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教育论文(精选12篇)
关爱教育论文 篇1
关爱教育论文:
谈特殊教育中的关爱教育
【摘要】特殊教育面对的是残疾儿童这个特殊群体,对残疾儿童要从生理、思想、心理、学习等方面分析原因,并实施相应的关爱教育:教师要能够善于走进学生的生活、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操练、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
【关键词】关爱教育;心理操练;挫折教育
关爱是特殊教育前提,是特殊教育的基础。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这是很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对于生长在特殊教育学校中的残疾儿童来说,关爱是他们生存的希望。是他们理想的火花,是他们成才的阶梯。
一、实施关爱教育的原因
1.生理上的残疾。特殊儿童由于先天或后天的某种残疾,使他们在听力,视力,走路,说话等方面带来了极大的障碍。他们的生活是艰难的,甚至无法自理,学习是困惑的,不能像正常儿童那样去读写。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细节,稍有不慎,他们就会前功尽弃,走向极端。
2.思想上的迷茫。残疾儿童思想局限性很大。他们对自己的未来缺少正确的定位,没有具体而又长远的目标,对前途对未来是很迷茫的。残疾儿童的思想波动常常通过外表展现出来,那就是痛苦和喜悦。
3.心理上的残疾。残疾儿童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的,他们的心灵是脆弱的,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们容易自卑,感到自己不如人;他们容易失落,觉得成功离自己很遥远;他们容易懦弱,毅力和恒心不能维持很久。
4.学习上的困惑。由于生理机能的某一种或几种缺陷,残疾儿童在学习上往往要付出常人几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学习成功时,他们的喜悦也是常人所无法体验的,万一失败了,他们会气馁,始终觉得自己不如人,感觉真是什么用也没有了。这时生活的信心随时可能从他们的思想中消失。
二、实施关爱教育的内容和途径
1.善于走进残疾学生的生活。在农村,通常一个县只有一所特殊教育学校。离开了父母和亲人的残疾儿童在生活上是孤独的,也是极不方便的。由于身体上的缺陷,他们要么看不清世界的真面目,要么听不到自然界美妙的声音,要么做不了常人能够完成的动作。这时,作为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可以及时来到学生中间,帮助他们做一起简便易行的事,让他们体验到生活的乐趣和老师真情的关爱。从而使残疾儿童助长生活的信心,扬起生活的风帆。
2.勇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残疾儿童,由于残疾,思想迷茫而消沉;由于残疾。找不到目标与方向。他们经常一个人在校园某个角落发呆。踌躇不前。这时教师要及时深入到学生中间,与他们谈心,解开他们思想上的疙瘩。捕捉学生生活中某一方面的特长,及时进行鼓励。我们深信:一个残疾儿童在生理机能上某一方面的残疾,必然会在生理机能的另一方面会有超长发展。因而我们每一位特殊教育工作者,要敢于善于做学生思想上的引导者。
3.有意识地对残疾学生进行“心理操练”。残疾学生心理上的缺陷,必须通过一定时间的操炼来促进其健康。为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我们可以编排一系列的“心理操练”活动。比如,在学校运动会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在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在“生活自立能力比赛”等。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快乐。当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在尝试失败,接受挫折教育中保持“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的心理品质,始终以平和自然的心态参与生活和学习上的竞争,能够经得起未来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
4.乐于和学生一起学习。残疾儿童由于身残智障等原因,在学习上的困难很大。知识要想顺利地输入学生的大脑,再通过手语或文字表述起来,这个过程是个反复不断而又渐进的过程。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能深入学生的学习中去,和学生一起学习。从而化解学生学习上的困惑,和学生一道体验成功与收获。
总之,对于特殊教育来说,关爱学生是学校教育的生命,也是挽救学生生命之花的重要手段。作为教师本身来说,我们不断创新发展这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关爱教育,使我们的特殊教育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
关爱教育论文 篇2
通过不同途径我获得了一些信息:新宇9岁时母亲因病去世, 父亲外出打工, 有时几个月不回家, 幼小的新宇跟随外公生活, 因为缺少父爱母爱, 外公处处依从他, 使他养成了倔强任性的性格, 加上思想教育不够, 对学习没有兴趣。前些天又打着学校收书钱的幌子, 跟家里要了120元钱, 偷偷到网吧去打游戏, 被他外公发现后只剩了十几元钱。班上同学对他的评价是:不爱写作业, 学习成绩差;但是为人热情, 慷慨大方, 从不欺负同学……了解到这些, 我的心里一阵酸楚和自责: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其闪光点, 但教育者的失察和缺少关爱, 使一些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 最终由厌学走向辍学。马斯洛层次需求论认为:当一个人的某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 他就会把这种需求转到别的方面, 从而获得新的尊重需求。显然新宇在学习上没有得到别人的尊重, 从而降低了学习需求。为获得新的尊重需求, 他做事热情大方、团结同学, 以博得同学的好感。
难道眼睁睁地看着这样一个少年就此告别读书生涯, 得到的只是残缺的教育?我们应该付出我们的关爱、我们的真情。解铃还需系铃人, 想让新宇回来, 还需要班主任、英语老师的共同努力。英语老师表示自己的处理方法有些简单, 激将不成反被将;班主任也不忍心就这样放弃。于是我们与家长取得了联系, 家长表示愿意协助学校说服其返校。
但我们意识到:对于新宇这样的学生, 如果是迫于家长的压力而不是出于自愿, 即使回到学校, 也是强扭的瓜不甜。为此, 我们决定先从其思想入手, 以真情打动他的心灵。晚放学我们派了两名和新宇要好的朋友去看望了他, 但隐瞒了是老师委派。他们谈到了学校里最近发生的一些趣事, 并说同学们都很想念他……我又趁热打铁给新宇写了一封信, 以一个兄长的口吻跟他谈了做人、处世、对待挫折等方面的事, 并真诚地希望他归队。第二天早晨, 新宇在他父亲的陪伴下背着书包回来了!他不但向老师承认了错误, 还当着父亲和老师的面做了保证。
辍学的问题总算解决了, 但如何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促进其向合格生转化, 是一个更重要的课题。我们根据他基础差、信心不足的特点, 共同研究制定出一个方案:
1、给他安排了热情开朗的学习委员做同桌, 及时辅导以解决他学习中的疑难。
2、针对他本人的实际水平, 给他降低作业难度, 同时教给他正确的学习方法, 增强他的学习信心。
3、对他的作业多采用面批的方式, 使其感受到老师的关爱。
4、上课有意识让他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及时肯定其细微的进步, 以提高他的学习兴趣。
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 新宇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 各科作业都完成的很好, 上课表现也很积极, 课堂检测成绩也比以前有了较大进步。
正当所有老师为其进步高兴时, 新宇竟然又有几次作业没有完成, 学习兴趣也不比先前。我们又及时做了一次会诊:由于新宇已有进步, 所以近期对他的要求有所放松, 而他的学习还没有完全转化成自觉的行为。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决定:1、把面批、提问等关注活动的间隔时间适当延长。2、和他的家长建立了“周联系卡”, 共同关注他的各项表现, 促进其转化。3、根据他的学科成绩给他安排了一个学科小组长, 以增强其学习责任心和使命感。4、与他平等对话, 了解他的欢乐他的烦恼, 给他一把解决问题的钥匙。一段时间后, 新宇各方面的表现都有令人称道的进步。圣诞节, 他给每位任课老师亲手制了一张贺卡, 他在给我的贺卡上这样写道:“老师, 正是您的鼓励与关怀, 使我看到了灿烂的阳光。谢谢您!”
