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才(精选8篇)
新人才 篇1
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
今天,作为新时期新发展浪潮中的一员,通过老师给我们讲解:21世纪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这一话题展开自己本人对“新时期对人才的新要求”的理解。面对新的形势,作为21世纪的新青年,我们应该勇于应对,紧跟时代发展,适应形势变化。
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健康地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
要一丝不苟、认真负责,做到严肃、严格、严密。严肃是指认真的工作态度和扎实的工作作风,反对工作上轻率浮躁、马虎应付的态度;严格是指对工作的掌握要弄懂弄通,对技术的掌握要严守规范反对粗制乱造、投机取巧;严密是指对工作要严谨细致、精益求精,包括在工作的安排上要周全有序,有条不紊地处理工作中的各种关系。
创业艰苦磨难多,要有积极创业的思想准备,要有敢于创业的勇气,有勇气者才敢于创业、善于创业、成功创业;要提高创业的能力,既要不拘泥于陈式,又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条件、创业环境等各种现实因素。因此,要树立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要学会以开阔的视野观察不断发展的中国,观察日新月异的世界;用宽广的胸襟向历史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实际学习。
要努力将书本知识与实际行动密切联系起来,知行统一,脚踏实地。一个人能否做到言行一致,是他立身处世的基础。在人与人的相处中,既要重视言,更要重视行。一个人如果能够从身边的事情做起,从具体的事情做起,做到言行一致,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他必然会得到人们的认可。
要发挥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的诸多优势,追求真理,勇于探索,努力提高创新能力,使自己成为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
要加强团队合作精神,才能更好地融入集体。在一个企业中,与同事合作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各个成员的共同努力,利用有限资源,实现集体目标,使这一企业更具向心力、凝聚力,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发展。
要保持身心健康,加强体育锻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科学方法,合理调控情绪,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增进人际交往。
总体来说,我们应该不断地提升自我,发展自我。机会是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应该把握机会,抓住未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新人才 篇2
一、独立学院生源的特点及现行培养模式的缺陷
独立学院的生源有着自身的特点, 即是参加高考的考生中分数介于二本和高职高专之间, 家庭环境相对优越、自我期望值比较高的学生群体。根据学生的文化素质,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就应该在教学型大学的这一层面上。衡量独立学院办学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就是学生经过在校四年的学习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并且具备一定的职业发展空间[2]。而一个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就决定了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发展空间将有多大。目前很多独立学院, 其人才培养模式都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指导思想。而这种指导思想与高职高专的培养思想基本一致, 即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具备一定技能性的操作工作。这样就给学生和企业的双向选择带来了一定的障碍。
对于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学生由于高考失误没有能够进入理想的一本或是二本院校学习, 而独立学院却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个遗憾。因为独立学院是依托普通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条件创办起来的, 进入独立学院学习的学生可以享有普通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虽然享有的环境和资源一样, 但是学生的生源素质确有差别, 独立学院不能照搬一本、二本的人才培养模式, 即复合型或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 而是采用高职高专的应用型培养模式, 这就让学生在毕业找工作的时候, 和高职高专的学生站在一条线上, 这是不符合生源特点的。
对于用人单位, 通常会根据岗位的需求对需要聘用的人做个评估, 有应用层次的、有管理层次的, 等等, 对于不同的需求层次, 他们会对聘用者的群体有个大致的选择[3]。而对于底层应用层次工作岗位来说, 高职高专和独立学院将成为他们选择的对象。理论上他们可能会更加优先考虑独立学院的学生, 毕竟独立学院的学生是在高等学府的教学资源和环境下培养出来的, 和高职高专学生相比有着更好的文化素质。但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在选择应用层次人才的时候, 不少单位反而会选择高职高专的学生, 原因是他们发现这些学生在心态方面比独立学院的学生要好, 他们的自我期望值较之独立学院学生要低很多, 而且鉴于工作的简单重复性, 他们的技能也可以满足工作需求。
因此针对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状, 为缓解就业压力, 独立学院纷纷对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 开设就业指导课程, 呼吁毕业生降低期望, 先就业再择业。笔者认为, 这是一个有效的方式, 但是同时笔者更加觉得应该从源头来改善这个症状, 就是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上面下工夫。
二、接口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提出
要寻找符合独立学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应该充分了解独立学院的学院特点, 明白就业期望值过高的原因。根据笔者在独立学院任教多年的体会来看, 独立学院的学生一般生活在家庭条件比较优越、家长社会关系比较丰富的环境中, 从小就见多识广, 社会信息来源渠道非常广, 个人基本除学习以外的能力普遍比二本学生要强。无论是文体活动、学术活动, 还是科技活动, 这些原本比二本学生高考分数低的学生在与二本学生在同一起跑线赛跑的过程中几乎都是其中的佼佼者。这给了他们自信, 更给了他们对自身的肯定。可是在他们就业的时候, 却要和高职高专的学生站在一条起跑线上, 这种不适应也理所当然。
由此分析, 笔者认为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按照高职高专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 也不能按照二本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重点院校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独立学院应该探索一套自己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经过笔者的思考和研究, 笔者创造性地提出一套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口型人才培养模式, 与读者一起探讨。
