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阅读

2024-10-18

绿色阅读(共11篇)

绿色阅读 篇1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充满生命活力,充满人文关怀,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课堂。绿色阅读教学的课堂遵循了母语教学的规律,在立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实现了对阅读教学大道至简的美学追寻。

一、多元阅读,营造绿色阅读教学整合之美

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学体系,加强扩展性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多读多积累,多角度地汲取知识,促进学生阅读视野、阅读审美的提升,实现语文整合之美。

1.档案笔记,存储阅读。课前预习是阅读教学良好的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一个新的认识对象预先进行了解、质疑和思考的主动求知过程。面对一篇新鲜又生疏的课文,学生都会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在这种内动力的驱使下,学生会尽量查找相关资料,多方阅读有关文章,再通过教师引导从“作者简介”“人物简介”“时代背景”“写作背景”“原文阅读”等几个方面整理资料形成关于课文的一个完整的档案笔记,为学生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础。

2.收集资料,丰富阅读。引导学生把查找到的资料内容融入课堂教学,不但能给学生一个展示的机会,也能帮助学生深入地解读文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如教学《鲸》(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文时,鲸的进化过程是教学的难点。因为在学生的认识里,鲸鱼就是一种巨大的鱼,他们很难想象到鲸的祖先跟牛羊的祖先一样,是生活在陆地上的。此时,补充介绍有关鲸的进化知识就显得很有必要。在教学时,师生共同出示收集的有关鲸鱼的资料就能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鲸鱼,如出示“古代鲸是长腿的”的文字说明和鲸的进化图,就能让学生对鲸的进化过程一目了然,顺利地突破教学难点。

3.推荐阅读,有效拓展。课后教师可以以教材为核心让学生开展辐射式阅读。课外延伸阅读,尽管属于个体行为,但仍有其共同的目的,如获取信息、丰富知识、提高能力等。教师应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抓住机会及时推荐相关书籍,让学生带着渴求的心情走出课堂,进入到课外阅读中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学习了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可以推荐学生阅读《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童话故事;学习了《草船借箭》,可以推荐阅读《三国演义》;学习了李白的《赠汪伦》后,就根据《赠汪伦》这首送别诗的特点,推荐学生阅读《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别董大》两首送别诗等……

二、重视语用,凸显绿色阅读教学润泽之美

绿色的课堂,要凸显语文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的本质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教师要把教材当作语言教例,努力挖掘每个例子的个性化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领悟例子的个性特征,并以例子为桥梁实施迁移和变通,让学生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现语文教学的润泽之美。

1.引导发现,感悟语言表达特色。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学生在诵读文本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语言秘密,探究语言规律,解读言语形式。如聚集言语形式,可引导学生关注精当表达的标点、字词、句式和行文结构、体裁样式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总集中表现出一种写作特色,并同时体现出多种语言现象。如《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一文的语言特色颇多,写实与写虚相结合是文章的第一个写作特色。如写小艇的样子,以及人们坐小艇去干什么,作者在写实的同时展开丰富的想象。而文章的第二个特色是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最明显的是抓住小艇的长度、造型、行动三个特点来写小艇的样子等。此外,文章中还有很多非常有特色的写作方法,如全文采用总分段式的结构来写,最后一段中动静结合对比描写方法,打比方的修辞方法等。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体悟以及学习这些语言表达方法,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2.迁移实践,训练语言运用技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运用迁移的练习点,指导学生有机地积累语言,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如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语段,让学生带着对五壮士的热爱和崇敬之情,在阅读过程中受到紧张动人的情节感染,受到五壮士悲壮豪迈气概的激励,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同时,可以从培养语文技能的角度设计问题:“课文是怎样把五壮士的英勇豪壮写具体的?”让学生用文中的语句回答,进一步理解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具体生动的表情达意的。并引导学生着重读两个有“带着”的语句,并试着比较用与不用“带着”一词时句子表达的效果有没有不同,让学生理解句中用上“带着”一词时的作用(能把五壮士对敌人的无比仇恨和战胜敌人的决心表达出来,而且读起来增强了气势)。最后通过学生用“带着……带着……”进行句式练习运用。不但促进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又渗透了情感和意志的熏陶,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水平,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融合。

3.创新运用,培养语言表达水平。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主创新性地阅读,由课内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汲取相关的教学素材,增加学生创新性学习和创造性实践的机会。如通过观察实验、开故事会、写调查报告等方式让学生把课内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语言文字得到进一步创造运用。如学了《景阳冈》《草船借箭》等名著节选,教师布置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名著,开展“英雄故事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语言实践的好机会。又如教学《我爱故乡的杨梅》后,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道采访题:采访安溪制作铁观音的农家,以《安溪的铁观音》为题,写一个片段。要求写出茶叶品种、制作过程及其用途等。学生在实践作业中,不仅提高了语言表达水平,还提高了人际交往的能力,并对家乡特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可谓一举多得。

三、情智共生,实现绿色阅读教学圆融之美

圆融,即圆满融通之意。圆融的境界,应该成为教学的价值追求。境界愈高,就愈能从容,愈能变通,愈能圆满。圆融的阅读教学,关键在于处理好阅读与语用、生活、精神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和谐圆满,实现阅读教学圆融之美。

1.阅读与生活相融相存。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运用各种方式去还原、丰富其生活的本身,让学生在有限的时空中,透过语言文字去领略生活的精彩和美妙,提高对社会生活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教学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始,让教师、教材和学生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振动,使学生与所学知识产生共鸣。阅读是语文学习的重头戏。读什么?就是读书与读生活。主要有两个方面:(1)阅读生活化。绿色阅读教学要求在选择学习内容时,应以生活为基点,注意从文化生活和社会实际中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将丰富多彩的生活及时纳入课程和课堂;在实施阅读策略时,要把阅读还原为生活的过程,把阅读课堂还原为生活场景,通过营造各种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到与现实生活相类似的情景中,注入自己的生活和生命体验,把阅读与生活需要紧密地结合起来。如教学《菜园里》(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上册)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把自己带来的蔬菜摆在课桌上展示,然后带领学生参观,认真记住各种蔬菜的名字,把枯燥的识字教学融入生活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2)生活化阅读。绿色阅读教学要求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潜心感悟,让阅读成为学生的自觉行为,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让阅读与生活接轨,与生命会晤,与社会共存。

2.阅读与表达相辅相成。阅读理解是口头表达的基础,学生只有对文本进行“内化”之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才能理解文本内容,流畅地进行口头表达。绿色阅读的课堂是实现语言高效输入与产出的课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广泛阅读,积累大量的语言文字材料,并以语文课堂为语言运用的平台,训练学生运用积累的语言、句子来进行表达和说话,把范例语言内化为自己的感悟理解,通过交流、朗读表达出来;最后把内在的想法、语言,转化成文字表达出来。而作文又是激发学生产生模仿的需要,能带动学生进行广泛性的阅读。高频输入与高质产出相辅相成,从而形成“输入—内化—产出”这样一个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学习过程,实现语文学习大量阅读与语言运用的良性循环。

