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2024-10-07

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共8篇)

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篇1

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小康大业,人才为本;人才强国,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为先!

谈及中央提出的“人才强国”战略,出席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的委员们一下就打开了话匣子。他们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党和国家把“人才强国”提高到和“科教兴国”同等重要的战略高度,体现了对人才问题认识的高度。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还不是人力资源强国。如何把沉重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巨大的人才优势,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肩负着历史重任。

“错过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可能大大降低”

如果说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的话,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当属于奠基工程。

“强调人才强国,首先要明确什么样的人算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在某一领域、某一行业甚至某一单位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就是人才,具有领导能力的领导人才,具有专业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具有高技能的技术工人,以及‘土专家’、种田能手等等,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是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姚守拙首先阐述了他的大人才观。“不管哪个层次的人才,都离不开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培养。”

姚守拙向记者讲述了一件让他始终不能忘怀的小事:菲律宾劳工在香港劳工市场上占据了很大的份额,总人数达十多万,而内地劳工却始终打不进香港劳工市场。“为什么?就一个原因,我们的劳工素质太低。许多人小学都没毕业,合同都不会签,这样的人,怎么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劳动者,我们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尤其是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肩负重要的责任。”姚守拙语重心长地说。

全国政协委员、江西南昌创世纪综合学校总校长黄晓浪,对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的重要性有着自己独特的.认识。面对记者的提问,黄晓浪的语气急切而又诚恳:“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即使是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从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做起。因为从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科学的角度看,拔尖人才所具备的重要素质,是在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中培养和发展出来的。”就这一问题,黄晓浪准备提交一份提案,建议在中型以上城市建立若干所新型实验高中,在高中阶段开展拔尖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向初中阶段渗透。黄晓浪呼吁社会重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因为错过了基础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这个重要阶段,我们的拔尖创新人才数量可能大打折扣,‘尖’度可能大大降低。”对于这一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李未明也表示同感。“从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看,即使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也不仅仅取决于高校,必须从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奠定基础。”

“拔尖创新人才可以引进,但大量高素质专门人才只能靠本地化培养,只能靠职业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来培养”

如果说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是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1] [2]

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篇2

一、当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出现的新问题

当今大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 生活态度积极、健康、乐观、向上, 他们是社会最有希望、最为活跃的群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受西方思潮的冲击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也出现一些新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大学生多元价值观中社会主导价值观发生偏离。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呈多元分流态势, 从总体上讲,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自由、竞争、公平、效率的时代意识明显增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积极追求个人价值、尊严和利益诉求, 其自我意识、能力意识、进取精神、成功欲望和自我责任意识明显增长。但与此同时, 高校大学生多元化价值观中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偏离问题也随之产生。具体表现为:一是, 大学生在强化个人利益过程中导致集体利益的淡化现象;二是, 在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 所遇到的复杂多变的社会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价值目标容易产生动摇, 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发生错位;三是, 一些大学生的主导思想在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关系上, 明显地向自我和个人本位的方向偏移。

2.大学生的民族国家情感存在淡化现象。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高校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着变化, 从而滋生出民族国家情感淡化现象。首先,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时空距离不断缩小, 相互依赖和共同利益在不断增多, 与此同时, 由于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蚀, 少部分同学关注全球和人类整体利益的意识已超过对本国、本民族利益的关注, 民族国家意识渐渐弱化;其次, 在西方以个人为本位价值观的冲击下, 使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在发生着变化, 一些大学生在价值目标选择上趋于功利化和世俗化, 滋生出更多地追求个人物质利益, 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置之度外;第三, 西方国家借经济全球化之际, 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高科技优势, 大肆推行西方的价值标准、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 一些大学生崇拜西方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 对民族文化逐渐淡化, 爱国主义观念受到影响。

3.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体现时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观念发生冲突。具体表现在:首先, 大学生对西方文明和价值观念产生盲目的崇拜, 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产生冲击和影响, 使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合理性产生怀疑甚至动摇;其次, 学术腐败、科研浮躁, 大学生诚信危机等现象越来越多地浮出水面, 主要表现在考试作弊、恶意拖欠学费、制造虚假成绩和履历等方面。

二、坚持德育为先, 创新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模式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 密切结合新时期国家对航空高科技创新人才的需求特点, 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 坚持“德育为先”, 继承和弘扬“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优良传统, 对其赋予新的内涵, 依托营造高品味的校园文化, 多向集成, 立德树人, 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模式。

(一) 创新“德育为先”的全程化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1.弘扬高度重视言传身教的历史传统。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几十年如一日, 视传承前辈师德为育人院宝, 同时, 与时俱进丰富内涵, 创新形式, 树立新典型, 使之广泛深入且更富成效。学院在一线教师中坚持实行“一岗双责”制度, 要求教师既教好书、又要育好人, 政治上当好引路人已成为老师们崇高的自觉行为。学院坚持从优秀教师中遴选本科小班班主任, 学院的4位长江学者及教授们都曾承担过班主任。

