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产业

2024-06-17

三产业(通用7篇)

三产业 篇1

文化产业兴起的原因分析

文化产业的形成与社会现代化进程紧密相关。学者们开始探讨文化产业兴起的社会原因, 他们主要以曼海姆的知识社会学理论和波特的经济发展四阶段论作为理论支撑。知识社会学是对知识进行社会学考察的一门学科, 研究知识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重点考量社会对知识的影响和作用, 主要对知识的社会决定进行经验的研究以及对各种思潮进行社会学的考察。经济发展四阶段论:“要素驱动阶段” (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来自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矿产资源) , “投资驱动阶段” (以大规模投资和大规模生产驱动经济发展) , “创新驱动阶段” (技术创新为主要推动力) 以及“财富驱动阶段”, 这个阶段追求个性全面发展, 追求文学艺术、体育保健、休闲旅游等生活享受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①

这些学者主要探讨文化产业兴起的社会原因, 将文化产业置于现代化、信息化、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世界经济背景下, 认为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最具有现代意义、与高科技尤其是数码技术发展越来越紧密结合的产业, 文化产业又反过来影响和改变了传统产业的面貌, 文化产业高于传统产业, 文化产业之路是国家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整个社会的现代化进程来看, 社会生产效率的逐步提高, 增加了人们的休闲时间, 降低恩格尔系数, 提高人们对享受生活和文化资本积累的需求, 这种需求结构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直接改变生产结构, 拉动了文化产品的生产, 形成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是区域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产物。有的学者从经济学的视角来解读文化产业兴起的原因,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 优势区域中具有高附加值的产业逐步替代低附加值的产业, 并将低附加值的产业向不发达的区域转移, 这一点早被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和克拉克发现并证实, 这一理论也已经成为经济学早已公认的“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的基本结论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 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逐步增加, 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 ②随着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都会逐渐向高端产业递进。高附加值产业替代低附加值产业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高附加值产业将成为具有生命力的朝阳产业。今天, 文化创意产业正以其高附加值的经济势能, 成为推动地区和国家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重要力量。

现代高科技使文化艺术变成机械复制的艺术。不少学者更愿意从哲学、文化学的批判视角来论述, 他们认为现代高科技使文化艺术变成了机械复制的艺术, 从文化本质的流变上来审视文化本身。从19世纪后期开始, 现代高科技的应用孕育出一种与传统的“精英文化”相区别的文化现象, 即被法兰克福学派称为“文化工业”的现象, 文化生产一旦与科技结合在一起, 形成工业化体系, 就会产生影响社会的巨大力量。本雅明在1926年发表的《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一文中首先指出, “文化产业”这一现象, 即收音机、留声机、电影的出现带来的文化方面的变化。③他发现工业化时期艺术的表达和再现都可以通过复制技术来实现, 现代复制技术使得许多艺术作品被复制, 使得文学艺术作品出现了质的变化:艺术品可以批量生产。艺术的特性和功能发生极大变化, 艺术品为大众所共享, 是艺术史上的一次革命。1947年, 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在合著的《启蒙辩证法》中, 第一次系统地、分析性地使用了“文化工业”这个概念, 首先指出文化工业的标准化生产。④他们认为, 文化产品在工厂中凭借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以标准化、规格化的方式被大量生产出来, 并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报纸等大众传媒传递给消费者, 将消费者的情感纳入统一的形式之中, 最终使文化不再扮演激发否定意识的角色, 反而成为统治者维持社会现状的工具。文化工业借助于科技进步和工业化生产, 把文化作为商品列入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的操作之中, 使之投入市场, 服从于价值规律, 而要想获得利润, 文化产品就必须能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所以, 迎合文化产品消费成为文化工业的必然选择。在资本的推动下, 文化成了商品性的文化生产。“文化工业”是文化艺术从人类创造性的审美活动所创造的成果变成工业机械生产的东西, 取消了文化的内在本质, 造成文化艺术的质变。

文化产业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然趋向。作者认为有必要从人自身的发展来考虑问题,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表明, 当人们初级的、物质层面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之后, 就会产生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需求。这是人类心理发展的必然趋向。目前, 社会经济的发展, 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 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等人类基本的需求早已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 人们的消费重心开始转向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 社会进步的速度也随之加快, 从而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反过来, 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又进一步满足了人们对于文化、教育、娱乐、休闲等更高层次的心理需求。

文化产业概念内涵的辨析

文化产业是文化与产业相统一的文化经济形态。目前世界各国对文化产业没有统一的说法。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和巴西等国家称文化产业为“创意产业”, 韩国所说的文化产业, 主要指与文化内容产品开发、制作、生产、交流、消费有关的服务业, 日本把凡是与文化有关联的产业都视为文化产业, 除传统的演出、展览、新闻出版外, 还包括休闲娱乐、广播影视、体育、旅游等, 他们称之为内容产业;美国甚至没有文化产业的提法, 他们一般说是文化娱乐业和信息服务业。国外对于文化产业的理解直接影响了我国对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理解。

在文化产业概念的表达上, 学者们不再仅限于表达自己的看法, 更趋于求同, 他们逐渐发现了文化产业内涵的比较共性的东西, 普遍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最基本的就是必须体现文化和产业的统一性, 文化产业既属于文化, 又属于产业。文化产业既然属于文化, 文学家当然要对文化产业进行文化学的解读, 文化产业既然属于产业, 经济学家也要参与文化产业的研究。从语言学上来看, 文化产业既可以理解成一个主谓词组, 又可以理解为偏正词组。作为主谓词组, 文化产业侧重于它的文化特性, 辅之以产业特性;作为偏正词组, 文化产业则侧重于它的产业特性, 辅之以文化特性。前者以传播文化为主, 追求产业收入为辅;后者则以追求产业收入为主, 兼顾文化特性。所谓文化产业, 必然追求文化和产业的统一, 但这种统一不是绝对的, 而是根据不同的文化产业特点, 侧重点可能会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而言, 文化产业基本上是介于主谓词组和偏正词组之间, 也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游弋, 是文化性和产业性之间的一种间性存在。⑤但需要强调的是, 无论如何阐释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都必须是文化的产业, 而不是产业的文化。因此, 不能把文化产业完全产业化, 而是要始终蕴涵文化产业所特有的文化特性。

