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2024-10-26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精选8篇)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篇1

文章标题: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2006年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之年,是进一步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关键之年。也是我院管理之年、提高之年、发展之年。医院将在05年发展的良好基础上,全面贯彻XXX工作会议和XXX工作推进大会精神,以提高病人满意度、医疗质量和二个效益为出发点,加快基本建设,在行政、人事、分配、后勤制度改革等方面体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保障创新,加速医院的稳定、健康、快速的可持续发展。

2006年医院工作的总体目标

Ø行风满意度在规范下加以巩固

Ø医疗规范在制度中得到保证

Ø学科建设在发展中不断壮大

Ø基建工作在政府重视下持续推进

Ø业务收入在结构调整中达到XX亿

2006年医院工作的七项具体任务

1、狠抓行风工作,提升医院的社会认可度

2、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3、推进医疗水平,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4、做到五个合理,控制医保合理适度增长

5、加快信息建设,推进医院的现代化进程

6、着力打好基础,启动新一轮的医院建设

7、稳妥深化改革,构建新时期的和谐医院

一、狠抓行风工作,提升医院的社会认可度

病人满意度和社会认可度是医院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我院的精神文明、职工素质还相对薄弱,将在以往行风满意[-http:///找文章,到]度工作的经验和基础上,做到“四个结合”:职工教育和发挥职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提升服务和基础建设相结合;内部管理和社会监督相结合;行风工作和爱岗敬业、精神文明相结合。

1.完善细化行风工作各项措施、制度,切实履行医院各岗位规范服务细则,力争综合满意度保持全市中上水平。

2.聘请行风监督员,内外合力,齐抓共管,提高行风工作水平。

3.加强行风满意度的事后处理、反馈、落实工作。树服务窗口先进典型,加大对违纪违规者的处罚力度。

4.加强医院对外宣传工作及协作单位的沟通交流,努力提高医院的社会认可度。

5.坚决贯彻执行市、区规定的廉洁行医制度,杜绝“红包”(包括器械、药品回扣)和以物代药现象。

6.坚持每周一次的院领导接待制度,职能科室配合,切实为患者排忧解难。

7.倡导就医流程再造,力争做到门诊“一门式服务”,为患者提供方便、快捷、舒适就医环境。

8.全院职工精诚团结,加强与患者沟通、解释工作,减少因冷、硬、顶、推、拖等现象而引起的投诉。医院违纪率月均≤5。

二、加强科学管理,不断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医院的优势归根结底体现在医疗质量、品牌特色的竞争。医院将进一步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将提高医疗质量作为“一把手”工程,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把抓好医疗质量作为医院管理的重中之重。

因此,我院根据区卫生工作会议精神,针对医院现状中的薄弱环节,夯实基础。做到“一个中心,二个抓手,三个重视”:以医疗满意为中心;以制度建设、加强培训为抓手;重视严格管理、重视安全隐患、重视及早解决问题,防止扩大事态。

1.全面提升医疗质量:

(1)确保医疗安全,妥善处理医疗纠纷,投诉工作。全年杜绝一级完全责任医疗事故发生。投诉、纠纷、赔偿等事件的发生不高于去年水平。

(2)注重医疗规范,加大检查力度。继续坚持“医疗质量评估制度”,评估专家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对各科病史进行抽查和评估,要求住院病案甲级病案率≥90,无丙级病案。

(3)力争26个质控中心的检查项目保持优秀水平。

(4)加强内涵建设,尤其要注重环节质量、综合质量的提升。

2.完善、落实医疗、护理各项制度,并着力于贯彻执行,责任到人。

3.加大各级医务人员各种制度、业务的培训力度。鼓励临床科室应用新技术,开展新业务。

4.提高门急诊中高级医生比例,鼓励中级以上医师开设专科门诊。

5.加大各级各类管理干部的培训,提升规范管理的水平。

6.加强业务学习,坚持每月一次全院业务讲座和不定期专题学习班。

7.完成市、区卫生局下达的总量

控制及各项医疗质量指标。依据沪卫医政(1997)29号文及沪卫医政(2003)150号文,结合本院情况拟订《关于加强2003年医疗质量管理目标》文件中的各种率。

8.强调科室内部抓好“三基”,落实三级查房制度,对于有成效的工作方法要予以坚持、推广。

三、推进医疗水平,加大学科人才培养力度

学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医院将围绕提升整体综合实力的总体目标,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在请进来、走出去上下功夫,在激励机制上,进一步向知识、人才、风险倾斜,从而形成氛围、激励队伍、构筑学科高地,推进医疗质量、学科建设、科研水平全面发展。

1.重点扶持心内科、妇产科等2—3个重点专科,保持同级同类医院的先进水平。

2.以科研为抓手,加快学科建设。支持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立项、启动和实施工作。在科研质量上有所突破,争取国家级项目1—2项,市级项目4—6项。

3.增加投入,积极培养和引进高级专业人才,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立足本院培养、鼓励短期学习、重在实践中提高。通过培养、引进、联合体托管等形式,提高高级卫技人员比例。

4.支持市、区卫生系统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建设。

5.中级以上继续教育完成率>85,职后教育及格率>50,选送去三级医院进修人员10名左右,教育经费支出不少于职工工资总额的2,组织医技人员“三基考试”(医疗护理常规),一次参加率100,合格率100。

四、做到“五个合理”,控制医保合理适度增长

1.以查“五不合理”为抓手,切实控制医保增长幅度,进一步规范医疗行为,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从而使病人满意,医院满意,医保满意,政府满意。

