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通用16篇)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 篇1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
“做有情的人,做无情的管理者。”这句话听起来似乎是矛盾的,管理者也是人,究竟应该有情还是无情?
人是有情的,但管理是无情的,无情是为了有情。管理者就是管尺子的人,“有情”是要不得的。管理者要定规则、信规则、守规则、求规则、认死理,要做到“疾恶如仇”、“眼里揉不得沙子”。现在,我们一些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经常夹带一些个人感情,甚至随心所欲、事事“留情”。一方面是变通有余、规范不足,善于投机取巧,寻求捷径,人治大于法治,情治大于法治。另一方面是推诿扯皮、“情不自禁”,只顾自扫门前雪,对于个人及小团体利益,往往会“手下留情”。
没有过剩的产业,也没有落后的产业,只有落后的管理。企业往往不缺制度和要求,缺的是执行力。要真正提高执行力,关键靠管理。管理没有下不为例,如果今天算了,明天还会重犯;如果小事算了,大事就会发生。将熊熊一窝、兵熊熊一个。因而,管理者内心要热血沸腾、热情洋溢,表面要做到冰冷无情、铁面无私。管理要敢于“亮剑”,要有“一刀切”的做法,要有“不讲理”的命令,要有“不变通”的要求,要做到“手下无情”。
管理“无情”,团队“有情”。一个基本合格的管理者必须做到“无情”,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做到“无情”,还必须实现在“无情”到“有情”之间的转变。即在工作之外,要心怀大爱,放下“铁”的面孔,做一个有情的人,以轻松亲和的状态融入团队,关心帮助团队成员成长,营造“和谐有情”的团队氛围,从而创造“团结有力”的工作局面。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 篇2
一、人间自是有情痴——苏曼殊的情爱经历
苏曼殊12岁出家35岁英年早逝, 他是僧人却有着如火的激情, 早皈佛门却有着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无法自拔的情爱让他被佛性和人性、禁欲与情感冲撞得遍体鳞伤。
正如裴笑维所言:“他自始至终都不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和尚”, 佛教五大戒律他几乎都触犯了。他出家不是为成佛, 只是表示对现实社会的一种消极与绝望的抗争。徜徉花丛, 亦非情欲, 而是排遣苦闷的手段。情爱是他疗伤的“苦药”。他的情爱经历中, 有因他而死的日本姑娘菊子、为他而死的未婚妻雪梅, 与他走得最近的女子有雪鸿、静子、佩珊、金凤、百助枫子、张娟娟、花雪南等数人。
与菊子的初恋给他甜蜜的回忆和无穷的痛苦。“孤灯引梦记朦胧, 风雨邻庵夜半钟。我再来时人已去, 涉江谁为采芙蓉?”1912年曼殊又以初恋为素材, 创作了著名的情爱小说《断鸿零雁记》。
他爱西班牙女孩雪鸿, 却又不愿误其终身, “余证法身久, 辱命奈何?”拒绝雪鸿, 把凄楚、悒闷、孤独留给自己。“秋风海上已黄昏, 独向遗编吊拜伦。词客飘蓬君与我, 可能异域为招魂?”
他热恋金凤, 为这份不能了却的情债作画, 表达抑郁、孤独之情。“知否玉楼春梦醒, 有人愁煞柳如烟”, “尽日伤心人不见, 莫愁还自有愁时”。字字血行行泪写尽对金凤的眷念及由此带来的无尽愁绪……
对影响他生活、情感和创作最多的是花雪南, 他认为与其结为百事可哀的夫妻, 不如留些距离更能令人回味。“伤心怕向妆台照, 瘦尽朱颜只自嗟”。
最刻骨铭心的是和日本艺妓百助枫子的爱情, 十章本事诗几乎都为百助而作。“乌舍凌波肌似雪, 亲持红叶索题诗。还卿一钵无情泪, 恨不相逢未剃时。”
情爱激发他的创作热情, 爱情诗是苏诗中最突出的部分, 在他存世的百余首诗中, 爱情诗几乎占十之八九:“华严瀑布高千尺, 未及卿卿爱我情。”“袈裟点点疑樱瓣, 半是脂痕半泪痕。”“九年面壁成空相, 持锡归来悔晤卿。”其诗无不展示那波澜起伏的感情世界及芒鞋破钵下一颗灼热跳动的心。情与禅渗透他的骨髓, 与其说苏曼殊是禅僧, 不如说他是情僧。
二、道是无情却有情——苏曼殊情爱心理
“还卿一钵无情泪, 恨不相逢未剃时”。剃度又怎样, 既然杀生、偷盗、食肉等戒律都破得, 为什么情欲破不得?貌似无情实却多情, 他的情爱心理与众不同。
1.“难言之恫”的身世、家族中受人欺凌的低下地位、“内
无强近, 外乏因依”使苏曼殊过早饱尝人间苦涩, 他用出家来逃避尘世, 用沉溺酒色来逃避孤独。苏曼殊曾说:“爱情者, 灵魂之空气也。灵魂得爱情而永存, 无异躯体恃空气而生活。……相爱而不及乱, 我不欲图肉体之快乐, 而伤精神之爱。”这种将爱欲严格限制在理性与美学范畴的观念, 与柏拉图“追求心灵沟通, 排斥肉欲的理性的精神恋爱”异曲同工。
2. 德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认为, 青年人随着自己心理能力
的迅速扩展, 为自己所面临的无数正反选择而感到不知所措;由于对自己是谁感到犹豫不定, 就急迫地倾向于把自己同一于“自己人”。贾宝玉喜欢在内帷厮混, 称“女儿是水作的骨肉, 男人是泥作的骨肉", 对男人世界天然排斥, 对少女世界真心向往。苏曼殊“人生悲剧的第一幕是成为母子开始的”。他对母爱有着非一般的渴求, 与其说他于女性是男女情爱, 毋宁说他从她们身上追求的是一种母性的温柔。女性的手可以抚平他内心的创痛, 如同佛光给他以生命光辉, 从她们身上他求得肉体以外的快乐与幸福。如果说贾宝玉真正迷恋的并非女儿, 而是女儿所代表的美好的青春岁月, 那么苏曼殊所爱也并非女子, 而是女子所代表的充满温情的母爱世界。
3. 意识形态的“爱”是附丽于物质而存在的, 经济压迫
下的婚姻不自由固然是悲剧性的, 而自由之后经济的压迫更是悲剧性的。“自由固不是钱能买到的, 但能够为钱卖掉”。当爱情退去华美的外衣还原生活的本来面目, 当柴米油盐代替花前月下、海誓山盟, 他还能勇敢面对百事可哀的夫妻生活吗?取消两性间距离的婚姻对他而言不是避风港而是漩涡, 令他心怀畏惧。他浪迹萍踪居无定所, 和尚身份本就是一道面具, 爱不存在后可以一走了之, 那自己离开家庭岂不是将对方推向万丈深渊?三纲五常箍死多少女性的一生, 未婚妻雪梅之死使他不会不考虑现实的残酷, 不能无视悬在婚姻爱情之上的“金钱的魔影”。
4. 他敏感、脆弱、自卑, 在男权社会, 他可以像其他男
人一样三妻四妾, 宗法制度加给女性的种种灾难罄竹难书, 父亲抛妻弃子让自己“代父受过”的灾难直接葬送了自己的一生。他既不能给心爱的人一个安定的家, 又无法保证自己终其一生只钟情于一个女人, 与其早晚要伤害对方不如现在就放爱一条生路。他为逃避人世的烦恼而在佛界寻找寄托, 在女性身上寻找安慰, 但走向婚姻, 承担一份责任与义务又是他恐惧甚至逃避的, 锡杖芒鞋已经是他的枷锁, 他怎会让自己从一座围城进入另一座围城、由一副枷锁套上另一副枷锁呢?
