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自然之道(精选8篇)
10、自然之道 篇1
课前交流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养过小动物吗? 生:养过。
师:有谁养过金鱼啊?
师:看来我们班的养育专家真不少!我可真是找对人了。在这里,我有个问题想请教你们,前段时间,老师也养了两条小金鱼,过年走亲访友几天回来后,看到我的两条金鱼还在快活地游来游去,当时,我心想:这两天,可把我的两条小金鱼饿坏了,于是,赶紧给它们大把大把地喂食。可是没想到,第二天它们却死了。这是为什么呀?(生纷纷举手)师:你告诉我? 生:它们胀死了。师:你告诉我? 生:一次吃了好多。师:你也想告诉我? 生:也可能是被胀死的。
师:谢谢小专家的指点!我可真糊涂。原来给鱼喂食也是讲规律的。像我这样,一次喂得太多,急于求成,反而会害了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发生在大自然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请看老师写课题。板书:自然之道 师:请同学们齐读一遍。生:自然之道 师:在这里,“道” 是什么意思? 生:规律 师:对,“道”就是规律。“自然之道”就是—— 生:自然的规律
(评点:教师用自己的生活经历,采用向学生请教的方式,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又激发了学习兴趣。)
师:声音真好听。那这篇课文想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自然规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把书打开,翻到35页。在读文之前,老师有个要求: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大声地读一读初读要求。
生:齐读“初读要求”
师:好,带着这个要求把课文读一读吧!
师:都读好了。下面,谁来说说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1:太平洋绿龟让我们给糟蹋了。师:这个词用得真好!
生2:这篇文章讲了游客极力要求向导把幼龟抱到大海去,可是向导把幼龟抱走不久,成群的幼龟都从巢穴鱼贯而出了。师:不错,你读了几遍? 生2:一遍
师:一遍就知道讲了什么,真不错。生3:讲了游客们不懂得幼龟的自然之道,还引起幼龟成群而出,结果被食肉鸟吃了。师:啊,你真会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真棒!
师:那这篇课文讲的是我和七个同伴以及一个生物学家向导到南太平洋的加拉巴哥岛旅游。在海岛上,他们见到了几种动物,你们想知道这些动物长得什么样吗? 生:想
师:一起来看吧!(投影出示)师:这是—— 生:海龟
师:太平洋绿龟,用一个词来形容它? 生:绿
师:还有呢? 生:庞大
师:这个词用得真好!接着往下看。这是—— 生:幼龟
师:太平洋绿龟小时侯,也用一个词来形容它。生:小。
师:那文中会怎样形容它呢?
生1: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师:你也找到了。
生2:太平洋绿龟的体重在150公斤左右,幼龟不及它的百分之一。师:都找出来了,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师:150公斤左右有多重呀? 生:300斤
师:哦,相当于我们5、6个同学合起来体重那么重。哦,真重啊!大自然真是神奇啊!师:我们接着往下看。这是—— 生:海鸥
师:文中所说的食肉鸟中的一员。师:这是—— 生:鲣鸟和海鸥
师:这两个词你们读得很正确。在这篇课文中,有很多词语不好读,老师把他们找出来了,考考你们!谁第一个接受挑战?嗯,这位小姑娘。生:读词
师:读得很正确,挑战成功!挑战者2号,你来!生:读词
师:还有同学想读。那么这样吧,我们男女同学来比一比,有请男同学。(男生齐读)
师:女同学倒着读。(女生齐读)
(评析:通过引导认识文中的动物开始进入识字、学词,为进一步学文打下基础;读的方式多样、灵活,能达到检测自读效果的作用。)
师:啊呀,老师让你们倒着读、顺着读、跳着读,都没有考倒你们。36位状元真棒!在这些词语中,有些词、有些字是要我们会写的。其中,这两个字写起来有些复杂。(投影出示愚
蠢)老师想让你们仔细地看一看。这两个字是什么结构? 生:上下结构。
师:像这样的字,上面的笔画比较多,下面的笔画比较少,我们写的时候要注意上宽下窄。来看老师写:“愚”字上半部分的最后三笔是竖、提、点,同学们跟着我写。下面的心字写得扁一些;“蠢”字上面是一个“春”,下面两个虫也要写得扁一些,还要靠紧。同学们,请你们漂漂亮亮地把这两个字写在课题边上吧!(同学写字,教师巡视,适时评价)师:都写好了吗? 生:写好了。
师:我们把这两个字再读一遍。生:愚
蠢
(评析:重视写字,抓住字的关键笔画进行重点指导,适时评价,学生有收获。但笔画规则不恰当。)
师:看,字不但会读了,而且我们也会写了。这样,这两个字就被我们牢牢地记住了。同学们,这两个字出现在文中的哪句话中呢?请快速地把它们找出来吧!师:啊,找得可真快!晶晶,你说!生: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师:找得完整吗?
生:我们很快知道: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在这里,有个标点——冒号,它不能单独地成为一句。我们一起来读。生:读
师:看这里,蠢和事组成了一个词——。生:蠢事
师:同学们,你们觉得什么事是蠢事呢? 生:好心办坏事。
生:帮助别人帮了倒忙。生:好心反而办坏事。生:做了不该做的事
师:刚才老师说的自己大把大把地给金鱼喂食,做的是—— 生:蠢事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寓言故事——揠苗助长,其中的种田人把禾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做的是—— 生:蠢事 师:那,请同学们看课文,文中的我们做了什么蠢事呢?请你们细心地读,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吧。(指名说)
生: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师:这位女同学,请你说。
生: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
生: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让我们一起来好好地看这一段话。(投影出示)请同学们齐读一遍。(学生齐读)“那只先出来的幼龟,原来是龟群“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便会返回龟巢。那只幼龟被向导引向大海,巢中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以为外面很安全,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出。” 师:那么,从这段话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我知道幼龟原来是有“侦察兵”的。师:幼龟原来是有“侦察兵”的,你真会读。
生:我也知道了幼龟原来是有“侦察兵”的,而且幼龟很聪明。
师:同学们,是啊!它可不是普通的幼龟,它是龟群的侦察兵。它遇到危险,会自己返回龟巢。
师:而我们不知道,我们干了—— 生:蠢事
师:请同学们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齐读)师:这只幼龟它出来干什么呀? 生:它出来侦察。
师:你是从哪段知道的? 生1:——
师:不要紧,坐下听别人说。
生2:那天我们上岛时,已近黄昏,很快就发现一只大龟巢。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
师:真会联系上下文读书。她读得是第几自然段? 生:第三自然段
师:让我们一起来看这只幼龟是怎样执行它的侦察任务的吧?(投影出示第三自然段内容)“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男同学先读。(男同学齐读)师:这幼龟,它是怎样侦察的呀? 生:这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xuè)。师:巢穴(xué)
生: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还有人想说
生: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师:“欲出又止”是怎样的行为? 生:出来一下又进去一下。生:想出去但又停止不动。
师:下面我们用手表演一下欲出又止。想出去又停下脚步。从这个动作中,我们感受到当时幼龟什么样的心理? 生:犹豫的心情 生:恐惧的心情 生:踌躇的心情
师:它这么踌躇,它这么犹豫,有没有道理? 生:有
师:从哪个方面看出来?
