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课后感想(共7篇)
法学导论课后感想 篇1
法学导论课后感
过去的十九年里我对法学一词一直是懵懂的,它就像一个高深莫测的世界,离我有十万八千里,我们不会有任何交集。然后我对法学最初的认识是由“今日说法”开始的,看到撒贝宁自如的主持法制节目,大谈特谈法律案件,那种沉着冷静的态度和睿智机敏的风采深深吸引了我,我对法律的认识之门由此打开了。
但是我还是觉得法律的领域只有那些睿智聪明的人才能涉及,也只有律师法官才有必要学法,对于我们普通百姓,法律的面纱仍旧那么朦胧与不可认知。是啊,我们小老百姓老老实实的过日子,踏踏实实的做人,所谓人不犯我,我不犯人,我们又怎么会触到法律的底线呢?我是被调剂到法学的,可以说是阴差阳错,但我更愿意相信是命运给了我一次认知与学习法学的机会。
法学导论是开启法学大门的钥匙,是我真正认识与学习法学的基石。通过法学导论这门课,我知道法学是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活动及其认识成果的总称,是一个由众多法学分支学科构成的学科休系。法学,在中国先秦时期称为“刑名法术之学”或“刑名之学”。在西方,“法学”一词源自古代拉丁语的Jurisprudentia。其原意是“法律的知识”或“法律的技术”。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对该词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的概念,正义与非正义之学”。我觉得法学代表了正义、道德、规则,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基石,是国家稳定的保证。法学对于整个民族,整个国家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中国法律是从远古走来,历经五千年风沙的吹打和漫漫历史长河的洗礼而历久弥新。中国拥有丰富的法律文化遗产,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学研究就很兴盛,并有专门的法学著作问世。其后历代都有丰富的法律思想。中国法律融入了儒家思想,礼与法相交融,铸成了法律的一大特色。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我国法律更是上升了一大台阶。坚持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原则,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相结合,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以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有着全面的、长期的指导作用。
在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邓小平深刻总结了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在民主和法制建设万面的经验教训,并根据我国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实践经验,创造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理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并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民主和法制是统一的,民主是法制的前提和基础,法制是民主的体现和保障;不要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制,决不是社会主义法制;不要社会主义法制的民主,决不是社会主义民主。我国的法制随着经济发展正逐步走向完善和健全。进一步由人治向法治过渡。
此外,我对法学领域的认识有了进一步提高,我一直以为法学是一个绝对独立的学科,是高高在上,统领一切的,学过法学导论后我知道我错了。法学是一个大的学科,有很多小的分支组成,例如宪法学、行政法学、民法学、刑法学、诉讼法学等,我愈加认识到法学的博大精深。法学纵向认识过之后,法学的横向也是极其宽广的。法学与其他学科是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法学吸收其他学科的认识成果来说明法的现象,从而使它能够深入到法的本质和价值基础中,并且能够解答法的外在方面和客观倾向,同时也以自己的认识成果推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和新学科的产生。首先我认识到法学与政治学是有内在统一性的,特别是像宪法学、立法学、行政法学,本身就兼有法学和政治学两重性质。所以,有人形象地说,法学和政治学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还有法学与社会学,一方面,法学要研究社会中的法,把法作为社会现象的一部分研究;另一方面,社会学要通过法律研究社会,把法律作为社会内容的形式。因而,法学和社会学有很广泛的共同论题。再比如法学和历史学,我觉得法律是凝结的历史,或者说是历史过程的产物,在人类社会的转折点,都可以看到法律的旗帜或标志,这是人类历史的里程碑。法律的生命不仅是逻辑,更重要的是经验。经验总是历史的东西。历史学在研究古今之变、盛衰之道的过程中,摸索创造出更为完善健全的法律体制。因此,法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它与众多学科相依存。我们不应用孤立的思维来学习和认识法律。在学习法律时,要注重与其他学科相联系,使它们的思想精髓融会贯通。
法学导论课将法学神秘的面纱揭下,我看到了法学与我们息息相关,它不是远在天边的,法律的触角蔓延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与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密不可分。法不是存在于本本上的抽象条文,而是在社会生活和实践中发挥实际作用的规则。这意味着,如果脱离法的实际运行过程来抽象地谈论法“是什么”和“应当是什么”,就不可能科学地解答这些问题,而只会得出一些苍白的、空洞的理论和观点。法作为调整社会利益关系的规范体系,其本身就是一定价值观念的体现。法所以要对一些行为予以保护而对另一些行为予以制裁,就是因为法之中隐含着一套价值准则,凡是被这种价值准则所肯定的行为,就得到法的保护;反之,则受到制裁。在大的方面,一个国家要用法律作为维权的武器。美国一直对我国实行反倾销政策,使我国经济受到了极大的损失。我国低廉的商品进入美国,既促进了我国外贸发展,又给美国人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提高了其生活品质,但是却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对此,我们应充分利用WTO贸易原则,国际贸易法,制定合理合法的战略,用法律武器维护我国的合法权益。作为一个企业也应该懂法守法。温家宝总理说,企业家的血液里应该流着道德的血液。企业不应该为了利益而做触碰法律底线的事,企业应积极的学法,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制定经营策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再往小的方面说,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法、懂法、守法、用法,做合法的好公民,积极维护法律的威严,并且自觉同违法行为作斗争。每个人都懂些法律,就会减少无知法盲,就会降低犯罪数量。农民工就可以运用法律的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要回应得的工资,而不用无望的等待,讨要,不必践踏自己的尊严来乞求本就是自己的劳动成果,乃至用生命做威胁,那些无助而可怜的人们,太需要法律的维护,太需要手中握着一把法律的利剑!
