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财政政策

2024-08-18

低碳财政政策(精选12篇)

低碳财政政策 篇1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是当前国际社会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人类的生产活动中, 是以化石燃料的燃烧为主要能源动力的, 这带来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中国必须发展低碳经济, 以低碳能源发展为基点, 及时、有效地出台相关财政政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一、中国能源问题分析

国务院决定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 统筹协调能源发展和能源安全问题。能源发展是一国经济的内动力。当前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着能源瓶颈。

一是能源消费的环境成本制约。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 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居首位。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消费是能源消费中的主要部分。清洁能源和生物质能源的消费才刚刚起步。化石燃料的燃烧向大气中释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 污染环境, 破坏全球气候。化石燃料中又以煤炭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碳为最多。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已经超过美国, 成为全球最大的碳排放国, 来自国际社会的二氧化碳减排压力也愈来愈大。2008年中国能源消费结构中, 煤炭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8.67%, 石油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18.68%, 天然气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3.77%, 水电、核电、风电共占消费总量的比重为8.89%。可以看出, 煤炭消费总量远远超过石油、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的比重。中国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 对能源消费需求居高不下, 且不断增长。而高碳能源为主的消费结构是制约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二是能源消费供应瓶颈。中国是世界上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大国, 而且伴随着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对能源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中国能源资源总量丰富, 包含化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煤炭储量居世界前列, 水力资源丰富。但是中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低, 而且分布不均衡。煤炭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 水力资源主要在西南地区。2008年, 原煤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76.7%, 原油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为10.44%, 水电、核电、风电共占能源生产总量的比重仅为8.98%。由于化石燃料的储存有限, 中国的石油资源更多地倾向于依赖进口。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在2009年首度超过50%的国际警戒线。在未来发展中, 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十分重要, 必须依靠自身的能源供给, 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基础。

二、中国低碳能源发展战略

首先, 发展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属于无碳能源。可再生能源包含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海洋能、潮汐能和热对流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会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在制造新能源发电设备时会产生碳排放, 如太阳能发电所需的多晶硅, 它的制造是高能耗、高污染的。中国目前应对以无碳能源发展为基础, 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特别是新兴战略性产业。大力发展无碳能源利用技术, 如风能发电、太阳能发电, 以技术革新推动产业革新。

其次, 提高化石能源利用率。发展低碳能源, 必须大力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率, 减少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高化石燃料的利用率, 减少碳排放, 是短期内减少碳排放的重要措施。中国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 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 能源结构的变化不会在短时期内有大的变化。只有将化石燃料利用率提高, 如提高碳捕捉和埋存技术, 才能在短期、中期内实现节能减排的预期目标。具体而言, 碳捕捉和埋存技术在当前尚不成熟, 需要建立大量的配套基础设施, 所以还需要加大技术升级力度。另外, 需重点开发的技术还有煤炭资源的清洁高效率利用和油气资源的开发利用。

最后, 完善低碳能源发展的政策激励体系。发展低碳能源, 无论是可再生能源还是高效利用的化石能源, 都离不开政策激励。政策激励需要一个系统的、合理的政策体系。政策体系主要有财政政策、金融市场政策和产业政策。财政政策是世界各国常用的基础政策工具。其中, 财政支出政策中的财政投资政策可以直接扩大总需求, 进而对总供求进行调节, 相对其他政策工具而言, 传导过程更为迅速。在低碳能源发展的初期, 较宜采用财政投资政策工具, 以公共投资支出直接推动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财政支出政策中的补贴政策也对初期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保护和激励作用。财政补贴政策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补贴较为普遍。政府对低碳能源投资生产者和消费者进行适当补贴, 可以激发生产者和消费者的积极性, 从而扩大总需求。税收政策也是各国经常采用的政策工具。对具有负外部性的高碳能源征税, 可以起到直接限制高碳能源发展并间接促进低碳能源发展的作用。低碳能源发展, 需要财政政策内部具有统一性, 需要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和税收政策相互协调、相互配合, 共同为低碳能源发展提供适宜的政策激励。

三、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财政政策分析

(一)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财政投资政策分析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 必须推动低碳能源产业的发展, 如可再生能源发电产业。能源工业属于基础工业。新能源技术需要大量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 这些均属于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的公共品属性很强, 基础工业又处于整个产业链的上游, 为国民经济的其他产业提供必需品, 是产业链中基础性、关键性的环节。

中国政府必须对低碳能源产业进行财政投资。投资包含低碳能源产业的直接投资和配套基础设施的投资。以可再生能源电力产业为例, 风力发电成本大, 投资回收期长, 政府可投资一批风力发电项目, 并对风力开发的研究项目进行投资, 以期尽早提高风能发电的利用率。目前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非常活跃, 中国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清洁发展机制中的项目。清洁发展机制中的项目主要涉及到电力开发、能源开发和包含钢铁、水泥等重工业。政府可以在这些项目中进行直接财政投资, 也可以建设项目发展所需要的配套基础设施。低碳基础设施的投资非常重要, 建设低碳能源产业需要的道路、机场、港口、通信设施, 为低碳产业的发展提供必备的硬件和软件支持。这些具有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的设施都需要政府的财政投资。

(二)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财政补贴政策分析

财政补贴政策是财政政策的常用工具之一。财政补贴政策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可控性和灵活性。一般的财政补贴工具有:对投资者的补贴、对产出的补贴和对消费者的补贴。关于低碳能源产业的投资者, 政府应当按照投资比例给予一定数额的补贴。能源产业属于基础产业, 处于产业链的上游, 获利周期长。政府对低碳能源产业投资者, 如对太阳能发电产业投资者、碳捕捉和存储设备投资者、取得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国内投资者给予一定补贴, 则会调动投资者的生产积极性, 降低他们的生产成本, 进而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当然, 由于财政补贴政策的特殊性, 对投资者的补贴应在时间上和数额上把握适度的原则, 使政策效果更好地展现。对于处于成长阶段的低碳能源产业而言, 补贴政策是非常有益且必要的。

对产出量的补贴, 可以促进企业增加产量, 提高利润。对消费者的补贴, 可以扩大消费需求, 从而拉动企业生产。例如丹麦政府为国家公用事业公司购买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支付较高的价格。这一政策, 相当于对可再生能源的价格进行了补贴, 既保护了可再生能源企业, 也使电力消费者不受损失。丹麦政府的政策效果明显, 使丹麦成为世界风能和生物质能电力的生产大国之一。中国也可以设计针对低碳能源电力的消费者实施一定的补贴政策, 扩大消费需求, 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三) 中国低碳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分析

低碳能源发展, 离不开激励性的税收政策。当前可以采用的税收政策有:低碳税收的征收、所得税优惠政策和低碳能源设备进口关税减免政策。

碳税政策已经作为一项普遍使用的工具在全球展开。对于化石燃料含碳量征税, 分为生产部门和居民消费者部门, 按照不同税率、不同地区, 实行有差别的征收。征收碳税, 可以在短期内会使化石能源的使用量下降, 使高碳工业产量减少, 进而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 使二氧化碳对气候变化的外部性内部化。在中、长期时期内可以促进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实现低碳技术进步,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推广低碳能源的使用, 最终实现长期经济增长。同时, 对短期、中期内需要保护化石能源产业进行税收优惠, 也可以为这些产业的转型提供时间条件。如挪威政府对能源密集型生产部门免征碳税, 瑞典政府对生产部门征收的税率仅为居民消费部门的四分之一。

低碳能源产业的所得税优惠政策也相当重要。所得税作为对企业征收的直接税, 一直都是企业税负的最大部分。如果设计合理的所得税优惠制度, 诸如针对低碳电力产业实行的两免三减半政策, 即新成立企业最初两年内免征所得税, 紧接着的三年内减半征收所得税。将低碳能源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范围, 使其享受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促进低碳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也可以设计对低碳能源企业实行加速折旧制度、加大企业研发费用的抵免额等, 这些均是值得参考和采用的实用政策。例如, 加速折旧制度常用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更新。使用加速折旧法, 会使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呈现前高后低的递减状态, 加快企业固定资产的更新, 也会使企业应纳所得税额的现值总体减少, 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低碳能源设备进口关税政策, 对利用国内资金进口国外可再生能源的设备, 应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以确保国内企业的技术更新, 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含量, 推动低碳能源产业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明.支持清洁能源发展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J].中国能源, 2007, (3) :12-17.

[2]克里斯托夫·费雷文, 尹小健 (节译) .低碳能源:世界能源革命新战略[J].江西社会科学, 2009, (7) :247-256.

[3]李齐云, 商凯.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与碳税减排政策设计[J].税务研究, 2009, (10) :41-44.

[4]宋德勇, 卢忠宝.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 2009, (3) :85-91.

低碳财政政策 篇2

所谓低碳经济,是以提升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低碳技术创新、优化能源结构为前提,旨在转变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降低人们对不可再生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少能源的浪费,降低碳的排放量,从而减少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财政政策则是指政府为了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而使用的一些政策激励手段,它不仅保障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同时对低碳经济也起着调节以及引导的作用。最近几年以来,政府出台了很多财政方面的政策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并且取得了很多积极效果。但是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现有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一些缺陷,必须对促进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完善。

一、我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财政政策

最近几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关于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两点。

(一)节能环保产业的财政支持政策

政府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制定了一系列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财政政策。一是加大对节能技术改造中财政奖励资金的投入,奖励资金的额度是按照项目工程中节能技术改造以后,在实践中取得的节能量以及根据有关规定的标准确定的,这种财政政策有利于增加节能技术改造的动力,带动低碳经济发展。二是鼓励节能产品的研发以及惠民,比如说一些高效的节能照明产品的研发与使用,不仅减少了居民用电额度,也降低了能源的浪费。三是加大对再生节能材料利用时的补助,比如说,国家增强对于再生节能建筑材料在再生产过程中的补助,对这部分企业贷款贴息,或实行相应的奖励政策。

(二)可再生能源的财政支持政策

该政策主要是针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而言的,旨在通过财政政策的引导,进一步优化我国的能源结构,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如对“金太阳”工程实行财政上的补贴;国家对“太阳能屋顶计划”的财政支持;对风力发电工程设置专项的.财政资金;对秸秆循环利用实行的财政补助;对节能汽车或者新能源汽车在推广使用环节的财政补助政策等。

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体系存在的问题

为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制定的一系列财政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产业结构的转变以及调整,带动了我国能源的利用率,推动了我国能源结构的优化。但是,从发展低碳经济这一总体目标而言,目前的财政政策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首先,财政支持的投入力度不高,针对性不强,国家要想大力发展低碳经济,要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经济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等方面的问题,但是由于国家对于节能环保技术以及新能源研发与利用技术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仍然较低,缺乏稳定性和长期性,所以财政政策对低碳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因此,国家还需要结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与支持的力度,以便使低碳经济处于一个长期稳定的发展环境之中。其次,现在的财政政策很多缺乏市场机制的有效引导,我国目前没有形成以市场机制为主导的财政政策体系,有关资金与担保方面的市场引导机制不够健全,这就容易造成财政政策的制定脱离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造成财政资金利用率偏低、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问题。此外,我国目前也没有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场节能服务体系,这都不利于财政政策发挥应有的作用。再次,在财政资金的管理上还存在一定的漏洞,国家为了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财政专项资金,但是因为资金管理的组织机构不健全,资金管理制度的建设相对滞后,所以在财政专项资金的管理以及行政审批等环节存在很多的漏洞,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甚至存在专项资金挪用的现象,导致很多节能工程无法正常的运转。

