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风雨

2024-10-21

第13课﹡风雨(精选9篇)

第13课﹡风雨 篇1

风 雨

【教材分析】

《风雨》是贾平凹初期的作品,却显示了作家敏锐,精细入微,且充满想象的艺术感受能力和丰富、独到的艺术表现能力。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在猛烈的暴风雨中树木乱成一团,藤蔓脱落,动物们惊恐不安、脆弱无助,老人因风湿病而痛苦不已,然而在这时,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在其他景物和人的衬托下孩子们的童真和快乐成了这个世界最美好、最感人的东西。

《风雨》在描摹意象上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写“树林子像一块发面团”,“鼓”了“陷”,“陷”了“鼓”,实写风的时强时弱;而这样写风又给了读者想象的余地,即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与美感。【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把握文章思路。

2.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体会其作用,3.感受贾平凹的语言魅力。【重点难点】

重点:揣摩、品味文章的细节描写 难点:学习侧面描写的方法。【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一案两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有关风雨的图片和视频。2.教师激情导入:

汉乐府《古歌》云:“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今天我们来欣赏贾平凹先生于1982年秋写的《风雨》,欣赏秋风秋雨瑟瑟而来的精彩写照。

二、预习检测 1.读一读、写一写: 倏忽(shū)锥形(zhuī)偌大(ruò)蜷曲(quán)攀附(pān)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

倏忽:忽然,很快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三、整体感知

教师通过范读,在语速、重音、停顿等朗读方面做出示范,引导学生体会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学生听读并思考以下问题。

1.本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表现这狂风骤雨的?

树林子、垂柳、杨叶、芦苇、羊、葡萄蔓、苍蝇、鸟巢、鸟儿、废纸、湿猫 瓦、浮萍、水池、鱼儿、老头、孩子们„„ 2.本文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文章用了大量的篇幅进行景物描写来表现风雨之大之猛烈,表现了作者对儿童天真纯洁性情的讴歌和赞美。

四、妙点揣摩

学生精读课文,圈点勾画出相关语句,并作批注点评。小组讨论研讨,展讲交流。小组思考、质疑、做笔记。

文章描写“风雨”,全文却无“风雨”二字。仔细体味,又觉得无处不在描写风雨,无处不在体现风姿雨态。这种高明手法,令人拍案叫绝。找出文中你喜欢的精彩的描写语句,并分析一下为什么喜欢。学生研讨交流。

1.“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接着就向一边倒,漫地而行的;呼地又腾上来了,飘忽不能固定;猛地又扑向另一边去,再也扯不断,忽大忽小,忽聚忽散;已经完全没有方向了。”

(本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冷风骤雨中的树林子比作一块面团,并且用了一长串的动词,运用生动的“鼓”“陷”“倒”“腾”“扑”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在风雨中飘摇的场景,写风的时强时弱,表现风雨的猛烈,以及风与树林嬉戏的情趣和美感,给读 2 者想象的余地。写的惊心动魄,直奔主题,仿佛直接把我们送到了一场疾风面前,一起天旋地转。)

2.“树林子往一处挤,绿似乎被拉长了许多,往上扭,往上扭,落叶冲起一个偌大的蘑菇长在了空中。哗地一声,乱了满天黑点,绿全然又压扁开来,清清楚楚看见了里边的房舍、墙头。”

(本句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林被风吹倒时的情态)

3.“垂柳全乱了线条,当抛举在空中的时候,却出奇地显出清楚,霎那间僵直了,随即就扑撒下来,乱得像麻团一般。”

(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垂柳比作乱麻,并运用“”抛举“僵直”“扑撒” 等动词,从外形描写垂柳在风雨中摇摆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4.“杨叶千万次地变着模样:叶背翻过来,是一片灰白;又扭转过来,绿深得黑清。那片芦苇便全然倒伏了,一节断茎斜插在泥里,响着破裂的颤声。”

(本句描写杨叶、芦苇,在风雨中飘摇的情景,描写杨叶在风中翻转的情景和页面的颜色,描写芦苇在风雨中的声音,充分调动读者的感觉去细细的体会风雨来袭的场面。)5.“一头断了牵绳的羊从栅栏里跑出来,四蹄在撑着,忽地撞在一棵树上,又直撑了四蹄滑行,末了还是跌倒在一个粪堆旁,失去了白的颜色。一个穿红衫子的女孩冲出门去牵羊,又立即要返回,却不可能了,在院子里旋转,锐声叫唤,离台阶只有两步远,长时间走不上去。”

(本句运用生动的动词,先是“跑”,接着“撑”,“撞”,“跌”,直至“失去”了颜色。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在受到风雨惊吓的羊的惊慌失措,从而表现了风雨的猛烈。然后写了“冲”出门寻羊的红杉女孩,像是一个鲜活的惊叹号突的“冲”到了读者面前,比之前句“白的颜色”,冲击力甚强,“两步远”与“长时间”两组词汇的对比,也令人寻味,让人如同身临其境,浮想翩翩。)

6.“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屈蜷的手脚,一下子像一条死蛇,哗哗啦啦脱落下来,软成一堆。无数的苍蝇都集中在屋檐下的电线上了,一只挨着一只,再不飞动,也不嗡叫,黑乎乎的,电线愈来愈粗,下坠成弯弯的弧形。”

(本句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葡萄和苍蝇在风雨中脱落和聚集的情景,和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7.“一个鸟巢从高高的树端掉下来,在地上滚了几滚,散了。几只鸟尖叫着飞来要守住,却飞不下来,向右一飘,向左一斜,翅膀猛地一颤,羽毛翻成一团乱花,旋了一个转儿,倏乎在空中停止了,瞬间石子般掉在地上,连声响儿也没有。”

(本句运用“滚”“散”“尖叫”“飘”“斜”“颤”“”翻“”旋“掉”等生动的动词,描写鸟巢在分雨中飘摇坠落,鸟在风雨中飞舞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8.“窄窄的巷道里,一张废纸,一会儿贴在东墙上,一会儿贴在西墙上,突然冲出墙头,立即不见了。有一只精湿的猫拼命地跑来,一跃身,竟跳上了房檐,它也吃惊了;几片瓦落下来,像树叶一样斜着飘,却突然就垂直落下,碎成一堆。”