3.阅读与精神相依相长。精神共同体是一种超越于世俗生活之上的精神力量,是维系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的支柱。学生精神的建构与提升,只有扎根在平时的阅读中,精神的种子才能在学生的生命中生根、发芽。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内容应渗透在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培养的过程之中,在听说读写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这是一种有机结合、相依相长的过程。在阅读教学中,语言的训练要落到实处,文本中的情感因素也不容忽视,它是提升学生精神世界最直接的依托与载体。因此,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如何从语文学科的特定视角,把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生命的“发展场”,让学生的生命本质、生命价值、生命境界也随之得到发展。

绿色阅读 篇2

【作家简介】

法布尔(1823-1915),法国博物学家、昆虫学家、科普学家,以《昆虫记》一书留名后世,该书在法国自然科学史与文学史上都具重要地位。鲁迅把《昆虫记》称作“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

【阅读题】

清晨,我在门前散步,突然旁边的梧桐树上落下了什么东西,同时还有刺耳的吱吱声,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我明白了,这场战斗发生在树上,发生在一大早蝉还在休息的时候。不幸的蝉被活活咬伤,猛地一跳,进攻者和被进攻者一道从树上掉了下来。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慌失措地飞起( )。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但是这种以劫掠为生的鸟比昆虫低劣,它是进攻比它弱的东西,而蝈蝈则相反,它进攻比自己大得多、强壮有力得多的庞然大物,而这种身材大小悬殊的肉搏,其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蝈蝈有着有力的大颚、锐利的钳子,不能把它的俘虏开膛破肚的情况极少出现,因为蝉没有武器,只能哀鸣踢蹬。

1.给句中的空格选择合适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1)我( )了过去,那是一只蝈蝈正在( )着处于绝境的蝉的肚子。

A.走、咬 B.跑、啄 C.望、吃 D.跑、吃

选( ),理由:________________。

(2)有时我甚至还看到蝈蝈非常勇敢地纵身( )蝉,而蝉则惊惶失措地飞起( )。

A.追赶、逃跑 B.追捕、躲避 C.追击、避让 D.追捕、逃窜

选( ),理由:________________。

2.“就像鹰在天空中追捕云雀一样”,作者把谁比做鹰,把谁比做云雀,它们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

倡导绿色阅读引领健康人生 篇3

一、课堂为主,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永远是有效学习的主阵地。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堂上的四十分钟,使学生尽快掌握阅读的基本方法,然后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的迁移运用,这样才能完成教学“课内得法,课外得才”的双边过程。

在课堂中,教师应适时教会学生阅读方法,要求学生学会预习、不动笔墨不读书、带工具书阅读、品词评句、质疑问难、兴趣摘抄等,并采用读一读、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比一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使阅读成为赏心悦目的享受,成为学生自我表现的舞台。鼓励学生多阅读课外书,并进行正确的阅读方法的指导,教会学生读写结合与读思结合。

二、评价为辅,激发阅读兴趣

法国的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因此,教师要在教学中学会保护学生的个性,准确而合理地评价学生。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信心,使学生处于兴奋、主动、积极的状态。学生一旦在阅读上有了进步,有了成绩,我们应该及时给予关注,给予表扬,以激励学生以后更愉快地接受阅读。

例如,有的学校的“星光灿烂”评价方案中专门设定了“阅读之星”,凡是阅读满一本书就可以被老师签到一次卡,积满5次就可以成为本学期的“阅读之星”。这样的评价方式受到了学生的青睐,学生的阅读量、阅读速度等都得到了迅速提高。

此外,教师应积极辅导学生投稿,推荐在校刊《风景》上刊登学生的优秀习作,学生可以随时点击欣赏。一些阅读积极分子的成功、荣耀激励着在阅读上还不够前卫的学生,他们的阅读之路也逐渐变得更开阔。

三、活动为媒,张扬阅读个性

为了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更好地保护好学生的阅读激情,为学生提供学习与展示的平台、创设享受成功的机会是很重要的。学生最喜欢的就是参加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校活动的形式应是多样的,校园航模科技节、校园读书节、校园艺术节、校园体育游戏节可以成为学校的四大传统节日,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其它的活动,如:长江边的孩子爱长江、续写雷锋日记等。每一次的活动欣赏,每一次的感受记录,都是一次愉快的阅读。最隆重的是每学期一次的校园读书节,组织“图书跳蚤市场”,邀请作家到校讲学,进行各类阅读竞赛。

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校里的各类活动,在班级里也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如争当班级“阅读之星”、“小小读书沙龙”、“读书知识竞赛”、“走进四大名著”等。每学期结束进行书香班级成果展示,静态展示学生阅读的书籍、课外阅读笔记、随笔接力、优秀习作、书虫卡、星光灿烂阅读卡,动态展示课外阅读才艺秀,让学生在活动中享受阅读的快乐,从而爱上阅读。

四、制度为屏,形成阅读规训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养成需要恒心和毅力,虽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然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情绪波动大,对阅读的热情不能持久,因此,持之以恒就很重要。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好的阅读习惯要靠对自己的严格要求,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形成的,要付出足够的努力和坚持。

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心存理想,心中有教育,心中有学生,有进取之心,绿色阅读将会得到更多人的支持,开展将会更加游刃有余,健康人生的目标将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让学生学会“绿色”阅读 篇4

以《斑羚飞渡》这篇文章为例来谈一谈自己的阅读教学方法。

一、让学生不带任何问题去读课文, 并写下自己的初读感受

从学生的阅读初感受来说, 我让学生进行交流时, 一学生这样写道:“我读完文章后, 老斑羚的举动令我很震惊, 很感动, 它们宁愿牺牲自己, 也要让小斑羚们活下来, 不让整个种群灭绝, 这让人感受到了真爱。我想我们的父母又何尝不像老斑羚呢?他们也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来换取我们的幸福与健康呢!人类又是多么的残忍, 让动物们身处绝境。我们都是地球的孩子, 我们和动物应该是朋友, 而不是敌人。”一学生这样写道:“通过初读这篇文章, 我体会到了斑羚的机智、勇敢、无私奉献、舍己救人的精神。在老斑羚为年轻斑羚铺设生命的道路时, 老斑羚面对死亡是那样的坦然、从容, 在危急的时刻镰刀头羊是那样从容镇定, 那样聪明机智。这一切都让我震惊了。如果我们人类也能像斑羚那样, 我相信世界会变得更加美好。因为人类是团结的、和谐的。”一学生这样写道:“在神奇的自然界中动物常常会有一些出人意料的举动。一群生性温顺的斑羚, 在面对种群灭绝、进退维谷的时候, 它们做出了让人震撼的选择, 面对生的希望, 它们用牺牲一半来拯救另一半的惊人决策, 向我们展示了不一样的斑羚。伤心崖上惨烈的一幕, 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斑羚面对死亡, 没有犹豫, 没有害怕, 秩序井然地排列好, 它们不服于上天的安排, 凭借娴熟的跳跃技能, 用生命创造了奇迹。”还有一学生这样写道“我真的为人类的作法而感到可悲。难道人类真的能为了一己私利, 而大下屠杀之手吗?看到斑羚的这一举动, 我们人类真的应深思了, 现在有多少珍稀动物面临灭绝。这是人类的一大悲哀呀!让我们携手共建美好的家园吧!”学生的感悟之深是我没有想到的。

