计局依法审计监督财政支农资金, 对违规、违纪使用财政支农资金, 给国家和群众造成重大损失的, 依法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同时, 实行专账管理, 确保资金安全。以县为单位, 财政下拨到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财政支农资金, 都必须建立专账。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和单位预算资金合并使用;严禁将财政支农资金直接划拨到乡、镇政府或借调到县直主管部门使用。对财政扶贫、义务教育、退耕还林补助资金、粮食“三项补贴”等各项财政支农资金, 由县财政部门在国库设立“财政支农资金专户”, 实行专户管理, 专账核算, 封闭运行。
3 撬动社会资金投入
以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为契机, 不断改进整合资金的引导和支持方式, 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和财政政策的导向作用, 调动民间、信贷、企业等社会资金投入“三农”的积极性。利用补助、奖励、贷款贴息等办法, 鼓励、引导、吸引民间资金投入“三农”, 形成在政府投入的带动下, 主要依靠农民自己投工、投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有效机制。大力推行财政担保、财政贴息等支农方式, 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农民群众借贷发展, 吸引金融、信贷资金投入“三农”。
4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近几年, 由于政府对农业的投入渠道较多, 造成“三农”资金在分配使用、实施范围等方面条块分割、重复投入, 影响了资金的投放效益。只有以资金整合为突破口, 以协调部门管理和减少资金周转环节为重点, 对各类资金进行统筹安排、捆绑使用, 才能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过去支农资金以分散建设为主, 农口各部门条条管理, 很难“握指成拳”形成合力。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 将各类支农资金集中投入到对农村经济发展有长期牵动作用的大项目, 有利于最大限度发挥资金使用的整体效益。
5 强化财政监督机制, 确保支农资金安全运行
实行财政资金跟踪问效制, 专门负责对财政支农项目的预算、项目方案的审批、项目的实施以及项目竣工后的管理进行监管。把事前控制和事后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 对每一项财政支农资金都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安全和有效。同时, 要严格拨款制度, 保证资金及时足额到位。本着“不误农时、不误农事”的原则, 严格执行财政内部拨款制度, 根据单位用款计划及时拨付支农资金, 保证了支农资金的及时到位。
6 建立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
应该不断创新财政支农举措, 着力构建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体系, 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建立涵盖农林牧副渔在内的从基地生产、品种研发、农产品加工到市场销售的全过程支持政策体系, 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支撑。同时, 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与监督, 确保资金安全有效运行,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 应该制定出台《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县区级农业财政财务管理综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资金管理办法和财政财务管理制度来规范项目申报、评审、检查验收和资金拨付程序。开展支农资金专项检查, 对财政投资的重大支农项目重点跟进、重点指导、绩效考评, 建立健全以绩效为导向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机制。
7 实行集中支付, 提高使用效益
财政支农项目资金的拨付采取国库集中支付方式, 除项目管理费、前期费等资金可拨付到项目管理部门外, 其它用于工程、货物、服务类等资金支出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涉及村级的支农资金由村民委员会根据项目计划和施工进度写出专题报告, 报乡、镇长和财经所长审核签字后, 分期分批从村级支农账户上直接拨付到承包商、供应商和劳务提供者, 严禁以取现金支票等方式由乡镇、村干部代领专款。继续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办法, 建立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机制, 所有工程项目资金必须履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手续, 否则, 县乡财政将停拨或不予拨款。
参考文献
[1]邬春龙.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10 (05) :124-127.