2.组成专家督查小组,每月自查、点评。

3.奖惩并举,个人挂钩。使每个医务人员从根本上树立规范合理的医保意识。

4.力争药品比例再下降1—2,列入科室考核目标。

五、加快信息建设,推进医院的现代化进程

1.在原有信息化基础上,完善医院网络建设。

2.完善社保卡与银行联网收费系统。

3.加快中心机房建设,争取3月底完成,为医院的现代化建设打下基础。

六、着力打好基础,启动新一轮的医院建设

1.完成医院建设的总体规划。

2.上半年完成过渡门急诊的装修、启用。

3.启动医院中心广场的建设。

4.新门急诊大楼动工兴建。

5.做好制剂楼、高压氧舱、变电所等的过渡工作。

七、稳妥深化改革,构建新时期的和谐医院

1.注重增收节支。完善科室成本核算,控制水、电、煤、洗涤、办公用品等费用。

2.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大评聘分开力度。

3.继续探索分配制度改革,奖金分配向临床一线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倾斜。

4.继续探索、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走企业化管理之路。

5.以各种形式推进院务公开制度,增加职工的参与感和凝聚力,以改革促稳定,构建和谐医院。

八、其他工作

1.承担政府职责,做好公共卫生工作,确保SARS、禽流感、流脑等各种传染病及创伤等突发事件的预防、救治工作。

2.根据中央、市、区党委的要求,贯彻落实好党员先进性教育工作。

3.进一步完善六院联合体托管制度。探索一、二级医院的双向转诊模式。

4.在设备购置上适当加大投入。

5.做好双拥工作、扶贫帮困工作,继续做好组建援外摩洛哥医疗队工作。

6.加强医院用血管理,按献血法、用血规定执行,同时完成2005年献血任务。

7.做好安全生产防范措施并严格实施,杜绝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来源于,欢迎阅读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篇2

y4咏押·f i m水资源交通运输他基础研究2006年, 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20年) 》提出, 到2020年, 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总体目标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篇3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篇4

一、2006年工作总结

今年,我局在市局党组的正确领导和市局相关处室的具体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市国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坚持、四提升”的总体要求,围绕“收好税、带好队、建好房”工作目标,实施“抓落实促工作,抓管理促规范,抓队伍促提高,抓创新促争优”四大工程,着重抓好了以下工作的落实。

(一)聚财为国,服务发展取得新成果。

1、大力组织收入,确保应收尽收。

从年初开始我局就针对严峻的税收收入形势,采取了多项措施,积极组织收入:一是按月下达收入计划,将任务落实到人,并制订了《税收收入考核办法》,将半年和全年奖金与组织收入情况挂钩,严格考核奖惩。同时对收入进度及时跟踪,加强督促,确保收入计划的落实。二是加强了重点税源监控,对年纳税10万元以上的30户重点税源企业税收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同时紧紧依靠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协调,强化重点税源企业的税收征管力度。三是以查促收,结合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增值税结算、企业所得税汇缴、清理漏征漏管户等工作大力组织收入,同时加大纳税评估力度,通过税源税负分析监控,将税负下降的区局监控重点税源企业列入评估范围,累计实现查补收入30万元。四是加强对个体工商户的征管,调整个体工商业未达起征点边缘户营业额,目前已将22户个体工商户纳入征税范围,预计全年可增收5万元。五是组织税源管理部门制订清欠计划。对江西电炉厂新欠20余万和陈欠20余万,加大了清欠力度。力争在年底前将新欠全部清缴入库、陈欠清缴在20%以上。通过积极采取措施及全局干部的艰苦努力,2006年1至10月,我局累计组织入库各类税收收入7521.3万元,完成市局下达的税收计划的76.7%,与去年同期相比,增收781.8万元,增长11.6%。其中小企业及零散税收同比增收111.7万元;1-10月份企业所得税累计入库401万元,完成计划的267.3%;车辆购置税累计入库13.7万元,完成计划的274%,比去年同期增收10.1万元,实现了应收尽收。

2、优化政务环境,服务经济建设。在省、市国税局和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局认真贯彻市委、市政府建设“开放活力南昌”、“文明和谐南昌”、“诚信创业南昌”、“生态园林南昌”及打造“四最”品牌南昌的要求,围绕“建设后花园,再造新湾里”总体目标,不断创新理念,完善机制,超前打好主动仗,在“加快”上做文章,在实干上见成效,力求在服务发展大局中提升国税工作,在提供优质服务中支持经济发展,主动开展各种优质服务。一是强化政策宣传。对办税服务厅电子触摸屏纳税查询系统和区局外网纳税服务专栏内容及时进行更新,还结合开展税收宣传月、税收优惠政策宣讲会、纳税咨询辅导、全面换发税务登记证、清理检查漏征漏管户、推行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税务报刊征订等活动积极宣传国家税收优惠政策,特别是做好《江西省国家税务局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实施意见》、《南昌市国税局推动全民创业20条措施》和《江西省国税系统开展“科学发展 和谐创业”主题教育实施方案》、市局《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快速崛起的实施意见》的宣传,先后举办各类座谈会3次,税收优惠政策宣讲会1次,大型纳税咨询活动2次,举办免费4期纳税培训班,共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000余份,制作宣传展板2块,宣传标语横幅、户外广告4条,辅导培训纳税人1600余人次。二是认真落实各项税收政策特别是税收优惠政策,用足、用好、用活税收优惠政策,认真执行省、市国税局下发的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各项措施,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推进企业的发展壮大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为湾里区扩大招商引资、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税收环境。今年1-10月份,累计办理各项退税319.3万元,对未达起征点的298户个体工商户减征增值税近5.5万元。同时认真执行《行政许可法》,进一步理顺各类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通过以上政策的落实,形成了依法治税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的局面。三是优化纳税服务。坚持以纳税人为中心,牢固树立税收服务观,牢记“管理就是服务”的理念,坚持“理性化执法,人性化服务”,提出了“创一流服务、树国税新风”的响亮口号,着眼于纳税人的根本利益,从落实政策、支持发展到服务方式都不断加以改进。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深化税收“一窗式”管理服务。为方便纳税人办证,我局还选派优秀工作人员长期派驻区优化投资办证服务中心,授权办证窗口直接受理和办理审批税务登记事项,实行一审一核制,税务登记由原5个工作日缩短为3个工作日,节约了纳税人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按照《办税服务厅环境建设规范(试行)》等十项规范要求,进一步深化办税服务厅规范化建设,优化办税环境,规范办税服务,创新服务方式,努力为纳税人提供更加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在办税服务厅开展岗位练兵活动,组织办税厅工作人员利用工余时间进行业务技能培训,重点是CTAIS2.0相关模块操作知识,针对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查找原因,切实提高办税效率和数据录入质量。在办税服务厅设立导税员和党员示范岗,并设置电子触摸屏办税查询系统,极大地方便了纳税人办理纳税事宜,深受纳税人的赞誉。我局邬俊辉同志被评为全市国税系统“十佳服务明星”。

