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亮点(共12篇)
教学亮点 篇1
新课程改革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广大教师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发挥教师的指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要达成这一目标,教师要发挥教学机智,挖掘教学亮点,创新教学方法,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怎样创设教学亮点,改变传统教学枯燥、烦琐、说教的现象,使其成为学生的情感体验呢?
一、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说:“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课堂教学过程正是师生间情感流动的过程,而兴趣又是情感的煽情激发产生的,是学习动机的源泉。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煽情导入是这一节课必不可缺少的。对于情感导入,无论是激发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煽情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情感去学习,去探究,产生的求知欲望就十分强烈。一般来说,煽情导入,因材因人而异,可以一个故事、笑话、情景、几个问题、一则新闻等作为导语,或开门见山,或破题导入,或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激活学生的情感兴趣。
例如,讲授朱自清的《背影》时,我不急于要求学生读课文,感悟课文,而是先播放课件《忏悔录》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十分孝敬的儿子辛苦在外,最大的愿望是让体弱多病的父亲过上幸福的日子,但结果却让父亲连吐了七口血,为什么呢?原来他为了更多更快地赚钱,竟然去偷车,结果身陷囹圄。最后儿子叹出了一句话:“不义之财再多,得不到亲情的怜惜;再多的钱,都比不上能依偎在亲人身边相守的日子。”看了这个画面,同学们感慨万分,唏嘘嗟叹,入情入境。我又趁势动情谈起我父亲早年为我姐弟三人的读书东奔西忙,压弯了脊背的情景,当我吟起《老父亲》“……假如生命能有轮回,就让我给你捶捶不再挺拔”,情绪激动,潸然泪下,此情此刻,学生们深深感动,有的低声抽泣。然后我抓住情感流露让学生谈一谈自己与亲人相处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许多同学纷纷举手,畅所欲言,情感真挚,不用说学生很快地将情感融入新课文角色之中。
二、纵横比较,启发学生省悟,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有开发语文教育资源的自主性;学生与课程文本应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而不是被动接受“别人已经编定的课本”。大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向爱美、创造美的道路昂首前进”。所以,语文教师除了致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外,还要致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慎独能力,使学生自省自悟,能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汲取各种高雅优质的养料,充满真善美的情怀,产生正面的核心价值,自我提升品德修养。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努力开发挖掘课内外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纵横比较,触类旁通,发散拓展,或结合社会现实素材,形成鲜明的对比,让学生深思省悟,理解文章揭示的社会本质或底蕴。
例如,教学《再塑生命》一文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理解海伦·凯勒热爱生活、坚忍不拔、身残志坚的精神品格,我引用媒体报道的两个社会现实事例与海伦·凯勒形成正反比较:一位是因车祸被截肢的女孩,以顽强的意志,自学完成高中学业,考上北京大学;另一位是躯体健全,大学成绩优异,甚至因种种奖励而被免试留校的学生,别人忙于写毕业论文,忙于找工作,他却闲了下来,在无聊的时间里尝试赌钱,结果债台高筑,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埋葬了花样年华。通过正反对比,学生陷入深思——人生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社会价值观应该怎样?从而对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精神由衷敬意,自我提升慎独能力。
三、创设探究氛围,注重学生享受学习之乐
其实,创新教学的特征之一是探究性,也是师生共同质疑探索的过程。但是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越是低年级学生发言越热烈,高年级的学生发言越少越沉闷。这种现象与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相违背。因此,课堂教学要“以生为本”,教学内容应吸收学生的经验,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求知欲、探究欲,营造一种尊重学生的观点、问题、鼓励学生提问、概括、假设和陈述的课堂氛围,让师生在双向交流,或生生互动,各抒己见的探究氛围中发现问题、总结规律。同时,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一个自由发展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中,优生更能发挥特长优势,后进生不会因观点错误而受到冷嘲热讽产生“恐惧”,每个学生切实地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如教学《社戏》一文,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文中“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的含意,我先放映雷州乡村孩子看雷州戏的情景,让学生想象在看戏时,小朋友神情、举止以及心理活动等,同学们顿时议论开了。接着我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课文,理解“我”与小伙子们在鲁庄看戏的过程、心理活动以及偷豆时的心理,然后提问,大家是否看过戏、偷过豆吗?你的感受与“迅哥儿”有什么不同?请举手发言。生1:我看过雷州戏,与小伙伴偷挖农户的番薯与迅哥儿的情形基本一样;生2:我看过雷州戏,但我没有偷东西,只是我与弟弟缠着妈妈要买豆腐脑喝,结果给妈妈骂了一通,拧了耳朵。
……
同学们各抒己见,乡土气味浓郁,幼稚的脸上写满得意的情形,气氛十分活跃。在愉悦情境中,他们掌握了知识,理解了原文句子的含意,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利用名著典故诗词,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
一般来说,中外古典名著、典故、诗词、历史故事大多是几千年来的文化沉淀,是各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中外古典名著都是进步的思想、完美的艺术和感人趣味的故事的有机结合体,诸如我国的四大文学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外国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战争与和平》等;那些诗词、典故、名言警句大都是音韵美、意境美和思想美,具有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揭示深奥哲理等作用,诸如我国的唐宋诗词、鲁迅的杂文、印度泰戈尔散文诗、俄罗斯高尔基诗歌等,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从所教的课文出发,适当地外延,适时地选用一些中外名著、典故、诗词、名言警句等为沉闷的课堂增设亮点,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添课堂的人文画意,甚至补充学生课外阅读量的不足,起到画龙点睛、温故知新的作用。
例如,讲解《皇帝的新装》时,我适时讲了安徒生另外的童话故事《海的女儿》,学生们个个听得津津有味、如醉如痴、情绪高涨,上课的疲惫与沉闷一扫而光,同时又让学生经受了一次“爱”的教育,沐浴了一次“爱”的洗礼,享受了文学名著的魅力。讲胡适《我的母亲》,我引用《孟母断织》《孟母三迁》的典故;讲《斑羚飞渡》,我引用当时最流行的一句名言“彩虹总在风雨后”……
可见,利用名著典故诗词教学,增添课堂教学人文画意,可最大限度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为学生开辟更为广阔的语文学习视野,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涉猎课外书籍的兴趣,从而有效地构建了高效的课内外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上所述,要为课堂教学创设亮点,需要我们教师发挥教学机智,寻找出适合自己教学的“亮点”,不囿于条条框框,人云亦云,或自我狂言狂妄,走入教学死胡同。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学习现代化教学理论,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具备亮点教学的人文库存,注重学法创新,把握亮点教学的度和量,避免喧宾夺主,才能创设亮点教学情境,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让“亮点”成为“亮点”,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就会水到渠成。
教学亮点 篇2
四
(二)班曹亮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知识文化素养。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积累了一些宝贵的经验:在课堂上,我时刻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多给学生一些表现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遗憾的是,我们班还有个别学生没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上有掉队的现象。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还需不断地改变策略,以便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根据我所任教班级的实际情况,优生少得可怜,中差生却俯视皆是。不是有人曾说:如果孩子天生就是优生,那教育还有什么功能?又谈什么基础的素质教育呢?因而对占相对多数的中差生,我更应变嫌弃为喜爱,变忽视为重视,变冷漠为关注,变薄待为厚待。
