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2024-11-07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精选12篇)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1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 支出结构未能完全体现社会公共需要。目前, 财政支农资金仍过多地参与生产经营性投资, 一些该由市场配置资源的投资范围仍未能退出, 而一些应由政府投资的范围仍未能承担, 并存在财政投放资金比例失调和财政对投入的项目包揽过多的现象, 特别是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 未能真正实行“谁投资、谁受益”, “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同时, 有相当一部分还是政府行为, 带有计划经济的痕迹。

其二, 投资渠道杂乱, 项目重复建设, 资金浪费现象严重。目前财政的农业投资有许多条线, 分许多口子, 较大的包括:水利建设, 主要由水利部门安排项目投资计划;农业综合开发, 主要由农业综合开发部门安排项目投资计划;粮食自给工程, 由财政部门牵头, 水利、农业等部门参与安排项目投资计划;商品粮基地建设, 主要由发改委安排项目投资计划;改造低产田, 主要由农业部门安排项目投资计划。此外, 还有“一镇一品”、“菜篮子”工程等项目。在这些部门安排农业投资项目的牵头任务时, 没有明确划分部门的投资范围与内容, 致使一些项目交叉重复, 许多地方用同一个项目向几个部门申报投资, 即同一项目使用了几个口子的资金, 结果有的项目资金没有集中统一使用而被挪作他用。

其三, 要求配套的项目多, 项目资金缺口大, 地方财政难以承受。中央下达的许多支农投资项目, 规定省、市、县都要资金配套;省下达的支农投资项目, 也大部分规定市、县、乡镇要资金配套。这种方法对调动各级政府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拓宽筹资渠道, 多方增加农业投入, 有积极的作用。但是, 目前市、县和乡镇一级财政困难, 无法承受太多的资金配套要求, 只能是项目开工后, 上级的钱拿来用, 本级的拿不出来, 造成资金缺口大, 建设项目资金受到严重影响。

其四, 部分资金分配零星分散, 收效甚微。由于部分支农项目的申报、审批不规范, 资金安排的随意性较大, 加之各地要求解决资金的项目多, 因而资金分配出现“撒胡椒面”现象, 安排项目量多面广但资金少。如一个需投资几十万元的项目只安排三、五万元甚至一、两万元, 根本无法完成该项目建设, 有的是象征性地动一下, 有的将经费挪用。

其五, 资金到位慢, 影响项目建设。一方面, 项目预算指标下达后, 一些地方由于财政资金调度困难, 未能及时拨付。另一方面, 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多, 使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如有的资金财政拨给主管部门, 主管部门拨给下属单位, 下属单位再拨给承建单位, 导致资金“旅行”时间过长。

其六, 资金使用违规现象较多。目前, 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与措施, 资金在使用过程中, 被截留、挤占、挪用的现象较多。如有的单位将专项资金用于弥补行政经费、外出旅游、请客送礼等, 严重违反了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规定。

二、改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

其一, 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 全面清理、完善现有的各项支农资金与农业财政管理制度, 将支农资金的使用范围、分配、拨付、使用、管理、监督及农业财政支出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监督管理等各环节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 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切实加强各项管理制度的有机衔接, 逐步消除制度之间的交叉与相互矛盾、冲突现象。重视管理制度的执行, 在制度执行上想更多的办法、下更多的力气、做更多的工作, 保证各项管理制度的贯彻执行, 确保支农资金管理与各项农业财政工作依法按章办事。

其二, 优化财政支农资金支出结构。随着国际与国内经济的发展, 必须对现在的支农资金的支出结构进行大力调整, 坚决从生产性与竞争性领域中解脱出来, 把对农口企业、自收自支单位的经营性补助与农村的生产性补助砍掉, 并改变资金分配零星分散的做法, 把资金集中起来, 按轻重缓急的原则, 投入社会公共项目建设。理顺投资体系, 归口安排农业投资项目。对不同部门间的支农资金, 应按照“资金渠道统一归口, 资金使用用途不变, 各负其责”的原则, 把各部门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支农资金整合起来统筹安排使用, 着力解决使用分散和重复建设的问题。并对各项支农资金进行优化调整, 适当归并, 集中资金解决重大问题。

其三,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分配方法。一方面, 打破基数分配的传统理念, 不同的支农资金都应根据特定的工作目标、任务, 确定资金分配所应考虑的因素, 更多地采用因素分配方法。同时, 把资金分配方法予以公开, 努力实现分配环节的客观、透明、公平、公正。另一方面, 逐级往下推行因素分配方法, 多数支农资金项目审批权可下放至县级。这样有利于县级政府统筹规划, 通盘考虑支农工作, 将主要精力放在项目准备和项目实施上, 而不是在向上级争取项目上。

其四, 创新财政支农资金拨付方式。一方面, 全面推行财政支农资金报账制管理。即把各级财政投入项目的资金汇入县财政专户, 县财政落实专人负责, 根据工程进度及时将资金拨至承建单位, 整个工程的会计账务在县财政核算, 工程竣工验收后, 县财政即把项目完工形成的资产移交给有关单位使用和管理。另一方面, 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与政府采购制度, 完善财政拨款程序, 对投资规模较大、建设期限要求较严的重点项目, 由财政部门按工程建设进度, 直接拨至项目承建单位。

其五, 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系。首先, 强化财政监督。财政部门通过制定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办法, 协调资金在部门间的分配, 明确部门间的管理责任, 加强立项前的调查研究, 对项目建设中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检查, 按进度拨款, 控制投资规模, 进行全过程的监督检查等手段, 以加强对支农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其次, 加强部门监督。各相关主管部门主要从技术条件、过程规模、资金专款专用等方面进行项目监督。再次, 搞好社会监督。利用社会中介机构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 定期对大型工程项目进行专项检查。通过多方位监督, 确保财政支农资金使用合理, 效益提高。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2

贺方志

近年来,中央财政对农业政策的投入扶持和农业财政专项资金的拨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促进农业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财政支农资金为新时期破解“三农”问题提供了重要保障。针对新时期呈现的一些新问题、新特点,如何管好、用活财政支农资金,如何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链条效应和带动作用,必须有效利用国家积极的财政支农政策,主动调整支农方向,逐步完善支农措施,着力转变支农方式,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长效机制,规范运行,提高效益,努力形成与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相适应的支农政策体系,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总量不足,投资结构不合理。投入增长幅度低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目前,由于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收支结构不合理,地方财政主要依赖上级财政的投入。具体表现为:县级预决算安排支农资金的比重呈下滑趋势,支农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的比例低;财政支农资金投入事业费比重较大,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科技、改善生活环境、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资金比重较小;虚列支农资金数额高、比例大。

二是资金拨付不及时。财政支农资金由于涉及部门多,职能交叉、机构重叠,形成财政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格局;再加上财政管理体制要求平均分配资金,影响到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支持效果,分配拨付制度制约支农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其次,各部门对政策的理解、执行和资金使用要求各不相同,政策和资金分配上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的协调机制,资金使用分散和投入交叉重复,影响财政支农资金的正常运转和及时拨付,滞留支农资金。

三是资金使用监督管理不严。在财政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监督检查,有的脱离财政部门的监督,存在帐外核算、出借、白条顶库、挤占挪用、虚报冒领、骗取项目资金及损失浪费等问题。具体表现在项目实施单位不按程序申报审批、立项和建设,重要钱、轻建设、轻管理。由于支农政策涉及农、林、牧、渔、副等产业,主管部门多,投资渠道广,不利于对资金实行动态跟踪管理,监督管理不到位,资金没有按规划要求实施,容易产生资金“黑洞”和诱发侵占资金等犯罪行为。

四是资金分散重复,缺乏整合。由于财政支农资金主管部门多,缺乏归口综合管理,致使资金管理松散,领导个人支配使用的随意性大,分散重复使用相当普遍,没有严格按照预算方案执行,将财政支农资金分散拨付到各个部门或乡村使用,点、线、面统筹发展不突出,真正用于项目建设上的少,项目资金整合效应差,白白浪费的多。

五是资金投入类型单一。近年来,财政支农资金无偿资金多,如农村投入的低保资金、民政救助资金、开发扶贫资金等,一些部门领导将各类资金混为一类,对资金投入批示干预的多,没有严格按预算投入使用。不管资金的名目类别,或巧立名目,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拘泥于就扶贫而抓扶贫,对财政支农资金缺乏深层次开发利用。没有从启发农民思想、拓宽农村发展思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作文章,无偿投入使用的多,收到社会回报的少。

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

一是增加财政对农业投入力度,提高资金预算比例。“三农”问题必须长期关注,要从战略的意义来加快农村的发展,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积极调整财政支农政策,有效增加财政资金支持“三农”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完善农业财政政策制度,建立有效的农业保护机制,调整支出结构,转变支出方式,拓宽支持范围,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预算投入,特别是支农生产、发展科技、改善基础设

施、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比例和增幅,新增教育、卫生、文化支出。

二是加强资金管理,设立专户直接拨付。针对财政支农资金难以及时拨付到位的现状,减少沿途跑、冒、滴、漏,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及时、足额到位。要设立支农项目资金管理专户,简化报账程序,减少中间拨付环节,规范资金的管理运行,直接将预算内的支农项目资金拨付到各乡镇的财政支农专户上。如莒县招贤镇在对农民的种粮补贴、化肥柴油补贴、库区移民补贴推行“一卡通”信息化管理,直接拨付到农户的“一卡通”上,极大程度地提高了办事效能,减少了支农的中间环节,方便了群众。要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管理,规范资金账户管理、资金报账管理、物资采购及调拨管理、监督管理等相关内容,从规范、安全、高效的角度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稳健运行的长效机制。

三是规范操作,严格审批报账手续。由于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只注重前期申报立项,而不注重后期跟踪服务管理的苗头,上级政府和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资金的后期跟踪管理,不断加大支农项目资金的审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相关单位的第一责任人对项目予以验收,并由验收负责人签署验收意见,对合格的出具验收合格证,再由实施项目的乡镇凭合格证到县财政局报账中心填写报账审批表,申请办理拨款手续。要不断完善防腐防渎机制,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四是调整支农方式,多种形式并存。为了有效改变直接向农村投放资金的模式,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综合利用率,对支农投放方式不仅仅以现金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实用技术培训、购买种苗、提供生产资料等方法,利用科技扶贫、物资投放、完善基础设施等模式和政府集中采购等手段,促进资金向物质和技能转化,延伸资金发展链条,有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果。挖掘整理地方比较优势产业,选准选好适合地方发展带动性强的优势项目和优质主导产业,集中资金优先开发,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如2006年莒县招贤

