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表现总结

2024-10-22

学习表现总结(通用11篇)

学习表现总结 篇1

Mpacc学生成功经验总结:

学习方法不当得表现

学习无计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计划是实现学习目标的保证。但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毫无计划,整天忙于被动应付作业和考试,缺乏主动的安排。因此,看什么、做什么、学什么都心中无数。他们总是考虑“老师要我做什么”而不是“我要做什么”。

不会科学利用时间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有的学员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自己的学习、生活安排得从从容容。而有的学生虽然忙忙碌碌,经常加班加点,但忙不到点子上,实际效果不佳。有的学员不善于挤时间,他们经常抱怨:“每天上课、回家、吃饭、做作业、睡觉,哪还有多余的时间供自己安排?”还有的学员平时松松垮垮,临到考试手忙脚乱。这些现象都是不会科学利用时间的反映。

不求甚解,死记硬背

记硬背指不加思索地重复,多次重复直到大脑中留下印象为止。它不需要理解,不讲究记忆方法和技巧,是最低形式的学习。它常常使记忆内容相互混淆,而且不能长久记忆。当学习内容没有条理,或学员不愿意花时间去分析学习内容的条理和意义时,学员往往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

不能形成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知识体系在学员头脑中的内化反映,也就是指知识经过学生输入、加工、储存过程而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序的组织状态。构建一定的知识结构在学习中是很 重要的。如果没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再多的知识也只能成为一盘散沙,无法发挥出它们应有的功效。有的学员单元测验成绩很好,可一到综合考试就不行了,其原因也往往在于他们没有掌握知识间的联系,没有形成相应的知识结构。这种学员对所学内容与学科之间,对各章节之间不及时总结归纳整理,致使知识基本上处于“游 离状态”。这种零散的知识很容易遗忘,也很容易张冠李戴。

不会听课

这主要表现在:以为老师哦是远程教育看不见!开小差!对上课内容完全陌生,无法带着疑问去学,听授课时开小差不记笔记,或充当录音机的角色,把老师所讲的 一字不漏地记录下来;只让自己的记录与教师的讲述保持同步,而不让自己的思路与教师保持同步;课后不及时复习,听完课就万事大吉等。

抓不住重点和难点

学习方法不当的学员,在看书和听课时,不善于寻找重点和难点,找不到学习上的突破口,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出击,结果分散和浪费了时间与精力。

理论与实际脱离

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所谓“学而必习,习又必行”。而方法不当的学员往往只满足于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善于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不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这也是很多用人单位为什么不要没有经验的会计的原因

不善于科学用脑

这主要表现在:学习时不注意劳逸结合,不善于转移大脑兴奋中心,使大脑终日昏昏沉沉,影响学习效率。

学习表现总结 篇2

一、诵读——功到自然成

技术主义的拥护者认为,语文教学要走技术道路,也就是不需要读,只需要把语言也当作数学来科学分析反复操练就可以了。事实证明,纯技术的道路是不可行的,因为它与语言学科天然排斥。几千年来,中国出了不少杰出诗人和文学家,有哪个是纯技术操练出来的?还是那句话: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里面是藏有语言学习的秘诀的。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诵读作为一种向经典学习的方法是有其科学性的,其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1. 诵读可以培养语感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感觉,听起来似乎是很玄的东西。但实际上在平时的阅读或写作中,语感又切切实实地在起着指导作用。很多时候,我们说不出一个道理,但语感告诉我们就是那样。

语感怎么来?是靠反复地诵读经典文本,天长日久就形成了。比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有一句话“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有……”如果学生读得多了,那么当他读到“不必说”时,就会自然地想到鲁迅的这个句子。包括关联词的配对,不需要老师专门说什么与什么配对,只要学生经常读有关联词的文章,他对关联词的运用一定是有语感的。中考中有这样一种诗歌排序题,出题者往往会给出上句,再要求考生找出下句,如果从纯技术的角度分析,一定会从句式等角度入手,但语感强的则靠读就能够找出。语感强一定要建立在反复诵读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新教材选编了不少古代现代散文诗歌的经典之作,一定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把诵读的好处告诉给学生,让他们肯读、乐读、爱读。久而久之,学生的语感强了,语言表现力自然也就强了。

2. 诵读可以积累知识

学生写文章有一个普遍问题就是内容空洞,有的专家提倡要多观察,其实诵读教材,尤其是诵读经典文本是一条经济的途径。教材文本中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历史信息,如果学生掌握这些信息,那么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就不会产生空洞枯燥等问题,也不会为没有素材而苦恼。这些信息掌握得熟了,写作时大脑自然会很顺利地从记忆库中搜索和提取出来,又何愁没有材料。

诵读有什么要求吗?很简单,抓住早读课,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忘我地读,反复地读,那么迟早有一天,这些经典都会如涓涓细流,自然地从大脑中溢出,以至出口成章,下笔成文。诵读是向经典学习的最基本的方法。

二、引用——名家助我一臂之力

在一般人眼中,名家经典似乎高不可攀,其实如果善于利用经典,也可以为我们的文章增辉添色。比如这样一段话:“沙漠陷入沉思,而且沉思了很久,终于闪来了‘一语点醒梦中人’的灵光。渴望友谊吗?那就首先把自己变成一块能供友谊生长的土壤吧。”“一语点醒梦中人”是周星驰演的《鹿鼎记》当中的一句台词,但这句台词已成为一句经典,它比“茅塞顿开”来得生动形象。作者在此引用这句台词,已经去除了原片中幽默的气氛,而是强调沉思很久后忽然顿悟的感觉。引用之效果由此可见一斑。

那么引用经典要注意什么?