应该说任何学生都会同时存在优点和缺点两方面,对优生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对差生则易于发现其缺点,而看不到优点,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有碍学生进步。我注意帮助他们找到优、缺点,以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差生也是孩子,厌恶、责骂只能适得其反,他们应享有同其它学生同样的平等和民主,也应享受到优秀学生在老师那儿得到的爱,我作为一个教育者,在对待中差生时应该具有自我调控的能力。
厚爱差生,我真正做到以情动人:首先做到“真诚”二字,即我在学生面前不敢有丝毫虚伪与欺哄,做到言出必行;其次做到“接受”,即能感受差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表现和看法,如对学习的畏惧、犹豫、满足、冷漠,错误的想法和指责等,信任中差生,鼓励他们自由讨论。最后做到“理解”二字,即通过学生的眼睛看事物。
教育是爱心事业,为培养高素质的下一代,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去点拔引导。对于个别差生,利用课间多次倾谈,鼓励其确立正确的学习态度,积极面对人生,而对优生,教育其戒骄戒躁努力向上,再接再厉,再创佳绩。
寻找教学亮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篇3
【关键词】亮点;课堂;质量
一节生动、活泼、有效的教学课堂是由众多的教学亮点有机地组合起来的,教学亮点越多,教学效果就越好;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之一就是让听课者有回味无穷的教学“亮点”,这些亮点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双边互动产生出来的。
生物新课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要求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学习掌握生物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同时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养,也就是在思想上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理念,并使他们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提升。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生成,更深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生物的意识和满足学生进一步探究学习的欲望,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样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要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必须从寻找教学亮点入手,才能真正地抓到新课标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因此,新课标课程改革将基本点放在提高课堂效益上面,特别强调课堂“亮点工程”(创设亮点、发现亮点、发展亮点、与学生兴奋对称)。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两者有机融洽结合而迸发出来的闪光点。这些闪光的亮点融进现代先进的教育理念,符合科学的教育理论,体现了“课程改革纲要”和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基本精神,又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持续的发展;这些闪光的亮点又融进了学生掌握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目标;从教师亮点方面而言,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教师是掌握激发亮点的核心因素,最具动力的引导发源点。因此,教师在平时要不断加强自己的语言训练,培养声调节奏、抑扬顿挫、吐字清晰、明白流畅的口才表达能力,并能深入浅出,讲解有声有色,描述有层次有血肉,形象生动的叙述能力。最后,教师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情绪,把握每一节课的情绪影响,保持饱满的良好的教学情绪;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而这一半的启始是从良好的情绪出发的。
从教材方面而言,教师要认真备课,熟悉教材内容,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掌握教材的主要线索脉络。教师要将这些重点难点中蕴含的“亮点”事前进行精心的选择和挖掘组织,就教材内容的重点难点选择上而言,首先应围绕教学重点设计课堂的教学“亮点”。其次,注意发现挖掘和放大这些亮点,帮助诱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学习。利用教材内容创设有效的生物情境,也是发现挖掘教学亮点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效果就更好。
从学生因素而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学目的的终结点,具有无穷的探究力,具有用之不尽的激发点,也是在双边教学中最容易出现偶发亮点的因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无意间的一句口无遮拦的话,一句脱口而出的话,都可能成为激发教学亮点的原生因素。
但由于学生各个个体的特点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异点;这些异点很有可能也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教师要注意把握和利用这些因素。因为学生的各种异点在课堂教学中集聚交流,互动撞击,会生成碰撞的火花,从而产生教学亮点。不同的学生认识思维的不同,对不同的问题就会产生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学生各抒己见时,各种异点的撞击所生成课堂的亮点就特别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从双边关系互动而言,是如何及时把握好双边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因互动而显现出来的亮点。学生的书写,学生的自我讲解,学生课堂回答,等等,皆可入手启发,挖掘出教学亮点,具体看教师如何掌握和激发。要使生物课堂“活”起来,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及时发现双边互动过程中的亮点,教师要放开手让学生大胆地“活”“动”起来,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和学习主动性,根据各个学生的特点,及时挖掘出有利教学的因素,转变成亮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满足学生的主体需要;作为教师,只有积极引导学生敢于表现自我,才能抓住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有时不惜利用一些时间,让学生自由讨论教学的相关问题,围绕出现的亮点,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创造出课堂的民主平等的活跃气氛,帮助学生创设一个发展个性的良好空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尺度,善于调控。每个学生的认识、理解、分析、判断、感受能力各不相同,思维方式和角度、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千差万别,需要利用集体的智慧、团队的能量,以彼此为镜,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来达到共同的提高。
教学亮点 篇4
教师教学计划的编写、教学目标的预设, 往往带有经验性和主观性。2010年, 我有幸参加了“首届名师”的遴选。当时我教九年级5、6班的语文, 毕业班教学任务紧张, 于是我按正常的教学进度, 确定了《岳阳楼记》第二课时作为展示课的内容。《岳阳楼记》是宋朝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在失意之时, 应好友滕子京之约而留下的传世佳作。短短四百字, 融写景、抒情、论理为一炉, 交相辉映, 了无痕迹, 叙事扼要清晰, 写景变幻莫测, 特别是论理, 警策世人, 发人深思。故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 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定为从叙事、写景、论理三个角度进行整体的感知理解。虽然课前作了一番精心的准备, 但出乎意料的情况发生了。
【案例描述】
课一开始, 我就直奔主题。
教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从整体上理解《岳阳楼记》。你认为范仲淹的文章主要表达了什么?
生1:作者主要写了岳阳楼的美景。他是应好友滕子京之约写岳阳楼的, 课文中有大量的关于岳阳楼的美景的文字。
生2:也不完全是。作者真正要写的是“览物之情”。就是看到“霪雨霏霏”的“感极而悲”, “春和景明”的“喜洋洋”。
生3:我觉得范仲淹是在借景抒情。但不是抒发“览物之情”, 而是“古仁之心”——“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那才是作者真正要表明的思想情感。
生4:我不同意。我认为文章作者主要是“言志”。
这位学生的话音刚落, 有的同学睁大双眼, 感觉愕然;有的窃窃私语, 表示赞同。我心中一动:这也许正是让同学们充分展示自我, 进行个性化阅读的好时机!于是我饶有兴趣地说:“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4:作者写了或“悲”或“喜”的“览物之情”的时候, 他并没有到此结束。因为这些不是他所要表达的主要目的。作者用了“嗟夫”进行转折, 出现“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这些内容, 充分体现了范仲淹的政治理想。
教师:大家同意这位同学的看法的请举手?