三、什么是接口型人才
笔者打一个比方, 就好比我们电脑的USB接口和U盘。如果你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U盘, 那么这个学生的作用也就被固定好了, 是存储数据的装置。如果你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一个USB接口, 那么这个学生将有着无限的扩展能力, 能够兼容U盘、MP3/MP4、扫描仪等许多外设。所谓接口型人才就是说在一定外界环境的支持下, 能够具备适应新事物、自我习得新技能, 并通过一定训练能够自我掌握的新型人才。这种模式的实行有利于从被动地要求降低学生的就业期望变成主动地扩展学生就业的岗位群, 让学生在多个岗位之间进行选择。
四、如何培养接口型人才
笔者认为接口型人才是具备一个良好的社会资源的接口, 能够在短时间内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和学习来适应与自己专业相关或相近的职业。这就要求学生毕业时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这种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学生将来的扩展能力。笔者分析认为, 这种综合素养培养至少要从如下四个方面努力:
1. 文化道德素养
要培养一个接口型人才, 首先就要加强学生文化道德素养的教育。什么是文化素养呢?笔者认为在拥有知识之外, 还应包括道德、伦理等人文精神的修养。当一个学生从学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后, 接受检验的首先往往不是他的专业技能, 而是他的文化素养, 比如他是否有符合公司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否能够有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等等。这些品质都是凌驾于专业知识之上, 通过长期的实践和锻炼铸造出来的。
2.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中人的综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信息社会人们的基本生存能力之一, 还是学习型社会“学会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 更是培养接口型人才扩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教会学生如何在海量的信息中自主地选择自己需要的信息源材料, 并且经过对信息的筛选、加工、整合处理, 最后形成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 并内化到自己原有的知识体系中, 最终形成一种处理问题的能力或是接受新鲜事物的基础。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信息意识。信息意识是人对信息的敏感程度, 是人对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洞察力、判断力等。
(2) 信息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人获取、处理、交流、应用、创造信息的知识与技能。信息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和训练人们熟练应用信息技术, 在大量无序的信息中辨别出自己所需的信息, 并能根据所掌握的信息知识、信息技能和信息检索工具, 迅速有效地获取、利用信息, 并创造出新信息的能力。
(3) 信息道德。信息道德是指在组织和利用信息时, 要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提高对信息的判断和评价能力, 准确合理地使用信息资源。
为了落实信息素养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 全美图书馆协会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在其出版的《信息能力:创建学习的伙伴》 (1998年) 中, 给出了信息素养九条标准: (1) 能够高速地、有效地获取信息; (2) 能够成功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 (3) 能够精确地、创造性地使用信息; (4) 能够探求与个人兴趣有关的信息; (5) 能欣赏文学作品以及能对信息进行创造性表达; (6) 努力在信息查询和知识创新中做到优秀; (7) 能认识信息对民主社会的重要性; (8) 能履行与信息和信息技术相关的符合道德的行为规范; (9) 能积极参加小组的活动来探求和创建信息。
这些标准可对我们深层次思考青少年信息素养教育的内涵, 确定我国从小学到大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具体内容提供参考。进一步思考上述标准的各项具体指标的实质可以发现, 青少年的信息素养教育不应该仅被视为对基本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的一种补充, 而是在新世纪数字信息社会对教育观及教育活动的重新定义、设计和构建。
3. 专业素养
专业素养又指专业能力, 是指学生通过四年在校学习之后, 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总和。这是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来培养的。接口型人才的专业素养培养和普通高职和普通高校是有所区别的。接口型人才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可扩充性。因此接口型人才专业素养的培养应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必备的相关的专业知识, 做到够用即可, 同时更加重要的是加强和本专业相关领域的扩充学习和技能训练。笔者在制定独立学院2005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的时候就区别于本部和高职高专的教学目标, 从多媒体的基本信息概念、多媒体的设计理念, 以及常用的多媒体编辑软件来进行教学。这样学习完本门课程之后将能够掌握多媒体策划、音频视频编辑、图形图像处理等一些基本技巧, 具备了扩充型的专业素质, 增加了就业岗位群的选择。
4. 职业素养
学生从学校完成相应的全部课程后, 就将进入社会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 开始相应的职业生涯, 同时将表现出来学生适应职业要求的职业素养。笔者认为, 一个人的职业素养通常包括两个方面: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
职业技能是指学生在从事相应职业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处理与本职业相关的问题的能力。职业技能的培养是从学校相应专业的学习中开始的。作为接口型人才的职业素养, 他将更加适应职业的发展和变化, 因为这种人才具备在学习中扩充的本能, 而且扩充的过程在学习中完成。职业道德将是文化道德素养在职业中的具体表现。越来越多的公司和企业将把毕业生的职业道德放在首要的地位。因此在学校的职业素养培训体系中, 应将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 独立学院作为一个新的事物在探索中不断发展, 而其人才培养方案也在不断的摸索过程中, 接口型人才的培养将给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全新的选择和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摘要:本文通过探索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接口型人才模式, 并且详细论述了该模式的优势和培养方式, 对于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关键词:独立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接口型人才,信息素养
参考文献
[1]邹冬生.独立学院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2006.
[2]来茂德.独立学院: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探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4.