1. 引用经典要先理解经典文本的大意

经典文本浩如烟海,要引用来为自己服务,必须首先充分理解。如果自己都未能理解经典文本的大意,那么不但不能为自己的文章增辉添色,反而还会使表意晦涩模糊,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这种情况在初中生的文章中还是经常出现的,反映出这些初中生在写作时有一种引用经典文本的意识,但缺乏对经典文本的把握,在引用经典文本的认识上有简单化的倾向。

2. 引用经典一定要得体

这里又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引用经典要贴切,与自己文本的语境相符合。经典文本有自己独特的语境要求,如果被生搬硬套在其他语境中,就很可能造成一种表意上的问题。如一生写天目山:“小道两侧的树叶宛如堆垒起来似的,也许这正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体现吧。”他引用了龚自珍的《己亥杂诗》中的“落红”两句,但“落红”是指落花,而此处的对象是落叶,如果不加以改造直接引用就会与现有语境产生矛盾。二是引用经典要注意与经典的表达形式相符合。经典,尤其是古代经典,形式上特别优美典雅,在引用时,应该注意自己的文本语体要与古代诗文的语体相契合,否则就会显得不古不现,不伦不类。如还是上面所举的那篇文章,其中有一句“站在山顶往下看,只见周围都是山,雾气有时有时无,景色非常漂亮,让我一下子想起‘环滁皆山也’的意境”,文章的风格是口语体,与“环滁皆山也”的书面语不协调,可以改为“站在峰巅临空鸟瞰,只见群山环抱,雾气时有时无,景色迷人,让我一下子体会到了‘环滁皆山也’的意境”。

三、改写——小改动大不同

前面说过,模仿适用于形成自己风格的基础阶段,等到名家经典文句积累到了一定程度,只是模仿就会显得呆板和缺乏变化,那么改写就是一种改造的方法。在经典文句的基础上稍加改动,就可以使之合乎自己的表达需求,并且还使经典焕发出新的活力。比较著名的例子是王勃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当时的阎公听到此句,对少年王勃大为赞叹。其实这个句子并非王勃的独创,他是在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句的基础上改写的,但这一改却是点石成金,终于使王勃才惊四座,并使“落霞”句成为永恒的经典。所以巧妙的改写是能点石成金的,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在经典的基础上改写也是一种提升语言表现力的重要手段。

那么改写要注意什么?第一,改写只是改动部分,原句的句式及一些内容还是要保留的,也就是说结构与原句相同,替换一两个词语就可以。比如学了朱自清的《春》,有一学生把“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这句话改写成“盼望着,盼望着,期末考来了,寒假的脚步近了”,来表达学生对寒假的渴望之情,既贴切,又显得活泼。但如果改成“想念着,想念着,期末考开始了,寒假也快到了”,改动过大,与原文没有了相似性。第二,改写一定要内部协调统一,切忌生硬,否则就是弄巧成拙。如有一生改写“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成“有红包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来表达他对压岁钱的喜欢,就显得生硬,因为用红包来替换“朋”显得庸俗。同样的句子可以换成“有雨自天上来,不亦乐乎”,“有信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即便是“有春风从南海来,不亦乐乎”,或“有飞雪自北国来,不亦乐乎”也是贴切的。

四、化用——水乳交融不着痕迹

所谓化用,即是把经典当作一个典故,一般只出现一两个词语,用在自己的文本中,但读者在阅读时却会自然地想起原来的经典。这是一种更巧妙的利用方式,它的优点在于浓缩了经典的一个长句,一个段落,甚至于一整篇文章,而由于作者巧妙地化用,既使得自己的文章格调上升,又在内容上联系了经典,拓展了文本的范围。比如学了周敦颐的《爱莲说》后,我们写文章时再引用到莲,就会自然想到高洁的花中君子。

巧妙的化用应该达到以下要求。第一是化用的词语应该是经典文本中有代表性的词语,也就是当人读到这个词语,就能够联想起相应的经典文本,并由此对新文本与经典文本之间进行一个比较。如“可是谁也无法剥夺我们欣赏细雨,漫步雨巷,掬一捧雨,湿润我们的心灵,看雨落在湖中泛起层层涟漪的权利”一句,化用了戴望舒《雨巷》诗中的雨巷意象,戴望舒的“雨巷”表达了一种凄美迷蒙的情感,此文中的“雨巷”是取其名词,原诗中的凄美味道基本没有,却使文章有了一种浪漫之情,体现出小作者一种高雅的审美情趣。读者读到“雨巷”时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戴诗的《雨巷》,那个撑着油纸伞的像丁香一样的姑娘就会出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应该说这也是一种艺术享受。教材中选编的其他名篇中诸如《背影》中的“背影”、《归园田居》中的“南山”、《游山西村》中的“柳暗花明”“山穷水尽”、《桃花源记》中的“桃源”都是经典的意象,化用这些词语都可以起到触发读者联想的效果。

第二是化用要自然,要不着痕迹,不要为化用而化用。比如“这几天我得了重感冒,走起路有点‘飘飘然’了”,这里的“飘飘然”是不正确的,虽然是化用鲁迅经典作品《阿Q正传》中的词语,但与语境不合。而“这几天心里好得意,血液在膨胀,在晃荡。莫名的冲动使自己都感到不安。我究竟做了什么壮举?考试,成绩不错,帮助人,受到感谢,还是作文在课堂上被宣读了?我居然有些‘飘飘然’了”中的“飘飘然”就化用得非常贴切,让人一下子联想起《阿Q正传》中喝了酒飘飘然飘进土谷祠的阿Q。阿Q的飘飘然是精神胜利法作用下产生的一种情绪,而该句中的飘飘然则是表达作者愉悦的心情,虽然都是心情好,但表达效果不一样,化用了这个词,使得文章增添了一种幽默的情趣。