经营性不是唯一的评判标准

一些学者在综合分析了西方文化产业理论后认为, 总结国外文化产业理论研究, 并非只有推向市场的文化活动和文化部门才可以被称之为文化产业, 也就是说并非只有赢利的文化部门才属于文化产业。西方文化产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始终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保护环境资源和文化遗产、促进民族融合与认同、鼓励社会平等、改善居民整体利益和基本福利状况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 作为政府文化政策的长期目标和努力方向。⑥一般来说, 纯公共文化产品由于具有消费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市场不足, 适宜政府以免费的方式向社会提供。私人文化产品具有完全的消费的排他性和竞争性, 适宜市场主体按照盈利方式提供。准公共文化产品兼有公共文化产品和私人文化产品的双重性质, 政府提供会导致过量消费, 市场提供往往会导致产量不足, 适应混合提供。从这个意义上说, 作为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行业, 文化产业与是否具有经营性并无直接关系。事实上, 从西方学者对文化产业的普遍观点来看, 他们也未把经营性或营利性作为判别文化产业的根本标准。英国媒体理论家尼古拉斯·伽纳姆 (Nicholas Garnham) 认为, 文化产业“运用了特有的生产方式和行业法人组织来生产和传播符号, 这些符号以文化商品和服务为形式, 虽然不是一律作为商品”。⑦

文化产业具有意识形态性。在大多数人强调经营性、探讨经营模式的同时, 一些学者敏锐地感知到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性。他们认为文化产业是以市场为依托进行社会精神财富生产的社会生产部门, 是以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为主要目标而进行生产或服务的行业, 是在高度工业化、技术化和商品化的条件下, 以技术性、复制性、批量性、商品性的方式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进行的生产和再生产。其中, 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要, 是文化产业的功能, 也是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部门的最根本的区别。文化作为一种精神体系, 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不可避免的, 所以文化产业也具有意识形态性。

我国文化产业的矛盾与问题

创意产业缺少理论支撑。到2008年, 我国创意产业理论研究已有了相当的基础, 一批全国及各地的文化产业发展的蓝皮书出版, 一批西方文化创意产业的报告和著作发表, 一批文化创意产业的案例研究也已发布, 成果是显著的。但与飞速发展的现实特别是对其发展战略的研究还很不够, 对国外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产业布局、人才战略的研究还十分肤浅。对美国、英国及欧盟其他国家、日本、韩国、澳大利亚创意产业的各自特色与取向还缺乏深入细致的探讨。因此, 我国创意产业的发展仍然需要一个更加富有开拓性的理论先导, 需要与全世界创意产业专家共同探讨它的发展、危机和困境, 共同寻找未来的发展道路。⑧

学者们提出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首要问题是全社会必须加强和提高对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前沿性和未来发展态势的理解、认识与认同, 特别是各级决策层。创意产业是一个全球产业发展中后发的新兴产业, 其理念与传统的制造业发展理念、思维路径和管理经验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 发展我国文化创意产业需要各级决策层进一步解放思想, 转变观念, 学习和掌握世界各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理论、战略、策略、成果、经验、方法和措施, 并结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现实实践, 实事求是地开拓跨越式发展的新途径。在先进理论的支持下,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迫切需要通过文化体制改革, 建立一个国家总体规划, 确定未来若干年发展的政策导向, 完善和优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在这里, 高瞻远瞩的总体规划、合理优惠的政策支持和引导、良好的创意环境都是至关重要的。

我国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如何以高新技术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 构成与完善创意产业的产业链条, 建设一批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 加强创意项目作为风险产业的辅导、推动, 改革和完善创意产业的投融资体制。专家们呼吁:创意人才的极端匮乏是我国创意产业发展的瓶颈。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 如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音像业、演出业、娱乐业、艺术培训业、文化旅游业、群众文化业、图书馆业、文物业、博物馆业、会展业、广告业、咨询业、博彩业、竞技体育业等也正在蓬勃发展之中, 于是相应的文化产业人才匮乏现象日益突出。⑨

文化产业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依然突出。中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按“条块”分割的方式设立的, 目前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开始与行政主管部门脱钩, 实行“专业归口管理”, 但是, 离真正的市场竞争还有相当的距离。在国际性“传媒汇流”趋势的影响下, 一些广电、报刊、出版企业在政府的协调下成立了集团公司, 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 甚至在当地从事了一些跨行业、跨媒体经营。但“传媒汇流”在西方是一种市场趋势, 在中国则主要依靠政府行政手段, 如何同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 仍然是个问题。中国文化管理仍然实行党政二元结构的管理模式。在产业化的过程中, 许多产业如传媒集团国有资产主体从政府文化行政部门脱离了, 但又转向了党委的宣传部门。党委宣传部门在继续执行党管意识形态的同时, 承担起了国有文化资产的管理责任。这样, 文化产业的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并没有在产业化过程中得到有效解决。原有体制下的市场主体仍然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 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经营改革目标遭遇地方行政和行业主管的双重阻力, 并未得到有效实现。⑩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文化产业正陆续从事业中剥离开来, 一批改革试点单位在政府提供相关政策支持的前提下, 依靠创新体制, 转换机制, 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构建起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业链, 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文化产品和市场服务, 走以市场为主导的发展道路, 取得了明显成效, 但文化体制改革的过程仍然很艰难、很漫长。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 必须重新认识文化的二重属性和如何界定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关系。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文化一定是高雅的, 不能是娱乐的, 不能产业化, 而且长期推行文化事业和产业不分的模式, 一律视文化为事业, 政府负担过重的经济压力, 难以大量投入, 事业单位只好自我创收。视文化为产业, 则又缺少市场运作手段, 政府依然是只亏不赢的投资主体。这种事业不像事业、企业不像企业的状态, 对文化的发展十分不利。作为产业的文化, 必须面向市场, 讲求经营规模和效益;而作为文化的产业, 灵魂在文化, 缺少“文化”就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价值评判标准尚未形成。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文化不再是少数精英所独有的权利, 这对于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 提高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产品的价值通过市场实现, 它以批量生产、快速传播、内容通俗和形式模式化而成为最普及的文化消费品的提供者。它为生产者、经营者带来巨大的利润, 又给大众送去精神与感官的快乐。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文化大众化的同时, 也出现了文化消费的低俗化和非理性倾向, 这导致许多文化产品偏重娱乐消遣特质的开发和利用, 而忽视、消解其内在人文精神特质, 使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取向发生偏离。经济利益成为产业唯一的追求目标, 市场成为文化的上帝, 一切都根据眼前的利益来结算, 文化将失去“文治教化”的天然本性, 把那些具有真正精神价值但暂时缺乏市场价值的文化搁在一边, 使人们对于更长远更深刻的东西普遍失去兴趣。⑪

