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所有知识点(共8篇)
化学所有知识点 篇1
化学的基本守恒关系
质量守恒:
①在任何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之和一定等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②任何化学反应前后,各元素的种类和原子个数一定不改变。
化合价守恒:
①任何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一定等于0
②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升高总数和降低总数一定相等。
电子守恒:
①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总数一定相等。
②原电池和电解池的串联电路中,通过各电极的电量一定相等(即各电极得失电子数一定相等)。
能量守恒:
任何化学反应在一个绝热的环境中进行时,反应前后体系的总能量一定相等。
反应释放(或吸收)的能量=生成物总能量-反应物总能量
(为负则为放热反应,为正则为吸热反应)
电荷守恒:
①任何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所带的正电荷总数一定等于阴离子所带的负电荷总数。
②任何离子方程式中,等号两边正负电荷数值相等,符号相同。
高考化学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1、氧化还原相关概念和应用
(1)借用熟悉的H2还原CuO来认识5对相应概念。
(2)氧化性、还原性的相互比较。
(3)氧化还原方程式的书写及配平。
(4)同种元素变价的氧化还原反应(歧化、归中反应)。
(5)一些特殊价态的微粒如H、Cu、Cl、Fe、S2O32–的氧化还原反应。
(6)电化学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2、物质结构、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1)主族元素的阴离子、阳离子、核外电子排布。
(2)同周期、同主族原子的半径大小比较。
(3)电子式的正确书写、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化学键、分子结构和晶体结构。
(4)能画出短周期元素周期表的草表,理解“位—构—性”。
3、熟悉阿伏加德罗常数NA常考查的微粒数止中固体、得失电子、中子数等内容。
4、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表达(状态、计量数、能量关系)
5、离子的鉴别、离子共存
(1)离子因结合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弱电解质面不能大量共存。
(2)因相互发生氧化还原而不能大量共存。
(3)因双水解、生成络合物而不能大量共存。
(4)弱酸的酸式酸根离子不能与强酸、强碱大量共存。
(5)题设中的其它条件:“酸碱性、颜色”等。
6、溶液浓度、离子浓度的比较及计算
(1)善用微粒的守恒判断(电荷守衡、物料守衡、质子守衡)。
(2)电荷守恒中的多价态离子处理。
7、pH值的计算
(1)遵循定义(公式)规范自己的计算过程。
(2)理清题设所问的是“离子”还是“溶液”的浓度。
(3)酸过量或碱过量时pH的计算(酸时以H+浓度计算,碱时以OH–计算再换算)。
8、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
(1)能计算反应速率、理解各物质计量数与反应速率的关系。
(2)理顺“反应速率”的“改变”与“平衡移动”的“辩证关系”。
(3)遵循反应方程式规范自己的“化学平衡”相关计算过程。
(4)利用等效平衡”观点来解题。
9、电化学
(1)能正确表明“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及变形装置的电极位置。
(2)能写出各电极的电极反应方程式。
(3)了解常见离子的电化学放电顺序。
(4)能准确利用“得失电子守恒”原则计算电化学中的定量关系。
10、盐类的水解
(1)盐类能发生水解的原因。
(2)不同类型之盐类发生水解的后果(酸碱性、浓度大小等)。
(3)盐类水解的应用或防止(胶体、水净化、溶液制备)。
(4)对能发生水解的盐类溶液加热蒸干、灼烧的后果。
(5)能发生完全双水解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11、C、N、O、S、Cl、P、Na、Mg、A1、Fe等元素的单质及化合物
(1)容易在无机推断题中出现,注意上述元素的特征反应。
(2)注意N中的硝酸与物质的反应,其体现的酸性、氧化性“两作为”是考查的的重点。
(3)有关Al的化合物中则熟悉其两性反应(定性、定量关系)。
(4)有关Fe的化合物则理解Fe2+和Fe3+之间的转化、Fe3+的强氧化性。
(5)物质间三角转化关系。
12、有机物的聚合及单体的推断
(1)根据高分子的链节特点准确判断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2)熟悉含C=C双键物质的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归属。
(3)熟悉含(—COOH、—OH)、(—COOH、—NH2)之间的缩聚反应。
13、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1)请按官能团的位置异构、类别异构和条件限制异构顺序一个不漏的找齐。
(2)本内容最应该做的是作答后,能主动进行一定的检验。
14、有机物的燃烧
(1)能写出有机物燃烧的通式。
(2)燃烧最可能获得的是C和H关系。
15、完成有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有机代表物的相互衍变,往往要求完成相互转化的方程式。
(2)注意方程式中要求表示物质的结构简式、表明反应条件、配平方程式。
16、有机物化学推断的解答(“乙烯辐射一大片,醇醛酸酯一条线”)
(1)一般出现以醇为中心,酯为结尾的推断关系,所以复习时就熟悉有关“醇”和“酯”的性质反应(包括一些含其他官能团的醇类和酯)。
(2)反应条件体现了有机化学的特点,请同学们回顾有机化学的一般条件,从中归纳相应信息,可作为一推断有机反应的有利证据。
(3)从物质发生反应前后的官能差别,推导相关物质的结构。
17、化学实验装置与基本操作
(1)常见物质的分离、提纯和鉴别。
(2)常见气体的制备方法。
(3)实验设计和实验评价。
18、化学计算
(1)近年来,混合物的计算所占的比例很大(90%),务必熟悉有关混合物计算的一般方式(含讨论的切入点),注意单位与计算的规范。
(2)回顾近几次的综合考试,感受“守恒法“在计算题中的暗示和具体计算时的优势。
化学所有知识点 篇2
1. 化学反应速率的分类
2.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
(1)不同的化学反应具有不同的反应速率,影响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是内因,即参加反应物质的性质.
(2)在同一反应中,影响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外因,即外界条件,主要有温度、浓度、压强、催化剂等.(还有像反应颗粒(固体)的大小、光、波等对化学反应速率也有影响)
3. 化学平衡状态
(1)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图1)
(2)化学平衡状态的本质特征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这是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根本标志.由于v正=v逆,可使平衡体系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保持不变,所以一般情况下平衡体系的压强、气体密度、浓度等多种宏观性质也保持不变,这些宏观的特征有时也可作为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3)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
4. 化学平衡的移动
(1)勒沙持列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和温度等),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其中包含:①影响平衡的因素只有浓度、压强、温度三种;②原理的适用范围是只有一项条件变化的情况(温度或压强或一种物质的浓度),当多项条件同时发生变化时,情况比较复杂;③平衡移动的结果只能减弱(不可能抵消)外界条件的变化.
(2)平衡移动就是一个“平衡状态→不平衡状态→新的平衡状态”的过程.一定条件下的平衡体系,条件改变后,可能发生平衡移动.可总结如下:
(3)平衡移动与转化率的变化:不要把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与反应物转化率的增大等同起来.具体分析可参考表3.
二、典型例题分析
例1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 mol、2 mol和4 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三者的物质的量做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A)均减半(B)均加倍
(C)均增加1 mol (D)均减小1mol
解析:由于是在容积可变的容器中,所以在“均减半”或“均加培”时,相当于A、B、C三物质的浓度都没有改变,平衡不会移动.同样由于容积可变,“均增加1 mol”时相当于A、C物质的浓度减小,B物质的浓度增大,平衡向右移动;“均减小1 mol”时相当于A、C物质的浓度增大,B物质的浓度减小,平衡向左移动.答案:(C).
例2可逆反应N2+3H22NH3的正、逆反应速率可用各反应物或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表示.下列各关系中能说明反应已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解析:考查判断化学平衡状态的能力.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化学平衡状态、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和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等都是这块知识中的基础内容,属于高考的必考内容.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联系起来,让考生判断可逆反应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可以较好地测试解题者对有关内容的理解水平.对于可逆反应“N2+3H22NH3”,正反应速率可以用H2、N2、NH3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逆反应速率也可用H2、N2、NH3三种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对于同一反应、同一时刻的正反应速率(或逆反应速率),用不同物质的浓度变化来表示时,其大小关系跟化学计量数有关,即有:v正(N2):v正(H2):v正(NH3)=1:3:2或v逆(N2):v逆(H2):v逆(NH3)=1:3:2.所以,当2v正(H2)=3v逆(NH3)时,处于化学平衡状态.解答这道题时,有的考生由于对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不同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等概念理解不深,造成判断失误.答案:(B).
例3在容积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存在如下反应:A(g)+3B(g)2C(g);△H<0.某研究小组研究了其他条件不变时,改变某一条件对上述反应的影响,并根据实验数据作出下列关系图:
下列判断一定错误的是()
(A)图Ⅰ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乙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B)图Ⅱ研究的是压强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压强较高
(C)图Ⅱ研究的是温度对反应的影响,且甲的温度较高
(D)图Ⅲ研究的是不同催化剂对反应的影响,且甲使用的催化剂效率较高
解析:考查观察图像、图像信息的挖掘和转化能力.分析图表、研究实验数据是一种基本能力,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等内容是化学学科中培养学生观察图像和处理图像信息能力的较好载体,所以化学平衡内容常跟图、表等综合起来命题.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所以平衡时浓度、转化率等都不会因加入催化剂而改变.图Ⅰ中甲、乙两条件下达到平衡时C的浓度不同,说明不是同一平衡状态,所以这种情况肯定不是催化剂造成的.催化剂可以改变反应速率,能改变达到化学平衡的时间,所以图Ⅲ所表示的可能是不同催化剂造成的,而且甲情况下达到平衡的时间短,催化效率高.对于题给反应,增大压强或降低温度平衡都要向正反应方向移动,所以图Ⅱ中两条曲线若表示不同压强条件下所发生的反应,甲条件下压强较低.图Ⅱ中两条曲线若表示不同温度下所发生的反应,甲条件下温度较高.答案:(A)(B).