镇根据全镇的实际情况,大搞农业开发项目,在黄埠、土岭、仕阳三个管理区的丘陵地带争取国土部门的1.5万亩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双庙、相官庄平原地带争取农业部门的5000亩中低产田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五是加强资金归口管理,明确资金使用方向。为了有效克服财政支农资金分散重复使用的弊端,要充分理顺支农管理部门,避免各部门之间相互争利,简化办事程序,使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清晰、用途清楚、职责明确,加大财政支农资金归口管理力度,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素质,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的申报办理,减少中间环节,减少层层滞留、挤占挪用财政支农资金现象,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有效机制。要明确资金使用方向。各部门要通力合作,结合长期规划和近期目标全面整合支农资金,对有开发价值的项目如农村的能源建设、生态建设、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治理项目等优先发展,其他项目有序发展,切实增强财政支农资金的活力,促进资金健康流转。从广泛性扶持向择优性集中扶持方向发展,加快发展扶持“三高”农业,开发名、优、特、稀新型产业,促使支农工作取得实效。如我镇紧紧围绕“突破招贤,带动莒北”的战略目标,在财政支农方面,突出特色,重点在山丘区搞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平原区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几年来,争取上级财政支农资金近千万元,在资金的争取上,明确资金使用方向,本着“山丘区搞土地综合治理项目,在平原区搞中低产田改造项目”的原则,促进了全镇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同时,通过良种补贴向新技术、新品种推广应用倾斜,重点支持发展丘陵地区的水利工程建设,形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长效机制。

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研究 篇3

关键词: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

一、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现状分析

新疆作为我国农业大省之一,现阶段政府财政投资仍然是拉动农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因此,研究如何提高财政支农效益,对实现“十一五”时期新疆农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现状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财政支农资金总体呈增长态势,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支持作用较大

自“九五”时期以来,财政支农资金总体处于上升趋势,由1996年的12.4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7.5亿元,增长了3.83倍,年均增长率达到28.71%,支农资金的增加较大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1996~2006年,农业总产值由128.87亿元提高到883.54亿元,增长了6.86倍,农业提供产品的能力明显提高。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粮食总产量由160.84万吨增加到895.22万吨,增长了5.57倍,棉花产量由94.04万吨增加到218.01万吨,增长了2.32倍,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1位;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农业机械总动力由698.56万千瓦增加到1190.04万千瓦,农村用电量由18.47亿千瓦小时增加到36.47亿千瓦小时,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290.01元增加到2373.28元,增长了1.84倍,农业的发展推动了新疆整个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财政支农资金总体效益水平呈下降趋势

为了评价财政支农资金的总体效益状况,本文引入财政支农资金效益考核指标,其公式为:财政支农资金效益指标=农业GDP/同期财政支农资金。

“九五”时期,财政支农资金效益一直处于下降趋势,2001年虽然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这并不是实际效益的提高,而是由于资金投入的大幅度下降所致,2002年降低到历史最低点5.99,波动幅度较大。近年来开始缓慢提高,但整体效益水平不高,10年间的平均效益为12.0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2.56),没有随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加而相应提高,说明财政支农资金的整体使用效益不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三)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变化明显,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增长迅速

从1996~2005年,支农资金投入结构发生变化,其中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变化最为明显,投入比重增加了2.48倍。特别是1998年国家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增发国债重点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大大增强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这对于提高农业的防灾抗灾能力、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其次为农业科技三项费、农村救济费、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分别增长了12.38倍、5.8倍、2.29倍。

(四)各项目支农资金对农民增收的弹性较小。结构效益水平较低

为了研究各项目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提高的弹性关系,现把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作为自变量X1,农业基本建设支出-X2,农业科技三项费-X3,农村救济费一X4,通过Excel对1996~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与各项目支农资金进行对数回归分析,得到回归模型如下:

Iny=7.4825+0.20841n×2-0.1030In×3+0.1775In×4调整后的R2=0,9836,说明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好;设α=0.01,F=161.3827>F0.01=6.99,变量X2、X3、X4的P值均小于0.01,说明该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9%的显著水平下成立,相关系数R=0.9949,说明各项目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从方程可以看出,各项目支农资金对农民增收的弹性依次为:农业基本建设支出为0.2084、农村救济费为0.1775、农业科技三项费为-0.1030,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没有通过统计检验被剔除。可见,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农业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对较强,而其它部分资金的作用较弱,没有充分发挥出对农业经济应有的促进作用,说明财政支农资金的结构效益水平较低,具有较大的提高潜力。

二、制约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的影響因素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财政支农资金对新疆社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总体和结构效益水平均较低,针对这种现状,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影响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的因素进行分析。选取1996~2005年具有代表性的、能够综合反映支农资金投资效益影响因素的八项指标来构建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的评价体系:X1—财政支农资金总量;X2—支农资金增长率;X3—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比重;X4—支农资金占农业GDP比重;X5—支援农村生产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比重;X6—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比重;X7—农业科技三项费比重;X8—农村救济费比重,数据计算借助于SPSSl2,0软件进行处理,得到结果如下:

由上表可知,第一主因子F1在变量X6上有较大载荷,说明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对财政支农效益有较大影响,是影响支农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这与前述回归分析结论相一致;第二主因子P2在变量X2和X4上的载荷较大,反映出持续稳定的支农资金增长率和所占农业GDP比重,即持续稳定的投资力度能够提高支农效益;第三主因子乃在变量x7和X8上有较大载荷,说明农业科技三项费和农村救济费支出比重的增加对支农效益具有促进作用,而新疆支农资金投入在以上几方面存在的问题,影响了投资效益水平的发挥。

(一)财政支农投入力度较小,难以形成规模经济

虽然支农资金总量在逐年增长,但其投入的相对规模较小,支农资金增长率波动幅度较大,占财政总支出和农业GDP的比重较低,分别为12.66%和9%,这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极不相称,支农资金的低投入导致农业产出效益低下。

(二)财政支农结构不合理,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生产性支出较少,非生产性支出较多。财政支农中支援农村生产方面的支出范围越来越广,但其投入量并没有明显增加,而各部门事业费支出一直偏高,平均比重达60%以上,而且事业费支出的内部分配结构不尽合理,其中人员开支所占比例上升较为迅速,业务经费和其他经费的增长受到较大影响,这类支出比重偏高必然削弱财政支农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2农业科技三项费投入不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本等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在技术一定的条件下,表现出下降的趋势,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民收入的增加则更

多的依赖农业技术的进步。长期以来,新疆农业科技三项费一直在0.95%的较低水平下徘徊,使得一些生产急需推广和研究的技术项目、技术成果不能尽快解决和应用,导致了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的低水平贡献率。

3农村救济费支出偏低。农村救济费支出通过转移支付直接增加丧失劳动能力、有特殊困难等农户的经济收入。而农村救济费支出总额不足,平均比重仅为0.25%,不利于新疆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三)财政支农资合管理机制不健全,资金使用效率较低

1财权事权划分不清,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由于支农资金分散于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各部门在资金的使用上没有做到统筹安排,造成资金的重复配置和分散使用,使有限的资金难以形成合力,导致支农资金难以发挥最佳效果。

2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估缺位。当前财政支农的主要内容往往是分资金、下指标,各部门重视资金分配,忽视资金监管,出现了问题往往相互推诿,地方政府仍然存在着对资金截留、挪用现象,使得资金到位率低,至于资金的具体使用过程和投入效果如何则很少涉及,资金的后续管理弱化甚至缺失。

(四)资金投入方式不灵活,导致财政支农导向功能弱化,支农效益低下

财政支农方式不灵活,导致财政“四两拨千金”的引导作用发挥不强,对其他社会资金投资农业的示范和引诱能力有限,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使得农业投入效果不佳,影响了财政支农的整体效益。

三、提高新疆财政支农资金投资效益的对策与建议

综合上述财政支农效益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分析,联系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使财政支农资金取得更大的效益,对促进农业发展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建立财政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财政支农要体现出国家对农业实行宏观调控的政策趋向,使农业成为真正的基础产业。一是增加财政支农投入总量,遏制其相对规模的持续下滑,保持投入的稳定性与长期性;二是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依法规范各级政府的支农行为。增强财政对农业投入的法律保障;三是充分利用“绿箱”政策,针对新疆农业发展的特点,从有效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拓展支农空间。

(二)优化财政支农结构,提高财政支农资源的配置效率

1压缩事业费支出比重,增加农业生产性支出。2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支持以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水利灌溉、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通讯和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农村因基础“瓶颈”所抑制的生产力释放出来。对惠及全社会的农业基本建设,可以采用其支出不再归类于农业基本建设的资金支出,单独列支,以免借其名虚增农业支出。3大力支持“科教兴农”。重点支持具有示范性、辐射性的农业科技成果示范区和基础性农业科研开发项目、农技推广体系等建设,通过财政的适当扶持,支持科研单位直接创办高新技术开发公司,以技術开发带动产业开发,从而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强农业竞争力。4加大农村救济费支出力度。应积极探索由“输血式”救济向“造血式”救济为主的开发型新思路转变,通过以工代赈、以物抵资、以奖代补等途径,把支持的重点转到启动农村经济、增强乡镇企业造血功能、公路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的改善以及科技教育方面,使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持久发展。

(三)改革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首先,合理界定各级政府间的财权事权,防止投资“缺位”和“越位”。按照建立公共财政体制的要求,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的支出范围,建立财政部门和主管部门协同共管、权责分明的管理责任制。其次,坚持以县为主推进支农资金的整合。通过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引导支农资金整合,以主导产业和项目打造资金整合平台,通过项目的实施带动资金的集中使用。根据财政支农的目标和重点,在适当归并资金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规划投入到重点区域,统筹安排使用,构建公共财政资源的整合机制。再次,加大资金使用效果的监督评估力度。将支农资金的追踪监管、效益反馈放在与资金分配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制定并完善效益考核指标体系,确立和贯彻严格的责任制和相应的奖惩制度,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更大的效益。

(四)充分发挥财政支农引导功能,建立多元化曲农业投入体重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问题研究 篇4

一、财政对“三农”投入的现状分析

根据中央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要求,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大幅度增长。惠农补贴政策范围不断扩大,包括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业机械化作业环节补贴,农作物统防统治补贴、劳动力转移培训补贴、生产资料综合补贴、能繁母猪饲养补贴等;同时,对主导产业示范区、农业精品园区进行奖励补贴。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包括创建示范村,整治村庄;支持城乡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等级公路、城乡公交通村率;支持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支持力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小流域治理;完成农业产业化项目;支持农村饮用水安全工程建设;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实行以奖代补,逐步实现镇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补助垃圾焚烧处置发电支出,支持垃圾无害化处置,提高垃圾集中收集覆盖面,完善“户集、村收、乡镇运、市县处理”的垃圾收集处置模式。

二、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财务管理不规范

部分专项资金没有按规定实行专户管理、专账核算或实行县级报账制。部分项目主管部门或项目实施单位会计制度不够健全,财务处理不规范,存在通过自制收据收取相关费用和支付资金的行为,以及存在大额现金支付、资金入账不规范、不及时的现象。

(二)项目资金不到位

由于项目方案编报不严谨,为争取上级资金项目投资编报过大,以及地方财力有限等原因,部分项目的配套资金无法按承诺要求到位,也有个别项目存在虚假配套的行为。部分项目资金没有及时按照项目实施进度拨款,或者部分项目已经实施完成但没有及时进行验收,造成部分项目补助资金没有及时拨付到位,形成滞留。个别地方存在公用经费挤专项经费现象;同时,少数项目支出内容不符合相关管理办法的规定,存在挪用专项资金的行为。

