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2024-05-13

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共8篇)

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导入:纵观人类史,无论是石器工具到金属器的发展,还是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以及到社会主义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而创新对于一个民族的发展更是至关重要,它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个案例

创新型国家含义:创新型国家,一般来说,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从而形成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背景: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分6小点)

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性:

1)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

(2)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

(3)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图片展示

小组讨论

创新型国家的核心: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走出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推动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贯穿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激发全民族创新精神,培养高水平创新人才,形成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创新型国家指导方针:自主创新 重点跨越 支撑发展 引领未来

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到2020年,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到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

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措施:

1、实施正确指导方针,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2、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国家竞争力

3、深化体制改革,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4、创造良好环境,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

5、发展创新文化,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

四大发明 西方三大能源发现

国家创新体系的构成创新是一个异常艰难并且存在巨大风险的过程

我国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问题

思考:作为一名在校学生,我们该如何创新

练一练 德鲁克的话

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2

1 研究综述

尽管“探索式自主创新”、“利用式自主创新”是新的概念,但仍能从先前学者所提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相关文献中搜索到可能与本文有关联的内容。

海外方面,March(1991)认为探索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大的创新行为,旨在挖掘新的发展路径;利用式创新是一种幅度较小的创新行为,旨在对现状进行微调。Benner、Tushman(2002)以及Jansen、Van Den Bosch和Volberda(2006)认为探索式创新倾向于创造与获取新知识以脱离企业当前的知识基础,他们将利用式创新看作是企业基于现有知识进行有关的整合、改进、强化。Crossan、Lane与White(1999)发现企业确实存在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且二者皆有效促进企业朝良好方面发展。不过学者对该领域的讨论也有分歧。Jay、Ebben、Alec(2005),Smith、Gupta、Shalley(2006)以及J.M.、Raisch、Birkinshaw(2008)的研究表明两种创新虽具有双元结构但并不相容,甚至可能与企业承袭的理念模式和组织运营程序背道而驰。Hamel与Prahalad(1994)表示过度进行探索式创新可能导致企业无法正常吸收与利用创新成果,从而产生创新困境效应。

国内方面,吴琼(2012)补充认为企业可能受到生命周期的影响,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进行探索式创新、利用式创新将有不同表现。林秋月、王文平、王娇俐(2010)的研究表明,探索式创新具有较强的系统性,易使企业不爱跟外部交流与切磋,以致探索式创新的可分解能力不足。利用式创新的可分解能力较强,企业之间有灵活的交流方式,但这可能导致企业惰于在市场上搜索新的伙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企业的创新潜力。曾德明、张丹丹、文金艳(2015)认同企业开发新市场不得不脱离或超越现有的知识,通过各种渠道更新自身的知识库,正基于此,企业需要运用外部异质性的创新资源来补充企业内部的已有资源,必要时企业可以通过与其他拥有不同技术背景的组织相互合作。

2 新概念的提出

笔者经过研究典型的创新案例,发现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可将自主创新分为“探索式自主创新”和“利用式自主创新”。前者是指通过获取全新知识、超越现有知识而实现技术突破、新市场开拓、综合性知识集成的活动。后者是指通过对现有知识进行提炼、强化与整合而实现技术改进与完善、已有市场的渗透、集中于某一环节的知识集成创新的活动。

细分概念有以下原因:一是组织资源有局限性。很多高新技术企业自身可能不具备同时进行两种自主创新的能力,因此企业可能只需满足其中一种方式的自主创新便可实现创新目标。二是组织经营有择优性。若企业不细分自主创新,便可能混淆两种自主创新各自所需的资源,从而导致资源与创新不相匹配。三是通过细分概念有助于明晰两个子概念的关系,为学术界在创新道路上提供新的探索点和思路。

3 理论与假设

尽管本文新概念属首次提出,但依然可借鉴与之相近的“探索式创新”与“利用式创新”的有关研究。Auh,Menguc发现探索式创新和利用式创新对效果、效率指标几乎同时显示出了显著的正向影响。Menguc,Auh利用综合绩效指标进一步确定了这两类创新对企业的整体绩效均有明显的正向影响。

李忆与司有和(2008)发现企业的保守态度会影响区分效率与效果、长期绩效与短期绩效的精确性,所以鉴于相近的研究做法,笔者也只能概括性地计算出企业的整体绩效。另外,创新对企业绩效的影响都是以创新行为来体现的,因此此处自主创新对企业的影响也主要是通过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来研究。综上,笔者提出以下假设:

H1: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H2: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H3: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

4 变量设计与检验

本研究涉及“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企业绩效”三种变量,且由于问卷多为主观回答,所以本文最终决定利用Likert五点式主观量表来测试自变量、因变量、调节变量之间的关系。

以前文所提出的概念为基础设计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所包含的变量内容如表1所示。另据Atuahene-Gima(1995)的结论可知高新技术企业绩效应包含“市场绩效”与“项目绩效”。前者指企业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以及盈利能力等短期内财务指标。后者指企业新产品的成本控制效能,以及是否能为公司开辟新市场创造机会。此外,本文结合Malik&M.Kotabe(2009)的测量方法,注重新产品技术对新产品创新、现有产品的改进、销售、利润增长和市场份额的影响,故本研究最终确定量表采用如表2所示条目。

本研究发放200份,祛除明显不符合要求作答的无效问卷,最终以39%的有效回收率获得78份问卷。非回应偏差分析结果显示调研企业中非回应偏差问题尚在可容忍范围内。使用SPSS19.0对问卷进行效度与信度分析,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行为问卷确可包含“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和“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两个维度。再结合回归分析与相关性分析,结果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到底有何种影响。相关数据见表3与表4。

回归系数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自主创新行为的标准回归系数超过0.7,达到显著,即自主创新行为对企业绩效有显著的积极影响,H1得到验证。相关性分析中主要相关系数都在0.7左右,结果表明: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H2得到验证;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较强的正相关,H3得到验证。