2.长期坚持国防教育, 培养学生爱国情操。学院秉承“学航空、爱航空、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办学思想, 长期坚持体现民族精神、培养爱国情操的国防教育, 使学生的爱国情操由书本知识变为了内在修养。学院积极开展以“两弹一星”、“载人航天”精神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到国防企事业单位开展“军旅行”、“国防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以“志在蓝天”献身祖国国防事业的优秀校友代表互勉工程等, 目前已成为面向学院、全校学生进行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形载体和特色品牌活动。这些活动通过系列国防教育以及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和航空报国的意识教育, 坚定学生献身国防、报效祖国的理想信念, 增强学生对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注重专业情感教育与技能培养相结合。多年来, 学院以开展航空特色学科竞赛和专业技能竞赛为载体, 加强对大学生的专业情感与技能培养, 促进了专业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机结合。学院通过强化激励机制、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完善的学生科研工作体系, 使大学生在参与科研过程中培养专业兴趣与技能, 促进探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及学生创新氛围的形成。十余年来, 学院面向校内外成功主办了十届“飞豹杯”航空知识竞赛;组织学生参加了全国未来飞行器设计大赛、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全国空中机器人大赛等活动, 以专业技能大赛为载体, 促进学生专业情感和综合素质的双提升。

4.探索学生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模式。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道德基准, 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高度凝练, 对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 人们正确处理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公共性与私立性、社会取向与个人取向的关系提供了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学院在探索及实践大学生社会主义荣辱观在高校教育过程中的有效形式时采取的主要措施有:首先, 学院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道德知识、素养, 利用课堂主渠道传授给学生。学院要求学生必须阅读一定量的关于伦理理论、高尚人格、优秀操行的书籍, 使学生从中领悟道德规范的科学内涵和社会意义, 使大学生奠定做高尚人的基础。其次, 要求教师以高尚的师德和从教风范教书育人, 用教师自身对待国家、事业、社会、家庭、学生等的认识、态度以及行为去影响学生。第三, 坚持学校、学院各项培养学生良好品行养成相关制度、措施的实施及落实, 使学生在制度的约束下养成自觉遵循符合优良行为规范的习惯, 进一步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意识。

5.构建与实施献身航空、报效祖国国防事业的毕业生就业保障体系。学院密切围绕“脚踏实地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 培养国防科技领域未来领军人物”的就业工作核心目标, 富有成效地构建、实践毕业生就业工作保障体系。首先, 将就业意识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利用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指导和合理规划,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 培养学生献身航空、献身国防的职业道德。其次, 充分利用长期坚持“国防教育”、“专业情感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成果, 使之在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中发挥应有效应。第三, 介绍富有职业特色的国防科技企事业文化, 宣传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良好前景, 使同学们焕发出献身国防建设的积极性和热情。

(二) 依托营造高品位文化氛围, 多向集成、立德树人

1.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学院努力营造学院文化氛围, 重点举办好“二个讲堂”和“三个节”。“二个讲堂”:一是以综合素质系列课程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师生互动大讲堂, 尝试将品行、素质教育系列课程与学分制引入人文艺术教育第二课堂;二是邀请已成为著名航空专家学者、国防教育专家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做报告, 介绍学科前沿知识、新机种研制艰苦历程、航空航天人应具有的品德情操, 让每一位学子体会到自身所承担的责任, 增强学生对献身祖国航空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三个节”是指学生学术科技节、体育文化节、社团节。在上述系列活动中, 学院注重体现航空、航天特色, 以此作为有效载体, 使大学生在文明风韵中受到教化、熏陶和启迪。

2.依托学科创新竞赛, 培养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学院致力于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组织、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 潜心培育、建设能够体现学院航空特色且具有形成品牌效应潜力的创新能力培养项目, 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启迪创新的心智和灵感,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创造思考的创新精神和创业人格, 实现航空专业教育和国防教育从理论传授到实践运用的过渡与结合。

本着“德育为先”, 坚持“基础扎实、工作踏实、作风朴实”的“三实”教育理念, 几十年来,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为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据不完全统计,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共有40多位毕业生担任我国航空航天主要厂所的所长/总师/文职将军等以上职务;150多位毕业生担任副所长和副总师等以上职务;2006年“十号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其中十大功臣中的5位是航空学院的毕业生。这些人才遍布祖国各地的航空航天部门, 为国家的航空航天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李辉,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陕西西安710072;宋笔锋,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院长、长江学者、教授, 陕西西安710072;宣建林, 西北工业大学航空学院辅导员, 陕西西安710072)

摘要: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面临的新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在开展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工作中, 注重弘扬、传承历史传统, 密切结合新时期国家对航空科技人才的需求特点, 探索德育为先的全程化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教育培养模式, 依托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 多向集成, 立德树人, 初步形成了具有鲜明行业、时代特征的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体系, 为大学落实中央关于“学校教育、育人为本, 德智体美、德育为先”的要求, 探究有效开展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与综合素质培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关键词:德育为先,航空科技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石亚军.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四重效应[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8) .

[2]于海.民族精神意涵:国家意识、文化认同、公民意识[J].思想理论教育, 2004 (12) .

[3]姚本先.新时期大学生价值观演变的轨迹、特点与原因[J].高等教育研究, 2007 (09) .