三、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

(一)规范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

为了进一步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健全财政资金的投入与管理。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对财政资金的投入力度,这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中,应该重视有关节能减排、开发清洁高效能源、改造低碳技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稳定的资金投入,从而为低碳经济的稳定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保障。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强有关低碳经济专项资金的管理,保证资金合理的使用,提高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低碳经济持续发展。此外,政府还要明确财政资金支持的重点领域,不断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从而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进行。如加强科技创新方面的扶持力度,多开发一些低碳技术,优化能源利用结构,支持一些低耗能以及清洁能源企业的发展;要重视一些污水管理、新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工程建设,推动原有的大型企业以及建筑节能方面的技术改造等。

(二)完善财政补贴细则,引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

利用国家财政补贴机制,引导企业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方式。所以,各地必须针对当地的实际,进一步完善财政补贴的具体细则。一是要利用财政方面的补贴,给予企业有关环境治理费用以及稀缺资源保护费用方面的补贴,从而引导企业加强对环境的保护以及对资源的节约;二是对于一些开发使用清洁能源、对废物实行回收再利用的企业,进行贷款贴息;三是对自觉进行污水、排放气体治理的企业,在其贷款利率、还贷条件等方面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四是对使用的清洁能源要进行价格上的补贴;五是对企业能源、节能减排等技术方面的改造给予补贴。除此之外,利用国家财政补贴,引导地方政府在公交、私人汽车、出租车等汽车领域积极推广清洁能源以及节能汽车,也能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健全与之相关的财税制度

城市化地区低碳政策体系探析 篇3

一、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的产业政策

产业的碳排放是城市化地区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制定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推进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

(一) 低碳产业的政策

1、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政策

要加快改造提升城市化地区的产业,提高产业的碳利用效率。对于属于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加大节能减排的监管力度,强化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降低等指标的约束性作用,减少经济增长的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适当控制新建火电项目,稳步发展沿海核电项目。积极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工作,提升城市综合适应能力。同时,对于优化开发区域,要通过完善开发区或产业集聚区单位面积碳排放量等相关行业标准和区域性标准,通过标准淘汰高碳产业,促进高碳产业外迁和升级改造。在促进高碳产业淘汰、外迁或升级改造的进程中,主要通过国家设定相关的标准,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进行,要少用慎用行政手段。对于属于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鼓励按照产城融合、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改造开发区,限制大规模、单一工业园区的布局模式,支持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以及低碳园区、低碳城市和低碳社区建设。同时,对于重点开发区的产业集聚区,在承接产业转移的时候,要设定相应的单位面积碳排放标准,主要承接经济效益好、单位面积和单位产值碳排放少、能够提供较多就业机会的产业。

2、培育和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对于属于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在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布局、项目审批、资金安排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加快培育创新型城市,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属于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支持国家优化开发区域和重点开发区域开展产业转移对接,鼓励在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共同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遏制低水平产业扩张。依托国内能源和矿产资源重大项目,以及主要利用陆路进口资源的重大项目,优先在中西部地区重点开发区域布局。高技术重大专项、重大工程和重大制造业项目原则上在国家优化开发和重点开发区域布局,优先在中西部国家重点开发区域布局。

3、积极发展服务业

2013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的增加值,服务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更加重要。相对于第二产业,服务业单位增加值的碳排放量较低,因此,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尤其是增加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可以在保持同样经济规模的同时很大程度地降低碳排放量。对于服务业发展,一是要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业、现代物流业、高技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等;二是要规范提升面向生活的服务业,大力发展商贸服务业、家庭服务业、旅游业、体育产业等。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服务业各个环节降低碳排放,并出台有利于促进服务业降低碳排放的引导性政策。例如,为了进一步促进服务业发展,可以适当拓展“营改增”的范围,为服务业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

二、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补贴政策

完善我国针对低碳产业的财政补贴制度,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一是继续完善金太阳工程财政补贴,支持光伏发电技术的示范与产业化进程,促进国内光伏发电市场的启动与快速推进。二是完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推广的财政补贴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激励汽车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新能源和节能汽车产业化与规模化进程。同时,推动新能源和节能汽车示范与试点的进行。新能源和节能汽车补贴政策,激励城市在公交和出租行业使用新能源汽车。中央财政对新能源和节能汽车的购置进行补助,地方财政对相关配套设施建设进行补助。三是加大节能产品惠民工程的财政补贴。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促进高效节能产品推广,提高产品市场份额。四是继续实施秸秆能源利用补贴。为了培育秸秆能源产品市场,中央财政支持秸秆产业化发展进程。采用综合性补贴方式,支持企业生产秸秆能源产品,包括从事秸秆成型燃料、秸秆气化与干馏等生产企业运作。五是对再生节能建筑材料生产的财政补贴。补贴范围包括企业扩大产能贷款贴息、节能建筑材料推广、技术标准的研究与制定等。

(二)税收优惠政策

完善我国税收政策,研究征收碳税的可行性。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燃油消费税和资源税,形成更有利于降低碳排放的税收体制。同时,探索有利于低碳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与低碳经济和节能减排目标相关的税收优惠:一是增值税优惠。优惠的范围包括资源综合利用的产品、废旧物资回收、清洁能源和环境保护产品。对部分节能环保产业的增值税优惠,有利于促进低碳产业和循环产业的发展。二是所得税优惠。优惠内容:特定环保项目所得收入,减免一定比例的企业所得税;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商品,减计部分销售收入至应纳税所得额;允许节能环保项目使用加速折旧方法;对节能环保类企业扩大公益性捐赠扣除比例。所得税优惠鼓励发展节能减排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三是营业税优惠。优惠范围包括对节能环保技术转让的税额减免。四是进口环节税收优惠。降低资源类产品进口关税税率,减免部分环保设备进口关税。进口税收优惠旨在促进环保设备的使用。五是消费环节的税收优惠。对消耗低碳产品进行消费税优惠,并适当增加高碳产品的消费税负,引导消费低碳产品。

三、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的投融资政策

(一)产业投资政策

对于属于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政府投资加强对具有竞争优势和市场潜力的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引导,合理引导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重点开发区域转移,加快产业升级步伐。对于属于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政府投资侧重于改善基础设施和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引导,鼓励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支持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引导各类要素向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集聚,增强产业配套能力。国家对节能产业发展、节能消费行为和林业发展给予一定的优惠和融资支持。对于政府投资的其他相关项目或工程,提高项目或工程的低碳化,并优先向低碳项目或工程倾斜。对低碳领域的重点产业,采用投资补助的形式给予扶持。endprint

(二)金融政策

城市化地区低碳经济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因此需要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低碳金融支持体系,全方位满足能源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金融需求。有利于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包括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货币政策、利率政策和汇率政策。从当前我国的实践来看,针对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的金融政策主要集中在利率政策方面,即对符合国家政策低碳产业提供优惠的利率。同时,要积极探索有利于低碳产业发展的汇率政策,促进低碳技术、低碳管理、低碳产品等在国际上的流动。

(三)绿色信贷

不断完善针对城市化地区低碳产业发展的绿色信贷政策,合理配置信贷资源,发挥信贷资源对低碳产业的支撑作用。首先对城市化地区的产业开展低碳信用评估,对符合国家低碳政策的相关产业,适度增加授信额度,并列入绿色审批名单。加强对高碳排放行业的授信管理,将碳排放管理落实到信贷资金的贷前、贷中、和贷后管理,建立动态跟踪、监测和分析机制,对“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实行名单管理,实行一票否决制。其次对于符合国家鼓励的低碳产业,开辟低碳信贷绿色通道,在适度增加授信额度的同时,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给与贷款利率优惠政策。

(四)碳排放权交易政策

不断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有利于在降低碳排放领域引入市场机制,在减少同样碳排放量的情况下,实现成本最低化。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等七省市开展碳交易试点工作。经过不断开展碳交易研究和实践,我国在积极探索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初步完成了制度设计、数据核查、配额分配、机构建设等工作。2013年6月18日,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全国七家试点省市中率先启动交易。目前,可以根据试点情况,逐步启动其他相关城市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并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度拓展试点范围。

(五)其他投融资政策

要发挥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绿色证券等对低碳产业的支持。对于符合国家低碳产业导向的产业,国家要在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绿色证券等方面给予相应的扶持。同时对于高碳排放的行业,比如电力、钢铁、水泥等高碳排放行业,通过融资租赁、信托担保、绿色证券等方式帮助高碳排放行业进行技术改造,提高碳利用效率。此外,可以采用BOO/BO/BT/

PPP/ABS等多种方式,开展低碳领域的投融资合作,引导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向低碳领域倾斜。

四、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的土地政策

(一)土地低碳化利用政策

要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政策,在原来投资强度控制的基础上,增加碳排放强度控制。对于属于优化开发的城市化地区,要加快既有城市用地和工业用地的低碳化改造,严格控制开发强度,控制城市建成区蔓延扩张、工业遍地开花和开发区过度分散布局,按照工业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要求,引导开发区向城市功能区转型,确保城郊农业用地特别是“菜篮子工程”用地不被侵占,提高单位面积的碳排放标准控制。对属于重点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对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和工业园区用地,都要增加单位面积碳排放强度控制,鼓励发展低碳城市和低碳园区,确保新增用地的低碳化。

(二)城市建设用地适度增长的政策

对于城市化地区的建设用地可以实行农村建设用地减少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挂钩,以及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与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规模挂钩“双挂钩”政策,以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向城市化地区集聚,并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的适度扩张提供空间。同时对于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要合理划定城市增长边界,防止特大城市或大城市“摊大饼”式的无限制蔓延。在特大城市或大城市的郊区,要划定永久性基本农业,使城市与城市之间有永久性的生态隔离带,增加城市碳汇建设。同时,对于城市化地区的建设用地,要严格按照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用途管制的要求开发利用。

(三)统一城乡建设用地市场的政策

一是要在制度上统一。修改先行的《土地管理法》,建立统一、规范的土地制度。二是顶层设计与地方探索要统一。只有顶层设计和地方探索同时进行,方向一致,土地改革的步伐才能走得更快。三是城乡土地的权与价要统一,即“同地同权同价”。改变当前城乡建设用地属于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的现状,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四是建立统一的城乡土地交易平台。把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林地使用权等纳入统一的土地交易平台,通过竞价报名、网上挂牌、在线竞拍、中标公示等规范的程序操作。

五、城市化地区低碳发展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

(一)增加碳汇的政策

城市化地区范围内也有一定的绿地、水地等发挥着固碳的作用。城市化地区一方面要减低碳排放,提高碳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发挥绿地的碳汇作用,通过增加碳汇来抵消一部分碳排放。一要将城市化地区的碳汇建设与城市的绿化美化结合起来。在不断增加城市化地区人均绿地面积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碳汇的需求,尽可能选择固碳能力强的植物,实现绿化美化与固碳的兼顾。二要积极推进围城生态屏障建设。在城市化地区的周边,要积极推进相关山体、荒地的绿化,在城市周边构建绿色屏障。

