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实践论后有感

2024-10-23

读实践论后有感(精选20篇)

读实践论后有感 篇1

找到正确的方法,把事情做好

——读《复盘》有感

周六有幸参与了邹总主持的《复盘》培训,通过大家的分析让我对复盘有了更深的理解。回家后自己再次查阅学习了复盘的相关资料,读后心潮澎湃。

复盘是联想的三个方法论之一,并且被认为是联想最重要的方法论,柳传志先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基本上每次都会谈到复盘,认为联想任何一次大的成功,都离不开复盘的作用。

我们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渴望自己变得强大。我们绝大多数人之所以没成功,不是不聪明、不努力,而是只吃堑不长智,不会复盘,不会在工作中不断修正自己,找到做事的正确方法。而只是一味做事,甚至为做事而做事,不讲目标、不讲方法、不讲效率,结果做得多,做得累,但没有效果,更谈不上成功。学习了《复盘》后,我也对自己的工作进行了重新思考。工作的目的不是有事做,而是明确工作目标,找准正确的工作方法,高效完成工作,并将工作做好,做成功。作为部门负责人,不光我自己要懂得复盘,要随时复盘,不断总结提高。更应将复盘文化在部门内部进行推广,让部门员工清楚什么是复盘,知道应该怎样复盘,并且从复盘中不断提升,能够找到正确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事情做好,做成功,能够将以往的工作经历,转化为经验被积累并传承下来,使部

门成员知晓,并且被运用,避免相同和类似问题重复在工作中出现。

本周人力资源将在部门内部组织复盘文化宣贯,要求部门成员学习并知晓什么是复盘、为什么要复盘、复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好处、怎么样开展复盘。要求大家前期能够先开展自我复盘,运用复盘的方式对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分析,鼓励大家找到正确的工作方法,以最便捷的方式、最短的时间将事情做好。同时将复盘文化引入新员工培训,在新员工入司之初即让其了解复盘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清楚复盘的概念和好处,并认同这种文化。

人力资源余巧

二〇一三年十月十三日

读实践论后有感 篇2

张庆先生丰富实践是怎样体现在他的著作里的?只要翻看他的文集就可以获得充分的认识。全书八册, 其编辑的总目标是“为母语教育研究提供一个完整的样本”。第一卷《感悟篇》、第二卷《求索篇》、第三卷《未来篇》、第四卷《雨润篇》以及第八卷《实录篇》等, 都与张先生的小学语文教育思想、教学实践、教材编写有关, 仔细阅读, 可以毫无疑问地发现其已经形成的较为系统的专门学问。为了节省篇幅, 更为准确深刻起见, 我们不妨重温一下书前的两篇序言。一篇是于漪先生的序, 一篇是朱家珑先生的序, 两序都将《张庆文集》的重要学术特点揭示了出来, 写得极有见地, 发人深思。比较而言, 朱先生的序还颇富感情色彩, 读之令人动容。我在这里着重提示两点:

第一卷《感悟篇》主要讲张先生对母语教育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思想。全书共设14个标题, 每个标题下以一首张先生谦称为“打油诗”的诗句来概括其内容。别看这14首短诗, 却是真学问的形象体现, 浓缩了张先生50年来对语文教学与研究、对语文教育中的诸多问题的独特感悟。这些感悟, 不是凭空而来, 甚至也不是一时的灵感激发, 而是几十年实践经验的积累, 又是从经验上升到理论的概括。例如“养成好习惯, 恒久乃为功。终身受其益, 譬若影随形”;“岂唯纯工具?写字可育人。砚穿池尽墨, 笔走泣鬼神”;“教者如媒妁, 促其自沟通。读书须自悟, 哓哓不中听”。这三首诗, 一是说人的习惯很重要;二是说人能写字, 字亦能“写”人;三是讲教师要当好“媒人”。在这一卷中, 针对感悟所得, 张先生自己也强调“认识来源于实践”。需要指出的是, 这14首短诗, 每一首都为四句韵语, 通俗生动, 又不乏深刻, 类似唐代的儿童读物《蒙求》, 讲述历史故事, 传授人生哲理, 语言浅显, 对仗工稳, 声韵协调, 朗朗上口;但也不限于此, “《蒙求》者, 错综经史, 随便训释, 童子则固多宏益, 老成亦颇觉启予” (李良《荐蒙求表》) 。张先生的所谓“打油诗”, 绝非古之“张打油”, 而是包含着很为丰富的学问和学识, 无论是对“童子”还是对“老成”者, 都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帮助作用。

张先生是著名的苏教版小语教材主编, 按照新课标编写的教材也是他学术生命的一部分, 其中既有他毕生从事小语研究的心得, 又有他理解和贯彻新课改思想的时代精神。怎么学习、把握和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是实验区老师共同面临的难题, 也是教学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既有操作层面的东西, 也有一个学术问题。张先生提出的八字方针“务本、求实、倡简、有度”, 就受到老师们的热忱欢迎, 它对于拨正教改航向、正确理解和使用苏教版小语教材具有莫大的指导意义。此外, 于漪先生在题为《传统经验与现代意识完美的结合》的序言既是对新课标理论和理念的落实, 更是用自己的实践对之所作的补充和深化。这就是一种真实的学问, 唯其从实践中来的这种真学问和真学说, 才更显得有根基、有价值。正如家珑所说:“张先生所写所著决不仅仅是操作层面上的事儿, 也是对语文教育理论的有益探讨。说它是对语文教学规律性的提炼和总结, 依我看是恰如其分的!” (见《是草根, 更是旗手》)

张先生“是我国不多的、对小学开蒙语文教育有着如此丰富经验和真知灼见的语文教育专家”, 对此两篇序言言之已详, 我这里侧重就其第五卷《文史篇》、第六卷《赏析篇》、第七卷《写作篇》略作分析, 这几卷乃是张先生个人长期从事母语学习、积累和创作实践的记录, 由此可以看出其更为深广的学识和学问及前述专门学问之所从来。