[4]郭兰成.大学生诚信现状的反思与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 2007 (13/14) .

论我国的高职教育与人才强国战略 篇3

一、培养创业人才是新形势新任务提出的要求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必须树立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科学人才观,让一切人才勇于投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对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来说,就是要彻底转变人才观念和就业观念,大力培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急需的创业人才,使毕业生敢于自谋职业并善于自主创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取代计划经济体制并日益发展,一度是“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由政府分配转变为自由择业,双向选择。有人高喊:“狼来了!”这些人多是畏畏缩缩,安于现状之辈;有人勇于担起时代的弄潮儿的角色,几经风雨,意志弥坚,成就辉煌。我相信我的同龄人,在就业岗位供不应求,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不会再单单在指望毕业分配和父母亲友的“人生安排”,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考研、自主创业、主动创造工作岗位并为他人提供工作岗位。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大调整,产业技术升级的速度越来越快,这就要求新一代人更具有适应工作岗位的技能。父辈常说,当年因为种种原因没受多少正规教育,在改革的春风下,他们不甘于“靠天吃饭”或朝九晚五的、日复一日的“大锅饭”生活。而是在农村承包荒地种果树,或进城务工,甚至南下经商,白手起家。他们凭着双手,借着热血与激情,艰苦创业,在城乡办起个体企业,私营企业、乡镇企业。2000年广东顺德,南海,东莞三市民营企业数量分别为4.53万、6.3万、12万户。[2]这些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即以大量劳动力手工或简单机械操作为主,但现在这种落后的生产方式,技术设备迫切需要淘汰,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需要调整和升级,转变为技术密集型,这为广大高职生求职抛了一块敲门砖。曾几何时,“孔雀东南飞”,而今“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吹响,更使那些脑中装有雄厚的理论知识,手中有娴熟的操作技术,心中有以青春回报祖国和人民的恩情,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高职生“英雄以用武之地”。去西部施展才华吧,和父辈当年南下开发一样。走,让我们去西部创业去!

自1998年大学扩招和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战愈演愈烈。1998-2002年这5年,我国的普通高校教育本专科生招生人数分别为:108万、160万、221万、268万、321万。2002年招生人数是1998年的3倍,并且高考取消了年龄和结婚的限制。[3]大批农民进城务工与国企下岗人员,城市新增劳动力共同竞争工作岗位。看来,机会的天平并未向本科生倾斜,反倒是高职毕业生以务实,谦虚的作风,娴熟的实践操作能力,专业对口大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高职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优势和前景

众所周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生产中最具活力的要素——人力资源,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力资源特别是人才比其他任何资源都要重要。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芝加哥大学著名教授S.G.贝克尔认为:“人才是经济发展的财富之源,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资本。”[4]那么,谁具有培养这种稀缺人才资源的优势?高职学校!同本科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职业性,应用型”的特点,着重培养职业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是培养创业人才的摇篮;同中等职业教育相比,高职教育具有:层次高,水平高,思想成熟,办事果断而不失稳妥的优势。我的一位高中同学,现就读于湖北十堰汽车工业学校,在我向他大吐专业不对口,就业困难的苦水时,他幽默地说:“原来皇帝的女儿也愁嫁。中国加入WTO以后,汽车消费逐步走向百姓家庭,汽车维修、数控、零件设计制造,哪样少得我们?小Y头,加油呀。祝你好运!”他还告诉我很多高职教育的故事:我们培养目标定位是“应用型人才”,用今天的话说是灰领阶层、高级技工。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较高的实践技能和知识应用能力,善于把新科学、新理论、新知识转化为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这种知识应用能力即创新能力,这种“应用型人才”即创新人才。呵呵,虽然一开始我们难免“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可是,我们的薪酬直逼中层管理者。另外,我们也可以向政府贷款或向社会征求赞助商,三五好友自主创业。政府鼓励我们自主创业,并以简化手续,减免税收,来为我们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像德国、瑞典、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以及印度、泰国等发展中国家,已利用职业教育开设创业课程,提供大量的创业案例,帮助他们分析市场行情,并进行评估预测可行性,把学生培养成创业人才。

我们高职教育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强调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性教学,使我们直接带技术上岗,学有所用。这种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大大激发了我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清华大学梅贻琦校长说过:“所谓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现在好多学校配备了学历,职称水平都比较高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双师具备双重技能和双重职称。既是教授、副教授、讲师,又是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既是大学讲坛上的授课高师,又是各行各业的技术能手和行家里手。他们所传授的切实可用的专业技能,拥有了,就可以养家糊口,甚至是自主创业的通行证。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实验设备和实习基地。对于我们来说,“二汽”就是近水楼台,只待我们先得月!这不,大批汽车工业企业已经向我校预定了后年的毕业生。像其他一些高职学校还建立了创业农场、工厂、养殖厂,由传统的实验实习和“模拟创业”改为提前热身,真实感受。团中央联合多家企业在武汉召开青年创业大会,为广大青年人才提供创业平台。相信高职毕业生凭着敢闯市场,敢冒风险,敢于动手创业,你们的前途一定繁花似锦!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3-12-21.

