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2024-10-08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共10篇)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1

浅析色彩在影视艺术中的作用

摘 要:色彩是影视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在当代影视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在电影中担当着再现客观事物,交待环境;用色彩的视觉表达情感、渲染意境;用色彩的语言来表达内容的内涵,形式的美感;用色彩的象征,张扬个人的个性,引起观众的共鸣的作用。而色彩视觉效果的审美价值,正是由于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感受、情感、意念,才使得画面色彩关系更为热烈,更加具有冲击力。

关键词:色彩;作用;叙事;象征

色彩随着彩色电影的出现在电影中运用却只是近几十年的事情。虽然在电影中运用色彩的历史不长,而色彩已成为电影艺术的基本建构元素和造型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电影艺术产生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长期以来,色彩在电影中仅仅发挥再现客观事物的写实功能。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色彩衍生出更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成为电影艺术表情达意、参与剧作造型、传达象征意蕴的基本元素,不少导演甚至是独具匠心地夸张和造假,强化某种色彩。正因为有了色彩使得电影艺术以一种再现艺术的美学品貌区别于其他姊妹艺术而独具魅力,丰富强化了电影的主题。

现将电影的色彩作用归纳如下:

一、叙述事物,交代环境,增强视觉形象

这种色彩的运用是从绘画、摄影等平面艺术中借鉴过来的,这里的色彩是构建影片的一个因素,它和影片中的形象等诸元素一起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影片的框架,影片中的一切情节和故事都是在这个框架中发生、发展的。比如一些怀旧的影片,陈凯歌导演的《黄土地》运用土黄色调来表现黄土高原的贫瘠,象征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人们是无法逃脱被大自然吞噬的命运的。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通篇采用红调,张艺谋向我们展示了东北人的血性,和中华民族面对外来侵略的英勇不屈。像王家卫的《花样年华》等等,就加上一层淡淡的黄色,制作出年代久远的感觉,与现在现实形成鲜明的对比。电影《无极》中人物穿上色彩华丽、美纶美换的服装,而背景则沉沦在一片昏暗平淡的色彩中,反映出电影中人物外在的尊贵与内在的空虚委蛇的反差与对比。

二、、烘托影片氛围。表达人物感情,产生情感互动

影片《海底总动员》中尼姆和爸爸到海底学校的一组镜头,用各种绚丽的橘红色、粉紫色、大红色、草绿色等色彩来装点画面,营造出一种斑斓、和谐、活跃的气氛,而当尼姆不听从爸的劝告执意要离开大家去那艘大船边冒险的时候,画面一下子变成以深蓝色为主的大面积海水,这其中掩映着尼姆那娇小的朱红色身躯,形成冷色与暖色色性上与面积上的强烈对比,使观众的心为之收紧。那一片深蓝色的水域和远处灰黑色的模糊的大船底部预示了一

种莫名的危险。在这组镜头中色彩对剧情的推动与演进作用是显见的,从开始的兴奋、喜悦到后来的恐惧、紧张,除了故事本身的情节以外,色彩心理学上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

三、色彩还可用以确立和展现整部影片的总体悄绪和主题基调,表现影片的风格 《英雄》讲述了四个不同版本的关于残剑和飞雪的故四个故事分别用情杀、假死、殉情和殉义描述了残剑和飞雪的最后结局。全片以黑衣无名自述十年练剑作为开端,同样一袭黑衣的皇帝不断引导出一段段色彩斑斓的猜想画面。整个画面以黑色为基本起调、肃穆庄严。色彩运用的形式终究是为内容服务的,在这部影片中色彩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还与情节的结合恰如其分,兼具区分故事情节的功能。

四、色彩具有象征意义和表现性

自远古开始,在很多领域里,色彩被编码以后成为通讯工具,这是色彩象征意义的开始。人们在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的一些色彩习惯,会使得一些色彩感觉在人们的心目中成为永恒和象征。在电影中,往往会通过人们对色彩存在的一些固定联想而设计影片的色彩。影片《 辛德勒名单》在浓黑与惨白中的出现了两次红色形成的强烈对比,一次是身穿红色外衣的小女孩不屈地走向死亡,而当小女孩再次出现的时候,她已经成了躺在运尸车上的尸体一次是烛火,给人温暖与希望,通往新生,同时又仿佛会刺痛你的双眼,憾动人心。张艺谋拍摄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中,红色幻笼在大面积阴暗、沉闷的压抑环境中出现已不是喜庆的象征,暗喻着封建女性生命中的渗淡、悲哀凄凉、苦闷等心理情绪。《英雄》色彩的运用中,白色象征最美丽的死亡,蓝色象征最崇高的较量,红色象征最炽热的生命,绿色象征最宁静回忆,黑色象征最博大的胸怀都体现了色彩在画面中,表现出来的全片的总的倾向和风格。

五、在同一部影片中运用不同的色彩,可以生动地表现幻觉、回忆与现实之间的不同情调,转换不同时空内的情节,并创造特殊的审美趣味

影视作品中常常在全片中用色彩和黑白的变化进行表现戏剧内容,第一种表现情节的不同时空,或者用彩色片表现现在时,用黑白片表现过去时或者反过来。总之,运用它只是为使不同时空易于区别,张艺谋执导的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现实部分为黑白片,过去时用彩色片表现爱情之美好,第一种是表现与再现相区别的心理时空。第二种是表现与再现相区别的心理时空。《辛德勒名单》 这部深刻揭露德国纳粹屠杀狄人人恐怖罪行的电影。画面以黑白摄影为主调的纪录片的结实性手法,表现德国纳粹疯狂火绝犹太人的恐怖,当影片到末尾,犹太人走出集中营,获得自由的时候,影片由黑白骤然转向彩色,一时间大放光彩,由压抑阴沉的黑白两色到丰富的色彩,形象的展不了人们摆脱死二走向光明的心情。这样一部让世人震惊的影片与恰倒好处的色彩运用及处理密不司分的。

以上所述,可以得知影观作品中色彩的运用不应是客观世界的重复,不应该是色彩的堆砌,也小应该是色彩形式的游戏,而应该是有助于深刻表达作品思想内容、塑造人物形象、刻画环境、交待细节、渲染气氛的重要手段。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2

在我的理解中,色彩是一部电影的灵魂。色彩在电影的出现,不仅在电影中还原了自然界的丰富色彩,而且增强了电影画面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影片中的色彩不仅交代了影片的背景,同时也暗示了影片的风格。人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一定能够感受到色彩带给我们不同的心理感受。如果想要表现一种欢快、愉悦的情绪时,我们常常会用暖色调(红、黄);而想要表现恐惧、悲伤的的感情时,则会用一些冷色调(黑、蓝)。如文艺片中色彩运用的小清新,在《雏菊》中,影片一开始就以十分明亮的形式出现,淡淡的阳光,满地的雏菊,这样的色彩基调就已经阐明了这部电影想要表达的主题--爱情。而张艺谋在《红高粱》里大量运用红色,红色的血液、红色的棉袄、这种大胆的用色歌颂了中华民族斗志昂扬的民族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整个电影的色彩基调就是悲壮的、激越的、热烈的。影片《肖申克的救赎》中想要表达则是肃穆和冷漠,所以影片从头到尾都沉静在冷灰色的色调之中,烘托出狱中生活的烦闷和绝望。