[2]胡汉荣, 康煌.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J].农业开发与装备 , 2008 (09) :133-137.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 篇8
关键词:支农资金,问题,增效增收
近年来, 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加大投入, 充分发挥财政农业专项资金的导向作用, 按照“因地制宜、重点突破、整体推进”的工作思路, 以支持现代农业、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和农业科技进步为重点, 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业的范围,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客观地看, 支农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还存在以下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当前支农资金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农业项目实施方案编制粗放, 资金管理难度增加
同年度多数财政支农项目安排时间不一致, 但都带有指向性 (如建设内容、区域、投资结构等) 。由于项目申报时间紧, 且都要求在短时间内按规定申报资料, 作为亟待上级支持的农业县, 若不报将影响投入, 故个别项目申报单位只能在未完全征求村、组干群意见, 未实地进行考察研究情况下就编制方案、技术设计和工程概算, 编制较粗放、质量难以保证。项目批复后, 部分群众筹资投劳、县乡财政配套资金难以落实, 造成资金缺口大, 干群矛盾突出, 任务很难全面完成。有的项目只有通过调整实施地点、补助标准、补助方式等才能勉强实施, 造成工程质量缩水等现象, 这使项目实施与批复计划不一致, 相应地给项目和资金管理、项目验收带来新的矛盾和问题。
(二) 农业项目管理多头, 投放渠道多样, 资金使用分散, 行政成本偏高
一是涉农资金管理、分配, 分属发改、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农机、国土、畜牧等部门以及财政相关业务科室。各部门、各业务科室对资金的使用要求也不尽相同, 在资金分配上均自成体系, 不同部门在项目申报上政出多门, 部门之间各自为政, 各唱各的调, 相互之间缺乏配合。二是少数部门利用各自为政的优势, 交叉重复申报项目, 使得支农资金使用点多面广, 单个项目投资额较小, 造成支农资金使用分散, 点、线、面发展无法统筹协调, 造成使用效益低下。三是同类型项目及工程措施、补助标准不一致, 给项目实施带来诸多矛盾、问题和工作难度。如:国土部门制定的土地整理与标准粮田、农发土地治理项目的亩投资标准差距太大, 群众自筹以及投工投劳标准也不统一。四是由于多头管理造成投放渠道多样化。资金计划有财政各业务科室下达的, 也有主管部门直接下达的。不少部门在项目管理上是内行, 但在资金管理上却是外行, 造成资金管理缺位和漏洞。因多头管理、多头发放, 既不利于监督, 也给基层群众、干部带来成倍的工作量, 如: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能繁母猪补贴、退耕还林现金补贴等项目, 都是在不同时间下达任务, 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 致使行政成本升高, 客观上造成人力物力浪费。
(三) 配套资金难落实, 资金运行难封闭, 会计核算不规范, 监督机制不完善
一是配套资金难落实, 项目运转经费无保障。没有县级配套就不予立项。为了争取项目, 一些县 (区) 往往不顾财力现状就对上承诺配套, 却又因县级财政困难, 致使项目运转经费无保障。承诺的配套资金严重超出了承受能力, 工程实施后, 工程量不能全面完成, 引发工程验收及决算不及时等新的矛盾和问题。二是资金运行难封闭, 专款难专用。专项工程均要求对每个项目实行单独核算、独立反映单个项目资金的收支情况。部分项目乡镇、部门未单独开设专户, 造成这些单位的涉农专项资金与经常性经费混存、混合使用, 导致挤占、挪用和跑、冒、滴、漏以及大额现金支付的违规行为时有发生。三是流转环节多。一些支农资金由财政拨到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再拨到实施乡镇, 最后由实施乡镇支付给施工单位, 中间环节多。从财政到施工单位要经过三至四次技术、财务以及项目分管和财务主管领导审批, 资金运行程序繁琐。四是会计核算不规范。一些单位项目较多, 项目之间未实行明细核算, 专项经费与经常性经费相互拆借、相互挤占;部分项目资金的使用范围、补助标准不明确, 核算混淆、不清晰, 随意性较大, 财政、审计、监察部门监管困难, 查处违规行为的难度增加。五是监督机制不完善。涉农项目涉及面宽, 财政、审计部门日常事务繁、杂, 人手少, 导致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日常监督少。同时, 由于涉农资金监督管理制度、法规相对滞后, 对勘测设计 (预算) 工程量不真实、随意调整实施方案等问题缺乏规范的处理办法和措施。另外, 一些项目既要克服资金困难, 又要做好迎检、验收, 迫使实施单位虚增收支, 使得一些监督流于形式。
(四) 基层政府在解决“三农”问题上的一些决策措施与农民意愿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政府决策比农民的认识超前, 而宣传不到位, 得不到广泛的支持与合作。如县乡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广双垄沟播地膜覆盖玉米种植, 无疑是帮助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 但农民由于对玉米销路存有疑虑, 在外出打工与种植玉米利益比较中更偏向出去打工。因此消极对待玉米种植, 虽然县乡政府对地膜和种子都做了最大限度的补贴, 但农民仍旧没有积极性;二是政府的一些决策与农民的能力脱节, 而技术培训和服务咨询跟不上, 无法得到有力地配合。如大力推行果树栽植, 但果树栽植管护需要一定的技术和劳动量, 大多精壮劳力外出打工后, 留守人员除部分已受益的老果农外基本上没有精壮劳力;加之果树栽培一般具有投入劳动量大、生产周期长、病虫害多、受气候影响大、收益不稳定等特点, 所以农民有顾虑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因此, 尽管县乡政府无偿提供苗木甚至无偿投劳栽植浇灌, 仍有部分群众不予支持。三是基层政府的一些决策与市场没有有效对接, 只重视下达种养植计划而忽视了销售引导, 农民虽不怕出力但惧怕增收不稳或增收无望, 因此配合不力。
(五) 扶持项目缺乏典型性和规模效益