第五卷《文史篇》中包含有“文史从谈”“古语考释”“小学语文教材答疑”等内容, 它们都是张先生就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的一些疑难问题来加以解答的, 具有针对性、实用性;而语文教师遇到的这些疑难问题大多涉及古代文史知识, 有些则是古代文学作品中容易误解的语言问题, 看似简单, 实质似是而非, 如果不加以辨析, 就有可能误人子弟, 影响教学效果, 而欲加以辨析, 则断非易举之事, 必待辨析者非有广博学识和深厚学养而不可, 张先生正是这样一位具有非常之能的学者。例如该卷中的《古都街衢沿革述略》《古代宗庙制度简说》《谈谈先秦的聘礼》等文章, 所谈莫不旁征博引, 言必有据, 显得博学多才;古语考释和教材答疑中的文章, 大多引经据典, 析难解惑, 能给人以重要启发。所有这些, 都显示出本书所具有的特殊的学术价值。

第六卷《赏析篇》中收入“艺术审美与诗文欣赏”“课文评析及教学建议”“古诗文注析”“唐人绝句百首译注”四组文章, 反映的大多为张先生阅读古今名著的心得, 其中也有部分文字意在指导小语教师钻研和使用教材。读书贵多, 要形成自己的知识谱系和丰赡学识, 更贵在“有得”, 应有自己的新发现。此卷文集, 从总体上看, 就是张先生在“博学”基础上形成的独特“识见”的大展示、大放送。《诗词欣赏与人间词话》《谈谈诗歌的特质及其教学》等文章, 是张先生联系教材和师生阅读实际所作的有关诗词欣赏与教学的深入研究, 比较系统地反映了他的学识见解, 既具有鲜明的理论色彩, 又深入浅出, 生动活泼;而《杜甫诗四首注释与赏析》等文章, 则由个别名篇的注释与赏析, 概括和提炼出诗歌创作的一般特色和要求, 由浅入深, 层层推进, 具有深刻的启发性。我最是欣赏此卷中众多的就个别问题展开学术讨论的短文, 如“珠玉潜水, 澜表方圆”、“《泊船瓜洲》教学辨证”等, 篇篇都有新见解, 字字皆是真学问, 真可谓“大珠小珠千万斛, 满地月明护寒玉” (王洪《毅斋集》) 。

第七卷《写作篇》收入“写作辅导”“好稿评点”“改稿例话”“说写训练”和“文言习作”五个部分, 均为张先生有关写作研究和创作成果的实录。古人讲治学, 多以“才、学、识”论之。三者之中, “才”最为要, 它是“学”和“识”的内化呈现, 是学、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引起的本质性飞跃。如果我们将《张庆文集》的第五卷、第六卷分别看作是张先生“学”和“识”的体现的话, 那么第七卷就实实在在地反映出张先生的“才”。因为某种情趣的驱使, 在这一卷中我特别注意到他的古文创作 (即“文言习作”) , 使我大开眼界。这些古文, 不仅诸体皆备, 从赋到传记、游记、诗话、文论等等, 都有创作实践, 而且文字圆熟, 既能得古文之形, 又能传古文之神, 即置于古人文集中, 亦分不出真伪高低, 诚如孙菊斋先生所评那样:“叙事颇见法度, 铸词亦多匠心, 有引人入胜处。” (见《汗衫娘子》批语) 我尤为信服他的《文运》、《炼字》两篇文论, 极具刘勰《文心雕龙》之韵味, 从谋篇布局到语言结构, 几乎如出一辙。例如《文心雕龙》论文体篇的“章法”一般是“原始以表末, 释名以章义, 选文以定篇, 敷理以举统” (《序志》) 。试看《文运》和《炼字》, 自“夏世治虐, 则有‘时日’之谣”, 至“承恩羁滞, 借神域而写人世之暗影”, 原始表末也;“炼者, 铄也, 铄治 (疑为“冶”) 金也。炉火纯青则金利, 文字精粹则意丰”, 释名章义也;“子美《登高》, 十四言韫八意”以下, 选文定篇也;“然观前人论士”、“然炼字其难哉”以下, 皆敷理举统也。由此可见, 二文亦尽“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再举一例:“若夫声色狗马之际, 则绮靡而愉悦;暨乎南冠被囚之时, 遂悲恻而凄凉。是后主之境迁也。当夫燕尔情浓, 词被水漾芙蓉之美;至于丧乱, 情溢雨滴芭蕉之哀。是易安之情移也。” (《文运》) 这一段话的语言结构, 的似《文心雕龙》, 唯“是后主之境迁也”、“是易安之情移也”, 各自对前面两句具有绾结、收束之意, 不当独立成句, 故句前不应用句号, 证之人民文学出版社范文澜校注本《文心雕龙》之标点, 此类句式句前皆用冒号可知。而编辑未察, 误作句号, 亦可为憾。由此细节可知, 《文运》、《炼字》二文, 参详古人文章已经深入精髓, 非在腠理, 亦可谓“有伦有序, 亦雅亦文, 可补舍人之遗阙” (见《炼字》孙菊斋批语) 。这就是功底、功力, 是真学问的体现。有这么好的学问, 还能编不出好教材?别看是小学语文课本, 仔细品味, 其实里面蕴含了张先生多少真才实学!

