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亮点

2024-10-26

语文教学亮点(共11篇)

语文教学亮点 篇1

语文教学的亮点和味道

——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桂平市西山镇城西小学甘振宁

【内容提要】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实行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比较大的变化,但是仍存在许多不足, 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亮点,如何品尝语文教学的味道,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笔者从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关注细节,提升敏感;用简笔画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培养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保证时间,提高质量;巧用评价,激活课堂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旨在探索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如何把握语文教学的亮点,如何品尝语文教学的味道,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呢?

一、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上说,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在教学《滴水穿石的启示》时,我引导学生通过充分阅读课文,抓重点词句感悟体会人物目标专

一、持之以恒的精神,并想象他们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最后再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独特的体会。如此,既有利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提高了。如果学生对课文整体还没形成印象,对课文的重点部分也不熟悉,就此拿出一词、一句进行重锤敲击,因火候未到必然造成学生体会不深,理解肤浅,泛泛而谈,不得要领。所以,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

在课堂教学中组织的各种活动,要始终以文本为基础,不管是教学开始时对课文的整体感知,还是对文本有了一定的理解,或是对具体的语段进行深入细致的品读,前提都必须是每一位学生与文本进行比较紧密的接触,通过实实在在地接触文本,通过生动、扎实的言语实践活动,走进文本,让“言”与“意”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让学生仅仅是初步接触一下文本,还没有读通读顺,就急于进行对话,作深度的交流,教学效率肯定不行。所以,我们要尽量避免 1

那种学生与文本只打了个照面,就开始进行直奔重点的阅读,就开始“超越文本”,作“拓展性的阅读”,甚至脱离文本进行“空中楼阁”式的对话。

二、关注细节,提升敏感

听课中不难发现,阅读课上有些教师仍然在烦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引用的资料泛滥成灾,把语文讲“肿”了,效果却是“以其昭昭,使生昏昏”。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阅读,要紧的是培养一种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觉。”教师不光要重视引领学生品读赏析文中的精彩片断或优美语句,还应关注一些不太引起读者注意的、看似平常的词语或是简单的语句,抓住这些细节引导学生品读。

《荷花》中有一句:“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一般我们在课堂上引导孩子解读为:一个“冒”字体现了白荷花的动态之美即可。且来听听王老师的感悟吧:掂量这个“冒”字,你仿佛感受到了一种争先恐后、一种亭亭玉立、一种挣脱拘禁后的自由、一种蕴蓄能量后的喷薄。白荷花们是那样的充满活力,那样的招人怜爱。她们骄傲地展示着自己的身段、自己的容颜、自己的精神和气质。读着“冒”、嚼着“冒”,你自己也仿佛成了一朵出淤泥而不染、涿清涟而不妖的白荷花。

有人一读到“饱经风霜”一词,便在脑海中浮现出深深的皱纹,深陷的眼眶,充血的眼睛、黝黑的皮肤、瘦削的下巴、无助的神情,甚至枯黄凌乱的须发,破烂不堪的衣衫„„语言总是以表象或概念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之中的,如果没有相对应的表象积累,语言也就没办法经受同化或顺化,进而在大脑中安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验生活、感受生活,以丰富大脑中的表象材料。同时,教学中进行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换词练习、词义比较、不同语句表达效果的品评与鉴赏等,以帮助学生建立起表象与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凸显细微差别,准确理解词语,体会用词的精当。

三、用简笔画来加强语言文字训练

图画最具形象性,能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尤其生活阅历浅显的小学生,他们对一些不常见或较抽象的词语很难准确理解,这时,简笔画就能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的作用。如《林海》中第二段将大兴安岭的“岭”跟秦岭的“岭”作比较:“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为了理解句意,也可以用简笔画比较。小学语文教材多配有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图画,都应充分加以利用,图文结合,起到以形象辅助理解课文语言的作用。

四、培养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

培养正确朗读和感悟文章思想感情的习惯,是小学语文课堂重要的教学任务,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读书三步曲”,首先要求学生读正确,读流利;第二步则是读出情感;第三则要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读书,实现了师生与文本、与作者心灵交流,这样的读才有实效。

