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问题的思考

2024-06-06

改善问题的思考(共11篇)

改善问题的思考 篇1

一、我国民生问题的现状

(一) 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尽管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是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还是不完善, 缺乏某些民生问题相关的法律制度的确立, 现行的法律由于条文针对性不强或者是存在漏洞等问题导致其在实行中也很难切实保障公民的权益。我国的立法程序、法律条文制定以及司法解释都是比较稚嫩的, 与其他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民生相关的法律条文普遍存在规定模糊的问题,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这可以保证执法人员工作的灵活性, 但是这也容易引发执法者的腐败问题, 也使得许多不轨之人钻法律的空子, 影响社会公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对社会公平的重视日益提高, 切实解决我国当前存在的收入差距过大、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过窄等问题, 就需要对当前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和更新。

(二) 执法者执法不严监督不力

严格的执法程序以及廉洁的执法人员是保证法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行政机关在执法中应当做到手段正当、程序合法, 但是由于执法程序含糊不清以及执法人员组织纪律性差等问题, 法律施行的效果往往得不到保障。法律应当是为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而存在的, 而不是少数人获取利益的工具。当前的行政机关普遍存在的腐败现象使得民生问题日益严重, 一些机构因为麻烦不愿对辖区商户的进行定期的审查, 而有些机构在进行不良交易时为了防止被查处便会对相关的执法人员进行贿赂, 这些执法者往往不能经受诱惑, 对这些机构的违规行为便不予追查。这往往会导致医疗机构、食品工厂等的投机取巧, 一旦流入市场将直接影响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 社会公众的法律意识淡薄

社会普遍存在公众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 这使得很多人缺乏法律维权的意识, 尤其是农村地区, 即使是权益受到侵害也很难会想到通过法律保障自己的权益。例如在侵害隐私权等问题上, 我国法律坚持当事人报案才可进行追查, 因而如果当事人选择沉默, 即使有充分的证据执法部门也无法采取行动, 这非常不利于对公民利益的维护。民众法律意识的淡薄使得我国的民生问题更加严重。

二、保障与完善我国民生问题的法律建议

(一) 加快民生问题的相关立法, 完善法律制度

民生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作为一个方针, 必须把民生问题的解决任务转化成具体的法律制度予以贯彻实行。通过党和政府的多年努力我国的民生相关法律体系已初步建立, 一些与人民生活切实相关的医疗、教育、住房等问题也已经有相关立法, 但是民生法律也存在我国法律条文的通病。针对这种情况首先立法部门需要对现行的法律进行调整, 对一些条文需要进行具体的细化, 尤其是在民生焦点问题上, 就需要国家对当前的《药品管理法》进行细化调整, 确定国家把控的药品定价方式以及部分药品国家补助的方式, 并且对于胡乱定价的行为认定要进行具体的划分, 对于惩罚方式也要进行具体的规定, 只有这样才能使执法部门在执法过程中坚持有法可依, 而不是模糊执法。

(二) 调整执法程序, 加大监督力度

针对当前执法程序不严缺乏监督的问题, 国家需要对行政机构的权力行使进行具体的规定, 并且加强对其执法的监督。首先政府应当出台相应的文件, 并对不按程序进行执法的行为要制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确保执法人员严格按照程序办事。此外要加大对执法人员的监督力度, 要让监督部门、机构内部以及民众监督共同发挥作用。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执法行为的监督, 一旦发现执法人员变质的行为要及时进行制止或者事后追责。除此之外机构内部的监督也至关重要, 即执法机构内部成员间的互相监督。民众监督也是确保执法人员纯洁性的重要措施, 一旦有民众对执法人员进行举报, 相关部门予以核查后要对当事执法人员进行严惩, 切实保证民众的权益, 避免民生问题的加剧。

(三) 增强公众的法律意识

随着法制教育的开展, “法盲”现象已经越来越少, 公民的法律意识日益提升, 但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以及农村地区的法律宣传力度还较欠缺。针对这种状况相关部门需要加大民生法律的普法宣传教育, 使公众确立民生法律大概内容的同时了解自己的维权渠道, 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害要及时进行维权, 不让不发分子逍遥法外。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民众的法律观念, 要使其明白使用法律工具的正确性以及不法分子的残暴性和二次违法可能性, 尽可能改变旧有的“忍让”观念, 推动我国民生法律的实行和公民的法律素养, 通过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推动民生问题的改善和解决。

三、结论

综上所述, 我国的民生问题由来以及且涉及极广, 因而该问题的解决也不是一朝一夕之事, 需要各方面的长久努力。尽管当前的民生问题严峻但是笔者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带领下,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推动下, 我国的民生问题终会解决, 和谐社会的建设理想也终会实现。

参考文献

[1]韩喜平.突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认识误区[J].湖北社会科学, 2015 (1) .

[2]刘大维.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基本路径探析[J].经济论坛, 2014 (6) .

[3]高成军.民权保障:民生问题的价值依归与法治向度[J].理论月刊, 2013 (05) .

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 篇2

(一)农村信贷投入相对不足

在农业贷款大幅增长的同时,农村信贷的占比却在不断下降。以某市为例,截至2009年12月末,该市农业贷款余额达120亿元,是1999年末的6.5倍,而全市农业贷款加上乡镇企业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为17.45%,较1999年末下降了2.71个百分点,如果考虑到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过程中剥离了大量不良贷款的因素,实际占比下降更大。因此,在实践中,一方面是农村有旺盛的信贷资金需求,另一方面则是农村金融机构普遍反映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二)农村信贷供给竞争相对不足

主要体现在商业性金融竞争不足。当前,农村信贷供给大部分以小额贷款为主,大额贷款受到严格限制;贷款期限以短期或流动资金贷款为主,中长期贷款和固定资产贷款比重过小。农村信用社在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的同时,也在农村信贷市场上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农村信贷供给竞争不足,阻碍了农村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和产品创新。

(三)农村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据人民银行某市中心支行监测,目前国有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利率一般执行基准利率上浮10-30%,农村信用社则执行上浮30-50%,农村小企业融资成本大约比城市高25%;农户小额贷款利率一般执行基准利率上浮50%,相对于个人住房贷款最低下浮15%(现在已调整为下浮30%)高约1倍。农村融资成本相对较高,与农业作为弱质产业风险较高、农村财产权利流转受到限制、农村信贷市场缺乏竞争等密切相关。

二、改善建议

(一)探索建立限制县域资金外流的制度,增强窗口指导效力

实践经验表明,通过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再贴现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加大农村信贷投入产生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农村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的不断壮大,这些措施的效果在逐步递减。因此,需要建立制度,要求县域金融机构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投放在本区域,以限制县域资金外流,提高窗口指导的力度。

