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

2025-01-14

HR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通用9篇)

HR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 篇1

1、初涉职场

特别是那些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的学生,忙于找到与人力资源管理有关的工作;或许不会让他满意,因为找到了和他意愿不太吻合的职位。比如,初始意愿是想做招聘,却让你负责了薪酬,但是出于找工作的压力,还有刚毕业或者刚从事此工作的激情,你就接受了不管你喜欢与否,这就为你后期的迷茫埋下了“祸根”。

2、开始了解

在人力资源部呆过一段时间后,你已经大致认识并了解了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性质与内容。对每个模块。比如招聘、薪酬或者劳资关系等等都有了认识,但却不深刻,只是了解。由于当初的胡乱入行导致了你现在必须面对如何去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这个阶段属于你的职业调整整合期。

3、发展“瓶颈”

在你有了自己的职业方向发展后,新的问题便又到了你的面前DD职业提升。是继续在自己所从事的方向上继续深造发展成为此方面的能手(招聘专员、薪酬福利专员等等),还是向着管理者的角色发展(比如行政事业部的人力资源主管),你开始感到困惑,这个阶段就到了你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瓶颈”阶段。好的目标制定与人生追求是突破此阶段“瓶颈”的最好方法。

4、灭亡与再生

到了此阶段的你,应该在你目前的职业方向上都有了一定的成就,那么你应该对它进行保持和再提升,来实现自己更好更大的职业发展。当然,就如同企业生命周期线一样,结果只有两个,一个是被淘汰出局,慢慢地在职业发展道路上灭亡;一个就是获得再生,成为真正地让人仰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精英。

不知道现在的你处于哪个阶段呢?是初涉职场?还是才刚刚开始了解?是遇到了发展的“瓶颈”?还是已经到了灭亡或者再生期?

1.作为hr如何面试hr

2.美国HR比中国HR牛逼在哪儿

3.HR智慧:不懂业务的HR不是好BP

4.HR智慧之HR的真正职责

5.HR实战:找准HR工作的“参照系”

6.HR理解:HR的工作是花瓶吗?

7.HR面试HR,如何与同门过招

8.怎样做好hr

9.HR社交常识

10.HR是什么?

HR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 篇2

作文教学首先是备课, 这个过程中必须充分尊重学生实际情况, 在学生现实水平基础上, 选择一个恰当的课题进行训练。这样每次一个课题, 几年下来就能分项分步一点点提升学生作文能力。最终实现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接着需要对学生进行作文指导。对本次课题, 选择恰当的例文, 并从不同的角度, 不同的层面解析相关的知识、理论和写作方法。让学生既有可模仿的, 也有可操作的技能。然后就是学生写作文。选定的题目, 既要符合训练要点和作文训练的方向, 又要让学生有话可说, 激发出他们的创作激情。在规定的时间内认真完成作文是作文教学落实的关键所在。最后就是批阅总结, 佳作展示。这个环节也要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学会欣赏评价作文, 而教师也要总结情况, 找出注意事项, 把学生的写作体验提升到理性的高度, 并客观评价此次作文教学的效果, 为下一步工作做准备。

这个过程本人总结划分为四个阶段:因文规划, 例文指导, 定文演练, 阅文赏结。下面根据个人体验谈一谈。

因文规划, 指备课阶段, 老师根据学生作文实际情况, 合理地制定目标, 恰当地选择内容, 科学地安排进程, 做好规划工作。在整个高中阶段, 一次次的作文规划就是设置一个个台阶, 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作文的新的高度。

一次作文课的目标要明确具体而且单一, 它是要切实解决学生作文某个方面的问题。不能指望在一个训练中解决几个问题, 老师要明白这次在作文的哪个点上准备让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这样到后面素材的选择, 教学的进度与深度, 教学的方法, 都好把握了。

在设定目标之前, 要对学生的作文情况有清醒的认识。难度太低, 对学生而言是简单的重复, 意义不大;难度太高, 实现不了也只是徒添烦恼。难度到“跳起来摘桃子”, 是比较好的尺度。符合学生实际的目标增大了作文教学成功的可能性。

这个目标要有它的针对性。学生作文的情况千差万别, 教学当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 解决其疑惑, 让他们整体水平获得提升。还要侧重于基础性的课题, 一旦掌握这些, 就能对作文的多个方面有带动作用。如思维能力、语言水平、思想深度、表现手法等, 具有强烈的正向迁移特征。这就要求老师在学生问题和作文进程的关节点上下功夫。

这些情况考虑好后, 教师自然就明白了这节课的重点在哪, 难点在哪, 然后就是具体安排教学内容, 确定教学方案, 最终形成教案。

那种只是按照教纲或者教案书死讲的, 或者照搬创作原理文学理论空讲的, 忽略了学生实际的可能性, 不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 作文教学备课的虽是教师, 可教师关注的要点其实在学生。

例文指导, 教师选择恰当的范文, 经典作品, 或优秀作文, 或下水作文, 或典型病文, 从已设定的教学目标角度进行详细解读, 并结合理论进行相应的创作指导。

根据所确定的作文主题, 选择典型的例文进行作文指导, 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谓典型的例文, 就是能够集中体现所要讲的作文理论。如要讲借景抒情可选《荷塘月色》, 讲比喻论证可选《拿来主义》等。恰当的例文还应该是简单易懂或者学生熟悉的。因为是要从作文的角度运用, 就不能让学生将太多精力花在文章的认识和理解上。

一次作文主题, 肯定有许多相应的文章。如果必要, 可以选用多篇例文, 从不同的角度阐明所讲内容或者这次作文主题下的多种形态变化。

对所选文章分析, 从中提炼或挖掘出的作文问题, 或者一般的作文规律、创作方法、表现手法等。因为是学生熟悉的作品, 从写作的角度重新阐发, 既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又易于接受长久记忆, 还加深了对经典作品的理解。当然例文只是载体, 从中得出的作文技法才是这节课的目的所在。

这样一节课要给学生一篇典型范文, 学生可以简单模仿。也要给学生一定的写作理论, 作文技法, 这样学生能够在自己的作文中运用。在此基础上结合自己的写作实践, 创造发展, 写出属于自己水平的有着自己风格的并且符合这次训练目标的作文。

这一节课, 虽然以讲为主, 但要立足于学生的写。

定文演练, 在既定目标之下, 确定具体的作文题目, 进行必要的作文练习。

在这个过程中, 既要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 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创作兴趣, 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

作文的选题应该在他们生活经历阅历或者熟悉的知识范围内。这就让他们有材料, 有兴趣, 有能力去写。不在写作题材上为难学生, 他们才能把精力集中在主旨的提炼, 章法的安排, 语言的优美等作文更本质的层面上。

当然题目也应该有一定的难度和新颖性。太过简单或者是以往题目的简单重复, 是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新颖的选材或者切入角度, 能够调动学生兴趣。而相应的难度, 一般是本次作文主题的较高的具体要求, 能够有效激发学生潜能。

至于具体的写作过程安排, 也不一定是要死板的现场出题当堂完成。可以提前几天出题, 让学生酝酿思考, 然后用一节课完成。从出题到动笔这段时间, 可以让学生的认识更清楚。有心的学生可以选择恰当的素材, 确立最佳主旨, 充分比较各种思路, 甚至考虑语言的表达。这样最后的成品作文, 应该有相应的质量。高质量的作文多了, 优秀就成了习惯。

作文的写作, 虽说是学生的事情, 却是在老师的主导和控制之下完成的。

阅文赏结。传统上, 学生写完作文, 剩下的就是老师的事情了。当然老师也因此疲惫不堪。作文的批改是一件无比繁重的事情。这是语文老师的宿命。这一环节, 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 这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也是学生主体性的体现。最重要的是, 别人的作文也是一面镜子, 批改别人的作文可能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自批自改, 方式是灵活的。可以自己批改自己的, 也可以交换批改, 还可以一文多人次改, 小组讨论批改。前两种简便, 但效果不可控制, 不提倡。后两种复杂, 而且耗时长, 但能解决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 效果好得多。