每年我们都会遇到一些类似的厌学、辍学案例, 有些几乎令家长和老师束手无策。是学生的性格、认识偏差了, 还是我们的教育方法、方式存在问题, 这不是一下子就能解决的问题, 仅从新宇的个案中, 我懂得了真正的教育首先是关爱: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关爱是阳光, 可以扫去学生心灵中的阴霾;关爱是春雨, 可以滋润学生心田幼小的希望。没有关爱, 就失去与学生平等交流的机会;没有关爱, 就永远不会走进学生的心灵。关爱就是要尊重学生, 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蹲下来和学生寻求平等的对话;关爱就是要留一份纯真, 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懂学生之所思, 明学生之所为。
其二, 转化活动是一个持久的过程, 教师一时的引导、激励不足以内化为学生奋斗的动力。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还会有反复, 有一些新的情况生成, 教师必须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不断地为学生加油。关注过程远比关注结果更重要。
小议关爱教育 篇3
俗话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现在的孩子将是几十年后的祖国建设的栋梁,孩子的健康成长是由多方面因素组成的,情感需求和道德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也是其他任何东西无可代替的。而留守儿童所缺少的正是这种情感需求和道德教育。特别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情感需求和道德教育更为重要。但是目前这些留守儿童的情感和道德状况令人担忧。
一、渴求亲情,渴望关爱
孩子和父母长期分离,缺乏沟通,平时感觉不到家的温暖,生活上缺少了必要的母爱父爱。小学阶段正是儿童情感、道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初期,对父母的依赖是小孩子的本能,这时候如果孩子这种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出现悲观、失望、自卑等消极情绪。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引导,他们的生活目标就会比其他孩子迷茫,幸福感也会大大降低。现在很多农村小学都有住校学生,这些学生大都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对老师依赖性特别大,受到委屈只有向老师诉苦,肚子饿了也找老师。他们把老师当作他们的父母亲,依偎在老师的身旁。可想而知,学生们已经把对父母的依恋之情转移到了老师的身上。看上去他们是多么的幼稚、娇嫩。然而,在学校里,他们慢慢地学会了照顾自己。特别是学前班、一二年级的学生,他们本该是在父母温暖的怀抱里撒娇的可爱的孩子,可是现在却不得不自己去面对这无情的现实。老师看着他们心里就不是滋味。孩子在开始健康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亲情的互动,得不到父母的关爱。他们是感情上的乞丐。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慢慢形成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的个性。
二、是非不分,迷失方向
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家庭教育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与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小学阶段,是儿童行为习惯、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外出打工的父母因各种原因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错过了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的黄金期。这对孩子的影响是多么地大。当孩子出现差错的时候,得不到及时的引导和纠正,放任自流。在家里,留守儿童往往对事物分不清好坏和是非,不能正确地看待问题,容易受社会上反面现象的影响,造成一定的道德缺失和不良行为。他们根本不听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的教育批评。由于学校得不到家长的配合,这些留守在学校里的学生很任性,我行我素,屡屡违纪,根本不听老师的教育。在老师面前是一套,在背后又是另一套,布置作业不完成,说谎脸不红心不跳……老师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塑造孩子品格的第一所学校,心灵和品格首先在家庭环境中形成,每個人在家庭中受到的道德熏陶或好或坏都贯穿他的一生。儿时的性情、意志、习惯等都将是日后生活的起点,在充满爱心和道德的家庭里,孩子的智力和心灵得到正确的引导,才会健康成长。当然,除了留守儿童外,其他的儿童也会有一些不良行为和心理问题。通过了解、分析,学生的这些行为都和父母的生活观、教育观以及家庭生活氛围有密切的联系。因而,对于学生来说,家庭的情感和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学生的成长还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良好的学校教育,只有社会、学校、家庭(特别是孩子的父母)共同去关爱,孩子们才会健康地成长,全面地发展。
关爱教育论文 篇4
102班林雪玲
“如果教育希望从一切方面去教育学生,那么就必须首先也从一切方面了解学生”著名的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而自从本学期我做了一年级的班主任深有体会。不同的孩子的习惯以及他们的想法都不一样,而了解每个孩子都需要一段时间或者一个过程,同时也需要从多方面去了解,如了解他们的课余时间活动,在家表现,其他上课情况等等。都是需要从多方面去了解。我有时候也通过他们所画的画画去了解他们一些心理情况。对于小孩子来说,他们对于世界认识还不多,他们所画的画也能反映他们的心理世界,而也可以从画画去了解他们,了解孩子的更多的习惯。
我正好想要和大家分享我们班孩子送给我的画画。孩子们的每个故事都是那么让人值得回味与分享。我记得我们班有个很可爱而想法有很特别的孩子,那天我让孩子们画一幅画送给我,我看完了全班孩子的画画,我发现只有他一个人了,画了一张很立体的桌子,桌子上摆放着蛋糕,而在蛋糕旁竖起一把刀。本来看到一个蛋糕应该觉得不足以奇的,但是他旁边的那一把刀成了整副画的焦点。按照一般孩子的画,他们也许会画五颜六色的蜡烛插在蛋糕上,或许也会画叉子或者小刀,但是一般不会摆在那么显眼地方,以及画的那么的明显。当他送给我时候,我说:“皓皓,谢谢你。你画的是什么啊?”他说:“老师,我画的是蛋糕。”我说:“那这把刀呢?好大哦。”他说:“老师,我想给大家切蛋糕吃。”我之后也没有再问,后来下课时候,他跑到我耳边说:“其实,老师,我生日那天我想你去我家陪我过,我生日那天你能不能来?”我才恍然大悟,在画画时候我说你们可以把你们心里想送给老师的东西画出来,孩子真的把心里所想画出来。如果不是和孩子去进一步沟通,也许就会少知道了一个孩子的心里的话。属于他们的心里故事。还有一个小女孩,她画一个城堡和两个人,这两个人手拉着手,而天空着挂起一座彩虹桥,我说:“姗姗,和老师说悄悄话,你画着这两个人是谁啊?”刚开始,她看着我,有点不敢说,后来她说:“老师,我画着一个是你,一个是我。”这时候,我想起来,这个小女孩我下课时候,较少过来和我接触,也许是我在课堂上树立起来的师者的形象,可能孩子有点不敢接近,通过了画画表达希望,希望我也可以像和其他孩子一样,抱抱她或者和她拉拉小手。之后,下课或者家长接送时候,送他们出去的时候,我拉着她的小手,才发现她是那么的开心,下课她也开始主动过来和我说话,还帮忙发作业。
