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2024-05-14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通用10篇)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1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新的教育教学理念赋予了语文课堂教学新的活力,学生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教师关注的重点。在语文课堂上,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极力去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在主动地实践中得到发展。“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可节约学习时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益。新课程把“教师即研究者”这一理念摆上了议事日程,促进了这一理念向现实的转化。教师自己就是一个研究者。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使课堂教学活起来了,只有课堂活起来了,学生才有可能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在此过程中,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解决问题,教师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而适当的帮助。在传统的教学中,“闷课”是较为普遍的现象,闷课的主要特征是,课堂气氛沉闷,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无欢声笑语,无思想交锋,思维呆滞,闷课的结果是摧毁学生的学习兴趣,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抑制学生思维的发展。在“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养成”专题开展之后,它与传统的课堂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活”起来了,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呈现出了生气勃勃的精神状态,思维空气浓厚,情理交融,师生互动,兴趣盎然且对本堂课的目标是否达成进行了较为具体的量化。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支架”,通过支架的支撑作用把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高到另一个新的发展水平。

我在教学中发现,差生中的绝大多数智力并不差,可见决定差生的因素往往是非智力因素。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例如动机、兴趣、情感、性格、意志、习惯等。因此在教学中,在启迪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的同时,还必须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融于教学之中,把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作为学科教学的目标之一。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的一些做法。

一、加强学法指导,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是在学习行为过程中实现的,一定的学习行为,重复多次就会形成一定的学习习惯,养成好的习惯会使人终生受益。而不良习惯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阻碍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因此,只要学生想学是不够的,还必须“会学”。要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变被动为主动。在教学中,重视加强数学学法指导,主要采取以下做法:

1.预习方法的指导。

预习是学生自己摸索、自己动手、动脑、自己阅读课文的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能力。课前要布置预习提纲,让学生先通读课文,然后细读理解大致内容,自定一些“划”和批的记号,在课本上把关键句、重点词划出来,使他们养成边读边划的习惯。

2.培养学生在预习时知识“互联”的能力。

学生在预习之前对所学过的每个知识点、每章节的内容加以综合归纳,注意知识的新旧联系、知识的前后联系、知识的横向联系,以提高预习的效果。

教学的生命在课堂。一堂课上得好不好,最终看学生的接受率高不高,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有没有得到增强。因此,智慧的课堂并不是单一的“你讲我听”,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开动脑筋,主动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将知识内化为能力。总之,在搞好教学改革的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和预习习惯的培养,调动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获取数学知识的本领,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素质。

少教多学课题结题报告 篇2

湟源职业技术学校

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在新课改的大潮中,很多特级教师和优秀教师精彩的课堂教学展示,曾一度让众多一线教师看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春天。那充满智慧充满诗意充满精彩的课堂成了我们追求的理想境界。然而,几年过去了,当我们冷静地审视现实中的课堂教学,却发现许多教师是“新瓶装旧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课堂教学还如从前一样——单调、枯燥、繁琐与压抑,学生素养却没有得到真正有效的提高。因此,如何使我们的教师拥有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念,掌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特别是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之时,讨论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十分迫切与必要了。

随着我市课程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和对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不断查找,我们发现目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普遍存在着一些突出的共性问题:

1、平铺直叙多,创设情境少。

2、教师讲得多,学生活动少。

3、随意提问多,激发思维少。

4、低效互动多,当堂落实少。

5、重复作业多,分层布置少。

6、课型研究少,课堂效率低。

7、题海战术多,有效延伸少。

8、继续传统多,自主创新少。

上述种种现象表明,新课程的理念还只是在教师的口头上,并 没有落实到日常课堂教学中。当前,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学习方式,要求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转化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要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扮演支持者、辅助者、合作者的角色;重视有意义的教学,强调以学习为中心,强调学的核心地位,教师的教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教服务于学。为了更好的实施新课程改革,改变当前新课程实施的肤浅状态,促进新课程的实施由“边缘”到“核心”,我们必须加强对课堂的研究和探索,努力改变现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着力构建自主高效优质的课堂,实现课堂教学的“真正革命”。

二、研究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从理论层面上深入研究学科特色的含义,便于一线教师准确把握学科本位特征,以更有利于用好教材,发挥自己的优势,积极探索高效课堂的策略。同时,转变教师的思考角度。在给教师减轻教学压力、给学生减轻课业负担的情况下,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实践方面,本课题的研究,能够极大的调动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常态教学研究统一并规范到课堂效率研究上来,是教学方式方法的一次有较大意义的变革,充分挖掘体现学科本质特点的教学资源,充分发挥师生的互动作用,变革教学模式。促进师生和谐发展,最终达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三、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对发展和完善我国的课程和教学理论、指导和促进我国的课堂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灵魂就是认为,人的知识不是被动地接受的,而是通过自己的经验主动地建构的,指出教学应当力求使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建构,而不是要求他们复制知识、叠加知识。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是学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主体,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具有主动选择、发现、思考、探究、应答、质疑的需要与可能。

2、教学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方式,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地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3、有效教学理论。该理论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理论的核心是教学的效益。①“有效教学”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②“有效教学”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③“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④“有效教学”也是一套策略,有效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有关的策略性知识,以便于自己面对具体的情景作出决策。

4、有意义学习理论。迈耶认为,教学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帮 助学习者选择有关信息、组织信息及整合信息才能促进有意义学习。因此,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学习过程中知识的主动建构。促进有意义学习的三种外部条件有:

(1)学习材料具有实质的意义。(2)学习者需要帮助。

(3)测验所评估的是有意义的学习。

四、课题研究内容

有效教学策略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分为教学准备策略,教学实施策略和教学评价策略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一定的策略。

教学准备策略。

主要涉及形成教学方案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解决下列问题:教学目标的确定与叙写、教学材料的处理与准备,主要教学行为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编制以及教学方案的形成等。

教师教案书写应注意三个“要素”:学习者、学科内容,结构、教学目标及其教学方法。有效教学关键是能够了解学生的“需要”以及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要考虑“我应该如何传授知识”,更要考虑“我应如何让他对这些有热情”,教师的责任在对教材进行“再度开发”,要处理好某个课时内容的安排,要考虑各个课时之间的联系等。教学目标应该具体,应能够激励学生热情学习为标准,目标设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具体的教学方法,更要考虑方法组合模式的灵活运用,使方法成为一个连贯的整体,为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服务。教学实施策略。

内容主要包括有效讲授、有效提问、有效倾听、有效运用教学手段、有效控制课堂纪律、有效布置作业

有效讲授。(1)讲授要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入话题要新颖有趣,把目标告诉学生,让学生知道学习的重点难点。(2)讲授要保持一定的节奏。(3)要提供鼓励性的即时反馈。

