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方法(精选13篇)
中考方法 篇1
是依据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或体积差,与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变化量成正比而建立比例关系的一种解题方法。将已知差量(实际差量)与化学方程式中的对应差量(理论差量)列成比例,然后根据比例式求解。
㈡、关系法:
关系法是初中化学计算题中最常用的方法。关系法就是利用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物质间的质量关系列出比例式,通过已知的量来求未知的量。用此法解化学计算题,关键是找出已知量和未知量之间的质量关系,还要善于挖掘已知的量和明确要求的量,找出它们的质量关系,再列出比例式,求解。
㈢、守恒法: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变,因此原子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
㈣、平均值法:
这种方法最适合求出混合物的可能成分,不用考虑各组分的含量。通过求出混合物某个物理量的平均值,混合物的两个成分中的这个物理量肯定一个比平均值大,一个比平均值小,就符合要求,这样可以避免过多计算,准确而快捷地选到正确答案。
㈤、规律法:
化学反应过程中各物质的物理量往往是符合一定的数量关系的,这些数量关系就是通常所说的反应规律,表现为通式或公式,包括有机物分子通式,燃烧耗氧通式,化学反应通式,化学方程式,各物理量定义式,各物理量相互转化关系式等,甚至于从实践中自己总结的通式也可充分利用.熟练利用各种通式和公式,可大幅度减低运算时间和运算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㈥、极植法:
㈦、图解法:
㈧、巧设数据法:
㈨、十字交叉法:
溶液部分涉及有关溶液的浓缩及稀释问题的计算,计算量有时比较大且计算步骤较多,很多学生理不清思路,东一下,西一下,无从下手,如果能使用十字交叉法,对此类计算题就迎刃而解了。
㈩、估算法:
有些选择题涉及计算,像这类计算题大多不用计算出确切的数值,只要大约估算一下,再依据题目中的条件,就可得出答案,这样不但不会出现计算失误,也为解决后面的问题争取了大量的时间。
中考方法 篇2
准备阶段:反复研读考试大纲
在总复习开始之前, 教师要反复研读当年的考试大纲, 明确考点、热点和重难点, 做到心中有数。同时与前一年的考试大纲比较, 找出有变化的部分, 进行重点分析, 这样才能在复习时有的放矢, 避免了盲目和混乱。
第一轮:基础复习阶段
课本内容是根本, 不管试题形式如何变化, 但最终要以课本为依据,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这个阶段复习的目的, 是让学生全面掌握初中化学基础知识, 提高基本技能, 做到全面、扎实、系统的形成知识网络。
目前中考命题仍然以基础题为主, 有些基础题是课本上的原题或改造, 后面的实验探究题虽是“高于课本”, 但原型一般还是课本中的例题或习题, 是课本中题目的引伸、变形或组合, 所以第一轮复习必须要以课本内容为根本, 抓好单元复习, 奠定厚实的知识基础。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熟悉、熟练程度, 直接关系着中考基础分获得的多少。教师应和学生一起, 共同将各单元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 同时要重点抓好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化学用语、化学方程式的掌握。千万不能把眼光放在追逐做难题、偏题上, 否则会误导学生舍本求末, 得不偿失, 浪费了时间、精力, 而收益甚微。
在熟悉掌握课本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可以配套做一些基础性习题。通过练习, 进一步消化应掌握的内容, 巩固基础知识, 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培养学生解题思维能力, 增强学生解题运作能力。按单元复习, 避免了学生面对课本内容无从下手的困惑, 初步形成一个小的知识体系。学生就会对占70%的基础题有所把握, 取得复习的初步效果。
第二轮:专题复习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 要求突出重点。如果说第一阶段是总复习的基础, 重点在于双基训练, 那么第二阶段就是第一阶段复习的延伸和提高, 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化学能力。这一阶段尤其要精心设计好每一个专题, 每一节复习课, 注意化学思想的形成和化学方法的掌握。初中总复习的内容多, 复习必须突出重点, 抓住关键, 解决疑难, 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狠抓重点内容, 适当练习热点题型。
从中考题型来看, 近年来逐渐加强了对知识运用能力的综合考查, 选择、填空、实验、计算都是考核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从题目看, 知识都来自于课本, 并且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系统把握和理解课本知识的基础上, 应开拓思路, 放宽眼界, 把历年来的中考题型分类梳理, 按题型特征, 结合当下命题的时代性、人文性、现实性、开放性等特点, 设计专题性复习, 如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产, 环境保护, 实验探究, 信息题等, 让学生多见多练, 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开放性思维, 强化灵活运用知识解析试题的能力, 进而提高学生对知识把握程度和运用能力的档次。这一轮复习, 目的性强, 目标具体, 要把学生个性特点及时代特点, 现实生活等方面因素纳入到题型设计的范围中来, 把课本知识拓展到生活当中去, 让学生面对“题目在书外, 答案在书中”的试题时, 从容不迫, 有条不紊, 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知识, 游刃有余地解题。这样学生才能适应新考纲下的中考题型的新面孔, 学会把所学知识与时代生活联系起来, 能有理有据, 条理清晰地解答占20%比例的中档题。
第三轮:套题强化训练阶段
套题强化训练阶段, 也叫考前指导与适应性训练, 主要目的是适应中考要求, 提高应试技巧。这一阶段的重点应放在三个方面:思想方法的提炼;模拟考试的讲评;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整。以达到以下三个目的:基础知识的再次覆盖与重点强调;解题能力的实际检验与强化提高;考试经验的具体积累与不断丰富。
在基础知识和重点内容复习完后, 要做些模拟试题检查复习效果, 让学生调整心态, 振作精神。模拟考试题都是教师通过收集整理和改编的题目, 有较强的针对性, 也适合学生的特点。教师要认真分析学生的试卷, 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加以解决, 并加强这方面练习。
经过这轮复习, 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整体把握的条理性和系统性, 在训练过程中增强和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把所学知识系统地运用到具体解题的过程中, 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和理解。提高学生对各知识点的综合运用能力, 进而达到对各单元知识的有机整合的目的。这有利于学生对占10%比例的较难题的解答, 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
第四轮:回味与反思阶段
这个阶段的复习, 根据学生特点, 将基础题、易错题进行再回味练习, 抓好基础题的得分率。在考试前的一周时间, 教师把时间还给学生, 主要是让学生对基础知识查漏补缺。经过前三轮的复习, 学生对初中的化学知识和思想方法掌握得更牢固了, 但在复习过程中和学生训练过程中, 总会发现有些知识还没掌握好, 解题还没有思路, 因此要抓紧时间把这些问题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弄明白, 然后再找类似的题给学生做一做, 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 决不要轻易地放弃。这一周老师不再集体上课, 而是让学生自己提问, 老师解答。在考前最后一周, 让学生再次回顾自己平时常犯的那些错误, 当初为什么会犯, 是什么知识点出了问题, 找出问题所在, 加深印象, 力争在最后的关键性考试中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对自己的确没有弄懂的地方, 让老师帮助解决问题。通过这一个环节, 学生的自信心大增, 可以轻装上阵, 满怀信心参加考试, 并取得优异的成绩。
中考复习方法浅议 篇3
中考命题立足于各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考生复习时要回归课本,而不应一味做难题。近两年中考试题以及2008年《中考考试说明》表明,命题原则是有利于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利于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并力求稳中有变;适当增加开放性试题,力争与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比如复习语文学科时,知识积累与运用板块题量一般在5~8道题,主要考察拼音、汉字的书写、字词意思的掌握、标点符号运用、文学常识、古代诗词等。教师可指导考生归类复习,列成表格加深记忆,避免中考基础知识丢分。这一阶段复习,教师要指导学生回归教材,合理构建知识网络,点面结合,把相关知识放在一起,检查知识有无疏漏。知识网络可以是关于某部分教材的整体认识,也可以是对某个知识点的综合认识。比如化学学科考察的内容包括“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和社会发展”四个版块。但是作为化学学科基础应是:基本化学用语,常见的物质组成、构成、性质、用途和变化规律,初步的化学计算能力等内容。所以,在复习时,教师应把握好考试内容与化学基础知识的穿插,以免考试时“顾此失彼”。
