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财政政策

2024-08-20

绿色财政政策(精选12篇)

绿色财政政策 篇1

“绿色财政税收”, 是为了能够促进我国经济得到绿色发展而提出的一项政策。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除“发展”外, 最为关注的话题。在经济发展中, 资源是发展的最为坚实的后盾, 所以, 加强资源、生态的保护, 是促进国家发展的前提。那么, 到底什么是“绿色财政税收”?要怎样做才能够彻底的执行这项政策呢?本人将在此就“绿色财政税收”的各项内容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什么是“绿色财政税收”

“绿色财政税收”又称为环境税收, 是为了能够在发展的同时, 保护我国的环境、合理地运用我国的资源, 注重我国的生态保护, 而促进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而提出的一项税收政策。这项政策在国外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开始展开了, 可见, 国外早已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绿色财政税收”就是一项根据国家出台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企业所得税优惠项目 (试行) 》而在我国从事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以及海水淡化等五类企业所实行相应的减免税的政策, 例如国家规定, 从事污水处理等行业的企业可以5年内免税等, 都是促进我国环保事业的国家政策。

二、国内外“绿色财政税收”比较

在国外的发达国家中, “绿色财政税收”已经成为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已经做到了全面覆盖到国家生活的各个方面, 包括了日常消费、能源应用、燃料的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现象等等。尤其在美国, 绿色财政税收的实行已收到了显著的成效。通过一份来自OECD的调查报告, 我们可以看到通过“绿色财政税收”对一系列的化学药品、汽油等税的征收, 已大大地降低了相应的污染的出现, 降低了空气污染的力度, 相应的悬浮粒子的释放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当然除了美国, 还有很多发达国家也取得了极大的成效, 例如荷兰在绿色财政税收的实行方面也是得到了极大的展现的。荷兰是从1998年开始提出并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荷兰主要是利用了一系列税收综合措施来加强环境的保护, 从而达到减少能源消耗, 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在我国, 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关注环境保护问题, 并同时意识到环境的保护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但直到2009年, 我国才正式提出“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 相对于国外的发达国家, 我国确实相对落后一些。而且, 由于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才刚刚起步, 还没有完全地发展成为一套完整的税收体系。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主要是集中于我国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以及城市维护建设税等, 也就是说, 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还没有完全覆盖到我国的各个方面, 尤其是在个人的行为方面。

相对于国外的“绿色财政税收”, 我国的确相对落后, 但是, 随着我国税收政策的发展与进步, 一定能够在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 做到更好的环境保护, 做到可持续发展, 做到真正的进步。

三、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才刚刚开始实施, 在实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是难以避免的, 那么, 在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时, 出现了哪些问题呢?本人将在此进行简单的探讨。

1. 覆盖面窄, 税种缺失:

面对“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 我国的税种设置不够合理, 税种缺失, 仅仅集中于我国的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 并没有相应的专设的环境保护的税种, 这就削弱了税收对环境保护的实施力度。

2. 税收实施政策透明度较低:

在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实施中, 强制性不够, 随意性较为明显, 而且对我国的资源市场的调节不够明显, 使得该税收的作用得不到明显的体现, 而且, 据有关报道显示, 因为“绿色财政税收”, 每年漏缴税达到了30%之多。

3.“绿色财政税收”没有与其他税收相联系:

现在的“绿色财政税收”并没有做到与其他税收相互联系, 没有得到其他税收的辅助。但是, 想要单靠“绿色财政税收”就做到环境保护, 改善环境现状是不可能的。所以, 在“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中, 一定要与其他政策共同发展与存在, 这样才能够真正地促进我国环境的保护政策, 推动我国的发展。

四、“绿色财政税收”的正确实施

面对以上问题, 我们一定要提出相应的政策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 下面, 本人将就此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

1. 增加相应的环境保护税种, 达到全面实施“绿色财政税收”:

面对我国税种较窄的问题, 国家应该相应地增加一些特种税, 专门地针对我国的环境保护的现状, 例如增加一些能源污染的税种、能源污染的税种、固体废物的污染等等方面的税种, 这样才能够使得我国“绿色财政税收”广泛地覆盖到我国环境保护的各个方面, 促进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正确实施。

2. 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

正确地实施“绿色财政税收”, 首要的就是要有正确、完整的税收制度。税收的征收不仅仅是国家的财政收入, 更是国家发展的要求。所以, 在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的实施过程中, 一定要做到完善计税方法, 以免征税错误;同时, 一定要做到税收的强制性, 以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的税收。

3. 完善我国“绿色财政税收”的征管体制:

完善税收征管体制, 包括了税种的设置和税的征收两方面的体制。在“绿色财政税收”的征管上, 国家应该出台更多、更完善的相关法律, 尽可能使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做到体系化、正规化, 从而促进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能够发挥其真正的作用, 达到最终的目的;

4. 完善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的优惠措施:

在我国的“绿色财政税收”的征收中, 我们一定要优化我国的优惠措施, 通过调整各个相关的税种的征收, 提高各方配合“绿色财政税收”的力度。

五、总结

“绿色财政税收”在我国虽然只是出于起步阶段, 但是,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完善我国的税收制度, 提高实施力度, 一定能够促进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从而推动我国的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宇.环境税收法律制度研究[J].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10 (01) .

[2]张立立, 诸大建.提高资源生产率的绿色税收效应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2 (14) .

[3]陈漫, 张玲, 朱春华.我国绿色税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商界 (下半月) , 2010 (08) .

绿色财政政策 篇2

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促进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的有机结合,推动各项节能环保政策措施的有效实施,支持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金融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评价对象: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河北省分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河北省(石家庄)分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北省分行,河北省农村信用联社,各城市商业银行;评估频率原则上为每2年一次,或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

第三条 按照“客观、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对全省银

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支持环保事业发展等情况进行

评价。评价结果在及时通报各部门的同时,将作为考核和奖励金

融机构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组织形式

第四条 在河北环保联合会和河北环保金融专业委员会的组织框架下开展评价工作,成立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省环保厅主管领导为组长和副组长,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主管领导为成员的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评价领导小组),主要负责评价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办公室主任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货币信贷处处长担任,办公室副主任由河北环保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担任。办公室职责为:研究确定评价指标体系、制定评价检查方案,组织进行综合评估,召开协调沟通会议以及其他日常管理等工作。各被评价对象也要指定具体部门并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以确保全省评价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三章评价内容

第五条 评价内容主要包括各金融机构贯彻落实国家及河北省各项节能环保信贷政策的情况。除组织、机制及制度办法的建设情况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信贷原则,合理配置信贷资源,不断调整和优化贷款结构,积极提供绿色贷款、绿色金融产品和绿色金融服务。

2、对国家及省内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引进技术消化吸收项目等给予了重点支持。对国家和省级立项的高新技术项目,根据国家投资政策及金融政策规定,积极进行了信贷支持。对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自主创新产品生产所需 的流动资金贷款给予优先安排和重点支持。

3、对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产业或产品,在符合信贷原则、具有还款能力的前提下,积极给予支持。对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城市污水处理、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燃煤电厂脱硫等环保工程给予重点支持。对从事环境保护和治理污染的项目和企业,坚持了区别对待和择优扶持。

4、对允许类项目,在提供信贷支持时充分考虑了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因素。

5、对于限制类的增量项目,不提供信贷支持。对于限制类的存量项目,在国家允许企业进行整改后,给予了必要的信贷支持。

6、对淘汰类项目,停止各类形式的授信,并采取措施收回和保护已发放的贷款。对国家明令禁止、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企业和项目不准发放贷款,对过去已有贷款制定了清收计划限期收回。

7、严格控制了对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不达标企业的信贷投入,对落后产能和工艺制定了具体的退出措施,加快了信贷退出步伐。

8、对没有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或环境保护部门不予批准的项目,一律不发放贷款。

9、在项目施工过程中环保工程不符合设计和施工要求的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坚决停止了贷款支持。对主体已完工而环保工程没有完工或没有进行环保工程建设的项目,不提供流动资金贷款。

10、在固定资产贷款中,对安排用于项目环保工程的贷款要做到专款专用。

11、对建设项目未批先建、未经验收擅自投运、久拖不验、超期试运行等违法行为,坚决不提供贷款支持。

12、为企业或项目提供授信等金融服务时把审查企业环保信息、环保守法情况作为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依据。向企业发放贷款时,按规定查询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并将查询结果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13、建立了差别定价机制,对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的信贷投放实行了优惠利率。

14、针对节能环保产业经济发展特点,积极开展了金融产品和信贷管理制度创新,丰富和完善直接融资产品,多角度拓展节能环保企业的筹资渠道,建立了信贷支持节能减排技术创新和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的长效机制。

第四章评价方式

第六条 在评价领导小组的领导下,采取自我评价、核查评价、社会评价、新闻单位评价和网络评价五种方式进行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评价。评价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整理汇总工作,对绿色信贷实施效果进行综合量化评分定级工作。各金融机构基准分为100分,90分以上为优秀单位;80—90分为良好单位;70—80分为达标单位;70分以下为不达标单位。

第七条 等级评定结果在报评价领导小组专门会议审查后,先将评级结果书面告知各参评单位。参评单位对评级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接到书面告知之日起7日内,书面向评价领导小组提出复核要求,并提供有关说明依据资料。评价领导小组在接到复核要求意见l 0日内,对参评单位有关情况进行复核,并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参评单位。

第八条 各参评单位要充分认识绿色信贷评价的重要意义,明确具体管理部门和负责人员,实事求是进行自评,认真上报各类报告、报表及相关数据资料,不得提供虚假信息。及时反馈评价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确保评估结果的科学、客观、公正、公平。不按要求提供有关资料而造成等级评定下降的,自行负责;谎报、瞒报有关数据获取较高等级的,一经查实,取消原评定等级,重新进行评级;如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直接列为不达标单位。

第五章 奖惩办法

第九条 最终评价结果由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省环保厅联合通过新闻媒体向社会公布,同时抄报各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及河北省政府。

第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被评定为优秀等级的,由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河北银监局、河北省环保厅联合授予绿色信贷优秀单位称号,并给予通报表扬;被评定为不达标等级的,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限期整改。

第十一条 评价领导小组在银行业金融机构执行绿色信贷政策综合评价工作中,对业务工作创新和工作成绩显著的,要及时进行总结宣传和表彰,并通报其上级主管部门及河北省政府。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二条 各市要参照成立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积极主动地组织开展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

第十三条 本办法由河北省绿色信贷政策效果评价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用激励政策促进绿色经济发展 篇3

《经济》:2010年11月,中国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高科技国际博览会在北京召开,展示了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成果。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情况如何?

冯飞:首先,我们要弄清楚绿色经济的几重含义。第一个含义是指绿色产业,包括提供绿色产品、装备、技术和服务的产业。第二是指生产过程的绿色清洁化,即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能耗、物耗和污染物的排放。第三是指绿色的流通,包括绿色物流等。第四是指绿色消费,是一种可持续的消费模式。

金融危机之后,把经济复苏和绿色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绿色低碳也成为主要经济体实现绿色转型的重要途径。2009年底,联合国倡导要实现绿色复苏,进而实现绿色增长。在这期间,有关国际机构也对各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绿色投入的比例做了统计。按照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的统计,在我国的4万亿投资中,绿色投资占到37.8%,仅次于韩国,居于世界第二。按UNEP的统计标准,我国目前的绿色产业产值占全国GDP总量的10%左右。

绿色产业主要包括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公共交通、生态恢复、建筑节能等。在我国,有些产业的发展速度很快,比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过去4年中,我国的风电装机年均增速超过100%,估计2010年会达到4千万千瓦,累积量可能还是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但是同美国的差距是微小的。如果按照这样的装机速度增加,2011年很可能就成为全球第一。再比如太阳能,全球是10兆瓦,中国是4兆瓦。其次是在交通上投资,在UNEP的统计中,铁路的建设也算是绿色投资的一部分。在我国,37.8%的绿色投资很大一部分是在铁路上。据统计,我国时速250公里以上的铁路有7000多公里,居全球第一。此外,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很迅速。截至2008年底,我国节能环保产业产值1万5千亿左右,年均发展速度是超过20%,势头很猛。

《经济》:2010年11月25日,环保部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公布了首批低碳标志认证产品名单。您如何看待环境标志低碳标准的出台?我国出台这样的标准对绿色产业的发展有何意义?