全班86位同学, 九成以上的举手表示赞同。看到这种情景, 我不禁一愣, 随即心里感到一阵恐慌:我的教学计划中根本没有“言志”这一说, 该怎么办?是把学生硬扯回我的教学预设中, 还是顺学生的思路改变教学计划?这时有的同学甚至大声争论起来。我知道生4的话已经起到了“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 我不由得精神振奋起来:教学的最佳契机来了!我何不放开手脚, 另起“灶炉”, 改变教学预设, 让同学们自主发现、自主探究。于是我趁热打铁, 说道:“同学们, 能不能就你赞同的这位同学的说法, 从文中找找依据, 发表自己的意见。”
同学们埋头课文, 开始为“言志”说搜寻证据……
【案例评析】
1.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本节课我原先打算让学生从叙事、写景、论理三个角度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理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回答与我事先的备课不一致, 超出了我的教学预设。我该怎么办?顺着学生的思路, 担心在听课的省市专家处不能过关, 更害怕完不成这节课的教学任务。硬是将学生的思维引至我的教学预设中, 岂不扑灭了学生创造性阅读的火花。作为语文老师应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
2. 利用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等手段,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提高对文本的阅读质量。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应用性思维。这种“三元思维理论”关注学生主体, 提倡学生主动学习, 更重要的是学生用心经历了学习语文的过程, 为学生的终身学习、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张扬阅读个性。
当时在课堂上容不得我去多加思考, 印象中只是觉得在《岳阳楼记》的许多教学方案中, 还没有从“言志”的角度解读文章。今天何不顺学生创新思维之舟去推, 另辟蹊径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文本, 更何况学生对文本的这一创新解读很有挖掘的价值与意义。作为教师应抓住这个机会, 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新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而个性则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惟有认真倾听学生的声音,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促使学生的个性张扬, 才能真正使“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深深植根于我们的教育教学中。
4. 第斯多惠曾说过: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 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 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在教学行进过程中, 遇到如此“偶发”事件, 应鼓舞学生的独特体验, 抓住他们思维的亮点, 积极引导, 让亮点在课堂闪闪发光。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英语学院教学亮点 篇5
本学期,英语学院针对自身实际,制定了更高的发展规划和远景目标。自我剖析、重新定位、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升教师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组建了一支更为优秀,符合高层次本科教学需要的师资队伍,强化“良心、责任、正义” 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三结合”,办好产业里的专业。
一、师资建设与管理
1、英语学院拥有一支老,中、青三结合,结构和规模合理的师资队伍,师资力量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具有敬业和团队精神。
英语学院现有任课教师61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6人,副高以上教师所占比例为33%。硕士生导师5名,国家普通话测试员3名。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43人,占任课教师比例高达71.7%。30岁到44岁教师40名,占任课教师比例70%。
2、教师聘请严把关,聘请专家型职业人、教学一线优秀教师,有系统知识、有经理经验,有职业道德。
3、严格控制教师请假,保质保量完成各课程教学计划,严格执行任课教师签到和刷录指纹制度,如确需请假提前一天办理手续作出相应安排。
4、做好教师听课评比工作,又业务院长带队组织专业教师对任课教师进行听课,对新聘教师进行第二轮听课,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沟通与处理。
5、建立完善的教师档案,包括纸介与电子版教师证件、教师卡片、跟踪教师教学进度、学生评教情况、学生测试成绩等。
6、定期召开教师座谈会,及时传达学院相关要求,规范教师课堂行为,校园行为,落实孙校长提出的“泛班主任”要求,积极践行学院“十法一课堂”等教学理念,抓好课堂这个阵地。
7、认真检查教师教案,督促教师备好每一堂课,真正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时间提升学生专业水平。
二、教学条件对就业的保障
英语专业目前拥有现代化教室共30间,教室均配备了目前一流的语音红外设备,装有接收外语电视节目的电视,语音室30个,多媒体教室30个,除了进行口语、听力等训练,还可以播放影视教材以及幻灯展示,这些现代化的语音室、视听室、多媒体教室及图书馆等教学辅助设施,均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另外多媒体大教室配备了超大屏幕,除可以进行教学外,还可以举办各种讲座和活动。同时,创建同传实训室,主要用于同传教学的实践训练,配有专业,先进的设备。实训模拟正规的国际会议进行。为学生高质量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确定了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准职业人“的人才培养不动摇。
我院以“办产业里的专业,学专业里的外语”为专业建设原则,以使学生成为“专业知识强、职业技能精、中文底蕴厚、就业砝码足的准职业人”为培养目标,以“专业+外语”为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开展“特色教学计划、特色课程、特色教材、特色课表、特色课堂、特色教法集锦、特色师资队伍和特色专业建设”,积极打造品牌专业。
四、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的改革
1、在课程改革方面,我们提出了“倒插柳”式教学计划法,就是打破以往的“程序化” 教学(先学理论后实践)的传统思想,我们将技能性强的课程提到前几个学期学习,将理论性强的课程挪到后几个学期学习,采取了“先实践后理论”的改革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师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将来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奠定了基础。在理论知识讲解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甚至是厌学。
2、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方面,我们一直坚持开展毕业生反哺母校活动,为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依据:我院每届毕业生经过半年的社会实习,返校办理毕业手续的时候,各二级学院都要召开“毕业生反哺母校”活动。学院将了解学生在用人单位的实习情况,包括:学生在用人单位上遇到了哪些问题、哪些知识、技能、能力还比较欠缺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状况等,来修订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材、考核体系等方面的修订工作,从而使我们所教授的内容与用人单位的需求达到无缝隙对接。
五、课堂教学监控
1、坚持每节课走到楼道、走近班级,认真监控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立即进行解决。
2、认真履行双点名制,做好辅导员点名和任课教师点名记录。
3、继续认真做好教学日志记录工作,执行周检查、月评比制度。
4、继续做好学生请假登记审批工作。
5、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及时了解教学情况,逐项分析解决。
六、让自习课成为专业实践课堂
利用自习课,通过让各语种的学生在“专业实践”课堂进行翻译实践的锻炼,帮助学生从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变,在翻译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翻译技巧,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班级增设副班长职务,专门负责班级专业技能实践车间课堂,每周制定课堂学习计划,每节课做好学习记录,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把枯燥的理论知识和现实生活、工作相结合。比如:我院以辩论、演讲、英文歌、绕口令、翻译电影台词、翻译各种文体文章、各种设备说明书等形式,锻炼口语交际能力与翻译水平,增强自身中文底蕴。
为了拓展同学们的专业知识,提高同学们的口语水平, 学院定期开展英文电影配音大赛,很多同学加入其中积极参与。作为英语学院的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来学习英语,学习英语原版电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可以从中学到很多生活中地道的口语,可以模仿电影中的语音、语气、语调。激发大家学习英语的兴趣,让英语真正成为实用的工具。
七、外语班级、外语宿舍、外语学院的创建