例4在一条件下,可逆反应2A(气)+B(气)nC(固)+D(气)达平衡.若维持温度不变,增大强压,测得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平衡不发生移动
(B)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变
知识的非流动性和企业所有权安排 篇3
关键词:知识;所有权;非流动性
一、 引言
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一直是现代企业理论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现代企业理论的两个重要分支交易成本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都强调企业的契约性、契约的不完全性及由此所导致的企业的所有权的重要性。什么是最优的所有权安排?企业的所有权应赋予哪些人?在企业里,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每个人的行动都具有一定的外部性,因此,要想使企业总价值最大化,企业的所有权安排就要使这些企业的参与人外部性最小,也即使内部交易成本最小化。因此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主要是围绕那些交易成本较大活动来进行。通过最优的所有权安排,可以解决企业中的激励问题和监督问题。
然而已有企业契约理论对企业重要的资源——知识关注不够。按资源基础论(Resource—Based View,RBV)的观点,决定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是企业内部的资源。而知识正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是企业生产的关键投入和价值的重要来源,也是李嘉图租和垄断租的关键来源。企业契约理论对知识的忽略使其把企业与竞争优势割裂开来。从另一方面来看,企业的资源理论论述了知识资源的重要性以及相应的知识管理的动态过程,但是却主要从企业的角度来进行分析,对于员工个人所拥有的知识的特性以及相应的所有权安排要求关注不够。由于知识的创造主要体现在员工个体行为上,把那些具有专用性投资、难以监督和控制的员工作为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对象,可以实现更有效的激励和监督。因此,本文把企业契约理论的视角和企业资源理论的视角结合起来,把企业员工所拥有的知识特性和企业的所有权安排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更有利于企业激励员工创造知识和有效地整合知识,有利于企业利用知识这一重要资源来创造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
二、 企业所有权和知识
1. 交易成本和资产的专用性。自Coase提出交易费用概念以来,许多学者围绕着“什么决定了交易费用”这一问题展开了研究。Williamson把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作为交易费用的决定因素。如果交易中包含着专用性投资,由于小数目事件和机会主义倾向,会出现双方要挟(Hold—up),从而使交易成本上升。
所谓资产专用性是指交易需要交易专用资产的支持程度。如果一项资产的价值不经减损就不可能重新用作另一替换性用途时,此资产即为交易专用资产。资产的专用性既包括物质资本的专用性,也包括人力资本的专用性。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前者与其所有者是不可分离的。这种不可分离性是理解企业所有权安排的关键。
2. 企业的所有权安排。Coase指出,只要产权界定清楚,如果没有交易成本,可以实现帕累托最优。最终的资源配置与初始的产权安排无关。由于现实中存在交易成本,因此,所有权安排会影响交易效率。企业所有权主要是指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和剩余控制权(Residual Rights of Control)。Milgorm 和Roberts指出企业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对应是最优的所有权安排。
对于复杂的现代公司而言,企业所有权安排是复杂的。企业所有权安排就是要使企业价值最大化。由于企业由多个人力资本的所有者组成,如何在他们之间安排所有权是非常关键的。Alchian和Demsetz的团队生产理论指出监督者须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才能有积极性。杨小凯和黄有光建立的模型证明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应由管理者获得。Fitzory和Mueller的模型则强调非流动性是企业内部结构的主要决定因素。由于员工进入和退出企业的交易成本或不同,由于员工积累的不可转换的人力资本不同,所以非流动性在员工之间的分布也不同。企业内的权力安排取决于非流动性在职员间的分布。按张维迎的观点,企业所有权的最优安排取决于每类成员在企业中相对重要性和对其监督的相对难易程度。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所有权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
3. 知识与企业所有权安排。资源基础论(RBV)认为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所拥有的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Barney认为,这些资源包括物质资本、人力资本以及组织资本。在RBV的基础之上,Grant等人提出了知识基础论(KBV)。他认为知识是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最重要的资源。企业是整合知识的机构。由于知识是在个人头脑中形成的,因此一些经济学家直接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人格化的知识,并揭示了这种人格化的知识和技术对于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知识管理的研究则更多从企业角度来考虑知识的创造和整合。智力资本是知识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等同于知识,是一种可开发的资产。在斯堪第亚(Skandia AFS)模型中智力资本等同于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的结合,结构资本主要包括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如顾客数据库和信息技术。结构资本是人力资本的支持性基础,使人力资本发挥更大的作用。KBV突破了RBV提出的人力资本的概念,把知识定义为企业竞争优势的来源性资源。
综上所述,知识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因此知识的专用性同样会对企业内部知识的交易活动产生重要影响,会决定交易费用的大小。把知识特性和企业所有权安排结合起来就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知识交易的特性。由于知识只能在个人头脑中生成,是和人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因此知识与人力资本是紧密相联的。由于企业对员工的控制程度是有限的,而且人力资本具有流动性,因此企业所有权的安排会对知识的拥有者产生不同的激励,并进而影响企业知识的生产、转移和整合,影响知识的保护进而影响被竞争者占用或模仿的风险,从而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持续。
三、 知识的非流动性
如前所述,Fitzory和Mueller认为资产的专用性实质是一种锁定(Lock in)效应,企业的所有权安排与非流动性是密切相关的。本文主要从知识的非流动性来分析知识的特性。知识的流动性是指知识这种要素的可流动性程度。对于那些非流动性大的知识拥有者,让其拥有企业所有权可以减少交易成本,有利于其对知识的投资及在企业中传播知识,有利于企业创造和保护有价值的知识。知识的非流动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隐性化和显性化程度。越是隐性的知识,其流动性越低。另一方面是知识的通用性和专用性。专用性知识显然十分符合专用资产的特性,其流动性低。
知识的非流动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受到如下因素的影响:(1)知识的社会化和外部化程度。通过外部化,隐性知识会转化成显性知识,会加大其流动性。通过社会化,组织的隐性知识会转为个人的隐性知识,加大其非流动性。(2)外部环境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可能会使企业和员工的知识积累出现突变,使员工已有的知识贬值,从而改变知识的非流动性。(3)外部劳动力市场的开放程度。外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主要是体现为企业在留住现有员工还是重新雇佣新员工之间所做的权衡。开放的劳动力市场更有利于减少企业搜寻员工以及员工搜寻新的职业的交易成本,加大其流动性。
1. 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非流动性。管理文献中的知识主要有两种类型:Know How和Know About。一般用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来界定Know How,用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edge)来界定Know About。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关键区别在于其可转移性和个体之间、时空之间转移机制。显性知识可以通过交流来揭示,可以通过知识的编码(Codify)存在于组织的程序、操作手册中。隐性知识很难被描述,只能通过应用被揭示出来。假如隐性知识不能被编码,而仅能通过其应用来观察,通过实践而获得,那么它在人们之间的转移是非常慢的、高成本的和不确定的。因此相对于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的非流动性强,其带来的锁定效应更大。
在Nonaka的知识管理模型中,隐性知识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转移给另一个主体,也可以通过外部化过程变为显性知识。因此,隐性知识所带来的锁定效应还会随着这种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而改变。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程度越快,锁定效应会减少。企业赋予其拥有者所有权的动力就会降低。
命题1(a):知识的隐性程度越高,其非流动性越大,锁定效应越大,越应通过企业所有权安排来激励和监督。
命题1(b):隐性知识的社会化、外部化程度越快,锁定效应会减少。企业赋予其拥有者所有权的动力就会降低。
2. 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的非流动性。
(1)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Becker把人力资本分为两类:一类是通用性人力资本,另一类是企业特质性人力资本。所谓通用性人力资本是指对任何工作、在任何企业内都具有相同价值的知识。而专用性人力资本则是指对特定企业才有价值的知识。这两种分类其实就是指员工所拥有的通用知识和专用知识。但仅从人力资本的角度来考虑知识的特性是不够的。这种特质性知识还应与组织资本结合起来。March认为组织将知识存储在他们的程序、规范、规则、各种形式中。这种知识的存储形成企业专有的惯例,包括围绕组织建构和运营的形式、规则、程序、习惯、战略、技术。这些就是组织知识,即有关组织的信息、过程、价值和信念的集合。因此,专用知识可以看作是个人专用知识与组织知识的结合。
由于通用性的知识在其他企业也可以使用,员工较愿意投资此类知识。这类知识形成的非流动性最小。而对于专用知识来说,其专用性体现在它离开特定的企业就会贬值,其非流动性较大,锁定效应较强,因此员工投资的积极性不高,需要企业的制度安排来激励员工的知识投资。
命题2:专用知识的非流动性大,与通用知识相比,其锁定效应更强。更应通过企业所有权安排来激励和监督。
2. 专用知识非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1)专用知识的形成具有时间积累性。一般来说,员工在企业的时间越长,其积累的专用知识就越多,其知识的专用性就越强。因此时间长短可以成为衡量知识专用程度的一个指标。日本企业长期奉行的年功序列就是基于这个思想。但是多年的积累也可能会因为环境的变化而损失其价值。当环境对企业变革的压力很大时,企业将采取一系列变革措施,其中有一些可能是突破性变革。如果是技术创新和技术变革,将会对员工个人的专用知识产生巨大的影响。而如果企业进行的是组织变革和文化创新,那么企业流程、惯例甚至文化等有可能会很快会改变,关于企业的组织知识将会贬值。因此,在企业变革动力很大时,员工的专用知识贬值的可能性很大。如果此时企业面临的是开放的劳动力市场,那么从外部劳动市场雇用员工与从内部劳动市场培训员工的成本相差不大,此时,企业和个人的锁定关系就会解套,企业就会缺乏赋予员工所有权的动力。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了为什么进入新世纪后,日本的索尼等公司纷纷放弃了长期奉行的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
命题3:企业变革的动力越大,员工专用知识贬值的可能性越大。如果面临开放竞争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缺乏赋予其所有权的动力。
(2)专用知识对于企业的重要性与其可被编码程度以及外部劳动力市场有关。对于掌握专业技能的员工来说,其拥有的专业知识是与某个特定企业相联的。但如果关于特定设备、岗位的知识能很好地编码,企业在一个开放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上很容易找到员工的替代者,其培训成本因为编码的明确化而不会过高。因此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和员工的被锁定效应是不一样的,员工会被套住得更深。对于企业专用的组织惯例等,其表现可能是隐性的,也可能是显性的。有的企业存在大量的“潜规则”,这种潜规则不易被编码,其隐性程度很大。而这种隐性知识通过社会化的过程也成为员工隐性知识的一部分。对于企业和员工来说,双方都会被套牢。如果专用知识由隐性向显性转化速度较快,即知识的被编码化速度较快,那么锁定效应就会被减轻,企业赋予员工所有权的动力就会降低。
命题4:员工所拥有的专用知识被编码的可能性越小,锁定效应越大,企业赋予其所有权的动力就越大。
(3)个人专用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结合与转化。什么是对于特定企业有价值的知识呢?一方面是这个企业特性、岗位特性所要求员工拥有的个人专业技能知识(专用人力资本)。如生产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对于员工所要求的知识是不一样的,同一生产型企业,不同的职位要求员工所拥有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对于员工来说,他们所吸收的企业专用惯例、流程、文化也是一种特质性知识(专用组织资本,组织知识),离开这个企业,这些熟悉的企业惯例就会贬值。个人知识和组织知识的相互转变是企业中知识演化的关键过程之一。对于员工来说,他们需要吸收组织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个人知识。这种组织知识和个人知识的结合和相互转化体现出了知识的社会复杂性。结合程度越高,转化越难,社会复杂性就越大。此时,专用知识的非流动性更大,员工和企业之间的锁定效应更强,企业赋予员工所有权的动力就更大。
命题5:个人专用知识和组织知识结合得越紧密,锁定效应就越强,企业赋予其所有权的动力就越大。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31.
2.张维迎.所有制、治理结构与委托—代理关系.经济研究,1996,(9).
3.Julia Porter Liebeskind.Knowledge,strategy,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winter special issue):93-107.
4.Barney JB.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1991(32):1231-1241.
5.Grant,Robert M.Toward A Knowledge—Based Theory Of The Firm.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6(17):109-122.
6.Penrose,E.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Wiley,NewYork,1959.
7.Winter,S.Knowledge and competence as strategic asset,In D.Teece(ed.).The competitive Challenge:Strategies for industrial Innovation and Renewal.Ballinger,Cambridge,MA,1988.
8.Coase,R.H.The nature of the firm.Economica,1937(IV):368-405.
9.Williamson,Oliver E.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NewYork:the Free Press,1985.
10.塞特斯·杜玛,海因斯·赖德著.原磊,王磊译.组织经济学.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152-154.
11.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经济研究,1996,(6).
12.Coase,R.H.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0,(3):1-44.
13.Milgorm,P.and J.Roberts.Economics,Organization,and Management.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92.
14.Alchian,Armen and Demsetz.Harold,Production,Information Costs,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777-795.
15.Yang,Xiaokai.and Ng,Yewkwang.Theory of the Firm and Structure of Residual Rights.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1995,(26):107-128.
16.Fitzroy,F and Mueller,D.Cooperation and Conflict in Contractual Organization.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84,(24).