生: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它感受到了危险。是啊!这只幼龟,它很犹豫,是因为它觉得很危险,可是我们却要抱走它。我们干了—— 生:愚蠢的事。
师:来,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那只幼龟,让我们读出当时幼龟犹豫的心理和危险的气氛吧。生: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我们读书啊,就要这样入情入境。这只幼龟被抱走,其他在巢穴里的幼龟看到又会怎样呢?来,我们来看这幅图。(投影出示)
生: 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师:什么是“鱼贯而出”? 生:一队接着一队出来。生:像游鱼一样出去。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我是根据“鱼贯而出”这个鱼字理解的。
师:很好,你真会理解。像幼龟这样一个接着一个出去叫做—— 生:鱼贯而出
师:来,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只幼龟被抱走,其他幼龟也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我们干了一件—— 生:蠢事。
师:请同学们看到课文,把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一起读一遍。然而,预备读。生:“然而,接着发生的事情„„于是争先恐后地结伴而行。” 师:从以上文字,我们知道是谁抱走幼龟的? 生:向导
师:向导是干什么的? 生:指导别人来游赏的。师:你的课外知识可真丰富。生:引导的。
师:那会读书的你们知道文中说他不仅是位向导,还是一位—— 生:生物学家
师:你们知道吗,生物学家是干什么的? 生:专门研究动物的。生:研究生物的。
师:是呀,生物学家是对动物、植物非常了解,也很有研究的人。他肯定不会向老师那样糊涂呀。可是他抱走这只幼龟呢?来我们好好地读这一句话。(投影出示)一起读。生: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幼龟,朝大海走去? 师:这里有个词—— 生:极不情愿
师:同学们真会读书。从这个极不情愿,你知道了什么? 生:向导其实根本就不想抱那只幼龟。师:那你是怎么理解极不情愿这个词的?
生:向导他是生物学家,他知道自然规律。他为了让大家知道自然规律,牺牲那只幼龟来告诉我们。
师:你真会读书啊,还加上了自己的理解。我们从这个此“极不情愿”,大家都知道什么意思啊?大家一起说。生:很不情愿。
师:很不情愿,非常不愿意。那么是什么原因使他非常不愿意抱起这只幼龟呢? 生:向导的冷淡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
师:哦,这是课文的第四自然段。一个人在说,一片呼喊,在呼喊什么呀? 生:不能见死不救。
师:我们要救这只幼龟,是我们觉得这只幼龟很危险。我们要救完全是出于我们的一片怜悯之心,出于我们的一片同情之心,出于我们的一片好心。
师:可是,我们好心救起这只幼龟,却使其他的幼龟得到了错误的信息,争先恐后地爬向大海。我们干了一件—— 生:蠢事。
师:然而,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从巢口到大海的这一大片海滩满是成群的幼龟,这时候他们又遭遇到什么呢?请看。(投影出示课文插图)这是文中描述的一幅场景,你看到了什么? 生:成群的食肉鸟在吃海龟。
生:那些潮鸫、海鸥,还有鲣鸟在吃幼龟。
生:数十只幼龟已经成了潮鸫、海鸥,还有鲣鸟的口中之食。生:食肉鸟吃得很饱。
生:食肉鸟把海龟全部给叼走了。师:那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生:幼龟在叫喊。
生:发出欢乐的声音响彻云霄。生:它在食肉鸟口中挣扎。
师:孩子们,你们都入情入境了。文中又是怎样描写的呢?(投影出示)谁来读? 生:“不一会儿,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 生:“黄昏的海岛,阳光仍很明媚„„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 生:“这时,数十只幼龟已经成了潮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师:来,让我们把第七自然段齐读一遍。(生齐读)
师:这时候的我们不仅心里早已明白,而且不由地说出来了。(引读)生:“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师:这里有两个标点。注意,这什么标点? 生:感叹号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感叹的语气。
师:我们感叹什么呀?我们感叹“数十只幼龟已经成了潮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师:让我们感叹道—— 生:“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师:一只幼龟被救了,可成群的幼龟却被害了。“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读)生:“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师:一只潮鸫被我们赶跑了,可数十只食肉鸟却吃得饱饱的,它们发出欢乐的叫声,响彻云霄。多么令人悔恨哪? 生:“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师:我们做了些什么?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师:这时这位向导,这位生物学家向导,这位亲手抱起那只侦察兵的向导,也情不自禁地发出悲叹。来,课文哪一自然段描写了? 生:第八自然段
师:来,一起读一遍。(生齐读)生: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这里有个词——悲叹,悲叹和感叹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要用悲叹呢? 生:更恰当一点。师:怎么恰当呢? 生:悲伤
师:这时,向导心里会想些什么?
生:他们会想:如果我们先前没有抱起那只小龟,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师:是啊!这时候向导的心情是非常的—— 生:低落 师:非常的 生:难过
师:那让我们一起来悲叹,师领读。
生:齐读“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伤害。”
师:为什么?为什么好心救起一只幼龟,却害了成群的幼龟? 师:为什么是我们的好心却变成了蠢事呢?你想说。生:因为是我们不懂得自然规律。生:因为自然是有规律的。
生:因为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评析: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体会词语的意思,抓住重点句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让学生换位思考,体会幼龟的心理、我们的“愚蠢”以及向导的“悲叹”,从而,更深刻地领悟到不仅要懂得自然规律,更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这个道理。)
师:是啊,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我们人类在面对大自然应该怎样去做呢?这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自然规律呢?让我们下节课深入探究学习。
(评析:结尾处设疑感慨,把学生引向课外,激发探究的欲望。)
总评: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彭老师在课中意图抓住文章中重点词句,让学生能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与学生互动学习中,指导学生理解词语、掌握方法等,初步感悟人类遵循自然规律的重要性。整堂课,彭老师演绎得比较顺利,也表现出较全面扎实的语文教学基本功。下面就谈谈这堂课的亮点及教学建议。三大亮点:
1、巧借生活,激发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彭老师巧借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入手,由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导入,采用向学生请教的方式,拉近了学生的距离,初识“自然之道”,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强烈愿望。
2、以学定教,授之以渔。
彭老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预设教学环节,在认识海龟、幼龟时,让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在介绍太平洋绿龟的体重时,教师比较,相当于5、6个同学合起来体重那么重,形象生动;另外,还指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看图、做动作等方法理解词语,让学生习得方法,学会学习。
3、抓重点词句,品读感悟。