比如教学《荷花》一课,我把重点定位在抓住文章的语言文字感受荷花的形象美。教学时首先紧扣“如果把这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的中心句,抓住“活”字,提纲契领,直奔中心。学生先通过自由读,找出描写荷花的词、句,从量、味色、姿多方面感受荷花“活生生”的美。第二步,我运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让学生展开来想象的翅膀,想象自己成了一朵美丽的荷花,身临其境地感受荷花那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这时,我再以热情洋溢的语言穿插其间,调动起学生的情绪,接着让他们动情地读,强化了学生对荷花美的感受。第三步,指导学生诵读中心句,强调“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这个分句,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在朗读中,入情入境地体验、想象、表演。“朗读三步法”使学生启动了所有的感官,感受到了荷花的神韵,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这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1)教师要亲和学生,让学生争做学习的小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必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真挚的情感,真诚的语言创设情景,激发唤起学生强烈的主人意识,让学生明白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认识到自己既是学习活动中的一员,更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时,他就会把自己的学习行为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活动看成是自己应积极参与的活动。变“要我这样学”为“我要这样学”,学生由被动变成主动,教育的可接受性也就越大。

(2)教师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勇于实践。要让学生成为主体,就要真正地解放学生,而不能经常用考试、作业来压学生,逼得学生在教师定下的框框里不敢出来。

(3)教师要妙用奖励。奖励具有促进作用,促进学生努力向前,让学生发现自己学习上的进步,不断获取学习预期的满足。

六、保证时间,提高质量

语文,是一个特别的学科,需要学生的自我理解能力,那么这种自我理解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学生自己的阅读。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保证好学生的阅读时间和质量。一堂语文课不可能也不允许有较长时间安排学生自由阅读,学校的图书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阅读环境。但是,单单靠学生自己借阅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的阅读的,所以学校还要定时安排中午的时间向学生开放图书室,学生阅读时间才能得到一定的保障。但是学生真的去读了吗?这是

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没有,我们应该有的放矢引导学生去图书室进行阅读?其实,我们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许多东西,学生都可以去图书室查阅相关的内容的。如《三顾茅庐》讲的是刘备三请诸葛亮的事情,学生对诸葛亮很熟悉,但是对于他的一生却是了解很少,而在练习2里,出现的成语里,讲的恰恰是诸葛亮一生的经历,于是在上完课文后,我让学生们去查阅诸葛亮的生平经历。学生们去查阅后,对诸葛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我再给学生上成语,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并且能说出一些相关的故事来。这样的阅读,是教师引导性的阅读,在阅读的质量上能得到保障,并且能及时检验他们的所得,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值得一试的方式。

七、巧用评价,激活课堂

新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评价方式正逐步由单一的教师评向多元评价转变,也就是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作为教师应紧紧抓住课堂评价语言这一法宝,在教学中利用文本的内容进行巧用评价,激活学生的情绪,创造一种美妙的语境,让课堂评价语言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真正发挥其独有的魅力,使被评价的学生都能得到学习成功的满足,都能提高学习的兴趣,都能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于永正老师曾在一次公开课上不经意的让一位男同学读课文,这位同学把课文读的正确、流利而又声情并茂。于老师听完他的朗读后主动走上前去,微笑着和这位男生握手,并真诚的说:“你读的太好了,播音员也不过如此。在读这篇课文上,我不如你,我和同学们想再听你朗读一遍。”话音未落,听课的老师和同学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送给精彩表现的学生,更是送给对学生进行真诚评价的于老师。在这样充满爱意的课堂中,学生展现了蓬勃的生命活力,享受到了语文的欢乐。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

3、薛法根.《推敲新课程课堂》.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1.4、杨九俊.《新课程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语文教学亮点 篇2

一、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而兴趣又是情感的煽情激发产生的,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煽情导入是这一节课必不可缺少的。对于情感导入,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去探究,产生的求知欲望就十分强烈。一般来说,煽情导入,因材因人而异,可以一个故事、笑话、情景、几个问题、一则新闻等作为导语,或开门见山,或破题导入,或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兴趣。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而是先播放课件《忏悔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十分孝敬的儿子辛苦在外,最大的愿望是让体弱多病的父亲过上幸福的日子,但结果却让父亲连吐了七口血,为什么呢?原来他为了更多更快地赚钱,竟然去偷车,结果身陷囹圄。最后儿子叹出了一句话:“不义之财再多,得不到亲情的怜惜;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能依偎在亲人身边相守的日子。”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慨万分,唏嘘嗟叹,入情入境。我又趁势动情谈起我父亲早年为我姐弟三人的读书东奔西忙,压弯了脊背的情景,当我吟起《老父亲》“……假如生命能有轮回,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情绪激动,潸然泪下,此情此刻,学生们深深感动,有的低声抽泣。然后我抓住情感流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与亲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情感真挚,不用说学生很快地将情感融入新课文角色之中。