张先生其人及其文集的出版, 论其根本, 又可给予我们两点重要启发:

第一, 做一名称职的小语教师或教研员, 只需掌握最基本的专业知识即可, 而做一名优秀的小语教研员和小语教材主编, 则需要更为深广的学问作支撑, 否则难免底气不足, 捉襟见肘。“深厚的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学养造就了张老师编写教材、推进课程改革的辉煌” (于漪语) , 可谓一语中的。

读《凡事要三思》后有感 篇3

今天我读了《凡事要三思》这篇文章。(起笔很简洁)它说了成吉思汗在打仗之后回家时想喝水,于是带着杯子去寻找水源。他的猎鹰紧随其后。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丝泉水,接了杯准备喝。说肘迟,那时快。猎鹰扑了过来,打翻了杯子。成吉思汗只好又接了一杯,可猎鹰又扑了过来。成吉思汗抽出了剑,又接了一杯。猎鹰又扑了过来,他一挥剑。鹰摔到地上。可他的杯子却不见了。他只好寻找水的源头。可是他发现水中躺着一条死去的毒蛇,为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对故事的讲述是比较完整的,但是少了“核心”——要抓住“凡事要三思”的相关内容)

我读了这篇文章后明白凡事要三思。(把文章的思路由“讲述阅读”转向自己的“阅读感受”,符合写作要求)正如狄更斯说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冷静、沉着。(引用名人名言证明自己的阅读所得)

我略想了一下:自己做事有没有做到三思而后行呢?(开始反患自己的做法,好)没有!数学考试时,我就有点大意,简单的试卷总是考不了满分。直到发了卷子后才想到:哎呀!当时认真一点就好了。可是这样是不行的,我以后要认真、细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做到三思而后行,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得更完美。(自己的经历、体会是真实的,但事例选得过于平淡。不容易引来大家“听下去、看下去”的兴趣)

读《劝学》后有感 篇4

学习,是人生的任务,人生于世,必定要不断地学习新的东西,才可立于天地之间。

学习不但能让人知晓天文地理,亦可让人正其身,修其德。荀子提到:“于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对于天生的不足或异样,可通过教导他来使其归俗,而世人之恶,亦可通过学习礼仪知识来除其恶。荀子认为性本恶,只有通过礼仪约束,才可归善,而他在劝学中提出不断学习可让人改变自我,正是其认为性本恶的一个体现,才会提倡要用学习来改变自己。积极学习是不够的,还必须要坚持。“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即使是匹品种不好的马,没有天生的优势,但只要不放弃,也一样可以到达千里马所到达的目的地;若雕刻能坚持,不放弃,终也会有惊人的艺术雕品现世。多少名人在成功之前,都是靠着坚持这一信念到达成功终点站。学习也是一样的道理,只要我们可以一如既往地学习,不因遇到挫折而放弃,不因小有成就而停止,始终以一颗虔诚的心去学习。

学习要坚持,也要懂得如何学习。一要会积累。所谓“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都是从小事做起,任何一个惊世作品,都是从细节开始,一步一步,终成品。忽略了小小的一点,也就不会有大大的一横了。所以,学习也一样,不在乎每次积累的多少,只要一点一点地耐心积累,终有一天也能学富五车。二要专心。蚓无爪牙、无强筋骨却可穷土,这是由于它专心于此,而耳不可两听而聪,目不可两视而明,做任何事,特别是学习,更需要心无旁骛,专心地埋头苦学,否则只会适得其反,前功尽弃,这不是浪费生命吗?三要融会贯通。学习靠死记硬背不可,要“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把知识记在心中,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发挥,才是学习的目的,这样也可以“以学美其身”。四要追求精学。荀子谓:“百发失一,不足谓善射;伦类不通,仁义不一,不足谓善学”。学要求精,样样略懂一二,反而培养不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种高才。

读《我是90后》有感 篇5

在我的小书桌上,整齐的摆放着一摞摞书。它们满足我求知的欲望,让我懂得做人处世的大道理。

其中有一本我们学校订的书,也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我是90后》。

这本书分为六章,分别是:1﹒国际化,我们的视野;2﹒创新,我们的习惯;3﹒坚韧,我们的生命力;4﹒责任,我们来担当;5﹒自信乐观,我们的表情;6﹒阳光无限,我们是90后。我最喜爱品阅第三章—坚韧,我们的生命力。

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有人说是有钱;有人说是有地位;有人说是有名誉。而我说,是对生命坚韧不拔追求的一种精神。读了这一章后,我更加坚信自己是对的。本文的第一章文章叫《永不停跳的舞步》。文中讲了很小的一件事,却非常感人。

在2008年残奥会的开幕式上,夜色如水,乐声如诗。在“鸟巢”中,观众的目光集中在手拿红舞鞋的一位女孩身上。她是谁?他就是来自北川的芭蕾女孩—李月。她从小爱好跳舞,梦想是当一位舞蹈家。然而,2008年的那场7﹒8级大地震毁掉了她的梦想。

求生的本能,跳舞的梦想支撑他在废墟下度过70多个小时。5月15日上午,为了挽救危在旦夕的她,医生们做出截肢的决定。

开始李月反对,出于对生命的珍爱,反而安慰说︰“叔叔,你们截吧!我不疼。”20分钟后,她得救了。灾难夺走了李月的左腿,却没有让她屈服于残酷的命运。

2008年9月6日晚上,当那只醒目的红舞鞋在舞台上跃动时—人们看到李月追逐梦想的脚步,一只“永不停跳的舞鞋”,一只改变生活的残腿,一张感动世界的笑脸。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被李月那坚韧的生命力所感动,被她对梦想的执著所感动。她身上拥有我们90后缺少的精神—坚韧。

有些人不珍惜生命,更谈不上拥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他们虚度年华,浪费时间。他们可知道“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读《呼啸山庄》后有感 篇6

我用了一个星期多的时间看完了《呼啸山庄》。我合~,不禁惊叹,这个久居深山,几乎从不和外界接触的未婚女子怎么能写出爱的如此深刻,恨的如此入骨的小说呢?这个一生都活在不幸的世界中,孤独凄凉,没有笑声,没有朋友的女子,怎么能写成这样一部富有独创性和超前性的伟大作品呢?其实不管怎么样,不管是因为什么这部极其富有内涵的奇书,已经可以让我们领悟到很多很多人生的真谛了!

