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2024-09-19

浅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通用8篇)

浅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篇1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之制度文化建设

目录

一、制度文化含义

二、制度文化特点

三、制度文化构成

四、制度文化建设

所谓校园文化是学校道德规范和教育目标的总和,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延续和补充,是整个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社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途径,是素质教育思想的体现。是学校在长期教育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师生所认同的有校本特色的行为规范、教学原则、培养目标、学校传统等因素,包括物质文化、制度和行为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次。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是显性的;而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基础,是内隐的。制度和行为文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中介。制度文化在协调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保证社会的凝聚力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显著作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

一、校园制度文化的含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自身生存、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主动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体制、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和民间的礼仪俗规等内容。是文化层次理论要素之一。所谓文化层次理论包括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人类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法律制度、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等,都是制度文化的反映。校园制度文化则是实现教育目标而制定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学校行政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等内容

二、制度文化的基本特点: 第一,制度文化的内涵包括各种成文的管理制度和行为规范。

第二,制度文化凝聚了学校师生的群体智慧,并通过师生的实践传承。第三,制度文化的基本核心,是由学校的发展产生和选择而形成的一套传统观念,尤其是系统的价值观念。

第四,制度文化作为一种系统或体系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它是师生活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它又必然成为限制师生不规范活动的因素。

第五,制度文化以物质条件为基础,受地域、民族、风俗、经济条件的约束,而异彩纷呈,表现为多样性。

制度文化的特点表明,制度文化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着的活的过程。制度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一方面物质文化的发展推动着制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制度文化对物质文化又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可以推动、也可以阻碍物质文化的发展。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那样:“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

三、制度文化的构成

制度文化是三个层面构成的:一是学校传统、习惯积累形成的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二是由学校管理者根据上级规定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三是包括机构、组织、设备等的实施机制层面。其中,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是一个自生自发的规范层面,反映着师生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等文化因素。制度文化的高级层面则是一个管理者的理性设计和建构的制度层面,制度文化的基本层面与高级层面是相互统一与协调一致,是实现制度文化功能的关键。

四、校园制度文化的建设

1、制度建设要 “以人为本”

制度文化凝聚了学校师生的群体智慧,并通过师生的实践传承。任何制度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它的制定必须要有针对性,实效性,要充分发挥制度的激励作用。要通过师生反复的讨论、修订,让师生认识、理解、熟悉、最后习惯性执行。这样制度有人性化的内容,有钢性化的条款。推行起来顺利。

2、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加强对管理者的培育,以此带动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是有关学校生存发展的关键性工作,学校管理者特别是主要领导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学校中的重要管理者,不仅应当是制度文化的设计者、倡导者、更应当是模范的实践者。领导者应该率先垂范,以自己的良好行为为学校的制度文化提供可见的形象。

3、树立典型,榜样引领

制度的最终目标是增强师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师生的纪律性、自觉性。形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既要强调制度的约束力,更要重视它的激励作用。因此,制度文化建设要树立典型,正面引导,通过榜样引领师生的行为。

浅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篇2

随着在我国在自身实力上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整体现状已在逐渐与外国发达国家不断减小。作为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基层群众对于国家整体上的建设有着重大的贡献。这样的贡献表现在了基层群众自身各个方面素质上的提升。国家政府等相关部门是应以为人民群众服务为前提下存在的, 所以政府为基层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福利与生活保障是其自身最为主要的任务。这样的任务不能单单只体现在物质层面上, 在文化的需求上要给与群众最大程度的满足。所以在整个文化建设中, 对于基层文化队伍, 我国相关人员及部门必须要充分了解并予以保护, 维护好整个社会文化大环境的氛围。

一、群众文化队伍的具体结构

(一) 队伍主要力量

作为基层文化队伍, 其内部的主要中间力量当属基层百姓。整个队伍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目标, 其目的是更好带动我国总体文化发展。文化建设工作主要面对的是群众, 所以整个队伍以基层群众为主。但也不能仅仅只存在基层力量, 起领导作用的应该是具有实际权利的政府或是相关部门。队伍中的基层群众知识成员, 在发展文化活动上的经验明显不足。在这一点上, 就需要正确的领导与指正, 避免建设工作和发展方向出现偏差[1]。

(二) 文化队伍的特点

基层群众文化的建设是一个长久的过程, 也需要走可持续发展路线。基层群众依靠其自身发展文化建设容易出现不当的情况, 所以文化队伍将直接引导基层群众在此方面的整体走向。究其文化队伍的特点, 其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 能有效传递对于精神建设领域上的主要思想标准, 实现理念上的正确传达。在一点就是队伍整体化、统一化, 在建设上有着统一目标, 有强大的群众凝聚力, 可以系统的保证整个基层群众文化环境的统一。

二、当前基层文化队伍所需注意的事项

(一) 基层文化设施

从我国目前的现状上来看, 基层群众的文化素质与思想需要被提高。提高的手段需要被注意。最为有效又简单的方式就是增加基层文化设施。这种类似的公益性设施和场地在城市的各个地区都可以看到, 是群众进行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某些角度上, 设施的建设与实用程度也证明了我国社会的和谐程度。虽然不是唯一的考量指标, 但却对基层群众工作之余有着巨大的意义, 对于总体生活水平与自身精神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 日常工作生产中对文化的传导

社会是由各种分工不同的团体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系统。在文化上的建设应予以投入到各个层面, 不能仅局限在业余时间。在各个领域中, 将文化这一概念具体化, 作为一种实际理论向各行各业传达, 将会对文化概念的普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对日常工作生产的队伍管理与队伍建设, 是保障我国在满足大众文化需求上的必要手段, 也将会整体拉动我国整体文化方面的进步, 在传播教育上有着深远的意义与影响[2]。

三、未来我国基层文化队伍的整体走势

(一) 文化队伍实力的提高

为满足我国均衡发展需求, 基层文化队伍的自身素质将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目前的文化体制处于良好稳定状态, 但远远不够。国家需要进一步健全文化发展的体系, 需要依据自身发展前景制定相关的社会文化政策, 不留余力的投入到整个实际操作中去。对于文化队伍的建设就更应该格外关注, 在整个队伍中加强各方面的培养, 将其内部成员的自身文化底蕴提高。对于领导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班子来说, 要格外严加把控, 保证思想传达上的准确无误, 确保相应手段能够将整个队伍引领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二) 基层文化建设对我国发展的意义

我国相较于外国发达国家, 需要学习并改善的地方还有很多。基层文化对于我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意义重大, 关乎着整个国家的发展趋势, 代表着整个国家的形势。所以在未来, 大力建设基层文化队伍并不断强化是必然趋势[3]。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 基层群众的生活水平是国家的首要任务。生活水平上就包括了物质水平与精神水平。在物质层面, 我国已经能够满足基层群众的需求, 精神需求也就是文化需求, 大力建设好文化队伍能有效将目前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拉上一个新高度, 对于我国的发展意义也影响重大。

总结:

综上所述, 我国在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建设工作上仍需投入更多精力。基层群众文化队伍的强大与否, 将深深影响着我国的全面发展, 对于群众的生活水平有着深远的影响。建设文化队伍的发展, 也就是在保证和谐社会的稳定, 对我国我来发展的整体走势有着深远的影响与重大意义。

摘要: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的背景下, 群众对于精神文明等方面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建设文化环境已经是控制社会和谐稳固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 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思想的传递显得尤为关键。基层群众是当前构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对于基层群众的把控以及在群众中的整体文化熏陶是发展改革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首先就要了解其内部环境, 并扩大整个队伍, 才能有效将其发展壮大。本文将对基层群众文化群体的建设与发展做出相关方面的分析与思考, 以此加强对我国整体文化环境的发展。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队伍,整体建设

参考文献

[1]叶艳瑜.加强基层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J].大众文艺, 2014, 07:23.