还有另外一个孩子,他画画了很多的机器人送给我,还有一个机器人有些恐怖,我后来和他们的家长了解到最近孩子都在看电视,而他画的刚好是与电视的机器差不多,而他一直想拥有一个机器人。不过孩子最近学习机器人捉弄的人了,在画中也看出他们的模仿心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他们就像一张白纸,你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就会接受什么,电视对于他们的长期的影响,对于他们认识世界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对于一些动画片或者电视,家长还需要在旁边进一步加以引导。当然不能只是从孩子们的画画就对于他们的一切做出判断,还要多了解他们的心理情况,可以通过多与家长沟通,低年级的孩子,父母对于孩子的各方面的了解远远多过于我们老师,多和父母了解,那么也能进一步了解到孩子。还要最重要的是,无论多忙,都要多孩子聊聊天,消除孩子对于老师的恐惧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总结 篇5
谭建军
为了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从我校实施关爱留守儿童之日起,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在以“共享阳光、共建和谐校园”为主题,以帮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为宗旨的关爱留守儿童计划,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教育与管理工作中。我们以家长学校、爱心家庭、留守儿童之家等形式为载体,努力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留守儿童”工作网络,为我班留守儿童创造了一个有利于学习和生活的良好环境,使他们在情感、心理、生活、学习等方面能 与其他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
一、建立机制、完善制度.为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我班对留守儿童专项制订具体工作计划,采取有效措施,落实“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期召开留守儿童主题班会,并号召全班同学在学习上、生活上多帮助留守儿童。让他们能安心学习,快乐生活。
二、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家长会”。
我班的22名留守儿童,他们都是跟随爷爷、奶奶生活,由祖父母监管,由于祖父母年龄较大,一般教育能力较低且多对孩子比较溺爱,往往也无法对孩子的学习及心理等问题给予更多的有效关心。处于身心迅速发展时期的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存在的诸多困惑和问题往往在家庭里得不到解决。其监管人无法做到像对待子女那样严格管教孩子,往往只注重孩子的物质需求而忽视孩子的心理需要。针对这种情况,我班利用周三队会时间号召全班同学在各个方面都有要多关心他们。并定期召开家长会,对监护人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知识的辅导。让监护人明白那种只提供物质的溺爱教育是不正确的,使孩子身、心都能健康发展的教育才是科学的;与监护人一起分析近期孩子的思想动向、行为习惯等表 现,提供与孩子沟通的有效方法和合理建议,取得他们的积极配合。
为进一步加强与家长及监管人的联系与沟通,本学期期中考试之后,我班及时召开了寄宿学生及留守儿童家长会。大多是年过半百的“爷爷”、“奶奶”,他们是“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并选定家长代表发言,让他们讲述留守儿童在家的表现和教育孩子的方法。最后班主任老师作了题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的专题讲座。当听到讲述“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失和家教的不当而导致的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安全问题,甚至有一部分孩子走上犯罪道路时,家长们感到特
别惊讶和焦虑的表情写在了这些“爱孙心切”的老人们的脸上。接下来,老人们便像小学生一样,端坐在会议室里,静静地聆听班主任老师的家教指导。散会后 家长们还久久不愿离去,他们三三两两地围在老师周围攀谈起来„„
三、组建爱心家庭,做好代理家长。
为了让留守儿童能经常体会到家庭的温暖,以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我班建立了班主任、科任老师与留守儿童 “一帮一”结对联系制度,开展手牵手结对活动。让有条件的老师在不移交监护权的情况下成为“代理家长”,老师们通过书信、电话、座谈、共度周末等形式从思想上、情感上、物质上帮助这些留守儿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状况,定期到留守儿童家庭中走访,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交流反馈他们在校期间的学习、思想、生活情况,与监护人共同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与辅导。大力开展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学校以班队会、黑板报、红领巾广播站、电视台等形式广泛进行学习宣传,倡导、组织本校少年儿童奉献自己的爱心,伸出温暖的手,寻找身边的留守小伙伴,主动与他们拉起手来,结成学习、生活的帮扶对子。代理家长、留守儿童、“手拉手”小伙伴共同组成了一个“爱心家庭”。爱心家庭组建后,领导小组要求代理家长每天和孩子见面交谈一次,每周和家长或监管人通电话一次,每月家访一次。组织了丰富多彩的亲情活动,使学生假期不再孤单,课余生活不再空虚。
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学校组织部分老师参加心理健康课程培训,建立了一支心理辅导骨干教师队伍,在“留守儿童之家”中设立了“心灵驿站”,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辅导讲座,对这些孩子遇到的心理问题及时进行疏导。设立了专门信箱,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引导,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给他们一个倾诉心声的地方。
四、完善硬件设施,为留守儿童寄宿创造条件
关爱留守儿童教育案例 篇6
刘海燕,女,4月5日出生于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小枧镇河沟村,父亲:刘双林,母亲: ,是游仙区小枧置信小学六年级四班的学生,由祖父母监护。
二、问题概述:
刘海燕同学上课不够专心,学习和思想状况一般,成天少言寡语,目光忧郁,心事重重,但却尊师敬长,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学习缺乏主动性。能完成作业,但不刻苦,缺乏毅力,没有钻研精神。性格倔强、固执。与人相处办事,不计后果,缺乏自制力,责任感淡薄、处事情绪化,易冲动。遇事不冷静,有逆反心理,虚荣心较强。生活自理、自主能力较差。有依赖和惰性心理,聪明但不爱多动脑。在她读三年级的时候父母想要个儿子,生了二胎,结果还是个女儿,这样父母回家的时候更少了,祖父母要带两个孩子,负担更重了。
三资料收集:
通过入户走访,刘海燕的祖父母告诉我们,刘海燕父母在她六岁就外出打工,刘海燕一直由祖父母带大,父母只有在过年时才回家,祖父母年岁以高,没有文化,只管好三顿
饭,
使她养成了固执、偏激、倔强的性格,办事不爱动脑,我行我素,不计后果,出了问题又缺乏责任感,表现出逆反心理。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完成了事,多一点也不想做,没有毅力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根基打得不牢,使学习成绩处于下游。做了错事,不接受批评,不让人家说,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反抗心理。