随着文化诉求主体的增加, 一举改变了传统社会文化格局中价值的一元性特征, 传统价值体系开始崩溃, 新的价值体系尚未形成, 市场经济带来剧烈的社会转型, 思想、文化领域出现激烈的震荡在所难免, 问题的关键在于文化产业作为当代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力量, 对新价值体系建设与传播起到的作用不可估量, 而文化产业本身在发展中除却明确经济价值的重要性外, 缺乏明确、系统的价值引导, 它又如何能起到引导他人的社会作用。

西方文化与意识形态渗透。这是发展文化产业中的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如何对待西方文化?在全球化的文化空间里, 存在着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文化冲突与对抗, 这是任何人不能否认的事实。而美国等西方国家也承认, 文化上的渗透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指出:“在下一个世纪, 采取侵略的代价将会更加高昂, 而经济力量和意识形态的号召力将成为决定因素。”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渗透, 我们不得不警惕。学者们呼吁:在扩大文化领域的对外开放、增加国外影视和出版业的版权引进的同时不能无视外来文化入侵的现实, 不能廉价地为洋文化培育受众, 损害国家的文化安全。

注释

1赵欣:《文化产业纵横谈》, 《科技智囊》, 2008 (7) 。

2闫玉刚:《文化创意产业改变当代文化格局》, 《政工研究动态》, 2008 (5) 。

3欧力同、张伟:《法兰克福学派研究》, 重庆出版社, 1990年版。

4霍克海默、阿多诺〔德〕:《启蒙的辩证法》,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

5薛永武:《关于文化与文化产业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8 (3) 。

6苑捷:《当代西方文化产业研究理论概述》, 《文化研究》, 2004 (5) 。

7转引李怀亮:《西方文化产业理论的发展》, www.culindustries.com, 2008年。

8王登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北方经济》, 2008 (3) 。

9王颖、王登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 《改革与战略》, 2008 (1) 。

三中心三基地”铸就产业朝天 篇2

“秦蜀重镇”迎来战略机遇

记者:朝天区的区情如何?当前正面临何种机遇?

蔡邦银:1989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广元市朝天区。全区辖25个乡镇,总人口21万,幅员面积1613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6万亩。是秦岭南麓蜀道起点上的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秦蜀重镇”“川北门户”之称。

辖区矿产资源富聚,总量不低于价值100亿元的金、铅、锌、铜、石灰石等矿藏,森林覆盖率45.6%,生态、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区位优势突出,有3条交通主干线向川陕甘及全国各地幅射,108国道高等级公路、宝成铁路复线纵贯南北,此外,南渝铁路、西成高铁等线路也将经过朝天区,县道公路和区内乡村公路纵横交错,已形成网络。

近年来,朝天区攻坚破难,加快发展,夺取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随着国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展开,“天水-关中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建设的推进,朝天区做为几大经济区域的重要接合点,正面前所未所的发展机遇。

“朝天精神”为发展注入精气神

记者:多年砥砺奋进,朝天区取得了巨大的发展,仅2013年工业总产值就达到48.6亿元,同比增长16.2%,并逐渐凝结起“朝天精神”。请问“朝天精神”的内涵是什么?

蔡邦银:新时期的“朝天精神”就是:自强不息,团结拼搏,不甘落后,勇争一流。这些年,朝天区形成了几条公认的信念,工作理念就是“三个一”,即“一张蓝图绘到底” “一届接着一届干”和“一以贯之抓落实”。工作思路是三句话:“围绕资源抓发展”“围绕市场抓产业”和“集中力量办大事”。而工作作风则是:“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和“团结一心干成事”。

朝天区的灾后重建,涉及大量的资金和工程,至今,还没有发生过重大的不稳定事件,干群风清气正,党群关系融洽,上上下下一心谋发展。

“三中心三基地”建设全力推进

记者:朝天区提出构建“三中心三基地”的奋斗目标,未来将着重从哪些方面开展工作?

蔡邦银:朝天区将牢牢把握“加快振兴发展,推进全面小康”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资源转化为依托,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低碳发展为路径,以民生幸福为根本,以党的建设为保证,大力实施“四化联动、文化推动、民生带动、创新驱动”战略,着力构建“三中心三基地”,奋力加快全区经济社会振兴发展。

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努力建设广元城市北部中心、川陕结合部区域文化结合中心、川陕结合部物资集散中心,以及全国知名的新型建材和能源基地、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基地、蜀道文化旅游和中国西部生态养生基地,力争到2016年,全区GDP达到60亿元以上,比2011年翻一番以上;力争到2020年,在2016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

具体发展路径是:做强工业方面,着力新型建材、新型能源、农特产品加工、医药和医疗器械、有色金属五大主导产业,布局“一区四园”“总量突破百亿”,大力实施生物质能发电、风力发电、嘉陵江梯级水力发电等项目,将朝天基本建成全国知名的新型能源和新型建材生产基地。

特色农业方面,着力发展五大特色农业,把朝天核桃培育成中国驰名商标,把曾家山高山露地绿色蔬菜培育成全国知名品牌,巩固提升畜牧、食用菌、蚕桑产业,将朝天基本建成全国知名的绿色农特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目前,正加快建设“五大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核心园区到今年将基本建成,另外还要建设“五条百里新农村示范走廊”,把214个村全覆盖,每年投入1亿元集中打造一条,到明年底将全部建成。

旅游业方面,朝天区推出“1234”发展思路。即着力建设“一个旅游目的地”,打造“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建设“三个旅游集散中心”,建成“四个国家级4A旅游景区”。目前,朝天区正在倾力打造明月峡、曾家山、龙门阁、水磨沟四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将朝天建设成为广元城市北部副中心、川陕结合部生态山水园林城市和剑门蜀道旅游城市。

此外,全区着力做大三产,依托区位交通优势,着力建设中子、大巴口、羊木三大物流园区和中子、平溪两大特色专业市场,力争早日建成川陕结合部物资集散中心。

三产业 篇3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8分)(2012·大连高二质检)下图表示某产业在世界上的迁移过程,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图中反映的产业部门可能是()A.软件制造

C.汽车工业

B.玩具制造 D.石化工业

2.导致该产业迁移变化的主要区位因素是()A.原料

C.交通运输

3.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是()A.转移污染物

B.寻求企业发展最优区位 C.扩大企业影响力 D.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答案】 1.B 2.D 3.B 【解析】 该产业是由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逐步向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说明这种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因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经济落后,劳动力价格低。向这些地区转移产业,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也就是寻求最优发展区位。