有效提问。要使问题具有开放性,使问题保持一定难度,避免“满堂问”。

有效倾听。要让所有学生都参与提问和对提问的“回应”,让学生感到老师在倾听。教师要容忍不同,给予知识上和情感上的鼓励,必要时教师需要追问、补充和赏识学生的回答。

有效运用教学手段。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拓展课堂教学容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但这种教学手段应该是真实有效的,是为学生思维服务的。

有效控制课堂纪律。要有控制课堂纪律的能力,要有控制课堂纪律的策略。

有效布置作业。布置作业要科学、合理,作业批改要及时,个别辅导要落到实处;要布置预习作业,课外作业要有趣,作业要呈多元性;作业要体现层次性,更要符合学科特点。

教学评价策略。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客观公正全面,坚决摒弃唯分数评价的方法;坚持评价的全面性,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在一定时间 内以发展的眼光评价学生;评价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原则。教学评价中,支持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对教师评价采用调查问卷形式,设计与教学关系密切的问题进行。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案例分析法、教学叙事法、归纳法。

1.行动研究法。教师作为研究者,着重在自然状态下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作现场研究,不以事前想好的理论或强加的结构来限制研究者,从事实本身寻找其意义。通过行动研究法不断发现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2.调查法。每学期由课题组负责人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二次课堂教学效果调查。主要调查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态度、策略与效果,掌握教学活动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教学与管理行。调查后,由课题组成员一起分析探讨存在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其结果与任课教师见面,并有整改措施。课题组将组织教师开课、评课,检查作业、辅导及考试,取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

3.案例分析法。教师对自己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后作业、辅导等反思并进行有效改进,比较反思前后的不同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课题组组织教师开展教学研讨,研讨中指出对方的优点,道出对方的缺点,提高教学设计水平,增长处理课堂、作业、辅导的能力。4.教学叙事法。教师把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成功或者失败的事记录下来,汲取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记录教师关爱学生成长,关注学生发展的思想历程,再现师生沟通的画面。

5.归纳总结法。一个阶段对研究情况进行小结,将研究引向深入。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专业引领,分类培训。

1.确定目标,精选内容。我们认为首先应该提高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正确的把握,其次是提高教师对有效教与学的理解和研究能力,再次是提高教师基本的科研能力。因此,我们根据教师的实际情况及课题研究的要求进行选择:一方面是科研方法的学习,另一方面是新课程理念及各科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学习。我们开出了有关书目,让教师阅读,让教师写心得体会,并进行读书交流活动;还外请专家到校讲座,在校内开设科研论坛。

2.明确定位,分层培训。形成了三级培训机制:第一级为课题领导小组的培训。就课题的管理、相关理论及实施策略等方面进行交流探讨,领导和推进各子课题的研究。定期组织学习,主要学习课题研究的方法和有效教学基本理论。第二级为面向全体教师的培训。主要学习新课程理念及有效教学课堂实施策略,更多地利用实例研究开展培训。

3.多种培训方式结合,提高实效

在培训的形式上,既有以校为单位的教育理论专题学习,还 有教研组和个人的分散学习;既有自主学习,讲座式的理论学习,又有课题观摩式的实例学习;安排专题培训,选派骨干教师出外考察学习;征订教学研究报刊,以提升课题研究理念和操作技能。

同伴合作,相互促进。我们采取以下合作方式:一是寻找课题研究合作伙伴,随时进行交流对话。每人都有1—2名伙伴协作。二是研究团体结伴,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的课题研究合作小组,集中突破研究重、难点。三是师徒结伴,开展校内拜师学艺活动,新老结合,攻克研究难题。四是定期开展教学研究交流和研讨,每学期开展二次。五是提倡集体备课、集体评课活动,一人主备,同伴合作,反复实践,举一反三;评课畅所欲言,谈问题,谈修改意见,开展“假如我上这一课”活动。

跟踪指导,及时诊断。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体现教学效益好坏的有效部位就是课堂教学。我们坚持每学期对教师实行听课,突出“三个到位”,教师的理念和认识到位;课堂教学中的亮点和问题点评到位;改进的措施到位。落实“三项检查”,三个常规检查,每学期分二次对全体老师的备、讲、批、辅、改、听、思进行统一检查,并进行记录。教育教学理论学习笔记检查。教研组活动记录和听课记录检查。通过教学流程的跟踪指导和监测调控,使各项教学研究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的健康发展。

自我反思,有效实践。

为了提高教学实践反思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教师的教学反 思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第一,职业反思,是否热爱教师工作和自己的学生?自己平时是否把精力用在了研究教学上?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功底是否适应课程改革和课题研究的需求?第二,整体反思,这堂课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成功与失败在哪些方面,我的教学有效吗?有没有比我更有效的教学?第三,专题反思,突出四个问题思考,即特点是什么,精彩在哪里?偶得有哪些?缺失在何处?第四,细节反思,抓住一节课某一个教学细节,加以深刻反思,抓住一节课多个教学细节,加以全面反思,抓住多节课的多个教学细节,以专题形式进行反思。

先破后立,整体推进。

首先教师在收集了解学生提出的问题后再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指导计划,使教学有的放矢。其二,改“先讲后学”为“先学后教”,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动手操作,合作学习,自主探究中获取知识。其三,变“知识教学”为“目标教学”,以三维目标为准则,确立准确、简明、可操作的课时目标,使每节课教师清清楚楚的教,学生明明白白的学。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1、抓好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

2、开展以学课标、研课本、研方法、课后反思等为主要形式的校本研究。

3、通过“备、教、批、辅、考”等常规教学研究,提高课堂效 率。

4、研究和设计好课堂提问。

5、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把握和管理。

6、积极实施小组互助学习。

7、实行“因材施教、因材施学、因材施练”。

七、课题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体现了全面性。24名专任教师,选题立项,人人承担了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课题研究任务,特别是学校领导人员带头担任研究和指导任务,增强了广大教师的坚定信心。

2.课题研究体现了规范性。教研组开展磨课研究活动,教师听课呈现鲜明特点,有记录课堂教师的提问,有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有记录时间的分配,有记录教学中有效成份的比例……这种听课形式是有效教学研究的有效方法。

3.“少教多学”理念得到落实。教师精心设计每堂课,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于是产生“愤”与“悱”之情,从而津津有味地探索、研究,学会了知识,掌握了技能。

4.教学环节得到优化。教师教学目标用不同形式展现给学习者,使学生人人明确学习方向和学习任务。教师的提问具有艺术性,提问对象与提问内容有机结合,注意问题的层次和价值;教师善于倾听学生回答,并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学生具有核心价值观;教师能有效调控课堂气氛,课堂纪律维持良好;教师着力于作业的改革,注重作业量的控制和质的提高。5.教研气氛浓厚。坚持开展专题研讨活动,促进教研水平上台阶。几年来先后举行了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示范教学活动,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展示活动。通过大规模、小课题、一次一得的教研活动,有力推进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的健康发展。

