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三个问题(共12篇)
思考三个问题 篇1
大数据时代,除货币数据以外,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快速增长,并逐渐占据数据的主体地位。在这些非结构化、碎片化的数据中,存在大量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信息。大数据时代对会计发展的影响,同样是通过影响会计数据的类型与构成来实现的,与价值相关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最终将成为会计数据并纳入会计核算体系,大数据会计将步入会计舞台。大数据会计的实现必须解决三个关键问题:会计数据的结构;如何在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和企业价值之间建立相关关系;如何在报表系统内进行披露。
一、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选择与结构分析
田涛(2012)认为未来生产力的三大要素是人力、资本和数据,大数据已经成为与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必然会引起财务数据获取、分析及处理方式的巨大改变,对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等都产生了积极影响。从会计与企业的关系来看,会计的根本目的在于通过会计信息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并帮助提高企业价值,所以会计必将正视并吸纳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以促进自身的发展。如何选择与统计大量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并构建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体系,为企业管理者的经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高度相关的会计信息,成为大数据时代会计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1. 大数据思维将促使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成为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
几千年以来,人类习惯于以“因果性思维”思考问题,这是小数据时代的有限数据所致。面对数量有限的结构化数据,人类不仅知道“是什么”,也能够知道“为什么”。但是,当面对日益剧增的海量数据且其中绝大部分是非结构化数据时,因果性思维显得苍白无力,仅仅靠人脑,不仅不知道“是什么”,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数据的4V(Volume、Variety、Value、Velocity)特征向人们传递了多样、关联、动态、开放、平等的新思维。这种新思维认为,全体优于部分,杂多优于单一,相关优于因果,从而使人类的思维方式从“因果性思维”与“还原性思维”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转变为“相关性思维”与“整体性思维”。
虽然在大数据时代,单一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不能完整、全面、清晰地反映与验证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但是利用大量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却可以分析出其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如:将一个生产步骤细分为成千上万个步骤或者更加详细的细分步骤,其中一个细分步骤不能表示什么含义,但是将大量的细分步骤组合到一起,就能够构成一个完整的步骤。
在传统的会计理论中,会计数据基本上是定量描述数据,以货币数据为主,原因有两个:一是定性描述的数据不能准确地以货币来计量;二是数据量少的时候,利用数据的相关关系推导出来的结果随机性较大,远不如因果关系推导出来的结果那样准确。传统会计选择将定量描述性的数据作为会计数据,实际上是时代的局限性决定的。在维克托·舍恩伯格及肯尼迪·库克耶编写的《大数据时代》中,在大数据时代,不用随机分析法(调查抽查)这样的捷径,而采用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非结构化、碎片化的会计数据摆脱了小样本数据的必须使用因果关系分析的内在局限性,利用大样本数据的相关分析可以达到与因果分析同样的效果。因此,在大数据时代,这些定性描述的数据以及非结构化、碎片化的数据丰富了会计数据的种类,扩大了会计数据的来源渠道。
2. 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成为会计数据的逻辑分析。
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主要指那些不方便用数据库二维逻辑表来表现的数据,包括所有格式的办公文档、文本、图片、标准通用标记语言的子集(XML)、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各类报表、图像和音频/视频信息等。既然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在大数据思维下能够成为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在大数据时代都能成为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呢?回答是否定的,应该是符合某些特定特征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才能成为会计数据。
从数据密度与数据价值来看,没有价值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的使用会稀释数据的价值密度,导致更多的信息噪音,从而降低会计信息质量。要消除大数据分析时存在的噪音,使数据分析更准确,选取的数据必须真正体现真实事件以及真实事件影射的现象,它们之间存在客观的相关关系。另外,非结构化数据必须是在态度中立的情况下,即不带主观情绪地反映真实事件或者影射真实事件的现象,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主观情绪带来的影响。因此,不可能所有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都可成为会计数据。
会计数据的产生与选择都是为企业管理服务的,所以会计数据实际上是依附于企业的,即企业的本质是对如何选择会计数据进行分析的逻辑起点。对于企业的本质,有三种具有代表性观点:一是从资源配置角度而言,科斯建立了新制度经济学的企业理论,他认为,企业是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的本质是一种资源的配置方式;二是从契约角度而言,Alchian和Demsetz把企业看作一种团队生产方式,他们认为,企业是不同生产要素投入者与契约代理人之间的一系列契约;三是从资本生产关系角度而言,企业的本质是追求利润或剩余价值,是创造与分享价值。这三种对企业本质的认识并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其差异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企业的本质应该是上述三种认识的综合,即生产要素投入者与契约代理人是企业运行的基础,资源配置是企业与市场资源配置的一种均衡,企业的目的则是价值的创造与分享。
从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价值的创造与分享是维持与推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所以企业的本质应该是通过契约关系以及资源配置,创造与分享价值。从数据的角度来看,具体的契约关系、资源配置都可以通过记录企业经营过程的数据信息来反映,价值创造可以通过记录的有关契约关系、资源具体配置的数据信息来衡量。从会计的定义来看,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事业单位、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的一项管理活动。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内容,具体是指社会再生产过程中能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即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因此,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成为会计数据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其必须与企业价值相关。
综上所述,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要成为会计数据,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与企业价值相关;(2)能真正体现真实事件以及真实事件影射的现象;(3)产生非结构化、碎片数据的情绪是中立的;(4)数据样本足够多。
3. 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的结构构成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满足以上四个条件就可以成为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那么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是由什么构成的,是不是全部是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呢?如果不是,数据之间的地位关系如何?
从数据的可靠性与真实性来看,会计数据可以分为直接数据与间接数据,目前的会计数据均属于直接数据,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属于间接数据。一方面,与间接数据相比,直接数据更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更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可靠性。毕竟在会计的确认与记录过程中,原始单据上的金额、数量等定量分析数据是经过审核的,有特定责任人或机构负责,比如审核人签字、公司盖章等。这些有助于提高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经营过程与成果的信任程度、减少信息不对称,实际上也减少了整个社会收集信息时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与价值相关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能够帮助会计体系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增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此外,从会计存在的必要性来看,大数据会计仍将以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作为首要任务。
因此,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将会以货币等结构化数据为主,以与价值相关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为辅。这种会计数据的构成与组合,既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又能保证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直接的会计数据可在企业各个部门的日常经营过程中逐渐收集,收集数据成为工作人员工作的一部分,这部分成本实际上已经出现在企业工作人员的工资里面,所以这部分数据收集的成本不需要再另外支出,同时分析手段并不难,企业的员工基本上都可以做,无须花费额外成本。从非结构化、碎片化会计数据的使用过程和使用成本来看,那些非结构化、碎片化会计数据的收集,通常需要企业外的大型机构或专业企业来做,因为大数据平台的建设与运营的成本费用太高,由于数据收集与分析的技术手段的复杂性与专业性这方面的原因,仅靠某一个非专业化的企业是很难实现的。因此,企业使用非结构化、碎片化会计数据时,可能需要额外给专门的大数据处理公司支付费用,从而增加企业成本。此外,非结构化、碎片化会计数据的应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也将导致大数据会计的数据构成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会以货币等直接数据为主。
大数据会计的会计数据结构如下图1所示:
二、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的构建
货币、数量等结构化数据已经作为会计的核心数据被纳入目前的会计核算体系,它们与企业价值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直接因果分析更能反映企业的价值。而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属于间接数据,它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因果关系链条太长,这种因果关系很难体现它们与企业价值之间的数量关系。因此,需要利用大样本数据的相关分析方法来确定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价值的数量关系。
企业的价值通常被认为是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之和。目前企业的账面价值其实是直接的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所产生的现金流量的体现,间接和潜在的现金流量没有包括在内,所以经常会出企业的估值与企业的账面价值不一样的情况。从全面、准确地反映企业价值信息的角度来看,需要将与企业有关的间接或潜在的现金流量纳入企业的现金流量体系。从数据结构来看,目前的现金流量属于财务信息,都是以货币这种结构化数据来体现,而那些间接或潜在的现金流量通常作为非财务信息,没有纳入会计体系,以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来体现。因此,可以根据间接或潜在的现金流量与直接现金流量之间的客观转换关系,在没有纳入会计体系的结构化数据以及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价值之间建立客观的相关关系。
如何计算企业潜在价值是构建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的一个核心问题。对于会计人员、会计信息使用者来说,计算过程简单、好操作、易理解是基本要求。企业潜在价值会逐渐转换成账面价值,可以利用数量的增量与账面价值的增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来核算企业潜在价值。
账面价值t=生产经营活动产生的价值t+销售活动产生的价值t+投资活动产生的价值t
企业总价值t=企业潜在价值t+账面价值t
利用年增加的价值来测算非结构化数据可以带来的潜在价值:
账面价值t=账面价值t-1+企业潜在价值t-1×转化效率
转化效率函数为:U=f(x1,x2,x3,…,xn),xn表示关键自变量。影响企业潜在价值转换为账面价值的因素很多,为简化分析,选择三个关键自变量:人群特征X1,评价情况X2,消费特征X3;则转换效率函数为U=f(X1,X2,X3)。