冯飞: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都在开展制定低碳标识的工作。国际上称低碳标识为全生命周期标识,包括原材料加工、制造、物流、销售、使用和报废在内的六个环节都要标识出碳排放足迹。在全球向低碳转型的大趋势下,国际上制定低碳标识有着双重含义:一是解决消费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比如一个杯子,它的碳含量是多少?消费者不知道,或是消费者想了解也没有途径。而且由于不同的企业在生产中采用的能源和原材料不同,生产出的同种产品的碳含量也必然不一样,这就需要标识出来有所区别,进而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二是一些发达国家采取这种方式抵制外来低碳产品,实行绿色贸易保护。因为进口的低碳产品的碳足迹要比当地的低碳产品高,利用这样的方式抵制外来商品,达到保护本国商品的目的。

我国尝试性实施低碳标识,是为了促进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在消费环节引导消费者购买低碳产品。由于绿色的、低碳的产品的发展是由市场来决定的,这就需要解决消费环节上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低碳标识的实施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对低碳产品的发展也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个人是积极赞成进行这种尝试和探索的。而且在未来,低碳标识的功能很有可能同经济激励手段相结合。目前,欧洲一些国家也在讨论要把碳标识和碳税结合起来,这将是很强的经济激励政策。

《经济》:据了解,中国环境认证中心已经发布了家用制冷器具、家用电动洗衣机、多功能复印设备和数字式一体化速印机等首批4项中国环境标志低碳标准,您如何看待这种分行业出台低碳标准的方式?

冯飞:这些还不能称为行业,只能是产品。据了解,在此之前,这些产品已经实施了等级能效标识制度,把这些能效运用一定的原理折成碳排放就可以做出碳标识。因此,这四个产品的基础条件较好。目前的低碳标识可能更多的是在生产和使用的环节,对报废环节的低碳考虑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尽可能将报废考虑进去,让产品在原始设计时就引入生态和低碳的概念,让报废更加节能、低碳,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低碳。

从主要产品来看,我特别希望不久后相关部门可以把建筑类产品的低碳标识做出来。根据住建部的统计,建筑能耗占全国能耗的20%以上,这还是从终端的角度来考虑。而且这一比重每年都在提高。节能发展,建筑行业不仅是薄弱环节,而且节能潜力大。“十一五”抓节能减排,主要是在工业领域。虽然政府制定了一些建筑节能、能耗标识,执行率也在提高,但政府的监管总是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实现低碳发展最重要的方式是让消费者来选节能和低碳的产品,通过建筑低碳标识解决消费者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还要根据低碳产品的成本以及消费者的购买力制定相应的激励性政策。

《经济》:就像国家制定相应的补贴政策支持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一样,同时也起到了引导消费者购买的作用。

冯飞:对,就是这样。

《经济》:从您的话中可以看出,我国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发展的前景很好。那么目前,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是否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冯飞:目前的主要问题是我国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的配置主要是受价格影响,但是目前我国的资源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扭曲的问题:不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不反映资源稀缺程度、不反映环境损害程度。目前,人们是否选择低碳产品、低碳产品对高碳产品的替代深度如何都是由价格决定的。我国发展低碳产业,必须面对国情。低碳的发展其实就是要外部成本内部化。经济发展过程中引起的气候变化、环境污染等问题要内升到产品的成本中去。这就意味着价格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在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实施的难度较大。

从供给的角度来看,很多低碳的技术我们还没有掌握。虽然我国很多低碳产业发展很快,比如风电,但是总体还处在由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向自主创新的过渡期。在技术变化非常大的情况下,我国的低碳产业还存在相当大的风险。

还有我国目前的政策、体制机制,对绿色低碳产业的发展还不十分有利。比如在价格、税收方面,生产低碳产品的企业同生产高碳产品的企业征收相同的税,这对低碳企业的发展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我们需要在税收上有一个绿色的调节,也就是我常说的要实现财政政策的绿色转型。

《经济》:2010年是“十一五”收官之年,同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绿色经济。在您看来我国将会采取哪些新的举措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冯飞:首先,要继续制定“十二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

绿色财政政策 篇4

当前,绿色经济不仅成为欧盟、日本、美国三大经济体瞄准未来的经济主引擎,而且是其占领国际市场竞争新的制高点、主导全球价值链的“新王牌”。 发展绿色经济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1 “绿色经济”与“绿色财政”概述

1.1 绿色经济概述

所谓“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标,将环保技术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从根本上说,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不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因此各国在支持绿色经济发展中,仍实行扶植、规范、调控等政策手段,注重税收、补贴、直接投入和窗口指导等措施,引导和借助市场力量实现政策目标。绿色经济区别于传统产业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与能源、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1.2 绿色财政概述

“绿色财政”是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的科学发展,是将由“绿色”引申而来的健康、安全、文明、持续等可持续发展的深刻而丰富的理论内涵融入到公共财政的理论当中,是可持续发展思想与公共财政理论的高度融合,是效率、公平与稳定原则的最佳耦合。绿色财政要坚持以人为本,在资源稀缺性与需求无限性的协调中,绿色财政应坚持公平正义和改革创新的原则。

2 绿色财政政策实施中的瓶颈研究——以辽宁省为例

2.1 辽宁省绿色财政政策实施现状

2.1.1 财政支出状况

环境治理投入是目前发达国家衡量绿色GDP 的重要指标。辽宁省有关环境保护财政支出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如表1所示。政府的财政支出也体现了政府为环境保护所做的努力。2008年至2010年,辽宁省财政用于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农业、林业、水利气象及专项支出等四项支出总额分别为1 412 556万元、1 000 544万元、531 058万元及562 474万元。

注:数据来源于参考文献以及辽宁省财政厅网站财政数据

2.1.2 政府环境补偿性机制

环境收费政策是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补偿机制。目前,辽宁省环境保护的职责主要是由排污费承担的。近年来,全省在进行财政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加强排污费征收和管理,排污费的征收使用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排污费收入专项用于环境污染防治。2003年7月1日,省政府有关部门颁布了新的《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2006年,第二次修改《辽宁省环境保护条例》。

2.1.3 开征生态税

环境税,也称生态税。2011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将进行环境税费改革,开征环境保护税正式提上议程。资源税是辽宁省目前有关资源保护的重要税种,目的是为了促进辽宁资源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调节资源级差收入,使资源开发企业能在大体平等的条件下竞争,而对资源产品开采而征收的一种税。

2.2 辽宁省绿色财政政策实施中的瓶颈问题

2.2.1 绿色财税政策体系完善问题

辽宁省在绿色财政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财税体系的不完善造成的。第一,税制不够健全和规范。我国有关绿色财税体系不是十分健全,而辽宁省的绿色财税体系更是零散,税种分散、数额小,致使税收发挥作用的范围和力度太小,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第二, 税收优惠设计不够合理。辽宁省目前跟节能减排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主要限于减税和免税,措施单一,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国际上通用的、能有效增加环保税收政策灵活性和有效性的, 如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延期纳税等方式,我国几乎都没有运用。第三,缺少专门性主体税种。我国与OECD国家相比,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或产品征收的专门性税种,如表2所示。应尽快开征独立环境税,二氧化硫、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碳和废水排放都将是环境税税目的可能选择。第四,收费政策不尽合理。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排污收费制度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一是征收排污费的依据落后;二是征收难度大;三是收费标准低。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与OECE的环境经济政策》

2.2.2 绿色财税政策体系统筹协调问题

总体上看,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方面的法制建设仍然薄弱,不适应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特别是消费环节的有关注律法规,绿色财税政策的有效实施还需要更好地统筹协调。

3 国外绿色财政政策及其对辽宁省的启示

3.1 美国、德国、日本的绿色财政政策

3.1.1 美国发展绿色经济的财税政策及实践经验

在政府奖励政策上,美国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用于资助在绿色化学方面卓有成就的年轻学者;在税收优惠上,美国亚利桑那州1999年颁布的有关法规中,对分期付款购买回用再生资源及污染控制型设备的企业可减销售税10﹪;在政府优先购买上,通过干预各级政府的购买行为,促进有再生成分的产品在政府采购中占据优先地位;在征税政策上,征收新鲜材料税,将促使人们少用原生材料、多进行再循环;征收垃圾填埋和焚烧税,规定制造商回收利用负责制;此外,对表现出色的农户,除提供“绿色补贴”外,还可暂行减免农业所得税,以资鼓励。

3.1.2 德国发展绿色经济的财税政策及实践经验

德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如运用立法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利用税收及收费的政策导向作用、通过征收生态税、收取污水治理费等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

3.1.3 日本发展绿色经济的财税政策及实践经验

为克服废弃物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增强以环境技术和环境经营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日本政府制订了相关的财政预算;同时,在融资方面,只要满足一定的条件,日本政策投资银行、冲绳振兴开发金融公库、中小企业金融公库、国民生活金融公库将对引进3R技术设备的企业提供低利融资。

3.2 国外成功经验对辽宁省绿色经济发展的启示

3.2.1 在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应注重政府与市场作用的协调与平衡

在政府与市场关系层面,应形成以强化环境社会责任为主体的绿色财政政策体系。从财政学意义上讲,政府作为社会管理者,要代表生态环境监督不同的利益集团与大自然的交换行为,并通过财政、金融等工具的调整纠正人类与生态环境交换中的外部性,确保其等价交换,鼓励不同的利益集团在其成本中挤出一块支持大自然的和谐发展。

3.2.2 充分利用市场手段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辽宁省目前循环经济的发展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市场机制的推动力量不足。辽宁省资源濒临枯竭,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地区之间循环经济发展不平衡,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高、参与意识不强,因此,辽宁省应该利用好经济激励和惩罚的手段来进一步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各级地方政府完全可以根据各自的具体情况和条件出台一些如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吸引那些能够实施清洁生产的企业落户本地;采取多种有效的激励政策形式,鼓励和引导社会、企业积极实践。

3.2.3 强化绿色经济理念,充分调动民众参与的积极性

辽宁省经济发展中存在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而绿色经济体系建立较好的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必须提高公众参与绿色经济的意识和能力才能推动绿色经济的全面发展。因此,为进一步推动绿色经济发展,辽宁应从多层次强化绿色经济理念,拓宽宣传渠道,加大塑造强度和深度,使经济绿色化理念深入人心,充分调动民众的参与性。

4 辽宁省发展绿色经济的绿色财政政策优化

在倡导绿色经济的发展中,应尽量采用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竭力避免可能使绿色经济受到质疑的一些消极政策,在进一步分析适度保障水平下的地方财政支持能力基础上,作出进一步发展绿色经济的战略性财政安排。如图1所示。

4.1 按照融入型政策思路健全融入型绿色财政政策工具

我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刚刚起步,通过整合现有的财政政策工具,对现有财政政策进行必要的改造,可以充分体现环境保护的发展要求。融入型政策思路,即在现有的财税政策框架下增加一些环境因素,使现有的财政工具发挥环境保护的功能,如在消费税、资源税中增加若干税目。

