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小说情节(通用6篇)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 篇1
第9课 清兵卫与葫芦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侍候(cì)茶卤(lǔ)檐廊(yán)...B.干涉(shâ)槌子(chuí)谄媚(xiàn)...C.薪水(xīn)皲裂(cūn)呵斥(chì)...D.参差(cēn)模样(mú)古董(dǒnɡ)...解析: A项,“侍”应读shì;B项,“谄”应读chǎn;C项,“皲”应读jūn。答案: D 2.下列各项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绘画 摊户 热衷 店铺 C.把玩 橘子 马琴 嘴唇 解析: B项,慨—概。答案: B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事故的隐患越来越明显,厂长等相关领导还是认为不足为训,以致酿成了大火灾。....B.这部作品一发表,立即赢得文学界一致好评,毁誉参半,作者也因此迅速走红。....C.纵是炎热的夏天,只要一场痛快的大雨过后,外出打猎的你如果不加点衣服,就可能冻得战战兢兢瞄不准猎物。....D.当年他独闯上海,身无长物,是凭着过人的毅力与吃苦精神创下的这份家业。....解析: A.不足为训:不能当做典范或法则。B.毁誉参半:批评和表扬各占一半。C.战战兢兢:形容十分小心谨慎或害怕的样子。不能形容人畏冷的表现。D.身无长物:除自身外,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
答案: D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宋代一些作品思想感情深刻,如《醉翁亭记》《石钟山记》,故而文笔清新,特色鲜明。
B.2010年世博会之所以在上海举行,是由这座城市发展的大环境决定的,因此,中小企业要在世博会中大展拳脚,就要看清门前的市场环境。
C.事实证明,修建青藏铁路是加快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举措,是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B.罐子 络绳 插嘴 大慨 D.隐瞒 校役 怨言 哆嗦 D.旅游胜地那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以及油画般的景致,把游人带入迷人的天地。
解析: A项,强加因果。错在“故而”,前后不能构成因果关系。C项,主宾搭配不当。这个句子中的第二个分句承第一个分句的主语“修建青藏铁路”,但“修建青藏铁路”是一种行为,而“纽带”是名词,二者不属于同一种事物,不能构成判断句。D项,并列不当(分类不清)。“绿如屏风的青山,潺潺的流水”应包括在“油画般的景致”之中,应把“以及”改为“等”。
答案: B
一、文段精析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5~8题。
从此,他片刻也不离这个葫芦,还带到学校里去。终于因为在上课的时候也偷偷地藏在桌子底下摩擦,给级任教员看见了。恰巧上的是修身课,所以教员更加生气。
„„甚至说:“这种小孩子将来不会有出息的。”于是这个一心热衷的葫芦,终于被当场没收,清兵卫连哭也没有哭一声。
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
这时候,教员挟着一只书包来访问他的父亲,父亲恰巧不在家。
“这种事情,家里应该干涉他„„”教员对清兵卫的母亲这样说,母亲吓得只是战战兢兢地不敢出声。
清兵卫对于这位教员的顽固,吓得什么似的,哆嗦着嘴唇,在屋角里缩成一团。在教员身后边的柱子上正挂着许多收拾好了的葫芦。清兵卫心头别别地跳着,怕他会注意到。
训斥了一顿之后,教员终于没有注意到葫芦,回去了。清兵卫透了一口大气。清兵卫的母亲却哭了起来,唠唠叨叨发了许多没意味的怨言。
不多一会儿,清兵卫的父亲做工回来了,听了这话,立刻抓住正在身边的清兵卫,使劲揍了一顿。在这儿,清兵卫又被骂了“没出息的孩子!”还说:“像你这种家伙,赶快给我滚蛋吧。”
清兵卫的父亲忽然注意到柱子上的葫芦,就拿起槌子来一个一个地砸碎;清兵卫只是脸色发青,不敢做声。
5.选文写清兵卫上课偷偷地在桌子底下摩擦葫芦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浓墨重彩地写清兵卫对葫芦的兴趣,他最会欣赏葫芦了,他被教员没收去的葫芦居然能卖极高的价钱,这说明他有独到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偷偷”说明清兵卫的爱 2 好不被别人理解,只能小心呵护着,也表现出一种无奈。
6.“他脸无人色地回到家里,靠在火炉边发呆。”这句话写出了清兵卫的什么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清兵卫痛失葫芦后痛苦无奈的心情,也揭示了粗暴和专制的严重后果。7.清兵卫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不尊重孩子的选择与爱好,对孩子痴迷葫芦采取了反对、压制的手段,粗暴地砸碎了清兵卫的宝贝葫芦,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清兵卫的父亲是一贯粗暴的封建家长的代表。
8.小说最后交代了那只被没收的葫芦的变卖过程,是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清兵卫的反常表现暗示了葫芦的非同寻常,为下文买卖葫芦的价格悬殊埋下了伏笔,显示了清兵卫的天赋和独到的审美力,反衬出大人们的愚蠢。
二、类文迁移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9~12题。
妈妈的秘密
千万不能让丈夫知道。
绫子拿着那个小包,站在桥上。夜深人静,河水在黑暗中悄无声息地流淌着。它能带走这秘密吧。
小包飞快落入河中。回家吧,明天丈夫住院,得起个大早呢。
绫子疾步往回走。轻轻打开后门,穿过厨房,溜进卧室——丈夫站在那里!丈夫满脸愤怒。
“上哪儿去了?”“这„„”“哼,是把见不得人的东西扔到河里了吧!”丈夫真的动了气。绫子的脸也变白了。
“扔了什么?说!”
绫子忍不住反问一句:“你怀疑我什么?” “我替你说吧——是北山的信!”
绫子睁大了眼睛。接着,慢慢将视线移至脚下。
“跟那家伙勾搭上啦!”“啪!”一记沉重的耳光。绫子头晕目眩,一头栽倒在床上。好不容易抬起头时,女儿有纪子正怯生生地站在床边,黑黑的瞳仁里充满了疑惑。
“我到底是谁的孩子?”有纪子问,“是爸爸的,还是叫北山的那个人的?”
