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同舟重建家园

2024-09-15

风雨同舟重建家园(共3篇)

风雨同舟重建家园 篇1

5.12已经成为中国特别的记忆符号。一年前, 那场巨大的灾难降临, 举国同悲、山河失色、血泪交织, 随之而来的是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大爱洒向川地;一年以来, 天府之国的人们化悲痛为力量重建家园, 灾区人民在努力工作和生活, 各地的援建仍在继续, 此时, 建设行业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建设家园的重任。

地动天不塌, 大灾有大爱, 重建家园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一周年之际, 总有些记忆值得定格:10万大军奔赴灾区, 打响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安置房之战, 全国各地援建队伍的种种细节, 感动人心。

如今的灾区在经历山崩地裂、撕心裂肺以后, 生活在继续。春天的气息里, 阳光下孩子的微笑便是一切的希望与美好……

灾区涅磐重生

有人说, 灾难是历史的伤疤。一年前, 在灾难的现场, 是山崩地裂的满目沧桑。一年来, 在曾经受灾的现场, 体现出灾区人民坚强站起来的伟大力量。

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 倒下的房屋如何像大树一样生长, 凝固的笑容如何像繁花一样绽放?这一切因为:广袤的灾区大地上, 伤痛已凝聚成灾区人民坚强奋进的巨大力量。

绵竹的暖春气息2009年绵竹的春天, 不仅能看到整齐的街道, 旺长的花草, 还有街道两旁墙壁上贴着的鲜活年画, 年画或讲民间故事、或是历史传说, 人物栩栩如生、身姿形态各异, 个个饱含笑意, 让人远远地就感受到一股暖春的气息……

绵竹是汶川大地震的极重灾区, 全市完好的房屋只有8.3%, 其余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50多万人失去了家园。绵竹剑南镇的景观大道板房社区, 有板房约2万间, 这里安置的都是绵竹市区房屋受损的居民, 最多时达5万人, 是汶川地震后最大的一个板房区。

地震给绵竹人带来了灾难和伤害, 但在承受了大地震的考验之后, 绵竹人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多彩的年画、火红的花朵、乐观的心态, 表达了他们对幸福安康的憧憬, 也寄托着他们向往平安吉祥的未来。

映秀的板房生活现在的震中映秀如同一块调色板, 三分之二是水蓝色, 三分之一是土灰色。水蓝是温馨的板房, 土灰是触目的废墟;水蓝紧连着土灰, 板房就在废墟边上。震后的映秀人, 每天就这样在单调的“调色板”里继续着他们的生活, 生活的色彩并不单调, 板房映秀已在废墟边上展示出勃勃生机。

映秀的板房, 大致分为三个区域:公共区、生活区、商贸区。公共区位于漩口中学遗址旁边, 两面皆是废墟, 是当地和废墟结合得最紧密的板房区, 主要包括政府、医院、银行、学校等单位, 被称为“心脏区域”。

“心脏区域”的生活并不轻松, 映秀镇副镇长吴拥军对此深有感触:走出板房, 第一眼看到的仍是废墟, 第二眼看到的则是远山上的翠绿。

板房区的生活总是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行走其间, 很少能看到特别喧嚣的场面, 但穿行来往的人却并不少。中滩堡村村民杨威威说, 现在生活总算安定了, 大家都在为以后憋劲。

杨威威家共有两间板房, 一间自住, 另外一间拿来做了小旅馆。自住的那间板房陈设非常简单, 除了一台电视、两个衣柜, 便是一架双人床, 床下堆满了脸盆等各种杂物, “新房子修好了, 肯定还要置办新的家具, 现在正存着钱呢!”和其他板房居民的生活差不多, 杨威威每天的生活主要分为三部分:一部分时间打理现有的生意——家庭旅馆。一部分时间往往是外出打探或者和家人、亲朋商量未来可能的发展之路。杨威威来自镇边上农村, 家里早已商量好土地要继续种, 还要开个杂货店、小旅馆, 有闲劳力就出去打工挣钱。

据了解, 映秀镇共搭建板房2800多间, 安置5000多人。板房区生活配套设施相当完备, 照明、排水、通信等全部入户。根据重建时间表, 这些板房至少还要使用一年多时间, 新的映秀镇主要是在废墟原址上重建。