从目前扶持的项目来看, 各县虽有一定特色, 但特色不特、不优, 放在全省范围来看, 仍缺乏典型性, 真正具有地方特色的一些农业产业由于种种原因仍旧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不具备广泛意义上的示范作用, 如宁县的九龙金枣、黄干桃、早胜牛;环县的滩羊等。过分依靠财政扶持, 小打小闹的项目多, 自主发展做大做强的项目少。
二、创新支农投入机制, 实现支农资金的宏观调控, 有效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一) 创新财政投入机制, 确保农村投入稳定增长。
1.深化财政支农体制改革,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一是转变政府职能, 实现政府由投资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转变。二是加快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体制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改革, 提高基层财政自我保障能力, 确保基层政府正常运转, 防止基层通过乱收费和截流资金弥补财政不足。三是完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政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 重点支持农业科技进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扶持特色优势农业产业, 推动环保型农业、生态型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繁荣农村经济。四是扩大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着重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整合教育资源, 提高教育质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大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投入力度;加快建立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优抚等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五是加强领导衔接协调。建立由市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支农投资领导小组, 负责制定全市农业和农村发展建设规划, 提出年度支农投资的安排原则和使用方向, 衔接各项支农投资的建设重点和项目布局, 统筹协调解决支农投资中的重大问题, 指导各部门支农资金申报及安排使用, 以解决政出多门、重复浪费问题, 严把资金审批关。六是创新资金运行机制。在资金拨付上, 通过设立专户直接运行。对上级下拨的财政资金, 由市财政直接划拨到项目实施单位;对上级有关部门下拨到县有关部门的资金, 采取由财政委托统一拨付的办法, 下拨到项目单位;防止“索拿卡要”, 减少“跑冒滴漏”, 保证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在资金使用上, 建议整合资金, 集中使用, 探索财政资金“打捆”使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新机制, 最大限度地发挥部门合力和资金合力, 以解决支农资金分散无效果的问题。六是创新监督管理机制。完善支农项目储备库管理制度。针对财政支农项目申报程序不透明, 项目质量不高, 把关不严, 重复申报, 多头申报等问题, 财政和农口部门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库制度。财政部门应按照国家财政支农的有关政策和项目申报指南, 结合我市各县区有比较优势的农业项目, 分门别类建立财政支农项目库, 并将符合上级项目申报要求, 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有辐射带动作用的项目, 经专家评审后可行的项目优先筛选上报, 以便上级部门筛选和使用。财政部门要按照科学合理、简单适用的原则, 采取“先易后难, 重点突破, 稳步推进”的工作方案, 对支农资金申报、评估、立项、监控和财政投资评审、考核管理的整个过程通盘考虑, 并建立相关配套的制度、办法及支持系统, 从而实现预算支出科学化, 项目决策数据化, 资料分析系统化, 信息处理网络化, 推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跃上新台阶。七是完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评价体系, 提高支农资金效果。面对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耕地逐年递减, 传统农业逐渐淡化, 各区 (县) 农业结构和产业特色也不尽相同的情况, 建议建立因地制宜, 鼓励地区财政支农资金从传统投入向“绿色农业、市场农业、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等方面转移, 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评价体系, 避免损失浪费, 提高支农资金效果。八是创新农民增收机制。一要大力拓展农民增收空间, 构筑农民增收的承载机制。农业产业化是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形式, 要抓住中央和省财政对农业产业化发展及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投资的大好机遇, 因地制宜, 着力培育一批上规模、上档次、具有典型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要提高基层政府农业的社会化服务能力, 构筑农民增收的服务机制。加快农业信息体系建设, 形成覆盖全市连接全省的农业信息网, 向广大农民及时准确提供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农业科技和农业法规等信息服务, 提供各种形式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三要重视农业公共投入, 增强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是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根本保障, 所以, 财政支农投入要从单纯地对具体项目补助过渡到偏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上来, 为广大农民提供更为完备的基本发展条件。