□(日本)赤川次郎 “你为什么问这个?” “想知道。”
良久,绫子没有作声。微风吹拂着她那业已大部分变白的头发。“好,”绫子终于开口了,“那就告诉你吧。” “和我结婚前,你爸爸爱着一个人,她叫„„”
晶美,并不出众。在中学,比他低一年级。当时很迷恋他的绫子,偏偏和晶美又是最好的同性朋友。不过,这两个女孩儿那时都还不到敢向异性吐露爱心的年龄。因此,也就没有发生什么争“郎”大战。论家庭背景,绫子占上风。晶美死了父亲,与母亲二人相依为命,度日维艰。她自然穿不起绫子身上的漂亮衣裤,也不善于玩耍。不过,绫子知道,晶美特有的那种清纯、温柔和娴静是谁也学不到手的。
那件事发生在一个炎热的暑假。
晶美突然跑到了绫子家。他正巧也在。紧追而至的是一群恶煞似的男仆,他们的主人是当地首富,晶美的母亲在那家干活。
“让那个女孩儿滚出来!”男仆们叫嚣说,他们小姐放在梳妆台上的宝石不见了,晶美当时正进府找她母亲,偷宝石者必是晶美无疑„„他,发怒了,让晶美躲进里屋,他转身直奔门口,跟那帮男仆大吵起来。
大概是被他那不要命的样子吓住了,男仆们嘟嘟哝哝着回去了。本来他们也没有充分的证据。
他走向面色惨白、颤抖不已的晶美,温柔地拉起她的手„„然而,那件事并未结束。暑假期间,晶美偷盗宝石的传言飞遍整个镇子。新学期开始后,没一个人愿跟她说话。她母亲也失去了工作,娘儿俩的日子更难过了。他则明明确确地爱起了晶美。那不是出于怜悯或同情,而是纯粹发自内心深处的诚挚之情。绫子一如既往地关心着晶美,同时暗暗在心里发誓:委屈自己,成全他们。
然而,单靠一个学生的爱情,是无法支撑母女俩的生计的。这件事终于画上了一个句号——晚秋的一个黄昏,晶美和她母亲一同投河自尽了。
“后来,你爸爸倒插门到了咱们家,再后来,就有了你。”绫子停顿了一下,“不过,你爸爸在心里一直思念着晶美。我只是他的妻子,晶美才是他的恋人,而且只有她一个„„”有纪子长长地叹了口气。
“可这与你扔到河里的东西有什么关系呢?”
“我打扫里屋的时候,发现了塞在天棚上的宝石,就把它偷偷地扔进了河里。” “是,是这样„„”有纪子几乎喘不过气来。
“晶美被人追到咱们家,可能趁你爸爸跟人吵架的当儿,踩着板凳,把宝石塞到了天棚里。”
“那你为什么不告诉爸爸呢?”绫子莞尔一笑:“我那时已经得知,晶美的不幸使你爸 爸在身心方面所受的沉重打击和极度悲痛该有多大。对你爸爸来说,晶美是完美无瑕的女性偶像。如果告诉他真实情况,你想会发生什么事儿?”“妈妈!”有纪子紧紧地抱住了母亲。
“您才是最爱爸爸的人啊。” 绫子的脸微微发红。9.“妈妈的秘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妈妈发现晶美真的偷了宝石,妈妈把宝石扔进了河里。②妈妈对爸爸几十年如一日深埋在心中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爱。
10.文中画线句中提到女儿“充满了疑惑”,请从文中找出女儿有哪些疑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自己的身世之谜。②妈妈扔了什么东西。③妈妈为什么要扔宝石。④妈妈为什么不将秘密告诉爸爸。
11.本文在情节构思上颇有独到之处,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说先设置悬念,制造一个妈妈的秘密,然后丈夫动气,女儿追问,层层推进,而揭示秘密又必须回到过去的岁月。于是小说自然巧妙地用插叙的方法让时光倒流,回到青春的岁月。展开丰富复杂的感情纠葛。最后又出人意料地揭示出宝石的秘密。让读者在“欧·亨利式”的结尾中顿悟、体会、感受妈妈的秘密。这样,整个故事情节集中紧凑,让读者一气读完,便荡气回肠,感受到巨大的艺术冲击力。
12.请概括本文主人公的形象,并谈谈你对这一形象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妈妈是一位善良、宽容、忍辱负重、先人后己、具有仁爱之心的东方女性形象。(针对人物形象的特点提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即可)
13.以“典丽的词句”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散文的美,不在有多少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亦不在有多少典丽的词句,而在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典丽的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重组句子是变换句式的一种,即给句子换一种说法,其特点是改变陈述对象,但句意不变。重组句子可能考查两种或两种以上句式的变换,做这类题特别要注意分析原句的意义及句子的层次关系,从而理出合理的表达思路。考生只要掌握了几种句式变换的方法和技巧,即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答案:(示例)(典丽的词句)旁征博引的故事穿插用得多并不意味着散文就美,散文的美在于能把心中的情思干干净净直截了当地表现出来。
14.仔细阅读下面这幅漫画,按要求作答。
(1)为漫画拟一个标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用自己的话说明漫画内容及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是将图画转述成语言文字。解答此题首先要整体观察漫画,特别关注漫画主体与背景的关系、漫画的夸张与变形手法、漫画的批评与褒赞倾向;其次体察漫画的明示信息与暗示信息;最后润色语言,简要答题。
答案:(1)家在何方(或:同情)(2)人的家被开发公司野蛮拆迁,居民无家可归;而小鸟正在向无家可归的人哭诉相同的遭遇,它的家也因无知的人乱伐树木而毁掉。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 篇2
那么, 一篇优秀的能令评阅者眼前一亮的记叙文应该具备哪些条件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2013江苏高考语文阅卷的标准:
记叙文一类卷70—63分, 要求有巧妙而机智的构思, 有生动传神的细节, 有浓郁而清新的文采, 故事有真实感和亲切感:二类卷62—56分, 有构思, 有细节, 有文采, 故事真实, 富有生活气息。
对照这个标准, 不难看出, 情节与细节是衡量一篇记叙文水平高低的两大标准。
2012年苏州市高三统测中, 杨珍珍同学的考场作文《围观》以精巧的构思、生动传神的细节在众多作文中脱颖而出, 获得阅卷老师的好评。这是一篇颇有文学味的记叙文, 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有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有恰到好处的环境烘托, 这些小说创作必备要素中的任何一条都是为记叙文增色的亮点, 值得借鉴。
先从故事梗概说起:
烈日炎炎, 村长办公室门口, 村民们挤在一起看布告栏。这时有人发现布告栏下方贴了一幅“两袖清风”的字, 字不错, 却没多少风骨。有人猜, 这应该是新来的村长贴在这儿的。于是大家开始大声纷纷赞叹新村长的字甚至村长的政绩。此时, 保安小张的儿子过来撕去了那副字, 村民喝止, 小男孩委屈地表示, 为了让大家凉快点, 所以写了“两袖清风”。听完孩子的话, 村民们面面相觑, 只有干笑。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文体, 最讲究构思。而写人、叙事和小说要素中的人物形象刻画, 故事情节发展一脉相承, 所以, 在记叙文写作中, 借鉴小说的创作方法是很有必要的。
这篇《围观》在情节构思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 以小见大。好的作文要善于“以小见大”。“小”指小的题材、小的材料;“大”指的是重大的或深刻的主题。在日常的凡人小事、常见情景中, 截取生活的一个片段、一个镜头、一幅剪影来透视其中的深意, 这样的文章就有了内涵, 在立意上是不凡的。
小作者用村民围观一幅字这一小小的生活镜头来折射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溜须拍马的现象, 非常具有现实的批判讽刺意味, 读来令人捧腹, 也令人深思。
第二, 情节曲折而不离奇, 虽是虚构却有真实感。
“文似看山不喜平”。再精彩的故事, 如果事先没有构思好, 平铺直叙, 也会失去应有的吸引力, 很难引起读者的阅读欲望。埋一个伏笔, 设一个悬念, 就像过去高明的说书艺人在勾人心魄的关键时刻卖个关子, 戛然而止:“预知后事如何, 且听下回分解”, 让听众欲罢不能, 充满期待。
小作者也设了一个悬念:
“这字, 谁写的?”