综上所述, 一袭袈裟是他抵抗尘世风雨的城堡和铁甲, 也成为桎梏他内心热情与爱恋的盒子和铁笼。貌似无情终是多情, 铁血无情斩情丝, 铁甲下面是一颗伤痕累累的慈悲之心。
参考文献
[1]、《苏曼殊全传》.长春出版社.作者王长元.1998年版
[2]、《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作者赵园.1987年版
赵奢夫妇的无情与有情 篇3
赵括走马上任之后,意气风发,便大刀阔斧地干了起来:颠覆原有规章,撤换先前官吏。白起闻之,先调遣奇兵,佯装大败;再暗地切断赵军粮道,让赵军离心。四十余天后,赵军饥饿,怨声滔天,赵括不得不亲自率兵,冲出城门一搏。此举正中白起下怀,于是伏兵四起,赵括被射死,四十余万赵军亦被俘,继而再遭活埋坑杀。也正是由于此役大败,让秦军长驱直入,围了赵国国都郸邯。如果不是楚、魏二国出手相救,赵国肯定难免一场灭顶之灾。
赵括何人?会使赵王如此任性固执?原来他是赵国名将赵奢的公子。
赵奢出身寒门,原本只是赵国一个征收田租的小官吏,但此公却在这个不起眼的位置上,干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宰相平原君拒绝交纳税金,赵奢依法而行,一口气杀掉了他九个管事的家丁。平原君大怒,要杀了赵奢。赵奢却说:“君于赵为贵公子,今纵君家而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是无赵也,君安得有此富乎?”平原君听后,觉得此人颇有才干,不但没杀他,且推荐给了赵王,做了掌管全国赋税的官吏。因他做事公平合理,又不惧强权,使得民众富足,国库充盈。后来,赵奢又在外强入侵的危难之时,挺身而出,率兵抗敌,且屡建奇功,又成了一名保家卫国的战将。赵王封他为马服君,官位与蔺相如、廉颇在伯仲之间。
如此,我们就明白了,用现在的话说,赵括就是典型的“官二代”了。赵王之所以固执己见,无非是认了一个死理:“将门无犬子。”其实,赵王如何“认理”,已不重要,自己种的果子自己吃,是涩是苦都是活该。问题是赵括的父母,我们在此不得不说。
赵奢病故之前,曾对妻子说:“赵括聪明,却过于自负,读了不少的兵书,也讲得出许多的道理。但用兵打仗,是关乎生死的事,然而他却把这些事说得简单容易,如果赵国不用赵括为将则已,如用了,让赵军失败的一定是他。”很不幸的是,儿子被老子一言中的。赵奢的这番话语,是对儿子中肯的评价,也是留给妻子的一份遗嘱。所以,赵妻在赵王点将之后,也去力劝过赵王:“当初我侍奉赵括的父亲,那时他是将军,由他亲自捧着饮食伺候吃喝的人数以十计,被他当做朋友看待的人数以百计,大王的赏赐他也分给了军吏与僚属。而赵括做了将军,大王赏赐的金帛,他却带回家收藏起来,还天天访查便宜合适的田地房产,可以的就买了下来。大王他哪一点像他父亲?父子二人心地不同,希望大王不要封他将军领兵打仗。”见赵王决心已定,老夫人又抛出了一句硬话:“大王如果一定要派他领兵,吃了败仗,我们赵家不能受到株连!”
当然,赵王还是守信的,长平之仗大败之后,赵王确实没有株连老夫人。这样,又引发了很多非议:老子如此“诅咒”儿子,是不是不近人情不近人性?母亲如此撇清儿子,是不是过于无情过于自私?其实不然,这是一对情深义重的父母。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希望,赵奢何尝不是如此?但能像他这样中肯评价儿子,不浮夸不美化的清醒者能有几人?至于赵奢之妻,更是让人仰视。她撇清儿子,看似自保,其实是想给赵王最后一击,使之清醒。假如一定要说她无情,那是因为爱子太深爱国家更深,可惜的是,这样的母亲能有幾人?
每朝每代都有“官二代”,如果每朝每代能多涌现出一些像赵奢这样的夫妇,那将是家庭之幸,国家之幸!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 篇4
如今,在班级管理中,针对学生的教育,面临“奖”与“罚”的选择时,大多数的教育者都会选择“奖励”,避免“惩罚”,杜绝“体罚”,学校和社会也是这样大力倡导的 , 这无疑是正确的。然而,正如硬币都有正反两面一样,这种教育是不完美的。我们的教育,在当今社会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有的放矢、恰如其分地举起“惩罚”的武器,不仅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惩罚是在学生犯了错误之后,通过类似视力矫正式的活动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问题并自觉改正,是一种善意的挫折,真诚的帮助。由此看来,我们不但不应该丢弃惩罚教育,而且要合理的运用它。这些看似无情的惩罚却在本质里渗透着人本主义教育的精神实质。
什么是“惩罚”?“惩罚”是对不良行为的一种强制性纠正。在我们学校教育中,这既可以精神上的,也可以物质上和行为上。精神上表现为对犯错的学生进行操行扣分或纪律处分。这种精神的惩罚能起着无形的教育效果。它是一种动态的教育措施。不仅对违纪的学生扣上紧箍咒,促使其错误的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纠正,否则,处分将进一步的升级,而如其表现好了,又可撤消其处分。使这些学生的灵魂受到一次净化 , 这对抑制学生进一步走向违法犯罪道路 , 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办法 . 物质上的惩罚是最为直接有效的。如对学生破坏公物 , 浪费水资源 , 图书损坏、偷窃、遗失等行为,处予合理的赔偿或罚款。这些制度的制订对学生产生束缚效果是不言而喻的。我们往往过分迷信人是可以教育好的,而西方人却崇尚人是可以束缚好。其实,我们都知道制度和法律的完善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明与民主的重要标志。至于行为上的惩罚,人们往往把它等同于“体罚”,认为这是一种伤害学生自尊心,侮辱人格的行为,其实不然,这是一种误解。在体育课上,对那些违反课堂纪律、未完成教学任务的学生,实施“教育惩罚”,如:罚跑、做引体向上、仰卧起坐。这既能起着教育作用,又锻炼了学生身体,何乐而不为呢?在素质教育的今天,人们对“行为上的教育惩罚”大有排斥之风。其实,教育惩罚与在高度发达、高度文明的社会依然需要法律法规的存在一样有其生存的必要,只是要把握这种教育措施的一个度的问题。教育者只是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赏识教育,时间长了,学生也会烦,于是心中没有了行为防线,更没有一种责任意识。在他们心中,不知做错了会有什么后果,得到什么惩罚,任其无拘无束地发展,必然导致最后的毁灭,此乃对赏识教育莫大的嘲讽。我们必须承认“教育不是万能的”,而“没有教育是万万不能的”。对那些犯严重错误,屡教不改,超出学校文明教育范围的学生,学校将其开除,也未尝不可,我们要正视个案存在的必然性。人们观念在转变更新,求学之路是艰辛的,并非人人都能成才,而在这条路被淘汰走向社会的人却未必不会成才,只是社会大环境应提供适应其生存的条件。