(三)项目管理不规范

部分项目没有按照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公开招投标,合同签订不规范,项目管理涉及的资产购置、入库管理的制度和程序不够健全。部分项目由于前期工作不扎实,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不够全面,导致部分项目未按进度实施;部分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措施不力,导致工程进展缓慢,造成项目补助资金无法拨付,形成结转。部分项目没有严格按照下达的建设内容组织项目实施;个别项目未报经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批准,擅自改变项目建设内容,甚至变更实施主体。

三、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支农资金管理重视程度不够

少数地方领导对支农资金管理和使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重争取、轻管理,重资金、轻项目,重前期、轻后期,重迁就、轻原则,重现实、轻长远,重机关、轻基层。有些县乡领导花钱大手大脚,不讲成本、不讲效益,有的甚至把向上级争取的资金用于弥补办公、接待和车辆运行经费等日常公用经费。

(二)乡镇财政财力和村级经济薄弱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多项民生政策,刚性支出的增长较快,而财政收入则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减缓,造成了区、乡镇财政非常紧张。同时,村级经济也比较薄弱,大部分村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这对于上级安排的项目需要的配套资金的落实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造成一些项目配套资金落实不到位的情况。

(三)乡镇财政未有效履行监督职责

由于基层财政机构性质、编制、人员等方面还不够完善,造成基层财政的管理、监督、服务职能还不够到位,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部分工作人员法规意识淡薄,有章不依,专项支农资金管理办法不严格执行,明知不规范的操作会带来不良后果,明知资金运行过程存在违纪违规行为,不愿去监督,不愿去得罪人,甚至宁可国家资金和群众利益受点损失,也不愿意去做“恶人”。有些乡镇财政存在着重收入管理、轻支出管理的问题,支出管理的主要精力集中在会计核算和应付日常工作,本应作为乡镇政府的财政财务综合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被淡化,难以做到对乡镇范围内各项财政资金使用实施监管,没有较好地履行财政支出的精细化管理等职能,特别是缺少对上级财政安排的资金以及其他部门、其他渠道下达的财政性资金的监管(尤其是对村级组织财政扶持资金的监管),缺少对项目资金的检查和信息反馈,乡镇财政成为资金拨付的“中转站”。由于监督工作不到位,在财政专项资金管理上产生了一系列问题

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思考

为了适应新的形势下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新的要求,进一步规范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全面提升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全面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全面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目前,要建立支农资金规范科学管理的长效机制,必须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管理

按照资金分配规范、使用范围明晰、管理监督严格的要求,加强资金管理制度的清理、修订和完善,建立覆盖全面的专项资金财政管理制度体系,并加强各项制度之间的衔接。规范项目申报程序,制订项目申报指南,明确资金用途和标准。开展项目实地踏勘工作,建立评审制度,以评审结果作为立项的主要依据,杜绝重复申报、随意申报。大力推进数字财政建设,逐步实行网上申报办法。

在项目实施中:一是必须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资金必须按计划落实到位,财政补助资金必须用于规定建设内容,不得擅自调整项目建设计划和资金使用方案。如确需调整,必须按原申报程序报批。二是项目实施单位要建立项目档案,定期向财政部门和农口有关部门报送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情况,按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三是项目使用单位坚持建设和管理并重,立足本地实际,建立工程管护机制,加强对已建工程所形成资产的管理,落实管护责任,发挥各项资产的最大效益。四是项目实施单位要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监管,健全财务核算制度,票据合法,专账核算,规范管理,确保专款专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审计、稽查等工作。各级财政要建立财政资金检查、巡查制度,加强农业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及时督促资金使用单位改正,努力提高资金使用规范化。五是强化项目约束机制,实行工程招投标制,政府集中采购制,推行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完善项目监管机制,实行项目法人制、合同制、工程监理制。

(二)做好项目验收,强化绩效评价

做好项目验收。验收总结内容包括:一是项目实施和执行情况。项目建设内容和进度是否与下达的实施计划、批复的实施方案相符,项目建设进度和质量是否符合有关要求和标准,以及项目实施是否达到预期效果等。二是项目管理和资金财务管理情况。项目建设管理、监管制度和财务制度是否建立,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制、投资规模和资金预算控制措施等是否落实,财务管理、会计核算是否规范,是否设立项目专账明细核算等。三是项目建设管理责任落实情况。项目建设主体、管理主体、技术指导主体、建设管理责任是否落实,是否对项目建设全过程依法实施有效监管,相应措施及后续管理服务是否到位,项目信息反馈、进度报送制度建设及报送情况。四是项目资金到位和使用情况。项目建设资金来源是否符合规定要求,地方财政配套或自筹资金是否足额到位,财政资金拨付是否按工程进度或资金报账情况及时核拨,资金使用是否按实施方案、计划和相关规定及专款专用。五是审计和档案情况。是否按要求进行项目竣工决算审计,相关文件材料和档案是否齐全、规范。六是项目运行情况检查。项目是否正常运行,项目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和促进农民增收能力等情况。六是按照项目建设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的要求,做好竣工验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确保竣工验收资料齐全、规范。

强化绩效评价,着重做好以下评价工作:一是实施方案制定:主要评价实施方案内容和实施方案报送情况。二是支农资金整合:主要评价财政部门整合相关资金的规模和渠道。三是资金项目管理:主要评价管理制度建设、资金执行进度、管理机制创新和管理工作开展情况。四是组织保障工作:主要评价组织协调机制、与部门配合程度、政策信息宣传以及有关总结、统计资料的报送情况。五是项目完成情况:主要评价项目建设内容完成程度、完成质量,是否按时检查验收。六是项目实施效果:主要评价项目实施情况以及取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其他效益。七是违规违纪行为:主要评价被监察、审计、财政监督机构等查出或被新闻媒体曝光并经查实的违规违纪行为。

(三)加强队伍建设,科学资金监管

规范机构设置。按照“一级政府、一级财政”原则,单独设立乡镇财政管理机构。统一规范乡镇财政机构名称,乡镇一级的财政管理机构的名称原则上为“菖菖乡(镇)财政所(财政管理办公室)”,省确定的小城市培育试点镇设立财政局,经济较为发达的省级中心镇,也可以设置财政局。

合理确定编制。乡镇财政管理机构所需编制由县区在乡镇编制总额内调剂解决。按照乡镇规模(如小城市培育试点镇、中心镇、一般乡镇)、财政收支规模、人口数量、地域情况等,合理确定乡镇财政管理机构人员编制。经济欠发达、财政收入规模较小的乡镇,原则上配备3人;经济发展水平中等及以上的乡镇,原则上配备5人;中心镇等收支规模较大的乡镇,人员配备可适当增加。

科学设置岗位。按照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和财政监管“三位一体”管理改革和不兼容岗位须单设的要求,科学设置乡镇财政管理机构工作岗位,一般设置预算编制、预算执行、财政监督(重点突出财政资金监管职能)、政府债务管理、会计、出纳等岗位。同时,按照“统筹兼顾、精简高效”的原则,可合理设置公共财政服务管理、国有资产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档案管理等岗位。

加强队伍建设。有计划地组织乡镇财政工作人员进行系统培训,支持、鼓励在岗人员参加深造和职称考试等学习,提高乡镇财政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优化干部队伍年龄结构,优先将工作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年轻干部充实到乡镇财政队伍中。稳定财政队伍,除提干等特殊情况,不得随意将财政工作人员调离财政岗位。加强乡镇财政干部考核力度,对财政工作突出的乡镇和工作人员给予表彰。

发挥乡财职能。特别要加强乡镇财政的监管职能,建立财政资金的检查、巡查制度,开展经常性的资金监管,确保辖区内的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

摘要: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着财务管理不规范、项目资金不到位、项目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对支农资金管理重视程度不够、乡镇财政财力和村级经济薄弱、乡镇财政未有效履行监督职责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需要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金管理,强化绩效评价,加强队伍建设。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5

财政支农资金是国家对农业投入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国家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政策的体现。国家审计机关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调查中了解到,财政支农资金为改善农业发展环境,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奠定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发现,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已制约财政支农资金作用的正常发挥,影响国家农业政策的切实贯彻 落实。

一、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支农资金有中央、省、市资金管理办法。由于地区、部门情况不同,各单位普遍缺乏制定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资金配套管理办法和制度。

(二)部分单位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基础较为薄弱。未设专账进行财政支农资金专项核算。

(三)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申报内容与实际财政报账的内容不相符,如:项目申请是检测设备,而报账的是电动车和照相机。

(四)部分财政支农资金到位滞后,直接影响了财政支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小麦抢收补贴到位滞后于小麦抢收滞后。

(五)缺乏对财政支农资金的后续管理和使用效益的监督体制,财政支农资金拨付出去了,无跟踪考核和监督。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审计建议

(一)加大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及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并严格贯彻执行,确保国家立法的严肃性、强制性和普及性。同时强化法律意识,摈弃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做到依法行政,保障农业、农村、农民的利益,发展农业,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

(二)充分发挥政府对农业投入的导向作用。

一 是进一步加强农业结构调整的力度,加大对农业的投入,积极推广新技术,提高农业现代化、科学化、机械化、知识化的程度,引导农民对农业科技知识的投入。基层政府和农口单位,直接面对广大农村农民,更要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领导农民致富,改变城乡差别。

二 是应对农口单位进行一次摸底,划清各自的职能范围,对提供社会公众产品和服务的单位,进行定员定额,财政全供;对可以通过市场形成收费的单位,督促其早日走向市场,并及时与财政“断奶”;而对一些科技含量高,又比较幼稚的农业产业,政府要积极扶持。

三 是要积极拓宽筹集支农资金的渠道,采取国际和国内、有偿和无偿、国家和地方、国家和集体、个人等相结合的筹资方式开发农产业。四是加快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开发并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增强农业综合实力。

(三)财政部门应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首先,要硬化预算约束,强化部门预算。在分配支农资金时,既要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科技的投入;又要切实按照实际需要,把握公众财政框架下的预算支出范围,减少财政不必要的负担。其次,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按照预算编制和用款进度,及时跟踪问效。最后,依法采取强硬措施,提高支农资金使用的效益。对违规操作者,严格执行《预算法》,该停拨款的停拨,该处罚的处罚。只有这样,才能严肃预算制约,保证预算执行畅通有效,使有限的财力达到

最大的成效。

(四)农口主管部门要切实发挥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的作用,用好财政支农资金。既要细化部门预算,科学编制支农项目计划,又要严格按财政批复预算内容执行,加强监管。改变部门财政支农资金重点不突出的局面,农林水等主管部门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确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重点项目,拉动龙头,有所作为,有所建树。要引入市场机制,进一步规范各项管理规定和制度,加大对支农项目的管理,全面推行工程招标制、项目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工程预决算审计制、专户报账制、责任追究制等管理制度,提高预算执行的公正性和透明度,维护国 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杜绝违纪违规问题的发生。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6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中图分类号:F810 文献标识码:A

Models ofFinancial Funds Adjustment for Surporting Agriculture

MA Jing,HUO Xue-xi,LIU Tian-jun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 of

Agro-Fore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Yangling,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studyiesthe practice of Shanxi Province'sfinancial funds adjustment for surporting aguiculture.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development,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financial funds, and the actuality ofagriculture projects management, it proposes three possible models such as projects drive restructuring model, industries drive restructuring model and regional construction drive restructuring model.