——故事的开端就是悬念。“我觉得像是新村长的。”
——很合理的推测, 情节在发展。
“不然谁会把这字贴在这儿呀”。
——对权威的自觉仰视。
“这‘两袖清风’说的不就是咱村长吗?”
——多合理的联想呀, 情节到了高潮。
“真是我写的!我以为‘两袖清风’是凉快的意思, 我想你们在太阳下一定很热, 我想让你们凉快一下吧。”
——故事的结局来了一个陡转, 村民们沉默, 读者沉思。仔细再看, 原来是有伏笔的:
——“这字写的不差, 却也算不上什么好字, 工整是工整, 但软软的没多少风骨。”
所以, 这个故事虽然是虚构的, 却有合理存在的真实感。
其实, 我们不一定要都来创作小小说, 毕竟每个人对生活的敏感度、驾驭语言的能力是不同的。但是可以学习借鉴小说创作的方法, 将情节安排得曲折, 有波澜, 有悬念。
有一个同学就借鉴了这个方法, 写了一篇精彩的记叙文《礼物》。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周末放学我没有回家, 而是电话通知妈妈要去给同学过生日, 兴奋之余, 忽略了妈妈电话那头欲言又止的沉默。聚会回来已是晚上八点, 上楼梯时我还在回味生日会的欢乐。想掏钥匙开门, 却发现要送给同学的礼物还在包里。钥匙不及插入, 门已经打开了, 原来妈妈一直等着我。我进门发现桌上的饭菜和蛋糕, 才想起今天是妈妈生日, 自己竟忘了, 内疚不已。急中生智, 掏出刚才的礼物送给妈妈, 祝妈妈生日快乐。妈妈激动满足, 感谢我还记得准备礼物, 我拥抱妈妈, 无言落泪, 羞愧难当。这么一个生活中常见的故事在精心设计的巧合和误会中发展, 妈妈的宽容, 对亲情的珍视, 青春期孩子对亲情的忽视, 及时的自我反思深深打动了读者, 引起同龄人的共鸣。
细节是文章的灵魂, 是表情达意的关键, 是打开读者心扉的钥匙。一篇文章如果只有故事情节而缺少惟妙惟肖的细节, 就只剩下一个干巴巴的轮廓, 如同一个人只有骨架而无血肉, 毫无美感可言。所以说, 细节虽小, 作用却大。一个小小的细节往往能代替千言万语。
《围观》这篇作文在两个方面的细节描写都是很成功很具典型意义的。
第一, 细致传神的细节凸显了人物鲜明的个性。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
其中一位老先生甚至拍手称好起来:“瞧这字, 笔锋犀利, 颇有古风啊。”
大家抢赞着新村长的字, 又争夸着新村长人, 越说越大声, 越说越起劲了!他们夸得面红耳赤, 还不时地向村长办公室张望着。
这几处细节有神态、有语言、有动作, 有对个体细致入微地刻画, 也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群体的心理活动;既凸显了村民这个群体奴性、趋炎附势的可笑的个性特征, 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 对环境的细节描写使文章锦上添花。
一旁大树上的夏蝉不知疲惫地大叫着, 颇有与村民们比嗓门的意思。
大伙儿像是被噤了声, 突然安静了下来, 树上蝉儿的声音好像大了几倍, 更加欢快了。
“知了……知了……”树上的夏蝉不知是否没了力气, 这会儿竟听不见它的声响了。
“知了……知了……”蝉儿仿佛是休息够了, 重新铆足了劲儿大叫着。
围观者散了, 布告栏前只剩下那不知疲惫的蝉, “知了……知了……”地欢叫着……
围观开始到围观结束, “夏蝉”的叫声或欢快或疲惫, 或高或低, 都紧密配合故事发展的脉络。围观者议论纷纷, 蝉儿大叫;围观者安静, 蝉儿欢快;围观者沸腾, 蝉声不闻;围观者沉默, 蝉儿欢叫。蝉声竟被人声盖过, 可见围观者的兴奋;蝉儿未知未觉, 围观者盲从无知, 竟如蝉儿一般, 人和蝉相映成趣, 作者的讽刺批判也含蓄地表达到位, 实在是匠心独运。
那么在记叙文写作中, 如何借鉴小说的手法, 恰到好处地来描写环境呢?其实方法很简单, 小说中的环境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烘托人物形象, 表现主题。最简单的方法就是从正面和反面两个方面来表现,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有两处关于环境的细节描写: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旧时栏楯,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偃仰啸歌, 冥然兀坐, 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 小鸟时来啄食, 人至不去。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珊珊可爱。
庭有枇杷树, 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今已亭亭如盖矣。
前者所描写环境清新素雅, 兰桂竹都是雅洁之物, 正面烘托归有光立志求学, 承载家族期望, 发愤苦读, 满含朝气, 满心憧憬的青少年时期。
后者写枇杷树, 言语简淡。当年妻子因枇杷多子而植, 希望家庭人丁兴旺, 而如今妻子早逝, 家道中落, 自已又是屡试不第, 当年的憧憬已成泡影。枇杷树亭亭如盖, 更反衬了作者的凄凉和落寞。