[2]周伟.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及文化队伍的建设[J].戏剧之家, 2014, 18:334-335.

浅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篇3

关键词:群众文化;人才; 队伍;建设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对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作出全局部署,为我国的群众文化建设事业指明了方向。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我国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状况与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部署不匹配,出现了失衡的状况。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把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摆在了突出位置,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文化要发展,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它为我国的文化建设在新的历史点上指明了方向。

一、当前我国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

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化需要一批有素质、有担当的人才队伍,他们是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战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借鉴他国的优秀文化,我国的文化建设虽然取得很大进步,但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停滞不前,甚至出现退步,归根结底是群众文化人才的匮乏,人才素质下降,出现群众文化人才危机,具体表现有:

1.群众人才总量下降,质量降低。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在文化上取得了一些显而易见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群众文化人才减少了,从群众文化人才在我国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就可以得到这个答案。在数量减少的同时,由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过分追求经济利益,群众文化人才的素质明显下降。

2.群众文化人才结构比例不合理。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行业发展格局出现了新的变化,原来的一些产业遭到大洗牌,涌现出一批又一批新的行业。由于人才培养存在滞后,这些行业文化人才极度缺乏,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3.群众文化人才培养失衡。在群众文化的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具体的文化产业人才需求,造成某些人才不够用,而有些人才又过多,素质较差,不能很好的适应文化产业的要求。

二、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

新形势下,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当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只有解决好群众人才队伍建设,才能促进我国的文化事业再次迎来大繁荣、大发展,才能保证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事业长盛不衰。

1.加大力度优化人才结构。要认真落实群众文化人才培养精神,大力引进我们急需的人才,调整群众文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方式,优化人才布局。同时要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创造良好的土壤。我们可以面向社会招聘我们急需的文化人才,通过严格的考核,并选择好适合的岗位进行培养,同时,要结合当下的群众人才现实环境,正确区分人才培养的轻重缓急,要放远眼光,把握群众文化发展的整体趋势和脉搏。对于现有岗位上的人才,要进行合理优化,扬长避短,加强教育培训工作,不断提升人才的运用层次。

2.优化群众文化人才培养环境,完善群众文化人才管理体制;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首先,激励可以提升人的创造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他们从事的工作能够更好的开展,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此同时要完善群众文化人才综合考核标准,以人才实际的业务能力为核心,辅以道德品格、文化素质、文化成果为考核要素,使群众文化人才的考核能够更加科学、合理、完善,并保证群众文化人才的过硬质量,确保群众文化人才培养机制能够永葆生机,总是充满活力。其次,要完善优胜劣汰机制,根据人才评价体系考核出的结果,要执行优胜劣汰,确保文化人才有一种危机感,使他们产生不停学习和提升自己的动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我国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素质。

3.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群众文化人才培养体系。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如实调查清楚我国群众文化人才目前的实际状况,数据一定要真实可靠,并建立好群众文化人才资源库。其次,要善于调动和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在合理运用公共资源等可用资源的基础上,政策措施要更合理地向群众文化产业倾斜。同时,各级人才培养机构要善于运用政策导向,加大力量对群众文化人才进行培养,从而不断充实我国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

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建设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我们要把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这项事业当成一个长期的任务来抓。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并始终遵循方针路线,我们相信我国的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定会不断取得新成果。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 1999.

[2]文化蓝皮书2001-2002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浅谈交通文化建设 篇4

交通文化是社会文化和交通建设与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集中反映了交通行业的基本性质、精神风貌和进步水平。因此,我个人认为搞好交通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剖析交通文化。交通文化由于植根于交通行业的土壤,把交通工作的实践上升到文化,使交通文化不断积淀、传承和发扬。

1.责任文化

建设责任文化,是交通行业对全社会的郑重承诺。

2.和谐文化

建设和谐交通,不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交通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惠民文化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流动载体,沟通生产和消费,是经济发展诸多影响因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使广大群众切实感受到交通人的工作成果,取得他们对交通发展的认同和支持,充分体现交通事业的社会性、共用性和公益性。

4.安全文化

安全问题已成为执政为民的重要内容,在行业层面已成为人性化管理的核心内容,事关行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形象。

5.廉政文化

把廉政文化建设推向深入,发挥廉政文化的导向作用、激励作用、约束作用,努力营造“不愿贪、不能贪、不敢贪”的工作氛围。

二、落实交通文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加强交流指导。深入实际,了解新情况,分析新问题,及时发现、总结、推广和交流文化建设的新经验。经常开展检查和指导,促进基础单位交通文化建设的规范有序进行。

三、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

交通文化是交通事业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交通人应具有的行业规范和思想境界。交通要生存、发展和壮大,必须加快交通文化建设的步伐。

用交通文化推动行业的发展,从实质上讲,它本身就是一种管理,是更高意义上的管理。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行业发展经验,深入推进交通文化建设,凭借文化力,增强发展力,提升竞争力,促进交通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交通文化建设要坚持不懈,交通文化建设任重而道远,我们既需要有满腔的热情,更需要做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这样才会出现累积效应,才会产生从精神到物质的新飞跃,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才能用文化的力量不断推动行业焕发生机与活力。

孙中实

浅谈法院文化建设 篇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庄严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的时代,基层人民法院要有新的作为,各项工作要有新的更高的发展。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基层人民法院的整体素质和形象,对于保证公平公正司法,满足人民群众新的司法需求,实现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意义十分重大。基层法院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应当做到五个结合。

一、与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相结合。理想信念决定政治方向,人民法院作为在党领导下的司法机关,要保证各项工作不偏离正确的政治方向,就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增强“四个自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决同违背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言行作斗争,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始终做到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宪法和法律,努力建设一支让党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基层法院队伍。

二、与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思想道德决定法官的品行,法官品行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司法廉洁、法院形象和司法公信力。基层法院要以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为重点内容,以培育社会主义高尚道德情操为重要抓手,努力塑造法院干警良好的精神世界,严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规范法官的职业行为,保证司法活动公正高效廉洁,以严格的司法礼仪和文明的言行举止,维护法院尊严和法官形象。加强对法院干警八小时以外的行为的监督,要求干警在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方面要比普通公民有更高的标准,防止日常生活中的不当、不雅行为损害队伍形象。