(本句描写废纸随风翻飞飘荡的情景和猫在风雨中逃窜的情景,以及瓦片在风中坠落的情景,生动形象的描写风雨的猛烈。)

9.“池塘里绒被一样厚厚的浮萍,凸起来了,再凸起来,猛地撩起一角,唰地揭开了一片;水一下子聚起来,长时间的凝固成一个锥形;啪地摔下来,砸出一个坑,浮萍冲上了四边塘岸,几条鱼儿在岸上的草窝里蹦跳。”

(本句细致地描写池塘里的浮萍在风雨中被风吹得聚集在一起的情景,鱼被风雨冲上岸边的情景,生动形象地表现风雨的猛烈。)

10.“最北边的那间小屋里,木架在吱吱地响着。门被关住了,窗被关住了,油灯还是点不着。土炕的席上,老头在使劲捶着腰腿,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本句视线由室外回到家庭,写到了老头和孩子们,与风雨中无法自主的植物,惊恐万状的鸟畜不同,孩子们天性活泼,看一切都是有趣,即便是暴风骤雨也阻挡不了快乐的游戏,他们全都趴着门缝,惊喜的放出一只只纸船。)

五、问题探究

探究写法

细读文章,本文题目是“风雨”,可通篇写得的景物,仔细揣摩一下,文本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作者主要运用侧面衬托的手法来表现风雨。

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像电影里的慢镜头,从不同的方面、不同的角度来展现风狂雨猛,形成了整体上和谐的艺术画面。所以,文章描写“风雨”,尽管文中无“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但作者无处不在描写着风雨,风雨的形、声、神、韵,无不惟妙惟肖。品味此文,仿佛令读者置身于狂风暴雨的环境中。高明的手法,生动的描写,令人拍案叫绝,给人以淋漓的美感享受。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大妙。)

六、拓展延伸

(一)本文描写风雨,写得非常细致生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风雨的诗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王维:《山中》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定**》

(二)诵读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观沧海》描写了哪些景物,体现了诗人怎样的胸怀?

2、发挥你的想象,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情景。

3、《钱塘湖春行》描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4、《天净沙·秋思》中,富有特征的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富有情味的画面。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七、成果采撷

小练笔:

我们青岛是个多雨的地区,风雨来临时,你看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当时你有什么感受?把你的所见所感用笔写出来。(要求:运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和各种修辞手法,并且尝试运用侧面描写的方法。)【达标测试】

一、给加线字注音。

倏忽(shū)锥形(zhuī)偌大(ruò)蜷曲(quán)攀附(pān)屋檐(yán)2.解释下列词语

倏忽:忽然,很快

锥形:上面尖锐,下面粗圆的形状。偌大:这么大,或那么大

蜷曲:弯曲(多用于人或动物的肢体)

刹那:极短的时间,瞬间。

二、阅读简答

1.最后一段的“惊喜”一词能否换成“欢喜”,为什么?(请说明理由)-2.作者写“风雨”主要运用了正描写还是侧面描写?试说明。

.如何理解作者在结尾一段写了“孩子们却全趴在门缝,惊喜地叠着纸船,一只一只放出去„„”

(1.“惊喜”是说明风雨来得突然,用“欢喜”无法表现出来。

2.侧面描写,文里没有提到“风雨”二字,但是处处表现出一幅“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从被吹乱的树林、垂柳、人、鸟巢等均可看出来。

3.放船出去,说明雨来了,可以让船起航。文章题目为“风雨”,前面只说风,只有这句,却是道出了雨.。)【布置作业】

掌握字词,完成相关练习。【自我反思】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贾平凹(wā),原名贾平娃,中国当代著名作家。1952年出生,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人,现居住陕西省西安市。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任陕西人民出版社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西安市作协名誉主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院长、《美文》杂志主编,中国海洋大学驻校作家等。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秦腔》获第七届茅盾文学奖。作品《我不是个好儿子》、《月迹》、《落叶》入选中学教材、《一只贝》 《我的小桃树》入选小学教材。2010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贾平凹荣登作家富豪榜第25位,引发广泛关注。有《满月》,《腊月·正月》,《丑石》等著作。

近日,经过紧张投票,首届“惠生·施耐庵文学奖”获奖作品揭晓。贾平凹的《古炉》、阎连科的《我与父辈》、董启章的《天工开物·栩栩如真》(海外作品)、宁肯的《天·藏》等4部作品获奖。顾坚的《青果》和谷怀的《南瓜花》获特别奖。

施耐庵文学奖组委会负责人刘春龙介绍说,施耐庵文学奖作为针对长篇叙事文学的奖项,评奖范围并不局限于小说,还包括长篇散文、传记、报告文学、诗歌等一切长篇叙事文体,因此奖项面向的作品范围更广,得以让更多更好的作品能脱颖而出。“施耐庵文学奖有自身独具的特色和评奖标准,而不是其他文学奖项的后补本。” 2.个人成就 贾平凹的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法语、德语、俄语、越语、日语、韩语等多种语言在世界二十多个国家传播。国际上获得的大奖主要有,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浮躁》1987)、法国费米娜文学奖(《废都》1997)、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2003)等;国内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满月儿》1978)、第三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腊月正月》1984)、第一届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爱的踪迹》1989)、第三届鲁迅文学奖(《贾平凹长篇散文精选》2005)以及第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5)、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红楼梦奖首奖(《秦腔》2006)、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秦腔》2008)等。3.作品特点

贾平凹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紧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这声喂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贾平凹的作品主要以独特的视角准确而深刻地表现了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在三十年来的现代化进程中痛苦而悲壮的社会转型,不仅完整地复原和再现了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生存本相,而且在一种原生态叙事中,深入当代中国人的心灵世界,突现了中华民族在现代化的全球语境中所遭遇的空前尴尬。他以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式,真实地表达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与情绪,为中国文学的民族化和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贡献。