(二)节能减排的政策

城市化地区在推进节能减排时,要针对城市化地区的产业特点,以及能源、交通、工业、建筑等重点产业,从生产和生活两大领域同步推进节能减排和低碳经济发展。同时,在城市化地区实施有针对性的重点节能工程,积极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加大能源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应用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布局,通过建设低碳城市,降低温室气体排放的强度。要实行有针对性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对经济结构、资源消耗、环境保护、低碳技术创新等指标的评价,重点考核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用水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和取水量、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率、建筑节能等指标。同时加强节能减排的区域联动和污染治理(雾霾治理)的区域性联防联动,促进信息共享、技术标准统一、共建应急机制等。endprint

六、城市化地区生活方式低碳化相关政策

(一)低碳交通

对于属于优化开发区域的城市化地区,加快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尤其是城际铁路、市域铁路等大能力运输方式及综合交通枢纽。强化优化开发区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分工协作,适当分散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功能。对于属于重点开发区域的城市化地区,支持发展城际铁路,加快推进综合交通网络建设,引导和支撑城市群优化布局。

(二)低碳建筑

加快城市化地区建筑的低碳化改造,新建的住宅要贯彻节约用地、节约能源的方针。新建采暖居住建筑必须达到建筑节能标准,并积极采用符合国家标准的节能、节材、节水的新型材料和部品,鼓励利用清洁能源,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绿色建筑给予一定容积率的奖励,按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2011年1月联合下发的《关于促进节能服务行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对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暂免征收营业税和增值税,并给予“三免三减”的所得税优惠。贯彻落实《中国绿色建筑绿色行动纲要草案》,如果新建建筑物的标准达到或超过绿色建筑30%以上,则该小城镇应按实际情况梯度补助1000万—2000万不等,并被授予“生态小城镇”或者“绿色小城镇”称号。为了保证政策执行力,应以经济奖励为基础,积极采取“以奖代补”的激励政策。对于标致达到三星级的绿色建筑,其奖励金额应适当提高。同时,非绿色建筑禁止获地,必须作为土地招拍挂的前置条件,大幅提升绿色建筑的比例。

(三)低碳消费

一是培育全民低碳意识,营造低碳消费文化氛围。通过通俗易懂、丰富多彩的宣传,影响公众行为,促使他们接受新技术,从而既能满足未来的能源需求,又能确保温室气体的减排。二是完善政府激励低碳消费的法规政策。一方面政府要出台政策和法规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费,如制定奖励措施,对于开发低碳产品,综合利用自然能源,投资低碳生产流程的企业,给予支持和鼓励,并在贷款、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另一方面抑制消费主体的高碳消费方式。三是政府机构应从自身入手,带头节能减排。政府部门和单位通过早期采用、购买最新先进技术与产品等措施,为其他部门树立榜样。如率先使用节能减排型设备和办公用品,尽可能将办公大楼建设或改造成节能型建筑,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能耗使用定额标准和用能支出标准,实施政府内部日常管理的节能细则,制定政府节能采购产品目录,推行政府节能采购。

(四)低碳社区

政府相关部门可在本地条件比较成熟的地方设立低碳社区试点,对其进行跟踪指导、绿色评级,再加以示范推广。在采用环保材料、优化社区结构、建造节能建筑、倡导低碳生活方面,以点带面,探索低碳社区建设的不同模式。通过采用节约能源、使用节水设备,开展社区废水小规模污水处理、循环利用等途径,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以低碳和可持续的理念推动民众践行绿色生活。通过健全社区的听证会制度、依据社区民意调查制定相关政策等措施,使得社区居民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和开发建设项目实施之前,就能参与并影响决策过程和结果。

低碳财政政策 篇4

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类型

推进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 根据管理手段分为4大类:环境命令控制、经济刺激政策、教育与宣传、自愿协议。这些管理方式分别作用于能源需求管理和能源供给管理中, 从而推进能源效率提高、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低碳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消费模式的转变等。

命令与控制的规制手段, 是传统的环境污染控制手段, 本质上是一种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来减少污染的管理方法, 如:环境标准、认证制度、行政处罚、禁令等。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 欧美国家以命令控制型政策工具为主, 加强节约能源的管理与规划, 从而遏制迅速上升的能源消耗。

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 欧美等发达国家对环境的管制手段从命令控制型政策转向经济刺激型政策。经济刺激型政策试图通过财政政策和市场机制, 鼓励促进社会福利最大化的环境友好行为, 或惩罚环境损害行为, 从而在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福利之间找到最理想的平衡点。经济刺激可以分为3大类:一是降低节能投资成本的正向刺激, 主要包括:补助津贴、能源审计补助、合同能源管理、绿色基金、技术税收减免。二是增加能源使用成本的反向刺激政策, 主要包括:能源税或碳税、公众效益收费、生态补偿费、抵押金返还制度等。三是混合型政策, 其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引导企业节能和提高能效, 如:碳排放交易机制、可交易认证制度等。

教育与宣传主要通过对消费者开展低碳理念教育, 为生产管理者提供节能技术培训和咨询, 或通过环境友好型技术的标签化 (labeling) 等途径改变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 促进消费者对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的购买, 直接或间接地降低能源消耗的环境影响。教育与宣传对消费模式的转变有明显的促进效用。

欧美国家中, 政府、企业和社区的环境管理影响力保持平衡状态, 在利益相关者的作用下, 政府的纵向管理减少, 对企业社会责任激励的环境政策制定增加, 而企业也逐步进入环境自治管理轨道。

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比较

第一, 各国发展低碳经济都离不开政府的干预, 政府通过建立完善的财政政策体系, 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开发提供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政府干预表现在首先制定明确的减排目标, 然后围绕着该目标制定实施适当的财政政策措施。如美国纽约决定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量在2005年的水平上减少30%, 并制定以整套生态税制度, 对节能设施进行财政补贴;日本东京的目标是使2020年得碳排放量降至2000年的75%,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 政府拨付巨额资金用于低碳技术和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并对节能设施和建筑实行财政补贴;英国伦敦计划以1990年为基期, 到2025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减少60%, 对此, 政府通过财政投资、财政补贴、绿色采购、征收气候变化税等措施支持低碳产业发展。

第二, 各国普遍运用税收政策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但税收政策的政策取向和侧重点存在差异各个发达国家在税收政策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美国主要是对有利于减少碳排放的技术设备减免税, 通过征收汽油税鼓励消费者使用节能汽车, 对高能耗的企业实行“出口退税”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欧盟各国为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 征收生态税, 如碳税、气候变化税等,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特别是丹麦、瑞典、奥地利、德国、英国, 实行碳税政策后碳排放量大大降低, 完成了最初设定的的碳减排目标;日本的税收政策主要侧重政府通过财政投资和补贴来扶持节能技术和开发利用新能源的技术, 并且在2009年的税制改革中, 考虑实施把二氧化碳作为课税对象的环境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OECD) 国家通过开征能源开采税来抑制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 最具典型的德国通过征收“燃油税”附加的方式使近几年的单位油耗下降1 0%, 同时二氧化碳减排2%~3%。总体来看, 美国、日本比较倾向于节能以及新能源和开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而欧盟侧重于通过生态税限制碳排放, 鼓励低碳消费。

第三, 各项税收优惠措施多管齐下, 直接调控与间接引导相结合。各国普遍采用的鼓励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措施包括减税、免税、加速折旧、退税等手段, 政府制定的税收优惠措施多、惠及面广, 争取最大范围内促进节能和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如美国和日本在节能、开发及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较多地运用税收抵免和设备加速折旧手段, 使企业能够尽快收回投资资金, 很好的调动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积极性。此外, 政府制定实施的税收优惠与绿色采购、财政补贴等财政政策通过正面激励和逆向约束、直接调控和间接引导相结合的方式, 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财政政策启示

当今我国新一轮税制改革也应考虑低碳经济发展对绿色税制的要求, 将绿色税收思想贯彻到税制改革中去。这里所说的绿色税制, 是指有利于污染防治、环境保护、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税收体系。它不是一个单一的税种, 而是一整套系统的税收制度。税收立法要体现绿色目的, 税基、税率、纳税人等税收要素的设计要有绿色的理念, 遵循收入中性原则, 应以调控为主, 积极发挥税收的经济杠杆作用。除增加有关环保税种外, 在一些传统的税种中也要加入环保、绿色的内容。建立绿色税制的意义在于, 通过重建国家税收结构, 从对劳动征税转向对经济活动中使用的自然资源征税, 发挥税收的调节作用, 向生产者和消费者发出正确的市场信息, 使微观经济主体能够纠正落后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使其与生态建设目标、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

财政投资性支出可以针对我国现阶段低碳产业的发展特征, 加强对产业链薄弱环节的投入, 如加大在新能源、节能环保、碳捕捉、智能电网和新型电池等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领域相关基础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发上的支持力度。在增加技术储备的同时, 逐步提高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缓解目前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耗中比重过大的矛盾。在低碳领域的财政投资性支出已经起到了初步的效应, 国家之前的投资计划部分惠及到了新能源领域, 对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现有的政府采购目录对各级政府在集中采购低碳相关产品方面的指导性和限定性并不强。同时, 我国的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还处在征求意见阶段, 预计即将出台。可以结合我国低碳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 进一步在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中明确加大对低碳产品的采购力度, 并在执行层面上与各级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挂钩。真正发挥出政府采购对低碳产品的认证和示范作用, 培养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消费信心和认可度。

低碳经济 形势与政策论文 篇5

随着经济发展、人口剧增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所谓“现代化”,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愈来愈大,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全球屡屡出现灾难性气候变化,已经严重危害到人类的生存环境及健康安全,农业生产受到的危害尤为严重。

2003年,英国政府发布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未来:创建低碳经济》,首次明确提出发展“低碳经济”,也就是低排放、低耗能、低污染、经济效益、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新经济。现在“低碳经济”已成为全球热点,被誉为人类第四次“低碳革命”。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使“低碳”理念走入寻常百姓视野,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低碳经济有可能成为全球经济发展模式。

何谓低碳经济?目前国内外对此没有统一的定义和认识,基本都是从能源结构、技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资源利用模式等角度去分析和探讨。其实,低碳经济从根本上来讲,是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相结合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是一种建立在物质循环和碳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人类活动的碳排放水平,明确人类发展每个阶段的碳约束水平,进而保障人类发展过程中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提高全人类的社会福利水平。

低碳经济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能源高效利用和新能源的开发,核心是清洁能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在能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寻求一种生态平衡。具体来讲,低碳经济包括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低碳经济的核心是降低碳排放,所以,改变能源结构、使用清洁能源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目前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基本上是基于化石能源的,而过度依赖化石能源,直接导致人类在生产、生活等方面都引发碳的高排放,改变了自然环境,进而影响了人类的未来发展。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进行能源替代、发展低碳能源和无碳能源,实现经济发展的碳脱钩。

第二,低碳经济的初级目标是实现低能耗。受目前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人类是无法摆脱化石能源的,所以,发展低碳经济必须降低单位能源消费量的碳强度(碳排放量),通过碳汇储存行为,控制人类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速度。同时,在个人生活方式上,必须改变人类的高碳消费倾向,减少化石能源的消费量,降低人为碳通量,实现低碳生活模式。