[2]姜惠.珠江三角洲经济结构调整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J].教育研究,2001,(8).

[3]国家统计局.2002年统计公报[N].人民日报,2003-03-01.

人才强国战略 篇4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面对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做出的决策,关系到我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的发展。本文阐述了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人才培养、科技进步和国家强盛的意义,提出从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吸纳以及人才的管理三方面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关键词:人才;竞争;发展

Abstract: The strategy of reinvigorating China through human resource development is a decision facing to the global increasingly competitive environment.The strategy has great relationship to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military, politics and culture.The strategy has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he personnel training, advan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the powerful of nation.There are three aspects to what has to be done — personnel training, professional recruitment and talent management.Keywords: Talents;Competition;Development

落后就要挨打,从清朝被西方列强侵略,签下了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到建设新中国时遇到的种种困难,再到当今美国对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家的侵略行径,都让我们深深地记住了这句话。当今,我国周边形势复杂,美国与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的联手一直对中国构成威胁,中亚也存在一些西方军队,俄罗斯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因素。在经济形势上,国内通胀、楼价飙升、产业转型问题依然存在。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下,我国既要保持经济增长,又要发展军事实力,使国家强大。强大的国家必须包括经济上的强大、军事上的强大、文化上的强大。一个国家,是以人建立起来的,人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无可替代,人才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积极、有效的体现,以人才建设国家是必然正确的选择。

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开始,包括恢复高考、建立人才制度等一系列措施使人才强国思想初步形成。在2000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这时,人才在国家建设中已经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直到2002年,中国加入WTO后需要面对经济全球化等新形势,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才明确确立。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意义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无论是在人才的合理、充分利用还是国家的长期发展都具有重大深远的意义,可以从一下四方面阐述:

(一)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合理、充分利用人才的科学之道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首先是对人才的尊重,肯定了人才在国家发展中所能起到的重要作用,在工业技术、管理、法律等方方面面中,人才都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如何合理充分利用人才,人才强国战略给出了一个方向,就是利用人才的积极主观能动性发展国家,为国家的强大努力,更是从战略上对人才的利用作出了正确、科学的规划。目前国家的发展必须朝高科技方面发展,随之而来的配套条件,如制度、管理、服务等等都需要跟上科技的发展,而恰恰这些方面都需要人才。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不是仅仅对科技人才进行科学的应用,而是对各行各业所有人才的合理、综合利用。

(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有利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才强国战略不仅是让现有人才为国家发展而用,更是一个长远规划,其中对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一旦实施了人才强国战略,肯定会带来全社会特别是教育者对人才培养的思考,人的培养目标是什么、培养模式如何等都会受到关注,进而会对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以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也就是因材施教。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技术型人才、教育型人才有非常大的推动作用,所培养的后备人才更是我国长期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重要保证。

(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1987年,在十三大上概括了“三步走”战略部署:第一步,1981—1990,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第二步,1991—2000,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目前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走到了第三步,但如何才能使国名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呢?如果还是靠过去劳动密集型、低端产业型的经济推动经济发展的话,显然是无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只有进行产业转型,淘汰低端高能耗产业,实现以高端产业为主导的健康型经济,才能在全球化日益剧烈的经济大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知识在其中就扮演者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人才资源是储备知识、运用知识的载体,只有储备人才资源,才能保证知识型经济的发展与壮大,以全面实现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现国家强盛富强的重要战略

我们的祖先曾经创造了无数辉煌的古代文明,到由于闭关锁国导致思想技术封闭落后,被侵略得体无完肤,我们一直思考着如何如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历史告诉我们,国家的强大与先进工业密不可分,英国借助第一次工业革命率先进入了工业化社会;德国借助化工技术革命,工业发展速度超过英国,用40多年的时间完成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实现了工业化;美国借助第二次科技革命,通过技术革命和创新,用了30年的时间,完成了工业化;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励精图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组织改革,上世纪在60年代中期实现了工业化。这些国家的无不都是依靠先进技术发展起来的。人才是先进技术的核心,经验告诉我们,我国要实现强盛富强,必须以人才为核心发展科技,推动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政治体制,壮大军事实力,为我国人民创造稳定富强繁荣的社会主义国家。

总之,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合理利用,教育的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是我国在全球国家剧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战略措施。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

人才强国战略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提出了一个总体的方案,具体如何实施,国家还需制定详细的政策、制度。人才强国战略,是以人才为主体的,其实施针对的必然也是人才。因此,人才强国战略实施可以下三方面的开展:

(一)国内人才的培养及利用

1.教育方式。这里所指的教育方式主要是普通教育。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口资源非常丰富,能否利用好该资源,将是人才强国战略成功与否的关键。我国的教育不可能把每一个人都培养教育成人才,把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教育模式的转变,提高全民对知识、对人才的尊重,为我国实施人才战略提供基础。

2.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指的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通过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训练,使人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备较强的获取知识能力,具有探索精神、创新能力和优秀的科学品质。我国未来的发展是依托在知识型经济之上的,只有培养出大量人才,才能使我国经济长远健康发展,才能使我国国防强大、才能使我国文化强大。