5 结果与讨论

根据以上研究,本文所采集的78家企业的样本数据最终成功检验了探索式自主创新、利用式自主创新与企业发绩效关系的理论模型。最后所得出的测试结果与Atuahene-Gima&Murray(2007)的研究相一致,也与本文先前的模型预期相吻合,即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与高新技术企业新产品开发绩效之间确实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该结果进一步表明企业应当根据自身需求来合理配置资源,选择进行两类的创新活动,这样高新技术企业的绩效就会得到相应提升。

针对以上结果,从政府角度出发,建设绿色信贷通道、提供税收优惠能够激发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探索式自主创新的自信心。从企业角度来看,提高自身市场地位能力、优化组织结构、建设共享平台可以帮助高新技术企业进行更方便的利用式自主创新。

摘要:首次将自主创新行为细分为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与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并通过研究这两种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来了解自主创新行为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作用。经过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后,最终得出自主创新对企业绩效有正向影响,且探索式、利用式自主创新分别对绩效也有同样的正向效果。

关键词:探索式自主创新行为,利用式自主创新行为,高新技术企业

参考文献

[1]Vaccaro.I.G,Jansen.J.J.P,Van Den Bosch.A.J,et al.Management Innovation and Leadership:The Moderating Roal of Organizational Size[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12,49(1):28-51.

[2]Lavie.D,Stettner.U,Tushman.M.L,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within and across Organizations[J].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2010,4(1):109-155.

[3]吴琼.探索式、利用式创新与新产品开发绩效的关系研究——环境动态性的调节作用[M].南京:南京大学,2012.

基础研究:自主创新源动力 篇3

首先是11月8日,旨在探究宇宙起源的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LHC)成功完成了创造迷你版“宇宙大爆炸”的实验。也许,不久的将来,科学家就能回答“宇宙如何产生、宇宙之前是什么、宇宙之外又是什么”这些疑问。据悉,来自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约700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参与建设了大型强子对撞机,建造费用高达37.6亿欧元。而中国也有20余名科学家参与了“大型强子对撞机”项目。

其次是11月17日,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在美国新奥尔良会议中心正式揭晓,中国“天河一号”二期系统(天河-1A)以每秒4701万亿次的峰值速度和每秒2566万亿次的实测速度位居榜首。荣获运算速度世界第一的称号,令所有中国人振奋。相关负责人说:“我们在‘天河一号’的研制过程中,坚持走自主创新之路,努力突破核心元器件技术瓶颈,极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

让我们将视角转移到北京。

11月,北京市科委等部门共同发布了来自北京市175家高新技术企业和科研院所的309个科技成果,这些成果正式被认定为北京市第十批自主创新产品,其中近一半成果来自电子信息领域。

同时,北京市科委持续7年支持的基于通信的列车自动控制(Communication Based Train Control,简称CBTC)系统”在地铁亦庄线上“开花结果”。

还有,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20年成果展示与宣传活动拉开了帷幕。于1990年10月30日正式成立的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发展了20年。20年来,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积极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助力首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累累硕果。

为此,本刊组织专题展开深度报道,以期全社会都能高度关注基础研究。正如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陈佳洱曾说的:“基础研究决定着一个民族原始创新能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就必然是一个落后的民族!一个没有基础研究做坚强后盾的国家必然是一个科学上的弱国!”祝愿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在以后的发展历程中,以实施创新战略、培养创新人才、凝聚创新资源、营造创新文化为己任,为建设首都创新型城市提供科技支撑,为国家的科学发展再立新功!

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4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分析研究 作者:蒋青泉 欧浪坚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0期

[摘要]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产业性特点决定了在其培养过程中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生态链,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文章根据人才成长规律,分析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教学环境、竞争环境和关键成功因素,探讨了面向新型工业化,如何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环境。

[关键词]创新人才观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 环境分析 环境营造 新型工业化

[作者简介]蒋青泉(1965-),男,湖南洞口人,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通信工程、高职教育。(湖南 长沙 410015)欧浪坚(1967-),女,湖南长沙人,二十三冶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副总经理,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湖南 长沙 410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7YBB313)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15-0173-0

2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人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创新人才体系结构的基础。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信息技术于一体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一项战略行为,既需要环境的营造,也需要项目的推动。

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特点与成长规律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成长不但是积累技术知识和训练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形成创新能力和良好素质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加速转向基于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的双轮驱动的新模式,技术创新活动是多层次的,可以是重大发明、技术突破,也可以是流程再造、技术革新,因此,培养造就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既要把握现代应用技术活动的内在特征,又要把握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性人才特点与成长规律。(1)专业知识、人文素质和工程经验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知识基础。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技术知识,选用与综合多个技术领域的专业知识,才能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持续地进行应用技术创新活动。(2)集成创新能力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能力基础。技术革新大多是在原有技术基础上,运用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合改革创新。(3)市场洞察力和科学管理能力是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长的素质基础。创新的资源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是有限的,受到当时科学技术、经济条件、环境资源、法律道德的约束,并且创新具有不确定性和一定的风险性,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只有深刻理解市场与用户的潜在需求,才有可能创新成功。同时,创新型高技能人才非常关注自身的发展,非常注重自己的专业水平和创新成果是否得到社会的尊重和承认。

二、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分析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因素及其之间关系的系统构成,是创新型高技能紧缺人才培养的前提条件和教育生态链。

(一)政策环境分析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建设教育强省、优先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已成为各地政府的共识。一是政府要鼓励和支持高职院校设置高新技术专业,增加招生计划和专业建设投入,使高职院校设置的专业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国家产业发展方向和行业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创新型企业对高新技术人才的需求;二是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要对学校进行分类管理、分类引导,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拔尖的创新人才,特色型的高职院校主要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三是政府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制度,出台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打破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创新人才的困境。

(二)教学环境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校教育理念滞后,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注重对知识的传授,对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是教学安排上过于追求统一,学生入学后就选定了所学专业,按照已制订的专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学习,很难根据自己的爱好与兴趣选择其他课程,并且在课程设置中涉及科学前沿和培养创新能力的内容较少;二是教学方法主要是单向灌输式,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使得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养成用固定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逐渐丧失创新思维能力;三是考核评价缺少创新导向,学生层面的课程学习考核主要采用统一标准化试题及答案,很少考虑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师层面的考核评比、职称评定等主要强调科研成果和论文数量,很少考虑教师在教学创新方面的业绩,即使考虑所占比重也较少。