浅谈表现性学习 篇3

一、孩子是天生的表现者

很多人都遇到过这样的事,每当家里有客人时,孩子都特别高兴,而且爱在客人面前表现自己,以获得客人的称赞。对此,大人们总是说,小孩子“人来疯”。其实,这是小孩子的一种心理特征,心理学称之为“表现欲”。我们之所以经常说孩子是天生的发明创造家,这不是指大家都会有小发明小创造,而是说孩子都有表现欲。孩子的表现欲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当孩子的这种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会推动孩子信心百倍地去学习新东西,探索新问题,获得新的提高。为了使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我们应该正确对待并注意保护孩子的表现欲,切不可无视或者压抑孩子的表现欲。让孩子在不断的自我表现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例如,我在上《皇帝的新装》时,为了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我也模仿一些教师给学生编排教学情境剧,让学生们分别扮演童话里的人物。在表演中,“大臣”们自欺、媚上、虚伪及“皇上”骄奢、愚蠢的性格得到了很好展示,通过表演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性格理解更深刻,之后再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此时学生们的积极性上来了,一个个纷纷举手,课堂气氛因此也变得异常活跃。

总之,孩子就是个天生的表现者,作为老师,我们要相信学生有精彩的表现,同时也更要尊重孩子们的独特表现。

二、学生表现是中心,学生是表现的主体

新教改主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动过程中;同时人本主义心理学也认为,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有“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因此,教师不是要学生怎样学,而是提供学习资源、学习手段、营造学习环境,由学生自己决定怎样学。在教学中,教师只是顾问,而非教导者,更非操纵者。表现性学习强调以学生的表现为中心,让学生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中活动、学习、探究,让学生无拘无束、畅所欲言,让学生爱表现的天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去年曾有机会到山东茌平县杜郎口中学研修学习,深刻了解了其十几年改革实践所总结出来的“三三六”教学模式,此模式的根本点就在于老师把课堂真正还给了学生,课堂上学生人人参与,个个表现。整个教学活动被分为有机的三个层次:预习、展示、反馈。每个环节学生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自主完成,老师则完全退回一个导演的角色,学习过程即是活动过程,学生不论层次高低,再没人游离于课堂之外,因此课堂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教师是表现性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表现性学习注重学生在和谐宽松的氛围中进行学习,人人参与活动,在实践中、娱乐中主动体验、合作、探究、获取、表现、分享。与之相适应,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体现“以学生为本”“以促进学生表现为本”的趋向。

(一)教师是表现的组织者

表现性学习是在教师精心组织下的有目的的学习活动。表现性学习的信息与资源、表现任务与活动、表现展示与评价等,都需要教师的积极筹划、精心组织与准备。

例如,在上《我爱这土地》时,为了改变平常疆硬、机械的教学方式,我学习杜郎口中学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前分小组布置好预习任务,小组成员合作探究完成。课堂上,每个小组先用小黑板板书各自检索到的背景资料,然后相互改正、补充。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改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变得非常高涨,人人都争着到小黑板面前表现一下自己,哪怕只是纠正一个错别字。我发现正因为这样,让那些学困生也有了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不再觉得自己是课堂上可有可无的人,从而极大的激发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堂即学生的表现,我坚定的认为。

(二)教师是表现的引导的者

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知、自己观察、分析、思考,从而使自己获得亲身体验、获取知识与感悟。但这并不是说就可以忽略教师地位。要想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想让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现、善于表现,教师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的引导包括指导仍然是关键。

如前课例《我爱这土地》,在学生自主解决了背景资料后,我把学生带到了朗读天地,把平常单纯的教师讲解怎么读,变成我去发现怎么读。分小组朗读展示、点评、评比、奖励、小结,学生们争先恐后,而后非常顺利,“如何进行诗歌朗读?”便总结得清清楚楚。其间有个教师范读环节,我故意读错了3个地方,让学生点评,学生们对于能有机会指出老师的毛病感到异常高兴,课堂效果因此变得比平常简单的朗读、背诵好多了。

低效学习的十大表现 篇4

1.做计划没有形成习惯,时间利用率低。

2.预习中不动脑思考,应付为主,只满足知道是什么,不求懂得为什么。

3.上课不能提前进入教室,用什么找不到什么,课前5分钟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4.课堂不积极参与小组讨论,不敢主动回答问题或展示,有的趁机说话,不能充分利用下课前5分钟巩固、总结。而是磨时间等待下课。

5.做不到有先复习后做作业。

6.课下不主动整理笔记,不会利用典型习题本整理错题。7.每天的“清底子,”“放电影”,每一周一小节形成习惯。不会把知识归类并网,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8.学习态度不端正,玩心重,比吃比、穿。自制力、抗干扰能力差。

9.没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上课打盹,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大学生学习表现评语 篇5

2. 你是个健壮、精力充沛的孩子。尽管目前你的学习还有一定差距,但是老师没有对你灰心,也请你自己更不要灰心,好吗?来,伸出你的小手,让老师紧紧握住,相信我们经过共同努力,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的!上课有不懂的地方主动来问问老师吧,老师也会对你更加地关爱体贴。在这样充满爱心的校园里,每个人都会看到你的进步!加油哦!