4.1.1 通过“倒逼”机制引领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通过财政工具调整,纠正人类与生态环境交换的外部性,确保其等价交换,在不影响人们基本福利的前提下普遍减少对环境有害产品的补贴,激励人们转向环境友好型工艺和产品;同时迫使经济主体放弃高污染、高浪费的经济行为,鼓励企业在其成本中挤出一块支持大自然的和谐发展。减少在生产、设备环节补贴,加大向绿色产业市场应用、使用环节的补贴,通过“倒逼”机制引领绿色产业健康发展。

4.1.2 搭建绿色经济开发性金融融资担保平台

通过建立股权投资基金,重点支持低碳、绿色及循环型环保产业项目投资、再转让股权,利用市场机制实现融资市场化,从而把财政对绿色经济支持的资金由消耗型变成循环型。同时,为了吸引大量民资进入绿色产业,可以扩大增值税扩围试点,不仅鼓励富裕阶层扩大投资,使民资得到有效释放,也有利于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竞争机制的建立。

4.1.3 深化资源税改革

通过资源税赋的提高,反映资源的稀缺性,使整个产业链从上游到中游到下游形成新的经济压力,促使从开发环节开始到制造、使用资源产品的各环节节约资源,这也是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在长效机制上最应该看重的。通过资源价格改革,把环境污染、资源消耗等转嫁给社会的生态成本内化为企业的生产成本,迫使企业不得不进行技术创新和经济转型,从而保护和鼓励绿色生产和消费。辽宁省可进一步试点将环境危害大的产品如一次性电池、轮胎等纳入消费税征收范围;同时,参考欧盟经验,对企业和消费者的消极环境行为征收环境税。辽宁省可以依据本省的实际情况,确定单位污染物排放量的征收标准,考虑对SO2、含铅汽油、CO2、报废车等征收环境税,从而彻底贯彻“污染者付费”的原则,将企业和消费者所产生污染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4.2 实现既限又促的双向绿色财政优化模式

把保护环境的相关工具与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各项财政政策有机结合,构建既限制污染、又促进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的双向财政优化模式,以实现财政改善民生的目标。我国在促进消费升级、服务业发展以及节能环保方面,财政部分别开出了“调节收入分配”、“财政政策综合示范”等核心政策手段,这几方面其实对应了财政的“调节”、“引导”、“保障”几大传统作用;但是在鼓励支持之外,辽宁省应该重点将限的作用凸显发挥出来,也就是说,对那些耗能大、污染大、效率低的企业提高税负水平和收费标准。此外,在绿色经济中,公共部门、私营部门的角色以及调控机制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值得关注。

4.3 加强辽宁省绿色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的创新

绿色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的界定是指,当一种政策工具的应用能促使当事人通过费用—效益方法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做出行为选择的话,该政策工具就是属于绿色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由于它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达到绿色经济政策目标的,所以也叫做经济政策手段。目前国内外比较认可的绿色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粗略分为两个等级,如表3所示。

注:数据来源于对参考文献[3]、[4]有关内容的总结

应对辽宁省绿色财政政策实施中的瓶颈问题,应该充分利用表3中列举的绿色财政和金融政策工具,且不断创新和发展。

5 结语

当前,发展中国家在走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道路方面还面临很多挑战,如何趋利避害,享受绿色经济带来的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红利”是重中之重。只有将保护环境的相关财政工具与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各项财政政策有机结合起来,推动辽宁省绿色经济的发展,促进产业升级,才能提高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综合竞争力和国内外地位。

摘要:我国自2007年出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方案》后,一直在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新经济模式和节能减排等“绿色经济”建设。通过深入研究“绿色经济”与“绿色财政政策”的相关内容,结合辽宁省在发展绿色经济实践中的成果和遇到的问题,并且借鉴国内外成功运用“绿色财政政策”发展绿色经济的案例,运用归纳对比和总结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辽宁省在发展绿色经济、运用“绿色财政政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绿色经济,绿色财政政策,辽宁省,环境保护

参考文献

[1]邓子基.财政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60-78

[2]王秋艳.中国绿色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5-148

[3]严行方.绿色经济[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7:15-20

[4]王大超.辽宁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87-90

[5]T E GRAEDEL,B R ALLENBY.Industrial ecology[M].PearsonEducation,2004:235-237

绿色财政政策 篇5

潘辉/徐雪松

【专题名称】外贸经济、国际贸易 【专 题 号】F52

【复印期号】2006年07期

【原文出处】《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沪)2006年4期第25~29页

【作者简介】潘辉/徐雪松,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同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容提要】 进口大国对我国出口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已呈愈演愈烈的趋势,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之后,内在的获利机制在发生作用。据此,本文通过建立进口大国绿色贸易壁垒福利模型,对进口大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福利效果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阐述了进口大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因素,最后得出了该模型对我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启示。【关 键 词】绿色贸易壁垒/福利效果/贸易政策取向

在WTO框架下,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弱化,许多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应产生。绿色贸易壁垒便是这一时代背景下的产物,且愈演愈烈,给我国出口贸易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较多,在此笔者不再赘述。然而,从现有的绿色贸易壁垒原因的研究来看,大多是阐述我国产品的质量标准问题以及国外对我国出口产品的刻意限制。笔者认为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即首先认清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获利机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对策思考,而不是简单的把问题归咎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恶意刁难。有鉴于此,本文试图引入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和方法,同时考虑到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的实际情况①,建立绿色贸易壁垒模型来分析进口大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福利效果及进口国实施这一政策的影响因素,在这个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可以权衡利弊,有针对性的制定出口贸易政策和措施。

一、绿色贸易壁垒福利效果的经济学模型

欧、美、日等大国频频对我国出口产品实施绿色贸易壁垒,除了其他的非经济原因以外,最主要的是因为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可以使他们获得一定的福利。因此,可以建立模型对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福利效果进行分析,从而发现其内在获利机制。为方便模型的建立和探讨,首先进行一些必要的抽象:(1)贸易品产生的污染是在消费阶段;(2)进口国是大国,其进口量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3)进口国自身的产品供给忽略不计(这样进口国面临的供给就是世界市场的总供给)(4)不考虑国家之间限制进口的政治因素。

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消费者消费商品所产生的效用是递减的,而这种效用是用价格表示的,在图形中即是边际收益曲线。边际私人收益MPB是指消费者消费每单位商品所获得的实际收益,边际社会收益MSB则是指消费者消费每单位商品时包括消费者在内的整个社会所获得的实际收益。由于存在污染问题,边际社会收益MSB必小于边际私人收益MPB,如图1所示,MSB在MPB的左边。S[,1]代表世界市场供给曲线,其向上倾斜说明进口国的进口量会影响世界市场价格。在没有进口限制的情况下,S[,1]与进口国需求曲线相交于点E,在该点达到均衡,进口数量为q[,1],商品价格为P[,w],下面分两种情况进行分析:

(一)在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的情况下

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从而进口产品的成本上升,市场竞争力下降,进口商品的数量会下降。由于进口国是大国,进口数量一旦减少,世界市场的供求关系就会改变(供给大于需求),导致该进口商品价格下降。如图1所示,S[,2]代表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后进口国面临的供给曲线,这里S[,2]在S[,1]上方,是由于对原进口量征收从价关税的缘故,因此随着价格的上升,S[,2]上升的幅度越大。进口国征收P[,t]P[,w]的进口绿色关税后,进口数量减少使世界市场价格下降到P′[,w],进口国国内市场价格实际上升了P[,w]P[,t]的幅度。进口国征收P[,t]P′[,w]的绿色关税后,国内的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t]P[,w]EE′,进口国获得的绿色关税收益是P[,t]P′[,w]FE′,进口国由于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而获得的环保收益为d,这样进口国的净收益为:d+P[,t]P′[,w]FE′-P[,t]P[,w]EE′=d+P[,w]P′[,w]FG-GEE′

(注:S[,1]与MPB相交于点E,与E′q[,2]相交于点F;S[,2]与MPB相交于点E′;P[,w]E与E′q[,2]相交于点G;d代表s1、s2、Eq[,1]、E′q[,2]四条直线围成的四边形的面积)

图1 当d+P[,w]P′[,w]FG-GEE′>0时,进口国征收进口关税对进口国提高福利是有利的。故d+P[,w]P′[,w]FG-GEE′的数额愈大,进口国愈倾向于征收绿色关税。

(二)在进口国不征收绿色关税的情况下 这种情况下,进口国一般通过采取绿色认证、设置市场准入标准,不符合其标准者不准进口,从而达到限制进口的目的。与征收绿色关税相似,通过采取绿色认证、设置市场准入标准同样会提高出口国的出口产品成本,降低该出口产品在进口国的市场竞争力,减少进口国该商品的进口数量,进而影响世界市场价格。但是,与征收绿色关税情况不同点有二:其一,随着出口量的增加,出口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会下降,而不是上升,如图2所示,S[,2]在S[,1]上方,但是S[,2]与S[,1]的距离会随着出口量增加而不断的缩小,这是因为出口产品应进口方的要求进行绿色认证和采取一些环保质量标准而进行质量改进时,都是初始成本比较高,一旦出口国通过技术攻关达标后,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其成本会逐步下降;其二,进口国没有绿色关税收益。其他变化同第一种情况,这里不再赘述。进口国采取绿色认证、设置市场准入标准后,世界市场供给曲线为S[,2],进口国该商品进口量从q[,1]变为q[,2],进口国消费者剩余减少了P[,t]P[,w]EE′

进口国由于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而获得的环保收益为d,进口国的净收益为: d-P[,t]P[,w]EE′

=(d-GEE′)-P[,t]P[,w]GE′

图2

同理,当(d-GEE′)>P[,t]P[,w]GE′时,进口国采取上述绿色贸易壁垒有利于进口国整体福利的提高。且随着(d-GEE′)-P[,t]P[,w]GE′的变大,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的积极性会进一步提高。

二、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进口国对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大小 进口国对世界市场的需求弹性大,即进口国对世界市场的价格变化很灵敏,在前面图

1、图2中表现为MPB线比较平坦,这时进口商品价格略有上升,需求量就会有较大的减少。在前面图

1、图2中可以看出,这种情况下,当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时,由于进口商品国内价格上升而损失的消费者剩余就会下降,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净收益就会增加,这时进口国比较有利。因此进口国对进口商品需求弹性越大时,进口国越倾向于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反之则反是。

(二)进口国消费每单位进口商品时边际私人收益MPB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差别大小 该差别在前面图

1、图2中表现为MPB与MSB两条线的垂直距离,这个距离越大,说明此进口商品的污染越严重,同时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进口国由于减少污染产品的进口而获得的环保收益d就会越大,从而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净收益越大。反之,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净收益越小。因此,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性与进口国消费每单位进口商品时边际私人收益MPB与边际社会收益MSB的差别大小成正相关关系。实际上,影响进口国MPB与MSB之间差别大小的因素主要有二:一是出口商品对进口国的污染程度。很显然,污染程度越大,MPB与MSB之间差别越大,进口国就越会实施限制。二是进口国国民的污染敏感度或者称环保意识。敏感度或环保意识越强,进口国越容易进行绿色贸易限制。由此看来,出口商品对进口国的污染程度和进口国国民的污染敏感度与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积极性成正相关关系。