建设新家园

汶川地震发生当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迅速反应, 立即成立了建设部抗震救灾指挥部, 由姜伟新部长任指挥长, 黄卫副部长任副指挥长, 部有关司局主要负责同志组成工作小组, 同时组织专家组赶赴抗震一线, 全力部署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召开了“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会议”, 专题研究布置解决四川地震受灾群众过渡安置住房建设问题。

安置房“大决战”汶川大地震后, 国务院作出为地震灾区援建过渡安置房的部署后, 各有关省 (区、市) 建设部门紧急动员, 迅速行动, 10万建设大军奔赴灾区, 一场举建设行业之力的抗震救灾“大决战”迅速而有序展开。

在这场特殊的考验面前, 援建队伍以敢于拼搏、不怕疲劳、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 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 完成了国务院交给的68.1万套过渡安置房建设任务。

地震发生后, 频繁的余震使道路经常因塌方而堵塞, 给援建工作造成巨大困难。山东省援建北川县, 到达援建点要绕行成都、马尔康、茂县进入北川, 路途长达1000公里;广东省援建汶川县, 进入施工点要翻越海拔4000多米的夹金山和梦笔山, 沿途飞石不断;河北省援建任务分布在平武县的23个乡镇115个安置点上, 施工材料要用中小型运输车辆进行二次、三次甚至是四次倒运到施工现场;海南省的援建任务高度分散, 433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邛崃市、金堂县共286个点上;湖北省援建的汉源县施工环境恶劣, 安置点多在海拔1000多米的萝卜岗上, 赶上下雨, 泥泞的山路使材料运输十分艰难;吉林省在黑水的施工地点平均海拔3000多米, 悬崖峭壁无路可走的现象随处可见;宁夏援建甘肃天水的5000套过渡安置房分布在5县93个乡镇330个援建点上, 地形复杂、山路崎岖。

面对这样的施工条件, 为了保证工期, 各援建队伍想方设法, 迎难而上, 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在第一期援建任务下达时, 大多数职工吃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 外面下大雨, 里边下小雨, 天晴时气温高达38摄氏度以上, 居住条件比灾区群众还要艰苦。许多同志每天超强度、满负荷工作, 苦累紧咬牙关, 轻伤不下火线。

在过渡安置房建设最紧张的时候, 白天炽热的太阳底下, 工人们挥汗如雨, 很多人的皮肤被灼伤。晚上挑灯夜战, 成群的蚊子叮咬, 让人难以忍受。为了让灾区群众早日搬进过渡安置房, 不少援建单位组建了突击队、抢险队、服务队, 不少地区的施工队伍坚持“大雨小干、小雨大干, 不下雨拼命干”, 不分昼夜, 艰苦奋战。

重庆市以敢于“亮剑”的精神, 以“提前, 提前, 再提前”的紧迫感, 保一流质量, 创最快速度, 圆满提前完成了援建任务, 第一批移交使用。上海市援建队伍在唐家山堰塞湖泄洪最危急的时候, 毫不畏惧、处惊不乱, 抓住仅有的几个好天气, 紧张有序地施工, 赢得了宝贵的工期。

辽宁省接到援建任务后行动迅速, 在德阳地区第一个派出工作组, 第一个将全部地块的规划和市政设计图纸报送当地建设主管部门, 第一个制定印发了过渡安置房单体质量验收标准。

江苏省抱着“抢出一天工期, 早送一天温暖”的信念, 施工人员每天工作都在16个小时以上, 有时甚至通宵达旦。援建队伍的拼命精神深深感动了当地政府和群众, 在施工现场每一个指挥部的过渡安置房里, 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锦旗, 表达了灾区群众对援建单位的感激之情。他们付出了艰辛, 用自己的汗水赢得了不穿军装的“铁军”称号。