彭老师整堂课抓住“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天啊!看我们做了些什么!”等句和“愚蠢”、“鱼贯而出”“悲叹”等词来组织教学,采用换位思考、想象和朗读等方式感悟我们好心办了坏事,感悟向导的后悔莫及,最终领悟我们不仅要知道自然规律,还要自觉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三点建议:
1、在检查自读情况时,一定要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完整,否则会让人感到凌乱或不完整。
2、识字教学要根据具体的字的特点来指导,“愚”和“蠢”很明显就不符合“上宽下窄”的规则。
3、在体会向导的“极不情愿”时,应联系上下文,紧紧抓住向导说的“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接着启发学生想象说:假如你是向导,在听到“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声时,你又会怎么做呢?在交流中感悟向导的“明知故犯”,为学习领悟后面向导的“悲叹”打下情感基础,这样对比更加强烈,主题得到升华。
(责任编辑:焦斌)分享:喜欢
阅读(954)┊ 评论(1)┊ 收藏(1)┊转载(2)┊ 喜欢▼ ┊打印┊举报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圈子
转载列表: 转载
转载是分享博文的一种常用方式...前一篇:《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堂实录(赛课01号)后一篇:《种子的梦》课堂实录(赛课03号)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 如何编写家谱?[发评论]平易近人talkp 向着某一天终于要达到的那个终极目标迈步还不够,还要把每一步骤看作目标,使它作为步骤而起作用。......歌德08时57分18秒2011-8-7 08:57举报删除分享回复(0)
发评论 看成语,识人物| 怎么区别专修专念和杂修杂念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记住登录状态 昵
称:
分享到微博
评论并转载此博文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收听验证码
匿名评论发评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前一篇
《跨越百年的美丽》课堂实录(赛课01号)后一篇 > 《种子的梦》课堂实录(赛课03号)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不良信息反馈 电话:4006900000 提示音后按1键(按当地市话标准计费)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14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X选择其他平台 >>分享到
含“”的博文含“”的博主含“”的音乐含“”的视频最近喜欢了的博主: 加载中„Qing博客转载原文采编长微博为了您的账号安全,请绑定邮箱 分享到新浪Qing分享到新浪微博关闭
幻灯播放 分享到X 腾讯微博一键通新浪微博QQ空间搜狐微博新华微博手机网易微博开心网豆瓣网手机快传人人网天涯凤凰微博朋友网微信QQ好友更多平台...(133)bShare
10、自然之道 篇2
《自然之道》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大自然的启示”中的重要一课。课文讲述了作者到加拉巴哥岛进行生物考察, 因不知情帮助幼龟“侦察兵”下海, 导致成群的幼龟得到错误信息成了食肉鸟的美餐的故事。故事让我们知道了要了解和尊重自然规律, 要知道违背自然规律的严重后果, 不能好心干坏事。文题中的“道”就是启示、规律, 看不见摸不着却真实存在。可借本案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借助故事叙述, 揭示启示规律的写作方法。
【教学目标】
1.自学认识本课的7个生字, 会写1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把握文章大意, 能通过多次不同形式的朗读得到启迪。
3.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 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启示、规律。
4.了解大自然的神奇, 产生探究自然规律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识题触“道”
师: (板书课题) 请大家读读课题, 这个题目有点文言的味道, 请说说你对题目的理解。
生:大自然的道理。
师:好。这个“道”除了理解为道理, 还可以怎么理解?
生:启发、启示、启迪、秘密……
师:这个单元就是“大自然的启示”, 开篇第一课《自然之道》很有代表性。请大家回忆, 平常父母、老师会怎样给大家讲道理呢?
生:一直讲, 有些唠唠叨叨的。
师:讲道理的方法很多, 唠叨是最差的一种。老子通过著述, 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孔子通过和学生对话, 给后世留下了《论语》;庄子通过讲寓言故事, 为我们留下了《庄子》。本文作者伯罗蒙赛尔通过讲述一个真实经历的故事让大家自己去体悟。你觉得, 要让读者从故事中归纳总结出道理, 对撰写故事本身有什么要求呢?
生1:故事要真实, 要有意思。
生2:要感人。
生3:要把故事讲清楚, 要有意义。
生4:最好还要含蓄一些, 不要像有些同学写作文时拼命地喊口号, 或者在结尾的时候集中写几句所谓的“道理”。
师:说得好。不管怎么样, 写清故事, 让别人读懂故事, 这是首要的, 关键的。 (板书:写清故事)
【评析:开篇不俗!以“道”入课, 缘“道”究文。让学生通过读题并结合言语表达的原有水平, 简单接触“道”, 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无意间提及的《道德经》《论语》《庄子》, 皆为“文以载道”之极品, 顺手捎带, 妥帖自然。更为重要的是, 教学一开始, 教师即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 将话题指向“文”如何“载道”, 旗帜鲜明地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全盘托出, 直接聚焦于故事“怎么写”, 而不是故事“怎么读”。】
二、读文寻“道”
1. 初读, 归纳故事大意。
师: (幻灯出示:海滩幼龟侦查嘲鸫啄食愚不可及) 请大家读读这些带生字的词。
(生读词)
师:大家在预习的基础上, 用上这些词, 说说这篇课文究竟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生:海滩上一只幼龟先出来侦查, “我们”害怕嘲鸫啄食幼龟, 就把它送到大海中, 导致大量幼龟得到错误的信息被吃掉, “我们”做了一件愚不可及的事。
师:很好, 这就是用关键词帮助我们归纳课文内容。你自己也能在读课文的时候画出一些关键词, 之后借助它们的提示来归纳课文内容。请和同桌相互说一说你们归纳的故事大意。
(生试说)
师:我们看见一些会读书的人一边读书一边用笔圈画, 作批注。今后我们也要慢慢养成这样动笔阅读的习惯。今天我们就学会一个很具体的方法——圈画出关键词帮助我们掌握课文内容。关键词没有固定, 因人而异。谁圈画了不同的关键词?
生:我圈画了本课中一组四个字的成语:踌躇不前, 若无其事, 鱼贯而出, 愚不可及, 气喘吁吁, 自然之道。
师:真不错, 只要看到这些词就基本上能说出故事大意了, 而且都是四个字的词语, 积累后也能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一举两得。要想从故事中得到启发, 了解故事大意就是第一步。恭喜, 你们做到啦!
【评析:既是识字教学, 又是词汇积累;既是策略渗透, 又是迁移运用。整体感知环节, 将积累、运用与阅读策略教学巧妙地结合起来, 简洁、高效。】
2. 再读, 寻找载“道”的重点段落语句。
师:全文一共8个自然段, 你觉得哪些自然段中隐藏着“道”呢?这些段落有个特点, 就是并不一味讲故事, 而是有些语句比较直截了当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生1:第四自然段, 很明显地讲到了自然之道。
生2:第八自然段好像也讲到自然之道。
师:很可贵的发现。故事内容只是个骨架, 要想打动读者, 给人启发, 还要靠语言, 要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多注重语句的表达, 接下来请一起关注文中值得咀嚼的言语表达的细节吧。 (板书:关注细节)
【评析:既观照整体, 又关注细节。故事, 要有骨架, 更要有血肉;故事最精彩之处, 必定是作者“载道”之匠心所在。何老师显然深谙此“道”, 因此在感知整体之后, 让孩子们将注意力集中在精彩的细节上。更值得称道的是, 关注的不是情节细节, 而是言语表达细节, 接续了开课提出的教学目标——始终关注“载道”。巧妙地渗透了写作要义, 让学生体会细节之于故事的重要性。】
三、入文悟“道”
1. 研读第四自然段。
师: (幻灯出示: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 其中一位焦急地对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向导的冷淡, 招来了同伴们一片“不能见死不救”的呼喊。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 朝大海走去。那只嘲鸫眼见到手的美食丢掉, 只好颓丧地飞走了。) 第四自然段中确实直接说了“道”, 就在对话中, 我们先来读读吧, 男生读导游的话, 女生读“我们”的话, 注意括号中的提示语, 读出对话时的语气。
【幻灯出示:
(焦急地) “你得想想办法啊!”