(三)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大小

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小时,在前面图

1、图2中表现为S[,1]较陡峭,进口国对进口产品的需求量稍有下降时,就会引起世界市场商品价格较大的下降。这种情况下,当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时,世界市场价格下降较多,而进口国的国内价格上升幅度却会下降,这对进口国比较有利,对出口国不利。此外若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较小,当进口国征收绿色关税时,进口国面临的世界市场价格P′[,w]下降较多,从而P[,t]P′[,w]增大,这样进口国所得绿色关税额上升,同样对进口国有利。反之,世界市场的出口供给弹性越大时,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越不利,对出口国越有利。

(四)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世界市场供给曲线在进口国市场上上升程度的大小 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世界市场供给成本增加,供给曲线在进口国市场向上移动。由前面的分析可知,S[,2]线向上移动,一方面增加消费者剩余的损失;另一方面增加环保收益d,同时在图1中还对进口国的绿色关税额有影响,但对绿色关税额的影响效果不确定,要具体分析。综上所述,S[,2]线向上移动程度的大小最终对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净收益的影响如何,取决于上述几种效应的力量对比。

此外,由于市场机制是一个复杂系统,在世界市场上,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各个变量并不是孤立静止的变化的。因此,在最终决定这些因素的效应时,还须考虑某一因素发生变化时其他因素的效应,最后通过各种效应的对比,方可决定某一因素对进口国的净收益的影响如何。

三、对我国贸易政策取向的启示

通过对进口大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机制的分析可知,我国目前要想改善出口产品所面临的绿色壁垒状况,必须从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的获利机制入手,设法缩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设置绿色贸易壁垒的获利空间。

(一)合理、准确定位目标市场 在制定出口战略时,应结合我国产品的实际情况,同时深入了解进口方市场状况,因地制宜,灵活机动的选择有利于我国产品出口的目标市场。在图

1、图2中,即选择d+P[,t]P′P[,w]FE′-P[,t]P[,w]EE′和d-P[,t]P[,w]EE′比较小的进口国市场为宜。例如,将容易遭受绿色壁垒的产品出口到一些对环境要求不是太高的国家和地区,或者进口检验技术比较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对于技术含量、环保质量较高的出口产品则可以考虑出口到对环境要求较高的国家和地区。

(二)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 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就是减小进口国的消费者因市场价格变动而对我国出口产品需求的波动性。通过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进口国消费需求曲线会变的比较陡峭,在这样情况下,即使进口国实施绿色壁垒,但对我国商品出口的数量影响也很小②。那么,如何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根据需求弹性的有关理论及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应在出口产品的品质、特色上下功夫,提高我国出口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从而达到减小进口国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弹性的目的。

(三)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 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即提高我国出口产品供给量对价格变化的敏感度,在图

1、图2中即S[,1]曲线变得更平坦。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越大,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进口国越不利,对出口国越有利。提高我国出口产品的供给弹性,可以从两方面着手:其一,从静态的角度出发,应注意出口产业的选择,着重选择具有丰富原材料供应市场的产业产品、易转产产业产品以及在世界市场上产品需求比较分散的产业和产品③;另一方面,从动态的角度出发,我国企业应培育良好的市场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机制,包括生产和销售两个环节,如企业建立弹性生产体制,降低调节产量的成本、多方位开拓销售市场等,以分散市场风险。

(四)快速引进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无污染化建设进程 我国遭受越来越多的绿色壁垒,毋庸置疑,与我国的产品质量也有很大的关系。在图

1、图2中表现为进口国MPB与MSB两条线的垂直距离太大。鉴于此,我国应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这是目前消除绿色贸易壁垒的根本途径。一方面,我国应加大科技投入,紧跟世界上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另一方面,我国目前通过国际环保质量认证的企业比例还非常小,应大力推行ISO14000国际认证④ 及其他国际标准认证,增强企业的绿色产品意识,加快我国出口产品的无污染化建设进程。

注释:

① 根据我国遭遇绿色贸易壁垒大都来自欧、日、美大国的实际情况,本文探讨大国情形更具有现实意义。

② 进口国消费需求弹性变小,即图

1、图2中的MPB线较陡峭,进口国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后,在进口国国内商品市场价格上升同样水平的条件下,进口国的消费量下降会变小,即进口量下降额度变小。

③ 原材料供应市场丰富,为企业扩大生产以及缩小生产都提供了保障。价格上升,企业能及时购买到原料;价格下降,企业又能及时出售原材料,保证出口供给的弹性。产品销售市场分散,即在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当A国出现绿色壁垒时,企业不必降价来委曲求全,可以转向其他销售市场,以保证出口产品在A国的供给弹性。

④ ISO14000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第207技术委员会(TC207)从1993年开始制定的系列环境管理国际标准的总称,对全世界工业、商业、政府等所有组织改善环境管理行为具有统一标准的功能。

【参考文献】

[1] 刘东 梁东黎.微观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2] 胡涵钧.新编国际贸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 张二震.国际贸易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4] 唐海燕.国际贸易环境论[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5] 邵来安,曹嵘:《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载《经济研究参考》2004年45期.

[6] 陈松洲:《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对策》载《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7] 唐任伍,唐天伟:《国际贸易中绿色壁垒的二重性》载《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绿色财政政策 篇6

关键词 绿色增长;绿色发展;创新;中国;战略

中图分类号 X19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2-2104(2012)05-0048-07

绿色经济概念最早由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斯1989年于《绿色经济蓝图》中提出,并逐渐得到广泛认同。2008年绵延至今的全球经济危机,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通过绿色转型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对于摆脱经济危机、提升国家竞争力并在未来占据全球制高点和领先地位的重要作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等重要国际组织先后发起了绿色增长倡议,在2009年的G20伦敦峰会上,全球领导人达成了“包容、绿色以及可持续性的经济复苏”共识。作为一个新兴经济大国,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将对其未来经济繁荣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中国正面临各种规模庞大、情况复杂的经济发展、社会转变与环境保护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在宏观层面,绿色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尚不健全,制约了中国绿色转型的成效。如何通过恰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推进转型成本效率的提高和体制机制与政策法规质量的改善,加快并深化中国的绿色转型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归纳总结了国际上发展绿色经济的普遍经验,中国的绿色经济发展现状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据此提出了未来绿色发展的行动路线和政策建议。

1 绿色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

1.1 绿色经济倡议及重点行动

在2008-2009年金融危机过后,国际上提出了通过国际多边合作及在国家层面推行“绿色经济倡议”,旨在实现可持续的经济复苏以及中长期战略目标——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创造新的竞争力。在经合组织绿色增长战略中, 重点关注的政策要素主要包括:能够体现自然资源的维护和积累的经济政策,包括产权和价格政策等;以加强环境保护与促进经济增长作为相辅相成的双重目标的财税政策以及推动绿色增长的科技政策、机制与体制等。最重要的是要确保不同政策的相互融合和协调一致。尽管侧重点不同,许多经合组织成员国提出绿色增长方案,具体见表1。

在UNEP发起的全球绿色经济倡议中,绿色投资、政策与机制改革相结合是在21世纪全球经济可持续复苏与创造绿色就业,实现绿色经济发展的基础。UNEP在经济危机期间提出的“全球绿色新政”得到了各国的响应。在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G20国家共投入4.5兆亿美元的经济刺激的财政计划,至少15%用在了与绿色投资相关的领域,在中国的5 86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有2 000亿美元可视为“绿色投资”。但最重要的是,绿色经济并不只是在短期内,对金融与经济危机的暂时反应与行动。UNEP的全球绿色经济倡议同时强调绿色投资与各个国家中长期战略规划相结合。

1.2 国际绿色经济发展经验

在全球经济绿色转型的进程中,尚未形成可以全盘照搬的“一揽子政策方案”或通用模式,但是从一些OECD国家以往的结构调整与改革的经验中,仍可以看到许多共同之处,并对今后绿色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发展提供借鉴,包括:

(1)重视政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获得公众对结构调整与改革的支持,关键在于:一是加强政策信息的公开与透明度;二是针对政策与改革带来的效果和影响与公众进行客观有效的交流。

(2)强调政策导向与企业行为的相关性。在绿色转型中,企业对政策的响应以及行动尤为重要。同时,企业对政策框架的制定有以下要求:一是市场信号如价格信号、供需变化特别是在资源与能源相关领域尤其重要;二是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充分体现在市场风险、风险回报以及市场规模的变化中;三是在技术的开发与推广过程中,政府与企业能够携手推动。

(3)普遍建立政府部门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关键在于不同政府部门之间、不同利益相关方之间要紧密协调与合作,实现不同政策工具的合理组合与高效利用,形成整体一致的共同利益,达成政府各部门、不同利益相关方的共赢局面。

(4)着重要解决分配不公问题,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针对性地利用补偿机制来解决由结构性调整和改革引发的阶段性分配矛盾,成功经验包括在环境相关税收增长的前提下,对农民的直接现金补贴或是劳动收入的税收减免。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从许多OECD国家的经验来看,环境与气候变化政策并不会对国际竞争力产生负面影响。

1.3 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启示

对中国而言,绿色经济转型是对以往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和反思,是对如何同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的探索。有四方面的国际经验值得中国学习和借鉴:

一是充分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市场运行。同时,应重视政府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强化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政策引导,弥补市场失灵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等负外部性。

二是宏观经济政策与绿色产业转型的协调配合至关重要,财政与税收政策应在推进产业结构的转型与升级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

三是科技研发与创新是行业内部绿色转型与跨行业间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是发达的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绿色化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通过贸易和对外投资带来了污染和棕色产业的转移。中国应充分重视、警惕并积极应对进口和对外招商引资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也应当充分重视、警惕并积极应对在国内产业梯度转移过程中的污染转移问题。

2 中国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

中国绿色经济的转型虽然已经起步并取得了积极进展,但距离绿色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在资源环境、行政体制、管理机制、法律法规与政策、科技创新能力、社会绿色道德体系等方面均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难题,全球经济一体化也给中国发展绿色经济带来严峻的外部压力。

2.1 资源环境压力巨大

中国经济面临着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进程,这给能源安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环境承载能力带来了巨大压力,同时也增加了中国经济转型所面临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和综合性。表现在一是资源短缺日益严重;二是能源需求日益扩大,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可持续发展造成威胁;三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历史欠账较多,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投资需求量大。

2.2 体制机制缺陷制约绿色转型

以GDP为导向的政府和官员政绩考核机制决定了发展经济是各级政府的首要任务,而在目前的财政分权体系下,地方政府事权和财权严重不对应,特别是在环境保护与医疗、卫生及基础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发达地区的政府越来越依赖于土地财政,既抬高了地价和房价,又推动了城市发展的大拆大建,激化了城市化过程中的社会矛盾。同时,由于权责不清,同时存在市场化不足和市场化过度的现象(见图1)。

2.3 法律法规与政策工具的支撑不足

在具体的政策工具层面:一是尚未形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相互协调配合的、完善的绿色经济发展法律政策体系;二是绿色财政投入不足,中央和地方预算投入过少,没有建立稳定的预算投入科目和机制,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参与绿色投资的激励不足;三是绿色税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资源和环境税税种设置不全,排污收费制度下费率过低,企业没有足够的动力进行污染治理与技术创新。四是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社会融资机制不健全,制约了绿色经济的持续发展。

2.4 科技创新能力亟待提高

目前尚缺乏绿色技术引进和开发的综合性规划。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领域目前仍以技术引进为主,关键技术和集成性技术缺乏,技术竞争能力薄弱。技术创新的基础性投入不够,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创新机制。中小企业及节能环保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潜力仍有待发掘。一方面国家研发投入的推动不足;另一方面,政府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引导不够,缺乏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激励性机制和市场化融资机制。