下表为我国三种产业生产区位的变化,根据所学的地理原理回答4~6题。

B.技术 D.劳动力价格

4.影响甲产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是()A.原材料的供应

C.交通的便利程度

【答案】 B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甲产业主要布局在人口较多的省区,所以甲产业应是一种劳动密集型产业。

5.决定乙、丙产业集中分布在京、沪、粤三地的最主要原因是()A.经济因素

C.技术因素

【答案】 C 【解析】 乙、丙产业在1990年还没有分布,在2001年主要分布在技术水平较高的京沪粤三地,所以乙丙产业应属技术指向型产业。

B.环境因素 D.劳动力因素 B.大量廉价的劳动力 D.市场的开放程度 6.有关甲、乙、丙产业布局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产业因生产条件优势的变化,有从沿海向内地迁移的趋势 B.乙、丙产业布局的集聚效应明显,主要是为了降低生产成本 C.甲、乙、丙产业均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D.三种产业布局的变化体现了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 【答案】 A 【解析】 甲产业在1990年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而到了2001年,沿海省份布局减少,主要分布在内地省份。乙丙属技术密集型工业,为寻找最佳区位,往往发生工业分散。甲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乙丙属技术密集型产业。三种产业布局可以体现产业转移的一些特点,不能体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

(2012·广州高二质检)下图为某电子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图,读图完成7~8题。

7.根据图示信息,正确的叙述有()A.第一阶段丙国国内对该产品需求少而全部供出口 B.进入第二阶段后丙国该产品的技术水平落后于乙国 C.甲国该产品的出口量今后也不会出现减少趋势 D.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

8.产品的生命周期理论能够解释产业转移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有()A.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甲国—乙国—丙国 B.该产业是向着矿产资源丰富地区转移 C.该产业转移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D.该产业的转移主要反映的是资本转移 【答案】 7.D 8.C 【解析】 第7题,根据三条曲线可以看出第一阶段丙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大量进口,说明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二阶段乙国大量出口,而甲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乙国为主要生产国;第三阶段,甲国大量出口,而乙国和丙国大量进口,说明甲国为主要生产国,该产品的生命周期体现了各国技术水平的差异。第8题,该产业转移路径是由丙国—乙国—甲国,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读二战后世界产业转移局部示意图,完成9~10题。

9.20世纪80年代初,世界产业开始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这些产业一般为()A.技术密集型

C.劳动密集型

【答案】 C 【解析】 20世纪80年代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接受的是国际

B.资金密集型 D.能源密集型 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

10.下列关于世界产业转移的叙述,正确的是()①产业转移中,发达国家多用朝阳产业取代夕阳产业,形成新的工业基地

②发展中国家抓住世界产业转移的机遇,可以在不长时间内实现经济起飞

③在产业转移中,必然导致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的恶性开采,发达国家则实现可持续发展

④产业转移可能伴随污染转嫁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在产业转移中,发展中国家如果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可以使自然资源得到持续利用。

日本某跨国公司原打算在太湖沿岸建大型造纸企业,被当地政府谢绝,后转向投资在苏中某市的长江岸边。目前,该公司开始建设的一期工程项目总投资19.54亿美元,注册资金9.12亿美元,主要建设内容为1条年产71.4万吨木浆生产线和2条分别年产40万吨的高档铜版纸生产线,配套建设5万吨级和2.5万吨级码头各一座、一座热电厂及一座污水处理厂。据此回答11~12题。

11.该公司投资大型造纸企业由太湖沿岸转向长江岸边的影响因素是()A.原料

C.廉价劳动力

【答案】 D

B.市场 D.环境 B.②③④ D.①②④ 【解析】 太湖水污染比较严重,加上水流缓慢,净化污水的能力弱,如果再建污染较重的大型造纸企业,即使进行污水处理,也有可能使水质进一步恶化。

12.该公司在中国建设大型造纸企业,主要是由于中国()A.技术先进

C.劳动力廉价

【答案】 B 【解析】 中国现代化的造纸技术水平不高,A错;大型造纸企业投资巨大,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高,需要劳动力相对较少,C错;木浆生产线需要大量木材,长江三角洲缺乏原料,D错。

(2012·浙江宁波高二质检)读“中国政区图”,完成第13~14题。

B.市场庞大 D.原料丰富

13.乙省向甲省转移的主要产业是()①技术密集型产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劳动密集型产业

A.①②

C.③④

【答案】 C 【解析】 山西资源丰富,人口稠密,劳动力价格低。由台湾向山西转移的应是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

14.产业转移对甲省的有利影响有()①提升产业结构 ②增加就业机会 ③提高城市化水平④改善生态环境

A.①②③

C.①③④

【答案】 A 【解析】 移入山西的工业会耗费大量资源和能源,排放大量废弃物,对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压力。

二、综合题(共22分)15.(2012·山东实验中学高二检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与必然结果。跨国公司有力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 “二战”后美国某跨国公司电子产品在本国及不同类型国家的生产和消费发展阶段示意图。

B.①②④ D.②③④ B.②③ D.①④

(1)该公司从哪个阶段开始大规模在其他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图中反映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2)请说明德国南部发展电子工业的有利区位条件有哪些?(3)若该公司在中国投资电子工业,结合上图说明其寻求的优势区位因素有哪些?

【答案】(1)第Ⅱ阶段。美国生产大于消费,寻求市场;其他发达国家消费大于生产,市场需求大。

(2)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科技力量雄厚);交通便利(有航空港和高速公路网);环境质量高;气候温暖湿润。

(3)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解析】 本题重在考查电子工业在世界范围内的转移,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第(1)题,观察图中各地区各阶段生产和消费的比值可知,第Ⅱ阶段美国在其他发达国家大量建厂。回答原因时注意既有美国方面的,也有来自其他发达国家方面的。第(2)题,迁移运用所学的关于“硅谷”的区位分析方法即可。第(3)题,美国电子产业快速发展,国内竞争激烈,生产成本上升,迁往中国可充分利用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和优惠的政策等。

16.(2012·菏泽高二期末)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一 2008年的冬天,全球经济“寒意”阵阵。各类A经贸洽谈会规模上都不同程度地缩了水,成效自然也要打不小的折扣。而带有明显“双转移”(所谓

“双转移”是指“珠三角”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欠发达地区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特征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与山区及东西两翼经济技术合作洽谈会(简称山洽会),无论是参展规模、参会人数,还是最为重要的签约项目,都实现了逆势飘红。

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产业结构演变图。

制糖业罐头食品业⇒服装、印刷、金属制品、塑料制品⇒计算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汽车、石油化工

材料三 继日本三大汽车企业本田、丰田、日产分别落户广州黄浦、番禺、花都区后,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地区汽配产业迅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成为全国三大汽车产业基地之一。

(1)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称为产业转移。早期我国台湾电子企业生产工厂大量西移至广东东莞等地,其考虑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纵观“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其工业结构变化趋势是由原料导向型→________→________转变。

(3)从珠江三角洲工业区位条件的变化,分析该地区产业向外转移的原因。

(4)为什么日本汽车产业集团近几年纷纷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投资设厂?