贾平凹的文学作品极富想象力,通俗中有真情,平淡中见悲悯,寄托深远,笔力丰富,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还超越了国界,得到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的广泛认同。特别是在文学语言的民族化方面,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开创了新的传统,在新汉语写作实践中取得了巨大成就。

第13课﹡风雨 篇2

一、激趣型“风雨室内课”

体育课的一些教学内容有一定的危险性,学生容易产生恐惧心理及厌学情绪。利用“风雨室内课”,把本学期较困难的实践课内容安排成一次欣赏课,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体操课为例,通过影视资料和音像照片等形式,向学生传授奥运体操比赛、中外体操明星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欣赏体操运动员赛场上的优美姿态,使学生直观地了解体操,感受体操运动的美,激发学生学习体操的兴趣;同时,通过教师的语言提示和现场讲解,使学生进一步了解体操。在室外课实践课学习时,学生会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继而提高学习兴趣。

二、铺垫型“风雨室内课”

如果把一些简单的体育知识和方法,利用“风雨室内课”进行讲授,既可以丰富室内课的内容,又可以提高室外课的效率。

1. 要领传授

体育技能的动作方法是课堂上需要传授的主要内容,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把将要学习的内容编排成顺口溜,利用“风雨室内课”进行教授,如后滚翻的要领可以编成“后滚翻,很简单,蹲撑屈臂手撑垫;用力推手体后倒,团紧身体滚成线,肩上推手要快速,圆滑滚动真好看!”等实践课学习相关动作时,便会变得相对简单易行。

2. 技能辅助

教学进度中安排的一些游戏,需要一定的相关知识,也可以安排在室内课进行学习。像搬运类游戏:战地救援,教师可以把相应的救护搬运知识介绍给学生,俗称“搭轿子”式的椅托式搬运法、简单的搀扶式、合作的拖拉式等等,告诉学生们方法,介绍每种方法适宜的“伤情”,再由两三个人进行演练,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室内课上这种动作要领、技能的传授,为进行相应的室外活动做好了铺垫,教学时只需要教师进行简单的提醒和点拨,学生便会很好地领悟,节省讲授时间,提高练习质量。

3. 情境演练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运用听音乐表现情境的方法,要求学生根据音乐,利用肢体动作进行展示,这样的练习可以在“风雨室内课”进行。例如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的音乐,启发学生们进行想象,有的学生会想到“划船”,有的想到“游泳”,还有的想到“打鱼”,符合他们想象力丰富的心理特征。在室外教学需要时,教师就可以根据需要活动的部位,播放相应的音乐,学生就会自主进行热身和放松了。

三、纠错型“风雨室内课”

1. 纠正动作

体育课上的易犯错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不可能面面俱到予以纠正,“风雨室内课”为体育教师提供了这样的时间和场地。例如,在进行武术教学时,学生往往存在缺乏武术精神、动作连接不清的问题,教师一味地说教,学生们也难以改正。室内课上利用多媒体,把优秀选手的视频进行播放,让学生观看专业选手眼、手、脚的配合,观察整个动作的连接过程,以及精神状态的体现,便于学生直观感受,效果强于说教。

2. 整顿纪律

体育课对学生的纪律有较强的要求,一旦组织不严密,便会造成秩序混乱,甚至出现危险事故。单单说教,有时候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因此,可以利用“风雨室内课”,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纪律约束,明白有序活动的重要意义。室内课上,教师可以创设“矿井”遇难”的情境,设置成游戏:用窄口瓶为矿井,用绳子系好10个左右的小球作为“矿工”,游戏开始后看哪个小组最先撤离“矿井”,结果往往是经过讨论、有序撤离的小组获胜。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方式,学生就会明白杂乱无序只能增加伤害的程度,而有序活动才是安全的重要保证。

四、拓展型“风雨室内课”

体育课受时间及课时的限制,有时可能无法把某项技能最大化地展示给学生。利用“风雨室内课”,把已经结束的教学内容,根据现实生活需要,进行知识技能的拓展,教给他们方法,学会变换性地运用,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术动作,还可以教会他们运用的方法,为学生健康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1. 技能拓展

体育教学往往只是教会学生单一的动作或技能,而忽视了这些技能在生活中的运用,不能指导学生的生活实践。因此,在“风雨室内课”中,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之中,合理地解决教学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如:走的练习中,通过设置在不同地形走的练习,教会学生在不同地形使用不同的走的方法:独木桥,双脚一线——保持平衡;狭窄路,侧身走——节省空间;泥水路,脚尖走——躲避污泥;沼泽地,试探走——寻找安全路线……通过练习,学生们既学会了不同路的走法,又把体育教学与现实生活很好地融合起来,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2. 知识拓展

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才会乐学、爱学,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喜好,利用“风雨室内课”,传授给他们一些相关体育知识和运动方法,加深他们对运动的理解。例如, 学生喜欢打篮球,教师可以讲解篮球的起源、活动特点、各国球队的风格、一些明星的成长故事等相关内容,提高他们的兴趣。 同时,可适当渗透篮球规则、场地布置等知识,为学生今后自主活动,提供相应的知识储备。

第13课 丰腴饱满与堆砌事例 篇3

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在作文部分两次提到了“实”。其中在基础等级里面要求“内容充实”,在发展等级的“丰富”条目下要求“论据充实”。如果说“论据充实”专指议论文体,那么“内容充实”却是针对所有文体而言的。

选材之“实”,就是指材料的翔实、密实、厚实、实实在在。在记叙文当中,选材不能是干巴巴几条筋似的,它应该包括丰满具体的人物形象、曲折有致的故事情节和真实可感的细节描写等;在议论文当中,选材不应该空喊口号或堆砌事例,而应该是丰富的事例之间有机又统一,共同证明深刻的道理;在抒情类文章中,也不能空洞抒情,要选取典型的景、物,并对它们做出精心描绘,寓情于景,寓理于形。

【样题分析】

(2015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好问《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3)不得少于800字。

材料包含的话题是“文品与人品的关系”。题目中有两个明显的角度:①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②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可以说,本题角度明确,但立意难定。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到底有没有关系?考生习惯了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观点,但本题材料的每一个角度下面都可能有一大堆历史名人事例供选择,出自于语文课本的就数不胜数。这样,考生内心会产生强烈地争执。