建设系统的凝聚力这次抗震救灾中, 有26个省 (区、市) 承担了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 涉及的地区多、行业多、单位多、人员多, 是一项前所未有的庞大社会工程。很多人说, 是抗震救灾、过渡安置房建设这一特殊的平台, 使建设系统20多个省、几百个单位汇聚到一起, 为了共同的目标, 协同配合、并肩作战, 密切了联系, 增进了感情, 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凝聚力大大增强, 在地震灾区体现了团结协作的重大意义。

北京市对规模较大的安置房小区规划设计了主干道和次干道, 住宅组团和商业、公共服务区合理组合搭配, 使其基本具备城市社区的功能, 为群众提供了良好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上海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考虑了防雨设计、公共照明、厨房通风排烟, 公共卫生间充分考虑老年人和残疾人的需求。

天津市为保证灾民能住得“安逸”, 在钢架式过渡安置房内特地安装了吊顶, 既保温隔热, 又舒适美观。河南省在规划设计中充分考虑山区潮湿多雨等实际情况, 在配套设施上体现人性化思想。周口市还在工期十分紧张的情况下, 为当地村民修建了一条300米长的灌溉水渠, 保证了下游60余亩水田的用水。

福建省在配备床、窗帘、隔帘等日用品的同时, 还为屋檐加设防雨篷, 为集中供水点加设防晒网。山东省基础设施建设从长计议, 舍得投入, 基本解决了渗水问题。山西省援建点甚至配备了太阳能热水器, 设立了小区监控室。深圳市援建的过渡安置房平面布局合理, 配有消防水池、取水点、消防栓等设施, 满足了消防要求。青岛市以灾区长远建设发展为目标, 做到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 人性化设计、人性化施工。宁夏自治区始终把工程质量放在第一位, 精心规划, 精心设计, 确保了过渡安置房结构安全可靠适用。

各地援建再提速

北京援建创优质工程北京市对口支援地震灾区指挥部消息称, 北京市2009年对口援建什邡市恢复重建工作目标已经明确。按照部署, 北京市将在援建项目建设的“加快”和“提前”上狠下功夫, 重点做好产业合作、智力援助等5项工作。

援建项目建设方面, 2009年9月1日前, 6所援建的中小学校全部竣工交付使用;福利中心二期、妇幼保健院于5月中旬交付使用;农村永久性住房建设年底前全部完工;什邡市受灾最重的红白镇作为示范点先行实施规划方案, 八角镇等其他重灾镇的规划方案稳步推进。

创建优质工程方面, 认真把好前期工作质量关、建筑材料质量关、工程施工质量关, 把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成最安全、最牢固、群众最放心的建筑。

推进产业合作方面, 协助什邡市做好3.1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 在园区规划、管理等方面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持。加快落实招商引资项目, 力争3年完成引资45亿元的目标, 对接什邡现有汽车零部件、化工、食品饮品等企业, 在技术、市场等方面给予相应支援。

资金监管方面, 切实加强对援建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的监管, 坚持做到建设项目的全程跟踪审计。

江西小金速度在江西援建小金县的十大示范工程中, 江西小金服务中心一期工程2008年7月26日开工, 同年11月21日便投入使用, 仅用了118天。

小金县城新城区等全县详规于去年9月全部完成, 比计划提前3个月。民生工程中, 截至2009年4月22日, 农房重建竣工率88%左右, 在阿坝州重灾区名列第一, 全面完成农房损房维修加固任务, 比计划提前了48天。

“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 没有‘江西小金速度’可不行。”江西援建现场指挥部指挥长陈俊卿称, 今年的援建工作已全面展开, 十大示范工程中的小金县文体中心、广电中心、居民休闲公园、两河口会议会址、美汗公路、城关二小、县人民医院将在国庆前提前完工, 剩下的江西路也将在年底前基本建成。

江西省对口援建小金县灾后重建总金额为13.2亿元。去年短短半年多时间, 对口援建工作取得显著阶段性成绩, 被当地群众称赞为“江西小金速度”。

在小金这样的革命老区, 急需招商引资“造血”。2008年10月, 江西对口援建小金现场指挥部和小金受援指挥部共同策划组织, 成功地在南昌召开招商引资说明会, 在不到1周的时间内, 签订了2.1亿元的项目投资协议。