由于各种原因,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老师越来越不敢批评学生了。事实上确有少数学生在受到惩罚后,离家出走甚至轻生,这样的个案如果得不到家庭和社会的理解,越来越多的老师会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放弃批评的武器。但是,教育不能没有“惩罚”,没有批评和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如果不曾受到批评,那他在将来的社会里很难面对挫折与失败。而人在一生中,肯定会遇到许多挫折与失败。所以,我们应该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或错误,就要勇敢、正确地去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从思想深处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行反思和借鉴,以便今后可以避免再犯类似的错误。这是一个人一生中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不可替代的,也是学不来的,只能自己积累。从而使我们真正达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目的。
然而,另一方面,据媒体报道:在杭州出现了神秘的“西点男孩训练中心”,该培训中心的创办者说,他们就是要通过“打”这种极端的暴力手段让学生记住,有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这种仿效“西点军校”的青少年培训中心,出乎意料受到众多家长的追捧,他们不惜高价将其孩子送到这里,让他们走上“磨难教育”的求学之路。这是教育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的典型表现,充分表现出家长们对独生子女教育的无奈,乃至无能。
教育是一门爱的艺术,它离不开管束,它既不能光靠那些苍白无力的说教,也不能异化为扭曲的暴力教育。作为教师,对于学生的缺点或错误如何进行批评、教育?这是一个非常重要、而且含有技巧的问题。一方面我们需要以极大的热情真诚地去发现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并予以适度张扬,以此激励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真、向善、审美欲望。另一方面,合理的惩罚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这种合理的惩罚,有助于形成学生坚强的性格,能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意志和人格,能培养学生抵抗引诱和战胜引诱的能力。同时,还能增强学生抗挫折的能力。通过利用批评和惩罚的手段来达到警醒学生,避免再犯错误,帮助其克服缺点,改正过错。正如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所说: “ 犯了错误的人应该受到惩罚,但他们之所以受罚,并非因为他的犯了过错 … ,而是为的要使他的不再犯 ” 。是的,有效的、成功的、具有激励性质的批评,可以改变一个人,使他一生受益,将一个人引向成功;相反,一个伤人自尊心的、令人消沉的批评如讥讽、嘲笑,会让一个人精神从此一蹶不振,失去前进和向上的动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道是无情却有情 篇5
有人说林徽因是幸福的。徐志摩爱了她一生,梁思成伴了她一生,金岳霖等了她一生。有人说林徽因是无情的。她拒绝了徐志摩的爱,辜负了梁思成的理解,忽视了金岳霖的深情。但我认为她不是无情,而是有情。
都说聪明的人活的累,因为他们要比别人懂得更多,所承受的也就更多,林徽因就是这样一个人。
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几乎就构成了林徽因的一生。十六七岁的林徽因,天真烂漫,而那时的徐志摩又是一个满腹才华的诗人。才子配佳人,两人情投意合,可林徽因却拒绝了徐志摩的告白,有人不解,她却说:“志摩爱的是被诗化了的林徽因,不是真正的我。“多年后,徐志摩所乘坐的飞机失事,以他致英年早逝,林徽因还特地取了一块飞机的碎片,挂在房间里,从不曾摘下,这难道不是一份深重的感情吗?
梁思成和林徽因是青梅竹马,志趣相投,婚后两人经常互相探讨关于建筑方面的事,大有赵明诚,李清照恩爱之感。两人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即使林徽因苦恼的说她爱上了金岳霖之时,梁思成虽然痛苦,但却并不逼迫她,只是把选择的权利交给了林徽因,这等气度,可不是常人所能有的。爱就要学会放手,这样的爱,难道不伟大吗?所以林徽因很受感动的说:“你给了我生命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确实,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林徽因是爱着梁思成的。
有人说金岳霖遇见林徽因是一个美丽的错误,但我认为正如林徽因说的:有缘的人,无论相隔千万之遥,终会聚在一起,携手红尘,无缘的人,纵是近在咫尺,又恍如陌路,无份相逢。既是有缘,便会相逢。相比徐志摩激烈的爱,金岳霖的爱更加深沉,更多的是默默付出,无悔等待。人的一生中总有一个执念羁绊我们前行,林徽因便是金岳霖一生的执念。金林二人之间更多的是知己之情,这种情谊超越友情和爱情,是无关性别的精神交流,这便是有情。
林徽因是幸福的,她被三个人爱着,同时她也是痛苦的,要知道最困难的便是拒绝别人的深情。但林徽因不仅善良,而且坚强,她拥有绝对强大的心性。虽然徐志摩被拒绝后移情陆小曼,但我相信他一定不会忘记那个给了他无限美丽回忆的女子。而在金岳霖眼中,林徽因永远是那个穿着白衣的小仙女,他虽然没能和林徽因长相厮守,但他人在不远处默默守护着她。也许旁人不解他的行为,但我想这种感觉,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车无情,燕有情作文 篇6
星期六的傍晚,天阴沉沉的,还不时飘着毛毛细雨,
车无情,燕有情作文
。几只家燕在马路上无忧无虑的嬉戏着。突然,一辆大货车呼啸而过,我的心一紧,禁不住闭上了眼睛。我知道,不幸的事发生了 ……当我睁开眼睛时,只见一只家燕横躺在马路中央,头部已渗出鲜红的血。其他家燕都吓得不敢出大气,突然,有一只家燕冒着还会有的危险飞到被车撞的那只家燕身边,飞来的燕子还微微颤抖着,似乎被刚才那可怕的景象吓得惊魂未定。它先是久久地凝望着受伤的那只家燕,然后对它发出低沉而凄惨的叫声,好像在说:“起来呀!姐妹们等你回家呀!”突然,奇迹发生了。受伤的那只家燕张大了嘴巴,用力微微抬起了头,飞来的那只家燕忽然飞离了地面,又落了下来,又飞离,又落下……可它却得不到任何回应,
捐款仪式结束了。,而我的心却飞向了蓝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无情也有情 篇7
【成长故事】 那是我小学五年级的事儿。隔壁家院子里有一棵很大很大的枇杷树,夏天结出了满树的金黄的果子,让人羡慕。妈妈每次牵着我的手走过时,总会在树下站一会儿,看看树上的果子。我在想,妈妈可能是喜欢吃枇杷的吧?
有一天晚上,我看见妈妈正为我辛苦地缝补衣服,我就觉得应该为妈妈回报些什么,于是便翻过低低的墙,爬上那棵枇杷树……
我摘了五六个最大最鲜艳的枇杷放在妈妈窗前,心里想着:妈妈,你一定会喜欢的。然而,我发现妈妈的表情很是复杂,从刚开始看见枇杷的微笑和惊喜到后来的突然阴脸,让我觉得大事不妙。
果然,妈妈把我喊来:“我们家怎么会有枇杷?”
我笑眯眯地望着妈妈说:“妈妈,我为你摘的。”
话音未落,就看妈妈把我的手抓起来,用手狠狠地抽我的手心:“你怎么能够做出这种事情?偷人家的枇杷,偷!”