(二)执法为民,依法治税取得新进展。

1、加强税收执法监督。一是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制。完善税收执法岗责体系,严格落实执法责任,加大评议考核和奖惩工作力度。二是运行《税收执法管理信息系统》,加大对执法考核申辩调整、奖惩兑现情况监督检查的力度,严肃追究过错责任。三是对上级在执法检查(监察)中指出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整改。做好了迎接省局党风廉政建设专项督察、市局执法检查(监察)重点检查及区局效能监察工作,并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查找原因、落实责任、认真整改,有效地促进了依法行政,干部的执法水平、服务质量和工作效能得到了提高。四是规范干部执法行为。为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切实防止税收“不作为”和“乱作为”现象的发生,我局制定并完善了《工作人员下户管理制度》、《责任过错追究制度》、《增值税检查结算制度及考核办法》等一系列制度、办法,通过制度来加强内部管理,从而规范干部职工的执法行为,营造高效快捷的政务环境和诚实守信的税收环境。

2、强化税源管理,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年初,我局即按照省局“税源管理年”和市局“依法行政建章立制规范管理落实年”的工作要求,针对税源管理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加强管理:一是按照分类管理要求,对局属三个税源管理部门管户和人员进行了全面调整,进一步推进了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二是加强重点企业税源税负调研工作,分别对全区税收收入10万元以上的企业进行税源税负调查摸底,做到心中有数,监管到位;三是按月召开收入形势分析会,由户管员逐户汇报管户申报纳税和税源变化情况,做到数据清、情况明,把握工作主动权;四是对未达起征点个体户按A、B、C类实行分级管理,增强了个体税源监控能力;五是按照省、市局工作部署,在全区开展漏征漏管户专项清理核查工作,并同时开展普通发票清查打假工作。截至目前共清理出42户漏征漏管户,现均已办理了税务登记证,并处罚款390元。同时,认真做好全面换发新税务登记证工作,截至目前已为482户纳税人办理了换证手续。六是加大纳税评估力度,开展了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废旧物资回收经营企业和农村集贸市场等专项整治活动。七是大力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努力营造诚信纳税与诚信征税的良好社会环境,积极与地税部门联合开展第二次纳税信用等级评定工作。由于强化了管理,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明显增强,征管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提升,3月份以来我局申报率、入库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

(三)勇于创新,科学管理取得新经验。

1、税收征管工作迈上新台阶。认真做好CTAIS V2.0上线后日常运行维护工作,成立税收数据和征管质量课题攻关小组,就如何提高我局征管数据质量深入开展调研,结合湾里实际情况,制定了湾里区国税局《CTAIS2.0操作办法》、《CTAIS2.0运行质量考核办法》和《湾里区国税局数据质量管理考核奖惩办法》;及时接收、发布市局下发的数据及征管质量错误数据,并认真进行核对、修改;根据省局、市局制定的数据征管质量考核办法和奖励办法,结合工作实际重新修订了我局数据及征管质量考核和奖惩办法;针对区局数据征管质量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先后3次召集各责任部门和相关人员召开了数据征管质量分析会,研究制订了整改措施,并对我局7月份的数据征管质量情况进行了严格考核和通报,力争使我局此项工作迎头赶上,走在全市前列。9月份我局数据征管质量排名已跃升至全市第3名。另外,按照省、市局的要求,还狠抓了征管资料整理、企业所得税征收方式核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年检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全面换发税务登记证、防伪税控“一机多票”系统推行等工作的落实,1-10月份金税工程运行平稳,一般纳税人档案信息采集率和准确率、存根联采集率继续保持100%。

2、不断完善内部管理。为落实贯彻好市局“三坚持、四提升”工作要求,我局进一步推进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有力地强化了区局各项管理工作基础。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管理基础。狠抓区局新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督促落实和奖惩考核,区局工作秩序有了明显改观,干部精神面貌焕然一新,机关工作效能大为提升。二是以 “建设高效责任政府、塑造诚信创业南昌”活动为契机,结合开展“双百评”活动,大力整顿机关作风,切实转变干部思想观念,提高工作效能,提升服务水平,促进湾里经济社会发展,构建和谐国税。三是对全局各部门工作职责和人员分工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细化,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加强了干部的工作责任心。四是大力开展厉行节约活动,进一步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政府采购工作,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五是积极开展平安创建工作,加强安全教育,防止麻痹思想,增强防盗意识;组织开展了安全大检查,及时发现和消除安全隐患;安装了红外线防盗报警装置,对重点要害部位进行全面布控;制定了《安全巡查制度》,进一步加大安全巡查力度,切实落实安全巡查责任。六是大力加强信息宣传和税收调研工作,健全信息宣传网络,加强信息宣传员队伍建设,组织举办了信息报道写作培训班,定期开展学习交流;制定区局《税收信息宣传、调研成果奖励办法》,对各单位信息宣传、税收调研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按月考核,按季通报,及时兑现奖惩。仅1-9月份,我局就被上级内部信息刊物采用信息14篇,其中省局2篇,市局12篇;被省局互联网站及大江网各采用宣传稿件2篇;在各类媒体发表信息宣传报道116篇,其中中央级4篇,省级96篇,市级10篇;在《南昌日报》、《南昌政报》发表调研文章各1篇。