6.教师研究水平再上新台阶,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城区综合考评中居良好前列。

八、成效分析

(一)变“填鸭式”教学为“引导式”教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采用“填鸭式”的方式进行教学,没有充分了解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学习状态。一堂课下来通常是教师在台上拼命讲、学生在台下拼命记,整体的课堂效果并不好。“少教多学”的教学模式中,强调的是教师的引导作用,促使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要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充分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把学习的权利真正还给学生。

(二)变“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把自己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把学生作为知识传授的客体,或者说是接受对象,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角色的错位。在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上,学生的学习通常是被动的,而且教师没有给学生留出充足的时间进行发问和质疑,疑难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就受到影响。现代教学理念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鼓励培养学生质疑和进行发问的能力。因此,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进行课前预学,课堂上预留出20-25分钟的时间由学生进行提问,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争取学生自己进行疑难问题的解决,对于学生们质疑较多的知识点,教师再给予综合性的指导,这样就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能够提高教学效果。

(三)变“单一的教学模式”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把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转变为多样化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师做好角色定位,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引导者。对于易于接受的公式、概念等,为了节约学生时间,教师要做好引导,避免学生耗时费力的探究。例如,对于约定俗成的概念、规律,让学生自行探索效果不一定好,这时教师只要适当引导就可解决。其次,给予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操作。因为中学生的思维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间接经验或直观感受,利用简单的实践操作能够帮助学生理解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体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分步,从而更加清晰的掌握知识之间的关系以及运算步骤。再次,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数学学习是对外界知识的内化过程,因此发挥学生的探究式学习欲望是很重要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进行合作式学习也能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九、问题与困惑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我们不可能也不必 要求每一个教师都熟练掌握每一种教学策略,有些能力并非依靠培训能获得,它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课堂经验与人格素养。教师是一个群体,在共性与个性上如何体现课堂有效教学策略,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将是我们下一部要研究的问题。

1、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就是主体性原则,给学生最大可能的自学机会,展示机会,勤加鼓励,善于指导,巧加点拨。而在课堂上,因为经常性的遇到未在预设中的问题,或学生讲解的时间较长,节奏缓慢,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往往难以进行完。一节课拉成一节半,或两节,或三节。也就是一个预计5分钟就可完成的任务,有时要用10分钟或更多。课堂进程不能很好控制。

2、如果有了导学案,是不是可以废除教案?

3、在大班额情况下,如何开展此种教学?比如班额在65人以上。

4、班容量大,优秀生少,学困生数量多,如何开展此种教学?

少教多学心得 篇3

官亭小学 马宁

“少教多学”突出了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老师扮演的是一个指导者与组织者的角色。

在这段时间以来,我深体会到在课堂上要依靠学生的学,才能真正实现少教多学,我认为应把课堂时间与课堂空间还给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实现“少教多学”的双赢,那么如何实现少教多学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精心设计预习学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一节新课之前,我会让学生先对新知识进行预习,而对于我们低年级的学生,不会自主去预习,所以我会利用上课时间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预习方法包含以下几点:

(1)课题 教师要告诉学生所要学的知识,让学生明白将要学习什么样的知识

(2)学习目标 学生的学案和老师的教案一样,都要有学习目标,让学生知道应该掌握哪些内容。

(3)重难点 可以让学生在预习时更有针对性,学生会想方设法的突破这个疑难问题。

二、激发学生自主探索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进行有效合作的交流能力

因为数学是思维的,与生活密切相关,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给学生以主动权,尽可能的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获取新知识的机会。例如,我在讲二年级数学课本上两位数减两位数的退位减法时,我先让学生自己看书中北京08年奥运会金牌榜前五名情景图,辅助学生从图中读取信息,并且让学生知道我们国家的荣誉以及运动员付出,然后让学生根据这些信息去提问题,最后在学生们所提的这些问题中选一个接近本节课教学目标的问题,让学生先独立解决。例如:51-9=?因为上学期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时我给学生讲过,个位不够减,要向十位借一,所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有的学生能正确的进行列式计算,而有的学生在计算时出现不同的问题,比如有的孩子把个位用加法,十位用减法进行计算;有的学生把减法算成了加法;有的孩子明知道个位1-9减不开,得向十位借一,但是在计算十位时却算成5-1=4,最后结果得出42.这时我不着急给予评价与指点,我会让写错的孩子把题都写在黑板上,然后我和孩子们共同讨论,共同探究,最后我再加以强调。一节课下来,班中大部分孩子都掌握了退位减法应注意的事项。

三、有针对性的巩固当堂的知识

我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些相应的试题,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同,我会有针对性的让孩子们在学案上做相应的试题,由简到难,比如50-28这道题,我会问孩子个位上应该如果计算,个位上最后的得数是几。

四、教会学生去总结反思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4

短时高效的培训会

在5月17日,我参加了由旗教育局承办的全区“少教多学”在阅读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培训会,收获真是巨大,可谓是一次“短时高效”的培训。现在来详细说说我的体会: 首先来谈旗教研员徐长林老师的讲座带给我的触动。其实,徐老师自此课题开题以来,针对我旗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已经讲了不下十次讲座,或长或短,角度不一,每一次聆听都有新的收获。此次徐老师是集中做了一个多小时的讲座,从开展此课题的背景谈到开展结束后的境界,让人振奋,给人鼓舞,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再谈课题研究的原则,紧紧围绕新课程改革与语文教学的特点,让我们老师也要消除阅读教学的心理障碍,只要大方向是健康的,一致的,具体实施中我们可以根据学情与文章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此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最后谈课题模式,分为自主阅读理解阶段与定向阅读理解阶段,提醒我们实验老师要从关注文章的内容转移到关注文章的语言与写法上来,从关注怎样把学生教会转移到怎样让学生学生自学上来,要注意由扶到放,扶是学习方法的传授,扶是学习习惯的培养,扶是引领学生深入学习的必要方式,而不是一开始就放。“少教”不等于不教,要教在学生迷茫处,要教在学生争论处,要教在学生空白处。再一次地提醒我们每一个实验老师不盲从教参,不盲从模式,要深入地挖掘文本,精心设计学生在初读感受基础之上的主问题,确保学生能够吃饱、吃好。徐老师从整体到局部再到整体的讲座,让与会者也包括讲堂里的我如饮甘醇,畅快淋漓,更坚定了我们搞好实验的信心与决心,不仅为了提升自己的教学艺术,更是为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们,让他们能够兴趣盎然地学习语言文字,一路健康的习得语文素养,具备终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接下来谈谈听完三位老师作课的感受。崔玉荣老师执教散文《石缝间的生命》,是完整的两课时;王雅慧老师执教文言文《小石潭记》第二课时;宋明磊老师执教杂文《拿来主义》第二课时。课堂的精彩超乎想象,不论是学生当堂写就的初读感受,还是老师在学生疑惑处的“教”之后的学生的精彩生成,都证明了这些学生在此课题的滋养下的茁壮成长,这让我仿佛置身国家级课堂大赛的现场,浑身的细胞都兴奋地张开,呼吸着每一次清新的学生发言,体验着每一次精致的教师点拨。作为本旗的语文老师我既感到骄傲与自豪,也感到幸运与期待,在如此优越的教研环境下,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认真学习,不努力提升自己呢?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5