我很委屈,但是妈妈却告诉我不准哭,要有骨气,错了就要有勇气承认。我含着眼泪点了点头,任凭手心里的痛苦蔓延到心上。
夜晚,妈妈把我叫醒,抚摸我的手心,问我痛不痛。我摇摇头说,不痛。打在我手心上,疼在她的心里,所以妈妈从来都用她的手打我,体验和我一样的痛。这点我是知道的。
她把那几颗枇杷放在我的手心说:“小雨,吃吧,我和隔壁的奶奶讲好了。”
我说:“妈妈,你吃!这是我给你摘的。”
妈妈点点头,瞬间没了声音。即使相隔得很远,我还是清晰地感觉到了她的体温与颤抖的身躯——妈妈哭了!
这是我第一次吃到枇杷,那味道至今都让我清晰记得。那一刻,让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一瞬间我觉得妈妈是那么的伟大!
【成长感言】 妈妈看似无情的表现,其实是为了让我成长得更为健康。我可以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但得看是用什么样的方式。
道是无情却有情作文 篇8
我的妈妈,是您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的,我从懂事时起,就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对您,当您生气时,我为您排忧解难,我做一切能让您开心的事,每当您批评我,而我想顶撞您时,一想起”感恩“这两个字时,我忍住了,可是,我一直希望......
那天,下起了倾盆大雨,我在学校,回不了家,您也不来接我,从小,我就一个人上学放学,没有一次是能在路灯下看见我和您的身影并行.那场倾盆大雨似乎是和我作对,从为小过,我见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于是,我顶着雨跑回了家中,您还在做饭,我问您为什么不来接我,您振振有词地说道:”我以为你带伞了."我当时好恨您,可是,我知道您是想让我提早独立,坚强的面对困难,才下了狠心,其实,我也记得很清楚,当我两三岁时,您就让我自己洗澡,这是为我能够独立生活铺平了道路.
妈妈,您还记得吗?从小到大,您打了我多少次吗?每次你打我时,您的眼角的泪珠多轻轻地滑过.其实,我早就知道,打人脸时,五指并拢打,不是很疼,但张开打就疼了.我总是依稀记得,您每次打我时,挥起得手总是并得很紧,而且我也知道,是为了教育我,您才打我,疼的不是我的脸,而是您的心.
道似无情却有情,看似是我一个人走过的道,其实您伴随我身边,看似是无情的道,其实,这条道才是最有情的.
大风无情,人有情小学作文 篇9
8月7日台风“海葵”登入了浙江省沿海地区。大风像一把把榔头敲打着我家的窗户发出咚咚的巨响。大雨如同一块巨大的布不停地翻卷着,倾倒着。大树在风风雨雨的吹打下不停地低头求饶。台风过后,大树倒了;雨水成了小河,灌进了人们的家中,许多人被困家中;它也灌进了农田,农民们辛辛苦苦种的菜就被那“小河”给冲没了,农田一夜之间就成了“鱼塘”。可是大风无情,人有情。武警战士开着小艇,走进受灾群众的家里,把他们救了出来,还把老人背上小艇。还有许多这样的好心人,去帮忙需要帮助的受灾人群。
在“海葵”这个无情的强盗掠过之后,果农们也遭殃了。就在同三村,这个盛产葡萄的`村子也遭到了台风的袭击。成千上万的葡萄被打落在地上,树上葡萄也寥寥无几。农民们的损失巨大,唯一能减少损失的办法就是赶紧把还能吃的葡萄卖出去。
就在农民们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的时候,一个好心的网友看见了,就在网上发了帖子,呼吁大家都来买他们村的葡萄,就这样这个消息在网上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网友们都十分热心,都来抢购这“爱心”葡萄。农民们刚装好的葡萄马上就洗劫一空了,这使果农们格外高兴。虽然台风让农民们的果园损失惨重,但是在好心网友的帮助下,他们的损失降到了最低,也不枉果农们的辛苦劳作。
道是无情却有情 篇10
“落红不是无情物”
熵,是物理学中用来度量不能再被转化为作功的无效能量的单位,由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尔夫·克劳修斯一八六八年提出,经过一百多年的研讨,表达方式日益复杂,意义也逐渐明晰。它早已编入物理学入门教科书,为物理学专业学生所熟知。所谓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第一定律即能量守恒定律认为,宇宙中能量总和是一个常数,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只能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宇宙、地球和人类社会中一切事物都处于能量转化的流程中。记住这个原理是十分重要的,但要理解这个大千世界,还必须记住另一条定律,这就是熵定律,即热力学第二定律。克劳修斯说:“世界的熵总是趋向于最大的量的”。也就是说,能量虽然不灭,但它可以并且总是由有效状态转变为无效状态,由有序转变为无序,由集中状态转变为分散状态。按照作者的说法,熵定律“实质上就是说宇宙万物从一定的价值与结构开始,不可挽回地朝着混乱与荒废发展”(第4页)。它适用于孤立、封闭系统的一切过程,包括宇宙在内。里夫金和霍华德完全赞同以赫尔姆霍茨“热寂”学说为依据的宇宙观。这种宇宙观认为,宇宙起源于一个密集能源的大爆炸;爆炸后能量向外膨胀扩散,形成银河系、恒星和行星;最终将沿着熵定律所指引的方向,走向“热寂”的热平衡状态,走向永恒的死亡。生命现象的熵过程要复杂一些。非平衡热力学认为,生命是一个开放系统,它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物质和能量,不断地在内部增加负熵值,抵消熵值的增加,防止平衡态——死亡的到来。但事实上做不到,增加负熵也需要消耗能量,同样也是一个熵值增加的过程。正如每一个人都必然经历由生到死这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过程一样,其它生命体不管怎样不断地从外界摄入物质与能量,呈现出秩序与活力,也仍表现出向混乱与衰亡方向发展的趋势。本书与其它同类题材的著作不同,并且优于其它著作的是,作者把自然界最高定律——熵定律推广到社会现象,引入社会历史的研究。
他们发现,社会中熵定律的作用也是无所不在的。用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弗雷德里克·索迪的话来说,它“最终控制着政治制度的兴盛与衰亡,国家的自由与奴役,商务与实业的命脉,贫困与富裕的起源,以及人类总的物质福利”(第5页)。而全部社会活动的真实内容,不过是有效能量的不断转化、交换和排除,是有效能量转变为无效能量的过程。这就意味着,历史不是进步和发展的过程,而是恰恰相反。
我们这个时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都是进化论的信奉者,他们在构造自己的历史模型时,都无一例外地把历史看作是进步、进化、发展和创造财富、积累财富的过程。至今为止,有谁怀疑过现代人生活得不比古代人好一些?又有谁否认从狩猎-采集社会过渡到农业社会、从农业社会过渡到工业社会,不是历史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财富和闲暇时间剩余的产物呢?进化史观可能是近代以来人类最坚信不疑的观念。但在里夫金和霍华德看来,这一观念是彻头彻尾的无稽之谈,实际的历史进程与此完全相反。“所有迹象表明,狩猎—采集社会是出于需要才开始耕作,只是当猎物与可食用的植物日见稀少,新的疆域开发殆尽,进一步的地理扩张越来越困难,生存的危机意味着必须进行新的实验时,人们才开始尝试新的办法。旧的狩猎—采集生活方式越来越不经济,最后耕种就取而代之了”(第57页)。他们认为,历史进程实质上是熵值增加,“当熵的不断增加引起了某一能源环境的质变时,历史就达到了一个危急的分界线。在这个危急的过渡时刻,陈旧的办法失去了作用。环境的熵变得如此之大,以致社会必须进入一个新的能源环境,创造新的技术模式,产生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机构”(第58页)。用这个观点也可以解释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不可否认,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以及商品生产和航海对于工业资本主义兴起有重大作用,但导致这种转变的根本原因是能源——木材的日益短缺。