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政策影响(共12篇)
财政政策影响 篇1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民间金融体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民间金融改革也正在进行中, 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民间借贷应该合法化。民间金融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很多专家学者均已对其进行了比较深刻的研究, 并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民间金融发展最重要的问题还是在于民间借贷, 所以对于民间借贷的研究仍然很重要。本文主要探讨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于民间借贷的影响, 以及如何看待民间金融。
关键词:民间借贷,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民间金融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资金供求矛盾也日益突出, 在这样的背景下, 民间金融对解决很多方面的资金急需, 弥补金融机构信贷不足, 加速社会资金总量的扩充、流动, 确实起到了拾遗补缺的积极作用。民间借贷作为民间金融里最重要的问题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引起广泛关注。影响民间借贷的因素有很多, 其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相对更为主要。
一、民间借贷的定义、分类与效应
(一) 民间借贷的定义
民间借贷行为自古以来一直就有, 在日常生活中也普遍存在, 按照有无利息可以分为无息借贷行为和有息借贷行为。例如, 人们平时出门忘记带钱向朋友、同事等借钱不久便归还, 返还时不需要支付利息的就是无息借贷, 无息借贷行为主要发生在亲朋好友、乡里乡亲之间。有息借贷行为主要是指当事人之间均以盈利为目的的借贷行为, 借款人借出部分款项以获取利息收益, 贷款人因为经济需要而愿意支付一定的利息从借款人那里获取所需资金。有息借贷行为多发生在个体商户以及中小企之间, 其借款对象主要是民间金融机构。
从法律上来说, 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借贷。只要双方当事人意见表示真实即可认定有效, 因借贷产生的抵押相应有效, 但利率不得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相关利率。民间借贷分为民间个人借贷活动和公民与金融企业之间的借贷。
中国人民银行定义民间借贷概念为:相对于正规金融而言, 泛指在国家依法批准设立的金融机构以外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等经济主体之间的资金借贷活动。从广义上来说, 民间借贷既有合法的也有非法的, 既有正当也有不正当的, 在此仅考虑排除了高利贷、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集资的民间借贷关系。
(二) 民间借贷主体的分类
随着民间金融的不断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这个领域来, 并由以往的民间借贷主体呈现多元化趋势, 民间借贷也改变了过去在熟人之间调集资金的传统用途, 转而变成陌生人之间的合同关系和常见的融资渠道。
借款方主要有:自然人、个体工商业者、中小型企业以及微型企业等。
贷款方主要有: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基金、村镇银行和信托以及金融租赁公司等各种类型的民间金融机构。
(三) 民间借贷的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
民间借贷带来的积极效应:借贷参与的主体呈现多元化, 借贷形式比正规金融更为灵活;手续方便, 资金到位时间缩短, 资金的有效使用效率得到提高;加快了地方政府组建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步伐;激活了农村金融市场, 拓宽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为紧缩货币政策实施带来了良好效应。
民间借贷带来的消极效应:削弱了金融宏观调控力度;冲淡了宏观调控的效果;增加了现金管理和贷款回收难度;缺乏相应法律保护, 资金纠纷不断;将相当一部分投向高耗能、高污染、房地产企业, 给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诸多不协调因素和问题。
二、民间借贷发展的情况
近几年来,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 我国民间金融体系也得到了迅速发展。据相关机构调研估计, 中国民间借贷余额在2011年中期同比增长38%至3.8万亿元, 相当于银行总贷款额度的7%。经调查, 2011年广东省农村农户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的贷款比例在40%以下, 从民间融资渠道获得的贷款比例在60%以上。民间借贷作为填补正规金融服务供给总量不足的填充物, 在我国金融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微型企业、个体工商业主、中小型企业提供了大量的资本支持, 拓展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同时也缓解了银行借贷资金不足的矛盾, 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金融经济的发展, 发展也日趋火爆。
2011年8月, 柏文喜提出“市场深化呼唤民间金融合法化”的观点。2011年, 央行为缓解国内中小企业的“资金荒”问题, 高调认定民间借贷贷款利率不得超过国家银行同类贷款利率的4倍即为合法, 拉开了民间借贷合法化的序幕。2012年两会期间, 银监会前主席刘明康、利时集团董事长李立新等均表示支持民间借贷合法化。2013年3月6日下午, 在浙江团开放日, 浙江省副省长毛光烈在回答记者提问吴英案时说:“应该把民间借贷阳光化、规范化, 拿到地面上来。”民间借贷合法化正在火热发展。
三、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产生的影响
(一) 财政政策对民间借贷的影响
1.国家采取加大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时, 是为刺激经济的发展, 利率上升。从经济学上面来讲, 政府支出的增加意味着总需求 (或总支出) 的增加, 这将使产量和收入增加, 从而增加对货币的交易需求量, 在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条件下 (或LM曲线不变) , 新增加的货币需求会使利率上升, 最终引起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的下降来保证货币市场均衡。这个过程, 在IS-LM模型上表现为LM曲线不变, IS曲线向右移动, 总需求的增加引起收入和利率的同时增加。
从现实意义来看, 短期内政府增加支出和投资的目的是促进消费与投资, 因而利率会下降从而减少储蓄以促进投资, 这时的贷款利率较低, 资金需求方获取资本较容易且融资成本低, 此时民间金融资金需求减少。同时, 对于资本贷出方来说, 获取的收益少, 自然会撤出资本转向其他热门投资行业, 以获取更高的收益, 也就是说, 民间金融资本供给减少, 由需求供给曲线移动均衡点的移动规律可知, 民间借贷发展不景气。长期来看, 政府投资最终会使利率升高, 贷款利率也随之升高, 金融市场的资金因受到限制而减少, 故需求方对民间金融资本需求增加, 民间金融市场借贷利率也上升, 获取的收益也上升, 从而吸引了更多的资金进入民间金融借贷系统, 此时供给也增加, 民间金融也获得发展。同理, 当国家减少公共支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时, 往往是为了减缓过热的经济发展状态。在短时间内, 利率开始上升以吸收存款增加储蓄减少投资, 此时贷款利率也上升, 这时如有投资需要进行, 便转向民间借贷, 民间借贷获得发展, 但长期结果是利率下降最后又阻碍民间借贷的发展。
2.总体上来看, 当国家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时, 鼓励投资及以需求上拉经济。开始时, 货币政策为了配合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 利率会下降民间金融所占市场比例下降, 但最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利率上升, 此时民间借贷所占比例又上升。反之, 当国家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时是为了抑制需求, 开始时货币政策为了配合财政政策的有效实施, 利率会上升民间金融所占市场比例上升, 但最后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会使得利率上升, 此时民间借贷所占比例又有所回升。民间借贷利率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行业的发展是否景气, 整体性就看国家是想刺激投资还是抑制投资。
(二) 货币政策对民间借贷的影响
货币政策是解决信贷总量投放过剩的问题, 高度统一性非常强, 造成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的农业产业化经济链资金需求严重不足。而民间借贷以其简便、快捷为农业产业化经济链提供了资金支持, 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1. 从具体内容方面来看:
第一, 法定贷款利率对民间借贷利率有影响。目前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规定, 国务院批准和国务院授权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各种利率为法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及资金供求关系, 一般在一定时期内对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作出规定。民间贷款的利率一般来说是高于法定贷款利率的, 原因主要是我国民有经济只能从官方金融中得到不到20%的总贷款, 难以满足强大的资金需求, 对于很多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来说, 获得贷款有严格的审核机制, 没有一定的担保从非民间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是很难的。在这种情况下, 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便填补了官方金融不能为民有经济的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本的空缺, 所以更多得不到官方金融贷款的借款方主体更愿意支付高于官方贷款利率的利息来获取自己发展所需要的资本, 在这种情况下存在大量的需求。所以, 当法定利率上升的时候, 更多的资本需求者会转向民间金融系统, 更增加了需求, 此时供不应求, 民间借贷利率也必然上升。反之, 当法定利率下降时, 会有一部分借款主体转向官方金融机构, 从而减少了民间借贷的需求, 所以民间借贷利率会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官方金融机构贷款约束条件等, 这部分借款主体的数量并不会太大, 所以其下降幅度也是有限的, 变化不是很大。总的来说, 民间借贷利率与法定利率走向一致, 法定利率上升民间借贷利率也上升, 但是法定利率下降对民间借贷利率的影响不是特别大。
第二, 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对民间借贷的影响。当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上升时, 官方金融机构所能够用于贷款的资金明显减少, 这时候金融机构会更多地吸收存款而减少贷款, 所以金融市场对民间金融机构的资金需求会增加, 民间借贷获得发展;当法定准备金率和贴现率下降时, 官方金融机构拥有更多的资金可以投放到贷款中去以获取贷款利息增加收益, 这时会凭借较低的融资成本占领更多的贷款市场, 此时民间借贷发展受限。
2. 总体来说, 货币政策松紧度对民间借贷存在影响
(1) 当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时, 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会比较宽松, 此时金融市场上资金比较充足, 更多的资金需求者会选择利率较低的官方金融贷款, 以降低自己的融资成本, 从而市场上面对民间金融的借贷需求便会下降, 民间借贷就不会十分景气, 民间金融机构也会相应地降低借贷利率以增加贷款额度, 获取贷款利息。 (2) 当采取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时, 金融机构的贷款政策会比较严格, 审核要求也比较高, 这时候会有很多资金需求者特别是微型企业和个体工商业主会转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贷款, 哪怕是付出更高的融资成本也要获取发展资本, 这时候民间借贷需求会明显上升, 民间借贷利率也会有所上升, 此时民间借贷发展景气。 (3) 当采取中性货币政策时, 原来可以获取官方金融贷款的借款人因其较低的融资成本及对其的优惠政策, 不会放弃官方金融贷款转向民间金融机构。同样的, 在民间金融机构贷款的借款者并不能享受到官方金融机构的贷款优待, 而且民间借贷利率稳定及其带来的便利性也不会放弃现在的贷款而转向官方金融机构。此时, 官方金融借贷与民间金融借贷维持平衡状态。
四、如何看待民间借贷
首都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谢太峰认为:“无论从我国信用体系自身发展的规律看, 还是从我国经济发展对金融活动的要求看, 民间借贷从地下走向地面、由“暗箱式”操作走向“阳光化”运作、由无合法身份走向合法经营, 都是民间借贷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天则经济研究所茅于轼认为:“民间借贷肯定是利大于弊”, “要扫除一切不利于发展民间借贷的各种障碍,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金融业的整体效率。”2011年中国人民银行有关负责人也表示了民间借贷是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
很多观念认为民间借贷的发展不看好主要是在于高利贷问题, 认为高利贷助长了一部分人的剥削意识和不劳而获思想的滋生, 发展下去勤劳致富将被巧取豪夺取而代之, 但正因民间借贷存在一定的问题才更加需要国家和市场的正确引导。一定要辩证地看待民间借贷的发展, 既然正规金融组织满足不了市场的资本需求, 而且民间金融可以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就应该理性认识民间金融的发展, 并且可以通过采取一定的辅助措施, 将民间借贷的利发挥到最大化, 同时将它的弊尽量地减到最低, 实现双赢。
参考文献
[1]于明春, 于志明.民间借贷异常活跃因素分析[[EB/OL].金时网-金融时报, 2008-2-25.