当然, 从写作的角度来说, 不论是情节也好、细节也好, 一篇出色的作文还是要落实到扎实的语言文字表现力上, 脱离了这一点, 任何技巧都成了空谈。所以, 在写作教学中, 要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 多思考问题, 多阅读, 多练笔, 多修改, 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附:围观杨珍珍
正值七月, 烈日炎炎, 偶有一丝热风, 却也搀杂着阵阵热气。村长办公室旁的布告栏前挤满了村民, 有看村里最近安排的, 也有看今日新闻的, 更多的则是什么都不看凑热闹的。众人边看边议论, 好不热闹。一旁大树上的夏蝉不知疲惫地大叫着, 颇有与村民们比嗓门的意思。
站在左边最角落的人突然大叫了一声“:这是谁写的字啊?!”。原本三三两两, 懒懒散散的村民们都聚在了一起, 争先恐后地往布告栏左下侧角落张望。可不是, 还真有人把字贴在了布告栏里。这字写得不差, 却也算不上什么好字, 工整是工整, 但软软的没多少风骨。大伙儿像是被噤了声, 突然安静了下来, 树上蝉儿的声音好像大了几倍, 更加欢快了。
“这字, 谁写的?”趁着蝉儿歇嘴的功夫, 有人小心翼翼地问了一句。“我觉得像是新村长的, 不然谁会把这字贴在这儿啊?”仿佛被道出了心声, 大家又突然大声地说起了自己的看法。其中一老先生甚至拍手称好起来“:瞧这字, 笔锋犀利。颇有古风阿!”随即就有人附和道“:是啊, 这‘两袖清风’四字, 说得不就是咱村长大人吗!“”没错没错, 都说字如其人, 这字好, 就说明这新村长一定是个好村长啊!“”可不是吗!虽然咱新村长刚上任不久, 但看过字就知道以后一定有所作为啊!”布告栏前一下子又热闹起来, 大家抢赞着新村长的字, 又争夸着新村长人, 越说越大声, 越说越起劲了!他们夸得面红耳赤, 还不时地向着村长办公室张望着。
“知了……知了……”树上的夏蝉不知是否没了力气, 这会儿竟听不见它的声响了。
“叔叔阿姨, 你们在做什么, 怎么都围在这里啊?”没把村长盼来, 来的却是门口保安小张的小儿子。热火朝天的村民们似乎是没听到这疑问, 继续大肆夸奖这新村长那屈指可数、寥寥无几的“丰功伟绩”。男孩见没人搭理自己, 便钻进了人群, 伸手将那写着“两袖清风”的字撕了下来。
又是一阵死一般的沉默后, 人群中的那位老先生大喝道“:小孩! 快把村长的墨宝放下!”男孩似乎受了惊吓, 撇了撇嘴“:这不是村长的, 是我写的!“”呵, 真是可笑。”老先生不耐烦地推了推眼镜, “小孩子家家的哪懂什么叫‘两袖清风’, 放下放下!”男孩真的被吓到了, 略带哭腔地解释道“:真的是我写的! 我以为‘两袖清风’是凉快的意思, 我想你们在太阳下看公告一定很热, 我想让你们凉快一下嘛!”
“知了……知了……”蝉儿仿佛是休息够了, 重新铆足了劲儿鸣叫。树下, 则是一群张大了嘴巴, 面面相觑的村民, 不知所措地干笑着。
小说阅读——故事情节(教师版) 篇3
小说阅读
(二)概括小说的情节
【预习案】
一、阅读《核按钮》第112页“考点透视”,建立以下概念:
1.小说的阅读,一般都是从入手,而概括小说情节又须从入手,这就要求考生既要注意作品,;又要注
意。
2.最常见的概括故事情节的提问方式。
二、阅读《核按钮》第113页《面包》,读懂文本。
【探究案】
一只鸟芦芙荭
每天清晨走进公园时,他总要在那位盲眼老头面前徘徊好久好久。盲眼老头是遛鸟的,鸟儿好漂亮,有一个特别令他怦然心动的名字——阿捷。每次盲眼老头用父亲喊儿子般亲昵的口气“捷儿、捷儿”地叫着那鸟儿,教那鸟儿遛口时,他的心就像发生了强烈的地震一般,久久不安。
他是个很古板的老头,并不爱鸟。退休这么长时间,除了每早来这公园里溜溜达达外,几乎没有一点儿兴趣。但自从见了盲眼老头养的那只叫阿捷的鸟儿之后,他就从心底生出了一种欲望——无论如何也要得到这只鸟儿!
之后的日子,他就千方百计地有意去接近那个盲眼老头。盲眼老头很友善,也很豁达。他几乎没有费什么力气,就和他成了很要好的朋友。他简直有点喜出望外。
有一天,他终于按捺不住,对盲眼老头说,他想买下那只鸟。尽管他的话说得很诚恳,可盲眼老头听了他的话,先是吃了一惊,继而摇了摇头:“这只鸟儿,怎么我也不会卖的!”
“我会给你掏大价的,”他有些急了,“万儿八千,你说多少,我掏多少,绝不还价。”
“你若真的喜欢这种鸟的话,我可以托人帮你买一只。”盲眼老头的态度也极为诚恳。
“我只要你这只!”
可是,不管他好说歹说,盲眼老头还是不卖。他打定不到黄河心不死的主意,又去和老头交谈了几次。老头仍是那句话:“不卖!”这使他很失望。一次次失望,他感觉到自己的心像堵了一块什么东西似的。他病了。他心里明白自己是因为什么病的。
几天以后,那位盲眼老头才得知他病了,而且知道病因就出在自己的这只鸟儿身上。老头虽然不舍得,还是忍痛割爱提了鸟笼拄着拐杖来看他。
“老弟,既然你喜欢这只鸟,我就将它送给你吧。”
躺在病床上的他,看到手提鸟笼的盲眼老头,听了这话,激动得差点掉下泪来。病也当下轻了许多。他一把握住老头拄着拐杖的手,久久地不丢。
几天后,盲眼老头又拄着拐杖去看他,也是去看那只鸟。可是,盲眼老头进屋时,却没有听到鸟的叫声。盲眼老头忍不住了,问:“鸟儿呢?阿捷呢?”