《呼啸山庄》到底凭借什么成为了一部不朽之作呢?首先它没有受到城市里大众化的影响和控制,完全描绘出了一个原汁原味的山村荒野的景象。使人们领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故事中的主人公都保留着原始的性格:爱起来不顾一切,恨起来不计后果。这一切的一切在我们这些长期受到传统礼仪的约束的人们看来就显得非常特别,非常有新鲜感。有人说《呼啸山庄》是“人间情爱最宏伟的史诗”要我说这都要归功于作者艾米莉•勃朗特极丰富想象力;极强烈的激情;极深刻的内心体验和她那把主题升华的才华和能力。我认为这些也就是为什么《呼啸山庄》能如此畅销的原因了。

读实践论后有感 篇7

一、从内心深处热爱班主任工作

当教师“ 苦”,当班主任更“ 苦”,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但“ 苦”中有乐,乐中有趣,比起科任教师,我们是起得早些,回得晚些,可班主任同学生的接触要密切得多,你对他们越关心,他们就对你越尊敬,师生感情也就越丰厚。 班主任首先要热爱这份工作才能说得上做好这份工作。 当学生把自己的秘密只告诉你时,那是对班主任的信任;当每逢教师节听到学生的祝福时,那是当班主任莫大的欣慰;当转化一个学困生或培养了一个优秀学生时,那是当班主任最大的成功;当听到昔日的学生考上理想的高中或大学时,那是对班主任最好的礼物。

二、从思想上去教育学生

李镇西先生把教师应有的素养总结为:有童心,有爱心,有责任心,是专家,是思想家,是心理学家。 的确,没有爱心、责任心,不懂心理学他首先不是一个好教师,更别说是好的班主任了,而作为班主任要更多地从思想上去教育学生,不能仅靠班级制度去约束, 并且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只空讲理论,而应和学生实际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学生。

三、让学生感受到亲近温暖

班主任应该走进学生、了解学生、读懂学生,让学生觉得亲近温暖。 做这些的前提教师必须有爱心。 作为班主任,当学生思想出了问题,就要关心他们,耐心疏导,当学生学习有困难,我们要鼓励他们坚定信心,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并让同学即时给予学习上的帮助;当学生身体不舒服甚至生病时,我们要万般呵护,嘘寒问暖。即使批评学生也要讲究艺术,注意方法,以事实为依据,以理服人,绝对不可以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更不能讽刺挖苦学生。

四、懂得如何去和学生交朋友

新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平等和发展精神的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完全可以成为朋友, 但教师和学生交朋友,必须要把握一个尺度,让学生既要敬你又要怕你,既要视你为朋友, 又不能为所欲为。 如果教师对和学生交朋友抱着不屑的态度,那就不但和学生做不成朋友,反而会降低教师的威信,失去学生的信赖。 但如果和学生做朋友亲密无间超过了度,那么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将会变为放任,与学生的和谐将会变为散漫,有序课堂可能会变为混乱,对学生的亲切可能会变为丧失原则,进而也起不了教育的作用,达不到教育的效果。

五、用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

“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平时要多钻研教材、研究学情,不断给自己充电,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想要在学生中有威信, 必须要让自己的课上得精彩, 与学校提出的高效课堂相结合,精心备课,认真分析学情,使自己所授的内容适合每一个学生, 让学生通过听课来欣赏你、喜爱你、敬佩你。平时自己应穿戴整洁, 语言文明,举止得体,做事严谨,真正做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六、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

读了李镇西《 做最好的班主任》 中对家长会的重要性的阐述, 我深刻理解了家长会对教育孩子的重要性。 我班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他们的家长绝大多数对教育子女束手无策,缺乏有效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教育非打即骂。 班主任要及时沟通家长,指导他们教育方式和方法,交流教育经验。

七、处理好与任课教师的关系

班主任、任课老师是一个教育团队。 我平时也注意与各科任教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学生上课的纪律是否良好,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听课是否认真,作业的收交是否及时等情况。 在班主任的课堂学生纪律都很好,可对一些好动、不认真听讲的学生的了解与教育还要依靠其他科任教师提供的信息。 分析学情, 全面地了解学生,提高三合率离不开与科任老师多交流。

八、注重班级规章制度的合理性

班级管理要用“ 法制”取代“ 人治”。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呼唤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离开了学生的自我教育,真正的班集体里很难形成。在本学期初,我安排生活委员、班长、学习委员分别对卫生、纪律、学习三方面号召学生自己制定管理自己的班规, 收集每位学生的意见后, 利用晨会反思, 进行民主修改后最终形成。由于制度来自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这些功能一旦形成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就会加速班集体的快速成长,真正让班规发挥出无形的教育功能、激励功能、制约功能。

九、让每一名学生参与班级管理

读《凡.高传》有感 篇8

文森特·凡·高出生在荷兰布拉邦特的格鲁特尊德特。一生中并未获得如同他死后出名的任何荣耀和金钱,在凡·高活着的时候,他是一无所有的,然而死了以后,他却成为了影响世界的非常重要的伟大人物。

在凡·高的作品中,你无法看见其他超现实主义的油画中那种一毫一丝的细致,但是他所表达的心情和思想并不会因为这而有丝毫的减损。在他的作品中经常运用对比色来表现,在他的数幅自画像中我们也不难看见他各个时期的心情。