角度一可供选择的事例太多:

①屈原有着忠贞的爱国情怀才写作流芳千古的《离骚》和《天问》。

②司马迁在群臣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的时候尽力为李陵辩护,表现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所以在他遭受宫刑以后,还能发愤著书写《史记》。正说明伟大的人品成就伟大的作品。

③陶渊明看透了官场的黑暗,心生厌恶,于是弃职而去、归隐山林。正因为其性高雅淡远,才写出《桃花源记》和《归园田居》。

④无论李煜的早期作品还是晚期作品格调都不高。其诗词从语言文字方面看无疑是优美的,但所表现的无非是李煜本人并不高尚的人生变化,早年作为皇帝,享尽了豪华奢糜的生活,词风轻佻艳浮;晚期成为阶下囚,饱受孤独凄凉的折磨,词风又低沉悲咽。

⑤岳飞身为武将,怀有精忠报国之志,才能仰天长啸,书写一曲荡气回肠的《满江红》。

⑥海明威一生经历复杂,他身体各部分分别遭受多次严重的伤害,但他不以为然。其作品《老人与海》中的角色——以坚强著称的“桑蒂亚戈”,证明了海明威的“硬汉”称号也绝非浪得虚名。

角度二可供选择的事例也很多:

①李白虽然高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但那是在他被赶出皇宫时才说出的话。他在皇宫里作为御用文人,也为杨贵妃写赞歌:“云想衣裳花想容”;不得志时也曾巴结过地方官员:“生不用封万户侯,但愿一识韩荆州”。

②阮大铖趋赴权奸,廉耻丧尽,妇人孺子无不唾骂。但请读读他写的小曲:“春光渐老,流莺不管人烦恼。细雨窗纱,深巷清晨卖杏花。”你会觉得他很高雅吗?

③当今某些贪官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哪个不是振振有词?如果不是东窗事发,谁能说他文章写得不美呢?

即使选好了角度,下笔时事例太多,可能也会使人头疼。是不是所有事例都得塞进文章呢?这个问题困扰着每一个考生,有时多有多的苦恼。

【高分捷径】

1. 记叙类文章选材既要能表现人物特点,更要能突出文章主旨。

记叙类文章主要靠描写和叙事来表现人物特点。在描写人物的时候,可以有多种手法供选择,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再加上细节描写,要把人物塑造得栩栩如生,使人如见其面、如闻其声。还要注意事情的发展过程,不管采用什么样的顺序,事情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都要交代清楚。

但是文章不能照搬一个真实人物的外貌和经历,一定要根据主旨的需要加以取舍。例如,作家李森祥在作品《台阶》中使用了大量看似琐碎细小的素材,但各具匠心,表现“父亲”在总是感觉低人一等的卑微中拼搏的经历。文章前半部分用大量笔墨写“父亲”吃苦耐劳,修造台阶,表现其勤奋的一面。“父亲”经过长期努力,终于完成了新屋。在举家欢庆时,作者写道:

父亲從老屋里拿出四颗大鞭炮,他居然不敢放,让我来。我把火一点,呼一声,鞭炮蹿上了高空,稍停顿一下便掉下来,在即将落地的瞬间,“啪”那条红色的纸棍便被炸得粉碎。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

此段文字描写了两个人的行为:“我”放大鞭炮是自豪、高兴;而“父亲”高兴中却带有尴尬,手竟然无处停放。作者用“放鞭炮”这个素材真实地表现出“父亲”不甘卑微却习惯于卑微的矛盾心理。这种心理还表现在后来他完成了从三层到九层台阶改造后的不安:

正好那会儿有人从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其实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第二次他再坐台阶上时就比上次低了一级,他总觉得坐太高了和人打招呼有些不自在。然而,低了一级他还是不自在,便一级级地往下挪,挪到最低一级,他又觉得太低了,干脆就坐到门槛上去。

2. 论述类文章选材要避同求异,一事一理,且事、理一致。

写一篇议论文,不能把所占有的素材全部塞进文章,所用素材必须和文章的论点契合。事实胜于雄辩,一个典型事例足以证明一个道理,无须众多同质素材的叠加。

吴晗先生在《谈骨气》里面使用了三个论据:①文天祥拒绝向元朝投降;②穷人不食嗟来之食;③闻一多不畏暗杀、痛斥敌人。虽然三个素材都是证明“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但又各有侧重。因为作者在文章开头就已经对“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观点进行了阐释:

战国时代的孟子,有几句很好的话:“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意思是说,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这就是所谓大丈夫。大丈夫的这种种行为,表现出了英雄气概,我们今天就叫做有骨气。

文天祥拒绝了元朝的高官厚禄,证明了“富贵不能淫”;一个穷人宁可饿死,也不愿看别人的脸色,可谓“贫贱不能移”;闻一多明知敌人要杀他,在被害前几分钟还大声疾呼,就是“威武不能屈”。这样每一个素材都有其实实在在的作用而不显得累赘,况且事与理形成了高度的契合。

3. 抒情类文章选材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寓理于形。

抒情类文章可以容纳的素材更是多种多样。但所选素材也要紧紧围绕着文章的主旨,去体现一定的情理。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写道: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臂地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回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文中写了小雪、小山、矮松、山尖、山坡、草色、蓝天、阳光,内容极其丰富,但描写有序且都围绕着“济南的冬天之美”而写。“最妙”“带水纹的花衣”“更美的山的肌肤”“害了羞”“太秀气”,镶嵌在简单的陈述之中,看似漫不经心,却饱含着作者对济南深深的喜爱之情。

【写作误区】

材料翔实不是堆砌事例。

很多老师主张议论文选材是“二正一反”,即在一篇文章里必须有两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两个正面事例最好是一古一今,或一中一外。其实,一个正面事例和一个反面事例就可以构成对比式结构的议论文了,不管是一古一今还是一中一外,都是没有区别度的。为什么非得用两个正面事例呢?显然就是为了凑字数。

以前文样题为例,如果立论为“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选取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海明威等其中两三个素材组成文章,就属于同质素材的叠加。