第三,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追求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福利水平最大化。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建立在保护地球生命支持系统、维持生物圈的可持续性和维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必须深入理解和分析自然资本的价值所在,避免损害自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短期行为,实现生态系统的保护,协调经济发展中的效率和公平问题,实现经济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的良性互动,最终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由于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起了全球气候变暖,反过来又影响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发展低碳经济呢? 其一,发展循环经济,将减量化放在优先位置,减量化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持续推进节能减排,当前的重点应放在工业节能上,这是由我国发展阶段和工业能耗所占比例决定的。控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控制建筑和交通能耗的快速增长;加强制度建设,强化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和评价考核,切实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约束性指标。其二,大力推进生态农业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大幅度减少化肥和农药使用量,农林剩余物可综合利用作为饲料、肥料、菌类基料、工业原料和发电原料,减轻焚烧对城市和机场周边的环境污染;加快太阳能和沼气技术的推广普及,既增加农村能源供应,又改善农民的卫生状况,保障食品安全。

其三,鼓励选择高效利用能源和交通资源、少排放污染物、有益健康的出行方式,鼓励使用自行车、城铁(轻轨、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发挥信息化优势,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减少不必要出行,提高政府办事效率。

其四,建设低碳城市和基础设施。将低碳理念引入设计规范,合理规划城市功能区布局;在建筑物的建设中,推广利用太阳能,尽可能利用自然通风采光,选用节能型取暖和制冷系统;选用保温材料,倡导适宜装饰,杜绝毛坯房;在家庭推广使用节能灯和节能电器;在不影响生活质量的同时,有效降低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重视低碳交通的发展方向。加强多种运输方式的衔接,建设形成机动车、自行车和行人和谐的道路体系;建设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减少运输工具空驶率;加强智能管理系统建设,实行现代化、智能化、科学化管理;研发混合燃料汽车、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使用柴油、氢燃料等清洁能源,减轻交通运输对环境的压力。选择典型地区、城市和重点行业进行低碳经济试点。借鉴国际经验,出台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引导地方和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综合考虑经济、能源、碳排放等因素,研究制定价格形成机制,为我国塑造一个可持续的低碳未来。

低碳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新探索,也是一个长期努力和实践的过程。中国的低碳经济转型将有助于提高我国长期能源安全,有助于缓解当前和未来能源体系下的国内国际环境问题,而且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一脉相承的。

低碳财政政策 篇6

【关键词】 税收政策; 产业转型; 低碳产业

目前,中国已进入大范围生态退化和复合性环境污染的阶段,环境资源问题也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中国统计年鉴》显示:2000年到2008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从1 010.3亿元上升到4 490.3亿元,2009年则达到4 525.3亿元,可见中国走的是一条昂贵的治污路线。相比之下,环境部门、财税部门、价格和贸易部门所得的188亿元排污费收入(2010年数据)也就只能对环保支出起到补助的作用。① 如何很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就成为了非常严峻的问题。

税收作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引导产业发展的主要杠杆之一,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且应变性强,理所当然会成为国家引导产业转型的重要手段。目前,中国面临着新的经济形势,需要充分的创新,打造出既有必要的刚性又有充分弹性的税收体制,以充分发挥政府调控的税收杠杆作用,成功实现产业转型。本文针对如何发挥税务杠杆作用将资金合理的引向低碳产业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借鉴西方国家的税收政策,根据中国国情提出行之有效的税收政策建议。

一、税收政策对产业转型的影响

发展低碳产业,对于以高碳产业为主的中国来说意味着经济转型,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浩大工程。

(一)税收对经济转型的影响

税收可以影响投资、技术创新、生产、销售等,而投资又是经济转型的重要决定因素,因而税收可以通过影响投资来引导企业发展方向,并引导和激励消费者节能环保的消费行为进而影响经济转型。

哈尔和乔根森(1967)、萨林哥和萨默斯(1983)的研究发现,税收政策调整会对投资产生很大影响;郭庆旺(1995)也指出税收政策对投资的激励会促进技术进步;薛荣芳(2007)的研究得出企业所得税制的不同影响资金流向较低成本的方向;黄凤羽、杨琪(2009)在讨论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来引导产业投资方向时,认为应特别加强企业所得税的产业导向;李成、王哲林(2010)研究表明中国已经进行的“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将大大增加国有企业投资积极性,同样,“增值税转型”改革也将有效地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

各国在产业结构政策中采用的税收手段一般包括:税种设置、课税范围设定、计税依据和税率确定以及税收优惠政策等。采取这些税收手段的目的一般是为了产业间调整导向和促进技术进步。

(二)中国的税制改革及其影响

在一系列的税收体制改革中,1994年的税制改革规模最大、范围最广、内容最深刻、意义最深远,这次改革建立了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新的流转税格局;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规范国家与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改革个人所得税,增强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开征土地增值税;全面调整了资源税;此外还完善了其他税种并缩减了税种设置。这次改革强化了市场对经济资源的基础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十一五”期间税收制度改革方案具体包括:1.在全国范围内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消费型。大幅度降低了资本有机构成比较高的基础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行业的税负,有利于其进行设备更新改造及创新。2.适当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扩大税基。停止对一些已变成生活必需品的商品征税,同时将奢侈品、高档娱乐性劳务等纳入课税范围并提高其税率,可影响消费从而影响投资。3.统一各类企业税收制度。平衡内资、外资企业之间的税收负担,扭转由税收导致的内资企业与外资企业竞争上的劣势。4.改进个人所得税、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增强所得税再分配功能。5.调整和完善资源税,发挥利益调节器的作用。6.适时开征燃油税。增加汽油消费成本,从而影响消费。7.实施城镇建设税费改革、稳步推行物业税。可以降低开发成本,缓解房价过高;此外,通过差别税率可以限制高档物业。8.合理调整营业税征税范围和税目等。从各行业发展变化的情况可看出,“十一五”期间的税制改革带动了机械电子等装备行业的发展,并且带动了能源、原材料、建筑、交通通信、房地产及公用事业等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投资重点,进而影响了产业结构的变化。

据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相关资料显示,中国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构成与改革开放初期的1978年相比,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8.2%下降到10.3%,第二产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47.9%下降到46.3%,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23.9%上升到43.4%,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耗能大、污染重的第二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偏高,耗能低、污染少的第三产业却发展滞后。可见“十一五”期间并未成功实现产业的转型,于是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二五”期间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全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并且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②,国家将在行业政策、税收优惠、资金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就必须更好地发挥税收的杠杆作用,以“低碳”为导向改革现行税制,以成功实现产业转型。

二、中国现行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导向的税收政策及其评价

中国现行的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资源税、出口退税、车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种,重点采取一些税收优惠政策。

其中所得税的调节效用最大,主要采取对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所得及其专用设备进行减免或抵免;资源综合利用减计收入;预提环境保护、生态恢复等方面的专项资金,准予税前扣除;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税率优惠等。以上措施虽然促进了企业节能减排,提高了碳技术研究开发的积极性,但是,优惠政策以直接减免税、减少计税收入等手段为主,调节手段过于单一,对能源、环保等项目的企业实施效果不明显。而且个人所得税优惠甚少,不利于调动个人独资、合伙企业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低碳产业的积极主动性。再加上惩戒措施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税收政策的积极作用。

增值税的相关税收优惠主要在于对节能减排设备给予进项税抵扣;还有对具有节能环保功效的业务或产品的相关税收进行免征、即征即退或减半征收等税收优惠;对节能服务公司实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涉及的营业税、所得税和增值税予以减半或暂免优惠(2011年1月1日起执行)。然而增值税优惠过于简化,鼓励资源循环利用、发展低碳产业的导向作用不明显;而且增值税主导的税收结构诱导高能耗企业发展。

消费税主要优惠在于对变性燃料乙醇、纯生物柴油等产品免征消费税,以促进新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调整小汽车消费税税目税率,对小汽车按排量大小实行差别税率以促进节能汽车的生产和消费,从而影响投资方向。但是消费税征收范围较窄,而且最初设定时也未充分考虑其消费产生的环境外部成本;对于已经征收的消费品也没有针对环保与否实行差别税率,不利于促进生产企业对于环保型产品的积极开发和投产,以及消费者对其的购买和利用。

关税及其他税收政策还有: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以限制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对符合规定条件的生产国家支持发展的大型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机场行李自动分拣系统、重型模链液压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原材料的国内企业,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2010年6月1日起执行),以鼓励投资低碳产业。还有对原油、天然气、煤炭等矿产以从量定额方式征收资源税;鼓励低油田和衰竭期矿山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加大了车船税和车辆购置税的调节力度,这些都体现了限制过度采购、节能环保的方针。然而由于涉及范围窄,征收方式不合理等原因,作用并不明显。

综上可知,中国现行税制在促进低碳产业发展上虽然已经开始了相关政策的调整,但主要“低碳”税种的调控功能仍然不足,作用也不够明显,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也很欠缺。

三、西方国家促进低碳产业发展导向的主要税收政策及启示

早在20世纪初,英国经济学家庇古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就提出,对造成外部效应的企业,国家应该征收调节环境污染行为的“庇古税”,即我们现在所说的环境税。

从国外环境税的具体应用来看,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初,环境税主要体现为补偿成本的收费,尚不属典型的环境税,只能说是环境税的雏形。2.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环境税种类日益增多,功能上综合考虑了引导和财政功能。3.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各国纷纷推行利于环保的财政、税收政策,许多国家还进行了综合的环境税制改革。

英国是最早提出低碳经济概念的国家,采取的税收政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能源税收,主要包括燃油税(自2009年开始逐年调增)和气候变化税(2001年实施);2.交通税收,主要涉及机动车税、航空运输税等;且从2010年4月起,零排放量的汽车将免征公司汽车税,超级低碳汽车连续5年使用5%的公司汽车税税率;3.与CO2减排相关的其他税收政策,如:提高填埋税率;所得税方面对符合要求的设备购款可完全抵扣,中小企业的则可返还税款,符合要求的节能设备可加速折旧等。

美国是最先发展低碳经济的国家,美国作为最大的发达国家和碳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建立了生态税收制度,如实施汽油税,鼓励广大消费者使用节能型汽车,减少汽车废弃物的排放,开征能源开采税等。还在鼓励碳减排、可再生能源、替代能源开发利用、节能建筑等方面提供了很多投资抵免、设备抵免等税收优惠政策。

日本作为一个能源资源非常匮乏的国家,发展节能产业则是必然,为了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消费,建立了世界上最庞大的运输税收体系。有石油消耗税、道路使用税、液化气税、机动车辆吨位税、车辆产品税以及二氧化碳税等,而且还对节能型住宅、购买低碳汽车者给予税制优惠,并加强某些可再生能源开发与普及的投资和建设支援等。

为了鼓励节能、替代性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利用,欧盟最早实施减税和退税的优惠措施。如:奥地利对环保领域投资免资本税,空气污染控制设备减所得税、公司税、固定资产税;挪威对旨在降低废气排放量的投资免投资税;葡萄牙对利用太阳能、地热、其他形式的能源、利用垃圾生产能源的工具或机器的增值税减5%。此外还有法国、瑞士实施的设备投资加速折旧等优惠政策。然而与美国、日本侧重于促节能、新能源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不同,欧盟比较注重限制高碳排放。