在《有蓝绿色漩涡背景的自画像》这幅画中,“凡·高把这幅自画像看做是自己神智正常的标志,同时暗示自己要恢复信心。”和后来的《献给高更的自画像》一样,脸上没有笑容,前者的目光坚定,然而背景中的绿色漩涡也表明了画家郁闷的心情:在这样的世界中,怎样才可以不被淹没?后者的目光更为犀利,也显得忧郁,在孔雀绿的背景下,画家的脸极为清晰的展现在面前。两幅画像都可以表现出凡·高当时的内心状态,而那副更为著名的割掉了右耳朵用白色纱布包扎后的自画像,凡·高看起来更为消瘦,不见他标志性的红色毛发。

凡·高最为众人所知的画作大概就是向日葵系列了。给人印象深刻的是画中单单用黄色橙色红色和绿色表现出的那种欣欣向荣的植物。凡·高画了包括复制品在内的大约十二幅《向日葵》,画中的向日葵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和令人震撼的美。十二幅《向日葵》中每一幅都是特别的,无论是何种形态的向日葵都表现出了画家对生命的感悟,表现出了凡·高对生活的激情和信心。于是在凡·高死后,他沉睡的地方尽是金色耀眼的向日葵。他们独一无二,花朵是独一无二的,画家更是独一无二。在未来的世界里,注定不会再出现一个如此疯狂激情的画家。那同时也是凡·高自己比较得意的作品。

《露天咖啡馆》是被众人所爱的另一幅画,在夜空中,你看不见任何的黑色来表现夜,整幅画呈现出比白天更加丰富的色彩,这幅画作于凡·高成熟时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对比色更为明烈,露天咖啡馆在夜空下绽放着动人的金色,透露出它的繁华,也表现出凡·高有些不知所措的心情。

《丝柏》中,深绿色的丝柏和后面天空形似漩涡一般的云朵让人不由自主的想起他的《有蓝绿色漩涡背景的自画像》,确实,我相信凡·高此时的心情也是复杂和矛盾的。不仅是天空,连丝柏和下面的草丛都有卷曲纠缠的感觉。当时的凡·高多次发病,他对未来有些恐惧和绝望。丝柏经常出现在凡·高的作品之中,不是很阴郁,但是却可以感受到他的绝望。

在圣雷米精神病院,他与其他病人一样被关在医院里不准外出,他只能从窗口看外面瞬息万变的风景。当时的凡·高为疾病所折磨而心力交瘁,色彩更为平和,不像《向日葵》中的热烈,也不像《丝柏》中的绝望。

《星月夜》中你可以看见天空中奇特的星体和月亮在天空中发出神奇的光彩,也展现出了画家内心丰富的想象,对星空的渴望和对自然的赞美,对于这些美好的事物的体现变成了画布上精彩的夜空。你无法想象画家内心中的夜空竟是这样的完美动人。但是画布前面的黑色丝柏也透出一丝不安。

凡·高的弟弟提奥给他许多支持,金钱上还有精神上的,于是凡·高的天赋得以体现,也留给我们如此众多的杰作。可惜一个人的光与热有时候虽然在生前发光发热,却无法在茫茫宇宙中被人所察觉。一个人的一生也许颇不得志,但是至少要为自己而活,做一个不会后悔的人。相信自己的能力。无论何时,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的梦想执着的追求,不论如何,不论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都应该执着的追寻,任何的失败都不能阻挡我们追寻的路,我们将为了自己的梦想如同向日葵一样从不绝望。我们也怀着对未来丰富的想象和希望,世界也许并不是那样完美,但是我们的心中自然有和凡·高内心对夜空一样的幻想。这种力量,将支持着我们,直到追到我们的爱。

死后的凡·高安睡的地方种满了向日葵,那些朝着太阳热烈的绽放的花朵,也是凡·高一生的写照。对太阳那样疯狂的追随和狂热的喜爱,正如凡·高对自己心中那片天地的忠诚,并通过他的作品体现。他走在了时代的前面,他的价值,将会在茫茫时间的洗涤中越发清晰的体现出来。不随波逐流,不同流合污,而要做一个如同莲花一般坚定的人。

读《我是90后》有感 篇9

第四章,责任,我们来担当。让我明白了什么是责任感,懂得感恩,学会分担。

同是90后的马鹏飞,在他八个月大的时候,父母就先后弃他而去。小鹏飞还没来得及记住爸爸妈妈的样子,就开始了与奶奶相依为命的日子。由于糖尿病并发症,奶奶当时只有一只眼睛尚存一点视力,但奶奶仍然尽心尽力抚养着小鹏飞。可就在鹏飞五岁那年,奶奶双目失明。五岁的鹏飞一夜之间变成大人,不但要照顾自己,还要照顾生病的奶奶。他每天给奶奶打针・喂药・喂水・喂饭,睡前给奶奶洗脚。不久,奶奶的病更重了,大小便失禁,小鹏飞为奶奶脱下脏衣服,一点一点擦干净奶奶的身子,换上干净的衣服。无论春夏秋冬,小鹏飞总是五点起床,为奶奶准备早饭,午饭,再给奶奶打针,吃药,然后去上学。一放学,他总是赶回家陪奶奶。鹏飞读书比同龄人更勤奋。因为家庭贫困,他很少给自己买课外书。为了能学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每逢周末或节假日,料理完家务后,鹏飞常常带着奶奶去书店看书。在他的日记里写道:“我要努力学习,将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大学,治好奶奶的病,让奶奶过上幸福的生活,尽全力回报那些帮助过我的热心人,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在鹏飞心里,爱他的奶奶,同学,老师等,是他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我已经被鹏飞那颗感恩之心深深打动,我们这些小皇帝・小公主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稍不顺还要发小脾气。我们应该向鹏飞学习,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感恩,学会分担。当父母下班回家时我们是不是应该端上一杯热茶,说一声,爸爸妈妈,你们辛苦了!别人帮助了我们,我们是不是应该说一声“谢谢!”,哪怕是家人。