我此时深深觉得学习法学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自身发展而言,法学一个重要功能是培养人们的法律思维方式。所谓法律思维方式,是指从法律的角度和逻辑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所特有的思维方式,是法律职业者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学习法律可以锻造我沉着冷静的态度,让我能机智沉稳的处理问题,能够使我拥有严密的逻辑思维,缜密细致的态度。通过学习法学而培养良好的法律理论素质和理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我超越自身的法律偏见、法律经验的局限性,对现行法律制度保持反思和批判的能力。即使今后不能找到对口的工作,那么能够熟练的用法律维护自己也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作为以法律为专业的我,必须从现在起认真学习法学。我们不仅要知道有关的法律规范,而且必须知道它们是怎样成为这样的法律规范,以及为什么是这样的法律规范;不仅要知道解释和运用法律规范的技术,而且必须知道解释和运用法律规范时应当坚持的价值标准。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很迅猛,社会对法律的需要不断增加和变动。与此相适应,新的法律源源不断地制定出来,旧的法律则接连不断地修改和废止,有关法律的知识总量日益增加。在这种情况下,培养法律理论素质和法律思维能力,比仅仅习得具体的法律知识更重要。显然,具有较高法律理论素质和法律思维能力的人比起那些仅仅掌握法律的某些细节性知识的人,能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社会的进步、变化。我应该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思维,养成严谨的思维方式,为成为一个合格的法律人打好坚实的基础。我知道学习法学需要一番努力,没有投机取巧可言。首先,善于从具体事例出发进行法学思考,提炼或检验法学理论。尽管法学以抽象的概念、命题和理论表现出来,但法学的问题和理论内容都来源于社会生活。法学的理论大多是从具体的法律事件、法律案件、法律规定中概括出来的,是法律实践经验的系统化和理性化。因而,我们需要把理论与社会实践联系起来理解,善于通过思考社会实践中的法律事件、案件,特别是自己所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法律事件、案件,从中提炼出法学的理论,或检验法学理论。然后,联系其他学科的知识来理解和掌握法学的理论。法学不仅与法学的其他学科存在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存在密切的联系。法学经常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以及自然科学中获取理论和方法,以不断丰富法学的理论和方法。当代法学的理论和方法有不少来自于其他学科,包含着其他学科的知识。因此,我们要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和方法,必须掌握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
就我而言,我对经济法比较感兴趣,想要以后在经济法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那么我要理解法律的效率价值和经济分析方法,就要掌握一些经济学知识。要用哲学的思想看问题,不能把法学孤立化。其次,要了解当代中国法学的研究现状,积极参与法学的讨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法学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法学和法律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和热烈的探讨,在很多问题上都形成了多种观点并存的格局。我们要了解现有的研究成果,积极参与有关的讨论,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把自己真正看做国家的主人,积极关注法律的制定与修改,关心国家大事,提高主人翁意识和公民责任感。
我很感激能有学习法学导论的机会,让我对法学的认识由错误到正确,由懵懂到清晰,让我对学习法学的目标由模糊到明确。尽管我的初衷不是法学,但是我既然已经选择了这条道路路,我就会坚定不移的学习下去,用我最大的努力去学习它,钻研它。我希望自己能有良好的法律素养与品质,不仅仅是为了维护我自身的权益,我更希望可以尽我的微薄之力,用我的法律知识,为更多的人谋求福利,维护广大弱势群体的利益。法律之路难走,作为一个女生,我更加知道我将在未来的求职及发展中面临极大的困难,但是我不后悔。我知道我国的法律仍不健全,等待着新一代法律人去完善,我们新一代大学生愿意肩挑重任,将我国的法律推向一个更加完善的高峰!
法学导论课后感想 篇2
(一) 课前的准备与预设
1.课题: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
2.教学重点、难点: (1) 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 (2) 探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如何体现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3.教学策略: (1) 设计问题串, 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究、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 (2) 采用直观、讨论、演绎、比较等方法实现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4.教学思路: (1) 第一环节: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份, 培养学生演绎推理的能力, 并使学生领悟科学家的严谨推理和大胆想象; (2) 第二环节:探究细胞膜的组成成份的结合方式, 让学生体验实验技术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通过分析现象、推测结论进行小组合作式的探究学习; (3) 第三环节:模型建构及修正完善, 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以及对信息处理、动手、准确表达观点的能力。
(二) 课中的生成与处理
在上课的过程中, 课堂教学过程并没有完全按照原先设计的方向发展。
【片段一】材料分析并结合学具推演, 各小组学生成功的推导出细胞膜中磷脂分子的排列应为头朝外尾相对的磷脂双分子层。那么蛋白质分子又是如何分布的呢?展示科学史料, 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膜呈现“暗—亮—暗”三层结构。学生根据这一现象, 利用学具摆放蛋白质分子的位置。很多小组将蛋白质分子放在磷脂分子层之间。
【片段二】通过课件又显现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细胞膜的图片, 要求学生修正自己构建的模型。几乎所有的小组都把刚才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两侧的蛋白质分子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中。
【片段三】当让学生举例说明膜的流动性时 (准备了变形虫运动、质壁分离、细胞生长等课件) , 学生回答是鸡蛋的蛋黄用筷子轻轻碰时, 会有一定的变形。
这些环节的教学过程并没有按课前的预设“顺利”展开。罗伯特森的单位膜应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 蛋白质应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的两侧。冰冻蚀刻技术处理细胞膜后的现象只是说明有些蛋白质是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而不是全部。学生的回答没有涉及变形虫运动等例子, 课前准备的课件还播放吗?如何纠正学生在自我探索过程中的偏差?如何处理他们那些“出人预料”的回答?这些问题处理的实质就是当前教学改革中面对的以传授知识为中心, 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中心;是重固有知识的应用, 还是重发展探索的过程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并没有用“你再思考一下?其他同学还有不同意见吗?”等冠冕堂皇的策略性语言搪塞过去而是选择了继续探讨。