学生参与到作文的批改中来, 并不是让老师放弃自己的责任, 恰恰相反, 老师的操作难度更大。老师要精心准备, 努力掌控好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首先, 学生批改前老师就得把所有的作文浏览一遍, 对学生的作文有大致的了解, 对其中普遍性的问题, 集中突出的问题, 做到心中有数。其次, 老师要将这次作文批改方案细化。对不同的问题该怎样批改, 怎样评价, 怎样给分, 详细的告知学生。类似于给学生进行作文题目的分析, 思路的指导, 语言的优化。学生批改的过程中, 老师要积极参与, 给以指导和引导。学生批改完成后, 还是要全部阅读, 还要做两个总结。先是要总结这次作文的写作情况, 对学生作文作出客观评价。中间的优点在哪, 该怎样发扬;不足在哪, 该怎样改正。这是对作文的详细讲评, 要侧重于这次作文主题。接着还要总结这次批改情况, 引导提升他们的批阅水平。最后还要挑选出优秀作文, 进行展示或朗读;找出不合格的作文, 引导作者改进或重写。

这一环节中的教师引导尤其重要。因为涉及到作文写作和批改的许多角度和层面的细节问题, 面对的同学也参差不齐心态各异, 所以有效引导的难度很大。然而这一步如果做好了, 学生的收益也相当可观。前面有学生自己写作文的体验, 接着又以批阅者的角度看同题文章, 既能丰富自己的认识, 拓展自己的思维, 又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反思自己的创作过程。在老师的指导下, 就有可能把他们的零星感受系统化, 还能使他们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这样, 作文的批阅在师生双方共同努力下完成。

伟大公司的四个阶段 篇3

我经常被问到的一个问题,就是“微软是什么?”我们是软件公司吗?我们是单纯的Windows公司吗?我们要做什么?我们的目标是什么?我们渴望的是什么?当我们成长以后我们想变成什么?

在被问到什么东西是我们公司的性格时,首先,我们从根本上是“软件力量将持续改进社会”这一理念的信徒。不久前,我们列举了微软在研发方面的重要技术。你知道我是一个头脑比较简单的人,我认为说出5项技术就好,但盖茨说不,我们在研发上投入了70亿美元,我想在每个技术上至少投入1亿美元,所以我们有70项技术将在未来5到6年间改变世界。

而在商业上,我们正在围绕这些技术构建四种不同的商业模块。我们是作为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公司成长起来的,在过去的十七八年里,我们一直想成为企业级软件公司,虽然人们总以为这个市场只有IBM和甲骨文两家公司。而且,我们还在试图建立两种新的商业模块。我们试图成为所谓的“现代消费电子公司”,这是一个软件主导的领域。而不像旧的消费电子时代那样由硬件扮演英雄。我们还努力成为“互联网信息与广告公司”。

在过去的27年里,我们从24人的公司变成75000人,如果你计算一下复合增长率,这个数字也许现在不会像Google那么疯狂。但我们经历了很多年的高增长,更让人高兴的是,我们构建了一个汇聚才能之士的平台,他们能带动更多有能力的人。

没错,Google建立了一个很好的业务,但是它只有这一个有用的东西,其他的东西都是小聪明。拜托。我们也做了很多有小聪明的东西,我们还在斯坦福搞机器人呢,但是这并不能支付我到斯坦福商学院来的路费。

在商业史上,你能找到很多只有一招鲜的“黔驴”,Google也试图在它最基本的业务周围填充各种东西,但它始终还是只有一个真正的业务,就是它的搜索广告业务。很好,它已经成长到一定的速度,实际上它年收入增长为100亿美元的速度比我们成长到那个阶段时更快。但这只是说这个产业已经发展到了这个水平,好事自然就发生了。但对我来说。企业家精神是你通过自己聪明有效的努力填充核心业务的能力,就是找到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支柱业务。

所以,企业行为可以被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我发明了某样东西,但也许它永远不会大获成功:第=阶段是,我找到了一些非常重要的、神奇的事物;第三个阶段是,我在创造神话的同时,拼命从中榨取利益;最后一个阶段是,我塑造一种文化,让我能一次又一次地去做可能创造神话的新产品,同时能去外面收购,并用收购所得开始一个新的循环。

伟大的公司能经历所有四个阶段,但大多数公司跳不出“我有一个好创意”然后“创造神话”的阶段。有一些人能创造出神话,但是永远不能真正从创意中得到好处,所以技术被卖掉了,一些人则能重建他们自己。对我来说,企业家精神很大程度上就是这四个阶段的循环。

现在,Google正处在收获阶段。我喜欢这个阶段,这是商业中很有趣的一个环节。有一些好东西帮你聚敛钱财,这很好=你不用做任何新产品,就能在第二年获得20%的增长。在1980~1990年代,我们也是这样。但现在我们必须开始重新循环。我们将一次又一次地这样做,这不仅是技术创新的问题,也是引入多元商业模式的能力。

当有人问起,这是不是一个成长型公司时,这可以被分为两个问题。首先,你所拥有的商业模式能否在接下来的几年内持续增长?第二,我们是否相信你发明了新的模式来促进增长?伟大的公司必须要能够很好地进化。

当我想到通用电气时,他们伟大吗?他们能两者兼得吗?少数一些企业能在一段时期里连续同时满足两个目标,很多金融服务公司,以高盛为例,他们也能同时做到两者兼得。所以要很好地获得这两种增长的能力,都要求有企业家精神。

企业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4

一、初创期:有数据显示,在我国,有22%的企业在这个阶段死掉。

初创期,企业的目标就是生存,这个阶段谈什么公司管理,流程、制度建设,都不是很现实。在这个阶段,企业的培训以业务和销售为主,几乎都是内部培训。

二、成长期(快速成长阶段):在我国,有67%企业在这个阶段死掉。

在经历过原始积累的生存努力之后,很多企业都会慢慢找到属于它的生存方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财务管理等,这些是一个公司运转的基础。这个阶段人员也开始增长得很快。企业进入到了一快速发展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会遇到两个问题,一个呢是企业具有一定的营业额和规模,进入初步规范化管理,但是很多管理的决策还需要老板的参与,经营权和所有权没有分开,将会碰到管理危机。另一个问题就是,老板的战略很好,但是员工的能力却跟不在。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发挥每个成员的特长,才能够更好地为团队完成任务。在工作中要充分发挥所长,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协调一致,才能使团队更具活力,也才能使我们的方向更为正确,速度更快。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既是业务的竞争,也是人的竞争,更是人与人之间能力的竞争,一个企业真正唯一的持久的生命力就是你比你的竞争对手快多少,你是不是一个更新换代、新陈代谢非常快的学习型组织。

所以,当企业进入快速上升期之后,面临最大挑战是企业人的问题。如何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如何找到正确的人来做正确的事情,如何提高人的积极性,如何提高领导自身的修养,如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不要亲自主刀,而是指导、培养一批人,即使创业者不在的时候也依然能把企业做好。

那这个时候外部的培训是最好的方法,这个阶段的培训以管理类培训(包括通用能力、变革管理等)和全员培训为主。

三、稳定期:

基业管理基本实现规范化。这个阶段就是企业需要找到一个蓝海,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在这个阶段企业就需要建立自己完善的培训体系。

四、衰退期/持续发展:精细化管理

上边的规范化过程曾经提到管理的科学规范化会影响个人的创造性,而这个阶段要就是要解决规范与创造并存的问题。这是把企业管理的粗放转变为精益化过程,包括:

1、组织的流程化运作

2、精益化制造

3、文化型组织

4、自主化组织

5、核心竞争力

6、扁平化组织等

业余钢琴学习的四个阶段 篇5

本文根据个人教学体会对业余钢琴学习进行阶段划分,供教师和家长参考。

一、入门阶段

入门阶段的定义:入门阶段指进入《车尔尼》之前的学习阶段。

入门阶段的教学目的是:调动兴趣,学会识谱,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能够身心放松地进行演奏,养成正确的读谱与练琴习惯,其核心问题是识谱。

入门阶段的教材:入门时期必须采取中央C入门的教材。《汤普森浅易钢琴教程》是目前我国使用最多的启蒙教材。此教材识谱路子好,从中央C出发,高低音谱表同时学习,学生不走弯路,学得快。教材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很受儿童喜欢。目前还有很多入门教材,包括以中国作品为主的教材,如李斐岚,董钢锐编著的《幼儿钢琴教程》等,这些可以作为补充,个人以为都还不宜代替《小汤》。

《小汤》的学习目的是:通过对中央C附近的音符进行反复认音练习,掌握五线谱基础知识,并将线谱与键盘有机地联系起来;通过数拍子,培养正确的节奏感。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小汤》之后进入《拜厄》的学习。

《拜厄》的学习目的是:在《小汤》认谱的基础上扩展认音音域,重点加深中、高音区的认谱记忆,进行初步的以连奏为主的流畅练习,为《车尔尼》的学习打基础。

注意事项:入门时期虽然只相当于业余考级的1—2级,但是相当重要。以后的学习能否顺利进步,关键看入门时期是否开了好头。提请注意:

1、在前几节课必须调动学生的兴趣,必须重视认谱,学习正确的弹奏方法,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状态进行钢琴学习。

2、入门阶段上课周期不宜太长,可考虑每周上两次课,上一次课者要重视和加强陪练;

3、入门阶段进度不能太慢;如果5岁多开始学琴,入门时期的学习最好在一年之内结束,时间过长,容易把学生拖疲。

4、入门时期必须有扎实的基础,才能进入下一个时期。

二、初级阶段

初级阶段含义:进入《车尔尼》599的学习之后,钢琴学习进入初级阶段,其程度大约相当于业余考级的2—8级,学习时间大约需要2—4年。

初级阶段主要教学目的:在巩固弹奏方法与识谱的基础上进行手指基本功训练和声部训练,能够理解与表现音乐、懂得一些作者、作品等方面的知识等,其核心问题是手指训练。主要教材:《车尔尼》599、849、718、748,《莱蒙》、巴赫《初级钢琴曲集》、《小前奏曲与赋格》、《小奏鸣曲》、《哈农练指法》以及各类中外乐曲等,也可以包括299前部或者大部。

注意事项:在本阶段的教学中,我们仍然应该以《车尔尼》教材为主线,适当补充复调等其它内容。目前还没有其它教材能够代替《车尔尼》。学习《车尔尼》最明显的感觉是不容易弹熟,弹熟的过程就是手指工夫提高的过程。加之《车尔尼》教材音乐形象较为单调,容易影响学生的兴趣,中途辍学者很多发生在这个时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建议:

1、重视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始终有一个良好的状态;

2、重视音阶、琶音等基本练习的学习与训练。音阶和琶音是很重要的基本练习,很多正确的弹奏方法是在这些基本练习中掌握的;

3:《巴赫》作品不要上太早,避免复调的难度与《车尔尼》的难度迭加。上《巴赫》时,学生应该感到不难,才能喜欢巴赫,才容易学好。

4、重视记谱。视奏与记谱是一对矛盾,单纯重视某一方面都是不对的。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的钢琴教学重视视奏忽视记谱,正是认识到了这个问题,所以现在的许多考级和比赛都要求背谱。学生在回课时已经会背了,并不是坏事。

5、同时学习的教材不宜过多,每次回课1—3本书就够了,如果太多容易分散注意力,进步并不顺利。

6、关注学生练琴情况,指导练琴方法,努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练琴习惯。

三、中级阶段

中级阶段与初级阶段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在初级阶段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之后,逐渐进入中级阶段的学习,程度大约相当于业余考级的7—10级或者更高些。

这时期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前一时期的手指训练与声部训练,了解音乐史,欣赏更多的作品,学习一定的和声知识,背奏、精练一定量的作品。

主要教材有: 《 车尔尼》299,《克拉莫练习曲》,《车尔尼》740,《莫斯柯夫斯基练习曲》,《巴赫二、三部创意曲集》以及其它中级程度作品;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等的相应程度作品;肖邦、苏伯特、门德尔松等的作品以及印象派,民族乐派的作品等。

四、高级阶段

高级阶段与中级阶段可以有一个大约的分水岭:《车尔尼》299第三部分高质量学习完毕;考过业余10级良好以上成绩;《车尔尼》740高质量学习15条以上。这时业余学琴可以理解为进入高级阶段,学生应该已经具备了走专业道路的条件(并不是达到了专业水平)。本阶段可以作为将来是否走专业的分水岭,以便在时间与精力的分配上有所区别。本阶段要接触学习广泛的高级作品、大型作品。

这个时期的教学目的是精练及背奏大量的作品,掌握作品的精髓,并学习作品分析,作品创作等(王喜亮2008.9)。

学钢琴是否走专业之我见

在众多的琴童中不乏出类拔萃者,家长也望子成龙,希望孩子有所出息。如何处理学钢琴与学校学习乃至全面发展的关系,是否走专业道路,如何走专业道路,是摆在许多家长面前的一个问题。笔者就这个问题谈谈个人看法,供参考。

一、学钢琴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地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方面需要培养、发展和完善。让我们首先把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重视的诸方面列出来:

排在第一位的应该是课本知识的学习。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学习大量的、系统的各学科、各门类知识,为将来的成长和发展打下一个好的基础,这更是社会的需 要,文明的必然,时代的苛求。因此,家长要始终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放在第一位重视起来。课本影响着人的一生,知识决定着人的未来。

排在第二位的应该是情商的培养。(摘:所谓情商,又称情感商数,是人的情绪、情感发展水平的一种指标,也就是指一个人感受、理解、控制、运用、表达自己及 他人情感的能力。有关学者认为,情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能够觉察自己的情绪,并能准确地了解自己情绪产生的原因;二是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善于 克服自己情绪的冲动,摆脱忧郁、焦虑、沮丧和消极;三是能够调整自己的情绪,激励自己,不怕挫折,不惧困难,努力朝着目标奋进;四是了解别人的情绪,真诚 地去理解他人,帮助他人,富于同情心;五是能够建立和维系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学界研究提出比较新的观点是:对于一个人的成功来说,智商的影响只占 20%,而情商的因素则占80%,情商比智商更重要,它将成为21世纪衡量一个人素质的关键因素。即便如此,情商也只能排在第二位,如果没有知识的积累,情商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校教育更多的是培养智商,家庭教育则侧重培养情商,二者互相作用、紧密联系。学校教育对学生都是一个模式,而家庭教育千差万别,孩子怎样发展更多是由家庭因素影响和决定的。

排在第三位的是饮食营养、医疗保健与身体锻炼。孩子正处在长身体阶段,家长需要了解食物的营养成分,了解孩子需要什么,怎么搭配,掌握常见病的预防,治疗 常识。孩子要有良好的作息规律,节、假日不要养成睡懒觉的习惯,要有锻炼身体的爱好或习惯,要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这一点家长一般是比较重视的。

排在第四位的应该是美育。美育是以培养学生感受、表现、鉴赏、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促使学生追求人生的情趣与理想境界等为目标的教育。德国诗人、美学家席勒 在其《美育书简》中提出了美育的概念。美育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类。所谓狭义美育专指“艺术教育”;所谓广义美育,有专家认为“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 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在狭义的美育中,包括了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教育;在音乐领域中,包括了声乐、器乐、理论等;在器乐领域里,包括了西洋器乐、民族器乐等;在西洋器乐中,包含键盘乐,弦乐等。钢琴是键盘乐器,这就是钢琴的位置。

以上四点基本上概括了儿童发展的诸方面,也基本符合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提法,这是上世纪末国家对儿童全面发展的要求。“德”应该是爱党爱国、品德高尚的含义,现在可引申为爱党、爱国、爱人、爱家,是情商的范畴。由此我们看到,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钢琴的学习只是美育的一个方面,家长过早、轻易 决定孩子的目标是不负责任的。

二、学钢琴的意义何在

(引)英国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大门的三把钥匙是:字母(语文)、数字(数学)、音符(音乐)。这句话充分说明了音乐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同其它乐器比起来,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有以下优越性:

1、音域宽广。钢琴共88个键,几乎包含了音乐活动中所使用的乐音。

2、表现力丰富。钢琴力度可以从ppp到fff,可以奏出不同的音色,可以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与情感。

3、钢琴经常用于课堂教学,声乐、舞蹈伴奏等,是最常用的、效果最好的音乐教学工具。

4、学习钢琴是学习其它乐器的基础,特别是键盘乐器,如手风琴,电子琴,风琴等。

5、学习钢琴是学习其它音乐知识的基础,特别是乐理,和声、作品分析,音乐创作等。

6、学习钢琴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手段之一,许多音乐人才是从学钢琴开始的。

从非专业的角度讲,学习钢琴有以下好处:

1、学习钢琴能很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演奏钢琴时调动了人体很多的器官,通过手、眼、耳、脚、口、脑、身的并用,能锻炼人的协调能力,反应能力,记忆能力,学钢琴的孩子一般学习成绩都不错。

2、学钢琴能培养儿童的非智力因素,表现在:培养人的气质,陶冶人的性情,锻炼人的毅力,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学钢琴的孩子自信、自立,精力容易集中,做事不马虎,将来更容易成才。