2. 创新城乡投资机制, 建立城乡一体化基础设施体系。
一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 以村庄整治和农村新社区建设为抓手, 以提高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为重点, 促进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共享共建, 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进程。二是衔接好县域城镇规划建设与村庄布局规划建设, 按照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和“农民城镇农民建”的思路, 加快县城和中心镇的建设步伐, 增强城镇的集聚和辐射功能。三是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推进城乡生态环境一体化。
3. 创新财政支农方式, 确保支农补贴资金落到实处。
一是积极探索建立农民种粮收益综合补贴制度, 加强财政支农保护体系建设。二是加大支农补贴资金直补力度, 对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各种补贴资金, 探索建立“一册明、一卡统”直补制度, 由县级以上财政直接把补贴资金划拨到农户账户。
(二) 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为农村投入提供金融支持
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需要大量资金, 不可能完全依靠财政投入来解决, 必须加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1. 放活农村金融市场, 构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鼓励吸引民间资本和外来资本积极参与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 构建各种机构体制健全、产权明晰、功能完善、分工合理、运转协调、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运行机制, 彻底打破农村信用社垄断格局, 真正形成基于竞争和效率的农村金融体系。一是继续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 按照行业种类或经济区域拆分国有商业银行, 建立众多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二是深化农村信用社产权改革, 推行投资主体多元化、股权结构多样化, 建立地方性、社区性金融机构, 在县级、地市级、省级农村信用联社的基础上组建农村商业银行或农村合作银行, 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组建跨区域、跨行业的农村金融机构。三是降低农村金融市场准入门槛, 开放农村金融市场, 允许外资金融机构介入农村金融市场。四是积极培育民营银行, 加大民营经济在金融业中的比重, 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活力。
2. 充分调动银行支农积极性, 大力促进资金流向“三农”。
建立政策性金融财政补偿机制, 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措施引导社会资金及商业银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完善农业发展银行职能, 拓展业务范围, 允许开办农业综合开发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政策性金融业务, 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化纳入支持范围, 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提高政策性金融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二是加快农业银行改革步伐, 重新确立农业银行支农主体地位, 推动农业银行立足县域实际, 着眼“三农”, 从“小”做起, 加大对涉农企业的信贷力度, 大力支持农村粮食深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等。三是继续理顺邮政储蓄转存款机制, 引导部分邮政储蓄资金回流农村, 可通过农信社将一定比例的新增邮政储蓄存款投向农村。四是积极引导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城市商业银行投资效益好、前景广阔的农业企业, 给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
3. 推进农业保险业建设, 完善农业和农村经济基础风险补偿机制。
一是发挥政策导向的指导扶持作用。从国家财政直补农民的补贴中划出部分资金建立农业基金, 为涉农保险公司提供补偿, 政策性和市场化两种手段并用, 实现优势互补, 提高保险公司承保农业险的积极性。二是探索建立“公司+农户”模式, 促进“三农”保险发展。由企业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种、养殖业和加工业, 提供技术指导并收购周边农户的农产品, 保险公司再与龙头企业合作, 形成公司、农户、保险公司三者的良性循环。三是不断创新农业保险险种。设置适用农村经济发展的农业生产自然灾害救助性保险, 畜牧业、水产养殖业自然灾害救助性保险, 基本农田自然灾害保险, 农业资源开发风险投资保险, 农业高新技术成果推广风险保险和农村中小企业财产保险等。四是加快农业保险立法步伐。尽快出台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明确政府、保险公司、涉农企业、农民在开展农业保险业中的职能和作用。五是创新农民增收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方面要开展农业保险, 降低农户及涉农企业的风险, 力争给农民一个稳定增收的环境, 解除其发展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 市级政府可以筹划成立一个全市性的农业经济合作公司, 其性质应该类似于农业发展银行, 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主要是协助政府为农户提供一个稳定发展的市场环境。比如, 政府推广苹果栽植, 政府可以拿出一部分支农资金对公司进行补贴, 而不再对农户直接进行栽植补贴。该公司可以与农户签订一个阶段性协议, 承诺以一个稳定的价格向农户收购产品, 以确保农民创业阶段的利益不受市场过大冲击, 以解除农民栽植果树的后顾之忧。