四、个案分析:
1、亲情的缺失:
刘海燕的父母在外务工多年,很少与子女相处,尤其是近两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心理距离远远超出了时间和空间的距离,父母的不闻不问,祖父母的隔代观念,几乎让年幼的她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陪伴她的除了孤独之外,更多的是泪水。
2、极度的自卑:
同学讥讽的笑声和藐视的眼神,邻居风言风语的谈论,让亮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多余的人,当同学们在操场上欢歌笑语的时候,往往能在教室里找到眼圈发红的海燕。
3、环境的影响:
刘海燕生活在农村,经济极不发达,这些农民都只解决温饱,在这个大杂院生活的邻居素质都不高,根本不重视读书,尤其是女孩。
五、个案指导的设想及实施:
1、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慎重选择,老师也应多一点关爱。
留守儿童的抚养人应尽早定下来,不要随意更换,以免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另外孩子身边最好有一些有文化、有责任感的年轻人,以便与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把孩子完全交给没文化的老年人抚养,是对孩子极不负责的做法,也是很危险的,因为人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果一个孩子走上了岐路,将会给家庭、社会带来很大的悲剧。此外,在幼儿园或学校,老师应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多与留守儿童进行沟通,多观察他们的发展变化,以及时了解、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引导他们多与同伴交往,从而让他们发现交往的乐趣,进行一定的“亲情弥补”,使留守儿童形成与抚养人、老师、同伴间的深厚感情,避免他们情感世界的“荒漠化”。老师与其他亲人的共同努力下,她的性格逐渐开朗起来了,改变了过去胆小、忧郁的“受气小媳妇”形象,重现了一名儿童所应有的天真与活泼。
2、留守儿童的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沟通。
留守儿童父母应摆正工作与孩子的关系,认清童年经历对人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及亲子关系在儿童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学习一些必要的家教知识,不要陷入黄土高原上“娃放羊挣钱成亲——娃再生娃放羊挣钱成亲” 似的恶性循环。
父母平时在外地应多与孩子联系,尽量多创造条件与孩子在一起,尤其要注重“亲子沟通”的质量。在沟通、交流中,应培养孩子一定的是非观念,让孩子明白父母虽然不能常伴身边,但不是不爱他们,而是对他们更深沉的爱,是为了给他们将来创造更好的生活、学习条件才去打工的。父母还应告诉孩子外出打工的辛苦,教育孩子从小要像父母一样不怕吃苦,并为有这样爱自己的父母而自豪。这些道理的讲解,对于越小的孩子越要结合父母的实际行动,例如:可让孩子去实地参观、感受一下父母的工作;通过邮寄书、玩具、新衣、贺卡等方式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孩子与父母的感情加深了,以前他们父母回来了,他们都无动于衷,可后来父母要返回打工地时,他们都很舍不得,因年龄小而更不懂事的李涛竟为此在父母走前两天没吃什么饭,令父母又一次喜忧参半。
3、外出打工的父母应加强与老师、抚养人的联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伴随他们一生的老师,这个地位是无人可以取代的。这既说明了父母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在孩子的教育中父母拥有的最高决策权,也就是说只有父母才能对孩子的教育负最终的责任。因此留守儿童的父母应该明白,不管自己身在何处,都应发挥自己在孩子教育上的能动性,应主动协调抚养人、老师等多方面的教育力量,使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4、教师要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
作为海燕的班主任,我深感责任的重大,我能够经常家访,与其祖父母交流,提高他们的认识。在学校里,我经常找她谈心,经常鼓励她,我还交代班委干部关心她,和她一起学习,一起活动,增强他的自信心。
六、个案教育指导结果:
“关爱”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篇7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教,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关爱学生既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又是需要久久为功的义务。在此,笔者结合关爱一名特殊学生的经历,就真情关爱学生并努力培养学生去爱作些探讨。
1 一个老话重提的常识:真情关爱暖人心
在教育改革步入“深水区”的当下,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开始呼吁:教育要回归原点,遵循常识。其中,李镇西老师就认为:“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老得不能再老的常识了,但往往被人遗忘。教育作为师生双方心灵交融的过程,应该时刻充盈着浓浓的“爱”。但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把教育仅仅当作“技巧”的操作或“艺术”的施展,形式越来越花哨、设计越来越巧妙、手段越来越先进。但总是让人感觉缺少点什么?
陶行知先生“四块糖果”的教育方式启发教师:教师不要动辄就用威严训斥学生,用教师的标准评价他们。尊重、爱护他们,他们也会敬重、信任你,并愿意聆听你的教诲。每个学生心中都有一杆秤,教师的份量绝不仅仅是职称、名气、发表的论文数……在此,笔者并不是否定教师专业能力、教育智慧的重要性,只是说,爱是教育教学的最基本前提,没有了爱,“水平”再高也没用。一点爱心,一点善意,一点包容,对学生的影响可能远远比他得到某点知识更超出我们的想象,因为你已在他们的心中播下“爱”的种子。
包同学是笔者接初三(3)班担任班主任时的一个特殊学生,因为性格、家庭等因素,导致全班同学都排斥并疏远她。进入初三后,笔者与她的第一次交流,她说出来这样的话:对待这个班,除了恐惧、厌恶以外,没有其他的感觉。通过逐渐地熟悉和了解,笔者做出了如下分析:(1)她对于生活中的种种挑战,不是想方设法加以适应,而是缩在一角、惊恐地观望,哀叹自己的无能与无助。(2)她口头语是“没有啊”,加上做事傻里傻气(喜欢对人傻笑),并认定周围的人在鄙视她,嫌弃她。可她没有意识到,正是因为她的自卑、自怜、自闭、自我,才使周围人无法接近她,帮助她。(3)她过于扩大了自己精神痛苦的程度,看不到自己在班级、家庭环境中生存的价值。(4) 她的眼睛只盯着当前的困难与挫折,没有信心去学习、去做事。(5)她心中诸多的不良情绪无处宣泄。克林顿·希拉里在演讲中多次提及她在中学读书时的一件往事:她有一次认为一个老太太穿着奇怪、可笑。结果她爸爸从欣赏的角度点评了那位老太太的各种美,并指出希拉里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少了一些热心和友善。是啊,渴望得到欣赏,是人的本性。一定要学会真诚地欣赏别人,因为每个人都有值得欣赏的优点。笔者决定和全班同学一起帮助她、改变她。
2 一场施爱有道的实践:点亮心灯助前行