同时,复习一定要有针对性,要加强薄弱学科和薄弱知识点的复习。如果某考生物理学科偏弱,应先弄清该生是不懂物理原理,还是不善于联系生活实际,然后再有针对性地配以适度练习加以提高。还应要求考生建立“错题本”,并按题型整理好,从中找出做错题的原因和规律。
切忌在这一阶段搞“题海战术”。教师应该将手头练习题、模拟试卷与《考试说明》样题进行优化组合,提供给学生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同时,也可让学生自己设计练习题,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成绩一般的学生,更要从掌握基础知识方面下功夫,尽量少做难题。
《中考考试说明》与往年变化较大之处有:
语文:作文分值减少,增加了课外阅读。相应对策是仔细阅读试题,写作检查语句是否得体通顺,争取少丢分。
英语:写作增加2分关键词和3分提纲。可以考虑让学生先写作文后提出关键词和提纲;同时,加强学生模拟听力练习,学会排除环境带来的干扰。
思想品德:注意不定项选择题及15分的小论文。注意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并注意答题时间的合理分配。
中考地理复习方法 篇4
一、关于概念的记忆应该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也就是对所有概念性的知识,以设置填空的方法,将重点词语、重点句断开,变为空,让学生在练习中填上,每个概念做上两次,应该能够掌握,要比单独记忆概念效果好,理解的快。
二、关于主要气候类型要制作成模块,归纳出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记忆,找出不同的原因,便可记住不忘。同时还要将这种气候产生的降雨情况也要做成模块附在气候的旁边,一同记忆。
三、关于人口分布情况可编成顺口溜,尽量以字词读音押韵为主,涵盖所有知识点,或者以诗的形式出现也可以达到效果。
四、行政区域的记忆可以从现有地图上,用描红的方法,将各省、市、自治区的轮廓画下来,附上该区域的重要河流,经济特点,矿产资源等,变成自己的手抄报似的,很容易记住,这项工作家长可以帮助,连续做两遍就记住了。
五、读图题也要进行归纳,将所有教材上的等温线图、气候特征图形题,自己照着画下来,标出在不同气温下的变化情况,依此拓展出气候特点、气候类型,分布地区等,实现一图贯多个知识点。
六、对中国的两大河流,要画出流经图,标出发源地、流经省市自治区,划出各阶梯的关键点,入口地,最终流入什么河(海),特别是河流上人工建设的工程有哪些,两大河流对周边的政治、经济的影响是什么要有一个总体的概述。
中考冲刺备考方法 篇5
中考冲刺备考方法(一)
屈指一算,距离我的“中考岁月”已经过去快两年了,谈一谈我在中考期间的一些小窍门,或许能为即将“奔赴战场”的学子们,提供一些帮助。
语文、英语:吃饭时即兴背诵
1、诗句、单词背诵方面。每年中考这些都是必考的,倘若这些失分的话,对于整体分数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对于基础较好,平常花的功夫较多的同学,这个时候自己就应当着重对于常写错的字,稍加留心,多写几遍。而对于基础较为薄弱的同学们,可以请家长帮着挑默一些较为重点的;或者吃饭的时候,即兴吟上两句,放松心情的同时也可以检查检查自己的掌握情况。
2、作文素材的积累。说实话,这个时候不是我们参加作文竞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有灵感就一鸣惊人,没有灵感就交空白卷。冲刺阶段也是作文素材集中积累的阶段,思考着:怎样吸纳别人写的精彩的片段中的精华语句?怎样创作出更好的片段?这些片段适合怎样的文章?片段的中心思想是什么?片段中哪些你认为特别出彩,需要强化?不妨理下思路,整理成表格形式,活学活用。
数理化:花一天看错题本
1、概念。物理化学中肯定会有考人名、考概念、考常识的题,应当把之前整理好的笔记本再横向、纵向过一遍,温故而知新。
2、解题方法归纳。这个时候就不能再进行题海战术了,找出“一模”、“二模”的卷子,因为这些题目往往是今年命题的重点和出题方向,看到题目之后,不要动笔去算,而是思考这道题它考什么?怎么解?
3、错题整理复习。因为往往错过的题对你而言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说不定就算你做上8遍10遍之后,数字改一改,还是会错的。因为这些错误往往代表着你的思路、想法趋向。我当时看我的数学错题笔记就花去了一天的时间,不过着实非常重要,那一年我数学中考得了满分。
中考冲刺备考方法(二)
第一、提前学习初三内容,培养我们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1.注意教材中的,有小框框,有小贴士,有小问题,而这些问题平时你可能都没注意过,试着回答这些问题,这些都是综合问题中的组成部分,作为综合题,只是把很多这样的基础的小问题综合在一起形成的。它能帮助你培养处理问题的综合能力。
2.很多的学校上课时习惯补充辅导资料,而不用教材的题,认为教材中的题目过于简单。其实教材里面很多题,中考中很多题都非常像,你要把那些题认真阅读,学习、分析,回过头来再到教材里面找,刚才我说的那些阅读分析、阅读学习这种能力在你复习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地就得到了培养。
第二、适当安排学习时间,强化初一、初二的知识
初三除化学以外,其它科目都会流出半年左右的时间复习,所以绝大部分知识还是在初一和初二学的,想再最后的冲刺中胜出,一定要把初一、初二的基础打扎实。认识到这一点,初三从头开始,都是来得及的。
第三、反思自己的学习效率,学会归纳、整理。
中考试题中需要归纳、整理能力,大家都知道教材里面每章后面都有详细的这一章的归纳,同学们也需要学习这种归纳方法,锻炼相关的能力。自己做一个归纳总结,将自己学过的知识按章节、知识点、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总结起来,使初中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牵出其中的任何一点,都能触动整张知识网络。
中考冲刺备考方法(三)
第一种: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他们已经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有较好的学科知识基础,他们主动学习,善于思考,有问题先自己琢磨,琢磨出结果时会和老师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琢磨不出理想的结果,再请教老师寻求帮助。这种学生能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请教老师,在老师讲解时能够注意学习和体会教师的思维方式。
提升方法
目前这一阶段,对于成绩较优秀的学生做过多的习题不是很好的选择。现阶段第一要做的就是整理错题,体会下当时的思路和正确思路的差距在哪里。第二要做的就是关注题目的细节,尤其是一些易错点比如单位的问题看看能不能在读题的过程中发现。
第二种:学习成绩中等
这类学生过于关注学习成绩,患得患失,因而形成成绩不稳定的局面。他们愿意思考,但思维常常跑偏。善于质疑是好事儿,但有时容易钻牛角尖,囿于自我的思考方式不能自拔,对老师讲的思路半信半疑。这种学生一般眼高手低,掌握知识不够准确、扎实,有时会有模棱两可的解题感觉。
提升方法
目前这一阶段,对于这一档次的学生要做的就是刷题。通过刷题,将自己的思路回归到正轨。你能刷多少题目,你的水平就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上升多少。当然题目的选择很重要,目前先不要做过难的题目,主要以历届中考题和今年的模拟题为主。
第三种:学习成绩中等偏下
好像还没有开蒙,没有奠定坚实的学科知识基础,总有知识的漏洞,到解题关键时刻出现卡壳儿现象。他们不会思考,被动地跟着老师学习,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更不会归因,即不知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基础知识不牢,反映在学习能力上就像思维短路,也在努力但成绩差。
提升方法
其实对于这类的学生而言,现在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调整心态,不抛弃不放弃,不到中考的那一刻决不放松努力。然后要做的就是关注概念,回归课本。因为中考的题目基本题占百分之七十,先做到稳七然后再保二争一。
中考语文修辞方法 篇6
对于中考中语文易混修辞方法,专家进行了详细的解析:
一、比喻和比拟的辨析
(一)反映事物间的关系不同。
比喻是以甲喻乙,两者有相似点,是相似关系;比拟是以甲拟乙,两者融为一体,是交融关系。
例1.霎时间,东西长安街成了喧腾的大海。
例2.青蛙唱着恋歌,给荷塘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例1以“喧腾的大海”比作热闹的“东西长安街”,有相似点;例2把“青蛙”模拟成“歌手”来描述,两者融为一体。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拟。
(二)表达的结构方式不同。
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出现或不出现,而喻体必须出现;比拟的本体和“拟体”成为一统,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不出现。
例3.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4.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例3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和比喻词“像”;例4只出现本体“曙色”和比拟词语“流动”。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比拟。
(三)表达的效果不同。
比喻重在用浅近的形象的事物去说明深奥的抽象的事物;比拟重在用模拟的方法描述人或物的行为状态。例3和例4能够达到各自的表达效果。
二、借喻和借代的辨析
(一)相同点:它们都用一事物代另一事物,事物本体不出现。
例1.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黎明的到来毕竟是无法抗拒的。
例2.他端起杯子,有滋有味地品了一口“龙井”。
例1是借喻,只出现喻体“黑夜”,例2是借代,只出现借体“龙井”。
(二)不同点:
1.借喻的作用是“比喻”,虽然也有代替的`作用,但总是喻中有代;借代的作用是“称代”,即直接把借体称为本体,它只代不喻。