木材是当时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和材料,木材的缺乏,能源供应危机,迫使人们不得不使用煤炭作為替代品。煤炭的开发与生产,使得生产技术和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所以作者认为,以木材为主的能源环境转变到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环境,是中世纪灭亡,工业革命出现的主要因素。贫乏——危机——试验的历史模式说明,人类历史发展动力是能源的耗散,熵值的增加,而不是财富的积累,生产力的发展。它的总趋势是退化、江河日下,而不是发展与进步。在这个总趋势面前,人类当然还会有抗争,有应战,甚至有时还会主动出击;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制度的分化,都是人类企图抗拒这个无情趋势的产物。正当人类庆幸自己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宝藏,缓解了危机,走出了险境时,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却无情地惊破了我们的好梦:朋友!你打开的是一个有限的仓库,所谓生产,只不过是把仓库内的物品搬回家而已;而你的家又是一个封闭的盒子,所谓消费,只不过是把有用之物变成垃圾,把粮食变成粪便,把煤炭变成二氧化碳和别的毒气而已;所谓科学技术,只不过是这种转化的加速器而已。因此,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制度的分化,又都加速了社会退化、熵的增加的进程。熵无情,退化亦无情,但作者认为,我们虽然无法逆转熵和退化过程,但我们可以决定这个过程的速度,“人类在这个地球上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到熵的过程的缓急。我们可以通过对自身生活与行为方式的选择,决定世界上有效能量的耗散速度”(第47页)。所以,我们的生存,决定于我们自己的态度、认识和决心。从这一点上说,“落红不是无情物”,因为它“化作春泥更护花”。
能源危机、工业化与发展战略
熵定律提出了一百多年,它的社会意义直到近几年才逐步受到人们的重视;退化史观甚至在古代希腊、中世纪时就提出来了,可它一直受到近代思想家们的批判,直到近十几年才被人旧事重提。这些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思想,为什么在很长时期内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呢?里夫金和霍华德提供了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认为,世界观决定于人们生活的能源环境,是特定的能源环境的反映。能源环境变化了,那个时代主导的世界观自然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古希腊和中世纪的世界观建立在再生性能源环境之上,当这个能源环境发生变化,由再生性能源环境转变为非再生性能源环境时,世界观也就由退化循环论转向进化机械论。“似曾相识燕归来”,而今熵定律和退化论又大有取代进化机械论之势,同样也是由于非再生性能源面临枯竭,出现危机,在人们世界观上的反映。
和许多反省时代的著作一样,本书也用了大量篇幅分析了西方尤其是美国的能源危机问题。作者强烈地谴责了美国这条石油恐龙近乎发狂的消耗能源的行为,并用专家们的预测警告人们,这个星球上的非再生性能源的熵值增加,已经临近了一个危险的分界线。如果全球能源消费继续以目前的速度增长,那么现存的能源储备,多则五十年,少则二十五年,将被消耗一空。就是从现在起,改用人工合成燃料,发展核能源和太阳能,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困境。核能甚至还会给人类带来致命的放射性污染,仅此一项,就足以使核能美梦破灭。与此同时,全球性气候变暖和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引起的后果更加可怕。作者警告说,如果二氧化碳以目前的速度排放,不要一百年,就可能使两极地区的温度上升九——十二摄氏度。两极地区的冰雪融化,海平面上升,有可能把世界所有的港口和城市统统淹没。
工业文明危机,绝不仅仅是一个能源危机问题。作者从农业、交通、城市化、教育、军事和卫生六个方面,揭穿了工业化带来社会进步的谎言。人人都知道美国农业是世界上第一流的,一个美国农民花一卡能量的人力生产六千卡能量的产品。但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按能量净产出看,它是世界上所有耕作方式中效率最低的一种。一个传统农民每投入一卡能量,可产出十卡左右的能量;而一个美国现代农民每花十卡能量,才能产出一卡能量。更何况美国农业中大量地使用石油、无机肥、化学杀虫剂和除草剂,不但使土壤侵蚀,生产能力衰退,而且也使环境污染,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交通运输方面,也有许多人觉得美国是最先进的,最发达的,殊不知美国交通同样存在着严重的问题。且不说汽车严重地侵蚀着城市的建筑,堵塞交通,造成空气和噪声污染,单就车祸一项就足以使人不寒而栗。据估计,车祸造成死亡的人数,比过去二百年所有战争阵亡人数还要多。里夫金和霍华德还分析了美国的卫生、城市化、军事和教育问题。不可否认,工业化在增进人们健康方面,在改善人们居住条件方面和在传播知识方面,作了大量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又在更大的范围内造成了更严重的问题。以人类的卫生状况而论,医疗失误和药物副作用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新“疾病”,在住院者中,约有十分之一的人是由于药物副作用所致。医疗技术在进步,疾病同样也在“发展”。我们的工业化和科技每前进一步,必然伴随着更大的生理负担和精神痛苦,未来还可能有比癌症更为可怕的疾病在恭候着我们。当千百万个高加林向往城市生活的时候,美国城市居民却大批大批地逃出城市。城市化是工业化在地域上的表现,一定程度的城市化是必要的,但全世界绝大多数人聚居于少数几个大城市,就会带来严重的社会后果。高发病率、高自杀率、高犯罪率和大量的反社会、反人性的行为,都发生在城市。历史学家认为,古罗马衰落于城市的发展,作者担心现代社会也可能走同样的道路。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尤其是它的基础非再生性能源危机带来的影响极大。传统的经济学和社会发展理论根本不承认能量守恒和熵转化的事实,多数经济学家和社会发展战略制定者相信在人类社会之外有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储备,而科技则是打开这种能源仓库大门的钥匙,于是都把赌注押在加速度的工业化上。事实证明,工业化无助于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它还可能产生全球性问题,加剧人类社会的动荡与危机,其后果将是致命性的。
由对工业化的反省,里夫金和霍华德在书中又谈到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问题。他们首先认为,鉴于发展中国家目前贫穷落后的状况,发达国家不应该指责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如果发达国家真的想要保存这个星球的话,那么,他们“就必须自愿地从现在开始大幅度地限制(自己的)财富”(第172页),必须作出自我牺牲。但同时作者也指出,“任何第三世界国家都不应奢望达到近几十年来美国的物质丰富水平”(第172页)。百分之六的人口消耗百分之三十的世界矿物资源的年产量,地球只能负担一个这样的美国,绝对负担不了两个。因此,发展中国家企望象美国那样发展,达到“全盘西化”,到头来只能是南柯一梦。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都在争先恐后的工业化,作者认为这是非常愚蠢的。因为到二○○○年,等这些国家大规模的工业系统建成后,他们已无足够的能源来开动机器运转了。这种工业化,不但不能使发展中国家繁荣富强起来,而且还可能使所在国家陷入绝对贫困,长期混乱的境地。