2.5 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尚未全面建立

当前,中国尚未建立起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绿色价值和道德体系,这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政府引导和宣传,社会公众绿色经济意识薄弱,绿色价值理念尚未全面形成,难以对绿色经济发展产生有效的内在驱动。二是绿色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管理不严格,绿色产品认证制度不规范,绿色产品市场占有率低,绿色消费市场尚未真正建立。三是社会不公问题比较突出,对弱势阶层、妇女、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关注和支持不够。四是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滞后,公民生存和发展权难以得到有效体现。

2.6 外在压力与挑战严峻

中国在绿色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外在压力和挑战也极为严峻。一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一些发达国家可能借环境名义实施绿色贸易壁垒,对中国出口构成限制;二是一些国外投资商为了获得高额的经济利润和逃避本国高额的成本内在化和绿色贸易管制,利用中国环保标准低、环保执法不严格、环境管理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将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向中国转移,加重中国环境压力;三是中国目前作为世界上的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面临着日益增加的国际减排压力,给中国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提出了严峻挑战。

3 中国绿色发展整体框架设计

3.1 基本框架

绿色经济对于中国不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同时,也应该看到,发展绿色经济无论是在国际上还是国内,都没有形成统一的模式,绿色经济发展更不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漫长的过程,在绿色经济发展初期,尤其是经济转型过程中,不仅面临较高的经济成本,也可能面对较高的社会成本。因此,发展绿色经济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基于上述考虑,本研究提出我国绿色转型战略的基本框架(见图2),框架设计突出了一个主题、两大战略、六项任务和六项保障措施。通过“双转双创”,实现突破资源环境约束和共享发展成果两大目标,最终实现增加国民财富和人民福祉之目的。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目标层,主要突出“转型”和“创新”两大战略。围绕“转型”战略,重点强调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和政府管理职能转变两个重点领域,明确政府和企业在发展绿色经济中的定位;围绕“创新”战略,重点强调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通过科技进步,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基础,通过机制体制创新,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任务层,提出了促进绿色经济区域协调发展,大力推进三大产业绿色转型(包括发展绿色农业、构建绿色工业体系、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促进绿色就业与社会公平和推行绿色消费模式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这些重点任务,涵盖了区域协调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谐社会发展、绿色消费拉动经济增长和增强综合竞争力等中国“十二五”期间以及中长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方向。在绿色经济发展的保障层,依据“转型”与“创新”战略的具体要求,提出了法律法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区域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创新政策、国际合作等方面的保障措施,较为全面地涵盖了绿色经济发展所要求的各项外围支撑和能力建设的内容。这些保障措施的实施和落实,将为绿色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奠定坚实的基础。

根据绿色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综合考虑到当前绿色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与中长期战略方向,结合各项政策措施的可操作性,最后提出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3.2 发展监测与评估

如何客观和直观地反映绿色经济发展进程及发展成效,是包括OECD和UNEP在内的重要国际组织及世界各国广泛关注并持续探索的主题之一。经合组织在绿色发展的政策研究过程中,已初步建立了衡量宏观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增长指标体系(见表2),这一体系对中国发展绿色经济有一定借鉴意义。

针对中国“十二五”期间绿色发展与转型的战略要求,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既突出绿色经济的本质与内涵,又充分反应中国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还要体现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方式与模式多样化的特点。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作为新型绩效评估体系的工具,需要通过简单化、易操作、指示性强的少量指标表征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关键转型领域、结构特征、实际效果等。本研究结合“十二五”规划对不同主体功能区发展战略和优先领域的规划,提出区域化的绩效评估体系(见表3)。4 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建议

对中国而言,继续传统发展老路是行不通的。中国要想改变目前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并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遵循和借鉴,而是需要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经济发展道路。从体制机制方面考虑,推动绿色经济发展需要在不同层面上获得突破:

(1)在国家层面上,重点要通过观念和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绿色发展:

树立绿色价值观念,推动生产和消费行为转型——从国家、地方乃至个人,要改变传统的国家财富与个人财富观念,新财富观包括自然资产、社会凝聚力以及创造财富的方式。要改变GDP唯上、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代价的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过度消费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观念和行为。

转变政府角色,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进一步明晰政府职能,解决目前政府错位和失位问题,关键是建立起政府行为的公众监督和问责制度,确保政府职能依法行使,减少对市场和企业市场行为的干预,提高政府运作效率。这是决定绿色转型是否能够顺利推进的关键因素。

建立促进经济转型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减少政策和市场失灵的负面影响,建立落后产能淘汰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产权和定价方式改革,建立对资源产权的保护和补偿机制。

强化绿色创新能力建设——从战略角度看待绿色经济所需要的新型和跨学科技术,迈向以现代服务业为导向、劳动密集型的、以平等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

(2)在区域层面上,建立差别化的区域发展战略和高质量的城市化发展战略,引领绿色发展:

鼓励基于各地区发展潜力的绿色区域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挖掘东部地区在产业集群,研发创新,环境保护以及金融服务领域的能力和潜力;发挥中部和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较为完善、人力资源充沛的优势,使之成为在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后的新制造业基地;充分发挥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的优势(人力、土地和自然资源等),大力发展可持续采矿业、设备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

实施集中式城市化战略。中国应积极推动集中式城市发展,鼓励超大型城市和城市群发展。中央政府应积极指导地方行动,制订统一标准,监督执法,中央政府可以通过对地方政府的行为进行引导,制定统一标准,强化执法监察,通过约束地方行为,对地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控制和引导。

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补偿机制。进一步健全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的补偿机制,推动资源使用和收益地区直接向资源开采地区支付合理的补偿,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充。

(3)在行业层面上,鼓励通过转型和创新支撑绿色发展: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总体目标是通过技术进步和管理创新实现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资源安全,重点要突出四个转型:农业发展政策、农业生产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和农业管理体系。

构建绿色工业体系。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为基本原则,在绿色创新的战略引导下,寻求整个工业生产过程绿色化,并达到经济和环境效率的双赢。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绿色创新,着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创建绿色服务业体系。强调在不损害满足程度的前提下,通过生态或者绿色服务来补充、替代传统服务方式,以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促进生态的良性发展。

(4)在社会发展层面,重视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和妇女作用的发挥,保障绿色发展成果共享:

通过创造就业机会、财政转移支付和直接补贴,增加对贫困地区的支持,促进发展成果共享,这是最有效的减贫和提高社会凝聚力的方式和机遇。

充分发挥妇女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引领和支持性作用,提高女性工作机会上。妇女不仅应在传统的绿色领域(环境保护、资源管理、手工艺、建筑、物流等)发展,还应积极参与到在非传统领域,特别是一些高新技术领域。

扩大国家“绿色创新”体系开放程度,为技术创新、部署和推广提供现实的和有创造力的平台与途径,从而加强伙伴关系和竞争能力。

5 小 结

(1)通过发展绿色经济,创造新的发展和就业机会是占领未来全球竞争优势地位,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途径,主要发达国家正在制定面向绿色发展的绿色增长计划,为抢占未来国际竞争优势做准备。

(2)中国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可能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大,环境资源问题比任何国家都要突出,解决起来也比任何国家都要困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这不仅是中华民族长远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和必然需要,也是对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贡献,将对人类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3)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已经为中国的绿色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中国已经开始步入了绿色发展的道路。但是,现有的体制机制制约了绿色转型的成效,尤其是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机制及事权和财权失衡的财政分权体系,对绿色发展带来较大障碍。

(4)发展绿色经济并没有任何通用的模式,中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在于通过体制机制转型,逐渐改善现行以GDP导向的政府和官员绩效考核体系,平衡目前财政分权体系中财权和事权不对应问题,进一步明确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及各自起作用的领域,同时,综合应用法律、财政、税收和价格等工具,重视不同手段的综合和协同运用,在不同的发展领域,提出具有适应性和包容性的发展策略。

(5)应高度重视绿色消费对于发展绿色经济的倒逼作用。扭转目前广泛存在的超前消费和奢侈性消费,在全社会推广适度和绿色消费理念对于化解资源环境危机具有关键性作用,政府应该在绿色消费的宣传教育、试点示范、法律标准制定和强化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OECD. Towards Green Growth[R]. OECD Publishing, 2011. doi: 10.1787/9789264111318-en.

[2]大卫·皮尔斯.绿色经济的蓝图(4)——获得全球环境价值[M].徐少辉,冉圣宏等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3]陈雪莲. 我国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浅析[J].经济师,2004,(8):247,249.

[4]高红贵. 中国绿色经济发展中的诸方博弈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4):13-18.

[5]OECD.绿色增长政策评估框架[R].经合组织经济司工作论文第685号,2010.

[6]齐建国.关于循环经济理论与政策的思考[J].经济纵横,2004, (2):35-39.

[7]苏立宁,李放.“全球绿色新政”与我国“绿色经济”政策改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8):95-99.

[8]杨希伟,梁鹏,李兴文,等.三大“瓶颈”制约中国绿色经济[J].瞭望.2009,(34):15-16.

[9]赵彦云,林寅,陈昊.发达国家建立绿色经济发展测度体系的经验及借鉴[J].经济纵横,2011,(1):34-37.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分析 篇7

1 发展绿色建筑的两种不同政策

发展绿色建筑的两种不同政策分别是:强制性政策、经济激励政策。

强制性政策就是利用各种硬性的法律文件、行业行为准则加上强制执行的手段来实现目标。虽然这种政策的效果迅速又明显, 但是缺乏一定的灵活性, 而且对每一个生产者都实行相同的标准, 没有充分考虑到个体之间的差异。

经济激励政策就是通过市场解决问题来影响对象做出行为决策。该政策和强制性政策比较的话, 具有成本低和效率高两个明显特征。理论上来说, 经济激励政策只要设计得当并且得以实施, 只需要很低的社会成本就可以实现推广绿色建筑的目的。

作者在本文中就经济激励政协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运作原理进行分析, 然后提出相应对策。

2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的经济学原理分析

依照经济学原理来说, 没有过度的使用自然资源, 就不会出现自然垄断现象, 这样的话市场失灵情况也就不会发生, 也就是说社会资源会在市场机制下得到最优配置。但实际的市场并不是这种理性状态, 会存在一些经济外部性问题来干预市场对社会资源有效分配的作用, 这就需要结合强制性政策, 即通过一定程度政府的干预, 市场就可以发挥它的经济作用。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就是利用了这个原理来促进绿色建筑的发展。

经济有两种外部性问题, 一种是外部经济;另一种就是外部不经济。市场在通常情况下, 都会生产过量的外部不经济产品, 并且生产少量的外部经济产品。绿色建筑具有外部经济型, 而非绿色建筑产品又是外部不经济产品, 所以要想制定正确恰当的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 就要结合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和非绿色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两方面进行分析。

2.1 绿色建筑的外部经济性分析

当绿色建筑产品的需求曲线与供给曲线相交于一点时, 会产生一个对于的均衡产量和价格, 但是因为没有把绿色建筑生产行为所带来的外部收益计算进来, 所以这个均衡还并不足以达到社会的最优产量。如果把外部收益计算进来就会产生一个较高的曲线, 此时, 全社会对绿色建筑产品的需求与生产者能够向社会生产的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达到均衡状态。这是的产量和价格才是最优的。

当外部经济性存在时, 是社会没有任何成本的分享了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收益, 使得绿色建筑产品的供给就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造成社会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效应。要使绿色建筑产品的产量达到最优产量, 就需要政府干预来让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效益内部化。

2.2 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分析

目前, 大多数的建筑产品都不是绿色建筑产品, 非绿色建筑产品具有外部不经济性的特点, 具体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 主要的体现为环境污染和资源的消耗。其中环境污染又包括室内的甲醛气体对人体会产生危害、室外的粉尘噪音、地方性的酸雨和全球性的温室气体。