读《雷锋》后有感作文 篇10

读《雷锋》有感 杭州汽车司机吴斌的死让全国为之哀痛,67秒,在这转瞬即逝的一分多钟里,一个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公交车司机,让它尽显了人性的光辉。作为一名司机,他坚守自己的岗位直到最后一刻,在他的身上到处都闪烁着一名英雄的光芒,他让我想起了另一个英雄,雷锋。雷锋,这个名字早已响彻了中华大地,他的事迹更是家喻户晓。有人这样评价过雷锋:“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一次雷锋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的时候,一出检票口,发现一群人围着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原来这位妇女从辽宁去吉林看丈夫,车票和钱丢了。雷锋用自己的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塞到大嫂手里,大嫂含着眼泪说:“小兄弟,你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单位的?” “我叫解放军,家就在中国。”五月的`一天,雷锋冒雨去沈阳,他为了赶早车,早晨5点多就起来,带了几个干馒头就披上雨衣上路了。

路上,雷锋看见一位妇女背着一个小孩,手还牵着一个小女孩正艰难地向车站走去。雷锋想都没想,脱下身上的雨衣就披在大嫂身上,又抱起小女孩陪她们一起来到车站。上车后,雷锋见小女孩冷得直发抖,又把自己的贴身线衣脱下来给她穿上。雷锋估计她们早饭没吃,就把自己带的馒头给她们吃。火车到了沈阳,天还在下雨,雷锋又一直把她们送到家里。那位妇女感激地说:“同志,我可怎么感谢你呀!”雷锋说:“不要感谢我,应该感谢党和毛主席啊!”像这样的故事在雷锋的一生中就是家常便饭,他时刻牢记党的教导,为人名服务。

读《示儿》有感 篇11

爱国诗人陆游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热切盼望着收复失地。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告诫自己的儿子:“我本知道,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只是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当大宋军队收复中原的那一天到来时,千万别忘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父亲。”

读完这首诗,其他爱国诗词又在耳畔响起,深深地震撼着我: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的欣喜;岳飞的《满江红》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中“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壮志;林升的《题临安邸》中“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的焦虑……

想着这些爱国诗词,我的脑海中又闪现出一个个光辉的人物形象:苏武牧羊十九载不辱使命,郑成功带领军民浴血奋战收复台湾,王二小将日寇带进八路军的埋伏圈……

这些诗词、人物激励着我们,现在我们要努力学习真本领,将来保卫我们的祖国,把祖国建设得更强大。

读《让步有度》有感 篇12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是对中国未来的呼吁, 对教育回归正源的较量与挑战, 是中国教育走出死胡同的启程, 是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思路改革的嘹亮号角。对孩子让步太多, 孩子就想当然地疯长, 周围的一切让学生感到烦:父母喋喋不休地讲中国传统的孝道;每天起早贪黑“两点一线”的上学放学……除了学习以外, 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家庭的温室里疯长, 他们是家中的宝。老师也怕“烦”。为了迎合家长爱孩子的情结, 教师就没完没了地要求, 用作业抑制孩子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自由, 用关爱的方式、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关在像笼子一样的学校里。这样, 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里, 学生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与无忧, 触摸不到大自然的气息, 嗅不到泥土的芬芳, 感觉不到世界的精彩与无穷, 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无奈。现实确实是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不知疲倦的说教中成长为一只只井底之蛙。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敢越雷池半步, 墨守成规的思想在一代人的心中落地生根并开出繁茂花儿。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说出了教师心中无奈的话, 震撼了父母的心坎, 喊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怕孩子出现任何差错,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对教师加上了一条条堂而皇之的要求, 束缚了教师童心未泯的天质。有的家长管不了孩子, 想把育人树人的任务双倍加在教师头上, 然而又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累, 对孩子多有包庇、溺爱, 形成“5<2” (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 不如周末两天的娇生惯养) 的教育怪圈。教师“传道”的宗旨处在两难境地中, 何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对孩子让步, 既捆绑了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年轻一代梦想的翅膀。捆绑了我们的手脚是小事, 但是它困住了我们教育孩子快乐成长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手脚, 就是捆绑了孩子, 捆绑了未来, 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故步自封、邯郸学步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是否想过,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可以为学生设想和创造时代;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能选择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坏教师用一种方法教40个学生, 好教师用4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有权利、有义务, 就必须用爱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教育。精彩人生从小开始, 何必让步?“玉不琢, 不成器。”把孩子当宝, 何必用这种方式?经历磨难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青少年需要磨炼, 他们惧怕那黑黑的穿越未来的隧道, 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 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 就连进医院生孩子都要求医院做剖腹产, 没有经历产道狭小的空间, 没有经历艰难的挣扎;教师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 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 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抄给学生!这样下去, 将来的社会上, 怎能有独立、创新、慎独的人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不要太多迁就, 不要太多让步, 给他们受伤的机会、受惩罚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给他们磨炼的空间。这样, 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占据一席之地, 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读华为的冬天后有感 篇13

《华为的冬天》正在来临引起万千关注,拜读完后引发了我的一些感想。

我尊敬史炜先生,赞赏他的观点,但是他在这篇文章里所阐述的观点我认为并不妥当。史先生认为华为的冬天即将到来,但我认为华为的冬天可能暂时还到来不了。

关于华为的冬天。任总的华为的冬天说法更多是一种未雨绸缪,是一种领导者的眼光的体现。史先生眼中的华为的冬天应该是指当前国际电信业合并潮之下华为可能更大市场竞争。这两种华为的冬天并非实际情况。以销售额算,2005年华为的销售额已经达到60亿-80亿美元(不同的统计方法)的水平。按市场份额,仅以光网络为例,华为稳占全球市场前四名。在DSLAM领域和软交换领域,华为都是世界最主要的供应商之一。这些评价都来自国外第一流的市场研究公司。按市场来分,除了北美市场进展不大之外,华为的销售已经遍及全世界。按品牌来说,全球电信领域已经无人不知道中国的华为公司。基于以上几点,我认为华为已经跻身世界顶级电信设备制造商之列,并且发展势头超过了绝大多数竞争对手。因此我认为“华为的冬天”这种说法值得商量。华为在西门子,阿尔卡特,马可尼的眼皮底下获得德国,法国的光网络订单,进入英国电信21CN计划,这都说明封杀并不存在,至少没有那么严重。史先生的核心观点说华为的冬天在于跨国巨头及其所在国家的全力封杀,我以为史先生目前还只是自己的推测。我并非认为华为的前景一片光明。