一、问题的提出

经过1978年以来的改革和建设,我国已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工农协调、城乡统筹发展的新阶段。现阶段,国家财政对农业支持的导向有明显变化,由过去单纯重视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大型水利的建设转变到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方面和农业生产能力的提高方面来。财政支农投资模式主要体现为“两增两减”的投资模式,“两增”即增加农村公共物品供给和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两减”即减少公共财政对农村竞争性行业的投资和减少政府行政管理支出。这种新形势、新变化必然会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和资金运行机制提出新的要求,基于我国财政支农资金“条块”分割和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现实,应着力解决投入分散与重复建设问题,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效果和质量。笔者对陕西省五个县(区)整合财政支农资金工作调研的基础上,对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模式选择进行深入探讨。

二、陕西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一)陕西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调查中,五个县(区)对除去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防汛抗旱、防灾救灾、“两免一补”等具有特殊用途的补助资金之外的财政扶贫、农业综合开发、支农专项、涉农补贴、经建口涉农、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民政、税改等方面的资金,根据本县(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资金整合范围,寻找资金整合的切入点,以多种方式进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模式:

1.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在所调查的五个县(区)中,一般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交叉情况比较突出,例如道路建设项目资金来源有的县多达8个部门,较少的也有3个部门(见表1)。这些资金大都规模小,用途分散,难以发挥作用。以这类基础设施项目为依托,把性质相似但来源不同的资金部分或全部整合归并,可以集中力量支持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水平。

2.特色产业发展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调查中,各县(区)都依据区内实际情况,以区内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较强的特色产业为平台,围绕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使各项资金相互补充,支持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

3.扶贫重点村建设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调查中,国定贫困县或全国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多采用此种模式,一般以扶贫重点村为载体,结合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将各个渠道的支农资金集中投放在特定村组,集中力量为当地农户脱贫致富创造基本条件。

4.产业园区建设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这种模式是指以产业园区建设为平台,根据园区建设需要,把多个小项目集合成大项目,并将相应的分散的支农资金整合成一定规模的资金,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园区建设速度,迅速提升主导产业竞争力。

(二)陕西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效果

1.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改善

调查显示,“十五”期末各县(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状况均有很大改善,尤其是各地农村小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农村安全用水、农村电网改造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农民培训工作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而且在相对贫困的地方,农民培训工作的开展力度较大,截至2005年柞水县累计培训农民8万人,略阳县累计培训农民7.59万人,延川县累计培训农民3.72万人,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这些变化充分体现了国家财政支农政策导向及各级财政支农资金投向的变化。

基层农技服务站建设农村安全用水(村数)衬砌渠道基层水管站建设乡村道路广电村村通工程乡村卫生院建设农村电网改造(村数)乡村文化站(室)建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培训农民劳务培训劳务输出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十五”期末,各县(区)的农业生产能力均有所提高。至2005年底,延川县良种推广种植面积达102万亩,比期初增加82万亩,陈仓区达42万亩。大荔县地势平坦,期末农机化水平比期初提高42个百分点,使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很大的改善(见表3)。延川、柞水和略阳三县的发展速度相对较慢,主要是因为其县级财政实力较弱。

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

调查数据显示,各县(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十五”期间呈不同幅度的稳定增长,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从相对数量上,期末两年的增长速度均快于期初两年的增长速度,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财政支农对提高农民收入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体现出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有明显提高(见表4)。

(三)陕西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陕西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在初步探索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要进一步开展,还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现行的行政考核机制导致财政支农资金整合思路上的偏差,还有待进一步调整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工作重心应是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是在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仍然跳不出“跑项目,要资金”的思路,仍旧把申请到更多的资金当作首要任务。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县乡级地方政府财政资源短缺,完成各项农村工作任务的资金缺口比较大;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考虑,在与上级政府的博弈中总是希望尽可能多地得到资源;最关键的是当前对县乡级地方政府及财政部门的行政考核还沿用传统的考核方式上,未能建立起真正和资金使用效率挂钩的考核机制。

2.财政支农资金的整合主要依赖于行政推动,行业部门缺乏资金整合的激励机制

调查显示,各县(区)的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主要是依赖行政力量推动进行的。之所以采用行政推动的方式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制度性的工作机制;二是支农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有的分配格局下行业部门的既得利益,不能使行业部门产生资金整合的内在动力,所以目前来看行政推动是比较有效的方式。将资金统筹管理,项目统一建设后,行业部门在有关规定范围内对资金失去了独立支配权,会影响其策划、申报和实施涉农项目的积极性,并有可能导致区县支农资金总量减少[1]

3.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有待完善,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困难较大

现阶段,我国财政体制正处于部门预算改革时期,上级部门按“条条”拨付支农资金的格局短时间内不可能改变,一方面这些资金大多是专项资金,要求专款专用,这样做可以防止对项目的随意更改,贯彻中央政策意图,同时也会出现管的过细过死,降低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影响地方政府管理资金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得到了更多的权利,县(区)级地方政府可以因地制宜的投放支农资金,减少交叉重复建设,但无法有效规避地方政府挪用、挤占支农资金及将支农资金投向“面子工程”追求政绩等投机行为。整合不是简单的调整和归并,也不是单纯地将某一部分资金划归一个部门或机构管理,而是要形成分类科学、分工明确、管理规范、运转有序的资金使用管理的有效机制[2]。如何改革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机制,正是进一步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困难所在。

4.项目审批程序不够完善,难以满足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要求

调查中发现县(区)政府在进行各部门项目可行性论证时,大多数是组织相关的部门专家评审,这样无法避免部门利益的对项目评估产生的影响,而且也无法避免地方政府为争取更多的建设资金而默许同一项目在不同部门之间重复申请。上级部门在对下级部门项目进行审批的时候,由于对信息获得的困难性,也极有可能使审批流于形式。如果无法保证项目规划和审批的科学性,就有可能发生新一轮的资金低效使用,从而无法实现支农资金整合的目标。

三、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模式选择

根据当前农业农村发展的状况,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格局,以及农业建设项目的管理现状,结合陕西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实践经验,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可选择如下三种模式:

(一)项目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项目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是指以地区内关系“三农”的重点建设项目为平台,统筹规划各渠道资金,集中投放,使这些资金能在最短时间内产生最大效益。除前文指出的陕西省五县(区)实践中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带动资金整合模式之外,在实践中还应有更多的具体模式。例如,在调查中发现,各县(区)的科技推广与农民培训项目资金来源交叉情况也十分突出,资金规模小而分散,以此类项目搭建资金整合平台,既可集中力量培训农民,又可完成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应会大有作为。

(二)产业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产业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是指以区内具有竞争优势、带动力强的优势主导产业为依托,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产业竞争力为目标,整合相关项目资金,使各项资金相互补充,支持产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全国各地区资源禀赋情况不同,农业产业发展状况差异很大,因此,各地搭建产业平台一定要注意因地制宜的选择产业以及所要支持的环节,确保资金整合发挥效益。

(三)地域建设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

地域建设带动支农资金整合模式是指以区内特定区域发展为依托,围绕该区域发展规划,从建设区域、项目组合上进行整体布局,加强各部门之间沟通协调,整合项目资金,投向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重点工程建设,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当务之急,使区域面貌迅速改观,区域经济功能迅速提升。前面述及的以扶贫重点村建设带动支农资金整合和以产业园区建设带动支农资金整合都是比较典型的地域建设支农资金整合模式。区域范围有大有小,确定区域范围的关键在于能否在这一范围内充分发挥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制度保障

(一)完善行政体制改革配套机制,保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顺利进行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虽然只是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方面,但是要达到改革的目标,需要方方面面的配套改革。其中,当务之急是完善行政体制改革配套措施,改革传统干部考核的“GDP陷阱”,使之与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紧密联系,涵盖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的考核。这样将有助于地方政府和各部门统一认识,转换工作思路,切实保障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顺利进行。

(二)充分尊重行业部门权力,调动各部门参与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积极性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关系农业发展大局,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地方政府应该充分尊重行业部门权利,不干涉行业部门业务指导、资金使用的权利,保护各方支持“三农”的积极性,尽可能的争取各部门的支持。

(三)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整合财政支农资金的能动性

在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下,由于财权高度集中于中央、省两级政府,农业农村建设投资也相应的高度依赖中央、省两级财政投资,事权随着财权的逐步上移既加重了中央的负担,又影响地方政府投资农业农村建设的积极性。由于上级部门获取项目信息相对困难,对一些项目尤其是小型农业项目的管理往往事倍功半,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过程中,对于这样的项目应允许地方政府灵活安排,并相应的适当下放财权。同时,要深化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改革,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支农资金运行安全高效。

(四)规范项目管理制度,建立支农资金投入长效机制,支持支农资金整合

为了防止在整合的过程中产生新的项目交叉重复现象,应进一步完善项目管理制度。在项目的“条条”管理格局暂时不可改变的情况下,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建立定期的部门领导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同时上级部门间应进行适当的职能归并,否则无法从根本上杜绝地方政府部门的投机行为。在对项目的具体评估中,可引入社会评估机制,确保项目可行性论证的科学性。同时应不遗余力地加大支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支农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避免资金不足引起的浪费和低效,从多方面支持财政支农资金整合。

参考文献:

[1]彭美云.对整合政府支农资金的几点探索[J].实践创新,2005(10):14.

[2] 张岩松.我国财政支持“三农”政策.中国财政部网,http://www.mof.gov.cn/news/20050331_1843_6510.htm

[3] 国家发展改革委农村经济司.整合政府支农投资大有可为[J].宏观经济管理,2006(5):31.