(四)锐意进取,队伍建设取得新业绩。

1、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工作和领导班子建设。认真贯彻落实总局、省局要求和市局《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系统性政治理论教育。认真组织学习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提高国税人员政治理论水平。认真学习贯彻全国“两会”精神,重点突出抓了“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学先进、找差距、促发展”等活动的开展。

年初,按照市局统一部署,围绕增强领导干部“四种意识”和提高领导干部“四个能力”,制定了2006年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计划,党组中心组成员严格按照计划安排组织学习,并认真做好了学习笔记,撰写了学习心得。通过学习,党组成员进一步增强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和创新意识,“四个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在市局党组对区局领导班子巡视检查中,给予了我局党组成员高度评价。

2、强化党风廉政建设。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国税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全面部署好我局2006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坚持教育、激励、约束并重的原则,构筑养廉育廉的长效激励制约机制,以廉洁从税的实际行动保证和谐发展。

认真落实《江西省国税系统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及《南昌市国家税务局政务公开目录》的具体要求,结合湾里实际制定了区局《政务公开实施办法》和《政务公开目录》,规范公开的事项、内容、形式、范围和时间、时限,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完善群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以及责任追究,确保政务公开各项工作能得到有效地落实,进一步推进我局政务公开工作向纵深发展。

按照省、市局加强国税廉政文化建设的要求,开展了形式新颖、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活动。通过读书活动“思廉”、先进典型“导廉”,长期坚持廉政专题教育,使干部筑牢反腐思想防线;以媒体平台“传廉”,在内部办公网设立党风廉政建设专栏和制作“廉政赠言”弹出窗口,引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动员家庭“助廉”,向全体干部职工家属发出《家庭助廉倡议书》,邀请干部家属当好家庭廉政“监督员”;以文化长廊“警廉”,制作多块廉政名言警句及固定警示牌匾,悬挂在区局办公楼走廊内,建成一条廉政文化“长廊”;以廉政征文“扬廉”,在全局开展了廉政书画、摄影作品征集和廉政主题征文活动。

按照上级统一部署,我局还认真组织开展了党风和政风方面若干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回头看”活动、“做党的忠诚卫士、当群众的贴心人”主题实践活动和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今年以来,未收到一起关于干部违法违纪和为税不廉的举报。

3、加强精神文明和行业作风建设。一是进一步完善了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措施、制度,同时对全年文明创建工作进行细化,明确了责任部门和完成时限。二是加强行业作风建设。以“建设高效责任政府、塑造诚信创业南昌”活动为契机,大力加强政风和行风建设,优化政务环境、税收环境,在全力打造“文明、优质、高效、敬业、廉洁”的国税队伍同时,积极服务和谐创业,助推湾里经济发展。三是积极开展文明帮建活动,为丰富文明帮建对象太平乡泮溪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组织干部捐赠各类书籍152本。

4、大力加强国税文化建设。按照市局统一部署,积极开展了春训工作,在时间紧、任务重、学习内容多的情况下,我局全体干部职工努力克服工学矛盾,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较好地完成了春训工作任务;建立起“日读千字、周写一文、季看一书、年学一技”的个人自学制度,每周二下午作为全局雷打不动的“学习日”;利用各种形式广泛开展修养型、知识型、技能型的全员读书活动,创新国税文化建设载体,创办《湾里税苑》内部刊物,为干部学习交流开辟了一块“新园地”;制定了学习奖励办法,将定期举行业务技能知识考试或竞赛作为一项制度坚持下来,大大提高了干部学习的自觉性,在湾里区旅游知识竞赛中我局干部勇夺第一;积极派员参加省、市局举办各类业务培训。通过学习,干部的综合素质有了显著提高,依法行政,为纳税人服务的本领增强了。

5、认真做好全市国税系统首届运动会参赛组织工作

根据市局首届运动会方案要求,我局制定下发了《区局参加全市国税系统首届运动会方案》,并按方案要求广泛发动干部职工积极参赛,并积极做好运动会训练和参赛的组织保障工作。此次我局共有36人参加了8个单项和3个集体项目比赛,参赛比例达75%。尽管此次运动会我局参赛人员水平与兄弟单位有一定差距,但他们不畏强手、顽强拼搏,力争佳绩,赛出了风格和水平,荣获了全市国税系统首届运动会“组织奖”。通过参赛,干部职工增强了体质,振奋了精神,活跃了生活,干部队伍的凝聚力、战斗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团队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

回顾今年以来的工作,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一是税收收入形势不够理想,收入缺口较大;二是税收征管基础工作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税收数据及征管质量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三是因当地政府换届,区局新建办公楼工作进展缓慢,目前土地使用证尚在办理之中;四是经费比较困难。

二、2007年重点工作思路

我局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聚财为国,执法为民”宗旨,牢牢把握新时期税收工作主题,紧紧围绕省、市局总体工作目标,依照“探新路、细管理、强素质、出精品、促和谐”的思路,努力做好2007年各项税收工作。

1、大力组织收入。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税收分析预测,强化税源控管,深化纳税评估,加大预防和清缴欠税力度,堵塞管理漏洞,确保应收尽收,努力完成上级下达的收入计划任务。