二、纵横比较,启发学生省悟,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慎独能力,使学生自省自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汲取各种高雅优质的养料,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产生正面的核心价值,自我提升品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纵横比较,触类旁通,发散拓展,或结合社会现实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思省悟,理解文章揭示的社会本质或底蕴。

例如,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我引用媒体报道的两个社会现实事例与海伦·凯勒形成正反比较:一位是因车祸被截肢的女孩,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北京大学;另一位是躯体健全,大学成绩优异,甚至因种种奖励而被免试留校的学生,别人忙于写毕业论文,忙于找工作,他却闲了下来,在无聊的时间里尝试赌钱,结果债台高筑,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埋葬了花样年华。通过正反对比,学生陷入深思——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从而对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精神由衷敬意,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三、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其实,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探究性,也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索的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越热烈,高年级的学生发言越少越沉闷。这种现象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违背。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双向交流,或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优生更能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会因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产生“恐惧”,每个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社戏》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意,我先放映雷州乡村孩子看雷州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在看戏时,小朋友神情、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我”与小伙子们在鲁庄看戏的过程、心理活动以及偷豆时的心理,然后提问,大家是否看过戏、偷过豆吗?你的感受与“迅哥儿”有什么不同?请举手发言。生1:我看过雷州戏,与小伙伴偷挖农户的番薯与迅哥儿的情形基本一样;生2:我看过雷州戏,但我没有偷东西,只是我与弟弟缠着妈妈要买豆腐脑喝,结果给妈妈骂了一通,拧了耳朵。

……

同学们各抒己见,乡土气味浓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的情形,气氛十分活跃。在愉悦情境中,他们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原文句子的含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利用名著典故诗词,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

一般来说,中外古典名著、典故、诗词、历史故事大多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是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外古典名著都是进步的思想、完美的艺术和感人趣味的故事的有机结合体,诸如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等;那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大都是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揭示深奥哲理等作用,诸如我国的唐宋诗词、鲁迅的杂文、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俄罗斯高尔基诗歌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所教的课文出发,适当地外延,适时地选用一些中外名著、典故、诗词、名言警句等为沉闷的课堂增设亮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人文画意,甚至补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起到画龙点睛、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我适时讲了安徒生另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情绪高涨,上课的疲惫与沉闷一扫而光,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沐浴了一次“爱”的洗礼,享受了文学名著的魅力。讲胡适《我的母亲》,我引用《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典故;讲《斑羚飞渡》,我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名言“彩虹总在风雨后”……

可见,利用名著典故诗词教学,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可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构建了高效的课内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探究教学新亮点 篇3

关键词:探究;教学;新亮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感兴趣,才想学,爱学,才能学好。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到处都存在与物理有关的现象,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例如,让学生利用学习的物理知识去解释夏天吃雪糕时,为什么雪糕周围会出现“白气”?冬天从室外走进室内镜片上为什么会出现水雾?为什么把衣服凉在通风处干的快?为什么高原地区要用高压锅煮饭?为什么不允许汽车超载?为什么飞机的机翼要做成上突下平的形状?为什么宇航员在太空中不能直接交流?……这些现象尽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学生在没学习物理之前是没法解释的,但是学习物理知识后,这些现象变的十分简单,学生会感悟到物理与实际生活是紧密联系的,可以让学生知道物理学的重要性,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优化课堂结构减轻课业负担

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战场,打破“堂上由着老师灌”的局面,实施“四主”,“三同步”的新教学模式。四主是学为主体,教为主导,思为主攻,练为主线,让学生在学习中参与,参与中学习。思、看、读、做、听、议、写、评,在教师指导下,交错进行,步步深入。三同步是知识,方法、能力同步走。

教师的备课,讲课、辅导,学生的领会、理解、记忆,都要把能力提高、智力开发当做基础工程去抓。同时做好习题分类、归档工作。海水舀不尽,习题做不完,但类型总有限,抓住典型,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堂上就把知识落在实处,多给学生方法,从能力上,素质上解决问题,提高做题效益,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我们一改传统的讲学式,开展多种活动,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学得有味有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组织摄影组、航模组、家电维修组、板报组、小制作小组等,第一课堂打基础,第二课堂展才华。让他们在大海中学会游泳,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同时定期举行小型竞赛,物理学史实笔赛,基本概念抢答赛,物理规律猜谜赛,新型设计实验赛。让每个同学在不同场合多露脸,多闪光,以成功激情趣,减轻学生心理负担。