【答案】(1)劳动力成本和土地成本低廉。(2)劳动力导向型 技术导向型

(3)劳动力价格和地租上升,能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4)占领中国市场,避开关税壁垒,土地及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社会协作条件好。

实施四个战略谋划三次产业 篇4

努力推动县域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

一、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夯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基 突出工业的主导战略地位,把工业作为兴县之基、富县之本、财源之柱。立足资源优势,本着“精力投放向工业集中、资源开发向工业汇集、优惠政策向工业倾斜”的原则,努力构建“特色园区扩张发展,骨干企业重点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是开发资源潜能。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矿井改造,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年产能稳定在200万吨以上,为煤电化生产提供充足原料;提高煤炭洗选、焦炭生产能力,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步伐,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打造集煤炭开采、洗选、焦化、矸石和煤气发电、烧结砖、碳化硅、硅铁为一体的新型能源基地。

二是优化产业布局。致力产业升级、产业延伸、产业多元,坚持龙头企业带动、规模企业支撑、产业链条延伸,力争用两年时间,形成煤焦电化、食品加工、进出口贸易、新型建材、新能源“五个产业”竞相发展的格局,构建产业集群,凸显经济特色,增强经济实力。

三是搭建园区平台。以园区为载体,解决产业规模小、布局分散、工业化水平低、发展力和竞争力弱等问题。重点打造 1

龙头煤电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进出口产品加工、稀有金属工业园区三个园区。以百利焦化有限责任公司、宏仁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建设启动180万吨洗煤、60万吨焦炭扩能、6万千瓦焦炉煤气发电一期、10万吨硅铁一期项目等一批大项目。形成“引进一个、带来一批、搞活一片”的集聚效应。

二、实施项目强县战略,激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源 把项目作为加快经济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对外开放的载体和引擎,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招客商,广聚资金,引入、建设、谋划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创税能力强的大项目,激活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赶超潜力和内生动力。

一是及早谋划引项目。今年春节后,我县就组织相关部门分赴湖南、广东、北京等地主动招商,先后引进藏汇能源有限公司180万吨洗煤、四封煤矿180万吨洗煤等项目。成立了大招商机构,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工作机制和考核机制,为项目引进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2012年,我县安排重点项目39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计划总投资59.6亿元,当年计划投资30.9亿元。目前,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实现

5.8亿元。

二是不遗余力建项目。我县建立了“县级领导包抓、企业组织实施、部门跟进服务”的项目推进机制,主要领导多次上国家发改委、省发改委、省国土厅、省林业厅协调项目工作,保证项目按时开工。目前,宏大公司年产4万吨碳化硅工艺示范项目已经开工,长鸣绿色包装材料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绿色环保型秸秆丝项目和绿海饲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年产48万吨高档猪饲料项目即将开工。这三个项目达产达效后,纳税总额将突破9600万元。

三是千方百计谋项目。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政策,编制了一批交通、水利、社会事业等民生领域重大项目。目前,镇江焦化公司已有意向投资10亿元,建设60万吨还原铁及3万吨钛白粉项目。全县现已对上争取项目资金6.36亿元,其中成功争取国家投资2亿元的“节水增粮行动”示范区项目落户我县。

三、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坚持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本 把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根本性举措,坚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全力打造科技支撑能力强、土地利用效率高、拉动作用显著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扩大优质粮食作物面积。今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156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32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85%。优质粮食面积达130万亩,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97%以上。增加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全县瓜菜、万寿菊、烤烟、北药、食用菌种植面积分别达到1.2万亩、1.5万亩、1.35万亩、1400

亩和50万平方米。提高土地规模经营面积。在公路沿线建设农业产业带9处。其中,建设高标准玉米吨粮田6处、2.2万亩,建设有机水稻示范区2处、1.5万亩,建设棚室蔬菜示范区1处360亩。通过组建大型农机专业合作社,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实现规模经营面积45万亩。全县粮食总产量力争实现15亿斤,农业总产值增长12%。坚持生产与加工并重,农业与产业对接,积极扶持福润公司、正邦集团等32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抓住国家加大水利投入的政策机遇,投资1.13亿元,重点实施水田、旱田节水增粮行动,新增高效节水面积5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改善水田、旱田3.76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2.4万亩。

三产业 篇5

(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快山东三网融合产业发展,加强我省三网融合产业单位间交流与合作,推进该产业发展进程,特制定本章程。

第二条 本组织名称为山东三网融合产业联盟(以下简称联盟),英文名称为:Shandong Three Networks Convergence Alliance。英文缩写:STNCA。

第三条 联盟是在山东省政府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领导和指导下,由省内从事三网融合内容提供、增值服务、网络运营,以及相关产品、设备研发和制造等企事业单位自愿参加而组成的行业性、非盈利性的民间组织。

第四条 联盟的宗旨是联合省内致力于三网融合产业发展,以及积极推进三网融合的企事业单位,在政府引导,市场推动的方针指导下,按照平等互利、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原则,整合产业发展资源,提高企业服务能力,提升产品研发水平,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加强会员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协助政府实现行业自律,树立联盟的整体形象,进而在山东打造国内三网融合产业集群高地。

第五条 联盟将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接受相关部门监督管理,自觉遵守国家广电、电信行业管理规定及产业发展政策。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联盟的业务范围:

(一)加强国内外三网融合产业发展趋势分析,进行行业统计,协助政府制定三网融合产业发展规划、行业标准;

(二)协调联盟成员之间的专利技术许可行为,组织并推广厂商之间的专利技术许可行为,增强联盟成员的竞争能力;

(三)联盟成员之间共享信息、培训、交流、合作的平台,促进产业资源有效利用,帮助联盟成员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四)评议三网融合行业示范工程和试点单位;

(五)发挥产业自律职能,协助政府对三网融合产业发展实行监督和管理,发挥行业渠道优势,向政府反映联盟成员的意愿和要求,提出促进产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政策提供依据;

(六)建立三网融合人才目录和信息库,推动建设多层次、有针对性的三网融合人才培训体系,构筑人才高地,建立人才资源供应链;