正确的做法可以是,确定论点之后,选择上述素材中的一个,然后再选用阮大铖的事例。虽然阮大铖的为人立场龌龊,但其作为文人,也有文雅的一面,他并不是在所有的时候所有的方面都是一个坏人,他在文学素养方面与他的政治立场不是一回事,“深巷清晨卖杏花”也能够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还可以再选用郭沫若的事例,《女神》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地位,当时他是一位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但其老年之后,恰遇疯狂的文革年代,写出一些应制拍马诗篇,也让人看出他晚年的失节。郭沫若先生性格的二重性正好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至于很多贪官,在所谓“文质兼美”的文章中,声言作为人民公仆,大谈“为人民服务”,况且信誓旦旦、铿锵有力。但我们要问问那是否出自他本人之手,捉人代笔,正是其虚伪的表现。

这样屈原(或司马迁、陶渊明等)、阮大铖、郭沫若、今天的一些贪官,就是一组有区别的素材。行文虽然使用了诸多论据,但它们是从不同方面证明“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并不会给人堆砌事例的感觉。

【模拟练习】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在商店里,往往很多人围住一种商品抢购。我选择喜欢的运动白袜子,后跟有夹层,前面镶了金线的那一种。可是出来时,手里拿的却是不喜欢的后跟没有夹层,前面没镶了金线的那一种,因为买这种袜子还附赠一双免费的袜子。这完全是免费的诱惑。因为人们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买回了原先不想买的东西。免费到底为什么如此诱人?为什么我们有一种非理性的冲动,见到免费的东西就勇往直前,即使这些东西我们并不真需要?

要求选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确文题,自拟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篇4

考点名称: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从1640年查理一世召开新议会的事件开始到1688年詹姆斯二世退位的事件结束,以新贵族阶级为代表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起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社会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君主制)”、“内阁制”,颁布《权利法案》。以法律形式对国王的权力进行制约,人类社会由专制转向民主,由人治转向法制。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在政治、经济、宗教上的对比: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背景: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1)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2)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3)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2.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3.海上霸权的确立,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4.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5.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又实行宗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教专制,迫害“清教徒”。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6.清教运动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推行封建专制统治,鼓吹“君权神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权利受到侵害,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2.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

3.爆发:1640年,查理一世被迫恢复议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议会要求限制王权。4.内战:

(1)查理一世派兵镇压议会,挑起内战。克伦威尔率领议会军在纳西比战役中,击溃王军主力。1649年初,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这一年,英国宣布成立共和国。

(2)克伦威尔的独裁统治:共和国成立后,他掌握了国家大权。不久,他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

(3)封建王朝的复辟:1660年詹姆士二世复辟,1688年“光荣革命”,由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国王专制统治,发动了宫廷政变。国王的女儿玛丽和女婿威廉共同执政。资产阶级革命的意义:

英国资产阶级通过革命推翻了封建专制,确立了自己的统治地位,为发展资本主义扫清了道路,推动了世界的进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

1.推翻了英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制,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道路; 2.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加速了英国资本主义市场体系形成;

3.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工业革命的起源地,英国逐渐成为欧洲最发达的国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议会制度,对其他各国产生巨大影响,并为其他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树立了榜样。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知识结构图:

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考点名称:“君权神授”下的英国

 君权神授:

君权神授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皇帝的权力是神给的,具有天然的合理性,皇帝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管理人民。

1603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指定詹姆士为其继承人后驾崩。詹姆士即位为英格兰国王,自封为大不列颠王国,史称詹姆士一世,时年36岁。1625年,詹姆士一世驾崩。詹姆士一世不了解英国议会,看不起议会下院,鼓吹君权神授论。1611年,他第一次解散议会。

斯图亚特王朝:

斯图亚特王朝,是1371年至1714年间统治苏格兰和1603年至1714年间统治英格兰和爱尔兰的王朝。

1638年发生了苏格兰人民起义。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于1640年重召国会。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议员在国会组成了主张限制王权的反对派,与查理一世开始了近2年的斗争。这场斗争最终于1642年8月升级为英国内战。这场战争的结果便是查理一世于1649年被处决,其后英格兰成为一个共和联邦,进入联邦-护国公时期。在此期间,斯图亚特王室失去英格兰,苏格兰和爱尔兰的王位,大部分成员被迫流亡海外。

1658年9月奥利弗·克伦威尔去世后,英国各地高级军官和议会之间展开争夺权力的斗争,国内政局动荡。驻扎在苏格兰的乔治·蒙克将军回师伦敦,并与流亡法国的查理·斯图亚特达成复辟协议。1660年5月查理·斯图亚特重返回到伦敦登基即位为查理二世,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1.原因:新航路开辟以后,英国利用它处在大西洋航路的中心地位,积极开展对外贸易,进行殖民掠夺,促进了国内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2.表现:以圈占农民土地而出现的资本主义性质的牧场、农场在扩大;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成长起来。

3.结果:资产阶级成长起来,他们有的开设工场,有的经商,也有的从事金融业。贵族中也有人从事和资产阶级类似的经济活动,他们被称为新贵族。

考点名称:长期议会与两次内战

 长期议会:

17世纪初期,英国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宣扬“君权神授”,厉行专制统治,擅自强征新税,随意解散议会,同议会展开了激烈的冲突。1640年11月,查理一世为了筹措军费,被迫重开议会。这届议会一直存在到1653年,史称“长期议会”。长期议会做出了一系列谴责暴政和限制王权的重大措施,揭开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英国内战:

1642年,查理一世挑起了内战,组织王军,向议会军发起进攻。1643年,克伦威尔前往英格兰东部,募集了一支主要由自耕农和城市平民组成的骑兵,在马斯顿荒原战役(1644.7),纳西比战役(1645)等战役中屡次击溃王党军。内战结束后,1649年,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处死。英吉利共和国时代开始。

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一般特点:

1.从革命背景看,资本主义都获得一定的发展,但是不成熟; 2.从革命过程看,资产阶级革命都具有曲折性;