3.合理利用人才。每个人具有的才能不会完全相同,合理利用人才就是要把人才用在与其个人的素质、能力相匹配的位置上,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潜力,否则只会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和流失,另外,还要合理调度人才,把人才科学组合,做到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相互间产生积极的相互促进的作用。此外,在利用人才资源的同时也需要保护人才资源才能称为合理科学利用人才。若只是储备的足够的人才资源而没有合理科学利用,人才强国战略也只属于空谈。因此,人才强国要求对人才合理利用。

(二)国外人才

国外人才主要是指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才以及外籍人才。目前,每年我国出国留学的人数日益增加,但是学成归国的却只占其中的小部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原因很简单,每个国家对人才的需求都很大。目前全球经济结构已经在调整,同时引起就业结构的变化,各国高科技研究开发的的人才需求越来越大,必然会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因此,我国不但需要留住人才,还需要努力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我们既要从政策上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更要从思想上让留学人员归国为国家做贡献。吸引留学人员回国,涉及经济、科技、教育、文化以及体制、机制等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应着力实施高层次留学人才集聚计划,加大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引进工作力度,积极配合实施“千人计划”;实施留学人才创业计划,支持留学人员跟踪世界最新科技成果,实现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智力报国计划,支持海外留学人员为国服务,做到不求所在,但求所用;实施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绿色通道,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和特事特办的方法,为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工作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

在吸引外籍人才方面也同样重要。众所周知,作为一个移民国家,美国一直把争夺世界各国优秀人才作为一项国家战略,二战时期,美国成功地招纳了一批科学家、人才,二战后,人才众多加上资本雄厚使美国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及后成为全球的超级大国。在吸纳外籍人才上,日本、新加坡、德国等国家同样制定了一些政策已夺取全球人才资源。因此,我国在吸纳外籍人才上也需要向这些国家学习,吸取他国的经验,为我们所用。

如果我们能够吸纳在国外学习过的优秀人才,利用他们的在国外学习的先进技术,为我国发展所用,加上我国丰富的人才资源,必定能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人才的管理

人才资源管理,主要指的是对人才这一特殊的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使用和科学管理,从利用的角度看,它包括对人才资源的发现、鉴别、选择、分配和合理使用;从管理的角度看,他既包括人才资源的预测与规划,也包括人才资源的组织和培训。人才资源管理的目标是:取得人才资源最大的使用价值,用科学方法是人与人、人与事作适当的配合,做到人尽其才;发挥人的最大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实现高效率的工作。人才的管理,要从总体上和局部上进行。

首先,国家必须制定宏观的人才资源战略规划,制定并实行人才资源管理法规、政策。其次,社会上的一些政府部门、企业要对其组织内部的人才资源进行管理,对人才资源实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提高效率和效益。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篇5

最近,中央批准印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这个《人才规划纲要》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是我国第一个综合性的人才队伍建设规划,是今后几年全国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于适应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新形势,实现“十五”计划确定的宏伟目标,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中央全面分析我国面临的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根据江泽民同志关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论断而作出的重大决策。进入新世纪,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二十一世纪头一、二十年是我国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抓住机遇,加快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们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各级党委、政府要围绕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抓住机遇,扎实工作,努力实现《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国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按照“三个代表”要求,站在时代发展的高度,把握规律,拓宽思路,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各项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是党和国家整个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放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总体布局之中去谋划,去部署,去推进。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尚贤、爱才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在几十年的干部、人才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人才规划纲要》是在科学总结以往成功经验,借鉴国外有益做法,根据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新特点、新规律制定的,从指导思想到政策措施,都体现了党在新时期人才工作的战略思想和基本要求。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必须学习好《人才规划纲要》,掌握基本精神,理清工作思路。要坚持正确的指导方针,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健康进行;要以党政领导干部、企业家、学科带头人为重点,全面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认真贯彻执行各项人才政策,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扎扎实实地做好人才的培养、吸引和使用工作。强调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改革精神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是《人才规划纲要》的一个鲜明特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规划纲要》顺应时代潮流,提出了许多改革措施,本身就是改革的产物。抓好《人才规划纲要》的落实,要继续以改革的精神大胆创新,及时研究解决人才队伍建设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进行理论创新,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切有利于人才工作的新思想、新理念,加强新形势下人才工作的理论研究,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要进行制度创新,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有利于人尽其才的使用机制、有利于调动人才积极性的激励机制,坚持用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推进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要进行工作方式创新,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加速人才工作信息化,不断把人才工作提高到新水平。贯彻落实好《人才规划纲要》,关键在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组织人事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责任,狠抓落实。要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广泛宣传《人才规划纲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关心和重视人才工作的氛围。要加强宏观指导,把中央的要求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中央关于人才队伍建设的方针、政策和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要对人才队伍建设进行全面部署,实行分类指导,使之相互协调,整体推进。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和推广新鲜经验,以推动全局工作。要组织各方面力量,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各级领导干部要有识才的慧眼、用才的气魄、爱才的感情、聚才的方法,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时代呼唤人才,发展需要人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相信,只要认真贯彻落实《人才规划纲要》,坚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一定会到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