3. 王泽群:你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一个诚实、乐于助人的好同学。你在学习中不畏困难,勇敢地克服学习的难题,做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的作业。你能积极参加有益的文化体育活动。每次值日工作都能出色地完成。

4. 吴文旭:你用实际行动证明你是一个诚实、乐于助人的好同学。你在学习中不畏困难,勇敢地克服学习的难题,做到按时按质完成老师的作业。你是我们班里出了名的小画家。你踏实肯干,每次劳动都可以看到你任劳任怨的身影。

5. 文静认真,善于思考,勤于观察。每份作业,每件工作都认真努力去做,享受了工作的过程,也总是得到好的工作成绩。对周围的同学有爱心,乐于助人,待人宽厚。

6. 该生学习态度端正,学习认真,已通过国家英语四级,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吃苦耐劳、朴实大方,认真对待工作、与同学相处关系融洽、尊敬老师、遵守各项制度、社会实践经验丰富。

7. 该生在校期间学习态度端正,成绩优良,有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尊敬师长,热爱集体,为人诚恳,工作踏实认真,能吃苦耐劳,富团队意识及协作精神,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8. 张琳:你文静温和,大家都愿意和你一起玩。你是一个很老实的孩子,其他方面表现很好,就是学习有点跟不上。在体育上,你一定要加强锻炼,加大运动量,增强体制,消灭体育成绩不及格的现象。你踏实肯干,每次劳动都可以看到你任劳任怨的身影。

9. 服从命令听指挥,对于上级交办的事情总是积极努力去完成,事后还能主动汇报结果,也许只是简单的几句话,但良好的职业修养就是从这点点滴滴的细节中培养起来的,肯定会成为一个好的下属。如果要成为一个好的领导者,你还需要提升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个人表现总结 篇6

本人作为党的忠实拥护者,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是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奋斗的目标。因而我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一名合格的、优秀的大学生。

在思想上,我积极上进,努力向党组织靠拢,并时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行为。在学习上,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面对二十一世纪这个知识的时代,我应该抓住大学时代这个黄金时代,用知识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我懂得了科学规划生涯,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另外,积极阅读有关书籍和资料,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将来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建设而做好准备。在学生工作方面,努力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帮助任课老师收发课堂作业,担任过外冈运动会志愿者。

学习表现总结 篇7

关键词:差异表现,原因,策略

学习过程中,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 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表现, 不同的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会有不同的学习行为。就初中英语的教学而言, 受到各种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制约,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差异表现。但是英语教学中, 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针对整个班集体而言的, 学生的这种差异表现给教师的教学工作带来很大压力, 也是教师课堂教学中经常面对的一个难题。如果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表现, 教师没有一个有效的应对策略, 那么教学质量、课堂纪律、教学效果及教学目标的实现都会受到影响。因此,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表现是教师普遍关心的问题, 通过研究学生的差异表现找出相应的解决策略, 成为教师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不同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表现状况

就一个班集体而言, 集体中的学生有性别方面的差异, 也有学习成绩的差异, 不同的学生在学习过程的表现各有不同。从学习行为上看, 不同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存在有区别性的问题行为。基于性别的差异来看, 男生在具体的英语学习环境中不会倾向于从众行为, 周围的学生在复习什么、在写什么作业对自己的影响并不大。而女生则不同, 她们容易形成从众行为, 对周围学生在做什么有着浓厚的兴趣, 并且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如果摈弃性别差异, 仅从班级内的学生来分析, 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差异表现。在纪律观念上, 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自我约束的学生纪律观念强, 具有一定的学习认知, 迟到、早退、逃课的现象很少发生在他们身上;而学习成绩较差、自我约束力不强的学生则相反。学习观念上, 成绩优异的学生往往上课注意力集中, 不会心不在焉;而成绩较差、行为散漫的学生在课堂中则是焦躁不安、不听课、打瞌睡。品行观念上, 有些学生在课堂中喜欢大声说话, 惹是生非, 而有些学生则是尊重老师, 不与老师胡乱顶撞, 也不会钻牛角尖。学习动机上, 多数学生是将自己的学习动机与集体、国家的利益相联系。当然, 不同学生之间的学习动机还存在为了个人前途、为了他人、为了责任义务的差异。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差异状况的各种原因

不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表现有很多方面的原因, 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 有着独立的思考习惯和思维能力, 不同学生的学习行为受到不同思想意识的支配, 自然会有差异性。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差异表现, 可以从行为理论和学习理论来分析这些差异的原因。

基于学习理论的角度, 首先,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 学生积累知识的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刺激和反应两者之间的关系, 但是不同的学生对刺激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学生产生不同学习行为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学生因素。不同学生的学习认识和行为习惯不同。有些学生具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和和学习目的, 有着正确的学习观念;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目标茫然, 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情绪和性格, 学生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 不同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情绪:或者低落, 与教师对立, 或者从容面对。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为不同的学生带来不同的行为表现。其二, 教师因素。具体体现为教学态度, 教学方式;教学能力, 课堂调控能力;教学作风是否民主、是否尊重学生。其三, 家庭和社会原因。不同家庭的孩子受到家庭影响和家庭教育不同, 不同学生对社会风气和社会文化等内容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不同, 受社会影响的程度也不相同。其次, 认知主义强调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必须了解学习者已有的认知结构, 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关教学。教师在设计相关教学时忽略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差异, 是导致学生差异表现的一个重要原因。最后,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学习知识是基于一定的情境, 借助他人帮助和一定的学习资料, 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此, 学生的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差异性表现具有很大影响。不同学生对特定学习环境的接受能力不同, 受到周围人物和环境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差异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 课堂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就整个班级的学生而言,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 鉴于此,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避免千篇一律。对此, 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以促进全班学生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为目的, 调整教学思路,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的时候, 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方式, 以学生在课堂学习和日常中的行为表现为依据, 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层次。对那些学习自控性和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适当拓展相关语法知识和相关习题练习内容。对那些学习能力中等的学生, 教师要适当放低要求, 根据需要来拓展教学内容。而那些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教师要以文章为基础, 让他们掌握基础的知识内容。此外, 教师还可以采用探究、讨论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基于学生的学习能力, 以相关课文内容为主, 让学生用英语对话来表演文章内容。总之, 不论是哪种教学方法, 都要以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二) 为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学习任务