4. 加快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进程, 促进农村经济资源优化配置。
主要是通过放松利率管制, 进一步扩大存贷款利率浮动范围, 实现农村利率在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 促进资金在农村金融市场上实现最佳配置。
(三) 建立非公资本参与建设机制, 促进农村投资主体多元化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需要财政投入与金融支持, 更需要社会各界投入, 有人出人, 有智出智, 有钱出钱, 构建农民自主投入、民营资本广泛涌进、外来资本积极参与的多元投资机制。
1. 积极发展农户资金互助组织。
一是内部激活。更新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 调动农民积极性, 增强农民主人翁责任感, 强化农民自主创新意识, 变“要我建”为“我要建”, 变“等等看”为“主动干”, 变“不敢想”为“敢闯敢冒险敢试验”。二是积极引导农民对自身直接受益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积极引导农民对农村道路、饮水、通讯、通电等设施建设提供义务劳动, 缓解财政投入压力。三是建立农户资金互助协会, 鼓励农民把富余资金存入协会, 为急需资金的农户或农村中小企业提供帮助。
2. 构建民营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机制。
要建立民营资本参与建设激励机制。通过直接补助资金、补助原材料、减免税或“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给予鼓励, 积极调动民营资本广泛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大力培育由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放宽金融管理, 创建民营信贷组织与正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机制, 保持民营资本信贷活力, 调动民营资本大量流向“三农”。要引导民营资本到农村创造社会效益。通过政策宣传或行政协调等方式引导民营资本把捐助给城市的资金转向捐助“三农”。
3. 探索外来资本参与建设的服务工作。
新疆财政支农效率研究 篇9
国内外学者对财政支农绩效问题的实证研究, 就角度和内容而言, 主要集中于财政支农资金使用规模、结构、方式和效率等问题的研究。陈善例运用DEA模型实证我国31个省市的财政支农绩效, 得出我国地方财政支农整体效率较低, 且东部地区效率明显优于西部。厉伟等运用三阶段DEA模型对我国省级财政支农绩效进行实证分析, 剥离了外部环境和随机误差对效率值的影响。黄小夏运用DEA-Tobit两步法, 对影响辽宁财政支农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研究, 找出影响辽宁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主要因素。这些研究成果能够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然而, 它们并未深入探讨新疆财政支农效率, 无法为优化新疆财政支农投入结构和制定财政政策提供现成方案。因此, 我们有必要结合新疆实际对财政支农效率进行深入评价和分析。
为在未来一定阶段达到明显提高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目的, 需要对现阶段的效率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基于此, 本文采用DEA-Tobit模型进行分析, 为新疆财政支农资金合理配置提供参考意见。
1 研究方法与理论模型
目前广泛采用的效率测度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参数方法, 通常采用随机前沿面生产函数进行分析;另一种是非参数
DEA-Tobit模型的构建与运行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阶段:利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投入导向的BCC模型进行分析, 假设有n个决策单元 (DMU) , 对每个决策单元来说, 有h种投入, m种产出, 构造BCC模型:
其中θ表示决策单元的效率系数, x0、y0和λj分别表示被评价决策单元的投入指标、产出指标和权重系数, s-和s+分别表示投入松弛变量和产出松弛变量。
第二阶段:利用DEA模型计算出的各决策单元的效率值, 将效率值作为因变量与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再根据自变量的系数判断各因素对效率值的影响。构建Tobit模型如下:
其中Yi是因变量, Xi是自变量, β是相关系数。
2 实证分析
2.1 指标的选择及说明
指标的选取应满足全面性、代表性和可得性。因此在评价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时分别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选取了指标。2007年我国财政收支科目发生改革, 新疆财政支农统计口径发生改变, 不再披露财政支农具体项目的投入数额, 所以本文选取财政支出中的农林水事务支出作为投入指标。产出指标选取如下:参考林森等的研究, 经济效益方面选取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指标;社会效益方面参考厉伟等的研究, 选取代表粮食产量指标;生态效益方面选取有效灌溉面积指标。本文数据来源于2004~2013年《新疆统计年鉴》。
应用DEA模型进行效率测算时要满足投入和产出变量的同向性假设, 即投入和产出量同向增减。利用SPSS Statistics21软件中的Pearson相关性检验对投入产出变量进行分析, 结果如表1所示。结果显示投入变量和产出变量之间都能通过1%水平下的双侧显著性检验且满足同向性假设, 因此变量选择符合DEA模型要求。
2.2 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分析
运用Deap2.1软件计算出2004~2013年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 结果见表2。