综上所述,学习钢琴比学习其它乐器有着更广泛、更深远的意义。一些发达国家有着很高的家庭钢琴普及率,有些学校将钢琴作为必修课,足见国际上对钢琴教育非 常重视。在我国,近年来家庭钢琴的普及率在不断上升,学钢琴的孩子不断增多。作为美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习钢琴与其它音乐手段一样,已作为提高民族素 质的一个重要方面越来越多地被社会所重视(笔者作于2003年7月)。

以上是笔者发表在星夜钢琴网的一篇短文《学钢琴的意义》,文中并没有说学钢琴要当钢琴家。“许多音乐人才是从学钢琴开始的”,这里的音乐人才可以是作曲 家、指挥家、音乐理论家和教育家等。我曾把学钢琴的意义归纳为:“启迪智力、陶冶情操、培养人才”,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学钢琴在美育层次上的意义。我们还要认识以下现实:成为一个献身钢琴演奏 与教育的专家,在琴童将来的发展中是一个比较小的比例,大约是1/5—1/50;琴童能成为李云迪、郎朗的比例大约是1/10万—1/500万,和买彩票 中大奖的几率差不多。更多的琴童是作为一种爱好,一种素质培养。

三、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在我们对世界著名音乐家崇拜的同时,我用今天的眼光了解到,他们的童年并没有接受良好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莫扎特(1756—1791)3岁开始弹琴,6岁开始作曲,8 岁写下了第一部交响乐,11岁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剧,14岁是指挥乐队演出了该歌剧。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继承和发展了海顿等前辈的成果,为人类创作了 大量经典作品,对后来的贝多芬等人的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他把古典音乐的发展推向了顶峰。但是,或许很少有人注意莫扎特的另一面,瑞士一位学者说,“沃尔 夫冈”被完全剥夺或者说免除了入学读书!不然他不会不堪其苦的!莫扎特不足36岁便死于莫名疾患的根源大概应从他这种反常的青少年时代去寻找。他从来不曾 作过寻常意义上的孩子:正是付出此一代价,他方才成为另一种更高一层意义上的“孩子”。原来他没有读过书!如果今天让五百个孩子三岁开始学琴,进行严格的 训练,其他知识一概免除,由于大脑开发的唯一性和时间精力的唯一性,完全有可能产生第二个莫扎特,但是,谁愿意这样做呢?

贝多芬(1770—1827)与莫扎特相比,他的童年就不幸多了。他的父亲总是喝得酩酊大醉,以致没有对他的家庭和气一点,甚至也没有关心家人们是否有足 够的吃穿。贝多芬的父亲常把孩子拽到键盘那里,让他在那里艰苦的练许多小时,每当弹错的时候都打他的耳光。邻居们常常听见这个小孩子由于疲倦和疼痛而抽泣 着睡去的声音。贝多芬的父亲一直想把儿子造成另一个莫扎特,折腾着贝多芬去求学,虽然波恩城里有最好的学校——连善良的老巴赫都会高兴送他的许多孩子们去 学习的那种学校——但是贝多芬父亲从来也不认为值得送贝多芬去学习两三个月以上,因为读书不如学音乐那样能挣钱。当贝多芬遇到尼费先生,才真正地开始了投 入而不是强迫的音乐学习,直到遇见莫扎特和海顿,才真正成长。没有发现贝多芬有入学读书的经历。贝多芬脑子里只有音乐,没有其他必要的知识,没有正常的人 情世故。他心胸狭隘、性格暴躁,总是与人产生纠葛。朋友总是原谅他,但是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在荣誉的光环下,他的一生自始至都是悲惨的。

天才造就了莫扎特,厄运造就了贝多芬。

舒曼(1810—1856)同克拉拉的爱情遭到岳父维克的反对,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他却因此以患了精神忧郁症,未免太脆弱了。他的婚姻最后不 得不在莱比锡法庭上进行裁决,也有些大动干戈了,那么肯定也与岳父闹僵了。克拉拉是怎么处理问题呢,只怕也不会处理事情,也不会照料丈夫(她的幼年单纯的 钢琴训练,绝对违背了全面发展的原则),导致舒曼的精神病一直没有恢复,46岁时在病魔中逝世。[星夜钢琴网]

通过以上比较典型的例子,我们要辨证地看待音乐家的人生道路,古典音乐的辉煌总是伴随着单一发展的悲剧。

当今已是高度文明的社会,家长还是要多学习一些知识,包括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对孩子的发展进行科学地、全面地设计和规划,一般认为不宜过早确定目 标。当今社会更需要素质、能力全面的人才。作为家长,应该给孩子一个全面、有序和健康发展的空间,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

四、关于走专业道路的建议

家长认识到以上问题后,要慎重考虑是否让孩子走专业的问题。对于个别确有天赋的学生,如果已经有了扎实的基础,孩子又非常喜欢钢琴的话,可以考虑走专业:

1、报考国内音乐学院附中(附小),是走专业道路的一个标志。附中有正规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和管理体制,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我国许多钢琴家都是在这条线上成长的。他们在国内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后,大多数又到国外进修学习,进一步提高。

2、直接到国外学习,更容易获得成功。钢琴必定是西方的东西,到国外更能学习到钢琴音乐的真谛,先进国家的教育体制也应该更有利于人才的成长。例如孙梅庭1981年出生在上海,10岁时被世界著名的美国曼尼斯音乐学院院长看中,以全额奖学金破格进入该校。

3、高考时选择音乐类钢琴专业。附中的录取人数有限,直接到国外的机会也不多,因此,在普通学校就读,到高考时确立目标,仍然是绝大多数琴童走专业的选择,也更符合全面发展的原则。

我们还应该看到,在我国名牌音乐学院以及附中学生中,能在国际比赛中获奖的只占很少一部分。而有些国际比赛获奖者并没有上过音乐学院附中:傅聪20岁在在 国际比赛中获得大奖时,他连音乐学院的大门都没有进过,他被文化部选中,派往波兰深造,之后在专业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笔者认为,在附中既定的教学框架 下不一定适合所有人成长。

走上专业道路后,将来的发展建议要有所侧重:

1、侧重演奏。对演奏的追求,是目前儿童学钢琴的主要目标。比赛、演出,考级都是在对选手的演奏进行衡量,这也是学钢琴的主要目标。

2、做一名钢琴教师。现在的琴童不要做梦成为李云迪、郎朗,好好学习文化知识,培养素质与能力,将来成为一个钢琴教育家的意义更大,可能性也更大。但昭义 是四川音乐学院的一名大学教师,他培养出了李云迪等一大批钢琴人才,改写了中国钢琴教育的历史。从但昭义的文章不难看出其知识的深度与广度,不难看出其全 面的素质、能力和修养,他是钢琴教师的榜样,更是琴童的楷模。

3、攻读更高的学位。钢琴领域需要进行学术交流,需要理论研究。如果选择了这个专业,就不要满足于现有的知识与学历,要不断学习,继续深造。有很多钢琴专 业领域的高学历者,他们并没有在国际比赛中夺魁,但他们是成功者、是高级人才。卞萌在俄罗斯留学获得双博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央音乐学院任教,她著书甚丰,带来了先进的教学理念,对中国的钢琴教育产了重大的影响。她的成功也应该给我们以启迪。

4、对创作应该引起重视。世界著名钢琴家对后人影响最大的还是他们的作品,今天的钢琴家(包括外国的)还没有一个人创作出与古代钢琴家在水平、规模上相当 的作品,大家只是在争先恐后地演奏、再演奏。今天的琴童应该学习创作,看谁将来能创作出大规模的、系统的中国作品并推向世界,让外国学生当教材来弹?