新人才 篇3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要不断激发员工对岗位的热爱和认同;从员工的角度来讲,热爱一个岗位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企业是平台,要让人才主动留下来,而不是费尽力气去留住人才。
且看组织新面貌,动静相宜
今日的经济形势和组织特征不同往昔,组织经历了数次的变革,新组织更加富有弹性,也对管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组织的主要特征有:(1)永久性的工作正在被临时性的工作所替代,永久性员工正在被临时性员工所替代;(2)新组织倾向于将风险外部化,改变以往独立承担风险的做法,比如外包等交易方式;(3)员工的性别、年龄、种族与民族多样化,管理随之多样化;(4)组织精简化成为现代管理的主要策略,通过多方面裁员以缩小组织、节省成本;(5)伴随着发展而进行的组织再造,重新整理所有的工作程序;(6)全面质量管理,持续的改进,以满足顾客为重要且迫切的目标;(7)专心投资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一步分散风险;(8)弹性工时逐渐取代“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弹性薪资逐渐取代薪资稳定和以职务阶层定资的制度;(9)员工被越来越多地赋权,参与决策的制定和实施,管理的界限越来越模糊;(10)工作更多地依靠跨越职能的工作团队来完成;(11)改变以往以职务定义工作的思维定势,更多的以应完成的任务来定义工作,传统工作保障逐渐丧失;(12)在制定战略时考虑到正常与公平的原则,改变了过去基于功利主义的制度,担负着前所未有的社会责任。
组织的变迁使得企业不再是员工的避风港,旱涝保丰收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竞争、是变革、是弹性管理、是赋权、团队、优胜劣汰和末位淘汰,等等。总之,变化是不变的主题。企业在变化中生存,员工在变化中成长。变化中的企业希望有忠诚的员工,无论企业怎样变,自己培养的员工可以长时间地留在企业里,给企业保留一些安全感——这份安全感便是企业和组织在“动”中求“静”。可是,这“静”从何而来呢?来自员工对企业的信心和对领导的信任,更来自员工发自内心的责任感。这是因为员工对企业价值观的认同和对领导的信任,才能够使员工自愿地留在企业,并且努力为企业的发展出谋划策、添砖加瓦。
组织要“人才留”而非“留人才”
做岗位的主人翁
在社会主义大家庭时代,工人当家作主,塑造的理念是做企业的主人翁。今天在企业股份制、产权明晰化的时代,再告诉员工你是企业的主人,要做企业的主人翁,员工心里会发飘,很难接受这个理念。如果员工告诉老板,自己要作企业的主人翁,老板心里会发毛,此人野心太大。就类似于到别人家里做客,告诉那家的主人:我是你们的主人翁,几乎要把人吓出精神病。
如何塑造出员工负责、认真、敬业的职业精神?可以告诉员工:作岗位的主人翁。
能够给企业带来安全感的是有岗位核心能力的员工,而那些不具备岗位竞争力的员工却给企业带来了风险,成为企业的成本,是企业末尾淘汰的对象,企业的岗位不属于这样的员工。员工靠企业获得生活资料,要想在企业中存在下去,就要拥有岗位核心能力,这样岗位才属于自己,自己也才能够成为岗位的主人,不但是这个企业岗位的主人,而且还可能是其他企业的岗位的主人。因为人才是流动的资源,一个企业为了有竞争力就要提供最有竞争力的工资,吸引最有竞争力的岗位人才,以此来提升这个企业的竞争力。因此,一个人如果打造了岗位核心竞争力,不但不会被末位淘汰,还是所有企业同一岗位的主人。这首先要求个人在择业时满足三个标准:兴趣、能力、回报。但是当就业难度比较大的情况下,一个人最能够做到的就是对有能力的领域产生兴趣,然后在其他方面产生回报,这样回报是全方位的。
企业只是一个平台
当各种留人的措施都无法使人才留下的时候,留住人才的唯一途径就是让他自己希望留下来,因此是“人才留”而非“留人才”。根据价值观领导理论,企业是价值观认同的人聚集并且实现各方价值的平台。企业是一个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集合了一些人,这些人用这个平台施展才华实现自我价值,前提条件是满足这个平台价值观的要求。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留下,对企业有好处;不认同企业价值观的人离开,对企业有好处;不认同的人留下,对企业好处有限。平台是由各种条件构成的,如文化、待遇、事业等等。
适者留存
聚集到企业平台上的人应该是处于对这个平台认同而主动来到这个平台的,无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都只是一个平台。当人才觉得自己的能力在这个平台上能够得到发挥、价值能够得到实现的时候,他会主动来到这个平台,用这个平台实现自我价值。来的人一定是适应的人,如果不适应,最好不要加入这个组织。
当一个人觉得这个平台特别适合自己的时候,企业的领导者根本不用考虑如何留住他的问题,如果这个人要流动,一定是有更适合的平台存在。例如,国内一流大学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因为这里是一流人才可以实现个人价值的地方,离开这里没有更好的位置。政府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因为能力相近的公务员比较多。一流的企业也不用担心人才流失的问题,因为没有更好的企业满足这些人才的要求。
人才是流动资源
人才是资源,但是流动的资源,其知识和技能的产权归自己所有,人才的流动意味着知识和技能的流动,在流动过程中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当流动到适合自己的平台时,就留下来在这个平台上实现自我价值,同时也提升这个平台。人才不是企业的固定资源而是流动资源,既然是流动资源就要流动,而且是在企业之间流动。企业对于人才的态度应该是开明的,既然是流动的那就要流动,不合适的流出去,合适的流进来,适合岗位要求的人就是人才,在关键岗位上流出“人才裕度”,即储备好替代人才,稍作调整就可以弥补空缺岗位。
nlc202309030924
个人价值最大化是一只无形的手
任何一家企业都是一个平台,顾客、员工、社区、股东都需要在此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个平台提供了有限的条件,当人才发现这里的条件与自己的要求吻合的时候,就会来到这个平台,利用它实现自我价值,前提条件是满足这个平台价值观的要求。人才在利用这个平台给自己做事,尽管做事的同时也为很多人,也就是说人做事情的动机有很多,但一个重要动机就是为自己。如同市场是一只无形的手对资源进行高效率配置一样,“为自己”这只无形的手对个人的资源进行高效率的配置,最后导致人尽其才。所以,在对人才管理的时候要考虑到人才自己的个人价值实现程度,这才是以人为本的做法。
员工要打造不随年龄而衰退的核心能力
今日的员工面对的是不具永久性且较不可预测的工作世界。以往靠低技能便可以获得高薪资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取而代之的是“双型劳动力”,即低技能劳工与高技能劳工并存。新员工时代要求员工具有多样化的技能,并且能够适应多变的环境。今日的员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有更多的机遇和选择,同时,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面临压力和挑战。以新生代员工为例,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人口有2.04亿之多。如今,这批年轻人成为了劳动力市场上的主流群体,有的已经能够在职场呼风唤雨,可谓风生水起。可是,在一次调查中,“80后们”6年内人均跳槽6.2次,68%都跳过槽,有的还不止一次——“80后”员工们在经历他们职业生涯的 “七年之痒”。如果说“跳槽”是必然的选择,那么,每个员工都希望自己越跳越高、越跳越好,实现这一愿望的有效途径便是打造不随年龄而衰退的个人核心竞争力。