3.从革命结果看,经过武力革命都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阶级基础: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 英国早期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1.英国通过海外殖民掠夺,积累了大量财富和市场; 2.英国手工业获得大力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一步发展; 3.农村的圈地运动制造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市场。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背景: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者;

3.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严重的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1.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英国资本主义发展; 2.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势力的壮大;

3.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动摇了专制统治的精神支柱。

 纳西比之战: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示意图:

考点名称:共和国与护国政治

 克伦威尔:

奥利弗·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宗教领袖。在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是资产阶级――新贵族集团的代表人物、独立派的首领。在1642年一1648年两次内战中,先后统率“铁骑军”和新模范军,战胜了王党的军队。1645年6月在纳西比战役中取得对王党的决定性胜利。1649年,在城市平民和自耕农压力下,处死国王查理一世,宣布成立共和国。1653年,建立军事独裁统治,自任“护国主”。

 护国政治出现的主要原因:

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不高,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成的联盟取得了革命的领导权。

对克伦威尔的评价:

克伦威尔是一个具有两重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一身二任的矛盾性人物,共和国成立前的克伦威尔应基本肯定,后期应基本否定。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第一阶段,克伦威尔可以算是资产阶级革命家,他贡献空出,用武力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击溃了王军主力,镇压王党叛乱,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制;共和国成立后,克伦威尔逐渐走向反动,远征爱尔兰,并对爱尔兰进行大肆掠夺,在远征爱尔兰的问题上不存有两重性的问题。克伦威尔的护国政治是走向复辟的过渡形式,因此谈不上是新制度的探索者。他镇压民主派运动,发动一系列的商业战争,激化了社会矛盾。他在当时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则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是一个矛盾的历史人物。

 护国主克伦威尔:

考点名称:光荣革命

 “光荣革命”:

1688年,辉格党联合一部分托利党发动政变,邀请信奉新教的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共同入主英国,詹姆士二世逃亡法国。第二年威廉和玛丽共同即位。这次政变没有发生流血冲突,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它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

 辉格党和托利党的形成:

17世纪70年代末,在政治斗争尖锐化的条件下,英国形成了两党,辉格党代表金融资本家、大商人、新贵族等的利益;托利党代表贵族地主和国教上层教徒的利益。19世纪中期,辉格党发展成为自由党,托利党发展成为保守党。

光荣革命的内涵:

光荣革命为建立有限的君主统治的观念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同时光荣革命体现了资产阶级、新贵族同封建旧贵族的妥协。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 玛丽和威廉:

 英国议会选择威廉和玛丽发动光荣革命继承王位的原因:

1.荷兰是法国海上贸易的死敌,以此可以形成英荷联盟,限制法国;

2.威廉是新教徒,玛丽为英国国教教徒,两人共同入主可以防止天主教势力复苏;

3.威廉作为荷兰执政,拥军事力量同詹姆士二世抗衡,玛丽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具有继承权。

考点名称:《权利法案》

 《权利法案》:

《权利法案》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重要法律文件,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理论和法律基础,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原则,具有宪法的性质,标志着君主立宪制开始在英国建立,为英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扫清了道路。

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又称立宪君主制,或称“虚君共和”,是相对于君主独裁制的一种国家体制。君主立宪是在保留君主制的前提下,通过立宪,树立人民主权、限制君主权力、实现事实上的共和政体。1689年英国通过《权利法案》,明确限制了皇权,从法律上确认了“议会主权”原则,国王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率先实现了君主立宪制。

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1.英国君主立宪制度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2.国王是国家元首,但由议会掌权,国王实际上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而作为国家的象征地位更突出。? 3.英国资产阶级代议制是君主立宪制,以议会内阁为核心。国家的权力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最高立法机关

 《权利法案》的意义:

1.为限制国王的权力提供的法律保障。2.确立了议会的权力。

3.英国从此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君主立宪制的影响:

1.推翻了封建王权对资本主义的阻碍; 2.保留了王位,实现了政权的和平过渡;

3.君主立宪制为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重要经验。

 英国权利架构图:

 《权利法案》主要内容:

英国《权利法案》(theBillofRights),全称《国民权利与自由和王位继承宣言》,内容并不多,只有短短的十三条: 1.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2.近来以国王权威擅自废除法律或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

3.设立审理宗教事务之钦差法庭之指令,以及一切其他同类指令与法庭,皆为非法而有害。

4、凡未经国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国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

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判罪或控告,皆为非法。6.除经国会同意外,平时在本王国内征募或维持常备军,皆属违法。无法无天工作室——第13课 英国的新生

7.凡臣民系新教徒者,为防卫起见,得酌量情形,并在法律许可范围内,置备武器。8.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第13课音乐作品欣赏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熟练掌握声音处理的多媒体工具——“录音机”。(2)如何欣赏音乐作品。

2、情感与价值目标:

(1)通过师生的相互交流和学生之间的协作学习,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体验探究问题和学习的乐趣。

(2)通过欣赏优美的音乐作品,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熟练掌握声音处理的多媒体工具的操作。

2、教学难点:

音乐作品的播放和欣赏。

三、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分组协作操作实践、归纳总结。

四、教学准备:

计算机、音箱或耳机或喇叭、DVD光驱、CD唱片、VCD光盘、DVD光盘、作品评价表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老师组织学生一起回顾配乐诗的制作流程,声音处理多媒体工具——“录音机”的使用。同学们小组展示作品,推选出最好的作品参加全班的评比。

(二)新课讲解:

活动1:选出活动主持人和记录人。

由老师或同学提名,推选出活动主持人1人,计票员2人。活动2:各小组推选1名放映员。

各小组内部评议、推选1名操作熟练、表达清楚的同学作为小组放映员。各小组结合教材的53页的作品评价表,展开讨论,熟悉评价标准。同学们在欣赏各小组作品时按标准进行评定,作好记录,上传到计票员处统计。

活动3:由各小组放映员播放小组作品。

活动主持人主持各小组放映员在教师计算机上放映小组的作品,投影到大屏幕上,主持人处理好各节目之间的串词,注意调节活动的气氛。

活动4:评价作品并填写表格。

每小组的作品放映完后,各小组进行评议,议定分数,上传到计票员处,由计票员统计记分。

活动5:主持人和计票员对填表结果进行统计,评选出一、二、三等奖(每个奖项1名)

活动6:宣布评奖结果。

主持人宣布评奖结果,老师给予一定的精神奖励或物质奖励。

三、课堂小结:

老师点评活动中作品,对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同学给予表扬。肯定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集体荣誉感。

四、作业布置:

同学们回家继续对自己的作品完善,并播放给自己的父母欣赏。

五、教学反思:

第13课《钓鱼的启示》导教案 篇6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问题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当你买东西时,售货员多找了钱,你会去归还,还是占为己有呢?当你考试时,监考老师有事走开了一下,你会作弊吗?(学生自主回答)

不管是老师还是你们,都应该遇过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在选择应该怎么做的时候,是不是有点难啊?