从综合效率来看, 新疆近10年的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综合效率的平均值为0.602, 只有4个决策单元的技术效率值达到平均值, 说明2004~2013年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综合效率整体上不高。只有2005年的综合效率值为1, 达到DEA完全有效, 说明2005年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相对于其他年份的投入取得最佳效益。自2005年之后综合效率值逐年下降, 且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相差较大, 最大为1, 最小为0.381。2012年, 财政支农资金仅有38.1%被利用, 有61.9%被浪费, 资金在很大程度上未被充分利用。
从纯技术效率来看, 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纯技术效率的均值为0.986, 说明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纯技术效率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有7个决策单元纯技术效率都为1, 达到DEA完全有效, 但是其综合效率并未达到完全有效, 是因为综合效率不仅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 还受到规模效率的影响。纯技术效率值在均值上下波动, 整体上变化较为平稳。
从规模效率来看, 规模效率变化趋势和综合效率变化趋势相同, 都呈逐年下降趋势。规模效率的均值为0.609, 表明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规模效率整体水平不佳。规模效率达到DEA有效的决策单元只有一个, 说明新疆这十年的农业生产大部分都是规模不经济的。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规模效率波动较大, 2005年为1, 而2013年仅为0.401, 有60%的财政支农资金未被合理配置。
从规模收益来看, 2006~2013年都显示出为规模报酬递减, 也就是产出增长的比例小于投入增长的比例。这可以从另一个侧面来反映财政支农资金在投放的过程中可能由于监管不力等原因, 造成资金被滥用而造成浪费, 这就导致投入再多资金也无法达到理想的产出。
综合分析来看, 纯技术效率值总是在均值上下波动, 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变化较为一致, 而且2008~2013年效率值都低于平均值。我们可以据此推断, 造成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不高的原因是因为规模效率不佳, 也就是规模不足。
3 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分别从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人、财、物方面选取影响因素, 选取人均GDP (X1) 、农业机械总动力 (X2) 、城镇化率 (X3)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 (X4) 、化肥施用量 (X5) 共5个影响因素。选取综合效率为因变量, 影响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的因素为自变量, 用Tobit模型进行分析。作如下假设: (1) 人均GDP理论预期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相关性。人均GDP代表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可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快农村建设,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2) 农业机械总动力理论预期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具有正向相关性。农村机械的使用可以改善农村作业生产条件, 增加农业生产产量, 更好地促进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 (3) 城镇化率理论预期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具有负向相关性。城镇化率的提高意味着农村从业人员的流失, 不利于农业的大力发展。 (4) 城乡居民收入比例理论预期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具有负向相关性。城乡差距的扩大意味着政府资金大部分流向城市, 农民并非真正的受益者, 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发挥。 (5) 化肥施用量理论预期对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具有负向相关性。化肥施用量的不断增加会造成大面积的农业面源污染, 造成农业生产环境的恶化, 从长远来看, 不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根据上述假设, 构建Tobit回归模型:Y=β0+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μ
其中, Y为DEA得出的综合效率, β0为回归式的常数项, β1, β2, β3, β4, β5为各变量的回归系数, 为随机误差项。运用Eviews6.0对上面的Tobit模型进行回归, 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 人均GDP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呈正相关, 表明人均GDP越高, 经济发展水平越高, 越有利于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动力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呈正相关, 说明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有助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更好利用。