和时间赛跑是员工打造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法则。日新月异的新经济让员工应接不暇,甚至无所适从。员工们感叹,好不容易学会的技术过了一段时间就用不上了,还得继续钻研。如何使自己永远握有“金刚钻”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让自己具备不可替代的能力和素质也是艰巨的,这就需要专注:专注于自己的岗位或者专业,凝聚产生力量,力量催生进步,进步带来成绩,成绩决定地位。打造不随时间而衰退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这需要精力的保证,更需要时间的证明。任何一份收获和进步,都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在一个岗位上有所收获更是如此。因此,员工在初入职场时,就应当树立“兴趣+发展+收益”的原则,负责任地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打造不随年龄衰退的核心能力,而且需要方法。方法因人而异,但是,有一点是最根本的,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要树立坚定、积极、向上的个人核心价值观。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先生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012年毕业典礼的讲话时,讲到了联想公司的核心价值观:“说到做到,尽心尽力。”并且谈到自己担任董事长期间,坚决抓了这一核心价值观的贯彻和落实。也正是因为这八个字才使得联想集团无论谁担任领导,都能够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引述到个人,无论一个人确定怎样宏大的目标,如果没有人坚定、积极和向上的核心价值观来领航,都势必会功亏一篑。
风云多变的竞争环境中,人才是企业和组织发展的关键资源。选择人才就好像“嫁人和娶人”一样,而培养人才和留住人才就好像经营婚姻一样。如果曾经靠高薪便可留住人才,那么今日的企业和组织势必要挖掘自身更大的“吸引力”。无论是企业、组织,还是员工,都应该立足当下,着眼未来,苦练硬功,力争上游。打造岗位核心能力,做岗位的主人翁,不但这个企业离不开你,而且凡是有你的岗位就会使得企业产生竞争优势。 (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项目号NSFC 70972025,71121001)
新人才 篇4
玉门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王金生
党管人才原则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根据形势和任务的变化,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新时期人才工作的基本准则。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坚持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增强人才资源配置机制活力”,这为我们在新形势下加强人才工作明确了任务和方向。当前,玉门的发展正处于历史上最佳的战略机遇期、黄金发展期和奋力跨越期,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人才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最活跃、最具竞争力的要素之一。围绕如何更好的发挥党管人才作用,玉门要着力在四个方面做文章、下功夫,积极创新党管人才方法,不断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转型跨越提供坚强可靠的人才支撑。
一、坚持党管人才,在谋划全局上做文章,在统筹协调上下功夫。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工农业生产、商业贸易、行政管理、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对人才依存的普遍性和长期性,决定了人才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就是要将党委总揽全局的政治优势与人才工作的特殊性质有机结合起来、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与人才工作政策体系建设统筹起来、将中心工作
和重点任务落实与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兼顾起来,实现人才工作融入大局、服务中心、支撑发展的目标。首先,要切实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牢固树立“执好政就必须聚好才”、“抓人才就是抓发展”、“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好、回报最高的投入”等工作理念,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将人才工作作为推动转型跨越发展的“一号工程”,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障、人才制度优先创新的思想共识和行动导向,率先抢占人才竞争的制高点,掌控跨越式发展的主动权。其次,要突出对人才工作的宏观管理。人才工作的宏观方向决定着人才队伍的整体结构,而人才队伍的结构又影响着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社会结构。要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深入开展调研,深刻认识市场化条件下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律,着力从大的方面去观察、从整体的高度去把握人才工作的方向性、体制性问题,抓好人才工作的总体谋划和《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的制定完善,努力为中心任务服务,为重点工作服务。第三,要不断完善人才工作政策体系。人才工作所面临的问题复杂、所产生的影响深远,这就要求人才工作政策必须具有系统性、完整性。要统筹考虑、总体设计人才政策的框架体系,规范人才政策出台的程序和规则,做到相互配套、有机衔接,保持政策的一致性和严肃性,牵头制定事关人才工作全局的重大政策,对长期以来未得到有效解决的政策性障碍,要组织力量、协同攻关、重点突破,努力形成覆盖“引
才、育才、聚才、用才”等各个关键环节的政策保障。
二、坚持党管人才,在凝聚合力上做文章,在落实责任上下功夫。人才资源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强大的工作合力来推动、来落实,而工作合力来源于健全的组织体系、考核体系和保障体系,党管人才就是要将党的组织资源、考核职能和保障优势转化为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首先,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组织体系。组织体系是开展任何工作的首要条件,人才工作具有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专业性强的特点,更加需要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来保障工作的协调推进。要围绕加强人才工作组织保障,进一步明确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办及联席会议的职能,强化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作用,坚持每年开展一次人才工作调研、常委会半年研究一次人才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人才工作联席会议“三个一”制度,着力解决人才工作多头管理、力量分散、职责不清、职能弱化等问题,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其次,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考核体系。人才工作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地位,决定了对人才工作的成效必须进行定期评价,对人才工作任务的督促落实必须长抓不懈,而考核正是有力的抓手。要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探索建立起涵盖投入保障、政策措施、引进培育等各方面的指标体系,并将人才工作纳入各级领导班子年度工作目标责任书,赋予一定的考核权重,实现经济工作和人才工作同谋划、同