(三) 课后体会
听了专家对这堂课的点评, 笔者深刻地体会到, 在课堂教学中应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学习的意识, 提高学生获取新知识并能应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由“学会”转向“会学”再到“创造学”, 把培养学生创新学习精神放在首位。为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变教案为学案。教案既要有教师的教学过程的活动、教法, 又要有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学法, 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有思考、质疑、实践的时间和空间。
2.把话语权交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应该把课堂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 改变单一的灌输教学, 学会倾听学生的不同声音。课堂上教师要沉得住气, 舍得让学生说, 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学生课堂上发言是错的, 教师也要继续给学生陈述的机会, 以便找出出错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切莫打断式的“引导”或发表自己的看法。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要注意课堂话语权不能让几个优等生独占, 要让每一位学生都平等的享有, 真正把教学面向全体学生落到实处。
3.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提倡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变换多种教学方式, 如讨论参与式、问题解决式、小组活动等。课堂中可以选择一种或几种方式结合, 让学生在思考分析的过程中学习知识, 用逻辑推理和直觉、体验等非逻辑思维来对知识再认识、再发现、再创造。
(四) 反思与提升
课堂之所以充满活力, 是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个性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教师要勇于直面学生的非预设生成, 积极的对待, 冷静的处理。
1.重视课前备课。教师不能错误地认为, 既然课堂是生成的, 那就应该简化备课。殊不知, 没有备课时的全面考虑与周密设计, 就没有课堂上的有效引导;没有上课前的胸有成竹, 就没有课堂中的游刃有余。因此, 应对备课提出更高要求。在备课中既要关注教材, 更要关注学生。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思考角度、生活体验等, 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2.改变教学思维方式。教学思维方式是教学行为的内在根源, 教师应实现从预设性思维到生成性思维的转换。在预设性思维统领下, 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只表现为严格的按照规律进行教学, 然而这样的教学是没有创造性的, 教学井然有序但却显得呆板和沉寂。这样的课堂教学虽然也使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但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也限制了教师的能动性和主动性, 所以其功能与作用是有限的, 是一种低效教学。生成性思维关注的是一次次具体的教学行为, 是一个个具体的教学过程, 它注重学生的感受和表现, 追求教师的选择与创造。在生成性思维的领域中, 教学是依赖情景的、灵活机智的、动态生成的。
3.追求精心的预设和课堂生成的合理利用。教学活动虽可预设, 但并不是绝对由预设来决定的, 教学活动还有生成的一面。在教学过程中, 预设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还可能发生调整或变化, 甚至被完全否定, 这正是教学活动需要重视其生成的一面。事实上, 当预设遇到生成时正是教学活动出现精彩场面的时刻, 也是真正好的教学活动的表现之一。因为教学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等特点, 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不可避免的预设性。同样, 因为教师的成人性、专业性、引导性决定了教学活动容易被教师所掌控而陷入纯预设的陷阱。相反, 因为教学活动的艺术性, 创造性、智慧性等特点, 决定了教学活动具有不可避免的生成性。学生是未成年人, 并被作为教育的对象, 这就决定了教学活动中生成的困难与不易。有效的教学活动就是要将二者有机地统一起来, 并保持一定的张力, 既不能一味地让预设性教学独霸课堂, 也不能任意地让虚假的生成浪费教师与学生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师既要在教学活动之前认真地备课, 科学地预设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与手段、组织形式等, 又要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学习特点, 给学生参与、思考、表达的机会,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生成学生所需要的、所能理解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教师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的重要性 篇3
关键词:教学 反思 教后感 总结 提高
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学评价一般是指对教学的价值判断。它事先制订一个评价方案(含评价标准与评价方法等),然后对教学作出是否达到标准、达到程度如何等等的价值评判。教学反馈一般是指将一部分教学的结果(知识结论)又返回其知识发生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以检验其结果即知识结论的正确性与否。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回顾、审视、评价、探究、决策。看自己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做到了自己预想的结果。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
它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1.实践性:教学反思主要反思的是在教学活动这具体的实践活动的回顾,看其实行过程中所出现的错误或是优点,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吸取教训并做得更加的好,以保证达到教学目标。2个体性:教学反思是教师所需要做的,学生是没有必要做的。3.主动性:教学反思不是教师为了应付检查而做的,而是教师为了取得进步,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锁做的,具有主动性。3.过程性: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的是一节课在进行中所出现的事,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反思教学主要反思教师的教学理念,看是否在教学活动中是否得到贯彻。反思教学对象,即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是不是通过自己的教学而取得相应的进步。教学目标的实现也是教學反思要做的,一堂课是否有效,最主要看的是教学目标是否达到了,只有教学目标达到了,我们才能去考虑其他的。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通常会备教学方法,但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学方法并不是一层不变的,教师必须根据实际的教学更改相应的教学方法,所以在教学完之后,教师应该仔细想想自己在课前预设的教学为什么没有得到执行,自己在备课的时候犯了那个错误,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什么。教学中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件,很多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对于一个刚出道的新教师来说是很难去处理的,因此我们在刚刚教书的时候,应该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发生的事件记录下来,还有处理方式等等,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借鉴,