摘要:现代化社会,没有文化是行不通的了,教育就是要从娃娃抓起,小学是一个重要的阶段,许多家长会花费大价钱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好的学校。现在教育正在进行创新与改革,其中热议的是“少教多学”高校课堂的构建,这是全新的教学模式,对老师与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挑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起来。“少教多学”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加大了教学效率,但有些学校的并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原因是多方面的。语文是我们的国学,是自己本土的语言,虽然是我们的母语但并不像我们所想的那么简单,更多的需要自己去探索,有些时候学生自己理解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本文就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高校课堂的构建进行分析,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分析。

关键词:少教多学;高效课堂;课堂效率

一、“少教多学”课堂的构建对老师的分析

(一)课前的备课方面

“少教多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其实在本质上大大缩短了上课的时间,表面上看老师的工作量减少了,但是实际上老师的工作量与压力更大了,因为从来上课时间就短,提高课堂效率就是要让老师在课前的备课充分?老师在备课时不仅要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讲完所有课程,还要让学生听的懂。所以老师的压力很大,我认为首先教师要找准侧重点,了解学生情况,看出哪些课程更适合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关注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要对应“少教多学”的目的进行备课。所以优秀教师在备课时,不是以物化的备课笔记来衡量自己的备课是否完成,而是以自己的储备是否能从容面对学生来作为标准。

(二)课堂中的要求

“少教多学”的侧重点要放在少教上,教的少并不意味着不重视这一过程,而是高校教学,这就非常考验一个老师的能力了,小学的一堂课是40分钟,如何利用好这40分钟就需要老师进行一些研究,比如:可以先讲解教材内容,再进行提问,最后进行拓展让学生进行讨论自学。再如,可以进行分小组教学,小组教学的好处就是学生在一起进行讨论学习,教师只要管理好数量有限的小组,然后让小组内部的学生管学生即可,大大降低了管理难度。另外,小学生在小组中直接面对的是自己的同学,这可以让他们感到轻松、自在,更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究兴趣。这样可以让高强度的学习中加入一些乐趣。语文相对于其他理科来说,还是比较好教学的。不过也是非常枯燥的,老师要多进行扩展课外知识,学生会被这样的知识吸引,让后跟着老师的思路一直走,可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然后就达到高效的结果。

(三)课后的要求

课后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老师在这个阶段的作用不大,只是起到一个监督作用。在上完每一节课的时候就留一些课后问题让学生独自思考。这些问题的选取是关键,问题一定要与课堂的内容相结合,不能太难超出学生思考范围,也不要太简单,减少学生的思考难度。其实开放性的题目是最好的,这些题目大多都是答案不确定的,开放性作答。同时也要与时俱进,可以结合最近发生的实事。老师在课后要总结与查看教学效果,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可以多开一些教研会,将老师集中起来商讨教学经验与其中好的想法,刚开始的模式就是要多多研究,找到真正适合的方法才是最好的。

二、“少教多学”课堂构建对学生分析

(一)课前的预习工作

学生是一个课堂的主体,现在的小学生的自制力不强,是因为现在的学生有手机电脑的诱惑,再加上学生的自制力不强,很容易就对学习产生厌恶感。课前预习在“少教多学”的模式下非常重要,因为课堂上的效率高了,就说明会讲的比较快,若是不进行预习可能一个部分没听懂就,导致这节课的效率底下,最终的结果就适得其反了。具体实行的措施就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要明确,家长在家要进行监督,现在科技的发达也可以起到一些作用,家长可以通过手机看到老师的要求,对自己的孩子监督学习,老师也可以了解每个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对于学生自己本身来说,就是要靠自己的自制力了。

(二)课堂的学习

课堂上的学生在这种模式下是特别容易丧失学习的信心的,教学中的高强度虽然可以让学生持续集中注意力,但是缺点是学生一但有一部分没听懂很可能会错失后面内容的学习。这就需要看老师与学生课堂上的配合了,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随堂练习也要认真完成。课堂上学的好,课后的学习不会太吃力。学习是环环相扣的,一但你一部分听不懂很可能影响到后面的学习。

(三)课后的学习

“少教多学”的侧重点就是学习,这个学不同于课堂上的学习,而是学生课下的自学,学校只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环境,“少教多学”的目的与用意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学生可以在上完课后对学习内容进行巩固,然后举一反三把老师留下的任务结合所学内容再加上自己的思考,得出完美的答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老教育家孔子说的,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的过程,课后的独自学习就是“思”的过程,我们要将两者进行兼容,进行合理分配,“少教多学”并不是将学与思的平衡打破,只是更加注重了思的过程,所以学生在课后要多开动自己的现象进行思考。

三、家长在“少教多学”中作用

家长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支持老师的教学模式,不能对其进行阻挠,不过可以与老师共同商量对策与更好的教学方法。在“少教多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家长的作用还是很大的,因为这个模式就是让增加学生在家的学习时间,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问题,家长就要在家里多关注孩子在家的学习,必要的时候对他们进行引导。这个模式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的心智还不成熟,家长若是发现孩子在学习时出现什么问题或情况时,要及时与老师沟通反映,好尽快的改变教学模式。

四、结束语

现在的学生都是国家的未来,“少教多学”教育模式的创新对一个国家来说是一个挑战与机遇,成功的话可能会普及到所有小学,进行教育改革,但如果失败影响的是这一届的学生。所以国家非常重视这项工作的进行,我国对教育事业的投资很大,同时得到的收益也是不错的,近几年我国的教育水平有所提高。针对小学生来说,他们刚刚踏入真正的校园,这个时候的教育是最重要的,一个好的开端决定一个好的结局。全新的教学模式能否真正起到预期的效果,需要多方面的配合,老师、学生、家长三者要相互监督,不久的将来我国一定会成为教育大国。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6