作者认为,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应当寻求不同于工业化西方的发展模式”(第174页),重点发展中间技术和建立劳动密集型的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实际上,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社会发展已不取决于发展中国家自己的意愿,而需要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所有国家的一致行动。在我看来,工业化文明的危机带来发展战略的重构,不仅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而且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从能源和资源角度看,发达国家面临的处境,比发展中国家更为艰难,因此也更需要重新考虑自己的未来和眼下的发展问题。发达国家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回到低熵——极点社会中去;同时作出自我牺牲,主动地调整不合理的南北关系,可能是发达国家发展的最佳选择。发展中国家也要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宏观联系上,认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对自己的发展战略进行彻底的反省和重构。当务之急是要认识到全盘西化或单纯工业化的方向性错误,确立与民族文化相适应的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全面提高的发展战略。总之,只有全球的一致行动,才能战胜日益严重的全球性危机,人类才有光明的未来。
佛教世界观与后工业主义
任何世界观都不过是一块“镜片”,通过它,才可以看到世界的剪影。我们用以观察世界的镜片,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大师们“制造”的。培根坚信实验能够再现客观世界的任何图景;笛卡儿把一切秩序都归结为精确的数学关系,在他眼中,這个世界没有任何神秘性可言;牛顿更精确地给出了它的数学方程式,形成了机械论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支配了整整一个时代,至今我们仍然能感受到它的强大影响。作者告诉我们,和任何其它世界观出现具有时代的必然性一样,人类能源环境转向非再生性能源,就是这种世界观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存在与意识的紧密联系,相互影响,又使得我们要想走出非再生性能源环境,就必须彻底抛弃机械论世界观,“新的时代秩序必须以科学、教育和宗教的革命作为开端”(第203页)。
罗素说:“很奇怪,就在普通人开始完全相信科学的时候,试验室的专家们却丧失了信念”。经典科学为我们建立起来的观念大厦,现在已日益显现出它的局限性。现代科学的实验证明,物质世界的许多现象而且是越来越多的现象,已不可能用传统的“科学”观察方法来观察,而客观过程的系统联系和随机性发展,又宣布了机械论运动观的彻底破产。现实世界有许多过程如生命过程、心理过程和社会文化运动远比物质运动复杂和不确定,单靠经典科学的方法论,进行貌似精确的定量分析,无异于水中捞月。作者认为,改造科学的实质在于我们不应把世界看作一架机器,而应看作一件艺术品。从这基点出发,作者以为宗教在当前还有很大作用,因为所有宗教都反对“非份的消费、占有和对物质的普遍迷恋”(第187页),主张节制欲望,这也是与世界现实中的匮乏相吻合的。
里夫金和霍华德进而指出,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衰落,基督教也在经历着一场根本性的改革,这就是在科学化的同时,宗教也日益东方化。美国在过去十五年中兴起了一股强大的东方宗教热潮,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虔诚的佛教徒,或学习佛教思想,仿效东方人的生活方式。作者认为这是美国的第三次大觉醒,将会带来社会经济生活的深刻变化。
同西方基督教相比,东方佛教体系更为宏大,思想更为深邃,自然观也更“现代”一些。佛教认为,与自然保持高度一致或同一;减缓熵流,节禁欲望,达到“涅”境界,方能成“佛”。这种观点与当今环境保护主义和后工业主义理论如出一辙。而基督教则主张通过开发自然的劳动使自己得救,虽然基督教教义中有助长资本主义产生的天然因素,但它对待自然的态度又是生态平衡受到严重破坏的重要原因。新的宗教改革就是要面对眼前的现实,重新解释教义中的某些内容。例如在传统教义中,“管理”实际上是“榨取”自然的代名词;而新神学家们认为,“管理”即是为上帝看管和监护。我们人类是上帝的自然秩序的看守人,而不是剥夺者。这种新神学原则要求每个基督徒,只能通过保护自然的道德,而不能通过征服自然的劳动来实现“拯救”。这样,它在很大程度上接近了东方宗教的自然观。
里夫金和霍华德要踌躇满志、目空一切的现代人类回到小国寡民时代,过清心寡欲的生活,无异于痴人说梦;从这一点看,作者的想法无疑是过于理想化了。但这本书涉及到当今世界的许多最重大的问题,而且它又以一种全新的观点来加以解释,这正如一颗已经启动了的定时炸弹,迟早会在学术界和社会中爆炸。熵定律作为一种世界观,它让人看到的是人类社会不可挽回地走向衰落,确实是有点残酷无情;但作为一种方法论,它又把命运之舵交给人类自己,何去何从,一切任君选择。从这一点上看,它又是有情的。“道是无情却有情”,一本高深莫测的学术专著,能有这般情趣,也算是一件奇事。
道是有情却无情诗歌 篇11
已成昨日游戏。妄自凝噎,不及流水
东流至海不徘徊。内心的风暴,该怎样铺陈
仅剩的最后余温能不能捱到春暖花开
从草原到瓷都,尚无通途,素胚难成绝景
不问流水,不问季节,其实我只想迷失
沿途的风景不足为奇。我需要加进清风
加进宋词,加进古今中外会跳动的`文字
至于在水一方,伊人回避,世界只有情境
可是,无论如何,加不进你的眼神,我
已经彻底消融。就像落花融于流水无声
终究不能抵达你的心灵,就像
春风不能抵达寒冬。我所有的翘首以待
只不过是一个清梦,终成空
回首萧瑟,我不想追溯到源头或者枝头
掷地有声,誓言或者谎言已成昨日风景
一座空城,可以种植荒芜或者多情,固执的
却把头颅仰视千年前的孤冢,埋葬最初的冲动
最好的丹青,难以描摹人间乱向的情景
不是归人,眼前的风景都可一笑而过,一切随风
伤害是伤害者的墓志铭,成熟是成熟者的同行证
两条并行的铁轨,完全可以各奔前程
别怪昨夜的风叫醒了你沉溺的梦
梦终归会醒。也别怪昨日的相逢
演绎了怎样的人间春色,风景终归是风景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 篇12
国经历了2008年的南方雪灾、汶川地震,风雨过后充满希望的2010年却没有见到彩虹。在2010年初中国的西南地区持续不断的高温连带少雨范文网[]天气,导致云南、广西、贵州、四川、重庆五个省区市旱情不断加重。其中云南、广西的部分地区的旱情已达到特大干旱等级,牵动着身为广西人的我。
以前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常说广西的水资源是十分丰富的,居全国的前五位,依靠着自身的优势开发水电,为西电东送做着自己的贡献,这是身为南方电网一分子的义务与光荣。但今年初,中国的西南地区遇到了严重的干旱,特别是云南,已经无法向珠江三角洲地区供应电力,这让刚刚去过云南的我忧心不已。回想云南的日子里,去洗手间大部课件下载
[]分是不能供应水的,而且每次入住酒店的时候,导游都会说一次“请节约用水”,相比之下,广西的旱情稍微好点。不管怎么说,希望老天爷快点下雨,也希望环保不只是口号而已,生物链与生态平衡遭受着破坏时,大自然是不会悄无声息的。想想受苦的还是那些偏远山区,依靠老天吃饭的人,有多少默默挨苦的人没有得到救助?支援是有限的,老天,为什么享受的人却没有得到惩罚?下雨吧,为了看见更美的彩虹。
道是无情却有情 篇13
学生兴奋地答着,我在黑板上快速地记着。
正写着“情”字时,我突然听到教室后面传来了吵闹声,回过头朝发出声音的地方看去,小缘(化名)的小手高高举了起来。
“严老师,刚才他说‘情书!”小缘气鼓鼓地站了起来,小脸通红通红的,转身用手指着坐她后面的小屹(化名)向我告起了状。
教室里也随即响起了叽叽喳喳的议论声,甚至还有人笑出了声。
小屹有些措手不及,目光躲闪,一脸惊恐,似乎在等着我的批评。
现在的孩子信息渠道远胜于从前,也许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已经隐隐约约知道了“情书”的意思了吧!在他们看来,“情书”是多么神秘,但又不可以当众说出来的。要不然为什么小屹不敢正大光明地举手当众组这个词语,而小缘又如此义愤填膺呢?