[2]尹倩, 漆庆.浅析民间借贷合法化[J].企业导报, 2012 (7) .
[3]何泳奕.浅析我国民间借贷发展现状及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12.
[4]柏文喜.市场深化呼唤民间金融合法化[EB/OL].中国经营网, 2011-8-8.
[5]全国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编写委员会.经济基础知识 (中级) [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 2009.
[6]谢太峰.如何看待民间借贷现象[EB/OL].搜狐财经, 2008-09-02.
[7]茅于轼.到底如何看待民间借贷[EB/OL].茅于轼新浪博客, 2011-9-18.
财政政策影响 篇2
关键词:财政政策 民间投资 经济危机
一、引言
关于财政政策对民间投资的影响,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形成了关于“挤出效应”和“挤入效应”的争论。国内学者基于已有理论成果,并利用中国的数据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比如:郭庆旺、赵志耘(1999)认为在利率受到管制的条件下,政府投资不会挤出民间投资,反而会对民间投资产生挤入效应;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宏观课题组(2000)提出了提升我国财政政策效应的途径和对策;刘溶沧、马栓友(2001)基于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检验了财政政策是否存在挤出效应;胡琨、陈伟珂(2004)则利用向量自回归(vAR)方法,对我国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定量分析。
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都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都把财政支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得出财政政策的实施“挤出”或“挤入”了民间投资。这种分析略显粗糙,因为增加的财政支出被用于各种领域,不同领域的支出,对民间投资将产生不同的效应。当然,也有学者尝试过对不同种类的财政支出进行分析,比如许莉、郭定文(2009)将财政支出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费、国防费和行政管理费,分析了各种不同类别的支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但这种分类只是照搬财政统计年鉴的财政支出项目,没有进行有效的分类和数据整理。本文尝试弥补目前研究的这些不足。
二、数据处理及说明
在本文的研究中,重点关注了国家财政在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和民生与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支出对民间投资的影响。本文的财政支出的数据来源于中国财政年鉴中的各项财政支出数据,私人投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社会固定资产投入的数据,选取的时间段为1992—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内的数据,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1)1992,我国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大量的民营企业,民间投资开始活跃。(2)中国财政年鉴自2007起,统计项目有较大的变动,为了便于比较和保持数据统计标准的一致性,本文只选择2006年及其之前的数据。(3)为了解决通货紧缩的困局,我国从19开始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段时间的数据能很好地反映国家财政政策的经济效应,本文所选取的数据包含了这一重要的时间段。在数据选取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选用国家用于基本建设投资的财政支出来衡量,科研创新支出选用挖潜改造和科技三项费用再加上文教、科学和卫生事业费用中的科学费用来衡量,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事业支出选用文教、医疗和卫生事业费用减去科学费用来衡量,民生和社会保障支出则选用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来衡量。
本文对数据做了以下处理,一是用以1978年为基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把各项数据的名义值转化为真实值,这样可以消除价格水平的波动对结果产生的影响,保证跨年度数据的可比性;二是对不变价格变量做自然对数变换,这不仅符合一般的经济理论,保留了变量中的有用信息,还能剔除共线性、异方差的影响。本文用计量软件Eviews5.0对数据做计量分析。
财政政策影响 篇3
一、财政改革的重点和走势分析
(一)财政改革的重点和瓶颈障碍
1、税制改革。我国的税收制度从建国至今大致经历了统一全国税收,建立新税制;改革工商税制和统一全国农业税;以分成制为特征的行政性分权的税制改革;以分税制为特征的经济性分权的税制改革等四个阶段。1994年实施的税制改革使得我国的税收形势日益好转,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适用于我国的核定地方财政收入与支出量的标准法和因素法很不完善,给完整地按照标准的分税制模式构造的体制带来诸多困难,制度设计存在缺陷,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等问题。
2、预算编制改革。预算编制改革重点是推行部门预算制度,建立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指标体系,并实行综合财政预算和零基预算。近几年取得的成效表现在:预算编制时间大为提前;预算覆盖范围更加广泛;预算编制方式更加科学合理;预算的完整性大大增强。通过预算编制改革,初步规范了预算编制的程序、方法和内容,一定程度增强了预算的刚性,提高了预算分配的透明度,推动了公共财政框架建立的进程。由于体制磨擦和利益冲突,在预算编制改革的实施过程中,存在预算收支决策分权不彻底和预算监督集权流于形式;缺乏合理的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定额标准,随意调整预算;预算执行绩效评价工作缺乏系统性研究,信息传导机制不流畅、不健全;预算的软约束,主要体现在预算的弹性大、控制力弱,导致隐瞒收入、私设账外账和财政支出效率不高等问题。
3、国库集中收付政策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是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配套措施,对强化预算约束,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改进国库管理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正在实行和推行过程中,财政国库集中收付所面临的问题是:预算编制与资金管理、政府采购之间缺乏衔接,部门预算有待于深化:与之配套的法规制度相对滞后;集中收付制度实施的网络信息平台不完善。
4、财政转移支付改革。近年来,随着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确立及不断完善,我国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政策目标不够明确,定位不准;二是转移支付形式偏多,结构不合理;三是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办法不够规范,区域之间财力增长与转移支付不均衡;四是转移支付力度不足,转移支付调节功能微弱;五是转移支付制度缺乏法律的支撑和保证;六是对转移支付资金的拨付和使用情况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约机制。
5、政府收支分类改革。2007年,全国财政预算管理实行新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新的政府收支分类体系,按收入、支出功能、支出经济三大体系进行分级细化了财政预算科目,明确了政府收支范围,增加了预算透明度,分类体系更加科学、规范。但是,在预算执行,特别是预算执行分析评价,以及利用财政预算执行分析结果为政府制订政策提供参考方面,还存在新老科目衔接、口径调整、分析剔除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
6、政府集中采购改革。我国政府采购制度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实施,经过十多年的推广和发展,使其规模、对象以及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健全财政职能、强化财政监督、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探索性成效。但还存在一些缺陷,主要有:政府采购规模小,按国际经验,政府采购的规模一般占当年财政支出的30%左右,而我国2006年的规模仅占当年财政支出的9.158%;与政府采购配套的法规有待于继续加强,现阶段,我国虽然制定了《政府采购法》,但是尚未形成与之配套的政策环境,法律的可操作性差;缺乏完善的采购监管制度,政府采购不透明,在实践中缺乏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权力制衡;现行财会制度不尽完善,难以对政府采购制度的有效运行提供匹配的支持。
(二)财政改革的走势和行动策略
公共财政的基本目标是建立和谐导向型的公共财政体制,体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经济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渐进式的改革路径,使公共财政活动更趋均等化、民主化、法制化和可持续性。
1、建立更为和谐的分税制财政体制。首先,将更加科学合理地界定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之间的事权,将涉及资源配置和区域范围受益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支出职责明晰确定;中央与地方实行扁平的层次化管理。其次,合理划分税权,建立适度集权和适度分权的分税制模式。通过完善税收法律体系来规范税权划分;赋予地方适度的税收立法权;在合理划分事权和财权的基础上,坚持公平、公正原则,重新架构我国中央税体系和地方税体系的税种组成,确立地方税主体税种,以增强地方税收能力,促进地方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和谐。
2、完善公平的分配制度。结合财政支出体制改革,将不断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对国民收入(或GDP)进行再分配的调节功能,逐步实现财政均等化。尽管通过财政均等化弥补因收入分配或成本引起的财政差异可能会导致一定的效率损失,但从公平的角度(尤其是在基础教育、基本卫生保健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提供与分享方面)看,实现财政均等化仍具有优势,并且也势在必行。财政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收入差距,以及影响财政收支的客观因素,核定各地区标准化收入和标准化支出,合理确定对各地区的转移支付的规模;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严格控制专项转移支付规模,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等。着力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逐步缩小贫富差距。