企业的潜在价值通常体现在非财务信息之中,非财务信息通过结构化数据与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来记录与体现。由于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很难直接与企业价值进行关联,可以通过文本转换等方法把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转换成结构化数据,与非财务信息的结构化数据一起存储,一方面记录数量,另一方面依据产生结构化数据的活动特征进行提取,把这些数据归为经营活动产生的数据、投资活动产生的数据以及筹资活动产生的数据三类,再选择人群特征、评价情况、消费特征作为分析变量来推测企业的潜在价值。
在非结构化数据中,大部分有用数据是对企业各项活动的评价,评价越高,企业的价值越高,潜在价值在以后年度转换为账面价值的可能性就越高。评价既包括客户的口头评价,还包括客户对产品的使用次数、购买次数等的行动评价。对于同样的评价,不同特征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消费行为,而不同的消费行为将会影响企业潜在价值转换成账面价值的效率。比如:高收入人群与低收入人群相比,高收入人群对企业的评价可能更能影响自己的消费行为,评价高就越容易产生购买该产品的行为。也就是说,评价主体的不同特征,将会影响企业潜在价值的转化。因此,可以根据人群特征来确定不同人群的消费特征,根据边际消费能力来确定不同人群的评价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权重,然后根据总体权重与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来分析企业的潜在价值。
对于会计信息的相关性来说,企业间价值的比较信息比企业的具体价值信息更重要,因为对于信息使用者来说,大多数决策其实就是方案之间的比较,只要能比较出不同方案的好坏就可以做出正确的决策,而不需计算出具体的价值。所以,信息使用者并不要求能非常精确地计算企业价值和潜在价值。因此,我们可以选择人群特征、评价情况、消费特征作为关键的分析变量来计算企业的潜在价值和实际价值。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的价值的关系如图2所示。
三、大数据会计财务报表框架设计
大数据会计信息如何在报表里进行披露是大数据会计无法回避的一个重大问题。《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财务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以及附注五个部分。目前的财务报表体系与结构已被广大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者认可与应用,大刀阔斧的改变可能会增加人们对大数据会计的抵触。大数据会计作为一个新生的会计理论,需要一个被认识、认可与应用的过程。因此,大数据会计的财务报表在现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更有助于大数据会计的发展。
综合考虑大数据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相关性,大数据会计的财务报表按照会计数据的层次来披露会计信息的原则进行改造可能会更好。在现行的财务报表体系中,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所有者权益变动表体现的都是财务信息,部分重大的与企业价值相关的非财务信息只在附注中进行披露。在大数据会计体系中,与企业价值相关的以前属于非财务信息的数据,将作为财务信息在四个财务报表中披露,而不只是在附注中披露。对于由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形成的会计信息如何在报表中进行确认与披露是大数据会计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披露最为关键。
在大数据会计中,与企业价值相关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作为会计数据进行确认,将会增加或减少企业的价值。从资金来源来看,这部分价值的形成与负债、所有者权益有相似的地方,可以看作是来源于社会消费者的价值,即企业的资金来源于债权人、投资者和消费者,而不仅仅是债权人和投资者。因此,大数据会计的资产负债表将会存在“资产=资源=负债+所有者权益+消费者权益”的恒等结构。由此大数据会计的空间假设也将有所扩大,可以设置为两个层次:会计(直接)主体层次与相关(间接)主体层次。
对于收益的确定,会计体系经历了由收入费用观到资产负债观的改变,未实现的收益已纳入当前会计报表,而消费者权益其实也是属于未实现收益的一种。因此,与企业价值相关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的会计信息完全可以纳入目前的报表体系。可以在资产负债表的所有者权益下增加一项“消费者权益”,与消费者权益对应的资产可以放到无形资产或者商誉中,甚至可以单独增加一个资产项目“消费者资产”。由于消费者权益是未实现的收益,并没有现实的现金流量,因此现金流量表不需要做调整。在具体列报时采用分层列报,强调不同数据的可验证性,核心层为货币性会计数据,补充层为与企业价值相关的非结构化、碎片化会计数据。
四、结论及建议
会计作为企业管理活动,其本质是对价值数据信息的管理,随着技术的进步,大数据会计将逐渐步入会计的历史舞台,并为决策者提供更全面、更准确的会计信息。根据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以下建议:(1)会计信息作为一种标准化信息,要能使不同企业之间的信息达成可比性,大数据会计同样如此,大数据会计也需要由政府部门制定相应规则,引导并强制企业使用大数据会计;(2)如何在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价值之间建立客观的相关关系,还需要更详细、更深入的研究,希望政府部门、理论界与实务界大力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建立标准的分析模型;(3)从会计数据的构成以及大数据会计的应用过程来看,大数据会计的报表列报应该采取分层列报方式,以货币数据为核心,以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为补充,建立统一的报表结构;(4)政府机构要大力支持发展大数据平台,鼓励企业利用大数据信息来创造价值,为供给侧改革提供技术与信息化手段。
摘要:互联网、传感技术、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应用使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急剧增加。海量的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并非一开始就是会计数据,它们需要满足特定的数据特征才能成为会计数据。通过分析大数据时代会计数据的选择与构成,可构建非结构化、碎片化数据与企业价值相关关系的模型。
关键词:大数据会计,相关关系,非结构化数据,会计数据
参考文献
袁振兴等.大数据对会计的挑战及其应对[J].会计之友,2014(32).
管天云,候春华.大数据技术在智能管道海量数据分析与挖掘中的应用[J].现代电信科技,2014(2).
夏红雨.大数据对会计数据以及会计理论的影响研究[J].当代财经,2015(5).
思考三个问题 篇2
随机调查1720名高考生时发现,感觉志愿填报“不得章法,无从下手”的孩子竟然占到78.5%。所以,欲“有”从下手,有的放矢,在着手填报之前,请您全家静下心来,先来思考这至关重要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孩子这辈子最想要的是什么?
家长们万万不要把志愿填报工作看成是完成一张表格的填写,孩子一生的成功始于志愿填报的成功,因为这里倾注了全家对孩子未来梦想的设计与期待。
志愿填报,规划先行
所以,在志愿填报之前,聪明的家长,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孩子一辈子的梦想,也就是孩子将来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在什么领域有所建树。想清楚这件大事有几个好处:
第一、一个人的成就永远不会大于他的梦想和追求。孩子一旦对未来有了规划,高考成功了,他便是离梦想更近了一步,高考失败了,即使有些绕路,他为实现梦想也不会轻易放弃。这样,无论分数考的怎样,每个孩子都能选定最适合自己或最能发挥自己优势的专业,即使分数不太高,也可以帮助孩子制定一个长远的学习计划,让孩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
举例:一个高三孩子最适合将来从事管理工作,成为一个最出色的企业管理者,那么如果分数很高,就可以选择一个管理专业实力强、综合实力强的学校。如果分数低一些,就可以考虑管理专业实力强但综合实力、名气稍差一些的学校。(励志名言 )这样在就业时,还是会得到业内人士的高度认可。毕竟大学只决定孩子四年的学习环境,而专业是要伴随孩子终生的。
第二、让孩子在中学时代就建立“职业中心意识”,一个人在受教育阶段有了“职业中心意识”,可以很好的在自己的学业生涯和职业生涯之间搭建立起一座桥梁,从填报志愿开始,到大学期间对自身知识与阅历的丰富,都懂得为自己理想的就业做一点具体的准备,增加自己的竞争砝码。
问题二:孩子希望在大学阶段学到什么?
“考证跟风,专业稀松”的问题目前在大学生中是普遍存在的。这种“打沙子枪”式的学习方式,其实很难增加真正的就业砝码。
还以管理专业为例。我们知道,一个出色的管理人员,不仅需要管理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扎实的市场营销、法律、财务、经济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和实践。
因此在考虑高考志愿的时候,也要把教育资源问题考虑在内,也就是想要报考的学校除了管理专业比较好之外,还可不可以辅修其他专业,以及其他需要学习的专业实力是否够强,再或者这个学校附近的培训辅导资源、实践机会是否丰富,等等。
问题三、孩子希望学到什么时候?本科(学士)、硕士、博士?
学到什么时候截止,意思是您的孩子大学本科毕业后是否还考虑继续求学深造。这个问题可能极少有家长或者孩子考虑到,有人可能认为,大学还没上呢,考虑那么远干嘛;更多的家长和孩子认为,那只是“好学生”该考虑的事。其实不然。
,我国高等院校毕业生总数为592万人,硕士研究生入学报考人数为124.6万余人,且成逐年上升趋势。考研的原因各异,但个中不乏为躲避就业而投入到考研大军中的学生。
本科毕业生大都徘徊于三种选择之间,那就是就业、考研、出国。由于很多本科专业的开设是以市场及就业为导向,属于新兴专业,因此有些专业所能对应的研究生阶段的研究方向很少,或根本没有,且该方向在全国具备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院校或导师更是微乎其微,该专业的本科毕业生如若考研,势必面临被录取可能小或必须跨转专业的局面。
思考三个问题 篇3
一、当前干群关系建设,核心是利益调整
人们在社会中所采取的行为,都是在利益的驱动下实施和完成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在利益的指向下,人们的行为就带有明显的目标性。1978年12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不重视物质利益,对少数先进分子可以,对广大群众不行,一段时间可以,长期不行……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干群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一种利益关系。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广大干部群众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这为干群关系的根本和谐提供了根本基础。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价值取向逐步得到强化并越来越成为影响人们行为的主要因素,支配着人们的行为。人们对经济利益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干群之间的物质利益矛盾也逐步成为影响干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干群之间的矛盾和问题从根本上说是由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造成的。这些利益矛盾和问题使干群关系一步步疏远,制约着干群关系的建设。
当前加强干群关系建设,核心是要妥善协调干群利益关系。首先,要继续坚持大力发展生产,为构建和谐干群关系提供物质条件。邓小平曾经指出:“我们有我们的责任,要对世界上1/5的人负责,要发展经济,使他们生活得更好。”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让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发展给自身带来的实惠,享受到发展的红利,群众才会真正认可党员干部的领导能力,才会更加拥护党员干部的领导,才能有助于进一步密切干群关系。
其次,要切实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实际的民生问题,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核心问题。群众非常注重实际利益,往往以切身利益是否得到尊重和保障作为评判党员干部工作的重要依据,这也直接影响到干群关系的为全国积累经验。
在清理不合时宜的地方立法基础上,应着重解决国家批复的中原经济区和郑州航空港区、河南批复的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和郑州都市区的政策向法制化转变。利用本次国家《立法法》的修改,及时研究河南省设区的市的立法条件及获得立法时间进度表,释放制度红利,特别是开封、南阳、信阳等市要充分发挥地域优势和功能优势,及时行使立法权。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较长时间内,地方财政来源结构很难优化,而全国大部分地区依然依靠土地财政,因此在未来三五年内转型相当艰难。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及航空港建设中,研究全省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和人口转移问题,全省一盘棋,把郑州都市区、郑州航空港、郑汴一体化、城乡一体化的土地增益收益全省共享,首先解决钱从哪里来问题,再解决财政吃饭的吃法问题,从而解决过渡期各项事业的财政保障问题。要围绕这些方面创新立法,拓宽财政、集约节约土地、集聚人口,释放人口及土地红利全省共享,避免郑州独大、全面失衡。
在国家强调的发展规划、投资管理、土地管理、能源开发与矿产资源、农业、财政税收与金融7个重点领域,河南省可以借助中原经济区政策抓紧制定地方法规和规章。特别是在农业、国土资源及南水北调生态功能区、林业等方面,以环境资源法严格主义原则发挥地方能动性作用,加强立法,完善制度建设。创新河南省的城乡一体化用地制度、土地增益与人口省内转移挂钩、城镇化考核指标与用地指标挂钩,制定河南省的水权投资开发及交易制度,碳排放权基本制度,天然林保护及林权制度,联合全国产量大省探索生态农业及粮食生产保护制度及粮食生产权交易制度,工业城市按人口和用量向粮食大县大市进行补偿交易,为推向全国创造条件。总之,要用地方立法来正确处理好发展时间与发展空间的关系,处理好时间与权力的关系,处理好“人、地、钱”的關系,处理好权力的边界,为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奠定制度基础,促进河南稳定发展。建设。因此,党员干部必须切实解决好普通群众的眼前利益和具体利益。当前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往往是住房、医疗、教育、社保、就业等问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加强民生的投入和解决力度,真正使群众住有所居,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