山东省寿光市双王城卧铺小学

李大兴

当前的教育形势要求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也要与时俱进,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减少时间,提高效率是必然的趋势和少教多学的首选。首先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要善于诱思,不断引导学生思考。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不是老师的一味讲解,才能做到 “少教多学”,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语文教学作为学生母语的基础课程,历来就是被关注的对象,但以前大多停留在 “听、说、读、写四个方面,重视了听、写,老师的说,学生的练习和书写。但是现在阅读教学中的好坏直也被重视起来,阅读有丰富知识的作用,有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性情,培养品德的作用。阅读课堂如何来提高效率,体现出“少教多学”哪?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1、让学生有意识地研读课文。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往往用的是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研读的方法。甚至老师在讲读课文时,学生对课本内容一片茫然。教师一堂课下来累得满头大汗,而学生根本不知其所云。这样一来学生的学就可想而知了。我们应该把阅读课堂交给学生,只有学生能有意识的去学习,有目标的去学习,才会收到更好地学习效果,老师的讲解才能渗透到学生的心中,学生才会尊其师,信其道。特别是单元教学中,每个语文单元都是一个主题的文章组成的,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先去通读、有意识的研读自己喜欢的课文,看他能做到什么程度,收集一下课堂效果,我相信没有学生,每个人都有自己爱好的一面,他会很好的阅读自己喜欢的文章,并会做出圈划。

2、课堂设疑,带着疑问去学习,少教多学的有效捷径。

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事无巨细、面面俱到的讲解,而学生只是机械而被动的接受和记忆。”其实,这样教学模式下的学生的学只是表面而肤浅的认识,是教师“自我感觉”满意取代了学生的感觉。那么有没有更好地方法来做到阅读课堂以点带面作用的方法哪?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课堂设疑,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得好,设得巧,不仅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而且能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走近学生的生活和心灵,与学生产生共鸣,“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3、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以实现“少教”。

语文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语文课堂是思想的对话,是精神的陶冶,是感情的共鸣。我们传统语文课堂教学都是老师的满堂灌输,这在评价教师时也作为了这个老师讲解得好不好的标准,课堂听起来好像非常精彩,老师非常有学问。殊不知我们课堂不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都有一个标准,就是学生是否真正的理解了,学会了,而不在于老师的讲解是否精彩绝伦。这也是新课改带给我们的改革方向和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还政于民”,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而我们教师要作为引路人和指路人存在,适时点拨。

4、让学生说起来,在课堂上思想动起来。

语文教师要改变“一人讲课,满堂安静”的思想认识。课堂太安静,就没有思想的波动,没有思想的碰撞,那怎么会是有收获的课堂,所以我们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教材中主要内容的奇巧之处来提出疑问,以便让学生质疑争论;善于抓住课文中的重大线索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思考;善于把握教学时机投以一石,激起学生思维的波澜,特别是要善于抓住课文中不被学生注意,但却是应该着重理解的内容设计一些问题,增强这些内容对学生大脑刺激的强度,促使学生的深思。语文课堂是思想的放飞,是感情的奔流,是唇枪舌剑的辩论。陈旧的“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教学模式已不符合新的教学要求。乱而有序的课堂才是我们需要的课堂,在这种课堂中学生就会主动而愉悦的学习中去享受自己的学习成果,他们的思维就会不再囿于书本,而会把书本知识延伸到其他的阅读,并将会使阅读成为一种习惯。

5、小学生特别具有好奇心,教师要善于诱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善于诱思,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并进行质疑。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自惊奇和疑问开始”没有疑问,就不会产生思考,就没有收获,就没有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也就没有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在我们学习人教版五年级的《晏子使楚》这一课,我先板书“晏子”这个词,让学生谈谈这是什么意思,是个什么人物,一下就勾起他们学习的欲望,使学生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然后再板书课题“晏子使楚”,让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个人要到楚国而去,所为何事?这些都让学生内心有了牵挂,然后让他们去读课文,在读完一遍大多数学生认识不深,在学习完本课生字,再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时,反复读几遍,学生很快地并能准确的总结出晏子使楚的目的: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

少教多学做为一种理念、教学行为,它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是多元的,因为我们面对的学生是不同的,面对的学习内容也是不同的。对每个学段、每篇课文阅读方法不能千篇一律。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孔子说因材施教,我们现在也是提倡要因人而异是同样的道理。

再者一堂阅读课,老师一味的说教,只能使内容无色无味,学生听了这样的课,只能是觉得没意思,昏昏欲睡没有新鲜感,一堂课下来老师口干舌燥也累的够呛。孔子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进行阅读,同时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和阅读的技巧,在阅读过程中,提出与之相应的问题,让学生进行任务阅读。学生多读多思,自己进行感悟,学会阅读。同时要想方设法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因为只有主观的能动性才能带来更好地效果,尽量让每个孩子都有自我表现的机会,能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尤其是后进生,要让他们感觉老师眼中有他,对他有目光的期待和语言的鼓励,及时消除他内心的自卑感和障碍心理。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7

高效课堂中优秀教师如何实现“少教多学”