所以,不同类型的电影则会呈现不同的色彩基调以达到不同的视觉效果。通常情况下一部电影如果有好的主题和剧情,色彩能起到锦上添花、为电影增色的作用。因此,色彩在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中起到了非常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说,色彩是电影的灵魂。很久之前我曾看过一部电影,除去电影本身很有教育意义和趣味性之外,影片中大胆的配色也让我印象深刻。许多红与绿、蓝与橙、紫与黄等补色出现在画面中时,并不会让人产生视觉错乱,反而会产生强大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影片并不是一直采用对比很强烈的配色贯穿整个电影,而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而变化,这部电影就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二、《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色彩的运用

《查理和巧克力工厂》延续了波顿.蒂姆的荒诞玄学派风格(“荒诞玄学电影”本来就是从对蒂姆•波顿的电影的观察中产生的,又用它来解释蒂姆•波顿的电影,简言之是指关注常规之外的规则体系),这部电影是一部真正的哥特预言。工厂老板旺卡的父亲是个牙医,从不允许他吃糖。结果让他反而对糖非常着迷,以至于他成为一个糖果生产商。为了寻找工厂的继承人,威利旺卡发出了五张金券,只要得到任意一张金券,都可以到他的工厂进行一次旅行,主人公查理偶然间得到了一张金券,故事就这样开始了....《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以红色为主线,贯穿整部电影,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大红色的巧克力包装纸和巧克力车,一身品红色制服的小矮人,枚红色的“旺卡塔尼亚”船,紫红色礼服的巧克力工厂老板,暗红色格子衬衫的小主人公查理。红色在这部影片中代表幸运、幸福、梦想和美满,暗示电影的结局也将是幸福的。美丽的童话需要绚丽、斑斓的色彩去编织。

进入工厂来到巧克力屋的时候,所有人都被眼前的画面吸引住了,翠绿欲滴的草地,散发着诱人香气的苹果,倾盆而下的瀑布,而这些所有的景象都是由巧克力制作而成的。旺卡先生又领着大家参观了几间干净的巧克力实验室,里面有相同模样的奥伯伦特小矮人穿着统一而亮丽的各色服制正在辛勤劳动,整个工厂流光溢彩,美轮美奂,流连忘返。这些不同并且纯度很高的颜色罗列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很难将视线从这些色彩上移开。这样的撞色运用很快将人们拉入到画面当中,把观众一起带入到旺卡奇幻而又神秘的巧克力工厂当中。

然而整部电影并不是一直都是用撞色的手法表述的,影片的开始就交代了故事背景,小主人公查理生活在一个被雾气笼罩的城市,灰色的建筑、黑色的高楼冒着灰黑色的烟,一切都没有生机。查理一家都挤在一个岌岌可危的破屋内,一家人在昏暗的灯光下,房子是破旧不堪的,从木板的缝隙中能看到外面下了一层薄薄的雪,整个画面的色调都是灰白的,感到查理的一家都还在为生活所迫,过得困苦又艰辛,但是昏暗的灯光笼罩在查理和家人的身上,场面又显得那么温馨,似乎在说,一切都会变好,都会充满希望。

随着剧情的发展,几位小朋友因为自私并且表现出的不敬和粗鲁而结束了旅行,而向来傲慢的薇莉特不顾警告,悄悄吃了一块口香糖,然后她浑身变成了紫色,看起来像一颗硕大的蓝莓。在所有颜色当中,紫色代表的是女权和忏悔。象征着这位傲慢又自私的冠军小姐在经历了这些教训之后能够懂得更加尊重他人。随后,查理问旺卡是否记得第一次吃糖的情景时,将旺卡的思绪一下拉回到他小时候,这时画面突然暗淡了下来,变成了灰色调。带着牙套的小旺卡不顾身为牙医的父亲的反对,偷偷地品尝了人生当中的第一块巧克力,与之前的绚丽色彩相比,这时灰暗的色调反映了小旺卡童年因为父亲过于严苛而品尝不到糖果的失落与痛苦,也与之前的绚丽形成了鲜明对比。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剧情的最后旺卡在小查理的陪同下来到了许久未见面的父亲的住所,房子处在被白雪覆盖的大地上,黑漆漆而又孤零零的一栋房子和白色的雪形成了对比,显得这栋房子和它的主人一样孤独又孤僻。整个影片的色彩变化是随着剧情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每一处的色彩运用都为剧情的发展和故事的转折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也充分地表达了人物内心的状态和情感变化。

三、总结

巴拉兹.贝拉曾说:“电影中的色彩为艺术开辟了一个巨大神奇的、将影响我们心灵深处的新的感觉世界。”蒂姆.伯顿以随性多变,不拘一格的色彩表现形式创造了多彩绚烂的影像世界,对他而言,色彩不仅是增强视觉效果,更是提升电影形式美感的手段,承载着最简单、朴实、纯真的人生愿景。《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中的色彩是随着影片中的故事情节和情感表达的变化而变化的,以撞色的形式进行场景描写,表达出剧中人物内心的愉悦。以灰色调暗示人物心理变化,升华内心情感。电影中的色彩能够传达情感,在服装中也是如此,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服装带给人来的早已不是遮蔽身体、用于保暖的作用,而是创造时尚,也是传递感情、表达生活态度的过程。表达撞色是一种时尚,撞色是一种态度,撞色也是传递情感的方式。让我们更多的体会色彩带来的美妙体验,了解色彩的意义吧。

参考文献

[1]王磊、卢嘉[M].色彩构成,辽宁美术出版社20058.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3

【关键词】色彩 商业包装 视觉心理 色彩感情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现代包装深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对包装的认识也发生了改变,从原来的仅对产品实用性的强调,逐渐改变成对商品包装装潢的重视,其中,色彩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可以营造醒目、清晰、对比等不同的效果,能帮助人们更好更快地阅读,可以诱惑人们的视线,唤起人们自然的、无意识的联想,同时还能强调设计和解释信息,能传达感觉或情感。因此色彩是商业包装中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的重要载体,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色彩艺术是商业包装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包装设计产生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重要前提,它与色彩心理学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如色彩理论家菲利普·奥托·朗基所说:“色彩是一种终极艺术,它现在是,将来也仍会是一个持久的谜。”在现代商业包装中,商品的包装设计从生产商到消费者,都应该有最佳的色彩视觉的表达能力。大大小小的超市,商品的包装装潢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的销售。而色彩对于商品的包装装潢来说,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包装的灵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商品的生命力。创造消费行为和商品包装之间的情感符号,回答消费者提出的消费要求和内容是商业包装中色彩所承担的主要任务。如何运用色彩的合理搭配,传达信息,给消费者留下美好的品牌印象,进而有效地引导消费,促进商品销售,是越来越多的厂家在销售产品时,开始重视的问题。在商业包装中,色彩设计不是单纯的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创造更多的销售机会。