2.构成借喻的基础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体和本体有某些方面的相似;构成借代的基础是事物的相关性,即要求借体和本体有某种关系。
3.借喻可以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
例3.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
例4.雷锋说:“大嫂,别问了,我叫解放军,就住在中国。”
例3是借喻,“害人虫”是喻体,这一句子可改为明喻:要扫除一切像害虫一样的敌人。
例4是借代,以“解放军”代“解放军中的一位战士”,这是借全体代部分。
三、对偶和对比的辨析
(一)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称”,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其基本特点是“对立”,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对,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例1.赤道弯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屠龙。
例2.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例1的结构对称,字数相等,是对偶,例2的意义相反,结构形式并不对称,是对比。
(二)对偶里的“反对”,就形式说是对偶,就意义说是对比,这是修辞手法兼格现象。
例3.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例4.敌人害怕您静若悬剑,人民信赖您稳如磐石。
四、排比和对偶的辨析
(一)排比是三个或三个以上语言单位,而对偶是两个语言单位,排比要求结构大体相似,字数要求不甚严格,而对偶必须对称。
例1.但见那DD满树繁花,一街灯光,四海长风……
上例破折号后是排比结构,如果将它改为“满树繁花,一街灯光”,或“一街灯光,四海长风”,就变成了对偶。
(二)排比经常以同一词语作为彼此的提挈语,使排比互相衔接,给人以紧凑、密集之感;而典型的对偶句上下两联是不重字的。
例2.国家要独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例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例2是排比,“要”是提挈语;例3是对偶,属于没有重字的典型的对偶句。
(三)对偶在平仄、对仗方面有一定要求,而排比则无此要求。
五、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一)反问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内容,而设问则不表示肯定什么或否定什么。
(二)反问的作用主要是加强语气,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而设问的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
例1.池水涟漪,莺花乱舞,谁能说它不美呢?
例2.谁是最可爱的人?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中考作文复习方法例谈 篇7
一.最热点话题,激活兴趣———写实感
开学时,网上有一段视频在各社交网站引发热议,它就是柴静的《穹顶之下》。作为语文老师,怎么可能错过这么好的热点素材呢?我利用开学报名那天组织全班同学一起观看了视频。然后布置了写观后感。作文交上来一看,学生对《穹顶之下》有许多感慨,每位同学的作文都600字以上,有的写了几千字。我很感动,表扬了学生的写作态度,然后上了一节《观后感写作指导课》。
怎样写好观后感呢?
我让学生回顾读后感写作“四字诀”———引、议、联、结。这四字诀同样适用于观后感。
引——围绕感点,引述材料。观后感重在“感”,而这个“感”是由观看的内容生发的,“引”是“感”的落脚点,所谓“引”就是围绕感点,有的放矢的引用原文:材料精短的,可全文引述;材料长的,或摘录“引”发“感”的关键词、句,或概述引发“感”的要点。不管采用哪种方式引述,“引”都要简练、准确,有针对性。
议——分析材料,提练感点。在引出视频内容后,要对内容进行一番评析。既可就事论事对所“引”的内容作一番分析;也可以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的作一番挖掘;对寓意深的材料更要作一番分析,然后水到渠成地“亮”出自己的感点。
联———联系实际,纵横拓展。既可以由此及彼地联系现实生活中相类似的现象,也可以由古及今联系现实生活中相反的种种问题。既可以从大处着眼,也可以从小处入手。当然在联系实际分析论证时,还要注意时时回扣或呼应“引”部,使“联”与“引”“藕”断而“丝”连。
结———总结全文,升华感点。总结既可以回应前文,强调感点;也可以提出希望,发出号召。不管采用哪种方式结尾,都必须与前文贯通,浑然一体。
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和观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一般按照“引一引”、“议一议”、“联一联”的顺序,但也完全可以“引一引”、“联一联”,再“议一议”。
考场作文中,要注意观后感的“感”可能是多方面的,要在分析、思考的基础上,选择最值得发表,感受最深,见解新颖独到,最有针对性和现实感的感受来写,一篇文章最好只容纳一个感点,其他感点无论多么好,都要忍痛割爱。明智之举是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并围绕一个感点,联系实际,谈深谈透。
讲完观后感写作方法,让学生根据观后感写作“四字诀”互评本次作文,推选优秀作文。学生热情高涨。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议论文的结构:引论,本论,结论。学生很快发现议论文和观后感的相似处。
二.最生活话题,引发共鸣———抒真情
临近毕业,特别是有少部分同学选择就读职业学校,他们将要提前离开学校时,同学们中间弥漫着浓浓的离情别绪。作为语文老师发现了孩子们的情绪怎能无动于衷呢?我决定让孩子们以“青春纪念册”为主题,记录我们最青春的三年。以“校园、老师、同学、自己”为写作对象,记录最美的青春,纪念难忘的三年。
为此,师生共同命题,设置了话题作文。如“最美校园”系列作文,孩子们走进校园的每个角落,发现她的美。如校门口那丛三角梅,怒放了整个春天。作文讲评课时进行《写景作文写作指导》专题讲座。
师生还共同设置了命题作文“青春如花”、“我为我们点赞”等。半命题作文“最_________的瞬间”,让学生学会场面描写;“最_________的人 (他/她)”,让学生进行写人作文训练。讲评作文时孩子们收获很多感动,很多友谊,很多快乐。
三 . 最熟悉课 文回顾 , 温故知新———学写法
当我让这帮即将参加中考的孩子们读七年级的课文时,他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日子仿佛回到了旧时光。我们再一次从这些学过的经典课文中汲取写作的养料。从《爸爸的花儿落了》学习多件事如何穿插照应;从《羚羊木雕》学习一件事如何写出波澜;从《荷叶母亲》学习如何借景抒情、巧用象征;从《贝壳》《蝉》学习如何把文章写深刻。在复习回顾中,孩子们做到了温故而知新,懂得如何在自己的文章中运用写作技法。
中考历史复习方法探究 篇8
一、比较法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分门别类,避免混为一团,张冠李戴。如通过比较历代封建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可理解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发展、完善、强化的过程,从而认识明清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强化是封建社会日趋衰落的表现。又如学习中国近代史中近代化探索一章,也可运用此法,比较它们在近代探索方面的侧重点,理解中国近代化探索从军事技术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历程,体会探索的艰辛和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比较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和结果,理解未触动封建制度根基是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这样比较后,学生对本章节的复习会感觉知识结构明朗、线索清楚;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让学生理解中国落后的根源所在,有助于学生消化和掌握两次事件的影响。
二、图文结合法
识读历史图片的能力,是历史学习的基本能力之一,这种方法形象直观,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通过“戈尔巴乔夫发表电视讲话”的图片,了解戈尔巴乔夫改革和苏联解体的知识;结合“林肯在演讲”“美国首都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图片,再现林肯为了国家统一,不怕牺牲的大无畏革命精神;利用“日本封建等级示意图”“美国军人登上日本土地”图,认识明治维新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进行的,利用“明治初期的小学课堂”“东京街头有了电灯”图,理解明治维新的措施及影响。
三、列表法
此法应用于同类历史事件的的复习中最有效,如复习英、法、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从背景、时间、领导阶层、颁布文件、意义方面进行列表比较掌握,归纳总结英、法、美等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异同点;复习两次世界大战时,可从原因、交战双方、开始标志、重大战役、结果、性质和影响等方面进行列表,从而认识到战争的残酷性、和平来之不易;复习三次科技革命,从时间、标志、重大发明、影响等方面列表进行比较,明白科技推动社会进步,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还可列表归纳列宁、斯大林、罗斯福的突出贡献,认识杰出历史人物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四、图示记忆法