由于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不经济性, 生产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社会成本大于其生产者的内部成本。为了保证企业的产量能够达到社会最优产量, 政府同样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使生产非绿色建筑产品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从而达到社会的帕累托最优状态。

3 绿色建筑经济激励政策的提出

可以从两个反面进行分析, 来制定绿色建筑的经济激励政策:一方面是怎样将非绿色建筑的不经济性消除;另一方面是怎样将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更好发挥。可以增加生产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缴税标准来降低其生产, 反之可以给与生产绿色建筑产品的企业适当经济补贴进行鼓励, 这样就可以同时解决上述两个问题。因此作者在本文中提出的绿色建筑的激励政策就是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

3.1 补贴政策

首先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补贴, 这样可以充分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热情, 从而增加生产能力, 扩大产业规模;其次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的消费者进行补贴, 这其实还是对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一种间接补贴;再次就是同时针对生产和使用绿色建筑产品的人群进行补贴, 该方法就是结合了前面两种方法, 也将前边所说的两种原理结合到了一起。

通过上述三种补贴方法既能调动生产者的生产热情, 扩大生产量, 又能够刺激消费者的消费行为, 从而扩大了市场的需求, 最大程度的促进绿色建筑产业的发展。

3.2 税收政策

税收政策包括两种, 一种是税收优惠政策, 另一种是强制性税收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同补贴政策一样, 实际上是降低了绿色建筑产品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但是不同的是减免税收不像补贴政策那样需要国家拿出大量的资金, 只是减少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且易于执行。

强制性税收政策就是对非绿色建筑产品的生产者进行收费。政府可以对每单位产量的非绿色建筑产品征收定量税, 税的额度要帮助企业的产量恰巧达到最优的均衡状态。

4 结语

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篇8

1 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的必要性

在传统发展观指导下,单一地追求经济价值的技术创新观一直主导着技术创新发展的方向。传统的技术创新推动了经济迅速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损害了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为了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就必须对传统技术创新进行生态化改造,转向绿色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是符合可持续发展需要的一种技术创新。绿色技术创新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全面引入生态学思想,充分考虑技术对生态环境影响和作用,把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纳入到技术创新的目标体系中,既注重经济发展,也注重社会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确保环境清洁和生态平衡;既讲究经济效率,又要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1]124。绿色技术创新促进了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绿色技术创新有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

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的活动。由于目前大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薄,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还处在初级阶段,导致企业自发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内在利益驱动力不足。此外,由于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大、风险高、短期收益相对较少,这些因素无论是从企业创新意识还是从企业追求利益最大化方面都不能对绿色技术创新产生有效的驱动力。因此,需要政府制定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大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提供各种优惠政策,引导技术创新向着生态化的方向转变,使企业摆脱绿色技术创新成本高、风险大的困境。所以,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对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我国目前还未形成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严重影响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健康发展。政府未能形成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动力机制和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的资金支持体系。我国对绿色技术创新推广的政策扶持与鼓励不够,缺乏对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扶持以及财政、税收、金融政策的支持,导致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直接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政府并没有对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动力不足这一问题采取相应的有效的解决措施,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政策不完善,灵活性和针对性不强,手段单一;没有通过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投资机制,拓宽投资来源提高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比率;没有建立健全企业融资机制;没有建立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风险基金等。

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我国用于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我国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政策、税费征收政策、配套服务政策等不完善,绿色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我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上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在一些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投入上,往往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增长,而不注重环境效益。绿色技术创新需要强大的资金投入,而我国绿色技术项目主要是依靠政府的临时拨款和政策贷款,或者是国际机构的贷款或捐款,没有形成稳定的政府投入机制。银行贷款方面对企业绿色技术改造和绿色科技型项目的政策倾斜也不明显。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地理位置封闭,经济发展落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就地区本身而言在技术创新价值观上还是传统的以经济效益为唯一衡量标准,还未形成绿色技术创新价值观,不注重环境效益,因此,直接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很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导致外来投资少,用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就更加紧缺。第二,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推动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激励手段主要体现在排污收费和税收上,其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现有的激励绿色技术创新的税收政策有环境税、差别税收等[2]。差别税收是指对不同的征收对象,采用不同的税率或不同的起征点。差别税收本应该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起着很大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我国实行的差别税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不能在激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上起到应有的作用。在排污收费方面也明显存在着许多不足,其主要表现是收费力度不够,很多企业在权衡排污收费额和以生态环境为代价创造的经济效益后,宁愿接受排污收费也不愿意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还有的地区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是当地的支柱型企业,一旦对这些企业进行生态化改造,短期内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收入,使当地政府处于两难的境地[3]。

3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的政策支持

3.1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支持体系

完善绿色技术创新财政政策支持体系,就要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从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上,为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第一,政府要加大绿色技术创新投资力度。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开发和推广不仅投资大,运行成本高,而且具有高风险,因此在资金筹集上有很大的困难,需要政府在投资上的支持和宏观经济政策的激励。政府应从财政、税收等方面对绿色技术创新给予优惠政策。税收已经日益成为国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之一,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这种激励性税收优惠尤其适合鼓励企业推行绿色技术创新,因为它能合理降低绿色技术创新的成本,增强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主动性,可以说目前税收工具几乎就是国家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力工具,许多发达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激励性税收优惠政策以促进企业实施绿色技术创新[4]。

第二,政府要通过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排污许可证制度等手段推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排污收费、排污权交易等通过市场而起作用,其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刺激效果取决于实际收费额及相应法规措施等各种因素。目前我国的排污收费标准很低,有的企业宁愿交排污费也不采取措施治理污染,由于收费低,大大削弱了对企业的制约作用。应调整有关政策,对污染严重的产业、企业和工艺系统实行生产工艺排污许可证制度,以促进严重污染工艺的改造及老化设备的淘汰。应逐步提高排污收费标准,使那些生产污染环境和危害人体健康产品的厂家无利可图,迫使其开展绿色技术创新[1]。

3.2 健全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政策支持体系

3.2.1 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着周期长、费用高、风险大等特点,而常规的金融机构往往不愿或不敢贷款,企业因缺乏资金没有创新的动力。资金短缺是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主要障碍,所以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投资体系。风险投资机制是把社会大量的分散资金聚集起来实现资本化,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风险投资是一种动态投资行为,它既能满足绿色技术创新的资金需求,又能参与到绿色技术创新活动中来,注重绿色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从而加大了绿色技术创新成功的概率。

3.2.2 建立绿色技术创新的金融协调机制

要建立绿色技术创新金融支持政策与其它政策的协调机制。金融政策主要有风险投资、科技贷款、绿色技术创新基金等。财税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投入、财政贴息、补贴、税收优惠等,它们在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的机制上、政策目标上、政策功能上具有互补性,必须进行协调配合。资金短缺是绿色技术创新面临的主要障碍,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拨款、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直接作用;另一方面又需要风险投资、科技贷款、创新基金等金融政策间接引导。因此,要协调好财政、金融政策在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中的协调配合。除了政策本身的协调一致外,还要加强政策主体之间的协调性。中央银行是金融政策制定的主体,金融监管主体是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而财政政策制定主体的是财政部。为了提高政策效果,需要相关政策主体之间的协调和配合,不能只重视单一部门的调控效果,忽视国家绿色技术创新政策的总目标[3]31。

3.3 政府要建立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的市场服务体系

绿色技术创新的市场服务内容主要包括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的信息传播和咨询服务,一般由政府提供经费资助,中介机构提供服务,通过多种方式向公众进行节能环保宣传,向企业提供有效快捷的绿色技术创新信息,加快企业对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信息的获知速度,以及时调整企业的生产计划和对策,提高绿色生产效率。因此,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建立服务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服务体系。要发挥政府的作用,促进绿色需求,引导绿色消费。要引导企业了解市场需求,开发生产适合市场的绿色产品,建立绿色渠道,积极引导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淘汰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产品,大力发展低消耗、无污染、节约资源的绿色产品。整合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建立以资金、技术、咨询、人才、信息服务、市场开拓等为主要内容的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服务机构,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研究、咨询服务和人才、技术培训等,为发展绿色技术创新服务。同时还要积极引入市场机制,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向国家重点扶持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

政府要加快研究清洁生产的合格评定与市场驱动机制,为绿色技术创新的项目推广提供有利的市场环境。市场需求的主导力量决定社会对技术创新的需要的类型和范围。政府要整合市场现有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并加以迅速推广和应用,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绿色技术创新市场体系,大力培育绿色技术创新市场,鼓励与国际绿色技术创新市场对接,为绿色技术创新的技术开发方和需求方提供技术信息。

3.4 政府要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

技术创新对提高能效、降低能耗、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国应大力加强绿色技术创新,通过加大对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支持,推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国家应当鼓励和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广项目,对于成熟的绿色技术创新项目,通过组织、引导和扶持等手段鼓励其在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国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匮乏,政府要引导资本、人才向绿色技术创新领域流动,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强大的科研和人才支持。政府要鼓励绿色技术的研究、开发、转让、引进和使用,推进我国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水平。除此之外,政府还要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绿色技术创新交流合作,特别要加强与欧盟、美国的绿色技术创新合作,并在引进国外先进绿色技术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我国绿色技术创新水平。

3.5 建立健全绿色技术创新的社会配套服务体系

由于绿色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比一般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要差,因此,依靠技术推动与市场拉动的自然发展,速度必然缓慢。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发展措施之一是成立绿色技术服务和示范中心,集咨询、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甚至风险投资等职能于一身,这样的组织可由环保部门、产业界与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合组建,主要进行环保中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系统集成和工程化研究,污染严重工艺的改造,国外先进适用环保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以及咨询服务、技术培训等,成为绿色技术的培育示范基地和扩散中心。还应建立高效的技术信息网络和信息传递机制,及时了解国内外绿色技术创新和扩散的最新发展动态[5]。对于环保部门而言,不仅要加强法规、标准的执行和监督力度,而且也要积极起到中介、协调和服务的作用,提高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扩散能力。

3.6 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的进程

政府在推动绿色技术发展中的作用不仅仅是政策引导,而且还承担着资金、人力、技术等市场要素方面的开发与优化配置的任务。政府要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的建设上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加强创新主体的有机联系,对企业、非政府组织、研究机构、大学等机构进行有效的组织与协调,充分调动和发挥创新主体的积极性,进而建立起适应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绿色技术创新政策体系[6]。在我国,高校及科研院所是从事科学研究、知识创新、技术开发及传播知识的主体,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企业的最大特点是贴近市场,了解市场的需要,能前瞻性地掌握市场发展所产生的潜在需求,使其研究开发的目标更具针对性。但是在我国,由于企业大多技术力量薄弱,研究开发能力低,绿色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大多依赖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所开发的技术。产学研合作是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有效途径,能够加快绿色技术创新进程。我国应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把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研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置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7],能够加速绿色技术创新及其成果产业化的实现。

摘要:绿色技术创新兼顾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一种技术创新。我国用于绿色技术创新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税收激励政策不完善。政府应通过完善促进绿色技术创新的财政、金融政策支持体系和市场服务体系,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绿色技术创新及其产业化,为绿色技术创新提供支持和保障。

关键词: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政府,政策

参考文献

[1]秦书生.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绿色技术创新[J].科学.经济.社会,2010(2).

[2]庞淑萍.论环境保护中的经济手段[J].生产力研究,1999(21).

[3]刘泊.技术创新生态化的经济政策支撑[D].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4]张海涛.R&D税收激励政策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J].经济研究,2009(3).

[5]秦书生,等.辽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宏观对策[J].辽宁行政学报,2004(2).