研究发现,色彩有增强消费者对商品的识别记忆功能。商品包装设计中,要设计出能使消费者明显辨别出来的色彩,这样将有助于人们识别各种商品。因此,商品包装色彩应设计出自身的特色,以使消费者对此包装色彩有个较深的视觉记忆,便于消费者下次能迅速地购买到同一商品。

除了能体现商品的独特内涵和风格以外,由于色彩还有着重要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也时常被包装设计师们用来指代不同的商品内容。例如,红、橙、黄等暖色会使人联想到火焰、太阳,从而有温暖和食欲的感觉,经常被用于食品包装,比如罐头、饼干、调味品、咖啡、红茶等;而从白、蓝和蓝绿等冷色会联想到冰雪、海洋和林荫,而感到清凉,因此时常被用在饮料、矿泉水和洗浴产品中。明亮的暖色给人活泼感,深暗色给人忧郁感。白色和其它纯色组合时会使人感到活泼,而紫色和黑色则显得高贵神秘。这种心理效应可以被有效地运用在包装色彩的情绪渲染中,而这些色彩的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商品的畅销与否。

优秀的商品包装色彩还具有树立企业形象,扩大品牌知名度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商品包装上色彩运用的恰如其分,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会对消费者产生相逢恨晚的美好印象。因此,包装的色彩也就成为树立商品品牌形象的重要元素。各类商场货架上的商品包装本身就是宣传自己、树立企业形象的无声广告。而对于商品包装中能迅速抓住消费者视线的优秀色彩设计,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著名企业的重视。

日本色彩学专家大智浩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做过深入的研究。他在《色彩设计基础》一书中,曾对包装的色彩设计提出八点要求:(1)包装色彩能否在竞争商品中有清楚的识别性;(2)是否很好地象征着商品内容;(3)色彩是否与其他设计因素和谐统一,有效地表示商品的品质与份量;(4)是否为商品购买阶层所接受;(5)是否是较高的明视度,并能对文字有很好的衬托作用;(6)单个包装的效果与多个包装的叠放效果如何;(7)色彩在不同市场,不同陈列环境是否都充满活力;(8)商品的色彩是否不受色彩管理与印刷的限制,效果如一。

这些要求,在商品包装的色彩设计实践中无疑都是合乎实际的。随着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商品市场的细分化,对商品包装色彩设计的要求,也会越来越严格和细致。消费者都希望使用美观商品,这一点从消费者的购买中就能明显的体现出来。把美的观念融入包装设计之中,所表达的艺术信息要比纯艺术多得多,色彩优美的商品装潢能够诱发人们对美的向往,只有走出柜台,走向千家万户,才能体现出商品包装的设计水准,实现企业的效益。因此,只有使商品更具有视觉美感,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引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总之,包装设计中的色彩问题不是简单的装饰和美化,更不是以所谓的艺术手段施加对象便可以成为完美的包装色彩。“设计色彩的实质在于设计载体与审美的结合”。只有在实用价值中体现审美作用,用理性来控制色彩效果的同时,不忽略色彩的感性认知经验,才能真正实现色彩艺术在商业包装中的消费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李立群.商品包装装潢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大智浩,赵黎明译.色彩设计基础[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4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性格色彩分析理论的成熟,使得该理论在不同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大胆使用性格色彩理论,本文就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人员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对该理论的探索及其指导作用的具体实践进行了阐述。对性格色彩分析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个人见解,同时对目前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性格色彩分析理论提出独到解决方案。

关键词:企业文化;性格色彩分析;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4-00-01

企业文化一般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相同目标、一致价值观、作风、生活习惯以及行为规范等,是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积淀下来具有独特性企业精神财富。企业文化对企业成员具有强烈的感召力,可以把企业员工思想高度统一起来,直接指导经营过程中员工行为,是企业长期思想文化建设的集中体现。企业文化以全体员工为对象,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最大限度地统一员工意志,规范员工行为,凝聚员工力量,为企业经营服务。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要,特别是作为国家重要经济体之一的企业,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显得尤是举足轻重!经过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摸索,企业文化建设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同时也出现很多问题。通过什么途径,什么方法,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者不懈的追求。近年来,随着国内外性格色彩分析理论的成熟,使得该理论在不同领域得到很多应用,作为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人员,本人也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大胆引进该理论,探索更为有效地企业文化建设方式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阐述性格色彩分析理论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之前,我们首先要对该理论进行初步的了解。“性格色彩学”的源头是希波克拉底的四液学说。追溯到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就已提出了“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但许多人有着相似的特征”的理论。希波克拉底与他的门人通过实验与观察将人们进行分类,并能够精确地预示出不同人对于生活的不同态度。该学说在中国大陆经过多年发展,最后由乐嘉老师结合多年实践心得,于2002年开创具有明显自身特点的性格色彩学,并从此致力于推动这套“红蓝黄绿”标识的性格分析工具,通过理解性格差异帮助人们寻找相处之道,从而获得幸福与人生和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引入性格色彩分析,正是为了利用该理论,实际解决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企业员工间存在的问题,从员工性格特点出发,制定符合绝大多数企业员工的企业文化发展一路,为企业健康持续的发展保驾护航。

在之前的企业文化建设中,突出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员工性格差异,企业文化发展方法不合理。企业在规划企业文化建设的时候,通常只注重整体的效果,而忽视了员工因教育经历,生活环境不同而存在的个体差异,不能建立以绝大多数员工认可的企业文化;

2、企业文化建设标准不合理、手段不科学。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统一性、可参考标准,企业往往过分看重表象的东西,只图一时风光,忽视企业文化长期性特点;

3、企业文化建设人员非专业化。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缺乏专业的人员,基本都是边学边做,很不专业。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把乐嘉老师的性格色彩分析理论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理论指导,从理论高度,规避上面提到的问题,尽可能的减少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公正度影响,大大降低了企业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人员主观认识对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不客观影响。

我们首先要根据乐嘉老师的性格色彩分析理论,将不同的企业员工分为不同的性格类型。乐嘉老师的性格色彩分析中,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颜色性格具有不同的行为表现形式。四种性格特点如下:

1、红色:快乐的带动者。做事情的动机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快乐,快乐是这些人的最大驱动力。他们积极、乐观,天赋超凡魅力,随性而又善于交际。典型代表:《西游记》取经路上那位爱闹腾、好耍小聪明的八戒。

2、蓝色:最佳的执行者。持久深入的关系是他们这类人所着意建立和维系的。他们具有可贵的品质,对待朋友忠诚而诚挚,并在思想上深层次地关心和交流。典型代表:《三国演义》中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周瑜,遇见更蓝性格的天才诸葛亮,一步三计,算计太多,把自己最后给气死。

3、黄色:有力的指挥者!这类人深层次的驱动力来自对目标的实现和完成。他们一般都具有前瞻性和领导能力,通常都有很强的责任感、决策力和自信心。典型代表:《红楼梦》里算尽机关,出尽风头的凤姐是也。