二、让学生提出疑问, 交流疑难

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看得目瞪口呆, 所有的猎人都目瞪口呆了, 连狗也惊讶得张大了嘴, 伸出了长长的舌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它走了上去, 消失在一片灿烂中。”“灿烂”是指那一道彩虹吗?“为什么说那座桥是用死亡做的桥墩?”“为什么镰刀头羊不选择自己想办法过去, 而是自己跳下山崖?”“是什么让镰刀头羊有了这样的想法, 是什么让斑羚有了这样的举动?”等等的问题, 从字到句子, 从文章的内容到文章的主旨, 这引起问题的提出就把本篇课文的知识点都体现出来。

三、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 完成学习任务

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让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有了一个绿色阅读空间, 学会了学习方法, 我们的阅读教学工作再也不会是一个难题, 这样还把教师从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了。

摘要:以《斑羚飞渡》一课为例来谈一谈绿色阅读, 把学生的阅读思维限制解放,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 读出独特的美的体验。

关键词:绿色阅读,教学方法,情趣,感受

参考文献

绿色阅读 篇5

一、调查分析,有的放矢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绘本阅读情况,我在六年级四个班级中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73份,回收有效问卷170份。共设计10个调查问题,其中“是否喜欢阅读”这个问题,170人中122人选择喜欢,占参与人数比例的71.7%;关于“家庭绘本藏书量”这个问题,家中有绘本3本以下,占总调查人数的63℅;一本绘本都没有的占10℅;关于“您为孩子曾经买过的绘本图书有(列出书名)”这个问题,173位家长中,有72位家长不知绘本为何物?对于孩子阅读的关注和支持明显不足。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生的阅读指导工作,同时做好班级的文化建设,我坚定了最初的想法,绘本可以跨越年龄,跨越空间,只要愿意,每个人在绘本中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道美丽的风景。因此,接下来的绘本阅读中,我积极践行“儿童本位观”,将其作为绘本阅读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学生在与绘本进行心灵对话中,在闪烁着人性光辉、充满童真童趣的字里行间徜徉时,开阔眼界,丰富内心,升华境界,健全人格。

二、赏读分享,品味人生

小学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人生底蕴,如何让孩子们对看似浅显的绘本产生持久的兴趣是绘本阅读策略研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教学中,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培养学生正确的自我定位出发,我首先选了一些文质兼美、人文性浓厚绘本阅读书目,如《小猪变形记》《温情的狮子》《月亮的味道》等。针对城郊儿童家里藏书量偏少,我先自己制作PPT,班会课上、阅读课上边欣赏边交流,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感悟一定的道理。周末还和同学们一起“相约图书馆”,从《我有友情要出租》中了解怎样才能收获真正的友情;从《小猪变形记》中明白做自己;从《小黑鱼》中知道了团结合作真的很重要……

接下来,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一月确定一主题,例如:选择成长励志主题的绘本《我也可以飞》《小骑士》等教会学生独立、坚强,开启成功人生的大门;选择哲学启蒙主题的绘本《月光男孩》《失落的一角》等帮助学生掌握哲学基础知识,领悟生活真谛,开启人生智慧;选择生命教育主题《拇指姑娘》《爱心树》等学会爱与被爱。

渐渐地,班里正发生着“静悄悄的改变”。我能欣喜地感觉到班里的阅读氛围越来越浓,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近。

三、快乐绘写,丰盈内心

加拿大学者佩里·诺德曼认为:“一本图画书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这第三个故事,是儿童读者通过绘本阅读,参与到绘本之中,在与绘本的文、图进行对话、互动后,在自己心中将文、图结合,整理自己对绘本的积极的、能动的反应。于是,班级的“快乐绘写”应运而生。

有的绘本故事情节曲折生动,有延展的空间,可以让孩子展开想象续编故事,领会故事的寓意。如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绘本《爱心树》,讲述了一个由一棵有求必应的苹果树和一个贪婪的孩子共同组成的温馨又略带感伤的动人故事。在引导学生仔细读图,展开想象,我提议同学们给画面、文本补白,对这些言间意浓处进行扩充和丰盈,不但能引导学生体会绘本中人物的情感,而且还能发展学生的想象力。

大树太累了,多想好好休息会儿,听一听小鸟的歌唱,看一看蔚蓝的天空,再做一个香甜的梦。可这一天,男孩耷拉着脑袋,满脸忧伤,又来了。大树挺了挺腰身,揉了揉酸胀的肩膀,仍亲切地问男孩:孩子,需要什么……(王旭)

岁月流转,大树一天天地老去。绿油油的枝叶,没了;粗壮的枝干,没了;丰硕的果实,也没了;只剩下一截光秃秃的树墩。男孩又来了,不过,他已经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再坐一会吧,再坐一会儿吧……”风中,大树的呢喃声是那么令人心酸。(杨正)

毋需一句说教,却能强化学生的成长体验;没有一味的说理,却能启发学生的深入思考。这就是绘本的魅力所在。

四、智慧创编,展示自我

过了一段时间,同学们再次翻阅绘本,总结绘本的风格特点,如有些绘本故事结构段落相同,依靠重复的情节和句型来连接画面,像《小猪变形记》;再如有些绘本就是一幅幅连环画,一环扣一环,像《失落的一角》等,引导同学们模仿绘本的样子,撰写绘本故事,绘制插图,设计封面和封底。很多学生都能积极将自己曾经听过的、经历过的故事,或者是自己写过的一段话,甚至自己喜欢的绘本故事进行改编,于是《春天圆舞曲》《真正的冠军》《新三毛流浪记》等,一大批优秀的原创手工绘本就诞生了。

手捧着自己辛勤创作的成果,那份欣喜、那份激动溢于言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造愿望得到了满足,他们的形象思维被大大激活,孩子们的奇思妙想,让我为之惊喜和感叹。难怪人们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拥有我们难以企及的想象力。与此同时,班里的同学越来越愿意表达、愿意交流,师生沟通的渠道也更加畅通。

五、精彩演绎,和谐共生

有些绘本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对话丰富,这类绘本非常适合以情景剧的形式进行表演。在表演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对绘本中的文字进行再想象再创作,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代替文本中的语言,也可以把文本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在书面语和口头语的转换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高了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增强了学生的语言自信。

利用校园读书节的契机,我们特地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绘本情景剧”演出,学生的绘本情景剧《犟龟》《微笑的鱼》《一只孤独的乌鸦》等深深地感动了现场的各位家长,大家在精彩的表演中渐渐学会坚强、懂得感恩、坚持梦想……这一幕幕场景真的很美!