(三)竞争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本科院校发展呈趋同性以及片面强调通才教育,主要培养侧重于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人才;高职院校发展呈综合性以及片面强调实训教学,主要培养侧重于操作维护的技能人才,由此出现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缺失,导致目前我国在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领军人才的数量严重匮乏,使行业企业的竞争力不断下降,成为制约中国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关键因素。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有鲜明行业背景,长期服务于所属行业,形成了与行业相关的专业特色,在面向新型工业化、面向行业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上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四)关键成功因素分析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功的关键因素有:一是在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上,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敢于挑战前人已有的经验成果;二是在知识结构上,不仅具有较高的智商天赋,而且具有宽博性、专业性、交叉性的知识,及时将最新的专业知识社会化、工程化、综合化,不断丰富工程实践经验,始终站在技术应用的最前沿;三是在创新活动上,具有较强的思维能力和严谨的思维习惯,善于思考,独辟新径,保持普遍性、长链性的形态和百折不挠的特质,长期努力并持续承担技术改造和技术支撑活动;四是在工作方式上,注重个体创造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不仅要充分发挥个体的聪明智慧和探索精神,而且需要团队成员协助合作;五是在价值取向上,具有功利性,自主意识强,趋向多元化,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开展的创新性工作活动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目的在于提升价值。

三、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环境的营造

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高技能、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统一体,通常在技术设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时,为应用新技术、实现新业务进行技术规划、提供技术保障和技术支持,并最终在应用过程中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技术任务。目前,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是迫切的,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却是潜移默化、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共同推动。

(一)建立配套制度,完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

一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高职教育体制,建立终身教育模式,允许产学研及其从业人员全方位、多层次地合作与交流;二是政府把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优先发展教育的重点,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各类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集聚,达成全社会重视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共识;三是加大政府投入力度,直接增加办学经费和科研经费投入,按照学校的规模和性质确定财政拨款基数,增加资源性经费;四是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国家、企业、社会团体及个人的资金投入到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上来,政府可以授权成立公益性的创新基金,专门用于支持学生的创新项目和创新活动;五是推动职教立法,解决高职教育的公益性与市场竞争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协调高职教育结构符合产业链结构调整、升级的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院校,促进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引领高职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六是引入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增加在技术创新、教学创新方面的业绩所占比重,激励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富于创造性地完成技术任务、教学任务。

(二)面向新型工业化,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要求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所需的一线创新人才必须既懂专业理论,又会技术创新,还要掌握信息和软件技巧。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应面向新型工业化,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环境,使科研训练和创新实践贯穿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着力培养既能满足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先进技术需

要,又能消化吸收先进技术、进行技术改造、适应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抓住机遇参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强大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证。

1.确立创新教育思想。行业特色型高职院校在“面向产业,服务产业,提升产业,发展产业”理念指导下,构建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一是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主体性和个性化,把学生的创新特质培养作为主要目标,突出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注重传授前沿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发展与提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以此推动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管理的变革。二是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将现行的学年制改变为学分制,进而实现弹性学制,学生可以自行安排学习进度,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有利于发挥其主动性。三是建设创新教学团队,积极探索基于团队的科技创新及人才培养模式,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和科研院所进行科研实践活动,支持教师参与国家及省级基金科研项目,发挥教师作为实践创新教育思想的主体作用;聘请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科研骨干参与专业研究,从事教学活动。四是面向新型工业化,做好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促使各类教学资源向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方向集聚,将基于研究和探索的创新教学模式应用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采用探究教学方式。积极推进专业主干课程研究性教学,将知识传授、思维训练和研究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与科学研究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提倡独立思考、逆向思维,摆脱思维定式,捕捉创新灵感,让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以专题研究、产品设计、综合实验、开放式大型作业等为手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研究的积极性,结合科研训练系列项目,使学生在参与、合作、探究的体验中不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精神。

3.构建创新实践体系。面向新型工业化,以创新实践基地、创新工作室、创新设计竞赛为依托,设置多层次的学生创新能力训练项目,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开展多层次、多样化的创新实践活动,科学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使学生从研究思维方法到项目实践再到综合应用,接受系统化科技创新训练,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综合运用能力,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及关键环节,形成对科技创新的整体认识,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同时,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考核评价机制,为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科研训练发表科研论文、申报专利,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三)搭建创新平台,营造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发展环境

1.营造有利于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文化环境。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造、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倡导全社会尊重创新人才,崇尚创新精神,形成创新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舆论氛围;提高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打通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保证岗位提升和人才发展机会;提升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价值,以创新为导向,建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绩效回报机制。

2.形成校企合作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有效机制。政府针对国家支柱产业和重点产业的关键领域,积极鼓励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合作网络,对接产业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强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大力促进国内企业集团、高职院校、科研机构进行开发性合作研究,实现资源共享、效益共赢,其中产品创新是最广阔、最重要的创新实践活动,将开发性研究成果转化为经济成果,有效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整合政府、学校、企业各类资源,坚持用科技创新成果丰富实训教学内容,提高实训教学效果,根据社会需求建立学生创新实践基地,提供开放的实践环境,突出学生的主动性进行自主立项、自主管理,从提出问题、设计实验、动手实践、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严密分析实验数据结果、得出科学结论等方面进行系统训练。

3.发挥创新团队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集聚作用。根据技术创新方向与专业教学任务的同质性、统一性,将科研团队与教学团队有机结合,以技术工程项目为载体组建创新团队,组织学生参加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进而转化为学生课程设计、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内容,学生通过参加技术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不仅形成对技术工程的整体认识,而且积累实际工程经验,提高综合应用能力;以专业建设为纽带组建创新团队,主动与相关产业对接,企业专家和教师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技术攻关、技术革新、技术服务活动,让学生在创新服务实践中训练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提升个人价值;以科研课题为基础组建创新团队,让学生接触并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安排科研经验丰富、创新能力强的教师指导学生,了解本专业领域的业务应用和技术前沿,从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使学生获得科技创新的基本技能。