具备出色的口语表达能力,不光是在课堂40分钟内练就的,要把功夫放在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为此,我院倡导学生将外语带入三个区域,即:办公室、班级、宿舍。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我们要求每个学生每天至少要用英语与其他同学打十个招呼;大课间学生自主讲一个英语故事或笑话;结成口语学习小组,两人一组,方式自拟,在互帮互助、友谊竞争中进步;宿舍是学生生活的主要场所,这也是口语锻炼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就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对话练习,我院专门成立院四外纪检委,每天定期到宿舍进行督促检查,每周每月进行评比;在校期间学生和老师接触的机会非常多,如:到办公室应该用什么语言、请假应该怎么说等等创造全方位的交流氛围。
八、加强教材建设,鼓励自编教材 再先进的教材相对于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落后的,我院以一本教材为蓝本,多本教材为补充,让一本教材成为多本教材的集合,将专家型职业人一线的前沿的经历、经验以及案例融入到教学当中,把教案丰富为讲义,让讲义发展为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注入最前沿的知识,对教材进行补充,使我们的教材永远处在动态之中。
英语学院共计选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20余种,占所用教材的47%;选用本科教材17种,占所用教材的40%。
英语专业的学生在任课教师指导下,自编各行业专业外语词句汇编。根据社会和行业发展的实际,同学们寻找贴近自身的学习、生活及将来的实际工作岗位上的所需相关内容,或者请毕业生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和体会,向母校提供一些常用专业外语词句,各行业用人单位也为专业外语词句汇编提供大量素材。目前我院编辑了农林牧副渔类专业词句、装备制造业专业词句、医药及医疗卫生类专业词句等大类英语专业外语词句汇编。在翻译过程中同学们精诚合作,既提高了自身的翻译水平,增加了专业词汇量,而且也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能力、做事的能力、与他人交往的能力等。
英语学院视听课程,成功的利用了自编教材,由院长李晓亮主编,精选英文影片,书中详细列出影片英文对白,影片中文简介,讨论话题。符合学生的实际,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听说及分析、表达能力。
九、改革学生评价体系,让考试成为教学的指挥棒。
构建解疑课堂 彰显教学亮点 篇6
一、何谓“解疑课堂”
“解疑课堂”以“解疑教学”为显著特征,将教学目的锁定在一个“疑”字;在“解疑课堂”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探疑”“析疑”“解疑”,依据《解疑导学简案表》(以下简称《简案表》)展开教学。
《简案表》是教师课前集体备课的产物,需在课前发给学生,以方便学生预习。《简案表》主要包含“三点”内容,即知识点、疑惑点、测试点。“知识点”,就是把三维目标具体化,把教材知识清单化,让学生在课前便知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疑惑点”,是学生通过自学后自己提出的疑惑,可以自行填在《简案表》上;老师只在必要时示疑。“测试点”,是教师根据教材内容设置的测试题,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训练。
依据《简案表》展开课堂教学,教学流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即“自学提疑”“探究析疑”和“训练解疑”。“自学提疑”,就是让学生在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展开合作学习,提出自己感觉疑惑的问题。“探究析疑”,就是教师针对学生提出的疑问,组织、引导此后的课堂活动,师生在互动中共同探究,析疑、解疑。“训练解疑”,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当堂完成《简案表》中的测试题,并进行点评。
我校从2012年春季学期起,经过了动员、培训、试讲等一系列前期工作后,开始在初一年级实施“解疑教学”。经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初一和初二年级各个学科都已经在按照这种模式上课,课堂教学模式初步“成形”,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二、“解疑课堂”的三大亮点
(一)简单易学,便于操作
一谈到教学改革,总有人担心出现“热闹非凡”的“花架子”课堂,害怕那样的课堂程序繁多,既不易操作,又缺乏“实际应用”的价值。而我校构建的“解疑课堂”,不仅内容简便易学,而且流程简单,易于操作。
从内容上看,作为教学依据的《简案表》只有“三个点”。“知识点”,是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疑惑点”,是教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师者”要“传道”“授业”“解惑”,不“解惑”的课堂,就谈不上“传道”“授业”。“测试点”,是检验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步骤。
当然,《简案表》不等于“教案”,我们不必把整个教学过程和步骤都详细地写在上面,去繁就简,可以极大地减轻教师的备课负担。而配合《简案表》的教学流程也是只有三个,一是让学生把“疑”提出来,二是指导学生在“探究”中“析疑”,三是让学生在“训练”中“解疑”。我们不妨来看一个数学案例。
2012年12月24日,我校数学教师零雅含给初一年级瑶族女生班上了《单项式》一课,她让学生对照《简案表》,以事先分好的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提疑,然后把本组的“疑惑”写在各组的小黑板上。结果,老师一下子便看到了学生许多的疑惑,如“什么叫单项式?”“什么是单项式的系数?”“什么是单项式的次数?”等等。于是,老师组织全班学生就各组同学提出的疑问,逐个进行“师生互动”式探究、析疑、解答。这当中,既有老师提问、学生抢答的,也有学生反问、其他同学答辩的,还有老师启发、学生因答不出而“卡壳”的……总之,课堂教学的过程,不再是传统的师“讲”生“听”,而是师生合作、共同探究,师生互动、互问互答。探究、析疑后,老师再指导学生做练习,并进行点评。整个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师生紧紧围绕着《单项式》这一课中的疑惑问题,有条不紊地探疑析疑,学生学得轻松,老师教得实在。
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构建有效课堂,必须既符合教学规律,又不能脱离各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做且能做的,便是从像我们一样的“弱势群体”学校的实际出发,构建一种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合“弱势群体”学校实际的、简便易学的教学模式。从实际的运作情况看,我们的“解疑课堂”不失为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教学模式。
(二)目的明确,针对性强
说我们的“解疑教学”有很强的针对性,就得从教学目的说起。
我们把“解疑教学”的教学目的锁定在一个“疑”字上,把教学重点放在“解疑”上,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领学生去发现“疑惑”,去“探究析疑”,寻找“解疑”的办法,再通过“训练”真正地解除疑惑,这无疑是一种目的明确、针对性极强的教学。
课堂教学三维目标的核心,是让学生“会学”,而所谓“会学”,便正如我们的教学三流程中所展示出来的那样,让学生学会“提疑”“析疑”“解疑”,培养学生“迁移”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我校语文教师在执教说明文《苏州园林》一课时,除了引导学生认真地去感受苏州园林的“艺术美”,更重要的则是要求学生掌握文中所运用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教师让学生针对文中的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提疑”,学生一下子就提出了不少疑问,包括“说明文常用哪些说明方法?”“常见哪些说明顺序?”“文中一些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比喻’与‘比较’有什么区别?”等。教师从这些疑问中选择有代表性、有教学价值的疑点,逐个进行探究解决。“疑惑”解除了,“目的”达到了,“运用”学会了,教学目标也就现实了。
“解疑课堂”明确地让学生先把“疑”提出来,然后“析疑解疑”,这种直指“疑”字的课堂,便是一种为学生之需要而教、针对性很强的课堂。
(三)短效长效,两者兼顾
课堂教学改革要考虑实际的教学效果。而所谓的教学效果,我们认为不该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应主要看学生“学得了多少”。学生“学得”的东西,既包含“知识点”,也包含运用知识的“能力点”;既要看学生成绩提高了多少,也要看学生掌握了什么本领、是否提高了能力。而从“短期”和“长期”的角度上来观察实际的效果,便有“短效”与“长效”之分。“短效”,通常是指能让学生通过课堂教学来掌握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接下来的测试中取得好成绩;“长效”,是指让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得到某种情感培养、思维训练,为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我们认为,“解疑教学”,既考虑“短效”,更着眼于“长效”,是一种兼顾了“短效”与“长效”的教学模式。
试想,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把自已遇到的“疑惑”,包括教学目标中所要求掌握的双基知识中的“疑点”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知识的“疑难”都主动提出来,与同学一起探究,并得到了解决,成绩能不提高吗?退一步说,即使某个学生,在某一节课中只提出了一两个疑点,只解决了一两个难题,也比过去那种只听老师讲而自己的疑难得不到解决要好得多。因为我校实施课堂改革的时间不长,目前还拿不出有力的“数据”来印证我们的短效、长效,但我们相信,再过一段时间,当完成一个周期之后,“短效”是可以显现出来的。至于“长效”,那已是不言而喻,从传统课堂的“满堂灌”到让学生主动合作探究,从培养学生“学会”到重点培养学生“会学”,这是一种“培养人才模式”的改变,而“解疑教学”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的教学。毫无疑问,我们培养的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当学生走上社会以后,他们一定能体会到,当年他们在课堂上敢于提疑的意识、勇于探疑的精神和积极解疑的能力,实在是一种宝贵的财富。
(责编 白聪敏)