在钢琴领域要取得成功,需要家长进行科学地设计,需要学生本人勤奋学习,勇于开拓。通向目标的路不只是那座独木桥,乘船过河更安全,或者干脆再建造一座宽敞的大桥,大摇大摆地过去。

五、结束语

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四个阶段 篇6

第一阶段,传统综艺阶段,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等。为代表

第二阶段,娱乐阶段,像快乐大本营推出,把我们的娱乐阶段再次提升。

第三阶段,益智游戏阶段,我国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就是在王小丫,李咏为杰出代表的时期。

第四阶段,综艺娱乐阶段,总结综艺娱乐节目的中国特色,代表作,超女,快男,后来的这种选秀。现在的例如非诚勿扰节目,和一些延伸品。第一阶段

(一)以综艺节目为主的阶段

中国内地电视娱乐节目真正受到关注是从1983年起举办的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和1990年开播的《综艺大观》开始的。

1983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在全国引起的轰动,是现在任何一个电视节目都无法与其相比的。也就是从这一年开始,除夕之夜看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中国家庭和吃年夜饭、放鞭炮一样必不可少的事情。[2]

这一阶段的电视娱乐节目内容以传统的专业歌舞和曲艺为主,明星表演、观众观看,节目形式比较固定,虽然有时也出现主持人对向观众问话等环节,但观众基本不能主动参与到节目之中,与观众有较大的距离。内容缺少亲和力、形式缺少变化、与观众缺少互动成为传统综艺节目的硬伤。表演类综艺节目运作模式即“明星+表演”。明星是节目的当然主角,由明星的舞台表演是构成节目的主要内容,而各个很少相干的节目之间的串联则由主持人来完成。与之相对应,传统表演美学和播音美学决定了表演类综艺节目的整体面貌与审美形态,“舞台”和“话筒”成为电视观众可望而不及的“神圣”,传播学意义上与传者具有互动功能的受众,也在这里成为一个纯粹的“看客”或“他者”。2004年10月8日,《综艺大观》成为央视综艺频道正式改版播出后首批被淘汰的栏目之一,拥有14年历史的《综艺大观》被淘汰,改版为《欢乐中国行》,成为中国电视娱乐节目发展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上世纪90年代,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带动电视的发展。人民群众对电视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新闻联播》的基本资讯、每年一次的春晚,于是,《正大综艺》应运而生。其全新的互动形式、轻松随意的节目风格、奇妙世界的讲述,一下子打开了一扇心灵世界之窗。[2]

二、以游戏节目为主的阶段

1997年,湖南电视台模仿港台节目制作了《快乐大本营》和《玫瑰之约》。此后,中国内地以“欢乐”、“快乐”和“速配”为主题的节目掀起国内电视娱乐节目的第二次浪潮。这一阶段节目的娱乐性增强,观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增强,现场观众甚至有直接参与节目的机会。各种各样的游戏、轻松活泼的氛围曾令观众耳目一新,但简单的游戏已难以满足观众的需求,其地位很快被以知识竞技为主的益智类节目代替。

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在全国刮起了快乐旋风。李湘与何炅以古灵精怪的造型、机智非凡的对答,霎时虏获了无数人的笑声。此节目也是第一个让明星以常态参与游戏的娱乐节目。从2004年开始,《快乐大本营》逐渐淡化明星套路,越来越强调海选、真人秀、PK等新概念,突出全民娱乐。[2]

1999年1月2日,北京有线电视台《欢乐总动员》亮相,江苏卫视推出《非常周末》、福建东南台推出《开心一百》、安徽卫视《超级大赢家》,各大媒体竞相抢滩这一“娱乐市场”。这些节目不但名称大同小异,而且节目内容、环节的“起承转合”也都基本雷同,“你有我有全都有”的状况使得观众产生了严重的“审美疲劳”,一些节目逐渐退出了荧屏。[2]

与游戏类综艺几乎同时涌上荧屏的还有一种婚恋类综艺节目,代表性的栏目有:《玫瑰之约》(湖南卫视)等。

1999年6月中旬,国家广电总局总编室在北京顺义召开的广播电视文艺研讨会提供的材料显示,全国省级电视台办娱乐节目的有33家,地市级电视台开办娱乐节目的有42家,之后又有32家电视台开办或引进了娱乐节目。1999年1月20日北京有线电视台开播的《欢乐总动员》,被全国近40个城市的电视台引进播出,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快乐”、“欢乐”热。但是这股热潮并没能继续持续下去,随着一批批克隆节目的出现,“快乐”“欢乐”充斥各个荧屏,观众开始对这种无处不在的“纯娱乐”节目感到腻烦,收视率在大幅下滑。

三、以益智节目为主的阶段

中央电视台1998年推出的《幸运52》与2000年推出的《开心辞典》是中国内地益智类节目的代表。

益智类节目,不仅保留了游戏闯关等环节,出现了一些知识性与娱乐性兼备的题目,还增加了博彩、参与者与现场及场外观众的互动等环节,节目更具亲和力。益智类节目受到自身的限制,节目除了在演播室的装饰和题库上下功夫外,很难获得较大的突破。在探索新的娱乐节目时,国内电视业界找到真人秀这一新的突破口。

观众看节目时既不是审美也不是审丑,坐在王小丫和李咏对面的竞答者是观众熟悉的、如他们一样普通的身边的人,这个时候观众已经和他们有了一种平视的态度,节目已经走向了平民化。央视王小丫主持的《开心辞典》和李咏主持的《幸运52》开播之初就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丰厚的奖品刺激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而地方电视台更是将益智节目发挥到了极致。2002年元旦诞生于上海的《财富大考场》,以创造了最高奖可达22万元的奖金纪录而风靡全国40多个城市。湖南的《财富英雄》更是以“千金一题”为广告:答对5道题5000元,10道题5万元,15道题50万元,平均每道题33333.33元。

在“2000年中国电视节目榜”《幸运52》一举获得“电视节目”、“最佳游戏节目” 最佳游戏节目主持人"三项大奖。在首届大学生电视节上,《幸运52》被评为“最具生命力” 的节目之一。如今,《开心辞典》已经没有当年的辉煌,《幸运52》也停播改版为《咏乐汇》。[2]

以智力竞猜加高额奖品,从表面看来似乎只是与一些娱乐节目的侧重点调了个位儿,加大竞猜得奖成分的比重,缩小了娱乐成分的比重,可它恰好迎合了观众喜欢刺激性活动的心理,同时竞猜节目、益智类节目由于创意、制作的技术门槛不高,引起了地方频道竞相模仿,大有天女散花之势,全国上下又掀起了一轮“竞猜时代”的高潮。如贵州卫视的《世纪攻略》、上海卫视《财富大考场》、广东电视台《赢遍天下》、重庆卫视的《魅力21》、江苏卫视的《夺标800》,等等。

四、以真人秀为主的阶段

以广东电视台的《生存大挑战》、北京维汉文化传播公司的《走入香格里拉》等野外生存挑战类为代表的节目成为国内真人秀的先行者。

2004年《超级女声》、《莱卡我型我秀》和《梦想中国》三箭齐发使选秀类节目初露锋芒,激烈竞争引起一浪接一浪的发展高潮。2005年是国内真人秀快速发展的一年。其中,以“海选”、“全民娱乐”、“民间造星”为主要特征的“表演选秀类真人秀”成为最大赢家,《超级女声》、《梦想中国》和《莱卡我型我秀》都取得了不俗的收视成绩。同时,一批职场真人秀节目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也发展起来,开始引发人们的关注,成为国内真人秀节目的又一大热点。此外还有《非常6+1》《星光大道》《快乐男声》《快乐女声》《加油!好男儿》《绝对唱响》《化蝶》《第一次心动》等。通过自身的探索和借鉴境外的相关节目,真人秀节目迅速发展起来,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内地娱乐节目的主流。

央视《非常6+1》,节目用六天时间把平民英雄的成长过程,非常细化地呈现出来。它把屏幕内外的界限完全颠覆了,强调的是大众的参与,电视屏幕之外的人多是真人秀参与者的亲戚、朋友,甚至拥护者、认同者和反对者,他们通过投票参与整个的进程。

在传统娱乐节目在内地持续走低的状况下,湖南卫视《超级女声》真人秀节目却火得一蹋胡涂。2004年该节目的报名人数为5万,2005年迅速飚升到了12万,光成都赛区就达到了4万人,去年各分赛区比赛时平均收视率位列同时段全国第二,仅次于央视一套,收视率达到8%—10%,今年更是不断刷新纪录。“新娱乐”也成为湖南卫视在2004年隆重推出的口号,所谓“新娱乐”就是改变以往明星娱乐大众的方式,变成大众娱乐大众。

实际上1985年,上海电视台推出了一档以家庭为单位的歌唱大赛,被认为是中国内地最早的选秀节目。这场比赛之所以取得空前的成功,是因为它让普通的百姓家庭第一次走上荧屏。第一届比赛的决赛选择在除夕夜举行,当时上海万人空巷,收视率达到94%。卡西欧大奖赛还培养了一批平

HR职业生涯的四个阶段 篇7

在掌握语言知识, 拥有语言运用能力, 建构有效学习经验和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的总目标下, 香港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呈现出四个明显的转变。

一、学习方式的转变

仁济医院林百欣中学 (Yan Chai Hospital Lim Por Yen Secondary School) 中一年级以“食物”为主题的英语教学是这样进行的:

第一课时

(1) 让学生阅读关于“食物”的文章, 唤起学生对该主题的注意;