[6]吕俊杰.低碳技术创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学理论,2010(17).

绿色财政政策 篇9

一、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主要内涵与作用

“绿色财政税收”, 是为了能够促进社会经济得到绿色发展而提的一项政策, 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地运用资源, 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上世纪7O年代至今,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西方发达同家的发展已经比较完善, 这表明他们的绿色环保意识更加强烈。我同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实施时间还不是很长, 其中存在很多亟待完善的环节, 但其对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促进作用已经明显地显现出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地方政府、企业组织和个人的行为具有盲目性, 有时会为了眼前利益和短期效益出现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的行为, 所以他们在利用社会资源赢取利益时, 未必能够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 经常现损害他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情况, 从而影响了全社会效益功能的实现。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税收政策, 发挥财政和税收对市场的杆调节作用, 可以促进投资主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协调统一, 促进节能技术和节能产品的研发, 让经济主体在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 更加重视资源的节约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实现经济结构的不断优化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二、我国绿色财税体制的问题

(一) 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不够健全

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快速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 对可持续发展的认识不到位, 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放, 不重视对资源的节约和回收再利用。具体到财政税收政策上, 各项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的制定没有同资源的节约进行有效的结合, 政策体系的建设严重滞后, 在社会范围内也没有形成节约型的生产形态和消费形态, 所以与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 南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建设上的滞后, 在社会范同内没有形成强烈的资源节约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也无法形成对资源浪费等行为的有效约束, 不利于经济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例如有的地方政府为了完成经济增长指标, 盲目审批和引进高耗能产业, 有悖于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的整体方向, 脱离了节约型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此外, 与废弃物的分类处理和回收再利用问题相关的政策建设也严重滞后, 也影响了节约型社会的建设步伐。

(二) 绿色财政税收的政策标准不够具体

在大力建设节约型社的大背景下, 虽然我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建设步伐在不断加快, 都是在具体的执行标准上却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导致税种不健全、收费政策不合理、征税难度大、财政政策执行力差等一系列的问题。具体一点讲, 很多资源节约的政策标准等配套制度的建设还没有得以及时的建立和完善, 如高耗能产业的节约标准、家用电器的节约标准、办公设备的节约标准等还不够完善, 阶梯电价、阶梯水价、阶梯气价等相关政策在很多地方还没有开始实施, 导致全社会范围内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社会节约的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这无疑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推进和落实。有些地方政府认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建立了一系列的地方性规章制度, 以此促进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但是由于起步晚, 现有的法律法规并不健全, 例如很多耗能产品还没有完整的设计方案和使用规范, 浪费社会资源;社会节约型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 统计制度不健全, 参考价值较低。

(三) 财税政策的激励力度不够

虽然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目标, 并且在逐步完善相关的管理功能, 但是由于我同实施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对相关政策存在宣传投入不足, 执行不到位等情况, 这些管理功能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果, 对浪费资源、严重消耗能源的行为, 处罚力度不大, 使得绿色财政税收制度对资源节约的激励职能没有得以充分的体现。同时, 由于地方政府关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促进资源节约、科技的进步的企业, 没有提出相应的奖励措施, 打击企业的积极性;目前, 我国并没有建立一套系统完善的财税政策, 绿色财税政策更是如此, 一旦行政手段消失, 绿色财税政策没有着力点, 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也成了空谈。

三、绿色财政税收政策体系的完善策略

(一) 提高政府认识

政府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推动绿色财税政策发展的主导者。因此各级政府要统一认识, 明确资源节约的重要性。做好绿色节能工作中的财税政策与其他政策的协调工作, 采取有效手段切实提高资源开发与管理能力, 提高资源使用率;同时还要不断健全有关绿色财税政策的法律法规, 针对各地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财政政策, 充分发挥政府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中的主导地位, 真正实现我国经济、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二) 完善绿色税收制度

目前, 我国税收政策的绿色化程度还不是很高, 尚未形成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的“绿色”税收体系, 所以绿色税收政策所起到的激励作用和调控作用还非常有限。对此, 今后我国要加快绿色税制的建设进程, 实现绿色税收体系的不断健全和完善。一方面, 在资源的开采环节要合理征收资源税, 除了要对水资源、化石能源等常规资源征税外, 还要扩大资源征税的范同, 资源税的计征方法要尽快实现从量征税向从价征税的转变, 进而更好的发挥资源税对节约资源和降低浪费的促进功能。另一方面, 在生产环节, 要开征污染排放税和垃圾税等环境税税种, 对于实现污染物净化处理或回收再利用的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措施, 从而降低生产环节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破坏,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此外, 在“消费”环节, 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大消费税的征收, 对高耗能产品和高污染产品要重点征收, 引导社会多生产低能耗的产品, 树立更加健康的绿色消费观念。

(三) 实施灵活高效的“绿色”财政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目前我国的财政税收政策体系中, 虽然有了很多关于资源节约方面的财政支持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 但是常常因为适用范围小、宣传形式过于单一等问题, 绿色化的财政税收政策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激励职能。因此, 在出台和完善绿色财政税收政策时, 一定要提高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和高效性, 降低绿色财政税收政策在执行过程中的各种阻力。一方面, 我们要进一步扩大绿色财政税收政策的适用范闹, 对各种资源节约行为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并贯穿于产品生产的全过程;另一方面, 我们要尽可能取消或调整不利于环保和资源节约的优惠政策, 采取多种形式的税收优惠政策, 如税收抵免、加速折旧、提取特定准备金、投资抵免等各种间接优惠方式, 都能够起到更加有效的激励作用。

(四) 合理消费

消费者是产品的使用者, 消费者的观念和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建设进度。首先, 要通过提高税率的方式提高一次性产品的价格, 从而减少消费者对一次性资源的消费;其次, 要加强技术水平, 提高废弃物回收利用率, 加大资源、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后, 要完善奖罚措施, 鼓励研发和生产一次性产品的替代品的企业和政府。

四、结束语

近年来, 世界环境状况不容乐观, 资源和能源的数量逐年减少, 各国纷纷采取政策, 保护环境,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我国作为世界大国, 保护资源义不容辞。绿色财税对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能源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可通过这种政策调节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 促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发展, 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进一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蒋少华, 储德银.构建我国节约型社会的税收政策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 2006 (1) .

绿色财政政策 篇10

近期, 千阳县财政局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授予“第九批省级绿色文明示范单位”荣誉称号。据悉, 本次全省共有96家单位获此殊荣, 而全省财政系统只有1家。近年来, 千阳县财政局大力开展绿色教育, 全面渗透环保理念, 以标准化财政所建设为契机, 不断加强基层所绿化美化建设, 积极构建“绿色、环保、和谐、文明”局机关, 财政干部的文明素质和环境意识不断提高, “从我做起, 爱我家园, 保护地球”蔚然成风。同时, 各单位因景植绿, 因绿配景, 形成了四季有鲜花, 终年可见绿的优美环境, 给干部职工营造了一个温馨、清新和舒适的工作氛围。

绿色财政政策 篇11

一、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化发展情况

内蒙古自治区具有森林、草原、湿地、沙漠面积大天然绿色生态环境,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20人,是南方部分省区的5%,是绿色食品大省黑龙江的25%。绝大多数地区空气、水质、土壤保持着良好的洁净水平,多数地区符合发展绿色食品的环境要求,绿色农畜产品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截至2012年,自治区有无公害农畜产品产地583个,无公害农产品总数达到1764个,绿色食品生产企业144家,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343个,认证产品规模达到209.22万吨,年销售额达97.58亿元,农业部审核通过登记保护的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36件。

在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强化“投入品”监管,严格按标准控制使用投入品,建立并完善生产档案记录。提高产品抽检密度,积极推进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以实现“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建立和完善产品公示和退出机制,实行动态管理,对经检测不合格的产品坚决查处,并向社会公布。推行企业质量承诺制,敦促企业向消费者保证不生产劣质农畜产品,为消费者提供质量好、安全、优质的绿色农畜产品,提高我区绿色农畜产品品牌的公信力。

二、财政支持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化发展方式

(一)财政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资金管理模式。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农牧业产业化实行项目管理制度,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财政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资金实行报账制管理,分账核算。财政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资金使用管理基本实行绩效评价制度。使用计划需要明确资金具体用途、投资补助标准、项目建设内容、资金用款计划等内容,并作为绩效评价等工作的参考依据。有的还把行政手段和市场手段结合起来,自治区农牧业主管部门对龙头企业贷款申请严格审核,确保推荐的龙头企业效益好、信誉高、带动力强,贷款用途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贷款项目能够取得预期效益。发放贷款后,切实加强龙头企业管理,督促其按期还款付息,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将取消重点龙头企业资格,并暂停其所在县3年内的项目申报资格,切实保障银行资金安全,调动了银行与财政合作、发放龙头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二)财政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范围及对象。一是支持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以资本运营和优势品牌为纽带,盘活资本存量,整合资源要素,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并购与联合;二是支持龙头企业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围绕粮食、油料、蔬菜、畜禽等优势产业,向主导产业、优势区域集聚,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上中下游企业配套、精深加工能力强、集约化水平高、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三是支持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推进企业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支持龙头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创建企业技术中心,加大技术研发经费投入,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发展成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创新能力强、带动作用突出的现代农牧业企业或企业集团;四是支持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的深度开发和系列开发,推动初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普通产品向高档次高科技含量产品转变,把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重视农产品保鲜、储运、包装技术的开发,不断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条,增加农畜产品附加值,提高综合效益;五是支持龙头企业不断探索产学研相结合的新机制,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通过技术服务、成果转让、合作开发、联办实体等形式,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发挥各自优势,共建研发中心和中试基地,提高集成创新能力,共同承担国家和自治区科技项目,共同实施技术改造项目,对大宗农畜产品的加工、储运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共同推动技术创新与进步;六是支持龙头企业重点推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组织模式,逐步建立以产权为纽带,以合作制、股份合作制为主要联结形式的产业化经营体系;七是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项服务,帮助农牧民减少生产成本,降低市场风险,增加收入。

(三)财政支持农牧业产业化资金扶持方式。近几年,自治区财政逐步改进财政支农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将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有效结合,探索运用贷款贴息、贷款担保、贷款银行风险补偿等形式来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吸引社会资本、银行信贷资金共同投入;探索与农行、农开行、国开行及各金融企业密切合作,按照事前发布支持重点、企业申请贷款、部门联合推荐、银行独立审贷、财政予以贴息的程序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多种形式依托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来增加银信部门贷款的投放。财政资金要集中用于土地平整和沟渠塘堰修建等农田水利基础建设、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农牧民合作社基础设施建设等,以此为平台发展规模种养、科技服务、运输加工以及新技术推广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体制方面。自治区农牧业管理体制还存在条块分割,产加销、贸工农相互脱节的现象。农牧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由政府的不同部门分别管理,表面上看许多部门都在抓农牧业产业化,但由于缺乏沟通,部门各自为政,政策措施不配套,形不成合力,产生不了整体效应。