通过图示,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既体现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又便于理解记忆,如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可从制作如下图示:
又如复习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失误、表现、影响,可以用下列图式表示:
五、综合归纳法
美国虽然只有230多年的历史,但演释了大国崛起的奇迹,将世界第一位经济大国的位置占据了一个多世纪,美国的崛起有这样关键性几步,可以归纳为:独立→工业革命→统一→第二次工业革命→改革→第三次科技革命。历史经验告诉我们:经济发展离不开科技进步,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用此法还可以日本为例,归纳出一个弱国如何走向强大。以英国为例,归纳出它如何从最早的工业强国逐渐落后于美国和日本等。
六、歌谣法
朗朗上口的歌谣可以帮助我们记住繁杂易混的历史,如“一·五”期间取得的巨大成就:鞍山轧钢开红花,解放汽车跑中华,喷气飞机翔蓝天,长江大桥武汉架,川藏公路跑屋脊,沈阳机床成就大。
此外还应该提高历史阐述能力,解答时做到史论结合。复习阶段一定要坚持进行适量的试题训练,在实践中提高解题能力,答题时要做到史论结合,既要做到“论从史出,论出有据”,更要学会选择准确的、关键的史实去支撑观点,验证结论。
总的来说,在复习时我们要抓住基础、抓住重点、抓住线索、抓住网络,融会贯通地学习历史知识,灵活的应用知识,在中考中才能高效地发挥。
中考英语复习方法 篇9
词汇复习也就是在复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一阶段,考生应该把所学的单词、短语、过去式、过去分词(不规则)等,过一遍筛子,从而达到查缺补漏的目的,同时也为词语运用和单词拼写这两道大题奠定坚实的基础,
词语运用题就去年考题而言,只要考生能在阅读短文的同时,根据文意,将词或短语的序号填入文中,使短文意思完整,就可以了。也就是说在填词的过程中,只需将原词填进去,而不需要作词形上的变化。这就要求同学们在总复习时做到:
1.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训练,掌握大量的.单词和固定短语搭配。
2.要重视语言的上下文理解,把语言放到真实的语境中。
3.要了解英语语言的背景知识和文化知识,尽可能用英语去理解英语。这样才能在解答此题时,得心应手。
单词拼写试题则不同于词语运用题,它不仅仅是单纯地测试单词拼写,而是把单词放在句子中和句子有机地结合起来,旨在考查单词的运用技巧,
因此在复习和考试中,解此题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a、如果所填的词是名词,则要注意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如果是可数名词,则要注意它的单、复数形式。
b、如果要考查的词是形容词、副词,则要注意其等级变化,特别要注意的是那些特殊的形式,像:bad,badly,ill所共用的比较级、最高级形式worse,worst;像little的比较级、最高级less,least等,更应该引起考生的注意。
c、如果是动词,则要注意其单数第三人称的形式,还有过去式,过去分词等变化,以及其非谓语动词的运用。
d、如果是人称代词,则要注意使用的是主格还是宾格。
中考冲刺三大方法 篇10
三大方法助你“赢”战中考
中考是基础性测试,它在命题过程中也考虑到了大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因此,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只要在最后阶段夯实基础,强加练习,那么在最后的考试中拿到70%的分数都不成问题。
具体到实际的应用中,名师李老师强调了三点原则。
首先,在复习的三个多月里,一定要紧跟老师的复习节奏,按部就班将基础知识重新温习一遍,同时做到课后巩固消化,在了解的基础上熟练掌握。
其次,多做一些基础题的练习,以达到在遇到不同的题型时都能迅速找到与其对应的知识点,并加以解答。李老师特别强调,学生不要一味追求高难度题型,“毕竟在中考中,这类题目的比重只占很小的一部分,真正的‘大头’还是在基础题型这一块。
最后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考场上的答题技巧。如答题卡选项不要涂错、保持书写整洁、不要超出答题范围、看清题干要求再答题、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一定要做好卷面检查等。“表面看起来这些都是细节问题,但若现在还没有培养起规范答题的意识,那么学生在实际考试中很可能就因为这些细枝末节而失去宝贵的分数。”
家有考生,家长也疯狂
孩子在备考,家长也一刻不敢闲着:帮孩子找辅导老师、打听别家孩子的考试成绩、一起研究学习的问题……现在每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着实急切,但仅有一个热切的心并不能切实帮助孩子提高分数,关键还要用对方法。
中考政史开卷考试复习方法 篇11
误区一:认为政史是开卷考试,因此上课用不着那么专心,课后也无需背书、做练习,考试时一查课本、资料就行。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其实,开卷考试虽然可以翻阅课本和资料,但是课本和资料上并没有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归纳和整理才能在答题时游刃有余。所以课本和资料只能起到参考和辅助的作用。而且,开卷考试试题难度较大,题目较灵活,注重对学生的审题、理解、运用、辩证思维、发散思维等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如果学生没有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不注重多种能力的培养和应用,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是不可能的。
误区二:政史考试是开卷考试,带到考场上的资料越多,考试分数就越高。这种认识是错误的。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考试时虽能带资料入场,但如果你带了一大堆资料,而且不熟悉,这样只会把时间都浪费到找资料上,最后可能什么也没找到,考试时间就到了。因此在复习的时候,资料不用太多,只要一两本,但是必须看熟。
二、明确阶段目标,制定复习计划
1.第一阶段,理清脉络,夯实基础。
大约用两个月的时间,对照中考指要的要求认真梳理五本教材的知识点,构建知识网络。每堂课都要安排一定的时间检测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设计的问题绝大多数可源于课本,少数问题侧重思维方法的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整体感知书本,了解主要知识点的分布,保证在考场上翻书时能迅速找到答案,提取需要的信息。
2.第二阶段,关注热点,提高能力。
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教师要选择与社会实际、学生实际联系密切的热点问题编制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进行专项训练,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知识,理清基本答题思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应试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第三阶段,综合训练,确立信心。
多次模拟考试进行综合训练,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及时批改、反馈,有选择地讲评,查漏补缺;盘点以往的习题,再次扫描重点题及易错、易混题;收集耳目一新而且难度适中的题,增长学生的见识。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做好考前准备。
三、加强考试研究,把准中考方向
1.认真研究考纲。
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对考试的范围、性质、目标要求、考试内容及能级要求等都做了详细的说明。对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对待。
同时,要抓住学科内核心的、基本的知识,特别是那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重点,一定要讲透,甚至要围绕相关热点问题展开讨论、拓宽思维,从而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着力研究考法。
在复习时,教师应该参考其他开卷考试地区的考卷,以材料为载体、书本知识为基点,侧重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和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创造性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准确把握中考命题走向。
作为教师应研究整个考试发展动态,研究近几年其他开卷考试地区的考题。做到对考点与考试重点的熟练掌握,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指导学生做好复习工作。
四、指导学生准确把握答题方法
1.认真审题,读懂题意。
要认真审题,读透试题所给的材料,找到材料中有用的信息,看这些有用的信息与课本中的哪一部分内容有关系,这对做好试题很有帮助。看准要求回答的到底是什么问题,这个问题与课本中的哪些知识点有联系。做到这些基本上就能找准试题与课本知识的结合点了,组织答案时就不会跑题了。
2.联系教材,从教材中寻找观点。
开卷考试中的主观题,往往是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因此必须重视教材,平时还要注意积累知识,收集课外信息资料,不能“丢了书本”。因为开卷考试的试题多以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答案的要点可能隐藏在教材中,所以要取得好成绩,平时必须在教材上下工夫,多读、多看,只有读懂、读透教材,并记住教材中的重要知识点,考试时才能应对自如,才能避免答题时答非所问。
3.确定答题范围,注意知识的条理性、系统性。