(2) 教师协助学生通过“头脑风暴”列出关于“食物”的一些想法 (例如:你喜欢吃什么样的食物?它们通常是在早餐还是在晚餐吃?) ;

(3) 帮助学生列出话题中涉及的英文词汇;

(4) 请学生将自己一天中的膳食情况列表;

(5) 协助学生就膳食习惯问题对同学作简单的访问。

第二课时

(1) 教师讲解“食物金字塔”的知识:不同的营养种类、对人体的作用以及人体获得各种营养的方式;

(2) 教师解释“卡路里”的概念, 向学生出示他们所喜爱食品的卡路里含量表;

(3) 教师讲解能量与卡路里的关系。

第三课时

(1) 以前两节课为基础, 教师向学生解释不同饮食习惯中所包含的不同理念;

(2) 教师与学生就所喜爱的快餐食品进行讨论 (如:食品种类、营养含量和进食地点) ;

(3) 协助学生设计“健康食谱”, 并列出购物清单。

在“食物”为题的主题性活动教学中, 教师协助学生以英语为媒介, 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 通过课堂内的自主探究活动, 启发学生理解“食物金字塔”的知识, 懂得培养良好饮食习惯的道理。教学活动将语言知识的巩固和学习自然地融入到探究活动中, 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又增长知识, 使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有机结合, 既活化了语言学习, 又通过知识的互动与融合, 使先前的学习内容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 让知识的内涵得到深化和提升。转变学习方式后的英语教学, 既体现了语言知识教学的主体性和引导性, 又注意了学科内容教学的渗透性和拓展性。

二、活动形式的转变

宣道会孙凯小学 (CHR&Missionary Alliante Sun Kei Primary School) 三年级的英语课:

(1)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课本中“小画眉”一节;

(2) 教师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 分发给每个小组一份关于不同动物的相关阅读材料;

(3) 小组成员分别阅读材料的某个段落, 然后向自己的组员讲解自己所阅读的段落, 使组内的其他成员了解该动物的特性;

(4) 在全班范围内将小组进行重新组合, 使每一组都包含了解某种动物特性的“专家”;

(5) 新的小组合作构建“动物学校”, 分别根据动物的不同特性安排它们担任学校的“校长”、“督导主任”, 并向全班陈述安排的理由;

(6) 教师要求学生为身边的同学制作一张圣诞卡, 并使用刚才了解到的动物特性来描写同学的性格 (例如:×××同学像小白兔一样温顺、可爱) 。

活动形式的转变在这堂英语课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任务到人, 形式多样”。在和谐、信任和充满挑战的气氛中, 教师有意识地将认知活动落实到班级中的每个成员, 让所有的学生都成为完成教学活动的“关键人物”, 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 体会协作的重要。二是多元智能协同发展。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注重将语言智能的发展与空间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多元化学习模式中获得全面发展。这正如英国教育心理学家戴·冯塔纳 (DavidFontana) 所说, 和谐的课堂氛围、富有挑战的教学任务往往会使语言教学过程远远超越认知的过程, 而同时成为交往和审美的过程。

三、课程安排的转变

万坡小学 (Whampoa Primary school) 在2000~2001学年度开始实施跨年级学科安排计划 (CLSS) 。该计划将三年级至六年级五个班的学生按其现有的英语水平重新分成A和B两个班, 并分别在不同的时间上英语课 (参见下表) 。

根据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编班教学和适当增加英语教学时间体现了课程安排方式的转变。按水平编班教学有助于因材施教, 适当增加课堂教学时间, 既照顾了学生整体性认知的需要, 又克服了“插花式”课程安排将学生学习经验人为“碎片化”的弊病, 有利于保持教学活动的连贯和教学效率的提高。实施新课表后, 学校的周课时数由40节上升至45节, 英语课由每周9节增加至每周10节, 学生接触英语的时间总量增加了。该校教师 (尤其是英语科教师) 反映, 新课表既有助于学生在相对充足的课堂教学时间内从事更具挑战性的任务, 又有助于教师在课堂中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跟踪观察, 以采取不同的措施, 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

四、阅读方式的转变

神托会培基学校 (Pui Ching Schoo1) 是一所位于新界的全日制政府资助小学。该校自1995年起, 每年举办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语言能力, 促进亲子关系的“亲子阅读奖励计划”。学生们在家长的帮助和监督下, 将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生活体验借助文字和图画表达出来, 并按年级将自己的作品润色:一、二年级进行口述加图画或文字表达为主要形式的“故事创作”;三、四年级采用文字或文字加绘画为主的“感受分享”形式, 发表自己对特定图书或事件的感想;五、六年级则采用就社会时事提出正反观点, 再整理成文并配以插图的“思辨交流”形式。在作品润色的基础上, 各年级将其中优秀作品编辑成作品集, 通过同学、教师和家长投票, 印制成配彩色图文的《培基全语文创作集》, 并将其中的作品公布在学校的网站, 供更多的人分享。

培基学校的“亲子阅读奖励计划”的目的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它使学生在愉快的阅读中获得乐趣, 培养能力, 并增进了家人间的亲密关系。近年来, 香港教育当局大力督促学校开展阅读活动, 提出要使阅读成为学生终身学习应该具备的能力之一。同时, 香港教育统筹局从培养表达和沟通能力出发, 鼓励学生与同学分享阅读心得和感受, 鼓励亲自阅读, 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适当的阅读辅导。阅读方式的转变使阅读成为知识、技能、良好人格品质的同步提高的结合点。

综上所述, 香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四个转变, 体现了英语教学由单纯注重语言知识的被动学习转向通过多元学习模式, 整合知识和经验, 活化语言学习过程的主动“习得”;由单纯承担语言教学任务转向承担语言教学和培养良好人品的双重责任;由单一改进课堂教学形式以求提高教学效率的“单向思维”模式转向整合课堂内外各种资源, 最终达到教学效率稳步提高的“多维思维”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课程发展议会.学会学习———课程发展路向.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图书馆, 2000.

企业竞争战略观的四个发展阶段 篇8

关键词:企业竞争战略观;企业资源;知识创新

企业竞争战略理论最早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美国。从企业竞争战略理论发展的纵向历程来看,它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70年代的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企业竞争战略观;20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以知识积累与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一、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两个重要代表人物是伊戈尔·安索夫和肯尼思·安德鲁斯。其中,安索夫正式提出的“战略管理”概念为后来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发展莫定了基础。安索夫的战略理论主要认为,竞争战略行为是对企业环境的适应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竞争战略的出发点是追求企业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安德鲁斯提出了企业竞争战略的SWOT分析框架(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ies、Threat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认为企业的战略制定应建立在对外部环境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外部环境中哪些是企业发展的机会,哪些构成企业发展的威胁,然后找出在当前环境下企业的优势与劣势,从而抓住机会,避开威胁。

与此同时,波士顿咨询集团的咨询专家们则创造了包括“经验曲线”和“增长与市场份额矩阵”在内的一系列企业竞争战略分析概念和工具,深深影响了美国各大企业的战略观,出现了几乎席卷全球的“战略热潮”,当时美国500强企业中有85%的企业建立了竞争战略部门。“波士顿矩阵”盛行一时,几乎每一个称职的战略制定人员都学会了用“金牛”、“瘦狗”、“问题”和“明星”来对自己企业的产品与业务分类,并决定其取舍。

可以将这一时期企业竞争战略理论的主要观点归纳为以下三点:

1. 企业竞争战略的重点是适应环境。企业所处的环境往往是企业自身难以左右的,因而企业制定竞争战略必须充分考虑环境的变化,只有适应环境变化,企业才能求得生存与发展。

2. 企业竞争战略的目标在于提高市场占有率。企业竞争战略适应环境变化旨在满足市场需求,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这样才利于企业生存与发展。可以说,企业如何获取理想的市场占有率在这一时期的战略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3.企业竞争战略的实施要求企业结构与企业竞争战略适应。这一阶段的企业竞争战略实质上是一个企业对其环境的适应过程以及由此带来的企业内部结构化的过程。因而,在战略实施上,势必要求企业结构要与企业竞争战略相适应。

以环境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理论主要有以下不足:该理论缺少对企业参与竞争的一个或几个产业的分析与选择,它从现存的产业市场出发,要求企业所适应的环境实质上是己结构化的产业市场环境,这势必导致企业往往被动地适应环境,处于被动地追随领先者的困境之中,充其量只能是战略的追随者。另外,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目前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缺少对企业内部环境、结构与特征的考虑。