(二)培植农村金融服务主体,构建灵活多样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这是一个积极的政策信号,必须高度重视。一方面,应积极引导、培植更多的有意于从事农村金融的企业、个人在金融知识、风险管理、人才储备等方面做好准备,将来一旦时机成熟,全面推出一批小额贷款公司,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另一方面,应采取有力措施鼓励股份制商业银行到县域设立网点,增强农村金融供给。

(三)探索建立新的载体,为农村金融创新创造条件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要“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为我们积极探索新的载体、扩大农民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创造了条件。应大力组织农民发展生产协会、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组织,为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提供新的载体。

(四)运用财税杠杆,引导增加涉农信贷投入

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当前应充分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切实加大政策的正向激励和引导作用,促进涉农信贷投放的增长。重点是建立农业贷款贴息制度和营业税减免政策。我国宁夏推行的农业贷款补贴、浙江对禽蛋养殖行业贷款补贴等制度,确实发挥了“小补贴撬动大资金”的杠杆作用,效果很好,值得借鉴。考虑到财政资金安排贴息涉及利益调整,可以从每年的增量中安排,开始的时候补贴范围可以小一些,补贴比例也可以低一些,重要的是建立起正向激励机制。

(五)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国内的经验表明,建立农村信用体系是促进农村信贷投入的一条重要途径。当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涉及的面还比较窄、体系还不够规范、与农户贷款投入结合也不够紧密,应严格遵循“政府主导、突出重点、改革创新、法制建设和宣传教育相结合起来”的原则,进一步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改善问题的思考 篇3

一、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实施比较落后

目前来说我们在实验方面的设施还是不太健全的,高中新教材对于化学实验要求比较精良的试验设备,但是就现状来看实验室所配备的试验仪器与设备远远不能够满足教学所需;在实验教师人员方面也存在不足,人员数量欠缺以及人员素质有待于相应的提高.由于管理的不规范以及相应制度的不健全等,使得试验仪器在维护方面存在问题,仪器不能够得到相应的维护,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试验实施的进程以及试验质量.

2.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方式落后

在高中化学实验之中存在这样的情形,虽然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很久,但是教师的相关思想并未给与相应的转变,教师在高中化学实验方面以及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即灌输式的教学方式,而在实验方面也只是形式上的应付.同时我们在实验之中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实验只是一种验证性的实践活动过程,并非是实际意义上的探索,所以这种方式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相应的创新思想的培养方面是有所欠缺的.在知识方面,教师作为施教者其知识结构是其当时积累沉淀下来的,是一种比较陈旧的知识结构和相应程序,所以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新教材的实施,也就是说新教材在实施方面也只是一定程度上的吻合.

3.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的重视度比较低

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之中,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所以在实践的过程之中还是比较倾向于传统的教学的,这尤其反应在经济发展以及教育相对落后的地区.学生在实验教学之中处于被动的地位,使得他们的自身主体性不能够得以展现,甚至产生抵制的一种情绪.高中化学实验的验证性的特点也使得他们对于化学试验兴趣相应的降低,一切都是预设的,而且是有结果的预设的.虽然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这些问题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解决,但是依然让学生产生不重视实验的一种认识.而且由于化学实验与应试教育在一定程度上的关系的密切度并不是那么的紧,所以也会使得他们为了应试而不重视实验,因为实验在高中升学总分之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多的,他们宁可把试验的时间花费在知识的积累以及其他学科学习方面.

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改善措施

1. 注重调动学生试验的积极性

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之中,需要教师对于学生的积极性的引导,毕竟知识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只是一种艰苦劳动,而这种脑力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种痛苦,所以他们多是倾向于懒惰以及避免这种情形.因此,在这个过程之中就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试验产生一定的兴趣,并在实验的过程之中提高对高中化学知识的认识以及改善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实验方面教师尽量的能够调动学生的情趣,避免在试验的过程之中进行验证性的试验活动,使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试验,并得出自己的结论.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调动他们的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是说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增加实践探索的部分,减少验证性的试验活动,使得学生在整个的试验过程之中产生内在的满足之感,调动他们的喜悦感,使得他们在实验的过程之中尝到探索研究的趣味.

2. 注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验过程之中是承担一定的任务和目标的,即向学生传授知识,并使得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去获得相应的态度、价值观.教师应该转变自身的观念,应该在把试验视为把凝固知识进行活化的一个过程,而不是凝固的知识依旧是凝固不便的知识.教师应该提升自身的素质以及魅力,使得学生在亲其师的基础与教师以及试验进行互动,增强学生对于自身的信任度.在实验技能方面要有不断的提升,因为只有这样教师在业务素质以及相应的实践方面才能够有所进步,获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在获得学生尊敬方面,教师要首先提高自己的试验技能以及专业知识,同时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人格魅力.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3. 注重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进

首先,要在思想意识层面进行改进,因为思想意识是我们行动的先导以及文明行动的中枢指令发出者.教师应该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之中改变自身的角色,使得教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学习以及共同探讨的一同进步者.在教学过程之中要转为学生是中心,一切是为了学生的学习提供方便以及相应的环境.在实验之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所在以及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给学生预设好结果.其次,要把演示实验改为探究性的试验.我们知道高中化学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不同于其它学科,需要大量的试验加以辅助教学,在实验的过程之中来进行学习.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方面往往是采用演示性的操作,要改为探索性的试验,让学生自己去主动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之中他们会形成自己的对于高中化学的认知以及相应的化学知识,而且在过程之中获取其精神性的一些东西如态度等,让他们真正的体验探索的乐趣.同时在高中化学实验之中要引入计算机媒体的媒介,网络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是无可辩驳的事实.通过网络技术的应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优化化学实验,并提升化学实验的质量以及效率.

总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化学新教材的需要,我们要对于化学实验进行一定的改进,以促进化学实验在高中化学课的应用,转变我们化学实验的观念,同时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上给与改进,促进化学实验教学的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彬彬.加强高中化学实验改革,提高教学效率[J].科技信息,2010(4):145-146.