(若无其事地) “叼就叼去吧, 自然之道, 就是这样的。”
(呼喊) “不能见死不救”】
(生分角色读对话)
师:请女生代表说说“我们”为什么这么着急, 甚至要呼喊。
生:因为一只嘲鸫正用尖嘴啄幼龟“侦察兵”的头, 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师:原来你是出于拯救幼龟的爱心啊。男生呢?派代表说说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
生:自然之道啊, 就应该是这样的。它被吃了就能救更多的海龟。
师:可是你为什么不坚持自己的想法, 还是极不情愿地抱起海龟朝大海走去?
生:大家说我见死不救, 我是怕大家误解, 也怕丢面子。
2. 接读第八自然段。
师:看看大家的好心, 究竟带来什么结果呢? (幻灯出示:不一会儿,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发出欢乐的叫声, 响彻云霄。我和同伴们低着头, 在沙滩上慢慢地走。向导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危害。”)
生:结果海龟死得更多, 伤亡惨重。
师:这是向导说的一句意味深长的话。一起读读, 仍旧请大家注意提示情感的词语。【幻灯出示: (悲叹) “如果不是我们, 这些海龟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
(生读句子)
师:这样的结果让你有什么感触?
生:悲伤, 难过, 后悔……
师:原来, 这就是一个“好心办坏事”的故事。到此, 你们应该能明白文章所说的自然之道是什么了吧。
生:优胜劣汰, 让生物自己求生, 不能违背自然规律……
师:假如我们早就知道这一“道”, 你会怎么说, 怎么做?请先介绍你所代表的身份。
生1:我是游客, 我不会让向导抱海龟进大海。
生2:我是考察团的科学家, 我会静静观察。
生3:我是游客, 我不会讽刺向导。
生4:我是向导, 我不会做那件蠢事, 不会管别人怎么说。
……
师:说得好。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道”就有“独立而不改, 周行而不怠”。人类只有顺其自然, 不要刻意而为。违背了自然之道, 是要受到惩罚的。即使你是出于好意, 即使你是为了维护所谓的面子、尊严, 也会得来恶果。大自然遵循着既定的法则, 这是谁也更改不了的, 这就是“道”的力量。
【评析:此环节的教学, 教师紧扣“载道”重点段, 通过分角色朗读, 批文入情, 引导学生走进故事, 水到渠成地让学生领悟“道”, 难点化解如羚羊挂角, 无迹可求。在朗读过程中, 始终关注提示语, 揣摩不同人物在不同场景下的心情变化, 此即关注“言语细节”。】
3. 品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师:大家之所以能有这样的体会, 全凭作者的描写。为了牢牢记住这个教训, 请大家自由读读对这个惨痛过程的描述吧, 但愿这样悲怆的记忆, 那个血色的黄昏能为我们敲响警钟。请自由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生自由读第五至第七自然段)
师:作者有意识地详细描写这个不堪回忆的悲惨过程, 就是为了给我们留下深深的记忆。请找一找, 这三个自然段中哪些细节描写让你过目不忘, 给你心灵带来深深的震撼。也许是一个词、一句话或是一段经历。
生1:“鱼贯而出”“成千上万”这些词说明了海龟数量多, 之后死得也很多, 太惨了!
生2:“愚不可及”“蠢事”, 这两个词直接说出了作者后悔的心情, 没有人用这样的词形容自己, 除非是后悔到了极点。
生3:我还从第七自然段中对向导和“我们”抢救海龟的动作描写, 如“气喘吁吁”“赶紧”“迅速”中体会到, “我们”越是着急, 就说明海龟的损失越大。
师:这些都是正面描写, 请大家看看这些地方, 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描写方法。
(幻灯出示:淤黄昏的海岛, 阳光仍很明媚。于不一会儿, 数十只食肉鸟吃得饱饱的, 发出欢乐的叫声, 响彻云霄。)
你觉得, 为什么在这么惨烈的情况下, 作者还要描写阳光的明媚和欢乐的叫声?请对比读一读这些语句。
(幻灯出示:淤从龟巢到海边的一大段沙滩, 无遮无拦, 成百上千的幼龟结队而出, 很快引来许多食肉鸟, 它们可以饱餐一顿了。于这时, 数十只幼龟已成了嘲鸫、海鸥、鲣鸟的口中之食。)
生:这些描写更加衬托出海龟死亡的悲惨事实。
师:读到这里, 你心情如何?
生:更加悲痛、失望、难过……
师:有什么感受想要说一说吗?
生1:早知如此, 何必当初?
生2:我们实在太愚蠢了。
生3:是我们杀害了海龟啊。
……
师:是啊, 这就是一种反衬的写法, 从反面衬托。看来作者是个写作高手, 一正一反对比着写, 为的就是给你一些刺激, 让你有所启发。《论语》中说:“不愤不启。”要想获得启示, 就要让你的思维活跃起来, 情感调动起来, 看来作者借助他高超的写作技巧做到了。今后我们也要注意在描述事件过程时, 要做好细节描写, 激情激思, 让读者有所触动。 (板书:激情, 激思)
【评析:本环节教学引导学生从果探因, 研读细节。在情感、情绪被充分调动、激活的情况下, 学生自悟其“道”, 不需教师生硬说“道”。同时学生也从教学过程中逐步了解感受了作者用故事、用精彩的细节揭示道理的写作要义。内容理解和形式揣摩无缝对接, 教学实现了双效。】
四、出文说“道”
1. 就“道”说“道”。
师:请你结合本课的学习, 说说你对自然之道的理解。
生1:自然之道就是大自然中本来就有的道理, 不能更改。
生2:要顺其自然。
师:说说你了解的和自然之道有关的真实故事, 可以是顺其道获得发展, 也可以是背其道遭到恶果。
生: (略) 。
2. 迁移文“道”。
师:说说看, 如何借用这些真实的或自己虚构的故事, 让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明白道理呢?