教学反思也是有策略的,把教学期望与当下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即教师根据教学活动的目标和期望反思自己或目前的教学实践,由此形成一种比较自觉的教学活动。把学生的需要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结合起来进行反思,即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的要求和他们的期望是否得到满足的程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
应用各种资源修正和精练教学实践,从而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自己的教学活动更准确和精炼,具有更高的水平。
“教后感”是教师在上完课后的感想和体会,它可以再现一堂课中的成功和失败。对于“教后感”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加与重视,对我们教学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也是我们在教学后留下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应该在完课后做一个有意义的教学反思,即我所说的“教后感”。
“教后感”记录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起起落落,它主要的来源有:根据自己的学习,想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同事切磋;换位思考;自我反思。
一、根据自己的学习,想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每上完一堂课,我们应该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交流一下,多听听学生的想法和看法,甚于自己想半天。学生时时刻刻都在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我们,他们中的不少人尤其是那些“学困生”,对老师常常抱一种敬而远之的复杂心态,遇到困难,无法解决时又不敢说,生怕招来嘲笑。这是我们在高中更或者是一直的学习过程中一直存在的问题。在他们内心通常会有这样的一些想法:“老师,再讲慢一点,我就能听懂了”。“我根本就听不懂你在说什么,你要让我怎么学嘛”。“我的物理成绩怎么老是没长进啊,我不想学了,希望老师能帮帮我,在上课的时候讲慢点就好了””……这样的想法经常会在哪些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中出现,既然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学生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问题,那我们何不在以后的教学中对这些问题加于注意呢,让更多的学生能够融入我们的教学中。如果我们在某一次的教学中没有对这些学生给予一定的“照顾”的话,那我们就要在完课后好好的反思反思,找出其中的不足,争取在下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加于改正,这也是我们做“教后感”的最终目的。
二、同事切磋,互相学习
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的处理方法往往不同,对学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也会不同。因此,我们在一个教学设计之前,一定要多收集其他人的教案,进行参考,吸取他人的优点。或是去听其他老师的课,以达到取长补短的功效。通常从同事那里,我们会学到了不少自己讲课时涉及不到的问题。教学内容不仅要涉及课内,还,要引申到课外;不仅是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有开放性问题的训练;不光是知识的吸收,还要有创新思维的培养。此后,我们每上一堂课,总是先想一想如何才能开发学生的思维。
除了多听同事的课以外,还要多请同事听听自己的课,然后通过“意见交锋”和“思维碰撞”,以引发教学反思。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一定要互相尊重,只有互相尊重了互帮互助才会长久,千万不要对那些教学没有自己优秀的老师不尊重。
三、换位思考,教学相长
每备完一课,写完一节教案,我们都应该静下心来,转向从学生的角度再去理解一下这堂课,这节教案,并时时提醒自己是学生。把自己当成学生,设想学生遇到每一个细节问题时的反应,尽量避免老师自我理解与学生实际水平之间的偏差。学生某些知识和技能掌握得不好,说明教师在这些地方教得不好,引导得不好。只有借助学生的眼光来反观教师自己,才容易捕捉到教学中的得与失。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们的教案一定会更完善,处理问题也必然会由浅入深,我相信经过这样的努力后我们的教学认识也会进一步提高,并且在课堂上也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学过程中,也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也充当小老师,主动上讲台给同学讲课,我自己进步的同时,学生也进步了,我们也会从中感悟出“教学相长”这句话所包含的深刻道理。
四、自我反思,不断提高
“教后感”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自我反思,主要是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比如: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自己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是否科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和“闪光点”?这堂课今后在备课和教学时应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我们要及时处理与总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争取在下一次的教学中收到了显著的效果。
《学记》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正是有了“困”,才有了教师们穷毕生之力,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也正是有了这种求索精神,才有了我与学生们共同登上知识殿堂的喜悦,才有了我“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百倍信心。
参考文献:
[1]李新乡,张军鹏.物理教学论,科学出版社.2008.
[2]皱尚智.校本教研指导.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吉大临床医学导论课后感 篇4
《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让医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对临床医学有全面的了解,初步进入医生角色,提高对医学的学习兴趣,是连接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一条纽带,一座桥梁。
作为一名医学生,了解医学起源、发展以及医学模式是首要任务。通过学习这门课程我了解了原始社会的原始医学、古代奴隶社会的西方医学、古代奴隶社会的西方医学在医学起源中所起重大作用。还有中世纪以防治疫病为主的欧洲医学„„这些让我感到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也让我为人类祖先在过去的岁月中与疾病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智慧而自豪。而医学模式作为医学科学和卫生发展的历史总结,并随着人们对医学与健康及其影响因素认识的深化不断的发展和变化。