央行加强改善金融服务的思考 篇4

融服务的开展。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下,人民银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对促进经济金融健康发展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金融统计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根据加强宏观分析、区域分析和金融稳定分析的需要,不断强化统计基础,实行了按国民经济分类和贷款实际投向分类的统计制度,及时反映经济金融运行状况。规划建设全国集中的金融统计信息系统,改善统计流程,实现数据集中和共享。牵头建立了“一行三会”统计数据共享的协调机制和制度。不断完善金融统计信息披露制度,由过去的部分数据披露、按年(季)披露、简单数据披露逐渐调整为完整报表披露、按月披露,信息披露渠道也由报纸、期刊逐步扩大到互联网,金融信息披露的形式、范围和频度基本符合国际标准。每月通过新华社、《金融时报》、《中国金融》、人民银行网站等新闻媒体披露金融机构本外币信贷收支表、货币供应量表等金融信息,每季通过人民银行网站向社会公布企业景气调查、银行家问卷调查和储户问卷调查结果。组织开展经济金融重大问题的专题研究,为国家经济金融决策提供了大量可靠的依据和有价值的政策建议。在商业银行推广使用金融统计数据交换系统,实现了与商业银行间的数据交流与共享。

二、现代化支付体系顺利建成建成了以大、小额支付系统为核心的中国现代化支付系统。大额支付系统的功能和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了全国银行跨行资金清算的零在途和银行间债券交易的实时结算,2007年上半年,日均处理跨行支付业务65万笔、金额1.6万亿元;小额支付系统全天候提供与老百姓关系密切的工资发放,水、电、煤气等公用事业收费,通存通兑、跨行网上支付、电话支付等公共支付服务,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银行卡实现了全国联网通用,人民币卡不断扩大境外受理和发行。截至2007年6月底,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为12.9亿张,人民币银联卡在海外26个国家和地区实现受理。2007年上半年,全国使用银行卡办理支付业务61.7亿笔,金额50万亿元;剔除批发性大宗交易和房地产交易,全国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重为18.5%。票据的使用和流通范围不断扩大,通过支票影像交换系统实现了支票在全国通用。公务卡在5个省(市)全面实现推广。在全国范围建成运行公民身份信息联网核查系统,银行账户实名制的落实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推行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代理制,畅通了农村支付结算渠道。目前,全国已有1.2万家农村信用社接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在13个农民工输出大省(市)推广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已完成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交易159万笔、金额7.85亿元。

三、货币发行与管理进一步强化

货币发行与管理是中央银行的基础性工作。2005年,成功发行了第五套人民币,人民币的印制工艺、防伪性能和适应货币处理现代化的水平不断提高。积极应对2003年非典等突发事件,以及每年元旦、春节现金投放高峰等特殊情况,加强发行基金调拨管理,实施跨行政区划就近调拨发行基金,确保全国范围内的现金及时供应。开展回笼完整券全额清分,提高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配合香港、澳门开办人民币业务,进一步促进人民币跨境流通,推动我国与周边国家的边境贸易。加强反假货币宣传教育、技术培训,重点加强农村反假货币工作,严厉打击制贩假货币犯罪活动。

四、国库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国库服务关系着全社会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高效运转,对社会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人民银行积极协同财政部,推动财政国库管理体制改革,组织开展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试点,推动预算外资金收入收缴、政府收支分类、国库现金管理、储蓄国债兑付等各项改革,促进财、税、库、关、银横向联网,积极推行国库办理直接支付,农民各项补贴发放、库区移民补贴发放、公务员和教师工资发放直接到个人账户、社保基金收缴和拨付等国库服务体系创新试点,开发并推广了以国库直接加入现代化支付系统、参加同城票据交换、开通国库内部往来为主要标志的国库会计核算业务新体系,不断完善凭证式国债的管理,积极推进记账式国债的柜台交易,发挥国库在严格资金管理、防止资金漏损、提高国库资金效率、促进财税改革和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关于改善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思考 篇5

关键词:地震保险制度;国家救济;社会捐赠;多层次的保障机制

一、我国地震保险现状

众所周知,突如其来的地震造成的损失非常巨大,动辄几亿、几十亿甚至上百亿。由于保险公司对扩展地震保险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且客户对地震保险接受程度低,因此,我国的地震保险业务范围较窄,保险赔款占地震总损失比例较低,换言之,我国的地震保险普及面和发展深度还远远不够。

长久以来,我国对地震等巨灾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都实行政府为主导,国家财政救济和社会捐助为主体的单一救助制度,而且分散巨灾风险的渠道有限,在面对地震风险时无法有效保障受灾人民的生产生活。随着巨灾风险日渐增加,应对地震损失将会越来越难。为了保证受灾人民得到及时、充分的保障,也为了保证我国经济平稳无阻地有计划发展,加快改善地震保险制度刻不容缓。

二、从供求方面分析我国地震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首先,从需求角度,即投保人方面分析。当地震发生时,各种媒体广泛报导,随处都能感触到地震所带来的悲痛和创伤。人们因无情的地震感到惊恐,在这样的情形下,对地震保险的需求就会上升。而当地震带给大家的冲击慢慢退去,人们就会淡忘地震的巨大破坏力,且地震发生属小概率事件,此时,投保人对地震保险的需求会下降。因此,地震保险的需求不稳定。

然后,从供给角度,即保险公司方面探究。可保风险的条件包括存在大量具有同质风险的保险标的,风险损失具有随机性和确定的概率分布,且损失可以确定和测量等。地震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历史数据不充足,所以不适用于“大数定律”,保险公司无法利用精算原理计算出地震险的费率。若设定费率过低,保险公司将会承担损失;若设定费率过高,人们的投保意愿就会降低。再者,由于投保人的非理性,同一地区的居民很可能会因地震的阴影,在同一时间向同一地区的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若地震发生,保险标的同时都会受损,无法分散风险,而且地震所造成的损失巨大,一般的商业保险公司很可能因承保地震险破产。综上所述,不确定的保险费率、损失发生的同时性以及损失的不可估量致使保险公司很少承保地震保险。

三、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改善措施

针对供求方面改善我国的地震保险制度,一是要从投保人入手,增加投保人数;二是要扩大保险在地震灾后救助的比重。具体来讲:

(一)提高我国社会居民对地震保险制度的信任感,增强保险意识

政府对新型的地震保险制度,采取强制性与自愿性相结合的实施方法。根据我国各地区不同的地质条件,对地震频发区的居民实行强制投保,并对其实行保费补贴或减免,广泛普及地震保险知识;对地震少发区的居民进行自愿式投保,并给予国家优惠政策,以吸引社会公众达到分散风险的作用。

(二)加快构建我国多层级的地震保险制度

1.成立地震保险基金。政府拿出用于灾后补偿财政资金的一部分成立地震保险基金,且政府可向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来吸引企业注资。另外,保险公司售出地震保险,投保人缴纳保险金。这三项构成地震保险基金的原始资金,在地震休眠期,将地震保险基金委托给商业保险公司运作,进行保值增值。同时,政府组织专门人员对地震保险基金进行严格监管,保证收入和支出合法化、透明化。

2.在国内和国际的再保险市场分散风险。地震的发生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散性,因此,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再保险的方式分散地震风险。

3.通过地震风险证券化降低风险。例如,发行地震债券,当地震没有发生时,投资者可以获得比同等期限结构的政府债券高得多的利息收入;当地震发生时,投资者就会失去若干期的利息,甚至一部分或者全部的本金,这部分利息和本金将被用来补偿地震所造成的损失。类似的,也可利用发行地震巨灾期权、地震巨災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或者买卖股票对冲地震风险。

4.政府提供地震灾后的最后保障。当前三层的地震保险资金弥补不了地震所造成的损失补偿,由政府拨出一定的财政资金,超出部分则由居民自行解决。

在这种多层次的地震保险制度中,四层保障层层递进,形成一个社会化地震风险分散体制。当面对地震所带来的巨大损失时,既能够保障社会大众得到充分补偿,又可以保障保险公司平稳运行,形成良好的地震保险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薛梅.地震保险在地震面前的尴尬[J].金融与经济,2010,(6).