我知道,今天对“情书”的处理如果不恰当,很有可能使小屹式的同学越发对其好奇,也有可能使小缘式的同学更加认定“情书”是个羞耻的词语。无论是哪种坏结果都会影响学生对“情书”正确、坦荡的认知。
破除对“情书”这个词语的神秘感和羞耻感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真正理解它的含义,不能让学生把它和道德品质挂钩。
我想了想,柔声对学生说道:“孩子们,你们现在还是小朋友,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们总有一天会长成大人。那时候,你们会遇到自己喜欢的人,为了向他表示你对他的好感,你也许就会写情书。以后你们会在一起生活,成为爸爸妈妈。‘情书是个很好的词语,小屹,以后要举手组词,不要在下面偷偷地说了,好吗?这并不是什么脏话不能当众说。”
小屹原本有些低垂的头抬了起来,镇定了许多。他迟疑地当众组了另外一个词语:“严老师,‘情还可以组‘爱情。”
已经安静下来的教室里又冒出了两处低低的笑声。
我义正词严地肯定到:“对,组得很好!我们说过,‘情是竖心旁的字,竖心旁和内心的感情有关。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离不开亲人间的‘亲情,朋友间的‘友情,更离不开爱人间的‘爱情。”
说完,我看着那两个偷笑的孩子:“这三种感情都是纯洁美丽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珍惜,也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经历的。”
看到有些学生露出惊讶的样子,我笑着继续解释:“你们的爸爸妈妈就是因为彼此相爱有了爱情存在才会生活在一起。‘情书和‘爱情组得很好,是很好的词语,并没有什么奇怪的。”
学生不再面色诡异了,他们坦然地和我一起读起了写在黑板上的字及其词语。
我特别留意观察了一下小屹和小缘,看上去两人都明显放轻松了许多,相信他们以后不会再在下面偷偷组这类型的词语了,也不会视这类词语为洪水猛兽了吧!
这段小插曲就这么结束了。但其实,它只是一个小小的开始而已。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并不会因为我这次简单的讲解而得到满足,在以后的日子里,或许还会遇到类似的事情。
为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性观念是我们教师责无旁贷的义务!
道是无情却有情高二优秀作文 篇14
我恨她,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第一天开始,就预示了我要与他为敌。
那年我八岁。
母亲那苍白的脸上出现了一缕久违的笑意,那发自内心的笑却成了我心上最深的一刀,她来了是吗?全家上下都在兴奋的为她取名字,没有一个人注意到我,没有一个人多看我一眼,现在如此,将来也会如此吧。
我说,我不会让你好过。
没有一件事是理所应当的,就像我要接受他,他毫无理由的霸占了属于我的一切,但并不是所有的事都向现实一样无力。
雨后初晴,心中的云挥之又来,家长会,家长会……
没有失算,母亲在为他操劳着,一直就这样操劳着,不是视而不见,是看见了也不会心疼。年仅八岁就开始了放学自己回家的生活,以后你还要抢走我多少,支离破碎,你就高兴了,是吗?
空气凝结了般,母亲抬起了头,很快又低了下去,“这个,妈、没空……”
“可我就要你去!”像静谧的夜突然爆破的炸弹,惊恐又不失反感厌恶,似乎这早已不是请求,而是命令。
我看到了妈妈的`失望,我还看到了……但只有一瞬,妈妈马上露出笑容,好啊,妈妈会去的。
我看了一眼旁边被我惊醒的他,不免得意,妈妈爱我还是多的!
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教室里的人已经渐渐的多了起来,可我却迟迟未见妈妈的身影,不到十分钟,人大约齐了吧,还差妈一个,渐渐的,我有些烦躁了,老师也不再等,家长会开始了,一屋子的家长加我一个。时间老头也开始幸灾乐祸,这时候走得格外慢。半个小时过去,妈还没来,再也忍不住了,不争气的眼泪一滴一滴落下来,顾不得别人异样的眼光,我跑出教室,不顾门卫老爷爷的阻拦,冲出了校园。一路小跑回了家,看到妈妈正在焦急的为他忙里忙外。
领队的那只蚂蚁,爬上了心头,恨意占据了我的心。哈,你赢了,是吗?
你怎么不带着他去死呢!
你怎么不带着他去死呢!
你怎么不带着他去死!
还未等妈妈回过神来,带着哭腔的怒吼就已经在这空气中弥漫开,混合着泪水跌进地板的声音,还有心碎。
至今记得,妈哭了,那泪水夹杂着痛,夹杂着愧疚,是不是还有失望呢。心里像是堵了一根针,进不得,退不得。可这歇斯底里的呼喊,却真真正正道出了我的心声,谁又能料到,年仅八岁的我会说出如此混账的话,
或许我该学着控制自己的脾气。
不会有后悔,不会有痛!我只知道,这样会让他们愧疚,不是对他,是对我,也许,这才是对他们最好的惩罚!他们该爱的人只有一个,只有我。
砰!
一声巨响,又一次摔门而出,我是摔给你们听的。
风大雨大,亦无法改变这个现实,她霸道的抢走了本该属于我的那份爱,现在她所拥有的一切,本都该属于我。就像几个月前,我还霸道的独享着父母的爱。
客观真理吧?谁也无法改变的。就像,就像是地球自转一次二十四个小时还是公转一次转过三百六十五个自转期呢?
或许这些本就是我该承受的。
或许,生由天,死由命。
时间的货轮载满货物,缓缓的驶向了下一站。
不知不觉,又是一个八年已过,却始终无法改变自己的想法,依然恨他,恨到了骨子里。
他,八岁。
我喜欢核桃,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大概是我知道她喜欢吃核桃的时候。
躺在床上,音乐声音高的震得头皮发麻,耳朵里却回荡着诸如这孩子知道认真学习之类的话。
不知过了多久,气氛又被几声敲门声打破。
开门嘛,传来了妹妹稚气十足的声音
我没好气的开了门,只看见他满手拿着核桃仁。妈说你懒的!