为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的教学任务, 需要教师充分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特长和性格特点。例如从性别来看, 男生善于逻辑分析, 英语教学中, 教师可以在指导他们在学好相关语法的基础上, 在英语阅读教学时为他们安排分析推理的任务;而女生的逻辑推理能力不强, 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 教师要对她们多鼓励、少批评, 在教学过程中减少纠正她们口语语法错误的频率, 以减轻她们的心理负担。另外, 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 教师要依据实际情况来安排学习任务。例如英语作业的布置环节, 学习能力强的学生, 教师要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拓展知识为主要目的来布置任务;学习能力稍次的学生, 教师要以帮助他们巩固课堂学习知识为主要目的来布置任务;而对于学习能力差的学生, 教师要以帮助他们把我课堂学习的基础知识为主要目的来布置任务。

(三)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 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影响。面对不同学生的差异表现, 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为学生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 让学生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共同进步。为此, 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学习, 提高教学能力, 用自身的知识素养来感染学生, 对学生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此外, 教师可以借助丰富的教学手段, 例如多媒体教学, 增强学生的见识, 开阔学生的眼界。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例如英语朗读比赛、英语写作比赛、英语单词记忆比赛等, 将整个课堂学习氛围调动起来, 激发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参与热情, 让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学习行为。

综合来说, 基于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不同学生在具体学习过程中的表现也具有差异性。有些学生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 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 而有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 表现出消极的学习行为。对此, 教师在具体的英语教学过程中要认真审视学生的这些差异性表现, 并认真总结差异表现的原因, 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来布置学习任务、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等, 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浅谈学生差异性资源的有效利用[J].新课程研究旬刊, 2015, (9) :61-63.

[2]孟丽莎.初、高中学生的学习特点差异及心理成因[J].林区教学, 2014, (7) :116-117.

谈室内设计专业手绘表现的学习 篇8

正确认识室内设计的手绘表现

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还是手绘表现,其核心都是室内设计,不能偏离主题。大多数学生,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老师都认为手绘表现在当今社会没有太大的作用,其实不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现之前,手绘效果图大多是为了模拟设计空间,让观者对其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3D、CAD、PS各大软件的相继开发和更新使得空间的模拟表现有了空前的发展,手绘表现也随之逐渐的转化了角色和任务,从开始的模拟表现转换成设计构思的主要手段。手绘表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二者无所谓孰轻孰重,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工具,二者是相互辅助的关系。

手绘表现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一名设计师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技能,一个是设计及洞察能力,另一个就是设计表现的能力。美国建筑大师西萨·佩里在“论建筑画和设计草图”一文中指出:“建筑往往开始于纸上的一个铅笔记号,而这个记号不单纯是对某个想法的记录,因为这个记号开始,它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構思的每一步发展。”佩里指出了建筑设计中设计表现的重要性,其既是表现过程也是设计过程,许多设计的程序是以表现图作为依据进行设计深入的,它同样适于用建筑设计分支的室内设计。即使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当代,手绘表现仍是室内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最直接、便捷的手段,并贯穿着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

室内设计手绘表现的要素

1. 工具选择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常用的工具有铅笔、橡皮、纸、美工刀、钢笔、马克笔、彩铅、色粉笔、修正液等。铅笔、橡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工具,多是在设计初期画草图或画正稿前起稿用,H值越大含铅量越少,硬度越高,B值越大含铅量越大,铅笔也就越软。许多学生在开始起稿时习惯用2B自动铅笔,其笔迹较深,也不如铅笔画起来有手感,再加上学生会不自觉的用力过大,留在纸上很深的印记,即使后期拿橡皮擦也无法擦拭干净,造成纸表面产生毛边,影响后期的马克笔上色效果;钢笔有普通书写钢笔和美工笔两种,普通书写钢笔画出的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美工笔笔头较扁,运用起来更加的灵活多变,以上都是在选择工具上较细致的考虑,尽可能的做到“选对工具,用好工具”。

2. 构图均衡

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构图既非难事也不重要,相反,合理的构图是一副优秀手绘效果图表现的基础,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审美能力,更需要具有对整个画面的掌控能力。首先,先对空间进行分析,确定表现主体和画面的视觉中心,构图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修改,不能将就,否则在深入的过程中会发现画面越来越难以掌控。

初学者较为常见的构图问题主要是构图中心的偏离,画面偏上、下或偏左、右都会引起观者视觉上的不适。当已经出现构图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每张图都重新起稿再画一遍,这时需要我们调节画面。

3. 透视准确

生活中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反映不同,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将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透视现象表达准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平面上用线来表现它的规律,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角透视)、三点透视(余角透视)。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其自身的程序较为精确,大部分的透视问题可由计算机处理,而在室内表现时则较容易出现透视错误,因此,在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借助尺子等工具作为参考,熟练的后透视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徒手便可画出透视较为准确的线条,现在很多的绘制效果图设计者不一定完全忠实于透视画法的作图过程,而是使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能提高视觉效果,这种功底是建立在对建筑和室内空间及物体尺度的深度理解基础上,经过绘画和透视技法的长期训练后才能达到的。

4. 上色明快

色彩是通过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中所产生的视觉感受,科学的运用色彩才能获得较好的色彩效果。上色是手绘效果图最具有表现性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手绘表现中的色彩表现与纯绘画中的色彩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色彩多是以快题的形式,表现大的色彩关系,上色较明快,多体现的是物体的固有色,没有纯绘画中色彩表现的细致变化和丰富层次;其次,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较重视表现对象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感。

在上色的过程中,我们可先从大面积的空白入手,如地面、天花板,再用彩铅铺一层调子,使灰色调感觉不闷,渲染出的灰色才更加耐看。这个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色彩练习和尝试,总结出哪些颜色的叠加能产生好的画面效果,以便相似场景使用时能轻车熟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对于初学者,在上色上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一、颜色过火,主要是因为色彩纯度过高;二、画面太“脏”。有的学生画“脏”了是因为色彩过于丰富,这个颜色也加点,那个颜色也加点,没有整体的去把握色调,最终导致色彩不明快;三、颜色搭配不和谐,由于马克笔的自身特性,刚画和完全干透后色差较大,不易把握,除了多进行颜色搭配的尝试,必要时可背下一些固定颜色的搭配。上色的过程也是塑造关系的过程,明暗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关系等,这才是上色的关键所在。