[2]王康.建立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研究[D].天津:天津财经大学,2009.

[3]苏亚拉图.建立和完善我国地震保险制度的构想[J].华北金融,2008,(10).

[4]许飞琼.地震灾害与地震保险[J].中国国情国力,2008,(7).

改善问题的思考 篇6

一、榆次区基本情况

榆次位于山西省中部的晋中盆地, 全区面积1328平方公里, 人口54万, 辖5镇3乡9个街道办事处, 194个行政村, 其中农业以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基地为目标, 着力建设“蔬菜、红枣、畜牧、加工”四大基地。截至目前, 全区蔬菜种植总面积已突破35万亩, 产量连续13年全省夺冠, 无公害蔬菜认证品种达40多种。红枣面积30万亩, 产量2200万公斤, 被确定为全省七个红枣示范园区之一。全区规模养殖小区达到120个, 集约化畜禽饲养总量占到80%, 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

辖区内农村地区主要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2家金融机构, 其中农村信用社网点17个, 占到网点总数的60%以上, 因而全辖区金融服务需求也以农村信用社为主。2008年, 全辖区农村信用社存款余额20.72亿元, 贷款余额12.25亿元, 其中农业贷款余额5.4亿元, 占各项贷款总额的44.07%。开办的主要金融业务有:储蓄、信贷、汇兑、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理理财等, 其业务开展范围紧紧围绕农户的生产生活, 乡镇以下除储蓄、信贷外, 基本无其他业务。

二、样本农户基本情况

本次调查样本主要按地方经济的发展程度不同, 分别选择了辖区内极具典型意义的三个代表性村落的530户农户, 一个是较贫困村东赵乡石羊坂村、一个是较富裕村东阳镇孟高庄村、最后一个是中等收入水平村北田镇张胡村。每个村落随机选择40户共计120户农户进行入户调查, 获得有效问卷115份。调查显示:三个村农民人均年收入为3150元, 年增长率保持在8%左右, 主要收入来源以粮食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外出打工为主, 贷款总量增幅不大, 其它生活性消费贷款需求也尚处于缓慢增长阶段。从支出状况看, 农村以建房支出和子女教育支出为主, 其次为治病、生活费和农业支出, 总体支出和收入大体相当, 略有盈余。

三、样本农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1. 储蓄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农户收入有限, 有储蓄意愿, 但较多的以现金形式存在。样本农户收入大概分为三个区段, 入不敷出约15%;收支平衡约55%;略有结余约30%, 这一区段的农户较多的集中在1000-5000元之间。受财不外露观念影响, 农户家庭收入的真实情况可能会更好一些, 因而现金的结余会更多。农户储蓄能力低下, 受收入限制外, 一个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网点不足, 现金的存取不方便。

2. 信贷资金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1.农户对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普遍存在需求, 但在资金的来源上较多的选择了向亲戚朋友借。在120户被调查的样本农户中, 68户需要贷款, 占样本量的56.67%;余下52户中有20户认为自己资金足够, 不需要贷款;而另外32户不需要贷款主要是自己困难, 不敢贷或暂时无投资项目, 因此农户贷款需求面应为83.33%。但在实际资金需求时, 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 因为向亲戚朋友借可以不付利息或少付利息。这与榆次区农户多子女现象突出有关, 几千元的资金需求在一个家族内往往很容易得到满足, 但春耕农忙时节, 农户资金紧张或需要大额资金时, 仍然会选择向农村信用社贷款。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需求覆盖面近几年逐渐上升, 但仍有较多的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样本农户在回答对信用社贷款是否容易时, 无一例外的选择近几年越来越容易, 这也证明了榆次区农村信用社在满足农户贷款方面的确做了大量工作, 得到了农户的充分肯定。但仍有较多的农户贷款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特别是低收入农户, 能够得到贷款的不足一半。

存在的问题是:农户贷款期限、金额与现实需求不相符。农村规模化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村工商业的发展, 对资金的需求从小额转向大额, 从短期转向长期。基层信用社信贷资金发放权限仅一年期20000元, 与农户生产周期和资金周转不一致, 特别是在肉牛养殖或农产品加工等方面。同时较高的利率限制了部分农户的信贷需求。目前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执行半年期8.82‰、一年期10.02‰, 利率己成了农户反应最强烈的问题之一。不少农户说能够借款绝不贷款,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样本农户在实际资金需求时, 60%以上的农户首选向亲戚朋友借。

3. 假币知识及主辅币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特别是边远地区农户假币知识的缺失, 使农民对大面额纸币有一种本能的恐惧感。收受大面额人民币时翻来复去左看右看, 一些农民甚至拒绝收受大面额人民币, 因为一张100元券人民币是一个农民一年人均纯收入的3.17%。在接受调查的农户中, 20-40岁的人对假币识别率较高, 通常能够达到95%以上, 而老年人和小孩对假币的识别率较低, 甚至有的老年人缺乏起码的识别能力。去年以来, 榆次区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假币宣传活动, 深入乡村对假币的识别进行了认真宣传, 每到一处, 都受到了农民朋友的热烈欢迎, 纷纷要求要多搞几次反假币宣传, 但受人力物力的限制, 很多偏远乡村农民的要求无法满足。

4. 保险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显示:农民对相关保险知识知之甚少, 仅知道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对保险的种类、作用更是不清楚, 这一现象在比较偏僻的地方更为突出。样本农户反应从未看见保险人员进村入户宣传保险知识。近几年, 通过外出务工农户介绍及农民进城看见保险公司的宣传, 一些农民对保险知识及其作用也开始有了初步认识, 特别是随着种养殖业、外出务工风险的加大, 大分部农民更加认识到了保险的必要性, 但苦于手头紧, 家庭不宽松, 难以拿出一定资金用于投保。扣除学校要求的学生强制保险外, 样本农户实际投保的仅4户, 占调查农户的1.67%。

存在的问题是:目前保险险种与农户保险需求相脱节。目前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险种主要有:家庭财产保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医疗保险、教育保险等, 对于这一类保险、农户有需求, 但不愿意拿出钱来, 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收入不宽松, 有限的收入必需用在更需要钱的地方, 而农户最愿意投保的也最值得出钱的种养殖业保险, 却不开展。