(七)开展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促进业务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广泛联系海外华侨、华人和国际友人,帮助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引进合作项目;

(八)开展有益于三网融合产业发展的公益事业;

(九)承担省政府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交办的其他事宜。

第三章 成员

第七条 联盟成员为单位成员或个人成员。

第八条 申请加入联盟的成员,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拥护联盟的章程;

(二)有加入联盟的意愿;

(三)从事三网融合产业及其相关产业的研究、生产和应用的企事业单位或在该领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个人;

第九条 加入联盟的程序是:

(一)提交加盟申请书(或申请表);

(二)经理事会讨论通过,或由理事会授权联盟秘书处代理行使审批职权;

(三)由理事会授权联盟秘书处发送《山东三网融合产业联盟批准加盟通知书》。

第十条 联盟成员享有下列权利:

(一)联盟的选举权、被选举权和表决权;

(二)参加联盟组织的活动;

(三)获得联盟服务的优先权;

(四)对联盟工作的批评建议权和监督权;

(五)加盟自愿、退出自由;

(六)有权通过联盟向政府部门反映意愿。

第十一条 联盟成员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联盟章程,执行联盟决议;

(二)维护联盟合法权益;

(三)完成联盟交办的工作;

(四)按规定交纳加盟费;

(五)向联盟反映情况,提供有关资料;

(六)尊重知识产权,遵守行规、行约。

第十二条 成员退出应书面通知联盟。成员二年不缴纳加盟费或不参加团体活动的,视为自动退出。

第十三条 联盟如有严重违反本章程的行为,经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予以除名。

第四章 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第十四条 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是成员代表大会,成员代表大会的职权是:

(一)制定和修改章程;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

(三)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财务报告;

(四)决定终止事宜;

(五)制定和修改行规、行约;

(六)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十五条 成员代表大会须有2/3以上的成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成员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成员代表大会每届4年。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换届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报山东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查批准同意。但延期换届最长不超过1年。

第十七条 理事会是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的执行机构,在闭会期间领导联盟开展日常工作,对成员代表大会负责。

第十八条 理事会的职权是:

(一)执行联盟成员代表大会的决议;

(二)选举和罢免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秘书长;

(三)筹备召开成员代表大会;

(四)向成员代表大会报告工作和财务状况;

(五)决定成员的吸收或除名;

(六)决定设立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

(七)决定副秘书长、各机构主要负责人的聘任;

(八)领导联盟各机构开展工作;

(九)制定内部管理制度;

(十)决定其他重大事项。

第十九条 理事会须有2/3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条 理事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一条 联盟设立常务理事会。常务理事会由理事会选举产生,在理事会闭会期间行使第十八条第一、三、五、六、七、八、九项的职权,对理事会负责(常务理事人数不超过理事人数的1/3)。

第二十二条 常务理事会须有2/3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2/3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二十三条 常务理事会每半年召开一次会议;情况特殊的也可采用通讯形式召开。

第二十四条 联盟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坚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治素质好;

(二)在本团体业务领域内有较大影响;

(三)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最高任职年龄不得超过70岁;

(四)身体健康,能坚持正常工作;

(五)未受过剥夺政治权利的刑事处罚;

(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第二十五条 联盟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如超过最高任职年龄的,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报山东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同意后,方可任职。

第二十六条 联盟理事长、常务副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任期4年(任期最长不得超过两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成员代表大会2/3以上代表表决通过,山东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查方可任职。

第二十七条 联盟理事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召集和主持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

(二)检查成员代表大会、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三)代表分会签署有关重要文件;

(四)批准分会其它重大事项。

第二十八条 联盟秘书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

(二)协调各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以及各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和实体机构主要负责人,交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决定;

(四)决定办事机构、代表机构、实体机构专职工作人员聘用;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五章 资产管理、使用原则

第二十九条 联盟经费来源:

(一)会费;

(二)捐赠;

(三)在核准的业务范围内开展活动或服务的收入;

(四)利息;

(五)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条 联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成员会费。

第三十一条 联盟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在成员中分配。

第三十二条 联盟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三条 联盟配备具有专业资格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办理交接手续。

第三十四条 联盟的资产管理必须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接受成员代表大会和财政部门的监督。资产来源属于国家拨款或者社会捐赠、资助的,必须接受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将有关情况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五条 联盟换届之前必须接受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六条 联盟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用和挪用。

第三十七条 联盟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福利待遇,参照挂靠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八条 联盟修改章程,须经理事会表决通过后报成员代表大会审议。

第三十九条 联盟修改的章程,须在成员代表大会通过后15日内,经山东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审查同意核准后生效。

第七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条 联盟完成宗旨或自行解散或由于分立、合并等因需要注销的,由理事会或常务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一条 联盟终止动议须经成员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并报省电子行业国际贸易促进会审查同意。

第四十二条 联盟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三条 联盟经山东省三网融合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批准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四条 联盟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分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八章 附则

第四十五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联盟理事会。

三产业 篇6

产业转移现象由来已久。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东部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区位和国家的倾斜政策, 成功承接了来自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率先实现了自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 国际、国内产业向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步伐加快。作为拉动中原崛起的城市工业密集带、中原经济区率先实现新型工业化的示范区, “郑洛三工业走廊” (郑州、洛阳、三门峡) 具有承接国际与区际产业转移的优势和条件。如何利用产业转移的机理, 抓住目前的机遇, 避免不利因素, 实现经济快速和健康地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二、产业转移的机理

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按照其涉及的地域范围不同, 产业转移大体分为国际产业转移、区际产业转移和城乡产业转移3种。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 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产业转移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日本学者赤松要的“雁行形态论”, 此后, 形成了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小岛清的边际产业扩张理论、阿瑟·刘易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等。而产业转移之所以会发生, 在于国家和国家之间以及一国的地区之间存在着地域分工的差异, 产业必然会转向具有优势资源的地区。此外, 学界还认为, 引起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在于比较优势、规模经济、政府政策、经济发展阶段、区域创新等方面。而决定区域间产业移动的主要动因在于原有区域和承接区域之间的规模、区域间的距离、各区域的相对优势等。总之, 产业转移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按照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产业转移的发生对于原有区域和承接区域会产生不同利弊的影响。