3、不断优化财政支出,着力打造民生财政。一是合理界定财政支出范围。财政支出范围必须依照政府职能的范围适时调整,减少“越位”性支出,加大对社会保障、贫困人口、科技教育、卫生医疗、公检法、行政管理等社会公共领域的资金投入,确保重点支出项目的资金需要。二是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一方面要调整财政资金使用结构,减少建设性和生产性支出,加大社会公共需要的购买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以促进我国经济从投资推动型向消费拉动型转变;另一方面要调整财政支出的区域性结构,进一步加强对西部和贫困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以确保这类地区政府机构的正常运转和公共产品与服务的提供。
4、再塑社会保障系统,维护基本社会公正。社会保障体系是维系基本社会正义和校正市场经济失灵的公共政策之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需的稳定器。在今后一个时期,将进一步扩大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的试点范围,在全国逐步做实个人账户;逐步提高养老金统筹层次,建立正常的养老金调整机制;拓宽社会保障覆盖面,在继续巩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同时,逐步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障制度。在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方面,切实将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大力推进农民工参加大病医疗保险;同时,进一步明确政府的全民社会保障责任,对政府保障责任的履行进行有效的政绩考核,建立健全考评和问责机制。
5、推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建立绿色财政。把绿色财政纳入公共财政体制框架中来,将环境投入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之一,以强化政府的财政职能。在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预算科目中建立环保财政支出预算科目,逐步提高财政对环保监理、规划、标准、信息、宣传和科学研究等。绿色财政实质是将财政政策执行、财政支出结构、资金使用方向倾斜于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财政支付,支持政府和相关部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通过财政投资,向社会提供环境基础设施和其他公共环境服务;通过财政转移支付等手段,支持环境落后地区和需要重点倾斜支持的环保项目;通过环境税收、资源定价或其他财政手段,调节社会不保护自然的经济行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循环经济和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财政改革对财政审计的影响和内在需求
(一)审计理念要创新。正在进行的以建立“公共财政”和与之相配套的“民生财政”、“绿色财政”、“阳光财政”为目标定位的财政改革使财政收支结构、财政运行方式等发生着深刻变化。其具体表现是财政收支内容和范围变化、财政工作的机构和对象相应调整、以及对财政考核内容的调整等等。这些变化对政府审计,特别是对财政审计的理念、方式、重点、范围等提出了新的需求。适应公共财政理念、框架以及覆盖范围的变化,财政审计要满足其“公共性”。“民生财政”要求审计关注“民本问题”。“绿色财政”要求审计关注生态文明和环境保护建设。
(二)审计领域要拓宽。实行诸如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政府采购制度和收支两条线制度后,形成了新的机构,国库集中收付部门、政府采购中心、代理银行等成为新的财政审计对象。除此之外,实行费改税后,征收主体由原来的业务主管部门改为税务部门;实行所得税共享后,国税、地税的征管范围出现了交叉,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审计的范围也将产生变化;随着流转税体制的改革,增值税征税范围逐步扩大,国税、地税对流转税的征管对象都将发生变化,审计监督的对象和延伸审计的对象也需要随之调整。
(三)审计内容和重点要调整。公共财政活动的内容和范围,以及民生财政、绿色财政要求,大大扩展了财政审计的内容和范围,对审计工作的要求更高提升,审计工作的重点相应需要调整。要求审计更加关注宏观性、建设性、效益性、效能性等问题,更加关注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问题,更加关注国家利益、经济安全问题。在财政管理层面,我国的决算作用将逐渐弱化。与这种变化情况相适应,财政审计应当把主要的精力放在预算编制、执行的合理、合法、效益性上来,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关注预算管理中的问题,关注支出标准和预算定额的制定是否科学,各项支出是否建立了完整的评估机制等。
(四)审计方式方法要更新。预算管理改革为主导的财政体制改革,将使审计在对财政预算执行事中和事后监督的同时,注重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合法性、科学性与执行状态的事前监督。在审计方法上,也将更加重视预算的定额测定、预算用途分析和执行效率评价方法。在审计组织方式上需要采用更为有效、科学、合理的组织方式。
(五)审计中的制度性问题要解决。随着财政改革的不断推进,给审计工作带来许多新的冲突和矛盾。如税收审计中,中央和地方审计管辖权与现行财政体制矛盾问题;有些地方实行了预算单位所谓的会计委派或集中核算制,在这种体制下审计与被审计单位之间增加了会计核算中心,被审计单位可能就核算责任问题相互推诿、扯皮,使资料提供、具体事项的询问、责任划分等问题难度加大。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后,行政性收费、罚款、财政资金的拨付业务由财政部门、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和代理银行共同完成,各个单位在参与预算执行过程中承担着各自的责任,一旦出现问题,应明确划分责任。
(六)审计技术手段要变革。与构建公共财政框架体系相适应,我国财税部门正在建设金财工程、金税工程和金关工程。财税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程度日益提高,给财政审计带来了巨大挑战。以税收征管改革为例,目前税务系统正在建立以信息化加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税收征管模式。新的征管模式并非像我们想象的是信息化来适应征管工作,而是要在实现信息化的基础上,以业务流程为主线,对税收征管业务流程重新进行梳理、整合、优化。从其本质上说,是利用信息技术和其他技术对税务机关内部组织结构和业务运行方式进行根本改造,这种征管模式的建立,税收征管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从审计发展战略的高度,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认真研究以网络为基础的计算机辅助审计手段,研究被审计单位信息化建设对财政审计的影响,使财政审计能够与时俱进,适应技术发展所带来的变化,并能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变粗放型的审计为集约型的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三、财政审计发展的路径选择和政策建议
(一)更新审计理念,调整审计目标
新形势下财政审计应紧跟财政改革的进程,树立为促进建立“公共财政”、“阳光财政”、“绿色财政”、“民生财政”而监督与服务的审计理念。以规范预算管理、推动财政体制改革、促进建立公共财政体系、保障财政安全、提高财政绩效水平为总体目标。具体归纳为“六个促进”: 一是促进财税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二是促进预算管理的进一步规范;三是促进预算绩效考评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四是促进财政资金安全和使用效率的进一步提高;五是促进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措施的进一步到位;六是促进财政政策和制度执行的进一步有效。
(二)理清审计思路,明确审计重点
围绕财政审计目标,财政审计应坚持“揭露问题、规范管理、促进改革、提高绩效”的思路,全面提升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层次和水平。主要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收支并重向以支出审计为主转变,关注支出结构优化性,支出方向合理性,转移支付规范性;二是从预算编制拨付向预算分配管理审计转变,监督预算资金在不同层面的分配管理情况,强化预算约束和预算分配的公正性、透明度,规范预算分配秩序;三是从查错纠弊向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转变,强化对公共资金流转过程及使用效果的审计监督评价;四是从重点审计一级预算单位向延伸审计二、三级预算单位转变;五是从揭示微观层面的问题向注重分析研究宏观层面的问题转变。要善于从科学发展的角度审视审计发现的问题,把握问题的性质,分析未来的发展和变化趋势,以充分发挥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的建设性作用;要逐步开展对财政分配职能履行、财税政策贯彻执行效益的评价,促进政府和部门问责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关注国家财经政策、重大决策的贯彻落实;关注财政改革和经济运行中带有普遍性、倾向性的突出问题,注重分析研究政策、体制、机制和制度上的问题,从制约权力和促进完善法规制度、规范预算管理、提高资金效益、完善公共财政制度的角度提出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审计保护财政经济运行的“免疫功能”。
(三)拓宽审计领域,扩展审计内容
财政政策影响 篇4
笔者认为, 现代市场经济就是一个货币化的市场经济。既然市场经济如此依赖货币, 既然货币本身依赖人们的信心, 那么当代的市场经济就必然依赖于人们的信心。考虑个人的消费, 如果消费者对未来充满了信心, 他就会在现时增加消费支出。考虑企业的投资, 如果对某个市场充满信心, 管理层就会在这方面增加投资。反之, 如果微观个体失去了信心, 就会对经济活动产生相反的影响。
而财政政策之所以能见效, 也一定依赖于公众心理的作用。乘数要发挥作用, “链条”的联动和效力必须有所保持, 否则则无任何明显刺激作用可谈。
为了进一步说明信心对经济的影响, 下面用模型进行表达。
二、模型分析
为了简化分析, 首先假设:
1、生产函数满足经典假设, 数学表达为Y=F (K, L) 。
2、经济体处于一个封闭型经济条件下, 宏观恒等式为Y=C+I+G。
3、资本K、劳动力L、消费C、投资I均是信心σ的函数, 并且只要民众的信心增加, 资本、劳动力、消费、投资就都会增加。
4、经济和信心是成正比的, 只要民众对未来有信心, 经济就会增长。