四、结束语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能力的强弱和对创新人才的拥有量成为一个国家竞争实力的关键要素和重要象征,因此,为了增强我国的国际竞争实力,形成较强的人才资源优势,必须抓紧对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观蕴涵着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在政府层面要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开放型教育体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建立学生创新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在学校层面要面向新型工业化,确立创新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构建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在教师层面要大力倡导潜心研究、甘于寂寞、乐于奉献的创新精神,在创新团队中发挥领军作用;在社会层面要营造敢于创新、勇于实践、求真务实、宽容失败的经济文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自主创新年度报告2 篇5

小图 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投入运行。底图 国家重载快捷铁路货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

核心语录

要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方位推动科技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利益共同体。全面推动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促进科技成果省内转化落地。力争到2017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为加快发展注入生机活力。

——摘自黑龙江省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黑龙江省科技工作紧紧围绕产业发展抓“创新”、围绕科技成果转化抓“创业”、围绕科技服务抓“创优”,继续坚持科技“5381”工作思路,推进“高新科技产业集中开发区”、“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科技在“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促发展”中的支撑引领作用持续增强,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要素投入及主要科技产出指标

1、全社会研发经费

全社会研发经费逐年增长。2012年,黑龙江省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146亿元,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7%。

2、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

2012年,黑龙江省全社会研发全时人员数达到6.5万人年。

3、专利授权量

2012年,全省专利授权量达到20261件,同比增长65.5%,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3.9个百分点,专利授权量全国排名第15位。截至2013年12月底,黑龙江省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为2.21件,全国排名第13位。

4、高技术产业增加值

2012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6006亿元,同比增长20%,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1%。

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主要指标

1、重大项目

2012年,黑龙江围绕全省十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32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项目,突破了“新型重载运煤专用敞车”等一批产业发展关键技术,17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2013年,黑龙江共争取到5个民口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获国拨经费3.53亿元;组织实施了20个省级重大研发项目和20个省级重大新产品项目。

2、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科技资源共享平台成为东北地区首家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新增服务加盟单位79家,新入网大型仪器647台(套),累计提供科技服务6.5万项(次),实现服务金额1.75亿元。

组建32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国家级联盟5个;建设重点实验室94个,其中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95个,其中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5家,其中国家级13家;组建企业院士工作站40家。

加强黑河硅基新材料特色产业基地和八一农垦大学生产力促进中心等10个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111家生产力促进中心为1660家中小企业开展服务,帮助开发新产品521个。

3、开发合作与人才引进

2012年,黑龙江分别与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远东分院签署了合作协议,全省26个对外科技合作项目获科技部计划经费支持。通过“海外学人创新创业专题洽谈会”等活动载体,引进海外高层次科技人才30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成果26项。黑龙江大学和省石化院成为第三批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哈尔滨东金农业装备集团成为第八批“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全省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由9家增加到12家。

依托科技园区和科技项目大力培养科技人才,共建设省级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基地5个、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团队60个、培养和引进科技创新创业人才518人。

4、政策保障

2012年,黑龙江召开全省科技创新大会,相继出台《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的意见》,极大激励了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热情。

三、重点领域成果与成效

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黑龙江全省五大高新区实现总产值3596.8亿元,同比增长19.6%,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达60%。启动11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建设,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成为全国首批16家国家级基地之一。

石墨、燃气轮机、铁路重载货车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2年,推进51个生物产业大

项目建设,完成投资69.5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04%,全年生物产业销售收入实现603亿元,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指标近百亿元。牡丹江生物产业产值突破1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

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4家、创新型企业3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0157家、高新技术产品253个,珍宝岛药业等3家企业进入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行列。

2、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

大庆、黑河2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晋升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达到4个;新认定17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区,省级农业科技园区33个。

启动12个科技支撑和“863”项目课题。“寒地优质多抗超高产水稻新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技术研究省重大攻关项目”累计增产水稻12亿斤,农民可纯增收12亿元。

支持林甸等33个县市区实施了科技富民强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及星火计划等各类科技项目42项。实施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行动,畅通农业科技服务渠道,全省共认定法人科技特派员215人,推广新技术185项、新品种64个,辐射面积7000多万亩。

3、民生科技领域

2012年,黑龙江成为国家首批科技惠民计划试点省,牡丹江阳明区成为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围绕安全、医疗、环保等领域实施了“3G与Wi-Fi无线城市安全监控系统”等科技项目29项,受益总人口达559万,在创建“平安城市”、创新社会管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具有明显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4、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

2012年,黑龙江共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58场次,发布科技成果4500项,展示交易活动近百次,促成525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落地转化。全省应用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85.53%,技术合同成交金额实现100.5亿元,同比增长61.3%

(以上数据由黑龙江省科技厅提供)

2013精彩之笔

□ 3月,黑龙江省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进电子信息及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合作,共同发展卫星应用产业。

□ 4月,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暨科技成果招商和转化对接大会召开。

□ 6月,第二十四届“哈洽会”黑龙江高技术展启幕,对6大领域的150个项目开展招商对接,16家单位成功签约,签约总额2.12亿元。

□ 7月,第二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黑龙江赛区暨黑龙江省首届创新创业大赛成功举办。□ 9月,大庆农业科技园区、黑河农业科技园区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组织的现场考察和专家评审等程序,正式获批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

□ 10月,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第一届理事会召开,支持科技成果在全省转化、产业化。□ 12月,国内首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千瓦级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投入运行,突破了制约我国百万千瓦级核电关键设备制造瓶颈。

向科教资源 要效益

陈宝明

黑龙江省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都比较丰富,但是在经济发展上较多依赖于自然资源,对科教资源的利用不足。

近年来,黑龙江提出了以“五大方略”为统领、以“三个转变”为突破、以“技术创新八大行动计划”为抓手、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跨越发展为目标的科技“5381”发展思路,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引导科技要素向企业集聚,推动高新科技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开展科教人才强省富省工程建设。组织实施了一批应用研发重大项目,培育了一批科技创新创业团队,推动了一批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促进了高端装备制造、绿色食品、新材料、生物等产业的发展,带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2013年,企业申请专利突破万件大关,为经济转型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今后,黑龙江可进一步挖掘科技资源潜力,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创新活力,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创新发展环境,围绕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科技创新支撑力度,推动科技强省建设。