教师爱学生,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相信每个学生,特别是行为、表现、思想上有些特殊的学生,用真心换进步、用细心换细节、用耐心换成长,关爱他们、肯定他们、激励他们,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爱并引导学生学会去爱。
2.1 人人上心、时时触动,让她感到“爱”
在分析包同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后,笔者采取了如下一些具体措施:(1)做到每天与她进行一次交流、沟通。主要是想让包同学知道,老师永远不会放弃她,所以她自己也不能放弃。交流、沟通的内容包括学习、生活、理想、交流沟通的技巧等,有时笔者还精选一些哲理故事,与她一起讨论、一起感动……这实际是在她心中种下一颗种子,并等待着这颗种子的发芽。(2)发动全班同学进行优点轰炸,找出其优点(注:学生基本上也没有总结出来,局限在她没有违纪、没有给班级抹黑等认识上),努力营造一个平等沟通的氛围(注:据了解,全班大多数同学在初一、初二时都欺负、排斥过她)。接班后,笔者首先和女生谈心,其次找班干部及团员、再找课代表小组长沟通,从心理的影响、做人要厚道、要宽容、要善良、要真诚关心弱者等方面让同学晓之利害关系,逐渐地再没有同学欺负她了。(3)为了调动她学习的积极性,笔者顶住同学及任课教师的压力,将其座位调至第一排。此外,还采取师生结对、生生结对的方式,要求同学们在学习、生活中要给予其帮助和关心。她月考在年级中进步了两个名次,笔者又及时送出了祝贺和鼓励。(4)经常与其父母沟通。包同学的父母因为对其失望,有时有放弃的想法。所以只要包同学有一点进步,笔者都会及时通知其父母,与家长一起分享包同学的快乐,努力用家庭、学校的合力来改变她。
2.2 事事坚持、处处关心,让她学会“爱”
慢慢的,包同学改变了:(1)运动会那天,包同学主动写了通讯报道,她因为同学们为班级争光,她感动幸福和快乐,说明她仍在关注这个群体。(2)有次引导学生要学会感恩的讨论,她在本子上写“虽然我成绩在全班倒数,但王老师没有放弃我,我很感谢她”。让笔者着实也感动了一回。(3)在召开“和谐、共荣”主题班会课时,她积极参与向“敌人”伸出和解的手的环节,并握到了同学的手,她开心的笑了,那是几个月以来笔者第一次发现她发自内心的笑了。伴随着包同学的进步以及与同学关系的融解,笔者采取了以下方法:(1)继续和她每天的沟通、聊天,但逐渐转变为包同学讲,我做听众。(2)扩大谈话范围,更多地是从人生、做人、做事的道理方面引导。(3)鼓励她更大胆地向全班同学敞开心扉,融入到这个集体中。慢慢的,集体活动特别是一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也有了她的身影。(4)共同收集“折射人性光辉,引导社会向善”的实例,然后把感动变成行动,让包同学在关爱他人、服务他人的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受中更加理解爱的真谛。笔者一直在想:只要包同学不放弃,笔者就不会放弃。即使包同学放弃了,笔者还是不会放弃。这不仅是我对包同学的态度,也是我对当时初三(3)班每一位同学的态度。同时,这也是笔者一贯坚持的教育观:教育要走向关爱,一点爱心、一点善意、一点包容,都会让他们懂得爱、懂得分辨善恶,将来进入社会时才会才能通过自身角色能量的传递和示范,推动人性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
3 一次入脑走心的思考:播爱育爱伴我生
“野蛮带来野蛮,仁爱产生仁爱”。教师心中有爱并让学生感受及学会去爱,这种“为人师表”的传递与示范,既是无形的旗帜,又是希望的号角,不断促使学生人性更加完善、心灵更加美好、思想更加厚重。
(1)守得住爱生的底限。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师爱更是学生健康、快乐成长的奠基石。教育需要传递爱,也要培养爱,没有爱的教育是没有生机的教育,不能培养爱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为人师者,不仅仅要用自己的学识教人,还要用自己的品格化人;不仅通过语言去传授知识,更要用自己的灵魂去引领学生的成长。冰心老师说过:“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在师生、生生关系上,任何浸润着“爱”的小细节都会促进彼此的共生共进。同样,任何存在“不耐烦的心”的小细节也都有可能变成大伤害,因为这背后必然跟着偏见、指责、批判,必然会使学生无望、无奈、无能、无助、无措……所以,师生间的每一次交流、每一件小事,都要让每个学生沐浴着爱的阳光,因为这是在学生的心田播种下爱的种子,这将伴随着他们的一生。多年后回首,当教师能够记住的,也只会是这些“施爱有道,润物无声”的一个个片段,当然也正是这些片段才构成了我们完整的教育人生。
(2)看得见内在的根源。当前教师最容易记住和沟通的往往是非常优秀和特别调皮、不听话的学生,而忽视更多较为普通的孩子。他们也尽量隐藏起柔弱的一面,努力做得更好。但在一次次被忽视中,慢慢地怀疑甚至否定自己,然后陷入到深邃如同黑洞般的孤独中。所以,教师更应该有一颗基于“爱”的善于发现的眼睛,帮助学生解决好他们面临的心灵上、现实上的“障碍”,帮助他们变这个“障碍”为超越自我的契机。想想自己,在学习、成长、工作的过程中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伤感和苦楚,那就应该清醒地知道学生们的生活里其实也有一样的内容。他们的生活里发生了什么,正在经历着怎样的心灵波动和困难,如果只是站在自我立场而不深入到他们的内心,永远只能看到表象,永远不会知晓背后的原因。所以说,必须用“关爱心和包容心”去对待、支持、引导学生,这其实也是在善待、成就、完善自己。在他们学生时代这段人生旅途上的陪伴和帮助,将会沉淀在他们的脑海中,成为他们终身的记忆。
(3)经得起未来的检验。教育不能只关注学生的现在,更要着眼他们的未来。教师“立德树人”的神圣使命,决定着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必须时时处处谨记做好示范和引导,传递正能量。再加上多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微信、各类新闻推送等媒介打开了学生广阔的视野,诸多“博人眼球”新闻标题背后的负面信息非常容易让学生“热血沸腾”,学生处于这种信息多元、快速、海量的环境,他们内心也应该如同我们一样纠结、彷徨和复杂。在美国举行的一次诺贝尔获奖者的座谈会上,许多人感言影响他们专业选择和事业发展的只是学生时代的一件小事、老师的一次谈话或者是自己的一次经历。贝多芬说:“我们应记住这一点,给孩子提供一个充满美德、善行和爱心的成长环境。把美德、善行、爱心推荐给孩子们,能给人们带来幸福的只有它”。所以教师更要发挥学校、课堂的主阵地作用,通过不断散发温暖的力量,调动学生始终向“正义、善心、助人”的方向转动,借助自身榜样的示范、引导给学生们真实的感受与体验,帮助他们于漫漫人生成长路上不偏离正确的轨道。当他们离开学校踏上另一段人生旅途时,能够明辨是非、为人正直、乐于助人、始终充满责任感,这样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会在民族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越行越远。
关爱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 篇8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留守孩子的数量日益增多。留守在家里的孩子们,怎样使他们在远离父母的环境中健康地成长呢?怎样使他们克服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呢?小学教育是习惯教育的关键时期,就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认为加强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成长档案,关注身心发展