作为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知道本专业所有的内容及进展是必要前提。在课堂中,高老师介绍了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及其分类。对于临床医学的各学科,高老师从内科学到外科学,从妇产科学到儿科学,从传染病学到预防医学等一一作了精辟的阐述,使得我对本专业的学科有了大概的了解,让我对以后的发展方向有了模糊的概念。
作为一名即将走进临床阶段学习的医学生,清楚医生的使命,必有的素质,培养过程以及医生的标准是根本要求。国家教育司颁布的“医学生誓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 助健康之完美, 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 不辞艰辛, 执著追求, 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很好的概括了医生的使命。医生的职业是特殊的职业,需要较高的综合素质,包涵了不可缺少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四个方面。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医疗职业水平是成为医生的标准。
作为一名未来的医生,具有优秀的诊断技术和疾病治疗方法是根本目的。高老师在课堂上以生动的例子和详细的讲述对发热、咳嗽、腹痛、水肿、昏迷等症状进行了介绍,让我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对于体格检查则是讲授了基于病人的基本检查法和一般检查。疾病的治疗是医生工作的重要一部分,课程详细介绍了新开展的一些非药物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方法以及手术治疗方法。
学习了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我了解了医学的发展历史,医学模式的转换,临床医学的进展,病人的心里,医生的使命、素质及其标准,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医院的设置和管理,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及我国卫生组织机构的基本情况。认识到了学习基础医学课程的重要性,以及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以后的重大作用。
医学是一门具有科学性、艺术性和道德性的学科,我们医学生就要做这方面的“科学家”、“艺术家”和“道德家”
。(2)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好多的人求医,似乎生病成为了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然而很多人对医学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只是知道在自己感觉到有不舒服的额时候去求医.对于选择了学医的我,对真正的医学知识了解也是很少的.进入医学学府的我,在大一第一学期的课程里接触了<<临床医学导论>>,通过高老师精彩的讲解,让我早期接触临床,早期对临床有了全面的了解,初步进入医生的角色,提高对学习医学的兴趣,为今后学习医学基础课和临床课程奠定心理准备和知识技能.医学被曾称为医学之父的希波克拉底看作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认为医生的艺术包括三件事:疾病,病人和医生,医生是艺术的仆人.然而医学的模式是随时间而变化的,它由原始的神灵医学模式演变成了自然哲学模式,再随社会的发展,演变成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医学模式,而如今则演变为顺应当今社会的以疾病为中心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我知道了医学和其他科学的联系和区别;
一是医学的研究对象是人,无论是单个的人或者是具体的人群都是社会化的人,都具有个性特点和社会性.医学不但要了解疾病,还要了解人,了解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医学的艺术性所在.人是社会的主体,人的谋求生存的过程中,免不了有疾病的侵袭,然而怎样的人才可以称为病人呢?通过临床医学导论课,我知道了并不是自己原本认为的那些自己感觉不舒服或他人认为不舒服的人,而是由医学社会学家讲述的病人是有疾病行为并寻求医疗或正处于帮助的人,换言之,有自觉症状,并产生求医行为,而且被医生诊断患有疾病者,才能称之为病人.医生的服务对象是病人,而病人在治疗疾病中则处于主体和中心地位,着就需要医生了解和认识病人,掌握人患病时的心理状态及其需要,就会有如同在战场上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才能当一位名副其实的医生.二是医学的目的是诊断,治疗,预防,控制疾病,维持人们的身体健康,因而医学本身包含着一种固有的道德原则,即一个医生有义务促进人们的健康,这是其体科学所不具备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国家教育委员会高等教育司颁布“医学生誓词”:......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身."要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不仅仅要有高超的医疗技术,好要有良好的道德素质,然而一名医生的道德素质不仅仅只含有普通公民所应有的道德素质,而且还要含有职业所含的职业道德:竭尽职责,精益求精,平等待人,医风端正,慎言守密,团结协作.三是,医学的方法是综合的,它常常需要利用其他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不论的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
通过临床医学导论,我还知道了临床医学分类,它所包含的是诊断学,内科学,外科学基础,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眼科学,耳鼻咽喉科学,口腔科学,皮肤性病学及中医学等.在临床医学导论课上,高老师带领我们参观了州医院,让我们了解了一般医院的布局,让我们对今后的工作环境有了一定的了解,而后带我们参观了实验楼,让我们早期的观看了人体的器官及分布,让我们对人体解剖有了一定的了解,早期的适应解剖的环境.通过一学期临床医学导论课,让我认识到来上课前自己对医学的一无所知,临床医学导论课真的让我收益匪浅.(3)《临床医学导论》是高等医学教育中临床医学专业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这 门课程,我才真正了解到什么是医学,懂得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明白学习基础医 学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内容。作为一名医学生,对于这门课我体会最深刻的就是:我们要培养 高尚的医德,掌握精湛的医术,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作为大一学生的我,虽然选择了行医这一行,但仍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迷惘。也许这一 切仍将继续,但是现在都已经过去了。我已摆正了自己的位置,认清自己的目标,那就是努 力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而这一切,归功于《临床医学导论》 课。这门课程不但帮助我确立了目标,最重要的是它让我懂得如何才能完成医学生向医生角 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完成医学生向医生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呢? 有一句话叫“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我想这两句话概括了做 一名合格的医生应该具备的四个字——德才兼备。这里,我想提到国际著名外科专家,我国 素有“外科之父”的裘法祖院士的四句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无疑,裘法祖院士是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是他一生的写照.见习几次了,目睹了种种情形,对如何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多少有了感性和理性的认识.作为一名医学生,考虑好这个问题 是十分必要的。在我看来,要回答这个问题,却并非一己之力所能完成的。因为,如何成为 一名合格的医生首先要让病人来看;其次,才是一些客观的评价。因为选择医生这个职业,就必须认识到,病人是自然人,也是社会人,是有感情的,有主观看法的,没有谁是愿意生 病从而认识到疾病的原因是客观事实。经过学习,我想病人是需要这样的医生的: 技术高超, 医德高尚,责任心强,心智正常,人格健全的医生;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不谋取私利,对病 人的生命尽职尽责的医生; 能彻底把我的病治好的医生——要对我的病负责的医生; 刻苦钻 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救死扶伤,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 誉的医生。我想,其实归纳起来莫过于两点:一是要有医德,二是有医术。这两点,也恰恰