17.舒尔茨(Schultz Theodore)著.吴珠华等译.论人力资本投资.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
18.贝克尔(Becker Gary)著.梁小民译.人力资本.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作者简介:肖为群,北京物资学院讲师,南开大学商学院博士生。
人教版高中所有历史知识点 篇4
2.原因:中国封建社会采取这种政策,归根到底是由其经济基础决定的。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部门是农业。农业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提供给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农业生产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为此,历代统治者都把农业当作根本性的大事来抓,采取一系列督促、鼓励、组织农业生产的措施,在国家经济政策上向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方向倾斜。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将农民紧紧束缚在土地上。统治者认为,发展工商业不如经营土地使生活有保障,还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造成种种社会问题。因此,重农抑商、以农立国就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治国主张。“重农抑商”政策的出现,除了其经济原因或物质方面的原因外,还有文化方面的原因,即“重义轻利”观念的影响。
3.主要表现:(1)统治者反复强调农业为本业,商业为末业;(2)在土地问题上,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从多方面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对商业进行严格的管理,以限制商业的规模和影响;限制商人的政治权利,堵仕途之路,不许其后代做官;利用税收制度惩罚商人;实行专卖制度,对盐、铁等一些与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手工业部门和商业种类实行官营制度,独占专利,不许商人染指;对民营商业和手工业征收重税;从日常生活方面对商人进行限制,对其穿衣、建房、乘车都有歧视性规定等。
4.影响:评价“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一是要客观地一分为二地分析,二是要注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主要影响上的差异。
(1)积极意义:农业是古代经济的基础,是人民赖以生存,人口得以增加,社会得以稳定的基础,是一切文化政治活动的基础,是国家统一并且不断发展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历代统治者奉行以农为本的重农政策,不仅有利于农业的发展,而且客观上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对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有着重要的积极意义,这种积极意义在封建社会的前期阶段尤为突出。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当时农业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巩固新兴地主阶级政权起了积极作用。例如商鞅变法,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从而促进了秦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物质基础。
化学所有知识点 篇5
1.投标文件是指完全按照招标文件的各项要求编制的投标书;
投标书的构成:一般由商务标书、经济标书、技术标书三部分组成。2.合同主要形式:固定总价合同、单价合同、成本加酬金合同等几种
具有代表性的单价合同报价计算的主要步骤:研究招标文件;现场考察;复核工程量;编制施工规划;计算工、料、机单价;计算分项工程基本单价;计算间接费;考虑上级企业管理费、风险费,预计利润;确定投标价格。
3.制作投标标书时,对招标文件中所列的工程量清单进行审核时,应看招标人是否允许对工程量清单内所列的工程量误差进行调整:若允许调整,则要详细审核工程量清单内所列的各工程项目的工程量,对有较大误差的,通过招标人答疑会提出调整意见,取得招标人同意后进行调整;若不允许调整,则不必对工程量进行详细的审核,若发现项目有较大误差时,可以利用调整项目单价的方法进行解决。
工程量单价的套用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工料单价法,一种是综合单价法。我国现行的工程量清单计价办法是采用综合单价法。4.影响投标决策的因素:
主观因素——技术实力、经济实力、管理实力、业绩信誉实力; 客观因素——业主的因素、竞争对手的因素、承包工程的风险。
5.工程变更包括:工程量变更、工程项目变更、进度计划变更、施工条件变更等。
设计变更主要包括:更改有关标高、基线、位置和尺寸;增减合同中约定的工程量;改变有关工程中的施工时间和顺序等。
6.签订分包合同后,若分包合同与总承包合同发生抵触时,应以总承包主合同为准。7.分包方的权利和义务
(1)只有业主和总承包方才是工程施工总承包合同的当事人,但分包方根据分包合同也应享受相应的权利和承担相应的责任。分包合同必须明确规定分包方的任务、责任及相应的权利,包括合同价款、工期、奖罚等。
(2)应严格规定分包单位不得再次把工程转包给其他单位。
总包管理:总承包单位对分包方的施工准备、进场施工、工序交验、竣工验收、工程保修及技术、质量、安全、进度、工程款支付全过程的管理。8.机电安装工程索赔的分类 1.按索赔的有关当事人
可分为总包方与业主之间的索赔;总包方与分包方之间的索赔;总包方与供货商之间的索赔;总包方向保险公司的索赔。2.按索赔的业务范围可分为
施工索赔,指在施工过程中的索赔;
商务索赔,指在物资采购、运输过程中的索赔。3.按索赔目的可分为工期索赔和费用索赔。
4.按索赔处理方法和处理时间不同可分为单项索赔和总索赔。5.按索赔发生的原因可分为延期索赔、工程范围变更索赔、施工加速索赔和不利现场条件索赔。6.按索赔的合同依据可分为合同内索赔、合同外索赔和道义索赔。
(1)合同内索赔是以合同条款为依据,在合同中有明文约定的索赔,如工期延误,工程变更,业主不按合同约定支付进度款等。这种索赔,由于在合同中有明文规定往往容易得到。
(2)合同外索赔一般是难于直接从合同的某条款中找到依据,但可以从对合同条件的合理推断或同其他的有关条款联系起来论证该索赔是属合同规定的索赔。
(3)道义索赔是指虽然无合同和法律依据,承包方认为自已在施工中确实遭到很大损失,而向业主寻求优惠性质的额外付款。
索赔的实施步骤:意向通知、资料准备、索赔报告的编写、提交、评审、索赔谈判、争端的解决(总监做的)
7.索赔费用计算方法可分为四类:即人工费索赔、材料费索赔、施工机械费索赔、管理费索赔。
8.索赔的计算方法
索赔费用可分为四类,即人工费索赔、材料费索赔、施工机械费索赔、管理费索赔。
索赔成功条件和技巧:正确组建强有力、稳定索赔班子。战略和策略:确定索赔目标、对被索赔方分析、承包方经营战略分析、对外关系分析、谈判过程分析。
索赔技巧:及早发现索赔机会,商签好合同协议,对口头变更的确认,及时发出索赔通知书,索赔事由论证充足,计价方法和款额适当,力争单项索赔,避免总索赔,坚持采用清理账目法,力争友好解决,防止对立情绪,注意索赔合理,方法妥当
招标单位审查投标单位:法人资格证书;授权代表人授权委托书;企业营业执照、资质等级证书;企业概况及履约能力说明;近3年财务审计报告;主要工具机具、机械设备一览表;业绩及证明;项目经理资质、业绩证明。
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施组编制依据:合同、招标投标文件、已签的相关协议、已批图纸资料、设计。工程概算,主要工程量。设备清单,主要材料清单。主体设备技术文件及新产品的工艺性试验资料,现场情况调查资料。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内容:工程概况,施工部署,进度计划,施工准备计划,资源配置计划,主要施工方案,技术措施,技术经济指标,施工总平面图。
2.施工总平面图设计步骤
起重机的位置→设备组合、加工及堆放场地→设备库区、材料库区→交通运输→办公、生活等临时设施→供水、供电、供热线路→计算经济指标→综合对比评价→修改及制图。
施工总平面图编制要求:(1)满足施工要求,场内道路畅通,运输方便,各种材料能按计划分期分批进场,充分利用场地;(2)材料尽量靠近使用地点,减少二次搬运;(3)现场布置紧凑,减少施工用地;(4)在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临时设施搭设,尽可能利用施工现场附近的原有建筑物作为施工临时设施;(5)临时设施的布置,应便于工人生产和生活,办公用房靠近施工现场,福利设施应在生活区范围之内;(6)平面图布置应符合安全、消防、环境保护的要求。
3.施工方案编制依据:施工图和设计变更;设备出场技术文件;已批的施组和专业施组;合同规定采用的标准规范规程;施工环境及条件;类似经验和专题总结。
施工方案内容:概况及工程特点;施工程序和顺序;各种资源配置和要求;进度计划安排;质量要求;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方案编写程序:明确需求☞确定目标☞分析与综合☞评价☞优化☞提供方案☞审核批准
施工方案应符合的条件:满足综合进度依据的要求。进度计划安排和控制内容的要求;施工方法,安全技术措施,工艺流程,质量要求,机械选用和施工方法。
机电工程项目施工资源管理 1.国家安全生产监督机构规定的特种作业人员种类中机电安装企业有焊工、起重工、电工、场内运输工(叉车工)、架子工、探伤工、司炉工、水处理工
2.特种作业人员资质管理要求(1)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持证上岗。(2)特种作业操作证,每2年复审1次(2年有效期)。连续从事本工种10年以上的,经用人单位进行知识更新教育后,复审时间可延长至每4年1次。(3)离开特种作业岗位达6个月以上的特种作业人员,应当重新进行实际操作考核,经确认合格后方可上岗作业。(4)为满足各类工程的需求,必须加强对特殊作业人员的专业技术培训、并通过基础理论和实际操作考试合格后,取得相应操作证书,方能上岗,并进行档案的管理,以保持其符合性和有效性。3.焊工合格证(含合格项目)有效期为3年。持有“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合格证书”的焊工,中断受监察设备焊接作业六个月以上的,再从事受监察设备焊接工作时,必须重新考试。材料管理的要求
常用材料的管理是指材料的采购、验收、保管、标识、发放、回收管理及不合格材料的处理等。
一、采购:机电安装工程所需的主要材料和大宗材料应由企业物资管理部门制定采购计划、审定供应人,建立合格供应人目录,对供应方进行考核,签订供货合同,确保供应工作质量和材料质量。
二、验收:进场的材料应进行数量验收和质量确认、做好相应的验收记录和 标识。
1.进场的材料应有生产厂家的材质证明和出厂合格证。2.要求复检的材料应有取样送检证明报告。
三、存储和保管1.应按型号、品种分区堆放、合理码垛,并编号、表示。2.采取合理的保证质量手段和防护措施,降低材料的损耗。3.易损坏的材料应保护好外包装,防止损坏。4.易锈蚀材料应采取必要的防潮措施等。5.材料的账、卡、物及其质量保证文件齐全、相符。4.施工机具的管理:“三定”、必须持证上岗、同步进出场计划、机具处于完好状态、进场设备验收。搞好日常维护;严格按操作规程作业;做好设备运行记录;保证设备安全运行;
施工机具的使用应贯彻“人机固定”原则,实行定机、定人、定岗位责任的“三定”制度。5.项目资金管理:
资金管理的一般要求:收入和支出的分析、预测,编制资金收支预测表,以便合理筹措和使用;编制项目流动资金计划;坚持以收定支、节约支出、降低成本的原则; 资金筹措的原则:充分利用自有资金;必须经过资金收支对比,按差额筹措资金;尽量利用低利率贷款。
资金的使用控制:应尽量节约支出;保证支出合理性;加强财务核算,设立专用账号;坚持做好项目的定期资金分析。
施工进度控制在机电工程中的应用(总进度计划☞单位工程☞施工作业进度计划)
1.施工总进度计划编制依据:合同,投标文件,业主的项目准备阶段的项目建设计划;工程所在地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有关规定;关键设备,特殊材料,大宗材料的供应信息;环境、水文地质情况。
单位工程进度计划的实施:实施前交底;实施中进度统计;实施中生产要素控制。(交底内容:控制重点,关键线路工序,交代施工用人力资源和物资供应保障情况,确定各专业各队伍衔接关系、时间点。安全技术措施)
施工作业进度计划的实施:实施的准备,检查,小结。2.施工作业进度计划特点
作业进度计划可按分项工程或工序为单元进行编制,作业进度计划应具体体现施工顺序安排的合理性,即满足先地下后地上、先深后浅、先干线后支线、先大件后小件等的基本要求。
4.施工进度偏差的分析与调整(1)排除宏观原因和不可抗力原因引起计划进度偏差的调整外,重点对供应商违约、资金不落实、计划编制失误、施工方法不当、施工图纸提供不及时等引起的进度偏差及时调整。(2)偏差的分析与计划表达形式有关。
用横道图表达的计划只要将计划线的长度与实际进度线长度对比就可一目了然地判定是否有偏差和偏差的数值;编制方法简单,直观清晰;便于实际进度与计划的比较;便于计算劳动力、物资和资金的需要量;不易于反映各计划对象间的相互制约和内在逻辑关系。
用网络图表达的计划可用S曲线比较法、前锋线比较法和列表比较法等进行判定。能反映各计划对象间的相互制约和内在的逻辑关系。反映最长关键线路,便于突出重点。
(3)计划调整的方法有:压缩或延长工作持续时间;增强或减弱资源供应强度;改变作业组织形式(指搭接作业、依次作业和平行作业等组织方法);在不违反工艺规律的前提下改变衔接关系、修正施工方案等;采用加快或延缓的方法要依据偏差方向而定,正偏差即进度太快要延缓,负偏差即进度太慢要加快,以保持进度计划的严肃性和科学性。
机电工程项目施工质量控制
质量策划:(一)确定质量目标(二)建立组织机构(三)制定各级人员;4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和控制程序(5)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或质量计划
1.质量管理原则:以单位工程优良保证群体优良,以分部工程优良保证单位工程优良,以分项工程优良保证分部工程优良,以工序优良保证分项工程优良。
2.工序质量控制的方法一般有质量预控、工序分析、工序质量检验三种,以质量预控为主。
3.质量预控方案一般包括:工序名称、可能出现的质量问题、提出质量预控措施等三部分内容。
4.工序分析的方法:第一步是用因果分析图法书面分析;第二步进行试验核实。可根据不同的工序用不同的方法,如优选法等;第三步是制定标准进行管理,主要应用系统图法和矩阵图法。
5.质量预控包括:施工组织设计或质量计划预控、施工准备状态预控、施工生产要素预控。