人才强国战略之我见 邹艳 篇6

摘要: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是“人才兴国”。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依靠人才兴邦,走人才强国之路,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是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要义,概言之就是“人才兴国”。这里,“强国”,是指增强国力、振兴国家,即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关键词:创新人力资源社会和谐生产力竞争

引言: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紧抓好”,“大力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重要保证”。[1]

正文:人才强国战略的目标指向是建设“现代化强国”。作为国家发展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和协调,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为此我们必须弄清以下几方面:

一、人才强国战略的由来

改革开放之初,随着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剧增长,人才问题日益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确立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国策,使大批知识分子和各类人才走上了经济建设的主战场。

进入新世纪,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进一步把人才问题推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基于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分析判断,200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要制定和实施人才战略”。同年,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切实抓好,努力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200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则专章提出“实施人才战略,壮大人才队伍”。这是中国首次将人才战略确立为国家战略,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之中,使之成为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02年,面对中国加入WTO后的新形势,直面经济全球化和综合国力竞争,为保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首次提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对新时期中国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总体谋划,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国人

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和主要政策措施。该纲要可以说是对此前提出的国家人才战略的深化和系统展开。

2003年12月,中共中央首次召开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突出强调,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是党和国家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并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意义、全面部署了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方针政策。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基本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由此,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进入了全面推进的新阶段。

二、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国以才兴,业以才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工作重点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加快推进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的领军人物和中青年高级专家。一是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二是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高技能人才是生产劳动第一线的重要骨干力量,对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加快人事制度改革,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人才培养出来了,能否实现最优化的配置,能否充分发挥作用,有多方面的相关因素。其中一个起着根本作用的要素就是人事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取得了极大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利于人才合理流动,实现最优化配置的制度障碍。因此,要积极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继续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第三,鼓励出国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进一步做好吸引、聘用境外高级专门人才工作。实施出国留学政策,是中国改革开放基本国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探索建立有效的吸引留学人才工作机制和工作载体,加快构建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体系,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力度。要进一步重视做好引进国外智力工作,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国家科研院所等在集聚高层次人才方面的战略高地作用,努力吸引、聘用更多的境外高级专门人才。

第四,在全社会弘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气。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各方面人才队伍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在全党全社会形成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这就不仅需要对科学人才的尊重,尤其重要的是要尊重生产劳动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真正形成科学的人才观,尊重一切有一技之长人才的劳动、知识、创造。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全社会形成学习光荣、劳动光荣、创造光荣的观念,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形成有利于人才发挥聪明才智才智的社会氛围。

三、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问题

一、观念问题。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在各种资源中,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的数量、质量、结构和作用的发挥,直接关系到国家、地区和企事业的兴盛衰亡。要尊重人才、爱惜人才,将人才问题置于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

二、理论问题。科学的理论,既是对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又对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20世纪80年代,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传入中国,在中国大地逐渐掀起了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理论的研究热潮。与此相伴随,人才问题的理论研究也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时至今日,结合中国实际的人才理论研究尚显不足,有关人才资源的一些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研究亟待深入。

三、开发问题。中国是人力资源大国,但还不是人才资源强国。因此,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也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现代化的成功经验表明,人才资源的快速增长是现代化建设的最直接、最重要的推动力量。这一经验及中国人才队伍的现状,要求在实施人才强国战略中,必须实行人力资源开发先导模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切实提高人才资源的整体素质。

四、结构问题。目前,中国人才资源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1)专业结构不合理;(2)能级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人才较多,高级人才总量严重不足;(3)产业分布不合理,如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第三产业内部人才结构也明显失衡;(4)行业分布不合理;(5)地区分布不合理;(6)所有制间的分布不合理。因此,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资源结构,实施人才资源的战略性重组,有效盘活人才资源存量,改进人才资源增量结构,使人才资源的宏观结构适应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需要,适应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

六、体制问题。人才问题,说到底,是人才资源管理体制的问题。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资源管理体制,不仅能够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而且能够充分发挥人才资源的作用。评价人才,主要从两个角度:一是评估绩效,二是测评能力。评估绩效是为了奖惩,测评能力是为了选人用人,二者不能混淆,否则,必然造成管理上的负效应。二要建立能力主义的管理体制和竞争机制,为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搭建宽广的舞台。三要建立更为科学的分配机制和激励机制,做到内部具有公平性,外部具有竞争力。

四、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环节

首先要从发展角度来理解。发展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模式和速度决定了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开发的模式和速度。而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又意味着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是发展的决定性资源。所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必须牢牢树立为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理念,要通过组织和政策来调动亿万劳动者的创造热情与聪明才智;要优先发展教育,壮大人才队伍,维护人才权益,为全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最终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

第二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对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具有更直接的指导作用。开发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必须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确立二者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要促进人才的自由、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要加大这方面的体制和机制的投入,创造好的环境。

第三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人才工作的方方面面都应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的观念。不仅注重量的开发,更要注重质的提升;不仅注重人才使用,还要关注人才保护。

第四要统筹开发各类人才。针对目前中国发展过程中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行业差别、贫富差别,要更加注重开发过程中的公平性和效率性的兼顾。