5、信心是政府支出的函数, 表示为σ=σ (G) , 但dσ/dG符号不确定。
6、根据前面两个假设, 要想知道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 只要知道政府支出对
信心的影响就可以了。
信心的影响就可以了。
可以看出, 政府支出对于民众信心的
实际上表示的就是民众信心对于产出的影响。类似地, 实际上表示的是民众响。类似地, 实际上表
模型分析告诉我们, 只有当信心对总产出的影响大于信心对私人部门需求的影响时, 积极的财政政策才会使人们的信心增加, 从而导致产出增加。
三、数量分析
下面用具体的数量分析, 来说明我国目前所处的情况。本文所适用的数据均来自于深圳国泰安公司的csmar经济、金融、证券研究数据库, 计量软件使用的是Eviews软件。
1、信心对需求方面的影响:
这里选择2003年~2008年的月度数据, 具体指标如下:
cons: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因变量代表社会总需求;pr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trust:消费者信心指数;inc:居民存款的变化值, 代表居民收入。
回归结果如下:
通过检验, 各个系数也都非常显著的, 而且系数符号也很符合预期。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可以通过该检验, 故满足协整关系, 该模型的函数关系成立。在试验过程中, 笔者也进行了月度数据的调整, 发现各个调整系数并不显著, 故可以认为在该模型中, 月度之间不存在差异。
2、信心对供给方面的影响:
这里使用2004年第四季度至2008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具体指标如下:
qgdp:GDP季度数据, 代表产出, 因变量。qpr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代表总产品的价格。
qcost:消费性支出, 代表厂商成本, 原因是这里本来考虑用职工工资总额表示企业的成本, 但是职工工资总额数据不易寻找, 而职工工资总额与居民的消费性支出存在很大相关性, 故使用消费性支出数据作为替代变量。结果为
同时系数均非常显著, 而且残差通过显著性水平为5%的单位根检验, 说明所设模型成立。模型中运用了季节调整, 故季度数据之间的差异性比较大。
我们可以以2008年9月份为例, 计算一下信心对经济的影响。
需求层面看,
2 0 0 8年9月份, i n c=4 4 1 9.6 5, trust=93.4, 则9月份的影响系数为0.165437×4419.65+2× (-1.054304) ×
供给层面看, 2008年第三季度, qcost=2855.18qpri (-1) =107.9, 则3季度的影响系数为0.001718×2855.18×107.9+ (-128.3633) ×1=400.91, 假设变化是连续进行的, 则9月份的影响系数为4 0 0.9 1/
因此, 信心对需求的影响要大于其对于供给的影响, 因而中国经济的健康稳健复苏更取决于内需。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核心问题, 在于改变民众的信心。我国政府有效措施若使民众对政府、对企业都重新恢复信任, 这样, 政府的刺激政策才能更行之有效。而令人欣喜的是, 在08年9月之后, 我国政府诸多行之有效的政策从各方面维持和提高了公众对于经济稳定与发展的信心, 也让我国首先走出金融危机。
四、结论
经济的运行并非一种机械的运作。经济运行既然是众多微观个体的活动总和, 就必然体现了微观个体的意志, 政府制定财政政策, 不能不考虑微观个体的想法。
财政政策的效果并不是一个定向的效果, 对经济的刺激有效与否, 需要视当时人们的信心状况而定。财政政策对经济可以起到刺激作用, 但是时间的长短, 却无法言明, 而这取决于公众心理即“信心”。
摘要:现代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信心经济。本文初步探索了在信心经济条件下, 政府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与民众信心的关系。文章的结论认为信心对财政政策的实施效果确实产生了决定性的作用, 政府对于其制定的财政政策所能达到的目标不应盲目乐观, 而是应该考虑到民众信心的作用。
关键词:信心,财政政策
参考文献
[1]、罗伯特·希勒.非理性繁荣【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财政政策影响 篇5
摘要:近年来,经济的发展使人们的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本文在分析影响消费需求财政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关键词:消费需求 财政因素 政策建议
近年来,我国经济以两位数增长速度在发展,仅2007年GDP达到24.66万亿元,比2002年增长65.5%,从世界第六位上升到第四位[1]。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消费需求得到不断满足,但是投资与消费关系不协调的问题也更加突出。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137239亿元,占GDP比重55.6%,高于2006年的52.5%。可见,近两年我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消费需求不足的状况亟待改善。
一、影响消费需求的财政因素
(一)收入分配政策
目前中国贫富差距有扩大趋势,最高与最低收入者收入差距达到18倍左右,我国20%的高收入家庭拥有80%储蓄存款。城乡收入也从1978年的2.58:1提高到2007年的3.32:1,如果再加上医疗、教育、失业等保障等非货币因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可能达到六七倍。如果用基尼系数衡量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根据一般市场经济国家提供的标准:基尼系数在0.4以上为差距过大,而我国2007年基尼系数为0.48。收入差距与居民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是负相关关系,中等收入群体的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的比重越高,居民总体的平均消费倾向就越高[2]。
(二)税收政策
在不考虑进出口条件下,社会总需求由居民消费需求、厂商投资需求与政府购买支出三部分组成,其中消费需求是国民收入和税收的函数,投资需求是真实利率的函数。假设厂商投资需求与政府购买支出不变,只改变税收,在居民消费需求是税收减函数的情况下,减少税收可以使居民消费需求扩大。
不同的税种的影响方式与程度不尽相同:个人所得税。增减个人所得税,是调节居民收入水平、从而调节居民消费和储蓄行为最直接的手段。提高个人所得税,减少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削减居民消费支出,具有抑制消费需求的效应;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增加,通过减少股利所得而具有抑制居民消费支出的作用。在公司所得税可以转嫁的情况下,产品价格上升,导致实际收入下降,因而具有抑制消费需求的作用;消费税。消费税增加,使产品的含税价格上升,导致消费者实际可支配收入减少,造成居民消费支出减少。消费税增加对低收入阶层的课税负担加重,由于低收入阶层的消费倾向一般较高,故消费税的增加将会降低消费者需求总量。
(三)社会保障政策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打破了传统的“广就业、低工资、高福利”以及由政府和企业“统包”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战略从补贴和福利转向市场,公费医疗、义务教育、全面就业等都面临着解体的危胁。这既降低了居民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又直接要求规避风险内生化,人们必须调整收支结构及消费与储蓄的比例,可能推迟消费而增加储蓄。社会保障收入的再分配有利于提高边际消费倾向和扩大消费需求,而且其再分配的效果是明显的,如1982年英国收入最高的20%的家庭与收入最低的20%的家庭税前收入比为120:1,经过社会保障等的再分配后,最终收入比变为4:1,收入差距缩小幅度相当大。
二、刺激消费需求的政策建议
(一)调整收入分配政策,努力增加居民,尤其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
提高城镇居民的收入水平。一方面,要加强对城镇困难群体和低收入者的补助,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全面落实最低工资制度,根据物价上涨情况,适时调整和提高“低保”与“最低工资”的补助标准。另一方面,要加大对再就业工程的投入。我国低收入人口占城镇居民20%以上,而下岗是低收入阶层形成的最主要原因,下岗职工的安置和再就业培训应成为各级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3]。
农民增收的根本出路在于“非农化”。一方面,要延长农产品加工链条,实现生产产品的“非农化”;另一方面,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步伐,鼓励农村居民进城务工和定居,实现农村居民的“非农化”。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和水利设施的投入,实行对农民种粮和购买化肥的直补政策。要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水电路以及通讯设施等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民的居住和消费环境,为农村居民扩大消费创造良好条件。
(二)强化税收杠杆对居民收入分配的调控、平抑和监督作用
可以考虑在现有税制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个人所得税扣除标准,扩大累进程度,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税办法,加大收入由高收入阶层向中低收入阶层转移力度。2006年元月起我国个人所得税费用扣除标准由800元提高到1600元,有专家估计,仅此一项政策可使居民当年消费的增长速度提高0.5个百分点[4];调整和完善消费税。适当调整征收范围,将普通消费品逐步从税目中剔除,将一些高档消费品、资源消耗品、不利于环保的产品纳入消费税征税范围。同时,要优化税率结构水平,根据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情况,对需要加大调节力度的适当提高税率。通过开征物业税、燃油税,规范房地产、汽车交易环节等相关税费征收政策,以减轻消费者购买汽车、住房等税费负担,抑制房地产投机等各项措施,将潜在的消费转化为现实的消费行为,刺激居民消费需求[5]。总之,要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缓解社会贫富悬殊矛盾,体现社会公平。
(三)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保障制度
本着“低水平、广覆盖”的原则,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其重点是要构建覆盖城乡贫困人口的全国统一的社会救助制度,将社会保障制度覆盖到全体社会成员。
楼市政策收紧影响几何 篇6
楼市政策面正趋紧
近期,本刊编辑部接到了不少读者电话,他们共同的反映是,这段时间里去购房,在办理房贷时要比以前严格了不少,这给他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与此同时在市场上,关于楼市政策即将收紧的传闻也是不绝于耳,这给许多人带来了更多的迷惑,市场究竟何去何从?