6.质量控制点的确定原则一般为:(1)施工过程中的关键工序或环节,如电气装置的高压电器和电力变压器、钢结构的梁柱板节点、关键设备的设备基础、压力试验、垫铁敷设等;(2)关键工序的关键质量特性,如焊缝的无损检测,设备安装的水平度和垂直度偏差等;(3)施工中的薄弱环节或质量不稳定的工序,如焊条烘干,坡口处理等;(4)关键质量特性的关键因素,如管道安装的坡度、平行度的关键因素是人,冬期焊接施工的焊接质量关键因素是环境温度等;(5)对后续工程施工、后续工序质量或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工序、部位或对象;(6)隐蔽工程;
(7)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部位或环节7.质量控制点的划分 根据各控制点对工程质量的影响程度,分为A、B、C三级。
8.工序质量检验一般包括:标准、度量、比较、判定处理和记录等内容。检验试验计划(卡)是质量计划(或施工方案)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整个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质量检验的指导性文件,是施工和质量检验人员执行检验和试验操作的依据。
检验试验计划是依据设计图纸、施工质量验收规范、合同规定内容编制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内容:(1)检验试验项目名称。(2)质量要求。(3)检验方法(专检、自检、目测、检验设备名称和精度等)。(4)检测部位。(5)检验记录名称或编号。(6)何时进行检验。(7)责任人。(8)执行标准。
10.质量事故处理程序:事故报告、现场保护、事故调查、撰写质量事故调查报告、事故处理报告(内容包括:事故调查的原始资料,测试数据;原因分析、论证;处理依据;处理方案、方法、技术措施;检查复验记录;处理结论;事故处理附件(质量事故报告、调查报告、质量事故处理方案、质量事故处理实施记录、检测记录、验收资料))11.事故调查由项目技术负责人为首组建调查小组,参加人员应是与事故直接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质检员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等。调查内容包括现场调查和收集资料。12.施工质量事故处理方式有:返工、返修、限制使用、不作处理和报废五种情况。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验收 1.分项工程、检验批的划分原则
(1)分项工程的划分应按主要工种、材料、施工工艺、用途、种类及设备组别等进行划分。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检验批组成。
(2)检验批的划分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安装工程一般按一个设计系统或设备组别划分为一个检验批。
2.建筑机电安装工程按《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可划分为五个分部工程: 建筑给水、排水及采暖工程(室内给水;室内排水;室内热水供应;卫生器具安装;室内采暖;室外给水管网;室外排水管网;室外供热管网;建筑中水系统及游泳池系统;供热锅炉及辅助设备安装);建筑电气工程(室外电气;变配电;供电干线;电气动力;电气照明;备用电源和不间断电源安装;防雷及接地);建筑通风与空调工程(送排风系统;防排烟系统;防尘系统;空调系统;净化空气系统;制冷设备系统;空调水系统);建筑智能化工程(通信网络;办公自动化;建筑设备监控;火灾报警及消防联动;安全防范;综合布线;智能化集成;电源与接地;环境;住宅小区智能化);电梯工程(曳引式电梯安装工程;液压式电梯安装工程;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安装工程)。3.建筑安装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程序检验批验收→分项工程验收→分部(子分部)工程验收→单位(子单位)工程验收。4.验收组织检验批和分项工程,自检合格签字后,提交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按规定程序进行验收。检验批和分项工程的施工质量均由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技术质量负责人等进行验收。
5.分部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程序和组织:分部工程由施工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检验评定合格后,向监理单位(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提出分部工程验收的报告,由监理单位总监理工程师(或建设单位项目负责人)组织施工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和技术、质量负责人等有关人员进行验收。
6.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的程序和组织:单位工程完成后,施工单位应依据安装工程施工质量标准、合同文件和设计图纸等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检自评。对需要进行功能试验的项目(单机试车和无负荷试车),施工单位应及时进行试验;对重要项目的检查,应请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参加。施工单位在自检评定后,填写竣工验收报验单,向建设单位提交竣工验收报告,提请建设单位组织竣工验收。
单位工程由分包单位施工时,分包单位对所承包的工程项目应按规定的程序检查评定,总包单位应派人参加。分包工程完工后,工程有关资料应交总包单位。建设单位收到施工单位的竣工验收报告后,由建设单位负责人组织施工、设计、监理等单位负责人,技术和质量负责人、监理工程师进行竣工验收。
单位工程竣工验收应具备的条件:
1、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各项施工内容已经施工完毕。
2、有完整并经过审核的工程竣工资料
3、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署确认的工程质量合格文件。
4、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构配件的设备进场证明及试验报告 7.建筑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验收评定不合格时:补修;返工;不作处理。工业安装工程项目施工质量验收
质量验收评定记录:检测记录要求:如实、准确、完整、清晰。不得涂改、空白页划斜线。
3.分部工程质量验收评定等级(1)合格:分项工程的质量等级应全部为合格。(2)优良:分项工程的质量等级必须全部为合格,其中达到优良等级的分项工程数量不应少于50%,且主要分项工程质量等级应为优良。4.单位工程质量验收评定等级优良:分部工程的质量等级必须全部合格,其中达到优良等级的分部工程数量不应少于50%,且主要分部工程的质量等级应为优良。质量保证资料应齐全。
5.质量不符合时的处理返工或返修处理 机电工程项目试运行管理
1.试运行一般可分为:单机试运行(施工单位负责)、联动试运行(建设单位组织、指挥)、投料试运行(及试生产)等阶段。
2.试运行方案的编制由项目总工程师组织编制,经本单位总工程师审定;报建设单位或监理单位批准后实施。
3.联动试运行责任及分工(甲方、总包、施工、生产、设计、监理、机械设备)
由建设单位(业主)组织、指挥,负责及时提供各种资源,编制联动试运行方案;选用和组织试运行操作人员;实施试运行操作。
施工单位负责岗位操作的监护,处理试运行过程中机器、设备、管道、电气、自动控制等系统出现的问题并进行技术指导。
若承包合同约定建设单位要委托施工单位(或总承包单位)组织联动试运行,可签订补充合同进行约定。施工单位(或总承包单位)在联动试运行代替建设单位(业主)负责组织、实施试运行的全部工作,并承担自己在试运行过程中的辅助职能。
4.联动试运行合格证书
联动试运行后,参加试运行的有关单位、部门对其结果进行分析评定,合格后填写“联动试运行合格证书”。其内容包括:工程名称;装置、车间、工段或生产系统名称;试运行时间;试运行情况;试运行结果评定;附件——建设单位盖章,现场代表签字确认;设计单位盖章,现场代表签字确认;施工单位盖章,现场代表签字确认。机电工程项目施工技术管理
1.施工技术交底的内容(1)设计交底:在接受工程施工任务后,由设计人员向施工单位的有关人员作设计技术交底,使其了解本工程的设计意图、设计要求和业主对工程建设的要求。这种交底一般在图纸会审时进行。(2)施工组织设计交底:工程开工前,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人员应向施工人员作施工组织设计交底,以做好施工准备工作。施工组织设计交底的内容包括:工程特点、难点、主要施工工艺及施工方法、进度安排、组织机构设置与分工及质量、安全技术措施等。(3)施工方案交底:工程施工前,施工方案的编制人员应向施工作业人员作施工方案的技术交底。除分项、专项工程的施工方案需进行技术交底外,新产品、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即“四新”项目以及特殊环境、特种作业等也必须向施工作业人员交底。交底内容为该工程的施工程序和顺序、施工工艺、操作方法、要领、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等。
(4)设计变更交底:外部信息或指令可能引起施工发生较大变化时应及时向作业人员交底,其外部信息或指令主要指设计变更。另外,当工程洽商对施工的影响程度较大时,也应进行技术交底。2.施工技术交底主要包括: 技术交底和安全技术交底两项。
(1)技术交底主要内容包括:施工工艺与方法、技术要求、质量要求、安全要求及其他要求等。(2)安全技术交底是对施工过程中存在较大安全风险的项目提出技术性的安全措施。其主要包括的项目:大件物品的起重与运输、高空作业、地下作业、大型设备的试运行以及其他高风险的作业等。
机电工程技术交底的重点:设备构件吊装;焊接工艺与操作要点;调试与试运行;大型设备基础预埋件、构件安装;隐蔽工程的施工要点;管道清洗、试验及试压。
施工资料主要内容:工程管理与验收;施工技术资料(施组、施工方案、技术交底记录、设计变更、洽商);施工测量资料;施工物资资料;施工记录(工程质量、安全的各种检查、记录,主要包括预检、隐检、交接检查及其他);施工试验记录(根据设计要求和规范进行的试验,原始数据和计算结果及试验结论);施工质量验收记录(检验批、分项、分部)。工程档案的主要内容:一般施工记录(施组、技术交底,施工日志);图纸变更记录(图纸会审、设计变更、工程洽商);设备、产品质量检查、安装记录;预检;隐检;试验记录;质量事故处理记录;工程质量检验记录(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分项、分部(子分部))
机电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管理(高空、机械操作、起重吊装、明火、密闭容器、带电调试、管道和容器探伤、冲洗、压力试验、临电、单机试车和联动试验)
1.项目部应按照“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和“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综合各种安全生产管理、安全操作制度,以及各级领导、各级职能科室、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生产工人对安全工作应负的相应责任做出明确的规定,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2.安全检查
(1)安全检查方法可以分为定期性、经常性、季节性、专业性、综合性和不定期的职工代表巡视六类安全检查方法。
(2)安全检查内容是:查思想、查管理、查隐患、查整改、查事故处理。
(3)安全检查的重点是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在安全检查过程中应编制安全检查报告,说明已达标项目,未达标项目,存在问题,原因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
3.施工机械的操作人员应经培训上岗,特种设备的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违反安全操作规程的指令,操作人员应拒绝执行。
4.临时用电的检查验收标准及准用程序
(1)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和施工现场的实际负荷情况,编制施工现场“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并协助业主向当地电业部门申报用电方案;(2)按照电业部门批复的方案及《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JCJ46)进行设备、材料的采购和施工;对临时用电施工项目进行检查、验收,并向电业部门提供相关资料,申请送电;电业部门在进行检查、验收和试验,同意送电后送电开通。5.制定施工安全技术措施应遵循“消除、预防、减少、隔离、个体保护”的原则。6.限制动用明火作业,是针对某些充满油料及其他易燃、易爆材料的场合,在这
些场合不允许动用明火,必须动用的,必须采取专门的防护措施和预备专门的消防设施和消防人员。临时用电的检查验收的主要内容:检查内容包括:接地与防雷、配电室与自备电源、各种配电箱及开关箱、配电线路、变压器、电气设备安装、电气设备调试、接地电阻测试记录等。
4、临时用电工程的定期检查。检查工作应按分部、分项工程进行,对不安全
因素,必须及时处理,并履行复查验收手续 机电工程施工现场管理:
内部沟通协调的主要内容:1施工进度计划的协调2进度计划的协调3施工生产资源的协调4工程质量的协调与沟通5施工安全、卫生及环境管理的协调
外部沟通协调外部沟通协调的主要对象
1、施工现场相关单位
2、地方相关单位
3、设备及材料的供货的单位
二、外部沟通协调的主要内容
1、与建设的单位的协调
2、与土建单位的协调与沟通
3、与设计单位的沟通与协调
4、与现场工程监理的协调与沟通
5、与设备材料的供货单位沟通协调
6、与地方相关单位的沟通协调
掌握机电工程项目施工现场环境保护措施、施工现场重要环境因素的识别
1、生活污水:包括食堂、浴池、厕所的污水等。
2、施工现场污水:清洗后的化学污水、搅拌站污水及雨后与现场垃圾混合的垃圾污水、洗车后的油水混合污水等。
3、现场粉尘:机动施工机械尾气;有毒有害气体等。
4、施工机械的机器声:打桩机、空压机、风机、电锯等;施工中的撞击声:如槌击声、喷砂时砂与金属的碰撞声等。
5、夜间照明的灯光,电焊工做的电光弧等。
6、固体废弃物属于综合污染源,有毒有害气味污染大气,流入河流污染水,混入大地污染土壤。
7、水资源的浪费,油类的浪费,电的浪费。