1. 产业转移的有利影响。

依据比较优势理论, 发达国家或地区把失去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转移到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或地区。这有利于产业转出国把资源要素从传统产业部门中释放出来, 为新兴产业部门开展产业技术创新开辟更大的空间, 实现国家竞争优势的再造。就移入国而言, 在承接产业和企业移入的同时, 往往还会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些技术会被移入国家的相关产业模仿、消化和吸收, 提升移入国产业技术水平, 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开辟新的产业发展空间, 激发自主创新的潜能和动力。总之, 不管是产业转出国还是转入国都存在规模经济的事实。

2. 产业转移的不利影响。

当然,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的成立是有假设条件限制的。假定存在规模经济效应, 其他前提条件不变。这样, 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进行国际分工和国际产业转移。一方面每个国家只能选择若干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进行大规模专业化生产, 规模经济的存在会促进该行业劳动效率的提高, 这些行业的产量持续大幅度增加。发达国家从国际产业转移中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大, 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获得的利益越来越少。如果产量在一定时间之后超过国际市场容量, 一旦超越这样一个时间极限, 产能过剩, 超越外国消费者的购买力, 外国就会有巨大动力产生贸易摩擦。另一方面, 长期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国际产业转移, 发达国家越来越占领产业结构的高端, 而承接产业转移的落后国家越来越处于产业结构的低端。在比较劣势的产业上劣势更加明显, 在产能过剩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优势进一步扩大, 结果是产能过剩加剧, 贸易摩擦不可避免。

目前, 一国的比较优势通常集中体现于最终产品 (产业) 的某个价值链环节上, 而不再拘泥于最终产品 (产业) 之上。但依据比较优势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会陷入比较优势陷阱。

第一, 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存在产业结构“锁定”风险。产业转移“空间分割”使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的一个布点, 在跨国公司实行全球产业整合的趋势下, 发展中国家被纳入全球经济的生产体系中, 跨国公司通过充分发掘发展中国家市场的全球性价值来实现全球竞争的战略目标。同时产业转移“空间分割”有利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产业, 从而拓宽其产品的销售市场, 因为某一单项环节, 技术往往不能使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 也就难以对转移国形成较大威胁, 发展中国家则需要经历较长时间才能逐步获得整套生产技术和生产能力, 在此期间, 不得不屈从于转移国。如果这种局面长期得不到改变, 还会使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上被“锁定”在低端环节, 从而在收益分配上处于不利地位。

第二, “飞地效应”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跨国公司只是希望利用东道国的静态比较优势, 而不热衷于培育发展动态比较优势, 因而有可能使比较优势固定化, 难以升级。跨国公司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往往与本地企业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关联松散, 容易变成出口飞地。在技术、零配件、市场和合作关系上, 外国企业或本地企业严重依赖于所属的跨国公司。

业布局选择的启示*

跨国公司则对其活动强加限制, 如阻止后者在其他市场销售等。对跨国公司的长期依赖可能使得发展中国家失去经济发展的自主动力, 也使得相应产业失去产业升级的动力, 拉美国家经济发展的教训就是前车之鉴。

第三, “候鸟型”产业转移容易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产品内分工条件下的产业转移模式中, 由跨国公司从发达国家转出的往往是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环节, 这些产业环节对要素的要求比较低。发展中国家所具有的劳动力优势替代性比较强, 也往往存在同样拥有劳动力要素优势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相互竞争, 而这一类产业转移又比较看重地方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或者优惠政策取消, 企业就会考虑前往条件更为优厚的其他地方, 这一类“候鸟型”产业转移所具有的短期性特点, 使得发展中国家相应产业缺少长期发展潜力, 一旦产业被转出就会造成地区产业空心化, 带来失业、资源浪费等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

三、上述机理对“郑洛三工业走廊”产业布局选择的启示

1. 依靠要素禀赋, 实行梯度层次化产品分工模式, 承接产业转移。

要素禀赋理论的提出者,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伯蒂尔认为, 在技术水平相同的情况下, 两国生产同一产品的价格差来自于产品的成本差别, 而形成这种成本差别的主要因素是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 生产要素的价格差别则取决于该国各种生产要素的相对丰裕程度。根据要素禀赋理论, 我国东部地区经过30年的高速发展, 开始出现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工资上涨和市场趋近饱和等问题。而地处中部地区的“郑洛三工业走廊”具有相对丰富的要素, 恰好具有这样的要素禀赋优势, 可以承接东部地区目前濒临负利润的产业。同时, 由于“郑洛三”3地各个地理单位资源禀赋的差异性, 由要素禀赋差异形成的比较优势为参与产品内分工, 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另外, 3地商流、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等交易成本的不同, 也为产品内分工提供了可能。因此, 应合理利用“郑洛三工业走廊”、“圈层”嵌套的轴线型空间结构特征, 实现同类产品加工、技术、资本、进出口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梯度层次化的分工模式, 更利于其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布局合理。

2. 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承接产业。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 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从一个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过程。二者之间是互动关系。在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会促使产业集聚的形成;而产业集聚也会引起产业转移。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产业转移, 产业集聚本身就包含着产业转移的因素, 并且产业集聚是产业转移的结果。同时, 产业集聚还会产生外部规模经济、创新效益和竞争效益。依据产业转移的机理, 产业转移的发生也需要规模经济。因此, 合理利用产业集聚和产业转移的互动关系, 能够有效形成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承接产业。

产业集聚度的测算方法有很多, 如行业集中度、区位熵等。行业集中度, 又称行业集中率或市场集中度, 是指某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的企业所占市场份额 (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的总和, 是对整个行业的市场结构集中程度的测量指标, 用来衡量企业的数目和相对规模的差异。区位熵, 又称专门率, 用以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区域分布情况, 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 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

目前, “郑洛三工业走廊”已形成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能源资源工业、石油化工产业相互支撑的带状工业密集区, 通过对“郑洛三”3地机械加工制造业的行业集中度与区位熵的测算, 合理选择承接产业级差优势明显, 能够产生集聚效应的产业, 促使产业集聚度较高的规模经济产业形成。

3. 借助产业转移, 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盖马沃特教授在其著作《下一波世界趋势》中指出, 目前的全球化只是“半全球化”, 世界进一步的开放会带来更加广泛的技术、文化和社会收益, 通过贸易或产业转移产生的知识传播, 将对全球经济增长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承接产业转移可以加快产业集群内部各个产业链条的完整化, 形成上下游产业链间的相互拉动效应, 提升产业集群的能力。同时, 产业转移还可以促进创新。企业的创新常常来源于企业之间, 企业与用户之间的互动。在产业转移中, 新工艺、新技术能够迅速传播。企业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 受到启发, 发现市场机会, 研发新的产品。由于产业转移, 不同公司员工之间接触沟通的机会增多, 有助于相互间的思想碰撞而产生创新思维。因此, 借助产业转移可以促进区域科技创新, 产生创新效益。