走进数学实验,挖掘教学亮点 篇7
数学实验教学是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操作,进行探究、发现、思考、分析、归纳等思维活动,最后获得概念、理解或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过程。在这过程中,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和启发学生学习研究数学问题的方法。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仍然处于主(要引)导的地位,而学生则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这是一种误解,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从广义上说,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应用数学实验,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CAI软件的普及,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我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教师应该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了解它的变形和发展,以及与其它问题的联系。
例如,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可通过实验———折纸活动,使学生领悟其本质。
让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如图1,过A作一折叠使AB落在AC上,得折痕AD,则AD平分∠BAC。用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的,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进一步启发学生,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又如,在“用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提出下列问题:搭1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如图2)
(1)按上图的方式,搭2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搭3个正方形需要____根火柴。
(2)搭10个、10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你是怎样得到的?
(3)如果用x表示用火柴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x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通过操作实践,探究交流,学生从多角度中去思考、去发现规律,发现如下一些结果:
通过折纸与搭火柴棒这些直观形象的实验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勾股定理”、“特殊直角三角形”及“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等。这些实验操作,一方面能使学生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也能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我们如果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
例如,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只大水杯和两份25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然后让学生把25g盐加入水中,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25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25g盐加入盐水杯中,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又如:新人教版“轴对称”的教学时,由于学生缺乏对称及反折的有关知识,很难理解这部分内容,因此,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实验来解决这一问题。操作如图3:
通过实验,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1)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2)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处理,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通过数学实验,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条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但在实际操作中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会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
又如,在学了一些相关知识后,可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设计一些作图工具或测量仪器,如制作丁字尺找圆心、制作勾股计算尺等;或让学生制作一些数学模型,如长方体、正三棱柱(锥)等模型;或让学生设计方案,并解决“不过河测河宽”、“测操场上旗杆的高度”等问题。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教师组织学生到野外测量一个池塘的宽度(即图4中A、B间的距离)。例案:在A处测出∠BAE=90°,并在射线AE上的适当位置取点C,量出AC、BC的长度;运用勾股定理,得AB2=AC2+BC2。请学生给出其它的测量方案(要求画出测量示意图,并简要说明测量方法和计算依据)。
通过参与,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从而强化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四、通过数学实验,发现几何问题解决的方法及规律
学生常常感到几何证明无从下手。事实上,几何证明的方法大多是通过对图形的操作,变形、变换、添加辅助图形等多种多次的尝试而被发现的。发现了证明的方法后,顺便也就证明了前面的“发现(猜想)”的真确性,于是结论也就出来了。
下面是一例发现三角形内接矩形的面积变化规律的“数学实验”的做法。 (1) 出示图形:在△ABC中,P是BC边上的任意一点,以P为顶点作△ABC的内接矩形,使矩形的一边在BC上。 (2) 使点P在BC上运动,矩形面积随之变化。 (3) 设BP为x,矩形面积为y,建立x与y间的关系,让学生观察当x变化时,y的变化特点及其是否有最大值。 (4) 显示当P点运动时,对应的动点 (x, y的运动轨迹,让学生对第 (3) 问中的观察结果进行验证,最后完整显示抛物线。 (5) 改变△ABC的形状,研究△ABC的底边BC或BC边上的高变化时,对抛物线形状有什么影响。
在上述例子中,学生参与实验的过程实际上是在观察实验模拟过程中思考。当然在问题讨论环节中,学生仍可发挥创造性,提出自己新的“实验”设想,并上讲台进行实验操作演示或由教师择优实验。
在网络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实验方案的引导下或在自行设计的实验方案中,自主实验研究的天地更为广阔,机会和时间更多,兴趣更浓,参与程度更高,小组协商学习真正成为可能,因而“研究性学习”教学思想体现得更加充分,“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的教学达成度也会更高。至于证明的书写格式、步骤等,可以在实验报告中列出,也可以实验课外完成,这完全由教师依班级实际而定。
五、通过数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
数学是一门来源于实践的学科,其本身就充满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而数学实验为学生认识唯物论和辩证法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材料,学生每经过一次实验操作,其思维过程必然经历“感知—表象—抽象—反馈—再感知—丰富表象—发展思维—问题解决”这一螺旋上升的阶段。再者,学生“用数学”意识的培养,就是数学理论知识反作用于实践的有力体现。因此,在数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唯物辩证观,是完全可行的。
此外,数学实验还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浓厚的学习兴趣及严谨的治学态度等。
数学实验教学需要在课堂的时间和课堂的空间能够达到数学实验教学的各要素的教学环境下才能进行,否则实验后就得不到其应有的效果了。
数学实验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行探究和发现的活动,一切结论都应该由学生自己得出。因此,在数学实验中给学生提供答案是不可以的,甚至是有害的。
当然,知识是发现的对象,是实验的基础、方法的载体,我们绝不是不要知识,不要演绎证明。学生在实验情境中的“做”中学,对知识形成过程,对问题发现、解决、引申、变换等过程的实验模拟和探索,可激发学习动机,有助于深刻理解知识,有助于形成证明的基础平台和对逻辑演绎证明的本质把握。而且,这种实验式的教和学拓宽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使他们的思维更有深刻性和批判性。同时,它不仅仅关心学习者“知道了多少”,更关心学习者“知道了什么”、“怎样知道的”。它追求的不仅仅是证明,更重要的是理解、发现和创造,是解决问题的数学精神和乐趣。这是一种新的求实精神,因而它更多的是对传统数学教学的矫正,至少也是一种有益的补充。
我们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运用CAI这种工具和载体,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去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伴随着CAI技术的日新月异,数学实验的教学内容将逐渐增加,实验素材库将不断壮大,实验技术将更为先进与精巧,因而数学实验的教学思想和模式将具有更为广阔的天地、更有大的作为。
参考文献
[1]袁碧云.数学教育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3.