二、当前干群关系建设,改革是根本动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了广大干群在根本利益上是一致的,不存在根本的对立和冲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具体的环节和领域,干群关系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比如,有的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淡薄,抱怨与人民群众打交道麻烦,把做群众工作视为负担,不愿意做群众工作;有的党员干部在做群众工作时,态度粗暴,方式方法不当;有的党员干部自身腐败,严重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这些都造成了群众对党员干部的不信任感加深,使群众一步一步疏远党员干部,不断侵蚀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要不断改革新形势下做群众工作的方式方法,采取适应群众和实践需要的方式方法,坚决惩治腐败,做到心怀群众,把做群众工作视为体现人生价值的乐事,真正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要不断改革对群众进行教育的方式方法,使群众理性认识、分析干群矛盾和问题。在一些干群矛盾中,有一些是群众原因造成的,部分群众的素质不够高成为产生干群矛盾和问题的重要因素。比如,有些群众还没有形成民主参与政治生活的习惯,缺乏必要的政治素质,对自己手中的权利缺乏敬畏和尊重;有些群众科学文化水平不高,有时不能对党和国家出台的方针政策进行正确的理解或是在理解中出现片面化情况,甚至出现误读;有些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加上对政治体系的信任感不强,容易采取非法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也加剧了干群矛盾。
当前加强干群关系建设,在群众方面,就是要不断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需要,不断改革群众教育的方式方法,拓展群众教育的内容,加强对群众的教育和引导,使群众能够理性地分析、解决干群矛盾和问题,推动和谐干群关系的发展。在群众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要根据群众的心理和接受特点,选择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易于接受的语言形式加强群众教育,让群众能够听得进,入得脑,理解透。在群众教育的内容上,要适应新形势下干群关系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实践要求,充分发挥群众在干群关系建设中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要适应新形势下民主政治生活在构建和谐干群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强群众的政治素养,增强群众的公民意识,提高群众主动参与政治生活的水平;要在不断提高群众科学文化水平的同时,提高群众理性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群众能够客观理性地分析干群矛盾和问题;要通过改革,采用适宜群众的方式方法加强群众法制教育,使群众学会用科学的合理的制度化法制化的途径和方法解决干群矛盾和问题,表达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三、当前干群关系建设,制度建设是根本保证
加强干群关系建设,构建和谐干群关系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制度建设是促进干群关系长效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决策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透明公开,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党员干部制定决策必须充分反映民意,听取群众呼声,切实做到民主公开透明,充分尊重并保障群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的行使,调动群众的积极性。
其次,加强干群沟通,拓展和优化干群沟通机制。干群沟通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信息在干群之间流通的过程。加强干群沟通,需要保证信息流通的顺畅。一方面,要不断拓展干群沟通渠道,强化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政治协商会议等沟通渠道,同时适应实践的发展,不断开拓新的干群沟通渠道。另一方面,要保证干群沟通信息的真实性,防止信息失真。在信息源上,党员干部要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充分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决策。群众在向上反映自身诉求和意见时,既要科学合理,又要清楚明白,通过各方共同努力,为干群沟通提供首要的前提和保障。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要防止信息的扭曲和损失。干群沟通中,信息的传递要经历发送、接收、筛选、分析处理等多个环节,每一个环节上都可能出现损失和扭曲,一定要采取多种措施保障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思考三个问题 篇4
(一) 指导开发企业通过合同明确约定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权属
《物权法》第七十三条规定:“建筑区划内的道路, 属于业主共有, 但属于城镇公共道路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绿地, 属于业主共有, 但属于城镇公共绿地或者明示属于个人的除外。建筑区划内的其他公共场所、公用设施和物业服务用房, 属于业主共有。”由于现行的法律法规对属于全体业主共有的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范围无明确界定, 登记机关在实践工作中, 对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权属认定上存在操作上的不明确及相应的法律风险。如能指导开发企业通过合同约定明确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权属, 可确保登记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 具体实施措施
登记机关应指导开发企业在申请预售许可前, 向楼盘表建立科室提供明确项目全部公共场所、公用设施权利归属的预售方案, 凡属于业主共有部分的房源, 由工作人员建立楼盘表时设置为“非售”状态。开发企业在向申请办理预售许可时, 应向相关科室提供该预售方案, 由工作人员依据有关规定指导开发企业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预售方案, 进一步调整楼盘表设置状态, 并要求开发企业书面承诺预售合同中的权属约定, 将与预售方案内容一致。开发企业在取得预售许可证后, 应将预售方案明确的权利归属内容在销售现场进行公示, 并将公示情况办理公证。相关科室在办理初始登记时, 根据公证文书的内容及开发企业的书面申请, 对公共场所、公用设施的权属分别登记。
(三) 具体流程图
二、能否为工业用地上的房屋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
随着城市工业化的飞速发展, 房地产开发用地正从传统的住宅、商业等土地性质扩展至工业用地上, 以满足日新月异的企业及社会发展需求。房屋预售对于开发企业可以加快资金周转、缓解资金压力, 对于购房者可以降低投资成本及购房风险, 对于城市的经济发展也将起到优化投资软环境、释放巨大经济效能的作用。因此, 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工业用地上建设的房屋, 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的潜在需求非常巨大, 并且这种需求还将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日渐突出, 成为房屋登记机关必然思考和面临的问题。由于工业用地在土地用途性质上具有特殊性, 建设部对此种用地上可修建的房屋范围也作了限制性规定, 在登记实践工作中, 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能否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呢?
(一) 现有的法律、法规依据
1、现有法律、法规对商品房销售的定义
《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三条规定:商品房销售包括商品房现售和商品房预售。商品房现售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竣工验收合格的商品房出售给买受人, 并由买受人支付房价款的行为;商品房预售, 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预先出售给买受人, 并由买受人支付定金或者房价款的行为。《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第七条, 《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 (2 0 0 4年) 第五条分别对商品房预售及现售应当符合的条件进行了规定。从上述规定可以看出, 只要买卖双方就正在建设中的商品房达成预先出售的一致, 就符合了商品房预售的定义, 该定义并无对土地性质的限制。
2、现有法律、法规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定义
《城市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房地产开发经营, 是指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房屋建设, 并转让房地产开发项目或者销售、出租商品房的行为。可以看出, 只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进行的基础设施及房屋建设, 均属于房地产开发行为, 关于国有土地中的土地用途并无范围上的限制。
根据上述有关规定, 笔者认为, 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能否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须满足三个要件:其一, 房屋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并销售;其二、房屋属于“商品房”范畴;其三、房屋符合预售条件。
(二) 对必须满足的三个要件的研究
1、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是否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并预售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 从事房地产开发和经营的企业。该条对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 符合条件的即可设立房地产开发企业。《物权法》第一百三十七条将工业用地界定为经营性用地。因此, 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对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进行开发和经营, 开发企业的投资性经营行为必然包括预售行为。
2、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是否为商品房
建设部《房地产统计指标解释 (试行) 》中将商品房界定为:由房地产开发企业开发建设并出售、出租的房屋。从现行相关商品房预售的法律、法规来看, 国有土地的用地性质并无不予许可的法定区分, 但如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 按照《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的规定, 转让房地产时, 应当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审批及缴纳土地使用权出让金。可见, 工业用地上的房屋只要是房地产开发企业通过出让取得土地进行开发建设并出售、出租的, 均应属于商品房的范畴。属于划拨取得的土地, 在报有权机关审批, 并完善相关手续后, 进行开发建设并出售的, 仍应属于商品房的范畴。结合《物权法》中将工业用地定性为经营性用地的规定, 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应当属于商品房的范畴。
3、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是否符合销售条件
《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三十七条对房地产转让作了禁止性规定, 根据该规定, 不得转让的房地产包括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等几种情形, 并无因土地用途的不同而限制转让。《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与《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对商品房的预售和现售条件作出了明确规定, 可见, 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只要符合条件可以进行销售。
(三) 各城市的做法
通过对其他城市房管部门的了解, 各城市对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能否办理预售许可证的做法不同。有的城市对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办理预售许可证持肯定态度, 对符合预售条件的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可颁发商品房预售许可, 但限于发改委立项为商品房的项目。有的城市对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颁发预售许可证的前提为:开发企业首先向国土部门申请改变用地性质, 并相应依法征得出让方同意, 并经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等。也有城市仅对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现售持肯定态度, 不办理预售许可。
综上所述, 工业用地上修建的房屋只要符合法定的预售条件, 并申请办理商品房预售许可证及权属登记, 登记机关应当受理。由于法律、法规对工业用地上修建的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面积作了限制性规定, 若开发企业的开发行为不符合规定, 则应当依据《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的规定, 由开发企业依法经土地管理部门和城市规划部门批准并完善相关手续后, 再申请办理预售许可。
三、预告登记能否对抗公权力
预告登记不能对抗国家为了公共利益之需而实行的征收或者征用行为, 在这一点上是很明确的。在此主要探讨:预告登记能否对抗法律文书或裁判决定所体现的公权力?