许久许久,他才说:“我把鸟放了。”他没敢正眼去看盲眼老头。
“什么?你把鸟放了?你怎么可以放了阿捷呢?”果然,盲眼老头说话的声音变得异常激动。
“是的,老兄。我把鸟放了。你不知道,我这一生判了几十年的案子。每个案子不论犯法的是平民百姓或是达官贵人,我都觉得自己是以理待人,判得问心无愧。现在细细回想,这一生,唯一判错的,只有一个案子。当我发现了事实真相后,未来得及重新改判,他就病死在牢狱里了。我现在已退下来了。这事也没有任何人知道。可自见了你提的鸟笼和笼中那只叫阿捷的鸟儿后,我的灵魂就再也不能安宁了。老兄,我错判的那个青年也叫阿捷呀!”他说着说着已是泪水扑面而下。他发现盲眼老头听了这话,竟然变得木木呆呆地,那双凹下去的眼也有泪水流了出来。但他始终没有说一句话。
几年后,盲眼老头先他而去了。他作为盲眼老头的挚友,拖着年迈的身体亲手为盲眼老头操办后事。
办完后事,在为盲眼老头整理遗物时,他从盲眼老头的一个笔记本里发现了一张照片。照片上是一个身
强力壮的后生。他看了照片一眼,又看了照片一眼。他真不敢相信照片上这个年轻的后生,与他记忆中的那个阿捷竟然是那样的相像。他不知道,照片上的那个后生真的就是阿捷呢,还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1.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答案:
1.(6分)
①不爱鸟,却想得到那只叫“阿捷”的鸟;
②因高价求购遭拒而病倒,却意外获得;
③获赠后却又轻易将鸟放飞;
④得知因自己的错判而冤死狱中的阿捷,是或许就是盲眼老人口中的“捷儿”。
(每点1分,意对即可)
文本解读:
小说的主要人物“他”无法回避自己职业生涯
中绝无仅有的一次失误,千方百计得到那只名叫“阿捷”的鸟,最后又放了它,以此减轻良心的煎熬。
类题指导:
(1)概括情节时必须要清楚小说情节的叙述顺序
(2)依照一定的线索,抓住主要事件进行总结,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方面概括。
(3)要有完整叙述角度,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
(4)若故事复杂、涉及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相互交错,要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做到前后贯通。
【训练案】
阅读《巧合》,并完成习题。
《巧合》
①在距离九月初九还有一个月的时候,刘老师就开始紧张而有条理地忙开了。刘老师并非为重阳节作准备。登高饮酒,赏菊吟诗,那是古时候的事,那是诗词中的事,刘老师不会烦那个臭神。刘老师在紧锣密鼓地筹办他父亲的七十大寿。刘老师的父亲给他起了个叫靖节的名字,培养他上了大学。别人不一定知道这个名字的学问,作为语文教师的刘老师还是知道的。刘老师象古代文人雅士准备过重阳佳节一样精心地准备着父亲的生日。
②离生日还有一个星期时,刘老师就万事俱备只等重阳了。刘老师甚至连祝寿词都打好了腹稿,他要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③并非没有一点难处。比如请不请学校里的领导、同事就使刘老师颇费了一番踌躇。但一想到因自己私事让同事,尤其是让领导花钱花工夫,刘老师还是觉得不请为好。重阳不在星期天,要不要请假也让刘老师动了一番脑筋。请假吧,等于间接请客,不请吧,家人怎么交待。即便如此,刘老师还是很机智地解决了。到那天,把课私下调到一二节先上掉,下午去打个照面就行了。
④重阳节如期而至,刘老师依计而行。下午四点多钟,刘老师悄悄跟相处较密的王老师打了个招呼,说有点私事先走一步,如果有人问他,打一下马虎眼。王老师表情怪怪地说,今天万事大吉,没有人会问你。你准备搞什么惊人之举。刘老师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等到好不容易摸着头脑的时候,刘老师急得直抓头脑了。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校长太太的四十岁生日。全校老师都去,你能不去吗?要是你父亲真的过生日,这么大的事,怎么之前没听你吭一声呢?难怪校长太太叫秋香。没有人出头收人情钱,找人代礼都困难。
⑤刘老师随同大家来到了镇上的菊花饭店。桌上已赫然陈列着一个硕大的生日蛋糕。大家兴高采烈,只有刘老师的笑容显得生碰硬撞。在热闹的喧哗声中,校长的手机骤然响起,全场立即寂然。校长的声音突然夸张地高了八度。大家都听得出是镇党委书记的电话。校长哼了几声后便走到门外。再进来的时候,校长一把拉着张老师走出了饭店。
⑥原来,九月初九亦即今天也是书记千金的二十岁生日。书记在县城的爱陶居大酒店为掌上明珠大摆宴席。母亲看女儿秀眉微皱,细问方知,来客全是陌生人。女儿要求请几个同学,几个老师。初中时代的老师代表就点了刘老师,而刘老师最难找。书记要校长负责通知到位,送人到位。刘老师想起了名叫秋
菊的文文静静的学生,曾经做过他的语文课代表。心中一热,可两眼犯难。刘老师嗫嚅着,怎么去,这么迟了?就算了吧!校长打开了手机,一会儿,一辆私人面的轻轻地停在他们的身边。
⑦刘老师的到来使小寿星更加高兴。书记夫妇亲自下位,亲自给刘老师敬酒。紧跟着,各部门的一把手纷然有序地给刘老师敬酒。刘老师平生没有近距离接触如此众多的领导,受宠若惊得杯杯满,杯杯清,一杯接一杯。
⑧大家似乎只愿喝酒不想吃菜。刘老师越喝越觉得肚饿心慌,越喝越觉得头重脚轻,越喝越觉得如梦如幻。突然,掌声四起,小寿星秋菊给父母敬酒了。秋菊祝爸爸妈妈今年四十,明年三十八,越活越年轻。大家正欢呼叫好,突然,刘老师端着酒杯,摇摇晃晃地挤到了书记面前。刘老师大喊一声:“我来迟了,我是不孝之子。我敬祝父亲大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1、文本解读:
(1)刘老师父亲、校长夫人、书记千金都在重阳节过生日。因为巧合,主人公只得舍弃父亲的生日。这篇微型小说反映人们普遍趋炎附势、极力巴结领导的社会现象,突出在官本位社会中人身不由己的主题。
(2)小说中的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其小说中的人物名字有什么特点和用意?(4分)
答案:
时间、地点、人物名字都与重阳节有
关。(1分)重阳节是高雅的日子,菊花象征着高洁品质,靖节(陶渊明)是高尚人格的典范,传统文化中一系列的“雅”,更能反衬现实的“俗”,更有讽刺意味,深化了主题。(3分)
2.完成下列题目
(1)小说结尾处,刘老师的敬酒祝词虽出人意料但也在情理之中,请试作分析。
(1)此时刘老师喝得如梦如幻(处于半醉半醒的状态)
(2)为父亲做生日祝寿的愿望一直深藏于心。
(3)小寿星给父母祝酒唤醒了埋藏很久的愿望。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 篇4