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档案,教师认真填写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要做到翔实准确、反馈及时,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在学校的掌握之中,使每一名留守儿童都能得到老师的关爱,老师要经常找留守儿童进行谈心,关心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行为习惯、学习状况等。当他们取得成绩,要有人为他们祝贺;当他们遇到烦恼时,要有人帮他们解决。老师要不断对他们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进行指导,使他们健康成长,快乐学习。
二 、了解情况,建立友谊
留守儿童大部分由祖父、祖母或亲戚照顾,缺少父爱、母爱,性格怪癖,爱惹事生非,纪律涣散,学习不够积极;老师布置的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成绩下降,还影响别的学生。
首先与家长建立亲密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家访和家长会,与这些孩子留守家乡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很好的沟通,对他们的家庭状况有了大体了解。在同这些老人的交谈中,我详细地告诉他们孩子在校的情况,并诚恳地要求他们提高监管孩子的能力和责任心,配合学校与老师一起管好孩子。很多老人把我当作他们的朋友,家里的大小事包括儿子儿媳的事、孙辈的事都告诉我,和我商量。这样,我成了老人和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留守孩子的心里也不再孤单。
其次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我发给学生每人一本记事本,要求他们学会把当天老师布置的各种作业,任务记在本子上。回家后一一对照完成,养成良好的自理能力。每周利用一节课的时间,统一组织“留守学生”分批给家长打电话,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和思想,了解父母在外工作、劳动、身体等情况,接受家长的教育与要求。同时,我要求孩子们坚持每天写日记,把一天最值得写的事记叙下来,并谈自己的感受。无论工作有多忙,我每天都要查阅日记,了解孩子们的心灵世界。在日记中积极的一面我给予鼓励,消极困惑的给予疏导,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心态。
三、创造温暖集体的氛围 ,多关爱留守儿童
马卡连柯在谈到集体的教育作用时曾说过:“……教育了集体,团结了集体,加强了集体建设以后,集体自身就成为了很大的教育力量。”是的,学生的活动和交流主要是在班集体中进行的,班集体对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作用。要把班级建设成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园地,必须营造好班集体的教育氛围,尽力培养学生对集体的深厚感情,利用班集体的约束力和集体舆论评价对学生的行为、品德形成产生巨大的影响力。
所以关心留守儿童的成长,要多制造让留守儿童参与的集体活动,要多创造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温暖的班级活动,要给留守儿童多创造展现自我的空间,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感受班级的关爱。另外,老师应掌握家长务工的地址和电话,以便随时联系,介绍孩子的情况,指导家长如何教育孩子。这样既加强了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也拉近了家长、教师与学生的距离。
四 、注重活动、激发情感
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才能得以形成。在班队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给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自由空间,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人。于是,我改变以往由自己充当活动的直接组织者和主持者为由学生主持班队活动,在班队活动的组织时,先向班级全体动员,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每个成员都献计献策,尤其是留守孩子,多倾听他们的意见,然后由班干部、积极分子负责选题,确定形式、方法,其他学生则分工合作,收集资料,最后教师对其中与主题无关或需拓深部分给予参考意见,让他们尝试参与,培养、挖掘他们的潜能。这样,调动起了全体同学的积极性,不少同学在主持人面前一扫以往的畏惧,格外放得开,气氛空前活跃,切实提高了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从而使他们在班队活动中更乐于接受活动内容,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思想上真正受到触动,更好地唤起了他们责任感、使命感和义务感。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从而养成了孩子们互助友爱的良好习惯。
五、严于律己,从我做起
小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因此,与他们朝夕相处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左右着留守学生的品质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曾说过:“教师的世界观、品行、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在实施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只有严于律己、为人师表,才能赢得学生的敬重,才能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才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促使他们往好的方向发展。
总之,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要做到有细心、耐心和爱心,要积极思考,不断创新。留守儿童的养成教育工作任重而道远,我认为,只要我们讲究方法,积极创新,循序渐进地实施心理辅导,给留守儿童一片心灵的蓝天,那德育工作一定能顺利开展,并发挥其在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关爱留守儿童安全教育教案 篇9
教学目的:
1.了解班上留守儿童的情况。
2.加强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
一、导入
以上半年我区留守儿童出现的溺水事故导入。
二、向留守学生了解他们在家的基本情况,以及他们的父母在外的情况和现在在家监护人的情况。
三、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工作,先让他们了解自己父母在外的不易,以及他们在外打工的目的。让学生知道他们父母所做的都是为了他们好,是为了他们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让留守学生多理解父母。
四、要留守学生做好自身安全。
1.要他们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上学放学路上要保护好自己。
2.要他们注意溺水安全,在没有安全保障的情况下不下河或池塘游泳,在水边行走时也要注意安全,特别是下雨天,涨水的时候。
3.要他们注意自己身的人身安全,不到一些未成人不许去的所,象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在校内外不和别人打架斗殴等,有什么事及时跟老师反映。不到一些危险场所去做事。
4.注意自己的饮食安全,不吃一些不安全的食品。注意自己的身体分健康。
教育笔记:如何培养幼儿学会关爱 篇10