(一) 从预告登记所涉权利的性质来分析
预告登记能否对抗公权力, 本质上取决于预告登记所涉权利的性质如何。如果预告登记产生的是一种债权, 则应当适用债权法规则, 预告登记权利人享有债权的抗辩。如果预告登记产生的是一种物权, 则应当适用物权法规则, 预告登记权利人享有物权的抗辩。
关于预告登记所涉权利的性质, 目前主要有请求权保全说、债权物权化说和物权说三种观点。笔者持债权物权化说, 认为预告登记所涉权利并非物权, 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债权。理由是:其一, 物权是一种支配权, 权利人对标的物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及处分的权利。但预告登记权利人, 尤其是预购商品房权利人, 对其所购的尚未竣工的期房尚未占有, 遑论使用、收益和处分。其二, 物权人可对妨害物权的第三人直接主张权利, 而预告登记权利人无需直接对妨害权利行使的第三人主张权利, 其依法当然享有保障将来实现物权之权利。可见, 预告登记并未改变合同所产生的法律关系, 它是债权的物权化, 所涉权利本质上仍为债权, 应适用债权法的一般规则。
《物权法》第9条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 经依法登记, 发生效力;未经依法登记, 不发生效力。”该条充分体现了我国对不动产物权变动采取登记生效原则。通过上述的分析表明, 既然预告登记所涉权利的本质仍属债权, 权利人办理预告登记后, 房屋的所有权人不会因此发生变动, 故登记的房屋所有权人为被执行人时, 预告登记权利人不能以办理了预告登记对抗法律文书或裁判决定代表的公权力。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第25条第1款对此有详细的规定:“查封、扣押、冻结协助执行通知书在送达登记机关时, 尚未核准登记的, 应当协助人民法院执行。人民法院不得对登记机关已经核准登记的被执行人已转让的财产实施查封、扣押、冻结措施。”
(二) 从预告登记的权利对抗范围、物权能否对抗公权力来分析
预告登记权利人对其标的物不具有物权支配权, 预告登记只是法律在债权的基础上赋予预告登记权利人对抗第三人这一物权性质的效力, 但是这种对抗性是限于第三人的范围内的, 其实质限制了预告登记义务人的契约自由及其不动产处分权。我们不能将这种对抗性的范围任意扩大, 预告登记不妨碍其他权利的登记, 对于法律文书或裁判决定所代表的公权力更无排除之效力。
关于农村推进“三个转变”的思考 篇5
“三个转变”集中体现了省委用新思想新理念指导新跨越正确决策。由于经济发展的源泉在“三农”,市场消费的主体在“三农”,社会稳定的根基在“三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也在“三农”。因此,在农村加速推进“三个转变”是全面推进“三个转变”的基础与保障。
本文通过分析南部县推进“三个转变”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因地制宜推进“三个转变”的主要措施。
一、基本现状
南部县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地处嘉陵江中游,幅员面积2311平方公里,耕地95万亩,林地114万亩。全县辖80个乡镇、1090个行政村,总人口13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8万。南部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在县域经济发展中,纵向比发展速度较快,横向比发展差距较大。2003年,全县完成GDp50.06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5.31亿元,其中畜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5.5%,占农业总产值的47.1%。农民人均纯收入2134元,增长7.8%。县级财政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15亿元,增长14.74%,实现了当年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2003年全县人均GDp3349元,虽然名列南充市9县(市、区)的第3名,但低于全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南部县在推进“三个转变”的过程中,以县城为先导,以农村为重点,以全面推进、加快发展为目的,呈现出了以下特点:
(一)、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起步良好
南部县幅员面积大,土地资源规模相对较大,并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使资源能够得到有效地整合。
1、以地融资,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明显
通过加大经营城市的力度,完善城市功能,县城建区已拓展到14.7平方公里,县城常住人口增加到13万人,成为南充市第一个省级卫生县城、市级文明县城、全国创建文明小城镇示范点。为将县城建设成为川东北中等城市,“十五”末将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0%以上,县城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分别达到15平方公里、18万人。在实施经营城市的战略中,运用市场机制,依法高度垄断土地一级市场,严格执行国有土地使用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近两年储备土地近4000亩,以地融资9600万元。2004年,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土地4宗98亩,实现土地收益3154万元,较好地发挥了“第二财政”的作用。加强和完善了土地收益“收支两条线”管理,不但加快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速度,提高了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的质量,而且还为小集镇建设提供了经验,增强了县城的龙头带动作用。
2、辐射带动,城镇体系初步建成利用县城的区位优势,发展商贸业和城郊农业,并辐射到乡镇。目前,以县城为龙头,以19个国、省、市级试点小集镇为依托的国、省道经济带为10个经济圈的小城镇体系已初步建立。伏虎、升钟、定水等国、省级试点小集镇已成为当地的经济文化中心,并带动了一方产地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立与发展。
3、多元投入,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逐步提高
以国家项目投入为引导,以受益群众投入为主体,以业主投入为补充,通过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土,配套大中型水利工程灌溉渠系,新建和扩建农村道路。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水利工程升钟水库控灌县内耕地55万亩,65%的农田能够得到自流灌溉和提灌,改造中低产田土12.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06万平方公里,既提高了土地的综合生产能力,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民生活条件,从而优化了土地资源。
4、正确引导,土地使用权有序流转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实行自愿互利、公平公正,坚持效益优先、规模适度,落实政策,优化服务,通过协商租赁、自主转包、股份合作等形式,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9.5万亩,经营50亩以上的业主800余户,经营土地100亩以上的业主33户。不但农民承包的土地开始有序流转,而且还盘活了一批闲置土地和“四荒”资源。
(二)、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平台不断拓展
据统计,全县有经营管理类人才1180人,工程技术类人才367人,财会类人才2410人,农艺类人才550人,畜牧类人才424人。其中,高级职称260人,中级职称2713人,初级职称12300人。在实施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的战略中,南部较为行行地创新了育人用人机制,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1、公推公选领导干部
在全面推行副乡镇长公推公选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乡镇长实行公推公选,同时逐步对县级部门的副科级干部和科级干部进行公推公选,让德才兼备的人才走上领导岗位。目前,公推公选的领导干部工作努力,绩效明显,深得群众依赖。
2、推行农业科技人员“四挂钩”管理办法
为了实施好科教兴农战略
树立诚信观。
因此,作为丘陵人口大县的南部在加快“三个转变”的过程中,必须树立新思想新理念,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把握时代特征,尊重市场规律,因地因时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一)、创新运作机制,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
1、规范供地行为,加强国有土地收益管理。对试点集镇规划区范围内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凡属经营性质的用地,都必须严格实行以招标拍卖或挂牌出让的方式供地,对拟出让的地块,由国土、建设等部门共同拟定方案,报政府审批后,由国土部门组织财政、建设、监察等部门共同参与实施,接受社会监督。对土地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的土地收益直接进入财政金库,对土地管理所需的费用进行预算拨付,既防止国有土地收益流失,又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积累资金。
2、建立土地台帐,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由农业、国土部门共同对农村集体土地进行盘查,摸清家底,建立台帐,分门别类,为保护基本农田、提供各类建设用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
3、推进资本运作,加强小集镇建设。抓住建设国、省级试点集镇的有利时机,按照资本运作的模式,借鉴经营城市的理念与机制,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方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政府监督规范化的新机制,实现城市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益的最大化思路,将重点小集镇的范围扩大乡镇总数的30%以上,配套户籍制度、养老、医疗等制度改革,构建以县城为龙头、重点小集镇为依托的沿国、省道经济带和十个经济圈的小城镇体系,建成更多的类似伏虎、升钟那样的具有明显辐射带动作用的小集镇,把小城镇建设成乡镇工业的聚集地、农产品的集散中心、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载体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为一二三产互动、城乡经济相融和优化人口资源配置提供空间。
4、创新流转机制,加快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在“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按照“市场导向、政府引导、业主经营、多元投入”的原则,借鉴实践中转包、入股、租赁、拍卖等多种可行模式,坚持走“业主+基地+农户”的土地开发路子,建立“业主负责、利益直接、上联市场、下联农户”的经营机制,使农村土地向业主、种田能手和龙头企业集中,培育更多的象罗先锋、唐西城、赵一洁那样的业主,建成更多的类似枇杷、龙竹、蚕桑等那样成规模的产业带,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优势。
5、创新投入机制,提高农村土地的自身价值。按照“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以受益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项目投入为引导,业主投入为补充,实行多元投入,开展以水利设施、农村道路建设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治理水土流失,改造中低产田土,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改善环境条件,建成更多类似望月村和满福坝那样的文明新村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从而以提高土地的自身价值,提高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中的规模效益。
(二)、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农村人才资源向人才资本转变
1、以提高执政能力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党政领导干部的培训,选派一批优秀年轻干部上挂、下派和外挂学习锻炼。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考核评价标准及干部选任管理监督机制,不断提高党政人才队伍素质,提高党政人才驾驭市场经济和组织领导一方经济发展的综合能力,以促进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
2、以提高市场开拓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为核心,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改进选拔任用方式,加大通过市场配置经营管理者的力度,继续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者职业化、市场化工作,做好任职资格认证工作,尽快改变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的现状,造就企业管理拔尖人才。
3、以提高科技含量为核心,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农业科技实用型人才和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推广队伍,以提高大农业的科技含量。利用农广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两大阵地,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实行就业准入制度,并实行“一帮一,一带一”的办法,培养成千上万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让能工巧匠也转变为人才,多层次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以提高劳动技能和致富能力为核心,加强农民工培训。扩大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的规模和质量,扩大农民工就业范围,提高劳务质量。同时,积极引导外出务工人员中更新了思想观念、掌握了一技之长、积累了一定资金的人员回乡创业,反哺家乡。
(三)、拓展融资平台,促进民间资金投向农村和农业领域
医疗营销的三个思考点 篇6
《财富》杂志以企业价值排名世界500强企业时,第一名是沃尔玛,第二名是中国国家电网,其中属于医疗健康领域的企业共有三家,然而这三家企业在国内的知名度却非常低。排名第11位的企业是做医疗消耗品分发的,也就是大批发商,不涉及生产,占有全球20%—30%的糖尿病采血针份额。排名第12位的是联合健康,它是一家医疗保险公司,销售额很高。
在医疗行业,企业在大众中的知名度与规模不是成正比的。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做医疗领域营销,你可以从十件事中专注精力做好一件事,而不用做其它九件事。具体要做好哪件事,取决于你在医疗细分行业处于怎样的位置。
医疗领域的第二个显著特征是:信息不对称,并且在大众眼中高度不对称。
很多创业公司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信息不对称。大众眼中的信息不对称主要体现在医生与患者之间,但事实上这种现象体现在整个产业链中。我们公司生产医疗美容产品,产业中的上游与中游——医院、医生之间的信息也是不对称的。
基于这个层面,做品牌营销就需要有针对性。当时我们选择针对专业圈。我们生产的设备最终被用在消费者身上,但是消费者跟我们没有直接关系,消费者对医疗设备的选择没有决策权。我们的营销就仅限于专业圈子里的几千人甚或几百人。
同时,我们也能看到,有些产品或服务要做消费者圈教育,比如OTC和保健品行业,因为消费者是有决策权的。消费者购买的往往是“产品+服务”方式,在有资质的医院购买自己需要的产品及服务。所以具体到医疗美容行业,产品的使用者和消费者,各占一半的决策权,意味着要同时针对医生和顾客做营销。
曾经的医疗整形价格是天价,如今越来越趋向大众的消费能力。消费者的决策权逐渐提高,医生的决策权趋于平衡。
第一个思考点:什么样的医疗产品、面对什么样的决策者、做什么样圈层的营销、选择怎样的途径?