(二)提示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有跟我们一样有过这样的经历,那他是怎样选择的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3课《钓鱼的启示》。

(三)初步了解课文

“启示”是什么意思呢?(生回答:启示是启发指示,使有所领悟的意思。)《钓鱼的启示》,从课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是发生在钓鱼的时候,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请同学们先仔细阅读一下课文,用笔圈出新字词和不懂的字词,大体了解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

1、学习生字词

经过5分钟的阅读,相信同学们应该都大概了解了这个故事,也找到了不少生字词。哪位同学想挑战一下老师,看谁能把生字词读得一字不错?

鲈鱼

鱼饵 操纵

鱼鳃 翕动

皎洁 嘴唇

沮丧

抉择 告诫

实践

2、学习名词解释

涟漪:细小的波纹。

小心翼翼:非常小心,丝毫不敢疏忽。翕动:翕,收敛。(嘴唇)一张一合。皎洁:(月亮)明亮而洁白。乞求:请求(对方)答应。不容争辩:不允许争论、辩说。诱惑:吸引。抉择:挑选,选择。

告诫:警告劝戒(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3、深入课文,体验情感。

(1)从我们学习的词串中,我们可以对文中的故事有了进一步的了解。这是一篇写事的记叙文。

现在,给4分钟时间,头2分钟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看看课文先写了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后2分钟上下桌同学进行交流。(生回答)

(板书:钓鱼、放鱼、启示)

(2)钓到鱼时,他们的心情变化?

当我钓到大鲈鱼时,我非常 欣喜、得意,爸爸要我把鱼放回湖里时,我很 急切。当我看到四周静悄悄,月光下看不到其他人和船的影子后,我再次将 乞求 的目光投向父亲;但最终因为爸爸的话没有商量的余地,我只好 依依不舍 的把鲈鱼放回湖里。

(3)事情过去三四十年了,从一个沮丧的孩子成长为一个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作者从钓鱼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在书中用“—”划出,读一遍并试着背诵)(4)设问:同学们,如果你遇到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

“我”不想放掉鲈鱼的理由是什么? 答:1.这条鲈鱼是“我”好不容易钓到的; 2.这条鲈鱼是那么大,那么漂亮,很诱人; 3.周围没有人,不会受到批评。

(5)父亲一定要“我”把到手的鲈鱼放掉,态度是那么坚决,是不讲理,不爱我吗?父亲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答:不是,因为留下钓到的鲈鱼就违反了鲈鱼捕捞开放日的规定。

目的:想让“我”从小接受严格的教育,从中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提高抵制诱惑的自觉性。(6)但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却不止一次地遇到了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 这段话中,第一个“鱼”指我钓到的那条大鲈鱼 第二个“鱼”指 人生中名利、财富等诱惑

三、拓展练习:

在生活中,你遇到过与那条鲈鱼相似的诱惑人的“鱼”吗?你是如何对待的,请写一写你的想法和做法吧。

课后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bǔ lāo yú ěr shí jiàn yú ɡōu cāo zònɡ [捕捞] [鱼饵] [实践] [鱼钩] [操纵 ] yú sāi jiǎo jié zuǐ chún jǔ sàng gào jiè [鱼鳃 ] [皎洁] [嘴唇] [沮丧] [告诫]

二、用“然”字组词,并填空

1.“可是不会钓到这么大的鱼了。”我大声争辩着,(竟然)哭出了声。2.真没想到,他小小年纪(居然)这么有志气。3.不出诸葛亮所料,第三天(果然)有大雾。

4.他是省队的运动员,参加区运动会(自然)是小菜一碟。

三、填字成词。

中国十四行诗·第13首 篇7

将军和虱子都已经抛弃了他,

在一床棉被下面他变成了冰块,

已经逝去。他不会被人们记起,

不会与这次战役一起被写进书籍。

没有重要的知识随他的脑袋消失;

他讲笑话不风趣,像战争一样乏味。

他的名字与他的模样将永远消失。

虽然毫无神秘,但他像一个标点,

为指挥部的指示增添了意义,

当他埋葬在中国的泥土里,我们的

女儿们才能昂头做人,不再

被畜生羞辱;在有山有水的地方,

在屋宇矗立的地方,才会有人烟。

评介

W.H.奥登(W.H.Auden,1907—1973)是20世纪30年代英国著名诗人,是英国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曾经受到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深刻影响,诗歌具有社会批判的精神,但在1940年之后,他从激进的政治批评转向了基督教的信仰,诗歌变得更加含蓄和内敛,失去了早先的批判力量。

《中国十四行诗·第13首》原名《中国士兵》,描写当时在中国发生的抗日战争。1938年2月,奥登和另一位作家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从英国辗转来到中国,希望写一本关于战争的书籍。虽然他们在武汉见到了中国政界的重要人物蒋介石和周恩来,但是他们没有目睹真正的战争。因此他们决定前往徐州,希望能够看到真正的战斗,但是也未能如愿。后来他们又辗转前往西安,一路上体验了中国的蚊虫和瘟疫,也体验了日军的骚扰和日本飞机的轰炸。在此过程中,他们接触到战争的难民和中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了解到中国抗战的形势和中国人为此而付出的牺牲。1838年4月14日他们回到了汉口,4月21日奥登写下了这首《中国士兵》。