生1:要讲清楚故事。
生2:要注意故事细节, 这些细节的地方要讲得有声有色。比如写写对话、心理活动。
生3:还可以用正反对比的方法写。
生4:我觉得也要适当总结一下。
生5:我同意, 但是我也提醒大家, 总结的时候不要说得太生硬, 要像本文中向导说的那样, 点到为止就好了。
【评析:本环节属于总结归纳、迁移运用。从学生的发言中能感觉到他们学有小成, 阅读能为写作服务, 目标指向写作并初步达成。如第二课时, 教师让学生在说的基础上练写故事, 那么指向写作的教学目标, 就能更好地达到。】
总评:
如果我们把何捷老师的这节阅读课当做“故事”来读, 那么, 此课也一定承载着何老师心中的“语文之道”。窃以为, 何老师这节课, 至少藏着如下“语文之道”。
一、“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课程的本质
《语文课程标准 (2011年版) 》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清晰而科学的界定, 它告诉我们, 语文教学的最终指向, 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
长期以来, 广大一线教师将“理解语言文字”当做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因此, 我们的语文课, 往往太多地围绕课文内容, 热衷于“十万个为什么”式的问答。这样的课, 正如王晓春老师说的“教者跟着作者跑”。阅读教学的面貌, 长期难有真正的突破。对此, 何捷老师有清醒的认识, 他认为:“‘写作本位’就是‘人本位’, 语文教学之目的就是养护儿童言语生命, 使儿童能通过言语表达展现自我本色, 通过言说来证明自己差别与其他个体的真实存在。因为言语表达与人的生命血脉相连, 所以我们的教学当以言语生命意识的培育为本。‘写作本位阅读教学’观照下的备课, 教学都应力求做到‘目标指向写作, 让阅读与写作在同一点上双重聚焦。’……让学生更为深入体验文本的写作秘妙, 解读文本中蕴藏的写作密码。”
注重语文实践, 何老师能有这样的认识, 实在难能可贵。这一教学主张富有前瞻性, 与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不谋而合。因为有了这样的认识, 何老师才得以在教学中大胆取舍、举重若轻。
教学中, 他始终围绕“文”是如何“载道”的这一核心目标, 迤逦而行。入课伊始, 即提出研究“怎么写”的教学目标。继而, 沿着“整体感受、关注细节——朗读体验、缘文悟‘道’——就‘道’说‘道’, 迁移悟‘道’”的思路, 将研究“怎么写”进行到底。一节“写作本位观”下的阅读课, 就这样鲜活地呈现于我们的面前。
二、“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自然之道》是小语教材中比较出色的一篇文章。一波三折, 扣人心弦, 情景交融, 耐人寻味, 富于阅读的张力。教学中, 可开掘的点很多。
面对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 很多教师往往会纠结不已, 无从取舍。看看这段, 好, 看看那段, 也好, 于是从头到尾, 蜻蜓点水地将课文过一遍, 教学目标多而杂。究其根源, 是教师没有把握文本的特点, 确定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何捷老师他没有面面俱到, 而是大刀阔斧地取舍。他将“学习文章的表述方式, 学习如何在叙述故事中揭示启示、规律”作为本节课的核心目标展开, 整个过程酣畅饱满。其余跟目标无关的点, 他一概忍痛割爱。这样的割爱, 需要勇气, 更需要智慧。
这节课, 给我们以这样的启发:语文教师, 一定要善于取舍。教师要抓住语文学习的大目标, 不忘紧扣“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教学。涉及具体的课文时, 需要教师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 紧紧围绕“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 根据文本的表达形式和人文意蕴, 确立相对集中的、切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目标。目标要做到集中简洁。只有目标集中简洁, 教学才能做到简约而丰满。“伤其十指, 不如断其一指”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目标集中, 并不意味着学习过程就一定单调。在教学预设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多功能性, 尽力做到“以一当十”, 努力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显得慧意玲珑。是谓“弱水三千, 只取一瓢饮”。
三、“简约, 并不简单”
何捷老师的课, 是很简单的。你看不到精美的课件、煽情的音乐、优美的导读。一切都是那么质朴, 朴实得就像一节家常课。
但是, 我们分明从这表面的简单, 领略到一种丰富的“不简单”。整节课, “言近”而“旨远”, “辞约”而“旨丰”。这节课, 从目标的制订到内容、方法、手段的选择, 尽可能地简洁, 学生有了更多的言语实践机会;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生生对话, 师生对话, 学生与教材编者的对话, 也有了更充分的时间。从课录看, 简单的设计, 生成了不简单的课堂。何老师深知, “精简”之后, 板块少了, 头绪少了, 内容集中了, 那么指向教学核心目标的板块就可以精雕细刻, 重锤敲打, 教学也由此走向了丰满。
“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生” 篇3
无独有偶。时下普洱茶“疯狂”蹿红,更是让人懵懂。据新华社的消息:由60多人和6辆车组成的“盛迎”队伍,护送着一方出自故宫博物院的“百年普洱贡茶”,北京隆重始发,辗转各地,直至云南,声势浩大,如迎“国宝”,普洱茶热令人费解莫名。近年来,普洱茶价格狂涨了数十倍甚至百倍。膜拜者说,“世界各国医学证明普洱茶十大功效”,包括降脂、减肥、降压、抗动脉硬化、防衰老等,乃至“杀死癌细胞、抗突变、防癌功能”。给人一种感觉,“普洱茶更像灵丹妙药”。经台商的炒作,普洱茶“越陈越香”的说法几乎成为坊间的“信条”。茶肆流传普洱茶“云南产,香港卖,台湾藏”的说法,收购陈年老茶之风吹遍神州大地。一位茶专家无奈地说,“一块普洱茶放了多少年,很难说清楚,别说一般消费者了,就是我们也不是很懂普洱茶。”一位作家说,“普洱是茶,毫无疑问。可是,原本很普通的普洱茶被一通‘热炒’之后,我们还真不敢喝了。”“硬是把一个好端端的大众茶饮弄成了‘古董’,说成了‘灵芝草’,变成了‘收藏品’,这一大突破性的‘变革’,让普洱茶就不是茶了。”
比普洱茶更具神力的当属有“天下第一草”美名的冬虫夏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里,对其药用功效的记载不过是,“补肺益肾,止血,化痰。用于久咳虚喘,劳嗽咳血,阳痿遗精,腰膝酸痛。”然而,在“美食家什么都敢吃的粤人”炒作下,产于青藏高原的冬虫夏草,零售价格已每克高达269元的天价,比黄金还要贵。有记者在广东几家有代表性的商场调查,“1公斤3000条普通档次的虫草零售价在8到9万元之间,而1公斤1800条的虫草则要卖到20多万元。”可谓“炒股票炒楼盘不如炒虫草”!医家认为:冬虫夏草不是“神药”,更不能包医百病,也不是人人都适用的。更何况服用一两次虫草也达不到强身壮体的效果。“重利之下必有勇夫”。记者用凝重的笔触,描绘出一幅悲怆的“采虫草图”:每年的采挖虫草季节,整个青藏高原,到处都是成群结队的采挖大军,几十万人,浩浩荡荡。他们在高原上安寨扎营,不放过每一寸土地。于是,在人类的饕餮之下,大有竭泽而渔之势,“上个世纪70年代,在青藏高原,曾经有过每平方米挖出102条虫草的记录。时至今日,别说一平方米,就是在几百平方米的草甸内也难觅到一根冬虫夏草。呜呼!这不是“自毁家园”吗!
自然之道 篇4
自然之道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丰富见闻,寻找发现身边的自然规律。
4、懂得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道理。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动物世界》这个节目你们喜欢看吗?在动物界乃至自然世界,有许多有趣的现象,这些现象给了人们不少的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一篇关于动物世界的课文。(板书:自然之道)
二、自学质疑,熟悉生字新词
1布置自学要求。
(1)读生字,抓字音、偏旁、笔画、字形。(出示生字卡片)(2)读生词,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3)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4)再读课文,把不理解的地方圈上记号。2检查自学情况。
(1)找出容易读错的字,强化练习。
除此之外,你还有哪些字音要提醒大家注意?