施工成本控制在机电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机电工程项目成本构成按生产费用计入成本的方法不同,工程成本可划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两种。2.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以项目施工成本形成过程作为控制对象、以项目施工的职能部门、作业队组作为成本控制对象、以分部分项工程作为项目成本的控制对象 3.机电工程项目降低成本的措施:降低项目成本的组织措施;降低项目成本的技术措施;降低项目成本的经济措施;降低项目成本的合同措施。4.施工项目成本计划一般由:施工项目降低直接成本计划和间接成本计划及技术组织措施组成。如果项目没有附属生产加工单位,如构件加工厂、预制厂等,则成本计划还包括产品成本计划和作业成本计划。
5.施工项目降低直接成本计划主要反映:工程成本的预算价值、计划降低额和计划降低率。间接成本计划主要反映施工现场管理费用的计划数、预算收入和降低额。
6.技术组织措施主要是:从技术、组织、管理方面采取措施,如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新工艺,加强材料、机械管理,采用现代管理技术等来降低成本,对所采用的技术组织措施预测经济效益,编制降低成本的技术组织措施表。
机电工程项目竣工验收
1.工程交付竣工验收的分类
(1)单位工程(或专业工程)竣工验收
单独签订施工合同的单位工程,竣工后可单独进行竣工验收。
在一个单位工程中满足规定交工要求的专业工程,征得建设单位同意,可分阶段竣工验收或中间交工。(2)单项工程竣工验收
在一个总体建设项目中,一个单项工程或一个车间,已按设计图纸规定的工程内容完成,能满足生产要求或具备使用条件的验收。
单项工程施工项目达到竣工验收条件后,根据施工合同的约定,由施工单位向建设单位发出交工通知书申请组织验收。2.竣工验收应符合的基本条件(4条)
1.设计文件和合同约定的各项施工内容已经施工完毕。
(1)民用建筑工程完工后,包括单体工程和群体工程,施工单位按照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质量检验标准进行自检,不合格品已自行返修或整改,达到验收标准并符合使用要求。
(2)生产性工程、辅助设施及生活设施,按合同约定全部施工完毕,室内工程和室外工程全部完成,并达到竣工条件。(3)工业项目的各种管道、设备、电气、空调、仪表、通信等专业施工内容,已全部安装结束,质量验收合格,经过试运转,全部符合工业设备安装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质量标准的要求。
(4)其他专业工程按照合同的约定和施工图规定的工程内容,全部施工完毕,质量验收合格,达到交工的条件。2.有完整并经核定的工程竣工资料。
工程竣工资料的整理符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的有关要求。移交归档的文件应符合《建设工程文件归档整理规范》的有关要求。
分类组卷应符合自然形成规律,并按国家有关规定,将竣工档案资料装订成册,达到归档范围的要求。
3.有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署确认的工程质量合格文件。4.工程使用的主要材料、构配件的设备进场证明及试验报告。(1)现场使用的主要材料应有材质合格证,必须有符合国家标准、规范要求的抽样试验报告。
(2)设备进场必须开箱检验,并有出厂质量合格证,检验完毕要如实做好各种进场设备的检查验收记录。
3.工程竣工验收的质量标准应该符合以下四条要求:(1)合同约定的工程质量标准:
合同约定的质量标准具有强制性,合同的约束规范了承发包双方的质量责任和义务,施工单位必须确保工程质量达到验收标准,不合格不得交付验收和使用。
(2)单位工程竣工验收的合格标准:
建筑安装工程应符合《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对单位(子单位)工程质量验收合格规定。
其他专业工程的竣工验收标准,也必须符合各专业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规定。
(3)单项工程达到使用条件或满足生产要求。
(4)建设项目能满足建成投入使用或生产的各项要求。4.竣工验收的基本程序
竣工验收步骤;
1、自检自验
2、预(初)验收
3、复验
4、竣工验收(1)根据工程的规模大小和复杂程度,机电安装工程的验收分为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规模较大、较复杂的工程,应先进行初验,初验合格后再进行全部工程的竣工验收。——规模较小、较简单的工程可进行一次性竣工验收。
(2)工程竣工验收前,施工单位应按照国家或地方政府的规定收集、整理好有关文件、技术资料,并向建设单位提交竣工验收报告。
(3)根据施工单位提交的竣工验收报告,建设单位组织设计、施工、监理、使用等有关单位进行初验或直接进行验收; 工程符合国家有关规定,满足设计要求、满足功能和使用要求,必要的文件资料、竣工图表齐全,即准予验收,并完成各方的会签手续。
(4)建设单位应当在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的15d内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有关部门备案。施工预结算在机电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1.结算的前提条件(1)项目已完工,并已经过验收签证,交工资料已经整理汇总完毕,并经有关方面签字认可。(2)按全部施工图编制的施工图预算巳完毕。(3)设计变更和现场变更所发生的技术核定单和现场用工签证等手续已办理完毕。(4)因建设单位原因造成施工单位人员窝工、机具闲置、工期延误等经济索赔已得到建设单位认可。(5)按照规定应调整的工程造价已编制完毕。2.工程预付款的扣回,一般从未施工工程尚需主要材料及构件的价值相当于工程预付款数额时起扣;从每次结算工程价款中,按材料比重扣抵工程价款,竣工前全部扣清。
工程预付款的扣回,其基本表达式为: T=P-M/F式中T——起扣点,即工程预付款开始扣回时的累计完成工作量金额;P——承包工程价款总额;M---工程预付款限额;F——主要材料所占比重。机电工程项目回访与保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规定,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建设工程的最低保修期限为:
(1)电气管线、给排水管道、设备安装工程保修期为二年;(2)供热和供冷系统,为二个采暖期或二个供冷期;
(4)建设工程的保修期自竣工验收合格之日起计算。
2.工程回访参加人员一般由项目负责人、技术、质量、经营等有关方面人员组成。
熟悉机电工程项目施工中风险管理的基本构架
化学所有知识点 篇6
1.4.2.1 【C】8.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P9
1.4.3.2(★)【B】符合“C”,并
编制医院应急预案手册,方便员工随时查阅,各部门各级各类人员知晓本部门和本岗位相关职责与流程。P10
1.4.4.1【C】1.医院有安全知识及应急技能培训及考核计划,定期对各级各类人员进行应
急相关法律、法规、预案及应急知识、技能和能力的培训,组织考核。P10 【B】符合“C”,并
1.培训考核的内容涵盖了本地区、本院需要应对的主要公共突发事件。2.相关人员掌握主要应急技能和防灾技能。P10 【A】符合“B”,并
应急预案与流程的员工知晓率达到≥95%。P10
1.4.4.2【C】4.员工都应知晓停电时的对策程序。P10 1.6.4.1【C】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P15
第二章 医院服务(管理)
2.1.2.1【C】3.相关人员熟悉实施方案的相关内容。P17 2.1.2.1【C】5.医务人员熟知预约诊疗制度与流程。P17
2.1.3.1【C】2.有绩效考评和分配政策明示,相关医务人员知晓。P17 2.2.3.2【B】符合“C”,并
2.工作人员能够及时识别预警信息并熟练掌握各种突发事件报告和处理流 程。P20 2.3.1.1【C】2.主管职能部门熟悉急诊科建设基本要求。P21
2.3.1.2【C】7.主管的职能部门人员熟悉急诊科人员配备要求。P21
2.3.1.3【C】1.急诊医护人员全部经过急诊专业培训,能够胜任急诊工作,考核达到“急诊医师、护士技术和技能要求”,有考核记录。P21
2.若设急诊监护室,则固定医师与护士均经ICU专业培训,技能考核合格。3.有年度的培训计划并组织落实。P21
2.3.2.1【C】1.有首诊负责制度,医务人员能熟知并执行。P22 2.3.2.2【C】4.相关管理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P23 2.3.3.1【C】3.检诊、分诊人员经过培训,掌握履职要求。P23
2.3.3.2【B】符合“C”,并 2.相关医师知晓与履职,及时妥善处。P23 2.3.4.2(★)【C】3.急诊服务流程体系相关责任部门人员知晓履职要求。P24 2.3.4.3【C】3.相关科室与人员均能知晓与遵循。P24
2.3.5.2【C】2.有急诊医护人员技能培训与考核,技能评价与再培训相关制度,并组织实
施,对于培训不合格人员实行离岗培训。
4.经培训后,医护人员具备心肺复苏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正确 使用急诊科内的各种抢救设备。P25
2.3.6.1【C】3.急诊科所有员工熟悉并遵守规章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B】符合“C”,并
3.对各项规章、制度、规范等管理文件定期研讨与修订,并有培训、试用、再完善的程序。P26
2.4.1.1【B】符合“C”,并
1.有对员工进行服务流程培训的相关制度并执行,当服务流程变更时对相关人员进行再培训。P27
2.4.2.1【C】3.相关人员均知晓,并能履职。P27
2.4.3.1【C】2.相关人员知晓其制度与流程。P28
2.4.4.1【C】4.相关医务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与流程。P28 2.5.1.1【C】4.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P29
2.6.1.1【C】3.医务人员熟知并尊重患者的合法权益。P30 2.6.2.1【C】2.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要求。P30
2.6.4.1【C】3.医务人员熟悉相关制度,了解不同民族、种族、国籍以及不同宗教患者的不同习惯。P31 2.6.5.1【B】符合“C”,并
相关医务人员能够知晓并遵循。相关医务人员能够知晓并遵循。P31
相关医务人员能
够知晓并遵循。P31
2.7.1.2【C】3.相关人员熟悉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P32
2.7.4.1【C】对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处理的专门培训,有记录。对员工进行纠纷防范及处理的专门培训,有完整相关资料(每年至少一次)。P33 【B】符合“C”,并
开展典型案例教育。【A】符合“B”,并
有培训效果评价。
2.8.1.1【C】1.有咨询服务台,专人服务,相关人员应熟知各服务流程。P34 2.8.6.1【C】2.开展相关的培训与教育。P35
第三章 患者安全(护理)
3.1.2.1(★)【C】3.相关人员熟悉上述制度和流程并履行相应职责。P36 3.2.3.1【C】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并正确执行。P38 3.4.2.1(★)【C】1.对员工提供手卫生培训。P42
3.5.1.1【C】3.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并遵循。P43(药学)
3.5.1.2【C】3.相关员工知晓管理要求、具备识别技能。P43(药学)
3.6.1.1【C】1.有临床危急值报告制度制度与工作流程。
2.医技部门(含临床实验室、病理、医学影像部门、电生理检查与内窥镜、血药浓度监测等)有“危急值”项目表。
3.相关人员熟悉并遵循上述制度和工作流程。P45
3.7.1.1【C】6.相关人员知晓患者发生坠床或跌倒的处置及报告程序。P46 3.7.2.1【B】1.患者跌倒、坠床等意外事件报告、处置流程知晓率≥90%。P46 3.8.2.1【C】2.护士掌握操作规范。P47
3.9.1.1(★)【C】2.有对员工进行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教育和培训。
【B】符合“C”,并
4.医护人员对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知晓率≥95%。P48
第四章 医疗质量安全管理与持续改进
4.1.1.1【C】5.院领导、各部门负责人应知晓履职的要求。4.2.1.2【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质量管理标准及措施,并落实。
4.2.2.2【C】2.有医院及科室的培训,医务人员掌握并遵循本岗位相关制度。
4.2.2.3【C】2.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并严格遵循本专业岗位相关规范和指南开展医疗工作。
4.2.3.1【C】2.有根据不同层次及专业的卫生技术人员的“三基”培训内容、要求、重点和培训计划。
【B】符合“C”,并
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5%。
落实培训及考核计划,在岗人员参加“三基”培训覆盖率≥95%。【A】符合“B”,并
【A】符合“B”,并
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5%在岗人员参加“三基”考核合格率≥95%。基”考核合格率≥95%。
4.2.4.2【C】3.组织“患者安全目标”相关制度的员工培训与考核。员工对患者安全目标的知晓率≥90%。4.2.4.3【C】1.有防范医疗风险的相关教育与培训,其中包括患者安全典型案例的分析。
2.有针对共性及各科室专业特点制定相关教育与培训的课程内容,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的培训率大于 70%。
3.有针对医疗风险防范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预案等进行培训的计划并实施。3.有针对医疗风险防范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预案等进行培训的计划并
实施。
3.有针对医疗风险防范的工作制度、流程、规范、预案等进行培训的计划并
实施。【B】符合“C”,并
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的培训率大于85%。【A】符合“B”,并
1.对重点科室、重点岗位、重点人群的培训率大于95%。2.对培训效果进行追踪与评价,有持续改进。
4.2.5.1【C】1.医院领导与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接受全面质量管理培训与教育。
4.2.5.2【C】各临床、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人员,接受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培训。