是老师和有良知的医生们时时刻刻警醒着,学习着和实践着的。所以,作为一名医学生,向 合格医生的转化就需要培养高尚的医德和掌握精湛的医术。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化,首先就要培养高尚的医德。“德”者,为医之根本也,古代 就有“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之论述。孔子曾经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从,不善不能良,吾之忧也。”他把“德行”列为最重要的修养内容[1],说明德之重要。吴阶平副委员长在一次谈话中,引用了但丁的一句话“知识上的缺陷往往可以从道德上得到补 偿,而道德上的不足永远不能为知识所补偿”,这也说明德之重要。医德也反映了一个人的 人生观、世界观,作为一个医学生,未来的医生,在学习工作中应自觉进行自我修养,既然 选择了医生这一职业,就要具有奉献精神,做到无怨无悔,努力为人们解除其疾病之痛苦。所以,作为一名医学生,应该培养高尚的医德,做到:忠于职守,尽职尽责;精益求精,严 谨求实;廉洁奉公,不图名利;尊重患者,一视同仁;语言谨慎,保守秘密;举止端庄,文 明礼貌;团结协作,共同进步;富有爱心与同情心。其次,要掌握精湛的医术。具有高尚的医德而没有精湛的医术,为人民服务也是一句空话。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要掌握精湛的医术,就要具备过硬的基本功,这过硬的基本功包括过 硬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读书而不临症,不可以为医; 临症而不读书,亦不可以为医”,就说明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掌握精湛的医术。因此,作为一名医学生,向合格医生转 化,应该掌握精湛的医术,做到:重视理论课的学习,踏踏实实地学好每一门基础课,掌握 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 重视实验课的学习,培养医学生的动手能力,达到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科学精神和严谨的科研态度;重视实习,加
深理解和巩固理论知识,并将理论与实践相 结合,还可以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观念等。总之,医学生向合格医生的转化,就应具备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学习了《临床医学导论》后,我才真正懂得:医务工作的责任是神圣而伟大的,作为一 名医学生在大学阶段就应为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的具备打下坚实的基础,努力完成医学生向 医生角色的转化,做一名合格的医生。
(4)《临床医学导论》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其第1版、第2版分别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临床医学导论》共分为三篇,第一篇为医学篇,介绍了医学的发展史、医学模式、医学目的、卫生组织机构以及医学教育的标准与改革;第二篇为医生与病人篇,介绍了医生角色、病人角色、医疗中的人际关系等内容;第三篇为临床篇,介绍了疾病病因、症状、诊断治疗、康复、预防等知识。
《临床医学导论》在内容的编写上尽量做到使基础医学知识与l临床课程整合,同时增加了人文教育的内容和医学发展史,加强学生对疾病过程的理解,使医学生尽早接触临床实际,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职业道德精神,逐渐适应向医生角色的转变。
《临床医学导论》可作为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基础、预防、口腔、影像、护理、检验等医学专业的教科书,也可供医务人员参考。
(5)临床医学导论学习心得
经过八周的学习,我对临床医学导论这门课程有了初步的了解,知道了这门课是学医这条路上理论基础与专业入门的桥梁,虽然正如老师们所感慨的,由于对专业课的不了解,我们对老师所讲案例不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这一课程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走入医学殿堂大门的懵懂学生,有着不可或缺的启示与召唤,使我们对于医学这项事业和自己的从医之路有了新的看法和领悟。
从小到大,一直觉得医院是神圣的所在,无论什么病痛,只要到了那里,见到了穿白衣的医生,就可以痊愈。然而当我真正怀揣着成为拯救人类健康工程师的愿望来到湘雅,我发现医生神圣使命的背后是艰辛,是博爱,是责任,是对生命的尊重。
评判一个医生能力的标准并不是能否治好所有患者,因为医学是研究人体自身结构功能及维持人体正常机能的科学。一个医生不可能精通所有的科室。而即使穷尽毕生的心力,一个人,也难以精通某个科室范围内全部的疾病。但是我们学医不能知难而退,我们选择的职业是为了捍卫人类健康的而存在的,我们必须肩负起对需要我们关爱的伤者的责任。正如医学生誓词所说: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为了这个誓言我们要坚持自己的理想,一辈子兢兢业业,为祖国的卫生事业奋斗终生。
八周的课程其实很短暂,但却都是醍醐灌顶的精华。几位从事临床多年的老教授,在看门诊做手术的忙碌工作中抽出时间来给我们上课,把自己几十年的感悟交给我们,告诉我们作为医生,如何治学,如何为病人服务,如何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我们深受感动,让我们明白医生是一个需要高度道德责任感的职业,我们必须时刻充满爱心对待病人,在从医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意识,努力做到宽容待人,站在病人的角度想问题,努力化解医患关系中的各种矛盾,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氛围与就诊环境。
这门课给我的心得来自于诸多方面。
首先是业务的要求,几位老师告诉我们,尽管随着我们的年级越来越高,教科书越来越厚,很多学科我们看似都有学过,然而都只是粗浅的认识,到真正实习的时候我们才会知道我们会的只是皮毛。而且病人的各种症状并非是如教科书上一样典型,容易诊断。更让人感到危
机的是知识的更新速度,当我们走出校门的时候,有一半以上的情况已经有了新的处理方法。我们必须时刻虚心接受新知识的洗礼,做到活到老学到老,不能做一个自满的庸医,不能治好病人,败坏医生的形象。
第二是来自于社会对于我们职业道德的要求,作为与形形色色伤者患者打交道的群体,社会对于我们的道德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我们不仅仅应该在生理上解决病人的痛苦,更应该在精神上体现出对他们的关爱与尊重,使我们的病人不受情绪的困扰。也为化解医患矛盾、营造和谐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做不仅可以重新树立白衣天使的形象,还可以保护医生自身的利益,为我们行医,患者治病带来方便。众所周知,现在医患关系逐步恶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医务工作者对病人的关心不够,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所以病人会抱怨会投诉。而医务工作者的价值就是由病人来体现的,病人的不满意就是对医生的否定。作为一个医务工作者,除了要有精湛的医术之外,更要有一颗仁爱之心,要抱着服务病人服务社会的心态工作。在服务业,顾客就是上帝,而在医院,病人就上帝。所以我们在学好基础知识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培养自身的医德,为做一个德才兼备、受人尊敬的医生做准备。