有一种相遇,是儿童与绘本的牵手;有一种相遇,是图画与文字的契合;有一种相遇,是绘本与童年的碰撞。尽管有点迟,但每个孩子都是读图的天才,读图其实就是读心的过程,眼看、耳闻、心想,感同身受,给人一种直抵心灵的温暖与感动。

曲径通幽处,柳暗花明时,绘本就是那一束阳光,照亮着童年的路,温暖而明朗。

阅读——英语学习的绿色通道 篇6

一、强烈的兴趣动机, 让学生喜欢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小学英语教学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首先, 教师要采用恰当的导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现行牛津版教材题材广泛, 体裁多样,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材料, 开展恰当的新课导入, 以便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其次, 教师要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 以保持学生的兴趣。小学生年纪小, 有意注意保持的时间短。在成功的导入后, 教师如果不注意设计灵活多样的阅读形式以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 成功的导入也只能是“昙花一现”。例如, 在牛津小学英语5BUnit8《At the weekends》。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阅读形式:观察图片, 回答老师提出的指导性问题;再次阅读, 完成表格以捕捉具体信息。学生们在层层递进的阅读活动中, 思想高度集中, 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在整个阅读过程中, 还可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 以营造轻松的氛围。由此, 学生阅读的兴趣得以充分保持, 为完成阅读任务奠定了基础。最后, 教师要创设丰富的展示平台, 升华学生的阅读兴趣。每个人都渴望有所成就, 渴望受到他人的重视和关注。小学生也同样如此, 他们希望自己的点滴成功能够引起老师和同学们的注意。当自己得到老师的表扬、同学的赞许时, 他们就会产生成功感, 信心倍增。教师要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 创设各种平台,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和收获。如我校鼓励学生订阅各种英语报刊和小学生英语杂志, 每班都开辟了“英语角”和“每周一句”, 让学生们把平时读到的英语故事、笑话、名人名言、谚语等, 在这些栏目发表或诵读。久而久之, 阅读就逐渐成了学生们的内在需求。

二、正确的方法和习惯, 让学生学会阅读

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读懂一些简易的读物, 难度不大, 但作为起始阶段, 正确阅读方法的掌握、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却是非常重要的。依据小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培养良好的拼读能力。在日常教学中会发现许多中低段孩子对掌握单词的拼读感到困难, 此时不妨试试“直接拼音法”:按字母或字母组合的读音规则拼读和拼写单词, 它既可以内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又可以培养学生见词能读音和听音能写词的能力, 同时还可以防止学生死记硬背等坏习惯的形成;培养良好的朗读方法。中高段的学生对语音是比较敏感的, 一旦读得不准, 形成习惯, 改起来是有一定困难的。因此, 应在实际教学中尽量使用标准的录音, 让学生模仿, 以培养学生标准地道的语音、语调, 再辅以朗读技巧的讲解, 让学生在有意义的语流中掌握标准的语音、语调、重音、意群与节奏;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高段学生经常有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如:阅读时有唇动和低声读、用手指着所读内容、不断回读、脑袋摆动等, 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 进而影响着阅读效果。因此,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教师应首先通过题目、图示、上下文以及构词法等, 培养学生猜测生字词的能力。其次帮助学生学会抓关键词的能力, 如在阅读时, 注意事物 (what) 、地点 (where) 、人物 (who) 、时间 (when) 、怎样 (how) 、原因 (why) 等关键词。只有这样, 才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方法, 从而提高阅读能力。“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是个渐进的复杂过程, 切忌操之过急。兴趣是动力, 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前提, 必要的阅读技巧指导是关键。我们教师应训练学生从读字母、读单词、读句子入手, 过度到读故事、读短文;从拼读、认读到朗读、阅读, 循序渐进, 并要与听、说有机结合, 才会充分挖掘学生的英语阅读潜能, 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 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我们只要持之以恒, 一定能够创设出小学英语阅读的新境界!

摘要:当今社会, 英语不仅是传输信息的重要工具之一, 更是现代人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阅读兴趣,方法,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M].2001.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3]中小学教师校本研修教材.有效教学[M].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的绿色通道 篇7

一、不同的角度理解阅读材料

我们要引导学生个体情感多元化、多角度地理解文本, 人文融合, 体会文本表达的情感, 赋予文本无穷的意义。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一枚金币》教学:“他躺在床上, 把妻子叫来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 就是不要给儿子, 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 一文钱也挣不来。’”辛勤劳动、省吃俭用的老人面对着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 他有什么感想, 会怎样说?请同学们用朗读表现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多角度体会老人的心情。学生汇报:老人生气、无奈、伤心、失望、痛苦、愤怒……有重读、有轻读, 或快速、或缓慢, 且都言之有理。个性化的朗读体现得淋漓尽致, 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解读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学生不仅理解了文本, 而且发展了求异思维, 提高了个性化阅读能力。

二、品味陌生词语, 丰盈学生的个性表达

树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教学中, 品味有陌生感的词语, 发现并拓展其语文教学价值, 学生不仅感知内容、领悟情感、探究主题、学习表达, 而且锤炼了词语感受力, 提高了语文素养。它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重要体现, 也是实现有效阅读的一种好方法。如《可爱的中国》探究:“母亲为什么哭泣?”时, 引导学生从陌生词语“蹂躏”入手品味, 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各自的认识和理解:有通过查找工具书说词意的;有抓住“蹂躏”提问题;有的同学补充了资料“中国妇女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侮辱、摧残”的特写镜头;有的联系上下文说体会“母亲受着无尽的蹂躏, 我的心情很悲痛, 用行动表达对祖国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憎恨”;有提读法的“蹂躏要读得重而慢”, 读出悲伤、憎恨的语气。自主交流中, 学生反复朗读课文, 咀嚼、涵咏, 对“蹂躏“的理解入木三分, 并升华探究:“母亲为什么哭泣?”“文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的感悟千人千面、五彩缤纷, 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个性化阅读能力。