各临床、医技科室质量管理小组人员,接受质量管理相关技能培训4.2.6.1【C】1.根据年度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制定教育培训计划。
4.2.6.1【C】1.根据年度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制定教育培训计划。
2.开展院科两级的质量与安全教育和培训,有记录。2.开展院科两级的质量与安全教育和培训,有记录。
2.开展院科两级的质量与安全教育和培训,有记录。
【B】符合“C”,并
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全员质量与安全教育和培训。【A】符合“B”,并
培训效果明显。经过培训,全员牢固树立质量和安全意识,管理人员能运用 PDCA方法持续改进质量管理工作,员工能够主动参与。
4.3.3.1【B】符合“C”,并
1.管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知晓相关预案和处置流程。4.3.4.1【B】符合“C”,并
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开展的临床科研项目管理制度与审批程序的管理要求。
4.3.5.1(★)【B】符合“C”,并
2.相关人员能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管理要求。
4.4.2.1【C】4.抽查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临床路径工作流程
在岗人员参加“三4.5.1.1【C】3.有对医务人员进行患者病情评估的相关培训。
4.5.2.1【C】3.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培训与教育。4.5.6.1【C】4.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
4.5.6.3【C】3.病历书写为临床医师“三基”训练主要内容之一。
2.将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作为医师岗前培训的基本内容之一,医师知晓率100%。4.5.6.4【B】符合“C”,并
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
相关管理人员与医师均知晓缩短平均住院日的要求,并落实各项措施。
4.5.7.3【C】3.新生儿室医务人员知晓上述制度、规范和流程,并落实。4.6.1.1【C】(3)手术医师知晓率100%。4.6.1.2【C】2.手术医师知晓率100%。
4.6.2.1【C】4.对相关岗位人员进行培训。
4.6.3.1【C】4.对临床科室手术医师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4.6.4.1【C】3.对临床科室手术医师进行相关教育与培训。
4.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4.6.4.2【C】2.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培训。训。
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和流程。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和流程。4.6.5.1【C】3.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4.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上述制度与规范4.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上述制度与规范。上述制度与规范。
4.6.6.1【C】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规定。
4.6.6.2【C】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及流程。4.6.7.1【C】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与流程。4.6.7.2【C】1.医务人员熟悉手术后常见并发症。4.6.8.1【C】6.进行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与教育。
4.6.8.3(★)【C】4.对临床手术科室医师与护士培训。4.7.1.1【C】4.麻醉医师知晓率100%。4.7.1.2【C】2.麻醉医师均能知晓
4.7.1.3【C】1.麻醉医师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
2.每一位麻醉医师均经心肺复苏高级教程培训,能熟练掌握。跟踪最新指南,及时更新心肺复苏流程。
苏流程。4.7.1.4【C】2.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4.7.4.2【C】2.麻醉医师对规范和流程的知晓率100%。4.7.5.1【B】符合“C”,并
1.对麻醉复苏的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4.7.6.1【C】2.对参与疼痛评估与治疗的相关医护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
4.7.7.1【C】5.相关人员知晓术中用血的制度与流程。
4.7.8.2【C】2.相关人员知晓培训内容,掌握并执行核心制度、岗位职责、诊疗规范、技术操作常规并严
4.7.1.4【C】2.有明确的岗位职责,相关4.相关人员知晓并执行
3.相关人员知晓
上述制度和流程。
4.6.4.2【C】2.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与培格遵循。
【B】符合“C”,并
2.对质量与安全管理的培训重点内容进行考核。【A】符合“B”,并
培训覆盖率高,培训效果明显。培训覆盖率高,培训效果明显。
培训覆盖率高,培训
效果明显。
4.8.1.2【C】3.医护人员经过专业培训,掌握重症医学的基本技能要求,具备独立工作能力。
4.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
5.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5.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5.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定期评价对紧急事件处理的反应性。
4.8.2.1(★)【C】6.工作人员知晓相关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
4.8.3.1【C】2.对医护人员进行重症医学专业理论和技能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独立上岗。
3.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上岗。
【A】符合“B”,3.护理员、保洁员经过相关知识培训考核后上岗。【A】符合“B”,并
并 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有定期考核与再培训、再授权管理,保证医护人员技术能力,呈持续提高状态。
4.8.3.3.【C】2.医护人员能够熟练、正确使用各种抢救设备。
【B】符合“C”,并
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
熟练掌握心
肺复苏指南的操作技能。
4.9.1.1【C】5.开展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
【B】符合“C”,并
传染病防治与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管理人员和感染性疾病科人员知晓并遵守相关制度,履行岗位职责。
4.9.2.1【C】2.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规范的培训。
4.9.2.2【C】2.落实培训计划,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对不合格人员实行离岗再培训。
【A】符合“B”,并
根据新颁布或修订的规章规范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再培训。4.9.3.1【A】符合“B”,并
1.相关人员对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知晓率≥95%。
4.9.4.1【C】4.有传染病疫情报告、登记、核对以及奖惩等相关制度并组织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有关规定。4.9.5.1【C】1.有全员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的计划。
2.定期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培训,内容包括:(1)传染病防治的法律、法规、规章、技术操作规范。(2)传染病流行动态、诊断、治疗、疫情报告、预防。(3)传染病的处置规范与处置流程。
(4)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4)职业暴露的预防和处理等。
【A】符合“B”,并
2.传染病处置流程知晓率≥95%。
4.10.2.1【C】3.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制度、本岗位职责及诊疗规范。
(4)职业暴露的预
防和处理等。4.10.2.3【C】2.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4.10.3.1【C】5.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4.10.4.1【C】3.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4.11.2.2【C】3.对相关人员有上述内容培训与考核。
4.相关人员均熟知上述内容,并能遵循。4.相关人员均熟知上述内容,并能遵循。上述内容,并能遵循。
4.11.2.3【C】5.相关人员知晓上述规范和流程并落实到位。4.11.3.1【C】5.相关工作人员知晓康复治疗计划并落实措施。4.11.4.1【C】2.相关人员知晓效果评定的标准与程序并落实。4.12.4.1【C】2.有对相关员工进行疼痛治疗的培训教育。
【B】符合“C”,并
1.相关人员熟悉各种并发症及风险防范的措施。2.相关人员熟悉各类风险的处置流程和岗位职责。
4.14.3.6【C】9.对药师进行定期的、有针对性的药学技能培训。
4.14.5.2【C】3.对医院感染专业医师、微生物检验专业技术人员和临床药师的培训和继续教育,提高相关人员专业技术水平。【B】符合“C”,并
(1)为医师提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专业培训。
4.14.5.7(★)【C】3.医师、药师、职能部门员工均知晓履职的要求。
【B】符合“C”,并
1.医院对医师和药师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培训、考核工作有记录。
3.药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授予抗菌药物调剂资格落实到每名药师。4.14.8.1【B】符合“C”,并 4.14.8.1【B】符合“C”,并
1.对从事质量和安全管理的员工有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教育。
4.15.2.1【C】4.开展安全制度与流程管理培训,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4.15.2.3【C】5.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4.15.2.4【A】符合“B”,并
有关人员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消防演习并持续改进。有关人员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消防演习并持续改进。
有关人员掌握消防安全知识与基本技能,进行消防演习并持续改进。4.15.2.5【C】2.相关人员知晓职业暴露的应急措施与处置流程。
【B】符合“C”,并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及演练,并作相关记录。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及演练,并作相关记录。
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及演练,并作相关记录。4.15.2.6【C】4.相关人员掌握消毒办法与消毒用品的使用。4.15.2.6【C】4.相关人员掌握消毒办法与消毒用品的使用。
4.15.2.9【C】5.相关人员对制度和预案的知晓率≥95%。
4.15.3.2【C】1.不同实验室应组织有针对性的上岗、轮岗、定期培训及考核,对通过考核的人员予以适当授权。
4.15.6.1【C】5.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4.15.6.2【C】5.对临床相关人员进行定期培训。
4.相关人员均熟知4.16.2.1【B】符合“C”,并
相关人员知晓并履行本岗位工作职责。相关人员知晓并履行本岗位工作职责。岗位工作职责。
4.16.6.1【C】7.有开展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教育的相关制度与程序。
8.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制度与流程。8.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相关制度与流程。岗位相关制度与流程。
4.16.6.3【A】符合“B”,并
标本交接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知晓率≥95%,并有效执行。标本交接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知晓率≥95%,并有效执行。
标本交接制度与流程相关人员知晓率≥95%,并有效执行。
4.17.1.3【B】符合“C”,并
1.科室人员熟悉紧急意外抢救预案流程,相关人员经过培训,具备紧急抢救的能力。
4.17.4.2【A】符合“B”,2.有与临床科室紧急呼救与支援的机制与流程。4.17.4.2【A】符合“B”,并
并