部署、同考核、同奖惩,进一步靠实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抓“第一资源”的责任,真正把人才工作的“软指标”变成“硬任务”。第三,要建立健全人才工作保障体系。人才资源开发具有高投入、高回报的特点,这就决定了人才工作的投入必须优先保障,而优先保障的关键在于建立制度化、长效化的投入机制。要探索建立起以市场为导向,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四位一体”多元化人才开发投入机制,健全政府特殊津贴、突出人才贡献奖、住房补助等优惠政策,实现人才投入与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同步增长,保障人才工作、人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发展造就人才、人才支撑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坚持党管人才,在分类指导上做文章,在重点推动上下功夫。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人才队伍的组成结构也在不断复杂化,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点愈加鲜明,行业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需求、方式、侧重也各有不同,这种差异性决定了党管人才必须将分类指导作为基本方法。就玉门而言,多年来教师队伍、医疗队伍一直存在高级专业人才稀缺的问题,文化旅游、电视宣传、农业科技、项目开发等方面也存在着缺乏专业技术人才的问题,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技能人才需求紧张的问题也逐步凸显,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迫在眉睫。首先,要统筹各类人才队伍平衡发展。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
是一个地方人才队伍的构成主体,也是支撑地方发展的人才基础。这5类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分门别类制定总体目标、具体任务和保障措施,有针对性、有侧重点的开展人才开发、培养和引进工作,避免“一刀切”和“偏科”现象,努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为全面的人才保障。其次,要大胆创新重点人才开发方式。重点产业、重点工作、重点领域的人才需求往往具有规模化、高端化、标准化的特征,这就决定了重点人才的开发要用优质的资源来保障、用超常规的手段来推进,通过创新项目化管理、基地化培训、“柔性引才”等方式方法,快速有效的为重点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推进、重点领域建设构建人才支撑。第三,要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的前瞻性。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孕育和催生着新兴产业,人才工作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不断提高前瞻性和预见性,敏锐的捕捉新兴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将人才保障工作做在先、干在前,努为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人才基础。
四、坚持党管人才,在营造环境上做文章,在搞好服务上下功夫。人才资源是一种自主流动性很强的资源,一个地方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关键在于人才环境是否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是否有利于人才作用发挥,党管人才就是要把“管理寓于服务”当中,不断强化服务意识、转变服务职能、创新服务方式,设身处地的为人才考虑、真心实意的为人才着想、积极主动的为人才解难,以服务创造
审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 篇5
【摘要】 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教学中增设审计模拟实验教学阶段和环节,既顺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不失是高校审计专业人才培养的一个新途径。文章通过分析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与现状,提出了一个既易于学习又便于操作的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模式和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构想。
【关键词】 审计; 实验教学;设想
审计教育事业的产品是审计人才。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应服从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需要。从2004年震惊全国的“审计风暴”中,人们深刻认识到“经济越发展,审计越重要”,同时也看到了审计事业的发展和社会对审计人才的需要,特别是审计——这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需求潜力,审计已日趋成为各高校特别是财经院校的热门专业。但是,纵观当今我国各财经高校的审计教学,都普遍存在“难教、难懂、难学、难考”的问题,审计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远不能适应审计工作的要求。如何加强高校审计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适应新形势的审计专业人才是我们所面临的迫切问题。
一、审计模拟实验教学的必要性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 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 “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主要参考文献】
新“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 篇6
您好:我们是沈阳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系暑期社会实践团,为了更好地了解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为高校办学和学生有效学习提供相关有价值的信息,我们特别组织了这次调研,对于贵单位的支持与合作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1、贵单位性质:
A、国有企业B、民营企业C、外资或合资企业D、政府部门E、科研机构F、社会团体G、其他
2、贵单位什么学历的人才最好用:
A、初中及以下B、高中(中专)C、大专D、本科E、硕士、博士研究生
3、贵单位高校毕业生每年的流失率为%,造成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A、工作强度太大B、对薪资水平不满意C、企业内部晋升机会少D、毕业生学用脱节 E、毕业生吃不了苦,被企业淘汰F、其他
4、您认为本单位招聘时对专业对口的看法是:
A、能力比专业更重要B、能力和专业同等重要
C、专业比能力更重要D、只要能证明能力和潜力,专业是否对口关系不大
5、您认为大学生学习成绩和其实际工作能力的相关程度为:
A、成绩好能力一定高 B、成绩好基本上能力也高 C、只能做参考,相关性不强
6、您认为学校提供就业指导课程及专业课程外,还应提供哪方面的指导:
A、职业生涯规划B、素质拓展C、就业体验D、长期深入到企业实习E、其他
7、贵单位需要人才的类型:
A、专业性人才B、通用型人才C、创新型人才D、技能型人才