[2]尚可.构建“数学实验”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浙江教育网.
[3]光明日报.数学实验课程教学的实践与认识.2005年网上资料.
走进数学实验 挖掘教学亮点 篇8
有人认为实验仅是自然科学的教学手段, 这是一种误解, 实验同样在数学教学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天地。因为, 从广义上说, 数学教育也是一种科技活动, 是科技工作的一部分。正确地恰到好处地应用数学实验, 也是当前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层面。虽然, 数学实验一直不被人们所重视, 但随着现代教育技术, 特别是CA I软件的普及, 数学实验必将遍地开花。下面本人就“数学实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谈几点自己的拙见。
一、通过数学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数学理念的抽象性通常都有某种“直观”的想法为背景。作为教师, 就应该通过实验, 反这种“直观”的背景显现出来, 帮助学生抓住其本质, 了解它的变形及与其他问题的联系。例如, 对于三角形的“内心、外心、重心”的存在性, 初中教材中未加证明, 学生作图稍有不准确, 就难以得出符合要求的结论。教师就可通过实验———抓纸活动, 使学生领悟其本质。每一个学生准备一块三角形纸片, 如图, 过A作一折叠使A B落在A C上, 得折痕A D, 则A D平分∠BA C。同样方法得出折痕BE、CF。这样, 学生就直观地发现:三角形三个角的一部分线交于一点, 这点即为三角形的内心。相似地, 可以折出三角形的外心、重心, 进一步启发学生, 还可折出三角形垂心。
通过折纸实验直观形象的来阐述抽象的数学内容, 这在教材中是很多的, 如“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和“勾股定理”等等。通过这些实验操作, 一方面使学生能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另一方面, 也使他们在思维方式上不会犯浮夸和刻板的毛病, 又能准确抓住事物的本质, 提出符合实际的有创新的看法。
二、通过数学实验, 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
对于教学中的一些疑难点, 如不借助于一定的实验手段, 就不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也很难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例如, 在初一数学“质量分数应用题”的教学时, 由于学生缺乏自然科学中的有关知识, 很难理解这点内容。这时, 教师可借助实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先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水杯和二份50g盐。教师在讲清质量分数的概念的基础上开始做实验。教师用量杯给每个学生倒200g水, 然后让学生把50g盐加入水中, 这样这杯盐水就有250g。那么盐水中盐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就自然地回答出。让学生尝尝咸味, 感受一下。然后再把剩下的50g盐加入盐水杯中, 这时盐水的盐的质量分数双是多少?学生也能回答出。再让学生尝尝咸味, 学生发现盐水比原来咸多了 (盐的质量分数增大) 。
通过实验, 学生获得了深刻的感性认识, 然后教师通过对实验分析、概括、推理、判断, 使学生的认识上升到一种理性的高度: (1) 盐的质量分数=盐的质量/盐水的质量; (2) 对称轴垂直平分连结两个对称点之间的线段。这样处理, 远比教师空洞的说教效果要好。
三、通过数学实验, 激励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
通过数学教学, 帮助学生树立数学应用意识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创设一种实验环境, 使学生能受到必要的数学应用的实际训练, 否则强调应用意识就成为一句空话。
例如, 学校每年要举行运动会, 运动会场地可组织学生来画。跑道的线宽、道宽的尺寸一般都有规定的标准, 当100m、200m、400m、800m等跑步项目终点位置确定时, 其起点位置如何确定?相应的每跑道的前伸数怎样确定?标枪、铅球、铁饼场地怎样画?相应的角度怎样确定?这些应用到的数学知识虽简单, 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并不简单。通过教师的指导, 使学生领悟到跑道上也蕴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这样, 使学生亲自体验到了思维加工的过程, 强化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励学生多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
我坚信:每当我们从数学的本质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 运用CA I这种工具和载体, 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 去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 去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 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 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 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摘要:通过数学实验这种教与学的方式, 致力于影响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意义建构, 帮助学生本质地理解数学, 培养数学精神和发现、创造的能力时, 我们就把握住了数学教育的时代性、科学性, 我们就深入到了数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精心设计——创新课堂教学新亮点 篇9
一、削减一般性的教学环节
教学设计时, 教师应准确把握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突出教学主线, 科学地简化教学环节, 特别是要削减那些一般性的活动, 改变教学中刻板呆滞状态, 促进学生思维的流畅。只有流动的思维, 才能激发出创造的火花。如我教学《白杨》一课, 根据课文借物喻人的特点, 着重安排了“三个教学环节”:一是联系生长环境, 了解白杨外形特点;二是紧扣关键词句, 理解白杨品质特点;三是激发学生想象, 领会建设者的崇高精神。课堂上学生大部分时间用来阅读、思考、质疑、解难, 不但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得到落实, 而且学生学得主动, 对大戈壁恶劣环境的想象, 对白杨品质的理解, 对建设者精神的认识, 都有许多创造性的见解。
二、适当延长提问的解答距
心理学上把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的过程, 称为“解答距”, 它可分为“四个等级”。一是微解答距, 指学生看书即可解答。如教学《詹天佑》一文, 问学生:“詹天佑是个什么样的人?”书上有“杰出的爱国工程师”等内容, 学生回答不必动脑筋。二是短解答距, 答题与课文内容有些变化, 不是照本宣科解答。如问:“他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修筑京张铁路的?”学生需要通过理解概括才能得出。三是长解答距, 它需要综合有关知识来解答。如问学生:“詹天佑在修筑京张铁路时遇到什么困难, 怎样去克服?”学生需要通过对课文重点部分的了解, 才能找出答案。四是新解答距, 要求用学生自己独特的方式解答, 答案有一定的创造性, 有较高的难度。如要求学生假设“詹天佑对工作不认真负责, 后果会怎样”?教师在教学设计时, 只有适当提高解答距的等级, 多设计一些长解答距和新解答距的提问, 让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 尝试解决新问题, 同化新知识。
三、增加主动探究的设计
1. 预留质疑的时间。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预留较多的时间, 鼓励和启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而且允许学生随时提出问题, 给学生质疑、释疑提供较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如我教学《穷人》临结课时, 留下了7~8分钟, 鼓励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学生先后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 如“桑娜抱回了西蒙留下的两个孩子回家后”那一段, “为什么用了那么多的省略号?”“课文中为什么把西蒙死后的样子和两个孩子睡觉的样子写得那么详细?”“如果我是作者, 就让西蒙有5个孩子, 让桑娜有2个孩子。”我根据不同内容、性质的问题, 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如解决第一个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从“桑娜坐立不安的行为”理解她害怕、矛盾的心理, 进而认识到标点符号在表现人物性格中的独特作用。
2. 创造讨论的机会。
在课堂上, 教师应该依据一定目的, 把握关键问题, 组织学生讨论。如我在教学《将相和》“渑池会”一段时, 组织学生就“渑池会上的斗争, 是打平局还是决出了胜负“这一问题展开讨论。有的学生认为打成了平局, 理由是赵王为秦王鼓瑟, 秦王也为赵王击缶, 一比一;也有的认为分出了胜负, 理由是赵王是小国的王, 秦王是大国的王, 赵王鼓瑟是秦王叫鼓的, 而秦王击缶是蔺相如叫击的, 蔺相如是赵王的一位大臣, 比较起来, 还是秦王更难堪。这样讨论, 学生不但提高了独立阅读的能力, 而且提出了富有创造性的见解。
3. 开拓求异的空间。
精心营造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10
一、精心编订和使用导学案, 载体营造亮点
这次课堂教学改革, 最基本的载体就是精心编订和使用导学案。“三案一体”的导学案使学生和教师都感到耳目一新, 为了发挥其最大作用, 教师须要精心备课, 编写、修订导学案, 再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对教研组内的导学案进行二次处理, 根据我班学生现状, 我注重了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使导学案使用起来更给力。在使用导学案时, 加强了基础知识的落实和学习方法的指导, 在“课前、课堂、课后”三案中, 都设计了适合学生的题目, 让学生在这三个不同的学习阶段把各环节的学习任务落实到实处, 同时, 加强了学习方法的指导、规律的总结和归纳, 并以书面形式落实到导学案中。
比如, 《〈史记〉选修》文言文的导学案, 其内容包括:学习目标、重点难点、方法指导、课前案、课堂案、课后案。课前案主要包括知识链接、预习新知和预习疑惑。课堂案主要是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规律的总结。表现为:1.自主学习阶段:预习检测, 主要是对典型的文言知识进行总结。2.自主合作阶段:品读文本、分析人物和事件。教师加强朗读指导, 进而分析人物形象。3.合作探究阶段: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探究或拓展升华。4.学习小结:学生就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和反思, 使自己在修正中成长。课后案主要是配合本堂课而设计的一些练习题, 题量适中, 重点是对文言知识点和重点文言语句的巩固。