4、绿色:和平的促进者。他们的核心是对和谐与稳定的追求,缺乏锋芒与棱角。他们宽容透明,通常都非常友善,适应性强,是很好的倾听者典型代表:《水浒》中功成身退,唯一没去打方腊的入云龙公孙胜,梁山的第一明白人。

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对不同的员工首先进行深入分析分类,设计出不同的性格色彩数字模型,结合企业文化特点,取长补短,将员工融合到企业文化中。我们要明确,不同性格的员工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可发挥不同的作用,只有充分发挥不同性格员工的不同优点,才能保证企业文化的高效性。尽管刚开始可能表现不是很明显,但只要合理的引导,通过后继的培训,并及时通过性格色彩分析理论修正,一定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在不同阶段,不同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性格色彩是会有变化的,这就要求作为企业的文化建设工作人员,不定期的进行性格色彩分析的跟踪。其次我们也要清楚,每个人的性格色彩都不是单一的,大多数是复合型的,这就给我们留出了很大的创造性空间。只要制度合理,经过系统的计划性的引导和再培训,是可以最大化的发挥每位员工的潜能,为企业文化的健康发展贡献巨大能量。

总之,尽管在之前的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我们通过对性格色彩分析理论的实践化使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还是存在一定的发挥空间的。在今后的工作,还需要不断通过实践来检验,性格色彩分析在企业文化建设中的应用,还需要不断地进行下去。

参考文献:

莫言作品中的色彩艺术 篇5

一、对汉语蕴藉性、表现力的拓展

莫言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大量借鉴绘画中的色彩艺术,大量色彩艺术技巧的应用与对色彩世界的营构拓展了文学语言的表现力和蕴藉力。

1、色彩的象征意蕴

《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红蝗》《红树林》《红耳朵》,虽然这一列作品并非有意为之的“红色”系列,却透露出作家对红色的特殊情感。浓烈的红色色块收到了强烈的视觉效应,蕴寓着生命的激情、悲壮的历史感以及激昂的英雄情绪。逢增天在其《黑土地与东北作家群》中对色彩背后的文化承袭关系做了论述:“莫言来自齐鲁故地,是东夷的后裔……故他们对那与日神文化精神相关的红色有着共同的偏爱”。在山东画家周韶华的《驾日凌月》中,也对那“血海般的红高粱”有恣意淋漓的渲染。这些共同反映出色彩在艺术家作品中的文化承担功能。

2、绘画技法的运用

莫言小说中的色彩语词在陌生化、通感等技巧、修辞方式的应用中达到了奇异的修饰效果。色彩不仅可以修饰自然物,描述物体的固有色,也可能以变异、变相的方式传达作家的情感态度,也可以用色彩语词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

“喇叭里飘出暗红色的声音”(《红高粱》);

“绿油油的血”(《木匠和狗》);

“深红色的菊子和淡黄色的小石匠”(《透明的红萝卜》)。

通感的.修辞方式、反色调技法、以局部特征指代整体体征、色彩并置等这些都是主体内心情绪情感的强烈表现。例如“绿油油的血”中反色调的应用,放置进词组所在的语境中,表达的是主体内心不安、矛盾、冲突的情绪状态。

“小山子人头落地,白太阳猝然变红”《檀香刑》

这里一方面是小山子人头落地后,叙述主体视觉世界发生的变化,同时,也是叙述主体感觉世界发生的变化,情感的变化。另外,这里的色彩变化也是叙述主体理性思考层面发生的变化。在接下来的语段中,这种思考在后文中有如下表达:“余心中纷乱如麻,眼前红雾升腾,耳朵里枪炮轰鸣,这弥天漫地的血腥气息啊,这扑鼻而来的龌龊臭气啊,这显然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大清王朝啊,余是弃你啊还是殉你?”

另外,《秋水》中的色彩并置、《红蝗》中的色彩渐变、《欢乐》中的色彩堆积等方法都是作家学习绘画技法而对语言蕴藉力、表现力的拓展。而对绘画技法的借鉴从一个方面也说明莫言创作的开放性。在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从而形成自己的特色。

二、永远的“先锋派”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寻根派”到80年代后期的“先锋派”再到90年代前期的“新历史主义”再到90年代后期的“民间写作”,莫言在不断改变,不断探索,而这种锐意革新、不断超越的探索精神从其作品中色彩感的变化中也可见一斑。

初期的小说《春雨夜霏霏》《丑兵》等有着孙犁式的明净、单纯,“很荷花淀”。这不仅是主题和表达技巧而言,从这一时期小说中纯粹、单纯的色彩描写也是如此。

1985年发表的《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爆炸》等作品开始,其笔下的色彩开始发生变化,弥漫着浓郁的主体情绪色彩。而这种变化得益于莫言在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学习生活。在军艺图书馆,作家不仅阅读文学作品,更阅读了大量的西方油画画册。尤其是后期印象派画家的作品中的色彩感、色彩技法等都影响了莫言笔下的色彩艺术。例如《透明的红萝卜》中:浅黄色的叶片、橘黄色的落叶、发黄的辫子、焦黄的烟、柔软的黄头发、蛋黄色的油布、琥珀色的水珠、红锈斑斑的铁钟、浅红色的树叶儿、红色的须根、火红色的运动衫、紫红色方头巾的姑娘、酱红色的石片、暗红色的火苗、深红的血、深紫色的伤疤……这一连串的同色系同色调的不同色彩的描绘,恰似梵高笔下那丰硕的《向日葵》。只是,在《透明的红萝卜》中,因为时代背景的原因,也因为这一系列色彩氤氲在一望无际的雾一般的黄麻中,以上的色彩也弥漫在一种淡淡的落着遗憾的忧伤之中。

到了1986年的《红高粱》中,忧伤之情退出作品,从作家主体情绪上讲,这部作品中是一种昂扬的美、激烈的美、原始的美。莫言说“我特别喜欢后印象主义梵高、高更的作品。梵高的作品极度痛苦极度疯狂。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高更的东西,它有一种原始的神秘感。小说能达到这种境界才是高境界。我现在知道如何走向高更了。”高更的画作比梵高更狂野,更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生命力的张扬、神秘的主题等,有点“野兽派”的气息。“对原始的神秘感”的强调也是这一时期莫言作品中努力追求的一个方面。

“一个小姑娘,穿着一条好像用红旗改成的裙子……左手托着一个鲜红的苹果,苹果红得像一块血,光滑得像一块玉。她几次把苹果举到嘴边……红苹果举在她手里,像暗夜中的灯笼火把。红苹果把周围暗淡的灰蓝都照浅了,小姑娘的红裙子与红苹果上下辉映。”(《爆炸》)。

这里的红色出现在一个男孩血腥的降生之时,出现在一个年轻人惨淡地告别人世之际,出现在同时接纳人生的两极状态的医院中,所以显得神秘莫测又令人恐惧不安。

但到了《红蝗》《欢乐》中,色彩的奔突、喧腾失去节制,失去控制,正如作家所说,“说好了是激情澎湃,说不好是感情泛滥”。

莫言非常自觉于色彩应用上的变化,在1991年后开始变化。《丰乳肥臀》是对前期创作的总结,在色彩应用上虽然还保留了大量的感觉化以营造作品叙述辉煌效果,但已有所节制。到了《檀香刑》《蛙》等作品中,作家为避免色彩的“夺目”,主观情绪化的色彩大大减少。而作家的这一自觉的过程也是其不懈探索的写照。莫言说作为悲壮抵抗的写作,是从三方面的抵抗,其一便是自我的抵抗,不断自我挑战。作家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我,是自己过去的作品。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6