三、与加强法院文化建设相结合。文化是精神的积淀,文化建设对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法院文化建设要有助于促进法院的队伍管理,有助于提高审判执行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通过开展干警喜闻乐见、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引领干警积极向上的思想力量,培养干警文明高尚的行为习惯,缓解干警的办案和工作压力,增进各部门之间的团结协作和干警之间的友谊,增强干警的职业尊荣感,让基层法院在浓烈的文化氛围中健康发展。

四、与加强业务能力建设相结合。业务能力直接影响办案质效和司法公信力,基层法院的法官人数和办案数量均占全国法院系统的80%以上,特别是裁判文书上网和庭审网络直播的常态化,法官的法律素养、办案水平、驾驭庭审能力都必然受到全社会的评判,一份质量粗劣的裁判文书、一次不规范的庭审活动都会给整个法院队伍形象造成重大损害。因此,基层法院必须高度重视员额法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业务能力建设,通过加强学习、加强业务培训和交流、严把员额法官的入口关、畅通淘汰不称职法官的渠道。通过能力培养,提高队伍素质,提高司法质效,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

五、与加强纪律作风建设相结合。纪律松懈、作风不良与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司法腐败更是与精神文明建设格格不入。基层法官与人民群众打交道最直接、最广泛,基层法院的纪律作风直接影响司法公正、影响群众利益,必须以抓铁有痕,踏石有印的决心,狠抓纪律作风建设。要以严的制度管理和规范干警的行为,以铁的纪律纠正和查处干警的违纪行为,以零容忍的态度,坚决清除队伍中的害群之马,纯洁基层法院队伍,以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实现法院风清气正,法官清正廉洁,司法公正文明。

【篇二】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文化自信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体系和文化价值的肯定、坚持与弘扬,文化自信的最终目的是文化自强。文化自强是一个民族、国家和地区增强文化软实力,扩大文化影响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法院的发展,离不开法院文化的支撑,法院文化是法院事业发展的“根”和“魂”。加强法院文化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文化发展目标和战略,找准法院工作与文化建设的切入点、结合点与着力点,积极培养法院文化的自信。

文化自信是法院事业发展的“软实力”。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国家、地区、单位、部门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发展的“软实力”,主要体现在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发展理念的指导性上。而人民法院在这些方面的体现尤为明显。法院机关以作为求地位,以创新求发展,工作亮点迭出、成果纷呈,究其原因,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发展理念的导向等文化因素起了重要作用。提升法院的“软实力”,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不是建立在虚无的基础之上的,我国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自身的文化传统,它贯穿于我国老百姓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各个方面。法院文化作为一种特定的群体文化,是人们社会行为的产物,是我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传承,与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法院文化的生命力深藏于我国法律文化传统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法院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根植于民族的物质文化、心理文化、行为文化,并打下深深的传统文化的烙印,并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法律文化。因此,要提升人民法院的文化“软实力”,必须立足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批判继承,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赋予传统法院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文化样式,使之保持民族性,具有时代性,与现代法院文明相适应。

文化自信是法院队伍建设的“精气神”。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各行业加强和改进队伍建设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其实质就是在新形势下运用文化提高人、造就人的功效来塑造本行业队伍人格、信念、精神、作风、行为准则,使文化建设成为队伍建设内隐于心灵、外显于精神风貌的“精气神”。法院系统文化建设正在于通过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态文化包括精神文化的综合效应,来提升法院队伍的思想品格,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遵循职业要求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铸就法院队伍的“精气神”。要加强法院队伍的精气神,就要弘扬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的职业道德,在日常的法院工作中保持永不衰竭的工作热情,防止职业倦怠。并且要饱读诗书,陶冶情操,升华思想,培养出人民法官良好的气度、气质,用优秀的法院文化推动法院建设和群众和谐关系构建,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文化自信是法院思想政治工作的“润滑剂”。社会的进步带来了人们对文化进步的需求,文化建设越来越成为新时期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增强以人为本、人文关怀亲和力,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方法的重要举措。其途径就是运用形象化教育、典型示范、文体活动等形式,营造思想政治工作的浓郁文化氛围,求得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功效,使之成为吸引融合人、感染激励人的“润滑剂”。同时,要不断强化“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核心价值观,在教育中提高,在实践中锻炼。

文化自信是提升法官自信心的重要源泉。没有文化的自信就无法承担起宪法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为此我们要深刻认识文化在法院工作中的地位作用,正确把握法院文化发展的规律,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主动担当,做到高度的文化自觉;

更不要忘本,把深厚的民族传统文化、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法院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以开放包容的胸怀、辩证取舍的态度增强法院文化自信。

【篇三】

何谓法院文化?法院文化是法院群体在长期的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形成的一种共有的精神,是其特有的,共同遵循的一种价值观念、思维模式、行为准则以及与之关联的物质表现的总和。以此来看,法院文化可分为行为文化和物态文化。物态文化是法院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法院文化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它主要体现在法院物质文化建设层面。其基本要求是追求、营造威严、庄重、公平、亲切、平等,使人警醒、催人奋斗的法院文化氛围。一是法院基础设施建设要具有文化特征,如兴建雄伟的审判大楼,威严的审判法庭,悬挂神圣的国徽、天平徽章,以突出法院公正、高效、文明、廉洁的特色。二是通过物质载体营造良好法院文化氛围。如在法院建筑物外墙制作与法有关的浮雕、壁画、图案;

利用草坪绿化镶嵌天平徽章图案,在办公楼走廊墙上悬挂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法律格言警句等,让人长期置身于浓厚的法制文化熏陶,不断感知、认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人感受到法院的每一个空间都折射着法治的光芒,每一缕空气都弥漫着正义的气息。除此之外,还须加上一点就是法院要确立自己的院训,铸刻或镶嵌于法院的醒目位置。

法院应像一些著名高校立有自己的校训一样,确立自己独特鲜明的院训。人民法院院训是一个法院的精神力量、价值追求和行为规范的体现,也是法院文化意识的体现,是在长期的审判实践中形成的理念、经验、智慧的高度概括,是法院文化的核心内容。院训可彰显法院文化底蕴,树立优良院风,提升司法良知,砥砺法官品格。院训将作为一个尺标,激励和劝勉法院的全体干警,即使是退休多年的老法官也会将院训铭记于心。另外,院训是一种法律文化的体现,是一种直接面向社会的精神标志,能够为法院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