总 结

我们肯定手绘的长处,同时也需承认手绘的弱点。3D有着强大的模拟再现功能,这是手绘效果图所欠缺的。如果想通过手绘的形式表现出逼真的画面效果就好比拿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比,我们须明白,再强大的模拟表现功能也是为其设计理念服务,没有好的设计,逼真的效果图是没有意义的,而手绘在构思效果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好的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也没有必要一再强调手绘表现技法本身的重要性,其实,手绘之所以重要并不是技法的表现性,而在于其对设计创造的引导作用,表现是衣,设计理念才是核心,没有优秀的理念,无论是手绘表现还是计算机辅助设计都是没有意义的。

(作者单位:山东英才学院)

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 篇9

教育评价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环节,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只注重评价的鉴定与选拔功能,忽视了其对于教育教学的促进作用。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和新课程的实施,人们逐渐认识到了传统评价方式的不足以及改革的必要性。《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了“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择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1]的要求。怎样发挥评价为教学服务,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的积极功能成为教育评价研究的重点。表现性评价正是符合这种要求的评价方式之一。表现性评价是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种系统的评价。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价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表 现性评价以其独特的理念和方式,为教育评价带来了可喜的改变,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表现性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前提在于其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评相分离的状态,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统一。传统教育中,教师传授,学生接受,评价一般是在教学结束后以纸笔测验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检测,给出一个分数或等级,注重的是评价的“鉴别、检验、验证”的功能,极少有对学生将来发展的有效反馈,评价结束后,又匆匆进入下一阶段的教学。教、学、评三者处于一种分裂状态,评价孤立于教学之外,相互之间毫无增益。而表现性评价的一个关键特征就是,它既可以是一种课堂活动,也可以是一种测验形式。在表现性评价理念下,表现性评价过程即教学过程,教、学、评三者处于动态互动状态,融会贯通在教学的整个过程,是三位一体的。教、学与评相互促进,共同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学业成长与自身的发展以及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评价的作用不再局限于“鉴别、检验、验证”功能,而且加强了“引导、反馈、补充”教学的功能,成为完整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这种新的评价理念下,学生的学是中心,不管是教还是评,都是围绕学生的学而进行,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业的进步和发展。表现性评价充分体现了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致力于以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它因为学生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有效的学习反馈及带动了学生的积极课参与而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清晰可行的学习目标

表现性评价的两个关键因素是:真实或接近真实的表现性任务和清晰明确的表现性准则。表现性任务代表了教学的内容和要开展的活动,即“教/学什么”和“评什么”。表现性准则指明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水平,即“教/学成什么样子”和“根据什么评”。表现性评价代表了学生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不是指向评价本身,而是指向评价所代表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表现性评价不同于传统评价的滞后性和保密性,它制定于教学开始之前,提倡在教学和评价开始前公开表现性任务和准则,把表现性准则教给学生,甚至在可能的情况下可以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来确定表现水平的标准(表现性准则),并以此作为评价学生成绩和进步的基础。这有助于教师与学生清楚的了解将要完成的教学任务和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因而能获得明确清晰的学习目标,知道将要做什么,做到什么样才足够好。明确的目标是前进的强大动力,他们不会对如何才能成功而感到“疑惑”,不用猜测什么是最重要的,或者教师将如何评价他们的表现,而是成竹在胸,充满自信的向目标努力。

二、有意义的表现性任务 表现性评价要求学生完成一定数量的比较有意义的任务,评价针对过程也针对结果。完成表现性任务是一个生成过程,而不只是选择一个答案。一般来说,表现性任务有六种类型:结构性表现任务、口头表达、模拟表现性任务、做实验或调查、创作作品、完成研究项目。

比如要评估学生的演讲能力,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任务来进行评价:1.让学生完成一些判断题,题目的内容主要是演讲的技巧问题。2.学生完成一系列的选择题,题目主要是列举关于演讲的特性,让学生选择哪些代表了优秀的演讲。3.学生简短的回答关于如何演讲的问题。4.给学生一个主题,让学生写一篇短文,说明围绕这个主题该怎样演讲。5.给出演讲主题,让学生撰写演讲稿并进行演讲,教师对整个过程予以观察和评判。可以发现,第一、二种方法都是选择———反应评价,它们没有让学生建构任何反应。第四种方法与第一种比更具有表现性任务的特点,第五种是最典型的表现性任务,与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行为最为接近。表现性任务体现的是“做”的能力,它将学生置于真实的任务情境中,要求其执行一定过程或创造出产 品。这个任务是作为实地现场的表现而设计的,根植于学生的现实世界经验,它模拟(或可能就是)现实世界中的难题,它既是学习任务,也是评价所要完成的任务。此外,这样的任务(比如进行一次演讲)和埋头于做无数选择题、判断题相比无疑更加生动有趣。表现性任务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好的表现性任务能促成学生的深度理解,而不仅仅是事实上的知识。在真实性任务中,学生必须要考虑许多关于技能的选择和策略的制订方面的复杂的决定。迫使学生运用事实性知识,还可以揭示出学生关于某一概念或主题的不完全的学习或误解。学生到底有没有掌握所学知识在做任务的过程中一目了然。这样的任务和评价更具有挑战性,也更有意义,更能促进学生实际能力的提高。