2、推进依法行政。落实上级要求,认真全面清理税收规范性文件和内部管理制度;加大内外监督力度,规范干部执法行为;继续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进一步搞好税收专项检查和专项整治工作;加大税收宣传力度,认真做好“五五”普法工作。

3、深化科学管理。积极探索深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新举措,依托信息化手段,不断提高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率;在已实行分类管理的基础上,进一步落实和完善税收管理员制度,不断提高税收管理员业务技能和工作水平,筑牢日常征管工作基础;加强发票管理,推广应用税控器具。

4、增强队伍活力。将推进国税文化建设与深化科学管理有机结合,在建章立制、规范管理的基础上,以人为本,和谐兴税,建立共同愿景,激发干部潜能,充分发挥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按照省局“十员五百佳”大练兵的要求,加大教育培训力度,积极开展岗位练兵和岗位技能竞赛活动,大幅提升我局各类税收软件应用水平和税收数据及征管质量。

5、抓好基本建设。认真落实好省、市局领导相关指示,着力抓好区局综合业务用房建设,努力为纳税人营造一个良好的办税环境,积极改善干部办公条件。

湾里区国家税务局

医院重点专科建设计划及措施 篇5

重点专科工作计划及措施

(2009——2012)

为使我院重点专科建设顺利开展,确保重点专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按照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指南和技术指南要求,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三年重点科室建设计划和措施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通过政府宏观调控和政策扶持,加快专科建设发展,努力建立起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专科,带动全县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水平医疗需求,实现医院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

二、目标任务

(一)工作目标

在总结过去专科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院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按照“学科建设是龙头,人才培养是核心,科学研究是关键,经费投入是基础,政策措施是保障”的建设思路,通过2-3年的努力,使骨伤科达到省级水平;针灸科达到市级水平;内科、心内科、儿科、眼科等达院级水平。至2013年底,在建成一批在省、市有一定影响、知名度较高的重点专科,培养和引进一批掌握学科核心技术、引领学科发展方向的专科人才梯队,形成明显的专科优势,从而带动全县医疗技术的整体提高,推动学术和科研进步,扩大户县中医医疗服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具体任务

61、专科设施先进齐全,能够满足临床科研需要。达到省级以上水平的重点专科,医疗、科研仪器设备和设施先进齐全。

2.专科人才梯队合理,“125”人才培养计划落实。即:每个重点专科必须配置1名学术地位高、在全县同专业具有一定声誉的学科带头人,2名具有一定学术造诣的后备学科带头人,5名具有潜力的中青年业务骨干。

3.专科技术优势明显,占领学科制高点。具有较高的单病种质量管理水平,能够运用现代手段搜集、处理、利用前沿科技信息,掌握专科最新发展动态;能够承担省、市相关专业科研项目和课题,胜任全县医学学科开展高新技术的业务指导,在专科疑难危重病症的研究、治疗方面居全县领先水平。

4.社会认知度高,专科效益显著。重点专科在省内享有一定声誉;专科门诊、住院人次高于全市其它同专业科室50%以上,年递增幅度大于20%;服务半径不断扩大,埠外病人明显增加。

5.管理机制创新,保障专科持续发展。探索适应市场经济和符合专科自身发展规律的管理机制,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及管理,技术转化转让,学科优化整合和经费保障分配等方面有所突破,敢于创新,为专科建设的快速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三、设置规划

1.结合我县常见、重大疾病发病率、以及重点专科申报情况,严格标准、择优选定。

2.医院领导重视,按照专科建设目标和任务落实业务用房、医疗设备,培养、引进医疗技术人员,保证专科建设所需经费及人员待遇。

3.科室积极性高,技术实力强,发展潜力较大,主动要求并有能力承担重点专科建设任务。

4.按照动态管理原则,专科设置可根据每年评估情况做适当调整。

四、实施步骤

(一)2010年目标:重点专科设施(房屋、设备、床位)基本到位,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按计划进行,专科技术成熟,专科效益初步显现。中风科初具规模,接近或达到周期目标。其他重点专科按照计划完成当年建设任务。

具体措施:

1.确定重点专科建设学科和建设项目,与专科建设学科签订目标责任书。

2.医院按照全市规划要求制定本单位重点专科发展规划、建设标准及实施方案,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基础设施,引进、充实专科技术力量,落实专科建设经费。

3.医院科室明确专科定位及发展方向,对目标、周期目标、建设进度进行细化,制定具体措施,责任到人,并按照计划加快建设目标的实施。

4.对专科建设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考核、评估体系,每季度进行督导检查,分析发展现状,查找与周期目标存在差距,指导制定整改措施。

5.年底完成专科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二)2011年

目标:中风科达到或接近周期目标;骨伤科专科技术达到省级水平,在相关区域内的影响和地位初步确立。

具体措施:1.制定专科建设计划,按照计划积极开展工作,建设经费落实,设备全部到位。2.学科带头人地位确立,专科人才引进和培养基本完成,人才梯队基本建立,技术实力接近目标技术水平。

3.周期技术攻关任务完成80%以上,相关技术成果加快转化,引进技术项目消化吸收,并根据国内、省内发展态势积极跟进,专科特色显现,科研能力显著提高,项目建设显现成效。

4.加大专科建设宣传力度,不断提高社会影响力,区域内相关专科患者外诊率明显下降,周边地区就医病人明显增加,专科效益显现。

5.完成专科督导、检查和绩效评估,兑现奖惩措施。

(三)2012年

目标:总体目标实现,专科品牌形成,专科带动战略显现,社会效益明显。

具体措施:

1.制定计划,对于达到或接近周期目标的重点专科,对照专科建设目标充实提高;其他重点专科按照建设标准加快建设,查找薄弱环节,保证按时达标。

2、省级重点建设专科中风科基础上力争1-2个科室(骨伤科、针炙科)进入省级重点专科评审,1个市级重点专科基础上增加1-2个进入市级重点专科评审。

3、今年医院重点打造儿科、眼科为医院重点专科。

4、通过聘请教授来我院教学、查房、指导手术,提高我院专科技术水平,扩大医院知名度。

5、专科人才管理到位,人才梯队建设完成。

6、专科技术成熟,工作流程规范,进一步巩固提高医疗技术和能力建设。科研项目全部完成,并实现转化,科研论文在核心专业期刊发表。

7、大力宣传专科建设成果,提高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度,扩大重点专科在县内、市内的影响力,服务半径进一步延伸。

8.年底,医院周期目标任务全面完成,迎接卫生行政部门进行周期督导和绩效评估,总结经验,表彰先进。

五、组织管理

组长:

副组长:

组员:

领导小组职责是加强对重点专科建设的组织领导,组织制订实施建设规划,组织督导、检查及考核评估。

六、措施保障

(一)加快人才培养和技术引进

1.用优越的待遇和条件在全省、全国范围内引进专科人才和技术,对急需专科人才的引进给予特殊政策。

2.优先安排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外出进修深造,参加学术交流活动,满足重点专科人才的科研、学习需求,改善工作、生活条件。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优先推荐为市优秀专家候选人。专科优秀人才可破格提前晋升专业技术职务。

3.建立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专科医务人员奖金可明显高于其它非重点科室,对于专科成效突出的,资金可大幅度提高。

4.对于在专科建设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院方给予重奖。

(二)积极筹措重点专科建设经费

1.积极申请政府重点专科建设补助资金和医学科技项目经费。

2.重点专科建设科室要确保不低于年业务总收入1%的经费用于专科建设。

3.遵循“突出重点,保证必需,避免重复,注重实效”的原则,专科经费主要用于技术引进,人才培养,设备添置和技术攻关。

(三)加强重点专科设施建设

根据专科建设需要,对确定的重点专科基础设施建设、大型医疗设备购入等项目优先进行审批。

(四)提高重点专科的社会影响力

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对重点专科的医疗水平、专科优势、知名专家、先进设备等进行系统推介,不断扩大专科知名度,积极引导群众合理就医。

(五)实行重点专科责任目标管理

医院与项目建设科室签订责任目标书,科主任为第一责任人,实行责任目标考核。对重点专科建设先进科室给予表彰奖励,并优先推荐承担省级专科建设项目。未能如期完成建设任务的科室和主要科主任不得参加各种评先。

供水公司纪委2006年工作重点 篇6

为贯彻落实中纪委第六次全会、省、市纪委全会、国资委及控股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开展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结合工作实际,现将公司纪委2006年主要工作安排如下:

总体思想与要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落实

十六届五中全会、中纪委六次全会和省、市纪委全会、国资委及控股集团纪检监察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企业两个效益,带头学习党章、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全面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和任务,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逐步建立健全适应企业实际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扎实有效的工作为企业的改革发展稳定提供政治保证。

一、深入贯彻学习党章,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落实

党章是立党、治党、管党,规范和制约全党行为的总章程,是把握党的正确方向的根本准则,是从严治党方针的根本依据,是党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根本标准。要组织党员学习党章,努力做到熟悉党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掌握党章的精神实质,进一步强化党章意识和党员的组织观念和纪律观念。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我们要始终围绕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提高,紧紧贴近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充分履行监督检查职责,努力从思想、作风、纪律上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供有力保证,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到位,在构建和谐廉洁供水企业中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发展。

二、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强化企业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

加强对党员干部教育,是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基础性工作,是筑牢领导干部思想道德防线的重要途径。一是要增强公司中层领导人员的廉洁从业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要结合工作实际,运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取得的好做法和经验,加强理想信念、党纪国法、党的优良传统教育,引导党员领导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利益观,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二是逐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把企业廉政文化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时代特点、活动形式和评估办法,引导全体员工树立良好的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增强道德修养和行为约束力。三是注重创新教育内容和形式,不断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丰富教育内容,通过报告会、警示片、专题讲座等形式,坚持正面教育、警示教育和提醒教育相结合,坚持典型教育和普遍教育相结合,坚持传统教育手段和创新教育手段相结合,努力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和氛围。

三、推进制度创新,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我们要紧密结合公司实际,按照《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试行)》的精神和控股集团公司下发的《实施办法》的要求抓好贯彻落实。既要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坚决遏制腐败;又要用发展的思路和改革的办法,不断提高有效预防腐败的能力和水平。对制度的落实情况要加强监督检查,逐步完善惩处和责任追究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违反制度、破坏制度的行为,切实加强管理,做到有章可循、令行禁止、违者必究,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

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形成反腐倡廉的整体合力。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到企业发展和党建总体工作之中,统一部署、统一实施。督促各级领导干部,按照责任分工,切实抓好本单位本部门的反腐倡廉工作。公司纪委认真履行好组织协调职责,协助党委研究、部署、督促反腐倡廉各项工作,加强与各方面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健全和完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维护责任制的严肃性。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通知精神,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树立企业良好的公众形象出发,倡导依法经营、文明经商,公平竞争,杜绝和抵制经营活动中的商业贿赂行为。

四、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努力规范权力正确行使

2006年,我们要紧紧围绕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重要事项和关键环节,坚持以决策和执行为重点,结合贯彻《纲要》和控股集团的《实施办法》,健全权力运作程序,完善监督措施,逐步建立健全权力制约监督机制,防止权力失控,努力督促和保证公司的政令畅通,规定得到落实。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推动党内监督工作深入开展。要拓宽监督渠道,发挥民主监督作用,提高监督的整体效果。