第三,《医学导论》这门课对我的医学生涯起到了一个很好的敲门砖的作用,使我了解了很多医学方面的知识,开阔了我的眼界,让我对医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我了解了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现阶段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和许多突破性的进展,我为我们的医务工作者感到骄傲,虽然我也了解了我们所面临的一些棘手的问题,但是我没有被困难吓倒,反而更激发了我学医的热情,坚定了学医的信念。
(6)临床医学导论感想
我想事情来的太过突然,一眨眼我已经由一名工科生变为了一名医学生,首先不习惯是难免的,紧接着是突然多出的多门功课,还有艰涩难懂的各种词汇,英语单词,以及要补上来的许多功课,只想说一句学医不容易。都说医学生很好,其实它又何尝不需要无数的汗水才能有着成长的那一天。医学生道路漫漫,我想,首先应该学的便是如何成为一名医学生。了解医学的历史,仰望历史的高度,学习了临床医学导论,我才知道,前人已经走了很远,他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积累了无数的经验,奉献了毕生的精力甚至生命。医学之路博大精深,前路漫漫,难以探索,我知道前路坎坷,实非不易,但是却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我向往医生,从古至今,医生都是治病救人,救死扶伤而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医生是神圣的,“白衣天使”这个词从小就一直印在我的心中久久不能退却,今生,我便要成为一名白衣天使,依旧谨记医学生神圣使命:竭尽全力除却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学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学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我喜欢医生,也喜欢这神圣使命。
临床医学导论中这样说道,“能力是用知识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本领。”具体的说是一个人运用知识来完成一定的活动的本领和技巧。那么不断的增加知识便能够有更多运用能力的潜能,那么医学生需要什么样的能力去胜任将来的工作呢?首先,是分析问题解决的能力,我想这个能力大多数人都有,只不过却也存在强弱之分。我想医学生这方面显得尤为重要,病史,实验,检查结果等等许多复杂的工程,都需要很大的精力和耐心,去分析解决问题。再者,则是动手的能力,这个也是很重要的,实验室动手,将来的手术台上的动手术各种操作,无一不是跟动手能力相关的,我想这个能力应当是医学生之魂。没有动手能力,那么是难以成为一名临床医师的,所以现在开始一定要好好培养自己这方面能力,再者,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我想,医学生是必须要具备这个能力的,医学知识博大精深,所涉及的领域实在广泛,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习能力,便没有终生学习的保障,而且学习也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所以的东西都教给学生,许多东西都要自己去学习,增强自己的。然后便是创新能力,继承前人的东西,踩着前人的步伐不断的前行,加以自己的创新得到新的东西,这便是医学生的创新,不能一味的守旧,疾病也是多总多样的,还有太多人类没有攻克的难关,这都需要我们的不断创新,再则交流能力,作为一名医学生一味的埋头搞自己的研究是不行的,我们需要交流,与不同的人交流经验,不断提升自己。再则,信息管理能力,进入计算机时代和通讯技术的发展,作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则必须 要掌握现在的技术,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再则,组织和管理能力,这是人际关系的活动能力,我对这个理解倒不是特别的深刻,医学导论书上这样说道,医学家本身应当成为社会活动家,成为他们所服务对象的良师益友,要获得他们的信赖,获得他们的支持,影响他们的行为,不但帮助他们医治生理疾患,还要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这些词语对我而言过于新颖,我自我感觉是有点理想化地,很有难度,是很有挑战性的,我想或许需要用很长的时间来实现。医学生要学习的东西太多,它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学完的。
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想我需要的东西还有太多太多,再读临床医学导论,突然让我想到了很多东西,有些书籍,不认真去读,是无法体悟其内涵的,只有不断的认真学习,才能挖掘到更深层的内涵。
法学导论课后感想 篇5
创新创业,起初,我的思想只停留在现今的大学生就业困难,需要创新创业,需要新的市场,随着我国高校办学规模和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毕业生占到新增就业岗位的一多半。在这样的情况下,所以我们必须创新创业。但是,自从上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导论》这门课后,我感觉创业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创业前我们必须具备多种素质。
提升创新创业思想认识,营造整体创新创业环境氛围要敢于创业,敢于创
新,提供通过最好的服务态度是成功的一半。
明确目标,步步跟进
首先,要明确自己要什么,假如我要开淘宝店,我就要先明确自己要卖什么,(类似自己的终期目标,然后朝着这个目标一步一步前进)其次,要善于掌握机会并学会放弃机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因为总是做超越自己能力的事情,只会打击自信心和积极性;另外,创业需要创新,还是淘宝这个例子,淘宝上这么多的竞争者,我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店铺比别的同行的店铺卖的多,这样可能就要从创新去想了,例如我要卖一件衣服,另一家店也在卖和自己相同款式的衣服,那么我应该怎么办呢,是不是应该采取一些措施,创新要简单、实用、能操作,就像前几年的牛仔裤一样,破洞的嘻哈风格风靡一时,也许这种风格是来自一些裤子破了,厂家又无法对这些服饰采取好的方法处理而得出的一种解决方法,这不是一种创新吗,最终的盈利比之前 的翻好几倍吧。合理的利用社会资源
我们创新创业者不可以守株待兔,要合理的利用社会的资源来提高我们创新创业的效率。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在我们创业的同时,我们要通过一些媒介来了解同行的经营状况,同行的销售方式,多参加一些论坛和资深人士多多学习。创新创业不是以盈利为最终目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这是我个人的看法。大学生创新创业不等同于赚钱,我认为创新创业是一种乐趣,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是一个锻炼能力,获取经验的过程。创新并不一定是轰轰烈烈的,有时一个小细节、一个小想法就可以改变一个企业的命运。创业绝不能有自我满足的时候,要时时有危机感,不能有一次失误,哪怕是出一次事故,那你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名声就没有了,创业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让别人接受你的产品,靠嘴巴说是没有用的。创业不能盲目,在创业前一定要进行全面细致的市场调查,最好是从事自己熟悉的领域。
大学生创业的必备条件
大学生有创业热情,但由于经验欠缺、能力不足、意识偏差等原因,导致创业成功率明显偏低。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是大学生很容易陷入的误区。因为他们长期呆在校园里,对社会缺乏了解,特别
在市场开拓、企业运营上经验相当匮乏。因此,大学生创业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一方面,靠在企业打工或者实习,来积累相关的管理和营销经验;另一方面,靠参加创业培训,积累创业知识,接受专业指导,为自己充电,以提高创业成功率。用智力换资本,这是大学生创业的特色之路。一些风险投资家往往就因为看中大学生所掌握的先进技术,而愿意对其创业计划进行资助。