链接: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全力投入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过后, 作为中国建筑设计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的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作出了迅速反应, 主编参编技术导则手册, 编制《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建设技术导则》 (试行) 、参与《四川地区地震灾后重建实用技术手册》编写、编制《低成本灾后移民过渡安置样板房建设组织实施方案》、华北院承担燃气具调配工作, 无偿为北川中学进行规划和设计。

风雨同舟重建家园 篇2

今年“6〃15”特大洪涝灾害给我乡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重建家园工作任务繁重,时间紧迫。为使我乡重建家园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县委、县政府指示精神,结合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克服“等、靠、要”依赖和懒汉思想,做到重建家园与救灾复产两不误;严格执行国家救灾救济政策和法纪。围绕“2011年元旦前全倒户搬进新居”为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开展重建家园工作。

二、组织机构和职责

为切实抓好重建家园工作,顺利如期完成,乡党委、政府决定成立蛟洋乡重建家园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政府乡长)

副组长:(党委副书记)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成员:(政府文书、纪委委员)

(民政办主任)

(财政所所长)

(村镇规划站站长)

(扶贫办主任)

(国土所所长)

职责:在乡党委、政府领导下,负责指导全倒户(重危房户)重建家园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有重建家园任务的村,特别是灾情严重,重建家园任务重的村,必须成立相关领导机构,加强对这一工作的有力领导,干部要了解熟悉重建家园户的情况,做好跟踪、督促、协调工作,实行领导、干部联系户责任制,明确指定哪位领导、干部联系哪些重建家园户,切实做到有领导有落实。

(二)积极筹措资金。重建家园工作以灾区群众自力更生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教育、引导灾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主要依靠自身力量开展重建家园,开展亲帮亲,干部帮扶贫方式,充分发挥干部组织协调作用,动员引导重建家园户及其亲戚互相帮助。通过争取有关方面的援助、募捐等渠道,为重建家园筹措资金。

(三)科学安排,安全建设。重建家园工作必须遵循科学,尊重农民意愿,符合实际,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强防灾抗灾能力结合起来。同时,做好安全措施,注重安全施工,加强建设质量,防止出现重建家园施工安全事故。在确保安全建设前提下,加快重建家园进度。

四、时间节点要求及奖励措施

(一)重建对象及县扶持政策

1、经民政部门认定的全倒无房户,灾民每人每月发给100元生活费用,每人先预发300元,口粮按每人每月30斤大米,由民政办发放,先发三个月,并发放灾民衣服。

2、重危房户即经鉴定机构鉴定为D级危房户需拆除重建的危房户。全倒户、重危D级危房户均属无房户,重建补助标准为每户补助12000元,财保公司理赔1万元以内。确定全倒房、D级危房的以有人居住的房屋为准,无人居住的房屋及其它闲杂房不在补助范围。

3、符合造福工程搬迁条件的补助2500元/人。

4、已列入地质灾害监测点的搬迁补助对象,国土部门补助5000元/户。

5、重建用地审批(集体所有制土地)。免收耕地开垦费、土地管理费、新增建设有地有偿使用费、土地证书工本费、土地测量费、土地放样核样费等费用。使用林地的免收森林植被恢复费,经申报调整后可使用生态林地。凡受灾无房户新建住宅使用集体土地的免收征地补偿费。住宅用地面积按3人以下每户80M,4-5人每户100M,6人以上每户120 M;每户增加附属用地20 M,畜禽养殖用地4 M。允许先行使用土地,在6个月内补办报批手续。

(二)时间节点要求及乡奖励政策1、2010年7月15日必须选择好重建安置地。

2、2010年8月20日前打好房屋地梁。222223、2010年10月1日前建好一层的重建家园户,乡财政对每户受灾户给予奖励500元。

4、2010年12月30日前建好并迁住新居的重建家园户,乡财政对每户受灾户给予奖励500元。

(三)其它有关要求

1、需要重建房屋的全倒户、重危D级危房户按以上标准给予扶持,不足部分自行解决,不要求重建的全倒户、重危房户不予补助。

2、符合五保户条件的灾民安排入住敬老院集中供养,原则上不再单独重建住房。

五、严肃政策法纪,做到公平公正

为使我乡重建家园工作顺利开展,各村必须严肃政策法纪,杜绝办人情事,严禁出现利用这次洪灾骗取国家救灾资金的事情发生,一经发现,坚决从严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做到不虚报、不漏报、不错报,做到公平公正,不因公平公正问题引发群众上访,确保重建家园工作如期完成,确保全乡社会保持稳定局面。