三、鼓励质疑争辩, 灵动课堂的生命活力

学成于思, 思起于疑。让学生在个性阅读、思考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有所疑问, 是个性发展的外在表现。在阅读中, 教师应允许学生随时质疑, 敢于批判课文内容, 敢于批判教师的错误观点, 与老师交流讨论阅读体验, 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比如《这个规矩不能有》一文, 教师在教学伊始给学生创设了质疑机会:根据课题, 你有什么想问的吗?学生纷纷提出不同的问题:“‘规矩’是什么意思?”“‘这个规矩’指什么规矩?”“这句话是谁说的?为什么这个规矩不能有?”体现个性色彩的质疑引导学生进入新知识的学习。课快结束时, 结合现在的社会现象, 我留出十分钟让学生进行一场辩论赛“正方:这个规矩应该有;反方:这个规矩不能有。”学生的质疑、辩论的高潮, 催绽了学生的心灵之花, 培养了学生个性的思维和品质, 展现的是一节节灵动有效的课堂。

四、练习形式的灵活化——芳草满园花满目

1、 练习的多样性。练习的多样化能满足不同学生的心理, 使学生极尽地发挥特长, 学得有兴致, 提高阅读质量。因此, 推出集语文、书法、绘画、诗歌于一体的综合性作业形式, 提高学习效率。如 (1) 自办手抄报:结合日常积累, 运用到实践活动中。 (2) 书画:学过《岁寒三友》后, 举办小小书画展。 (3) 故事:学习《两只小狮子》后, 组织学生进行讲故事比赛。 (4) 写广告词:学了《只有一个地球》后, 让学生设计保护地球的广告, 学生兴致勃勃, 写出了一条条新颖有趣的广告词, 并将它展示出来。 (5) 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

2、练习的适度评价。评价包括评价的即时性和评价的延时性。对练习的及时指导多, 但有时等待也是一种教学的艺术。在学生练习中, 给学生充足时间思考, 再进行延时评价, 实际上就给了孩子们探究、思辨、校正、改进的机会, 让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个性思维得到发展。如教学《七色花》时, 口头练习:“如果你有一朵七色花, 你会用它来做哪些事?”一位差生说:“我想给自己变很多钱……”老师连忙打断:“不好, 你变那么多钱干什么?再想想, 变什么更有意义?”那位同学支吾地说:“老师, 等我有了钱, 买好多东西, 就可以去帮助别人啦!”这位老师差点扼杀了一颗真诚、善良的心。不以教师心中标准束缚学生, 把握好阅读期待, 尊重差异, 问一问“为什么”给学生机会解释, 留足时间等待, 适度延时评价, 从而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 达到练习的真正目的。当然啦, 课堂上应把即时评价与延时评价相结合。

绿色阅读 篇8

一、做好课前准备

高中英语教师应当理解绿色教学法的基本理念, 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入手进行备课。高中生时间紧张, 教师应当多花时间去考虑怎样讲解教学内容能让学生更好地吸收, 通过活跃课堂氛围的形式提高学生的热情和兴趣, 让学生多发言, 积极表达自身的想法和见解, 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在课前应当充分做好准备, 讲解教材内容前可以为学生多介绍教学内容的发生背景, 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学习单词时, 可以通过单词延伸教学内容, 让学生多思考所学内容, 自我发掘单词的意思和用途。

如在讲解Halloween这篇材料时, 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幻灯片材料, 通过投影仪播放图片或视频, 向同学们讲述万圣节的由来和背景, 介绍西方人在万圣节会举行哪些活动, 以及万圣节在其他国家的传播现状等。通过投影激发兴趣后, 教师可以提问问题, 让学生回答自己心中的万圣节是什么样子, 如果自己在西方过万圣节, 今晚需要准备哪些道具。学生在回答时自然会运用到本文涉及的新单词, 如jack-olanterns、trick or treat等, 通过该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掌握知识, 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课上讲解重点

课堂讲解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十分重要, 课堂讲解是学生理解知识、巩固记忆的阶段, 教师可以使用动静结合的教学方法, 在讲解教学内容时插入一些小案例以发散学生的思维。同时, 教师应当及时了解学生的作业完成度。很多学生都会抱怨学习时间紧张、作业多、根本无法做完, 进而会发生抄作业的现象, 这种情况下就失去了布置作业的意义。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设置一些动态性的作业题目, 不再单单以书面作业作为考察形式, 而是布置一些调查、游戏或者设计等形式的英语作业, 这样就能让学生利用零碎的时间去思考和完成, 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此外, 教师可以尝试运用分组教学, 学生之间主动讨论问题, 教师起辅导作用, 让学生共同完成课业任务, 减轻学生的作业压力。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教给学生几种特殊的标注重点的方式, 帮助学生有效地抓住课堂重点, 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

以welcome to the unit一课为例, 本节课程应当突出looking good, feeling good这一健康主题,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方式, 先让学生观看视频, 然后分组探讨寻找学习资源, 通过小组学习的形式让每个小组提出几个当前常见的威胁人类健康的问题, 要求学生用英语熟练表达。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 布置一些调查类或统计类的任务, 要求学生分组对某一疾病的概况进行研究, 用英文作出简单的数据整合, 根据数据分析该项疾病的发展, 并用英文写出几种预防方式, 这样能让学生在互动和交流中掌握知识, 让学生保持兴奋的学习状态。

三、课后巩固知识

作为一门语言学科, 英语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 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打好理论基础, 然后鼓励学生主动开口讲英语。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业负担较重, 语言表达的练习一般都是通过课下背诵的方式。将绿色教学理念运用于高中英语教学, 要求教师从课后环节入手, 夯实学生的基础。教师应当提高引导能力, 不能只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 而应当引导学生主动掌握所学内容, 让学生在课下合理安排时间巩固知识。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课下多背一些长语段或课文, 不能只记忆单词, 应当对所学的语法、词义有准确的把握, 只有了解单词在语段中的意义才能学会单词的运用方法。除背诵外, 学生在课下也应当进行知识的总结和梳理, 对所学内容进行扩展记忆, 熟练掌握某类知识的考点难点, 将知识融会贯通, 系统学习。

如在学习Spring Festival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言, 谈谈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感受和掌握情况, 学生在发言时必然会翻看一下自己的书本, 查看哪些地方没有掌握, 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进行简单的总结。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后主动学习一些其他的节日, 如元宵节、劳动节、妇女节等, 这些专有名词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 在下节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简单提问, 让学生带着目的去复习, 巩固课上所学内容。

绿色阅读 篇9

1. 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

语文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就教学形式来看,课堂教学是主导,课外阅读是补充;就效果来看,课堂教学是热身,课外阅读是实践。