法院确立的院训应具有以下特点:1、稳定性。这里所说的稳定性是指相对稳定性而不是指绝对稳定性。相对稳定性是指一个法院的院训经过历史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而保持自身的相对独立和不变性。就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作为清华大学的校训一样,从最初建校开始,就一直作为清华师生的言行典范和行事准则,伴随着一代代清华学子的成长、成才。2、时代性。一个法院的院训保持相对稳定性的同时也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体现了院训受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制约的特点3、鲜明性。我国从上至下分为最高人民法院、高级人民法院、中级人民法院和基层人民法院四级,还分普通法院、军事法院、海事法院和铁路运输法院等不同类型法院,除此之外,发达城市法院与落后地区法院等这些法院所追求的价值取向,所秉承的审判理念和所确立的行为规范等是有所不同的。因而每个法院的院训都体现出鲜明个性化的特点。如广西北海海事法院的院训“公心立正义,厚德济沧海”就很具有海事法院的鲜明特色。4、导向性。作为法院审判理念集中表现的院训,影响着该院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风气以及法官品格的形成,具有规范该院干警的行为的作用,将引领法院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总之,法院确立自己的院训是法院精神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鲜明的法院院训高度凝炼了法院干警对事业、对精神的追求,支配着全体法官的价值取向,能营造法官团结、务实、敬业、奉献的职业氛围,增强法官群体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还能在全社会树立起法律的权威,推进法院文化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篇三】

xx院长曾经指出,“法院文化是人民法院在长期审判实践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制度规范以及相关物质表现的总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

可见,法院文化建设涵盖了法院工作的各个领域,要想抓好法院文化建设就需要将其与执法办案、审判管理、队伍建设、基层基础等工作密切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各种载体,增强文化建设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从而使忠诚为民、公正廉洁、学习创新成为这个群体的思想主流和行为习惯。

一、关于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内涵

既然是人民法院的文化建设,那么就离不开鲜明的政治色彩,更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由此推断,与人民法院的功能定位与职业特质相关联,文化建设的内涵至少要体现四个方面:

一要体现时代特征。我国法律文化历史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作为一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古老国家,如今的人民法院文化中的诸多要素源自于我们对前人的继承。比如公平正义、廉洁奉公等司法理念,到任何时候都是我们司法事业的重要基石。当今中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比公正、廉洁更重要的是对党和国家忠诚、为人民群众负责。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明确指出了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时代特征。这一点,应该成为我们开展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

二要体现职业精神。每个职业有着自身不同的特点和操守。法院和法官是法律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最具特质的职业精神当属清正廉洁。法官若不能洁身自好、独步清流,则有别于一个军人、一个医生、一名官员的渎职,它将动摇整个社会的良心和人民对公正的信仰。所以说,法官职业道德、法官行为规范的养成,从一定程度上讲,其实比拥有良好的法律知识更为重要,这是我们开展法院文化建设,要始终牢牢抓在手上的内容。当然,这并不意味放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而是加强人民法院和法官自身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三要体现价值取向。有专家学者认为,文化是文明的外在体现,文明是文化的内在判定标准和追究。简言之,文化是多元的,文明是一元的。我们人民法院搞文化建设的终极目标,无外乎就是实现司法文明。那么,这种文明靠什么来体现,就是我们不拘一格的文化发展形式和内容,所体现出来的法院精神共同指向的一个目标,我的现有理解就是价值取向,即“三个至上”的集中体现。具体到执法办案的实践中,就是通过积极践行“两为”工作主题,实现矛盾及时有效化解、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等等。

四要体现积极体验。从某种意义上讲,法院文化建设应该是更高层次的法院管理。大家都清楚条件反射这个原理,法院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反复加深一种认同,才能形成良好的走势并迎来明朗化的发展前景。因此,在法院文化建设中,要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方法,正确积极地引导广大法官和其他干警追求什么、摒弃什么。让大家在思想的熏陶中、内心的取舍中、良知的感受中,迈出无愧于这个时代和人生的积极步伐。

二、关于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途径

人民法院的文化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兼顾。从具体操作上来,我认为要与法院工作紧密联系,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着重从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定位、精心摆布、抓好落实:

一是找准思想定位。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首先离不开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只有从思想深处真正重视法院文化建设,才能切实纳入各级法院领导班子的重要议事日程,走出“就文化抓文化”的思想误区。也唯有如此,法院文化建设方能与法院整体工作水乳交融,在全体干警的日常行为、工作标准和价值追求中释放出来,于司法过程中折射出一个群体的精神、一个法院的司法文明程度。

二是找准目标定位。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抓不懈、常抓常新”的系统工程。从法院的职业特征来定位,特别是基层人民法院来看,应以实现“八化”为文化建设的致力方向和文明体现。“八化”的基本内容为:服务大局要实现法治化、司法监督要实现公开化、和谐发展要实现民主化、管理机制要实现标准化、案件质量要实现公信化、队伍建设要实现职业化、基础装备要实现现代化、资源配置要实现合理化。集中塑造公正、高效、文明、和谐的人民法院良好形象。

三是找准内容定位。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张述元同志在今年年初全省法院工作会议上指出,法院文化要加强思想文化、道德文化、行为文化、廉政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六项建设”。总体上看,基本上囊括了法院文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从中也不难看出,法院文化建设涉及软件的东西多,涉及硬件支撑的比较少,随时随地就可以抓,抓好了很容易见成效。换言之,一个物质装备落后的法院同样可以成为法院文化建设的领跑者。法院文化更多体现在我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工作效率、司法作风等外在形象和内在修养当中,只要我们用心血去浇灌,就能结出法院文明的硕果。

四是找准措施定位。加强法院文化建设,全国各地法院提出并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想法和措施。比如搭建教育平台、文艺平台、示范平台、网络平台等,不一而足。这方面的措施,大可以借鉴,也可以创新,要的就是好使管用、入心入脑、成为主流,以多种多样的法院文化载体,陶冶干警情操、提升司法境界,把文化建设渗透到法院工作的各个层面,使执法办案和文化建设实现良性互动。

三、关于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保障

谈及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保障问题,感到涉及的方面很多。但基本的保障问题,笔者认为主要是组织领导、制度机制、物质保障和学习创新四个方面。

一是组织层面。众所周知,在法院工作的同志,绝大多数是党员,尤其以党员领导干部和党员法官居多。所以,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之一,就是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走在法院文化建设的前列。而且,完全可以通过传播我国特有的红色文化,使其在法院文化中一枝独秀,形成示范带头作用,起到以点带面的辐身效应。另一方面,任何一项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有力的组织领导。以法院党组、党支部为基本单位的领导班子,只要身体力行,正确引领,一定会形成一把手抓、抓一把手,自上而下、层级负责的组织领导体系,切实把法院文化建设牢牢地抓在手上抓出成效。

二是创新层面。学习可以解决两个层面的问题。一方面,可以不断提升法官职业群体的整体素质,这是开展法院文化建设本身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掌握和发现更多法院文化建设的内容与载体。正所谓,“创新源自于模仿”。学习的内容应涉猎广泛,遵循“形散而神不散”的原则,通过必要的知识储备、良好的视野角度、广泛的学习交流,使法官文化建设的内涵和形式愈加丰富,而且也在借鉴经验中实现少走弯路的目的。

三是制度层面。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法院文化建设活动,都要在制度设计层面进行精心的谋划。谋划的原则,应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带动一般为宜。值得注意的是,法院文化建设的本身是一门集中体现思想文化内涵的艺术,有别于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干不好工作就扣发奖金的简单管理行为。这种情境下的制度机制,更类似于温情的玫瑰,令人向往崇尚文化带来的感动与惬意。