我相信任总和华为的领导层看到了这些问题不仅仅是市场拓展以及业务发展层面的问题。更多的可能是内部管理以及整个行业的发展转型层面的问题,由此可以想象到未来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是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步伐的前进而改变。就目前来看,我认为人们不再是为了温饱而劳作。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精神层面以及自身价值体现的追求可能会越来越强。那么不论什么行业在以后的发展道路上肯定会对服务这个关键点做更多的努力。

据我在IT界的了解所看,国际知名的IBM、cisco 等一线品牌的数据交换领域服务商,他们的服务和华为做对比来看的话。华为还是略逊一筹的。我想这也许是任总所感受到的“冬天”的实质所在吧。只有有一天,中国不仅仅只有一个华为,中国更多的企业同样有公平的机会发展成为华为这样的企业,我们才不会为华为的冬天紧张。这个冬天对于华为来说是漫长的,没有看到尽头的。有人这样评价:“任正非对华为的冬天来临的感觉虽然敏锐,但是他不知道冬天为什么会来;他知道春天会来,但是只会准备棉衣,而不知道怎样创造春天。”综合以上几点来看,我们公司可以从中借鉴一些发展模式的优点。我相信不论对任何企业来说华为老总的这种未雨绸缪的眼光都是有益处的。

陕西现代丝路实业有限公司

读《水浒传》后有感 篇14

第三次抱起《水浒传》来读时,不觉已是高中生了,还记得第一次下决心要将这本中华文萃读完时,是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那时“囫囵吞枣”式的把书看完后,脑海中只留下了“花和尚倒拔垂杨”“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景阳冈武松打虎”等一些较为典型的故事情节,并未留下其它的感受。等到第二次再品时,已上了初中。毕竟是初中生,读书后的感想自然有所改变,既有对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的佩服,又有对他们杀人不眨眼的“恶习”的惧怕,还有对宋江的背叛以及朝廷迫害一百零八好汉的愤恨。而现在,作为高中生将这本古典名著再次细细品味后,感想与体会则又是不同。

正如毛泽东所说,从秦朝的陈胜、吴广,直至清朝的太平天国,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的规模之大,是世界历史上缩仅见的。正因为中国有这样的历史,才产生了《水浒》这样的小说。书中所反映的时代,正式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化的历史时期。开头部分,并没有铺叙千军万马的场景,而把高俅发迹的一小段故事作为全书的引子,因为高俅的发迹,正是封建王朝北宋腐朽生活的见照。金圣叹曾这样评价这一高明的笔法:“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当然,渗透这《水浒》情节的梁山起义的壮阔的历史背景,不仅只是通过高俅这一特定事件而展开,而是通过不同人物的不同遭遇,向整个社会伸延开去,勾画出宋代社会的复杂面貌,显示出不同的人物

怎样在他独特命运里被逼上梁山的不同道路。水浒的英雄们,并不完全是农民,其中有城市商民,也有下层知识分子,江湖人士,也有封建机构中的小官吏,甚至有不少中小地主,也在不堪官府压迫下参加了义军的行列,这样更深刻地反映了徽宗王朝腐朽统治的危机和必然覆灭的命运……

读《三国演义》有感 篇15

这本书讲述了三国时期蜀、魏、吴之间的战争, 故事很精彩, 英雄人物更是层出不穷。

走进三国, 在这几百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中, 我最喜欢的是军师诸葛亮。

诸葛亮身上散发出的儒雅的文学气度令我十分敬佩。他通天文、晓地理, 用兵如神, 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他“七擒七纵”孟获的壮举令我震撼。足智多谋、才华横溢的他让我懂得:智慧是知识的升华, 知识是勤奋的沉淀。作为学生的我们, 应该努力学习, 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渐渐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放眼茫茫江东, 唯一能与孔明相提并论的也只有周瑜了。周瑜文采超群, 聪慧过人, 深受孙权赏识。可他妒嫉心重, 以致孔明小小的“三气”便使其发出“既生瑜, 何生亮”的感慨。这也让我体会到:妒嫉是人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我们要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 朋友之间需要的是真心的交往、真正的友谊。

……

读《剖尸》有感 篇16

大多数人在还没踏进医学院的门槛之前,都是怀着战战兢兢的心情,作者也不例外,她知道自己怕死人、怕尸体,然而她却不肯轻易放弃成为医生的梦想,这一点令我十分佩服。

踏进法医这个充满神秘及刺激的行业,整天看着一具具待解剖的尸体,再加上寂然无声的房间里不是弥漫着强烈的福尔马林的气味,就是难闻的血腥味。在这种环境下难免会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幻影,就如作者在书中令人毛发倒竖的描写:“那些恐怖电影中从坟墓跳出来的僵尸,苍白的脸孔中流出一滴滴献血,伸出那丑陋无比的双手……”我读着读着,浑身不禁唰地布满了鸡皮疙瘩。

初次踏入太平间的作者为我们描绘了每一个细枝末节。在作者的刀下,她拼凑出死亡的最初面貌。我在看书的时候,不时会被其中的细节给惊吓到,僵硬的脸庞、泛黄的皮肤、紧闭的眼睛、如蜡烛的尸体……读这个故事的时候确实令人毛骨悚然,而我们是否想过,这或许是最不血腥的,却是让医生最为心酸的人生经历。