三、学生的积极参与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由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而获得,而不是被动接受的。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才能获得知识,不断进步。表现性评价的转变之一就是由过去的教学和评价中教师一人说了算到学生和相关人员一起参与进来,其中学生的参与尤其得到了强调。只有真正参与进来,学生才能满腔热情、充满自信的去学习,表现出极高的主动性。斯克里文(Scriven)区分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不同参与程度。从表面的参与水平开始,各个水平递进描述了学生的参与情况。学生参与评价的各个水平是:[6] ●参加测验,得分。●在教师的要求下提出改进测验的建议。●建议可能的评价方法。●实际制定评价方案。●帮助教师修订评分规则。●创建自己的评分规则。●应用评估规则来评估自己的表现。●开始理解评价和评估是怎样影响他们自己的 学业成就的。●开始理解他们自己的自我评价与教师的评价 以及他们自己的学业成就之间的关系。

传统的评价中,学生的参与程度绝大部分停留在第一级水平,偶尔可以达到第二级水平,到第三级水平的就比较稀少了。而表现性评价中学生的参与程度最起码的已经达到了第七级水平,高质量的表现性评价中,甚至可以达到第八、九级水平。鉴于表现性评价施测方法的特别,它在第一个水平“参加测验”上的表现与纸笔测验极为不同:即对表现性任务的全身心参与。因此表现性评价中学生的参与可简单归纳为如下几项:参与制定或修改表现性准则,完成表现性评价任务,应用评分规则来评估自己或同伴的表现,利用评估结果改进学习。表现性准则的来源有几种:采用现有的他人制定好的准则,根据实际情况改编已有表现性准则,自己制定表现性准则。通常情况下,如果是第三种,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进行,先找一定数量的样例,区分一件好的任务或成果与差的任务或成果有什么不同之处,找出有哪些方面的特征,精简出关键性的因素,然后经过界定、应用、提炼等各个步骤制定出适用的准则。如果是改编已有准则,教师可和学生一起分析哪些是符合实际可以保留的,哪些又要怎样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修改。而如果是直接采用已有准则,则要将准则教给学生,教师要和学生一起来学习并深入理解每一条准则的含义。通过这些不同程度的参与,学生对学习目标也就了然在胸了。此外,表现性评价重视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利用表现性准则,学生可以对自己和同伴的作业进行评价。这种独立应用表现性准则进行学习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表现。

四、及时有效的学习反馈

预备党员个人表现总结 篇10

学习。学习成绩一直稳定在班级上游水平,上学年学习排名专业10,班级第5。学习态度较端正,学习期间基本上能做到每晚去自修。我对课外知识比较感兴趣,比如军事、哲学方面特别喜欢。我认为学习的时候就该好好学习,玩的时候就该玩得痛快。什么时间做什么事,20多岁的我们是要好好把握的。

工作。大一学年任环工3班学习委员,热情为同学服务,积极参加班级活动。每到重要考试,组织全班同学开展复习,便成了我肩上的重任。起初我也是没有经验,不知道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组织大家复习。后来在班委们的鼓励下,我努力地探索适合我班实际的方法。最后,全班同学被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以组员互助,班委考察的形式,鼓励和督促大家复习。实践证明,效果不错。不仅在学习方面,班级的其他活动我也是积极参与的。我班团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我都努力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团日活动答辩环节,更是自己亲自上场,只是两次答辩我班都与前3名失之交臂,有点遗憾啊。

生活。我喜欢放浪形骸,醉乎山水。不管是一个人玩,还是和大家一起出去玩,我都能体会到乐趣。玩的时候玩地无拘无束,忘乎所以,做事的时候就严谨认真,这是我这个人最大的特点。我人际关系不错,与寝室同学生活融洽,互帮互助,相互宽容,与班级其他同学都能和谐相处。

学习表现总结 篇11

摘 要:阐述了如何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重要补充的生物表现性评价探究学习模式,经过以案例为主的行动研究表明表现性评价能促进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探究能力逐渐形成并有所提高。通过表现性评价学生对自我和他人的认同度逐渐提高,多元智力水平得到了发展。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虚拟学习社区;生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新课改下的学生评价,强调过程性,关注个性的差异。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整合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和方法。激励学生主动、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以多元的评价尺度,及时地给学生积极向上的评价。在生物探究学习中,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关注学生通过探究实验发现知识和规律的过程。因此,在生物探究学习过程中构建以学习虚拟社区为重要补充的生物表现性评价探究学习模式,利用表现性评价探究学习案例的研究,反思学习模式的可行性,有对学生的多元智力的影响和学习方式的影响,和对教师专业水平的促进作用。

一、相关概念及理论

1.表现性评价

表现性评价为测量学习者运用先前所获得的知识解决新异问题或完成特定任务能力的一系列尝试,具体来说就是运用真实的生活或模拟的评价练习来引发最初的反应,由高水平评定者按照一定标准进行直接的观察、评判,其形式主要包括建构式反应题、书面报告、作文、演说、操作、实验、资料收集、作品展示。

2.建构主义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有意义的学习就是新知识和原有知识联系起来,将新知识纳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之中。建构主义学习评价认为评价要与情境性的学习相适应,它不能是一种静态的结果评价,而更多的是与情境相联系的动态的过程评价,这一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学习方法、认知策略。

3.多元智能理论及其评价观

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认为,智能就其基本结构来说是多元的,每个人身上至少存在语言(Verbal/Linguistic)、逻辑(Logical/Mathematical)、空间(Visual/Spatial)、肢体运作(Bodily/Kine-sthetic)、音乐(Musical/Rhythmic)、人际(Intet-personal/Social)、内省(Intra-personal/Introspective)、自然探索(Naturalist,加德纳在1995年补充)坎贝尔(ComPbell.L)等人指出,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评价具有以下特点:把握随时间成长的评价,即评价关注学生不同阶段的成长;评价是多纬度的;评价传递教学指令,即评价要反映教学信息;正式与非正式评价同等重要;学生是主动的自我评价者。