教材中选的多是名家名篇、经典名著之类的文章,因势利导地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那么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四年级下册的《三顾茅庐》,就节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在教学之前引导孩子去关注、读读《三国演义》中有关的内容,哪怕是很不情愿地读一遍,哪怕是囫囵吞枣式地看一遍,孩子们课堂中的表现总比此前一片空白要好得多。至少文本中的人物不再陌生,初步获得对人物的整体感悟、对事情的整体概括。再通过课堂教学的有机引导,让他们去读整本的名著,走进《三国》,真正全面地认识人物、了解历史。在以后高年级、初中,甚至高中的语文学习中,都能做到笑谈《三国》、滔滔不绝,奠定一定的知识基础,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外阅读扩大了孩子们的语文知识面,是语文学习的“营养”补充,它能更好地提升孩子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2. 课外阅读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写作是阅读的拓展和延伸。当代著名诗人郭沫若曾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意思是说,胸中藏有万千个词汇凭你调用,即使笔下有千钧重,写作起来也能挥洒自如,这就是厚积薄发。课外书籍中的文章,显示出不同的美:有的以情感之美见长,有的以哲理之美取胜,有的以智慧之美见长,有的以底蕴之美取胜……在阅读之后,一定会有什么东西能够走进孩子的内心,在他们善感的心灵中激起波澜,让他们有所思,有所悟,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模仿文章的优美语句、写作方法等,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素养,让鲜活的文字跳跃在自己的生命里,达到“腹有诗书”不但“气”自华,而且“文”更华的效果。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那些课外阅读量大的孩子,他们的写作水平很高,语言优美,文笔流畅,观点明确。“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对这一观点的印证。

3. 课外阅读可以熏陶学生的人文情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学生博览群书可以更好地感悟生活、体味社会。课外书籍中“可亲的经典,有趣的名著”,是人们在探求真、善、美的进程中,经过大浪淘沙后沉积下来的赤金美玉。它们犹如酷暑的缕缕凉风,山涧的汩汩清泉,沁人心脾。从语言文字中,能读到爱心、智慧、美好,读到自由的心灵、独立的人格、创新的精神与和谐的生命,学会感恩,感受爱的力量,树立理想,增强自信,指引着孩子们做正直的人,做有人格魅力的人,做有价值的人。读罢曹文轩先生苦难文学的代表作———《青铜葵花》,不仅能认识与他们年龄相仿的伙伴,而且能在温暖的字里行间感受爱的力量,不知不觉中与自己的幸福生活相比照,一种坚强、乐观的生活信念在心中悄然升起。这类书籍是孩子们不可多得的绿色“食品”,我们要借助这“食品”的能量,引领孩子们走进文学的殿堂,从而把优雅和智慧种植在孩子的举止里,谈吐间,最终浸润在孩子的性格中,在春风化雨中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

“书中的世界,天高地广”。课外阅读能够开阔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储备,不断提升他们的整体综合素质,从而使他们健康成长,潜能充分发掘,以渊博的知识去适应和面对未来社会的需要和挑战。

课外阅读,如源头活水般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田。我们要让孩子们在这源头活水中尽情地汲取甘甜的乳汁,享受阅读的乐趣,受用一生。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江苏教育 (小学教学版) .2011, (4) .

[3]张勇耀主编.新人文读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绿色阅读 篇10

状物,是文学创作中常见的表达方式。它将被描绘的事物作为主要的表达对象,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或是局部、或是整体、或是类别的描写。就散文这种文体而言,以“状物”为主要表现手段,同时适当穿插记叙、议论、说明、抒情等其他表达方式,借以表明作者对该事物的主观情感、对事物的观点态度的文章,统称为状物散文。

状物散文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 “状物”的目的不在于客观呈现该事物的物理属性,而是要借助对该事物某些内在品质的描绘,表达出作者对人生、对世界的某种独到见解。《云南冬天的树林》中关于一片叶子的落下及死亡的描绘,实际表达的也是对生命意义的思考。该类文章中,咏物的目的,全在于托物寓意。

2. 所咏之物,多具有一种符合多数人认知习惯的象征意义。《云南冬天的树林》中,树林、落叶等象征了生命。

3. 状物散文的语言生动形象,字里行间充满情感与理趣。行文中,可以穿插大量的修辞,注重文学性。例如《云南冬天的树林》,围绕“生命”这一意义,作者写落叶、写鸟、写蚂蚁,全部采用铺陈手法展开,在联想想象的基础上,把主观情感和理性思索紧密结合,文章景、情、理俱备。

4. 状物散文同样具有“形散而神聚”的特点。为了表达需要,可以跳出“物”的限制而写“物”,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展开描绘。

【课内阅读】

云南冬天的树林(节选) 于坚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生命和死亡,一个在树上,一个在树下,各有自己的位置。在树上的并不暗示某种攀登、仰视的冲动;在树下的并没有被抛弃的寂寞。在这美丽、伸手可触的林子里,唯一的愿望就是躺下。躺下了,在好日子,进入林子深处,在松树叶或者老桉树叶的大床上躺下,内心充满的不是孤独、反抗或期待(期待另一个季节),不是忍受,而是宁静、自在、沉思或倾听。

躺在那儿,仰望散漫在树干和叶子之间的光束和雾片;仰望在树叶间露出的斑斑蓝宝石天空,像处于一簇水草底下的虾,周围、上下全是树叶,生的和死的同样丰满、同样拥挤、同样辉煌。松开四肢、松开肺、松开心脏和血管,松开耳孔、鼻孔、毛孔,让树皮的气味、汁液和草浆的气味,马鹿和熊的气味,松鼠和蛇的气味灌进去,在没有声音的地方,倾听无以命名的声音。有什么在落叶上“沙沙沙”地走,没有脚踵地走,那“沙沙沙”也不是声音,不能模仿,不能复述,只能倾听。你最后连倾听也放弃了,你进入到那声音中,和那声音是一个内部,你像你身子下面那黑暗中的土层一样,和根,和根周围的土、水、昆虫在一起。你们并不意识到“在”,只是在着,在那儿,冬天,山水的某处。

躺在那儿,望着蚕豆那么大的黑蜘蛛在你眼前一寸许的地方做网,比较着它的那些腿哪一条更长些。奇怪的虫,它怎么能支配那么多腿,它似乎永远想把这个世界网络起来,它们把一切都当成了鱼了。在没有任何依托的地方,沿着一根丝,爬过来,再爬回去;这绝对是一个攀援绝壁的勇士的高难动作。那丝的一头来自一丛牛蒡花的刺毛上,另一头则搭在一棵榉树的树皮缝中,我的眼睛看不见它是如何把那根丝在树上打结的。世界上有些地方,看是无能为力的,想象也不能抵达。它们居然在无人能计算的时间内做出了一顶降落伞那样的东西,它像伞兵一样居于正中,并不落下,自足自在的昆虫,守着它那一份很小的天堂,一动不动。