二、 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企业竞争战略观

以产业结构分析主导的竞争优势观点,其理论基础是产业经济和企业理论。它有三个前提假设: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行业和竞争环境决定着能否赢得高额利润;对于许多特定的行业来说,由于企业拥有类似的资源,就可以采用类似的战略;实施战略所需要的资源在企业间可自由流动,因为资源的流动令企业可开发资源,这使得企业间的资源差异只是暂时的。

波特指出,决定企业盈利能力的首要和根本因素是产业的吸引力,竞争战略是源于对决定产业吸引力的竞争规则的深刻理解。而竞争规则又体现于五大竞争力之中,即:新竞争者的入侵、替代品的威胁、消费者的议价能力、供货商的议价能力以及现存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这五种作用力决定了产业的盈利能力,因为它们影响价格、成本和企业所需的投资。消费者的议价能力影响着企业的产品的定价,替代品的威胁也是如此。供货商的议价能力决定着原材料和其它的投入成本。竞争的强度不仅影响着价格,同时也影响着诸如厂房设施、产品研发、广告及销售等的成本。入侵者的威胁限制着价格,也要求企业为防御入侵而进行投资。

根据产业企业理论和五力竞争模型,波特提出了通用竞争战略,即企业可以通过低价无特色的产品(成本领先型竞争战略),或顾客愿意支付额外的费用购买的差别化产品(差别化竞争战略)获得高于平均利润的收益形成竞争优势。波特亦提出另一类通用竞争战略,目标集中战略,即企业在一个细分市场建立起自己的产品,在成本或产品差异方面的优越地位,其实只不过是成本领先和差异化竞争战略的具体应用而已。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风靡于20世纪80年,其立论基石在于,通过多种分析工具的运用,市场产业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够被认知的。

以产业结构为本的观点最主要的弱点在于它是建立在对产业聚合的理解之上的,而不是内部战略的系统化。重外轻内导致的主要后果之一是战略抉择的单一化。使用聚合的产业分析方法无法在战略水平上采纳有效、灵活的方法。对企业内、外部认知水平的不一致,乃至错配导致难于适应变化的战略刚性。以产业结构分析为基础的观点难以解释为什么一些企业有超常的收益,而其它运用相同战略的同类企业却没有相当的收益。而以资源为本的竞争战略观则对此作出了合理的解释。

三、 以企业资源为基础的战略观

企业如何发展和维护竞争优势的挑战,是战略管理理论主要的研究分支之一。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以企业的资源主导整个企业内外部分析的战略框架,已经成为理论界和企业界探讨的热点,这个框架就是所谓的“企业以资源为基础的理论”,这种方法指出资源是一个企业竞争能力的主要决定因素,它与以产业定位为核心的产业分析方法不同。它采取了一种内部考究的方式去探求为何某些企业比其它企业更有竞争优势。

始于Wernerfelt(1984)引导先河的论文,以资源为基础的观点在若干学者的努力下得以不断完善。其基本假设是:每个企业是独特资源和能力的结合体,它们是战略的基础,也是利润的重要来源;假定企业具有不同资源,开发出独特的能力,同样,在特定行业竞争的所有企业不一定拥有相同的战略资源和能力;资源不能在企业间自由流动,企业间的资源存在差异,其它企业无法得到复制。因此,企业利用这些资源的独特方式是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基础。

以资源为基础的观念的倡导者强调,竞争优势来源于个体企业所拥有和掌握的独特资源。因此,对竞争优势的研究便着眼于那些蕴藏于企业中的资源。Peteraf(1993)以资源难以被仿制、转移、买卖或者替代的观点,对竞争优势的关键作用作出了解释,并受到广泛的关注。这些资源关键的性质以及它们存在的经济价值的原因,在于它们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无法将其同质配置。

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其核心问题是企业的异质性(Peteraf,1993),它阐述了构成竞争优势的理论环境。在分析中,竞争优势的来源涉及到企业以及与供给和顾客相关的资源,乃至社会资本理论所强调的对企业有价值的各类无形资源。

虽然以资源为本的观点正确地强调了企业的异质性,但由于分析能力的局限,它没有强调主要的资源是系统知识。以资源为本的观点在价值的定义上缺乏完整性,异质性本身是必要条件却不是充分条件。

四、 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发掘和解释无形资产及企业知识积累的关键作用的努力下,企业理论的研究者提出了知识基础观。在这种观点下,企业的知识被认为是企业的关键资产,因为知识及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够让企业有效地获取、支配并转化其他的资源。Teece,Pisano,& Shuen(1997)认为企业依靠知识基础的资源来驱动业绩并依赖其快于其竞争对手的学习及发展能力来超越竞争对手。而且,知识的进化是路径依赖型的,这使得其他企业难于模仿这种资源。正因为环境的变化越来越迅速,企业的学习能力或知识的创新能力被认为是所有企业所必须具备的能力。

企业知识是一种无形资源,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一种难以捉摸的概念,因此研究者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观点来定义它。如,将知识定义为“知道如何做”及“信息”的结合体;专业与经验的一种配置,而非在企业内个人传递的信息流;为允许企业以现有方式运作的现存的一系列的能力和“知道如何做”以及指导企业现有行动及理解力的一系列的原则、技能和流程。以上种种定义认为,企业知识是现存于企业中的一系列积累的知识的集合。

然而,企业的现有知识集合并不能够为企业提供长期的竞争优势。因为环境持续改变,企业必须能够持续不断地以新的方式整合生产资源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以创新的方式运作,采取新的步骤,或应对于市场的挑战都依赖于企业知识创新的能力。查尔斯·德普雷及丹尼尔·肖维尔(2004)认为企业现有的知识集合对保证企业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是不足够的,企业必须具备学习并快速创建新知识集合的能力才使企业能够迅速适应或引领快速变化的环境。

因此,以知识积累及知识创新为基础的战略观的核心观点是企业知识积累及创新的能力决定着企业可持续地发展、整合资源并获得超越其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Peteraf,M.A.The cornerstones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A resource—based view.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3,(14):179-191.

2.Teece,D.J.,Pisano,G.& Shuen.A.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509-533.

3.查尔斯·德普雷,丹尼尔·肖维尔.知识管理的现在与未来.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姚玉成,中山大学管理学院2005级博士生;朱文忠,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商务英语学院副教授。

浅析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四个阶段 篇9

陈序

娱乐模式:从明星表演到百

姓游戏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

院影视传媒系主任于丹曾总结了

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

兴起的《正大综艺》《综艺大观》

等综艺节目。由于那时候人们可

选择的电视节目很少,所以观众

只能仰望主持人和节目本身。第二阶段以《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为代表,观众已从仰望者变成了评价者,并开始参与节目。第三阶段是《幸运52》《开心辞典》等益智类节目。这个时候观众和主持人平起平坐,用平视的眼光和积极参与的态度去对待节目。第四阶段是2003年出现的真人秀节目,平民走到了观众的面前,成为明星。①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发展,交织着的是主持人、嘉宾、观众的地位和参与程度的变化,最突出的是观众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加入到节目的行列中,电视娱乐节目呈现平民化的发展趋势。

一、综艺表演——遥远的欣赏

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中国电视影响最大的是文化专题片,如《话说长江》《话说运河》等,那么90年代首先抢夺观众视线的就是综艺栏目。1990年3月14日创办的《综艺大观》和4月25日开播的《正大综艺》引发中国电视娱乐潮,并逐渐向各省市电视台波及。他们都遵循这样一种综艺模式,即“明星+表演”。在这个过程中,主持人以绝对的领导者角色调控节目进程。嘉宾通常是明星,他们是吸引收视率的砝码,留给观众的是遥远的欣赏和无尽的遐想。

在节目的内容组成上,《综艺大观》是以歌舞类的表演集萃为核心,在台上表演的一般是明星演员。当时,要搞综艺节目,必须有大牌明星,这似乎成为传统综艺栏目的通行惯例。但是,随着各类综艺节目接二连三地出台,明星也就格外忙碌起来,从一个演播室赶到另一

个演播室,甚至观众有时在转换频道后,明星却还是一样。而《正大综艺》则主要是以旅游的方式介绍各国风土人情,让嘉宾辨别其中的真真假假。这两类综艺节目无疑成为当时综艺娱乐节目的领头羊。每逢周末,哪怕再精彩的电视剧都要为其让道。观众围坐在电视机前,以无比虔诚和向往的心情欣赏这看似短暂的一个小时。这个年代的综艺节目是高贵的,有几个观众可以在聚光灯、闪光灯下尽情歌舞?有几个观众有能力出国旅游?因此,当主持人引出明星们的表演,当嘉宾津津乐道他们的出国经历时,观众自然就成了绝对的局外人,即便在现场,也无非充当了啦啦队或者营造现场气氛的工具。