1、以人为本的主体教育,在当今知识经济的进程中,我们不得不深谙和把握人的主体创造特质而充分重视人的主体性,注重开发人的智慧和潜能,不断发掘人的创造精神,把重视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和谐统一起来。

2、创新精神教育。信息时代的发展取决于人的发展,而人的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是创新。创新意识、创新情感、创新思维等构成的创新人格及创新能力,应成为新世纪的价值取向并升华为超越性的精神境界。

3、道德意识教育。道德意识还包括人口道德、环境道德、资源道德等。人是社会的人,人必然存在于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关系之中,要实现群体指向和个人意识,就必须确立某种准则和价值取向来调整处理彼此关系,对于道德追求和完善也就必然成为人的自学精神需要。

4、社会责任感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热爱自己的国家,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维护国家尊严和利益,为国家的昌盛,国民的素质的提高,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又要培养学生的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引导学生从全球范围和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的角度去认识和把握世界现实,养成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5、平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敢于坚持和捍卫真理,树立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的观点。反对专制与独裁,敢于质疑,具有怀疑精神和证伪精神,不迷信权威,尊重每一个人的人格,维护作为人应该具有的权利。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人文精神的内涵,作为老师应该改变教学观、质量观、人才观和价值观。教师不仅是教书,更主要的是育人,是帮助学生成长,创造完美人生的过程。现代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学生精神的发展,知识只是起载体作用。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人认为人文精神教育中只适用文科教学,理科教学是一些机械的数字运算和一成不变的概念、原理、公式,对如何在理科教学中进行人文精神教育却束手无策,现本人以物理教学为例来谈谈自己的感悟。

彻底改革过去陈旧的教法和手段,把学生放进教学主体中去,采用“探究导学”的教学方法,“探究导学”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导学”是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在探究过程中,需要个体研究、小组或集体探讨相结合,需要他人的协作;需要彼此尊重、理解,需要容忍;需要讲求表达倾听与说服他人的方式、方法。“探究导学”倡导的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的、发现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教学教研工作亮点 篇4

一 听评课方面 由原来的面面俱到听,转变为先有潍坊市教学能手、青州市教学能手做示范课,再有骨干教师做示范课,中青年教师做汇报课。

二 有小课题带动教师成长 人人都有小课题 多年来,我校一直以“立足实际,突出特点,提高质量”为原则,提出并实践了“教师小课题研究”,力图让教师的研究更贴近教育教学实际,更利于教师完善自我,做到人人都有小课题,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青年教师基本功训练展示活动。以全员参与为目标,以青年教师发展为重点,以学校自主开展为基础,扎实开展大练教学基本功活动,提升教师教学技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有效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涌现了一批基本功素质较高的青年教师,老师代表教管办到青州市参加比赛。

创新―阅读教学的亮点 篇5

阅读是学生凭借原有经验,对文本材料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不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不同的,这要求教师广开言路,让学生创造性地领悟、消化和吸取作为范文的语言材料,最终达到“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深”的境界。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呢?笔者在实践中有一些尝试:

一、质疑――创新的破冰之舟

疑是学之端,思之始。陶行知先生指出:“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学生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使他们逐步由不敢问到想问,从不会问到善问。如在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笔者借助提问,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创新活动。在分析周瑜斗智失败的原因时,一位同学突然举手说:“老师,我看课题还不如改为《草船骗箭》呢!因为箭是诸葛亮使用欺骗的手段从曹操那里骗到的。”不少同学也随之附和:“对对,应该把‘借’改成‘骗’。”我一听,不禁愕然,但随即我又镇定下来。我首先肯定这个问题有意思,有价值,值得探讨,然后我又反问道:“究竟使用‘骗’字,还是用‘借’字?大家仔细阅读课文后再讨论。”几分钟后,同学们陆续举手了。一个学生说:“从诸葛亮的军士们喊的‘谢曹丞相赐箭’这句话可以看出,骗箭不必谢,借箭才要谢,所以还是用原题好。”另一名同学是个三国迷,他说:“我认为是借箭,因为到赤壁之战时,诸葛亮不是把箭还给曹操了吗?这就叫‘有借有还’嘛!”笔者趁势把问题引向深入:“同学们的思维真灵活!再想想,如果把题目改了,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会有什么不同呢?”同学们个个举着小手争着发言。一名同学说:“本文是为了赞扬诸葛亮足智多谋,如果改用‘骗’字,作者就站到曹操的立场上了。”当然,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能一蹴而就。对于那些提出问题质量较低的同学,教师要小心扶持,热情帮助,不能冷言相讥,一棒打死。