第二个思考点:如何在品牌与销售之间做到平衡?除了产品以外,医疗还包含服务。服务包含场地、操作者和产品,其中一环出了问题,就很容易曝出负面新闻。企业最终是要盈利的,品牌提升最后要反馈到销售环节,但是如何平衡品牌与销售的关系,避免急功近利的营销,是我们要考量的,不然很有可能又会成为一个负面案例。
第三个思考点:通过什么样的途径影响消费决策?目前有很多大医疗健康公司搭建的公众平台,提供相对客观的信息,这些科普、信息内容通常带有公益性质,用来提升自己的品牌。那么,作为创业型和中小规模的企业,是要做同样的事情还是通过其他渠道去做?百度的贴吧、知道、百科这些第三方平台其实都是非常好的直达目标人群的平台,但是如果用得太过于急功近利,就会起到反效果,甚至影响整个行业的公信力。医疗行业还有一个特点是生命周期很长,一项专利往往有二三十年的寿命,所以维系好自己的品牌公信力很关键。
思考三个问题 篇7
首先,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的关系要由“紧扣”到“放松”。教育行政部门与学校之间形成的“紧扣”关系,与我国教育体制长期运行的以行政约束为主的制度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约束其实质是一种纵向约束,它与水平性质的市场约束有着天壤之别,它是以集中控制和服从作为基础的。
集中控制和服从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集中控制体现了教育主管部门对所管理学校的作用方式,其目的总是想把学校的所作所为都纳入自己制定的规则范围之内,遵从由他们制定的“游戏”规则。而服从则是逆向的,是学校对其在主管部门集中控制的强制下所表现出的为了谋求获得必不可少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的屈从意识。在这种服从模式下,服从便可以得到奖励、获得安全,安全成为这种集中控制下被控制者所追求的目标。
这样做的结果,导致了学校的管理者死扣规章制度而行动的现象普遍存在,墨守成规成为学校的正常状态。在这样的教育管理体制下,校长和教师的生存状态呈现出三个基本特征:累、忙、快。而如何让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放松”的前提,就须从治理主体角度强调:有效的治理必须突出强调多方合作治理。通过教育治理的改革,在资源配置上,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这是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在治理主体上要强调校长教师以主体身份参与到学校治理中去,实现自我治理,这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突破点。为此,推进管办评分离,必须突破政府包办、政府直接办学的观念认识,突破政府管理教育等同于政府直接干预教育、评价教育的错误行为。
其次,教育行政部门治理的逻辑和出发点必须进行调整,使其从“控制”到“服务”。我国教育管理体制所形成的治理主体长期以来是政府作为“唯一”的,这样在教育管理过程中所形成的“唯一者”的角色,存在诸多弊端:形成了“命令—服从”治理模式;凸显出“内部控制”要求;构建了非信任与合作的机制;导致“目标—手段”置换。
在管办评分离的背景下,教育治理的框架不应是政府垄断,而应呈现多元化的治理主体并存的局面,以控制为导向的、政府作为唯一主体的教育管理须被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治理所取代,在多元治理主体参与期间的教育治理过程中失去了对治理客体加以控制的基础,代之以普遍的服务。
最后,学校自身发展的定位和出发点必须进行调整,不要以行政管理的逻辑取代了学校运行的逻辑,需要各就各位,各自回到自身运行的轨道,回归到对教育自身的本真理解,使其从“观物”到“观人”。
这种变化体现在教育理念的变化,而这种教育理念的变化,首先在于对人理解的变化,从观物的方式转向观人的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把握“现实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历史的人”。
思考三个问题 篇8
学案的使用体现了以学定教的教学原则,教师凭借师生共用的学案,有序地引导学生的课堂学习,克服了课堂教学的盲目性和教师的无效劳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学案的使用热潮中,也出现了一些误区,如果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学案的教学效果。以下是我校对学案使用中的一些常见问题的思考与改进。
问题一:将学案课当成练习课
将学案课当成练习课是“学案热”中最常见的问题。有些教师认为学生自主学习需要大量做题,所以在设计学案时,把教材内容简单地编成大量的习题,学案成了一份练习卷,学案课变成了练习课,与学案的初衷相去甚远。
思考与改进:学案的着力点在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强调学生主动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强调教师的适时点拨与引导。为此,我校采取了以下三点改进措施:一是要求教师围绕学习目标和教材的重点、难点精选例题、反馈题、练习题,做到少而精;二是要求教师根据学习内容,设置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学习活动,努力将解决问题的过程显性化;三是要求备课组、教研组之间互相听课,进行监督和改进。
问题二:把学案当成教案
有些教师对学案的本质认识有误或是贪图方便,将原有的教案略加改动做成学案。用此类学案教学,课堂里教与学的形式变化不大,学案成了应景的工具。
思考与改进:我校在实践基础上,从多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紧抓备课关,要求备课组能在备教材、备教法的基础上,更关注学情和学法,在充分研究学生的基础上设计学案。每位教师根据自己学生的情况适当进行调整,形成个案。二是加强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在学案中必须设计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环节,学习环节不仅要写清教法和学法,还要说明理由。三是加强对教师的培训,通过观课、评课等形式让教师熟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组织、实施与指导,同时也加强对学生的培训,让学生适应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要求。
问题三:用统一模式要求所有学科
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学案模式,并要求所有学科和课型都应用这种模式。如此一来,课虽然便于检查,也为学案设计提供了模板,但却失去了学科特点。
思考与改进:学案强调以学定教,学科不同,特点不同,学习的方法和途径也应该不同,而且学生的情况也在发生变化,学案必须适应这种变化,体现出灵活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随机应变,而不能被一些固有的形式束缚住手脚。
教案检查的三个重点及思考 篇9
一看教育理念。检查备课本不能只数数教案的篇数, 还要看看教案里有没有渗透教育理念, 问问涉及的教育理念是什么, 想想这种理念适不适应学生特点, 符不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要求。
作学校教学的负责人, 你不可能有时间去听每一堂课, 也不可能有精力去涉足每一个学科, 但你一定要成为拔河赛上的那一根缰绳, 让老师们紧紧握住教育理念的“缰绳”, 在号令发出时, 达成方向的一致性, 形成教育和谐。去读读教师的教案吧, 你不但可以了解各学科教学的现状, 还可以了解老师们有没有紧拉着那根“缰绳”。是的, 教育理念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指挥棒, 更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所以教案检查不能只记篇数, 更不能为了检查而检查, 而应当站在教师素质提升、学校发展的高度与教师一起学习进步。
二看教学策略。查备课本不能只看课时数与教案数是否大约相等, 而要看看教案里用了哪些教学策略, 问问这些策略对于教学是否有效?想想除了这些方法, 还有哪些教学方法更适合相关内容的教学?课程改革的成功有赖于教育理念的深化与更新, 教学方法的发展与革新则是教育理念的课堂化。
那么, 在设计教学时, 是讲授和呈现知识要点, 还是以问题激发思考?是情景设置, 还是案例评析?是讨论交流, 还是任务驱动?这些在教师的备课本上都会有所体现, 检查教案的时候不妨多看一看, 想一想, 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我们在“各自为政”, 先进的得不到推广, 滞后的也没有改进的动力!检查教案真是一个好时机, 此时, 老师们的教案就在你的手上, 利用教案来和老师们一起思考:探究的问题与目标有没有关系, 值不值得探究?合作学习的内容是否需要合作, 以及怎样分工、合作?至此, 检查教案变得更有意义与价值!
三看教学内容。老师们按照教科书的内容编排认认真真地备课, 写教案, 一课接着一课……这就是一本好教案了吗?难道老师们就没有其他内容补充, 有些内容需不需要换个角度再讲一次?在教学实际中, 并不是所有教科书内容都被学生所需要并适用的!所以, 检查教案还应看看老师们对教学内容是否进行优化组合。
对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 在职业中学里更为迫切需要。例如:在口语交际中《复述》这一教学内容出现在职高一年级的语文课本上, 面对不同专业的学生, 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案例自然不能千篇一律, 不同专业应选编不同的案例:对于幼教专业的学生可以从给幼儿讲故事来向他们提出复述的语言要求;对于民航服务专业的学生则要从与旅客的交往方面向他们提出复述的语言要求。中职学校要突出职业教育的特性, 就要注重优化组合教学内容, 注重校本教材的开发, 在检查教案时若能看重老师们这方面的能力, 其实也就是给老师们起到了激励与导向作用。
校园规划的三个思考向度 篇10
台湾发生伤亡最惨重的921大地震中,南投、台中一带的建筑损毁相当惨重。地震发生之后,慈济、红十字会、台塑、TVBS、佛光山等许多民间慈善团体都在第一时间内进驻灾区协助校园重建。在这一次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各种设计思维激荡下,开创了参与式规划、校园开放、小区互动、绿色校园等议题,对整个台湾的学校建设影响深远,称为“新校园运动”。这一波的影响持续扩及台湾各地,笔者谨将所累积的设计工作心得,以建筑师的角度分析归纳为三个思考向度,作为校园规划未来发展的探讨,并以这几年来本事务所规划设计案例的实际操作过程予以呼应,希望对教育界与建筑界在校园规划设计时有所帮助。
一、建筑与教育的对话
建筑与教育是两个独立的学科,建筑师的专业是建筑与空间设计,在教育理念的认识上并不如教育工作者深刻,必须与校方充分地讨论与推敲以共同决定学校的规划,并进而将其转化成具体的空间与设计。建筑师需通过与教育者的不断对话去思辩出怎样的校园空间才能促进学生最有效的学习。
1. 校园原型
关于一般人对学校的意象与认知,Sanoff(1994)曾描述如下:“学校像‘工厂’,经由准确的训练,制造出一批批精良又标准的学生。学校像‘驯兽场’,将调皮顽劣的孩子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学校像‘家庭’,给孩子一个温馨的学习环境和美丽的成长经验。”
我们不禁思考:“什么是教育?”
教育学家杜威(Dewey)说,“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汤志民,2006)。
所以现代的学校设计,不能只从大人的“教与管理”为出发点,必须以学生“最有效学习”的角度去思考(徐岩奇,2004)。学校的教室不只是7m×9m的长方形教室,专科教室不应只是1.5倍大小的教室,每种教室有其适合的空间形态。学校除了教室内的学习,还有户外空间的学习。户外空间除了运动场、球场外,还有剧场、学习步道和生态教学园等开放空间,以满足学生各种学习的需求与空间的体验。
建筑家路易斯·康(Louis I.Kohn,1959)关于校园的起源有一段精彩的描述,他说:”学校从一棵大树下两个人的交谈开始。”讲者不觉得自已为师,听者不认为自已是弟子或学生,其中一人觉得讲者的见解很好,回家带他的小孩来听,他的小孩听得有趣,又找他的玩伴来学,于是大家就在树下分享彼此的心得,这就是一个学校的原型。
人的一生会经历家庭、学校与社会生活,而学校生活正是衔接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孕育一个人思想形成的最重要过程。一天的学校生活应包含上学、放学、上课、下课、集会、讨论、运动、休息、游戏、饮食、聊天、沉思、闲晃、发呆等。以往的教育往往只关注教室内的上课,而忽略了对其他生活空间的需求,所以校园规划还应关注教室外的空间,通过各种室内外、半户外的空间串连和虚实变化,形成各种学习步道和情境空间。
2. 情境空间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设立时,贾政带着宝玉与众文人一游并试宝玉才情,左一处“蘅芜院”,右一处“稻香村”,勾勒出文人的空间想象,也赋予一个景观世界的伊甸园。校园规划何尝不能赋予这样的想象空间!