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用适当的方式戈达自己的感情和需要,懂得爱的孩子更能理解同伴的想法和计划;他们会爱护花草树木;会关心生病的小朋友,知道爱护玩具和图书,给爷爷奶奶捶背,能用行动感谢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一、利用随机教育鼓励幼儿主动关心他人道德教育毕竟是抽象的,迫过一两节课的说教、引导,幼儿难以获得深刻的体验,通过随机教育,幼儿反复体验并结合具体情境,幼儿的道德行为可以渐渐内化成一种道德习惯。一次体育活动时,班上的小宇不小心把脚扭到了,坐在地上大哭起来,其他小朋友立刻跑过来,有的问:“小宇,你怎么啦?”“没摔疼吧?”有的小朋友就帮他擦眼泪,有的还帮他揉脚,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我及时抓住了这个教育契机,表扬了孩子们这种关爱他人的好行为,对他们的这种行为予以肯定,并且树立了他们以后学习的榜样。二、开展教学活动:体验与身边熟悉的人之间的“爱”现在的孩子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长、老师的悉心关怀下一天天的成长。但并不意味着他们体会到了长辈抚育,自己的辛苦,也不意味着他们会自然的爱自己、爱他人。幼儿期是世界观,自然观,生命观的萌发期,也是一个更多的依赖情感,而不是依赖理智时期,培养孩子爱的情感,是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父母长辈是孩子降临到人世后的第同任老师。也是最亲近的人,孩子们在享受着父母长辈的关爱时,容易形成“自私心理”,造成“自我为中心”的现象,3-4岁的孩子在家中对父母做些什么家务并不知道,也表现出对身边的人不关心的倾向,阻碍了他们对来自身边的人“爱”的体验。为此,我们开展了“妈妈:我爱你”的教学活动。通过故事表演的手段让幼儿体会到妈妈的辛苦,感受妈妈的爱,听完《小乌鸦爱妈妈》的故事后,让幼儿思考问题:“你的妈妈爱你们吗?她从哪方面来表现爱你们呢?”虽然幼儿都回答爱,但是大多数幼儿对于具体的事情却不知道表达,有的也只能说:“出妈妈喂我吃饭,给我洗澡,”之后再也想不起妈妈还为自己做了些什么,为了让幼儿感受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我分别拿小乌鸦和幼儿做了比较,看看小乌鸦是怎样爱自己的妈妈,我们应该怎样爱自己的妈妈,我们还以画日记的形式和口述叙事(幼儿口述家长记录)的方式来加强记录下长辈每天为自己做的事。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孩子们做一些事情来表达对长辈的关爱,以达到我们开展“妈妈我爱你”的教学活动的目的。另外,我们还通过区角娃娃家的活动,分别让幼儿进行角色扮演,体验父母长辈对自己的关心和照顾,从而更深得了加深幼儿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三、利用各种节目主题活动进行教育为了让幼儿在生活中体会关爱他人,我们开展了各种主题形式的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我们举办了小手拉大手的亲子活动,中班组设计了五个游戏,通过玩游戏,增进了妈妈和幼儿间的感情,我们还开展:“妈妈,我想对你说”“我为妈妈做件事”等活动,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让幼儿学会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另外,父亲节为爸爸制做小礼物,重阳节去敬老院看望孤寡老人,为他们表演节目,为他们制做小礼物,或是说祝福的话,或是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幼儿知道除了关爱自己的家人,也要把爱传给别人,关心周围的人。四、走入大自然,“迁移对爱”的休验新纲要指出培养幼儿“保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结合“我们一起去植树”等一些活动,本着由近及远的原则,我们尝试将孩子对身边熟悉的人的爱的体验迁移到植物方面。让孩子们对植物是如何生宝宝以及如何照顾宝宝的产生强烈的探求欲望。并用日记的形式画下来,在小树成长的过程中当他们再看到一棵棵小树苗的时候,会比以前更疼爱了。常常会自然而然的流露出一些稚语:“老师,老师,别忘了给小树宝宝喝水它会渴的”。“老师,老师,花宝宝的叶子上有虫子,会把花宝宝咬死的,我们来帮助它抓虫子吧……”爱的语言,在孩子细小的心田里悄悄成长。另外,孩子们都很喜欢小动物,收集动物妈妈和他们宝宝的资料,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获得对“爱”的体验,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有一位学者说过:“为了让孩子了解爱的真谛,我们必须用眼、耳、口、手和心去表达,孩子才能体会和了解由被爱而知爱人!”让孩子们积累一些简单的生命及生物体的经验,开始关注自己及身边的一些生命,开始学着关爱他人,关爱自己,在此基础上,促进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使其整体和谐发展。爱,是世间是美好的词汇,学会爱,我们才有平和的心态,博大的胸怀,懂得体贴与照顾,知道真情所在。
教育就是关爱,管理就是服务 篇11
一、教育就是关爱
1. 关爱贫困生。这个学期刚开学不久,15级美术与制作班的班主任急冲冲地到团委办公室找到我,跟我说了她班上一位学生的故事。小沈,家里有好几个兄弟姐妹在读书,父母失业,几次三番试图说服她辍学从业,来减轻家庭的负担,但是小沈同学坚决想要把中职这三年读完,将来找个更好一点的工作。父母无奈女儿的固执,但终究也拿不出学杂费、住宿费、生活费等费用,无法让女儿无忧地在学校里学习。小沈同学终日愁眉紧锁,班主任发现后问明了情况,找我咨询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到小沈。我将小沈同学交上来的贫困申请书交给校长看后,校长马上让学校“扶贫助学基金会”给小沈拨款先解决了住宿费、课本费等问题。
“不让任何一个有意愿就读二职的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这是我们学校对在校每一位学生的承诺,我们学校成立的“扶贫助学基金会”,就是为了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
2. 关爱后进生。在我们学校有一位曾经风靡全校的学生,可以说是学校的“小明星”,他是小魏。记得刚来学校的时候,他因为成绩差,性格内向,课听不明白,也不愿意问,终日在课堂上睡觉,老师们都摇头表示无可救药。但是他的班主任不以为然,教音乐的她,发现小魏有一副好嗓音。她努力培训小魏,并鼓励他参加学校各种歌唱比赛,果然,在学校举办的“校园十大歌手”比赛中,他获得了佳绩,成为“十大歌手”之一,而且,还加入了学校合唱团到广东省各地参加合唱比赛,还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元旦文艺汇演”……我们看到他从青涩到自信,他的演出一次比一次精彩。现在,他毕业了,当上了小学老师,还利用课余的时候,到艺术培训班去做兼职,把他的特长教给更多的小朋友。
我们要求老师对班上的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对后进生更是要关心入微,成绩不好,不代表其他方面也不行,所以,教师会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动向,对成绩不好但又有其他方面特长的学生,我们给其创设发挥才能的舞台,让其提高自信,成为优秀的学生。
二、管理就是服务
管理,如果只是一味地做强制性的要求,那最终只能导致学生产生逆反心理。
1. 为给学生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服务。在内宿管理方面,我们总是在不断地满足学生的要求,热了,装空调,冷了,装电热水器,学生有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好好学习,目前,我们学校的学生公寓环境在全市是数一数二的。