城镇化率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呈负相关, 这表明农业从业人员的流失会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 进而会影响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发挥, 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新疆就业结构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比例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呈负相关, 这说明政府资金在投放的过程并未正真落实到农民, 导致城乡差距加大, 造成了财政资金配置效率低下。化肥施用量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呈负相关, 表明农民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最终会造成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 不利于财政支农资金效率的提高。
4 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应用DEA-Tobit模型对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 结论如下:整体上新疆财政支农资金配置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不佳, 纯技术效率相对较好;从效率变化趋势分析, 纯技术效率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而综合效率和规模效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通过对综合效率的分解分析, 规模不经济是导致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不高的主要原因。对影响因素分析表明, 人均GDP和农业机械动力与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呈正相关, 其他三个影响因素为负相关。
为此, 提出以下政策建议:首先, 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提高资金配置效率。在现有规模条件下, 不断整合财政支农资金, 优化支农项目的结构,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改善财政支农资金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方面的效果;其次, 继续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数量, 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政府通过建立农业生产专项基金和财政支农增长机制, 增加财政支农资金总量, 使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最大化;最后, 加大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力度, 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政府应该完善相关制度, 严格控制资金的使用, 使财政支农资金落到实处, 确保资金能够充分利用。
摘要:基于新疆20042013年的统计数据, 应用DEA模型对新疆财政支农资金进行效率分析;并用Tobit模型对影响新疆财政支农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新疆财政支农整体效率不高, 纯技术效率变化相对较稳定, 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变化一致, 都逐渐下降, 因此推断资金配置效率不高是因为规模不经济导致的;人均GDP和农机总动力与财政支农效率正相关, 城镇化率、城乡收入比例和化肥施用量与财政支农效率负相关。提出提高财政支农效率的建议。
关键词:新疆,财政支农效率,DEA-Tobit模型
参考文献
[1]李燕凌, 欧阳万福.县乡政府财政支农支出效率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 2011 (10) :110-122.
[2]陈善例.我国财政支农绩效研究[D].北京: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
[3]厉伟, 姜玲, 华坚.基于三阶段DEA模型的我国省际财政支农绩效分析[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09 (1) :69-77.
[4]黄小夏.辽宁财政支农资金效率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 2012.
[5]林森, 张亚斌.我国省际财政支农支出绩效的实证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11 (3) :132-135.
[6]焦源.山东省农业生产效率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3 (12) :105-110.
[7]薛龙, 刘旗.基于DEA-Tobit模型的河南省粮食生产效率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2, 46 (6) :700-704.
[8]David Hauner.Explaining Differences in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Evidence from Russia's Region[J].World Development, 2008, 36 (10) :1745-1765.
[9]马明, 郭庆海.吉林省财政支农效率的实证分析[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2009, 31 (3) :345-349.
【农业财政支农研究】推荐阅读:
农业财政支农问题管理论文09-01
财政农业投入09-07
财政对农业投入06-20
农业财政项目管理08-27
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管理07-09
财政支持农业保险评价09-14
财政支农模式07-10
财政支农体制07-27
财政支农内容08-23
财政支农资金问题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