一、把“学生可以多学”的应有权利还给学生   1、把课本研读权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基本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我们认为应当是研读课本。当我们的教学往往用教师讲读取代学生对课本的研读,这是“教师多教学生少学”的表现之一。要颠倒这“一多一少”,就必须把课本研读全还给学生,变教师讲读为主为引导学生研读为主。具体的做法应该是内容而定,从结果上看,最好能做到三个“让”字:其一,一册书学完,能让学生通读一遍,并把重点反复研习几遍;其二,一册书用完,能让学生在书上有大量的圈点和批注;其三,一学期结束,能让学生将课本摸旧,一眼看去就能认出是自己用熟过的书。   2、把自主学习的时间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教师指导下的“自学”和“训练”。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有“三重意识”:其一,“学为主”意识;其二,“学而会”意识;其三,“学在先”意识。只有教师具有这“三重意识”,学生的自主学习时间权才能得到保障。   3、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学习是什么?答案是多元的,但从状态上讲,学习是学生生命的“知、情、意”统一的求知活动。而我们的教师总是喜欢用自己的苦口婆心的酣畅淋漓生命活动代替学生自我奋斗的生动活泼的生命活动,以“自我感觉”满意来取代学生的感觉。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学习活动空间权的剥夺。把学习活动的空间权还给学生,我们认为应当做到“四统一”:在活动空间上,做到自动与互动和谐统一;在内容空间上,做到“入书”与“出书”和谐统一;在范围空间上,做到“入(课)室”与“出(课)室”和谐统一;关注奇速英语,分享更多教学经验。在教学的维度上,做到知识技能、方法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和谐统一。   4、把问的权利还给学生与“多学”相伴的是“多问”,在操作上,要设定“三个一”的评价标准:一是没有学生发问的课算不上好课;二是“答必正确”的课不是真正的好课;三是把学生教得“提不出问题”的课也不能算是好课。   5、把学习的体验权还给学生学生“多学”的一个重要方式是体验学习,传统教学全部问题的肯綮都在于体验的失败。要解决好这一问题,我们认为要确立“三个尊重”意识:   其一,尊重学生的各种体验权利,创造条件让学生动眼、动脑、动口、动手。   其二,尊重学生的体验学习方式,让学生适当走点弯路,允许学生犯点错误,鼓励学生带着问题去实践。   其三,尊重学生知识和能力获得的规律,千万不要将现成的果子摘下来还要削掉皮切成块甚至做成果汁然后再喂到学生嘴里,千万不要把教学视为一种恩赐行为。   二、把“教师可以少教”的办法定位教的法规   1、实行“五要五杜绝”,限定教师“少教” 一要让学生脑、眼、耳、口、手、笔交相动起来,以杜绝“满堂灌”;二要摒弃缺乏思维价值的提问而激励学生发问,以杜绝教师“满堂问”;三要减少单一“看”屏幕的时间,以杜绝“满堂投影”;四要让学生动起来,以杜绝“满堂静”;五要给学生留出恰到好处的思考“空白”,以杜绝“满堂闹”。   2、实施“三六有效讲经”,促使教师“精讲” 六个讲好:讲好重难点;讲好规律;讲好方法;讲好易混点;讲好易错点;讲好易漏点. 六个不讲:不讲学生已经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关注奇速英语,分享更多教学经验。不讲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在学生思考或做题时不讲打岔的话;在学生发表不同见解时不讲刺激的话;在学生思考过程中不要太急于讲话。   3、为“教师少教学生多学”找好抓手课堂教学中的“载体”,在传统教学中,凸显的是课本和黑板,在当代教学中,凸显的则是多媒体屏幕和展台。为了实现“少教多学”,我们作了如下的分类和排序:第一载体为教师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对教材进行重组而编制的学案,或题案,或学、教、练三合一的课案;第二载体才是课本、试卷(套卷)、其他学习资料;而课堂练习簿、黑板、媒体展台,则列为第三载体。   4、“教”这要信奉两句“教经”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这句话与夸美纽斯的“教师少教学生多学”可以说是两句“教经”。我们“少教”的主旨就是为了学生的“多学”乃至“不教”。   如何实现这一主旨,又想起释迦牟尼留给弟子们的两句话:“自以为灯,自以为靠。”佛祖谢世,他传承给弟子们的法宝就是:自己点亮自己的灯,自己当自己的靠山。作为人类文明的传递者,我们教师该留给学生“多学”而至“不教”的法宝依然应该是“灯”和“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起直接作用的无疑是智力,但能让智力更好的发挥作用的还有三种元素,一为非智力因素,二为元认知,三为强势智慧。教师应当着力促使学生点亮自己的三盏心灯,垒造自己的三座靠山,从而更好地生发智慧,达到“多学”而至“不教”。这应该是教师教与智慧之所在。  走向深度的高效   高效课堂问世20多年,未来将走向深度,走向整体,形成新的教育文化。   文化,我看重的是它的真实性、稳定性和全面性。   走向深度首先是入口的深度。新文化的形成,需要选择一个看得见的入口。课改,也是如此。与此前的其他改革者多选择评价、课程和组织形态变革为入口不同,如今我们选择课堂、选择教学入口,难度更大,但距离目标更近。   难度大在哪?选择课堂意味着改革者并没有对进程的掌控力,而且这是一个势不均力不敌的长期博弈,代价很高,风险极大。但是这样的入口距目标最近,因为这是把课程改革由“名词性”改革变为“动词性”改革的过程,距新的教育文化的形成仅一步之遥了。   走向深度其次还包括路径的深度。改变培养人的方式,才可能实现高效率培养人的目标。历次课改,都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目标。方式怎么变绝不取决于方式本身,如果我们的着力点总是放在方式改变上,不仅阻力大,而且会不断复辟和反弹。高效课堂一方面会在流程、规约等“方式”方面直接下硬功夫,另一方面还在寻找决定方式的到底是什么,这就是走向了深度的第二个台阶——关系。   关系,指万事万物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人与人的相互作用,会影响甚至决定主体双方的生命状态。人的生命状态也是人的成长状态,在成长的过程中是舒展的、生动的,还是压抑的,对未成年人的未来是至关重要的。单纯以应试为目的的课堂和以生命健康、全面发展为目的的高效课堂,学生的生命状态差异很大。追求这样的生命状态,需要从改变课堂内生命主体间的关系入手。   基层课改实践中,关系有三次晋级:第一次晋级发生在洋思中学的课堂上,先学后教的流程,让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微妙的变化,这是第一次在教中心的前提下,课堂中师生关系的变化。第二次和第三次晋级,都发生在杜郎口中学的课堂上。杜郎口中学课堂改革的初期,率先挑战了教师的霸权地位,通过“去讲台”开始了“学中心”师生关系的构建。但很快,师生“一哥”之争就开始了。显然,我们的思维被限制在教师和学生角色的“二元世界”中了,如果不考虑角色会怎样?于是,第三种师生关系产生了,第三种教学关系也产生了。   走向深度的第三步是改人。方式取决于关系,而关系又取决于人的身份、地位等。所以,课改改到深处必须改人,方法就是去除师生角色的限定。   走向深度的第四步是改心。关系取决于人。显然,代表人的是人心,课改至深之处是改人心。谁能改一个人的心呢?只能靠理智的自己去改变情感的自己。   最后,要走向整体。文化的全覆盖决定了课改必须是整体设计。所以,无论是课堂、技术等,都不是课改的终极目的,它们兼具有过程性和工具性。只要符合了高效课堂要求的生命状态,符合了高效课堂的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符合了人内心的积极状态,所有的教育行为都是“高效课堂”。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8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礼嘉中学 潘丽君

少教多学是新加坡的教育经验,他们提出,“我们要少教一点,让孩子多学一点”,“成绩不是生命的唯一大事”,让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转变“以教师为主体的多教”到“以学生为主体的多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我觉得,“少教”与我国提倡的“精讲”有异曲同工之妙,“多学”就是给学生提供更具弹性的发挥空间,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那么,怎样才能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实现“少教多学”,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一线教师的思考与困惑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整天和学生学习生活在一起,谁不想既讲的少,学生又学的好。可是,一上讲台,就总是怕讲的少,讲不清,怕学生学不会,怕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适应,不能适应,怕会产生“邯郸学步”的不良结果,最终影响教学质量。其结果是新的教学方法,教育理论学的不少,但只是脑海中的浮云随风飘散,真正应用在教学中的却是很少,理论和实践成为两张皮。教学活动还是“穿旧鞋,走老路”,新瓶装老酒,没有创新和发展,课堂上,教师是绝对权威,没有教学民主,没有自主学习,没有合作探究。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自从学校提出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践行“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后,感触很深,少教多学的教学不正是我希望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问题吗?我的困惑似乎有了解决的法宝。我决定在课堂教学中实践这一教育理念。