5. 支付结算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农村金融电子化的建设为农户的支付结算带来了很大方便, 但远远满足不了农户需求。不少农户对结算十分不满, 特别是没有金融机构的乡镇。自2005年以来, 榆次区农村信用社汇兑业务得到了快速发展, 2007年9月, 已实现全晋中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目标, 农民在全市各县 (市、区) 的乡镇均可直接汇兑结算, 然而全市农村信用社通存通兑业务仍然有其局限性, 突出表现在信用社办理的银行卡只能在市内农村信用社间实现通存通兑, 在市外仍然无法结算, 使农民工不能将务工收入及时汇回, 极大地影响了银行卡在农村信用社的推行。

6. 投资理财需求及存在的问题。

虽然农户金融知识匮乏, 但投资理财的愿望极为强烈。一部分手中有余钱的农户首先想到的是怎样将资金增殖。投资于农业期限长、风险大、见效慢;投资于商业又没有相应的市场环境, 因此民间借贷成了这部分农户的不二选择。在2001年以前, 这一现象普遍存在, 近几年, 随着政府打击高利贷行为的力度不断加大, 以及农信社金融服务的进一步加强, 县辖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 民间借贷的范围及利率均大幅度下降, 但仍然十分活跃。

四、对策建议

农村金融服务不足, 已经成为当前新农村建设的一大制约因素, 根据调查情况分析, 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发挥央行调节引导作用。

一是中央银行肩负着货币政策传导功能, 应注重发挥其窗口指导和调节引导作用, 促进农村金融资源的重组整合。二是发挥支农再贷款的支持作用。合理确定再贷款的期限、额度和发放时机, 努力做到再贷款期限与农户贷款期限、农业生产周期相适应。三是强化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四是深化农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 全面放开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领域, 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2. 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补贴政策。

一是建立稳定增长的政府财政投入机制。二是财政部门对金融机构的信贷支农增加财政补贴。

3. 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一是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以竞争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创新和丰富支农金融产品, 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可持续发展。二是合理设置网点, 方便农民办理金融业务。三是加快疏通农村支付结算体系。四是开展业务咨询, 传授金融知识。

4. 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完善农村社会征信体系, 推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加快充实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解决由于农村信贷机制不健全, 广大农户因为缺少有效的担保、抵押而无法得到信贷资金的支持问题。二是营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

5. 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一是加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尽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依据农户需求开发不同的保险种类, 将灾害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造成的农户资金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二是鼓励商业性保险机构加大农业领域的支持力度。建立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组织, 通过农业保险与信贷的有效结合, 充分发挥农业保险防范风险的作用。三是建立专门为“三农”服务的贷款担保中介机构, 开展农村担保业务, 从而解决农户因缺乏足额有效的抵押担保无法取得大额贷款的问题。

摘要:文章从改善和加强贫困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的角度出发, 以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的三个样本村农户为例, 分析了当前农村贫困地区农户的六大金融服务需求, 并根据“不断优化农村金融服务, 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 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发挥央行调节引导作用、实施积极的财政支持补贴政策和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等五条建议。

改善问题的思考 篇7

一、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主要问题

学生的学习认识程度不够。中等专业院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生, 年龄大概在16-19岁之间, 还处于青少年时期, 思想大多不是很成熟, 有的学生是对某一专业有兴趣, 专门学习一技之长的, 有的学生是由于一些原因不愿意去读高中的, 还有的就是想早点走入社会, 早点赚钱的, 学生的学习动机存在差异, 学习基础也不尽相同, 这些都不利于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还有的学生自控能力比较差, 不喜欢学习, 特别是对德育课的学习, 认为无关紧要, 这些错误的学习态度也给德育课的教学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我所在的学校, 很多学生中考文化成绩很不理想;有的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 送到我们这所职业中学来, 并不指望他们学到什么, 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努力程度。

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不高。为了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德育课已成为了专业学校必开的公共基础课程。但是, 还有很多因素导致教师不能够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首先就是由于学校生源的增多, 德育教师的师资力量不足, 有的德育老师教学任务过重, 以致课堂效果不高;其次是在教材的选择上, 专业院校使用的仍是国家的统编教材, 这并不能很好地针对专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和思想特点, 因此不能起到很好的辅助教学的作用;再次, 个别教师的教学方式仍旧是照本宣科, 毫无创新之处, 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形式呆板、方法单一这些因素都会导致学生失去对德育课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不到德育教学的作用。

二、改善中等专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对策

尊重学生, 构建民主课堂。在德育课堂上进行德育的教学工作, 教师首先应该构建一个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 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 而并不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传统模式来进行知识的灌输, 教师要真正转变观念, 以朋友的身份去鼓励学生张扬个性, 表达意见, 在一个宽容民主的学习氛围里让学生培养起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成果, 真正实现德育课堂的德育功能。

改革方法, 构建灵活课堂。在德育课的课堂上, 教师应该做到不照搬书本内容, 灵活选用教学方法, 安排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之前应该充分备课, 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教学内容, 取出教材中的精华, 除去教材中的糟粕, 补充其他丰富新鲜的内容, 比如一些心理学知识、一些名人故事以及一些生活常识等, 从而填补和完善课本中的不足, 掌握一些教材上没有编写但是却能促进教学效果的其他方式方法。同时还可以组织学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现象进行小组讨论, 以活跃课堂气氛, 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丰富形式, 构建互动课堂。随着教学多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 教师更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 丰富德育课堂的教学形式, 将教师的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兴趣充分结合起来, 而不能再沿袭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 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拓宽教学手段。比如安排课前五分钟即兴演讲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 或者是开展一些德育知识竞赛等活动,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可以组织一些实践活动, 比如拜访敬老院等, 让教育走出课堂, 让学生从亲身体验中接受德育教育, 完成教学任务, 真正达到德育课以德育人的目的。

激励学生, 构建快乐课堂。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过程中应该多用激励性的语言, 不能用过于苛责或者是严厉的语气批评学生, 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仅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更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进步与闪光点, 多加鼓励和表扬, 从而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成就感和喜悦感, 让学生真正爱上德育课, 让德育课不再是压抑的, 而是快乐的。

总之,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 德育课的课堂教学方式更应该有所突破和有所创新,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 构建不一样的新式课堂,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德育课堂真正能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担负起育人心灵的作用, 让德育教学真正走进学生心里。

参考文献

[1]方武.让德育课焕发时代活力——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方法探讨[J].考试周刊.2012 (02) .