精心设计的导学案, 更能让学生对于繁琐的基础知识由以前的“过耳湿”到现在的“心中记”, 不仅积累了知识, 增强了能力, 而且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这样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更充实, 也使学生“忙”中有乐。
二、学生获得自主权, 权力营造亮点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人为本”,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时间和主动权还给学生, 使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平台。实践中, 我尽力让学生充分“活动”, 演好“主角”。比如, 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 让学生思考、展示和演练;强化学生的主人意识, 给学生创设机会, 让学生敢于“干事儿”, 自主检测中的“我来当老师”, 就是让学生过足“老师瘾”;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需要老师帮忙的时候, 则及时伸出援助之手。
进行戏剧教学, 我主要采用“双演”式教学法, 即让学生在理解剧中人物和矛盾冲突的基础上进行初演和复演课本剧。这种做法, 使原本枯燥乏味的戏剧教学变得活泼有趣, 剧中人物也活灵活现;学生扮演了剧中角色, 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提高了参与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小组合作, 共享硕果, 方式营造亮点
这次课堂教学改革, 最基本的形式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学习, 就是变以前的“仰天式”排位法为“面对面式”, 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如果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需要在小组内进行合作交流、讨论探究。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 我们也注重了小组合作学习, 专门设计了“合作探究”这一环节, 先由组内成员进行合作学习, 如果有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提交给其他小组, 进行组间合作, 再解决不了的问题, 就由老师点拨解决。这样, 语文课上的“硬骨头”就会被一点点地“啃掉”, 最后迎刃而解。
同时, 由于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整个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尤其是那些“学困生”不再像往常那样昏昏欲睡, 或多或少地学到点东西。这样的合作学习氛围, 真的是让我们“喜”在眼里、“乐”在心里。学生也能够互相交换智慧、共享知识、提高能力, 激发了学习兴趣, 增强了自信心, 活跃了课堂氛围。
四、课前演讲、“快乐语文”, 活动营造亮点
语文课前的三分钟是学生最为青睐的一段时间, 也是语文课一以贯之的课前演讲时间。为了做好这个演讲, 为了展现自己的魅力, 他们都要提前精心准备。当然, 演讲内容是随意的, 只要学生感兴趣的、积极向上的就可以。课前演讲活动, 不但锻炼了学生的胆量和口才, 而且增长了知识和情趣, 上语文课也更加热情了。
语文课堂中还有一个“快乐语文”版块, 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选择感兴趣的语文知识进行积累与巩固, 如名言警句、成语歌谣、诗词对联等, 还可以对要求背诵的篇目进行检查背诵。其做法是:学生在课前板书好内容, 由“小老师”在课堂上检测, 或背诵、或板书、或表演、或辩论。学生也非常积极认真, 都争先恐后地要求“被检测”。“快乐语文”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兴趣, 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巩固了语文基础知识, 提高了语文素养。
当前数学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11
关键词:传统教学;新理念;重视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2-246-01
新理念下的课堂是一种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主线的教学,是一种以学生发展为本,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建立在师生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上的师生共同活动,是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发展学生个性的数学。本人结合自己的一些做法及当前课堂教学中闪烁的亮点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随着课改的逐步深入,信息网络的兴起与普及,为学生提供了更为自由广阔的途径,加上民主、平等、自由意识深入人心,并在广大师生萌芽成长,教师的主宰角色发生了动摇和转化,“教学和谐情为桥”正被认同接受。小学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情感交流的过程。“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创作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驰骋想像,敢于标新立异。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逐渐被人们所认识的教育真谛。其次,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自己的师长,又是最亲、可以与之交心的朋友。第三,学生之间要形成和谐、友好、互相竞争的关系。
二、精心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高,课堂上能积极思维,树立自信心,敢想、敢说、敢做、敢标新立异,关键是看老师有没有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有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启发,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开发。因此,在新知识的导入阶段,通过挖掘教材的兴趣因素,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规律,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情境是很重要的。
1、教师要善于创设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情境,如语言情境、图示情境,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知识的欲望。比如教学“4的乘法口诀”,导入新课时,可先出示一组有4朵红花的图示,让学生一组一组的数,接下来教师在贴上第二组,问学生共几朵花,学生略思一会儿,就会知道共有8朵,4+4=8中得知,但当贴上第三组时,学生思考了好阵子而老师却能很快说出答案。学生这时就产生了好奇心,想老师为什么能又快又准的知道答案呢?这就激发了学生的疑问。教师这时就可引入新课时了,同时也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2、学生处于最佳学习状态时完成知识传授,让学生无意的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将练习嵌进故事中,采用色彩鲜明,活泼生动的教具,在创设情境中引起学生注意,让学生边听故事边做练习,都能使学生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中。如练习:有一群小鱼儿去游玩,不远千里特别开心,玩呀玩,迷路了,找不到家了,怎么办呢?你们看这群鱼儿身上都有算式,通过这道算式,我们就能帮小鱼找到家了,这是“先算几十加几十的家”(贴鱼儿的家),只要同学们认真看清每条鱼身上的式子,仔细想想,先算什么,就能把小鱼儿送回自己的家了。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有效调控小组合作学习
作为新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通过一定的方法适时的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使学生意识到一个小组就是一个独立的群体,每个小组员都是这个小组的一份子,小组的健康成长需要每个成员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支持、合作,促进小组的点滴进步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大家共享的荣誉。这样,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会逐步得到培养和加强。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合作的方法,让他们自己去探索,发现并掌握规律,形成技能。
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我放手让大家自主学习,让学生拿出自己用纸做的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分小组进行操作,通过小组的量一量、剪一剪、拼一拼、议一议、算一算,得出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通过自主探究,求得问题的解决,把知识构建起来,既尝到了探索成功的乐趣,又使每个学生在活动中都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为教学动作服务
与传统教学相比,计算机教学引入课堂使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计算机教学的优势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教学可以把教学中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突出教学重点。利用计算机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素材,如文字、图表声音、动(静)态图像, 并将其汇集在一起,营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使内容更充实、更形象、更具有吸引力,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2、计算机教学可以使复杂的教学环节简单化,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让意外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篇12
案例1: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画图”软件的使用,今天老师要求你们画出“我的家”,好吗?