那么,现实的情况究竟如何呢?为此,记者进行了一番采访。上海凯弈投资咨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赵炜告诉记者,就目前凯弈办理的贷款情况来看,还没有明显感觉到审批政策有什么变化,只是银行在挑选客户方面提高了要求,对客户资质的审核也越来越严格。
据赵炜透露,目前银行对客户的审核方面,在某些条款上的规定更加细致了。比如,在贷款审批之前,银行会对客户的学历、收入、资产、负债、还款能力等情况做出综合评分,评分不达标的贷款申请就将被退回。而在凯弈目前操作的一些案例中就有这样的情况出现,比如有一对王氏夫妻,该对夫妻通过中介于10月在虹口北外滩板块购买了一套总价为172万元二手房。由于双方在结婚前,女方曾贷款购协置过一套位于浦东花木的房产,目前贷款尚未还清。现夫妻双方共同购置此套物业,根据相关政策,如婚前一方有贷款购房行为且贷款未还清的,再购置的房产将按照第二套房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但夫妻两人并不熟悉相关政策,在签署贷款合同当日,两人向银行提出了首付2成,贷8成,且贷款利率下浮30%的申请,该申请立即被到场的银行信贷员驳回,希望两人付足4成的首付款后再办理相关贷款手续。夫妻两人与银行洽谈许久未果,考虑到身边资金有限,且女方婚前所购置的房产每月还需偿还2500元左右的贷款,无法立即拿出另外2成首付款,无奈之下只得放弃了此次购房计划。
除了房贷的办理趋向严格之外,各种有关政策收紧的传言也是沸沸扬扬,其中的焦点就是去年年底出台的针对房地产市场的税收优惠政策。在一系列相关因素的作用下,不少购房者出现了赶“末班车”的心态,我们可以发现,从10月下旬以来,不少一线城市楼市的成交量已经出现了反弹。
其实,此前相关部门人士的表态早已显示了政策端倪。11月3日,银监会有关人士表示,银监会日前敦促国内银行对面向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实施密切监控,对那些负债水平较高的房地产开发商尤其要予以关注。11月4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鉴于目前经济回暖、房地产市场向好的形势,去年出台的一系列楼市优惠政策有可能在年底到期终止。而上海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的表态则使政策收紧的预期更加浓厚,他说:“目前资产价格在不断上涨,监管部门可以降低杠杆率。我认为,很快就可以看到中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对房地产收紧的政策出台。”
众多诱因引发变动
接下来,很多人都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政策在此时会发生这样的转向呢?对此,我们首先必须认清此轮房地产市场刺激政策的实质,其根本目的在于拉动经济的增长。
去年年末,从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贷危机”愈演愈烈,宏观经济面临的境遇异常严峻,外有全球金融危机引发的动荡,主要贸易国经济下滑成定势,出口环境恶化;内有大批企业倒闭,就业形势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刺激内需成了当务之急,而房地产无疑担当了这样的重任,由此也引发了一系列楼市刺激措施的出台。
而现在,在宽松货币政策等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我们现在所面临的经济环境与去年年底相比已经有了实质性的变化。一是经济已经出现了明显回暖的趋势;二是通货膨胀再次抬头。值得注意的是,国务院常务会议已经于10月底明确发出了“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信号。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认为,在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同时,防止通货膨胀,或将成为政府未来经济政策的主基调。在这种情况下,对房地产市场政策的“转向”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同时,房地产市场的持续“高烧”也是一个重要诱因。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房地产开发企业房屋施工面积27.75亿平方米,同比增长15.4%,增幅比1—8月提高1.9个百分点,国房景气指数步入景气区间。中国银行战略发展部高级经济师周景彤日前表示,统计显示今年8月、9月房地产投资增长已超过百分之三十,高于同期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鉴于房地产投资已经上来,且房价涨得太快,市场中投机成分增大。泡沫被不断放大,为抑制投资投机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此前出台的优惠政策应该退出,比如贷款利率七折优惠、降低首付款比例等。
而交行研究部此前就曾指出,随着投资继续维持较高增长,消费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出口走出底部并趋改善,物价逐步走向回升,下半年宏观经济运行将明显好于上半年,将呈全面回暖格局。在经济回升效应、通货膨胀预期和境外热钱流人的三重影响下,资产价格上涨步伐可能加快,应当高度关注其过度上扬带来的负面效应。显然,当前如果要进行宏观层面的调节,房地产无疑又成了最好的手段。
房价不会有大调整
最后,大家想了解的就是,如果房地产市场的相关政策进一步收紧,对房价会有些什么样的影响呢?对此,当前市场上有一种论调认为,政策“转向”意味着楼市“拐点”的开始,市场由此面临大的调整。对此记者认为,虽然未来政策收紧付诸实施的可能性很大,但未来房价不会有大的调整。
首先,虽然从宏观层面看,楼市政策趋紧已是大势所趋,但由于房地产市场与地方政府的切身利益有着很大的关联,所以在具体执行上,仍然会出现参差不齐的情况。比如,近期湖南、吉林等省分别通过不同方式向开发商表示,2010年当地省级政府出台的房地产优惠政策不会取消。
其次,当前政策变动与此前针对楼市的宏观调控还是有着本质区别。其含义在于优惠政策的取消,而并非对房地产市场的发展“踩刹车”,其仍然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对此,中国房地产指数研究院分析师宋会雍表示,作为一种政策信号。无疑会对投资性需求的心理具有很大暗示作用,但是实际效果,主要还是看成交量和房价。而对于开发商,在收紧尺度不明确的情况下,对开发商的影响不会很大,加上近期开发商日子较为“好过”,现在收紧,对开发商的作用明显小于购房者。
最后,在种种相关因素的作用下,内地楼市其实已步入了一个长期的上升通道中。此前,投资银行摩根大通曾发布报告称,随着对通胀的预期上升,料未来6-12个月内地的楼价仍将持续走高,房地产商的边际利润及资产净均将会获得提升。麦格理银行也进一步分析认为,中国房地产业优惠政策取消,无碍该行业良好前景。包括抵押贷款优惠折扣、交易税等部分房贷优惠措施可能会在今年年底前取消,但政府仍将对房屋终端需求者提供支持。
论国家财政政策对高校就业的影响 篇7
就目前而言, 我国处于新成长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 在对比新成长劳动力比例之后, 高校毕业生占大约36%.这个时期也是下岗需要再就业的劳动者逐渐增长时期, 与此同时还是逐渐向城镇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常阶段;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9年, 需要就业的劳动力数量是我国新增加就业岗位的两倍.由此可见, 我国就业压力相当之大, 并且急切需要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 而同样的,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压力之大也不容小觑。
2 目前有关部门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措施
作为就业问题的主要内容, 高校毕业生一直是关键所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中央政策和地方性政策的针对性措施, 但显而易见的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没有财政支出和税收的大力支持, 有效的就业政策根本难以实施。自98年开始国家积极财政的重要目标一直是充分就业或降低失业率, 国家财政部门不断调整其财政支出结构并且增大对就业问题的资金投入量, 就是为了支持就业政策的顺利实施。在之后的几年里, 这一趋势愈加明显, 不但中央如此, 与之相对应的各级地方政府也从财政方面的社保支出中增加了对就业问题的补助资金。
与此同时, 我们看到国家一方面虽然在财政资金的扶持力度上有所增加, 但另一方面, 显然在财政支出力度的比重上依然是比较低的, 对就业的财政支出仅占总支出的0.69%, 也就是说财政支出的支持并没有对进行单例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资金投入量, 而是单单针对了就业总体。
就目前而言, 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促进作用主要是通过在相关财政支出中对收入再分配、对有限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配置以及以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而实现的, 就财政支出对就业而言, 通过“有形的手”政府的财政支出来填充“市场失效”所出现的问题, 因为市场这支“无形的手”通常在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公共物品与公共服务、社会福利领域里通常会出现“使不上力或者不想使力”的情况出现, 这就需要政府运用相关财政政策手段进行的及时调节。
而除开财政支出的另一个方面, 税收对于就业而言, 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相关促进作用主要渠道是通过减轻相关赋税额度, 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进而实现就业增加的目标。
3 笔者对于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相关建议
3.1 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提供相关创业平台
首先就目前而言我国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比例偏低, 主要原因在于三个方面。一方面, 对于专业的创业指导很是匮乏;另一方面创业资金的匮乏, 很多毕业生一毕业就要面临养家糊口的任务, 更本没有多余资金进行自主创业;最后, 整个社会对创业成果的认可度不高, 大多数人还是封闭在公务员、铁饭碗的传统理念里出不来。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我国的毕业生创业意愿普遍不高。对此笔者建议政府可以利用相关的财政政策进行改善:
⑴在各大高校设立专门的创业基金会, 对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进行专业培训, 并帮其申请创业基金。
⑵可以通过政府采购优秀创业机构的方式提高社会对高校毕业生创业的认可度。
3.2 建立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
建立完善的就业政策, 是解决中国目前就业问题的重要条件, 需要根据现实情况自中央明确市场调节就业、劳动者自重创业、政府出台相关政策出促进就业等一系列方针政策, 从正确的切入点处理政府、市场以及劳动者在就业中的相互关系, 既要发挥好政府在其中的引导作用, 也要发挥市场在就业问题中的调节作用, 更要重视劳动者在就业问题中的主导作用。就对就业问题的影响来看, 完善的就业政策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几个方面都可以予以说明:
⑴在就业促进政策体系中, 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点:增加就业的总量、提高就业效率、减少失业率等方面;而从财政的角度来看, 扩大劳动力需求可以通过财政支出和税收优惠政策来实现,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所以可以通过努力促进经济增长来促进就业政策的完善。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个体私营经济、中小企业, 调整相关的就业结构提高相关就业弹性的政策就要通过政府导向来实现, 同时, 政府导向还要通过制定控制视野的合理政策、规范企业裁员的合理制度、不断开发相关人力资源、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等方面进行引导, 以便于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⑵完善就业扶植体系, 所谓的就业扶植体系, 主要是指对政策优先群体比如残疾群体等一切弱势群体在就业方面的促进和帮助, 可以通过提供小额贷款、举办免费培训机构、减免税费来促进其就业创业, 再通过社保补贴、公共服务、开展公益性岗位安置其就业的相关政策等更好地完善就业扶植政策体系。
⑶最后, 事业保障政策体系的完善, 也为低收入特困户提供了一个生存的保护膜, 在这样一个保护膜下, 失业、工伤等常见社会保险政策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政策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就业问题也可得到一定缓解。
摘要:当前高校毕业生牵引出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就业问题的主要内容无外乎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 针对此问题国家政府予以高度重视的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就业政策, 希望可以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顺利实现, 其目标不仅需要财政政策予以支持, 还需要各界各行各业的资深人员进行深刻的探讨。
关键词:就业,财政政策,创业,税收
参考文献
[1]张宏亮, 张广盈, 张建涛.中国的财政政策对就业效应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09.[1]张宏亮, 张广盈, 张建涛.中国的财政政策对就业效应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09.