纵观其他国家的税收政策,在促进产业低碳化发展的过程中,都在以研发、生产、销售、使用、服务各过程的“低碳化”为核心,实施正面激励和逆向约束兼施的税收政策,构建了较完善的税收体系,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相对于中国来说,在西方国家碳税或资源税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运用。虽然各国在税制改革上侧重点不同,但都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实现产业低碳化发展。那么,作为以高碳产业为主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则更需要如此了。

四、促进中国产业低碳化发展导向的税收政策建议

税收政策日渐成为企业投资选择的重要因素,借鉴西方国家税制经验并结合当前中国发展低碳产业总体要求与特点,完善税收政策体系建议如下:

(一)完善所得税政策

1.优化所得税优惠方式

在鼓励节能产业发展方面,坚持间接引导与直接激励相结合,以间接优惠为主直接优惠为辅,使所得税调节手段由单一形式向多元化拓展。可考虑:灵活运用研究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延长可再生能源产业的企业的亏损弥补期限等。

2.扩大所得税优惠范围

坚持全面促进与积极引导相结合,既要扶持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销售,又要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推广应用;既要鼓励节能投资,又要引导节能消费。如对个人投资节能减排产业获取的股息、利息、红利所得允许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企业将实现利润用于节能减排技术研发与节能减排设备购买的再投资,全部退还其在投资部分已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等。提高企业与个人投资低碳产业的积极性。

(二)完善流转税政策

虽然增值税在税收收入中贡献最大,但短期内可以调整的空间并不是很大,我们可以在现行消费型增值税的基础上,对关键性的、节能效益显著且因价格等因素制约其推广的重大节能设备和产品,给予优惠;相应调整税收结构;取消有毒农药、农膜低税率等规定。

消费税的作用主要在抑制高碳产品生产上,可进行以下调整:从环境评价和能源效能的角度,将目前不符合节能技术标准的高能耗、高碳排放的产品纳入消费税纳税范围;设置差别税率,对不同的产品根据其能耗和碳排放的程度分别确定税率,并适当扩大级差;考虑在零售环节开征成品油消费税,进一步提高大众的节能意识、环保意识。

(三)完善资源税政策

资源税费是矿山企业特有的税费制度,矿产资源的税费制度调整既要考虑维护国家权益,又要鼓励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活动,繁荣和促进矿业发展。可行的调整方案如:扩大资源税征税范围;由于各矿山企业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可在计税依据上将按企业产量征收改为按划分给企业的资源可采储量征收。

(四)完善进出口税收政策

中国虽新增了些进出口优惠政策,但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低碳产业发展,还需增加限制性措施,可在以下方面适当调整:对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大的进口设备征收进口关税或环境附加税;对消耗本国大量自然资源但对输入国的环境污染极轻或无污染的初级产品或半成品征收资源出口税或环境附加税;根据国家能源政策导向,调整出口货物退税率。

(五)完善其他税收政策

营业税:对从事节能减排以及可再生能源技术研发的单位和个人,在技术转让业务及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以促进节能技术的推广和使用。车辆购置税:对于以清洁能源为动力的车辆及新能源汽车可适当按比例给予减征车辆购置税优惠。车船使用税:改革车船使用税的计税依据,对不同能耗、不同排气量的车船规定不同的额度,实行差别征收。

(六)建立健全绿色税收体系,改革相关税收制度

从短期看,可通过整合现行税制中具有促进节能、碳减排、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研发、利用的税种,调整其税制要素,对其进行绿色化改造。从长远看,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对消耗不可再生能源和高二氧化碳排放的产品,可择机设立些新税种,如碳税、碳关税、环境保护税、能源消耗税等,通过合理的税收制度设计开征新税种,可支持政府以一种成本有效的方式实现碳减排,并有助于构建有效促进经济发展和减少财政赤字的更为公平和效率的税制。

【参考文献】

[1] 马栓友.税收政策与经济增长[M].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

[2] 郭庆旺,吕冰洋.十年来税制运行的基本特征分析[J].税务研究,2004(11).

[3] 黄磊,蒋维.欧盟环境税政策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2008(1).

[4] 李成,王哲林.税收政策变动影响我国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实证研究[J].税务研究,2010(6).

[5]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赴美考察团.英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及对我国的借鉴[J].中国财经信息资料,2011(7).

低碳政策下配送问题研究 篇7

随着低碳理念的盛行,物流业作为能源消耗大户,厉行节能减排是大势所趋。物流配送作为物流各环节中碳排放量最大的环节,也必将成为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的重点关注对象。根据《斯特恩报告》(Stern Report)的数据,[1]物流运输的排放量占了整个物流环节排放量的14%,而我国则达到了21%,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低碳政策的指导下,未来政府也必会对配送领域实行碳排管制。物流配送企业必须适应相关政策,做出进一步的调整,这就对物流配送企业在业务运营和企业管理理念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少研究已经开始考虑低碳政策对于配送决策的影响。张江华[2]等针对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问题,引入了碳排放度量方法,建立了碳排放交易机制下的物流配送路径优化模型。杨明荣等[3]从配送的协同机制入手,研究了实现配送低碳化的主要问题。杨珺等[4]研究了供应链运作中考虑不同碳排政策对于物流企业配送模式的影响,建立了多容量配送模型,并针对不同的低碳政策对企业配送提出了建议。作为配送活动的具体执行者,物流配送企业在低碳政策指导下优化自身业务,优化配送决策,能够积极促进配送资源优化配置,促进物流能源合理运用。同时可以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对环境的压力,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低碳经济发展。

2 不同低碳政策介绍

低碳政策是一个较为广泛的定义,本文仅介绍三种政策。

碳排放政策主要是指强制排放政策,即政府对企业的生产设置严格的排放限值,超过限制则需要交罚金,甚至勒令停产。这是一种非常严厉的政策,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碳交易政策是将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物流企业被配予一定的排放配额,如果企业排放超过给定额度就需要购买一定的排放额度。现在全球有欧盟排放权交易所、英国排放权交易所、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和澳洲气候交易所这4个交易所。我国将于2016年开放全国碳交易市场,计划在天津设立一所综合性碳交易所。

碳税政策是指针对二氧化碳排放量所征收的税。该政策并没有对企业限定严格的排放上限,而是按照一定的税率对全体排放额征收税。关于具体税率也有多种制定方式,可以像个人所得税那样阶梯制定税,也可以统一的以一个税率收税。杨雨薇等[5]认为,目前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的碳税范围在0.01~0.10元/kg CO2eq。

3 不同低碳政策对于配送决策影响分析

强制排放属于严格的政策性调控,一个恰当合理的碳排放限额是关键。过低的碳排限额会限制企业的配送业务开展,甚至是停止配送。过高的碳排限额则会使其强制作用大打折扣,对企业的约束力大幅降低,造成企业盲目追求配送运营成本降低,而碳排放显著上升。

碳税政策属于利用税收经济杠杆进行调节。将碳排放视为商品,以碳排放量为切入点,而一个合理的税率是关键。若碳税率较低,排放量成本对企业总成本影响不大,企业可以优先考虑降低配送车辆运营等费用。随着碳税率逐步提高,企业不得不考虑排放量带来的碳税成本。此时,碳税成本将逐渐高于配送运营成本,物流配送选择就必须考虑碳排放量,碳税政策的效果也逐渐体现出来。

强制排放政策与碳税政策属于企业被动执行的政策,而碳交易政策与其相比最大的特点就在于企业具有主动执行性。[6]并且在前两个政策下,企业无法从减排中取得实际的经济效益;而碳交易政策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将碳排放权市场化,通过调节碳排额度与碳交易价格实现碳排调控,且企业有可能从减排中获得余下排放权向外交易,取得经济收益。

4 降低配送中碳排量的建议

4.1 采用新技术及新型设备降低配送活动碳排

利用科技手段,采用新技术与新设备,降低物流配送企业业务运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量。这些都是比较直接有效的手段。

优化车辆运力结构。淘汰设施老化严重、排放量较大的车辆,使用油耗较小的车辆。使用大型化、专业化的运输车辆,提高车辆的装载量率。将集装运输与散装运输相结合,重点物资运输与普通物资运输相结合。促进以大型车和小型车为主的车辆运力结构的形成。

使用替代能源。天然气代替柴油,能够大幅降低排放,在技术条件与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推广使用乙醇燃料。用CNG汽车代替传统油耗汽车,引入双燃料低能耗的车辆。实现能源消耗结构的优化,能够有效地从源头控制碳排放。

搭建配送信息平台。建立及时有效的配送网络系统,实现配送的网络化、集成化、规模化、组织化,能够有效防止和应对配送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并能够及时处理由此带来的额外排放。建立定位系统,实时追踪车辆运输情况,第一时间处理相关数据,实现配送信息及时更新。

4.2 针对不同的低碳政策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

面对不同的低碳政策,物流配送企业应该采取不同的经营策略。经营策略的多样化是实现降低排放的有效途径。

强制排放政策是约束力与强制力最强的政策。对于物流配送企业而言,政府制定的碳排放额度是一切配送业务运营的基本出发点。在强制排放政策下,企业在做配送决策之前需要详细计算该次配送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额,如果超过排放额度就必须进行配送优化。若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通过优化仍无法实现总排放量低于规定的额度,那么就可以考虑将该次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或者是放弃该次配送。

碳税政策是政府利用税收手段对物流配送企业的排放进行调控。相对于强制排放政策,企业有了更多的选择,经营策略的制定也相对灵活。碳税作为配送成本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低会直接影响配送企业的经营状况。因此,物流配送企业尽量选择碳排低的配送计划,降低排放量,减少碳税额。

碳交易政策是最为灵活的政策,在该政策下物流配送企业有更多的经营策略可以选择。通过降低排放量,节省排放额,可以将多余的排放权出售以弥补企业其他的成本。同时,物流配送企业可以将碳排放权作为战略商品加以储备,当市场上碳交易价格较低时买入额外的碳排放权。而物流配送企业也可以通过减少排放将余下的碳排放权储存,这将有利于激励配送企业主动降低碳排。

5 结论

本文在介绍了不同低碳政策之后,分析了强制碳排、碳税与碳交易政策对配送决策的影响,并以降低碳排放量为目的提出了两点建议,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研究低碳政策下的配送问题,符合现阶段我国低碳物流发展的趋势;发展低碳配送,符合经济新常态的要求。实施低碳配送,对物流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研究在低碳政策下的配送问题,对于进一步完善配送体系、优化配送结构等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针对即将出台的低碳政策会对企业在配送中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针对性地提出了建议,对推动低碳配送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低碳政策,配送决策,碳排放

参考文献

[1]Stern N..Stern Review: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R].HM Treasury,London,2006.

[2]张江华,李进.碳交易机制对物流配送路径决策的影响研究[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4,34(7):1779-1787.

[3]杨明荣,林玉山.基于低碳物流的协同配送[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9(33):13-15.

[4]杨珺,卢巍.低碳政策下多容量等级选址与配送问题研究[J].中国管理科学,2014,22(5):51-60.

[5]杨雨薇,林淑芬.碳税和碳交易条件下的物流配送中心选址模型[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33(4):119-122.