五、人才强国战略的特点

促进发展的特点。本世纪头20年,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人才强国战略在这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提出,必然把促进发展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

以人为本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人的发展理论基础之上的,因而具有以人为本的重要特点。

改革创新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建立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条件下提出和实施的,因而带有改革创新的鲜明特点。人才强国战略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根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创新人才工作的体制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

统筹协调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逐步发展完善的,因而具有统筹协调的显著特点,高度重视坚持人才资源开发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坚持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相协调,推进人才资源整体开发。

对外开放的特点。人才强国战略是在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因而具有对外开放的鲜明特点。

六、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更多更好的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取得主动,赢得未来。抓住机遇,加快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在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但从总体上看,人才总量相对不足,结构不够合理,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人才队伍现状同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不相适应。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从一定意义上说,人才方面的挑战最为严峻。“国以人兴,政以才治”,发挥人力资源丰富的潜在优势,走人才强国之路,是必然选择。人才队伍建设,关乎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关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

注释:

人才强国 教育为先 篇7

关键词:人才强国,创新,体制,机制

人才是第一资源, 人才是第一资本, 是兴国之本, 强国之根。然而, 现行的人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虽然较之计划经济时期有了很大的进步, 但传统的计划经济色彩仍比较浓, 不仅束缚了人才的成长, 也限制了人才作用的发挥。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就必须从体制和机制着手, 不断创新人才运行体制和机制。

1、必须解放思想, 实现观念创新。

解放思想, 必须加强对邓小平人事人才理论的学习,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树立新的正确的人才观, 自觉地把对人才问题的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客观实际, 更加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以及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要求。当前, 特别应继续破除人才工作中存在的论资排辈、求全责备、平均主义以及因循守旧、求稳怕乱等陈腐思想的束缚, 进一步树立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 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大胆举荐使用人才和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观念。人才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克服主观主义、教条主义, 树立创新意识, 培养创新精神, 提高创新能力, 投身创新实践, 不断创造解决实际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新经验。

2、必须深化改革, 实现体制创新。

现行人才管理体制的突出弊端是, 人才管理高度集权的问题没有解决好。基层单位缺乏必要的和充分的用人自主权, 不仅违背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管人与管事相结合的客观要求, 也不符合人才成长和使用的内在规律, 束缚了基层单位的发展。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深化改革。必须通过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改变人才管理高度集权、条块分割、部门壁垒的现状, 构造人才社会共有和集约使用的人才管理体制。改革人才管理体制要与创新人才机制结合起来。一是建立健全人才竞争机制。竞争产生危机, 危机促进人才定位。要大力推行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各种形式的职务聘任制度, 努力营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社会环境, 同时, 增强人才的职业竞争意识和风险意识, 激发终身学习的需求。二是建立健全人才社会评价机制。按照“个人申报、社会评价、单位聘任、政府调控”的改革方向, 客观准确地评价专业技术人才的能力水平, 构建由政府、用人单位、社会中介机构共同发挥作用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消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 打破人才身份、所有制等限制, 加快培育和发展各类人才市场, 提高人才市场的信息化水平, 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益, 探索多种人才流动形式, 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四是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党政机关职级工资制;建立体现不同事业单位特点的工资分类管理制度, 进一步扩大事业单位内部分配自主权, 打破平均主义, 使人才的报酬与其业绩和贡献挂钩, 逐步形成重实绩、重贡献, 向优秀人才和关键岗位倾斜的政策导向;积极探索技术、资本、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的实现形式;改进和完善政府特殊津贴制度。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薪酬制度, 试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制;完善奖励制度, 加大政府对人才资本的投入, 设立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和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成就奖;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高层管理人员实行重奖;鼓励各类人才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深度上尽快实现超常规发展;逐步加大省科技进步奖的奖励数量和奖金总额, 使更多的优秀科技人才获得政府科技奖励。创新人才机制的重点在企事业单位, 特别是事业单位。加快事业单位改革的步伐, 逐步建立起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政事职责分开、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政府依法管理、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建立一套适合事业单位特点, 符合各类人员各自岗位要求的事业单位管理制度;形成人员能进能出, 职务能升能降, 待遇能高能低, 有利于各类人才培养和成长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人才合理流动机制, 增强事业单位活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3、必须加强引导, 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要以发挥人才作用和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目标, 通过修改、补充和完善现行的人才政策, 进一步在全社会形成倡导“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采取积极的政策, 鼓励和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工作或者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学术休假、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我所用。继续加强人才工作的法制化建设, 完善多层次的人才法制体系, 保证人才工作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建立健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保障资金筹集、管理和发放办法;实施社会化、货币化人才福利政策, 规范福利项目, 保证各类人才的福利待遇水平随着经济发展不断提高。做好人才的医疗保健工作, 解决好人才的健康问题。各级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都应积极为各类人才办实事、办好事, 帮助各类人才解除后顾之忧。大力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典型和优秀成果, 提高他们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 更好地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建功立业。