主观性试题选材范围广,具有强烈的时代性。答题时,要注意试题提供的材料和所涉及的时代范围,以利于选择相应的知识组织答案。主观性试题很难在教材中找到现成的答案,这就要求学生提高分析归纳问题和对知识的整合能力。运用材料提供的信息多层次、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理清答案思路,找出与教材的结合点,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分序号、分段落组织好答案,避免丢三落四。
4.使用学科书面语言。书写规范。
回答问题时,要用政治术语。要用恰当规范的政治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要精练、准确、富有说服力。同时卷面要干净整洁,语言要规范流畅。
五、中考备考方略
1.高度重视基础知识,做到融会贯通。
分析近几年中考试题可知,最能体现课改方向、命题趋势的开放性试题,答案几乎都源于教材中的知识点。“题在书外,理在书中”就是这个道理。而选择题、判断题、简答题等更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要求。因此,我们在复习时一定要以教材为主,重视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理解。
2.瞄准热点,强化专题训练。
政治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多以热点问题的形式加以体现。如: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加强道德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等等。都要进行专题训练,以增强学生的分析运用问题的能力。
3.注意题型训练,提高答题技巧与能力
在平时的练习、复习训练中,教师一定要教会学生如何读题、审题,要找出关键词、看清题目、找出相关知识点。事实上,很多学生往往没掌握方法就急于答题,这是很不可取的。对答题规律的掌握、技巧的训练也应引起我们的重视。比如,对试题中那些自己熟悉的、会解答的,就不必再查阅相关资料,采用闭卷答题以节约时间;对于必须借助教材或教辅资料解答的试题,则应充分利用手头的资料完成答题。
4.抓好模拟训练,提高应试能力。
中考历史复习方法与策略 篇12
近年来, 历史中考的最大变化是由传统的闭卷考试改为“双开”考试。即考试形式为开卷, 考试内容、答案和评价也是开放的。考试内容开放, 历史考题的各种材料来源不拘泥于教材, 多是“观点在书中, 材料在书外”;答案开放, 试题答案不是惟一的, 而是多元的;评价开放是与内容开放和答案开放相应的。
开卷考试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新课程关注学生个体、张扬个性的理念, 有利于学生从记忆繁琐的历史知识和现成结论中解放出来。开卷考试侧重能力立意, 注重学生知识迁移、能力运用的考查。为教与学拓展了空间, 使学生多角度思考、分析、解决问题, 逐渐形成习惯, 能力也得到了提升。根据这一特征, 制定科学的复习方法, 为学生提供最适合的学习策略, 十分必要。
一、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对照考试大纲, 关注课程标准
“教学目标”是指教学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结果的标准。它既包括教师教到什么程度, 也包括学生学到什么层次, 它是具体的、可操作的、可评价的。课堂教学中只有制定出科学、适用的教学目标, 才能更好处理、整合教材, 选择、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安排教学活动, 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因此,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 中考历史课堂复习教学目标的制定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1. 对照考试大纲, 明确课堂教学范围
《考试大纲》是我们复习备考的依据, 它明确告诉我们历史学科命题的依据、原则, 考试的内容、领域和范围、试卷结构、难易度、考试方式和时间。因此, 只有充分把握《考纲》, 才能使中考历史课堂复习的教与学更具针对性、有效性。
2. 依据课程标准, 突出主干知识, 注重基础性
《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做了明确的界定, 为我们把握知识的深度和能力的层次, 提供了标准。因此, 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准确把握其对知识与能力的目标要求, 才能恰到好处地做好中考历史复习。既要避免知识与能力复习不到位, 也要避免“过度教学”, 增加学生负担。
二、选择合理的课堂复习内容:突出主题, 贴近生活、贴近社会、渗透地方性
课堂教学内容是实践教学目标的最重要客体, 合理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是历史复习教学要解决的最重要课题。中考历史课堂教学内容包括6本历史教材和福州乡土历
略
史, 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 要学生灵活掌握教材所承载的大量历史信息是不现实的。所以,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优化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突出主线, 凸显主题, 深化课堂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说, 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直接关系到新知识学习的效果。因此, 构建清晰深刻的历史课堂内容结构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1) 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线索清晰的课堂知识网络。
历史教材承载着大量的历史信息, 学生在课堂学习中, 积累了大量的基础知识。我们在课堂复习中, 要善于引导学生挖掘教材内容, 构建较为系统的课堂知识网络体系。在构建课堂知识网络过程中, 归纳、质疑和比较是十分重要而有效的三种复习方法。如对同类、同一时期或同地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现象进行归纳识记, 并在此基础上再提出问题。例如在复习改革类“商鞅变法”时, 教师提出以下七个问题:“一、什么时间;二、什么地点;三、什么人;四、做了什么;五、怎么做;六、这样做的结果如何;七、同类或相似的历史现象还有哪些。”采用这样的方法, 就可以避免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 学生能把分散、孤立的知识点联系起来, 构建课堂知识网络。
(2) 理清发展脉络, 营建主题鲜明的课堂内容结构
课堂教学内容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并紧紧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教学, 学生才有可能清理课堂头绪, 并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历史专题教学中, 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按历史知识体系, 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如在复习《中国外交事业的成就》时, 突出“独立自主和平外交”这一主线。通过对“20世纪50年代, 周恩来对和平外交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 新中国外交的突破;21世纪初, 中国多边的成果等史实加以归纳、整合, 能够充分反映建国六十多年来我国外交事业“从走出去、迎进来到全方位外交”的发展过程。这样引导学生构建一个层次分明, 结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框架和思维体系, 便于牢固掌握。因此, 要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课堂教学要有主线, 复习内容要有主题, 这样才能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2. 关注时政热点, 联系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教学内容
历史是一门人文学科, 内容丰富, 包罗万象。我们在让学生掌握教材历史事实, 培养历史思维能力的同时, 还要在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时政, 了解国内外大事, 让学生认识历史和现实生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去年试题涉及的社会热点和重点问题有:中菲黄岩岛涉海之争、中日钓鱼岛归属之争、科技革命等。
如【2012年山东菏泽卷第17题】以“中菲黄岩岛对峙”为切入点, 涉及“海权”、“海洋”、“海军”等涉海问题, 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焦点。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创新思维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具有知识迁移能力, 创造性学习历史, 做到学以致用。