各国低碳政策研究综述 篇8

关键词:低碳,低碳经济,政策

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 为抢占新一轮的经济优势, 各国政府都积极努力出台国家政策, 推动、保障低碳经济和技术的发展, 制定本国和本地区的节能目标, 并积极推出政策措施以实现这些目标。

一、发达国家的主要政策

1. 英国的低碳政策

英国作为低碳运动、低碳经济的发起国, 对推动世界低碳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英国先后出台多项政策, 保障本国低碳经济的发展。2003年, 政府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经济概念, 并宣布到2050年从根本上变成一个低碳经济国家。2008年11月, 议会通过《气候变化法案》, 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为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立法的国家, 并同时成立能源和气候变化部。2009年4月, 政府宣布将“碳预算”纳入政府预算框架, 设立7.5亿英镑的投资基金, 追加104亿英镑的投资共同支持包括低碳和先进绿色制造业在内的新兴技术产业。2009年7月, 发布《英国低碳转换计划》及《英国低碳工业战略》《可再生能源战略》《低碳交通计划》配套文件, 标志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在政府预算框架内特别设立碳排放管理规划的国家。

2. 德国的低碳政策

德国政府通过立法和约束力较强的执行机制保障低碳经济的运行, 已经把气候保护、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纳入本国的经济发展战略, 并开始实施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 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具体目标。德国先后出台了《环境规划方案》《废物分类包装条例》《循环经济与废弃物法》《可再生能源法》, 还颁布《联邦控制大气排放条例》和《能源节约条例》, 制定“气候保护高技术战略”。2009年, 继续扩大投资, 启动气候友善投资计划, 促使德国到2020年达到再生能源发电占比为25%~30%;到2030年将沼气占天然气使用的比重提高到10%。还制定《可再生能源供暖法》, 计划到2020年, 将可再生能源供暖的比例提高到14%。

3. 日本的低碳政策

各届政府都致力于宣传推广节能减排计划, 主张建设低碳社会, 争取走在世界的前列。为此, 多年来一直注重各项政策的制定和革新。先后出台《节约能源法》《国家能源新战略》《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草案, 以及《财年能源白皮书》《推进低碳社会建设基本法案》等。

4. 美国的低碳政策

美国一直注重能源和环境保护问题, 出台了多项政策, 在低碳技术等方面保持较高的水平, 低碳经济发展迅速。20世纪70年代, 成立了国家能源部, 并在1978年颁布《国家能源政策法》, 此后多次进行修订。2007年7月, 参议院提出《低碳经济法案》, 2009年2月, 正式出台《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投资总额达7 870亿美元, 主要用于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4月, 加利福尼亚州制定《低碳燃料标准》, 这一标准影响到更多州的效仿。

二、发展中国家的主要政策

1. 中国的低碳政策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已经确立发展“低碳经济”的道路, 并出台相关的政策, 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诸多方面努力。中国政府从法律方面出台多项法律促使低碳相关领域的发展, 包括国家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清洁生产促进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还有多项政策措施, 包括《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等。目前国务院研究制定中的扶植政策包括:《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新兴能源产业发展规划》《发展低碳经济指导意见》和《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业发展的意见》等。

2. 印度的低碳政策

2009年, 印度被评为清洁发展机制最好国家, 在全世界登记注册项目最多。有220家科研机构从事有关气候、气体排放等方面研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 减排工作取得相当大的成就。为更好减少能源消耗, 出台多项政策, 并开启一系列的具体行动。2007年, 总理承诺, 印度在2050年前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不会超过发达国家。6月成立较高级别环境顾问委员会, 2008年“应对气候变化全国行动计划”, 2009年9月, 启动“国家太阳能任务”, 预计到2020年发电20亿瓦, 在30年内, 计划投资190亿美元用于太阳能研发和应用。新能源部起草《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 为此印度专门设立能源效率局。2010年, 对主要家庭电器等的标准即为强制标准, 2010年后出台节能建筑法、能源效率标准;所有车辆的能源效率标准两年内全部实施。到2011年12月, 将颁布所有机动车的燃料效率标准;完成节能建筑条例立法。

3. 墨西哥的低碳政策

墨西哥2008年12月政府已制定2050年前使温室气体排放在2002年水平基础上减半的目标。2009年6月启动的《气候变化特别计划》, 是《2007—2012墨西哥全国发展规划》的组成部分, 指出到2012年前, 每年减排温室气体5 000万吨, 政府将为此投资600亿比索。2010年1月, 能源部限制进口效率低的旧车, 并鼓励发展低碳技术, 同时积极制定第一个全国性汽车排放标准。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低碳政策的差别

第一, 从政策出台时间看, 发达国家较早, 发展中国家较晚。主要原因在于经历工业化的时间不同。发达国家一般在19世纪中期开始工业化进程, 而发展中国家大多在20世纪中期, 这使得后者还没来得及思考这些问题, 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到大力发展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

第二, 从政策效果看, 发达国家已开始显现, 发展中国家还不明显。发达国家一般出台政策比较早, 出台后又不断调整、完善, 促使政策显现出积极的效果, 民众也能享受到低碳鼓励政策的优惠, 所以效果显著。而发展中国家出台政策较晚, 在执行过程中还会遇到一些阻力, 因此民众还没有体会到低碳相关政策的优惠, 所以效果并不明显。

第三, 从政策内容看, 发达国家比较具体, 发展中国家并不明确。发达国家出台的政策包括导向性的, 也包括具体性的, 更加侧重具体性的政策。各国率先出台导向性的政策, 保证本国发展低碳经济、低碳技术的方向。此后出台一些具体的鼓励政策, 都是与企业、民众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 因此通过政策的各项鼓励措施, 能够从民众的行为开始转变, 促使本国低碳领域的发展。发展中国家目前出台的政策主要是导向性的, 当然也包括部分具体性的政策。各国的政策处于不断完善、不断细化的发展过程中。

第四, 从政策完善程度看, 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完善。发达国家由于出台政策时间较早, 政策运行过程较长, 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弊端在后续政策的制定中已经得到完善和补充。由于诸多国家出台政策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内容比较细, 因而政策体系较为完善。反之, 发展中国家这些方面还需要不断加强。

发达国家的低碳政策经验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后者可以在结合本国实际出台政策, 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参考文献

[1]IPCC.气候变化2007:综合报告[R]//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第一、第二和第三工作组的报告.日内瓦:IPCC, 2007.

[2]吴季松.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坤民, 等.低碳经济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4]庄贵阳.低碳经济引领世界经济发展方向[J].世界环境, 2008, (2) .

[5]任力.国外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及启示[J].发展研究, 2009, (2) .

[6]鲍健强, 黄海凤.循环经济概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选择 篇9

型社为会, 走了范碳可应可生持再对活续, 生气发探能候展索源变之我开化路国发立。碳和法从, 交管1进易理98, 一市9关步场年注加制开和强度始保法设, 障律计我, 食制国建品度就设安建开资全设始, 源等制强节民定化约生一节型领系、能域列环, 减低境倡排碳, 友导经济规好低政策。制定这些政策主要是要达到, 强化节能减排, 促进低碳能源利用, 切实降低碳依赖程度、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推动经济走上清洁而稳定的发展道路;增强碳汇能力, 减缓生态退化, 建设生态环境优美的家园;倡导低碳生活, 形成全民参与的低碳社会;促进可持续的包容性增长, 实现千年发展目标。

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管理的意义在于, 促进中国经济向低碳转型。通过低碳经济立法来约束经济主体经济行为, 鼓励企业节能降耗。比如通过环评来对企业的排放进行强制约束, 通过财税优惠政策来增加企业节能降耗的积极性, 等等。通过相关低碳经济政策, 促使人们逐步改变消费观念, 改变形成低碳的生活习惯。通过相关政策指南, 增强环保意识, 形成我为人人, 人人为我的生活理念。实现民族复兴, 促进可持续包容性增长。我国在经济增长过程出现的问题是收入分配不公。经济增长了, 但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受益, 有的人受益多, 有的人受益少, 特别是贫困人口受益更少。而包容性增长最基本的含义是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通过包容性增长, 可以让更多的人享受全球化成果, 让弱势群体得到保护,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保持生态平衡, 重视社会稳定,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损害别国人们的利益。

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管理的历程

从1990年起, 中国政府派出代表团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谈判, 1992年6月11日, 中国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该公约于1993年1月5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 自1994年3月21日起对我国生效。1998年5月29日, 中国政府签署《京都议定书》, 2002年8月30日被核准。2009年5月20日, 中国政府公布了有关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立场的文件, 即“落实巴厘路线图”。2010年3月9日, 中国政府批准《哥本哈根协议》。

我国政府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大力推行计划生育, 1978年以后使计划生育成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政策自实施以来, 使得中国人口减少了4亿多, 有效地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这对缓解人口与资源环境矛盾, 促进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积极作用。2001年12月29日, 中国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1992年8月提出《中国环境与发展十大对策》, 这是中国制定的第一份环境与发展方面的纲领性文件。该文件指出,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是中国当代以及未来的必然选择。1994年制定和发布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1996年3月, 《“九五”规划》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2001年3月, “十五”规划全面地体现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和要求, 具体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各领域的阶段目标, 并专门编制和组织实施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重点专项规划。2003年, 中国政府制订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2005年7月2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指导意见, 2008年8月29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从1990年开始。1990年, 在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下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协调小组, 负责统筹协调我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国内对策措施。1998年, 设立了国家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 作为部门间的议事协调机构。2003年10月, 国家成立了新一届的气候变化对策协调小组。协调小组的成员单位包括财政部、商务部、农业部、建设部、交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和中国民航总局均派出有关负责同志担任协调小组成员, 并指定了本部门的联络员。2004年11月9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正式发布, 通报了国家温室气体清单及适应与减缓气候变化相关的政策措施, 2004年12月, 中国向《公约》秘书处正式提交了该通报。2006年12月26日, 《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发布, 这是是我国编制的第一部有关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国家评估报告。2007年6月4日, 公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 这是发展中国家在该领域的第一部国家方案。2008年10月29日发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 全面介绍了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以及中国对此进行的体制机制建设。2009年11月和2010年11月分别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9年度报告》和《2010年度报告》。2010年10月18日, 国家“十二五”规划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途径。2010年7月19日, 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出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通知。2010年8月, 发展改革委在北京启动试点工作。首批试点包括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和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保定八市。

从行业层面的角度来分析我国实施的一系列低碳经济政策的历程, 或许更能看出低碳政策的连续性和特点。

工业领域的低碳政策体现在节能降耗, 减少污染方面。早在1989年3月, 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产业政策要点的决定》, 要求加强宏观调控, 调整产业结构, 鼓励发展经济效益好、消耗低的行业和产品。1990年, 《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要求“对浪费资源和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 特别是小造纸、小化工、小印染、小土焦、土硫磺等乡镇企业, 必须责令其限期治理或分别采取关、停、并、转等措施”。