8、贵单位招聘员工主要通过什么方式(可多选):
A、职业中介机构B、人才交流会C、校园招聘D、因特网E、员工推荐F、主动求职者
9、贵单位最注重人才的哪些方面:
A、敬业精神B、工作经验C、文化程度D、其他
10、贵单位安排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
A、技术类B、管理类C、科研类D、基层操作
11、从工作性质考虑,贵单位尤其看重员工哪些方面的素质能力(可多选):
A、独立工作能力B、组织能力C、心理素质D、职业道德E、综合分析能力 F、口头表达能力G、吃苦耐劳能力H、沟通能力
12、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过程中,贵单位的建议:
(单位盖章)
2012年月日 再次感谢您的支持与合作!
沈阳工程学院
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路径 篇7
一、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一)新农村指导思想与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坚持经济中心、推进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速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努力把我国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电子商务的功能及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电子商务广义而言:是各行各业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各种业务的电子化、网络化。其主要功能包括:网络交易、网络营销、网上洽谈、网络广告等。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09半年内有4529万网民访问过农业、农村类网站,占比13.4%。随着农村地区信息化水平的逐步加强,农业产业化的网络平台也相应建立起来,通过信息化辅助农业生产、农民增收的措施也在不断深化。但是目前农村类信息网站的用户比例还较低,网络等信息化手段助农促农作用还有待深挖。
报告显示,14.8%的农村网民半年内访问过涉农网站,占所有访问涉农网站网民的31.3%;农林牧渔劳动者访问农村、农业类网站的比例为42.7%。
在访问过涉农网站的网民中,CNNIC调查了查找农资信息、查找种植养殖信息、查找农产品供求信息这三种应用行为,调查结果显示,三种应用的使用比例分别为41.6%、40.4%和39.6%。
2009年中国网民已经突破3亿,通过对以上数字分析发现,按照全年进行预测,2009年全年将会有近三分之一的网民访问农业和农村类网站,这里凸显出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1. 当前,网民对农业、农村的关注度有所增强。已有一定比例农村劳动者利用网络为农业服务。
2. 涉农类网站的建设亟待加强,涉农类网站的作用有待提高。同时,涉农网站的访问潜力很大。
3. 农村的信息建设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农业类网站已经开始为农民服务,但是从总量上来看,应用水平不高,访问人数不多。
4. 电子商务等信息化技术为三农服务的内容和水平有待探索和提高。
二、电子商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一)科学调整农村产业布局,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格局的形成,市场逐步趋向全球化。在此过程中,电子商务是信息传播的载体,发挥着重要作用,商家通过电子商务网站获取供求信息。农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全球经济发展的背景,农产品和服务一样可以通过网站进行宣传和推广。根据农产品市场需求变化,结合自身优势,为符合市场需要,逐步调整其产业布局,易促成规模生产和经营。同时电子商务可以实现按需生产和订单生产的模式,由于网络信息的全球性和便捷性的特点,利用网络农民在生产前在网络上寻找买主,根据需要组织生产,必然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
(二)加快新成果推广,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很多新的技术和成果将提高农业的生产力水平,但是过去农民无法及时了解农业科技新成果,更不知如何使用,所以,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比较低。由于网络信息的及时性,农民随时都可以上网了解到最新的科技成果,便于较快将科技成果用于生产,从而提高其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效率,提高农业生产力。
(三)健全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通过健全的信息服务网络,将生产与销售紧密结合,是科学产业布局的需要。同时,网络也是桥梁,可以促成企业的合作与联合,优势互补,形成跨国界、跨城市的巨大优势,城市和农村同步发展,城市带动农村,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四)收入多元化,为农民增收创造有利条件
随着农业产生规模化、现代化进程,农村将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也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时间条件。农民在农忙之余可以通过网站,搜集相关劳务信息,帮助农民寻找工作,同时招聘网可以专门为农民设立兼职专栏方便农村劳动力转移,补充城市生产力的不足,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五)信息先行,助推传统农业跨越式发展
随着社会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农业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必须加快,只有将传统农业尽快融入农业科学技术,用现代管理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所以农民需要网络获取前沿农业技术,优化生产,提高自身水平,有效抵御市场风险,只有农民素质相应提高,才会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
(六)实现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稳步发展
跨时空限制是电子商务特征之一,农业生产和销售往往受到地域的限制,农产品供求信息不畅,致使农业生产很难实现最优。电子商务的发展将使农产品供求信息更透明,农民可以自己寻求交易对象,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与其它农户合作形成规模生产与供给,满足跨区域需要。不但如此,农民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学习,不但可以学习网络课程,同时可以与农业专家进行在线交流与学习,提高农民生产水平。同时各村之间可以建立村内网、和村村网,实现农业管理的信息化。建立农业医疗体系档案等;农民可以利用村内网及时了解本村农业生产中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同时丰富农村的业余文化生活。
(七)增加收入,减少交易费用和成本
由于在电子商务交易中买卖双方可以直接接触,还可以简化交易过程,也就必然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在农业采购过程中,农民们可以进行集体采购,获得较大的折扣,降低了采购的成本,集体运输降低了物流成本。
(八)网络架桥,实现本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