自主创新研究报告doc 篇6

一、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提炼出核心内容

专著《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 是张明龙教授主持的, 浙江省社科规划重点课题《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 (07CGLJ004Z) 的研究成果。

张明龙教授承担了课题研究任务后, 马上召开分工会议, 并负责制订课题研究计划, 组织派人外出调查。其他成员也作了相应分工。

课题组先后组织人员到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南京、西安、兰州、昆明、太原, 以及浙江省各地的有关科研单位和科技管理部门, 进行不同层次、多种类型的调查。在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兰州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云南财经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参加成果交流会或学术研讨会、征询专家意见。还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布法罗大学、加拿大乔治布朗学院、丹麦奥本罗国际商学院等国外高校进行学术访问和合作研究, 与国外学术界保持联系。同时走访了十多个较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工业园区, 还在台州考察了吉利汽车、钱江摩托车、海正制药、华海制药、仙琚制药、星星冷柜、苏泊尔炊具、飞跃缝纫机、中捷缝纫机、宝石缝纫机、杰克缝纫机、伟星管业、银轮机械、双环齿轮、三门变压器等科技创新业绩显著的企业。这样, 课题组着手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 博览与之相关的论著, 细加考辨, 取精用宏, 在充分占有原始资料的基础上, 抽绎出典型材料, 高度概括, 精心提炼, 形成课题报告的核心内容和思维脉络, 也为本书的写作奠定了基础。

课题组成员完成的阶段性成果, 已分别在《中国发展》、《理论导刊》、《科学管理研究》、《科技管理研究》、人大复印资料《科技管理》、《党政论坛》、《乡镇经济》、《开发研究》等刊物发表十多篇论文。2009年, 张明龙教授执笔完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研究”总报告。同年8月, 在总报告基础上形成的专著《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公开出版。

二、拓宽学术研究的思路和视野

1. 该专著研究内容的基本观点。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科技投入大幅度增加,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浙江省在全国较早提出“科教兴省”战略, 此后又进一步提出“科技强省”战略, 促使科技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全社会科技投入逐年递增, 科技综合实力和区域创新能力实现争先进位。然而, 必须看到, 中国科技和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 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能力提升缓慢, 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还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以浙江省为例, 许多企业由于缺乏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 不得不忍痛将大部分利润拱手让于别人。

影响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如原有科技发展基础薄弱, R&D投入占GDP的比重偏低, 缺乏技术创新意识等。中国现阶段科技发展基础不断改善, 科技投入逐步加大, 人们的创新意识也越来越强。在此条件下, 区域政策支持体系是否健全, 对创新能力提高的影响日益凸显出来。

以国家为区域单元展开分析, 可以发现, 无论超级大国, 还是其他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 都十分重视运用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为了推进中国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建设, 建议着重做好以下几点: (1) 加强科技信用的政策体系建设, 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科技信用基础; (2) 加强推动科技进步的政策体系建设, 促进基础研究, 攻克前沿技术, 突破重大关键技术, 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 (3) 加强知识产权的政策体系建设, 构筑一个强有力的创新成果保护体系; (4) 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快发明创造的应用开发。

2. 该专著拓展学术研究的主要创新体现。

(1) 充实自主创新理论的内容。本课题率先把空间概念引入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 以国家为区域单元, 分别把超级大国、其他主要工业国、新兴工业国作为考察对象, 分析它们自主创新活动的内涵、结构、特点、发展现状、地位作用、运行机制、存在障碍及其原因等理论内容, 并以不同国家区域条件下自主创新活动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进行比较, 揭示自主创新活动在一定时空范围内的规律性, 为中国推进自主创新活动提供了丰富的国际经验, 也有利于深化中国自主创新理论的研究。 (2) 提高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研究的科学性。文献检索结果显示, 已有论著绝大多数是从单项或几项具体政策角度, 而不是从整个政策体系角度, 分析如何促进自主创新活动。本课题的一个突出特色, 就是跳出具体政策的局限, 着眼于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整体, 分别从科技信用政策体系、推动科技进步政策体系、知识产权政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四个子系统展开深入探索, 提高了研究对象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从而使研究结论更加科学、合理。 (3)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一条有利思路。以往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研究成果, 大多着眼于硬条件, 如增加科技投入, 鼓励创造发明, 改造工艺流程和技术装备等。本课题与此不同, 它由软条件入手, 着重从国家区域政策支持体系角度研究如何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也就是通过完善国家区域政策环境, 促使创新人才、科研经费、先进装备和高新技术产业等形成优化组合, 发挥更大的创新能量, 从而在同量投入或相似的硬条件下, 更好更快地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4) 为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本课题尽力借鉴世界各国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成功经验, 及时总结国内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已有成效, 同时通过系统探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产品、产业、技术、信息、土地、外贸、人才等诸多政策, 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不同政策在功能、效益、时差、交替和主辅等方面的合理配置, 从源头上与结构上理顺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构成要素及其优化方案, 有利于形成合理的对策建议。 (5) 鼓励民营经济创新活动, 特别对促进民营经济自主创新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的政策研究, 具有一定超前性。本课题以民营经济发达的台州市为案例, 把鼓励民营经济创新活动的有关区域政策, 作为特色内容之一进行研究。台州促进当地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体系的建设成果, 不少内容是在实践中摸索形成的, 具有原创性质。特别是台州注重政策支持体系的前后时差配合, 注重不同政策的调节功能配合, 既是成功的实践活动, 又对理论研究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由此深入探索, 易于找到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新办法。