(二)资金投入方面。农牧业产业化发展对于我区来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单纯依靠某一个投资主体的投资很难达到期望的发展水平。因此,要解决投融资问题,必须考虑投融资主体的多元化,在多元的投融资主体当中,依据本地实际重点发展某几个投融资主体作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主要资金来源。从我区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牧业投融资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农户的少量投入,作为有投资能力的其他渠道如工商企业、金融机构、外资等投资在目前的投融资结构中却罕见。但从现实情况和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功经验来看,投融资问题的解决必须是投融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开拓金融机构、外资等投融资渠道。从国外和我国东部、东南部的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成功经验来看,在投融资结构当中,外资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的一股重要力量,特别是在内资投入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有效地利用外资是十分必要的。此外,还必须正确发挥政府在投融资中的作用,确立政府、农户以外的投融资为主导,发掘有投资能力的投资主体作为主要投资者。

nlc202309021907

(三)资金使用方面。在我区农牧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资金的使用存在着盲目、重复、重点不明确等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扶持资金大量耗费在竞争比较激烈,产业比较成熟的行业,这样就造成了企业重复建设,产品无序竞争的局面。二是资金大量使用在企业基础设施、生产基地、设备改造等方面,而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大多数企业都普遍缺乏研发新产品的能力,也没有与科研机构、院校建立共同开发新产品的联结机制,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弱、科技应用和产品转化率低,有些新开发的科研成果也很难迅速转化为生产力,造成资金、资源的极大浪费。

四、财政支持促进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指导思想。我区的绿色农畜产品产业化建设,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为主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自治区“8337”发展规划,以加快推进我区农牧业现代化建设为首要任务,以培养壮大农牧业龙头企业和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为关键,以完善带动农牧户利益联结机制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转变增长方式,提升产业层次,拓展产业功能,创优农畜产品品牌,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健康发展。以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为目标,巩固提高乳业和羊绒产业的领先地位,适度扩张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优势和特色的薯菜、饲草料产业及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加强政策保障,强化科技支撑,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标准体系建设,实现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标准化、生态化、安全化、高端化,努力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

(二)支持原则。一是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牧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二是坚持政府宏观调控原则,加强对龙头企业发展的规划、引导、协调和服务;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发展主导产业,做大做强优势龙头企业;四是坚持全产业链谋划,主导产业与农村牧区服务业等相关产业相协调,加快优势产业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和优势产业集群;五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将保护资源和环境作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建设的基本方针和长远目标,贯穿到农牧业生产加工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合理利用和开发农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六是坚持和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在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土地草牧场有序流转,发展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培育家庭农牧场、农牧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七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产业。

(三)依托资源优势,加快推进六大主导产业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和现有产业基础,本着市场导向、效益优先、发挥优势的宗旨,巩固提高目前已在国内市场居领先地位的乳业和羊绒产业,扩张极具发展潜力、且成长性好的肉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积极培育具有地区比较优势和鲜明地区特色的薯菜和饲草饲料产业。

(四)全力打造绿色产业体系。一是加快制定绿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农畜产品标准体系是提高农畜产品质量、保证农畜产品绿色安全生产、确保农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的基础工作,也是政府监管的依据。要尽快对各项农畜产品标准进行梳理规范,特别是绿色、有机产品的标准要与国际标准接轨。支持地方建立本地优势特色农畜产品标准体系,鼓励产业协会制定绿色农畜产品相关标准,将各种符合标准的绿色农畜产品商标统一在各盟市的绿色地理标志商标下,做好地理标志商标保护工作。

二是建立质量安全检测和现代物流体系。健全以盟市、旗县农畜产品检测站为中心,以基地、产地检测为核心,流动检测为补充的质量安全检测体系,争取实现主导产业生产、加工、销售全程可追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培育绿色产业市场体系,建设一批标准化、规模化的农畜产品批发市场,实现“买全国、卖全国”的目标,对一些农畜产品拥有定价权。

三是强化监管力度。加大对各级监管机构在机构建设、人员经费、质量安全追溯、检测经费等方面支持。特别要加大对农牧业生产投入品使用的监管,从源头上保证农畜产品质量。

四是夯实绿色产业发展的基础。启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工程,充分利用国家生态建设项目资金,大力发展生态家庭牧场,加强人畜饮水井、棚圈和饲草料基地建设,加大抗灾物质贮备,发展建设型畜牧业。

发挥政府在农牧业科技投入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基础性、前沿性特别是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玉米、马铃薯、肉牛、肉羊、奶牛、草牧场保护建设、旱作农业等10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启动建设小麦、大豆、生猪等8个现代农牧业产业技术体系,推广主导品种、主要技术。支持龙头企业自建或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自己的产品研发机构,开发新产品,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加工转化率。

(五)创新经营体制机制,着力破解现代农牧业发展瓶颈。

一是引导土地规模经营。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基础地位,保障土地、草场的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农村牧区土地草牧场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推行农村牧区土地流转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

二是扎实推进农牧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鼓励农牧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扶持农牧民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形式联户经营,着力培养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提高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采取奖励补助、贷款贴息、项目支持等办法,扶持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牧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增强合作组织的组织能力。

三是推动龙头企业的升级转型。龙头企业是农畜产品产业链的火车头,要在资金、土地、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予以扶持。支持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原料基地。通过与农牧民合作组织建立紧密的利益链接,建立原料供应基地,保证企业生产。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多种形式的联结机制,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市场+农户”等新型组织模式,培育奶联社、肉联体等合作组织实体,推进龙头企业与农牧户生产经营的深度融合,让农牧民分享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利益,充分发挥农牧业产业化带给农民增收的作用。

(六)转变财政扶持方式,发挥好政策的导向作用。

一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在目前自治区财力情况下,大幅度增加农牧业产业化资金不现实,因此,关键是要盘活存量资金,要根据自治区政府确定的产业布局,集中财力对重点产业给予扶持,力争在短期内见效。同时,引导旗县整合涉农涉牧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二是逐步创新完善扶持方式。创新投融资方式,鼓励地方设立农牧业投资公司、农牧业金融担保公司,放大政府资金的规模效益,撬动银行资本,通过担保、贴息等方式,解决农牧业贷款难、利息高的问题。

三是支持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财政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农牧业经济组织申报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和地理标志商标;对获得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称号或成功申报地理标志产品及地理标志商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鼓励地方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

四是建立风险防范机制。要积极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扩大品种和范围,将龙头企业原料生产基地作为支持重点,引导组织农户参加农业保险。加强风险损失评估,为保险公司定损赔付、产业影响评价、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基本数据和科学判断。健全我区农产品市场调控机制,完善粮油产品最低收购价政策,设立农产品市场稳定基金,避免价格大起大落,稳定农产品市场。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设立风险基金,保障产业健康稳定发展。扩大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范围,重点支持出口型龙头企业,提高出口信用保费补贴标准,减少国际市场和政策环境变化给龙头企业造成的风险损失。

责任编辑:洪峰

实现绿色交通实施拥堵费政策研究 篇12

关键词:绿色交通,拥堵费,政策,研究

快速增长的机动车总量不仅给道路交通造成巨大压力, 也给进一步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带来严峻挑战。交通拥堵带来多方面影响, 包括增加延误时间、增加燃料消耗以及加重空气污染、增加乘车人精神压力和降低紧急情况的应对能力等。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与机动车价格不断下降的情况下, 未来城市机动车保有量及出行量还将增加, 交通拥堵及导致的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城市拥堵收费最常见的形式是限制区域收费, 即对于进入特定区域 (一般为市中心) 的使用者收取一定的税或费。目前世界各国有多个城市采取了这种收费措施。尽管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但来自这些城市的初步报告显示, 在实施拥堵收费政策后, 城市的交通流量减少了10%~30%不等, 空气污染也有所改善。但在收费实施前后, 每个城市都出现了大量的公众争论, 因此需要对政策的可行性和适应性进行研究。

1 国外城市拥堵收费政策发展历程

1.1 新加坡

新加坡是第一个采用收费来控制交通量的城市, 其发展历程经历了最初的区域通行证制度到如今的实时动态电子收费系统2个阶段[1]。1975年执行的区域通行证系统 (ALS) 规定, 成员不足4人的车辆在中心城市地带的控制区行驶, 一天收费2美元。最初, 区域通行证制度只在早晨高峰期时针对小汽车实施收费, 1989年该系统将收费对象扩大到包含小汽车、出租车、货运卡车、公共汽车和摩托车的机动车辆;1994年又将收费的时段扩展至全天。1998年, 新加坡区域通行证制度被电子公路收费制度 (Electronic Road Pricing) 取代, 与区域通行证方案相比, ERP更加公平、方便、可靠。

实施区域通行证制度 (ALS) 后, 早高峰进入管制区域的机动车辆从74000辆/日下降到41500辆/日, 减少了44%;管制区域的平均行程车速提高了20%;居民出行中乘坐公共交通的比例从33%增加到69%;增加了财政收入。

2001年之后, 新加坡拥堵收费费率根据各条道路监控到的实际数据和目标数据的对比做出了降低收费的调整, 这种调整今后还将继续下去。尽管下调了费率, 交通量并没有明显的回升。单人乘坐的机动车数量减少, 部分机动车从高峰时间转向非高峰时间通行[2]。

1.2 伦敦

伦敦市拥堵收费区域为内环线内21km范围内的道路交通设施, 共113条道路、8座桥梁。收费对象为私人汽车、货车, 对公交车、出租车、紧急救援车辆、事故车辆、消防车以及残疾人士和领取社会保障金的人员驾驶的车辆实施免费措施。收费时间为7:00—16:30, 周末和法定节假日不收费。收费额为5英镑/d, 根据车辆一天内是否进入收费区域来收费, 对区域内的居民实行一定的折扣。收费技术采用车辆自动识别技术。

2003年以来, 伦敦市拥挤收费区域内的交通状况相比收费前改善明显,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 (1) 交通量减少。市中心交通堵塞现象下降了30%, 主干道的平均行程车速从4.7km/h提升到11.9km/h。进入收费区域和收费区域内的交通流量分别下降了18%和15%, 收费区域内的平均行程时间减少了30%。 (2) 空气质量改善。据伦敦环保部门监测, 伦敦实施拥堵收费政策后, 市中心空气中的CO2含量明显降低, 环境明显改善。

2 法律与政策调查

从我国现行法条来看, 《公路法 (2004修正) 》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治理向机动车辆乱收费和整顿道路站点有关问题的通知》都已明确规定:除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主管部门利用贷款或向企业、个人有偿集资建设的公路 (政府还贷公路) , 国内外经济组织投资建设或者依照《公路法》的规定受让政府还贷公路收费权的公路 (经营性公路) 以外, 禁止任何公路收取车辆通行费。由于道路拥堵与污染排放共生, 一些城市也提出了通过征收车辆排污费来降低中心城区的车流, 以达到提高道路交通能力为目的的方案。但根据2003年国家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等部委第31号令《排污费征收标准管理办法》第三条第二项规定, “对机动车、飞机、船舶等流动污染源暂不征收废气排污费。”

收取交通拥堵费是一种行政干预行为, 必须与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国家汽车产业政策、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等相关政策法规保持一致与协调[4]。

3 交通需求管理

推行交通需求管理是国际大城市的通行做法, 交通需求管理是促进交通供需均衡、缓解交通拥堵, 从而减少交通拥堵社会成本和影响的重要手段。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交通发展和管理历程来看, 即使采取的摇号、拍卖等方式限制新车上牌, 控制了机动车总量, 但因未有减少机动车使用和出行的针对性措施, 道路交通运行状况逐年恶化, 拥堵无法遏制。结合我国城市的实际情况和条件, 总体上可采用推进一批, 准备一批的对策来推进交通需求管理的实施, 参考国际大城市做法, 可以考虑协同环保政策, 研究征收交通拥堵费的政策可行性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杨立峰, 陈必壮.国外城市交通拥挤收费的经验与借鉴[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 (6) :20-22.

[2]薛美根, 程杰.伦敦道路拥挤收费政策[J].城市交通, 2007 (6) :14-18.

[3]马祖琦.伦敦中心区“交通拥挤收费政策”——背景、经验与启示.国外城市规划, 2004, (1) .

上一篇:视频处理技术下一篇: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