他扮了个鬼脸就离开了。
我似乎忘记了这个世界,忘记了所有的恨,隐隐约约只记得那些我所不该做的事,不该说的话,不该发的脾气。究竟,是他抢走了我本该拥有的,还是我光明正大的做了强盗。
八年,那些无中生有的恨到底让我失去了多少,忽略了多少,他本应多得到一份我的爱,他的降临没有错。而我也并没有失去什么啊。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 篇15
原创: 夏海燕
我从事质量管理领域已将近二十载,深深体会到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命脉。
读《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执行是合情的》这篇文章,我感悟到:没有执行力,就没有竞争力!执行力不讲如果,只讲结果。结果不好,就是不好。
在公司检测中心,我既是执行者,又是管理者,所以更要有高效的执行力,在最基本的工作上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
第一,要从源头开始,严格把控。对于原材料的质量,我们必须严格按照技术部门所制定的标准及抽样标准进行检验,坚决杜绝不合格品流入生产线;
第二,认真仔细进行成品的功能测试。我们应做到真实、有效,不能弄虚作假,必须规范测试出每一个数据,必要时反复推敲、验证,最后将其记录在案;
第三,把好出货质量控制控制关。出货质量控制,这是企业产品品质的保证,对客户的负责,也是整个产品质量控制的终结点。我们对严重违反质量规定的坚决不能手软,要敢于对不合格产品说不。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严把质量关。“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大家都懂。我们必须堵住每个细小的漏洞,并改善之,这样产品的质量也得以保证。
制度是绝情的,管理是无情的,严格按照公司的规章制度是必须的,是作为公司一员最应遵守之。这点都无法做到,那谈何工作,谈何责任心!我们检测中心更是一个严谨的工作区域,有着各方面的危险源存在:高电压、高温锡炉等等。如果不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不严格按照规程操作,存在着各种放松、侥幸心理。那么不仅仅是对产品质量、对工作的不负责任,而是对自己、对员工生命的不负责任,等待的必然是血的教训。所有说,制度一定是绝情的,管理一定需要无情的,才会对自己、对员工、对公司是有情的。
技能是练出来的,办法是想出来的,潜力是逼出来的!公司要发展,员工要成才,不是守株待兔,坐着等就会降临的.,熟能生巧的故事告诉我们每项技能都是靠千锤百炼练就而成的。遇到难题不是绕道而行,办法是靠人去想出来的,士兵们在面对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下,将自身的潜力逼了出来,这样才会赢得一线胜利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自身的潜力,问题是如何才能激发自身的潜力,在压力与困难面前,有足够的信心,足够的毅力,潜发自己的小宇宙,一定能想出办法,解决难题。
没有华丽的言语,只需严格按照规章、制度,从细节做起,把好质量关,才是我们产品质量的根本命脉,也只有这条“生命线”才能为我们的产品保驾护航,让我们的企业基业长青。
从“无情”教学到“有情”教育 篇16
那么,如何把“无情”教学转化成为“有情”教育?我想应该做到四个“融合”。下面以具体案例加以说明:
一、阅读与体验融合
《微笑着承受一切》一文中,桑兰瘫痪了,当得知自己后半生要在轮椅上度过时,她微笑着面对;队友们为她痛哭时,她微笑着应对;伤病折磨、疼痛难忍时,她哼着乐曲笑对;生活不能自理时,她咬着牙关、想尽办法解决;面对关心她的人,微笑着说:“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阅读指导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采取阅读、体验、感悟三结合的方式,多层次、多形式进行体验。(1)阅读理解。通过阅读,了解桑兰的不幸遭遇,初步感受她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2)情感体验。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文章之中,体验这种境遇中的切身感受:失去自由会苦闷、病痛袭来会痛苦、不能自理想依赖、没有希望会绝望。同时,让学生感受一下身体剧痛却面带笑容,会是什么笑(带泪的笑、比哭都难看的笑);体会一下行动不便、不能自理却面带笑容,又会是什么笑(酸楚的笑、强颜欢笑);设想一下前景黯淡、毫无希望却面带笑容,还会是什么笑(苦笑干笑、无奈的笑)。可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主人公选择了微笑。老师抓住“微笑”一词,让学生去分析:在逆境甚至绝境中去微笑,桑兰是怎么想的?(与其生活在痛苦、自卑、绝望中,不如坦然面对、乐观生活、努力抗争、争取希望。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3)品评感悟。把桑兰在文中唯一的一句话:“我决不向伤痛屈服,我相信早晚有一天能站起来!”加以品评。此时,老师只需问一句:对这句话你会怎么看?即可引发学生心灵的碰撞和思考。
二、语言与情感融合
《但愿人长久》中,苏轼在中秋之夜思念手足兄弟,辗转反侧不能入眠,吟诵“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诗的语言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教师可以紧紧围绕语言,设计以读为主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语言中蕴含的情感。(1)读中品味,用抑扬顿挫打动学生。采用教师范读、学生朗读的方式,要求通过自己的理解,读出诗句的语气和语调。学生在尝试如何读出感情的过程中,已经被打动。(2)读中理解,用诗情画意感染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根据诗文的描述,以中秋夜为背景,让学生以自己的理解,画出此时的情境。这样,画的过程就成了概括内容、分析词句、发挥想象的过程。同时,也是体会心境和情感积淀的过程。(3)读中抒情,用心灵共鸣激发情感。在描绘情境的过程中,学生不自觉地把作者孤寂、思念和寄托的情感也勾勒出来。此时,配以曲调低缓的音乐,让学生诵读文章,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感受。可以抑扬顿挫、深情并茂,还可以配合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这样,就把语言和情感、作者的感情和学生的心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三、事例与事理融合
寓言《螳螂捕蝉》,学生解读故事情节、领会其中的道理并不难。但是,真正培养居安思危、权衡利弊的意识和能力就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有一个设身处地从不同立场、不同角度认识和分析问题的心理内化过程,也是深挖事理、自我教育的过程。文章的寓意是: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那么,教师可以设计学生“议”和“评”的活动,把这句话应用到故事中的每个角色去分析。(1)整体分析。学生会发现:蝉、螳螂、黄雀是用利益连贯起来的,它们既是利益的获得者,又是利益的牺牲品。而且取小利失大利,得到的是一餐食物,失去的却是生命。(2)个体剖析。每个角色失大利的原因都是:只想得到,没想失去;只看眼前,不看身后;贪图小利,忘记危机。(3)事理解析。教师以“各个角色怎样做就可以避免灾难?我们在生活中怎样看待利益?”为题,促使学生展开讨论。学生的讨论过程也就成了明理的过程。
四、素养与教养融合
教学为教育服务,在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同时,应当注重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养成教育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整体性。(1)针对积习,善加引导。例如,针对现在的孩子自我而不自立、任性而不自信、自私而且孤僻等特征,选择《半截蜡烛》《翻越远方的大山》《学会合作》《理想的风筝》《大江保卫战》等文章,重点进行感恩、励志、理想信念、民族情感、团队意识、习惯养成等方面的教育。(2)根据学段,确定重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三个学段的情感目标做了比较明确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就应当根据不同要求确定各学段养成教育的重点。(3)资源整合,整体推进。不同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都有各自的特点,教学中,应当注重各学科教育资源的整合。各有侧重,但必须整体规划、相互配合。这样,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参考文献:
李颖.浅析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J].课外语文,2014(04).
【管理者的“有情”与“无情”】推荐阅读:
管理者的工作:传说与事实05-26
财务管理与成本管理的关系07-13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角色07-16
领导者与管理者的异同09-30
[论文]管理者沟通风格的诊断与改善06-14
关于领导者与管理者的争论10-17
苗圃的建立与管理10-21
奶牛的饲养与管理05-29
成本的管理与控制07-05
组织与管理的革命08-01