二、想象――创新的源头活水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没有想象,创新只能纸上谈兵;没有想象,创新只能固步尘封。想象是创新的双翼,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花大力气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对于情景交融的课文,教师要启发学生进行再造想象,在头脑中放放电影,用笔在纸上画画。如教学《荷花》一课时,可让学生读出荷花的美,想出荷花的美,画出荷花的美,将抽象的文字以可感知的形式呈现出来。对于留有想象“空白”的课文,教师要鼓励学生打开想象之门,尽享想象的乐趣。如《雪儿》一课,写了一个小女孩照顾一只受伤的白鸽,并把它放回蓝天的故事。这只白鸽是怎么受伤的,课文没作说明。笔者讲授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猜测白鸽受伤的几种可能。同学们有的认为白鸽是被一个顽皮的小孩用弹弓打伤的;有的认为白鸽是在风雨中送信时,不小心被雷电击伤了翅膀;还有的认为白鸽是在飞行时遇到了凶猛的老鹰,被老鹰的利爪抓折了翅膀„„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师必须张扬学生好奇的天性,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提高,为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三、求异――创新的燃灯火种

创新思维的最大特点是求异性。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是过于求同。求同过多,易使学生形成“人云亦云,亦步亦趋”的思维定势。美国创造学家伊区指出:我们如果在找到第一个正确答案后,就不再寻找其他替代的正确答案的倾向,是万分不幸的。因为往往第二、第三或第十个正确答案,才是我们解决问题所需要的创新方法。如果把创新比作一盏明灯的话,求异则是点燃它的火种。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设开放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敢于并善于想出与众不同的方法和答案。

四、激励――创新的阳光雨露

第多斯惠指出: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心理学研究表明:缺乏激励,一个人自身潜力只能发挥20?――30?,正确充分的激励则能使人的自身潜能发挥80?――90?。激励是促使创新这棵幼苗茁壮成长的阳光雨露。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创造欲望,哪怕是一点智慧火花,都要给予呵护和鼓励。我班的王茜同学有个雅号――活解字,这是怎么回事呢?一次,我正在讲“垂”字,这个字特别难记,每次默写,总有近一半的同学写错。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呢?有几个同学用拆字法来记,可不尽人意。这时王茜同学眼睛一转,说:“我看‘艹’有点像个哑铃,它上面是个‘千’字,下面是个‘士’字,可不可以这样说,一个大力士举起千斤重的哑铃。”同学们听了,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我也拍手叫绝:“真棒!你真是一个‘活解字’啊。”在以后的语文课上,她总能想出一些新奇的解字方法。如“畏”字,学生默写时,很容易多加一撇或写成“田”字下面是个“衣”字。她想了个绝招,说:“一个种田人,他长年累月地劳动,衣领被磨破了,一条衣袖也被磨掉了,多么辛苦呀!”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无所顾忌、畅所欲言,因为我坚信杨振宁博士这样一句话:大胆地进行猜测和联想,哪怕十个主意全错也没有关系。

教师只有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多给学生激励鼓舞,培养他们的质疑、想象和求异的能力,才能使阅读课堂灵气飞扬、生机盎然。

长葛一中教学常规管理亮点 篇6

亮点一:坚持开展校级“公开课”活动。学校每学期初都要研究安排本期公开课,对每位教师的公开课统一安排,要求必须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体现新课改理念,学校组织教师听课,并统一评课,做到每课必听,听后必评,评后对授课教师统一下发课堂效果评价意见及改进建议,公开课活动现在我校已规范化地开展起来,推进了教师教学素质的提高,促进了教师专长成长。

亮点二:书法课和心理健康课。我校拥有3名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充分依托我校的心理健康辅导中心,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效果不错;另发挥燕鹏展、陈为民书法特长开设书法课,学生家长反响良好。这两门课现已成为我校特色课。