(责任编辑:孙桂珍)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7

财政支农资金主要是指国家财政收入中用于推动农业科学生产, 促进农村全面发展, 帮组农民改善民生问题的资金投入, 具体项目涉及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类的固定资产投资, 以发展农业、改善生产条件、优化生产结构、提高农业综合效用为目的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 以保障贫困农业人口正常生活为目的的财政扶贫资金等。

随着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 农业的生产条件获得了极大的改善, 农村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 农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大幅提升。此外, 近些年来, 财政支农资金将注意力转向农村社会生活领域, 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公共环境的改善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 使农村居民的生活变得更加安全、更加和谐、更加稳定。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 管理部门多且分散、资金下拨不及时

我国的政府体制比较复杂, 涉及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部门多且分散。一方面, 专项资金通过层层下拨才能从上级主管部门流通到最基层的需求部门;另一方面, 涉及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部门多而分散, 各部门之间协调性较差且存在各自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现象。以上两个原因导致财政支农资金的下拨不能及时到位, 影响到相关项目的正常运行。

(二) 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 资金严重浪费

首先, 部分财政支农资金的投资项目未经过科学、合理的评估即通过了审核, 部分投资项目不具可行性, 但是处于地方利益的保护最终获得了批准, 这些行为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其次, 财政支农资金垂直下拨, 资金使用状况不属于财政预算的范畴, 因此可控性和可监督性较差;最后, 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 舞弊现象时有发生, 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

(三) 地方配套到位难, 支农项目未能如期完工

一方面, 有些欠发达的地方经济基础比较薄弱, 部分支农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地方自筹的资金和配套设施到位不及时;另一方面, 部分地区或部分支农项目只注重项目的申报, 资金到位之后却未按照申报计划来合理使用资金, 甚至有些地方的支农项目根本就没有开工建设。无疑, 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财政支农的意愿, 影响财政支农项目正常运行的同时也降低了财政支农资金的利用效率。

(四) 财政支农资金的分配结构不合理

财政支农资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提高农业生产力, 发展农村事业来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因此,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是基础, 应予分配比重较高的资金。但是, 到目前为止, 我国对农业行政事业的资金支持力度要远远高于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水平,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但是基于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水平还比较低, 发展生产力应是当务之急。

(五) 支农项目分配过均, 科技含量低且难以发挥规模效应

一方面, 为了保证财政支农资金分配的公平性, 国家将支农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各项事业中。但是这样的投资会使得必需的、规模大的项目获得不了充裕的资金支持, 比如说在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领域的投入、对农业科研事业的投入、对农民公共医疗、社会保障方面的投入都不足以满足当前的需求。另一方面, 支农资金分配过于分散, 发挥不了应有的规模效应。总之, 虽然每年国家拨付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改善农业和农村的现状, 但是农民的收益尚不明显。

(六) 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力度小

在传统经济体制下, 我国农村的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 因此对于农村经济这一领域, 国家在选择支农对象时多以集体所有制的乡镇企业为主, 很少会考虑到个体或者私营经济。随着农村经济结构的多样化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事个体或私营经济, 这部分人群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的一个群体。此外, 虽然农村的个体或私营经济蓬勃发展, 但是其固有的弊端加之农民不科学的经营管理使得这部分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因此, 国家应该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和必要的指导管理, 使其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三、改进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科学、完善的支农项目数据库

各级财政部门和其他管理部门应该相互协调,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对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综合开发、财政扶贫等符合条件的财政支农项目建立一个完善的数据库, 力求做到重点突出, 并且努力实现规模效应。

(二) 严格支农项目的申报工作

相关部门一定要对财政支农资金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进行论证, 而且一定要保证论证过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监督部门要对这一过程进行监控, 切实保证符合国家政策的、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需的并且可行的项目获得充裕的资金支持。

(三) 加强支农资金管理

首先, 对财政支农资金设置专门的账户, 做到专款专用, 切记与其他资金混用;其次, 要改变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的支付环节, 制定规范、合理、高效的支付方式和支付环节, 加快支农资金的下拨速度, 保证支农项目按照计划顺利实施。最后, 应制定配套的机制来加强支农资金的审计监督力度, 建立、健全追踪跟踪系统, 保证支农资金安全的到达支农项目。

(四) 制定资金管理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

一方面, 要以法律、法规或者行政规定的形式将资金管理政策明确下来, 以保证支农资金的下拨、支农资金监督及支农资金的运用等有法可依、有章可寻;另一方面, 要明确各部门的责任, 并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制度, 杜绝违规事件的发生并且保证事故发生后能够对违法乱纪的人员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 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及非公有经济的支持力度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速度更缓慢, 国家应该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的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予特殊照顾。此外, 财政支农资金应该加大对农村非公有经济的支持力度, 通过改变一部分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帮助一部分农民先富裕起来, 然后先富带动后富,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意义。加强财政资金的管理有利于合理配置公共资源, 有利于发挥规模效应、集中力量办大事, 最终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促进农业生产、改善农民生活水平。

摘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对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分析了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 以期对相关部门有所帮助。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项目,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张韶华.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行为若干问题分析[J].农村经济, 2007 (02) .

[2]游本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J].财政监督, 2007 (01) .

[3]游本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探讨[J].江苏农村经济, 2011 (03) .

[4]蔡农.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重在机制创新[J].中国财政, 2012 (01) .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8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内容与种类

目前, 财政用于支持“三农”的资金, 按照具体内容可分为: (1) 农业生产类:如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国家农作物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等; (2) 农村社会保障类:如新型社会救助专项资金、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 (3) 农村教科文类:如计划生育奖励扶助资金、农村中小学资金补助等 (如免除学杂费、免费提供教科书、爱心营养餐工程、农村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农民“双证制”培训经费、农村文化活动繁荣工程补助等; (4) 农村生活类:如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补助、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农村公路养护补助、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等; (5) 促进农村消费类:如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财政补贴、农村“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财政补助资金等; (6) 农村组织建设类:如村级组织运转经费补助、村干部报酬补助、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补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补助等。

以上几类财政支农资金还可以按照具体用途, 可分为资产性补助资金 (如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社区公益性设施形成固定资产的补助资金) 和收益性补助资金 (如用于农村社区组织建设、农民社会保障、农村救助、中小学学生补助及促进农村消费等的补助资金) 。另外, 财政支农资金按照资金来源渠道, 可分为中央财政支农资金、省财政支农资金、县 (市) 及乡镇财政支农资金;按照资金补助对象, 可分为农业企业财政支农资金、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支农资金、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支农资金、农户农民个人财政支农资金等;按照是否偿还, 可分为有偿财政支农资金与无偿财政支农资金。

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要求

财政支农资金涉及面广、敏感度高、政策性强, 必须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管理, 明确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原则要求。这些原则主要有: (1) 专款专用原则。财政支农资金姓“农”, 必须真正用于农业、农村、农民, 严禁用于平衡预算收支、偿还债务、改造办公场所、购置车辆、通讯器材及发放人员工资补贴等与“三农”发展无关的支出。 (2) 公开透明原则。财政支农资金必须实行公示制度, 阳光操作, 接受公众监督, 对重要的支农项目还要实施专项审计和财政绩效评价。 (3) 规范管理原则。资金使用单位必须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制度, 确保资金专人管理, 专款专用, 专账核算。不得以任何名义挤占、挪用、骗取、滞留财政补助资金, 对违法、违纪行为, 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 追究相关单位和个人的法律责任。

三、村集体经济组织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1. 资产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

(1) 货币资金补助。村集体经济组织取得的与资产有关的资金补助, 应计入公积公益金作为权益管理, 如村 (室) 改造补助费、村村通修路补助费等, 项目完成后应增加相应的资产, 如一部分支出不形成资产的, 应转作费用支出或损失予以转销。

例1:某村委会决定将村道路硬化成水泥路, 工程预算造价为10万元, 具体资金来源为:收到财政部门转来的道路修建补助款6万元, 向信用社借款2万元, 其余2万元由村自行解决。应作会计处理为: (1) 收到财政补助和信用社借款时, 借:银行存款80 000;贷:公积公益金60 000, 短期借款———信用社20 000。 (2) 支付工程建设款时, 借:在建工程———村水泥路建设100 000;贷:银行存款100 000。 (3) 工程竣工验收合格交付时, 借:固定资产———村水泥路100 000;贷:在建工程———村水泥路建设100 000。

(2) 实物资产补助。村级组织取得无偿下拨或捐赠的实物资产, 应根据资产移交等相关资料, 借记“固定资产”、“库存物资”等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

例2:某村申请大型农机具支援项目, 被农机部门批准并拨付一台大型拖拉机, 转来有关手续和资产交接清单列明价值15万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固定资产———×农机150 000;贷:公积公益金150 000。

2. 收益性补助资金的会计核算。

(1) 如用于农村社区组织日常运转经费、村干部报酬补助, 良种、粮食种植补贴、农机购置、退耕还林、河道清理补助等, 应于实际收到补助款项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补助收入”科目;支出时, 按其用途借记“管理费用”或“其他支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或“现金”科目。

例3:某村委会收到财政拨付的办公经费补助20 000元, 防洪清理河道补助5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25 000;贷:补助收入——村经费补助20 000、———防洪清理河道补助5 000。

(2) 如用于农民生产生活保障、农民困难、下山搬迁等扶持性补助, 项目较多, 归纳起来有三种拨付方式:一是“直补”, 即由财政部门直接拨补到有关农户或个人;二是“转补”, 即由财政部门拨补到村或学校, 再由村或学校按批准的补助对象和补助标准发放到有关农户或个人;三是财政部门拨补到村或单位, 再由村或单位自行安排补助到有关农户或个人。第一种方式与村集体经济组织无关;第二种方式应作为代管资金列入负债管理;第三种方式则应作为补助收入管理。

例4:某村收到征地补偿款200万元, 按规定80万元属于村集体的征地补偿, 其余120万元属于对农户个人或土地承包者的补偿。应作会计处理为: (1) 收到补偿款时, 借:银行存款2 000 000;贷:内部往来2 000 000。 (2) 属于村集体的征地补偿, 借:内部往来800 000;贷:公积公益金800 000。 (3) 属于农户个人或土地承包者的补偿, 借:内部往来1 200 000;贷:现金1 200 000。

例5:某村收到县财政转来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10 000元, 用于照顾烈士军属、五保户、残疾人救济、困难户补助、计划生育补助等。用现金先期发放补助5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借:银行存款10 000;贷:应付福利费10 000。借:应付福利费5 000;贷:现金5 000。

有的财政支农资金采用报账制管理模式, 如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资金等。报账管理是指财政资金使用单位根据批准的年度项目计划、工程设计方案、合同等, 按照项目建设进度, 凭真实、合法、有效、完整的原始凭证及相关资料, 向财政或其他资金管理部门报账, 经审核同意后将项目资金直接拨付给项目单位的管理制度。这种情况下, 村级组织只参与了补助项目实施的相关管理和监督, 村级组织是补助项目的受益单位和相关资产的接收单位, 并没有收到资金, 但村级组织账务上应进行反映, 以保证村级组织财务的完整性。村级组织应根据有关部门转来的相关资料及凭证, 如形成资产的项目, 借记“有关资产”科目, 贷记“公积公益金”科目;如不形成资产的项目, 借记“其他支出”或“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补助收入”科目。

例6:某村上报扶贫修路项目, 修整出村道路2公里, 得到上级有关部门立项, 扶贫资助5万元。该项目纳入政府采购, 上级部门采用报账制管理, 村级组织只参与监督管理。项目实施结束后, 经村和有关部门验收合格, 并收到有关部门转来的相关资料。应作会计处理为:借:其他支出50 000;贷:补助收入———扶贫资助50 000。

四、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农民专业合作社接受国家财政补助的资金, 主要是扶持引导合作社发展, 支持合作社开展信息、培训、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合作社对财政补助资金取得、使用的核算, 应通过“专项应付款”科目处理。

如合作社用其接受的国家财政补助资金, 建造固定资产、农业资产、无形资产等。在接受财政补助资金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资产建造过程中发生的支出通过“在建工程”科目核算, 待资产建造完成, 交付使用时, 将“在建工程”转入“有关资产”, 同时,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专项基金”科目。

例7:合作社接受财政项目补助资金100 000元, 用于建造冷库, 冷库建设完毕验收合格投入使用, 全部支出合计160 000元。应作会计处理为:收到国家补助资金时, 借:银行存款100 000;贷:专项应付款100 000。工程完工, 交付使用时, 借:固定资产———冷库及设备160 000;贷:在建工程160 000。同时, 借:专项应付款100 000;贷:专项基金100 000。

如合作社用其接受的国家财政补助资金开展信息、培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质量标准与论证、市场营销和技术推广等服务, 则直接冲减“专项应付款”科目。