1.有员工定期进行放射安全防护培训证书或资料。【B】符合“C”,并
2.有对新员工进行放射防护器材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方法培训。
4.17.4.3【C】3.各相关科室和人员熟悉应急预案、相关流程以及本部门、本科室和本人职责。4.18.1.1【C】3.有组织全院性输血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制度的培训记录。
【A】符合“B”,并
1.输血科和临床医护人员对输血相关制度知晓率≥95%,并严格履职。
4.18.1.2【C】2.有相关制度、流程的培训与教育,并有记录。
4.18.2.1【C】2.工作人员具备输血、检验、医疗、护理等专业知识,并接受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培训和考核。4.18.3.1【C】1.医务人员掌握输血适应证相关规定,用血合理。
4.18.3.2【C】1.为临床医师、护士提供输血知识的教育与培训,每年至少一次。4.18.4.3【C】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4.18.5.3【C】(7)为患者输血的护士须经输血过程的全方位培训。
4.18.5.5(★)【C】3.由输血科(血库)主任对相关人员进行确定识别输血不良反应的标准和应急措施的再培训与教育。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职要求。
【B】符合“C”,并
科室能按照制度和流程要求检查落实情况,对存在问题及时整改。有职能部门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后考核的记录。
4.18.6.1【A】符合“B”,并
相关人员均知晓本岗位职责,并由专人负责。相关人员均知晓本岗位职责,并由专人负责。相关人员均知晓本岗位职责,并由专人负责。
相关人员均知晓本岗位职责,并由专人负责。相关人员均知晓本岗位职责,并由专人负责。相关人员均知晓本岗位职责,并由专人负责。
4.18.7.1【B】符合“C”,并
4.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
8.相关人员知晓本相关
人员知晓并履行本医务人员熟悉并执行该规定。医务人员熟悉并执行该规定。
医务人员熟悉并执行该
规定。
4.19.1.2【C】3.医院感染管理相关人员熟知相关制度、工作流程及所管辖部门院感特点。4.19.3.3【C】5.相关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报告流程和处置预案知晓率达到100%。4.19.4.1【C】1.定期开展手卫生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并有记录。
4.19.5.3【B】符合“C”,并
有相关人员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流行病学以及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知识培,相关资料可查询。
4.19.6.1【C】4.开展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相关知识培训和考核,有记录。4.19.6.3【C】3.相关手术人员均知晓并执行。
4.19.7.1【C】2.有对医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消毒与隔离技术的教育与培训,有培训考核记录。
5.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内容并落实。
4.19.7.3【C】3.相关人员知晓相关规范并执行。
4.20.2.1【C】2.有岗位职责,相关人员知晓其履职要求。4.20.2.2【C】3.病历书写规范,有培训与教育。
4.20.2.3【C】1.有设备的操作规范,使用者经过培训。
4.21.1.2【C】2.对医用氧舱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制度、规程的培训,做到自觉执行。
4.21.2.1【C】2.明确各级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相关人员均知晓。3.对医用氧舱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规程,医疗护理常规,相关工作人员熟知并严格执行。4.21.2.2【C】2.相关人员知晓安全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4.21.2.3【B】符合“C”,并
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相关人员知晓本岗位的履职要求。4.21.5.2【C】3.相关人员知晓履职要求。
4.21.6.1【C】4.制定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其中包括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知识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率≥90%。4.22.1.1【C】6.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4.22.2.1【C】(4)所有人员经过岗前培训。
4.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4.22.3.2【C】3.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4.22.3.3【C】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4.22.4.1【C】6.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对相关的制度、规程文件的培训与教育。
训,相关资料可查询4.22.5.1【C】5.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符合“C”,并
1.对相关人员有培训与教育的记录。
4.22.5.2【C】6.相关人员知晓本科/室/组的履职要求。【B】符合“C”,并
1.对相关人员有培训与教育的记录。
4.22.5.3【C】3.相关人员知晓本科/室/组的履职要求。
4.22.5.1【C】5.相关人员知晓本部
相关人员知晓
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4.21.2.2【C】2.相关人员知晓安全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B】符合“C”,并
1.对相关人员有培训与教育的记录。
4.22.6.1【C】4.制定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计划,定期组织培训,其中包括质量改进和患者安全知识的培训。培训考核合格率≥90%。
4.23.1.2【C】3.工作人员知晓本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熟悉病案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
【A】符合“B”,并
1.病案管理人员均接受规范培训,并有记录。
4.23.2.1【B】符合“C”,并
1.每一位医师知晓有关病历书写的要求。4.23.2.5【C】2.相关人员知晓岗位职责。4.23.3.1【B】符合“C”,并
1.病案科工作人员知晓应急预案及处置流程。
4.23.4.1【C】4.有病历书写的相关培训与训练计划。
【B】符合“C”,并
有实施培训与训练的完整记录、考核资料。
有实施培训与训练的完整记录、考核资料【A】符合“B”,并
【A】符合“B”,并
新员工岗前培训和住院医师三基训练覆盖率≥95%,病历书写考核合格率≥95%。
4.23.4.2【C】2.有病历质量监控评价标准,相关医师均知晓标准内容。4.23.5.1【B】符合“C”,并
1.落实培训计划,提供技术支持,提升培训与教育质量。
4.23.5.3【C】2.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其熟知“住院病历首页”各项信息的定义。
第五章 护理管理与质量持续改进
5.1.1.2【C】2.相关人员知晓规划、计划的主要内容。5.1.3.1【C】2.护士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职责要求。5.1.4.1【C】2.相关人员知晓上述内容并履行职责。5.1.4.2【C】3.相关护士掌握上述内容并执行。
5.1.4.3【C】2.护士掌握本专业的专科护理常规并执行。
【B】符合“C”,并 2.相关人员均知晓,执行到位。
5.1.4.4【B】符合“C”,并
1.相关护理管理人员知晓修订规定与程序。
2.护士知晓修订后的相关制度。2.护士知晓修订后的相关制度。5.1.4.5【C】2.护士掌握相关护理管理制度。
5.2.1.1【C】2.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人员资质与履职要求。5.2.1.2.【C】2.相关人员知晓资质审核规定与履职要求。5.2.1.3【C】3.聘用护士知晓本岗位资质与履职要求。5.2.1.5【C】3.护士均知晓。5.2.2.2【B】符合“C”,并
2.对储备人员有培训、考核。
5.3.1.1【C】2.护士掌握分级护理的内容。5.3.2.1【C】2.开展相关培训和教育。
2.护士知晓修订后的相关制度。5.3.3.1(★)【C】5.对优质护理服务的目标和内涵,相关管理人员知晓率≥80%,护士知晓率100%。5.3.5.1【C】2.护士经过危重患者护理理论和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
4.护士掌握上述相关的理论与技能。
5.3.5.2【C】3.护士知晓并掌握相关制度与流程的内容。5.3.7.1【C】4.护士知晓并掌握上述制度与流程的内容。5.3.9.1【C】2.护士知晓使用制度与操作规程的主要内容。5.3.10.1【C】2.护士知晓主要内容。
5.3.12.1【C】3.护士知晓并掌握《病历书写基本规范》。
5.4.2.1【C】2.有护士主动报告护理安全(不良)事件的教育和培训。5.4.3.1【B】符合“C”,并
2.护理部应用年度不良事件案例成因分析报告的结果,修订护理工作制度或完善工作流程,并落实培训。
5.4.5.1【C】2.有护理技术操作培训计划并落实到位。5.4.6.1【C】3.相关岗位护士均知晓。
5.5.1.1【C】3.医务人员知晓各工作区域功能及要求并有效执行。5.5.1.2【C】2.有手术室各级各类人员的相关培训。
6.相关护士知晓手术室工作制度和岗位职责。
5.5.1.3【C】8.护士知晓手术室安全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履职要求。
5.5.1.4【C】8.护士知晓手术室感染预防管理方面的主要内容与履职要求。5.5.2.1【C】5.护士知晓供应室洁污区分开流程规定与履职要求。5.5.2.2【C】3.开展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培训,确保满足岗位需求。5.5.2.5【B】符合“C”,并
对岗位培训有考核及效果评价。对岗位培训有考核及效果评价。
对岗位培训有考核及
效果评价。
新员工岗前培训和住院医师三基训练覆盖率≥95%,病历书写考核合格率≥95%。5.5.3.1.【C】2.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出专科性,对应急预案有培训。
5.5.3.1.【C】2.有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突出专科性,对应急预案有培训。
3.护士知晓制度、规范、岗位职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流程与履职要求。3.护士知晓制度、规范、岗位职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流程与履职要求。
3.护士知晓制度、规范、岗位职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或流程与履职要求。
5.5.3.2【C】1.新生儿室护士通过专业理论与技术培训,考核合格。
【B】符合“C”,并
护士按工作年限或职称分层培训,考核合格。
5.5.3.3【C】1.有重症新生儿护理规范,新生儿病室护理质量专项考核标准,有培训。
2.有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有培训。5.5.3.4.【C】1.有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培训。
3.护士知晓手卫生规范、隔离措施与履职要求。
第六章 医院管理
6.1.2.2【C】1.有法律法规培训计划、课程安排及相关资料。
2.每年至少开展2次法律法规全员培训。
3.新员工经卫生法律法规培训,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
【B】2.员工对岗位相关的常用法律法规知晓率≥90%。【A】1.员工对岗位相关的常用法律法规知晓率≥95%。6.1.5.1【C】3.各部门和全体员工熟悉本部门、本岗位相关的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和履职要求。知晓率80%以上。
【B】1.各部门和员工相关规章制度和岗位职责知晓率90%。
6.2.1.2★【B】1.多种渠道和方式公开“三重一大”信息,职工知晓率≥80%。6.2.2.1【B】组织架构及职能院内公示并传达到全院职工。
6.2.2.2【A】管理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岗位职责知晓率100%,并自觉落实执行,成效良好。6.2.2.3【C】3.职能部门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管理责任目标的知晓率≥80%。
6.2.4.1【C】1.医院定期组织各级管理人员参加法律法规,管理知识教育与技能培训。
2.相关管理人员接受培训人数不少于80%没人每年不少于12个学时。
6.3.1.1【B】医院的宗旨、愿景和目标及功能与任务管理知晓率≥80%。6.3.2.1【B】3.科室员工对本科室计划的主要目标知晓率≥80%。
【A】2.各部门管理人员、各科室负责人对医院的规划目标以及本部门、本科室的计划任务知晓率≥90%。
6.4.1.1【B】1.相关人员对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知晓率≥80%。6.4.3.2【C】2.相关住院医师均知晓。
6.5.5.2【B】专职技术人员每年专业技术培训时间不低于20个学时。6.6.1.1【C】6.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制度要求。
【B】1.定期开展财务管理制度的培训与教育,对更新后的财务管理制度有培训的 记录。