亮点三:实行“查课制度”,引导督促老师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具体做法是:由教导处牵头组织教研员、学校领导不定期巡查课堂常规执行情况。教导处负责每天每节课定时巡查课堂常规执行情况,检查教师组织教学情况、班风班貌、学风学纪、教师教态仪表等等;学校领导不定期听推门课。每堂课听完,听课者便立即与执教者共同磋商。实事求是地加以剖析、点评,充分体现出了“推门课”听者有所评,教者有所得的显性优势。检查组对于违反教学常规的老师,根据违规情节轻重发出书面的整改通知。现在,听推门课活动“常态化”是我们常规教学管理中的一个亮点。

亮点四:校本教材开发。为了有效地实现校本课程目标,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对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并共同开发和制定一些基本的教与学素材,作为校本课程实施的媒介,这些素材构成了校本教材,坚持“面向本校,来自本地,服务本校”,具有本土性和本校性,让学生在熟悉的环境里学习成长,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热爱家乡、热爱自然、服务大众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几年来我校的校本教材在全校掀起了高潮,许多教材都获得了社会好评,杨艳艳等老师编写的《奇思妙想》获得了长葛市一等奖,马书亮等老师编写的《我的家乡--长葛》、赵丽红等老师编写的《心灵阳光》、孟笑纳等老师编写的《在阅读中成长》,获得了许昌市优秀奖。

亮点五:重点抓好“教案”“作业”与“考试”三个关键环节。首先,重点抓好“教案”备写工作。学校每期组织由教导处统一检查,教研组督查,学校领导抽查等教案检查形式。定期检查,对照《学校教案书写规范》进行检查,评出示范性教案、优秀教案予以表彰和奖励,对于不合格教案下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改进不足,每次检查结果学校以简报形式下发到各教研组予以通报,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教学准备,为上好课打下了坚实基础。其次,我们对“作业常规”作了具体的要求,以书面的形式下发到每位教师的手中;第二步,开展优秀作业展览与教师作业布置和批改检查。一直以来,我们都坚持有检查必有反馈。对于少数作业批改次数少、批改不规范的老师进行个别谈话并下发整改通知书,及时督促整改;

走进数学实验,挖掘教学亮点 篇7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我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以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可通过实验———折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1,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用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的,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图2)

(1)按上图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

(2)搭10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过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从多角度中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发现如下一些结果:

通过折纸与搭火柴棒这些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能使学生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我们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只大水杯和两份25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25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25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25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又如:新人教版“轴对称”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称及反折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操作如图3: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1)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2)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条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会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又如,在学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到野外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即图4中A、B间的距离)。例案:在A处测出∠BAE=90°,并在射线AE上的适当位置取点C,量出AC、BC的长度;运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2。请学生给出其它的测量方案(要求画出测量示意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和计算依据)。

通过参与,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从而强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通过数学实验,发现几何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规律

学生常常感到几何证明无从下手。事实上,几何证明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变形、变换、添加辅助图形等多种多次的尝试而被发现的。发现了证明的方法后,顺便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发现(猜想)”的真确性,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

下面是一例发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规律的“数学实验”的做法。 (1) 出示图形:在△ABC中,P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作△ABC的内接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 (2) 使点P在BC上运动,矩形面积随之变化。 (3) 设BP为x,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 (4) 显示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 (x, y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对第 (3) 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 (5) 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实验模拟过程中思考。当然在问题讨论环节中,学生仍可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实验”设想,并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或由教师择优实验。

在网络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实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实验研究的天地更为广阔,机会和时间更多,兴趣更浓,参与程度更高,小组协商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体现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至于证明的书写格式、步骤等,可以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也可以实验课外完成,这完全由教师依班级实际而定。

五、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数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在课堂的时间和课堂的空间能够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各要素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否则实验后就得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

数学实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一切结论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数学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答案是不可以的,甚至是有害的。

当然,知识是发现的对象,是实验的基础、方法的载体,我们绝不是不要知识,不要演绎证明。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可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有助于形成证明的基础平台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而且,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证明,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我们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CAI这种工具和载体,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去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有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袁碧云.数学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

[2]尚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浙江教育网.

[3]光明日报.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网上资料.