随着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农产品全球的竞争日趋激烈,及时有效的获取信息至关重要。农村可以利用电子商务及时有效获取农业供求信息及市场变化情况,了解国际农产品供求状况,调整生产,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及时优化生产品种,利用网络将产品卖到国外,实现国际贸易,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三、新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分析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可以发现,目前各院校对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虽各有千秋,但没有电子商务专业定位是以新农村建设为背景。根据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需要,培养真正符合新农村建设的电子商务人才亦是高校亟待解决的。建立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新路径大势所趋。
(一)培养目标与就业岗位
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的,了解现代农村发展现状,知悉农村经济和农产品特点,掌握电子商务所涉及的计算机操作、网页制作、网络营销等相关知识,具备农业类网站策划和网站前后台管理的能力,具备实际的电子商务业务工作能力。在网络交易、网站信息维护、网页制作等岗位上,从事农村网站建设管理及电子商务应用工作的高技能人才。就业岗位主要面向农业、农村服务类网站,从事农产品网站开发与管理的网站设计员;从事农业及农产品信息的信息采集员和网络编辑员;从事三农类网站推广的网站推广员;从事三农类物流服务的物流员等岗位。
(二)素质、知识、能力体系结构
详见表一:素质体系构建、表二:知识、能力体系构建
(三)专业主干课与核心课设计
专业核心课应包括:农业经济学、电子商务概论、网络营销实务、网站制作技术、商务谈判、电子商务物流、国际贸易。
专业主干课应包括:农业概论、消费心理学、经济法、PHOTOSHOP、JSP、SQLSERVER、市场营销、市场调查与预测、基础会计、管理学基础、两课教育等课程。
主要实训课应包括:计算机基础实习、电子商务系统实习、网站制作技术实习、PHOTOSHOP实习、市场调研实习、网络营销实训。
(四)六维、三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六维指的是从六个维度建设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局限于一种思维空间。三元分别指的是学校、企业、学生,通过三元模式努力实现“三赢”。
1. 订单培养。
培养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学校应该主动寻求农村电子商务人才需求,与企业建立联系,实现校企订单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制定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根据企业需要,实行灵活和弹性培养模式,学生及时深入企业实践,培养真正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电子商务人才。
2. 三元模式构建。
将电子商务公司引入学校实现校企一起培养的三赢模式。真正实现“企在校中”、“校在企中”,此模式可将在学校内设立企业工作室,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参与企业工作,企业可以分配一些工作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同时给予学生一定的补助。也为企业节约了成本,由于学生在校企业间就参与具体工作,故在毕业前就具备企业真实工作经验。利于学生就业,企业也可在学生工作中发现合适的人才并录用,减少了招聘和培训费用,学校也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真正实现学生赢、学校赢、企业赢的三赢局面。
3. 鼓励自我创业。
帮助学生组建创业团队,给予学生一定的支持。根据本专业特点,鼓励学生在校期间成立创业团队,创业形式可以是自建网站或网店平台,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利用网上免费开店平台,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经营,既锻炼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4. 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实施企业项目课程。
校企联合培养学生,学生第一学期结束后,第二学期在企业实践,第三学期回到学校学习,第四学期再到企业中去,以此类推,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是克服学校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弱势,同时让学生在做中学,理论和实践得到较好的融通。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真实工作需要,建立项目模块课程,通过完成企业真实工作项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教师可以一起和学生深入企业,既培养了学生也锻炼了教师,教师也可以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开展内部培训,校企共赢,这种培养机制需要制定灵活的人力培养模式,并寻求具备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方可实行。
5. 以大赛促进专业建设。
参与各类电子商务大赛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进校际间沟通与了解,各种大赛内部不尽相同,增进校际间教师的沟通,利于相互学习和借鉴,提高电子商务专业人才质量,通过比赛结果也容易发现各校电子商务专业建设中的优势和长处,在学习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6. 引进模拟企业、虚拟公司的实习体系。
依据教高14号、16号文件精神,鼓励高职教育引入“虚拟工厂”、“虚拟企业”等形式开展实习和实训教学。模拟公司就是模拟真实企业的操作,学生在校内就可以模拟操作真实企业的工作内容,这里的模拟公司不是真实的企业,而是为了开展教学工作虚拟出来的企业。更确切的说是虚拟的“模拟公司”,学生在互联网上注册登记模拟公司并开展运营,与真实企业的运营思路相同,不同的是模拟公司不能获取真正的货币而是获取虚拟的货币,贸易的对象也是模拟公司。通过模拟公司的教学,仿真企业的工作流程,提高学生经营管理的能力。
综上所述,人才培养新路径的构建根据三农问题对人才的需求,以农业类网站人才需求调查为基本依据,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灵活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高职教育的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真正为农业、农村、农民解决实际问题,加快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摘要:本文从新农村建设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出发,提出电子商务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通过对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探讨六维、三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定位新农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
关键词:新农村,电子商务,培养模式,三农
参考文献
[1]徐礼云.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9).