一、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历史地位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是指17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意大利作曲家创作的优秀的声乐作品。意大利是美声唱法的发源地,早在十七世纪意大利的著名歌唱家卡契尼就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声乐教学体系。美声唱法并不追求宏大的音量,更多的是追求优美、抒情的音质。当时美声学派的箴言是追求音质音量自然会有的。这是美声唱法的美学原则和艺术思想的具体体现。我国声乐教育家赵梅伯在《唱歌的艺术》一书中曾说:从歌剧诞生以来的十七、十八世纪意大利歌曲,它的内容反映了当时先进的思想,在声乐创作技术上亦有可供借鉴之处,而在风格的纯正和表现古典美方面更是无与伦比的。它们是发展美好音质,学习真正美声唱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经典,是全世界声乐教学普遍采用的好教材。的确如此,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直到现在仍被世界各国的音乐院校当做初学声乐者的必修教材,它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可见一斑。

二、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的教学作用

(一)意大利语的发音特点有利于声乐学习

声乐艺术是以音乐与语言相结合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古今中外的作曲家都是按照本国的语言及语音的特征来谱曲的。而美声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也与它的母语意大利语有着密切的关系,意大利语几乎所有词都是以元音结尾或重复的辅音结尾,子音与母音连接比较流畅,字母的位置明确;在发音上平正、圆润、清晰,语感均匀;在时值上有延长发音的特点,即使一个很长的单词,最后一个元音与前面的所有元音同样清楚。这些都会让初学者的喉部舒适自如地打开,为发声带来有利的因素。正如《卡鲁索的发声方法》一书中所说意大利语是自然位置的语言,是声音训练的基础。对于歌唱者来说,母音唱得好,音就能唱得好;子音唱得好,字就能唱得生动,掌握吐字、咬字的基本功是来自于母音的规范训练。可见,能否掌握好意大利语的准确发音将直接影响歌唱者的音质和歌唱的状态。

(二)表情术语的掌握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1.对音量强弱的要求有助于训练学生运用和控制气息的能力。用气息来调节声音的渐强或渐弱,是美声学派在训练音量变化上的最基本要求。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出现在十七世纪初,这一时期美声学派特别注重对音的渐强或渐弱的练习,换句话说,是训练歌唱者的声音控制和驾驭能力。因为控制声音的渐强或渐弱,不是用喉咙或喉部肌肉的挤压、用力做出来的,而是靠呼吸支持来控制音量变化的。更通俗的来讲,在控制声音的渐强或渐弱时,歌唱者的喉咙和口腔的动作要保持在吸气和母音的初始状态。总之,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不追求音量,而是以良好的音质作为衡量声音好坏的标准。这对于学习美声唱法的人来说,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对速度、力度和表情术语的要求有助于培养学生把握作品音乐形象的能力。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更多的是表现精神上、内在思想上的音乐品格。那么,抓住作品的速度、力度和表情术语才能真正抓住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恰如其分的表现作品的音乐形象。

意大利古典艺术歌曲多采用对比较明显的阶梯式力度来表现内心的情感。如歌曲《多么幸福能赞美你》中p-mf-f和《阿玛丽莉》结尾p-pp-ppp的运用,无不体现这种阶梯式的力度。《阿玛丽莉》中的各种表情记号及力度变化,特别是最后几小节,在气息的支持下,将声音控制到p-pp-ppp的部分,堪称是声音与气息力度控制的楷模之作。这首歌曲节奏平稳,曲式规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听一些歌唱家的音响资料,增加感性认识。当然,在学习初期最好先从模仿开始,在演唱时让学生通过对阿玛丽莉一次比一次深情的呼唤,表现出对主人公的爱。在舒缓优美的钢琴伴奏下,充分调动起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演唱时尽可能地做到身临其境、真实感人。

(三)旋律多在中声区有助于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色彩语言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 篇7

色彩是客观存在的现象,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 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色彩。艺术家在描绘自然万物、传情达意时, 对色彩的认识、掌握、运用过程如何呢?纵观人类绘画艺术史, 大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概括:强调客观写实的色彩;强调主观情感的色彩;强调具有个性偏好的色彩。在古代, 人类对色彩的认识基本局限在“固有色” (对物体常态下的总印象色) , 在十九世纪以前, 西方绘画的用色基本上沿着客观写实方向发展, 东方绘画的用色基本上沿着写意的方向发展。

在十九世纪时, 法国产生了印象派绘画 (与物理学家牛顿发现光谱有关) , 艺术家们认识到, 物体的色彩来源于物体表面对光的反射, 因而, 色彩的不同不仅受物体自身的限制, 也将受到光线变化的影响, 并且还受它周围物体色彩的反射影响, 彻底地否定了人们对物体的“固有色”概念, 充分认识到色彩的冷与暖对比关系及环境色的重要性。由于艺术家对色彩有了全新的认识, 从此, 绚丽多彩的画面取代了古典派相对单一的“酱油色”, 整个西欧画凤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这一色彩理念的改变。印象派的产生确实是一场色彩艺术的伟大革命。从此以后, 西方的任何一位画家都将掌握印象派色彩理论作为自己的专业任务, 用印象派色彩理论观察、学习色彩, 了解、体会色彩的真正含意。印象派色彩理论是非常客观、科学的。它非常注重艺术家到室外对景物写生训练, 写生是画家认识、掌握色彩的重要途径。也就是说, 要想运用好色彩, 首先必须通过加强色彩写生的训练, 向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求教, 然后再经过体会、理解, 上升到理性才可获得。可以想象, 一副设有色彩因素的画作, 如果不善于运用色彩语言来说话, 其画面定会灰暗无光, 单调乏味, 也会使得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大打折扣。

印象派色彩理论是纯客观的, 艺术家不可能长期地仅满足于此, 因为艺术最终是主观情感的表达。所以, 画家们很快认识到了印象派色彩的不足, 自然的开始探索色彩运用的更高一级的可能——主观灵活地运用色彩, 为情绪、情感的需要。其实, 对于艺术家来说, 色彩不仅是科学的, 同时更是情感的。艺术创作中色彩的运用理应服从于作品的主题内容。色彩必须是画家抒情达意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来不存在为色彩而色彩的艺术, 为了表情达意, 色彩必然情感化。我们看到:所有善于用色彩抒情写意的画家的作品, 其共同的特征是极重视画面色调的处理及用色的主观随意性, 如绘画大师凡高、马蒂斯、艾佛里、东山魁夷等, 他们无论作人物画还是风景画, 均不会拘泥于物象的客观色彩, 而是在写实色彩基础上根据感受的需要, 大胆地进行色彩概括、升华。为了画作的艺术性, 有时将人脸画成绿色或蓝色, 将天空画成紫色或黄色, 在灵活运用色彩的艺术创造中, 使作品产生了变幻莫测的强烈的感人效果。即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又拓展了新的美的艺术语言。总体来说, 主观情感色彩的运用应服从于艺术家的情感表达的需要、它的合理妙用取决于艺术想象力的发挥, 以及艺术家综合修养的高低。