(2)读读生字,找出哪些字形容易写错,重点指导。
啄:部首是口,右边的第六画是“丶”,这一点不能弄丢了。蠢:上部是“春”字,一撇一捺要写长些,盖住下面的两个虫字。愚:部首是“心”,上部的第七画“丨”要通下来。
滩:部首是“氵”,右部的“难”有四横,不要少写一横。(3)读读生词,有哪些词不理解,先从字典中查一查词义。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情况而进行活动。颓丧:情绪低落,精神萎靡。
若无其事:好像没那回事一样。形容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2018年上学期备课时间()周星期()教出时间()周星期()
震惊:大吃一惊。
愚不可及:愚蠢到了极点。
争先恐后:争着向前,唯恐落后。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响彻云霄:声音响亮得穿透云层,直达高空,形容声音嘹亮高亢。
三、品读课文,感悟“蠢事”
1教师:在第三自然段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话中,有一个词语是“愚不可及”。请同学们在课文找到含这个词的句子。(指名读)
2现在设想一下我们就是那一群游客,回想我们所做的一切,我们到底做了哪些愚不可及的蠢事呢?请同学们朗读全文,把有关的内容找出来,细细体会。
小组合作:先读课文,再进行交流。交流预设:
(1)从这段话里你知道了什么?通过表演动作,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的含义,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再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2)“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采访向导当时为什么这样若无其事?为什么向导又极不情愿地抱起小龟扔向大海呢?指导朗读出同伴焦急和向导平淡的感情。
(3)“我们很快明白: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你怎么就觉得自己是愚不可及的呢?
学生齐读,谈感受。假如你是幼龟,你会想些什么?过渡: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怎么样?
四、知晓后果,悟“道”
1通过朗读,请同学们描绘一番所看到的图片。
2学生朗读课文六、七、八自然段,看看作者是如何把这一幅画面用文字书写出来的?
3我们的愚不可及造成的结果怎么样?假如你是这些食肉鸟,你会想些什么?
4我和同伴还有向导看到了眼前的一幕,有什么感想?心情如何?我们怎样做?(心情很愧疚,后悔,我们来回地奔跑救幼龟来弥补过错。)
5学生齐读第七、八自然段。
教师:别看这小小的绿龟,他们有一套躲避危险防御危险的方法,可这样的办法却被“我们”破坏了。这两个自然段里的每个字,每句话,甚至每个标点,都跳动着作者那难以言说的痛苦!因为———“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五、重回课文,仔细品读,发挥想象
教师:我们已经认识到自己的愚不可及了,向导呢,何尝不自责?想象向导的心情,完成下列句子。
填空:向导难过极了,他想:
,他一边走一边发出悲叹:“如果不是我们,这些海龟根本就不会受到那样的伤害。”(指导朗读,读出无限的悲叹。)
六、回归本体,感悟文意
1同学们,为什么“我们”会做出这样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呢?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因为“我们”不了解海龟的生存之道,不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从而好心做坏事。同时也明白了大自然中的万事万物都有自己存在的道理,遵循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然才受到保护;违背这个生存的法则和规律,大自 2018年上学期备课时间()周星期()教出时间()周星期()
然就受到伤害。)板书。
2其实,违背“自然之道”的故事我们学习过不少。如:《“打扫”森林》《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它们讲的都是同一个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七、探究写法,提升能力
本课恰当地运用了前后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人物(事物)形象,刻画人物(事物)特点。如“我们”两次救幼龟心态的对比:第一次“我们”是紧张、焦急的,要求向导想办法去救那些幼龟;第二次救幼龟时,作者用“赶紧”“迅速”“气喘吁吁”来表明“我们”想尽力减少自己酿成的惨剧带来的损失。通过前后对比揭示出“我们”此时内心的震惊和悔悟。
2018年上学期备课时间()周星期()教出时间()周星期()
本课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明白: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少犯错误,首先,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其次,找出这件愚不可及的事到底是什么事,抓住“愚不可及的蠢事”,并以此为主线感受情与理的冲突,以达到对自然之道不仅要认识,而且要遵循的这种目标。
《自然之道》教案 篇5
1.在语境中掌握“鱼贯而出、愚不可及、欲出又止、若无其事”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积累表示危急和数量多的词语。
3.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创新点:
以读为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引发阅读期待。
师:同学们,听老师的提示我们来默写几个四字词语,请一个同学上黑板默写。
(1)像游鱼那样一个接一个地出去。(鱼贯而出)
(2)我们的做法十分愚蠢,好心反而办坏事。(愚不可及)
(3)形容呼吸急促的样子。(气喘吁吁)
(4)吃得特别饱。(饱餐一顿)
(生订正写错的字)
二、选择默写的词语来说说主要内容(划线部分根据课文内容自由组织语言)。
我和同伴及一个向导结队来到一个小岛旅游,观察 。当我们看到 ,不顾向导劝阻,( )地要向导把幼龟抱向大海。成群的幼龟以为 ,就从巢中( )。结果让食肉鸟( )。我们( )拯救了一些幼龟,但还是无济于事,真是令人后悔不已。
三、抓向导的话,初次感悟“道”
(1)《自然之道》讲述的就是这样一则真实的故事,请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找出带“自然之道”的那句话。
向导却若无其事地说:“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齐读――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语气在读向导的话?(理解“若无其事”)再读
(2)过渡:那沙滩上真的是没有事吗?找找向导说这句话前发生了什么事。
指读第一只幼龟遇险的文字:
突然,一只幼龟把头探出巢穴,却欲出又止,似乎在侦探外面是否安全。正当幼龟踌躇不前时,一只嘲鸫突然飞来,它用尖嘴啄幼龟的头,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
“欲出又止”是个新词,它的出是为了什么?那么止呢?想出来又不敢出来,这就是“欲出又止”。这段话中有一个词语的意思跟它接近(踌躇不前)
你们说小绿龟的欲出又止,小绿龟的踌躇不前,它这么担心有没有必要啊?(理解嘲鸫的凶狠)这个场面真令人紧张、揪心啊,带着这样的感受一起来读!(随机补充表示情况危急的词语:危在旦夕、为生死攸关、命悬一线等)
(3)面对这样揪心的一幕,我和同伴又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指导读出我们的焦急来。
(4)我们的万分紧张、焦急与向导的漠然和若无其事对比,探讨缘由。(初次理解“自然之道”)
四)抓事情的结果,再次感悟“道”
1.引:也许是时间的紧迫,他不救,其他人也会救,也许是因为没有时间解释,向导极不情愿地把海龟抱向了大海,使得成群的幼龟都离巢而出。
指名读文章5-6节,作者用了很多词描写离巢幼龟之多,请你边听边画出这些词语。
2.汇报。(鱼贯而出、成群、争先恐后、结伴而出、成百上千、结队而出)说明幼龟受害的也多。这么幼龟鱼贯而出,他们当时可能在想些什么呢?