我们在蔡文国小、亿载国小的教室门扇上,将唐诗、宋词、元曲和台湾乡土俚语、诗谣,通过一扇扇门窗以喷砂玻璃呈现校园中,希望使学生从朗朗上口到久而久之沉浸在诗词歌赋的意境中,学会以诗的心情观看校园,寓教育于情境。除了文学以外,我们还将米罗、毕加索的画作以壁画或各种美术天地呈现,使普通人家与社会精英的子弟皆能提早沉浸艺术的天地,实现潜移默化的境教。
3. 学习步道
从实用主义知识论的观点,学生因应环境的行动构成了他们的学习,而行动的结果又指引了另一行动。基于环境对于学生心境与行为的影响,目前许多校园都规划了各种学习步道,使学习延伸到户外各种开放空间(包括地理、历史、数学、艺术等学习天地),使学童从环境中得到诱导,通过与同侪互动学习,从游戏与观察中领略各种知识的奥妙。
4. 参与式规划及讨论
建筑师是校园规划设计的灵魂,然而一个英雄式又没经验的建筑师,不听使用者的意见却一味求表现,极可能制造出使用上的灾难。同理,权威且不开明的校方若坚持保守又自私的立场,校园仍只有低质量的原地重建。因此,参与式规划与讨论已成为目前校舍兴建的一种趋势,由学校行政人员、学者、专业人员、小区人士、家长、教师等组成校园兴建委员会,可以提供建筑师一个较宏观与客观的规划角度。参与式规划精神的落实,必须源自校方与建筑师的同心协力合作,校方应充分提供相关资料,坚持开明的教育理念,建筑师必须秉持专业能力去分析了解学校环境特质,从而协助未来整体校园规划,并发挥其创意为学校营造最佳的学习空间。
5. 以高雄县蔡文国小为例
路竹原名半路竹,因位于旧时台南府城到凤山古城半路之间,竹林茂密,商旅行人常在此停歇休憩,久而渐成一聚落,取名“半路竹”,直到日据时期,才改名“路竹”。
蔡文国小当初设校时,地方民众为校名而吵翻天,两个村落坚持以该村为校名,还有居民希望校地缩小、巷道拓宽,亦有民众因校门口面对住家而抗议,校方于是邀请村民、民意代表与建筑师作了多次说明会。整个设校过程虽然抗议不断,但随着校园落成,外地来的参观不断,他们惊见一所美丽的校园呈现眼前,还有许多人忙着转户口到此学区,一切的争议遂烟消云散,议题转成营造更多未来的愿景,如此民主的设校过程给地方上了宝贵的一课。
蔡文国小为纪念半路竹的由来,每年都会举行“半路竹文化节”以吸引小区居民的参与,渐渐凝聚地方的文化认同。可喜当初规划时的田野史籍调查都逐渐转化成这所学校的历史点滴,并建构起地方的文化内涵。学校从入口开始,以枕木墙取代一般水泥墙的作法,入口书卷广场打破一般威严权式,成为小孩在此穿山洞、游戏、等家长来接送的场所。校园内的开放空间(包含树下的砂坑、戏水池、生态埤塘和再造龟山)均从儿童的角度去设计,一幕连一幕,一景串一景,提供孩子一个充满学习的探索世界(图1~图3)。
二、校园与小区的互动
美国学者Sergiovanni(1994)曾引用过一句非洲谚语:“培育一个小孩,需要整个村庄的力量。”
学校与小区的关系相当密切,二者维持一种良好的关系,将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学校正常运作,以及小区正向的发展(林明地,2002)。学校是小区的文化中心,也是小区重要的文教据点与生活空间,学校小区化的概念,强化了学校与小区一体的关联性、重要性与价值性,学校与小区结合更是学校建筑规划发展的必然趋势(汤志民,2006)。
城市里的小学通常就是一所小区学校,提供小区儿童上学及居民运动、散步等功能。然而乡村小学除了是小区小学外,亦常承担当地唯一的公园、体育场、美术馆和文化中心、图书馆等各种功能。城市里有许多文教场所和文化设施,然而愈是乡下愈偏远,一所学校相对位阶就愈高,它可能是一处无所不包的文化、教育和运动的场所。
在小区学校的理念下,小区可提供人力、物力资源协助校方,学校亦应将校内设施开放给小区居民使用,以达学校与小区资源共享之目的(表1)。
1. 校园开放
校园开放给小区是种理想,也是时代的趋势。从小区角度而言,学校是地方的社教、健身、图书、文化的中心,应尽量开放给小区居民使用。然而从学校角度而言,开放的校园会带来安全上的顾虑与管理上的不便,假日后的清洁工作更是一大困扰。因此,校方倾向于相对保守不开放的立场。为达校园与小区互动的理想,除了开明理念的校方外,常需借由政府公部门的介入与经费上的补助,才可望打破学校与小区间的藩篱。
高耸的校园围墙早该拆除,但无围墙校园则应审慎而为,校园不同全天24小时开放的公园,学校仍以教育与学生安全受教育为优先,放学后与假日才完全开放给小区使用,尤其城市中的学校,家长与校方对无围墙仍有许多疑虑。所以学校围墙的消除,应是视觉上的穿透,而非界线的拆除,可以绿篱、矮墙、金属隔网及各式设计手法,达到视觉上的穿透与空间上的界定。亿载、蔡文、忠孝等学校即通过生态绿篱的设计,营造一条友善的通学步道和生物移动路径,建构了生态的城乡环境。
2. 校园是地方集体的记忆
校园应该是一个累积人文气息与历史感动的场所。那环境空间中古老动人的历史感动以及人文气息是无法被“制造”或“设计”的,它需要被经历、被保存、被酝酿(赵家麟,1998)。校园不只因应空间,还要加上时间因素,才能形成真正令人回味无穷的场所。
社会变迁相当快速,时代在变,环境在变,市容在变,许多儿时记忆渐渐模糊,只有学校位置不变。虽然如此,校园内大部份的建筑也因老旧改建而消失,唯一不变的只剩校园的绿地与老树。小学是一个地方或小区最基本的公共元素,包含许多情感与记忆,许多拥有百年历史的学校是三代人的学习场所,如果连老树都被移除,那么记忆将被截断,学校也变成为一堆水泥丛林,而没有真正感动人的历史。
一个能够使人们怀念而共同记忆的场所,将是珍贵的宝藏,比如西方的教堂与东方的寺庙使许多人的心灵得到安慰,往往成为当地的地标和人们心中永恒的灯塔。中小学也是人一生中学习的起步,许多户外空间皆具备场所精神,如大树下、水塘边记录了许多人的学习、友谊与成长,蔡文国小的竹笋梯已成路竹乡重要的精神地标,亿载国小生的态池与忠孝国中的黑人厝历史墙均已成为一处很重要地方集体记忆的场所。
3. 红毛港国小迁校
高雄市海汕聚落因红毛港开辟而迁村,红毛港国小亦因而迁校,为让流散四处的村民有个共同记忆的场所,校园规划除以生态气候配置为考虑,形塑虚实空间的自明性,还将连接南北向教室体量的通廊以红砖墙以及许多旧聚落的语汇呈现。
校园规划以图书中心为校园核心,将其设于入口处以方便小区民众使用,环绕图书中心以生态池和桥建构学习步道,民众穿越虚实框景空间,重温旧村落的记忆。我们希望学校建成后,迁村而散落的居民可以在这个学校找回他们共同的记忆,三三两两坐在户外剧场边、水池旁的座椅上告诉他们的小孩往日海边的美好情景(图4,图5)。
4. 以台南市忠孝国中为例
(1)见证迁校的校树——雨豆树
忠孝国中原来位于铁路旁荣誉街,因操场位于私立财团法人救济院用地内,2000年校地争议败诉定谳,经市府核定选址,觅得台南区农业改良场作为迁校用地。
2001年忠孝国中迁校时,因旧址地上之物必须拆迁,遂将一些老树移植到新校区。所移植大树中有一棵雨豆树,树干直径约1m,树冠直径约12m,姿态十分优雅,校方票选其为校树后,决定将其迁移至新校门入口处。施工时,雨豆树邻近明挖6m深的地下室,主干离开挖处不到2m,树的周围又常被弃土、施工机具环绕堆放,我们深怕一不小心就会断送学校重要的记忆,遂责成监造驻地工程师与营造厂工地主任负连带责任,树留人留,树倒人去职,施工期间不断浇水与观察树的安危,最终保住了这棵美丽的校树。如今树已成阴,许多活动与教学在此举行,雨豆树成为新老校友共同的记忆,也见证了忠孝国中继往开来的历史。
(2)生态气候配置
所谓校园生态气候规划,就是善用空气、阳光、方位、视野等自然条件进行的校舍规划。在配置上从大到小进行系统化、层级化的规划设计,所有教室(尤其普通教室)尽量为南北朝向,以发挥最大的节能效用。忠孝国中长条形基地轴线与南北气候线间的角度约呈37.8°,一期校舍规划将每间教室转成正南北向,两栋主建物形成一个封闭的中庭。本所经竞标取得第二期规划设计权,为配合前期规划,仍以主要建筑体量轴线顺应长条基地线的纹理,但将每间教室单元转折成南北向,两排普通教室呈锯齿状布局,端部配置音乐、美术、剧场、家政等专科情境教室。规划由此形成两个开放式庭园,改善了原封闭式中庭所产生噪音、教室光线不足的缺点,使学生下课后有休憩、交流的场所,并将开放空间指向更大的运动场等开放场所,有效疏解了学生的课业压力(图6)。
(3)墙与雀榕——农改场黑人厝的记忆
原农改场邻德光街角有一处农技训练所,作为非洲等远地农技团来台研习的场所,当地居民称之为“黑人厝”。我们在勘察现场时发现该训练所正在被拆除,原建筑玄关的外墙上长了一棵雀榕,不久将随建物一并被拆除。但是清水墙与雀榕并不妨碍校园的规划,应可保留作为学校围墙边界,于是我们立刻函文校方与市府保留之,终于留下这片清水墙与墙上的雀榕。
在府城这个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城市,仍常见拆除旧建筑,因此也铲掉了许多历史的记忆。为保留黑人厝仅存的记忆,我们在墙边增加两片清水翼墙,衬托雀榕与旧墙的姿态,原墙上吊挂电话筒的痕迹依旧保留,记录了当年来台农技团员打电话思乡的情景。
忠孝国中沿着德光街和运动场旁的两排芒果树林被全数保留,许多学校并不喜欢果树带来的虫蝇,殊不知果树丰富了生物的基盘和多样性,为学校与小区保留了良好生态环境与树林的苍郁。学校围篱以绿篱、矮土墙及缆索等生态工法绕树而行,另以凤凰树、阿勃勒、菩堤树作为学校的自然边界。人行道边的美丽树景与开放的校园,为小区民众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散步道(图7~图10)。
三、绿建筑与永续校园的推动
早期校园提倡绿美化,强调以人的视觉角度为主要思考点。今日永续环境时代的来临,校园与大自然万物共生共存成为今后努力推动的理念。
在国家生态环境系统中,学校的生态系统是城乡人造环境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学校用地在国土配置上分布最均匀且最广泛。由大专院校、高中职、中小学乃至于幼儿园所有的广大校园,皆具备最优良的绿化、透水、生物栖息条件。假如能将校园改造成更优良的生态环境,对于城中生态绿网、都市气候、生物基因交流、国土生态保育,均有莫大的帮助(林宪德,2004)。
台湾内政部营建署于1999年开始推行“绿建筑七大指标”(含绿化量、基地保水、日常节能、CO2减量、废弃物减量、室内环境、水资源及污水垃圾改善等指标),到2001年又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及室内环境两项指标为“九大指标”,并出版《绿建筑解说与评估手册》作为推动绿建筑政策的执行要点。以往学校多注重硬件建设,今后校园希望朝去水泥化、多绿化的绿建筑方向迈进,使校园成为优质的环境教育基地。
1. 绿建筑九大指标
(1)生物多样性
本指标在于顾全“生态金字塔”最底层的生物生存环境,校园内尽量以原生、诱鸟诱蝶植物、植栽物种多样化来营造小生物栖息环境。