进一步强化建设工程招投标与物资采购的监督,同时,还要重点加强对公司所属

子公司财务制度和管理工作的检查监督。建设工程招投标与物资采购包括财务管理是经济工作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也是容易产生腐败的重点领域。为切实做好监督,提高投资与资金使用效率,预防腐败情况的发生,我们将以监督执行《建设工程招标与大宗设备材料采购备案监督实施办法》为重点,认真落实公司《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与大宗设备材料采购监督操作规程》的规

定。要强化程序监督、过程监督、结果监督和责任追究。同时,按照控股集团纪委的要求,进一步拓宽民主监督渠道。会同工会一道推选有责任心的职工代表组成监督组,参与招投标工作的监督,并积极推行招投标的情况公示。严格监督执行廉政双合同制度和项目告知制度。并且,会同财务等其他职能部门定期开展对子公司财务工作的检查。

2006年我们将重点加强对设备材料采购招投标的全过程监督。一方面要抓好事前的程序监督,把监督的关口前移,从招投标工作前就认真落实好监督职责。另一方面对执行制度和规定的情况进行检查,从监督角度,积极提出监察意见和建议,督促规范招投标的程序,并对不执行规定的情况和问题进行处理,积极探索有效办法,努力从源头上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

五、提高依纪依法办案水平,查处违纪违规案件

一是坚持教育为先的原则,惩防并举,保证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秩序。2006年我们继续以宣传、贯彻公司《职工违纪处理暂行规定》为重点,大力开展职工职业纪律教育,努力提高职工遵章守纪意识,从而使职工少犯错,不违纪。二是严格按照上级和公司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认真查处下列违纪违规行为:

1、违反规定收受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

2、利用婚丧嫁娶、节庆、探亲、外出旅游等事宜敛财;

3、以各种形式参与赌博和封建迷信活动;

4、在建设工程招标、设备材料采购和产权交易中牟取私利的;企业经济活动中收取或私分折扣费、中介费、回扣、佣金。对领导干部兼职的工资发放情况进行清理。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重证据、重调查研究,认真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秉公执纪,惩处违纪分子,教育广大职工。三是认真研究和剖析案件发生的原因,从中发现体制、机制、制度及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并及时提出监察意见和建议,从制度上进行完善,从管理上进行规范,堵塞漏洞,强化管理。

六、履行承诺、优质服务,深入扎实推进行风建设

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富民强市、创建和谐平安___的总体规划和部署,继续坚持“用户至上、追求一流”的经营理念,按照公司经营方针目标要求,不断强化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深入扎实的开展文明行风活动,努力减化办事程序,推进和落实社会服务承诺,为提高我市的生活环境和创业环境而努力,更好的为市民提供文明、规范、优质、便捷的服务。2006年工作重点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司行风建设考核评价体系,努力保证考核评价的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使考核的各项指标能够恰如其分地反映出单位的真实情况。并针对申报、查勘、安装的时限、抄表的准确到位、营销工作中的规定和要求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七、加强内审工作力度,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

2006年我们将继续加强内审工作力度,督促公司下属二级单位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内审工作机制,积极推行和完善聘用中介审计方式,努力创新审计方式和方法,逐步开展对公司下属二级单位负责人的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变“离任审计”为“审计离任”。认真抓好审计建议的落实,并对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提出的审计意见的整改工作采取“回头看”的方式检查落实情况。在审计重点上突出对经济管理状态地动态监督;在审计内容上以效益审计、责任审计和内控制度审计为主;在审计方法上审计与市场调研结合,由事后监督向事前控制转变,并加强综合审计;在审计手段上逐步向现代审计手段过渡,发挥计算机作用,规范审计秩序,规避审计风险。

八、全面履行职责,提高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和水平

新形势新阶段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纪检监察部门一是要按照工作职责和要求,把企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握大局、明确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紧紧贴近企业生产经营,维护企业重要决策和制度的执行。二是要结合公司开展的“四定”工作要求,逐步优化和调整纪检监察审计部门的岗位设置,强化内部管理。三是切实增强纪检监察审计人员素质,不断开展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学习培训,特别是强化现代企业管理知识的培训,使现有人员即擅长纪检监察业务,又熟悉相关经济、财务、企业管理业务知识。要开辟多种培训形式、采取交流会、研讨会、座谈会,也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使纪检监察审计人员拓宽视野、提高素质、增长才能,不断适应新形势下做好纪检监察工作的需要。四是纪检监察审计干部要模范遵守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工作纪律特别是办案纪律,坚持原则,经得住考验,维护纪检监察部门的良好形象。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强、公正清廉、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纪检监察队伍,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篇7

1 材料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对县医院的手术室、产房、供应室、治疗室、注射室、内科、外科普通病房进行消毒效果监测。

1.2 监测项目及采样方法

手术室、供应室、无菌间、室内空气菌落总数监测采用平板暴露法;消毒液监测采用倾注法;医护人员手和物体表面采用棉拭子涂抹法;医疗灭菌物品采用浸润法;紫外线辐照强度采用中国建材石英所生产的UVR-252G-5B仪器进行测定。

1.3 监测效果评价

根据《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GB15981-1995《消毒与灭菌效果评价方法与标准》、GB15982-1995《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进行评价[1]。

2 结果 (表1)

3 讨论

从医院的10年消毒物品监测来看效果是比较理想的, 合格率在89.47%~95.88%之间, 平均合格率为92.86%。不同年份之间的合格率有差别, 合格率在较高的水平徘徊, 处在一个动态的稳定状态。说明医院内的消毒管理体制和技术方面逐步向规范化、制度化方向发展。