针对上述情况, 教师在复习中, 要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如在复习“中日关系”专题时, 可以从唐朝与日本双边友好交往、明朝与日本的冲突、甲午中日战争和抗日战争的结果和原因、中日关系健康发展的根本问题、中日应该怎么做?参拜靖国神社, 修改历史教科书等事件说明了什么?安倍政府提出修宪的目的何在?学生从中回顾史实, 调整视角, 通过讨论的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 既关注了时政热点, 又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充实课堂复习内容, 同时学生也牢固掌握了知识, 提升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将乡情题材, 渗透地方性的乡土历史, 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近年来, 中考历史考题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知识点, 将中国历史与乡土历史有机结合起来, 地方发展与中国历史的发展联系起来, 贴近学生生活, 增强历史乡土气息。通过乡土历史的考查使学生对家乡产生亲近感, 真实感和自豪感。在课堂教学中, 要融入乡情题材, 引导学生关心本地区的发展, 激发学生热爱、建设家乡的情怀,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历史课堂复习中, 对每一阶段的中国历史与福州乡土历史教学进行有机渗透, 也是非常必要的。如在复习“近代化的探索”中, 就要把福州乡土历史的“林则徐、林觉民、严复”等人物事迹与之相联系。
三、提炼科学的课堂复习方法:精讲精练、提升能力
教师课堂教学得法, 学生才能比较容易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我认为教师在课堂复习中要注意两个问题:
1. 注重精讲,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任何教学都离不开“讲”, 但最关键的是教师应该怎么讲以及讲什么的问题。
历史中考复习一要精讲, 教师要点拨地讲清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以及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能够准确把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本堂课的基本内容;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余地, 不可“满堂讲”。二要讲到“点”上。这里的点, 主要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的点拨, 教师的“讲”要选择突破口, 以点带面, 以简化繁, 提高时效。三要讲出教师自己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如复习“三次科技革命”, 讲到“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的危害”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审题, 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 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2. 讲究精练, 巩固课堂教学效果
在初中历史中考复习中, 训练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我们反对“题海战术”, 同时反对只讲教材放弃训练的极端。但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要讲又要练, 教师精选练习就显得极为重要了。以便学生跳出“题海”, 减轻学习负担, 提高练习的针对性、有效性。
总之, 历史中考复习要讲究策略。教师要通过科学的复习方法指导学生, 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引领学生分层复习, 逐步推进, 通过牢固掌握基础知识来提升自己的分析能力。
摘要:历史中考模式已经从闭卷考试改为开卷考试, 针对这一特征, 历史课的复习已不再拘泥于教材复习, 而要让学生在牢固掌握基础知识基础上, 提升历史学科基本能力。教师可通过确立有效的课堂复习目标、选择合理的复习内容、提炼科学的复习方法三个途径, 引领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分析、领悟, 实现复习目标, 提高复习效率。
关键词:中考历史,有效复习,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胡军哲.《高考复习在课堂》——文综历史科复习策略【J】中学历史、地理教与学2008年第2期
中考总复习方法指导 篇13
(2010-04-11 07:59:27)转载 标签: 分类:他山之石
考研 教育 中考 思想方法 数学思想
研究研究样题考什么,看一看这些会多少,做到心中有数。在薄弱环节下功夫,对不会的重点突击。
数学:规律意识类试题将成主流。将会事半功倍。
中考数学命题“抓基础,重过程,渗透思想,突出能力,强调应用,着重创新”的指导思想不会改变。试题立足于学生发展,考查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思想方法、基本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观念以及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通过科学地设置开放性试题、动态探究性试题、阅读理解题等新题型,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考查,加强对数学活动、数学知识发生过程的考查。
目前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命题新特点主要有:
(1)在数与代数式领域中,规律意识类试题将成为主流。规律意识类试题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进行自觉的探索,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更好地理解代数式的意义和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近年来,规律意识类试题在各地中考数学试题中都有体现。
(2)在几何证明的领域中,试题难度降低,将从以往的论证为主转向发现、猜测和探究为主。让学生从常见的几何图形中提出问题,并通过对问题的探索,发现数学规律。代数方面,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日渐普及,运算能力的要求有所降低,尤其是一些较为繁、难的计算题目没有出现,中考数学试题的计算量都很小,这也是中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3)考查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试题将成为命题的方向。开放性、探究性试题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新意识,增加创新题型,突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成为最具热点的问题之一。(4)关注实际生活,重视课题学习。近年来,许多试题都不是局限于对知识本身的考查,而是重在创设一个新颖的情境,考查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灵活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复习以教科书为蓝本,几点建议:
1、重视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巩固和提高。
尽管近年来中考数学有许多新题型,但所占分值比例较大的仍然是传统的基本问题。在备战中考的第一阶段,应以教科书为蓝本。特别是对基础题的复习,应该通过典型例题、习题的变式复习达成目标。
2、重视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主动参与观察、实验的活动,通过比较、分析、归纳、类比、抽象等思维过程,完成知识的猜想和证明。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又学习到创造的策略和方法。
3、加强模拟练习,强化对知识的掌握和答题速度、节奏、经验等方面的积累训练,训练考试能力。
有的学生平时成绩很好,但考试时发挥不出来,这个问题可通过加强训练来解决。用与中考试卷结构相同的试卷进行模拟训练,在复习中要注意规范训练,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
4、正确对待新课标删减的内容。
一方面,新课程标准删去了利用弦切角定理、相交弦定理和切割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证明;相应地,平面几何试题转而考查学生对几何事实的理解和合理的推理能力,明显地降低了几何试题的难度。另一方面,代数中一元二次方程知识的专项考查削弱了,只要求解简单的数字系数的一元二次方程。但知识点可以减少,思想方法并没有减少,同学们应正确对待。
数学新课标与原来义务教育时的教学大纲相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今年的中考必然会加强这些方面的分量,需引起我们的重视。
第一,从试题的题型来看,总题量减少,主要是减少了客观性试题中选择题的题量,但主观性试题的题量有所增加,以此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过程和利用数学语言解决数学问题的水平;
第二,从各知识板块所占比例来看,将《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运用》单独列成一个知识领域,明显地增加了这两块内容的分量,从中也可以看出,实用性、综合性将是今年命题的方向;
很重要的一点是,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必须改变忽视统计内容的错误观念,加强从图、表、文字等题设条件中,通过准确阅读信息,进行去伪存真的信息筛选、整理的训练,提高信息处理的能力。
第三,从考试目标来看,在《空间与图形》这一知识领域中,降低了几何证明的要求,而增加了《尺规作图》、《视图与投影》、《图形与变换》等需要动手操作的内容,以此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题要有思路
下面举例讲讲解题思路。
例:通过实验研究,专家们发现:一个会场听众听讲的注意力指标数是随着演讲者演讲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演讲开始时,听众的兴趣激增,中间有一段时间,听众的兴趣保持平稳的状态,随后开始分散。听众注意力指标数y随时间x(分钟)变化的函数图像如下图所示(y越大表示听众注意力越集中)。当 0≤x≤10时,图像是抛物线的一部分,当10≤x≤20和20≤x≤40时,图像是线段。
(1)当0≤x≤10时,求注意力指标数y与时间x的函数关系式;