6.6.1.2【C】3.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2.有人员业务培训计划和执行记录。
6.6.8.1【A】相关人员知晓医院分配方案。
6.7.4.2【C】有对员工医院价值取向的培训和教育,员工知晓率达到90%。6.8.1.1【C】2.后勤人员知晓岗位职责和相关制度,有定期教育培训活动。6.8.3.1【C】医院相关监管人员应知晓视频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卫生知识。6.8.3.2【C】3.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6.8.3.3【C】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应急职责与应急流程。
6.8.4.1【C】3.有专人负责医疗废物和污水处理工作,上岗前经过相关知识培训合格。6.8.4.2【C】2.工作人员经过相关培训合格。6.8.5.1【C】4.保卫人员知晓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
【B】安全保卫人员经过相应的技能培训。
6.8.5.2【C】
2、相关人员知晓安全保卫应急预案的相关内容和要求。
6.8.7.1★【C】2.消防安全教育纳入新员工培训考核内容,定期(至少每年一次)进行全员职工的消防安全教育。
【B】2.全员职工熟悉相仿安全常识,掌握基本消防安全技能,知晓报警,初起火灾的扑救方法,会使用灭火器材,能自救、互救和逃生,按照预案疏散病人。
6.8.7.2【B】1.定期进行培训教育,有三级安全教育卡。6.8.8.1【B】定期参加或举办相关教育培训活动。
6.9.9.1【B】职能管理部门和相关人员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章,知晓、履行相关制度和岗位职责职责。6.9.2.1【C】2.大型医用设备相关医师、操作人员、工程技术人员须接受岗位培训,业务能力考评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
【B】对医学装备使用人员进行应用培训和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A】有医学装备使用人员岗位考核和再培训机制,有考核培训记录。
6.9.4.1【C】5.相关临床、医技使用部门与医学装备管理部门的人员均能知晓。6.9.4.2【C】3.医学装备管理部门与机房的工作人员知晓防护有关要求和措施。6.9.4.3【C】2.特殊装备操作人员定期自查和检测,具有相应的上岗资格。
【A】有根据自查和检测情况改进特殊装备安全的措施并得到落实。
6.9.5.1【C】2.医疗设备操作人员经过相应的设备操作培训。
3.医疗装备部门为临床合格使用医疗器械提供技术支持、业务指导、安全保障与咨询服务。6.9.6.3【C】3.义务人员知晓医学装备应急管理与替代程序。
6.9.8.1【C】相关人员知晓本部门、本岗位的履职要求。
【B】有从事医学装备质量和安全管理员工的质量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与教育。【A】根据实际情况变化及时修订相应的制度,并有培训、试用、再完善的程序。
初探初中化学微观知识 篇7
一、联系实物, 模拟教学
学习原子结构时, 我让学生把汉堡想象成原子, 当然把汉堡上的芝麻想象成核外电子, 在学习原子内部结构时, 把原子核想象成苹果中的种子。课堂上我还拿了汉堡、苹果、刀子, 让一学生把苹果切开, 为了渲染气氛, 我对大家说:“现在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 我们把‘原子’打开了, 你们看到了什么?”同学们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我进一步提示他们, 苹果中的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讲到这, 我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原子的结构, 他们说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我接着讲述: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 核外电子作高速运动, 原子核的半径大约是原子半径的十万分之一, 原子核的体积虽小, 但原子核几乎集中了原子的全部质量, 电子的质量很小可以忽略不计。为了增加感性认识, 我做了一个比较, 如果拿原子与乒乓球比, 就好像拿乒乓球与十层大楼相比。学生听了很惊讶, 感叹自然界之微妙。
二、结合化学史知识, 再现微粒发现过程
刚才讲到切开苹果后, 同学们发现了种子, 我问学生种子能否被分开呢?同学们回答能。我进一步启发学生原子核能否分开、它是如何构成的呢?接着讲述种子相当于原子中的原子核, 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 它可以分成质子和中子。我利用多媒体放映了二战时期广岛原子弹爆炸的图片, 接着让学生阅读课本67页, 英国化学家卢瑟福发现质子、中子的实验过程。同学们好像身临其境, 参与了实验与探究过程, 仿佛“看到了”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原子核, 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课堂教学应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循序渐进, 由感性到理性, 让微观知识在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 不要把概念强加给学生, 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结合化学史的知识,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 学习科学家的探究精神, 揭开物质世界的神秘面纱。
三、利用化学教具, 培养想象能力
化学以研究物质为基础, 而物质又是由微粒构成的。讲授微粒知识时, 教师还可以借助教具、模型。学习生物知识时, 有标本、模型, 可以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 化学实验室里有各种物质结构的模型, 我们要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怎么发挥作用呢?我让他们先观察, 再拆拆装装, 拆的过程是分解, 装的过程是结合。不要小看这一拆一装, 它恰恰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外部反应。例如, 学习化学反应实质时, 我就借助教具让学生展示水分子分解成氢分子、氧分子的过程。同时启发小组讨论:这分分合合的过程, 体现了哪些化学知识?学生回答后, 我进一步总结:本过程体现的知识有: (1) 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 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2) 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 (3) 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改变, 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还能为以后学习质量守恒定律作铺垫。
四、结合科学成果, 培养学生信服度
教师单纯的说教满足不了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对微粒的存在仍有疑惑。虽然教师说了我们走到花园附近闻到花香, 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 学生听的遍数多了, 能记住这句话, 但还是不能感知分子的存在。课堂上我结合科学成果, 用多媒体放映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硅原子的图像, 以及国际上借助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在铜的表面镶嵌48个铁原子, 并将其排列成一个圆形图像。同学们看了图像后, 心服口服, 感知微粒是客观存在的。再结合生活实际讲述每天喝水、吃菜, 不知道吃进去多少个水分子、钠离子。学生在生活中建立起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 不再感到陌生, 不再感到化学知识的枯燥无味, 同时体会到生活处处皆化学。
五、通过实验, 验证猜想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通过实验可以验证猜想, 增加感性认识。例如, 学习分子性质时, 了解到分子之间有空隙, 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我鼓励大家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加以验证。有的同学把一滴红墨水滴到水中, 观察扩散过程, 感知分子运动;还有的同学利用体温计测体温, 感知微粒之间的空隙可以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通过亲手做实验, 学生参与了科学探究, 增加了对微观知识的感性认识, 不再感到微观知识那么深奥, 仿佛“看到了”微粒的真实存在。
六、归纳总结, 整理思维过程
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学生对微观知识有了感性认识, 还教会了学生总结、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过程, 理清思路, 把知识串成线, 理性归纳, 以树状图或其他列表形式呈现出来的技能。课后同学们把第三单元1、2两节知识进行了总结, 我看了几个同学的作业, 整理得很有条理性。不光学习微观知识要求学生学会归纳整理, 学习其他知识也应该这样。
“巧记妙背”初中化学常用知识点 篇8
【摘要】初三化学里有许多化学概念、知识点等需要记忆背诵,而单纯的死记硬背只会使学习变的枯燥乏味。本文巧妙地利用谐音记忆、联想记忆等,使学生记住这些化学概念、常用知识点变得简单而快乐。
【关键词】初中化学 谐音记忆 联想记忆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96-01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我们在学习化学时,首先要认识一些实验的常用仪器和药品,学习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实验室的化学药品有固体,也有液体。当我们把密度较大的块状药品或金属颗粒放入玻璃容器时,应该先把容器横放,然后把药品放入容器口,最后把容器慢慢竖立起来,使药品缓缓滑到容器的底部,以免打破容器。可以将这一过程记忆为:“一横二放三慢竖”。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把管口倾斜,再把盛有药品的药匙小心地送至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可以记忆为“一斜二送三直立”。当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常用量筒量出体积。正确的读数应该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而错误的采用仰视读数就会偏小,俯视读数就会偏大,可以理解为“仰”的笔画数比“俯”的少,所以“仰小”;“俯”的笔画数比“仰”的多,所以“俯大”,记忆为“仰小俯大”。如果采用这种错误的读数,量取液体实际体积的大小却又恰好相反。
在初中阶段,实验室制取气体有三种。包括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或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用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用锌和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步骤如下:1.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装:把药品装进试管;3.定:把试管固定在铁架台上;4.点: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5.收:收集气体;6.离:导管撤离水槽;7.熄:熄灭酒精灯。将这七个步骤的关键字我们可以谐音记忆为:“茶庄定点收利息”,这样记忆就方便多了。
世界上的万物都是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如图1所示。
如何巧妙地记住这些元素含量大小的排列顺序呢?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父母总是在为女儿的幸福操心,并慎重地挑选着中意的女婿。所以可以联想记忆为可:养(氧)闺(硅)女(铝)贴(铁)给(钙)哪(钠)家(钾)美(镁)?元素的化合价也很重要,我们需要记住一些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我们将化合价按一定规律进行分类,并编写成顺口溜如下:一价氯钠钾银氢,二价氧镁锌钡钙。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零永不变。负一氢氧硝酸根,负二碳酸硫酸根。还可以把顺口溜的前两句联想记忆为:某个家庭中有两个女儿,第一个女儿是亲生的,第二个女儿是收养的。因为偏心,家人在出嫁这两个女儿时的心理和待遇自然不一。当决定嫁第一个女儿时,心里一直在盘算哪一家来迎亲比较好,“一嫁女哪家迎亲”?;出家第二个女儿的时候,新娘子的嫁妆少得可怜,竟然连盖的新被子都没有!“二嫁养没新被盖”。化学元素与我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在人体中含量超过0.01%的元素,称为常量元素;含量在0.01%以下的元素,称为微量元素。如图2所示:
先看酸,酸都溶;接下来再看碱,溶碱有五位:钡、钙、钾、铵、钠,金庸武侠小说《神雕侠侣》里有“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那谁知道北丐洪七公的家安在哪里?因此可以谐音记忆为“北丐家安哪”?最后来看盐。硝酸盐酸硫酸盐,全都溶解看不见,除了典型的沉淀(AgCl和BaSO4),不溶水酸是考点;碳酸盐溶钠钾铵,其余不溶记心间。
参考文献:
【化学所有知识点】推荐阅读:
初中所有化学公式08-02
甲苯的所有化学方程式06-29
高中化学所有实验总结01-31
五年级所有知识点07-26
高中数学所有知识点01-19
个人所有制的知识经济05-22
所有学生05-10
土地所有05-24
混合所有07-09
武汉所有大学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