创新创业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从选定创什么业,从经验上,资金上,心态上入手才是最好。团队合作也不错。
工程导论感想 篇6
——对机械工程的认识
谈到机械工程先来讲讲机械,中国的机械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五千年前的纺织机械、晋朝时期的连机锥和水碾、西汉时期的指南车和鼔车、东汉的地震仪、秦始皇时期的铜车马„„国外机械的产生要追溯到18世纪初,第一次工业革命产生蒸汽机和一些以蒸汽机为动力的近代机械的雏形,再到19世纪20年代左右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内燃机的产生带来了新的动力机械,开始了机械的迅猛发展。从机械和社会的发展来看,一个社会机械水平越高,生产力水平越强。现代社会也是一样,机械是现代社会进行生产和服务的六大要素(人、资金、信息、能量、材料和机械)之一,机械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之一,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综上可见,机械是一个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保证。
机械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如此之高,那机械工程呢? 机械工程是运用数学、物理等基础理论和有关机械方面的专门知识,结合生产实际经验,经济有效地解决在设计、研究、制造和运行各种机械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定义上可以看出,机械工程是一个系统性的全面的工程,可以尽可能合理的创造和最大化的利用机械。可见,在21世纪这样一个充满市场竞争和需要不断创新的时代,机械工程运用的好与不好,往小一点说,直接关系到一个企业的存亡问题,往大一点说,直接决定了一个国家机械工业方面的软实力。机械工程对国家发展如此之重要,对于未来希望成为工程师的大学生的我来说,没有理由不好好的了解机械工程。
机械工程包含机械工程中的力学、机械设计、机械制造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和车辆工程。每个部分都有其特定的理论
工程中力学包含:理论力学、流体力学、材料力学、震动力学、计算力学。这些力学是进行机械设计和制造的基础,学好这些理论才能知道运动以怎样的机构传递,能量以怎样的机器传递。
机械设计包含了很多的设计方法,除去传统设计方法不说,现代设计方法包含: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有限元分析、并行设计、绿色设计、创新设计、模块化设计和反求设计。其中有限元分析、绿色设计和反求设计令我印象深刻。利用电脑软件对设想的机械部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可以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利用行,如此以来,可以在不做出模型的情况下就可以清楚的了解结构的性能,节约了时间不说更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绿色设计方面,美国的废旧汽车利用可谓楷模,报废汽车再利用率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五,再利用零部件重量超过旧车的总重量的百分之七十五,可以说节约了大量的资源,对环境有了一个很好的保护,这点反观我的祖国,确实有必要学习一下,我国现在汽车每年的购买量都在大幅度上涨,随之而来的必然会有大量的报废汽车,这是新的产业,也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不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还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真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啊。这些设计方法中,最让我眼睛一亮的要数“反求设计”,二战战败国日本就是运用这种方法,以“一代引进,二代国产化,三代改进口、四代占领国际市场”方针,迅速的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的成果是对这种方法实质的最好诠释,中国也在使用这种方法,不过是歪曲了的,只顾模仿不懂得吃透他人的技术再创新,是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与发达国家的一个重要因素。模仿不可怕,可怕的是照搬照套!用好“反求设计”实现“比他人做得更好”。
机械制造技术包含两方面含义:
1、指用机械加工零件的技术;
2、指制造某种机械的技术。在制造技术方面,先进制造技术显得更适合现代化,通过将多方面的技术进行交叉、融合和集成,综合应用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制造过程,可以更经济更有效率更好的制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特别是三维打印技术,可以通过电脑造型,再通过3D打印机打印出模型来观察产品的合理性和可用性,方便效率高。
大学语文导论心得感想 篇7
吴老师的课堂总充斥着热情洋溢的朗诵,孜孜不倦的教诲,循循善诱的引导式提问,还有同学们那新颖不断的思想表露······这就是大学语文,不同于以往我们习惯的语文。
往日的语文,我们要做的只是认真听取老师的讲解,做好老师布置的每一次作业;而现在的语文,我们必须思考每一个问题,分析每一个现象,表达每一次的想法。其实,我们从来都会分析问题和现象,只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知识构造有不同深度的看法罢了。但是,表达每一次的想法,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这个无关机遇,就像每次上课时间,吴老师从来不会禁止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每次评价完一名学生的想法后,总会伴随一句“还有没有别的同学有别的想法?”或者“还有别的同学要补充吗?”······这个,就是机会。这样看来,机会总是平等的,至少在同一个课堂内如此。
“机会总是平等的,有时候成功与失败,得到与失去的区别只在于机会来临的时候,我们想不想,敢不敢,有没有抓住它。”这是我在最后的那节大学语文总结课上的发言,是我在整个学期里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发言。
没错,整个学期,我没有站起来回答过一次问题。但是我不想将它归于习惯使然,虽然我高中没有回答过什么问题,老师也没要求我们回答过什么问题。无可否认,在大学语文课上,当老师提出问题的那一刻,我心确实是胆颤的,对,我不敢。虽然有些问题确实答不出来,但总有一些我是可以表达我的想法的,但我没有站起来,虽然我知道只要我站起来就是一次锻炼机会;虽然我知道我的想法肯定够新颖;虽然我知道就算我答的不好也没人会笑话我;虽然我知道不发一两次言的话期末成绩可能会有点难过······但是我仍旧没有站起来。 有时候,连我自己都会鄙视自己,连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都不敢抓住,然后,一连串的机会就此消逝,一个学期就此过去,一个课程即将结束,但是,我还没站起来啊!
终于,最后那节大学语文总结课上,我站起来了一次,暂且不论是不是老师强制性的要求,但我终归还是站起来了。坐下去之后我才发现,其实我的心情很平静,把想说的说了出来,心情真的很愉悦。很庆幸,至少我抓住了这个机会,它让我明白其实站起来或者继续沉默只在一念之间,超越自己还是沉沦,也由自己掌握。这让我更有信心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自己一点自信,多给自己一点激情,每次有想法的时候多一点冲动,说不定我一下子就站起来了!
努力拼搏的我们都想成功,但要成功,除了拼搏,机遇也总是必不可少的。无可否认,我们每个人都想抓住机遇,但大部分时候机遇总是伴随着风险,这时就要看我们敢不敢抓住;当我们下定决心要行动的时候,不要忘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句古老的箴言,要让自己有抓住机遇的能力。
【法学导论课后感想】推荐阅读:
中国石油大学法学导论10-25
工商管理导论感想08-10
学《临床医学导论》感想11-12
法学专业毕业实习感想09-11
工商导论06-29
艺术导论06-29
信息科学导论06-28
食品科学导论11-02
环境导论科技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