我们每个人在一生中,哪怕只经历一次生死,就已经惊心动魄,足够写成一本长篇小说。然而医生这个职业,却每天活在死人的世界里,用双手剖开一具具千奇百怪的尸体。久而久之,身上散发的不再是清香扑鼻的香水味,而是浓烈的福尔马林的味道。

我们也许有这种体会,当全世界的人都回避腐臭的尸体时,医生却没有回避。像作者这样的医生仍然在尽职地做着别人不想做的事,就因为这样,医生们在我心中就像伟大的国民英雄。因为只有他们才会有如此宽广的胸怀;只有他们才会不顾一切地剖开尸体;只有他们才有足够的胆量承担做医生的职责,实在可称为天下第一英雄。

这短文不仅纪念千千万万死去的亡魂,也让我体会到了医生的伟大精神,真是一部法医的传奇啊!我崇拜作者,这些她亲身经历而令人触动的案子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让我领悟到凡事都需要勇气及胆量。

勇敢并非不害怕,而是心怀恐惧仍不顾一切地面对困难。我一定会勇于跨越障碍,也会时时刻刻想起曾鼓舞我的《剖尸》。

读《伤仲永》后有感心得 篇17

今日我和妈妈一道读了《伤仲永》,我明白了,人仅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提高。小的时候很聪明,并不代表他长大了也聪明。因为天才是要付出努力的。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终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

妈妈一向跟我说,当天的事要当天做完,不能半途而废,仅有坚持到底,才会成功。可是如果不用功,再聪明也没有用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学习就是是要用功,来不得半点马虎,不付出自我的努力,是不会有回报的。仅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扩大自我的知识面,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和方仲永一样地聪明,但我不能像方仲永那样半途而废,必须要持之以恒、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读马列经典著作后有感 篇18

“读史使人明智”。不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我们都应坚持学习,学习先辈的革命传统,学习马列主义的景典著作。因为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引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最有效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联系历史发展来认识马列主义。马列主义的产生,离不开19世纪的国际社会环境。生产力状况、阶级关系及其矛盾与冲突、工人运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频频爆发的经济危机等,都是马列主义诞生的社会基础。当然,不能排除创始人在具体分析问题时,得出的个别结论及某些对未来社会的假设推论没有被社会发展的历史所证实,甚至是不正确的,但这丝毫也不损害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理论的基本精神。不参照历史,拿今天西方发达国家的现状来比照经典著作的个别结论,是没有意义的,也是不能弄懂原著,学不好经典著作的精髓。

二、把握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学习马列主义。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在我国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艰难曲折的发展过程,与中国革命的发展休戚相关。这个过程清楚地说明: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马列著作的传播,无论在战争环境还是在和平环境,也无论在革命年代还是在建设时期,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始终是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的锐利思想武器,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最宝贵的精神财富。邓小平同志在 1992年南巡谈话中指出:“学马列要精,要管用。” “精”就是基本的、根本的、本质的原则和精髓; “用”学习和把握就是实际的工作和任务,具体的实践和操作。在丰富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中,应领悟其思想的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理论的原则立场、基本观点和根本方法。马列主义作为我们的立国之本,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各方面工作的理论指南。对于社区工作人员来说,重要的是马列主义中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运用到工作实际中,就是要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切实以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

三、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指导地位。今天我们还在读马列,说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她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理论体系。从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斯大林,到毛泽东、邓小平,其中的思想核心理论一以贯之,都是共产主义思想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后人不断将基本原则思想同时代特征和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本土化和具体化,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因此,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静止地把他看成是一段历史理论,而应动态地把她看成是一个不断丰富发展的过程。今天我国充满生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活动就是在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论据,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用动态的、开放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就会形成一种源与流的整体概念。

读《沁园春·雪》有感 篇19

把我们的心推向怀念的深处。

毛泽东, 你从雪地走回,

从韶山到井冈山,

从遵义城头到延安窑洞到北京。

从昨天到今天,

自从你走进了中国现代历史,

便使雪、纷飞的雪,

渐渐地融汇了中国大地,

融汇了世界关注的天空。

你的一声震撼,

“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便使雪、纷飞的雪,

飘走了千年来秦皇汉武,

成吉思汗立下的神坛!

雪, 仍在飘飞,

飘进了今天中国的城门码头,

你却继续向前,

一步一步向着雪的深处走去,

读《论语》有感 篇20

透过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们不难发现,孔子一直强调孝和礼,那么何为孝,何为礼?我们又应该如何去孝,如何有礼?

在春秋时期,社会十分注重孝,问孝者也很多,而孔子对前来问孝者的回答也各不相同,面对子游的询问,孔子的回答是:“不敬,何以别乎?”从这句话中足以见得要从心底去尽孝才算孝。而面对子夏的询问时,孔子则回答:“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从这句话中,我们更可以看出,对于孝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给,更重要的是对父母长辈的尊重,否则同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孝是诸礼之本,在今天的社会也是如此,而今,不乏一些虐待老人,空巢老人的现象。中国是礼仪之邦,是泱泱大国,却连最基本的孝道都无法诠释,因此我们更应该向孔子说过的“事父母,能竭其力”那样,竭尽自己的全力去尽孝,对待父母和颜悦色,才能将“孝”字完整的诠释。

无礼不成方圆,上到君臣之礼,大夫之礼,下到师生之礼父子之礼,在论语中都有提及。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又曰:“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在春秋时期,“礼”泛指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也指礼节、仪式。只有在社会交往中注重礼节,按照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不做无礼无道德的事,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社会才会和谐。

礼、忠、孝、信、义,都是蕴含着传承了千年的古老文化。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将它传承下去,让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上一篇:手工小鸡出壳教案下一篇:庆祝祖国60华诞诗歌征文:祖国与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