4、必须加强领导, 搞好组织协调。

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各级人才管理部门责无旁贷, 也应首当其冲。但实施这一战略涉及各个行业和方方面面, 仅靠人才管理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 必须把相关部门组织起来。党委和政府应组建必要的领导机构, 统一领导和协调组织、人事、教育、科技、财政、劳动保障、计划、经贸等有关部门的动作, 以便形成整体合力。同时, 应建立人才发展咨询系统, 成立若干专家员会, 加强对“人才兴国”战略的政策咨询与指导。各专家委员会可由相关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和政府官员组成。比如, 可考虑设立人才发展法律咨询、基础科学人才发展咨询、农业技术人才发展咨询、工程技术人才发展咨询、人文科学人才发展咨询、行政管理人才发展咨询等委员会, 并由这些咨询委员会向决策系统提出各领域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的重大政策建议。

加快区域发展须人才为先 篇8

在区委、区政府认定的各类人才中,郝又明获“朝阳教育家”光荣称号,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务副主任向军获“朝阳区创新人才”认定,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获“朝阳区社会建设与管理人才”认定,北京市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助理张龙获“朝阳区优秀青年人才”认定,北京市朝阳区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校长莫名翰(澳大利亚籍)获“朝阳区国际人才”认定。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等4家单位获“朝阳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认定。

程连元指出,人才是加快区域发展的第一动力和资源,将人才和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将促使社会发展目标落到实处。2015年朝阳区将继续深化“双名”工程,加大对教育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进一步促进教育人才队伍的优质发展。

朝阳教育家郝又明——打造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模板

郝又明从英语教师起步的教育生涯,至今已经55年了。她先后在北京二十五中、十一学校、求实职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教改实验,并一手创办了朝阳外国语学校。

郝又明曾说:我已经老了,但我还是想再呐喊一声,希望教育能按规律办。现在有些学校为什么路越走越窄,就是因为没有做“品格第一的工作”,这是朝外奉行的教育原则,我一定要把这个模板做好,这是我最大的心愿。

初一学生一进校门,郝校长便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学生进行“品格专题”教育,她要求各学科将有关品格的教学内容提炼出来,同时融进国学、外语课外读物,还组织讲故事、表演等多种样式的班级活动。

朝外的“分层教学”是郝校长对教学改革的一大贡献。“分层教学”贯彻“分层不分班、保底不封顶、学生自选层、层间可流动”的原则,非常适合不同水平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发展方式。郝又明“希望每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展”的愿望,体现了她对“有教无类”教育理念的探索与践行。

年届八十高龄的郝又明校长至今奋战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55年来,她把建设最好的教育的理想融入到了血液中,把全部的爱给了孩子们。

一流人才造就一流业绩:朝阳区创新人才——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务副主任向军:职业教育天宽地阔

作为一名坚守在职业教育第一线的中国烹饪大师,为餐饮业培养输送了几千名具有良好职业素质的烹饪技术人才。承担多项国家级、市级课题的研究,获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奖,多项教学设计、课例获得市级一等奖。

朝阳区社会建设与管理人才——北京中学校长夏青峰:在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探索办学

北京中学的首任校长,引领师生进行了全方位教育改革实验,探索国际化与信息化背景下的个性化教学方式,与多所世界名校建立合作关系,聘请国际著名教育专家作为学校顾问,使学校走上了国际化、现代化、高品质的办学之路。

朝阳区优秀青年人才——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助理张龙:以母语教学为学生打好基础

多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形成了创新性的语文教育理念和方法,曾获得“全国第八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赛”特等奖。承担全国、市、区级公开课100余节;出版个人教育教学专著《在路上》;“长文短教教学法”在市区乃至全国进行推广。

朝阳区国际人才——北京市青苗国际双语学校校长莫铭翰:投身朝阳区国际教育

莫铭翰致力于创立中国的国际学校认证典范,引进了国际教育领域三大顶级认证合作伙伴WASC(美国西部大学学院与学校教育联盟)、CIS(国际学校协会)和NEASC(美国新英格兰院校协会认证),现正带领学校争取获得国际课程组织的认证和授权。

朝阳区人才工作先进单位

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科学设计规划人才队伍培养,明确了“培养和引进人才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人才成长环境,科学设计和规划人才队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制定了《教研中心中青年教科研员培养计划》。多位教科研员获“朝阳区学科带头人”、“朝阳区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

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一校四址优质均衡发展

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在实施“星级教师评审”的基础上,多措并举,不断为教师队伍建设和学校整体发展增添活力。学校获得了朝阳区内综合评价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四连冠,实现了一校四址的优质均衡发展目标。

北京市二外附中:人才强校收获硕果

学校始终坚持人才强校战略,把人才工作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全过程中。创新管理机制,构建“金字塔”型名师团队。创新工作思路,营造互学共进氛围,打造学习型团队。用科研引领教学,从“专业型”教师向“专家型”名师转型。

安华里第二幼儿园:科研立园幼教领域有大学问

注重人才建设,为人才成长搭建平台,培养了全国、市、区各级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等多人。出版多部有关幼儿园管理和课程的专著。承担和参与了近15项国家级、市区级科研课题。

上一篇:典型的项目管理面试题下一篇:泳池日常运行维护费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