财政政策影响 篇8
关键词:财政政策,向量自回归模型,经济增长,收入分配
一、文献回顾
财政的主要职能为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对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从亚当斯密的古典经济学派到近期的理性预期学派,再到新古典经济学派都对其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但是得出的结论却不尽相同,一种观点认为政府对经济增长不起作用,自由经济本身可以通过市场对资源配置起作用,并且达到帕累托最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市场经济本身存在着“市场失灵”现象,政府财政政策能起到促进经济良好运行的目的,较代表性的人物有:哈罗德(Harrod,1939)、多玛(Domar,1946)、索洛(Solow)、罗默(Romer)以及卢卡斯(Lucas,1983),而在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方向和强度方面也存在分歧。近年来,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相对较多,分歧也不断(李真男2009),(王春元2009),(孙立、刘穷志2008),(齐福全2007)[1,2,3,4]。对财政政策与收入分配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安体富2007),(王椿元2007),(靳卫东,高波2007),(蔡跃洲2008)[5,6,7,8]。上述分歧表明,忽略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孤立地研究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或收入分配的影响是很片面的,只有在研究中加入收入分配问题才具有根本的意义,研究结论才是可靠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也有部分学者考虑了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如:(李绍荣、耿莹2005,蔡明超等2009)[9,10],但其也只是对财政政策和经济增长、收入分配的之间关系进行研究,以上研究大都是关注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很少关注对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对收入不平等的关注也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主要原因有二:其一,财政的三大职能为资源配置、经济稳定(增长)和收入分配,而财政进行分配和再分配的有力工具就是税收和公共支出,其二,收入分配和经济增长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对政府财政政策、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之间长期影响关系给出新的证据,也研究政府支出和税收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综合影响,同时也关注政府不同财政支出(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以及不同的税收(直接税和间接税)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影响。因此,同以前的研究不同的是:我们不仅关注财政政策的经济增长作用,同时也关注收入分配问题。
二、方法论及数据说明
(一)VAR模型及其脉冲响应函数[11]
本文实证分析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向量自回归特别适合估计财政政策的中长期影响,向量自回归(VAR)模型是基于数据统计性质建立模型,VAR模型把系统中每一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来构造模型,从而将单变量自回归模型推广到由多元时间序列变量组成的“向量”自回归模型。1980年西姆斯(C.A.Sims)将VAR模型引入到经济学中,推动了经济系统动态性分析的广泛应用。VAR模型常用于预测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系统及分析随机扰动对变量系统的动态冲击,从而解释各种经济冲击对经济变量形成的影响。
VAR(p)模型的数学表达式是:
其中:yt是k维内生变量向量,xt是d维外生变量向量,p是滞后阶数,t是样本个数。k×k维矩阵A1,Λ和Ap维矩阵k×d是要被估计的系数矩阵。εt是k维扰动向量,它们相互之间可以同期相关,但不与自己的滞后值相关及不与等式右边的变量相关,假设Σ是εt的协方差矩阵,是一个k×k阶正定矩阵。式(1)可以展开表示为:
在式(2)中,如果ε1t发生变化,不仅当前的y1t值立刻发生改变,而且还会通过当前的y1t值影响到变量y1t和其他的yit今后的取值。因此,一般地,由yi的脉冲引起的yi的响应函数可以求出如下:
且由yi的脉冲引起的yi的累积(accumulate)响应函数可表示为
Cq的第i行、第j列元素可以表示为
作为q的函数,它描述了在时期t、其他变量和早期变量不变的情况下,yi,t+q对yit的一个冲击的反映,称它为脉冲响应函数。
也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
即Cq的第i行、第j列元素等于时期t的第j个变量的扰动项增加一个单位,而其他时期的扰动为常数时,对时期t+q的第i个变量值的影响。
(二)数据来源及说明
以前的研究大多把政府财政支出和税收收入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然而这两个变量的不同组成部分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有不同的影响,考虑数据收集的难度和相关数据的缺失,我们采用1985-2007年的年度数据进行分析。
经济增长的衡量方式有很多,主要有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本文采用国内生产总值Y来反映各年的总经济发展水平,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8》。
在政府财政支出方面,学术界对财政支出的分类依据较多,方法也较多,本文考虑政府支出对经济的影响,并参考相关文献,文章仅考虑公共消费支出(货物支出、服务支出等)CG和公共投资支出IG。
税收是政府财政支出的主要来源,且种类繁多,为了使问题分析简单化,我们只把税收分为直接税(包括各种所得税、房产税、遗产税、社会保险税等)DT和间接税(如:关税、消费税、销售税、货物税、营业税、增值税等)IT两种。
收入分配不均的测算指标很多,学术界普遍采用的指标为“基尼系数”,我们对收入分配差距的测量也沿用此指标,文中基尼系数为笔者自己计算所得: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Gk为基尼系数,xi为按各地区人均收入占总收入的份额从低到高的顺序排列的,yi为各地区的人均收入,n是地区数量,该公式来自魏后凯所著《现代区域经济》。为了消除数据的波动性,文章对以上数据均进行了取对数处理。
三、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实证分析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大多数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用其进行分析建模会造成伪回归的问题,因此要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即单位根检验,文献中一般使用ADF检验法,形式如下:
在实际操作中,式子中的参数P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选择能保证εt是白噪声的最小的P值。对滞后项的选择和模型优劣的问题,本文主要运用AIC和SC信息准则,经过反复实验,使AIC和SC的值同时相对较小,则所选的模型最恰当,结果见表1。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LNY、LNG、LNCG、LNIG、LNT、LNIT、LNDT、LNI等变量都是一阶单整过程。
注:检验形式中C表示带有常数项,0和1分别表示不含趋势项和滞后阶数;“*”“**”分别表示在5%和1%水平显著。
(二)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
本文把政府支出分为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而把税收分为直接税和间接税两种,本文首先给出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见表2。
通过以上的实证分析,我们揭示了不同的政府支出和税收对产出有不同的影响,从表1、表2中我们可以看出:在财政支出方面,政府总支出对经济总产出的影响为正,且在统计上显著,这表明在我国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效应并不存在,可见“李嘉图等价原理”在我国不成立。从模型3和模型4我们可以看出,政府消费性支出和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影响程度相差不多,由此可见,我国还主要是依靠政府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政府公共投资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小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在税收方面:总税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这是不言而喻的事实,政府的税收减少了居民的可消费支出,进而影响了总的经济发展,直接税和间接税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方向不尽相同,直接税对经济有正效应,而间接税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且间接税对经济增长的弹性大于直接税的弹性,这其中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直接税作为一种不可以转嫁的税收项目,其对收入具有一定的直接调节效果,可以提高居民的平均边际消费率,进而提高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而间接税由于其转嫁性,对其征税会导致税收转嫁给收入相对较少的居民,这样使其整体边际消费倾向较小,这样不仅减少了居民的消费,继而抑制了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
(三)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影响
如上所述,本文不仅关注财政政策对产出的影响,而且也关注对收入分配的效应。在我们估计的VAR模型中加入经济增长变量来考虑财政政策对收入分配的长期影响,估计结果见表3。
从上述结果可以看出:政府财政支出对基尼系数有正的影响,即政府支出的增加加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同样政府消费支出和政府投资性支出同样也加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其中的原因可能是我国当前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向政府和企业倾斜,居民最终分配比重不断下降,原因在于:企业利润侵蚀了劳动报酬,政府税收收入快速增长降低了居民收入分配所占比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微弱和转移支出制度不完善[12]。而税收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也为负,即税收的增加减小了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但是其政府直接税和间接税对居民收入分配的影响不尽相同,直接税的增长加大了居民收入分配不均。其中的原因可能是税收违法的收益远高于其依法纳税的收益,违法现象严重,首先由于我国所得税收入规模较小,在取得收入方面缺乏税种间的相互补充机制。其次,税收调控社会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稳定的功能较弱,个人所得税由于征收面过窄,征收机制欠科学,收入规模较小,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作用不明显,对于我国目前的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现状缺乏应有的调控力度。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影响 篇9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用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财政手段, 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税收、公债、公共支出、政府投资、财政补贴等。货币政策工具分为一般性工具和选择性工具。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和再贴现;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包括贷款规模控制、特种存款、对金融企业窗口指导等。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间接调控工具, 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多属于直接调控工具。现阶段, 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再贷款与再贴现、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和窗口指导等。
(1) 托宾的q值理论。托宾把q定义为企业的市场价值与资本的重置成本之比。如果q很高, 企业的投资积极性会提高, 企业的投资会增加。反之, 企业投资则会萎缩。货币政策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过程为:货币供应量增加引起利率下降, 对股票需求增加, 股票等金融资产价格升高, q值增大, 企业投资上升, 社会的产出增加。
(2) 财富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 消费是由消费者的财富存量决定的, 普通股资产是财富存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 消费者消费行为的变化受金融资产价格的影响。货币政策通过影响资产价格, 进而影响到消费和产出。其传导过程为:货币供应量上升, 利率下降, 股票价格上升, 消费者的财富增加, 消费者的消费支出增加, 社会的产出增加。