严格地说,该诗是一首悼亡诗,写一个普通中国士兵的牺牲。诗中的士兵被派往中国偏僻的地方打仗,远离文化中心。他的牺牲没有人知道,连虱子都不会再叮咬他。他的尸体躺在棉被下面,在寒冷的天气中已经冻成了冰块。如果说中国的抗战给奥登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么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战争对个人造成的伤害。

也许,奥登对战争的结果并不在乎,作为一个英国人,他也许没有必要在中日之间选边站队。其实,英国作为一个国家也没有在战争中支持中国,在香港的某些英国人甚至认为这是两伙土著人之间的斗争。奥登在乎的是个人在这场战争中所遭受的痛苦。

奥登将中国和西班牙、东方和西方进行了对比.认为东方是“不可理解的”。从他的西方视角来看.在东方发生的事情甚至可能是荒唐的。奥登参加过西班牙内战,他怀着反法西斯的革命豪情进入西班牙,但是当他离开时,他已经对这种革命豪情产生了怀疑。他的《西班牙》一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反战的,因为战争造成的代价和对个人的伤害实在太大。

《中国士兵》并不是一首讽刺诗。它对诗中这个士兵的悼念展示了我们对待“人的生命”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这个悼念本身就是对生命的尊重。虽然这个军人默默无闻.不会被载入历史史册,可能人们很快就会把他忘记,但是他没有白白牺牲。他为保卫家园而死,为保卫父老乡亲而死,他的牺牲并非毫无意义。千万个像他这样的中国士兵的死,将换回这个国家的女儿们“不再被畜生羞辱”,在有山有水的地方”也会有人烟”。可以说,诗歌通过这个在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士兵的死,描写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付出的牺牲,从而也写出了一切战争的残酷。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的今天,我们重温奥登这首诗歌,也许特别有意义。

《第13课 回家的路》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参考交通图的表达方式,绘画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

2、能够画出一路上标志性的建筑、景、物。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绘画方法,大胆、自由地表达回家路上的人、景、物。

教学难点:画面大胆、自由、生动,富于创造力。

课前准备:

学生:绘图工具(油画棒、水彩笔、水彩、水粉颜料、记号笔等)。

教师:准备与学生相同的材料及范图数张。

教学过程:

一、引导阶段:

你会看地图吗?地图是怎样给人们指路的?

老师可以给大家看看本地的交通图,然后,找找“我们学校”所在的位置。请学生描述一下从学校回家的线路,把转弯的地方如:立交桥、铁路道口、十字路口描绘得详细些,教师提醒介绍那些标志性建筑或物体。

二、发展阶段

1、讨论:我们要表现的从学校到家的路线图与交通图有什么联系,又有什么区别?

2、谈谈创作思路。

3、出示学生作品。

提供建议:先画学校,在按照回家的路线一点一点地延伸出去,一直画到你的家,形状可以不规则。最后根据需要添画人、景,也可用剪贴的方法。

三、收拾与整理

将自己的工具收拾好,将课桌整理干净。

四、课后拓展

三年级组语文教案 第13课 篇9

三年级组语文教案 第13课(初稿)

学科 语文 (第 五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课文,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4、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善于观察,勤于思考,长大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从小善观察,勤于思考,长大为人类造福的志趣 教学难点: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教学方法 与手段 师:演示法 生:情境体验法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出示实物,诱发学习兴趣 1、出示听诊器并板书:听诊器。 2、再板书:世界上第一个。提问:加上这几个字,又看到现在的听诊器,你们想提出什么问题? 3、板书:雷奈克。教生字:“克”(ke),领读。 简介雷奈克医生 4、让我们认真研究课文,弄懂大家刚才提出的一些问题。 二、朗读指导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生字词有:肺结核、疾病、内脏、思索。 2、默读第二自然段 领读后,问:哪些词语的意思不需要老师讲? 3教者联系课文内容讲: 分析:根据了解到的病人的情况研究,找出病根所在。 效果:(用空心木管听诊)产生的结果。 联系插图讲:喇叭状――像喇叭的样子。 4、集中揭示生字词。听诊器雷奈克思索木棍分析 肺结核喇叭状沿着效果胸腔跷跷板疾病内脏一枚 教者提醒:肺,左边是“月”字旁,右边是“”(fu),四笔写成,笔顺是:横、竖、横折钩、竖。 三、写字指导 特别提醒: 1、“郊、析、核、棍”等左右结构的字,写时要让右:“交”和“木”做偏旁时,“捺”都要改为“点”,以保证整个字写起来紧凑。 2、肺,左右结构。右边部分“”的第一笔是横。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课后习题3:读一读,再抄写。 3、朗读课文。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课外作业设计 复述雷奈克医生发明“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的经过。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学科 语文 (第 五 册) 主备教师 吕丹丹 授课 时间 第 周 月 日 使用教师 张冬梅 课题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 过程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思索木棍分析效果形状肺结核 二、精读训练 1、自由读课文,你认为文中写雷奈克医生能发明世界上第一 个听诊器的最重要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说? 2、结合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 第一自然段中,“难过”要读得低沉,“整日思索”要读 重音,速度较慢 。 (2)第二自然段。 出示下面两组句子,读一读,看看区别在哪里 。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 ! 原来,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 3、默读课文,说说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雷奈克用喇叭状的空心木管靠着病人的胸腔仔细听) 4、读读下面的句子,并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讨论: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分哪几个阶段?(板书:难过――思索――启示――试试――又发现) (1)一个人如果有了疾病,他的内脏运动就会出现异常 。 (2)通过木板,在另一头能清楚地听到划木头的声音!雷奈克 试了试,声音果然沿着木板传了过来。 指名读句子,想一想带点的词语在什么情况下用,讨论后教者小结: ①“如果”是假设某种情况成为现实,“就”是产生的结果。 ②“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预料的相符。 三、作业 1、练习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教后修改 课堂练习设计 会造句,会复述课文。 课外作业设计 1、练习用“如果……就……”、“果然”造句。 2、复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的经过。 板书设计 13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 思索――启示――发现――做成 教学反思 参考资料

上一篇:生活需要尊严演讲稿下一篇:2021年献礼建立中国共产党100周年演讲稿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