[2]田西壮.不同层次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6(3).
[3]刘春阳,胡浩.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新思路探析[J].人才,2009(8).
[4]刘业政,杨善林,何建民.电子商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构建[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5]周劲.高职电子商务专业方向化改革实践探索[J].科教文汇,2006(12).
[6]唐柳春,陈芳勤.论我国电子商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对策[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0).
[7]黄晓晖,成汉健.论新农村建设中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战略[J].商场现代化,2007(1).
[8]王海龙,司爱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构想[J].经济纵横.2007(2).
新人才 篇8
随着新型工业化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力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特别是具备创新思维与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
2015年4月11-12日,由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与中关村软件园共同举办的“创新创业(IT)人才培养新模式高峰论坛暨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成立大会”在中关村软件园召开。本次大会以“创新创业驱动转型 校企协同实现共赢”为主题。参加本次大会的嘉宾有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两院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教育部、科技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陈小娅,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原党委书记马德秀,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周武光,以及各级政府领导、高校、园区及企业代表500余名。
会议从经济、社会和教育全局的高度,以战略眼光、现代理念和国际视野,探讨了新形势下人才培养新模式,促进产教高度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培养满足发展需要的、源源不断的软件与信息服务人才。
大腕云集促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全国人大原副委员长、两院院士、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长路甬祥作了《创新中国—中国设计》的精彩演讲。他提到,中国要加快实现“三个转变”、向“两个中高”转换攀升,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要继续鼓励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更需要鼓励自主原创、创新设计,突破基础、核心技术,促进智能转型、绿色发展,创造引领世界的产品、工艺技术与装备、经营服务新业态、著名跨国企业和国际品牌。
中关村发展集团副总经理周武光为大会做了精彩致辞。他提到,中关村软件园着力打造创新创业为特色的生态系统,人才培养系统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子系统,承担着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推动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希望园区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互联网、大数据、O2O等新兴技术产业紧密结合,不断深化产教融合新发展,进一步形成开放共生共赢的系统,也希望中关村软件园“创融e家”,作为新型建设,成为中关村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新业态,和中关村发展集团科技金融服务的新载体,真正实现创与融的共赢,共同推动园区创新创业蔚然成风。
中关村软件园公司总经理刘克峰作了《打造创融e家 构建创新创业新生态体系》的主题演讲,详细介绍了中关村软件园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他提到,为深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促进中关村创新创业,中关村软件园以园区载体为依托,打造创融e家这一创+融的高度融合、业态全面、模式创新的创新创业实体服务平台。创融e家将汇聚优质的创新创业,汇聚优质创业金融,汇聚优质创融服务;打造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结合的跨业界、跨地区、跨平台的创融中心。
“校企合作、项目育人”人才培养模式
大会成立了“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简称‘联盟’)”。教育部、科技部原副部长、全国政协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副会长陈小娅女士宣布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成立批复,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秘书长吴井军先生对中国校企协同产学研创新联盟筹备情况进行介绍。
联盟是以企业、院校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创新型组织,将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和高校创新要素集聚的资源优势,构建校企协同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院校与企业共同建立校企联合培养体系,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工程实践基地,创建富有专业特色的“校企合作、项目育人”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校企协同行业标准体系的完善,促进产教高度融合与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和加快我国校企协同发展进程。
在11日下午的“创新创业驱动转型 校企协同实现共赢”的主题论坛中,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所长杨进先生介绍了教育发展战略与转型趋势,IBM 创业家全球训练营(GEP)大中华区负责人刘漾水先生为大家介绍了放飞IBM创业扶持计划,来自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石化学院、百度营销大学和燕山理工学院等高校相关领导分享了他们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经验。
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公司产业服务部培训业务总监赵强详细介绍了中关村软件园创新创业人才基地建设模式暨人才服务体系。他说,中关村软件园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是集“工程实践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商业项目对接、创新创业孵化、创业成果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平台。通过校企合作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将园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与高校工程实践及创业教育体系结合,建立起学生创新实践、创业的顺畅通道,主要职能是工程实践教育、大学生创新实践、学生创业孵化等。4月12日,参会代表还一同参观了中关村软件园展厅及入园企业。
“本次大会的召开,将有力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改善IT类人才培养的现有模式,推动产教高度融合,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创业人才,掀起新一轮的创新创业新热潮。”刘克峰说。
【新人才】推荐阅读:
培养新时期的人才07-17
人才培养新方案08-04
高校新媒体人才培养05-23
浅谈新时期人才的培养08-27
人才发展合作协议书新10-14
新“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09-07
树立科学的新人才观论文10-27
“绩效考核+360度评估+人才测评” 年终盘点新模式10-2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思考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