重建精神家园 篇3

汶川大地震之后,政府和民间都在考虑灾后重建的问题,但基于什么样的理念去重建和怎样规划、重建,对中华民族的今后影响甚大。

“逝者安息,生者前行”——体现了人类的坚韧品性。不管是在多大的灾难打击之下,都要“前行”。而需要激励自己“前行”,或被劝勉“前行”的,首先是在灾难中丧失亲人,在灾难中受到损害的人。因此,“重建”也首先要考虑他们的利益和意愿;其次,才是帮助他们“重建”的人的想法。

“重建”实际包含三个层面。第一是按照在明确的发展目标之下整体规划的生存设施与山河动植物等生态分布和历史文化遗存、传承的人文布局的关系设定,去进行建筑的物质“重建”。

汶川大地震涉及的地域广大,处于十多年来人们一直呼吁要“开发”,而“开发”现状并不令人满意的中国“中西部”中的一个重要地带。民族众多,山川峻险,地质结构复杂,地震之后,一些城镇村落、建筑、公路有可能难以在原址重建,一些农田也可能因地形改变而无法耕种,一些河流水域和周边的关系也可能有所改变。原来的水电、化工、矿业等设施,错落杂陈在地震、山体崩塌、泥石流等灾害损毁的公路、水库和壅成的堰塞湖之间——这些,都使我们应该考虑到“重建”的规划布局须有审慎地整体考虑;这种考虑首先是要布局合理而有利于在今后降低灾害(不只是地震)所带来的损害,进一步则要求更方便和更适于在那块土地上生活的人的生存、发展。也就是说,物质的“重建”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部门经济利益…‘政府形象”为本,做到整体上的统筹、协调。

第二是社会的“重建”。受汶川大地震之害的相当地域——在那里分布着数量众多的自然的村落和在历史沉积中形成的集镇——是一种熟人社会,它与属生人社会的城市不同。“重建”中所需要面对的可能是一个个因人逝去而残破的家庭及残破的村落。更何况由于地质的变动,一些人可能还会成为“重建”中的移民。人不是可以像棋子一样被任意摆在什么地方的,人与人之间存在包括家人、亲属、同乡、同学等相互重叠的复杂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构成了人类社会的不同的文明质态。因此,灾后“重建”,也必须考虑到一种人际关系的尽可能修复和重构,以及文化传承的接续。失去了这第二种“重建”,“重建”后的社会就会显现出各种病态,缺乏自组织的能力,缺乏良性运行的基础动力。

第三是精神家园的“重建”。汶川大地震的救灾中彰显了基于人类之爱和社会良知的人道主义于救援中可将利益、主张、信仰、生存方式各不相同的人群联接起来的精神力量,但不要忘记,此前由于文化断裂而致的“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对我们的社会的影响。当灾后紧急的救助时段过后,短暂的“齐心合力”可能过去,不同的声音、意见争执甚至是利益争夺可能出现,如何在现已形成但又有可能很快消失的多方合作的基础上“重建”可以温暖人心、凝聚人心的精神家园,以促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和公民意识的养成,是灾后“重建”中更具深远意义的命题。针对当今社会的原子化和人际关系的疏离,我们需要促成人们在家人、亲属、同乡、族群、国人、华人、人类不同层面的认同,这种凝聚力应是基于普世的价值和人类之爱。

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不但在本质上应不同于50余年前唐山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也应不同于今年初雪灾的灾后重建。注意到中国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段,在“重建”中应接续一种多元的文化传承,安排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重建”后再现的不应只是地震前的景象和社会情境,不应是改革之初或是改革之前的,更不应是全新的、物是人非的建筑群和只表现“发展”的数据,而应是增大了的人的权利保障和自主选择空间,及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和谐。

上一篇:幼儿音乐教育的形成论文下一篇:双源CT冠脉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