3.本来海龟可以顺利地实现入海计划,可是由于我们的干涉,这一巢的幼龟就完全改变了命运。接下来我们看到了令人震惊场面。请大家对照插图,展开想象说一说。
我仿佛看到了―――――――――――――――――――――――――――――――。
4.这时的我们才认识到“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理解“愚不可及”
你认为作者在说这句话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后悔、自责、痛惜、愧疚等)带着这种心情指读7、8两节。
5.介绍作者及原文
本文入选课本后,结尾一句话省略了。出示课文的结尾句:
人是万物之灵,然而,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
五、拓展延伸,内化“道”
我们对自然之道不解和违背亲手导致了一些幼龟被害的惨剧。其实这样的故事我们曾经学习过,记得吗?(如《拔苗助长》、《一个小村庄的故事》说的都是同一道理。)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大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要想不犯错误,首先就要了解自然之道,遵循自然之道。
本课设计意图及反思:
自然之道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海鸥、争先恐后、若无其事、鱼贯而出、气喘吁吁”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从中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一般方法;能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解读文本,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1.解释课题:自然之道。请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解释一下自然之道的意思。2.检查对课文内容了解了多少:说一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有谁?(生物学向导、我们、绿龟、嘲鹰和海鸥)学生答,教师板书。
3.检查生字。请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来写,注意思考,根据黑板上已经有的词语,把生词写在恰当的位置上。(巢穴、侦察兵、食肉鸟、饱餐、若无其事、棒球帽、气喘吁吁)
二、全班交流,理清文章脉络。
1.师:现在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课文。要想学好课文,首先就要读好课文。读课文不能盲目的读,每次读了课文,我们都要有收获才行。你们看昨天的预习大家就都有收获,昨天的课文就读的有意义。通过初读课文了解了主要内容,今天再读课文,就要有更高的要求——理清文章脉络。对于一个故事来说,就是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等。现在就请大家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各是怎样的。
2.全班交流,通过理顺故事的过程进行分段。指名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各是什么,课文的哪些自然段分别写了这些内容。
3.出示中心话题: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类行为和动物命运的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第二课时
一、重温课文
指名读课文。
二、感悟交流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有关人类行为和动物命运的故事。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道理呢?
三、小组合作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自由发言,谈自己的体会。
四、全班交流
教师注意结合学生的谈话,引导学生们从以下三个板块对课文反复品味,多重解读。
1.“我”和同伴的行为是怎样地影响了海龟的命运?从中品味人物思想感情变化。
2.向导的态度、做法也是一个激活学生思维,发表个性化感受的引发点,抓住第四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中向导的话,细细体会。
3.由体会太平洋绿海龟的生存之“道”深入理解“自然之道”。
五、回归整体,拓展练习。
选用下面的话题,回到对课文的整体阅读上,通过语言训练深化对课文的理解。(1)如果幼龟会说话,他会如何谴责人类?
(2)为了保护加拉巴哥群岛上的幼龟,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请你给岛上的游客写一个“旅游须知”。
六、总结。
浅议陶渊明的自然养生之道 篇7
养生, 又叫“摄生”。“摄”, 即“保养”之意;“生”即生存、生长之意, 而各种延年益寿, 怡情悦性的观念和方法统称为养生之道。本文将结合陶渊明的诗文进行分析, 探讨其中蕴含的自然养生之道。
一、心系自然、融于自然
大文豪苏轼认为陶渊明的诗可以给自己治病, 读陶诗不仅需要文学素养, 更需要一种能融于自然的情怀。陶诗也曾被钟嵘评为“古今隐逸诗之宗”, 其诗文中亦有大量吟咏自然环境的作品。如:“榆柳荫后檐, 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 依依虚里烟。狗吠深巷中, 鸡鸣桑树颠。” (《归园田居》五首其一) 短短几行诗勾勒出了一幅世外桃源式的恬静、闲适的山村乡居图。由此诗可推知陶渊明日常居住之所除了有桑、竹、榆、桃、李等各种植物环绕, 还有袅袅炊烟、悦耳狗吠相伴。与诗人而言, 这样的生活, 或许是清贫的, 却是契合内心的。自然环境的宜人、宜居让陶渊明深深地沉醉其中, 亦让其灵魂更加崇尚自然、超脱自然, 故时有传达其心曲的佳作吟咏、颂扬之, 如“孟夏草木长, 绕屋树扶桑。众鸟心有托, 吾亦爱吾庐。”试想, 在草木茂盛的孟夏时节, 树影婆娑环绕房屋, 鸟儿轻快地停在诗人的屋顶, 面对如此朴素平实却倍感清新自然、温暖窝心的场景, 诗人的内心该是如何丰盈、愉悦啊!
二、服用自然草木
尽管陶渊明因厌倦仕途倾轧, 而远离官场是非隐逸山中, 但他和那个时代的绝大多数人一样, 对养生一事寄予厚望。与他人或求仙炼丹, 或服用丹石不同, 他的养生之法带有着自己独特的印迹, 也显得更为客观、合理。辞官归隐后, 陶渊明深居山中, 经常服食自然草木以养生, 这在他的诗文中也多有记载。《读山海经十三首》云:
“丹木生何许?遒在密山阳。黄花复朱实, 食之寿命长。
白玉凝素液, 瑾瑜发奇光。岂伊君子宝?见重我轩黄。”
在此诗中, 诗人认为生于密山南坡的丹木, 其果实食之可使人延年益寿, 甚至字里行间颇有推崇之情。由此可以推知, 诗人是不反对服用自然界的草木等物的, 甚至在自己的住宅旁边种植了各种草药:“斯晨斯夕, 言息其庐。花药分列, 林竹翳如。” (《时运》)
在这些树木、草药中, 有确切记载受到陶渊明本人认可的是菊花和松木。《九日闲居》中诗人云:“余闲居, 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 而持醪糜由, 空服九华, 寄怀于言。”由此可知, 在种植的草药中, 菊花得到了诗人的高度认可, 甚至种满了整个园子。菊花虽非什么难得稀罕之物, 但奈何诗人情有独钟, 文学史上极负盛名的“酒与菊”意象大略便是诗人在饮菊花酒时灵光乍现而来。在诗人眼中, 菊不仅是高洁的象征, 更可以延缓衰老, “酒能祛百虑, 菊为制颓龄。”此外, 陶渊明还认为松树之类的津气可以养生, 有诗云:“袅袅松标崖, 婉娈柔童子。年始二五间, 乔柯何可倚。养色含津气, 粲然有心理。”陶渊明这种有意识地种植、服食自然物产的养生方式, 不仅让他自己身体康健, 也极大地影响了他的胸怀。
三、躬耕陇亩、重返自然