“郑洛三工业走廊”企业要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 积极参与其中, 充分利用现有的比较优势, 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积累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素质, 同时利用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贸易过程中的技术与知识溢出效应, 通过“干中学”不断积累经验, 追求动态比较优势, 优化产业组织结构。

未来三年高技术产业发展预测 篇7

为了更好地对未来三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及占GDP比重进行预测,我们将分别从供给侧、需求侧和发展环境三方面阐述对高技术产业的影响。

一、供给侧分析

从要素供给的角度看:第一,劳动力供给,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间所享受到的“第一人口红利”将在未来十年内逐渐消失,人口红利在减弱;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短缺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劳动力成本明显上升,出口比较优势将发生重大变化;二是年均受教育年限增长缓慢,难以与未来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相匹配。

第二,资本供给,“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是制约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领域发展的关键问题,特别是对行业中的中小企业而言。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部分行业属于前期过度融资、杠杆率较高而当期不良贷款率仍有上升风险的领域,在增速下行面临一定压力之际,行业内企业“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二是在以银行为主导的现有金融格局下,处于艰难创业、发展阶段的中小高技术企业(从2011年以来的发展趋势看,高技术企业的规模趋于小型化)既缺乏获得贷款的抵押品且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又难以抵押担保,同时,面对企业发展的高风险时,金融机构所要求的利息水平就必然较高,就更加剧了“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而且,短期内,部分行业领域的三角债问题,一旦资金链断裂将引发行业内很多企业陷入破产境地并引发行业地震。

第三,技术进步,我国以技术引进为主的技术进步模式特点决定了我国创新能力滞后;对高技术产业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一是难以获得有价值的核心技术,容易受制于人;二是容易陷入“技术引进陷阱”,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产生技术依赖。因此,本土企业往往将关注重点放在提高生产能力方面,以此快速获取市场回报,而缺乏对支撑企业长期发展的新技术开发的长久规划。值得注意的是,部分领域有被发达国家和先发企业借助既有技术优势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挤占我国民族企业发展空间、我国民族企业发展面临低端锁定的风险。

此外,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产能迅猛扩张,在国内外市场需求扩张迟滞的情况下,部分领域产能规模接近发展极限,面临着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总体而言,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长期因素(供应面)正在发生变化,即国内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的稀缺性问题会变得越来越严重,而当所有要素供给都已开始偏紧的背景下,依赖于成本优势继续保持增长的格局也越来越难维持,所以,如果生产函数不发生变化的话,潜在的增长一定是减速的。

二、需求侧分析

从需求条件的角度看:第一,固定资产投资,依靠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恐难实现。预期投资回报率的下降、融资成本的相对高企、商业银行贷款存在政策障碍、部分领域准入门槛高等因素,抑制了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实际投资需求;同时,技术改造和升级的投资力度逐步加大,投资增长正由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式发展转变,未来持续的超高投资增速将放缓。

第二,消费需求,需求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有望对高技术制造业增长形成强劲拉动作用。一方面,面对终端消费者的(2C)消费总体平稳,且在“互联网+”时代还会有大量新消费业态和热点的涌现。但是,在“无社交不商业”的背景下,重新构建与消费者的关系以推动企业的高速发展也会面临企业架构和流程的制约。另一方面,面对企业的(2B)消费有望爆发,但因“互联网+”的核心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深度结合,打破了时间、空间的界限,颠覆了既有行为和商业模式,给企业运营、生产方式带来巨大变革,且对传统产业的从业者而言,现在的尴尬是“老办法不管用,新办法不会用”,因此往往会遭到既得利益者“不作为”的“软抵抗”。

第三,进出口贸易,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面对全球经济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发达国家经济体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困境,各国为扶持本土产业和缓解就业压力,世界经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并有所加剧。在民粹主义背景下,各国更倾向于经济民族主义,在对外经济交往过程中则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未来外需市场特别是欧美市场的疲弱,以及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出口信贷、能效标准、绿色环保标准等方面的保护主义政策浪潮,将对我国当前重规模、轻效益且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外源型发展模式形成制约。同时,我国高技术制造业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其他低成本发展中国家(如印度、巴西)的竞争等一系列挑战,依靠全球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以拉动我国出口导向型高技术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可能会遭遇困境。

总体而言,我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需求因素也正在发生着显著变化,即高投资稳定增长的效果难现、外贸红利正逐步减弱,国内需求的扩张和结构的变化有望形成强劲拉动作用,所以,潜在增长尽管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短期内下行压力加大。

三、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技术进步的影响。技术变化对行为产生的变化可能要远远超过技术变化本身。“互联网+”时代,云计算、大数据、社交媒体等新趋势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和平台架构以及合作模式,使得互联网变革不断深化,而且互联网也有能力改变经济的各个层面,将在全球范围内带来日益广泛、深刻的影响。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和不断扩散,在一个线性、确定的世界走向一个不确定、流动、网状世界的背景下,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不仅引发了资源配置方式的变革,降低了市场准入的门槛,生产要素的动员和使用更加大众化,而且有助于提升全球的经济价值、降低交易成本、提升效率,增强洞察能力、改进决策的有效性,使得企业的新创和发展将有可能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容易。“网络化的信息经济”标志着“现代社会的重要拐点”,有可能在“我们如何感受周围世界方面带来一个非常基本的转变”。也许,这是人类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地域不再是社会和经济组织活动局限的主要制约因素。

第二,政府政策的影响。鉴于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有益于应对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问题,总体而言,无论是宏观政策环境还是产业政策环境,更有利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健康发展。一方面,近年来,多项新的重大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有机结合,有利于稳定市场预期,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和活力,实现高技术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另一方面,为促进高技术产业的健康发展,国家相关部门制定并出台了多项文件,地方政府也纷纷出台举措助推高技术产业的发展,这都有助于高技术产业继续平稳快速增长。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一系列针对高技术产业的改革和政策从出台到落实并持续发挥功效,还需要一个过程。

总体而言,中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发展的环境因素有助于推进高技术产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四、对未来三年的预测

我们认为,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制造业)面临着劳动力红利弱化、借贷成本难以下降、创新能力提升难度加大、需求规模增速放缓的困扰,同时,也面临着政策环境持续优化的机遇;综合以上分析,未来三年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高增长趋势难以持续,将进入次高增长阶段,但是高技术产业(制造业)的比重趋势性上升的可能性较大。

上一篇:写信给同学作文500字下一篇:扫墓作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