(二)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也是一个动态的多边活动过程,教师怎样去把控这一过程,使课堂教学能够有序、高效,这对于每一个教师,都是一个不小的难题和挑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同时考虑到农村学校的学校情况和学生情况,紧扣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按照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首先是基础知识的学习。根据我的观察,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当今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似乎没有太大的注意,其结果是知识点不难,可是考试成绩一揭晓,很少或者根本没有考满分的学生。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首先提出明确要求,对于生字的注音、书写,词语的解释、造句,作家的介绍,文体知识,写作背景等等,全部由学生互助合作完成,教师只进行检查、指导,纠正错误,并及时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做必要的评价,教育、鼓励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其次是问题探究的教学。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怎样培养学生的读理解能力,可以说,很多老师都绞尽脑汁,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我们看到,学生的阅读能力还是不能令人满意,往往出现有阅读无理解,不能对问题做出理解性回答。针对这种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教师做好示范性探究问题的教学,即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教师提出一些基础性问题,然后指导学生分组合作完成,一般可采用就近四个人一组的方法,教师巡回指导,对于学习中出现的偏差及时纠正,最后指导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并对学生进行鼓励和表扬。例如,在教学《最后一课》时,我提出来几个示范性问题:

1、哈墨尔先生是怎样的人?

2、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描写哈墨尔先生?

3、“最后一课”中哈墨尔先生的感情有什么变化?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合作探究,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其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给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交流氛围,交流空间,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提出自己独特的问题,以培养学生独立的思考和学习能力。例如,有个学生考试成绩很好,是班级的前三名,可是她不爱说话,特别是站在讲台上,面对全班的同学,她更不知道怎样表达,只能笑笑“我不会说”,怎样让她充满自信地开口说话呢?我就讲了在班级发言的重要性,让她珍惜锻炼的机会,鼓励她要大胆,不怕犯错,终于她提出来一个问题:上学路上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在她的带动下,同学们七嘴八舌,提出来许多问题:上课前后有什么不同?法国语言真的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吗?写金龟子,鸽子有什么作用?小说的结尾哈墨尔先生为什么不说话,这样写好么?

最后是语言表达的教学。语言表达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表现,主要通过设置具体的语言应用情景,让学生回答问题和书面写作,我们就可以知道学生的这方面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发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表现在部分学生不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和要求,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回答问题,答非所问,更有甚者,直接说“老师,我不会”,我说“你又会说话,怎么就不会呢?”,我想,这就是我们教师的困难。怎样让学生开口会说话?怎样让学生提笔能写文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少教多学”的教育理念,我有意在综合课上提出实际问题,切合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心理特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把讲台交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表达,教师及时给予指导,鼓励,表扬。例如,我们礼嘉常发集团生产的拖拉机全国有名,请你在广交会上为常发生产的拖拉机作个广告,你的职务是常发集团的副总经理。同学们听后哈哈大笑,气氛活跃,发言非常积极,下课了,同学们言犹未尽,有的说,“下一节课还上这课吧”,学生体会到了交流的快乐。我还在作文课中做了

如下尝试,写人就写我们班的同学,让这名同学到讲台上来做模特,学生观察,教师精讲写作要求,及时指导学生,避免了学生抄作文,写空话的毛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教学效果与评价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究中发展,检验教学效果的期末考试到了,我忐忑不安,唯恐学生成绩下滑。成绩揭晓了,我们班平均分名列全校第一。我很高兴,“少教多学”确实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锻炼、提高了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关于“少教多学”的一些反思

“少教多学”确实抓住了教学的核心,一节课就四十五分钟,教师要做到少教,就必须下更多的功夫去研究教材,学生,教法,学法,做到去粗取精,抓住重点、难点,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要做到多学,就必须有充足的学习时间,也必须有更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更自由的表现空间,很显然,如果利用补课来实现多学,这与现代教育改革是格格不入的。可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有一些学校,仍然在星期天补课,仍然在上两到三节晚自习课,这是否伤害了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对书本的敬畏,失去了很多花季的别样生活。这一些不利于学生发展的教育方法,模式等等,正是教育改革的内在动力。虽然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尝试和探索,但是,距离“少教多学”的内在目标还有很远的距离,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9

哈巴河县第二小学

黄 梅

针对传统语文教学模式枯燥乏味的特点,为了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我校申报了自治区级科研小课题“小学语文少教多学”。通过阐述“少教”“多学”的定义以及内容,少教多学课堂的成败因素,期望教学模式真正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和教师自身的能力。

“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是什么?

少教——把语文的最重要的核心教给学生。

1.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不仅是小学阶段学习上的需要,还会使学生受益终生。

好的学习方法一方面需要教师的指导,另一方面也需要教师的要求,教师应该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好的学习方法成为全体学生的共同财富,变监督学习为自觉学习,从而实现“教会-学会-会学”的转化。

2.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

信心、耐心、恒心。要关爱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知识起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他们都有自我表现,自我成功的机会,都能获得知识、能力、和自信心。对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要予以肯定,尤其对暂时后进的学生要用教师的满腔热忱,营造出祥和的心理环境,消除他们学习的心理障碍,使他们置身于教师的期望之中,在无卑无怯、积极主动的课堂气氛中抬起头来学习。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说明,如果一个学生具有较高水平的学习动机那么他就能够将更多的精力和更多的资源投入学习之中。当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态度进行数学学习时,那么他的学习一定是主动的、高效的,同时也是愉悦的。我班就有这样一名学困生,他叫军,男生,来自单亲家庭,跟父亲一起生活,父亲是一名长途汽车司机,平日里很忙,无时间辅导他的功课,所以他经常拖欠作业,语文基础很薄弱,听写10个词语,最多只能对两个到三个,上课也不专心。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他听写,谈心。课堂上尽可能多的提问他,表扬他。让他担任语文小组长。就这样一天天的坚持,军对语文课越来越感兴趣,作业也及时上交,通过多种方式激发他的学习内动力。

“多学”,并不是多读书、多背教材,教师要通过“少教”将学生的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将学生引向积极学习、深度学习、独立学习的境界。

“少教多学”之“多学”具有三个内涵:

一是“积极学习”,即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探究观念、解决问题,并在实践中运用所学内容,使学习变成发自内心的活动。

二是“深度学习”,即学习者积极地探究、反思和创造,而不是反复记忆,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学习者能够批判性的学习新的思想和事实,并将它们融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能够在众多思想间进行联系,并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