细读陶渊明的作品可知, 青年时代的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渴望建功立业, 实现自我价值, 但官场政治的黑暗, 人际关系的复杂, 处世之道的虚伪都让他深感“久在樊笼里”。为寻得心灵的解脱, 他愤然辞官, “复得返自然”了。这其中固然有陶渊明自身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天性使然, 亦有其在自我人生哲学方面的探索与矫正。八十多天的彭泽县令生活彻底磨灭了他对仕途的留恋, 他开始听从内心本我, 顺乎天然自然。当然, 我们并不能就此妄下结论认为陶渊明的归隐便是为了养生, 但不得不承认, 归隐达到了养生的目的。
道家认为神养重于形养, 以神养为根本, 但神养必须以形养为基础, 要注重合理、科学地生活, 要适度运动, 做到动静平衡。表现在陶渊明身上, 即是放下传统士大夫的架子, 亲自躬耕隆亩。《归园田居》其三中记载道:“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诗人开篇便像一个老农站在田间闲话一般, 在南山下种豆子, 尽管披星戴月、早晚忙碌, 露水都沾湿了诗人的衣衫, 但诗人毫不抱怨, 以一个“愿”字表达了自己的心志—不愿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然本我。《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亦云:“开春理常业, 岁功聊可观。晨出肆微勤, 日入负耒还。”
通过这两首诗, 可以得知诗人劳作时的场景, 是平淡又温馨的。当然, 陶诗中描述、记载自己参加劳动的绝非仅此两首。那他为什么要在士大夫都不屑的事情上如此劳心劳力呢?因为这种农民式的朴素的、甚至是粗粝的劳作让诗人感受到了内心的欢愉与灵魂的宁静!《移居》其二中写道:“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试想, 一天的劳作之后, 简单地洗漱下, 温壶小酒, 乘乘凉, 仰望星空, 该是多么的惬意!身体是疲倦的, 心神却是宁静的, 是一种灵魂深处的静谧与温馨。此时, 诗人远离了外界的喧嚣, 远离了官场的斗争, 只有最真实的本我与之相伴, 他感受到的是真诚而淋漓的畅快。
在这种自由而欢快的心情下, 陶渊明对自己的人生道路进行着反思。在《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之二、《杂诗》《饮酒》和《拟古》等中, 陶渊明在反思之余都对自己的人生选择做了充分肯定。反思的同时, 他也在探索着理想的生活方式, 在这个充斥着矛盾与纠结的过程中, 陶渊明始终没有抛弃内心最真实的自我。上文中提到, 农耕对于陶渊明而言是快乐的, 是远离是非, 释放郁结的过程, 也是陶渊明认定的理想生活方式。他在《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中说, “人生归有道, 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 而以求自安。”由此可知, 陶渊明认为农耕之道是关乎生命存在的大事, 是永恒的谋生正途, 官场上的尔虞我诈实在是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于是, 他做出了选择, 选择亲近自然, 顺应本我, 这一切都蕴藏着自然养生的法则。
陶渊明一生清贫, 但他在文学史上却是光芒万丈, 想必与他坚守本我的真性情, 贴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密不可分。而他将“自然之美”与“人生之妙”完美统一, 将生命的长度和人生的厚度高度融合, 也应该得益于他深谙自然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1]钦立校注.陶渊明集[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2]戴建业.澄明新境:陶渊明新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2.
[3]钱志熙.陶渊明传[M].北京:中华书局, 2012.
[4]段鸣鸣, 熊德梁.试论陶渊明的自然养生哲学[J].长江大学学报 (社科版) , 2008 (4) .
[5]贡树铭.桃花源里可耕田—论陶渊明的养生法[J].医古文知识, 2000 (1) .
[6]范子烨.陶渊明的服食养生与临终高态[J].中华文化书报, 2012 (11) .
[7]强中华.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悲凉意蕴[J].现代哲学, 2014 (4) .
[8]段鸣鸣, 龚勇军.试论陶渊明诗文中的道家养生观[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14 (5) .
养生之道贵在自然 篇8
这首诗词,出自窦巩的《代邻叟》,原文是“年来七十罢耕桑,就暖支羸强下床。满眼儿孙身外事,闲梳白发对残阳。”可见,丰子恺先生在读这首诗词时,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幅场景,浮想联翩,欣然提笔,一幅充满生活情趣和天伦之乐的画面展示在纸上。这首诗词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给了画家创作的灵感,而这首诗词的作者窦巩,则是看到邻居老人的日常生活,触景生情,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诗词。因此取名《代邻叟》。
窦巩是唐代诗人,与著名诗人李白同年出生。是当时颇有名气的诗人之一,曾受到李白的盛赞。其流传至今的诗词不多,其中有比较脍炙人口的一首:“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大堤欲上谁相伴,马踏春泥半是花。”
《代邻叟》中,作者用饱蘸情感的笔触,生动地将一位勤劳自律,热爱生命,达观可爱的老人召唤到了读者的面前。七十岁,在当时那个年代是相当高寿了。这位种田老人如何达到如此高寿?可以看出,老人并没有刻意去保健养生,祈求长命百岁。但是几句概括他日常生活的诗词,却道出了他顺其自然的长寿之道:①一生耕田种桑,七十岁后不再辛勤劳作。②老来放得下的豁达心态。③勉力为之,自己料理生活。④坚持晒太阳,梳头。这些正是老年人的养生延年之道。
首句“年来七十罢耕桑”中的“耕桑”,既泛指农人从事的生产活动,也涵括了老人漫长的生命历程。几十年,老人从少年到青年、壮年,都一直辛勤地在田野里劳作。日出而作,日没而息。但是,年事已高之时,就“罢耕桑”了。表明老人量力而行的生活选择。
接下“就暖支羸强下床”。“就暖”指晒太阳,“支羸”撑起衰弱的身躯,“强下床”,一个“强”字形象地刻画出老人勉力为之的情状:尽力料理自己的生活,不给别人添负担。展示出老人坚强的内心和自律,和那份对亲人无私深沉的爱。
到“满眼儿孙身外事”一句,老人已经从室内踱出,见到自己众多儿孙。“满眼”可推出老人应是三代或四世同堂地生活在一起。“身外事”是诗词中最为精彩的三个字,与“满眼”形成鲜明的对比。民间常言:都知养生好,唯有儿孙忘不了。每日生活在“满眼儿孙”的大家庭,有无数的家事缠绕,能做到全然当成“身外事”,可见老人的豁达、超脱,提得起,放得下。不沉湎于儿女情,不介入琐碎事,给儿孙留出空间,也给自己一份宁静。这自是老人养生长寿的最佳心态了。
结句“闲梳白发对残阳”,“残阳”被丰子恺先生改为“斜阳”似乎更温暖一些。“闲”,指心情闲适、随意。如此一桩看起来不经意的日常事情,被有心的诗人摄入眼帘,牵来作为结句。于是,我们看到一位毕生耕耘,儿孙满堂的老人,正在晚日的余晖中,闲适地梳理头上的银发。感受到久违了的人生淡定豁达,心灵的平和从容。
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这里的“得”,不单指金钱、名利、地位、声誉,这些物欲,也包括除了日常生活必须以外的过分念求。读一读窦巩的《代邻叟》,看一看诗中那位老人,他的所行所为,就是“戒之在得”的最好注释。艾里斯曾经说过:“生活之艺术,其方法只在于微妙地混合取与舍二者而已。”这位七十田夫,辛劳一生,获取了他该获取的。如今年事已高,无求无欲。放下了他所能放下的,却拥有了一个幸福而闲适的金色黄昏。
(编辑林妙)
【10、自然之道】推荐阅读:
自然之道教案06-08
9 自然之道 导学案06-07
9自然之道教案10-28
《自然之道》教后反思11-08
自然之道s版11-23
9自然之道完美版07-20
四年级自然之道评课10-25
语文s版自然之道11-23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难点突破05-17
课文自然之道的教案设计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