有些年份室内的空气菌落合格率仅在60%~70%左右, 说明室内空气污染还需待进一步加强, 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与室外空气绝流设施和室内空气消毒情况有关。一般而言, 室内空气达标与否和人员流动及是否采用有效的综合消毒措施等因素有关, 如:室内紫外线灯的盏数、安装的方法、使用的时间, 辐射强度灯管的清洁情况等因素都能影响空气消毒效果。实践证明紫外灯安装距离与天花板相距很近, 不方便清洁, 造成灯管积尘而影响消毒效果。因此, 应根据室内的面积与间隔安装紫外线灯管, 才能达到消毒效果。

物体表面消毒监测中, 各年份的合格率总体上还是比较理想的, 但对消毒灭菌等管理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一定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卫生部《消毒管理办法》, 加强医疗保健机构消毒管理及消毒效果监测, 将消毒工作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从而有效控制医源性疾病的发生。

消毒液监测合格率较高, 与广州市陈建涛报道一致[2]。在采样时看到, 相关科室使用的消毒液均标明了配备日期, 按时更换, 避免使用时间过长而造成细菌污染, 同时消毒液严格按照实际含量配制, 对盛装消毒液的容器经常清洗消毒, 用后加盖, 减少消毒液受到污染的几率。这充分说明消毒液在有效期内使用, 能够严格把关。

历年医护人员手污染菌量检测合格率提高, 平均合格率达到90.89%, 比韶关市邓俊兴等报道的超标率要低[3], 表明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不断增强, 按照规范进行洗手。这与近几年来医院对医护人员进行消毒知识的宣传教育和专业培训有很大的关系。

医疗单位的消毒灭菌管理是一项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工作, 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测措施才能将医源性传播疾病控制在最低水平。因此, 医疗单位消毒质量的好坏, 在很大的程度上可反映该机构人员的整体素质, 这也是能否得到广大患者信赖的一个重要因素。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对预防医院感染工作高度重视, 各级医疗单位都成立了感控科 (组) 或指定专人负责, 建立健全医院内感染管理组织, 制定出严格的制度, 常规性地开展医院内消毒卫生质量的监督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陈海明, 刘旭振, 周伟清, 等.韶关市区医疗卫生机构消毒效果监测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 2007, 33 (3) :67-68.

[2]陈建涛.广州市荔湾区1996~1999年医疗单位消毒灭菌工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0, (16) :483.

医院2006年重点及措施 篇8

2006年邮政局党委工作重点安排

2006年是**邮政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邮政改革的关键一年,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迎接奥运、备战奥运任务繁重的一年,是落实“一四三一”总体思路,为实现**邮政“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而努力奋斗的一年。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党委工作要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拓宽领域、强化功能,发挥优势、提供保证。2006年党委工作的指导思想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经营服务为中心,坚持“服务人民、造福职工”的企业宗旨,以党的先进性建设为主题,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巩固成果,创新方式,完善机制,推进发展,积极营造健康向上、团结和谐的企业环境,为落实“一四三一”总体思路,促进**邮政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构建和谐企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组织保证。

2006年党委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深入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管局党委和各基层党委、总支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来落实。通过学习,深化对科学发展观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的认识,统一思想,明确方向,坚定不移、自觉全面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邮政发展全局。一是要深刻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充分认识只有依靠发展,企业才能有后劲;只有依靠发展,才能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问题;只有坚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始终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才能逐步改善企业生产条件,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尤其是在邮政改革发展进入关键阶段,保持邮政平稳较快的增长至关重要。从上到下树立起“发展是硬道理”、“一切为了发展”、“齐心协力抓发展”的坚定信念。结合邮政实际落实好科学发展观,带领全局干部、职工加快**邮政发展。

二是要深刻理解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同步发展,是企业“三个文明”的共同发展,是投入和产出相匹配,速度和效益相统一,局部和全网相协调,职工和企业共同进步的发展。充分认识所肩负的发展责任,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推动**邮政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

三是要充分认识企业发展是为了职工,企业发展要依靠职工,企业发展要适应职工,企业发展要塑造职工。没有职工素质的提高就没有**邮政的持续发展。要把提高职工素质、保障职工合法权益、促进职工与企业共同进步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抓好职工素质工程的实施,认真解决关系职工切身利益的问题,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职工的发展与进步创造良好的条件。确保发展成为造福职工的源泉,确保企业发展与职工的发展同步,确保发展的成果惠及职工。

四是从“邮政业是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邮政网络是国家重要的通信基础设施”的社会定位和“服务人民、造福职工”的企业宗旨出发,深刻认识**邮政在参与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认真履行好邮政普遍服务的重任,充分调动和发挥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传递和谐,提供优质服务。

两级中心组要围绕以上内容制定学习计划,组织学习辅导。各级领导干部要结合以上内容制定学习重点,年底写出学习体会。各级党组织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和讨论活动,把党员、干部、职工的思想统一到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上来。管局思研会要围绕以上课题进行选题和研讨。要坚持辅导讲座与专题研讨相结合、自学与集中学习相结合、领导班子中心组学习与开展调研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通过坚持和完善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制度,中心组学习增加到基层单位专题调研或现场办公的内容,抓好处级干部理论学习体会文章的发表、推荐工作,召开处级干部理论学习专题交流会等方式,树立良好学习风气,营造浓厚学习氛围,使学习重提高、有创新、见实效,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指导实践,推动工作。2006年各基层党委、总支要加大干部学习的力度,党政工团对学习丝毫不能放松。

(二)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为**邮政全面、协调、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障

要围绕管局“三步走”发展战略和“一四三一”总体思路,结合邮政改革发展的战略要求和管局“十一五”规划安排,加强领导班子和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1、健全完善企业领导人员管理机制,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建设。

上一篇:体质健康测试方案下一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