二、研究方法

1.构建基于虚拟学习社区的表现性评价的生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构建以虚拟学习社区为重要补充的

基于表现性评价的生物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模式

2.建立基于“魔灯”和新浪博客的网络学习社区

建立基于“魔灯”网络学习社区,此社区主要是以校内网为主要活动区域,主要有以下功能:以校园局域网资源库为核心的学科资源中心。表现性评价活动中心。以BBS的形式和网上投票形式进行。

为了向校外拓展,在新浪开了一个博客(http://blog.sina.com.

cn/swtiandi2010)作为师生互动空间和以投票方式进行问卷调查及完成评价功能。

3.表现性评价体系的修改和完善

在论文“网络环境下生物探究学习表现性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与使用”中对初中生物探究学习目标中设立了启蒙、入门和精通三个维度。

根据初中生物探究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个人学习评价表:

人际—语言智力评价表内省与情感智力评价表自然探究智力评价表几种评价表;还有小组合作学习表现性评价表。每个学习案例后,评价表放在虚拟学习社区,由学生自评,小组评价和教师评价组成。

4.多层次的案例讲究探究学习模式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1)口头表达(启蒙阶段设计)

七年级上学期:分析课本中“机器人在弹钢琴”“钟乳石在慢慢地长大”这两幅图片中的物体是生物还是非生物,并说明理由。

这一个探究的问题的解决,由于学生处于启蒙阶段,教师在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中,主要是通过是问题引导学生的回答。

问题引领:生物有哪些共同特征?怎样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请判断两种物体是否具有生物的共同特征。

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由中心发言人发表本组的见解。

网上完成评价表(利用网上在线检测系统进行)。

(2)完成任务单(入门阶段设计)

七年级下学期:评价“多子多福”“晚生不如早生”这两句话对吗?如何解决生活中存在的这些问题?

问题引领:多子会对我国人口造成怎样的影响,请分析我国不同年代人口数量的一组数据。晚育跟控制人口数量有关系吗?当今,你认为人口问题还会引发什么问题?要比较好地回答这个问题,还可以从哪些方面展开讨论?

讨论交流,小组讨论后,由中心发言人发表本组的见解。

网上完成评价表(利用网上在线检测系统进行)。

(3)开放性任务(精通阶段设计,以个别精通学生带起全班学生的学习)

八年级上册:植物的生殖(节选)。

教学策略分析:

①小组合作探究策略

利用网络环境构建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的小型学习社区。利用课前准备工作纸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评价,再分组,做到异组同质,同组异质的方法进行分组。确定每组的组长及骨干成员。利用组内互助让学生完成一定的分类任务,并对完成的成果进行组内与组间的交流与评价。A层为各组组长;B层为各组的骨干成员;C层为一般组员。

②评价激励策略

设计的三个探究活动是三个表现性任务,通过教师观察和学生的自评互评及反思对学生的课前探究、小组合作与交流进行评价:在课前准备的工作纸的自我反思问题设计中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促使学生把评价标准隐性内化。利用表格进行组内成员自评和互评,促进学生的自我学习反思和自我调控。在组间交流时,利用组内一般成员发言,加双倍分的方法,鼓励组内互助。教师利用观察的结果和小组自评、互评和反思对学生探究学习进行一个综合的评价。

三、分析和结论

1.表现性评价对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的意义

(1)学生的多元智力有所提高,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正在逐渐形成

从以上表中数据反映,第一轮自评和小评价的认同度较高,

从学生的自我反思中可以看到,这是由于他们对评价表中的行为标准的表现还不是十分理解,出现了自评和小组评与教师评出现较大的偏差。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自评、小组评和教师评的一致度越来越高,一方向说明他们对评价标准的理解有了一定的水平,另一方向也说明了评价表中的行为标准逐步内化为学生的多元智力结构体系中,多元智力水平得到了提高。

从上表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经过三轮的案例研究,组长的组织工作被认可度提高了,小组的合作情况有了进步,小组学习成果汇报也逐渐得到认可。

(2)教师课堂上观察和教学录像的回放是掌握表现性评价资料的重要环节

在第一轮的案例研究中通过观察发现,逻辑智力和人际—语言智力接近精通(A)的学生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性,整个活动过程都是由他们掌控了,其他能力较弱的学生基本没有什么事情可干。针对这一种情况,我们修改了评价方案,利用评价来调控小组合作的学习行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或者是交流,第一次回答问题或发言的学生全组加3分,第二次发言的加2分,三次以上发言的只能加1分。为了能拿到更多的分数,在第二轮和第三轮的案例研究过程中发现,小组发言的代表增多了。为了使组内更多的人可以发言,小组长和组内能力较强的学生会主动地帮助智力评价为启蒙或者是入门级的学生,组内合作的气氛在逐步形成,并且在组内成员带动下,实现了组内学生差异性发展,以生带生,达到了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目的。

(3)对学生的学生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看法

2.虚拟学习社区加强了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提高了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了合作学习的习惯

在研究前,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访谈发现:在讨论区发帖子是学生乐于做的事情。研究对象中49个学生中有55%的学生有上网参与BBS或QQ的习惯。在第一轮的研究中发现学生发的帖子多,但质量低。学生通过评价标准知道什么样的帖子才是有学习效果的。他要经过思考才可以发出帖子,因此实验班完成一个表现性任务的过程中所发的帖子数反而少了,而有效帖子数增加了。学生利用网络交互功能,将学习从课堂上拓展到课外,虚拟学习社区起到了学习讨论区,学习评价区,和教师学习的平台的功能。

3.学生在新的学习模式的学习环境下,合作能力、生物素养和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教师在研究过程中专业素养得到长足的提高

上一篇:乘除法的规律下一篇:初三以美德为主题作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