三、具有较大实践应用价值和社会影响

1. 该专著的实践应用价值。

(1) 该专著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角度, 系统审视了中国现有的政策支持体系, 并为及时消除其内涵的不足或缺陷, 由源头上提供一套新思路和新措施, 既有利于构建促进创新活动的区域政策支持体系, 又为丰富创新原理与管理理论提供必要补充和典型案例。 (2) 该专著从促进创新活动的政策类型角度, 着重分析了中国的科技信用政策、推动科技进步政策、知识产权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 进而提出一整套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对策建议, 有利于理顺法律、财政、税收、金融、保险、信贷、土地、经贸、技术、工商管理、知识产权、新闻出版、中介服务和行政管理等部门支持创新活动的关系, 可为各地在运用政策合力促进创新活动方面提供决策参考。 (3) 该专著从提升创新实力的政策结构角度, 分别考察了统领性政策、系统性政策、时差性政策、多样性政策、交替性政策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政策, 可为优化支持创新的区域政策结构及其功能配合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2. 该专著阶段性成果的社会影响。

通过文献检索可以发现, 该专著部分内容作为课题阶段性成果, 以论文形式发表后, 被CPCI-S检索、转载、辑目, 以及被其他学者加以引用、列为参考文献的情况, 大体如下: (1) 以本书465—506页内容形成的论文《Positive Analyses on the policy support system for promoting the civil innovative activities———The case study of Taizhou China》, 中译为《促进民间创新活动区域政策支持体系实证分析———以台州为例》, 被原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新版 (CPCI-S) 检索的证明; (2) 以本书321—328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8年第1期全文转载; (3) 以本书310—318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 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科技管理》2006年第9期全文转载; (4) 本书294—301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中国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建设纵向考察》, 被《新华文摘》2008年第20期辑目; (5) 引用《加强科技信用制度建设的思索》的论文:林江鹏《和谐的科技诚信体系运行机制研究》,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 (6) 引用《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的论文:徐华《中国科技信用体系建设研究进展》, 《科学与管理》2008年第4期; (7) 引用《科技项目的失信行为与治理对策》的论文:王明明、朱军、赵宝元《科技项目立项中的信用缺失及其应对机制研究》,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第5期; (8) 以本书104—107页的内容形成的论文《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 被刘江翔《论科技创新与政府服务功能的完善》在《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引用; (9) 引用《德国创新政策体系的特点及启示》的论文, 还有刘江翔《海西科技创新的公共行政平台研究》, 《闽江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当然, 该专著作为一家之言, 不可能把研究涉及的问题都分析得很透彻。与其他许多学术专著一样, 该专著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有的见解有待进一步完善, 有的说理需要更加清楚、明确。另外, 创新政策支持体系的内含系统还可以进一步细分。这些问题, 只有留待今后的专著再深入研究了。

摘要:《区域政策与自主创新》以国家为区域单元, 依据先国际后国内的顺序, 深入探索超级大国、主要工业国和新兴工业国运用政策增强创新能力的措施及成效, 进而着重研究中国如何运用科技信用管理, 怎样通过建设创新政策支持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该书密切跟踪世界前沿创新成果, 披露了大量鲜为人知的科技信息, 为遴选研究开发项目和制定科技政策提供重要参考。

思维方法的本质与自主创新研究 篇7

【关键词】思维方法 本质 自主创新 源头工具

一、“思维方法”范畴的提出和科学内涵

1.“思维方法”范畴的提出

实践的发展史体现为认识的发展史和科学的发展史,本质上是思维的发展史。在推动人类文明发展的社会实践中,正是思维揭示出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引领科学技术和实践的发展,进而对人类思维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又促进思维的发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人类思维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辩证发展历程呢?其根本原因是思维方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批评了形而上学方法的局限性,阐明了辩证思维方法在理论思维中的重要性,并首次提出“思维方法”范畴。他指出:“所有这些过程和思维方法都是形而上学思维的框子所容纳不下的……自然界的一切归根到底是辩证地而不是形而上学地发生的。”并强调指出:“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于自然观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以上论述说明:第一,恩格斯提出了“思维方法”范畴;第二,进一步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是科学的思维方法。

2.思维方法的科学内涵

人们通常把主体把握客体的工具统称方法。但是,这种称谓没有区分认识世界的方法与改造世界的方法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实质上,方法在逻辑上理应区分为“知”的“思维方法”和“行”的“实践方法”。“思维方法”是“实践方法”的源头和先导,“实践方法”是“思维方法”的体现和应用,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总之,思维方法指导实践方法并通过实践方法作用(指导)于实践,达到创造性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目的。“思维方法”与“实践方法”之间的关系,以简图表示如下:

所谓思维方法,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思想工具。以品质为依据,思维方法分为逻辑思维方法、形象思维方法和灵感(直觉、顿悟)思维方法。

人们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认识和掌握科思维方法密切相关。毛泽东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因此,认识和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思维方法的本质

所谓思维方法的本质是认识和自主创新的源头工具。这一命题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把握:

1.思维方法的本质是源头工具

所谓源头工具是指思维方法处于认识和创新过程的源头。它包括三层含义,第一,思维方法是思维的本源工具。孟子说:“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孟子·告子上》这说明:只有掌握了思维的“源头工具”,才能“思则得之”,否则“思则不得也”。第二,思维方法是认识的源头工具。认识过程的思维机制是:掌握思维方法,开发思维创新能力,取得认识成果。第三,思维方法是创新的源头工具。巴甫诺夫说:“科学的跃进往往取决于研究方法上的成就。研究方法每前进一步,我们仿佛随之升高一层,从那高处我们就可以望见更加广阔的远景,望见先前许多望不见的事物,因此,我们的首要任务是制定研究方法。”

2.思维方法的本质是认识的源头工具

什么是认识呢?所谓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包括主体、客体和反映成果三大要素。

为什么认识呢?这是指为一定目的去解决问题、矛盾和课题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价值追求过程。目的性、解决问题、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为什么认识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为了追求认识过程的价值。