例8:合作社收到国家财政直接补助资金100 000元。用其中20 000元补助资金支付成员培训学习费用。应作会计处理为: (1) 借:银行存款100 000;贷:专项应付款100 000。 (2) 借:专项应付款20 000;贷:银行存款20 000。

五、农业企业财政补助资金的核算

根据目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 农业企业如符合小企业标准的, 应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 其余大中型企业、股份制公司应执行《企业会计准则》。

1. 执行《小企业会计制度》的农业企业。

按照《国资委办公厅关于在财务统计工作中执行新的企业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的规定, 农林牧渔企业从业人员数在500人以下, 或年销售额在1 000万元以下的划分为小企业。对农业小型企业取得财政补助资金, 《小企业会计制度》中没有明确规定, 笔者认为, 小企业可通过增设“专项应付款”科目进行处理。收到财政专项补助时, 借记“银行存款”科目, 贷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项目完成, 形成资产的部分, 按实际成本借记“固定资产”等科目, 贷记“在建工程”科目, 同时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科目, 未形成资产需核销的部分, 经批准, 借记“长期应付款”科目, 贷记有关科目, 如补助结余需上交, 借记“专项应付款”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2.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农业企业。

对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农业企业, 如属于准则规定条件的政府补助, 对于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 取得时, 不能全额确认为当期收益, 应当随着相关资产的使用逐渐计入以后各期的收益。即这类补助应当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自相关资产可供使用时起, 在该项资产使用寿命内平均分配, 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对于与收益相关的政府补助, 应当在其补偿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发生的期间计入当期损益, 即用于补偿企业以后期间费用或损失的, 在取得时先确认为递延收益, 然后在确认相关费用的期间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费用或损失的, 取得时直接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9

一、中国现行财政支农资金基本情况

1.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现状

我国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模式现状:以中央、省级投入为主, 市县乡投入为辅, 由中央统一下放支农政策, 中央和地方分级负责承担支农责任, 有关财政部门负责核拨支农资金, 涉农部门对支农项目进行组织和管理, 事权责任由各级进行分担。但需要注意的是, 在传统意义上的财政支农政策内容主要包含: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的事业费、农业科技、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扶贫救济费等。自1980年起, 往后长达二十多年内, 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一直属于我国政府支农政策的重点, 居于首位并达到了68.28%, 持续的时间过长就会导致财政支农政策投入不均衡, 在这种长期模式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 对今后所提出的一系列创新型管理模式、改革财政支农政策、改变财政支出方向等新形势下的支农举措其实都是一种无形的阻碍。

2. 当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运行中存在的弊端

(1) 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由于新的观念没有及时更新, 又受陈旧观念的影响较为持久, 政府往往将资金投入的重点集中在大中型基础设施建设, 从而忽略了小微型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民和农村发展具有的直接影响, 形成基层受到的优惠政策较少、农民没有切实受惠的局面。此外, 农业科技也是推动现代化农业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力量和关键因素, 但如今的政策在这方面的投入量仍然不足, 所以还需要关注农业科技和研究方面资金的投入是否到位。

(2) 重拨轻管, 资金使用效率偏低。当前, 由于支农项目繁杂难管, 许多项目交给了当地乡镇政府和一些事业单位负责, 但因为许多部门多头管理、职能交叉、职责未明确, 往往导致在项目建设中, 只重视资金投入, 轻视管理活动和逃避责任等现象的发生, 致使许多拨付款的使用效率不高, 甚至还会出现重复投资造成资金浪费的情况。

(3) 财政资金支农下达拨付滞后。由于我国政府层级和涉农管理部门较多, 财政支农有关资金拨付和下达的程序较为繁琐。所以在程序多、权责模糊的情况下, 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很难形成合力, 投资政策运行过程中的损耗较大。除资金传输以外, 项目的申报、审批和监督都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财力、物力, 项目的执行也需要通过各级政府的层层审核, 这样既降低了财政支农效率错过了最佳时间, 又增加了运行成本。所以在这样低效的工作模式下, 容易造成资金拨付延迟或滞留, 使得许多资金没能够及时发挥它应有的最大效果。

(4) 资金发放公开透明度不高, 农业投资监督制衡机制不健全。由于资金拨付的顺序是由上向下, 发放公开透明度不高, 规范信息公开工作不到位, 支农资金追踪监管反馈差和支农项目的审批、检查、验收权掌握在主要相关部门手中等原因的影响, 使得农民群众很难进行民主监督, 所以涉农专项补助资金被随意侵占、挪用、截留、滞留等情况难以避免, 导致涉农专项资金流失严重。

二、中国现代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的最佳选择

1. 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率

在财政支农资金配置中, 效率集中体现了所有涉农项目的发展, 同时也决定了国家政策的实施与落实效果。所以要按照公共财政体制要求, 对现有财政支农专项资金进行归纳与整合, 将资金的投放集中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 并在调整农业专项资金中, 本着事权与财权一致的原则, 适当的划分财政部门资金管理的职权范围, 这样有助于提高财政支农资金配置效益。

2. 优化支农财政资金支出结构, 推进支农财政资金整合

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主要是指将分散建设转为集中建设, 目的在于通过资金的整合, 形成合力、发挥优势互补、推进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新农村的进程, 同样是财政资金管理模式中的重要改革之一, 在中国一些欠发达的广大农村地区, 资金和技术尤为匮乏, 这些地区的资金结构优化和整合就显得更加重要。所以, 除了直接补贴和救济、扶贫、救灾的支农资金之外其余的都需要进行整合。

整合财政支农资金还要以使用效益最大化作为终极目标, 并同时需要考虑一些综合性的因素, 如资金投入的总特点和当前农业发展的现状等, 才能减少资金运行过程中“耗损”, 从而不断地对财政支农资金投向进行规范, 科学合理地配置公共财政资源。

3. 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制度, 建立长期有效监管机制

项目的资金管理和组织实施权与考核验收权要明确地区分开来, 从而避免出现既担任“裁判员”又做“运动员”的现象, 导致项目建设出现混乱的情况发生。在项目建设完成后, 政府应尽可能地将财政资金在集中结算后, 通过支付系统拨付的方式, 直接到达货物、工程、劳务供应商的手中或兑现到农民个人, 而不是人为的动用财政支农资金直接付给项目建设单位。通过资金管理具体化实现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的严格把关, 努力做到支农资金的公开透明、科学规范。

利用长期有效监督手段可以避免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原因在于支农资金被挤占、挪用、截留等现象出现大多是现行监管机制存在漏洞, 所以要强化资金管理, 加强长期规范监管, 研究制定5-10年不变的全国财政支农总体框架, 并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务求取得实效。例如:在基层, 凡是惠及农村、农民支农的专项资金, 一律应公示在村务公开栏中, 有关负责部门不仅要开展经常性自查活动和自觉接受审计、监察、纪检部门的审计和监督, 还要逐步在网络上扩大公开政府在支农资金使用、配置方面的明细内容, 供农民群众进行民主监督工作, 以此打造一支高效廉洁的基层财政支农队伍。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创新的政策建议

1. 管理机制创新:建立支农资金责任追究制度

责任追究制度应该在任何涉农资金管理活动中建立, 从明确资金管理行政部门和主管项目部门各自职责, 理清、完善双方的约束、稽查机制, 到规范拨款程序, 并将每一项目的责任和权利落实到个人。不仅如此, 主管项目的各个部门还要对项目的审查和验收已完工的项目实行公示制度。如若存在违纪行为, 直接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只有这样, 坚持建与管并重, 才能确保信得过, 靠得住, 工程建得成, 建得好。

2. 资金使用机制创新:实行投入方式多样化

同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业务、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出现迟、规模小、发展慢。为加强规划引导, 创新资金使用机制, 政府可采用民办公助、投资参股、以奖代补、政府贴息、先建后补等有偿与无偿相结合的投入方式, 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并大力支持农业部门改革创新和提升涉农部门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 弥补农村政策性金融投入与风险补偿机制的“缺位”现象,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带动作用和导向功能。

管理机制和涉农资金使用机制的创新要本着上级扶持政策不改变和项目单位资金管理权限、资金安排渠道、资金监督方式不变的基本原则, 并时刻以效益为上。相信通过大胆地创新, 合理地改革就能够为财政支农政策注入新的活力。

总之, 加强和创新支农资金的管理工作, 关系到我国农村事业的健康发展, 也与我国的根本民生问题紧密相关。如今的支农工作亟需通过提高资金配置效率, 优化资金支出结构, 推进资金整合, 夯实管理基础, 强化政府自身建设, 创新支农机制等一系列管理方式来切实发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最大效用, 并不断朝着做大做强农业产业、发展农村、农民增收致富和建设幸福生活家园的大方向迈进。

摘要:近年来, 财政支农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同时对加强农财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提高农户生活质量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仍然存在着监管工作不到位、工作效率低、财政支农资金浪费严重等问题。该论文就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目前的状况和运行过程中所存在的弊端, 希望通过合理选择和创新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 以达到适应国家政策的重大战略性调整和促进农村事业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模式,选择,创新

参考文献

[1]刘传磊, 李世明.财政支农体制存在的问题和完善建议[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04) .

[2]唐乔生.整合财政支农资金推进城郊农业产业发展[J].农村财政与财务, 2011 (03) .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10

一、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现状

财政部数据显示, 2013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的“三农”支出超过1.3万亿元, 其中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四项补贴超过1700亿元。2014年, 中央财政支农的管理力度进一步增加, 种粮直补资金、农资综合补贴资金分别达到了151亿元和1071亿元。随着我国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增加,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精准性、指向性和使用效率不高的现状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很多基层干部反映, 我们我国农业补贴的项目比较多, 管理部门存在职能交叉等诸多问题, 所以资金发放手续比较繁琐, 增加了工作量和行政管理成本, 需要相关部门在加大支农力度的同时, 加强对财政治病资金管理问题及对策的研究。

二、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体制不健全

就目前而言, 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尚没有制定一个健全的管理体制, 也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其进行约束。同时我国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有特别的分级部门, 资金很难有效率的进行下拨。我国目前实行的支农资金管理体制是根据财权以及使用事权来进行划分的, 每一集的财政部门管理本级的农业中财政的支出, 同时上一级的财政负责指导下一级财政的支出管理工作。也正是因为国家对财政方面的种种规定, 使得我国政府部门的分级较多, 专项资金经各级财政与主管部门下拨时, 往往会经过很长的时间, 造成资金跨年度的滞留问题。

(二) 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的体制不健全

财政支农资金其实是国家财政宏观调控的一种具体的体现, 因此, 在其管理以及使用方面应该进行统一的规划、高效率的利用以及科学的管理, 并且还必须要做到权力与责任的明确化。但是, 就目前我国的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状况而言, 是存在很大问题的。由于缺乏对于财政支农资金的有效监管以及考核, 使得资金在预算、投资、运行等方面都不够成熟, 造成资金投资的浪费。或者因为不合理的预算带来极大的投资损失。究其根源, 还是在于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制的不健全。