目前国内各级学校的规划、设计均在生态绿网、小生物栖地及植物多样性等观念上最为薄弱,尤以土壤生态手法最为欠缺,亟待加强观念上的推动。
(2)校园生态绿化
本指标采用“植物CO2固定效果”作为绿化量之总量管制,以期降低CO2量,为地球环保尽一份力。校园内植栽应朝向原生性、多样性,并富教育性,以建构一座复合化的生态教学园区。
目前很多校园对植物多样性、乔木、灌木的歧异度仍相当不足,更常看到大量植栽黑板树、小叶榄仁等外来树种,还有许多学校不喜欢果树带来的虫蝇,殊不知密源果树从开花、结果、花萼、花苞到果实皆是最佳生态教材。
(3)校园基地保水
学校的“保水性能”,就是建筑基地涵养水分及贮集渗透雨水的能力。校园开发应尽量保持裸露土壤,减少人工地面铺装的使用,操场跑道铺设红土或透水性PP跑道,广场或停车场铺设连锁砖、植草砖、砌石,排水系统设计为草沟或渗透阴井来设计,让大地保有呼吸的能力,以增强保水性。
(4)学校节能设计
校园建筑节能计划最有效的做法就从布局开始,所有教室尽量以南北向为主,不得已时方在东西向配以少量专科、行政或其他非经常使用之空间。建筑形态应避免巨型化、复合化、中央走廊化,以达双面自然通风效果。建筑物方位的布局,若全部南北向易流于单调乏味,可适度因应风向、大树、视野及基地线而灵活处理以塑造特殊校园氛围。
(5)学校CO2减量
为了减少建材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量,建筑楼层高度设计应尽量均匀,外观以简朴素雅为主,避免复杂造型的装饰表现。唯学校行政人员仍常喜好高大的建筑体量,既浪费又不环保。事实上,中小学应尽量以不超过3层楼的建筑体量来配置,所呈现的外观也较轻巧及美观。
(6)学校废弃物减量指标
任何学校开发都应坚持土方平衡的原则,施工阶段即要求承商拟订施工计划,落实执行各项污染防制措施。为了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学校应少盖建筑,尤其是体量庞大且空间浪费的活动中心与地下室(只达到防空避难要求即可,停车位不需每位老师1个位置,更不须因久久一次的大型研习会而虚设停车位;经计算,每2个地下停车位的造价等同1间教室造价,在资源有限情况下是极大的浪费)。
(7)建筑室内环境
室内环境指标主要用于评估室内环境,提倡良好之通风、采光、隔音与适当减量的室内装修。目前一些中间走廊式的教室(普通、专科、行政)通风采光不佳,尤其常见活动中心下设专科教室,应尽量避免此类不良空间。
(8)建筑水资源
由于水资源日渐匮乏,政府积极推动水的节约与再利用。校园腹地广大,妥善再利用雨季的大量贮水,每个校园就是一个小水库。目前雨水回收后可作植栽浇灌及景观生态池之用,而中水再利用经过这些年来的实践经验,易造成器具的阻塞,因维修成本高昂,已不再推广。
(9)校园污水垃圾改善
校园规划时应先确立雨水、污水分流,将厕所、洗手台、阳台之杂排水配管,确实导入污水系统,使其符合放流标准。在垃圾处理方面,各班生活阳台应留设垃圾处理空间,并以景观绿美化规划专用垃圾及资源回收场。此外,厨余回收及落叶堆肥均可实现垃圾减量。
2. 以台南市亿载国小为例
台南市亿载国小是一所招生72班的大型城市学校,体现出在高密度的校园中达到永续校园的努力。学校位于重要古迹亿载金城附近,这片土地曾是台江内海“二鲲鯓”所在,1822年浮覆成陆,地理几经演变,呈现如今五期重划区的面貌。这段历史只留于史书记载,当地人并未体验历史对此地的改变。我们尝试以绿建筑理念和生态工法将舄湖遗址写在地上、将历史故事雕刻在墙上,使学生与小区民众可以循着生态与历史的脚步,去了解这块土地曾经发生的演变。
亿载国小为将历史、人文、地理、文学、艺术结合生态景观设计成各种学习步道,在规划之处一直以教育的角度去思考。如何使学生与小区民众从校园中体会永续环境的意义,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1)都市生态绿网
本校以绿藤布满四周围篱,使学校与亿载金城、安平古堡和运河蓝带等形成都市生态绿网,并串联府城历史成为景观的游憩廊带。校园丰富的生态环境,不仅为鸟类、蝴蝶、蜻蜓与蛙类等生物提供了移动的路径,更使学校成为城市的绿肺。
(2)景观生态池
生态景观池的设计源自台江内海的遗迹概念,其岸边以各种多孔隙生态工法砌成,取材卵石、棕榈毯、枯木等,并设计为古堡城郭意象,呈现于校园核心区。生态池的水源来自雨水回收与中水处理后再利用,经过溪卵石、护堤及芦苇等各式植栽层层过滤,并以原生植物、诱鸟、诱蝶植物、水生、水滨植栽等的多样化来创造丰富的生物基盘与生物基因的交流。目前,生态池成为学生自然课程观察和美术写生的场所。
(3)太阳能的运用
学校是教育场所,太阳能的运用对学生与民众而言,是一例活生生的教材。太阳能光电板设置于南向教室斜屋顶,约23°倾斜角,不论春夏秋冬皆能获得最佳应用效果,其能源运用于地下室停车照明和景观夜间照明。
(4)阴影下的院落学习空间
借由灵活的校舍布局,各栋建筑相连并营造了生态池、小山坡和教学农园后花园三个院落空间。在建筑的遮挡下,院落十分阴凉,加之西南气流的引入,形成凉爽的开放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此静心学习。
(5)超大型水贮水器——雨水、中水再利用
建筑应用了一整套回收雨水、中水及RO废水的系统,仿佛一座超大型贮水器。经统计,每次台风所储存的水量,足够校园30日的浇灌用水。平日雨水、中水经回收处理系统过滤后,再用于校园浇花和马桶冲洗。所有校舍的卫生器具、水栓皆符合省水标准,以达节水目标。
(6)生物共生建筑
校园内的庭园照明采用景观矮灯及防眩光高灯,以避免对生物或邻地造成光害影响。建筑避免采用反光玻璃,全面使用清玻璃,以防止鸟类冲击死亡,同时铺设立体绿化(屋顶、花台、露台、墙面),利用深遮檐、花架、窗户鸟踏形成生物栖息地,营造对生物友善的建筑(图11~图13)。
四、结语与展望
学校规划之初,应从环境分析、基地勘察及文史资料搜集开始,再结合校方教育理念及建筑专业的设计能力,依学校所在地理区位与条件,塑造富于特色的校园风格,使其成为地区民众的精神核心与集体情感记忆的象征。
台湾省有319个乡镇,每个乡镇都有中小学,学校既是当地文化和凝聚力的核心,也是推动生态环境教育最重要的一环。如果每个学校落实永续校园理念,那么通过学校的示范作用,可再推广到每个小区,进而连结城乡,建构完整生态环境系统。921地震后的“新校园运动”开启了全面的校园风貌改革,而永续校园则是下一阶段的“希望工程”。
探讨三个问题 篇11
原方案中的调查表完全由教师预设,不够开放。对于记录经验丰富的幼儿,我认为教师可以请幼儿自己设计调查表:对于记录经验不足的幼儿,教师可在调查表中提供部分调查项目以启发幼儿的思路,并预留一些空格让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如幼儿会发现春联书体等视觉信息。而这正是“培养幼儿对文字符号的兴趣”的好机会。又如,幼儿会运用触觉感受春联不同纸张的质地,用嗅觉感受春联上面留存的墨香。
二、活动流程的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是先分享再记录还是先记录再分享值得探讨。前一种做法强调集体发现,后一种做法强调自主发现。单纯从记录的角度来讲,前者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记录的价值,因为分享之后,组内同伴的记录会大同小异。而幼儿自主记录则有利于其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幼儿拿着自己记录的调查表和同伴交流时也更有成就感,并且更加高效。此外,幼儿通过调查表分享的不仅是发现,还有记录的方式和方法。
三、背景音乐的问题
零售业转型的三个方向和思考 篇12
一、消费者研究是零售业转型方向的出发点
任何企业包括零售企业都在说一切从消费者出发, 但实际的情况是零售业中背离这一出发点的企业许许多多, 从现状来看, 真正认真研究消费者需求的是近几年迅速崛起的网络零售商 (以下统称为电商以示与实体零售商的区别) 。我直接切入主题, 零售商要建立消费者的研究体系其抓手就是建立企业的会员制度。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 今年三月阿里巴巴在上海开设了一家超市盒马鲜生, 这家超市属于支付宝的会员店, 一切商品结算都只使用支付宝, 许多人都质疑这种排他性的支付方式, 但实际上这是电商在建立他们基于实名制的顾客会员制度, 以此为入口建立起研究消费者的企业体系。顾客的会员体系由于是通过移动终端的支付系统就保证了顾客身份与消费数据相互验证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因为手机实行了实名制, 支付宝更是金融性质的实名制, 这是一种双验证真实性质的顾客体系。这家会员店支持顾客的移动手机购物并想尽一切方法将线下的实体店购物向线上的移动手机购物引流, 从而把握了电商发展从PC端向移动端的大趋势。也就是说阿里巴巴的支付宝会员店从顾客的资格确定到支付方式上都把握住了新的消费潮流。相比较实体零售商而言, 虽然许多企业都发放了会员卡, 但由于在发放会员卡上的管理不严谨, 放任顾客在登记会员资料时的随意性, 使得会员资料的真实性大打折扣。另外, 实体零售商的会员卡使用的是实物卡, 顾客来商店忘记带了这就使得顾客的消费资料无法连续性记录, 又由于大多数商店会员卡不构成进店购物的绝对障碍, 因此, 会员卡的使用频率不够高, 再加上支付手段与会员卡的分离性, 更会增加不使用会员卡的频率。我们说零售业转型从消费者研究开始, 就必须探讨研究的路径, 从实际看来建立会员制度是目前较为现实的路径。在确立这种路径的时候要注意这些要点, 第一, 会员制度建立的有效性取决于会员登记资料的准确性, 零售商要把相当的市场费用与营销费用用到保证会员数量和会员资料的准确性上来, 要理解这是零售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是企业战略, 因为连顾客是谁都不清楚就无法保证提供的商品与服务的针对性, 我们已经糊涂了几十年了不能再糊涂了!商品不适销对路造成的企业经营困难其教训太大了!第二, 在互联网条件下, 零售企业建立会员制度应尽量使用消费者的手机终端的方式, 这种方式简便快捷, 可记录可追溯, 并能做到双卡合一 (会员卡与支付卡) , 也为实体店企业拓展线上市场做好布局。第三, 建立了会员制度就要建立起会员管理制度, 不要使会员制度形同虚设。第四, 建立了会员制度一定要建立会员消费数据统计与数据分析系统, 不建立数据分析系统就不能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喜好、消费的方式等等有关消费者的一切。建立会员制度所做的一切就是为了能够清晰地描绘出消费者的画像他 (她) 是谁? (性别、年龄、职业、收入、住所、家庭、爱好、喜好、偏好等等) 。消费者研究顾客画像的核心环节是将顾客所有的这些特性贴上数据化的标签, 有了这些标签我们初步具有了为顾客寻找商品和服务的方向了。必须明白:当今任何企业都不可能满足所有消费者的需求, 只能满足细分市场的需求, 给消费者画像一是为了确定自己细分市场的顾客是谁, 二是确定这些顾客的具体需求。特别需要提醒, 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和喜好偏好等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互联网加速了这种变化也造成了适应这种变化的商品与服务的迭代性增强, 因此, 消费者的研究在顾客调查方面的频率会不断地提高, 如何使零售业消费者的研究和市场调查高频率常态化, 是零售业需要关注和解决的一个重要的理念与技术问题。