怎样认识呢?从认识过程的认识机制看:首先,主体掌握搜集材料的思维方法,搜集认识对象的信息材料;其次,主体掌握整理材料的思维方法,加工整理材料,形成认识成果;再次,主体掌握验证思维方法,验证认识成果,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可见,认识过程是掌握思维方法,开发思维创新能力,形成认识成果,验证认识成果,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不断深化,促进认识的辩证发展。恩格斯在总结18世纪至19世纪认识自然科学的思维方法时指出:“事实上,直到上一个世纪末,自然科学主要是搜集材料的科学,关于既成事物的科学,但是在本世纪,自然科学本质上是整理材料的科学,关于过程、关于这些事物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关于把这些自然过程结合为一个伟大整体的联系的科学。”又说:“辩证法是唯一的、最高度地适合与自然观的这一发展阶段的思维方法。”从实质上说,唯物辩证思维方法成为从搜集材料科学向整理材料科学发展的源头工具,并引领着科学的全面飞跃。

3.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这要从回答“什么是创新”、“为什么创新”和“怎样创新”的问题中把握。

什么是创新呢?所谓创新是创新主体突破旧事物体系而创立有社会意义新成果的首创性活动,包括创新主体、创新中介、创新客体、有社会意义创新成果(新概念、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

为什么创新呢?这需要回答创新的目的和价值两大问题。首先,创新目的就是通过创新取得科学发现或者技术发明成果,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福祉。同时,创新价值是通过创新获得“有社会意义的创新成果”,满足社会和人们的发展需要,实现创新的价值。

怎样创新呢?创新主体是怎样掌握创新工具变革创新客体而形成有社会意义创新成果的呢?第一,创新主体从源头上创新思维方法或者创新技术方法;第二,提供创新客体及其信息材料或者技术材料等;第三,创新主体自觉能动地发挥创新思维方法功能加工或者变革创新客体,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做出科学发现;第四,创新知识成果通过实践转化,以知识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做出新技术成果或者新产品成果。

爱因斯坦的伟大科学发现证明,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20世纪之交,爱因斯坦突破“科学幼年时代以归纳为主”的方法,从源头上创新“探索性的演绎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进行伟大科学探索,创造出相对论奇迹。爱因斯坦指出:“理论科学家在他探索理论时,就不得不越来越听从纯粹数学的、形式的考虑,因为实验家的物理经验不能把它提高到最抽象的领域中去。适合于科学幼年时代的以归纳为主的方法,正在让位给探索性的演绎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技术发明证明,思维方法的本质是创新的源头工具。1999年11月2日,袁隆平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大会的发言中指出:“我认真总结了国内外近100多年来农作物育种的历史,总结了三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和应用的丰富经验,特别是当时水稻育种研究上的最新发现和最新成果,形成了杂交水稻研究的新设想,提出了杂交水稻研究的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以三系法为主的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以两系法为主的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再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在这三个发展阶段中,水稻育种方法由繁到简,杂种优势程度由低到高,水稻单产将更上几层楼;但研究难度则越来越大。”他又说:“几十年来,我所走过的杂交水稻研究道路,是一条成功之路,更是一条艰辛之路。”

综上所述,思维方法的本质不仅是认识的源头工具,而且是创新的源头工具。因此,思维方法的本质是认识和创新的源头工具。

三、思维方法本质理论的意义

思维方法本质理论,对切实从源头上创新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国家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上说,思维方法本质理论奠定了思维方法理论的一块基石。恩格斯指出:思维科学“是人的思维的历史发展的科学。”钱学森说:“思维科学只研究思维的规律和方法。”这说明,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是思维科学中的两大基础理论。因此,思维方法本质理论丰富了思维方法理论的内容,奠定了思维方法理论的重要基石。

从实践上说,其有利于指导人们自觉地从源头上创新思维方法,自觉掌握思维方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促进创新型国家发展。“‘自主创新,方法先行。’创新方法是自主创新的根本之源。”“我们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将创新方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性工作来抓,确实从源头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恩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3.62.

[2]毛泽东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139.

[3]艾·阿·阿斯拉强.巴甫诺夫的生平和科学创作[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

[4]马恩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41.

[5]爱因斯坦文集(1)[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262.

[6]姚昆仑撰.走进袁隆平[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224-225.

[7]钱学森.关于思维科学[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8.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调研报告 篇8

根据市政协常委会工作安排,为了推进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切实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7月中下旬,由市政协经济委员会组织的调研专班在副主席带领下,深入全市各区、市直有关部门和企业,就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8月31日,市委副书记、市政协主席主持召

开市政协五届十七次常委会议,围绕此议题进行专题协商讨论。副市长严国本出席了会议。现将有关情况及建议报告如下。

一、我市企业自主创新的基本情况

(一)自主创新体系初步建立。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实践,我市已初步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支持为依托、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较好地支撑了企业技术创新。目前,我市拥有国家级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工程示范企业2家,中国博士后产业基地2个,国家级生产基地2个,省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30家。葛店开发区投资近千万元建成的高新技术创业中心(孵化器),已成为我市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市金刚石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建设,延伸了金刚石产业链,促进了我市金刚石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初步形成,鄂州科技信息网已成为鄂州与全国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系的纽带。

(二)自主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共实施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228项,市级重点科技计划91项,开发出国家和省级重点新产品36个,申请专利达211件,取得省级科技成果18项,评选市级科技进步奖34项。同时,与省内外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联合开展科技攻关,开发高新技术产品,解决了我市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全市还引进农业新品种76个,推广新技术120项,无公害以上农产品认证达到27个。