1994年4月, 国务院发布了《90年代国家产业政策纲要》, 要求促进应用技术开发, 加速科技成果的推广, 显著提高产品的质量、技术性能, 降低能耗、物耗及生产成本;要求分行业制订并实施对产业发展有重大作用的关键技术研究和开发计划。1995年6月,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和对外经济贸易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 1997年、2002年及2007年分别进行了修订。1999年转发《清理整顿小炼油厂和规范原油、成品油流通秩序意见》和《关于清理整顿小玻璃厂、小水泥厂的意见》等。2005年11月, 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于2007年和2010年进行了修订) 指出: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规模, 降低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 制定并实施钢铁、有色、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 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制定并完善国内紧缺资源及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政策。2009年中国政府陆续出台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 各规划都把淘汰落后产能, 提高技术水平, 节能减排作为重点。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指出了近期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目标任务。2010年4月1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

印发了《中小企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2010年05月06日发布了《钢铁工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 2010年11月25日印发了《水泥行业节能减排指导意见》。

农业领域低碳政策主要体现在减少排放和增加吸收两方面。首先从从减少排放来看。1989年12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二十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农业环境的保护, 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及植物生长激素”。农业部2001年在全国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组织各级农业部门重点以蔬菜中高毒农药残留和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为排查对象,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高毒农药、兽药违规使用和残留超标问题。2002年4月11日农业部、质检总局联合发布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第十一条规定, “从事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单位或者个人, 应当严格按规定使用农业投入品。禁止使用国家禁用、淘汰的农业投入品”。2005年开始, 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行动, 并对对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补贴, 是我国启动的第一项农业技术补贴。其次, 从增加吸收层面来看。

《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 (2002年12月28日修订) 指出, 要以保护和提高草原的载畜能力为目标, 合理规划草原畜牧业的发展。各省级的《农业环境保护条例》也要求保护草原、草场和人工草地。2010年10月, 我国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投入134亿元对八个省区牧区进行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

1981年12月, 人大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 1982年2月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 由此建立了义务植树制度。1995年, 国家体改委、林业部联合颁布的《林业经济体制改革总体纲要》提出:“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 对依托森林获取直接收益的单位, 逐步征收森林生态补偿费”。2001年, 国家林业局、财政部下发了《关于2001年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任务的批复》, 森林生态效益补助资金试点工作正式开始。2009年11月6日, 国家林业局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 确定了林业发展规划的三个阶段目标, 最终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增加森林碳汇能力。自1978年以来, 中国先后实施了包括三北防护林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等重点防护林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等生态建设项目。2009年8月,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意见》, 要求进一步优化工程建设布局。从2010年起, 财政部和国家林业局开始在20个省区开展造林补贴试点工作。此外, 颁布施行了《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办法》, 进一步加大防沙治沙力度。2010年7月6日, 国家林业局发出《关于开展碳汇造林试点工作的通知》, 正式启动碳汇造林试点工作, 引导企业自愿捐资造林增汇。2010年8月, 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

目前我国建筑运行能耗约占我国全社会总能耗的30%, 抓好建筑节能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举措。1986年建设部发布了我国第一部《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该标准适用于严寒寒冷地区的采暖居住建筑, 提出了节能30%的节能目标。

1995发布了《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节能目标提高到50%。2001年我国发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2003年我国又发布了《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2005年, 国务院发布的《进一步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的通知》指出, 我国房屋建筑材料中70%是墙体材料, 推进墙体材料革新和推广节能建筑是改善建筑功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措施。财政部和住房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 实施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太阳能屋顶计划”, 把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作为建筑节能工作的重要内容, 逐步提高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水平。

交通运输业是中国仅次于制造业的第二大油品消费行业, 同时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行业, 是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行业。2006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发布的《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对铁路运输、农业渔业机械、交通运输发展模式等方面作出了专项规划。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现在的国家环境保护部) 于2007年11月26日发布的《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规划》规定, 大型、特大型城市要把防治机动车尾气污染作为改善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内容。交通部也先后印发了《2007年交通行业节能工作要点》、《关于进一步加强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意见》和《交通行业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明确提出了交通行业节能减排的主要任务和求。交通运输行业是用能大户, 也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2010年及‘十二五’期, 交通运输业将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

2007年发布高技术产业、电子商务和信息产业等领域的“十一五”规划。2010年10月, 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提出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 立足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 现阶段重点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

2010年10月,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加强政策支持和规划引导,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成为先导性、支柱性产业。

中国低碳经济政策管理的走势

继续加大对绿色行业的激励政策。绿色行业是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的行业, 这些行业往往投资周期长, 投资风险大, 私人投资的意愿较低。政府可以通过比如财政补贴, 税收减免, 优化投资软环境等政策来吸引投资, 促进这些行业的健康发展。

努力实施绿色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完善公共交通体系。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 特别是土地资源。通过继续完善公共交通体系, 加大绿色基础设施投资, 可以达到优化利用资源, 减少碳排放的目的。

此外, 鼓励低碳可持续农业, 监督安全食品生产, 通过适当的财政补贴手段, 发展有机农业, 在农业生产中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从源头上减少对环境和食品的污染, 同时还能对土壤、水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持, 证健康食品的多样性需求做出贡献。在食品安全方面, 除了在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绿色, 在生产加工领域要强化监管力度, 保证人们食用的食品真正绿色。

目前, 我国气候变化立法体系虽基本成型, 但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因此, 首先要弥补立法空白, 完善立法体系, 急需制定一部综合性的能源基本法, 即《能源法》, 加快制定《湿地法》等;其次, 增强我国立法的操作性;再次, 强化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的法律责任体系;还有, 将国际条约的法律要求及时融入我国的气候变化立法等等。通过立法来对企业的排放进行强制约束。

加强环境政策整合, 重视战略环境评价。环境政策整合是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 其目标就是将环境政策考量植入其他与环境政策有关的部门的发展政策制定与执行之中。战略环评是高级别环境保护中一项环境评价过程, 有助于将环境考量整合到政策、规划和项目的制定过程中, 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我国在未来政策层面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应该:促进政策级战略环评, 加强对法规层面战略环评的初步研究, 将社会影响评估纳入战略环评和法规层面战略环评。

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政策引领 篇10

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能源政策

(一) 转变发展方式

世界能源科技蓬勃发展, 特别是一些战略性能源高科技将成为促进国家能源发展的决定性力量, 也直接关乎国家能源安全。当前, 我国能源约束明显, 能源利用效率低, 低碳能源关键技术尚未完全掌握,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 亟须在能源基础科学研究、前沿能源技术研究、先进关键技术、重大能源装备研发制造等方面加大创新力度, 促进能源提供方式、运输方式及消费方式的转变, 实现能源科学发展。

(二) 加强政策引导

第一, 强化能源节约和科学替代。大力淘汰高耗能行业落后生产能力, 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率先试点, 通过低碳技术的引入和改造, 成为探索低碳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实施循环经济, 降低不合理能源消费, 提高能源效率。超前谋划化石能源替代问题, 不断提高我国能源的可持续发展。第二, 开征碳税和推行碳交易。充分利用节能减排与低碳经济发展之间的政策协同关系, 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支持低碳经济的市场体系和政策体系。第三, 实施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采购政策。优先采购经过生态设计, 并经过清洁生产审计, 符合环境标志认证的低碳产品。

(三) 打好制度基础

第一, 建立绿色证书交易制度。“绿色证书交易制度是指建立在配额制度基础上的可再生能源交易制度。在绿色证书交易制度中, 一个绿色证书被指定代表一定数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 当国家实行法定的可再生能源配额制度时, 没有完成配额任务的企业需要向拥有绿色证书的企业购买绿色证书, 以完成法定任务。通过绿色证书, 限制高碳能源的使用, 引导企业研发和采用低碳技术, 发展低碳的可再生能源。”第二, 打造能源科技基础平台。科技基础平台是由研究实验基地, 大型科学设备和仪器设备、科学数据与信息等构成, 通过有效配置和共享, 服务于全社会科技创新的支撑体系。

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技术政策

(一) 开发源头控制的“无碳技术”

无碳技术是指以无碳排放为特征的清洁能源技术。到2015年, 中国的能源对外依存程度将进一步提高, 大约2/3的原油、1/5的天然气要依赖进口。清洁能源是不排放污染物的能源, 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可再生能源是指原材料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 如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可以循环再生, 不存在能源枯竭的可能。应优先发展太阳能、大力发展风能、积极发展核能、稳步发展水能、加快发展生物质能。

(二) 发展过程控制的“减碳技术”

减碳技术是以高效能、低排放为特征的技术, 即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以IGCC技术和ITC技术为例。首先,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 (IGCC) 技术。IGCC技术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洁净煤发电技术, 发电效率可达45%, 能实现98%以上的污染物脱除效率, 可达到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燃煤污染物的近零排放。其次, 信息与通信 (ITC) 技术。ITC行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 其自身的碳排放相对较低, 同时, 在电力传输过程中, 在高耗能的建筑物和工厂中及交通工具的使用中, ITC行业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降低能源使用数量方面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 电子账单、网上支票、媒体、音乐等对传统纸张、CD的取代, 这些都降低了制造和运输时产生的碳排放。

(三) 实现末端控制的“去碳技术”

去碳技术是以力求降低碳含量为特征的技术。应大力发展CCUS技术。CCUS技术, 即碳捕获、利用与封存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技术, 是指把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二氧化碳进行提纯, 继而投入到新的生产过程中, 对其进行循环再利用。与CCS相比, CCUS不是简单地封存, 其优势在于可以将二氧化碳资源化, 能够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 具有较强的现实操作性, 力求达到温室气体的负排放。近年来, 中国CCUS技术取得了长足进步, 成功开展了工业级的CO2捕集示范, 并在CO2利用等技术环节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

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产业政策

(一) 发展低碳农业

低碳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既要有较高的产量、优良的品质, 又要保证产品安全, 并对环境无污染, 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大力开展科技攻关, 选育高产、优质、安全的品种, 研发新型肥料, 坚决抵制对环境产生污染的农药。

(二) 发展低碳工业

发展低碳工业的目标就是尽量减少工业废弃物的排放,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生态环境。循环经济是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由“动脉产业”和“静脉产业”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物质流体系, 是“废物”循环与产品循环的耦合, 有助于实现废弃物的少排放,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三) 发展低碳服务业

发展低碳服务业, 需要从餐饮、旅游、金融等重点行业入手。在低碳餐饮方面, 注重采购环节的低碳化、生产环节的低碳化和食品服务环节的低碳化。在低碳旅游方面,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 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统一, 绝对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旅游资源为代价而获得发展, 否则这种发展将得不偿失。在低碳金融方面, 加强对碳金融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尽快构建和完善我国的碳交易市场, 开发如低碳信贷、低碳保险等低碳金融产品。

(四) 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 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 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我们要着眼于抢占未来技术和产业制高点,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立足我国国情, 努力形成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充分发挥科技的第一生产力作用, 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科技驱动低碳发展的消费政策

倡导低碳消费, 培育全民低碳消费方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媒体广泛宣传, 提高人们环境保护意识和节能减排意识, 大力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树立生态道德, 实现由人类中心主义文化向生态整体主义文化的转变。

提倡绿色消费, 引导全社会形成节约、文明、适度、合理的节约型消费理念和文化。鼓励人们积极减少碳足迹, 增加碳汇, 在直接消费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 在后消费阶段注重碳补偿。例如, 减少一次性产品的使用, 多进行网上办公, 休息或外出时及时关闭电脑, 改变“面子消费”和“奢侈消费”, 积极开展植树造林等。