1. “生的和死的同样丰满、同样拥挤、同样辉煌。”请结合具体语境,说说你对“丰满”与“辉煌”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心情是一种归家的心情。”从选文看,作者这样说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段的画线句,采用了哪几种表现手法展开描写?这样写,有什么样的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三段中,作者为什么要花费这么多的笔墨描绘黑蜘蛛做网?你如何理解这个段落在全文中的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阅读】

绿色的林阴路

肖复兴

世上的路有许多。平坦的大道、花开的小路、鹅卵石铺就的曲径、霓虹灯闪烁的商街……但都无法与林阴路相比。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林阴路,阳光被树叶滤过是绿色的;月光被树叶吹拂是摇曳的;风吹进来,夹有树木和泥土的清新;而且,还会有鸟鸣,啁啾的歌唱,和林子一起遮挡住人世的喧嚣和纷扰。

林阴路,是大自然为繁华却也嘈杂的城市专门创造的清洗带。

常想起林阴路。因为我们城市的高楼大厦和立交桥建得越来越豪华,却越来越忽略建设或有意无意破坏这样的林阴路。

林阴路,便越发让人向往。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

达尔文晚年居住的汤恩家旁,有一条林阴路,两边长满茂密的印章树、桦树、黄杨和橡树,浓阴匝地,清新宜人。这条林阴路,被达尔文自己称之为“散步道”,他每日都要走上好几个来回,背后跟着他那条叫波里的忠实的狗。这时的达尔文充满童趣,他要在林阴路上堆起一堆石子,每走一次踢走一块石子,一直到走累为止。如果孩子在时(达尔文曾有6男4女10个孩子),他会和孩子一起玩耍,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林阴路上飘散着欢快的笑声。如果是他独自一人,他通常要观察这里的鸟和小动物,小松鼠会毫不犹豫地跳到他的身上,急得树上的母松鼠吱吱乱叫。有时候,达尔文还能看见狐狸依在树下打盹,林阴路上弥漫着童话的色彩。

卢梭晚年虽然孤独凄清,巴黎郊外的林阴路却曾陪伴他8年的时间,他经常在林阴路上散步。罗曼·罗兰说他是“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林阴路,给他安慰,让他缅怀,令他沉思绵绵、遐想悠悠。如果没有林阴路上的散步,他不会写下那本有名的《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遐思》,他悲鸣的奏唱也变不成深邃的文字。

林阴路,给了卢梭人们所不能给予他的欢乐,还在于他能够在林阴路上,或通过林阴路到附近的田野和树林采集到他晚年钟爱的标本。这样植物标本的采集,这样林阴路与生命的追随,一直到卢梭逝世为止。在上述的那本书中,他曾这样写道:“1776年10月24日星期四,午饭后,我沿着林阴路径直走到谢曼韦街……”他意外发现了极为罕见的开着黄花的毛莲莱、镰叶柴胡和开着白花的水生卷耳草,他竟独自一人“在那儿乐了好一阵子”。还是在这本书中,他写道:“我只有在忘掉自己时才更韵味无穷地进行默思和遐想,并感到那莫可名状的欣悦和陶醉,可以说,我融化到万物的体系之中,与整个大自然浑然一体了。”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还能够看得到小松鼠和红狐狸吗?还能够看得到毛莲莱和卷耳草吗?还能够找到那种弥漫的童话的色彩吗?还能够找到那种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吗?

那一年春天在青岛八大关,一条林阴路上樱花如雪盛开,一对披戴婚纱的新郎新娘,正向林阴深处走去,突然,新郎一把抱起新娘,林阴路送他们一树树花影缤纷。路的尽头就是大海,当时,心想世界上还有这样漂亮的林阴路吗?

(选自《北京晚报》2006年10月15日)

5. “能在这样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林阴路上散步,已经是我们一个过于奢侈的梦。”文章重复出现的这个句子,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全文,说一说林阴路“越发让人神往”的原因有哪些?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达尔文的林阴路和卢梭的林阴路之间,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不同点?从全文看,林阴路具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如今,还能够找到达尔文和卢梭这样美妙的林阴路吗?”你觉得,要找回这样的林阴路,需要做好哪几个方面的工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考 答 案

1. “丰满”既写出了树上与树下的叶子的外形特点,更写出了它们作为一种生命存在方式中蕴涵的丰富的生命意义。“辉煌”突出两种生命呈现方式中共同拥有的宁静、自在、沉思的生命价值。

2. 原因有两点:第一,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人与万物都置身于宁静、自在、沉思、倾听中,彼此都成为大自然的一份子,都是自然的孩子。第二,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人与自然无法分割,彼此就是一个整体,并不会意识到“在”,只是在着。就如同人处家中一样。

3. 该句运用了排比、铺陈手法,突出渲染了置身树林中的人放松身心感受自然,进而达到人与自然和谐为一的生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理解。这样写,读者可以在细节铺陈中感受到作者的彻底放松,可以品味到自然与生命彼此相融的独特感受,有利于激发读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之情。

4. 黑蜘蛛结网的细节描绘,体现的是一种生命的呈现状态。在云南冬天的树林里,黑蜘蛛和落叶、黑蜘蛛与人,都是完全相同的生命。作者正是借助黑蜘蛛结网这样的细节,歌咏了生命的价值与意义。

5. 第一处,以各种各样的路和林阴路作对比,突出林阴路“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的特点,奠定全文的写作主旨和情感基调。第二处,以城市的越来越繁华与林阴路的被忽略被破坏作对比,既承接上文,再一次突出林阴路的特点,又引出下文关于达尔文、卢梭的林阴路的故事,深化林阴路的象征意义。

6. 幽静而没有市声沸腾;风景宜人、空气清新;弥漫着童话的色彩;给心灵以安慰,令人沉思绵绵、遐想悠悠;与大自然浑然一体的感觉。

7. 相同点:清新宜人,适宜于散步和思考,能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意义。不同点:前者重在突出林阴路的童话色彩,后者重在表现心灵的慰藉和思考。

从全文看,林阴路象征了日渐消失的自然和谐的生活环境,象征了天人合一的生命境界。

绿色阅读 篇11

近年来,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对上海市中小学生进行了学业质量绿色指标的测试,初中阶段抽取了八年级学生作为样本进行测试和分析。数据显示,我校八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低于区平均水平:本校学生A档占37%,显著低于区平均水平(46%);B档占34%,略低于区平均水平(35%);C档24%,显著高于区平均水平(14%);D档5%也高于本区平均水平(4%)。这一数据公布后,引起我校语文组教师的焦虑:平时没少给学生做阅读分析题,而且课文知识点也已做到讲深讲透;但绿色指标测试考到的阅读题大多是课外的,学生和教师都没接触过,没法猜题。

一、学生的阅读现状及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引发了学校的思考:多做题是否等于提高阅读能力?学生仅靠课内教材上的阅读量够吗?学生目前的课外阅读情况究竟怎样?