四是物质层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物质保障是我们更好地开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法院文化建设方面的物质保障而言,应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有条件的法院可以在物质保障上考虑得更充分一些、更便民利民一些。但切忌不宜搞华而不实,甚至产生轰动效应,在人民群众心目中造成负面影响。条件暂时不具备的法院,要因地制宜,量体裁衣,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软实力”建设上,走出物质贫穷但文化不贫穷的道路来。

总之,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历久弥新、催人奋进的伟大事业。只要我们能够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创新求实,就会开创法院文化建设与人民法院事业共同繁荣的新局面,更好地实践“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工作主题。

【篇四】

十九大报告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阐述道“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历史变革,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并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作为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者,司法工作人员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使命和责任。这就要求我们勇敢的承担起这份历史责任,将建设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和使命融入我们的工作学习当中。具体而言,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践行:

首先,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开门见山的提出了大会的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我们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不懈努力。作为司法工作一线的干警,我们必须牢记总书记嘱托,在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在坚定政治定力、增强品行感染力、提升素质说服力等方面狠下功夫。学习贯彻好党的十九大精神做好讲党性党纪的带头人。

其次,带头搞好学习。十九大报告已经绘就了中国到本世纪中叶发展的宏伟蓝图,明细了各行各业、各领域、各条战线的未来任务和发展目标。作为一名政法干警,当务之急就是要原汁原味、逐字逐句的学习十九大报告,特别是关于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法治社会、法治政府的重要论述,真正搞清楚、弄明白报告的精神实质、核心要义,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向十九大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路新战略看齐,自觉用十九大报告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积极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再次,要全面贯彻落实。“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十九大报告已经响彻神州大地,报告中把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摆在了突出位置。凸显了党中央对法治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作为一名一线政法干警,就必须要深刻理解、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落实公平正义根本任务体现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上、行动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全面提升履职尽责能力和业务工作本领,积极立足于人民法院的工作实际,做好表率、当好头羊,为实现社会公平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而奋斗。

最后,在实践中完善自我,提升业务水平。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也是促进人的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刚毕业进入工作岗位的新人,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和勇气投入细致琐碎的工作中。人民法院的工作虽然纷繁复杂,但极其严肃和重要,任何一个小的失误都会对当事人、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力造成巨大的损害。特别是对于案件量巨大的渝北法院而言,更加需要我们在工作中精益求精、求真务实、任劳任怨。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我相信,通过认真的学习和踏实的工作,一定能尽快融入司法工作当中,理清工作的方方面面,为人民法院的工作奉献自己的力量。

【篇五】

法律是沉默的法官,法官是会说话的法律,法官在以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进程中担负着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贯彻法制精神的职责。作为一名法官,我们如何肩负起这份神圣的职责。身着法袍坐在审判台前,我们是庄严和正义的化身,由不得我们有半点差池。如何做一名合格法官是新时期法治时代,我们面临的新课题。我认为,法官品格和法官素养是做一名合格的法官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法官的品格和法官素养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职业道德、法律信仰、公正司法和司法能力。其中,职业道德是法官的职业生命;

法律信仰是法官的职业精神;

公正司法是法官的职业追求;

司法能力是法官的职业基础。在当前和今后一个很长的时期,我们要提升法官品格和法官素养。

一、加强职业道德修养

法官职业道德,是关于法官作为行使审判权的专门人员所应当具备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可以从如下六个方面入手:

1、保障司法公正。要求法官在履行职责时,切实做到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在审理案件中保持中立,自觉遵守回避制度,谨言慎行,避免因个人言行导致公众对司法公正产生怀疑。

2、提高司法效率。要求法官勤勉敬业,全身心地致力于履行职责,在保证审判质量的前提下,尽力缩短办案周期,节省当事人诉讼成本。

3、保持清正廉洁。法官在履行职责时,不得谋取任何不当利益,不得参与可能导致公众对其廉洁形象产生不信任感的商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法官不得兼任律师、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人的法律顾问等职务;

不得就未决案件给当事人及其代理人、辩护人提供咨询意见和法律意见。

4、遵守司法礼仪。法官应当保持良好的仪表和文明的举止,尊重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人格尊严,自觉维护人民法院的尊严和法官的良好形象。

5、加强自身修养。法官应当加强品德和业务修养,具备忠于职守、秉公办案、刚正不阿、不徇私情的理念,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的良知,正直善良、谦虚谨慎的品格,娴熟的司法技能,享有良好的个人声誉。

6、约束业外活动。法官必须杜绝与公共利益、公共秩序、社会公德和良好习惯相违背的,可能影响法官形象和公正履行职责的不良嗜好和行为。如:法官应当谨慎出入社交场合,谨慎交友,慎重对待与当事人、律师以及可能影响法官形象的人员的接触和交往,以免给公众造成不公正或者不廉洁的印象;

法官不得参加营利性社团组织或者可能借法官影响力营利的社团组织等。

二、坚定法律信仰

法官作为法律的化身,捍卫法律的尊严是其神圣职责。法官的工作绝不仅仅是依法判案,更重要的是要用自己的全部身心去诠释公平正义的法律精髓。法官的这些职业特点要求法官必须具有坚定的法律信念。

1、法官坚定法律信仰就是要牢固树立和始终坚持“三个至上”。始终坚持党的事业至上、人民利益至上、宪法法律至上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科学论断,是新时期人民法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法官坚定法律信仰,就是要在“三个至上”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坚持依法办案。

2、法官坚定法律信仰是法官公正司法的内在动力和精神支持。司法公正来源于法官对法律的无限忠诚。法官的审判活动自始自终都要贯穿法律责任和道义责任。法官只有获得了法律信仰的精神支持,才能具有坚强的守法精神和勇敢的护法品格,进而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在这种动力的推动下,法官才会孜孜以求地善待自己的职业,并在案件的处理中获得职业崇高感和成就感。

三、坚持公正司法

公正司法是指法官在审判的过程和结果中,坚持公平正义的原则。公正司法要求法官要善于把握好以下五种关系:

1、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的关系。查清客观事实,并以此裁判案件,是法官的理想。法律对法官判案有着严格的审限规定,在不能查明客观事实的情况下,法院不能拒绝裁判,这是一条司法原则。为了裁判案件,通常在证明标准上都采用了“法律事实”的标准。尽管法律事实以客观事实为追求目标,但是受客观条件的限制,二者不一致的情况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法官按照证据法的规定,辨别、核实证据的法律效力,并据此作出公正的裁判。

2、依法裁判和自由裁量的关系。严格“以法律为准绳”办案,是法官司法的大原则。但是,将法律规范对号入座地适用于案件不是法官司法的全部,当法律规范过于原则或者晦暗不明的时候,法律只是公正规则的框架,要就要求法官能够正确地运用自由裁量权,当然,自由裁量权还是慎用为好,最高法应加强案例指导工作。