论语文教学中的亮点 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引起学生注意;教学目标;运用教材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由于受教育者的年龄较小,各方面的心智都不够成熟,这时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调整教学方案,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要制造各种各样的亮点去点亮语文课堂。引起学生注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因素。要使学生将知识存入长时记忆,因为只有存入长时记忆中的知识,学生才能把它用来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在我的语文教学中,我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课堂上我经常会提问学生问题,学生为了了解问题的答案,便会对教师的讲解加以注意。为了适应小学生的学习能力,老师要学会灵活运用教学情境,因为单调的刺激容易使学生的注意力涣散。针对现在小学的状况,教师要适当地运用教具。老师适当运用电脑和多媒体来吸引学生的注意是最好不过的,可以运用这些教具引出讲课的知识重点。在教学中,老师在引起学生注意之后,接着对学生提出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提出,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之前在心理上有所准备,告诉学生要学习什么和怎样学习。小学生由于心理和生理各个方面都不成熟,更需要老师去指明方向。教师的教学目标,实际上就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学生有了学习目标之后,就可以避免在学习中迷失方向。但是老师要注意,在教师向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了解学生是否能听懂,特别是小学生在理解方面有一定的消化时间,如果教师以学生尚未学过的概念来讲述教学目标,学生就会感到迷惑不解。因此老师在提出教学目标的时候,要使用学生能理解的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我认为老师良好地运用教材和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是教学活动中的一大亮点。老师提出教学目标,使学生在心理上形成学习新知识的准备后,老师进一步要做的工作就是唤起学生与学习新知识有关的已有经验。换句话说,就是老师要学会用学生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讲课,进行新知识的延伸,这样会让学生接受得更快、更牢固。老师如果发现学生中有人缺乏已有的知识经验,就应该及时给予个别学生辅导,这样就会使学生感到老师一视同仁,也更加有动力去学习。在我看来,教学材料是辅助教师讲课和学生学习的好工具。从老师方面来说,就是教会学生学习;从学生的方面来说,就是运用容量有限的短时间记忆的知识与长时间记忆中的有关知识相结合,从而学到新知识,并将其输入长时记忆储存起来。老师要学会以教材为中介,构成教师与学业始终相互作用,这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核心。老师要做到在教材的辅助下,考虑教材性质和预期的学习结合等有关知识,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上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真正地产生学习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老师一定要学会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去解决,特别是针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老师要用足够的耐心,教会他们更多的知识。用教学中的亮点去点亮更光彩的教学世界。

参考文献:

[1]瞿葆奎.教育学文集:教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2]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3]王道俊,郭文安.教育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05.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高新区实验学校)

打造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9

1.尊重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前提。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P1-P4)

2.怎样理解“学生喝彩才是真正的精彩”?(P13-P16)

3.如何提升教师专业修养?(P26-P48)

4.为了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我们应该创建什么样的课堂?(P53-P109)

5.创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课堂的意义有哪些。(P81)

6.教学情境的定义是什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设置情境?(P110-P116)

7.如何正确理解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P119-P123)

8.合作学习及“合作学习”实践的组织策略、教学策略有哪些?(P123-P129)

9.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P129-P132)

10.三维目标的定义及课堂教学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P138-P140)

11.怎样促进课堂的互动与生成?(P149-P151)

语文教学亮点 篇10

[摘要]: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关键词]:数学实验 直观 教学 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应用,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也就是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反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实验——抓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通过折纸这些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如:新人教版“轴对称”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称及反折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操作如下: 平移 对折

旋转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这样,通过学生的文体参与,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通过数学实验,发现几何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规律

几何证明,学生常常感到无从下手,是几何学习中最困难的地方之一。事实上,几何证明的方法常常也是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变形、变换、添加辅助图形等多种多次的尝试而被发现的。发现了证明的方法后,顺便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发现(猜想)”的真确性,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

在网络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实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实验研究的天地更为广阔,机会和时间更多,兴趣更浓,参与程度更高,小组协商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体现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至于证明的书写格式、步骤等,可以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也可以实验课外完成,这完全由教师依班级实际而定。

五、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数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在课堂的时间和课堂的空间能够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各要素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的,否则实验后就得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

数学实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一切结论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数学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答案是不必的甚至是有害的。

当然,知识是发现的对象,是实验的基础、方法的载体,我们绝不是不要知识,不要演绎证明。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可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有助于形成证明的基础平台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而且,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证明,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我们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CAI这种工具和

走进数学实验挖掘教学亮点 篇11

关键词:数学实验;直观;教学;操作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既要加强学生的基础性学力,又要提高学生的发展性学力和创造性学力,从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就应该通过实验,反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实验——抓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通过折纸实验直观形象的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勾股定理”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双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①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②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上一篇:《磁铁的两个磁极》习题下一篇:社区广场舞团队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