(2)王标同学竞选学生会干部需要演讲24分钟,问他能否经过适当安排,使听众在听他的演讲时,注意力的指标数都不低于36?若能,请写出他安排的时间段;若不能,也请说明理由。
分析:这是一道结合实际情境的函数阅读题,联系生活实际,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是新课标的最大改革之处,必然是中考的重点。而且这类试题不仅联系实际,更能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观察分析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等各种能力,因此成为近几年中考的热点。
本题要求学生根据函数图像对数据作出分析与计算,主要考查的数学知识是函数的相关知识,比如待定系数法求函数解析式,图像上点的横、纵坐标的意义等。
虽然知识点很基础,但是本题的得分并不高。一方面学生对题意理解不清,无法理解条件中“24分钟”、“注意力的指标数都不低于36”的含义,不能正确应用到分段函数中;另一方面(2)问中“注意力的指标数都不低于36”写成“y≥36”后,计算也遇到了困难,许多学生不会求解相应的不等式,其实如能结合图形,把y≥36转化为函数图像上的点的纵坐标何时不小于36,问题就很容易解决。
在解此类问题时,首先一定要认真阅读、理清材料的脉络,然后再寻找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建立恰当的数学模型(如方程、不等式,函数),在复习中必须改变只重形式题、证明题,忽视实际情景的状况,加强解实际问题的适当训练。
此外,开放题、探究题等等题型都是必须要掌握的,限于篇幅就不讲了。只要我们在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严格按照《考试实施细则》、紧密依靠课本、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练习,夯实基础,重视能力,每一位考生都一定能在今年数学中考中取得优良成绩。
初三中考总复习时间紧、任务重,在短短的时间内,如何提高复习的效率和质量,是每位初三学生所关心的。为此,针对数学中考总复习,我谈一些自己的想法,供大家参考。
防止走偏(一)研读《命题细则》,数学中考,会延续这几年的命题思路,重视从整体上把握数学,灵活应用数学,重应用、重能力、重创新,实现和新课程标准的无痕迹的“软对接”。在整个总复习过程中,要不时对照《细则》和样卷,反思自己的复习内容,防止走偏,随时、及时调整复习的方向。不留隐患
(二)梳理概念,夯实基础,形成结构
在中考总复习时,一定要归纳和梳理教材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数学≠做题,千万不要忽视最基本的概念、公理、定理和公式的记忆和辨析。特别是选择题,要靠清晰的概念来明辨对错,如果概念不清就会感觉模棱两可,最终造成误选。因此,要把教材中的概念整理出来,对容易混淆的概念更要彻底搞清,不留隐患。有的同学恰恰在这方面不注意,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归纳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虽然教材中没有专门的章节介绍,但却渗透在初中三年数学的全过程之中,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更高层次的数学。近几年杭州市数学中考试题非常重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包括:数形结合思想、函数与方程思想、转化思想、类比联想类比归纳的思想、分类讨论思想、统计思想和换元法、配方法、待定系数法、消元法、降次法、参数法、构造法等。
忽视数学思想方法的复习和整理,这是很多同学复习中成绩总是上不来的根本原因之一。同学们在总复习时,应该对每一种思想方法的实质,它所适用的题型,包括解题的步骤都要熟练掌握。
联系现实(四)综合运用知识,提高自身各种能力
初中数学能力层面上主要考查:数感和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中考将更重视对数学与现实联系的考察,关注对获取数学信息能力,数学交流能力,以及“用数学”,“做数学”的意识的考察,开放型、应用型、信息获取型、实际操作型、规律探索型等新问题可能出现更多,对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平时做题时应做到深刻理解知识本质,加强审题能力的锻炼,适当练习热点题型,才能做到变更命题的表达形式后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复习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反思总结,如复习的经验教训,解题的心得体会等等。编制错题集深入纠错,是被很多同学证明行之有效的复习方法。把你历次考试,特别是初三下学期来的重要考试、模拟考试中不会做的题、做错了的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查找原因,改正错误,可以将试卷进行重新剪贴、分类对比,从中发现自己复习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对其中那些反复出错的问题可以考虑再做一遍,以绝后患。在中考前,特别是临考的前几天就不必系统地对每门课再复习了。
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都是中考最重要的东西,最基础的东西,充分利用这45分钟,就是把中考最重要、最基础的东西抓住了。
教师的中考总复习通常会分为三个阶段:全面基础复习、专题复习和模拟训练阶段。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夯实基础,必须全面复习,练习要覆盖所有的考点,落实双基;第二阶段侧重于重点和难点的复习,强化能力和数学思想方法;第三阶段主要是进行适应性训练,避开难度过大的问题,增强自信。同学们应明确每一阶段的重点,掌握复习节奏与进度,配合好教师,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语文
现在训练“审题能力”:拿到一道题,先思考它要考你什么,再思考你要答什么
语文:每一道题都有“考查点”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关键,语文是中考的第一门学科,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在中考总复习阶段,我们发现学生同样用功,但收效却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有的学生把复习重心仅仅放在搜集各种资料,做大量模拟试题上,结果事倍功半。
分析以往中考和模拟测试题,其实丢分的原因通常不在知识积累上,而在不清楚“考查点”:某道题究竟要考什么,自己要答什么,怎样答才合乎要求。我们认为比较好的做法是:
一、明确“考查点”,探索解题思路。
复习时要十分清楚中考“考查点”,每做一次练习,都要清楚这次训练和《考试说明》中哪一部分有关系,弄清楚中考语文的试卷结构,清楚每一部分的考查重点,清楚每一道题的“考查点”。也就是经常问问自己这道题考查什么,进而想一想针对这样的“考查点”,相应的解题思路是什么,解答的要求是什么,避免出现的问题是什么。
一定要把自己的复习与《考纲》联系起来,自觉地把每一次解题过程和“考查点”联系起来。经过训练就会形成这种能力,在见到一道考题时就容易做到“第一反应迅速到位”,并且在解题过程中借助以往对应考点的解题思路来推知未知。尤其是在中考复习的最后阶段,能够既“学”又“思”,就能不“惘”不 “殆”。
例如课外文言文的考查,是以课内文言文阅读为基础的,它是课内文言文学习的延伸和扩展,是课内知识在新的语言环境中的再现。我们要把课本上的文言文读熟、读懂,最好能达到看到一个文言实词就能想起在哪篇文章接触过的程度。与此同时,选取一些浅显的课外文言百字短文作训练。
特别要关注《考纲》中新的“考查点”,研究新试题的特点,针对性地设计一些训练来提高自己做这类试题的能力,从而有效提高复习实效。如今年的“古诗鉴赏”内容,其实在高考中是常考点,复习中可借鉴其复习方法。
注意你的“失分点”
二、关注“失分点”,制定“个性化复习方案”。
我们平时的语文复习,基本上是按照学校统一的复习计划进行。临近中考,还应该根据自己经常的“失分点”,有针对性地复习。
如把自己平时做过的若干卷子作一番分析,找出自己丢分频率较高的类型题,进行重点突破。如果觉得自己平时在现代文阅读上丢分较多,就重点突破现代文阅读,通过多做几次现代文阅读训练,摸清自己解题思路上存在的问题,积累一些解题经验,增强阅读题突破。
又如作文,平时我们训练的重点往往在怎样打开作文思路上,这无疑是有道理的。但是,如果我们忽视了减少“失分点”,也会让成绩在一点一滴中流失:有的同学不注意作文试题是否有“自拟题目”的要求,造成丢分;有的同学无视作文的字数要求,结果被扣字数分;有的同学不注意作文的卷面要求,字写得让阅卷教师看不清楚,会大大影响作文成绩。这些看似小问题,其实中考无小事,这里丢一点那里丢一点,就会发生“木桶效应”,导致成绩上不去。
中考在即,我们应该找到能够收到最大实效的复习领域,在这些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三、重视心理训练。
中考复习训练不要只关注解题训练,还要重视心理训练。临近中考,有些同学可能会产生一种焦虑心态,这个时候,要多给自己发出一些正面的暗示:“工夫不负苦心人”“中考和平时的考试没什么大的区别,只要正常发挥就可以了”等等,从而稳定学情绪,增强信心。
“夫战,勇气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语文:鉴赏,就是去判断每一首诗歌的情感
词语配对用,信息要筛选逻辑分析和意境分析都要会
从历年中考及近阶段模拟考试情况看,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表现出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下:
基础题:缺少语境分析意识。
阅读题:信息筛选不准确,概括不完整。
诗歌鉴赏题:分析鉴赏能力薄弱。
写作题:审题立意能力薄弱。
解题过程分析:
(1)分析语境:与选项对应的词语是“愿望”一词。(2)理解词语含义:“怀抱”意为“心中装有”,“拥抱”意为“搂抱”。(3)在理解词义基础上确定两者的不同点。(4)确定答案:与“愿望”一词搭配的宜为“怀抱”一词。同理,与“精神食粮”搭配的宜为“滋养”,与“身心发展”搭配的宜为“健全”。
得分要领:先选择有把握的两项,再用第三项作为验证,提高选择的准确性。如:先确定“怀抱”和“滋养”两个选项,初步确定答案为“C”选项,然后用“健全”一词作为验证。现代文阅读:准确筛选信息
试题分析:“两个人的谎言”具体含义是什么?