主持人的作用在这一阶段无疑是最突出的。《综艺大观》捧红了倪萍、周涛,《正大综艺》推出了杨澜、程前、王雪纯。

二、欢乐动员——参与的尝试

如前所述,综艺类节目在上世纪90年代初红极一时,但是,这一局面随着1993年央视《东方时空》的诞生而改变。新闻评论和纪实风格类的节目受到青睐,不少综艺栏目进入低迷状态。直到1997年7月10日湖南电视台推出的一档综艺栏目《快乐大本营》,借助卫星电视覆盖的威力,掀起了一股中国电视的快乐浪潮。以《快乐大本营》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的综艺节目标志着娱乐电视节目在方式和观念上都发生了变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时候的娱乐模式已开始向“明星+游戏+观众参与”转变。

《快乐大本营》给娱乐节目带来两点新内涵:动作游戏和观众参与。游戏有两种:智力游戏与动作游戏。《综艺大观》以表演为主,基本上不能归入游戏范畴;《正大综艺》有些游戏,却以智力游戏为主,如猜谜、辨别正误之类;而《快乐大本营》就不再那么彬彬有礼,嘉宾上台唱歌、做怪相、玩游戏,是体位文化的表现。单单从回答问题对错的惩罚就可看出动作性的强化。《正大综艺》用声音的悦耳与粗糙来表示,而《快乐大本营》则用形象可感的动作表示结果。观众直接站在台上,答错的一方会突然摔下。一旦动作起来,场上的气氛就比较容易热闹,人们在动作中暂时忘记身份、地位、风度,投入亢奋的情绪状态,焕发出被文明遮蔽的人性本真——尤其当主持人不失时机地煽风点火,观众情绪容易被现场情绪同化,沉醉在“快乐”之中。此后以“快乐”、“动员”命名的综艺节目开始层出不穷,游戏的色彩越来越浓。如,《假日总动员》的特色项目与《欢乐总动员》有些相似,明星坐下面,但台上不是模仿者,而是参赛选手——一般是少女,她们主要是展示自己的特长,如唱歌、表演,有时也需要通过一些“考验”,如身上不带钱却被放到郊外,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城里。游

戏项目的创意是栏目成功的关键,一个综艺栏目有一项别出心裁的游戏项目就可以立足,像《快乐大本营》《欢乐总动员》等栏目并不是每一个板块都精彩,但因为《快乐小精灵》《超级模仿秀》这些精彩板块而获得声誉。②

综艺节目进入90年代后期,观众的地位和参与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以往,多数综艺栏目的现场观众只是烘托气氛而已,《快乐大本营》和《欢乐总动员》的现场观众则局部参与到节目中,如上台与嘉宾一起做游戏,给嘉宾或参赛者打分等,从观众参与来讲,已经有明显的进步,但与真正的观众参与还有很大差距。

三、益智博彩——巨奖吸引参与

就在《快乐大本营》这类节目继续以明星为本位的“快乐”旋风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大大小小的博彩类节目。以《开心辞典》《幸运52》等节目为代表,开始了对娱乐模式彻底的颠覆,并终于将普通观众拉入现场,明星基本退出娱乐舞台,“观众+游戏+巨奖”成为新的娱乐模式。

学者把它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益智博彩类的,比如仿效英国《百万富翁》的《开心辞典》《超级英雄》等栏目;一类是生存类的,比如模仿美国CBS《幸运者》的《走进香格里拉》《幸运大挑战》等栏目。这两类节目先后以不同方式进入中国,掀起了又一轮收视狂潮。电视娱乐开始新一轮的尝试——主持人的“请听题”、“确定了吗?”“究竟答对了还是答错了,广告之后再见。”到“高了!低了!”的狂热呐喊。在商业竞争中疲惫的大众心灵,在电视媒体刻意营造的这种轻松娱乐、程式化的复制中得到了抚慰,焦虑得以缓解甚至获得轻微的麻醉。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用普通观众代替明星的背后,是巨额重奖的支持。③

《超级英雄》栏目的宣言是:“知识就是财富”,“让知识拥抱财富,让英雄创造历史”。除了央视两档还保持原来的一万元奖金外,国内各档益智节目行情已是一路飙升。2002年元旦诞生于上海的《财富大考场》,以创造了最高奖可达22万元的奖金纪录而风靡全国40多个城市。湖南的《财富英雄》更是以“千金一题”为号召:答对5道题5000元,10道题5万元,15道题50万元,平均每道题33333.33元。而一度停播的《百万富翁》也再度杀回香港,陈启泰携三位翩翩美少女在“亚视”的黄金时段共同主持新一辑的《百万富翁》,第一炮便是送出“百万豪宅”。巨额奖金一方面吸引普通观众从电视机前走向舞台,另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哄抬收视率的作用。“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当越来越多的观众前赴后继地

奔向答题现场时,想要获得奖金的题目也越来越刁钻。这类节目是否是真实知识能力的考验,是否真的可以寓教于乐,观众走到台前是否真的是电视业发展的自然阶段而非金钱催生的产物,我们恐怕要打一个问号。

而据收视数据统计:“2000年娱乐节目在所有节目中所占份额为5.4%,2001年约为

4.8%,2002年1~ 11月约为4.5%,呈现出逐年下滑的趋势。娱乐节目如何走出这种胶着状态,开辟出一番新天地,值得所有娱乐人深思。”④

四、真人秀——百姓的生活游戏

真人秀带来的娱乐模式的突破可以说是对百姓生活的一种游戏式的记录。“百姓+生活游戏”成为新的娱乐模式。像央视的《非常6+1》和湖南卫视的《超级女声》《谁是英雄》等都走了真人秀这条路,把普通人包装成娱乐电视栏目的主角,正在成为一种电视时尚。

2002年夏天,国内仿法国室内真人秀《阁楼故事》的《完善假期》在湖南经视播出。它精心挑选了12名男女选手,让他们在长沙市一幢三层别墅中共同生活70天,每周两次做实时记录播出,由内部淘汰和观众投票一步步决出最后的胜者。该胜者将获得价值50万元的房产。制片人李开宇介绍说,节目在取向上还是作了很大改变,“丢弃了国外节目所宣扬的„偷窥‟,我们宣传的是„坦然面对所有观众,呈现自己的弱点和优势‟,而且也舍弃了性元素方面的卖点”。湖南经视网站调查显示,对这个栏目观众立场非常鲜明:63%非常喜欢,37%坚决反对,几乎没有中间派。但随后的议论则集中在游戏里出现的“打情骂俏、拉帮结派与勾心斗角”,更有人说它是“一场令人恶心的人生丑剧”。

2003年6月,曾在中国电视界掀起娱乐风暴的湖南卫视以一档《快乐中国超级女声》吹响了娱乐平民化的号角,真人秀节目正式登场。由该台娱乐频道推出的这档节目实际上是一场歌唱比赛的预选赛。与一般的比赛类节目不同,呈现在电视屏幕上的选手个个素面朝天,站在一场背景片前清唱。在短短30秒时间之内,参赛选手的表演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

“真人秀节目能满足人人都有的窥视欲,且通过镜头能直接看到人性的种种弱点;而电视节目的平民化消除了媒体那种高高在上的姿态,激发了观众的参与欲和观看欲。娱乐平民化电视节目就是这两种类型的结合体。”⑤湖南电视台娱乐频道一位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之所以推出《快乐中国超级女声》这样的节目,更多的是满足观众的窥视欲,并通

过制作笑料来满足观众。现在,综艺娱乐节目不再是明星、名人的秀场,让平民百姓、普通观众参与到娱乐节目中去,担当主角成为综艺、娱乐节目发展的新趋势。比如央视推出的《非常6+1》节目即把镜头对准普通观众,通过对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的培训,圆普通人的明星梦。该节目播出以来,平均收视率已达1.2%,名列二套首位,在央视近300个栏目中名列第17位。用该节目主持人李咏的话来说就是:“《非常6+1》的成功,是平民娱乐节目的胜利。”⑥

当然,真人秀节目还处境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否真的会撑起整个电视娱乐节目的天空还有待时日。专家给出的预言是,真人秀将成为今后引领娱乐潮头的电视娱乐节目。

小结

上一篇:我有一个想法300字作文保护环境下一篇: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