独创精神是艺术的重要特征, 随着人类艺术的不断发展, 艺术家形成个人独特风格越来越重要, 个人的色彩风格随之成为色彩探索的第三个重点, 二十世纪西方和东方各流派的绘画艺术大师, 无一不大胆地探索、寻找属于自己的色彩语言风格。他们不仅实验于自己的画室里, 也寻求与不同于自己的民族文化艺术中。西方借鉴东方的色彩理念;东方也借鉴西方的色彩理念。克利、米罗、勃拉克、毕加索、默兰迪等一大批西方绘画大师, 都具有个人独特的色彩运用理论和习惯, 其作品呈现出鲜明的个人色彩风格。早年留学法国的中国画家林风眠先生, 在宣纸上大胆使用西画中色彩, 将后期印象派色彩移植到水墨画之中, 使二者和谐的融合在一起, 创造出灿烂辉煌、新颖独特的中国画新品种。他突破了中国画以墨代色的传统常规, 丰富了中国画的表现力。堪称绘画艺术中西合璧的典范。传统功底深厚的中国画家张大千先生, 在其作品中即泼墨又泼彩, 风格潇洒、新颖、奇特, 为中国山水画的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与印象派色彩理论不同, 中国画的用色观念讲究“意象”用色。在创作中完全可以根据画的意境、情调、想象、夸张使用色彩。也就是说, 根据审美要求用色, 体现世界万物万象的本质。概而言之, 东方绘画用色自主性、灵活性更大, 更富于随意性, 给想象、夸张留下很大的空间。西方绘画用色与东方绘画用色, 各有面貌、境界, 互相取长补短后, 又出现新的样式, 在人类艺术向更广阔的范围拓展、延伸中, 关于绘画色彩理论的探索也将永无止境。毕竟, 色彩语言是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本身就充满着迷幻般的诱惑力, 诱使、激发天才的艺术家们去探求、追寻……

总之, 色彩语言的运用要与作品主题吻合, 与特定的人、景、情相结合, 各种色彩理论体系之间也可相互借鉴。色彩有它自身的规律, 但是, 新的规律有待人们去发现, 所以只有勇于创新, 大胆尝试, 才能使色彩这一具有独特魅力的艺术语言在作品中充分发挥、展现其诱人的感染力。

参考文献

《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朱伯雄浙江文艺出版社

刍议现代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达 篇8

关键词:现代色彩;绘画;艺术表达

色彩的发展和演变过程就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色彩的发展和演变成就了绘画艺术的发展和演变,绘画艺术在形成的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时代,而且中西方对于绘画艺术的理解和风格不尽相同,绘画实现了情感表达和艺术表达的有效结合,而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发展和进步上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

1 色彩的发展与演变

色彩是从光的条件和环境下出现的,只有在有光的条件和环境下才会出现五彩斑斓的色彩。色彩能够刺激人的视觉感觉,不同的色彩能够对人的情感产生不同的影响。那么色彩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呢?

1.1 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部分,为我们地球提供光明的是太阳,太阳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光彩和色彩,因为太阳的光亮的存在,地球上的人类的生活才能够正常进行。

1.2 原始社会的色彩和光亮是比较浑浊的,人们对于色彩没有什么特别的概念,色彩在当时并非一种艺术活动,而是生命自然的颜色和生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远古时代,人们已经开始认识色彩,但是色彩并没有在这段时期达到统一,人类的本能就是对周围的环境有比较敏感的感知能力,色彩就这样被人们发现,并且给予浑浊的定义。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色彩的观念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色彩在人类的生活中呈现比较和谐,其存在的形式也不再只是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人们也发现色彩能够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条件,已经开始有选择地选择环境、色彩和生活的条件,表现出整体性。再后来,人们发现色彩能够形成图画,还能够当做一种装饰,不再只是自然的颜色。色彩对人们的精神活动产生很大的影响,人类生存的环境也不再是色彩浑浊的世界,而是有秩序的色彩环境。

1.3 人类社会文明时期,色彩已经作为一种智慧的结晶,人们已经形成色彩的思维。而社会在不断地进步和发展,使得色彩在美术上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其在艺术上的表达也越来越灵活,渐渐成为表现人的个性的一种形式。

1.4 随着色彩的多样化,中西方的交流方式也呈现多样化,色彩在中西方的表现艺术手法和风格都很不同,而且在情感上都有很强的差异性,西方更注重自由,而中方更注重实体。

2 情感与色彩双向关系

没有情感的色彩是不能够引发人的共鸣的,色彩的应用是为了情感的表达和释放,色彩能够表达人的某种情感,能够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达是因人而异的,是因为情感的不同而有所差异的。

2.1 情感与色彩能够产生共鸣

情感是人所特有的,而色彩却是大千世界中共同所有的,色彩的出现因为人的情感不同而不同,比如说人看到绿色就会想到春天,看到黄色就会想到秋天。色彩是因为人的情感产生差异性的,而人的情感也是因为色彩才出现差异的。彩能够帮助人释放情感,能够帮助人表达情感,从而对人的感觉、感知和想象等产生一定的影响,是人类灵感的源泉。

2.2 色彩与情感完美结合

色彩能够表现人的性格和精神世界,人们在交往的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情感释放,人的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性格都能够实现共鸣,色彩与情感能够产生共鸣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在历史演变和社会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不断传承的,一些颜色会给人的情感造成一定的影响,比如说:红色代表热情似火,褐色代表庄严肃穆。在绘画艺术表达中,色彩一般都是人们能够读懂的,绘画艺术也就变得情感化和人性化。

3 色彩在绘画中的艺术表达

色彩来源于大自然,也来源于人们的想象,由一开始色彩仅仅是社会生命中的一部分,变成现代社会中人们通过色彩能够表达一种艺术和精神世界,这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也是文化的象征。

3.1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扮演的角色是必不可少的。比如说:天空的颜色是蓝白交接的,而在绘画中,天空因为绘画技巧和风格多样化展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色彩的表现形式有很多,在绘画艺术中,最重要的不是来源于绘画能够有多完美,而是是否能够被人所欣赏和接受,是否衬得上是一种艺术。

3.2 在绘画艺术中,色彩是一种保护,不管是黑白两种保护色还是五彩斑斓的颜色,都能够对绘画艺术造成很大的影响,在进行花园的临摹中,绘画艺术赋予大自然的色彩是靠多种色彩重叠起来的。绘画艺术就是由色彩构成的,人的审美观和价值取决于色彩的搭配和协调,取决于色彩是否和谐或者是符合人的审美情趣,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前景非常广阔,而且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4 结语

绘画艺术在中西方文化氛围的熏陶下,表现形式和风格是不同的,色彩在绘画艺术演变的过程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色彩不断发生变化,由最初的自然顏色变成现在的带有强烈情感的颜色,这些都是绘画艺术的进步,色彩在绘画艺术中的艺术表达呈现多样化是绘画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邓福星,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9.