三是“独立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自主选择、自主思考、自主提问、自主领悟。如果经过学生个体思考可以习得、领悟的学习内容,应该依靠其个人能力独立完成。叶圣陶先生提出,“教是为了不教”。少教多学最终要使学生能够独立学习,达到学习的“自能”之境界。

我校本学期增加了“少教多学课题研究公开课”,我们课题组成员认真听课,课后大家一起评课,讨论氛围很浓厚。就杨老师讲的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乌鸦喝水》,谈谈我的想法。

杨老师在讲瓶子里的水升高时,设计了一个小实验:她请了三组学生来演示乌鸦如何使瓶子里的水升高的。步骤一:学生甲手拿着一个装有半瓶水的塑料瓶。步骤二:学生乙将小石子逐渐放进瓶子中。请同学们观察瓶子里的水位是否升高了。

我认为这个小实验设计的特别合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乌鸦是如何喝到水的?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通过小实验,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教师只是在一边指导,学生是整个课堂的主角,这符合“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课后进行评课时,许多老教师谈了自己的见解,例如:分小组实验时,可以多分几个小组,充分调动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瓶子里的水滴上红墨水或蓝墨水,效果会更好。通过听评课题研究公开课,使我学到了很多教学经验,我也特别享受大家在一起讨论的氛围。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叫自主学习,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我们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他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的根本原因。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学科有它自有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既然语文学科有自己的规律,我们就应该很好地去研究,语文课的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提高学习效率,以往大家说语文教学少慢差费,这个现象的确存在,尽管经过几十年大家的共同努力,有所好转,但我认为没有根本的转变,语文学习占用了我们学生很多的精力,但是一直是收效不明显。这个问题也让我们很伤脑筋。

现在在我们的平时语文教学活动中,“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能使我们的课堂更具有效性和趣味性。身为一线的教育工作者更应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结合自身实际融入到自己的教学中。

作者简介:黄梅,女,29岁,籍贯:甘肃武威市,就职于哈巴河县第二小学,小教一级,年级组长,本科学历,学科:语文、主要研究方向是学困生的转化工作

联系电话:***

E-mail:78841004@ qq.com

QQ号:78841004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 语文课程标准 2011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乌鸦喝水》人教版一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

[3]《少教多学” ——推进语文课程改革的一大贡献》

“少教多学”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 篇10

“少教多学”理念下的备课与教案书写

麻惠民

(甘肃省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

摘 要:“少教多学”的备课和教案要努力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要注意加强课前预习、课堂精心设问、课后巧设作业,要多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关键词:“少教多学”;备课;教案

“少教”即启发性地教、针对性地教、创造性地教和发展性地教;“多学”,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走向深度学习、积极学习、独立学习。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这能从根本上减轻教学负担,提高教学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去教,强制灌输,而不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必然事倍功半;如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语文,让学生每天都盼望着上语文课,那么教师教给学生十分,学生可能会学到十二分。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重视课件的制作

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尚幼,好奇心比较强,他们对于课文的语言之美和结构、思路的奇妙之处可能感受不深,但是对于直观性较强的图画形式却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如果精心设计图文并茂的课件,则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使之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

二、教师在备课时应注意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使课堂充满活力,使课堂充满吸引力

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学生必然在下面昏昏欲睡。如果能穿插一些活动,则会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学习欲望。比如,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也可以进行男女生朗读竞赛;对于情节性比较强的课文,可以让学生改编成课本剧表演,对《核舟记》可以让学生模仿核舟中的人物摆动作。活动形式多了,内容丰富了,学生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到课堂上了。

三、在备课中教师要预先准备一些轻松幽默的俏皮话,用来调节课堂气氛

使用一些这样的话可以有效化解课堂中的沉闷气氛,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当然,有些老师天生幽默,课堂幽默招手即来,但对于平时不善幽默的老师来说,这样做就是在备课阶段必需的了。

生活有多宽广,语文就有多宽广。笔者经常强调,仅凭一本薄薄的语文课本是学不好语文的。“少教多学”就是要让学生通过有限地教,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必须在备课时采取措施,把这一目标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整个阶段中,从以下几个环节努力。

1.课前充分预习

学生如果在课前已经进行了具体扎实的预习,许多基础的东西已经在课外消化,那么课堂上就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进行提升拓展,如果学生课前没有预习,那么课堂上就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解决基础知识,导致课堂进度缓慢,效率低下。但这里又存在一种现象,就是许多教师往往是在上完前一篇课文后,在下课时随便说一句“把下一课预习一下”就走出教室。这样布置预习作业丝毫没有作用,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布置预习任务时给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比如,朗读课文以及方法,要学会哪些词语、了解课文的哪些内容、摘抄精彩片段等。这样的预习要求既便于学生操作,又便于老师检查监督。当然,对学生的预习要提出如此明确具体的要求,教师必须在备课阶段就提前做好准备。

2.课堂巧设疑问

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45分钟的课堂时间都是非常宝贵的。因为正常情况下,现在初中阶段每周排6节语文课,去掉两节作文课,阅读教学仅有4课时,按进度大约要上完两篇课文。因此,教师要真正做到惜时如金,充分利用。要在备课时下工夫精心设计课堂问题。这里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问题不能太多,太多则学生没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进度无法完成;(2)问题不能太难、太深,要让学生觉得能够完成,否则学生产生畏难情绪,不愿思考;(3)问题要贴近学生生活,有趣味性,能吸引学生积极思考;(4)问题要有延伸性,要能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把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广阔的生活土壤中。

3.课后巧设作业

作业既是对课堂学习成果巩固的重要手段,也是让学生实现“多学”目标的重要渠道。作业的布置应该具有启发性、趣味性、延伸性、训练性。达到的目标应该是把知识迁移为能力,通过训练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可以给学生布置一篇类文阅读训练,也可以布置对课文延伸理解的问题,比如学完了《孔乙己》,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以“孔乙己走出咸亨酒店之后”为题为课文续写一个片段。也可以布置一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面的作业,比如学完了《隆中对》,可以让学生课外收集关于诸葛亮的对联、诗歌、故事等。学完了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拍摄自然景物,然后配上恰当的古诗词名句。这些作业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但不论怎样,都会使学生学到更多的语文知识。

传统的教案重在对文本知识的梳理和分析。综上所述,“少教多学”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备课思路有了很大革新,因此,教案书写也要有全新的方法。在写教案时要淡化对知识的分析,对知识不能限定答案,要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考空间。要扩充学生活动的内容,在教学的各环节中增强方法的指导。要注意把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语文学习的视角延伸到生活的土壤中,要能体现出开阔的视野,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教师“少教”,学生“多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上一篇:管理创新培训体会下一篇:A财务稽核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