3、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的关系。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前提,只有程序公正才能保证审判结果的公正;

实体公正是程序公正的价值目标。因此,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对法官而言,重视程序制度的价值,对于克服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具有重要意义。

4、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关系。裁判的社会效果侧重于法的价值和普遍正义,裁判的法律效果侧重于法律的证明和个案正义;

裁判的社会效果是法的价值的实现,是法的创制依据和实施的动因。而裁判的法律效果的实现,也应该导致法的价值即裁判的社会效果的实现。因此,任何与“两个效果”背离的裁判,都将是不当的裁判,而法官的职责和智慧恰恰是把两者有效地统一起来。

5、坚持党的领导和严格依法办案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确保人民法院工作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法官要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在工作中要有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政治智慧,要依法行使审判权,把党的利益和人民利益与严格依法办案统一起来,更好地促进法治国家的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四、提高司法能力

法官要具有良好的司法能力,这是确保法官公平公正处理案件的基本素养。不断加强司法能力建设,是法官实践司法为民的必由之路。具体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提高逻辑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将法官从纷繁复杂的案件材料中提炼出至关重要的信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案件的关节点,理清案件的脉络,从而合乎情理地推出法律决定的结论,并且对决定理由进行说明和论证,使其具有说服力。只有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才能辩法析理,胜败皆明,输赢皆服。

2、积累经验。法官要具备足够的社会经验和阅历,才能对人生和社会有深刻的理解和领悟,体会到一个社会成员所实施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具有什么样的社会意义,进而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法律评价。因此,我们需要传帮带,需要借鉴老一辈法官的经验,在审判实践中积累成自己的经验。

浅谈校园文化建设 篇6

红山镇东汤河小学吴高峰 【摘要】: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不仅彰显着一个学校发展的理念,更彰显着一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发展的内涵式品牌。校园文化建设包括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在这样的环境里耳濡目染,学生的审美趣味就会不知不觉提高,学生的举止行为才会日趋规范,学生的情感才会不断得到丰富补充。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更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教育可持续发展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

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从课内到课外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的影响,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摄取精神营养,因此才可以培养出多方面的有用人才。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

1、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教育的核心和本质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不断提高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要大力加强文化建设,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进而提升人的素质、协调人际关系、激发创造潜能。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增强既取决于经济实力,也取决于文化实力。而肩负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任,则要靠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学校则是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宣传和教育的重要阵地,因此,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校园文化彰显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

校园文化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它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学校发展的独特理念与发展特色,可以说,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校园文化以其独特魅力贯穿于一个学校的发展始终,它体现了一个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的精神环境、文化氛围和品味格调,特别是提高全体师生的凝聚力,营造优良的校风学风,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育优秀人才,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3、校园文化在信息化的今天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文精神的传承,并以此为基础,推动学校的发展。面对今天社会信息化、网络化的时代,校园文化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凝聚、激励和约束导向作用。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物质文化建设

1、校园环境建设不可忽视。

“只有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的环境,教育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学校的环境建设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反映,是学校特色的体现,是育人的基础工程。因此,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必须落实“净化、绿化、美化、硬化、规范化”等“五化”的要求。这样才能创设新颖、美观、大方的物质文化,给师生以舒适的感觉和美的享受。

(二)、精神文化建设

1、普及舆论文化建设,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以先进的事迹引领人。通过国旗下讲话、课堂教学、法制学校、校园广播、图书阅览、墙报橱窗、报纸校刊等各种途径和载体,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主旋律,引导学生读好书、学做人,使他们明确,自己是肩负历史使命的一代人,是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加强师德规范教育,引导教师以身作则教育人。师德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具有示范作用。在学校里,教师每天都在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广大学生。因此,教师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和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让学生在学校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教育。

3、抓好校规校纪建设,以严格的制度管理人。

正面引导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手段,但这种教育是倡导,不带有约束性,因此还要制定各种制度,规范学生行为。管理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约束功能。要以《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依托,制定更加具体、针对性操作性更强的标准和要求,如《学生—日常规》、《学生文明“十不”准》、《课堂常规》、《学生奖惩条例》等等,促使学生行为由被动变为主动、由他律变为自律,最终内化为一种良好的素养,养成一种规范的道德行为。

4、结合校园文明创建活动,以良好的氛围熏陶人。校园文化建设要与校园文明创建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构造校园文化的运行机制。以基础道德修养为切入点,以校园环境综合治理为突破口,以“文明学校”建设为中心内容,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学生”、“十佳教师”、“教书育人标兵”等活动,从而创设“美化、净化、优化”的育人环境,营造创先争优的精神氛围。

总之,学校的文化建设必须遵循学校特色和师生特点,从两方面入手,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我们要注意学校物质文化属于表层文化,是显性的;而精神文化才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主体、基础,是内含的。物质文化可以借鉴、模仿,可以在短期内实现目标的达成,而精神文化则需要同心同德,需要用心经营,需要积淀,更需要不断向传统内容赋予新的内涵。所以,在抓好环境文化建设的同时,更需要坚持不懈、扎扎实实地抓好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创建,以提升校园静态文化品位,拓展校园文化活动领域,创新和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构建具有农村特色的校园文化体系,努力形成学校以育人为本的校风,教师以敬业为乐的教风,学生以成才为志的学风、建立起政治方向明确、舆论导向正确、学术氛围健康、文化娱乐品位精美、道德风尚崇高、自然环境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用心去建设校园文化,力争以文兴校,以文培德,以文养性,从而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的人才。

浅谈群众文化队伍建设 篇7

一、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建设的重要性

(一) 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满足群众的文化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经济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大众的物质水平不断提升, 从而激发了社会大众对于其精神文化的需求, 这显然已经成为我国推进群众文化建设重要的现实性基础。另外, 在新中国建设的过程中应当做到社会大众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发展, 不能够一味发展物质而忽视精神文化, 改善社会群众的精神生活同样是社会主义建设总目标之一, 这是我国进行群众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毕竟,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不仅能够充分满足社会大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还能够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开展。

(二) 群众文化建设有助于现代化进程的顺利开展

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停留于经济的发展与政治的进步, 文化的发展创新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只有实现三方的共同协调发展方能够充分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和谐稳健进行。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文化建设领域, 群众文化成为其重要的内容之一, 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应充分意识到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不仅仅要做好经济、政治的建设工作, 同时还要充分做好文化建设特别是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 始终贯彻全面发展的基本原则。群众文化能够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精神支持与动力, 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

二、新形势下开展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对策

(一) 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的多元化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中离不开文化的发展, 而其中群众文化则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基础文化, 因此必须大力发展我国的群众文化事业, 特别是对于那些优秀先进的外来文化也应予以汲取, 毕竟优秀群众文化能够对于社会文明的良性循环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对于社会主义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意义, 热爱祖国、团结友爱以及惩恶扬善、艰苦奋斗等都是优秀群众文化的精神主旨。因此群众文化应当力求其多元化发展, 既要发展优秀的传统民族文化, 又要发展新时期的雅文化;既要注重乡村文化的培育, 同时又要积极推行城市社区文化的发展。