(三) 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营成本高

财政支农资金经国家发放后再进行重重下拨, 导致其在中间的环节消耗巨大, 造成资金的运营成本提高, 结构也难以调整。政府在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中设置了很多的部门, 也设定了很多的程序。特别是在一些地方的农业部门中, 其在机构、人员方面都存在一定的膨胀状况。还有很多县、乡 (镇) 级别的资金管理部门因为本身财政困难, 而挪用专项的支农资金, 从而维持自己单位的正常运转或者提高单位职工的福利。这种种现象都造成了财政支农资金运营的高成本状况。

三、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现存问题的对策

(一)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体制

要想有效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体制, 具体的要做到:第一, 整合目前现有的支农资金以及农业项目, 将其进行集中。对现在进行的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的支农资金的投资, 特别是那些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 一定要进行统一的规划, 合理的安排, 避免资金的重复投资, 或太过分散性的投资, 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将那些能够统一管理的事项放在一个部门进行管理, 同时也要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与分工, 保证财政支农资金的合理配置;第二, 要建立起规范统一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制度, 包括对于资金投入后的后续的管理过程都要有效地进行规范。

(二) 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监督体制

要想更好地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督机制, 一定要制定有效的监督条例, 并且严格执行。具体的监督方法有:第一, 严格监管各部门对于资金的预算以及控制。在项目实施之前, 要求各部门在经过考察以及论证之后, 进行合理的预算, 减少资金使用的随意性;同时, 各部门之间要密切的配合, 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将各项资金都落实到实处。第二, 定时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内部审计, 保证支农资金能够专款专用, 在审计中, 首先是对资金投入项目的立项审计, 其次是对资金使用效益方面的审计, 最后是对资金管理与项目实施调查状况的审计, 通过这些监督措施, 更好地规范对于资金的管理, 避免财政支农资金的浪费, 保证资金的专款专用。

(三)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运营方面的法制建设

针对资金管理部门分级较多, 以及专项资金的浪费等状况而造成的运营成本的增加, 一定要加强对于财政支农资金运营方面的法制建设, 确保国家制定的有关规定都能够严格的执行, 避免专项资金挪用、浪费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要加强对于资金管理各项法律制度的宣传力度, 并且确保制度的严格落实。强化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 让他们可以依法办事, 确保农民的利益。

结语

财政支农资金是农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投资来源, 它不仅可以有效地带动和引导其他资金的投入, 还能改善农业的生产状况、增加农业生产设备、提高农民基本收入等。因此一定要重视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 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力度, 完善管理体制建设, 从而更好地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11

一、政策背景

2002年10月,温家宝总理在研究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对现有农业项目、资金进行整合,相对集中,确定支持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03年8月,回良玉副总理在国家农业综合开发联席会议上提出:“要逐步对现有农业项目、农业资金进行整合,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开发、农业生态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等相互配合、统筹安排的投资机制,避免重复投资、重复建设”。2004—2007年连续四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均提出整合现有各项支农资金的要求,集中财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财政部根据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于2005年4月出台了《财政部关于做好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通知》(财农便[2005]31号),明确要求各省因地制宜开展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2006年通过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意见》(财农[2006]36号),在已开展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基础上,就支农资金整合的原则、方法、步骤和措施等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在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选择26个县开展整合支农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试点。

二、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动因

目前各级财政支农资金种类繁多,包括基本建设投资、财政扶贫资金、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支出、农林水气象等部门事业费、水利建设资金、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农产品政策性补贴支出、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农村中小学教育支出、农村卫生支出、农村救助支出等等。

涉及农业财政资金分配管理的部门很多,包括发展改革、农业、科技、林业、水利、财政、气象、国土、教育、卫生、文化、民政等等。在各职能部门内部又分设多个机构管理,部门内设机构根据分工各自管理一块资金。

在财政支农资金运行过程中,资金首先在各职能部门之间进行分配,拥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将资金在部门中再分配。取得资金的部门按照计划向下级对口部门层层分配。在资金分配和使用过程中,项目的实施者——县级政府拥有很小的控制权(如特定支农项目资金的使用权等),而上级政府则拥有较大的控制权(如支农项目决策权、审批权、资金分配权等)。

掌握资金分配权的上级部门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难以使得支农资金得到最优分配。县级政府由于缺少资金控制权,其分配到资金的多少部分取决于政府公关能力。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资金控制部门“重分配、轻管理”,基层部门“跑资金,要项目”等情况的出现。因此财政支农资金存在着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较低等突出问题。

为此,中央财政于2005年正式提出财政支农资金整合的要求,就是要将分散在财政、农业、水利部门等不同农口部门的涉农资金进行集中,由县级人民政府立足本地实际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标,以主导产业或重点项目为平台,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资金用途的前提下,把投向相近、目标基本一致、但来源不同的各项财政支农资金进行归并,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三、上海市支农资金整合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

(一)建章立制。

2006年,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明确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步骤和重点,并要求各区县积极开展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以形成“项目科学、安排规范、使用高效、运行安全”的支农资金使用管理机制。

为推进支农资金整合工作开展,市级财政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对由财政部门内不同业务部门分别管理的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通过联席会议通报情况,协调统筹安排资金,避免交叉和相互脱节。加强与市农委等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了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项目会审制度,资金整合实行统一申报、统一会审、统一评审,逐步建立完善农口部门间支农资金分配使用的配合协调制度。

(二)整合方式。

1.以重点项目为平台,统筹安排资金。根据各区县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发展规划,从2007年起在崇明县、金山廊下现代农业园区、松江浦南地区、奉贤庄行镇开展以项目为平台的支农资金整合。根据本市农业重大项目发展需求,以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作为整合平台,重点推动农业、水利专项资金整合。以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为平台整合市、区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畜牧标准化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专项资金和农机购置补贴专项资金,扶持奶牛、生猪等区域优势产业。以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项目建设为平台整合市、区县两级财政专项资金,主要包括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设施菜田建设资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低洼圩区改造及设施粮田菜田外围水利配套等资金。市级财政整合资金规模由2007年的4.9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0.97亿元,增长幅度超过120%。

2.整合资金“切块”下达,提高区县自主权。 2008年起,选择浦东新区探索实行支农资金“打捆”整合,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统筹市区两级财力用于亟需实施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浦东新区重点选择大团、老港等农业功能板块和孙桥、南汇等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农业发展重点领域,根据其发展规划和功能定位,科学排序建设项目,合理确定年度实施计划,将各项支农资金在该区域内整合。整合资金主要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水利工程、农民培训、村庄改造等能体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和谐的项目。市级财政下达浦东新区资金整合“切块”资金由2008年的3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4.39亿元,增长幅度超过46%。

(三)取得的成效。

1.集中财力,促进主导产业发展。区县按照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要求,集中资金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方面,促进了地方主导产业发展。如金山区整合资金着力打造组团式现代农业园区。 2010—2012年,市级财政分别安排4653万元、8549万元、1.46亿元,支持农业园区(廊下)、吕巷、张堰三个农业镇,重点在农业先行区、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林业绿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区域特色、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上予以支持。崇明县立足现代生态岛建设目标,整合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绿色和有机农业,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2.发挥能动性,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区县逐步改变了花大量精力争资金、争项目情况,更加注重区域农业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支农资金,更加注重转变服务观念,完善管理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如浦东新区进一步明确支农项目政府采购方式。考虑到农业项目内容多分布散、投资规模不一等因素,在政府采购环节采用了由区政府采购部门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先行确定入围施工单位的定点协议采购方式。然后,在按照政府采购要求确定采购方式的前提下,进行集中采购、定点协议采购或部门集中采购。

3.避免交叉,有序推进支农项目。以支农资金整合为抓手,从预算编制入手,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项目支出进行适当的归并、整合。建立完善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机制,加强与市农委等涉农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建立涉农资金使用安排信息通报制度、支农资金整合项目会审制度,从源头上解决了机构职能交叉,支农资金多头管理、分散使用,难以形成合力的现象。开展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进一步明确了财政支农重点,规范了政府支农资金投向,推进了支农项目开展,提高了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四)存在的问题。

1.财政支农资金多头管理。由于政府管理体制等因素,从中央到区县涉农管理职能部门多,涵盖了农业、水务、发展改革、环保等不同条线,部门规划和要求不同,项目申报和资金管理程序不同,资金整合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部门资金分配权力和投资管理职能,涉及部门的定位和利益,因此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和消极应付思想。

2.工作机制不完善。上海市在市级层面没有成立专门的支农资金整合领导机构,仅仅是在市财政内部建立了支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安排联席会议制度,在对政府其他部门和区县相关部门开展协调工作时缺乏权威性和约束力。同时,从中央到地方下达的各项支农资金整合指导性文件均是财政部门印发的部门规范性文件,执行力不强,支农资金整合长效机制有待完善。

3.资金整合范围狭窄。财政支农资金是指投放到农村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教育文化卫生等有关的财政资金,而实际上目前上海市纳入资金整合范围的支农资金仅仅包含了农业和水利两大类,从财政局内部分工来看仅仅停留在农业处内部,因此整合资金总量有限,渠道单一。

4.资金管理措施有待加强。一是部分资金整合项目建设进度比较慢,影响了支农资金效益的及时发挥。二是在各类审计和监督检查过程中发现,整合资金仍存在部分区县配套资金不到位、资金使用不规范、项目工程后期管护不到位等问题。三是绩效评价工作有待深入,目前资金整合工作绩效考核尚未纳入全市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内,仍是以对单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绩效评价为主,针对资金整合情况进行的绩效评价未形成长效机制。

5.引导社会投入力度不够。由于农业生产和市场风险大且收益相对较低,社会投入不足,目前上海市支农资金整合范围主要为财政性资金,未能充分利用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引导作用,带动金融、保险和社会资金更多投入农业领域,形成多元投入的良性局面,进一步发挥支农资金整合效益。

四、关于完善上海市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设想

(一)推进机构改革,进一步整合机构职能。

党的十八大提出“稳步推进大部门制改革,健全部门职责体系”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大职能、宽领域、少机构”的政府政务综合管理组织体制,减少职能交叉,完善行政运行机制。通过大部制改革,组建“大农业”部门,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管理以及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等职能有机整合至同一部门,打破部门间利益矛盾,降低协调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强化“三农”工作的领导力、统筹力、执行力。有利于避免财政支农资金多头分配、多头管理的局面,有效杜绝基层项目多头申报的情况出现。

(二)上下联动,建立健全领导和协调机制。

一是自上而下,加强领导。从市、区县分别建立以政府主导的支农资金整合联席会议制度,由政府分管农业的领导担任负责人,各涉农部门为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加强资金整合的领导力,并在财政部门设立联席会议办公室。

二是加强统筹,完善工作机制。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各成员单位间的沟通工作,建立部门联系和综合协调机制,组织涉农资金的统筹安排。支农资金整合要在联席会议统一领导下,清晰界定各部门职责,制定权责对等的工作措施,加强部门间沟通协调,形成统一管理、协调配合的稳定长效机制。同时研究建立区县信息上报制度和市对区县的信息通报制度。

三是完善制度,加强政策指导。在总结现有资金整合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以市政府名义出台本市加强支农资金整合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将支农资金整合工作摆在各级政府、各部门工作的重要位置,增强政策的执行力。同时,考虑到目前被整合的项目资金仍执行各自不同的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同一性质的支农资金在使用中有着不同的规定和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资金整合的广度和深度,降低了整合资金的灵活性。建议财政部门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在做好与预算法、国库集中支付等相关法规制度衔接的基础上,专门制定整合资金使用管理办法,消除资金整合的制度性障碍。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拓展资金整合范围。