二、商品研究是零售业转型方向的落脚点
研究消费者是为了精准并有效地向消费者提供商品与服务, 因此商品的研究就成了零售业转型方向的落脚点。我们说消费者研究的结果——画像为商品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而商品的研究就是落实商品在功能和价格上如何匹配消费者的需求。比如水果中苹果的功效对人体来说是可以调节肠胃功能, 降低胆固醇, 降血压, 减肥, 还可以增强儿童的记忆力等。但苹果有这么多品种我们商店销售什么品种的苹果呢?商品的研究就是针对自己的目标顾客寻找和设计适合他们购买力价格的功能性商品。比如当前在中国市场上销售量最大的红富士苹果, 其出自于国光和元帅的杂交苹果, 具有晚熟、质优、味美、色彩鲜艳、耐储存等优点, 这些优点就可描述成红富士苹果这一品种功能性的内容:
1. 晚熟使之成为苹果中日照指数最高的苹果之一, 也成为经受了温差最大的苹果之一, 含果糖充分;
2. 质优是因为它能将苹果的功效发挥得最大化;
3. 味美, 是因为它将国光苹果的脆和元帅苹果的汁多和细腻的优点融为一体;
4. 色彩鲜艳, 它是一种高颜值的水果, 在卖场会唤起消费者生理和心理的共鸣, 产生购买欲;
5. 耐储存使得红富士苹果销售的周期大大延长, 便于企业作出长期订货计划和销售计划。
以上这些关于红富士苹果的功能分析, 在商品研究上是需要把这些功能与消费者研究一样作数据化的功能标签的, 这一过程中其功能描述的内容还要大大丰富与细化。
商品研究除了功能的数据化与标签化之外, 价格的研究又是一项重要的内容。在商业经营中针对消费者的价格研究就是为了确定企业满足自己细分市场的消费者购物的价格带, 确定各品类商品及之间的价格宽度, 确定品类商品内部价格的深度, 如此才能使得商品研究具有精准的消费者购买的现实性, 要向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的商品, 价格的确定往往是从商品的源头采购价格算起的。就拿红富士苹果采购价格来说, 陕西洛川和山东烟台是中国最大的两个红富士苹果生产基地, 烟台是我国最早引种红富士苹果的地区, 但苹果的口感有一个自然的“边际效益”递减的周期, 再加上烟台的苹果出口量大, 收购成本和其他成本都比较高, 而陕西洛川的红富士苹果由于温差大口感更好, 再加上收购价格便宜, 所以这几年陕西洛川的红富士苹果在国内市场上占了主导的地位。匹配消费需求的价格研究, 其中的奥秘许许多多, 这些都是需要零售业的从业者们去探索总结的, 这些探索与总结有时是需要“走遍千山万水, 吃尽千辛万苦”的, 来不得偷懒与懈怠的。商品研究做到价格这一步还远没有完, 还需要做商品计划、营销计划和品类规划, 就拿品类规划来说除了规划每一种品类商品的销售占比毛利占比外, 还要设计商品的货位空间管理, 其内容涉及面积、高度、陈列排面数等等, 商品研究是零售业的一门主要技术, 深奥无穷值得努力探索。
当我们将消费者画像的数据化标签化与商品功能与价格的数据化标签化进行科学的、合理的与心智化的匹配, 在商品计划和营销等其他计划的指导配合下, 一般来说这种匹配的成功率是较高的。在某种意义上说, 零售业的现代化和先进性反映的就是行业呈现的这种匹配水平, 而零售企业的经营能力也是这种匹配能力的体现。消费者与商品的研究是零售业的基本功, 回归商业本质应该先从抓这两个基本功做起。在互联网条件下, 在电商迅猛发展的今天, 研究消费者与商品的方法已呈现多样化、信息化和高技术含量的特点, 转型中的中国零售业需要好好学习, 才能天天向上啊!
三、数据研究是零售业转型方向的有力抓手
上述两方面研究的研究结果都是需要用数据描述出来的, 过去零售业的经营主要是靠经验来进行的, 在实际上寄售制的情况下商品的经营风险主要由供应商来承担的, 这就使得零售商不去研究和依靠数据来支持经营。目前, 中国零售业中绝大多数企业都建立了以POS系统为前台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 但现实的问题是绝大多数的信息系统的设计都往往是由没有或者缺乏零售经验尤其是连锁经营经验的软件工程师设计的, 在设计架构上的缺陷是不符合或背离了企业营运的业务要求, 突出的三点是, 第一, 零售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每日每时所需的数据不能快速地智能化产生, 数据的抓取费时费力, 从而使得经营管理人员被迫放弃了对数据的研究与运用。第二, 系统不支持零售企业各部门的数据在同一个数据平台上讨论、研究和运用。第三, 系统不支持企业开展全渠道的新业务。因此, 对中国零售业来说, 转型还需要不断优化企业的信息系统, 有的可能还需要重建, 这是一项零售企业实施转型在技术上的战略任务。就整个零售行业特别是大型连锁企业的信息化系统改造和重建的市场机会和空间而言, 一句话非常之大规模空前!在中国零售业信息系统升级改造重建之际, 我的告诫是, 系统的设计架构必须是由零售企业与信息公司共同来完成, 而且零售企业在其中要起主导的作用, 这也是我最近才比较透彻理解沃尔玛为什么要从一线员工中挑选人才送去学习软件开发技术, 然后充实公司信息部门工程师队伍的原因。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讲大数据, 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的数据实际上并不构成大数据, 大数据的内容广泛具有很强的质的规定性, 没有很大的数据平台以及各种数据的交互是很难形成的。零售业的数据研究应该以企业数据研究为基础不要妄谈大数据, 数据研究重点是消费者、商品、经营效率、市场环境和宏观与微观政策的影响。这里需要提醒的是, 在数据的研究中必须树立“主业意识”, 没有“主业意识的”的数据研究, 可能会导致不良的后果, 一是成为数据的附庸不知道数据背后企业问题的原因, 二是数据研究的结果不能落地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强调数据研究中的“主业意识”, 就是为了确立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数据是企业决策的依据之一而不是全部和唯一, 数据只是依据性质的工具, 零售业的经营还是要建立在主营业务所必需的综合性的专业知识。我们已经发现许多电商有着很强的数据研究一面, 但缺乏主业内涵已经在商品和供应链上出现了明显的漏洞威胁到其发展, 实体零售商的发力在消费者与商品研究的基础上, 通过供应链的整合一定会有新的发展空间, 对这一点大家必须确信。
四、重建市场交易规则
中国零售业存在的不研究消费者、商品和数据的弊病其根源是制度性的, 这个制度性就是非双赢的市场交易规则, 重建国内流通市场的交易规则是我们必须要格外重视的战略思考。零售业的转型和结构调整要坚持消费者的需求导向, 从市场的竞争出发需求导向就要求企业做商品与服务的差异化, 而差异化需要企业整合供应链做强供应链, 这一过程是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企业合作交易的过程, 没有共担市场风险双赢性质的交易规则, 零售业的供应链就不可能建设好, 转型和结构调整就无从谈起。目前中国连锁性零售商与上游供应商之间的交易规则基本是, 国际品牌商和全国性品牌商对连锁性零售商的交易规则由前者制定, 利益条件也向前者倾斜;连锁性零售商对一般品牌商和中小供应商的交易规则由连锁性零售商制定, 利益条件当然向连锁性零售商倾斜, 总之, 错综复杂的交易规则其本质没有体现风险共担实现双赢的市场要求。交易各方普遍存在着的利己主义已经严重影响到零售终端应该起到的现代流通先导的作用, 对上游供应链或当今流行的“供给侧”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最严重的结果就是导致国内流通市场效率低下, 零售市场价格高企, 快速迭代的消费新需求大量外溢至国际市场。比如, 零售商不承担风险无理由向供货商退货导致供货商无法预期商品的市场销售, 要么多产积压要么少产断货, 又比如, 较长的付款账期导致大量的资金在流通领域无效沉淀, 与微观经济要求的加速库存商品周转率背道而驰, 2015年在全国的供应链里产生了11.5万亿的应收账款, 企业的库存3.9万亿 (仅仅是纳入统计口径的规模以上企业) , 两者相加超过了15万亿, 2015年全国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30.09万亿元, 应收账款和库存商品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一半以上, 可见流通领域的交易制度和规则已经严重影响到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再比如说, 快速消费品国际大品牌商这几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量快速走低, 这与他们制定的不平等利己主义的交易条款是高度相关的。调查显示, 在2016年主要的快速消费品销售渠道的大卖场、超市和便利店等, 销售额都有不等的弱增长或弱下降, 但毛利率都是上升的, 很重要的原因是降低了类似“鸡肋”性质的国际品牌快速消费品的进货量, 大幅降低损失毛利的无效促销包括快速消费品国际品牌商主导的促销。
【思考三个问题】推荐阅读:
营改增带来的三个思考09-06
三个问题05-24
党员三个问题清单09-15
管理抉择的三个问题05-11
年终总结要注意三个问题09-09
生活中不能忽视的三个问题08-29
房屋登记中的三个问题10-31
公共行政科学三个问题读后感09-03
阿多尔诺否定辩证法的三个问题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