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思考 篇8

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近年来, 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新举措: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崭露头角, 邮政储蓄银行挂牌成立, 农村信用社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和农业发展银行金融业务拓展等, 农村金融改革步伐明显加快, 农村金融服务不断改善, 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但同时, 农村金融发育滞后, 资金短缺是长期制约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也是当前国家正在着力解决的重要课题。本文立足于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一) 农村金融供需结构性脱节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资金的需求呈现出高速发展的势头。传统种植、养殖业资金需求较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化资金需求增多;农户购置大中型农业机具的资金需求越来越多;个体工商大户资金需求呈上升势头;中小企业资金需求势头较猛。此外, 为维持农业可持续发展,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公路建设和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大量资金, 农村工业化和小城镇化发展需要资金, 还有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而产生的资金需求。

然而与之不相适应的是农村的资金供给不足。一方面, 我国农村金融市场资金供不应求的状况较为严重, 集中表现为农户借贷需求得不到满足。据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国家统计局2007年对全国10省2万农户专项调查显示, 46%的农户有借款需求, 而在有借款需求的农户中, 仅有26%左右可获得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另一方面,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面临着较严重的资金流失, 在财政和农村金融体系供给能力弱化的同时, 农村资金通过正式和非正式渠道大量流出农村并流向城市。

(二) 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发展

1、农村信用合作社历史包袱重, 效率低下, 有“非农化”倾向。

绝大多数信用社都是在原信用社基础上进行改革, 历史痕迹较重。在个别农业欠发达地区, 信用社作为唯一正规的金融机构享有垄断经营权, 这种情形必然会造成服务效率低下。同时, 由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导致信用社的资金流向城镇、大企业或非农企业, 而真正有借贷需求的农户往往难以得到金融支持。

2、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

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农业转向工商业, 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 以获取高额回报, 从而使得农业银行对农业的服务功能减弱, 对农业的资金投入也大幅度下降。

3、邮政储蓄机构加剧了农村资金的外流。

邮政储蓄机构在业务上只吸收存款, 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 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这就使得资金进一步流出农村市场, 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资金供给市场更加恶化, 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4、体制外民间金融活跃。

我国民间金融由于国家对金融资源的严格控制和缺乏相应法律等原因, 一直只能在边缘地位生存发展, 这大大限制了民间金融生存和发展的空间。政府对民间金融的过度管制导致了管制越严, 地下金融就越活跃的现象, 从而使得农村金融市场秩序混乱。

(三) 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一个地方金融、经济的发展程度, 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主要表现为:一是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是以间接融资为主, 随着农村经济的迅猛发展, 仅凭间接融资已经满足不了一些大中型农业企业的长期规模扩大化生产, 而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 无法为农业类企业筹资提供新的渠道, 从而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发展。二是农村法制环境缺乏, 征信体系建设有待提高。在农村, 法制体系有很大方面还处于空白期, 个别处于起步期, 所以农民对于金融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 这也就大大降低了农户的守法意识。同时, 由于征信体系发展缓慢, 缺乏统一的信息系统和较为专业的信用评级, 金融机构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 金融机构也很难获得用户的真实信用状况, 从而不能做出及时准确的贷款决策。

二、对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建议

(一)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优化农村金融环境, 是新形势下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维护农村金融秩序、促进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协调健康发展的需要。当前,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要采取有效措施, 逐步建立和完善农户信用档案, 为评价贷款人和担保人的资信状况提供及时、准确的参考依据, 提高基层金融机构为农户服务的积极性。二是要健全农村信贷担保和抵押机制。依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挖掘农民担保资源, 认真总结经验, 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三是建立健全农村法制环境。帮助农户获得基本的金融知识, 大力开展诚信教育, 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 加强农村金融服务设施创新, 拓宽为农服务的深度和广度

加快内部支付清算系统创新。尽快实现与人民银行大、小额支付系统互联互通。农村金融机构要争取加入人民银行票据交换系统, 创造条件开办银行汇票和商业汇票业务, 拓宽业务范围。要建立内部清算中心, 开发内部通汇系统, 拓宽支付结算渠道, 增强结算功能, 促进资金汇兑和银行汇票清算;加快内部信贷管理系统创新。农村金融机构应创造条件, 实现与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的互联互通;加快内部综合管理系统创新。不断完善系统功能, 增强为农服务能力。农村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快系统内综合业务电子化建设步伐, 为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服务;加快自助结算服务系统创新。农村金融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 加入全国银联卡基础系统。要大力开发包括农民工银行卡、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等在内的各类自助结算服务系统, 为农村地区提供方便快捷的自助结算服务。

(三) 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创新

一是要适应农户需求的变化, 创新多种形式的农户消费性贷款。调查显示, 目前农户借款用途依次是:消费支出、种养业投入和外出打工, 其中, 消费性贷款需求最大, 而当前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开展的主要借贷业务是小规模、短期的生产性贷款。这种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性是造成当前农民贷款难的重要原因之一。为此, 农村金融机构应在探索农户消费性贷款方式上大力创新, 满足农户多层次的金融需求。

二是要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大力推进农业贷款创新。大多数农户获得的外部资金都是“小额”借款, 只能解决短期的、季节性的资金需求, 无法用于长期的扩大再生产。农村金融机构可在小额信用贷款的基础上, 积极推广诸如农户联保以及公司+农户, 公司+农民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贷款, 增加农户贷款额度, 既满足广大农民扩大再生产的资金需要, 又因地制宜引导农民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

三是要适应大量农民外出务工的实际, 提高金融服务的针对性。2009年, 全国共有近1.5亿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 是当前我国农村经济生活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群体, 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一领域大有可为。如可为农民工量身定做“打工创业贷款”、“农民外出务工小额贷款”、“农民工创业培训贷款”等信贷产品, 以满足农民打工、创业和教育等多方面的融资需求。可尽快推广银行卡等多种现代金融产品与服务, 满足农民外出务工的多种需要, 切实改变目前农村金融业务品种缺乏、服务方式单一、结算手段落后的局面。

参考文献

[1]余传奇, 韦永忠, 刘军.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 2008 (4) .

[2]李俊明, 李雁冰.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服务滞后问题值得关注[J].河北金融, 2007 (4) .

如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思考 篇9

一、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发展现状

1. 土地破坏严重

我国人口基数大, 对于粮食的需求量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而施肥则是提高粮食产量必不可少的措施。但是, 化肥的过量使用可使土壤中自行繁衍的微生物数量减少,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 同时化肥中的重金属物质沉积, 造成土地污染。农药也是应用频繁的生产资料, 喷洒在作物上的农药最终会到达土壤, 有害物质滞留在土壤中, 残留农药有的直接又被作物吸收, 使作物生长的成分或比例发生变化, 破坏作物品质。农村中焚烧秸秆情况严重, 焚烧秸秆会烧焦土壤表层, 直接破坏土壤中有机物的生成, 导致土地地力下降, 土地沙漠化易发生。

2. 水污染严重

农村种植水稻等作物时经常采取落后的大水漫灌的耕种方法, 化肥中的有害物质便会直接下渗污染到地下水, 同时, 残留的农药未经处理就被直接丢弃到水沟或田间地头, 直接造成水源的严重污染, 农药在水中不断扩散, 使得污染范围不断增大, 影响其他动植物的生存健康, 通过食物链原理, 最终会危害人们的人体健康。