2. 为给学生创设锻炼的平台而服务。我们因材施教,对不喜欢读书的学生,通过深入了解,发现他们的特长,激发他们的潜能,开展各种活动让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才能得到发挥。我们每年都会开展大型活动,如元旦文艺汇演,校园文化艺术节系列活动之“校园好声音”歌手大赛、现场书画比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等,校园运动会,“最会操作”技能节系列比赛等。也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的活动和比赛,如第十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第八届广东大中专学生书画艺术作品大赛等,学生很多作品都在比赛中获奖。
3. 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服务。根据我校培养目标“最讲礼仪,最能敬业,最会操作,最能发展”,我们要求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教育学生见到师长要问好,做事要有责任心;定期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讲座,营造良好的校园文明氛围;为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满足同学们各方面的兴趣,在团委学生会旗下成立了合唱团、舞蹈队、乒乓球社、篮球社、羽毛球社、快板协会、吉他社、街舞社、书画社、文学社、话剧社、计算机协会等,囊括了体育、艺术、文学,让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够找到自己的兴趣,提升自己。
关爱教育论文 篇12
学生范怡, 男, 7岁。他的爸爸妈妈在他三岁时就离婚了。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 在前年爸爸又重新组成一个家庭, 平时根本是不闻不问, 也不拿生活费。破碎的家庭造成他年纪小小正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 内心充满怨恨。行为习惯相当差, 性格孤僻。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 要么搞小动作;下课胡乱打闹,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同学们都嫌弃他。
列举案例:
叮、叮、叮......我熟悉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 电话那头, 学校门卫室的保安急切地告诉我, 班上的范怡同学放学后一个多小时了还没回家, 家长都找到学校来了。现正值秋季, 天气已转凉, 这么晚他到底到哪儿去了。这对我来说, 第一次感觉到了压力。我立刻赶回学校, 通过多方打听、四处寻找, 才知道他因为与同学发生一点口角就故意藏起来, 把老师、家长的担心置之不理。说起范怡, 我对他的印象可太深了。他是这学期插班到我班的, 开学这半个月, 陆续有同学向我反映他的不是, 我找他谈话, 告诫他在学校遵守各项规章制度, 以学习为重, 要自我约束, 做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但经过几次努力, 他只在口头上答应, 行动上却毫无改进。看到他不思进取的样子, 我的心都快凉了, 算了吧, 或许他就是那根“不可雕的朽木”。不理他的那几天, 他便变本加厉地闹起来。经过这次事件后, 我再次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于是, 我产生了一种要好好“改造”他的冲动。
问题分析:
正所谓:知己知彼, 百战不殆。要想彻底根治范怡的不良行为习惯, 得对他有个全面真实的了解。听认识他的同学讲, 他在以前的学校就是挂了号的“捣蛋鬼”, 行为习惯相当差, 性格孤僻。上课要么扰乱他人学习, 要么搞小动作;下课胡乱打闹, 同学间经常闹矛盾, 同学们都嫌弃他。有的同学不愿和他坐同桌, 说他身上有异味了。有的同学不愿和他一小组, 说他学习拖后腿了, 不做作业, 各门功课期末测试都不及格, 如一个小混混一般。听到这些, 我不禁埋怨自己运气差, 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 但又转念一想:有教无类,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不试试怎会知道结果呢?
我猜想他之所以养成这么多的坏毛病, 一定与他家庭教育有关, 于是我决定到他家里去一探究竟。接待我的是其伯父, 通过其伯父的介绍, 我大吃一惊:原来, 他爸爸妈妈在他三岁时就离婚了, 一直由爷爷奶奶带着, 在前年爸爸又重新组成一个家庭, 平时根本是不闻不问, 也不拿生活费。破碎的家庭造成他年纪小小正需父母疼爱之时却无人疼爱, 内心充满怨恨。他的学杂费都是其伯父向镇政府申请低保而获得的。
在家访回学校的路上, 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像打翻了的五味瓶!家庭的不完整引起的自卑心理, 亲情缺失造成他心理障碍, 家庭教育缺失造成他行为偏差。我感觉到他需要身边的人给他一份特殊的关爱。于是, 转化他的行动在悄然中进行。
主要措施:
要纠正范怡的不良行为, 首先要打开他心灵的锁。由于长时间没有母亲, 范怡身上的衣着也相当地不像样, 他的衣服不说每天脏兮兮的, 还小的可怜。于是, 我特意去商店为他购买了一件漂亮的上衣。当我把他叫到办公室, 让他试试衣服是否合适时, 这个从来都未正眼看人的孩子眼睛红了。为了提高班上学生的作文水平, 我要求他们每天写一篇日记。于是, 我给他准备了一本很可爱的日记本, 让他每天写写自己的喜、怒、哀、乐, 每天放学以后读给我听一听, 学会与别人分享快乐, 让别人来分担忧愁, 从而找到平衡感:有人关心我, 也有人重视我。接着我又教范怡学会合理使用零花钱, 我给他买了一个小钱夹, 让他把平时的生活费放到皮夹子保存在我这里, 就像定期储蓄, 也可以按需提取。早晨, 他没吃饭时, 我会塞给他一两元钱去买包子;当发现他常常向同学讨笔用时, 我又悄悄告诉他该买支笔了……渐渐地, 范怡觉得钱够用了, 为了找钱而扯的谎就少多了。
之后, 我又花了大力气让范怡习惯于天天做作业, 天天做好作业。我抓住他动作快的特点, 利用午间、下课的间隙, 提早给他布置作业、批改作业, 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他学习效率高。碰到双休日, 我又让他到我寝室做作业。有时范怡作业做完了, 我就借给他书看, 让他不要贪多, 每天看一页, 每次到校讲给我听, 渐渐培养他回家看书、动笔的兴趣, 并慢慢巩固成一种习惯。
现在, 他取得了些许进步, 同学们对他的看法也改观了。我又安排他当班上的纪律委员, 协助我管理班上的纪律。一方面约束了他自己的言行, 另一方面让他有机会多与同学们接触。我发现他内心很渴望得到别人关注, 我会故意喊他起来回答问题, 及时对他表扬, 帮助他树立信心, 慢慢克服自卑心理。
辅导效果:
通过半期的努力, 范怡的进步是明显的, 他上课开始认真起来, 作业也能按时上交, 中期考试各科测试成绩都能达到及格。他的眼睛里少了一份惘然, 多了一份自信。脸上不见了那种无所谓的神态, 增添了几许灿烂的笑容。
个人体会:
【关爱教育论文】推荐阅读:
教育信息关爱留守儿童07-06
特殊教育学校关爱教育研究论文10-03
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教育06-11
关爱明天普法先行教育活动方案07-30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关爱情况自查报告08-12
健康教育教案关爱生命_远离毒品08-29
南古镇关爱明天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方案06-19
关爱留守儿童论文有关关于留守儿童的论文:留守儿童教育之我见09-04
托里县第二中学“关爱明天_普法先行”青少年普法教育活动实施方案专题10-07
学生为本 关爱在先论文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