考查要点:重要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
易犯错误原因分析:信息筛选不准确,表述不够简洁扼要。
解题过程分析:
(1)确定阅读范围。词语的具体含义往往在上下文中可以找到。只要确定阅读范围,找准相关句子,进行一定的改造即可。解答该问,在第三段中找到“女生手背上居然在流血”,“是他,不小心用纸划的”两句。
(2)改造筛选句,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谎言”是指“男生不小心用纸划破了女生的手”。得分要领:在上下文中找到与“重要词语”内容相一致的词语或句子,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诗歌鉴赏:分析思想情感
试题分析: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考查要点:分析诗歌表现的思想感情。
易犯错误原因分析:分析能力薄弱,概括不完整。
解题过程分析:
(1)筛选关键语句。抓住“始盛开”三字。(2)分析意境。在分析关键句子基础上,思维层层推进。通过分析,得出结论:在“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情况下,山寺桃花盛开时间之晚,表现了作者在不经意间发现山寺桃花的“惊喜”之情。用同样的方法,发现:作者在意境描写之后,紧接着在抒情句中用一个“恨” 字流露了作者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答案:表达了作者发现桃花的惊喜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留恋之情。
得分要领:从意境分析和抒情句中分析思想感情。
写作:注意审题立意
试题分析:以“收获”为话题,写一篇话题作文。
易犯错误原因分析:审题立意不到位。
解题过程分析:(1)分析材料,审清话题内涵。概括材料,分析得知:男孩幻想下一个蘑菇会比前一个蘑菇大,于是一路丢弃,最终一无所获;(2)确定角度:可以从“过程”与“结果”关系等角度阐述话题“收获”的内涵。(3)用相应的材料表述自己对话题的见解。得分要领:审题立意为先,相应材料紧跟。
语文:重文本•重语言•重表述
洋溢人文精神•细节决定成败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在中考取得好成绩,首先要对中考的特点和难点进行分析,并相应地运用策略,各个击破。
1.突出能力考核。
试题材料以课外为主,重在考查语文能力。材料完全出自课内,只有辨认字音和名句默写,各3分;课内外结合的,也只有辨析别字(3分)、成语使用(3分)和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理解(4分)。其余均来自课外。
语言运用的考查要点为字音辨认、别字辨析、词语选用、成语使用、句子连贯、标点运用、名句默写、关联词填空、语病修改、句子仿写。重双基、重积累、重运用、重综合。现代文阅读的考查要点为筛选重要信息、理解词句含义、概括内容要点、归纳文章中心、分析写法作用、评述作者观点。重文本、重语言、重整体、重表述。
2.洋溢人文精神。
无论是现代文阅读还是文言文阅读,都非常强调和突出人文精神,2005年中考现代文阅读散文《井绳》,写父亲“打捞水中的月亮”的事,强调人要有美好的精神向往,要具有丰富的精神世界,从情感熏陶、思想启迪、审美享受的角度命题。科技文《“神木”的奥秘》,科学家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开神木之谜,从科普知识、科学认识、科学态度的角度命题。文言文阅读《墨翁传》,写墨翁临财不拘,洁身自好,鞭挞弄虚作假、追名逐利,赞赏洁身自好,讲究道德品质。无一不洋溢着人文的关怀。近几年考试难点分析 从近几年阅卷的结果来看,在语文知识运用、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和作文四大块内容中,失分率比较高的是现代文阅读,其中的词语筛选、要点概括、写法分析、观点评述等题,得分率最低;失分率次高的文言文阅读中,虚词理解、文意理解,得分率比较低;而平均得分率比较高的语文知识运用题中,标点运用、语病修改又是其中失分率最高的两题。
主要问题:
1.基础不够扎实。比如“语言运用”块,常用标点符号的使用和常见病句的类型,有的同学没有掌握,在判断和改错的时候,自然就不够敏感,往往发生错误。再如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也需要扎实地掌握,才能正确地翻译和判断。对这类题目的内容,该整理的整理,该归类的归类,亲自动手,动手就是复习、巩固的过程。
2.忽略语境的提示。语文材料的特点是词不离句,句不离篇,语境的暗示作用对成语运用、句子连贯、仿句写作、虚词理解等,都有积极的提示作用,可是有的同学却往往忽略语境的提示,在答题时常常抓不住主要内容,出现偏题情况。对此,我们要善于正确理解、分析具体语境,从语境中把握题目要领,找到问题答案。
3.忽视文章主题的存在,这是阅读扣分的主要原因。对此,我们除了要具有原文意识和主题意识外,还得有主题意识,就是要了解每一道题的分析都要和主题联系起来,这样的思考才有的放矢,才不会偏离文本。首先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其次,应当注意挖掘文章的主旨,如散文阅读,应特别注意文章的题目和议论抒情性文字的提示。
4.转述概括能力较弱,表述不够规范。常见情况一是要点缺失,应当注意对阅读的整体把握。二是表述不规范,应当注意阅读表述的要求,如是要求 “分点概括”,还是要求“用原文阐述”;有的题型如观点评述题,往往要求结合原文评述,可是这个要求却往往被学生忽略;另外表述应尽量避免繁琐,力求简洁明了。
复习的相应策略
1.时间控制策略。
“语文知识运用”这块内容,虽然分值不大,但却有相当多的一部分记忆的内容,这块内容虽然不能决定差距,但如果不把握,就会和其他同学拉开差距,所以应尽量争取掌握。在掌握这块内容时,推荐大家从认知规律着手来进行复习。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报酬递减率”的规律,记忆的内容如果在第6天和第14天再次得到强化,人脑往往就不再忘记,或者忘记得比较少。所以在这部分内容的掌握时,应注意控制好复习的间隔时间。
2.“少就是多”策略。
3.合作商讨的策略。教师应该成为你最有价值的合作伙伴,同学应该成为你最方便的合作伙伴,相互商讨,有助于发现典型问题,对彼此的积累和掌握都有好处,信任和合作,将使你获得双赢的学习效果。
4.细节决定成败——写作提高的策略。
写作宜从小处、细处着眼,小题大做,以小见大。语言要生动,也要注意细微处的描述,运用多种描写,包括细节描写,是提升写作分值的重要方法。
真情作文,感动阅卷老师
语文学习,重在平时的积累和领悟。很多考生在进入初三总复习阶段后,总是觉得找不到复习的头绪,无从下手。其实,只要考生在复习阶段能够突出重点,在模拟训练中强化正确的审题意识,并注重发挥自身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完全可以提高语文成绩的。
下面是我们总结的“三轮复习法”。
第一轮:纵式复习
即分册复习。这一轮的复习目的是以教材为本,查漏补缺,彻底扫除知识结构中理解上的障碍,对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和归纳,过好课本关,掌握好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一轮复习时间15天左右,我们采用以下方法:大胆取舍复习内容,把每册书作为一个复习体系,按照注音、同义词辨析、成语解释、标点符号、修改病句、古诗文默写、文言文实词与虚词等分类进行复习。学生进一步明确要求,同时就这些内容会出现哪些问题及怎样应对,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方法,用以避免盲目复习。
第二轮:横式复习
也就是以《教学指南》为复习范本,复习时间是30天左右。此轮复习是专项复习,按照《教学指南》知识点的分项进行复习,是中考复习中最关键的一轮复习。
1、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
基础知识及语言运用上的知识点多,考点也多,但只要复习到位是最有成效的。因为在第一轮的复习时已进行了分册复习,所以第二轮的复习只需将各册的知识分门别类进行训练即可。
2、阅读训练(现代文阅读与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是中考复习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通过复习学生要提高认读能力(对文字的感知认识和辨析能力),理解能力(这是阅读的核心),质疑、迁移和创新能力。
我们通过对近几年的中考试题研究发现:中考现代文阅读体裁以散文为主,题材丰富,意蕴深刻,强调整体感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因而我们在复习时要让学生涉及到每一类型,但又不能面面俱到。
学生在复习时做到突出重点,抓住难点,授予方法。具体方法如下:精心选取阅读材料,主要选取意蕴深刻、对学生有情感教育作用的、能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有引导作用的文章;精心挑选问题,着重是具有层次性、能考查学生对整篇文章融合贯通的理解和把握能力,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文言文阅读在中考命题中除了取材课内的文言词句外,还有故事性强、有一定启发意义、难度适中的课外阅读文段。在试题设计上“言”“文”并重,即既考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和把握。
近几年来,文言文的阅读开始重视对文意的理解、分析、概括、评价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在阅读训练时的重点也就在这一方面。
3、作文训练
我们主要训练学生“看材料、命题目、找生活”的能力。培养学生解读“话题”的能力,做到能够把握“话题”的指向性,能够深入挖掘话题的内涵,进而作文可能的、可行的立意范围,然后再结合自己的生活、学习的经历、感悟确定具体写作框架,最后就可以沉浸其中,组织语言缀连成文。
作文贵在“真情”。尽力使文章饱含深情或充满激情,做到感动自己,感动读者!同时,我们还让学生限时作文,养成迅速作文的好习惯。
第三轮:总复习
即通过综合训练,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应考能力。英语
每天抽时间精做1至2篇阅读理解及完形填空; 120分的试卷预计平均分值87分
英语:最近两个月一直保持良好语境
把握题型特点,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复习安排三个阶段:
系统复习阶段
时值4月中旬,大多数的学校、同学已完成这一复习过程。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基础与这一阶段的复习反馈情况,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入专项复习阶段。专项复习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