带着以上问题,我们对全校718名学生进行了课外阅读情况调查:

1. 关于课外阅读时间安排

调查显示,每天安排半小时课外阅读的学生占33%,每周安排时间课外阅读的学生占25%,偶尔安排的占20%,没时间安排的占22%。且年级越高看课外书的时间越少,八年级有45%的学生、九年级有82%的学生表示没时间看课外书。

2. 关于课外阅读的类型

调查显示,有45%的学生最喜欢看玄幻类小说,29%的学生最喜欢看青春文学类短篇小说,8%的学生最喜欢看科普类书籍,其余10%的学生选择了其他类型(包括言情、武侠、网络小说等);仅8%的学生选择最喜欢看中外名著。

3. 关于课外阅读的方式

调查显示,有58%的学生选择到图书馆借书,31%左右的学生选择到书店或上网购书,7%左右的学生选择网上阅读,4%左右的学生则选择手机阅读。

4. 关于家长支持率

调查显示,有58%的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持支持态度;但也有32%的家长持反对态度,认为学习任务太紧,看“闲书”会影响学习成绩;另有10%左右的家长持无所谓态度。

上述调研显示,目前我校学生在课外阅读方面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阅读目的的盲目性和阅读层次的浅显性。由于缺少指导,学生选择阅读书籍的类型明显受到媒体或同伴的影响。同时,由于课业负担较重,学生选择阅读的目的大部分是为了减轻压力或转移情绪,比较少的同学会选择增长知识、获取信息类的书籍。学生们普遍热衷于玄幻类小说的阅读,而对中外名著、名人传记等书籍的喜爱程度远远不及玄幻悬疑小说。

第二,阅读方式的多样性。我校六七年级学生大部分选择到图书馆借书看,七八年级学生大多数选择书店或网上购书;八九年级的学生因学习负担较重,选择网上阅读或手机阅读的人数高于低年级。但是大多数同学表示,只有在寒暑假才有完整阅读书籍的时间。也有一部分同学受家长每天上网和通过手机软件下载小说的影响,更趋向于选择网络阅读的方式。

第三,阅读时间不足。虽然有33%的学生保证每天阅读半小时,但大多集中在六七年级。由于此时学生年龄较小,对于每天读什么、怎样读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高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应该是阅读名家名篇的最佳时期,却因为学业压力较大,很少有时间在课外阅读上花工夫。

基于以上调查,学校和语文组的全体教师分析了我校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试数据低于区平均水平的各方面原因,主要归纳为三个方面:(1)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的课业负担较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时间没有得到很好保证,学生的阅读量不够;家长的功利心较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支持率不高。(2)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教师和家长的指导。我校家长的学历水平普遍不高,要切实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教师必须加大指导力度。目前我校教师在这方面的指导有待进一步加强。(3)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电脑、游戏、网络文学以及通俗读物对学生的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

通过分析,学校全体语文教师达成以下共识:课内阅读是基础,课外阅读是补充,两者相互交融不可偏废;教师的有效指导在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上起到关键作用,同时教师也需要增加自身的阅读量,以提升专业素养。

二、针对学生阅读现状的语文教学改革

语文教学的改革从哪里入手?经过多次研讨,学校决定:以学科链建设为载体,逐步形成阅读教学特色,从而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1. 加强基础型课程建设,有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

“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功夫在课内,收益在课外。”为此,语文组提出了教育目标:阅读指导是核心,有效教学为抓手;教有所长创特色,共享共赢谋发展。语文组教师积极探索有效课堂教学内容,大胆尝试将“课程内容”转化为“教材内容”。例如,在指导学生对散文诗歌的阅读上,教师以朗读为切入点,尝试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披文以入情,表情以达意,含英咀华,陶冶性情。六年级学生在阅读冰心的《繁星春水》后,以“青春梦想”为主题,自创校园诗歌,自编班级小报,并以诵诗会的形式向家长展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语文组还聘请于漪、步根海等名师来校指导,在黄浦区杨明华、沈红旗等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引领下,开展了“小说阅读中人物形象分析方法指导”的教学研讨活动。在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同时,教师们开展了每学期至少阅读两本课外书籍并撰写心得的活动,学校还开设了“尚文书香浸润心灵和谐校园”教师主题论坛活动。

2. 探索拓展型课程建设,努力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师力求以拓展型课程的开发来“打开学生视野,拓展生命宽度,培养个性特长。学校先后邀请了著名作家曹文轩、辫子姐姐郁雨君、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等专家学者来校为学生开设拓展阅读的讲座。学校在六七八三个年级特设了阅读教学拓展课,每周两课时,排入课表。每位语文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色自编教材,开设阅读拓展课。目前已开设“《三字经》选读”、“《论语》选读”、“国学知识”、“三国书评”等12门课程,由学生自主研修。实践证明,语文拓展课是语文基础型课程的延伸、综合与拓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每年4月,学校开展以“尚文书香伴我成长”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向学生推荐阅读书目,要求学生每天中午阅读课外书籍半小时,“静下心来慢慢品”,领会书中的精髓。学校在2013年投入3万余元用来购买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书籍,开展了“快乐书市”、“师生共读”、“亲子阅读”等活动,学校还评选了“尚文阅读之星”,并奖励这些学生到上海书城为全校学生购书。这些活动的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师的带领下,帮助学生克服了阅读的盲目性、功利性和浅层次性,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感知力、鉴赏力和表达力。

3. 尝试探究型课程建设,积极开发学生阅读深度

语文探究型课程通过问题的引导让学生在查找、整理和研究的过程中获得并体验信息材料,激发想象,激活思维,提升素养。语文探究型学习呈现出开放的学习态势,动态、多元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了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目前,我校已成立了“文化名人探访社团”,积极开展“走进鲁迅”探究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教授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后,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确立探究主题。学生们通过对课文的研读,确立了“为什么有百草园、我的乐园、荒园三个不同称呼”、“三味书屋,何为三味”等研读主题。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阅读了钱理群教授的《鲁迅中学读本》等书籍,并和学生一起设计了学习单走进上海鲁迅纪念馆。通过实地考察,学生们深入了解了鲁迅的生平、作品,制作了展板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利用暑假踏上了“绍兴鲁迅纪念馆”的寻访之路。在实地考察中,学生认为,“百草园”没有书本上写的那么好玩,“三味书屋”也显得乏味。但是结合课文背景知识和前阶段对鲁迅生平的研读,学生们提出:鲁迅之所以回忆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生活,就是为了对比“三味书屋”的枯燥乏味、旧教育的古板陈腐。从中,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鲁迅与众不同的写作手法和深刻的写作内涵。

语文探究型课程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相结合,从书本到实践,由课内到课外,挖掘了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上一篇:神经功能指标下一篇:隐喻化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