(二) 创设良好文化环境, 发挥群众文化功能

群众文化的建设离不开良好的文化环境, 因此创设和谐的群众文化环境以及文化场地就成为首要任务, 比较常见的文化活动场地有图书馆、文化馆、群众性艺术馆等地。另外, 在良好文化环境的基础之上, 还要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对于文化活动的参与热情, 对于先进的群众文化事例进行积极宣传, 从而使广大群众在自身的审美意识中实现对于本地群众文化的认同。对于那些优秀的文化及文明教育应当做好同广大群众的沟通交流工作, 特别是思想上的沟通与情感上的交流。同时还可以依托于群众文化大的载体, 在社区中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 并且每一场文化活动都应当具有相关的主题如针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或是针对于老年人的健康保健知识等。

(三) 把握重难点, 实现群众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我国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应当重视区域与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 特别是对于偏远的乡村地区以及进程务工人员的文化生活更应当做到有所兼顾, 实现统筹发展。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城乡之间出现明显的差距, 城市由于经济发展快于乡村, 因此无论是在城市建设还是文化宣传方面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如城市中一般会建设图书馆、文化宫以及青少年宫或是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场所, 并且城市中还会有定期的精彩文娱类演出等。因此, 城市居民的群众文化生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一面, 但是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偏远地区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农村地区等, 由于缺乏配套的城建设施, 加之人们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远不及对于物质的需求迫切, 这就导致了该地区的群众文化就难以得到很好地发展, 文化组织力量以及建设力量十分薄弱, 这也正是城乡群众文化发展不协调的具体体现。因此, 群众文化的建设就应当做到城乡及区域的统筹发展, 这也是后期我国进行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特别是对于那些城建设施明显落后的地区更应当先做好该方面的工作, 加大对于乡村及落后地区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 如可以设立更多的乡镇文化宣传站或是文化室等, 在此基础上积极开展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活动, 带动贫穷落后地区群众对于文化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最终目的就是进一步缩小在群众文化建设上城乡之间的差距, 做到协调发展。

(四) 注重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人才队伍储备

群众文化建设工作并非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同时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完成的, 群众文化的建设工作应当具有专业的文化工作者, 鉴于我国当前发展的现状, 基层文化工作者称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的主力军。要想切实做好基层群众的文化建设工作首先应当充分做好文化工作者的相关工作, 即对于现有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应当定期对其进行较为专业的培训, 从而能够实现人才队伍文化专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为后期的文化工作开展奠定基础;另外, 还要加强对于专业文化工作者的招聘与引进, 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在基层且具有文化方面才艺的社会群众要积极予以聘任, 不断吸收具有文化创造力的业余爱好者, 并且制定相对科学的文化建设人才激励机制, 目的是实现文化建设队伍的长期稳健发展。

参考文献

[1]肖娴.刍议新形势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J].科技风, 2013 (24) .

[2]崔秀梅.关于做好群众文化工作的几点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14) .

浅谈文化自觉与文化建设 篇8

关键词:文化自觉;文化建设;民族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91-02

就当今世界局势来看,经济的迅猛发展,将文化推到了更加突出的位置,可以说文化成为了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动力来源,同时也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主要因素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我国人民也更加期盼精神文化生活能够更加丰富多彩。因此,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道路中,唯有真正了解文化自觉的深刻含义,认识到培养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并发挥文化自觉的力量,全力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自觉的内涵

全球化给我国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全球化,同时还促使文化逐渐向全球化迈进,多元化的世界文明快速形成,各国文化相互冲击碰撞,若不能够较好地处理好各种文明的关系,势必会导致世界出现各种各样的动乱。在这样纷乱的背景下,我党就我国实际情况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

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了文化自觉一说:文化自觉,顾名思义主要是指在既定的环境下的既定文化,身在其中的人能够对其有非常明确的自知之明,能够清楚地知道文化的来历以及其形成的过程,同时对其特点和发展的方向都有基本了解。自知之明能够加速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并能够通过新环境和新时代文化选择来决定其自主地位。后来费孝通先生在其《人文价值再思考》一文中再次对文化自觉进行了深入的总结:文化自觉只是指人们在一定文化背景下对文化有所了解,不带有任何的文化回归含义,并不需要进行复旧,并不主张完全的细化亦或者他化[1]。文化自觉的形成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历程,第一,要对自己的文化有一定的认识,并能够清楚自己所接触的各种文化的不同,唯有如此才能够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中找准自己的位置,并通过不断适应,以及结合不同文化中的长处,取长补短逐渐建立起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各种文化能够和平共存的基本守则。费孝通的文化自觉一提出,立刻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如今全球进入到了一个多元化文化冲击的新世纪,各种恐怖事件更是证明了费孝通先生的远见,让我们真正看到了因不同文化所导致的纷乱局势。

由于文化自觉使文化建设有了一个发展的坐标,纵向是时间,主要是指把握住历史,继承和发扬历史;横向为空间,主要是指在文化全球化的条件下,找到民族文化的定位,并确保其具有存在的意义。

总而言之,文化自觉就是指某国家或民族能够树立起一定的文化觉悟,也就是说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非常深入的了解,知晓整个文化发展的规律,主要包括了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所代表的意义和其在推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够真正掌握文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并能够清楚地认识到文化在民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同时敢于担当起推动文化发展的权利和责任。

二、培养高度文化自觉的重要意义

提高文化自觉,是我国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关键,同时也是加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

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在不断发展的历程中,坚持将文化建设新成就、思想文化新觉醒以及理论创造新成果作为党和人民不断前进的主要方向。

长期以来,我党始终保持对文化的重视,并结合文化的力量来凝聚发展的力量,引领前进的方向。在我党成立早期,就运用马克思主义新文化的力量,成功激发民族热情带动人民开创新中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革命文化随之成为了凝聚民族力量的关键,通过发挥革命文化的力量成功击败强大的敌人获得了胜利。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在解放战争中,我们的战线可以分为文武两个战线,也就是文化和军事战线。要战胜敌方,我们不仅要有拿枪的军队,同时还需要有文化队伍,这才能够使我们的队伍更加团结,成为一支不可战胜的军队。这种运用文化力量推动队伍凝聚力的经验,在后来的社会主义发展中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2]。我党始终坚持在文化建设中加强对人民的教育,这也使得人民的思想素质得到了有效提升,同时将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传播到党的发展和人民教育中,有效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