(三)自主创新产业不断形成。我市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进了一批高科技企业,改造了一批传统产业,开发了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打造了一批知名品牌,已初步建成了生物医药、新材料、电子信息和农产品深加工等四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目前,我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8家,其中经省级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6家。,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2.2亿元,占gdp的8.3%,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四)自主创新环境日益改善。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了促进高新产业发展、加快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创业等政策20余项,科技投入保持逐年增长;各级领导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各部门对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氛围日益浓厚。这些都为我市企业自主创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尽管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周边地区相比、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为: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在我市26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中,只有顾地塑胶一家企业年销售收入过亿元,大多数企业规模较小,有的年销售收入仅有几百万元,市场竞争力较低,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同时,由于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我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只有44%。二是企业自主创新水平偏低。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普遍薄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高附加值的产品比重较低,技术创新对外依赖程度偏高。在全市规模以上企业中,仅有20%的企业开展了研发活动,仅有12%的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对外科技依存度在60%以上。由于缺少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一些企业仍停留在赚取加工费、包装费的水平上,仅仅凭借廉价劳动力和资源消耗来赢得暂时的竞争优势。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是创新主体动力不强。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有的在认识上存在偏差,认为科技创新是政府科技部门的事,企业只管享用科技成果,吃“现成饭”;有的目光短浅,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无意于长远发展;有的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较弱,缺少外部支持,怕冒风险;有的创新行为存在短期化倾向,只上一些短、平、快项目,走一步看一步,等等,这些都造成企业对科技创新不愿投入、不敢投入。二是科技创新投入不足。市级科技三项经费支出占本级财政支出的比例不到0.5%,区级科技经费支出仅为区科技局的办公经费,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标准;企业用于研发的费用较低,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投入的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不到0.5%,低于全国0.84%的平均水平;科技风险投资机制尚未建立,金融对科技创新支持不力,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尚未完全发挥作用,致使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十分困难,梁子湖区甚至连一家

银行分支机构都没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了我市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三是科技人才十分短缺。由于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激励机制,我市对高新技术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孔雀东南飞”现象时有发生,而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在人才总量、素质、结构分布等方面不能适应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要求。据统计,我市虽有5万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但绝大多数分

布在教育、卫生、财会等领域,直接从事研发活动的科技人员只有1600余人,每年通过各种形式引进的科技人才不到200人。四是创新激励机制不优。与先进地区相比,我市现有的科技政策还不完备,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特别是在财税、信贷、政府采购、土地供应、配套建设等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影响了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而与我市紧临的武汉市东湖开发区,其鼓励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信贷等政策对高新技术企业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以致我市一些高新技术企业打算迁往该区发展。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健全。我市仅有一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不仅如此,孵化企业的数量和质量也有待提高;城区科技企业孵化器还处于筹备阶段;科技投融资、技术产权交易平台还未建立;科技信息、科技评估、科技服务机构很不完备。这些直接影响了科技成果的引进和转化。

三、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几点建议

自主创新是提升科技水平和经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我市要建设创新型城市,必须首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此,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提高认识,增强自主创新的紧迫感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谁在知识和科技创新方面占据优势,谁就能够在发展上掌握主动。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要使我市成为武汉城市圈内优势明显、极具活力、快速发展的增长极,我们只有真抓实干,急起直追,把握先机,赢得主动。全市各级各部门要站在企业生存、经济发展、民族振兴的高度,深刻认识企业自主创新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领导,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抓紧抓好;要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多做打基础管长远的事,加大引导和支持力度,促进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广大企业要切实转变创新观念,认清发展形势,克服“等、靠、要”的传统思想,增强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勇气,潜心研究和实施技术创新策略,抛弃违法侵权行为,紧跟科技潮流,主动参与竞争,努力实现产品由“制造”到“创造”的跨越式发展。

(二)突出企业,强化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

一是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是很难长期生存的,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由此可见,我市企业要赢得未来发展的主动权,必须不断加大科技投入。要立足市情,认真制定鼓励企业投入的政策措施,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激励企业增加科研经费,使规模以上企业技术研发经费占当年销售额的比例达到1%,大中型企业达到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真正使企业成为科技投入的主体。二是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研发机构是企业自主创新的基础。要大力支持葛店开发区高新技术创业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作用。鼓励有条件的大中型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技术中心,提高企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能力;鼓励多个相关企业共建研发中心,共享科研成果;借鉴香港等地经验,建议由各级政府出资建立研发中心,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使我市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产品的中试基地;同时,加速对现有各类科技成果的转化进程,带动企业自主创新。

(三)完善政策,构建自主创新的激励机制

一是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科技投入是战略性投入,今天的投入就是未来的竞争力。建议市政府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性科技投入,建立起财政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使科技三项经费达到本级财政支出的1.5%。根据我市企业多为中小企业的实际,建议设立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资金来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科研单位和其他社会资金多方参与,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提供资金支持,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加大财政补贴、奖励力度,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政府用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奖励。二是积极争取税收激励政策。《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明确提出,要“实施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的财税政策”。我市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组织税务、科技部门积极争取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如企业研发投入实行税前扣除,允许企业加速研发仪器设备折旧,对中小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实行税收优惠等,激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要以建设武汉城市圈为契机,把葛店高新区融入武汉东湖高新区作为我市融入武汉城市圈的着力点,加强产业和政策融合,争取葛店高新区享受国家级高新区的税收优惠政策,以增强我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吸引力。三是畅通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要建立银企工作沟通机制,由政府部门牵头,定期组织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联系会,沟通情况,加深理解,真诚相待,互相支持,促进银企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要进一步完善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工作机制,加大资本注入力度,扩大担保规模,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

(四)夯实基础,提供自主创新的人才支撑

自主创新,人才为本。培养使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一是建立选拔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选拔培养使用好科技人才,首先要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科技意识和管理水平。建议由政府科技部门组织讲座,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和管理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企业管理者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企业要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联系,一方面采取定向委托培养的方式培养人才,另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需求,有计划地输送技术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高新技术企业深造、学习、取经,同时,大力引进、聘用实用新型人才,借智借脑,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人事部门要随时收集人才市场供给和企业需求信息,建立科技人才供需库,适时组织供需见面会,为企业引进人才提供配套服务。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培养企业急需的各类实用技术人才。二是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有关部门对企业引进人才,要在安家落户、医疗养老、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高层次的技术带头人,财政可给予专项补贴;要完善收入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要给予重奖,并为其进行高层合作、交流、考察、研究创造机会;要建立多层次的科技奖励体系,除了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在对科技人员进行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应进行精神和政治奖励,如:在评选市劳模时,优先考虑优秀科技工作者;在选举人大代表、推荐政协委员时,优先考虑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等,以此增强科技人员的荣誉感,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各企业要为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创造良好的条件,使他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要在全社会培育创新意识,既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又要宽容创新失败,努力营造参与创新和支持创新的社会氛围。

(五)部门联动,打造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上一篇:从饮食角度浅析中西文化下一篇:《出师表》文言文阅读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