(3) 非对称信息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银行为防止借款人的败德行为给自己带来损失, 贷款以借款人的财富净值为基准, 提高抵押和贷款担保的价值, 企业财富净值上升, 会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货币政策变动引起的资产价格变化对银行信贷等产生影响的传导过程为:货币供应量上升, 利率下降, 股价上升, 企业财富净值上升,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降低, 商业银行信贷增加, 企业投资上升, 社会的产出增加。
(4) 流动性效应理论。该理论认为货币政策的变动引起股价水平的变化, 从而引起消费者资产负债表的变化, 使金融资产在总资产中比重发生变动。传导过程为:货币供应量上升, 利率下降, 股票价格上升, 金融资产价值升值, 消费者所承担债务面临的风险降低, 对耐用消费品的支出增加, 社会的产出上升。
(5) 物价预期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股东的收益表现在股票红利和股票本身价格, 都属于名义收入。它们的实际价值取决于价格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的高低。传导过程为:货币供给量增加, 预期通货膨胀率上升, 股票除息价值下降, 本期股票真实回报下降, 企业下期投资增加, 下一期产出增加。
二、实证分析
我们选择的变量都是月度数据, 以深证A股综合指数每月末收盘价作为因变量, 以广义货币供给量M2、实际利率R (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每月通货膨胀率) 、印花税T作为自变量。 (中国属于利率管制体制, 在实践中, 一直以金融机构对客户的存款利率作为基准利率, 其中又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核心, 其他各类资金利率一般以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为基础, 先推算出三个月和六个月的存款利率, 再确定其他档次存款利率, 最后定出各个档次贷款利率, 其他资金利率的定价也与存款利率挂钩, 所以本文选取金融机构法定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作为衡量名义利率变动的指标。) 考虑到实际利率存在负值, 而负数取对数是没有意义的, 因此对所有的实际利率值都加4, 这样所有的实际利率都为正值, 方便建立模型和模型的分析。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中国统计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 其中货币供给量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月度报告, 深证A股综合指数收盘价来源于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月度报告, 实际利率是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公布的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减月度通货膨胀率 (即消费物价指数变化率) 整理而成, 印花税数据来自于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样本数据是从2002年12月到2007年8月的月度数据。
对所有数据取对数, 用Eviews 3.1建立模型:P=C+a M2+b R+d T+u (这里变量的数据都是取过对数后的数据) , 得出实际利率R的t值为-0.4461, P值为0.6573>0.05, 未能通过t检验, 说明实际利率R对P值影响不显著, 所以应将实际利率R从模型中剔除而重新建立新的模型。现在以P为因变量, M2、T为自变量, 重新建立新模型:P=C+a M2+b T+u
得出回归方程为:
R2=0.86, 说明拟合程度较高。根据怀特检验和偏相关系数检验, 证明模型不存在异方差性和自相关性。此外, 说明货币供给量增加一个单位, 股票价格下降0.57个单位, 印花税增加一个单位, 股票价格增加0.44个单位。
(1) 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分别对P、M2、T三个序列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 根据A DF统计量判定序列是否平稳。首先是P序列, 对原序列做单位根检验得出A DF的值比三个给定的临界值都大, 所以应该对P的差分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经过对P序列的一阶差分单位根检验后, ADF值比三个给定的临界值都小, 可见深证A股综合指数收盘价的一阶差分序列ΔP是一个平稳序列, 同理, 广义货币供给量的一阶差分序列ΔM2是一个平稳序列, 印花税的一阶差分序列ΔT是一个平稳序列。因此可以对上述三个变量进行协整检验。
(2) 格兰杰因果检验。为了检验三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同时为了避免检验中的伪回归。对上述一阶差分序列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如下表:
广义货币供给量M2是深证A股综合指数收盘价P的Granger原因, 而印花税T和深证A股综合指数收盘价P互为Granger因果关系。
(3) 协整检验。从上面的检验中可知, 变量间货币供给量M2以及印花税T和收盘价P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所以可以通过最小二乘法用M2和T去拟合P, 再根据残差的平稳性来判断两个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首先对M2和P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用OLS法对两个变量建立起回归方程为:
R2=0.2269, 说明拟合程度低, 对模型的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A DF值大于三个给定的临界值, 说明残差序列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P和M2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同理对P和T间的协整关系进行检验, 回归方程为:
R2=0.816, 说明拟合程度高, 对模型的残差的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A DF值大于三个给定的临界值, 说明残差序列不是平稳的时间序列, P和T之间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三、结论
(1) 深证股价指数对实际利率的变动不敏感。我国利率的形成主要受制于政府的政治经济意图, 割断了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 而且对利率的调整滞后于物价上涨, 调节的方式是强制被动型, 所以削弱了实际利率对金融经济的调节作用。我国虽然名义利率为正, 但是由于近期以来的通货膨胀率较高, 使实际利率为负值, 使得即使人民银行加息, 但是由于各方面的限制, 加息力度不大, 再加上加息经常被人们所预期, 所以加息对股票价格影响不大。
(2) 深证股价指数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货币供给量是深证股价指数的Granger原因, 货币供给量和深证股价指数在长期内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3) 深证股价指数与印花税正相关, 而且互为Granger因果原因, 印花税和深证股价指数在长期内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摘要:近年来, 中国经济出现流动性过剩问题, 中国股市价格指数不断创出新高, 国家多次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调控, 对股价指数影响较大的因素有:财政政策工具印花税、货币政策工具实际利率、货币政策中介变量、货币供给量。本文通过建立这些变量模型, 发现股价指数与印花税呈正相关, 与货币供给量呈负相关, 实际利率对股价指数影响不显著, 而且股价指数与印花税、货币供给量不存在稳定的协整关系。
关键词:股价指数,印花税,货币供给量,实际利率,ADF检验
参考文献
[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
[2]刘志强.财政政策作用机制和财政风险的动态计量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6.
[3]刘义圣.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论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财政政策影响 篇10
近几年,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中央财政支持中小企业的资金规模逐年较大幅度增长。今年, 广东省政府出台了《2012年扶持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 旨在推动中小微企业平稳健康发展2008-2011年以来广东财政政策的具体内容有:
2008年广东省在财政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下:为应对国际国内不利的经济形势, 将完成围绕“三促进一保持”的目标任务, 研究制定了我省采用财政手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十项措施, 集中投入财政性资金近1000亿元, 拨付中小企业发展专项、民贸企业贷款贴息等资金2.31亿元;支持实施出口带动战略, 拨付出口退税“以奖代补”专项资金等3.18亿元, 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2009年, 在全球经济放缓、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环境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的压力下, 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2010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增强经济核心竞争力。大力扶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 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1.8亿元、民贸企业贷款贴息资金0.2亿元。加快推进产学研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和重大科研项目实施。
2011年广东省在财政上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如下:支持产业转型升级, 建设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推进产业和劳动力“双转移”, 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3.3亿元、地方特色产业中小企业发展补助资金1.19亿元、民贸企业贷款贴息0.2亿元。支持扩大进出口贸易, 推动外经贸转型。支持扩大进出口贸易, 安排鼓励进口专项2.5亿元、出口信用险专项1亿元, 安排“走出去”、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等专项0.72亿元, 支持企业开拓新兴市场, 支持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风险。
二、2008年的财政政策对广东中小企业影响
1. 有较好的外围环境
2008年后财政政策的实施, 着力建立了一套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使中小企业的发展获得较好的外围环境。由于中小企业规模较小, 在进行产品开发、人才培训、获取各类信息、人才和适用技术开展进出口业务等方面面临着不少困难。而财政政策的有力实施正为解决这些问题, 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引导。
第一, 通过信息咨询。中小企业可利用金融部门接触面广、财政信息快捷、全面的优势, 为自己提供有关市场供应状况、人才、财务、销售、管理、生产以及国家相关政策等多方面信息服务,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接收和传达不畅的状态, 降低中小企业获取信息的成本。第二, 完善管理。将有关部门中涉及到中小企业的管理职能归并在一起, 组建中小企业管理局简化其财务会计报表、纳税申报表和盘存规则, 简化中小企业的注册登记程序、财产评估手续, ;帮助中小企业建制建账, 税务代理、提供财务咨询等项服务。第三, 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为广大中小企业生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也是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和基础性措施, 也是扶持中小企业的最有效的做法。
2. 融资有更加多渠道
此前, 我国很多省市区尚无专门为中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 贷款供应缺口巨大。由于中小企业缺乏保证, 无资产抵押, 中小企业担保机构又少, 因而担保品种单一, 寻保难。此外, 中小企业借贷成本高, 直接融资无渠道等, 已经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而2008年财政政策的实施后, 拓宽了企业的融资渠道, 为中小企业发展融资难解除困境。
3. 负税担子减轻
目前, 仍然存在一些政府部门常把中小企业作为摊派各种费用的对象, 或者在财政收支难以平衡时, 就增设名目繁多的费用, 以用作解决财政困难的重要方法。所以, 减轻中小企业负税是财政政策一项重要的指标。
第一, 支持中小企业的财政政策普遍存在针对性不强和效果不明显的问题, 以及不同企业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政策支持, 再者以政策为出发点转换为以企业为核心实行税收优惠。根据中小企业发展总体目标及税负实际, 对特定行业、性质、发展阶段的中小企业给予税惠。例如2008年, 对纳入全国试点范围的非营利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再担保机构, 对其从事担保业务取得的收入, 3年内免征营业税。因为税收优惠是财政政策中帮助中小企业的最直接、最有力的方法。