(大约10分钟后有学生完成任务,我通过平台展示学生作品。)
(转播一名学生的作品,让学生进行评价。)
生1:我觉得他的家画得五颜六色的,颜色搭配得很好。
生2:他的家很漂亮。
生3:他考虑得很周到,还画了家具呢!我要向他学习。
生4:你的家怎么那么小啊,我想住着一定不舒服。
生5:他的家虽然很小,但处处藏着温暖,处处藏着爱。
师:说得多好啊,真让老师感动!
我正在得意今天的安排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大声说:“你们看,小琴的画多难看啊!”学生们都围了过去,那个学生接着说:“小琴的画整个画面没有其他颜色,只有黑色,房子是黑的,家具是黑的,门和窗还画上了铁条。”我一愣,但马上镇定地走到小琴身边,柔声对她说:“你能让老师看看你的画吗?”小琴显得很紧张,但按住显示屏的手还是慢慢放开了。我一看,真的!整幅画以黑色为主,全然没有家的温馨。
“你的家为什么全变成了黑色?为什么把门和窗子都画上了铁条?”此时,小女孩的眼泪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掉,哽咽着说:“妈妈不要我了,爸爸每天都把我关在家里,不准我找妈妈。”说完,放声大哭起来。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十分沉闷,我真诚地对小琴说:“好孩子,老师知道你父母离婚后一直和爸爸生活在一起,然而你又非常想你的妈妈,可爸爸又不让你见妈妈,老师知道你心里非常着急,就像被关在笼中的小鸟一样,渴望自由、渴望亲情。但是你一直很坚强,你心里有一个心愿就是希望将来有一天妈妈能够回到你的身边,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同学都会祝福你,帮助你的,每一位同学都会和你交朋友,让你从此不再孤独、不再寂寞。老师建议你画出你未来的家,好吗?”其他同学都表示以后再也不笑话小琴了,非常乐意和小琴做好朋友。小琴终于露出了可爱的笑脸,她在同学们的帮助下重新创作了一幅画《我的新家》,得到了全班热烈的掌声。
这时,我提议说:“因为妈妈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生活快乐,学习进步,健康成长,对吗?为了表达我,还有全班同学对你的关心,老师建议把这张画打印出来并贴在教室《爱心园地》里,时刻提醒同学们,好吗?”小女孩含着泪点点头,全班同学都说好。我当即把小女孩的画打印出来并交给班长,让班长课后把这张画贴在教室的《爱心园地》里。我们欣喜地看到,那小女孩露出了甜甜的笑。在座的全班学生无不动容,把掌声送给了这位可怜但坚强的小女孩,是她,让学生们明白,只有充满爱的小屋,才是最美丽的;是她,让同学们明白,失去亲情并不孤单,还有充满爱的校园;是她,让我们所有的老师知道,课堂中的意外,也能成为亮点。
案例2:
在教学《五彩童年》时,由于我只重视学生对图片合成方法的掌握,没有强调相片的肖像权问题,结果在练习时,出现了意想不到的情况。
有一个学生进到学校网站下载了一位男生和一位女生的照片,进行了图片组合,并写上了一句话:瞧,xx和xx多恩爱呀!其他同学告诉我后,我后悔得不得了,怎么就忘记强调相片所有权问题呢!于是,我首先肯定这位学生:操作能力强,能综合运用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方法,如图片的下载、组合,会使用多个工具完成自己的任务。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明辨是非。
要求学生做到:一是思想要健康文明,尊重他人,不搬弄是非;二是未经主人允许不得随便使用他人照片,甚至作侮辱性的修改,否则就侵犯了他人隐私、肖像权,是违法的,将受到法律的制裁;三是小学生要团结,就像自己的兄弟姊妹一样相亲相爱、和谐相处。通过这样的教育,学生提高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了法制观念,养成了良好的道德规范,课堂也因此而精彩。
一节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目标,不仅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培养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共处、学会做事、学会做人。所以,作为教师特别要把握每一节信息技术的德育目标,因为它关系到学生的一生。
上述案例告诉我们,生成的课堂教学是一个开放的、富有创造性的过程,具有现场性、创造性、发展性。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活气息的教学也是不具有生成性的。而失去生成的课堂,不可能展现教学的精彩。相反,我们只有关注课堂即时出现的“意外情况”,将它作为现场生成的教学资源,运用我们的教育机智,使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精彩的生命活力。所以正确对待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意外情况,我们需要树立两个必要的教学意识———课堂资源意识和尊重学生的意识。
一、课堂资源意识
树立课堂资源意识就是相信学生在教学过程能生成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即将课堂教学中“暴出”的意外情况,看成是能利用的教学契机。
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突发的“节外生枝”,乍看似乎完全属毫无用处的奇思怪想,但当我们真正去关注它、研究它时,却会发现这些“节外生枝”中也不乏极具教学价值的课堂资源,这或许就是成就整个精彩课堂的亮点。因此,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预设之外的“意外”时,不管是什么观点、看法、内容,教师都要树立“可能是一个良好的教学契机”的意识。唯有如此,教师才会去正确对待、巧妙处理,换回精彩的收获。
如 《画我的家》这课中,两位学生对作品评价的不同看法,这个看似与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意图完全背离的体验中,却包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而这个资源在教师的教学机智下被及时地捕捉到,并得到充分利用,最后使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效果更为实在,终于让学生真切体会美的作品、有创意的作品。
二、尊重学生的意识
【教学亮点】推荐阅读:
教学总结亮点01-13
教学教研工作亮点05-25
语文教学亮点10-26
数学课堂的教学亮点11-23
英语学院教学亮点10-14
教育教学工作亮点回眸06-07
课堂教学特色及亮点07-02
如何打造课堂教学亮点07-12
中学语文课堂亮点教学论文08-01
小学有效教学特色亮点汇报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