(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要内容,将时代的特征和人民的期待以及历史发展的规律真实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是构建民族伟大复兴思想的基础。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首先应当从传统文化着手,掌握其来历、规律以及作用等。可以说民族生命力的来源主要是民族文化。一个民族形成的重要标志就是这个民族的文化,它在人们对自然进行改造以及发展社会时,能够发挥思想引导、智力支撑等作用,使人们在面对不同困境和危难时,能够顽强抵抗,提升民族的生命力和抗击力。民族文化同时作为民族凝聚力的主要源泉,它是全民族长期以来智慧、精神以及传统风俗等集合而成的结晶,它决定了整个民族在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价值、理想以及精神。使全体民众能够对民族和国家有更加强烈的认可和归属感,并能够有效激发全体民众强大的凝聚力。民族文化还可以说是民族创造力的源泉。文化的发展历程,是一个民族所展现的文明不断前进的成果,它不仅将前人所有伟大的智慧集合起来,同时将物质、政治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境界,有效促使人们不断激发个人创造力和提升个人素质,进而有效推动全民族的创造力提升。同样,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能够有效带动全民素质提高,并且在人才培养上也同样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就能够有效激发全民族的创造力使之更快发展。

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时,首先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以及重要方针牢牢把握住;其次,将世界文明的先进成果把握住;最后,通过借鉴人类较为优秀文化成果,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结合先进文化带动文化不断发展,促进文化更加繁荣,进而有效带动社会不断前进。

(三)文化的全球化要求高度的文化自觉

文化全球化也就是说各个民族不同的价值观和思想以及各种风俗习惯等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不同的交流、融合和碰撞,并逐渐取得共识的过程。就当前形势来看,经济全球化已是定局,而政治和文化的全球化也将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必然趋势,实现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条件下文化不断发展的必然现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覆盖,不同的思想文化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在评价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中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是如此,其所承担的国家文化安全责任也就更大,同时在不断提高文化软实力、促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上也显得更加急迫[3]。

综合国力主要是指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发展以及在国际间影响的各种力量的总和,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文化在其中所占地位更加关键,也就说软实力在国际间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我党首次以报告的形式将文化提升到了国家发展的战略层面上,也同时认可了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地位。软实力相对于硬实力来说,主要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以及社会制度等影响力的统称。

我国如今软实力正在不断的上升,例如:世界对中国汉语兴趣越来越浓厚;中国的发展受到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并有了一定的影响力;中国通过制度创新,逐渐实现了各种各样的预期想法;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的国家形象也逐渐被国际认可,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的软实力又相差甚远。

当前,文化领域可以说是意识形态较量的主战场。发达国家运用科技上的优势,将自己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各个国家中,并凭借文化的影响来提高在国际间的影响力。这使我国的文化安全有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感。若任其势必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就显得非常急迫,为今之计当为提高文化自觉。

三、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几条路径

(一)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要注重突出文化理念

文化的力量是无形且不可触摸的,但在引导领导干部上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中,首先应当加强官德建设,并将其作为第一要务,加大“亲民、务实、自律、坦诚以及尽责”的先进文化理念的弘扬。亲民主要是指引导领导干部树立起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和价值追求。加强干部们的公仆意识,引导他们从思想上树立起人民为主的主观意识,并从内心深处将群众当做亲人,使其与群众紧密联系起来,确保群众基础更加牢固可靠。务实主要是指领导干部的行为作风。加强对自我行为作风的要求,提高求真务实的行为作风,积极践行优秀的行为文化。发扬求实效的行事风格,不断推动领导干部将全部精力集中到经济的发展上来,积极为人民利益做贡献。自律主要是指对自己的行为限制,主要展现在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上,每位领导干部均应当对我党心存敬畏,严格要求自己,坚决做到清正廉洁[4]。坦诚主要是指心胸宽广,主要表现为在事业中能够光明正大、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积极带领领导干部树立起大局为重的思想基础,坦诚面对各种问题,并抛弃个人因素积极投身到事业中。尽责则是指党性观念,在事业中始终坚持高度负责、敢于担当的精神,遇到困境勇于挑战。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要注意提升文化含量

运用文化的力量培育人感化人是文化最大的魅力所在。提高文化在教育中的引导和凝心作用,促使基层党组织发挥好战斗堡垒作用。在基层组织的建设中,将先进文化价值贯穿到各个环节中,使其发挥真正效果,推动党组织不断发展,在文化建设中将“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加大对先进文化的传播力度,运用生动的实例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风尚和行为准则的自我约束能力的形成。将先进文化作为载体融入到基层组织的建设中去,一方面能够较好地建设好文化阵地,创造性地打造更加符合民众需要的文化载体,构建起服务教育群众的平台;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文化“育人”和“娱人”的作用,使民众与组织的联系更加紧密。坚持发挥先进文化精神,积极投身到服务基层组织建设中去,结合志愿者服务以及爱心活动等,推动党校、村镇以及企业等文化不断发展,进而推动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注重强化文化支撑

文化与人才是相辅相成的,也就是说文化可以成就人才,同样人才也可以创造优秀的文化。先进文化是人才成长的“孵化器”,同样也是任用人才的“催阵鼓”。在建设队伍、凝聚人才的进程中,唯有将文化张力转变为创新互动,将文化影响力转变为市场竞争力,将文化软实力转变为人才硬实力,并始终将优秀人才培育作为统领人才工作的重心,树立起人才为重的观念,以用为本的先进理念,打破对传统人才的认识观念,积极通过各种渠道引进优秀的人才,营造一个创新宽容的文化氛围,构建起人才工作的文化生态。

(四)加强组织部门自身建设要注重彰显文化内涵

科学党建,文化为魂。加强党校精神文化建设,将优秀文化精髓作为主要的传承对象,并将其与新的时代精神有机结合起来,全面推动优秀文化支撑起各领导干部的血脉,并引导党校形成旗帜鲜明的文化品牌以及形象标志。加大对党校行为的推动力度,改善各层领导干部的学习能力,起到积极的带领作用,使学习型机关和队伍能够随之成形;加强创造力,通过深入研究来营造重研究重探索的良好气氛;不断加强执行能力的提高,通过“下基层活动”来引导组织部门加大与群众的沟通交流力度,使组织与群众的交流能够畅通无阻,进而形成民主自由的沟通桥梁;加强组织免疫力,结合有效措施,带领组织成员树立起让党放心、同事敬重以及群众信赖的最高目标,激发成员不断完善自我。同时,从制度着手加强对制度的改善,在健全完善的过程中,应当首先明确制度的主要作用,并将制度与文化内化充分融合,运用文化的力量,使制度充满文化的思想和理念,进而使制度能够更加规范健全,使工作机制更加符合文化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形成制度推动文化、文化带动制度的新形势。同时加强对党校环境的改善,为组织成员打造一个同心、同向、同力的组合,创造出和谐共进的工作环境;组织应当从理解包容重点着手,鼓舞成员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发挥其创造力,使工作得到突破性发展;并加大对组织成员的人文关怀,增强组织的“家味”,通过送爱心、走访群众等方式积极帮助生活、工作有困难的成员,使组织成员对“家庭”更加有信心,充分体现严格“家风”的同时,进而促进“家味”更加浓厚。

参考文献:

[1]赵月霞,孙炳芳.文化自觉视野下的和谐文化建设[J].红旗文稿,2010,(19).

[2]宋一.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8,(03).

[3]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

上一篇:小学生开学家长寄语一年级下一篇:五好文明家庭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