第二, 财政补贴。财政补贴可较快减轻企业资金压力, 特别是在解决资金周转的问题上得到改善。其具体用法主要有两方面, 设立企业贷款贴息资金和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 前者直接给到企业, 后者则给银行或者担保公司。例如珠海市在2009年下半年出台措施:担保机构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 年担保日均余额5000万-1亿元的部分给予0.5%的补贴:1亿-2亿元的部分给予1%的补贴;2亿元以上部分给予2%的补贴。同时规定, 对于担保机构实际发生担保损失, 由政府给予实际损失额10%的补贴;凡通过担保机构发放的小额贷款, 若发生风险, 金融机构实际承担风险的50%由市财政给予补助, 单笔最高补助额为100万元, 每年每家机构的累计最高补助额为500万元。
第三, 退税。退税就是直接激励企业从事某种经济活动的有效方法, 对于中小企业来说, 相关的主要是出1∶3退税。为应对金融危机, 国家于2008年11月1日起提高了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 产品清单包括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塑料制品等。
参考文献
[1]白景明.充分运用财税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发展[J].中国金融, 2009.21
退税政策“微调”市场影响有限 篇11
出口退税政策的调整,可以看成是管理层针对具体经济情况实行“微调”而发出的一个重要积极信号,意味着决策层经过摸底、调研、定调、决策最后进入提振经济的实施操作阶段,标志着决策层针对未来经济走势的引导,开始借重财政政策作为宏调的重要杠杠并且采取实质行动。
应该说这不会是个案,而仅仅是“微调”开始,市场预计还有后续政策出台,诸如“三农”问题、节能环保、重大装备制造等扶持政策、高新技术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
政府艰难选择
众所周知,出口退税率的调整是政府进行产业政策调整的有力手段之一。近年来政府根据对外贸易需要和产业发展情况对出口退税政策进行了多次调整。
从1985年开始我国实行出口产品退税政策,2004年至今3次下调出口退税率至目前的11%的水平。最近一次是在2007年6月将服装出口退税率下调2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以来,由于政策调控的叠加效果,加上2008年上半年持续的高通胀与人民币升值双重夹击,致使纺织服装及化纤行业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不少企业面临生存困难。
海关统计显示,2008年1~6月,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3.4%,而在2008年一季度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为11%。从2008年二季度开始,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增长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滑,2008年1~4月出口同比增长11.7%,而1~5月,累计同比增速下滑到9.3%,到2008年二季度末,出口增速进一步下滑。
出口增长的大幅下滑,使得企业单纯依靠自身能力很难平稳渡过产业调整期,这就需要政府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上调出口退税率的政策可谓是雪中送炭。但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给濒于困境的弱势企业打了一针“强心剂”,延缓了产业升级速度。这也是政府在平衡就业与结构调整两方面做出的艰难抉择。
企业不能独享利好
退税率上调,可缓解出口企业经营压力,提高企业出口积极性,这将带动出口量的增长以及企业利润的增加。
按照出口退税政策,不退税部分将直接计入生产成本,理论上来讲出口退税率上调几个百分点,利润率就上升几个百分点。
国泰君安分析师认为,如果静态分析,假设产品售价和企业三费不变,出口退税率上升1个百分点,相当于出口产品营业利润率上升1个百分点。再假设按照2008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增长10%、一般贸易占70%、人民币对美元6.8汇率推算,2008年后5个月全行业增加税前利润73亿元;如果折算成年化数据,大致推算出口退税率上调2个百分点,全行业利润总额上升14%,利润率提高约0.6个百分点。
如果动态考虑,一般政策调整时,外商总是根据政策调整的力度,适当提高或压低产品价格。即政策带来的收益或损失,外商要分享或分担一部分。因此以上静态测算给行业带来的好处要大打折扣,大致判断出口企业可以享受到以上好处的50%-80%。
长期而言,上调退税率不会改变行业效益增速下滑的趋势,也不会对上市公司年报收益产生明显影响,同样不会改变出口增速下滑的趋势,只是减缓下滑速度、拉长下滑时间而已。
分析师认为,退税率提高对上市公司影响大小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出口产品比例,二是公司本身的利润率。出口比重越高所受影响越大,而净利率越低的公司,获得退税补贴对业绩的敏感度也越高。
按退税率上调的理论测算,申银万国认为,纺织服装受影响较大的公司有美欣达、鲁泰A、黑牡丹。化纤行业受影响较大的公司有中纺投资、春晖股份、美达股份,但这只是由于公司本身净利润较低,而引起对出口退税率的敏感度高而已。从公司长远发展角度考虑,看好华峰氨纶、烟台氨纶、江南高纤和海利得。由于市场早已对新政有所预期,相关上市公司的股价已对政策提前反应,所以利好基本被消化。
上市公司影响不一
就在政策发布后不久,相关上市公司也对政策影响进行了测算。江苏开元(600981)表示,根据财务部门测算,受到出口退税影响,公司在2008年8月至12月将可能增加利润总额为200万元左右。黑牡丹(600510)则预计将增加公司2008年度利润总额约300万元。江苏阳光(600220)表示,在出口商品价格保持不变的前提下,预计下半年增加税前利润600万元左右。三房巷(600370)预计下半年将增加利润90万元左右。凤竹纺织(600493)预计将使公司下半年的净利润增加150万元左右。福建南纺(600483)预计增加近8万元,对公司直接影响有限。
财政政策影响 篇12
公债是指国家为了筹措资金而向投资者出具的, 承诺在一定时期支付利息和到期还本的债务凭证。广义的公债是指公共部门债务, 包括政府、公共企业和公共事业三大组成部分, 本文中研究的公债仅指狭义的公债, 即政府部门债务。根据不同的标准, 公债可以被细化为不同种类, 由于公债的发行方是国家政府部门, 使得公债相较其他有价凭证具备安全性高、流通性强、收益稳定、免税待遇等特点, 也正因为它的独特性, 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主要表现为:调节积累与消费, 促进两者比例关系合理化;调节投资结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节金融市场、维持经济稳定;调节社会总需求, 促进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在总量和结构上的平衡。
二、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关系
1. 三大政策关系图示:
2. 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
1993年起, 我国把公债收入和还本付息支出分别从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中单列出来, 这也宣告着公债发行收入已不局限是一种财政收入形式, 财政政策与公债政策间隶属关系也逐渐减弱, 二者在相互协调中各司其职, 财政政策的运行结果影响公债政策的制定和运作, 反之亦然。
3. 公债政策与货币政策
公债从本质上讲, 同股票、商业票据相比, 有相似之处, 即它们都是金融商品, 具有广泛的金融市场参与性, 由于公债的特殊属性, 其发行、流通以及偿还阶段直接影响着金融市场上货币供应量以及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中央银行对于宏观货币政策的整体制定及把握。
三、公债政策、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对投资的影响
1.公债对于公共投资及整体经济增长的影响
公债对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投资的增长作用显而易见, 其相较于其它金融产品来说, 发行前一般具有较强的目的性, 往往针对具体生产性项目或事件, 如为建设三峡发行的公债。近年来, 伴随着人民收入的提高, 大众对于公共品、自然环境等要求也呈现出攀升趋势, 提升人民生活水准无疑成为今天政府的首要任务, 而公共投资的增加促进了就业, 从1998年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 政府通过发行公债, 带动各类投资达公债总额的5倍, 创造就业岗位750万个, 增加了人均收入, 进而带来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 2003-2008年国债投资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79%、0.74%、0.68%、0.83%、2.08%以及0.44%, 从中也可以看出, 其对当前中国发展的巨大影响。
2.公债对于私人投资的影响
公债的发行对于公共设施的建设作用显著, 而对于私人投资的影响却争议不断, 一般来说, 公债对于私人投资具有挤出效应的看法一直居于主导地位。
(1) 挤出效应
挤出效应, 是指在IS—LM的分析框架中, 由于扩张财政政策的实行, 使IS曲线向右上移动, 使均衡利率上升, 上升的利率抑制了私人投资而存在的政府支出挤占私人投资的问题。国债的发放, 其挤出效应具体指国债的增发将导致政府借款的增加, 使民间可贷资金供给减少, 挤占了社会资源中非政府安排的投资。此种投资方式不是在市场机制下进行资源配置, 会损害市场经济的效率。
(2) 公债政策与财政政策
公债的发行往往会相应增加对应某一阶段的财政收入, 实则是“寅吃卯粮”, 但相比较加大税负来说, 国民往往更倾向于前者, 因为公债具有隐蔽性和代际性, 所以, 有学者将公债作为是税收的一种替代, 可以用来弥补赤字, 增加国家收入, 甚至有些国家借债过日子, 典型代表就是美国, 此外, 冰岛、希腊等国也因为债务问题而导致国家破产。从根本来说, 发行公债在短期来讲与税收具有类似的功能, 甚至可以在同期降低税负, 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 但就长期来说, 其弱点就会暴露出来。
(3) 公债政策与金融市场
公债的利率往往被视为金融市场利率的标杆, 因此公债的发行必然抬高了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 引起债券等的价格下跌, 从而提高了民间部门的生产成本, 相对降低了民间部门的投资收益率, 资本边际效率未能相应提高, 民间部门的投资意愿会受到抑制, 导致投资规模的缩减。国债规模的不可持续扩张直接结果是对民间投资的“挤出”。同时, 国债发行额越大, 需要的资金就越多, 因此会和企业债市场争夺资金, 企业债市场和公债市场的利差上升, 企业债市场的资金被挤出, 企业的融资成本上升, 投资减少。此外, 在债券市场上, 流动的资金往往是短期的资金, 因此国债发行的期限越长, 越不容易产生挤出效应。
当然, 对于公债对于私人投资的影响, 还有其它的看法, 如“挤入效应”或中性论, 但由于本文篇幅有限, 仅以分析其负面影响为主。
四、对公债政策、财政政策及货币政策协调发展的建议
1. 明确公债投资方向
公债投资结构应按照公共财政原则进行调整, 未来国债投资的重点应服从公共财政建设要求, 由经济建设领域转向公共服务领域, 尤其应向政府公共服务“缺位”或“不到位”以及问题较突出的领域倾斜, 如农村地区、中西部地区、卫生、教育、科技和生态环境等。
2. 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发挥货币政策对国债政策的配合作用
货币政策应为国债政策创造宽松的市场环境, 使国债政策适应、促进以市场为基础的配置资源机制的形成, 把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建立在经济稳定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由金融部门通过自身经营机制的转变、管理水平的提高、盈利能力的增加, 避免和化解金融风险。同时, 金融体制改革应尽快解决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融资渠道问题, 如果这些企业继续不能得到融资支持, 那么国债政策永远也不可能产生汲水的作用, 最终会导致计划机制的强化。此外, 还要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步伐, 使利率真正成为引导居民投资、消费的信号。
3. 建立健全公债流通市场体系
建立一个能够最大限度满足公债流通性需要的, 兼有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和证券中介机构柜台交易的、集中与分散并举的市场体系是公债市场的必然走向。当前, 公债市场既要满足机构投资者频繁大宗的公债交易, 并为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创造有利条件的同时, 也要重视个人等小额投资者的公债交易需要。此外, 积极发展证券中介机构, 尽快建立公债二级市场的稳定机制, 开发二级市场风险防范手段, 主要是建立和发展公债期货市场以及回购市场, 扩大公债二级市场外延, 充实二级市场自我循环机制, 为公债持有者提供有效的外部风险调整手段, 减轻现货市场压力。
4. 提高国债资金使用效率
政府当务之急是加大对国债资金管理和使用的审计和监督力度, 提高国债融资项目的投资收益;并且实现国债项目股权结构的多元化, 大胆地鼓励、引导私人资本等配套资金的积极参与, 只要不是事关国家安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投资项目, 都可以对民营资本敞开大门。只有这样, 国债融资才会刺激私人投资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提高国债项目的投资收益, 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持续的发展。
五、小结
总体来说, 政府投资应起带动性的作用, 不能也不应替代或挤占民间投资的空间。事实表明, 2008年下半年和2009年初财政投资的力度和速度, 对阻止经济增长速度下滑和缓解其它经济、社会问题以及后续政策的实施, 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而且, 政府投资基本上控制在基础性设施、重大民生工程和对其它竞争性领域有带动作用的产业等领域, 整体拉动效果明显。然而, 中国当前仍存在许多制度上的不完善, 三大政策的协调仍需要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1]高奎明.《公债效应问题研究》 (D) .东北财经大学.2006
[2]王玉华、刘英杰.《我国公债政策的效用与未来走向》 (A) .山东财政学院学报, 2004, (4) :19-21
[3]师壮飞.《当前我国公债政策方向选择》 (B)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09, (5) :7-11
[4]雷曜、张翔.《利率角度来看我国国债发行的挤出效应》 (A) .金融发展研究, 2009,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