3. 大气污染严重及污染对人们的健康危害

在化肥、农药的使用过程中, 漂浮的颗粒挥发, 会造成大气污染。化肥中的氮肥挥发到大气中, 可破坏臭氧层, 使人们患皮肤癌的几率增加, 同时, 农村地区焚烧秸秆会产生的大量的烟尘和有害气体, 可造成大气严重污染, 破坏环境质量, 极易引发人们的呼吸系统疾病。人们食用含有残留农药的蔬菜瓜果,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二、农业生态环境现状原因分析

1. 人口众多, 农村地区人口素质普遍不高

我国自然资源分布不均, 农村人员文化素质较低, 环保意识淡薄, 导致有资源的地方大肆开垦、一味掠夺, 导致水土流失严重, 生态环境失衡, 自然灾害频发。农民的农业科技知识水平较低, 对先进的农业技术缺乏了解, 严重影响了农村农业生产力的提高, 采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则进一步加剧生态环境的破坏。

2. 政府部门不够重视, 对于环保方面宣传的力度薄弱

政府部门没有专门针对环境问题的法律法规, 没有建立完整的环境保障体系, 对外宣传的力度也相对薄弱, 人们的环保意识较差, 加之没有农村地区居住分散, 没有随处可见的垃圾箱, 使得空地、河沟等地成为天然垃圾场, 造成严重的水源、大气污染, 生态环境恶劣。

3. 农业生产活动的不合理性导致恶化加剧

单一落后的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活动, 使得人们的观念较为闭塞, 只会使用传统的农业耕种方法, 长期大量使用农药化肥, 使得生态环境愈加脆弱。

三、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对策

1. 提高人口素质, 增强环保意识

科教兴农, 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农村人流量集中地设立科普展牌、环保广告牌、建立文化大院,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电台、报纸杂志, 从孩子抓起, 进行环保宣传教育。政府部门多进行关于环保问题的宣传工作, 把保护环境升级为道德规范, 使人们的环保意识得到增强。同时, 加强对农民的文化素质教育, 组织农业生产科技知识培训, 使人们对农业生产的一些专业知识得到了解, 如了解作物所患疾病症状及预防措施, 组织人员到寿光等农业种植基地参观学习, 从各个方面提高文化素质。

2. 完善地方政府法律法规的建设

根据当地情况, 建立区域性的法律法规, 完善环境保障体系。出台有效鲜明的激励机制, 像工业上有排污收费制度、城市中对于用水情况进行奖惩等, 农村地区可对作物上残留的农药指数进行检测对应赏罚, 像国家的惠民补贴政策一样, 建立能够刺激人们环保的机制。同时可以通过给予经济激励, 鼓励农业专业的高学历人才回归农村, 给农村人们带来先进的农业技术指导。

3. 自主创新, 发展复合型农业、生态农业

改善单一的种植业农业生产模式, 全方位多层次发展, 形成一条龙、一体化的复合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 鼓励农民大胆创新, 进行农业生产技术、生物品种改良等方面研究, 种植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 形成产品优势, 集中培育, 打造特色生态农业区。另外, 利用农业知识, 以预防为主, 减少或用其他方式代替化肥、农药的使用, 最大限度的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四、结束语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 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尤其是近几年来, 由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泥石流、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严重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 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是如今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 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 只有改变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 与时俱进, 依托于先进的生产技术, 健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 人人有责, 从点滴做起, 持之以恒, 此后必然成效显著。

参考文献

[1]孙离凤.科技对皖北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和改善对策[J].现代阅读, 2013

[2]谭建辉.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思考—以衡阳市为例[J].经济研究, 2012

[3]郑晔.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现实困境及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 2012

改善农村初中英语教育现状的思考 篇10

【关键词】现状 学生 教师 教学条件 解决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018-02

现在的城市学生从幼儿园就开设有英语这门课程,小学就有兴趣班和英语加强班、提高班等等。虽说与以往相比较,农村英语教育在师资力量、教师专业化队伍建设方面都有了加强和提高,教师通过各式各样的学科教学培训,加强学习了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很好的为自己充电。但农村的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一、在学生方面:

1、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农村有许多小学不开设英语课,尤其是村级小学更为严重。虽然国家规定小学要开设英语课,但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农村还有相当一部分地区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即使一些中心学校,部分年级开设了英语课,学校也因师资和教学条件等众多因素,只把它当成“副”科看待,英语课行同虚设。小学英语基础不牢,给初中老师授课带来了很大的麻烦。

2、学生人数多,班级大,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如我现在所教学的七年级1班,该班共有60名学生,其中能跟上教学进度,与我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仅仅只有十几名学生。

二、在教师方面:

1、缺乏教学成就感和幸福感。虽然农村教师的待遇已经得到了提高,但我仍然还未见教师们张开眉头笑开颜。谈到初中英语教学,我们都很无奈,越是强调英语的重要性、学生越是不学习。学生的厌学情绪比较严重,学困生增多,在开展课堂活动时,配合的学生寥寥无几,有时只有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这样的教学环境,怎么能唤起教师的幸福感,教师的成就感就更别提了!教学时双向的教学活动,只有师生共同参与,才方显其价值。

2、制定相关政策,加大教育投入,壮大是教师队伍,实行小班级化管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管理大班级、管理课堂纪律、提高英语成绩实属不容易。人数过多,人人语言训练的机会减少。

3、改善教师的评价体系,提倡综合性评价教师,提高教学积极性。不以学生的升学考试作为单一的评价指标,各教育部门可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奖励制度,争取多方面、多角度客观地综合评定和肯定教师的业绩。

三、在教学条件方面:

1、英语教学的条件简陋,教学方法单一。因条件限制,多年来,农村学校的英语老师上课只能用一台简单的录音机或幻灯机。虽然现在部分农村中学配备了语音室和多媒体教室,但因为老师的水平、学校的重视等众多因素的影响,现有的教学设备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

2、现行的英语教材不适合农村。现在的新目标英语,对农村学生来说,想掌握好,的确很不容易,单词量太大、知识面太广、知识体系繁杂、零散且难度较大,所涉及的内容过于西化、城市化,背离农村需要,人为的增加了教学和学习难度。加之,小学没有学习基础,造成学生的学习困难,一大批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掉队,形成学科瘸腿,从而影响了整个学业成绩,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四、造成农村英语教学现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上述问题是农村初中英语教学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它严重制约了农村英语教学的发展,大大降低了农村孩子升学的竞争力,也大大消弱了教师的教学成就感和幸福感。反思这些问题和困难,寻找解决的途径,个人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作改进和努力:

1、重视起始阶段的英语教学。按照国家规定,小学三年级就要开设英语课。小学英语虽然只是一些基本的、简单的知识,但对启发学生的英语思维至关重要。同时,也为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我们要严格执行国家的政策,不折不扣地抓好小学阶段的英语教学。1)安排专业或经过培训的教师来上课,从时间上和质量上给予保证。2)教学过程要以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为目标,重视听说读方面能力的培养,弱化写的技能的培养。写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能训练,把握不好,容易挫伤学生的学英语兴趣。3)小学英语要倡导快乐教学,提倡让孩子们在一种快乐、没有学习压力的教学情境中学英语。入门阶段的学习我建议不采用测试手段来检测学生的学英语效果。