[2] 库克.西洋名画家绘画技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

[3] 张咏梅.略论色彩与情感[J].临沂师范学院学报,2010,03.06.

[4] 邓福星,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北京: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10.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9

导言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令园林绿化苗木的产业及花卉产业发展迅猛。但因当前种植面积巨增,有些品种出现过剩的情况,因此,不可盲目发展。城市园林绿化对于建设现代化城市而言尤为关键,因此,园林艺术在城市绿化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及作用。

1.园林艺术的含义与历史溯源

园林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形象的一种,还是一种物质环境。园林艺术是指对城市绿化环境加以艺术手段的处理,是活灵活现的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对花草、景观树、景观石等景物的巧妙搭配,加以合理运用、艺术设计等手法,表现出自然的绿化形象。在改造城市环境的同时,使游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情景交融的一种艺术境界。园林艺术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源远流长,其完整的理论体系早在明代就在计成所著作的《园冶》中出现。该书后流入日本,被誉为《夺天工》,可见对其评价之高。“造园”这一专用词汇也由此最先被提出。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孕育出来的园林艺术,同中国的文学、绘画艺术有着密切关联。园林意境这个概念的思想可以追溯到东晋到唐宋年间。当时的文艺思潮是崇尚自然,出现了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游记,由此,园林创作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从以建筑为主体转向以自然山水为主体;以夸富尚奇转向以文化素养的自然流露为设计园林的指导思想,因而产生了园林意境问题。在西方,16世纪的意大利、17世纪的法国和18世纪的英国,园林已被认为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融和各种艺术为一体的荟萃艺术。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黑格尔(1770~1831年)在他的美学著作中提到:“园林艺术为精神创造了一种环境,是第二自然的表现”。当时,西方园林艺术的表达手法大致分为2种:一种是把自然风景中令人心旷神怡的部分截取出来,拼凑成完美的整体,又不失自然之美;另一种则是以建筑方式来安排自然事物,从大自然中取来花草树木,就像一个建筑师为了营造宫殿,从大自然中取来石头、大理石和木材一样,不同的是,花卉树木是有生命的。如今,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园林艺术的快速发展,艺术风格都在发生惟妙惟肖的变化,使得园林艺术更趋于丰富多彩,日新月异。

2.简析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1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目前,城市工业发展十分迅猛,产生了很多工业残渣垃圾,再加上人口、车辆的大量涌入,生活垃圾和尾气等对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严重威胁着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在城市建设中,园林绿化对于改善和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首先,可以吸收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消灭各种细菌,起到净化空气的目的。城市空气中含有工业排出的大量废气和有毒气体,例如,二氧化碳、氯化物、氧化物等,一旦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便会危害人民的身体安全,而且城市街道尘土和细菌较多,合理种植和选择绿色植物,可以针对性的预防和减少城市大气污染。其次,可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土地资源。据相关资料显示,水土流失是我国城市土地环境所面临的主要灾难之一,水土流失导致大量的可耕地面积缩小,土壤水分和营养缺失,环境破坏严重。在城市建设中开展园林绿化,栽培和种植树木植物,能够涵养水源,改善和保护土壤资源,从而缓解和预防水土流失现象。

2.2预防和减轻城市噪声污染

随着城市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中工厂建筑随处可见,生产时伴随着巨大的震动声、撞击声十分刺耳,再加上各种车辆行驶所产生轰鸣,城市噪声污染正在日益加重。除了影响人们的正常休息之外,噪声过大还会刺激人们的神经系统,导致人们出现神经衰弱、精神欠佳、呼吸不畅甚至血压升高等不良症状。园林绿化建设中,树冠和枝干能够对这些噪音进行吸收和弱化,若在城市街道两侧或居住地附近种植一些树木,形成树林带,还可以起到隔离噪音的作用。

2.3可以调节城市气候环境

由于城市工业较多、人口密集,通常情况下,城市温度远远高于郊区,热岛效应十分普遍。开展园林绿化建设,树木叶面能够对水分进行蒸发,从而降低周围温度,提高空气湿度,冬暖夏凉。因此,园林绿化较好的城市,空氣比较干净清新。在夏季,人们喜欢坐在树下乘凉消暑,而到了冬季,树木可以遮挡大风的`侵入,降低风速,使人们感到温暖。同时,城市空气比较干燥,多种植些园林树木,有助于土地水分蒸发并融入到空气中,调节和提高城市空气的湿度,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

2.4生态的建设

园林绿化生态建设尤为关键,其不仅能够净化空气、降低污染、吸收CO2及有毒气体,还能够吸附粉尘,具有防风固沙、保护水土、降低沙尘暴发生率以及阻碍荒漠化,降低雾霾、风速的能力。园林绿化通过树木的形态、搭配、颜色,为城市进行“上妆”,提高环境的艺术感,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增加了城市居住的幸福感。

3.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意义

3.1随时监测城市环境情况

尽管城市环境具有专门的监测机构,植物对城市环境的监测作用却不容忽视。由于植物对于生长环境十分敏感,每当城市环境受到污染时,植物生长情况便会出现变化发出信号,例如,叶子变黄、枯萎等,甚至在环境污染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植物还会枯死。而城市环境状况良好时,植物枝叶生长比较茂密,花朵鲜艳,因此,植物是监测城市环境的晴雨表,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可替代。

3.2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

在城市建设中,园林往往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为贴近,是历史文化的沉淀和延续,能够很好地展示出当地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特别是园林中选择的植被、山石等更加能够明显地反映出当地文化特色,对于展示城市文化特色和魅力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我国园林绿化具有鲜明的当地文化特色和民族风格,在建设过程中,由于逐渐加入了现代流行元素,使得园林绿化更加具有现代感,符合当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

3.3加快城市化进程

园林绿化极大地改善和提升了城市的的整体环境和城市魅力,人们工作和生活的舒适度大大提升,吸引更多的人口向城市聚集,使小城市逐渐向大城市转变。园林绿化的发展,使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增强,更加自觉地爱护环境、爱护公物。同时,人口的大量涌入,为城市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和人才技术,缓解了城市紧张的就业压力,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进程,促使城市化程度越来越高。

4.结束语

当今的园林设计中,通常以植物为主体,结合水体、园林建筑小品和地形等不同的元素来营造出更为人性化、富有历史传统、空气清新、安详舒适的城市环境,从而改善了城市人们的居住环境,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对维持城市环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翼.论城市园林艺术[J].中国园林,2017(3)

[2]刘荣凤.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系统建构解析[D].东北林业大学,2016

色彩在艺术中的作用 篇10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范畴就是“和”。其内涵有两个层次,其中之一便是“和谐”,即异物相杂,矛盾各方面既有主次之分,又相辅相成,相反相济,对立统一。其二是“平和”,无过无不及,即所谓“济其不及,以泄其过”,使各种因素处于“和乐如一”的平和状态。由此而结合当今社会观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作用:

1.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

当今社会寻求人与人之间沟通与理解的方法与途径已成为社会的一大课题。音乐艺术应当能够在这一课题上发挥它的重要价值。因为音乐具有审美的超越性,它超越了某些民族、时代、阶级的界限,而最容易使人产生情感上的沟通和联系。就像我们听到《第九“合唱”交响曲》,其普遍意义在于能够产生一种共同感受,即为这种伟大的博爱精神而热血沸腾。人间中的一切美好、善良以及对生命的关切,对他人的理解与爱,都可以通过欣赏者与演奏者在音乐的交流中实现心灵的交流。如在音乐教育中提倡弘扬民族音乐文化,其中包含的意义就不仅仅是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重要的一点是:通过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五十六个民族人们的民族情感,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可以说,“音乐真切记录了一个民族的呻吟、痛苦和欢乐,也寄托了一种文化的情感、梦幻与理想,音乐是一个民族情感的血脉,也是一种文化意志的灵魂。”音乐中的民族情感促使各族人民审美心理的沟通和共鸣。因为有了沟通和理解,我们的各族人民才能不互相歧视和排斥,和睦相处,互相依赖,互相支撑于一个大家庭中,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和谐稳定而各出其力。看到如今社会上流行的各种集体音乐活动形式,如合唱、合奏、社区的文艺演出等,便能感受到群体和谐的氛围。这种氛围有益于个体和群体的交往、合作,有益于融洽人际关系。而各种各样的音乐会、演唱会场所犹如一个个充满情感的世界,人们在其中分享着共同的情感体验,自我情感自由流淌。在这样的审美场中,“人们获得了一次真挚深切而又无言的集体心灵对话”。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的不仅仅是集体合作的愉快关系,更是一种审美化、艺术化的人际关系,是一种充满爱的关系。而爱,作为一种社会关系,使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得到协调,使人的情感产生和谐感与幸福感。爱的态度是一种注重过程的态度,这与不计较直接外在功利的审美态度又是内在一致的。爱美、爱音乐可以使人以一种超脱的心境对人对事,从而克服由功利思想带来的人际交往上的障碍,更加珍惜人类彼此交流情感的体验。2.促进两个文明建设,提升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程度

作为21世纪的人类社会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艺术产业,它从各种渠道,以各种形式和方式带来了直接的经济效益。音乐艺术更是如此,它的消费市场之大 令人难以想象。音响、音乐考级、各类演唱会、艺术启蒙教育等,这是音乐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音乐还有许多间接的经济效益在人类对音乐的不断开发中得以产生,如音乐作为背景音乐所带来的生产效率的提高、销售量的增大等。当然,这只能从一个侧面证明了音乐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但也不难看出音乐在提升物质文明中的重要价值。相比之下,音乐更重要的是提升社会的精神文明水平。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认为,“审美教育通过既有生活又有形象的艺术培养了人的美的心灵和健全的人性,然后才能克服当前社会的腐败与粗野,以及人性的分裂现象,为将来全人类的和谐做准备。”音乐形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可以给人听觉上的愉悦、幻想力的发挥、情绪上的期待。音乐情态美的审美功能在于它对人类情感交流、体验、宣泄、调节等需要的满足,并在移情、交流、共鸣的过程中让人类美好的情态流入自己的心灵,使之更纯洁、更高尚。它可以使人从现实世界中的心累、物累的紧张状态中解放出来,进入神经松弛、心境恬淡的状态。音乐意境美的审美功能则可以使人类从物质的与人为的压抑中,从异化状态中回归到人的自然状态,恢复生命本来的意义。总之,通过音乐审美实践,可以培养人们热爱美的心理定势和审美价值定向,并以此来使他们按照审美理想去审视自己的心灵与行为,对社会的美和丑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同时,人们在先进审美理想的引导下,以美的法则来塑造自己、以美的规律来改造世界,使社会结构、生活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在美的旋律中。另外,高度发达的社会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凝聚力强。而音乐艺术在这方面无疑是有其独特作用的。1943—1944年,居住在上海的犹太难民在日军当局的高压下,在恶劣的生活状态中,丰富多彩的音乐生活成为他们生存斗争的手段、救济的来源,也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和食粮,乃至维系着他们复国的理想,延续着他们的民族性和民族精神,并在上海虹口凝聚起一个真正的犹太社会。如果中国的公民都能接受良好的音乐教育,都能较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音乐文化,较好地体验音乐中的民族情感,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就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并且在社会行为中表现出来。

3.可以加强国际间的理解与交流

在未来频繁的跨文化交流中,我们确实需要发展一种对不熟悉的音乐文化的宽容态度和海纳百川的气度。因为这可以使我们自己具备一种积极的跨文化意识,当然,这也就具备了一种文化理解沟通和与他人相处的前提。以《论语》中的“知言”“知人”“知命”来说明音乐问题,那就是知道他人音乐所言是什么,知道他人音乐所代表的是“什么人”的文化,知道他人音乐存在的“文化生命”是什么。只有这样,才能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平等对话的跨文化音乐交流,才能对人类音乐文化的性质作更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种族歧视、大国欺凌弱国小国等时有发生,其原因就是缺少沟通和交流。而全世界艺术的丰富多样性给国际理解、合作与和平带来了机遇。透过丰富多样的音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世界人民的生活、风俗文化、审美情趣等,因为了解才能彼此尊重,因为了解才能平等对之,因为了解才能更好地促进友谊的发展。在弘扬民族文化的今天,我们更不能忽视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因为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我们也需要世界的理解和尊重。音乐作为一种“国际通用语言”,其价值就在于更好地促进这种交流与共处。正如罗门所说:“艺术能够也应该被作为获得世界性理解与同情,从而获得和平与积极的文化合作的手段来加以利用。它们可以用来缓冲种族、宗教、社会和政治集团之间的敌对,并发展相互的宽容与友谊。”

总之,音乐艺术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是极其显然的,关键是在对待音乐艺术的观念上,我们的政府、社会、学校、家庭能达成共识,并能在艺术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齐心协力,那么,一个和谐的社会就会在音乐艺术的迅速发展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参考文献:

[1]Ivo Supicic 周耀群 《社会中的音乐:音乐社会学导论 》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2]杨桃源杨琳 《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意图》 望新闻周刊 2月21日

[3]张前主编 《音乐美学教程》 上海 上海音乐出版社

[4]罗小平《音乐美的寻觅——罗小平音乐文集》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5]谢嘉幸 《音乐的“语境”——一种音乐解释学视域》 音乐博士学位论文集 上海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 2005

[6]谢嘉幸《关于当代中国音乐教育的文化思考》 音乐研究 1994.2

[7]郭声健 《音乐教育论》 湖南 湖南文艺出版社

[8]汤亚汀 《1943—1944年上海虹口隔都的音乐生活——上海犹太难民社会音乐生活之二》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3

[9]郎丽旋 《世界音乐》 陕西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恒源祥生肖广告:没有品质的营销战略下一篇:五小车辆安全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