低碳财政政策 篇11

关键词:低碳农业;财政税收;分析

中图分类号: F812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8.001

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农业活动中的碳排放过多。低碳农业主要是利用低碳技术,将资源进行循环利用,使资源高效运作,减少碳的排放量,从而在节约利用资源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低碳农业,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因此,做好低碳农业发展与财政税收支持路径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

1 发展低碳农业的意义

发展低碳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其意义主要有:一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低碳农业要求人们在尊重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各项农业活动的操作,进而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二是降低碳的排放量。实行低碳农业,会增加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提高化肥使用效率,减少污染。并且会大大提高废物的利用率,从而减少碳的排放,达到低碳的目的;三是实现碳的循环利用率。低碳农业主张农民在田地中不再燃烧秸秆,而是将其作为肥料进行有效的利用。在饲养家禽方面也可以将其作为肥料等进行使用,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对于提高人们的经济效益,促进低碳农业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1]。

2 低碳农业发展与财政税收支持路径

低碳农业不仅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做好低碳农业发展与财政税收支持路径的探索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加大宣传力度

要想实现我国低碳农业的发展,需要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通过对低碳农业的学习,明确低碳农业的重要性,从而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与落实。所以需要政府财政部门加大对低碳农业宣传资金方面的投入力度,为低碳农业的宣传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为此,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加强对低碳农业的宣传:一是通过拉条幅、制作宣传小册子等方式,加强对低碳农业的宣传。同时政府财政部门需要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进而为其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有利条件;二是通过开讲座等方式,加强农民对低碳农业的认识。政府部门可以通过聘请技术人员等方式,为农民进行技术培训,从而帮助农民进行科学的种植,合理进行农业活动,降低碳的排放量;三是发挥媒体作用。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在电视媒体、网络等影响范围较大的平台进行宣传,从而扩大影响范围,让更多的人认识与了解低碳农业,实现对农民的正确引导。

2.2 通过财政手段吸引人们从事低碳农业

通过财政手段鼓励人们从事低碳农业的方法有:一是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社保等事业的进步与发展,推动农村的公共服务;二是结合当地实际情况,鼓励发展潜力较大的产业,并且通过减免税收、进行相关的补贴等方式,在帮助农民增加经济效益的基礎上,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三是对低碳农业提供保险。农民在实行低碳农业的过程中,势必会担心其风险,建立低碳农业的保险,可以有效减少农民的风险,为农民实行低碳农业提供保障,进而推动低碳农业的有效开展。

2.3 加大农业的预算与支出,优化产业结构

我国是农业大国,因此农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国家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但当前我国涉农的财政投入,缺少一定的合理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进而使其结构更加合理化,进一步推动低碳农业的发展。为此,相关工作人员需要做到:一是加强财政在农业技术和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可以有效提高农民的生产量,并且对于农民进行规范的农田操作等也有重要的影响;二是缩减对机构经费的投入,增加对农业保护的投入。工作效率的高低不在于人员的多少,而是要看其工作效率。因此,政府财政在投入的过程中,应减少对机构的投入,而是要加大在科研、生态基础工程等方面的投入,进而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保障[2]。

2.4 实行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

对农业进行统一管理,可以有效提升农业的发展水平,并且对于低碳农业的宣传发展也具有重要影响。为此,相关部门及工作人员,应该在保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农业进行统一的规划与管理,从而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和规模化。在此过程中财政部门可以通过对农业的补贴等发挥其杠杆的作用,促进农业的平衡、健康发展,进而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到对环境的保护,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结语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低碳农业的发展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需要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从而采取适当的方法与措施,发展我国低碳农业,推动国家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唱晓阳.低碳农业视角下财税政策支撑体系建构研析[J].农业经济,2014(07):34-35.

[2]何平均.促进低碳经济发展财税政策的国际实践及启示[J].改革与战略,2010,26(10):187-190.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篇12

一、低碳经济的内涵

低碳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 它以三低三高为特点, 即低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低二氧化碳排放以及高能源效率、高经济效率和高经济效益。低碳经济通过构建能源的高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为手段进行技术和制度创新, 在确保经济稳定、持续增长的同时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低碳经济首先要求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实现经济发展, 保证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提高。其次, 低碳经济要求技术进步, 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 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从上述内涵来看, 低碳经济的理念从根本上满足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与环境保护共存的要求。低碳经济将促进世界各国进行以新能源、新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 促进各国企业在新的经济标准下重新洗牌, 同时会创造出一个基于能源量和低碳企业的新型金融市场, 对以美元和传统企业为基础的金融市场提出挑战, 并逐渐替代。因此低碳经济中蕴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巨大的发展机遇, 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提供了新的契机, 代表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的推方最终将改现有的世界经济竞争格局。

二、世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

以美国、欧盟和日本为代表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接受低碳经济概念并采取了诸多措施, 不仅将低碳经济作为应对生态环境变化和能源危机的一种途径, 更是将它作为国内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创造新的经济增长引擎从而占领经济发展至高点的重大机遇。

1. 日本的政府主导发展低碳经济模式。

日本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 并制定和完善了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确立了确立了政府主导、技术先行、制度保障、行为落实为核心的日本低碳经济发展模式。

2008年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低碳社会是日本发展的目标”, 将以减少碳排放为着手点, 大力发展低碳科技、进行制度变革和创新、改变传统的高碳生活方式, 最终将日本建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有别于传统工业社会的低碳社会, 这就是著名的“福田蓝图”。“福田蓝图”提出后, 日本国立环境研究所等机构在2008年9月发布了《日本建设低碳社会行动计划》, 为“福田蓝图”的目标进行了可行性论证, 并提出了12项具体行动方案。2009年, 日本公布了《绿色经济与社会变革》的政策草案, 目的是通过实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等措施, 强化日本“绿色经济”。在该草案中提出了刺激经济和实现低碳社会的中长期方针, 还提出了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和征收环境税等具体措施。

日本政府为实现低碳社会的目标, 加大了政策导向性投资的力度。在2009日本的经济刺激计划投资中就包括了以低碳革命为核心内容的投资未来计划, 规模约为160亿美元。其目标是通过这些投资, 实现未来在利用以太阳能为核心的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方面上达到全球最高水平;进行低碳交通创新和变革, 率先全面推广低碳绿色能源汽车, 开创全球最新模式的物流运输行业;最终将日本缔造成为新型资源大国, 引领全球低碳发展模式的潮流。

2. 欧盟的经济复苏与转型相结合的低碳经济战略。

欧盟在2007的首脑会议上确定了低碳经济发展目标, 并通过顶层设计的政策调控和基础层面的市场机制, 实现从高碳工业经济转向低碳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体现出较高的整体发展水平。

2008年金融危机后, 欧盟把促进经济复苏的短期措施与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战略结合起来。欧盟计划到202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可再生清洁能源消耗比例和石化能源消费量分别比1990年减少20%, 并为此制定了具有强制性和具体实施措施与计划的“能源气候一揽子计划”, 在2008年的峰会上成功获得通过, 并加大了政策性投资力度。至2013年, 欧盟在低碳经济建设方面已经进行了约1050亿欧元的投资, 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复苏、创造了很多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都强有力的地推动了欧盟经济继续向高能效、低排放、可持续的低碳方向转型, 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未来技术和整个经济的竞争优势。

3. 美国低碳经济的后起之路。

美国一直以来对低碳经济态度并不积极, 在奥巴马总统上台以后情况发生改变, 积极投身于低碳经济的建设。

2009年, 奥巴马积极参加了哥本哈根会议, 并在国内宣布全面废除布什政府消极的气候政策, 颁布了以开发新能源为核心内容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 计划投资近8000亿美元对经济进行刺激。其中涉及对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节约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以及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 使低碳经济发展成为经济刺激计划中的重要部分。美国实行的低碳经济政策把经济复苏的短期目标与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新模式相结合, 以图重振美国实体经济, 在经济增长中继续保持竞争优势。

为发展低碳经济, 美国积极推动立法, 构建向低碳经济转型的法律框架, 推动温室气体减排, 发展清洁能源, 以实现向低碳经济转型。2009年通过的《美国清洁能源法案》, 明确规定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 实行温室气体总量控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 确定清洁能源发展目标。同时美国政府提出了190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 进行低碳经济发展和建设的相关应用技术和基础科学研发。

三、我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建议

在主要发达国家凭借低碳领域的技术和制度创新优势, 加紧实施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构筑世界新一轮产业和技术竞争新格局的时候,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我国必须在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同时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改善。为了构建设这样一种和协发展和良性循环的模式, 唯一的选择就是发展低碳经济。

1. 制定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强化制度变革与创新。

如果说低碳经济发展战略是引路的明灯, 那么制度变革与创新则是低碳经济发展的保障。在技术与理念都与发达国家有一定差距的现状下, 首先我们应结合十八大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战略目标, 学习借鉴先行的发达国家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 深入研究和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 点燃我国社会经济向低碳经济方向转型和发展的引路灯。

在微观层面应积极进行制度变革与他新, 构建适当低碳经济政策体系和培育友好的市场环境, 探寻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发展之路。应该进行低碳经济示范试点, 建立和加强碳排放强度考核制度, 试行在试点区域和行业内开展碳排放交易。比如, 可以在制造业集中和高碳排放集中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山角洲区进行碳排放交易体系试点, 先从区域入手探索碳交易, 积累经验, 待成熟后可全面铺开。在局部和行业试点的碳排放交易阶段, 初期可选择能源、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等行业。

2. 完善市场机制, 激励企业进行低碳经营和技术创新。

市场机制是最有效率的制度安排, 在发展低碳经济时必须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应积极探索碳税和碳交易等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机制, 在产业政策、金融、环境、科技等方面进行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 创建碳交易所需要的基础设施, 包括交易平台、清算结算制度以及相关的市场监管体系。

在完善市场机制的同时, 应对市场的微观基础进行政策引导与激励。政府应以运用市场机通过产业规划、财税政策、融资政策等充分引导微观主体, 积极参与低碳产业、研发低碳产品、进行技术创, 从而提高我国微观主体的竞争力, 进而在未来全球的低碳模式经济中取得竞争优势。

3. 积极参与低碳经济的国际合作, 进行低碳技术交流合作。

科学技术创新是发展低碳经济, 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低碳技术发展上, 不能固步自封, 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强调自主创新, 同时也认识到“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以多种方式积极开展国际技术交流合作, 以更短的时间提高我国科技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 缩小与发达国家在低碳技术方面差距。通过加强与发达国家在碳捕获和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关键技术的交流合作, 加强消化吸收和创新, 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 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局面。

摘要:本文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经济持续发展为切入点, 探讨了低碳经济的内涵, 介绍了主要发达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发展现状, 为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了政策建议。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低碳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艳君.世界低碳经济发展趋势和影响.国际经济合作.2010.02.

[2]冯之浚, 周荣.低碳经济: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根本途径.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第20卷第4期

[3]沙之杰.低碳经济背景下的中国节能减排发展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10月

[4]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02第23卷1期

[5]罗超.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和政策措施 (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财经大学.2012.11

[6]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7]徐呈旭.中国碳排放量与GDP的关系及预测.经营管理者.2010年10期

上一篇:筏形基础下一篇:大学生互助旅游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