细致分类 明晰章法――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张忠森
“情节”方面的内容几乎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个板块。众所周知,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有机地统一则构成了一部完整的小说。在小说中,情节,“它主要是指作品中所展示的人物经历、各种矛盾冲突以及一系列能显示人物自身、人物与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某种特定关系的具体事件。因而,广义上的情节就是事件,是作者根据一定的意图而通过作品来讲述的事件”。对于阅读小说而言,情节把握是关键。因此,高考小说阅读就常常把这作为考查的一个重要内容。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深入研究高考“情节类”的考题,如此才能更好地去迎接考试。
对于情节类的题目,复习时,不能过于笼统抽象,而应该对出现过的高考真题进行深入的题型分析,并教给学生一些解题策略,尽力做到高效的应考复习。概括起来,就是要做到八个字:细致分类,明晰章法。
一、题型分析
从历年的高考题来看,情节类的题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概括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问形式有“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几件事”、“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内容)”等。第二类是分析故事情节类。常见的设向形式有“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哪一个情节最吸引你,为什么”、“某一情节(多为结尾)这样安排,合理吗”、“某一情节能否删去?为什么”等。
第一类题,就是直接概括故事情节。这类题难度不大,主要是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也仅属于C级。比如重庆卷(考查小说为《枪口下的人格》):“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这种题意在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也是对文章进行宏观把握的能力。
第二类题,其实就是赏析情节、分析情节作用的一类题。这类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主要考查情节的理解,以及它在小说叙述中的作用分析,能力层级属于E级。比如浙江卷(考查小说为《第九车厢》):“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这就不仅仅是对小说某一情节内容读懂的问题,更多的是从全篇布局上来理解的。而这类情节题,又需要进行细分,因为考试的情节,所处的 篇章位置不同,它们的作用也不尽相同。这就需要我们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以便学生更好地解题。
二、解题策略
解题策略对学生的应考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就好比是进门的钥匙。没有这把钥匙,学生连门都进不了,就更别谈答题对不对、全不全面了。
先说第一类题,就是概括小说情节类。解答这类题,需要做的第一步就是认真读题干,看是否有特殊要求。所谓的特殊要求,比如要求请以某某为中心进行情节概括。第二步就是在作答之前,能大体上对小说每一段内容进行概括,然后再按顺序进行组合。第三步组织答案,如果题中没有特殊要求,如20安徽卷(考查小说为《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中的“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这样的题,在写答案时,一般以主人公的活动发展为主线,将事情按先后顺序写出来。(注:用①②③……数字标出。一般来说,要写出4――5个点,即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另外,也可按人物的心理变化线索写出,但这一般比较难,除非题目有这方面的特殊要求,否则,一般都不必用这种线索来组织答案。
第二类题,也就是考查情节的作用。这类题情况比较复杂,需要分类梳理解题策略。根据情节在文中的位置不同,可以分为开头情节作用题、中间情节作用题、结尾情节作用题。回答情节作用题,有一条总的思路,那就是需要从内容、情节结构作用、表现人物、揭示主题四个方面进行思考。
先说开头情节的作用。根据开头的情节所写的内容不同,大致可以分为:写景式、设疑式、讲述故事式和倒装式。
写景式的开头,解题时,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组织答案:
①内容上:通过对……的描述,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环境、背景,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②导引人物出场,暗示了人物的性格与命运。
③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埋下伏笔)。
④更好地暗示了小说的主题。
设疑式的开头,是指在开头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如下:
①内容的概括(简述其内容)。
②设置悬念,突出强调,引发读者的思考。
③引出下文的情节。
④突显人物形象。
⑤揭示小说的主题。
讲述故事类的开头:在讲主要的故事之前,()先讲了另外一件与这相关的`事情。这类题的解题策略如下:
①概括内容。
②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③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④揭示小说主题的普遍性。
比如年浙江卷中的小说《第九车厢》第一段:
我要坐15次列车从里加去列宁格勒。我来到了火车站,我买的是第2车厢的票。我走近列车一看,前三节车厢根本就没有!最后,买了前三节车厢票的旅客一半被安排到了其他车厢,一半换了下一次列车。最后大家总算是一腔怒气地到了列宁格勒。
问题:小说开篇写了“我”的一次乘车经历,有什么作用?