2、改变培训模式,制定有效的学习培训方案,提高英语教师(特别是非专业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今年国家加大培训力度,启动了国培计划培训项目,农村教师不出门就能学到新的教学理念。教育主管部门要迅速摸清现有英语教师的底子,改进培训的模式,增减培训的内容,提高培训效率和效果,使其更适合当前教师的需要。培训内容应该是教师需要的、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内容、对自我教学有所帮助的。培训项目应当成为教师解决教学实际中发生的问题提供了方法和对策的出谋划策者,疑难问题的指导者。而不仅仅是为培训而培训,不是为了完成任务,修完学分而研修。

3、改革现行的英语教材。对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进行改革,删减教材中一些过于城市化、西方化、知识结构体系复杂、难度较大的内容,适当增加一些与农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让农村学生能够轻松理解、接受,能够学以致用,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大农村英语教育教学的投资力度,改善英语教学条件,切实解决农村英语教师所面临的一些实际问题。学校可多方面、多渠道筹措资金,多从现代化教学设备、英语书刊上下功夫,给英语教学营造良好的教学和学习氛围,减轻教学心理负担。

对改善独立审计行为异化的思考 篇11

(一) 模型建立的构思

第一种, 基于经济人的假设下的模型构思, 关于“经济人”的思想来源和概念提出, 有关百科全书是这样解释的:经济人又称作“经济人假设”, 即假定人的思考和行为都是有目标理性的, 惟一试图获得的经济好处就是物质性补偿最大化。本模型考虑的是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时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 不包括一切正当的收益和成本。当注册会计师面临两难境况时, 注册会计师就会比较自己违反职业道德所取得的收益与所产生成本, 当收益大于成本时, 注册会计师违反职业道德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反之, 注册会计师一般不会违反职业道德。第二种, 就是注册会计师不会考虑自己的经济利益而坚持为公众服务, 这取决与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素质, 我们用Q来表示。由于第二种模型较为简单, 我们在此不在做过多讨论, 以下的模型的假设及应用都是在第一种假设下完成的。

(二) 模型的假设

假设处罚力度, 用B来表示;处罚严格程度, 用E来表示;检查力度, 用F来表示。假设选择合规行为, 可能受到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惩罚, 用W来表示, 概率为H。对于不合格行为, 设审计舞弊所带来的额外收益为A;对审计舞弊的处罚力度 (数额) 为B (假设先没收审计舞弊的额外收益, 仍有正常收益, 后罚) 。在对审计行为进行成本收益分析时, 审计行为合规的收益为审计行为异化的机会成本。

(三) 模型的应用

当注册会计师选择不合规行为时, 其收益为审计行为异化的收益为P=A (1-F) +[A (1-E) ]F, 审计行为异化的成本为C=WH+BEF。当P>C时, 即EF< (A-WH) / (A+B) ]时, 注册会计师会选择审计行为的异化。当P (A-WH) / (A+B) ]时, 注册会计师会不会选择审计行为的异化。当I=C是即EF= (A-WH) / (A+B) ]时, 为审计行为均衡点。

二、对提高审计独立性有重大影响的两项政策回顾

(一) 脱钩制度

财政部与1998年4月9日发布了财会协字[1998]22号, 《财政部关于执行证券期货相关业务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挂靠单位脱钩的通知》;到1998年底, 具有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与挂靠单位完成了脱钩改制的过程。从1994年第1期~2001年第11期的《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有关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的处罚决定、通报批评及新闻稿的阅读、分析可看出处罚样本1997年及之前年度仅有4例, 1998年8例, 1999年7例, 2000年达到10例, 2001年为8例。如果以财政部发布脱钩改制通知的时点 (1998年4月9日为界, 那么在此前后的处罚公告比率约为1:4。从模型上分析, 增大了检查力度f, 从模型上看, 当F增大是, EF增大, 就会减少审计行为异化的收益。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 脱钩改制以后独立审计行业的风险陡增, 注册会计师在不断提高的市场需求和监管要求之下形势日益严峻。本法规由于只适用当时情况、现已过时已被《国家公布取消、废止和失效的有关注册会计师、注册资产评估师行业的规章》宣布失效。

(二) 《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的下发

要想进一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 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就不能只停留在行政责任层次, 而2000年以来的证券审计市场发生的案件已经日益体现出司法介入的趋势, 并已有多名业内从业人员被追究了刑事责任。随着社会公众法律意识的逐步提高, 审计业务以及其他相关服务引发的民事诉讼数量还会不断上升, 司法机关也正在研究和制定具体的注册会计师民事赔偿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于第1201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受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侵权纠纷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已于2002年1月15日下发。根据该通知, 凡由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作出的生效处罚决定因虚假陈述行为引发的民事侵权赔偿纠纷案件, 人民法院可以受理和审理, 这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民事赔偿机制正式启动。可以预见, 对涉及证券市场虚假陈述案件的会计师事务所及涉案注册会计师的民事诉讼将相应产生, 注册会计师的执业风险将发生实质性的提高, 我国注册会计师的执业环境开始发生重大转折。从模型上看主要是不仅加大了对审计舞弊的处罚力度 (数额) , 还要进一步的承担刑事责任, 即减少了注册会计师行为异化的收益, 同时增大了行为异化的成本。笔者认为, 在承担上述责任的同时, 还要借助媒体的力量, 使审判过程公开化, 最大力度地宣传异化行为的后果, 起到以儆效尤的目的。

三、注册会计师行为异化的解决方法

应该承认上述的方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异化行为, 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时期性,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异化行为。本文将从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素质和产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异化行为的实质两个方面来分析并提出对策。

(一) 从注册会计师的个人素质上来考虑

Q越大, 注册会计师行为异化的可能性就越小, 反之, Q越小, 注册会计师异化的可能性就越大, 因此必须提高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整体的Q, 本文提出对注册会计师实行“全面监督控制”的方法, 也就是说, 从注册会计师的人选, 到注册会计师在事务所的日常工作表现, 对待审计客户的态度, 以及最后出具的审计意见都要实行严格的控制。在注册会计师的入选过程中, 不仅要注重其专业水平, 也要更加注重其个人素质, 甚至要将个人素质作为其是否合格的重要条件;对注册会计师在事务所的工作表现要实行实时监督的原则, 及时纠正其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问题;在审计被审计单位时一定要确保其公正的态度;对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意见进行核查。本文提出的“全面监督控制”的方法, 主要是想提前控制注册会计师行为的异化, 以达到在出具审计意见是最小话行为异化的可能性。

(二) 从注册会计师行为异化的实质上来考虑

上一篇:喉功能重建术下一篇:职业病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