进一步加大支农资金项目整合力度,促进部门预算的科学合理安排。对性质相同、用途相近、使用分散的支农项目进行归并,或按资金用途重新分类。严格控制设立新专项,对于新增支农投入需求,尽量从现有预算中统筹安排,避免盲目或重复设立专项。在横向上,继续推进切块式区域资金整合,进一步下放资金项目审批权限,统筹市区两级财力用于亟需实施项目,充分调动和发挥区县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在纵向上,重点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中央财政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和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资金为平台,统筹安排用途相近的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和农田水利发展。研究探索对农民的补贴类资金整合,对一部分条件成熟(标准清晰、受益主体稳定、补贴方式和程序基本一致)的补贴资金逐步进行归并,循序渐进向综合性补贴过渡,充分发挥政策的拳头效应。在时机成熟时,适当将整合资金的渠道拓展至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进一步扩大资金整合范围。

(四)加强管理,着力提升财政支农资金效益。

一是完善财政支农项目库建设。完善预算编制的项目库建设,建立多年滚动项目库,切实做到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建设一批、投产一批,确保项目建设接替有序,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及时发挥财政资金效益。二是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督管理。在目前已开展的市级财政专项资金注册会计师审计监督的基础上,逐步扩大注册会计师对财政支农项目的审计范围,进一步加大审计监督的力度。充分运用乡镇财政性资金管理平台和涉农补贴资金监管平台对财政支农资金的监管作用,加快建立“制度加科技”监管长效机制。着力推进财政支农项目信息公开,从资金政策、管理流程、分配要素、分配结果四方面实现资金的公开透明,促进财政支农资金规范、高效、安全运行。三是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将财政部对县级财政支农资金整合工作考评相关要求与本市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有机结合,通过第三方中介机构对财政支农整合资金投向合理性、资金管理规范性、资金使用科学性和安全性开展绩效评价,并积极推动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以绩效评价结果为导向的预算编制制度,对于建设进度缓慢、资金和社会效益发挥不明显的项目不再纳入今后的预算支出范围。

(五) 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探索多元化筹资渠道。

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四两拨千斤”的示范和带动效应,积极探索财政贴息、担保、保险保费补贴、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机制,引导、吸引信贷资金、社会资金等投入现代化都市农业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财政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强与金融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加大农业保险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金融系统的专业和资金优势,发挥财政的积极引导作用,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形成资金使用合力,发挥支农资金规模效益,加快构建多元化的新农村建设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刍议论文 篇12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是党中央审时度势, 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方针。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推进新农村建设, 并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五个方面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课题, 它的提出及付诸实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它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是确保我国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 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坚实基础。从另外一个方面我们应该看到, 新农村建设问题不是农村和农民自身能解决的, 更多的需要获得农村以外的扶持帮助。财政支农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 对我国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国家财政越来越多地向农村地区倾斜, 农民享受公共财政服务的状况有所改善, 农村建设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 由于农业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低, 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支农所运用的财政政策和财政资金力度与所获得的成效相比较不成正比, 城乡发展差距并没有缩小, 反而有所加大, 现行的财政支农体制确实存在诸多问题。

二、现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每年国家对“三农”的投入都有增加, 但是县乡政府财政支农资金运行情况总是差强人意。现行的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存在的问题表现为:

(一) 财政支农政策出现偏差, 农业投入比例失调

农业法第42条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国家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财政支农政策出现偏差, 农业投入不足且比例失调, 达不到规定的增长幅度。一些地方行政事业费用支出高于支援农业生产支出, 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支出为空白点, 农业项目的配套资金不能到位, 不能按照农业项目计划规定配足配套资金。农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道路建设、农业科技推广、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理应由政府财政投入, 由于财政投入缺位, 导致农村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明显。

(二) 县乡财政财力有限, 支农资金有较大不稳定性

农村税费改革后, 中央明确规定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门面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收费、政府性基金和集资, 取消现行的按农民上年人均纯收入一定比例征收的乡统筹费, “村提留”中的公积金被剔除出去, 由村民按“一事一议”的办法筹资。农村税费改革有效地堵住了“乱收费、乱集资、乱摊派”的源头, 也导致乡镇财政预算外收入及自筹资金大幅度减少。除少数发达地区外, 我国县乡财政支农的实际能力极其虚弱, 财政支农主要依赖中央和省市级财政。特别是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 县乡财政困难的问题日益普遍和严重化, 这不仅妨碍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还严重制约着农业和农村的稳定运行。许多调查表明, 与县乡财政收入的增长相比, 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长存在较大的不稳定性。

(三) 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管理方式落后, 资金安排不科学

目前, 支农项目投资的随意性和被动性很强, 投资也不科学、不合理。这种投资方式不能给农民以稳定的心态从事农业产业, 造成很大投机心理, 缺少长期和长远的心理准备。目前, 支农资金项目管理基本上是延续计划经济时期高度集中的模式, 即投资、建设、管理、使用四位一体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的弊端是使行政权力直接介入工程项目的实施, 缺乏有效的监督, 易产生腐败现象, 工程质量得不到保证, 造成资源极大浪费。

(四) 支农项目资金监管水平低下

首先是监管职能缺位, 我国支农资金接受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的监管, 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多头监管, 责权划分不明确, 部门配合不协调, 责任落实不到位的现象。支农资金透明度低, 缺乏完善的举报系统, 社会公众舆论没有发挥应有的监管作用。其次是事前监管严重缺乏, 主要表现为对项目立项过程监管、工程开工前执行“招投标、监理、合同管理、项目法人制”情况的监管、项目开工前对法人代表及项目单位财务人员上岗资质及业务情况的管理等工作淡化、甚至缺位。有些支农项目没有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实行“四制”管理, 以致出现挤占挪用项目资金、工程不能按计划通过验收等问题。

三、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设想

财政支农资金的运行模式来看, 问题主要是出现在三个方面, 即:中央的财政支农政策和力度, 支农资金的支付以及监督, 基层政府的资金管理使用。因此,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 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措施:

(一) 完善支农资金投入体系

目前, 农业投入资金的来源仍是以中央、省、市下达的专项基金、财政支农资金和筹集的农发资金为主。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 往往依赖于上级财政“输血”方式的无偿支持, 而排斥具有“造血”功能项目的有偿支持, 导致部分地区农业发展对政府财政支持的过度依赖, 农业资金来源渠道比较单一, 有效资金投入不足。鉴此, 要不断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完善资金投入体系。一是积极落实财政预算内资金, 严格按照“财政预算内支农支出计划安排和实际执行数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总支出计划和实际执行数的增长幅度, 财政支农总投入的增长幅度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要求落实支农资金。二是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扩大税收优惠、补助、补贴等范围, 引导农民和集体增加农业投入, 并制定优惠政策鼓励社会各方面投资农业, 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靠、农民和集体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的稳定增长的投入体系。

(二) 实行集中直接支付方式

目前财政涉农补助资金由各部门发放, 往往存在着相互掣肘、推诿扯皮的现象。由于资金管理程序不到位、补助对象审查不严密, 虚报、冒领等问题常有发生, 给少数人以可乘之机。实行财政涉农补助资金发放方式改革, 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只能对省级进行, 要堵住以各种名目出现直通车式的中央财政直接对县或乡村的资金转移。省级对下一级的转移支付, 也严格按照此原则进行。转移资金要严格按照预算规则, 进行分级分解, 将彻底改变过去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 较好地解决财政“看不见、管不着”的问题。财政涉农资金发放方式改革的思路是:凡是财政安排、直接发给农民的补助资金, 都采取直接集中支付的方式, 以减少资金的中间运行环节。通过金融机构作为支付的桥梁, 形成财政—金融—农民的“一条线”资金运行轨迹。目前挤占、挪用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 90%以上发生在县乡两级, 而集中直接支付则能克服账户多、资金分散、运行环节复杂的弊端, 特别是在县乡财政困难的情况下, 可以有效避免县乡政府和职能部门截留、挤占、挪用支农资金的现象。

(三) 调整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方向

当前农民最需要公共财政支持的是:教育、医疗、道路和水利等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建设及社会保障等。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 让各种公共服务更多地惠及农民, 需要解决好以下问题:1.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央已经明确, “十一五”时期的头两年就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在强调实行免费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 还要重视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逐步提高农民的医疗保障水平。看病难、医疗费用高、医疗保障程度低是当前农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大病户的医疗负担。大多数大病医疗费的补偿比例在20%到60%之间, 这样的补偿比例意味着病人自付费比例仍然很高, 保障水平还很低,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注重大病医疗保障的同时, 应该考虑满足大多数农民的基本医疗卫生需求;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强调改善县乡卫生条件的同时, 应该考虑对村级诊所和乡村医生给予补助和支持。3.切实加强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同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直接相关的农村道路、水利、能源等中小型基础设施, 过去主要依赖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劳。在取消农业税以后, 多数地区还难以将其纳入各级政府基本建设投资的范畴。今后要把国家基本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 特别是要大幅度增加以改善农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的农村中小型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4.逐步建立适合农村实际情况的社会救助和保障体系。完善农村“五保户”和重病重残人群的供养、救助制度, 逐步提高供养、救助标准, 完善救助方式。在具备条件的地区, 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 在有条件的地区, 将家庭养老、土地保障和社会养老保险结合起来, 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支持现代农业建设。要支持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新技术推广、市场信息服务等农业支撑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 完善农产品出口支持政策。大幅度增加农村劳动力培训等人力资本开发方面的投入, 加大国家对农业机械的投入力度, 加快农业机械化的步伐。

(四) 逐步建立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体系

国家审计机关要从转移支付的预算、资金分配到资金使用的每一个环节, 进行全过程审计监督。除此之外, 还要充分发挥媒体的监督功能和全社会的监督作用, 特别是广大农民的监督作用, 把广大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资金的民主监督同推进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结合起来,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有效性和透明度。制定相关财政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管理办法, 并逐步拟定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促进财政由政府包办型向市场型和效益性财政转变, 财政支出的管理职能由原来的财政资金分配拓展到对资金监督约束上来, 促进专项资金使用管理的科学化和效益化。通过进行绩效评价, 对专项资金的使用实行约束与激励, 根据掌握的资金使用信息, 对其投入成本和产生的效益进行科学地衡量和比较, 从而判断专项资金管理水平和效益, 强化财政支出的监督手段, 引导和规范财政支出管理行为。

摘要:财政支农资金是新农村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物质保证, 其资金量大、涉及面广。本文在分析现阶段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我国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改革设想, 以期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财政支农,资金管理

参考文献

〔1〕尤兆祥.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管理的对策〔J〕.江苏农村经济, 2007 (7) .

〔2〕杜力.加强财政支农资金规范化管理刍议〔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07 (15) .

〔3〕邓子基.公共财政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J〕.福建论坛, 2006 (7) .

〔4〕于彩珍.加强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J〕.经济师, 2005 (4) .

上一篇:思考三个问题下一篇:武器警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