解题时,第一步就是认真审题,明确这是开头情节的作用题,且属于讲述故事类的。第二步就是要分析这一段的内容。这一段共有三句话,写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写列车没有前三节车厢,二是写买了前三节车厢的旅客或被安排到其他车厢,或换了下一趟列车,大家一腔怒气。第三步是要找出这一段两方面的内容与下文的联系点。“我”的乘车经历与基辅读者的乘车经历相似,并且一个是一腔怒气,一个是耽误了旅游。所以第一段的作用是强化了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最后就是组织自己的答案。
高考参考答案如下:
①用作铺垫,引出主要故事。
②强化(衬托)主要故事的叙述效果。
③突出这类现象的普遍性。
接下来说一说中间情节作用题。这类题的总体解题思路如下:
①内容的概括。
②结构上: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情节,开启下文……情节。
③丰富人物性格。
④推动情节的发展。
⑤突出小说的主题。
但这里需要补充的还有两种特殊情节,第一种是某一个情节多次提到相似的情节,其特殊作用还有:“利用延迟结构,使情节一波三折,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第二种是插入的故事情节,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其特殊作用是:“①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使小说内容更丰富。②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③使文章脉络清晰。④结构紧凑。”
最后说说结尾情节的作用。按照内容的不同,结尾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写景式的结尾,二是故事性的结尾。针对写景式的结尾,一般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概述景的特点。(句式:结尾写了……,烘托了……气氛,给予读者想象空间。)
②呼应了小说的开头,使小说结构完整。
③深化主题。
④升华人物性格或突显人物命运。
故事性的结尾,是指以主体故事的结尾作为小说的结尾的一种结尾方式。根据其结尾产生的效果不同,又可以分为下面的四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出人意料的结局。所谓出人意料,是指它的结尾并没有按照读者预想的结局形式写出来,但它一定是在情理之中的,因为在前面的情节中,都有一些暗示与伏笔。如《项链》的结尾:“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看似很不合理,足足花了十年才还清债务的项链怎么会假,这让人难以接受。但它在前面的情节里,其实已经为这项链是假的埋下了伏笔。在此就不细述了。针对这一类题,解题的总体思路如下: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第二种情况就是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第三种情况是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这类题的解题思路如下: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第四种情况就是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这类结局的作用是“留下了‘空’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上面就是笔者对情节类的题型分析及解题策略的一种归纳总结,主要是为了方便学生的应考。将情节题进行细致分析,理出不同的情节题型特点,然后明晰解题的章法,这样,才能做到复习应考的高效。
高中语文小说知识点 篇5
高中语文小说知识1
情节
(一)一般情节的作用:
对于小说情节的作用进行分析,一般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内容上,情节本身对人物性格塑造和主题思想表达有何直接或间接的具体作用;结构上,有无“设置悬念”“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等作用。另外,还要注意有时从表达效果上进行分析,即从给读者的感受分析,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等。
(二)情节的具体作用: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引起下文,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④照应前文。
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⑥刻画人物性格。
⑦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
(三)“情节题”的答题模式:
(1)问句、段(或某种情景)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题模式:
①为……情节发展作铺垫(提供依据,设置伏笔悬念)。
②表现了……的思想品质(精神世界),有助于塑造……的形象。
③揭示(表现、突出)了……,有利于深刻表现主题。
(四)情节安排方式的效果
(1)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2)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3)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作用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
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事情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同时发生,通常是先叙一件事,再叙一件。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4)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5)贯穿情节的线索。小说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
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一般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寻找线索的途径有:小说标题和小说中的中心点。
(6)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五)情节结构具体题型设置及技巧点拨
1.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提出疑问,然后在行文过程中或结尾才回答疑问。作用是造成悬念,引出下文,并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把小说读下去。具体说,其作用有:①引起读者的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2)写景法。如《药》的第一段写秋天下半夜阴暗、凄清、恐怖的环境,暗示了小说主人公的不幸命运。再如《荷花淀》开头写月下院子里的美景,以此来烘托水生嫂的美好心灵。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
2.小说的结局及作用
(1)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如《项链》。
②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已作了伏笔: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2)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如《药》,华小栓、夏瑜的死(悲剧),揭示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没有发动群众。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突现了群众(华老栓)愚昧的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她死的原因。
(3)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留下了“空白”让读者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
高中语文小说知识2
鉴赏形象
1.描写人物的方法及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包括人物的容貌、身材、表情、衣着、姿态等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透露人物的内心活动,揭示人物身份境遇,显示人物性格变化等。
②心理描写:对人物的心理活动(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或思想变化进行具体刻画。
作用:细腻真实地突出了人物的思想,反映人物的性格、特点。
③语言描写:包括对话描写、独白描写等。
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间接地表现其它人物和景物,交代事情原委、推动或预示故事情节的发展,展示作品的时代背景,揭示作品的主题思想等。
④行动描写:对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的描写。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
⑤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如场景细节描写、服饰细节描写、动作细节描写、心理细节描写、语言细节描写等。
作用:刻画人物性格,使形象栩栩如生,深化主题,推动情节的发展,营造一种氛围,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正面描写不借助于人和媒介物的烘托,直接刻画。侧面描写借助于对媒介物的描写,来烘托所要描写的人或物。
2.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分析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首先要结合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然后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人物形象折射的社会现象及给人们带来的某种启示等。
3.次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次要人物即陪衬人物或线索人物,它的作用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为主要人物服务,对主要人物起衬托作用;(2)揭示或凸显主旨;(3)若是线索人物,自然是贯串全文的线索。
4.物象的作用
如果小说中引入特别重要的物件,其基本作用不外乎突出人物性格、揭示深化主题等。有时反复出现,串起相关情节,从而成为文章的线索,兼有使结构更加严谨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
身份(思想)B.社会背景(活动舞台)C.情节(活动过程)
D.言行(心理)E.创作意图F.比较
高中语文小说知识3
赏析环境描写
1.分析环境描写的技法
环境分类及作用
(1)社会环境——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作用:①交待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了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或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③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2)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景,如地点、气候、时间、景色、场面等。
A渲染故事气氛。增强故事的真实性。
B烘托人物形象。自然环境往往是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而设置的,从而显露其性格。
C推动情节发展。
D暗示社会环境。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夫社会历史图画。
E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察。
环境本身(交代……时间,交代……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主题(表达,寄托,暗示,揭示)。
根据要求还可以这样来组织语言表达:……具体描写了……景色,营造(创设)了一种……气氛;渲染(定下)了……的抒情基调;烘托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为下文……情节展开作了铺垫,推动……的情节发展。
答题模式:环境+人物+情节+主题(四级循环答题法)
2.具体环境描写作用
A、小说开头,作用一般为定下感情或叙述基调,是的叙述更舒缓自然,顺理成章。
B、营造特定意境氛围,感染读者或主人公。
C、场景在人物出场前,功能为导引人物出场。如果置于小说某个情节,功能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
D、如果场景置于人物描写之中,功能可能是揭示人物性格。
E、如果某场景作为小说主背景,其作用可能是一种象征。
高中语文小说知识4
归纳主题
概括小说主题的技法
(1)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2)对主题的挖掘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3)对主题的概括常用这样一些基本术语:
①歌颂、赞扬、张扬什么。
②讽刺、批判、揭露、谴责什么。
③揭示什么人生道理。
④对什么现象的反思。
⑤表达了什么情感。
高中语文小说知识5
品味语言特色
1.品味语言特色的技法
(1)体会、琢磨和分析该作品的语言是否简洁、生动、传神、得体,是讽刺还是幽默、诙谐还是庄重、含蓄或深沉的风格,将这种语言风格与文章的主旨联系起来考虑。
(2)要注意把相关词语放入语境中,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要特别注意语句深层含义的挖掘,要能依据文章的主旨、作者的观点态度、文中人物的性格,读出言外之意。
(3)具体在鉴赏语言时,可从遣词造句(如包括用词、句式,如叠字叠词、动词、形容词、量词的选用,整句散句、长句短句等),语言风格(如:朱自清,自然淡雅,用工笔写意蕴;周作人平和冲淡,用淡笔写浓情;鲁迅,苍劲雄健,刚健之中见哲思等),语体角度(如:书面语与口语、普通用语与专业术语等)去鉴赏。
(4)熟知各种修辞格及其修辞功能,在鉴赏中能灵活运用。
2.解题技法
(1)常见设问模式
①分析文章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②举例分析文中人物的语言有哪些特色。
(2)解题思路
要明确语言特色包括词语的表现力,句式特点,语言风格,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等。其中语言风格有含蓄与直接、淡雅与华丽、庄重与幽默、典雅与通俗、柔美与朴实等;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指语言符合人的身份、展现人的性格、表现人的情感,有时体现地域特色,有鲜明的地方色彩(乡土气息)等。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 篇6
故事中有三个告状户, 各有冤情, 不屈不挠地告着。本是三人的座谈会, 却只有两个故事的诉说, 似乎漏了冯飚的故事, 读者的心中不免会生些遗憾和疑惑来。我认为这正是作者在文学形式上的一种创新体现———情节的开放。情节的不完整看似残缺, 实则作者在故事剪裁上之匠心。
1、激发想象, 增补情节的长度
年轻力壮的冯飚, 应是一个洋溢着勃勃生机的生命个体, 应有着旺盛的精力和干劲, 应有一个温暖的家, 应有一颗对事业的进取心。可是他的“屋里一股浊气, 猫正舔着桌上隔夜的剩菜……”, 他是一个常常喝高酒的, 趿拉着鞋子的, 蓬头垢面的, 进了监狱就不用为三顿饭操心了的, 如此颓废又满肚子怒火的醉汉。
可是, 是什么让一个年轻力壮的男子蜕变成一个“醉汉”呢?这不能不引起读者的思索。读者在阅读期待里留下了一块空白, 不由得去想象第三个故事又是怎样的荒诞、辛酸, 竟让这个健壮男子看破了红尘, 唯酒精的麻痹, 才使他忘掉生活的疼痛。让他与其活在痛苦的清醒中, 不如活在睡梦里。因清醒时苦不堪言!麻木中可忘却自己的存在!爱酒, 并不是他的本性, 是糟糕的生活逼得嗜酒如命。这是一个清醒的酒徒啊!读者在想象中更深刻地体会到社会小人物的酸楚, 激起对他们的深切关注:深受委屈的他们, 谁来安抚?作者不需要再写第三个故事了, 因为发生在底层的故事太多了, 谁能说得清, 在边远乡村里又有多少个让人愤怒的故事在诉说着, 在发生着
……
读者在作者巧妙设计的一块空白中去想象, 无形中加强了人物厚度, 增补了情节长度, 使情节更丰富, 更曲折, 更复杂, 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 挖掘了主题的深度。
2、象征底层的失语状态
“座谈会”本应该是象征权力的领导听取民情民意的一个渠道, 是底层民众发声以维护自身权益的一个平台。可文中座谈会却被黑眉导演成一场野外的“野炊宴”, 其目的仅为在省领导视察时间内, 掌控三个滋事“钉子户”, 乃精心策划“调虎离山”计!所以黑眉“反正只要做出写字的样子就是了”。因为他无意于做什么记录, 对权力者而言, 底层声音是可有可无的。看破世事的冯飚, 心中明白其中巧妙的。所以冯飚的“不说话”状态暗示了底层的真相, 与饶舌的苏建和、包大牙相比, 他的沉默恰恰象征了底层的失语状态!
二、从“节外生枝”看情节的多元
野炊活动接近尾声, 文本似乎走向结束, 可故事又发生了:风光迷人的野外, 醉意盎然, 有了女朋友的小伙子黑眉却和可以做他母亲的包大牙睡到了一起, “那里只有他们狂欢后留下的一片倒伏的青草……”, 这个情节的出现可谓“节外生枝”, 却又营造了一个多元的开放空间, 给读者无限的惊讶和思考, 在文末再次掀起阅读的高潮。
1、以幽默方式安抚小人物
包大牙是可爱的, 率真的, 却深受双重压力近乎变态:一方面女儿被辱致死的元凶方锉子在她多次告状中却仍然官运畅通;一方面她是一个健壮妇女, 因女儿出事后一直遭丈夫冷落着。这使得她看似暴烈是则哀怨和无奈。“座谈会”上, 黑眉极其认真的记录, 冯飚无意中一句“美女”的出现, 让她有了一种平衡和满足。有了醉意的她更加迷人可爱, 最终黑眉在她的“诱惑”中巧妙地安慰了她。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在这次别有用心的“座谈会”上得到了暂时的安扶。虽有点不合情理 (母亲和儿子的年龄与底层和上层的角色的两种对立) , 可从人性上看, 也未尝不可, 从美学角度看, 这种安慰方式笼罩着幽默色彩。
2、以温情的方式反讽权力
座谈会中, 黑眉若是上层权力的象征, 三个钉子户则是底层代表。而黑眉在不经意中沦为包大牙的俘虏, 这正是底层民众以自己的智慧对权力的嘲讽。但作者的嘲讽并不尖酸刻薄, 文中写黑眉百感交集的哭, 归途的迷蒙及包大牙的若无其事, 让人在冰冷的世态中感到一丝人性的温情。
严肃的座谈会在有酒有肉的序幕中拉开, 人们登台演绎自己的故事, 酒足饭饱后“他们各个心满意足”。多滑稽可笑的座谈会!酒后的包大牙和黑眉在酒精刺激下发生的一幕是不是也隐喻着:“吃饭喝酒也是工作的”当今社会中, 酒精的麻痹, 让多少不合情不合理不合法的事情以滑稽可笑的姿态正在登台演绎呢?
【高中语文小说情节】推荐阅读:
小说阅读教学高中语文08-15
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课例09-29
高中语文06-22
高中语文美育10-17
高中语文教研01-15
高中语文课堂05-29
高中语文选修06-21
高中语文课程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